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感动中国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简短(精选17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09:04:16 |
  • ZTFB |
  • 14页

历史总结是了解过去经验的重要途径,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习效果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掌握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希望以上总结范文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写出更加精彩和优秀的总结。

感动中国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简短篇一

朱彦夫,1933年7月出生于沂源县张家泉村。14岁参军,16岁入党,经历过上百次战斗,十次英勇负伤,三次荣立战功。在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是特等革命伤残军人。

他放弃荣军休养院特护待遇,毅然回到家乡,并以惊人的毅力,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他担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25年,带领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彻底改变了山乡面貌。

他是活着的“烈士”

朱彦夫在朝鲜战场重伤回国,入院治疗初期,一直是“活死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籍贯、部队番号。他所在部队确认他所在连队已经全部阵亡,被确认为“烈士”。

他伤势严重,昏迷不醒,医院采取抢救措施——截肢、剖腹。而且,不止一次地截肢、剖腹。主治医生叹息道:“他如果能够活上三年,就是奇迹!”

截肢手术以后,他各部位伤口深度感染。高烧不退,出现中毒性化脓症状。历经反复抢救,他的病情仍然没有起色。医院将他从“特号床”,转移到了“太平室”。“太平室”专门为危重伤员设立,接近于太平间。唯一不同的是躺在床上的人呼哒着一口热气,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护士专门守护。

他那不足一米长的躯体躺着一动不动,似乎已经油枯灯尽。伤口渗出的脓血浸入被褥,腥味扑鼻。唯有腮下和嘴角微微颤动的神经,证明他没有死去。

志愿军各部队派人到医院查寻本单位伤员,他所在团的查寻人员到“太平室”看到他却根本没有认出来。

进入“太平室”93个日日夜夜之后,他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复活了!

他的意识渐渐恢复,看清楚身边的护士,用微弱声音茫然问道:“这是什么地方?我在这里干什么?”守候他的护士高兴极了,一边用湿毛巾为他擦拭眼睛,一边趴到他耳边说:“这是在医院的病床上,你主要是太劳累了。你已经睡了很久很久,也该醒来了!”

他的意识继续恢复,感知到伤口的疼痛。他举起两只胳膊,发现手腕以下没有了双手。他动动双腿,发现膝盖以下没有了小腿和双脚。他癫狂了,拼命挣扎,狂撕乱咬包扎胳膊的绑带。

院长和主治医生听到喊声跑过来,看到从上帝手里夺回来的这条生命发出复活的信号,兴奋异常。他愤怒而又绝望地大喊大叫:“为什么把我的手和腿都割掉了?没有腿咋走路?没有手咋扣扳机?你快给我找回来!”

主治医生向他解释:“你伤口的深度和面积都很罕见,如果不截肢,就有生命危险,绝对活不到今天!”他仍然狂喊:“没有了手,没有了腿,我活着还有啥用!”

院长耐心地对他说:“你能够死而复生,就是很大的奇迹。你现在还能够呼喊,这已经很好啦!有什么要求你就说,也可以把心里的憋屈难受释放出来!”

他从“太平室”重新搬回“特号床”,终日郁郁寡欢。他想结束生命解脱自己,又想到指导员高新坡的遗嘱,想到战友杜玉民、万中祥、徐风明等烈士的托付……他在生与死的抉择中,苦不堪言。

他一直是在“拼命”

朱彦夫不甘心在荣军休养院“重残所”里面被人照顾着度过一生,他想家乡、想母亲了。他身强体壮的时候保家卫国,伤残退役以后应该陪伴着家乡和母亲。他向组织上提出要求,经组织批准以后回到了张家泉村。

张家泉村是沂蒙腹地一个小山村,迈步脚踏山,出门眼见天。山连山,山套山,山山连环。村里200多户人家分布在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百余米的峡谷地带。

他离别家乡数载,归来就让全村炸了锅:四婶死了的儿子回来了!死人复活了!

重残卧床生涯使他的性格骤然改变,原有的刚直爽快、勇敢坦诚已经消减殆尽。他变得沉默寡言、抑郁多思。他羞涩、自卑、惧怕别人嘲笑的心理,与身体遭受重残密切相关。

他在任何陌生场所,都极尽所能保持一个完整人的形象。不卸假腿,不摘帽子,不摘墨镜,避免让陌生人感到惊讶。就连吃饭、喝水、穿衣这些生活琐事,他也极想独自一人“秘密”进行。

他双上肢在手腕上方5厘米处截肢,双臂神经剧痛,极难学会自己配戴假腿。他双下肢在膝盖下方7厘米处截除,即使装上假腿,走上十步八步也会因为腿短打弯双双脱落。

他不想让别人窥探他吃饭的“秘密”,他认为那是一种丑态。他知道,假如人们发现他罕见的“猪舔食槽”饮食方式,孱弱的母亲会急出病来,同情怜悯者会竞相争助,猎奇好事者会大肆宣扬。而且,还会越传越离谱。

他负伤截肢以后第一顿“自食”,是用断臂搓掉帽子,推掉墨镜,四肢扑在床上一点儿一点儿地爬到桌边儿,伸嘴叼着碗下压呈半立状态,慢慢地吸食。他的臂碴触扶桌沿儿,伤口末端神经就会剧烈疼痛。因为疼痛,他每一次只能够坚持半分钟左右。

他难过得想哭,想让情感在哭声中迸发。他在床上攒了攒力气,“腾”地一下子坐了起来。暗自骂道:真他娘的笨蛋!连哭一场都不能,这“哑巴”的滋味比哭还要难受。战场上头颅被烧得半熟没有哭,骨肉散架“大搬家”没有哭。现在反倒想哭了?没出息!

他顷刻间来了精神,身立臂摇,不知不觉中站立起来。他感到自己与受伤前一模一样,依然是一位整装待发、威风凛凛的军人。他挺胸立正,抬腿迈步,却“哐当”一声,囫囵个儿从床上栽了下来。想象中的英姿,也一下子被“哐当”没了。

医生判定他最多只能够活三年。可是,他经过六年苦涩煎熬艰难锤炼,不但活了下来,还逐渐做到了生活自理。他在一望无际的艰难中,一寸寸、一点点、一步步,向着生命的亮光挺进。

既然敌人的子弹炮火没有夺取他的生命,他要替牺牲的战友们活着。既然活着,就要活出名堂。随着时光流逝,他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强。他已经不满足于简单地活着,他生发出强烈的愿望——我要工作!

