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通用(通用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20:31:05 |
- ZTFB |
- 9页
总结是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进行检验和评估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并改进。编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对全过程进行全面的思考和总结。下面是一些总结范文的摘录,供大家借鉴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通用篇一
没有看《中国古代文学》之前,我是自傲的!高中时,语文试卷的基础题我很少出错,尤其是词汇和拼音,特自信!
字典。
太多的生僻字,还好没有放弃!
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我国产生了最初的文字——甲骨文。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出自《吕氏春秋·古乐》。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出自《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出自《礼记·效特性》。
《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表现恋爱的曲折,写夫妇间深挚情爱,弃妇诗。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出自《关雎》。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尚书》,它以记言为主。《逸周书》,本命《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
《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它敷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33篇。
诸子。
散文。
发展的三个阶段?
1、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2、战国时期,有《孟子》和《庄子》。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的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它们议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纂的。秦代散文,多出于李斯。
学到了一个知识点,“互见法”。
互见法:《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事年代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其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又取消“世家”,并入“传”。全书100篇,分为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传。
《古诗十九首》的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评论《古诗十九首》说:“五言之冠冕也”。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体现了作者辞官归隐的意志和纯洁高旷的品行,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所写的归途情景,与家人团聚的情景以及来年春耕的情景,都是想象之词,从中可见诗人对自由向往。文中不乏华采的段落,跌宕的节奏,轻快的行文,将作者摆脱官场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表现得极为生动。
南北朝时期文坛上的重要现象就是骈文的出现和流行。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散文的一部分。
骈文的主要特征: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隋统一全国后,融合南北文学之长,探索创造新文学。其中有一股力量就是北齐、北周的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
初唐四杰: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
文章四友: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崔融。
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平淡自然,不求工为自工。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尽管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如“无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但非有意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观其全诗,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出自《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1、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的个性色彩,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
2、他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杜甫诗:一是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二是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三是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辞。杜甫于各种诗歌体裁都很擅长,并能推陈出新。他的五言古诗、五言排律、七言古诗、七言律诗都很擅长,形成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还有萧散自然、平淡简易和含蓄委婉等诸多变化。
韦应物和刘长卿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诗人中的佼佼者。
白居易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白居易的讽喻诗在思想内容上体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精神,在形式上追求“其辞质而往,其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的形式。在诗中充分暴露出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具有不朽的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通用篇二
一部记载唐代琐闻轶事的笔记,张鷟著。张鷟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四)文言小说别集《游仙窟》。《朝野佥载》为作者耳闻目睹的社会札记,内容十分广泛,记述了唐代前期朝野遗事轶闻,尤以武后朝事迹为主。书中反映了当时有关人物事迹、典章制度、社会风尚、传闻逸事,也站在反对派的角度对武后朝的政治黑暗、吏治腐败、酷吏横暴、民生疾苦有所揭露,暴露了”贿货纵横,赃物狼藉”的现实世相。因属时人记时事,所载内容,多为第一手资料,所以颇有参考价值,为《太平广记》、《资治通鉴》以及后世治唐史者广为引用。但因作者纪事好追求谐噱,间有鬼神怪异,琐语琐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史料文献价值,为后人所诟病,如洪迈《容斋续笔》卷12就说:“《佥载》记事,皆琐尾擿裂,且多媟语。”作者死于开元年间,书中载开元以后唐敬宗、宣宗时事,当为后人增入。
《新唐书》、《宋史》均著录《朝野佥载》为20卷,另有《补遗》3卷。尤袤《遂初堂书目》疑《补遗》乃后人附益,凡阑入中唐后事者,皆应为《补遗》之文。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推测《佥载》亡于明代,今所存者是明人辑本。此书明代以后流行有1卷本和6卷本,《说郛》、《历代小史》、《古今说海》、《畿辅丛书》等本为1卷本系统;《宝颜堂秘笈》、《丛书集成》等本为6卷本系统。
今有:《朝野佥载》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朝野佥载》赵守俨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该版以《宝颜堂秘笈》本为底本,又从《太平广记》、《通鉴考异》等书中辑出近百条遗文,作为“补辑”附印,较胜于旧本;《朝野佥载》唐宋史笔记丛书,中华书局版;《朝野佥载隋唐嘉话》袁宪校注,三秦出版社版。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通用篇三
宋代历史轶事笔记,专记南唐轶事。北宋郑文宝撰。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一字伯玉,汀洲宁化(今属福建)人,父郑彦华,为南唐右千牛卫大将军。文宝以荫授予奉礼郎,迁校书郎。入宋,补广文馆生,登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累迁陕西转运副使,官终陕西转运使、兵部员外郎。文宝好谈方略,以功名为己任。久在西边,参预兵计,心有余而识不足,又不护细行,所延荐属吏至多,而未尝择也。其子在家乡扰民亦疏于管教。能为诗,善篆书,工鼓琴。有集二十卷,又撰《谈苑》二十卷、《江表志》三卷。善篆书,工琴,以诗名世,风格清丽柔婉,所作多警句,为欧阳修、司马光所称赏。著有《江表志》、《南唐近事》等。
《南唐近事》有一卷、二卷、三卷本,内容基本相同。书成于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97)。作者痛惜南唐覆亡,史事湮没,故为此作。其自序称:“南唐烈祖、元宗、后主三世,共四十年,起天福丁酉(937)之春,终开宝乙亥(975)之冬。君臣用舍,朝廷典章,兵火之余,史籍荡尽,惜乎前事十不存一。”本书虽多传闻,但有一定史料价值,《四库全书提要》评为“虽浮词不免,而实录终存,故马令、陆游《南唐书》采用此书几十之五六,则宋人固不废其说”。则是研究南唐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
《南唐近事》有明万历本、崇祯本、《四库全书》、《续百川学海》、宛委山堂《说郛》本、《宝颜堂秘笈》、《唐宋丛书》等本存世。
今有:《南唐近事》中华书局1991年版;《南唐近事》张剑光点校,郑州大象出版社“全宋笔记”20xx年版。该书是以《四库全书》二卷本为底本,参校明万历本、崇祯本、《宝颜堂秘笈》本、《唐宋丛书》本等,并据陈尚君辑录成果续辑得佚文一卷。
历史轶事故实笔记,专记唐代历史轶事、风俗民情、名物。宋代王谠撰,字正甫。生卒年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宰相吕大防之婿。曾为京东排岸司。元祐四年(1089)任国子监丞。后改少府监丞。
