2023年礼仪故事(优质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5:47:11 |
  • ZTFB |
  • 9页

人们对未知的好奇心驱使着科学的发展和创新。学会管理时间是高效工作和充实生活的关键所在。在这里,我们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一些总结的样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

礼仪故事篇一

一只蜂房里的蜂后从海米德斯山飞上夏林比斯山,把刚从蜂房里取出来的蜜给天神。天神对蜂后的奉献很高兴,就答应给它所要求的任何东西。

蜂后于是请求天神说:“请你给我一根刺,如果有人要取我的'蜜,我便可以刺他。”天神很不高兴,因为他很爱人类,但因为已经答应,不便拒绝它的请求,于是天神回答蜂后说:“你可以得到刺,但那刺留在对方的伤口里,你将因为失去刺而死亡。”

〖大道理〗伤害是把双刃剑,当你伤害了别人时,正有一把心刺刺向你自己--你可以得到刺,但那刺留在对方的伤口里,你将因为失去刺而死亡。

礼仪故事篇二

有位护士刚从学校毕业,在一家医院做实习生,在一个月内,如果能让院方满意,她就可以获得这份工作,否则,就得离开。

一天,一位因车祸而生命垂危的病人需要手术,这位实习护士被安排作外科手术专家、院长亨利教授的助手。当手术将完,患者伤口即将缝合时,这位护士突然严肃地对院长说:“亨利教授,我们用了12块纱布,可是您只取出了11块。”院长不屑一顾地回答说:“我已经全部取出了,不要多说,立即缝合。”“不。”这位护士高声抗议道,“我们确实用了12块纱布。”院长对此不加理睬,命令道:“听我的,准备缝合。”这位实习护士听到后,几乎大叫起来:“你是医生,你不能这样做!”直到这时,院长冷漠的'脸上才浮出一丝微笑。

他举起手心里握着的第12块纱布,高声宣布道:“她是我最合格的助手。”不用说,这位实习护士理所当然地获得了这份工作。

礼仪故事篇三

记得有一次,在公交车上,我就碰到三者互相让座的一幕:有一个佩带红领巾的少先队员,看到一个孕妇上车,就连忙站起来让坐。紧接着车上又上来一位年迈的老奶奶,孕妇不假思索也站起来让年迈的.老奶奶坐,那时车上的乘客都感动了,纷纷让座。

当时的我就站在旁边看着这一幕,心里不觉暖暖的,生活在这样讲礼仪的社会里,我是幸运的,我更是快乐的。

礼仪故事篇四

文明在礼仪是作为小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一定不能忘记它。

记得四年级下学期刚开学时,老师给我们讲了“不学礼,无以立”的主题大单元活动,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回家路上,我就在想,我怎么来表现呢?到了家门口,我大声喊到:“老太太,我回来了!”听到我这样喊,老太太表现得非常开心,说:“哎呀,今天懂礼了嘛!”我突然想到这就是文明礼仪啊。所以在后面的日子里,我出门的时候,都会跟家里人说再见,回家的`时候也跟每一个人都打招呼。爸爸妈妈也夸我变得懂礼貌了。

原来,一个小小的打招呼的文明举动,会让家里人这么觉得开心。我要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如果,人人都讲文明,我们的社会必会变得更加和谐、欢乐!

礼仪故事篇五

猴妈妈很生气,他对小猴子说:“你怎么不学着讲礼貌呢?”

”学礼貌多麻烦,拿钱买多省事。“小猴子对妈妈说:“给我一些钱,我去买礼貌。”妈妈听后哭笑不得,仔细一想,就给了小猴子一些钱。

小猴子拿着钱,高高兴兴地向街上跑去……。

来到第一家商店,小猴子大喊:“喂,这儿卖礼貌吗?”没人回答。

来到第二家商店,小猴子大叫:“喂,这儿卖礼貌吗?”没人回答。

一家、两家……小猴子跑了三十三家商店,都没有买到礼貌。

只剩最后一家商店了,是山羊伯伯开的。山羊伯伯平时对小猴子很好,小猴子很尊敬他。小猴子想,山羊伯伯一定会帮忙,我这次一定能买到礼貌。

他看见山羊伯伯很忙,就等了一会儿。

“山羊伯伯,您这卖礼貌吗?”小猴子轻轻问。

山羊伯伯笑了:“傻孩子,礼貌是买不到的,只能学到。”小猴子没有买到礼貌,低着头走回了家。

他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对不起,我没有买到礼貌。”

妈妈听后乐呵呵地端出饭菜对小猴子说:“肚子饿了吧?快吃。“。

小猴子早已饿极了,他大口大口地吃着香喷喷的饭菜,心想:“还是妈妈好,我要谢谢她。

“谢谢妈妈!”一句很有礼貌的'话从小猴子嘴里飞出来。

妈妈听后笑了:“孩子,你没有买到礼貌,但你学到了礼貌呀!”