他挑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一干就是25年。为着让乡亲们吃饱肚子,过好日子,他竭尽所能,竭尽所有,吃苦受累,不在话下。

他在崎岖的山路上,“站”着走,“跪”着走,“爬”着走。他一般都是晚上行动,因为白天出来怕被人们发现而特殊照顾。他穿着假肢行走山路,经常摔倒,有很多次跌倒滚下山去,摔得鼻青脸肿。

他在无数次的跌倒和滚爬中,带领乡亲棚沟造地,治山改水,劈山修田,重整家园。有村民打怵:村里总共百十号劳力,千亩荒地怎么改?他发了火:“我这个残废都不怕,你们怕啥?”

世世代代在山沟里面刨食的村民,全凭手抬肩扛搬运来2.3万吨土石方,垒筑起1500多米长的暗渠,修整出40多亩土地,穷山村第一次有了良田。

张家泉村除了地少,更缺水。他在数九寒天,带着大伙找水源,打机井。沂蒙山区十一月的天气非常寒冷,打了20多米的水井不出水,他非要下到井底去看看。乡亲们劝阻他别下井,他说:“你们那个脚不行,我的假肢不怕冷。我下去!”

当人们把他从井下拉上来的时候,冷水,血水,汗水交集,把他的假肢和断腿硬生生地冻在了一起。村民们心疼他,埋怨他:“你这不是在当书记,你这是在拼命啊!”

他要让张家泉村“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25年里,17斤重的假肢他磨坏7副。当年的穷乡僻壤,历经三生三世,如今已经是万亩桃园,十里桃花,果实累累,繁荣昌盛。漫山遍野的桃花,“美景看不够,人在画中游”。村民们高兴,这是大家的心愿;他更高兴,这更是他的心愿。

他没有手,却把山村装点得花果飘香。他没有脚,却和乡亲们走出了一条幸福之路。

他的人生很“壮美”

朱彦夫有一句名言:“与其腐烂,不如燃烧。”他渴望求生自强,宁要一天的自理,不要永恒的护理!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是英雄,在寻求生活自理这个新战场上,同样不能够当孬种!

失肢者的潜能,只有从嘴巴上开发!他如果想要走向社会,首先要渡过“写字关”。他没有手,没有脚,而且眼睛看不清楚,嘴巴含不住物(兜不住涎水)。

他练习过很多次,终于可以用嘴写字了。只是神经失控,补皮弹性差,张合吃力,需要逐步适应。他用假腿倚住桌棱,躬腰低头,张大嘴巴咬住笔杆,笔尖在舌口的搓托下,在纸上徐徐蠕动。每一笔,每一划,都是两片嘴唇和舌头一翘一收、一伸一缩、一探一动指挥的结果。

写着写着,口涎顺笔而下,流到笔尖,洇在纸上,同落纸未干的墨迹融合,成了一滩滩淡灰色污渍。衔笔久了,口劲小了,写着写着,“呱叽”——笔掉了!那就歇一歇,再衔再写。短短十几分钟内,钢笔滑掉十多次,累得汗流浃背,也就能够写成几个字。写出来的字大得怪异,既不像汉字,又不像外文,只有自己认得出、看得懂。

他说:“只要活着,只要有信念,就没有啥做不到的。”他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牛虻》。为了教育、激励后人,他用嘴衔笔,用残肢抱笔,历时7年,创作完成两部震撼人心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男儿无悔》,被誉为“中国当代保尔”。

说起来,朱彦夫真是命大福大造化大呀!1955年,在人民公社医院工作的21岁护士陈希永嫁给了他。从此,陈希永成了他的双眼、双手和双腿,相依相伴55年。闷热的夏天,家里面既没有空调,也没有电风扇。妻子给他扇着芭蕉扇,他用两支残臂夹着笔写作。每写完一页都由妻子取下,然后再把一页页的书稿用针线装钉起来。朝夕相处的妻子,成为他的第一位读者。

夫妻俩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不嫌不弃,不分不离,为儿女们树立了人生的榜样。他们的六个儿女,人人优秀。他们的六个孙子孙女,有的毕业于清华北大,有的就职于国家部委,有的就读于高等院校。

大女儿朱向华说:“父亲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经历坎坷,很不容易。受母亲的教育影响,做一个忠厚、诚信、善良、勤俭的人,我们一生都要一贯坚持。”

2010年,陈希永因病去世,朱彦夫撕心裂肺,哭得晕了过去。老将军迟浩田闻讯,称赞陈希永是“新时代的沂蒙红嫂”。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作出《关于授予朱彦夫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决定》,赞誉他是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优秀代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杰出楷模。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他的先进事迹,弘扬他的崇高精神。

他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定信念、崇高追求的志向,体现了基层党员干部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了伤残军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风貌。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是中国精神的伟大践行者,是当代自强不息的典范,是当之无愧的人民楷模,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人生本就不该有什么极限,因为所有的极限全部跨越之后,生命的能量就定格在最壮美的极限深处了。

朱彦夫:一员战场归来的老兵,一位沂蒙山区的老人,一个跨越时代的楷模,一座生命不息的丰碑!