《唐语林》共8卷,末有辑佚一卷。仿《世说新语》体例,按内容分门系事,并将《世说新语》原有的35门(按今本《世说新语》共36门),扩大为52门。书中材料采录自唐人50家笔记小说,资料集中,内容丰富,广泛记载唐代的政治史实、宫廷琐事、士大夫言行、文学家轶事、风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对研究唐代历史、政治和文学,均有参考价值。《四库全书总目》说:“是书虽仿《世说》,而所纪典章故实,嘉言懿行,多与正史相发明,视刘义庆之专尚清谈者不同。且所采诸书,存者亦少,其裒集之功,尤不可没。”由于其中很多著述今已失传,故经此书采录而保存下来的资料殊为可贵。不足的是,卷首虽附采录书目,但所采各条未注明出处。
《唐语林》原书在明初散佚。清代编《四库全书》时,据明嘉靖初齐之鸾刻残本及《永乐大典》所载,加以校订增补,以后各丛书所收多用此本。今传有聚珍板本、《惜阴轩丛书》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等。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据《守山阁丛书》本标点排印。
今有:《唐语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据《守山阁丛书》本标点排印;《唐语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唐语林》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三编,20xx年版。
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欧阳修撰。欧阳修简介绍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欧阳文忠公集”。二卷,凡一百十五条。欧阳修晚年辞官闲居颍州时作,故书名归田。此书之体例略近李肇的《国史补》,多记当代朝廷轶事,兼录士大夫诙谐之言。其自序云:“《归田录》者,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馀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唐李肇《国史补》序云:‘言报应、叙鬼神、述梦卜、近帷箔,悉去之;记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谈笑,则书之’。余之所录,大抵以肇为法,而小异于肇者,不书人之过恶,以谓职非史官,而掩恶扬善,君子之志也。览者详之。”书中大多系亲身经历、见闻,史料翔实可靠。如太宗知李汉超、仁宗恭俭、陈尧咨、卖油翁等条,含意深刻。卷一记仁宗朝屡改年号的原因,卷二记大宴时枢密使侍立殿上等宋代典制,均足补史阙。《归田录》与司马光《涑水记闻》中有的记载雷同但情节有出入,这可能是当时传闻本身就有出入。
《归田录》对后人影响颇大,朝请郎庐江朱定国仿此著《归田后录》十卷,清代梁章鉅作《归田琐记》八卷。
《归田后录》通行本有《稗海》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等。
今有:《渑水燕谈录·归田录》吕友仁点校,中华书局1997年版,20xx年再版;《归田录》,林青校注,三秦出版社20xx年版;《归田录》,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一编,20xx年版。
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北宋司马光撰。司马光简介见中国历史要籍介绍“资治通鉴”。
《涑水记闻》通行本16卷,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北宋从太祖到神宗六朝(906-1070)的国故、时政、内忧、外患,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为后世留下极其珍贵的史料。据说司马光打算杂采实录、国史、异闻,编撰《资治通鉴后纪。这部《涑水记闻》就是他搜集的材料。司马光为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故以此作书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该书“杂录宋代旧事,起于太祖,迄于神宗,每条皆注其述说之人,故曰《记闻》”。书中各条大都注明何人所说,采自它书者,亦标出处于后。其中故事,一般皆详述本末,颇近史体。如卷一载太祖用赵普之谋,削夺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兵权;记太祖死后,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赵德芳,继隆竟召太宗赵匡义嗣位;卷二记太祖长子魏王赵德昭在从太宗征幽州时,因遭太宗斥责而畏罪自杀,全是宋初宫廷轶闻,可看出当时的宫廷矛盾。其他记载,与”正史“传闻不同者,也足资参考。
今有:《涑水记闻》邓广铭,张希清点校,中华书局唐宋史笔记丛书,1989年版;《涑水记闻》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xx版;《涑水记闻》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一编,20xx年版。
北宋一部涉及天文、历法、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文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类笔记,二十六卷,沈括撰。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带,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首先研究并改革了浑仪、浮漏和影表等旧式的天文观测仪器,他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方药,多有记录,著有《沈存中良方》(得称《良方》),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均有涉猎,如提及秋石之制备,论及四十四种药物之形态、配伍、药理、制剂、采集、生长环境等。其《良方》由后人与苏轼之《医药杂说》合并,成《苏沈良方》,现有多种版本行世。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沈括文武双全,不仅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且为保卫北宋的疆土也做出过重要贡献。在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和军器监长官期间,他攻读兵书,精心研究城防、阵法、兵车、兵器、战略战术等军事问题,编成《修城法式条约》和《边州阵法》等军事著作,把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功地应用在军事科学上。同时,沈括对弓弩甲胄和刀枪等武器的制造也都作过深入研究,为提高兵器和装备的质量做出了一定贡献。
《梦溪笔谈》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如《技艺》正确而详细记载了“布衣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国际文化史界重视。“辩证”门谈韩愈画像条使我们了解从北宋就产生并沿袭下来的一个错误:把五代韩熙载的写真当成韩愈的画像。此外,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人物,也赖本书之记载而得以传世。如记载喻皓《木经》及其建筑成就、水工高超的三节合龙巧封龙门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卫朴的精通历法、登州人孙思恭解释虹及龙卷风、河北“团钢”“灌钢”技术,羌人冷作冶炼中对“瘊子”的应用、“浸铜”的生产等,均属科技史上珍贵史料。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
《梦溪笔谈》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英。
国学。
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已有多种外语译本。其中日本早在19世纪中期,就用活字版排印了沈括的这部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用活字版排印《梦溪笔谈》的国家。从1978年起,日本又分三册陆续出版了《梦溪笔谈》的日文译本。
《梦溪笔谈》最初刻本为三十卷,内容比今本要多,但早已散佚,仅二十六卷本经宋元明清刊刻,流传下来。北宋有扬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今皆不存,现存最古的版本是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元代大德九年(1305)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书在元代曾藏宫中,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得之,赠与太子朱标,后又归宫中“文渊阁”。清代从宫中流出,为汪士钟的艺芸精舍、松江韩氏先后收藏。后为著名藏书家陈澄中收入囊中。陈澄中移居香港后,于1965年有意将包括这部《梦溪笔谈》在内一批珍贵善本出让。周恩来总理为避免珍贵文物外流,亲自过问,责成文化部指派专人前去洽办,在国家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斥巨资购回,成为书林佳话。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通用篇四
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我国产生了最初的文字——甲骨文。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出自《吕氏春秋·古乐》。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出自《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出自《礼记·效特性》。
《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表现恋爱的曲折,写夫妇间深挚情爱,弃妇诗。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出自《关雎》。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尚书》,它以记言为主。《逸周书》,本命《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
《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它敷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33篇。
诸子。
散文。
发展的三个阶段?
1、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2、战国时期,有《孟子》和《庄子》。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的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它们议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纂的。秦代散文,多出于李斯。
学到了一个知识点,“互见法”。
互见法:《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事年代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其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又取消“世家”,并入“传”。全书100篇,分为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传。
