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实用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5:34:10 |
  • ZTFB |
  • 12页

提问是获取知识、解决困惑的重要途径。总结的内容应该简洁明了,让读者能迅速了解到主要信息。下面是一些相关的统计数据和调查结果,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篇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近年来,在全球经济、政治、军事及科技等方面势力的增长。由于中国拥有稳定而众多的人口,以及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军事支出,因此经常被视为是一个潜在的超级大国。做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占有一席。

中国虽然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超级大国,但是仍然有许多经济、社会、环境与政治等方面的不利因素有待克服。此外目前中国在联合国与世界上的影响力,还没有达到美国与过去苏联的程度。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

一、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实现和维护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1、不断解放思想,实现观念更新。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实现国内政治稳定为基础,争取实现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同时积极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强化中国的国际经济政治地位和作用。2.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及时进行社会政治稳定的政策调整。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实行对外开放,全面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促进现代化建设。其次,不断地调整我国国家安全战略、改革我国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国家安全合作机制。要不断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技术合作,巩固国家安全合作的国际经济基础。3.坚定不移地走制度创新之路,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型体制。坚持走制度创新全面发展的新道路,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和文化制度,真正实现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其次,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快新一轮体制改革的步伐。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民主外交路线,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总结: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实现世界与中国之间的均衡发展,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并达到长治久安,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影响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性质和特点,积极探索和运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的发展规律,把中国社会推向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繁荣和文明的发展道路。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篇二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我国各个大学公共政治理论课之一,多年来,课程的体系逐步完善,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在不断探索之中。本文从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的系统层面探讨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及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等相关问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不仅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之一,更是师范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1998年以前,本课程名称为“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1998年后,新的“两课”设置方案确定,该课被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课程名称改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结合教学实践,课程的体系、内容经过了重新整合,有了很大变化。依据1998年教育部社科司编写的本课教学要点,新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如下:

导论;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第三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四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六章,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七章,当代国际舞台上的中国;第八章,当今世界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首先,在宏观层面,可以把上述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二、八章内容,是对二战后世界经济、政治、世界主题的总体描述和概括,通过识记、分析、拓展等环节,学生对“一个变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有个初步了解;第二部分,包含三、四、五、六、七章内容,是对二战后的各类主权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体制、外交战略的具体描述和概括,通过识记、分析、拓展等环节,学生对“一个复杂的充满矛盾的世界”有了深入的了解。

其次,在中观层面,每章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大模块,按模块来组织教学,即将一章的内容分解为“知识点的识记模块”,“理论知识的分析应用模块”,和“背景资料及国际热点的深化拓展模块”,在讲每一章前,将每一模块下的内容要点先交代清楚,然后按模块来进行讲解。

再次,在微观层面,精心设计每一模块的内容取舍和教学方法,如“知识点的识记模块”应为本章重要的概念、事件、人物、外交战略名称、年代、国际组织等,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理论知识的分析应用模块”,涉及本章的最基本理论、观点、一国外交战略的内容和提出的原因等,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为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分析相结合;“背景资料及国际热点的深化拓展模块”主要涉及本章重大事件、人物的背景资料,特别是“另一说法”的资料,以及与本章内容相联系的.最新国际热点信息资料。这部分内容老师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搜集,拿到课堂讨论,最后老师再总结深化。

总之,教学组织方式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体系,更要全面提高分析、解决历史和现实国际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对国际问题学习和研究的潜能和兴趣点。这又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又一实践教学形式。

1.理论讲授法。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大学的课堂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理论性较强,其中的理论知识不易学生自学来把握,这就需要教师来讲授,因此“理论讲授法”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我们把课程的大概内容分为两方面:一是对战后世界经济、政治、主题、秩序及各类国家经济政治和对外关系发展变化的介绍和描述,即“过程”的展示,二是对上述过程产生原因、动力、特点、问题等的总结和思考,即“规律”的揭示,就其性质来说,在上述两部分中,均贯穿着理论的阐释,尤其是第二部分,加上课程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所以,对这些理论进行明晰的讲解和阐述是完全必要的。

2.合作学习法。此方法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在由理论走向实践过程中的合作。没有教师对学生的合作,理论就不能传授给学生;没有学生对教师的配合,理论就不能转化为能力,学生就不能把握教学技能。因此,合作也是为了发展学生技能和取得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3.案例教学法。案例学习在国际关系课中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即使掌握了关于教学的理论,也不一定就能运用其分析现实的国际问题,学生只有在实践课中通过案例分析模拟训练,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和现实的国际问题。