朱彦夫,百次参战,十次负伤。九死一生,肢残眼障。他挑战极限,超越极限,精神伟大,人生不凡。他是人民楷模,他是生命丰碑,他是淄博人民的骄傲与荣耀。

感动中国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简短篇二

张顺东和李国秀是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的村民。今年47岁的张顺东因年幼时被高压线电伤,失去右臂,双脚受伤严重。而李国秀先天就没有双臂。两人在张顺东19岁时结为夫妻,并在往后的日子里“互为手足”,用残缺的身体支撑起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结婚后,生活中的困难相继而来,两个孩子的出生也让这家人的生活愈加艰辛。张顺东凭借一只手学会驾驶农用三轮车,通过平时运输力所能及的物品,减轻家庭负担。李国秀则靠双脚在地里劳动,配合丈夫完成拔菜收菜、打整土地等农活,通过不断练习,学会用脚绣花、写字。

“我的妻子虽然没有双手,但她的双手长在了心里。非常幸运,我们走在了一起。”张顺东始终很感谢有李国秀的陪伴,两人坚持种田、养殖、赶集、卖货,将日子经营得越来越好。

“我的脚在几次手术之后还是非常痛,但为了这个家,为了生活,我不得不站起来。”张顺东告诉记者,自己的脚做了手术后依旧行走困难,现在伤口不时化脓,更是难以下地干活,“但为了这个家再难还是得要往前走”。

身体不便的夫妻二人,同样承担着普通中年夫妻的生活压力。上有80余岁的父母需要赡养,下有一双儿女需要照料。张顺东的哥哥因病、嫂子因意外相继去世后,两个侄女由张顺东夫妻照看长大。他们从未因此放弃赡养父母的义务,将孩子们培养长大,看着大侄女出嫁,陪伴小侄女上学,一样都没有落下。

如今,张顺东通过参加残疾人电商培训,做起了电商直播,妻子的刺绣也越做越好。两人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成为一名教师,儿子在家中帮助夫妻俩一起做电商,将面条、蜂蜜等云南的特色农产品推销出去。

张顺东、李国秀的事迹,给村民们脱贫致富,走上乡村振兴道路做出了榜样。“我们过好了自己的日子,也希望带动更多的村民通过电商平台致富,过上更好的生活。”张顺东说。

感动中国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简短篇三

杨振宁在7岁的时候来到清华园,在这里一共住了8年。当时的附小叫成志小学,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杨振宁杨大头,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

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据他自己说,清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

中学是在绒线胡同上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个学校当时只有不到300个学生。这时候,当北大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已经知道儿子学数学的能力很强。他当时如果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儿子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初一与初二之间的那个暑假,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学《孟子》。所以在中学时代杨振宁就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武之喜欢围棋和京剧,但并不去培养儿子这些方面的兴趣,下棋可以让儿子17颗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对于父亲书架上的许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杨振宁常常翻看。因为外文基础不够,所以看不懂细节,每次去问,杨武之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上课念书的时候,杨振宁喜欢东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讲的是20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他顿时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亲、母亲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金。

杨振宁在抗战胜利的1945年夏天离家赴美国求学。那天清早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没有流泪。”

“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还镇定。话别后我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招手,几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崩发,不能自已。”

“1928年到1945年这17年时间,是父亲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阶段。古人说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现在不讲这些了,但其哲理我认为是有永存的价值的。父亲介绍我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

40年以后杨振宁这样写道“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也许因为受我父亲的影响,我较为欣赏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字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机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略。而且,奇迹的奇迹,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无论如何,父亲与儿子的分别,是人生之中最顺理成章、最令人惆怅,最刻骨铭心的分别。

此一去,三叠阳关,唱到千千遍。23岁的杨振宁也许没有想到,他真的应验了12岁时的戏言,为中国人拿回了第一个诺贝尔奖。

感动中国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简短篇四

近日,山东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老战士朱彦夫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连日来,时代楷模朱彦夫的事迹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朱彦夫挑战生命极限、一心为民的精神信念,感动了很多人。无手无脚、没有左眼、没上过几天学的朱彦夫,却一直坚持读书、看报纸、写日记。最近,朱彦夫的部分日记曝光。

1963年12月(节选)。

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内心发生了激烈的矛盾:是死去好还是继续活着好?活着吗,艰难如山,寸步难移,在全部生活的历程中,都充塞着每行必遇的困难、阻碍和烦苦。小则吃饭穿衣,大则行走旋作,以至工作与斗争,都每每依次横在我的面前。这样下去,对党和国家、人民和自己,都不可能有什么好处。死去吗,这是违背人民利益、毫无价值的牺牲。

这些难题,这些复混烦思的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多起来。为革命、为生活而斗争的视线,渐渐暗淡、模糊了。如果说,在残废以后还曾以勉强的精神,在农村为革命事业做了一点事情的话,那只是出于这样的想法:这可以消磨静卧、孤坐所带来的郁闷沉默状态,用以弥补前功未完的缺额。

当我读到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的时候,心情恍然急剧地跳动起来: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此刻,我的心象一棵久枯失育的草,得到阳光和空气的温慰一样,顿时舒展开来,逐渐返青了。这句伟大宝贵的话,正好说到我的内心深处,我正是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困难而没有看到全局的光明前途,对困难丧失了斗争的勇气,把视线固定在一个小的死角里。

一个人只要有生命,就会发光,就能以他所散发出来的光热,去改造他周围的自然环境,去帮助和改造他周围群众的落后思想。

_武装了我使一个在别人看来只能清享厚福终身,毫无生息作为,甚至连吃饭喝水都应由别人捧碗相喂的人,重新振作起精神,拿起另一种斗争武器。

一个共产党员,只要还有生命,就能有作为。

我有嘴能说,有眼能看,有假肢能走动,有胳膊会写字这就是我与阶级敌人、工作困难以斗争的有力武器。在_的指引下,我决心以这种武器,排除万难,努力奋斗,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感动中国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简短篇五

面对敌人的再次冲锋,朱彦夫把三挺机枪压满子弹,不停地换位射击,死守阵地。而就在朱彦夫再一次给机枪上子弹时,眼前突然飞来几颗手榴弹。他迅速抓起一颗扔向敌人,又抓起另一颗刚扔出手,就听到“轰隆”一声巨响,眼前一道火光,随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不知过了多久,钻心的疼痛将朱彦夫从昏迷中唤醒,身体已经被厚厚的雪花覆盖,他想大声喊,但喊不出声;想伸开手,手指早已被冻坏。他一次次用冰冷的拳头搓揉双眼和脸部,想把沾在脸上的冰凉的东西去掉,但拳头不听使唤,又饥又渴之下,他索性将这个异物吞下,后来他才知道,那是被手榴弹炸出来的自己的左眼球。

出于对生命的本能渴望,朱彦夫咬紧牙关,开始在冰冷的雪地上艰难地挪动躯体向前爬行。不知爬了多久,昏迷了多少次,朱彦夫终于被两名志愿军战友发现救起,紧急地送往战地救护所救治。