礼仪故事篇六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飘过沔阳湖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

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物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这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廉蔺交欢。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

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但是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必须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但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样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情绪我是理解的,但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之后,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我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

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超多,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齐。

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程门立雪。

杨时(1053年—1135年)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下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年—1085年)、程颐(1033年—1107年)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之后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年—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之后,“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礼仪故事篇七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礼仪故事篇八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礼仪之邦。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国家的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因此,公民应自觉遵守文明礼仪。

说到文明礼仪,让我想起这么一件事:

一年暑假,小明正走在街上,看到了一位老奶奶拿着破旧的麻袋正在垃圾桶里捡瓶子。他不禁感慨道:“天这么热,这位老奶奶还要在臭烘烘的垃圾桶里捡瓶子,真是可怜啊,要不我去帮帮他,为她减轻点负担。可是,天气这么炎热,我还不如早点回家凉快凉快呢,何必自讨苦吃呢。小明心里非常矛盾,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时他想起了爸爸常教诲他的一句话:帮助人是一种美德,当别人有困难时你帮助他们,那你有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一定会帮助你的!爸爸说的对,我不能只顾个人利益。我应该帮助这位老奶奶!

于是,小明行动起来,他在路边,垃圾桶旁边捡到不少的瓶子,虽然在他捡的同时许多人向他投去异样的眼光,更有不少人讨论他,说他这么小就出来捡瓶子,真可怜。甚至有人责骂他的'父母,怎么能让一个小孩子独自在街边捡瓶子。但小明一点都不在乎,他觉得自己做得很对,不必在意别人说什么。捡完瓶子后,他把自己辛苦捡来的瓶子给了老奶奶。老奶奶连忙说道:“谢谢你,小伙子,像你这样的年轻人肯帮助我这种老太婆的可不多啊,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会很强大。小明害羞的挠挠后脑勺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中国人帮助中国人不是很正常的吗?而且这只是一件小事。好了,老奶奶,再见”

在路上,小明格外轻松,可能是因为刚做了好事的缘故吧,这也许是文明礼仪的感染力吧。

“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这就是生活的真谛。

礼仪故事篇九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礼仪故事篇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叔叔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事迹时常让我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礼仪美。

星期天,天气晴朗,碧空万顷,叔叔带我去公园玩。在公园,我捡到一个钱包,鼓鼓囊囊的。四下无人,我悄悄打开钱包,里面有好多钱,还有一些卡。我心里暗暗窃喜。“太棒了!坐摩天轮的钱有着落了。”我美滋滋地走到叔叔面前,悄悄地告诉了他这件事。叔叔不作声,静静地听我讲着。

我沉浸在自己的喜悦当中,久久不能平静。忽然,叔叔看到一名男子着急地从远处跑来,四处找寻着什么东西,就赶忙走上前问:“同志,你是在找什么吗?”“我的钱包丢了,里面有我的身份证、银行卡!”“那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啊?”“我叫———,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叔叔打开钱包,里面刚好有一张身份证,并且信息完全一致。

叔叔郑重地递上钱包,“你看看,有没有少东西。”那个男子接过钱包,确认没少东西后,非要掏出两张百元钞票表示感谢。王叔叔表情严肃地说:“我们如果想要你的钱,不理会你就好了!”说完,拉着我的手径直走开了。

我既失落又疑惑,问叔叔:“叔叔,那个钱包是我捡到的,去坐摩天轮多好呀!就算把钱包还给失主,人家的一点心意,为什么不能收啊?”

叔叔说:“君子看中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我们怎么能贪那些小便宜呢?”

是的,我们不该被利益冲昏头脑,让美德蒙尘。我们应该像君子一样胸怀坦荡,让传统更好地传承,让社会风气变得更加美好。

叔叔的话我至今难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