由于本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实践性教学不能笼统界定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所以我从实际出发设计了适合本门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上述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的第三个模块,“背景资料及国际热点的深化拓展模块”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课外资料,尤其必须关注国际时事、每天都要听广播、看报纸、上网看新闻,还要在课上课下进行交流讨论、甚至辩论,这无疑是最好的实践教学形式,达到了理解、应用、拓展知识的目的。

3.进行课堂上的每周国内外要闻播报。两个学生一组,认真筛选、收集重大的国内、国际要闻,经过编辑和整理后,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报,其他同学也可以进行有效的补充和评论。

1.内容新。即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新。这是因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政治、主题、各类国家的对外关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这些变化中去探索总结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启示等,它们有的是几十年前的昨天发生的,有的甚至是几个小时的今天刚刚发生的,这些新问题、新信息我们都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并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所以,本课程的内容就必然是具有明显“新颖”的特点。

2.综合性强。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实践中得出理论、规律,再用这些理论规律指导实践,既讲史实,也要总结理论,还要分析洞察国际热点;既涉及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世界历史的内容,又涉及政治学、外交学等方面的知识,所以本课程具有强烈的综合性。

3.现实意义突出。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实践中得出的理论、规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中国外交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对学生本身参与国际热点问题的讨论和研究也有现实意义。

任何一门课程的建设都需要经历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只要在实践上努力尝试,从理论上认真总结,就会取得显著成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篇三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的结果,它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总体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2o世纪末以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是在资本主义主导之下进行的,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的进一步延伸,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面临较大的困难与挑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从根源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研究和了解这一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与载体。

(一)经济全球化的理解。

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1、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全球化最新拓展和进展迅速的领域,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跨国公司巨头通过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控制了行业的发展,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

经济全球化的四个主要载体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或者说跨国公司就是经济全球化及其载体的推动者与担当者。

三、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稳定性。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各国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比如:经济危机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波及,会严重地影响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2.经济全球化使得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发达国家和利益集团集中,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3.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被削弱。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现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总体而言,这种让渡对于有关国家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它们能够从中得到期望的各种回报。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会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汇率动荡时期,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4.环境退化与经济全球化同步。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也让人感到不安和对未来信心不足。市场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建立在过度消耗资源基础上的市场扩张、城市化、财富的不合理分配、富者的过度消费及其消费模式的“传染”、“普及”效应,是地球环境退化和恶化的主因。

四、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措施。

1.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加强联合自强的趋势。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团结一致,开展“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并且在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国家中,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并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

2.维护国家经济主权,保证经济安全。发展中国家应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对外依赖程度。应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圈。与此同时,要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发展中国家还应进一步积极参加国际性经济组织或参与它们的活动,争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权。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心得:“9·11”事件之后,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因素增加,非传统安全问题中的威胁因素增大,使国际安全形势较以前更形复杂。但从总体而言,世界的基本格局和国际形势的总趋势并未改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冷战结束以后,随着苏联的解体和雅尔塔体制的终结,美国成为世界上仅存的超级大国。“一超多强”的国际基本格局的轮廓初步显现,世界也开始出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9·11”事件虽然使美国受到沉重打击,但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从综合实力来看,美国的惟一超级大国地位并未动摇。欧盟、日本仍然具有相当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惟一能在军事上同美国抗衡的国家,并有着巨大潜力;中国的经济实力也在迅速增长,国际影响日益增大。各大国之间存在着利益交合点和冲突点,力量对比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和平衡。

布什政府上台以后,奉行单边主义政策,与其他大国的关系趋于紧张。“9·11”事件使美国在战略上和策略上不得不作出某些调整,包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对其他大国的态度,将美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向合作和稳定的方向调整。美欧关系、俄美关系、中美关系都发生了一定变化。“9·11”事件并未导致大国的正面对抗或国际力量的失衡。

总的来说,在世纪交替的这一时期,大国关系呈现这样一些特点:

1大国间尽管仍存在各种分歧和利益冲突,但已不再是全面对抗性质,各国在不同程度上也避免采取这种态度。

2各大国间的经济联系更趋密切,你中有,中有你,共同利益领域增多扩大。

3国际关系中的零和性质在降低,共存多赢和两败(或几败)俱伤的性质在增大。这一特征使国家间趋于通过对话、协商、谈判等政治方式解决问题,避免走向极端。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篇四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作品以叙事的方式,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孙少安等人物为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物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信念的奋斗与拼搏,生活的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在一起,为我们生动的再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西北地区的城乡生活。