由于朱彦夫的伤势太重,他被辗转送回国内接受治疗和手术。在长春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朱彦夫先后进行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流出体外的肠子被塞了回去,医生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朱彦夫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双手和双腿都没有了,痛心至极,满脑子都是轻生的念头。想饿死,但护理人员按时往他嘴里喂食物;想跳楼,但没有手脚连窗台都爬不上去;想吃安眠药睡过去,好不容易攒起8片安眠药,吃下去却没能把自己“解决”掉。朱彦夫自杀了三次,都没有成功。

还是医生的一句话点醒了朱彦夫:“你的命是我们用几个月的时间,千难万难,硬从死神那里夺回来的,你有什么资格不珍惜?”从此,朱彦夫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严酷的现实是,他的双腿从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双臂手腕以下被锯掉,左眼成了空洞,右眼视力也下降到0.3。一个没有四肢、没有左眼的特等伤残军人,怎样才能生存下去啊!

虽然国家对像朱彦夫这样的特等伤残军人有切实的优待和抚恤保障,但朱彦夫认为自己“无手无脚仍是军人”,他不甘于成为一个躺在床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废人。1956年,他放弃在条件优越的医院疗养康复,毅然回到了故乡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

感动中国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简短篇六

近日,中央宣传部授予朱彦夫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并于3月31日,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民政部和总政治部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朱彦夫的先进事迹。

鲁迅说过: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而朱彦夫,又是这所大学中灾难最为深重的人。就是他,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他始终保有对党的坚定信念,靠着对党无限的忠诚精神,靠着自己非凡的毅力,自强不息,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美的人生价值的奉献之歌。他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是我们每个共产党人学习的“精神粮仓”。

首先,要学习他始终保有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正是因为他始终保有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朱彦夫,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年代,他毅然选择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在丧失四肢和左眼情况下,他毅然选择了自食其力、奋发进取;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他能够在平凡的岗位干出辉煌的业绩,带领村民,千方百计,历经艰难,发展教育,大搞农业开发,把一个穷山区村,变成全乡的先进村。朱彦夫,一个四肢不全的人,却能够经受住来自社会变革带来的各种严峻挑战和风险考验,也正是因为他始终保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只有始终保有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我们才能在任何时候把握人生的正确方向,在任何时候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其次,学习他始终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在抗美援朝的一场战争中,他奋勇抗敌,最后阵地只留下他一个人。当昏迷几十天的他醒过来时,发现自己没有了四肢,没有了左眼,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选择了做人生的强者,挑战人生的极限。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为了不让别人照顾,他毅然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凭着对生命的热爱,他学会了生活自理;凭着对家乡有热爱,他奋发图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凭着对知识的渴望,他自学知识并写出了《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代表作。他的生活历程,就是一部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历程。

再次,学习他始终坚守老百姓这块阵地的执着。他回到家乡后,那一天,全村8名党员齐刷刷地举起手,选举他为张家泉村党支书。很多人眼里他是一个传奇,但他说:“我这个条件只能是一个字:拼!为百姓,就是守住阵地!”为了改变家乡的贫困落后面貌,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5年;“从那时起,他肩负重任,又捧出了一篇篇描山写地的绝世文章!他拄着双拐,爬山头,到田间,访贫问苦到家院;他用残臂、用假肢支撑着大干苦干,开山劈岭,治山改水,打机井;他躺在地里,跪在沟里,育苗、拔草、浇水;他带领村民,千方百计,历经艰难,把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绿山果园;向瘠薄的土地,要出了高产;修道路、搞副业,全村用上了电……”在他的带领下,一个穷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他坚守老百姓这块阵地,也就坚守了一个共产党的精神高地,永远值得我们共产党人学习。

“时代楷模朱彦夫”是广大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活动的“精神食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中的强大“精神武器”!

感动中国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简短篇七

为保家卫国,您少年参军、血洒疆场,负伤落下终身残疾;为重铸荣光,您放弃护理、回到家乡,带领乡亲走出贫困;为告慰英烈,您用嘴衔笔、残肢抱笔,著书传承革命精神。“我是雪地里的蚯蚓,虽然没手没脚,却可以使冰封的土地松软。只要永不言败,敢于挑战极限,绝路也可以逢生”,《极限人生》中的这句话便是您人生最真实的写照、最生动的注脚。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您浴血战场、以身许国,用行动诠释爱国情怀。在您10岁时,父亲被日本侵略者残忍杀害;14岁那年,您参军入伍,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历经战斗上百次;17岁时,您在朝鲜战场上身负重伤,昏迷93天后,竟奇迹般生还。醒来之后,您发现手腕以下没有了双手,膝盖以下没有了双脚,甚至连左眼也失去了光明。面对这副残缺的身体,您多次尝试一死了之,却发现连自杀都成了奢望。“轻生是自私,自杀是孬种,有勇气活下去才是英雄!”想到牺牲的战友,想到指导员的遗嘱,您又重新燃起活下去的希望。成千上万次的练习,您学会了吃饭;无数次的跌倒、爬起,您学会了站立;年复一年的坚持,您终于能够生活自理。您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员的坚毅和顽强!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您放弃护理、回归家乡,带领乡亲们走出贫困。作为特等伤残军人,您本可以在荣军休养所里安度一生,但您却放弃了安逸的生活,选择回到家乡张家泉村开启新的人生。25年的村党支部书记生涯,您拖着十几斤重的假肢,看遍了山山水水,走遍了寸土寸田,访遍了家家户户。为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您建图书馆、办夜校,培养了村子发展的中坚力量;为解决村子的水源匮乏,您打水井、修水渠,彻底解决村子的用水难题;为让村民早日用上电,7年的时间,2万多公里的奔波,15公里的架电材料,您让点油灯成为张家泉村的历史。没有左眼,您却让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没有双手,您却把山村装点得花果飘香;没有双脚,您却带领乡亲们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