《古诗十九首》的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评论《古诗十九首》说:“五言之冠冕也”。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体现了作者辞官归隐的意志和纯洁高旷的品行,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所写的归途情景,与家人团聚的情景以及来年春耕的情景,都是想象之词,从中可见诗人对自由向往。文中不乏华采的段落,跌宕的节奏,轻快的行文,将作者摆脱官场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表现得极为生动。
南北朝时期文坛上的重要现象就是骈文的出现和流行。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散文的一部分。
骈文的主要特征: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隋统一全国后,融合南北文学之长,探索创造新文学。其中有一股力量就是北齐、北周的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
初唐四杰: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
文章四友: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崔融。
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平淡自然,不求工为自工。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尽管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如“无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但非有意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观其全诗,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出自《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1、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的个性色彩,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
2、他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杜甫诗:一是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二是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三是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辞。杜甫于各种诗歌体裁都很擅长,并能推陈出新。他的五言古诗、五言排律、七言古诗、七言律诗都很擅长,形成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还有萧散自然、平淡简易和含蓄委婉等诸多变化。
韦应物和刘长卿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诗人中的佼佼者。
白居易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白居易的讽喻诗在思想内容上体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精神,在形式上追求“其辞质而往,其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的形式。在诗中充分暴露出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具有不朽的价值。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韩愈《山石》如何体现“以文为诗”的特点?
《山石》是有独创性,将散文句法引进诗歌,汲取游记散文的特点,详记游踪,而又诗意盎然,体现出其“以文为诗的特点。
此诗气势遒劲,风格壮美,按时间顺序,依次记述游踪。全诗单行顺接,不用偶句,不事雕琢。在结构安排上,以浓丽的色彩来点染景物,以清淡的笔触来抒发情怀;在表现手法上,较为自由的散文笔调,极富诗意。《山石》“以文为诗”的特点表现在:
1、谋篇上:它是一般山水游记的顺序,再加上后几句的议论。通读全诗,我们不难发现它汲取了散文中有悠久传统的游记文的写法,按照行程的顺序,叙写从“黄昏到寺”、“夜深宿寺”到“天明辞寺”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
2、语言上:语句清新自然,特别是在炼字方面,非常新颖。如:“大”和“肥”,虽是很寻常的字眼,但用在芭蕉叶和栀子花上,特别是用在“新雨足”的芭蕉叶和栀子花上,就突出了客观景物的特征,增强了形象的鲜明性,使人情不自禁地要赞美它们。
3、取景上:选取的画面具有独到性,构成独特的意境。在这一夜到晨的所见所闻中,选用了色彩浓淡明暗变化的若干图景,错落交叠,如“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写出暮色苍茫中的“暗”;下两句写芭蕉与栀子花,又是暗色中的一“亮”;下写以火把观壁画,是明中有暗;而夜卧无声时“清月出岭光入扉”,又是暗中来明;“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霖”,则是天色蒙蒙亮时的山岚弥漫;而下接“山红涧碧纷烂漫”,则又豁然一明。这样,就在读者脑际留下了视感极强的连续图景。全诗流畅中见奇崛,有精心的雕琢但又显得很自然。
综上:
《山石》一诗,采用一般山水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从行至山寺、山寺所见、夜看壁画、铺床吃饭、夜卧所闻、夜卧所见、清晨离寺一直写到下山所见,娓娓道来,让人身历其境。
全诗以时间为序写游踪,以移步换形法写见闻,以议论突出主题,正体现出韩诗的散文化倾向;而诗境如画,语言平易,风格清新。
李贺《李凭箜篌引》如何表现音乐?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被誉为。
唐诗。
中描写音乐题材的名篇。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纵观全篇,此诗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出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把人们带入了一个不同凡响的音乐世界。“吴丝蜀桐”写箜篌的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把本来诉于听觉的音乐声响转变成具体可见的生动形象。移情于物,把云彩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空山凝云和湘娥素女互相补充,极力烘托出箜篌声响的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前四句,诗人先写琴,再写声,后写人,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接着诗人从更多的侧面描摹箜篌奇异变幻乐声。五、六句正面写乐声。“昆山”句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变化。“芙蓉”句则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其中,“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个“逗”字把乐声强大的艺术魅力和奇幻瑰丽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后几句运还用神话传说的形象,进一步烘托出李凭演奏技巧的高超和乐声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1、异于常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幻想。
2、侧面烘托的手法。
3、浪漫主义的手法。
4、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音乐。
5、运用典故来表现音乐之美。例如:“女娲补天”的典故。
6、衬托的手法,运用“石破天惊”、“秋雨”衬托音乐的优美。
7、动静结合的手法。例如“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作出进一步的烘托。
8、将抽象感转化为形象感。诗人将自己对于箜篌声响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和想象转化成清晰可见的鲜明的具体形象。诗人取譬设喻意象,如昆山之玉、高贵的凤凰、俏丽的芙蓉、幽兰的香花,都能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综上:
李贺用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瑰丽的比喻,鬼泣神惊,极其浪漫。李贺此诗运用瑰丽的想象,新颖的比喻,奇特的夸张,把诉之于听觉的音乐声响表现为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创造出飘逸隽永的诗的意境,令人耳目一新。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都有爱情说、讽喻说、两者兼有的争论。我持爱情说的观点。我觉得通篇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诗人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向我们呈现了所谓的“长恨”。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贵妃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
《长恨歌》一篇歌颂爱情的诗篇。所写的历史题材是依照史实想像而成的爱情故事。而“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捉弄,是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爱情说:1、文本的描写—材料的取舍—美化杨贵妃的形象。政治比重小,大篇幅写李杨的爱情,还原到人的高度,楚楚可怜的女性。2、白居易本人的表述(分类):讽喻诗、感伤诗。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通用篇五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使将军王贲攻齐,得齐王建,最后灭了齐,完成中国的统一,结束了二百年七国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这是地主阶级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
随着统一帝国的形成,秦王朝统治者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一系列的改革。废除西周以来分封侯王的旧制度,统一行政区划和组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使田畴、车涂、衣冠建制统一;简省“史籀大篆”为小篆,又作便于狱务、更趋简化的隶书,罢其不与秦文同者”,使文字统一;此外,法令、历法等等,也得到了统一。这些改革,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无疑是有进步的作用的。