慢慢地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这些年我在中医院工作中找到了答案。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对当时世界的看法,也是他对当代人生的看法。提及曾和路遥同住一个窑洞彻夜长谈,路遥1973年离开延川县,由此推算,两人在延川同住一个窑洞应该是在1970年至1973年之间。作为北京知青,当年来到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路遥则是当地的回乡知青,很喜欢结交见多识广的北京知青,两人在那时成为朋友。所在的梁家河离延川县城很远,开会或办事晚了回不了梁家河,就会找路遥长谈。平凡的世界造就了不平凡的人。一个时刻为人民谋幸福的人,在平凡事中彰显伟大。

作者描绘了一个个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再现了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和人们的思想变化。看似平凡实则不平凡。孙少平的成长和成熟的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掺杂着一些现实生活的无助中,时刻奋力的抗争的精神面貌。

孙少平在别人的误解、嘲笑声中,一次次的战胜困难,挣脱束缚。同样都是追求美好生活,同样都是面对爱人香消玉殒,他却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在这条看似孤独和并不繁荣的道路上,他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他在磨难中学会了珍惜,学习如何生活,学会了看待人生。

《平凡的世界》告诉我们,只有勇于面对挫折,勇把不幸当作生活的经验,才能让人更加坚强,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履历更加充实和靓丽。无论面对怎样的磨难,我们都要努力奋斗,为梦想而活。有时候残缺也是一种美,美得让人流泪,有时候平凡也是一种伟大,伟大的让人无法企及。这或许正是路遥通过这本小说传达给我们的人生真谛!亦或是他在文学作品中给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种无声的提醒。

让我们不忘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异彩!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篇五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与挑战。

名:

马菡蔚。

系:

外国语学院。

级:

11级。

业:

商务英语a班。

号:

20110461109。

提交日期:

2013年11月1日。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通过市场经济机制、政府管制机制和文化渗透机制,直接、全面、深刻和持久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通过观念更新、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会主义体制和民主法治国家,保持我国社会政治稳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与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不断地表现出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性。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其格局总起来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上,更集中地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挑战上。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直接地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新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经济全球化以新科技革命为动力和基础,彻底打破各国国家之间的自然和社会界限,把这种无限创造力进一步扩大到了全球范围,但是由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它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国际经济政治的不稳定状况,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新科技革命固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也使我国社会发展遭遇巨大的冲击,人口多、底子薄等发展劣势日益彰显。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高科技竞争格局之中,我国虽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还不具备绝对竞争优势,仍然存在着许多高科技风险和隐患。这从根本上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威胁。

(二)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这必然同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产生根本性的冲突和尖锐的斗争。西方国家始终妄图以自由市场民主模式取代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其西化、分化中国的和平演变攻势从未停止,反而借经济全球化之名,变本加厉愈演愈烈。其实质是要瓦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摧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这是对我国政治稳定的一个最大的威胁。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

一、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全球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更进一步加剧了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政治不稳定发展状况,这也会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与政治稳定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在全球化条件下如何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统一和国家安全,已经成为当今我国政治稳定发展的重大课题。

二、经济全球化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方式和特点。

当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影响,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第一,在影响的方向上是国际国内双向互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国经济政治发展也对国际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二,在影响的内容上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叉渗透、相互转化和全面扩展的一体化发展态势。经济全球化直接地推动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世界一体化,不仅是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发展,而且是一个国家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一体化发展。第三,在影响的机制上是结构—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既有功能性影响,更有结构性影响,是一个结构功能关系的整体互动或者制度化发展过程。第四,在影响的格局上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容并存。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既有破坏安定团结的不利一面,也有促进政治稳定的有利一面。总起来看是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但是不利因素具有巨大的破坏性。第五,在影响的趋势上是政治稳定与政治不稳定交替发展。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一种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存在。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对策选择。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实现和维护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我们提出以下的对策选择。

(一)不断解放思想,实现观念更新,这是我们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条件。

首先,必须树立改革开放的社会政治稳定观。在全球化条件下,要维护我国社会的政治稳定,必须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和保持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实现国内政治稳定为基础,争取实现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同时积极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强化中国的国际经济政治地位和作用,在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中保证中国社会与政治的稳定发展。其次,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社会稳定大观念,实现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全面稳定与协调发展。

(二)是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及时进行社会政治稳定的政策调整,这是我们应对经济全球化,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的关键。

首先,必须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实行对外开放,全面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走一条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不断实行中国社会与世界发展之间良性互动、全面改革开放、不断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按照wto的基本法律框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促进现代化建设。其次,不断地调整我国国家安全战略、改革我国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国家安全合作机制。要不断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技术合作,巩固国家安全合作的国际经济基础。

(三)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坚定不移地走制度创新之路,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型体制,是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