“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您残肢抱笔、七易书稿,用小说传承革命精神。“只要你能活着回去,就要想办法把咱们的牺牲写下来,传给今天的人和后代……”指导员牺牲前的嘱托一直萦绕在您耳畔。为了完成战友的临终遗愿,为了让世人铭记英雄的壮烈牺牲,为了革命精神能够代代传承,您用7年时间完成了《极限人生》这部激荡浩然正气的生命之作。两千多个日夜里,您伏身桌前,用舌头舔舐着书页,汗水浸透了稿纸;4本翻烂的字典,50多支用坏的笔,几百斤作废的稿纸,这是您写作历程的最好见证。一项重要的使命完成了,但您创作的脚步并没有因此停下。1999年,您又将第二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捧给了世人。

命运给了您太多的苦难,正是这些苦难,铸就了您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作为青年党员,我们一定会像您一样肩负起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胸怀,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去。

感动中国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简短篇八

近日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对朱彦夫先进事迹的报道,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25年村支书生涯,用残躯撑起一个村庄;残臂书写几十万字自传体小说,传递精神信念……朱彦夫的感人事迹口口相传。

读完光明日报的报道,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龙兵感言:“朱彦夫身上折射出的精神,令人震撼。像朱彦夫这样曾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复员后又为家乡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瘁的革命军人,他们身上那种为党为国奋斗不止的气概和担当,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山西洪洞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办公室主任王凯说:“十年前我是一名武警战士,通过《极限人生》了解了朱彦夫,再次看到朱彦夫的报道,仍然很受教育。虽然重度残疾,但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作为一名党员、一个身强力壮的青年,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奋斗呢?”

“对朱彦夫来说,群众路线不是多难的事儿,是日常本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机关党委王军说,朱彦夫把群众看得比自己重,他深入群众、汇集民智为民办实事,是实实在在的群众路线践行者,是全党的好榜样!

“朱彦夫身体残疾,仍为党为民鞠躬尽瘁,他的精神也激励当代大学生磨炼意志,超越自我,实现人生目标。”西北民族大学学生石凯平说。

朱彦夫先进事迹的报道在网上也引起广泛关注,网友纷纷留言发表感慨。一位山东潍坊的光明网网友看完报道后说:“精神的力量,就是这样鼓舞人心,催人泪下,满满的正能量!”

“朱彦夫身残志坚,坚持不懈,这需要极强烈的精神意志支持,多年来,不计个人得失,努力奉献,凡事以人民满不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共产党员的宗旨牢记在心,堪称时代楷模。”网友“依山伴水”说。

感动中国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简短篇九

妻子希永在世时,曾开玩笑说,朱彦夫身上长了“瘆人毛”,谁见了都怕。

这话一点都不夸张。有一回,邻近村庄的两兄弟动了手,谁也劝不住,只好请来朱彦夫。朱彦夫刚一露面,弟兄俩就偃旗息鼓,握手言和。

无论是妻子儿女,还是父老乡亲,对朱彦夫怕在表面,爱在深处。怕他,不是因为他的残躯,而是因为他为人公道、铁面无私;爱他,是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别人,却唯独没有自己。

百善孝为先。朱彦夫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不愿待在荣军医院,一是不想当“寄生虫”,二是为了侍奉娘。吃饭时,娘不动筷子,他不碰碗。说话时,娘嗓门高起来,他头会低下去。

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翘大拇指的大孝子,却干过两件“大不孝”的事儿。

从荣军医院回村不久,为帮村民扫盲,朱彦夫打算在自家办个图书室。房子腾出来了,买书的钱也凑齐了,可书架却没着落。朱彦夫想来想去,竟然打起了娘的寿材板主意。那时,农村老人哪怕吃不饱、穿不暖,也要早早备好寿材板。这东西,在老人眼里金贵着呢。朱彦夫刚一张口,老人眼泪扑簌簌地掉:“什么都依你,这个不依。”

朱彦夫跟娘斗起心眼,一连几天憋在屋里,不吃不喝,妻子叫他不答,弟弟叫他不理,老娘叫他不应。最后,还是娘让了步。图书室顺利开张,他给娘磕了一个响头。

老人临终前,拉着儿子的手,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把她烧了,要让她入土为安。朱彦夫哭着答应了。

没想到,老人一闭眼,朱彦夫就让老大队长张茂兴去办火化手续。张茂兴不肯去,村里人也说,该让老英雄的母亲土葬。朱彦夫哽咽着蹦出一句话:“咱是公家的人,又是党员,咱不带头谁带头!”

张家泉人都记得,送葬那天,朱彦夫用残臂捧着娘的骨灰盒,声泪俱下:“娘啊,儿子不孝,对不住您。等儿子到了那边,再去伺候您!”

对自己的亲人,朱彦夫“无情”得近乎残忍。他不止一次对家人说:“咱家有特等残废这一个‘特’字就够了,绝不容许再有一个‘特’字——特等公民!”

打从跟了朱彦夫,妻子希永就没享过福。上有老婆婆,下有6个孩子,加上照顾朱彦夫,她天天忙得团团转。朱彦夫当上支书后,希永的活儿更多了,但生产队里她几乎没缺过勤,就是怀孕期间也没落下。

“母亲是日照海边长大的,不会推独轮车,常常连人带车翻到一边。”儿子朱向峰打小就看见,母亲没有闲的时候。“后来才明白,不是父亲不心疼母亲,而是要给乡亲们一个交代,在乡亲们面前说话有底气。”

感动中国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简短篇十

朱彦夫,1933年7月出生于沂源县张家泉村。14岁参军,16岁入党,经历过上百次战斗,十次英勇负伤,三次荣立战功。在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是特等革命伤残军人。

他放弃荣军休养院特护待遇,毅然回到家乡,并以惊人的毅力,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他担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25年,带领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彻底改变了山乡面貌。

他是活着的“烈士”

朱彦夫在朝鲜战场重伤回国,入院治疗初期,一直是“活死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籍贯、部队番号。他所在部队确认他所在连队已经全部阵亡,被确认为“烈士”。

他伤势严重,昏迷不醒,医院采取抢救措施——截肢、剖腹。而且,不止一次地截肢、剖腹。主治医生叹息道:“他如果能够活上三年,就是奇迹!”