同时为了巩固和加强统一帝国的统治,秦王朝也实行了一系列的反动措施。它企图消灭人民的反秦武装,“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并打击旧贵族、地主的反秦力量,“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更有甚者,是企图消灭一切反秦意识,“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翻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奔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它不仅焚毁古书,消灭历史文化,而且也一举坑杀儒生四百六十馀人。
在箝制思想、摧残文化和刑法统治之下,秦代文学没有什么成就。完成于公元前二三九年(秦王政八年)、由吕不韦门客集体著作的《吕氏春秋》,有一定时代意义。它取材很广,包含春秋战国以来的各派思想,组成自己的完整的体系,是战国末年的统一形势在文化上的要求和反映。它和先秦其他子书一样,有不少片断借寓言故事来说理,明晰生动,富于文学意味。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统一前他的《谏逐客书》,指出秦统治者”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之非计,不仅表现了政治家的远见,而且也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晚期斗争剧烈、各国统治阶级争取人才的历史。这是一篇富于文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
散文。
统一后,秦始皇巡狩封禅,产生了不少石刻文,其中也有李斯的作品一般是四言韵语,阿谀歌颂,对后世碑志文有影响此外秦有《仙真人诗》和“杂赋”,今俱不传。
由于秦始皇和二世滥用民力,筑长城、治驰道、修骊山墓等等,暴虐无比,赋税无度,奢侈无穷,阶级矛盾迅速尖锐化,不到十五年,秦王朝便被六国残余贵族和广大人民的起义反抗所推翻。经过五年的楚汉战争,代之而起的,是统一的汉封建王朝。
汉初统治者承战乱之后,汲取秦王朝短期覆灭的教训,一方面恢复分封侯王的旧制度,巩固统治阶级的基础,一方面“约法省禁,轻田租”,对广大人民放松了压迫,减轻了剥削。因而初步取得了社会安定、有利生产的局面。“孝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汉书?食货志上》)文、景时代,统治者不断强调“农,天下之大本也”(《汉书?景帝纪》),进一步减轻劳役、赋税,恢复农业生产。这时土地尚比较平均,“未有并兼之害”(《汉书?食货志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活跃了工商业。在社会经济获得恢复和发展的安定局面下,景帝迅速削平了七国侯王的叛乱,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封建统治。
汉初除秦挟书律,“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又除所谓“诽谤妖言之罪”,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在战国以来百家之学的影响下,汉初的哲学、社会思想,还是比较活跃自由的。由于安定社会、巩固封建王朝的需要,汉文帝、景帝、窦太后和相国曹参等俱好黄老,因而黄老思想成为汉初主要的统治思想。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对儒、墨、名、法、阴阳五家都有所批判,而完全肯定了道家,就是在黄老思想影响下产生的著名论文。
同时由于建立封建王朝秩序和制度的需要,汉初统治者也注意到制礼作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乐的传统作用,统治者是认识得很清楚的。在作乐的要求下,产生了相应的舞和歌诗,同时也初步建立了管理音乐(当然包括歌舞)的“乐府”机关。《安世房中歌》便是高祖唐山夫人作的祭宗庙的歌诗,它共有十七章,一般模仿雅颂,很少现实内容。
汉初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和辞赋的发展上。汉初文士承战国游士的馀风,一般积极参加现实政治生活,并从现实政治的需要出发,围绕着如何汲取秦王朝短期覆灭的教训,促使封建政权迅速巩固和上层建筑不断完善等问题,发抒所见,解决现实政治社会问题,这就促进了政论散文的发展。著名作家有贾谊、晁错等。他们的政论文大抵富有感情,畅所欲言,有战国说辞和辞赋的影响。其中贾谊的某些文章如《过秦论》、《陈政事疏》等更著名,文学性亦较强。辞赋主要继承骚体传统,也开始向新赋体转化。汉初骚体赋的作者,由于时代和生活的不同,多缺乏屈原那样先进的思想和强烈的感情,往往只是强为呻吟。但阶级矛盾的缓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繁荣,以及统治阶级骄奢享乐风气的形成,也引起了封建文士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因而辞赋的思想内容也不免多少引起了变化,即由抒发个人的强烈感情变为铺张宣扬统治阶级的华贵和享乐生活,由严峻的讽刺责斥变为温和的讽谕劝戒。辞赋思想内容的变化,必然引起体裁、形式的逐渐变化。贾谊是汉初骚体赋的唯一优秀作家。标志着新赋体正式形成的作品是枚乘的《七发》。
汉武帝即位后,由于汉初以来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汉王朝的经济力量已十分雄厚,“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在汉初的政治经济日益发展、日益巩固的基础上,汉武帝施展雄才大略,内外经营;镇压了阴谋叛乱的宗室藩王;平定了割据东南沿海的东瓯闽越等地;凿山通道,开发并控制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不断地集中豪强于茂陵,削弱他们在地方上的封建势力;坚决实行盐铁国有的政策,更打击强豪和富商大贾的经济垄断,这就进一步加强了汉王朝的封建集权制。同时大力抗击匈奴,通西域,伐大宛,既打击了匈奴的侵犯,也扩展了帝国的边疆。正是由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以及统治阶级无穷的奢侈浪费,以致民穷财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为了镇压贵族、豪强的叛乱和广大人民的起义反抗,汉武帝极端信任酷吏,不断加强严酷的刑法统治。人民日益陷于痛苦的深渊。
汉武帝时代,西汉封建王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和政治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思想文化也表现着变化和发展。武帝即位,即逐斥“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儒家思想的支配下,武帝“招选天下文学材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并由于董仲舒、公孙宏的建议、兴太学,立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员,因而儒学大兴,完成了思想的统一。这对伟大帝国的形成和封建集权制的巩固是有促进的作用的。但从此也结束了百家论争,思想定于一尊,严重地束缚着学术文化的发展。董仲舒是《春秋》公羊学派的大师,是武帝时代最大的思想家。他以阴阳、灾异说明“天人相与之际”即天道和人事的相互关系,认为天命对帝王有最后的决定权,“王都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但“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汉书?董仲舒传》),则刑亦不可少。董仲舒的思想显然在儒家思想的外衣下,包含着阴阳家和法家的思想,统一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思想,确实代表着当时的统治思想。它不仅解释了汉王朝的所以统治,而且也教导了汉王朝怎样巩固统治。
武帝对思想文化的发展也采取了重要的措施,“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随着伟大帝国的出现和百家论急的最后结束,以及物质条件的日益具备,总结古代以来的历史文化并从而给大一统局面以哲学和历史的解释,就成为统治阶级迫切的现实要求。伟大的《太史公书》即《史记》,“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是这种要求最充分的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司马迁不是从阴阳家的神学概念出发,而是从客观的历史事实出发,在家世史官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他以五种不同的体例,“略推三代,录秦汉”,全面反映三千年的历史发展,完成空前的一部历史著作。它以人物为中心,不仅开创了“纪传体”的历史学,而且其中许多篇人物传记又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因而也开创了传记文学。这是历史散文的重要发展。
以武帝为首的汉王朝统治者,随着伟大帝国的日益隆盛,不仅需要哲学和历史来解释现实统治的合理,而且也需要祭祀天地鬼神,庆太平,告成功。这一需要与儒家的指导思想相结合,进一步制礼作乐就成为必不可少的文化措施。于是“乐府”有更大的发展。“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汉书?礼乐志》)。所谓武帝立乐府,只是意味着他自觉地把乐府机关扩大,充实内容,规定具体任务,即采诗、制订乐曲和写作歌辞。“采诗”是为了“观风俗,知得失”,这就使那些“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赵、代、秦、楚等等地方民歌,有了记录、集中和提高的机会。可惜除《铙歌》十八曲外,西汉乐府民歌绝大部分都没有流传下来。由于文字讹误过多,《铙歌》一般很难读,其中少数言情和反映战场惨状的篇章,明白可诵,表现了一定的现实意义。乐府除搜集、歌唱民歌外,也创作诗篇以备歌唱,作诗者有宫庭文人“司马相如等数十人”,可见一时之盛。但今存《十九章之歌》,却很少文学价值。乐府作曲者则有“佞幸”和“外戚”的李延年。他能歌善舞,尤其善制“新声变曲”。他原是民间乐人;他的“新声变曲”的来源是西北外民族和民间的音乐。可见武帝时代的乐府,不仅规模宏大、内容充实,更重要的是,它充满了民间歌诗、民间声乐的气味。这是乐府的重大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
由于“润色鸿业”的需要,武帝时代的辞赋同样有很大的发展。武帝好辞赋;他的“言语侍从之臣”,如司马相如、吾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等,“朝夕论思,日月献纳”;“公卿大臣”,如儿宽、孔臧、董仲舒等,亦“时时间作”。司马相如则是这个时期最大的辞赋家。他的作品歌颂了统一帝国伟大的气魄和声威,也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无比的骄奢和荒乐,有一定时代意义。他的作品典型地代表着新体赋发展的成熟阶段。
武帝以后,西汉封建王朝逐渐转入了衰微的时期。武帝晚年,“悔征伐之事”,并诏令“方今之务,在于力农”。昭、宣承之,不断减免赋税,并选用“良吏”,使“政平讼理”,社会安定,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因而出现了宣帝的“中兴”局面。但土地日益集中,大地主、大官僚与广大农民的深刻矛盾,根本不可能解决。哀帝时的限田之议,既无法实行;王莽改制,更加深了人民的灾难。这样,西汉封建王朝便不得不在农民大起义中结束了自己的统治。