首先,坚持走制度创新全面发展的新道路,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和文化制度,真正实现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其次,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快新一轮体制改革的步伐。要及时抓住当前世界发展的有利时机,争取在2010年左右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文化新型体制。其次,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民主外交路线,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结束语:积极探索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发展规律。

可以肯定,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何应对这些机遇与挑战是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研究的课题。无论如何,我们要抓住这些机遇,也要积极的面对这些挑战。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一定可以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实现世界与中国之间的均衡发展,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并达到长治久安,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影响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性质和特点,积极探索和运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的发展规律,把中国社会推向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繁荣和文明的发展道路。本文的研究仅是一个开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不断开拓,取得更加可喜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黄高晓。全球化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j]。社会主义研究,1998,(5)。(19-37)[2]马贝克•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m]。北京:中央翻译出版社,2000.(140-146)。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第194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篇六

(第二章重点看全球化问题、第三章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发展演变)名词解释(5)。

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2、简答(4)/论述(2)。

1、世界两极格局特点。

材料(2):第一、二章。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篇七

阳光四月,春风十里,又是一年书香润校园。4月23日,是第**个“世界读书日”。199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希望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这是“世界读书日”发布时的主旨宣言,也是一直以来遵循的原则。

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李总理说:“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全民阅读”对于提升国民文化素质,构建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陶融人性,升华思想,塑造品格,让心灵走向伟大与崇高。纵横万里,上下千年,从泥板到甲骨,从钟鼎到竹帛,书永远与希望为伴,与文明同生。

一个对阅读充满热爱、渴望并孜孜以求的人,是充满智慧和理想的人;一个书香充盈的学校必然是一个满载美丽和希望的学校,当代大学生应树立这样的理念:阅读是追求快乐、幸福、精彩、高尚人生的途径。把阅读融入宝贵的大学生活,并为自己珍藏一份厚重的记忆,让终身学习,毕生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和风尚。“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当把阅读当成生命不可分割一部分时,人生才会释放出无穷的能量。一天之内哪怕只有几分钟的阅读也会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让你的品位上升,形象高大。老师们,读书增强你的胆识,提高你的效率,你的谈吐会如珍珠落玉盘,你的书写好比颜筋柳骨。同学们,读书会纯正你的志向,磨砺你的品性,提升你的成绩。因为一页页的量变会回报你一生的质变,只要你坚信书才是你最忠实的、可以同甘共苦的伙伴,你的生活肯定日趋于善,月臻于美。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个美好的季节,我们诚挚地向全院师生发出倡议:

一、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我们最优雅的生活方式,让浓郁的书香充盈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学识,陶冶我们的情操,熔铸我们的气质,促进我们的发展,让我们每一名同学的大学生活,让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教书生涯都因快乐阅读而更加精彩。

二、博览群书,让阅读成为我们校园里最靓丽的一道风景。无论是在教室、宿舍、图书馆,还是在校园广场的台阶上、湖畔边、树荫下,让手捧一卷、醉心阅读的我们,成为校园里最动人的风景。

三、终身读书,让阅读成为我们最自觉的精神追求。开卷有益,学无止境。让我们在阅读中增长智慧,涵养情操,充实人生,认识真理,发现美丽,体会责任与担当,不断汲取一往无前、勇敢开拓的精神力量。

四、读以致用,让阅读成就美好的人生。从今天开始,做一个读书计划,每月阅读一本好书,汲取营养,陶冶心灵,知行合一,做好人,做成事,让我们更加自信、充实的走向未来,走出一个更加精彩而成功的人生!

届时,我们将举行大学生“博览伴我同行,经典助我成长”读书推介演讲比赛、“每天读书一小时,每月阅读一本书”主题签名和图书现场展售等活动,希望大家积极参与。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点燃读书激情,让浓浓的书香飘溢在我们校园,让读书伴随我们成长的脚步,谱写我们每个人心中最精彩的梦,我们的中国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篇八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她从这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同时达·芬奇的绘画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也包括其中。

苏菲在书中反复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何在这里?我认为,人类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和收获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我想,苏菲以自己在神奇世界里的经历和感悟证明了:我探,我思,故我在。

“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有系统的涵盖各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谜团的解答,读者也跟着温习了一遍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不论就内容,或就其受欢迎程度来看,都是极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成功,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现在,我们有机会一一来巡视,到底这些饱学之士,教了我们些什么。

它是一本扞卫哲学的书,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本书不是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特别思潮或历史,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做概论式的介绍,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本集“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因此,这本书表达了当今知识分子的立场。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蕃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

在这本书里,其实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因此,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