截肢手术以后,他各部位伤口深度感染。高烧不退,出现中毒性化脓症状。历经反复抢救,他的病情仍然没有起色。医院将他从“特号床”,转移到了“太平室”。“太平室”专门为危重伤员设立,接近于太平间。唯一不同的是躺在床上的人呼哒着一口热气,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护士专门守护。

他那不足一米长的躯体躺着一动不动,似乎已经油枯灯尽。伤口渗出的脓血浸入被褥,腥味扑鼻。唯有腮下和嘴角微微颤动的神经,证明他没有死去。

志愿军各部队派人到医院查寻本单位伤员,他所在团的查寻人员到“太平室”看到他却根本没有认出来。

进入“太平室”93个日日夜夜之后,他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复活了!

他的意识渐渐恢复,看清楚身边的护士,用微弱声音茫然问道:“这是什么地方?我在这里干什么?”守候他的护士高兴极了,一边用湿毛巾为他擦拭眼睛,一边趴到他耳边说:“这是在医院的病床上,你主要是太劳累了。你已经睡了很久很久,也该醒来了!”

他的意识继续恢复,感知到伤口的疼痛。他举起两只胳膊,发现手腕以下没有了双手。他动动双腿,发现膝盖以下没有了小腿和双脚。他癫狂了,拼命挣扎,狂撕乱咬包扎胳膊的绑带。

院长和主治医生听到喊声跑过来,看到从上帝手里夺回来的这条生命发出复活的信号,兴奋异常。他愤怒而又绝望地大喊大叫:“为什么把我的手和腿都割掉了?没有腿咋走路?没有手咋扣扳机?你快给我找回来!”

主治医生向他解释:“你伤口的深度和面积都很罕见,如果不截肢,就有生命危险,绝对活不到今天!”他仍然狂喊:“没有了手,没有了腿,我活着还有啥用!”

院长耐心地对他说:“你能够死而复生,就是很大的奇迹。你现在还能够呼喊,这已经很好啦!有什么要求你就说,也可以把心里的憋屈难受释放出来!”

他从“太平室”重新搬回“特号床”,终日郁郁寡欢。他想结束生命解脱自己,又想到指导员高新坡的遗嘱,想到战友杜玉民、万中祥、徐风明等烈士的托付……他在生与死的抉择中,苦不堪言。

他一直是在“拼命”

朱彦夫不甘心在荣军休养院“重残所”里面被人照顾着度过一生,他想家乡、想母亲了。他身强体壮的时候保家卫国,伤残退役以后应该陪伴着家乡和母亲。他向组织上提出要求,经组织批准以后回到了张家泉村。

感动中国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简短篇十一

您曾说“我死过很多回,但只要不是最后一次死亡,我就还努力!”作为一名战士、村支书、作家,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您都最大限度释放着自己的光和热,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为民初心、坚强勇敢。作为“人民楷模”,您的精神指引着我在基层广阔舞台书写属于共产党人的新荣光。

“捐躯赴国难”,您将奉献抛洒在长津湖畔。在长津湖畔“250高地”,17岁的您和战友们,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顶住了敌人两个营的十几次进攻。为坚守阵地,您身负重伤,经过93天、47次手术,终于战胜了死神,却也永远失去了手脚和左眼。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新时代的基层党员干部,是党伟大事业的继承者,要“甘于奉献、甘为人梯”,以无私奉献作为夯实理想信念的基石,让理想信念的硕果如繁似锦。在工作中“有一份光便发一分光,有一份热便发一份热”,锲而不舍地干好每一件事,跑好属于自己的“那一棒”,为祖国发展添砖加瓦。

“不甘伏枥志空赍”,您让初心绽放在张家泉村。本可以在荣军院里安度一生的您却毅然回到家乡,勇挑村支书的重担,与群众同甘共苦,奋斗在您人生中第二个“250高地”。您拖着重残之躯,带领父老乡亲治理荒山、兴修水利,让远近闻名的“讨饭村”呈现出“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的景象。正是因为有您、有您们、有千千万万奋战在各自岗位的奉献者,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作为服务群众最前线的一名党员干部,您的事迹鼓舞着我,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解决,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将“撸起袖子加油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努力用“一身泥土”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热血书春秋”,您把坚强书写进两本小说。“放下了锄杆子,拿起了笔杆子。”您始终牢记抗美援朝战场上指导员牺牲前的托付,为了告慰英烈,您以残肢抱笔,耗时七载,用掉半吨纸,以惊人毅力完成了《极限人生》《男儿无悔》两本小说。在您的身上我看到了先烈的不屈意志,残疾军人的自强不息,共产党人的坚强刚毅,您以极限人生书写了人生极限。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将珍惜广阔舞台、担当奉献,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迎接新挑战、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难题,奋力书写好新时代精彩人生答卷。

生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腐烂,另一种是燃烧,您选择了第二种。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您用信念诠释着党员本色,以钢铁般的意志造就了奋斗不止的人生,您是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楷模”。

感动中国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简短篇十二

近日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对朱彦夫先进事迹的报道,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25年村支书生涯,用残躯撑起一个村庄;残臂书写几十万字自传体小说,传递精神信念……朱彦夫的感人事迹口口相传。

读完光明日报的报道,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龙兵感言:“朱彦夫身上折射出的精神,令人震撼。像朱彦夫这样曾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复员后又为家乡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瘁的革命军人,他们身上那种为党为国奋斗不止的气概和担当,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山西洪洞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办公室主任王凯说:“十年前我是一名武警战士,通过《极限人生》了解了朱彦夫,再次看到朱彦夫的报道,仍然很受教育。虽然重度残疾,但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作为一名党员、一个身强力壮的青年,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奋斗呢?”

“对朱彦夫来说,群众路线不是多难的事儿,是日常本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机关党委王军说,朱彦夫把群众看得比自己重,他深入群众、汇集民智为民办实事,是实实在在的群众路线践行者,是全党的好榜样!

“朱彦夫身体残疾,仍为党为民鞠躬尽瘁,他的精神也激励当代大学生磨炼意志,超越自我,实现人生目标。”西北民族大学学生石凯平说。

朱彦夫先进事迹的报道在网上也引起广泛关注,网友纷纷留言发表感慨。一位山东潍坊的光明网网友看完报道后说:“精神的力量,就是这样鼓舞人心,催人泪下,满满的正能量!”