武帝立五经博士,经学已成为士人仕进的工具。到了西汉后期,它自然更加兴盛和深入人心。荣显一时的今文经学家,大抵受董仲舒的影响,以阴阳、灾异说政治时事,日益荒诞迷信;而家法森严,章句烦琐,更多的士人皓首穷经,则越来越变得空疏无用:这样便严重地窒息着思想文化的发展。今文经学家用的经书是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本;但自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发现了用汉以前文字(古籀文)写的“古文经传”,经学已有今古文之分。到西汉末,以刘歆为代表的古文学派开始揭穿了今文学派的盲目性和偏私的内幕,这在学术思想上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西汉后期的文学也呈现着停滞或衰落的状态。一般政论文(如奏疏),大都蒙着神秘的今文经学说教的外衣,迂腐板滞,绝少生气。宣帝时,桓宽根据昭帝始元六年盐铁会议的文献,剪裁、组织而成的《盐铁论》是唯一可贵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西汉中叶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而且形式新颖,语言净洁流畅,通过对话论辩,也刻划了不切实际、迂腐可笑的儒生形象。刘向著书,引历史传说或寓言故事以说明一理的某些片段以及少数政论文或学术文有一定价值。宣帝效武帝故事,亦好辞赋,认为“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因而辞赋又盛极一时,王褒、刘向等都是著名的作者。实际此时辞赋已成为帝王贵族的娱乐品,如倡优博弈之类,极少文学价值。今存王褒《洞箫赋》一篇,可见一斑。西汉后期最大的辞赋家是扬雄。他的赋初以模拟司马相如为贵,曾不断作赋以讽;后来始悟辞赋的讽谏作用实在微弱无力,“劝而不止”,遂不再作。扬雄对辞赋的批判的观点较之他的模拟作品要有意义得多。倒是他的杂文如《解嘲》,虽形式上也多少出于模拟,但它指出封建取士制度对士人的束缚,有一定现实意义。西汉后期,乐府事业继续发展,哀帝时乐府人员增加到八百二十九人。丞相孔光、大司农何武审核的结果,认为“其四百四十一人,不应经法,或郑卫之声,皆可罢”,因此哀帝就裁减了乐府半数以上的民间乐人。但“豪富吏民,湛沔自若”,乐府民间声乐的影响是深远的。
汉光武帝刘秀利用西汉末农民起义军,并依靠豪强势力,推翻了王莽的新朝,建立起东汉封建王朝。光武即位后,屡次释放官私奴婢,并减轻田租,兴修水利,实行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因此阶级矛盾暂时缓和。但东汉豪强势力很盛,西汉遗留下来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依然不能解决。建武十五、六年的“度田”,由于不敢触动豪强,终于宣告失败。但光武“颇以严猛为政”,信任酷吏,也打击了一些豪强。明帝效法光武的统治,曾出现“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的年代。东汉初期,封建王朝对豪强势力还有一定的控制力量。所谓豪强,就是上层的地主阶级和商人,他们的政治代表,就是大贵族和大官僚。中叶和、安以后,皇帝都幼年即位,不能掌握权力,于是开始了外戚和宦官争夺王朝统治的混乱局面。他们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都要依靠豪强的支持,因此豪强势力遂得不断地扩张。外戚或宦官与豪强势力相勾结,就形成牢不可破的王朝黑暗统治。他们援引子弟徒党或门生故吏,把持官僚系统,胡作非为,毫无忌惮。外戚梁冀伏诛,除诸梁及妻孙氏中外宗亲一网打尽外,“所连及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死者数十人,故吏宾客免黜者三百馀人,朝廷为空”。“收冀财货,县官斥卖,合三十馀万万”(《后汉书?梁冀传》)。宦官专权,则“皆剥割萌黎,竞恣奢欲,搆害明贤,专树党类。……故其徒有繁,败国蠹政之事,不敢单书”(《后汉书?宦者列传序》)。在外戚或宦官勾结官僚集团的统治之下,广大人民既遭受无穷的灾难,社会到处呈现饥饿、流亡的惨状;而一般中下层地主阶级出身的士人也仕进无门,或滞留太学,或穷居野处,或周游郡国,逐渐形成了士人集团。桓、灵之世,在宦官专权的压迫下,士人集团便与一部分正直的官僚结合,“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成为广泛的“清议”力量,一时影响很大。因而引起宦官的恐惧和仇恨,终于酿成两次“党锢之祸”。这些“党人”代表广大的中下层地主阶级的利益,一方面要求政治上的出路,一方面要求罢逐宦官,改良朝政,挽救统治阶级的严重危机。但接着而来的是以“黄巾”为首的农民大起义,豪强统治集团迫于情势危急,解除了党禁,转而镇压黄巾,并开始了豪强集团之间的大混战和社会的大动乱,终于覆灭了东汉王朝,形成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
今文经学特别是谶纬之学代表着东汉王朝的统治思想。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东汉经学极盛。官、私学都很发达,大学生到东汉末增加到三万人,不少私学门徒常达千人,“编牒不下万人”。今文经学西汉末已开始谶纬化。东汉谶纬大行,光武因谶记中的天命的预言,崇信非常,曾“宣布图谶于天下”,并“多以决定嫌疑”。明、章承之,于是“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妖言”(《后汉书?张衡传》)。统治者利用谶纬迷信来欺骗人民和束缚干人的头脑,反映统治思想的遇昧和无力,东汉一朝政治不得不越来越黑暗。但从东汉初年以来,也不断地产生反谶纬的科学思想,桓谭、王充、张衡都是著名的代表人物。特别是王充,他的《论衡》,举起鲜明的“疾虚妄”的旗帜,对一切神学迷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表现了唯物主义精神,在当时的思想界最有进步意义。同时,古文经学也继续和今文经学展开了斗争,今文经学终因附会谶纬的愚妄和章句的烦琐,力量越来越虚弱,而古文经学的影响则越来越扩大,终于压倒了今文经学。
东汉的文学,在今文经学和谶纬的迷雾笼罩之下,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不良的影响,但也出现了新的现象,表现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
由于西汉以来散文和辞赋的发展,东汉开始出现“文章”的概念,贾谊、司马迁、司马相如等散文家和辞赋家都被目为文章家。同时不少文士“以文章显”,文章和学术著作主要是和经学的共分愈来愈显著。“论发胸臆,文成手中,非说经艺之人所能为也。”《后汉书》在《儒林传》之外,特立《文苑传》,更具体地反映了文章家和经学家的分化。既有今古文经学家的对立和分化,又有经学家和文章家的对立和分化。这是统治阶级内部复杂的矛盾在学术文化上的反映。随着文章家的出现,文章与生活的关系更密切,用途更广泛了,文学形式的运用和变化也愈来愈复杂了。文学思想仍以王充的观点最为明确和进步。他注意到文章和经学著作的区别,强调“造论著说之文”(诸子或政论散文),“发胸中之思,论世俗之事”的创造性和政治性;认为文章应起“劝善惩恶”的批评教育作用,“岂徒调墨走笔,为美丽之观哉?”他从“疾虚妄”的思想出发,反对一切“华伪之文”。
在《史记》的影响下,东汉产生了不少历史著作,班固的《汉书》则是它们的杰出的代表。它沿《史记》的体例,“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反映西汉一朝的历史,是我国最早的断代史。它的某些人物传记,叙事细密准确,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政论散文继承西汉的传统,以王符的《潜夫论》、崔寔的《政论》、仲长统的《昌言》为最著名。它们反映了东汉中叶以后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激烈的政治斗争,有时代意义。但思想文采俱逊于西汉政论文。
东汉的赋不如西汉的兴盛。司马相如的影响还存在,如班固的《两都赋》。中叶以后,政治极端黑暗,赋风亦开始转变。张衡《两京赋》在夸张铺叙中引入针砭现实的议论,《归田赋》则突破了旧传统,抒发抑郁的感情,有一定的开创意义。桓、灵之世,更出现一些强烈挟击社会黑暗的抒情小赋,如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赵壹是汉末名士,其作品愤世疾俗,完全是“党人”精神的体现。
东汉“乐府”继承西汉的传统,也采集民间声乐与歌谣。现存汉乐府民歌大都是东汉的作品。它们以多样的形式,现实主义的方法,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东汉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思想感情。特别是真实地、典型地反映了东汉中叶以后在外戚、宦官、地主豪强的残酷压榨下,人民饥饿贫困、流亡漂泊的痛苦生活。东汉末年,还有不少谣谚,揭露政治社会的黑暗腐败,直接痛快,简短有力。伟大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正是在活跃的民间故事、民间歌唱的基础上的产物。它创造了一个反抗封建礼教压迫的典型妇女形象。
东汉文人诗有四言的旧形式,也出现了五言的新形式。由于汉以来社会和语言的发展,西汉民谣即有整齐的五言形式。东汉乐府民歌中保存了更多的五言形式。东汉的文人五言诗是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今存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它们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没落时期剥削阶级的思想情绪。它们是汉末黑暗动乱社会中一般下层文士毫无出路的痛苦呻吟,反映了汉末尖锐的阶级矛盾。它们以“比兴”的方法,谐和而鲜明的语言,创造了“怨而不怒”的含蓄的风格,成为所谓“温柔敦厚”一派诗风的源头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通用篇六
又作《资暇录》,三卷,唐代考据辨证类笔记,李匡乂撰。旧本或题李济翁,盖宋刻本避宋太祖赵匡胤讳,以其字署之。李匡乂,又作李匡文,晚唐人,字济翁,宰相李夷简子,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初(806),初任洛阳主簿兼图谱官。据郁贤皓《唐刺史考》,李匡乂在宣宗大中、懿宗咸通年间曾任漳州刺史、房州刺史。僖宗幸蜀,李匡文随至成都。昭宗时先后任太子宾客、贺州刺史、宗正少卿、宗正卿。寻卒,年约八十多岁。著述除《资暇录》外,尚有《唐皇室维城录》、《十代镯疑史目》、《汉后隋前瞬贯图》、《两汉至唐年纪》等凡十二种。
《资暇录》上卷多纠正俗说之謬,如“李”字,除水果名、地名、姓氏之外,更无别义,《左传》“行李之往来”乃错字;又如“挽歌”始于春秋;“押衙”应作“押牙”等。下卷多谈物品,如记毕罗、琴甲、茶托子、书题签、席帽、承床等,都有益于考据。此外像论证《文选》五臣注尽出于李善之注反排斥李善之说等,亦有新意。书中虽有一些误解、谬说,为宋人所驳斥,但就全书而言,还是有价值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价值云:“此书上篇正误,中篇谈原,下篇本物。全书均考证之文….谓《论语》宰子昼寝作画寝,乃梁武帝之说;伤人乎不问马,不字断句,乃经典释文之说,均不始於韩愈笔解;谓五臣注《文选》窃据李善之本;谓韩愈《讳辨》误以杜度为名;谓有母之人不可称舅氏为渭阳;谓作《诗疏》之陆玑名从玉傍,非士衡;谓万几字讹作机由汉王嘉封事;谓除授二字有分,以至座前阁下之别,竹甲题签、门杖之始,皆引证分明,足为典据”。
丛书本:《说郛》本资暇集》三卷,明陶宗仪编,明·钮氏世学楼抄本,清顺治三年李际期宛委山堂刻本;《百家名书一百三种》本《新刻资暇集》三卷,明胡文焕编,万历胡氏文会堂刻本清方功惠跋;《百川学海》本,《资暇録》一卷,明吴永编;《学海类编》本,《资暇集》三卷,清曹溶编,清道光十一年晁氏活字印本;《墨海金壶》本,《资暇集》三卷,清张海鹏编,清嘉庆十三年至十六年张海鹏刻本。