“朱彦夫身残志坚,坚持不懈,这需要极强烈的精神意志支持,多年来,不计个人得失,努力奉献,凡事以人民满不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共产党员的宗旨牢记在心,堪称时代楷模。”网友“依山伴水2015”说。

感动中国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简短篇十三

他参加过上百次战斗,10次负伤,失去了手脚和左眼;他曾任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改变了家乡贫穷面貌;他用残肢抱笔,创作了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他就是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的共产党员朱彦夫。

“朱老,今年咱村的桃子长得好、卖得好,多亏您当年为群众铺下了致富路。”前不久,86岁高龄的朱彦夫接到了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刘文合的电话,非常高兴。虽然他早就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了,但一直都关注着村里的发展。

张家泉村是朱彦夫的出生地。1947年,14岁的他离开家乡,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在战斗中英勇无畏,屡次立功。1950年,朱彦夫加入志愿军,赴朝作战,身负重伤,在昏迷93天后奇迹般地醒了过来,但却失去了手脚和左眼。朱彦夫也曾绝望过,想过放弃。但医生的鼓励和社会的关爱,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朱彦夫在休养院里受到了专人的护理照顾,可他觉得自己“无手无脚仍是军人”“要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1956年,朱彦夫毅然回到故乡张家泉村。回家后,他开始练习自己吃饭、喝水、上厕所,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训练,慢慢实现了生活基本自理,也能熟练地装卸假肢,他终于又重新站了起来。

1957年,朱彦夫被推选为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当年,位于沂蒙山腹地的张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穷村,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当支书,就得想法子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朱彦夫拄着拐,拖着10多斤重的假肢,到田间地头查看生产,逐门逐户察访民情。他慢慢拿定了主意:治山、治水、造田。一个个山里人想都没想过的大工程,在张家泉村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

朱彦夫带领村民开进荒地“赶牛沟”,他天天泡在工地上,用两只残臂夹着铁锹,一点一点培土。“有一天,他实在太累了,摔倒在地,假肢连接处血肉模糊。我赶紧把他背起来,想送他回家。他在我背上大吼‘大家都在干,我能回去吗?’”和朱彦夫搭档24年的副大队长张茂兴说起此事仍难掩激动。一个冬天干下来,荒废的山沟最终变成了40多亩良田,当年就产粮5万多斤。荒地“舍地沟”“腊条沟”也在大家的辛勤劳动中变成了70多亩良田,不仅解决了当时的吃饭问题,到现在仍在给村民们带来经济效益。

在解决村里“口粮”问题的同时,朱彦夫意识到,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还必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于是朱彦夫拿出自己的抚恤金买书,建起了全村第一个图书室。随后,朱彦夫又张罗办起了张家泉村第一所夜校。两年多的时间里,100多名学生从夜校走出,成为张家泉村建设的中坚力量。现在村里上了年纪的人,凡是识字的,都是在夜校里学出来的。

1960年开始,朱彦夫带着乡亲们翻山越岭打了9口水井,并在村里打了3口用于灌溉的大眼井,修建了1500米长的水渠,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匮乏和无水浇田的问题。朱彦夫在妻子的照顾下,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等有关单位联系材料,终于让张家泉村在1978年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朱彦夫还成立村林业队,建起40亩苹果园、10万株的花椒园、两万株的桑树园。如今的张家泉村“山上松树戴帽、山下林果缠腰”,原来贫穷的小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模范村。

1982年,一场大病之后,朱彦夫主动辞去干了25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为了完成当年指导员临终前的嘱托“只要你能活着回去,就要想办法把我们的英雄壮举记录成文”,朱彦夫开始了艰难的写作。残疾的身体让他吃尽了苦头:他用嘴衔笔、双臂抱笔、单臂绑笔,三种方法交替使用,每天只能写几百个字,不知多少汗水和血水浸到稿纸上。1996年,朱彦夫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出版发行,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1999年,他又完成了另一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读者能从中感悟到先烈的不屈、残疾军人的自强、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我就不会因空耗时光而羞愧了。”朱彦夫说。

感动中国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简短篇十四

朱彦夫,男,汉族,1933年7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

他少年从军保家卫国,血洒疆场、身体残疾;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1947年,14岁的朱彦夫报名参加解放军。1950年,朱彦夫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役中身负重伤,双腿膝盖以下、双手手腕以上截肢,失去左眼,成了一级伤残军人。朱彦夫从部队回到家乡后,于1957年担任村支部书记。上任伊始,朱彦夫拄着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到田间地头查看生产,逐门逐户查访民情。他的主意慢慢拿定:治山、治水、造田、架电。一个个山里人想都没想过的大工程,在张家泉热火朝天地展开,一干就是10多年。

张家泉三面是山。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解决,张家泉村就永远吃不饱。朱彦夫带领张家泉村村民,先后将荒地“赶牛沟”“舍地沟”“腊条沟”变为沃土。为了让群众早日用上电,朱彦夫在妻子的照顾下,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联系材料,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让张家泉村于1978年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

“山顶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村民们一年接着一年干,张家泉上千亩荒山全部披上了绿装。现在,村里产的苹果都卖到了国外。从村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后,朱彦夫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宣讲革命传统上,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在1996年7月出版了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朱彦夫荣获“时代楷模”、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5篇《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感动中国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简短篇十五

近日,山东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老战士朱彦夫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连日来,时代楷模朱彦夫的事迹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朱彦夫挑战生命极限、一心为民的精神信念,感动了很多人。无手无脚、没有左眼、没上过几天学的朱彦夫,却一直坚持读书、看报纸、写日记。最近,朱彦夫的部分日记曝光。

1963年12月(节选)。

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内心发生了激烈的矛盾:是死去好还是继续活着好?活着吗,艰难如山,寸步难移,在全部生活的历程中,都充塞着每行必遇的困难、阻碍和烦苦。小则吃饭穿衣,大则行走旋作,以至工作与斗争,都每每依次横在我的面前。这样下去,对党和国家、人民和自己,都不可能有什么好处。死去吗,这是违背人民利益、毫无价值的牺牲。

这些难题,这些复混烦思的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多起来。为革命、为生活而斗争的视线,渐渐暗淡、模糊了。如果说,在残废以后还曾以勉强的精神,在农村为革命事业做了一点事情的话,那只是出于这样的想法:这可以消磨静卧、孤坐所带来的郁闷沉默状态,用以弥补前功未完的缺额。

当我读到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的时候,心情恍然急剧地跳动起来: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此刻,我的心象一棵久枯失育的草,得到阳光和空气的温慰一样,顿时舒展开来,逐渐返青了。这句伟大宝贵的话,正好说到我的内心深处,我正是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困难而没有看到全局的光明前途,对困难丧失了斗争的勇气,把视线固定在一个小的死角里。

一个人只要有生命,就会发光,就能以他所散发出来的光热,去改造他周围的自然环境,去帮助和改造他周围群众的落后思想。

_武装了我使一个在别人看来只能清享厚福终身,毫无生息作为,甚至连吃饭喝水都应由别人捧碗相喂的人,重新振作起精神,拿起另一种斗争武器。

一个共产党员,只要还有生命,就能有作为。

我有嘴能说,有眼能看,有假肢能走动,有胳膊会写字这就是我与阶级敌人、工作困难以斗争的有力武器。在_的指引下,我决心以这种武器,排除万难,努力奋斗,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感动中国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简短篇十六

朱彦夫是长津湖战役的亲历者,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手脚和左眼,成为了一名一级伤残军人。他本可以躺在荣军院里“养”一辈子,但却拒绝了躺在“功劳簿”上休养,毅然回到家乡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朱彦夫虽然失去了手脚,但是终其一生都在为党增光、为国出力、为民造福,活出了“极限人生”。让我们一起学习朱彦夫前辈的感人事迹,读懂活出“极限人生”的精神力量,汲取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活出我们的“极限人生”。

活出“极限人生”的力量来源于“虽九死其尤未悔”的忠诚品德。自14岁参军以来,朱彦夫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绝对忠诚。在战场上,他是忠诚的战士,三次立功,十次负伤,为坚守阵地失去手脚和左眼;在工作上,他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带领乡亲们打赢了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古人云:“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最基本的政治素养、最根本的政治要求、最重要的政治品德。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朱彦夫前辈那种绝对忠诚的品德,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好“两个维护”,牢记“永不叛党”的铮铮誓言,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鲜明绝对忠诚的政治品德。

活出“极限人生”的力量来源于“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初心。朱彦夫在立下卓越功勋以后,拒绝躺在“功劳簿”上,毅然回到家乡造福百姓。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他拖着17斤重的假肢,到田间地头查看生产;为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他带领村民将荒地“赶牛沟”“舍地沟”“腊条沟”变为沃土。经过25年的艰苦奋斗,把昔日没水没电没良田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模范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党员干部,应当像朱彦夫前辈那样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常怀忧民、爱民、惠民之心,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用心用情用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活出“极限人生”的力量来源于“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奋斗精神。朱彦夫说:“我死过很多回,但只要不是最后一次死亡,我就还努力!”他因为患心脏病,放下了“锄杆子”,却立马拿起了“笔杆子”。他从未上过学,就一点点“啃字典”;他没有双手,就用残肢抱笔,耗时七载,用掉半吨纸,以惊人毅力完成了长篇小说《极限人生》《男儿无悔》。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要学习朱彦夫老前辈那种“只要不是最后一次死亡,我就还努力”的奋斗精神,不懈奋斗、锐意进取,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感动中国度人物朱彦夫先进事迹简短篇十七

为了实现教乡亲们学文化的目标,朱彦夫腾出自家的一间堂屋,用母亲做寿材的木板做成书架,买了200多本书,建起了全村第一个图书室。随后,朱彦夫又张罗着办起了张家泉村第一所夜校,夜里常常要艰难地走1公里多的山路给村民上课。夜黑路滑,健全的人走起来都费劲,没手没脚的朱彦夫不知在夜间跌倒了多少回。

1957年,朱彦夫被全村的8名党员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开始带领张家泉村的村民们砌石垒堰、改天换地,在山坡上开出了80多亩“大寨田”,治理了3条大山沟,为村里新增200多亩良田。

1960年开始,朱彦夫带着乡亲们翻山越岭打了9口水井,并在村里打了3口用于灌溉的大眼井。他自己绘制图纸,带领大家修建起了1500米长的灌溉渠。同时,又成立了村林业队,建起40亩苹果园、10万株的花椒园、2万株的桑树园。如今的村民,单是果树每年就能收入几万元,生活富足,原来贫穷的小山村成了致富模范村。

1982年,一场大病之后,他与死神又一次擦肩而过,朱彦夫自知年事已高,体力不支,主动辞去干了25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英雄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开始了另一场战斗。

他让儿女买来笔墨纸张、参考书,说:“我是二十六军的战士,我要替连指导员完成他的遗愿,把战斗经历写下来,让后人知道我们是怎样和敌人殊死搏斗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可以想象,朱彦夫写书有多大困难。残疾的身体让他吃尽了苦头:他用嘴衔笔、双臂抱笔、单臂绑笔,三种方法交替使用。写不了几个字,眼睛就疼得难受。他每天只能写几百个字,不知多少汗水和血水浸到稿纸上。

另一个拦路虎是文化水平不高,为了写成这本书,他舔烂了4本字典。由于日夜煎熬,他的视力持续下降,原来的伤口发炎,心脏病加重。不论医生怎么劝、家人怎么拦,他始终笔耕不辍。

熬过了严冬,熬过了酷暑,经过7年的努力,7月,朱彦夫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出版发行。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人们说朱彦夫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而迟浩田将军则说,朱彦夫就是活着的“钢铁战士”!

《极限人生》一出版,便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全国各地纷纷邀请他去作报告,在淄博市的一场报告会上,朱彦夫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当场晕倒在讲台上。经抢救治疗后,虽然保住了生命,右半身却从此瘫痪,没了知觉。英雄永远是英雄,他硬是撑着病体,经过几年的努力,又完成了另一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

朱彦夫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用钢铁般的意志书写了自己的“极限人生”。12月12日,朱彦夫家庭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受到书记的亲切接见,朱彦夫说,这种荣耀和幸福,他终生难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