今有:《资暇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依“顾氏文房小说本”涵芬楼影明本为底本,校以“钦定四库全书”本;《资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丛书集成初编”本,1988年版。
又名《唐新语》、《大唐世说新语》、《唐世说新语》、《世说》、《大唐新话》等,唐代历史琐闻类笔记,刘肃著。刘肃,宪宗元和时人。生卒年、籍贯、字号均不详。《新唐书·艺文志》说他是“元和中江都主簿”。此书有元和二年(807)自序,署衔为“登仕郎前守江州浔阳县主簿”。
该书记载唐代历史人物的言行故事,起自唐初,迄于代宗大历年间,多取材于《朝野佥载》﹑《隋唐嘉话》等书。体例则仿《世说新语》,分匡赞﹑规谏﹑极谏﹑刚正﹑公直﹑清廉﹑持法﹑政能﹑忠烈﹑节义﹑孝行﹑友悌﹑举贤﹑识量﹑容恕﹑知微﹑聪敏﹑文章﹑著述﹑从善﹑谀佞﹑厘革﹑隐逸﹑褒锡﹑惩戒﹑劝励﹑酷忍﹑谐谑﹑记异﹑郊禅等30门类﹑13卷。书后有总论一篇,表明作者的意图是以前事为鉴戒。此书以记言为主,但皆因事而记,可由此窥知高祖至代宗朝政治事件和社会风尚,其中有些记载较两《唐书》为胜,还有一些地方可补两《唐书》的缺漏:(1)有一些为两《唐书》未载的重要人物事迹,如李渊起兵太原后,李靖在长安捕杀李渊亲族,李渊克长安后欲杀之,临刑赦免,后李靖任岐州刺史时,被诬告谋反,赖某御史解救,而两《唐书》李靖传皆失载。(2)有不少两《唐书》无传的官吏的事迹,赖此书得以流传。(3)有些不见于两《唐书》的疏奏、弹文、手诏、榜文的片段,赖此书保存下来。(4)书中也记载了不少有关诗文的材料,尤其是“文章”门,录存初唐及开元初人所作诗歌多首,并叙其本事,间载时人评论,为后来编集和研究。
唐诗。
者所取材。如叙述玄宗命张说、徐坚、韦述等辑录《初学记》的经过。使我们得知古代类书是为了。
作文。
速成、取材方便而辑撰,也使我们了解《初学记》比前代类书在编排、体例上的优长。另外,像张说对杨炯“耻居王后,愧在卢前”自白的。
评语。
也也首建于该书。
《大唐新语》有明嘉靖潘玄度刻本﹑及明人抄本残卷刻本,改题《大唐世说新语》或《唐世说新语》。《四库全书》据《新唐书·艺文志》恢复原名;《四库全书》文津阁写本;《稗海》本。以《稗海》本较为通行。
今有:《大唐新语》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大唐新语》许德楠﹑李鼎霞点校,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1984年版。该本以《稗海》本为底本,以明代嘉靖潘玄度刻本﹑《四库全书》本等对校,末附佚文及有关序跋;《大唐新语译注》何正平、王德明等译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大唐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20xx年版。
唐代历史琐闻类笔记,赵璘著。赵璘,字泽章。平原(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大和八年(834)进士及第。开成三年(838)博学鸿词登科,大中七年(853)为左补阙。后官衢州刺史。由于赵璘是唐德宗时宰相赵宗儒的侄孙、关中贵族柳氏的外孙,家世显赫,多识朝廷典故,故所记多为第一手材料。《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书“虽体近小说,而往往足与史传相参”。
《因话录》共6卷,分为5部,所记皆唐代事。以音乐“宫商角徵羽”分卷:卷一“宫部“为君,记帝王;卷二、卷三“商部”为臣,记公卿;卷四“角部”为人,记不仕者,并附以谐戏;卷五“徵部”为事,多记典故;卷六“羽部”为物,记无所归附的见闻杂事。在唐人笔记中,《因话录》涉及的方面较广。如卷五谈御史台故实,极为详细,又叙高宗时改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尚书省为文昌台,武后朝御史台有左右肃政称号,均可以印证《唐书》中有关官制的记载。书中叙及元和以后文坛情况(卷三)以及文淑僧讲经(卷四)、女优弄假官戏(卷一)等事,都可供治文学史、戏曲史者参考。该书文字比较浅近通俗,也是一大特点。但其中也有失实之处,如卷一记刘禹锡除播州刺史一条,其细节就与当时事实有出入,为司马光《通鉴考异》所指摘。
今有:《因话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唐国史补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唐代记述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笔记,1卷。崔令钦撰。崔令钦,生卒年不详,唐博陵(今定州)人。玄宗开元年间官著作佐郎,历左金吾卫仓曹参军。肃宗朝迁仓部郎中,官终国子司业。
教坊是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唐代开始设置,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唱、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它是唐代宫廷乐伎聚居之地。教坊乐伎大多是女子,演出歌舞和乐曲,为皇家宫廷服务。《教坊记》系撰者为左金吾(掌东城戒备防务的主官)仓曹参军时,教坊中下属官吏为其所述的教坊故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主要记述了开元年间教坊制度、有关轶事及乐曲的内容和起源。开始部分记述乐伎日常生活以及学艺和演出情况,中间列出325首曲名,包括《献天花》、《和风柳》、《美唐风》等大曲46个,一般曲目278个,最后还说明若干乐曲和歌舞的来源,是研究盛唐音乐、诗歌的重要资料。宋代晃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说开元中教坊特盛,令钦记之,率皆鄙俗,非有益于正乐也。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虽然有同感,却又看到本书后记谆谆于声色之亡国,意在示戒,其风旨有中取者,同时特别指出书中所列曲调名足为词家考证。
《教坊记》最早刻本为南宋《类说》本,曾慥编。另有《说郛》百卷本,元陶宗仪编;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俨山书院及青藜馆原刻本;明嘉靖间(1522—1566)陆楫本;明天启六年(1626)刻本;《古今逸史》收录本明弘治间(1488一1505)郁文博补足百卷本;明末陶珽校订一百二十卷抄本;明崇祯间(1628—1644);《续百川学海》本清顺治三年(1646)重印121卷本;《唐人说荟》本,清陈莲塘编,乾隆五十七年(1792)原刻本,清嘉庆、光绪间(1796—1908)重刻本,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清道光元年(1821)酉山堂复明刻本;民国四年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民国十六年(1927)上海涵芬楼据明本排印本;《古今说海》本;《五朝小说大观》收录本;《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收录本;《香艳丛书》收录本,清宣统三年(1911)上海图书公司铅印。今存较早善本为明钞《说郛》本与《古今说海》本。
今有:《教坊记》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版,用宋刻补足明刻景印本;《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收录本,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刊印;《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收录本,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教坊记笺订》,任半塘笺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亦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教坊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20xx年版。
唐代反映京城歌妓生活的笔记。孙棨撰。孙棨,字文威,自号无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龙纪中和(889)前后在世。曾官侍御史及中书舍人。一说曾为翰林学士,岑仲勉《补唐代翰林两记》以为此说不可信。著有《北里志》一卷,写成于中和四年(884)。
《北里志》记载中和以前长安(今陕西西安)城北平康里的歌妓生活,故名《北里志》。记大中进士游侠平康事。孙光宪以为棨意在讥当时宰相卢杞。书中反映了当时士人生活的一个侧面,有少数条目也反映了歌妓们的痛苦和对爱情的追求,并保存了一些文士和歌妓的诗歌作品,为后来编集唐诗者所采录。
《北里志》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记载娼妓的专著。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代市井妓女这一历史群体发展的整体特点,以及市井妓业逐渐成为一门行业所反映出的历史内涵,以及它在整个唐代社会及由唐入宋的社会变革所起的作用。如“东回三曲”一则所记妓女的级别、来源、老鸨与妓女的关系、妓女的生活起居等,可供“中国娼妓史”和“中国社会史”提供原始资料:“平康里入北门,东回三曲,即诸妓所居之聚也。妓中有铮铮者,多在南曲、中曲。其循墙一曲,卑屑妓所居,颇为二曲轻斥之。其南曲中曲,门前通十字街,初登馆阁者,多于此窃游焉。二曲中居者,皆堂宇宽静,各有三数事。前后植花卉,或有怪石盆池,左右对设,小堂垂帘,茵榻帷幌之类称是。诸妓皆私有所指占,事皆彩版以记诸帝后忌日”。“妓之母多假母也,亦妓之衰退者为之。诸女自幼丐,有或佣其下里贫家。常有不调之徒,潜为渔猎,亦有良家子为其家聘之,以转求厚赂。误陷其中,则无以自脱。初教之歌令,而责之甚急,微涉退怠,则鞭朴备至。皆冒假母姓,呼以女弟女兄为之行第,率不在三旬之内。诸母亦无夫,其未甚衰者,悉为诸邸将辈主之。或私蓄侍寝者,亦不以夫礼待。比见东洛诸妓,体裁与诸州饮妓固不侔矣。然其羞匕筋之态,勤参请之仪,或未能去也”。“北里诸妓以出里艰难,每南街保唐寺有讲席,多以月之八日,相牵率听焉。皆纳其假母一缗,然后能出于里。其于他处,必因人而游,或约人与同行,则为下婢,而纳资于假母。故保唐寺每三八日士子极多,益有期于诸妓也”。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通用篇七
唐代历史琐闻类笔记,三卷。李肇著。李肇,约唐宪宗元和(813)前后在世,字号、里居、生卒年均不详,在世。累官尚书左司郎中,迁左补阙,入翰林为学士。元和中,坐荐柏耆,自中书舍人左迁将作监。据《国史补》卷首作者自序,本书成于穆宗朝,作者时为尚书左司郎中,系续刘餗《传记》(即《隋唐嘉话》)而作,连卷数也同于刘书,不过比刘书少讲些怪异,多讲些史实习俗。除《国史补》外,尚著有《翰林志》一卷,并传于世。
《国史补》共记事308条,其中上卷、中卷各103条,下卷102条,所记均是宣宗开元年间到穆宗长庆年间轶事琐闻。每条全用五个字标题,如“李白脱靴事”、“张旭得笔法”、“王摩诘辨画”等。上、中卷记事大体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卷则杂记各类典故制度。所记大致有:(1)唐代官场中的一些制度和习俗,如宰相沙堤、火城、堂案、堂帖等,还有官场中的称谓,使职的设立及名目。(2)科举制度方面的典故、轶闻,后均被王定保收入《唐摭言》中。(3)官吏、名人的轶闻,如韩愈登华山、李白脱靴等,这一类所占比例最大。(4)社会风俗,如京城尚牡丹,一本有直数万者,流俗重碑志,以重价求文,以及达官争娶士族女等。(5)各地产物,如酒、茶、纸的名品和产地。(6)流行的游戏,如长行、双陆、弹棋、围棋、博戏等。(7)工商业情况,如长安药商宋清、扬州王四舅、俞大娘航船以及安南、广州的外国船等。作者在序中说他编这部书不谈鬼神、报应、梦卜等等,而要“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诫,采风俗、助谈笑”,不过书中仍有少量像“淮水无支祁”、“乌鬼报王稹”等谈怪异、言报应的故事,但大多数皆为唐代人物传说、典故风俗等种种记载,对全面了解唐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且十分特殊的功用和价值。《太平广记》征引此书达133处之多。其中“唐衢痛哭”和“怀素笔冢”还被后人引为典故;李勉开脱的囚犯反以怨报德的故事也被明代冯梦龙改编成《醒世恒言》中的“李汧公穷邸遇侠客”。
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据《学津讨原》本标点排印,收入”中国文学参考小丛书”。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用古典文学出版社本重印。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通用篇八
唐代考据辨证类笔记,封演著。封演(生卒年不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天宝中为太学诸生,十五载(756)登进士第。至德後为相卫节度使薛蒿从事,检校屯田郎中。大历七、八年间(772-773)曾权邢州刺史。八年薛蒿卒,复佐其子。大历十年随其子投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为从事。承嗣卒,继佐其子田悦。建中三年(782)田悦称王,伪署司刑侍郎。贞元中仍在魏博佐田氏,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十六年(800)尚在世,约卒贞元末。封演除《封氏闻见记》外,另有《古今年号录》一卷、《续钱谱》一卷,皆佚。
《封氏闻见记》为研究唐代社会和文学的重要历史资料。今本十卷。前六卷记述掌故、考证名物;七八两卷多记古迹,附以杂论;后两卷则专述唐代士大夫的遗事轶闻。全书编排也极有条理,凡一百门,皆两字为题,如道教、儒教、文字、贡举等等。所涉及范围很广,既有科举、铨选等政治制度,又有壁记、烧尾等官场习俗,也有婚仪、服饰、饮食、打球、拔河、绳技等社会生活,此外还有碑碣、羊虎、纸钱、石鼓等名物的讲说,缘此常为研究唐代文化之所取材。在流传至今的唐人笔记中,《封氏闻见记》享有很高的声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语必征实”、“源委详明”。
《封氏闻见记》的版本《雅雨堂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今有:《封氏闻见记》赵贞信校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该版以《雅雨堂丛书》本为底本,并补佚文,较为精善。再版。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通用篇九
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杂记类笔记。七卷,北朝颜之推撰。颜之推(531~591以后),字介。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577年齐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正由于颜之推“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入隋以后,便本着“务先王之道,绍家业之业”的宗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他是当时最博通、最有思想的学者,经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当时所有大小学问,他几乎都钻研过,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后人颇有影响。颜之推一生,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饱尝离乱之苦,深怀忐忑之虑。曾写了一篇《观我生赋》,对于自己身经亡国丧家的变故,以及“予一生而三化”的无可奈何情状,作了痛苦流涕的陈述,且悔恨道:“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畎亩之民,无读书而学剑,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辞其素朴,桀纣无以污其清尘,此穷何由而至?兹辱安所自臻?”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颜氏家训》七卷,二十篇,《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影响很大。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与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被陈振孙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直斋书录题解》)。
作文。
等文化修养)的重要性。对于文学的功用,颜之推不狭隘地仅仅把它归结为服务于政治教化和实用,他也肯定文学具有愉悦耳目、陶冶性灵的审美功能,同时也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文学审美能力。
《颜氏家训》在唐代即有钞本流传,宋代有淳熙台州公库本,今所见者,系元廉台山氏补修重印本。另有海昌沈氏静石楼藏影宋钞本及秦曼君校宋本,卢文弨抱经堂校定本,董正功续家训本,罗春本,傅太平本,、颜嗣慎本,程荣汉魏丛书本,胡文焕格致丛书本,何允中汉魏丛书本,朱轼朱文端公藏书十三种本,黄叔琳颜氏家训节钞本,文津阁四库全书本,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本,屏山聂氏汗青簃刊本。
今有:王利器撰有《颜氏家训集解》,并附各本序跋、颜氏传及其全部佚文,迄今为止,最为完备。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7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新一版;《颜氏家训》余正平梁明译注远方出版社20xx年版;《颜氏家训》四部备要本,第五十五册,中华书局1957年版;《颜氏家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颜氏家训》檀作文译注,中华书局20xx年版;《颜氏家训》北京燕山出版社年版。
一部记载唐代琐闻轶事的笔记,张鷟著。张鷟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四)文言小说别集《游仙窟》。《朝野佥载》为作者耳闻目睹的社会札记,内容十分广泛,记述了唐代前期朝野遗事轶闻,尤以武后朝事迹为主。书中反映了当时有关人物事迹、典章制度、社会风尚、传闻逸事,也站在反对派的角度对武后朝的政治黑暗、吏治腐败、酷吏横暴、民生疾苦有所揭露,暴露了”贿货纵横,赃物狼藉”的现实世相。因属时人记时事,所载内容,多为第一手资料,所以颇有参考价值,为《太平广记》、《资治通鉴》以及后世治唐史者广为引用。但因作者纪事好追求谐噱,间有鬼神怪异,琐语琐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史料文献价值,为后人所诟病,如洪迈《容斋续笔》卷12就说:“《佥载》记事,皆琐尾擿裂,且多媟语。”作者死于开元年间,书中载开元以后唐敬宗、宣宗时事,当为后人增入。
《新唐书》、《宋史》均著录《朝野佥载》为20卷,另有《补遗》3卷。尤袤《遂初堂书目》疑《补遗》乃后人附益,凡阑入中唐后事者,皆应为《补遗》之文。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推测《佥载》亡于明代,今所存者是明人辑本。此书明代以后流行有1卷本和6卷本,《说郛》、《历代小史》、《古今说海》、《畿辅丛书》等本为1卷本系统;《宝颜堂秘笈》、《丛书集成》等本为6卷本系统。
今有:《朝野佥载》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朝野佥载》赵守俨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该版以《宝颜堂秘笈》本为底本,又从《太平广记》、《通鉴考异》等书中辑出近百条遗文,作为“补辑”附印,较胜于旧本;《朝野佥载》唐宋史笔记丛书,中华书局20xx年版;《朝野佥载隋唐嘉话》袁宪校注,三秦出版社20xx年版。
唐代考据辨证类笔记,封演著。封演(生卒年不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天宝中为太学诸生,十五载(756)登进士第。至德後为相卫节度使薛蒿从事,检校屯田郎中。大历七、八年间(772-773)曾权邢州刺史。八年薛蒿卒,复佐其子。大历十年随其子投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为从事。承嗣卒,继佐其子田悦。建中三年(782)田悦称王,伪署司刑侍郎。贞元中仍在魏博佐田氏,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十六年(800)尚在世,约卒贞元末。封演除《封氏闻见记》外,另有《古今年号录》一卷、《续钱谱》一卷,皆佚。
《封氏闻见记》为研究唐代社会和文学的重要历史资料。今本十卷。前六卷记述掌故、考证名物;七八两卷多记古迹,附以杂论;后两卷则专述唐代士大夫的遗事轶闻。全书编排也极有条理,凡一百门,皆两字为题,如道教、儒教、文字、贡举等等。所涉及范围很广,既有科举、铨选等政治制度,又有壁记、烧尾等官场习俗,也有婚仪、服饰、饮食、打球、拔河、绳技等社会生活,此外还有碑碣、羊虎、纸钱、石鼓等名物的讲说,缘此常为研究唐代文化之所取材。在流传至今的唐人笔记中,《封氏闻见记》享有很高的声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语必征实”、“源委详明”。
《封氏闻见记》的版本《雅雨堂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今有:《封氏闻见记》赵贞信校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该版以《雅雨堂丛书》本为底本,并补佚文,较为精善。20xx年再版。
唐代历史琐闻类笔记,三卷。李肇著。李肇,约唐宪宗元和(813)前后在世,字号、里居、生卒年均不详,在世。累官尚书左司郎中,迁左补阙,入翰林为学士。元和中,坐荐柏耆,自中书舍人左迁将作监。据《国史补》卷首作者自序,本书成于穆宗朝,作者时为尚书左司郎中,系续刘餗《传记》(即《隋唐嘉话》)而作,连卷数也同于刘书,不过比刘书少讲些怪异,多讲些史实习俗。除《国史补》外,尚著有《翰林志》一卷,并传于世。
《国史补》共记事308条,其中上卷、中卷各103条,下卷102条,所记均是宣宗开元年间到穆宗长庆年间轶事琐闻。每条全用五个字标题,如“李白脱靴事”、“张旭得笔法”、“王摩诘辨画”等。上、中卷记事大体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卷则杂记各类典故制度。所记大致有:(1)唐代官场中的一些制度和习俗,如宰相沙堤、火城、堂案、堂帖等,还有官场中的称谓,使职的设立及名目。(2)科举制度方面的典故、轶闻,后均被王定保收入《唐摭言》中。(3)官吏、名人的轶闻,如韩愈登华山、李白脱靴等,这一类所占比例最大。(4)社会风俗,如京城尚牡丹,一本有直数万者,流俗重碑志,以重价求文,以及达官争娶士族女等。(5)各地产物,如酒、茶、纸的名品和产地。(6)流行的游戏,如长行、双陆、弹棋、围棋、博戏等。(7)工商业情况,如长安药商宋清、扬州王四舅、俞大娘航船以及安南、广州的外国船等。作者在序中说他编这部书不谈鬼神、报应、梦卜等等,而要“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诫,采风俗、助谈笑”,不过书中仍有少量像“淮水无支祁”、“乌鬼报王稹”等谈怪异、言报应的故事,但大多数皆为唐代人物传说、典故风俗等种种记载,对全面了解唐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且十分特殊的功用和价值。《太平广记》征引此书达133处之多。其中“唐衢痛哭”和“怀素笔冢”还被后人引为典故;李勉开脱的囚犯反以怨报德的故事也被明代冯梦龙改编成《醒世恒言》中的“李汧公穷邸遇侠客”。
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据《学津讨原》本标点排印,收入”中国文学参考小丛书”。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用古典文学出版社本重印。
唐代考据辨证类笔记,苏鹗撰。苏鹗,字德祥,武功人,家居杜阳川上,约唐昭宗大顺初(890)前后在世。光启中,(公元八八六年)登进士第。其余均不详。著有演义二卷,杜阳杂编三卷传于世。
《苏氏演义》是一部考究经传、订正名物、解释词语、辩证謬讹的笔记。原书十卷,今仅存二卷,系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由于《永乐大典》误将崔豹《古今注》部分内容刻入《苏氏演义》之中,所以今本《苏氏演义》有些条目与《古今注》相同,但可取材料仍然不少,如卷下叙使臣所持之“节”的沿革,结合文字训诂加以解说,极为详明,可供研究古代名物制度作为参考。另外,像阐释“狼狈”、“滑稽”、“喽啰”、“龙钟”等,也都言之成理,为后代字书所引用。叙述《玉台新咏》所载的曹植代刘勋妻王氏所作的诗中“千里不泻井,况及昔所奉”两句,也较李匡乂《资暇集》所叙为详。
《苏氏演义》的通行本有《艺海珠尘》本和《函海》本,以《艺海珠尘》为好。
今有:《古今注·中华古今注·苏氏演义》,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资暇集苏氏演义中华古今注》,上海书店丛书集成初编本。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通用篇十
隋朝之诗,都还是处于南北融合发展的过程之中。
1.初唐。
a.上官体(贞观、龙朔之间,由作家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工五言诗,其诗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和声辞之美,体现出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形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题材狭窄,上承杨、李、虞,下开“文章四友”(名词解释)和沈宋)。
b.王绩(诗风独特,以平淡自然的语言表现自己的隐逸生活,创造出宁静淡泊、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但并不构成初唐诗歌发展的重要环节)。
c.初唐四杰。
一是卢、骆约早王、杨十岁,四人创作个性不同,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但都确有文才自负很高,希望博取功名,不甘人下。
二是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针对上官体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三是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诗中开始出现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充分。
卢骆七言歌行(名词解释:七言古诗与骈赋,吸收南朝乐府、近体诗;题材转变,气势壮大,七言为主,杂有三五,流动感,四杰作用,适合刚健骨气的抒情诗体)气势宏大,视野开阔,跌宕流畅,神采飞扬,开启新诗风。如卢照邻《行路难》、《长安古意》(至此,宫廷诗风转变)。
四杰的五言律诗主要是在羁旅送别诗和边塞诗中,在伤别之外,更有抱负气概,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诗更是在题材上从台阁转向江山塞漠,如杨炯《从军行》。
“初唐四杰”的影响:一是改变诗风,革除宫廷诗风的颓靡绮艳;二是扩大题材,将诗笔写向江山与塞漠。写向广泛的社会生活;三是为唐诗体裁的发展奠定基础;四是为树立风格典范。
d.宋之问、沈佺期。
具有代表型的馆阁诗人,点缀升平,标榜风雅,辞藻文饰,内容缺乏。
沈宋,是律诗定型的标志。律诗定型的意义在于:其在唐代近体诗演变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不仅完成了永明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转变,而且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
沈宋作品如宋《度大庾岭》《渡汉江》、沈之《古意呈补阙乔知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最早七言律的成熟之作,初唐七律之样版)。
e.陈子昂,张若虚、刘希夷。
陈子昂:一是与沈宋同时却不同调,其诗歌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复古实为新变);他的风骨、兴寄、诗美,有明确的理论表述,还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对唐诗变革具有关键意义。二是复归风雅是其振起诗风的起点,《感遇》三十八首,与政治有关,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三是陈是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诗人,借《感遇》恢复风雅比兴传统,使诗歌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但也容易使形象空洞,缺乏艺术感染力。四是陈子昂诗中体现出一种壮伟豪侠之气,唐诗之风骨在陈处,正是唐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最初体现。
名词解释: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
纯美诗境的创造:张若虚、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春江花月夜》:长篇歌行,用乐府旧题,赋全新内容,将画意、诗情及对宇宙人生的观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剔透而无迹可寻的诗境。
张、刘二人主要是意境的创造:生命体验、诗情画意、情思氛围、空明意象,兴像玲珑、不可凑泊。
2.盛唐。
a.王孟。
王维:早年也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其边塞之作以英豪之气融于出色的景物描写,诗境雄浑壮阔,如《使至塞上》;奠定地位:山水田园诗创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自然美与心境融为一体);空明境界与宁静之美:声光色、禅意、独坐感悟。
孟浩然:终身不仕,但也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但性格孤高;以山水自适的情怀,融入玲珑兴象,有单纯明净之美;与王维相比,孟诗更加生活化:“余”“我”,景物描写即兴而发、不假雕琢。如《春晓》;语言自然纯净,较王诗更显淳朴,接近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诗境明秀,自然清淡,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不求工而自工。
裴迪、储光羲、刘昚虚、常建(王孟之外成就最高)。
b.高岑:慷慨悲壮。
高适:唯一高官封侯者,但早年也伤不遇之悲慨,如《宋中别周梁李三子》“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如何一尊酒,翻作满堂悲”。非常自负,功名心极强之人,性情狂放,交结游侠。艺术上:一是诗句虽多用律句骈语,但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纵横跌宕,以沉雄质朴与浑厚骨力取胜。如《燕歌行》。二是除七言歌行外,题材上多用长篇咏怀的五言古诗,如《塞下曲》。三是虽以质实古体见长,但其边塞从军绝句也显得气质沉雄,境界壮阔。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岑参:两次出塞,热衷于功名,强烈的入世精神,第二次出塞使其成为边塞诗大师。艺术上,其具有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表现出来,显示出慷慨豪迈的语调与奇特的艺术手法,具有奇伟壮丽之美,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作品意奇、语奇、调奇。擅长于七言歌行与七言绝句。七绝如边塞生活为主题的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了诗人细腻的一面。边塞诗留存最多。七十余首,在某些方面超过了高适。(注意高岑对比)。
其他诗人:王之涣《凉州词》、陶翰《古塞下曲》等。
c.边塞诗,豪侠诗人(豪爽俊丽、风骨凛然、清刚劲健)。
王翰:赤裸直接地追去功名,及时富贵行乐的思想。其诗多一气流转的壮丽俊爽之语,如《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总有一种清刚之美在):以七绝闻名,是个慕侠尚气的性情中人。但气质深沉,观察敏锐,有历史的厚重感。其诗也讲究立意构思,绪密思情,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其七绝思致深刻,讲究作法,创造出著名的连章组诗《从军行》七首。送别诗与女性题材诗,清逸明丽,请刚爽朗。
其他诗人:崔颢《黄鹤楼》(变体,却是唐人七律压卷之作;留意其其他风格与体裁的作品,边塞诗具凛然风骨);李颀《古从军行》,玄幽刚健,《别梁锽》;祖咏《望蓟门》。
d.李白。
青少年隐居读书,漫游求仙任侠之中度过。后仗剑远游,入京供奉翰林为一生得意时期,此后开始十年漂泊,六十二岁时离世。思想上:儒兼善天下、道遗世独立、游侠思想,故呈现出一种狂的人格膨胀状态,强烈的自我意识、天真的自命不凡、与众不同的个性,对后来中国士大夫影响甚深。
乐府(名词解释):大量沿用乐府古题、用本意、翻新意,尽拟古之妙:一是古题现事,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丁都护歌》;二是古题己怀(重主观抒情,更体现李白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寄托、感慨、神奇。如《蜀道难》;拟古中“我”的出现,呈现出无法模拟的个性特色,如《将进酒》《梁甫吟》。总的来说,李白善于发现乐府古题中的本意与自己内心情感的契合之处,进行创造性的生发联想,运用夸张与比喻突出主观感受,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的气势,将浪漫气质,将乐府诗带入了新的高峰,注意其对后来乐府诗的影响);三是在艺术上,抒情行云流水,奔腾回旋,表现为层次错落的句式与韵律的跌宕舒展,杂言乐府中由为明显,体制格调上与盛唐歌行无实质性的差别,完成汉魏古体到唐代歌行的根本性转变)。
歌行(名词解释):李白歌行成就高于乐府,歌、行、吟、谣为其纵情长歌歌行的代表作,如《古朗月行》《梦游天姥吟留别》,抒情意味浓,以情感为轴展开,不讲平仄、对偶,又如《登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歌行创作完全打破一切固格,笔法多变,变幻莫测,摇曳多姿;句式变化,音节错落,造成力度气势,豪迈飘逸,体现出盛唐诗歌气来、情来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绝句:李白近体诗中绝句成就最高,了解一下李白的写诗路程(p60),李白风格多样,自然明快体现在随口而发、神来之笔的绝句之中,如《独坐敬亭山》《劳劳亭》,语言明白晓畅,景物简单,情思一闪,蕴含深长:五言绝句的最高境界。.一、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风神潇洒飘逸,情思清新俊逸,境界皎洁明净,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二、李白七绝以山水、送别诗最为出色,天地自然人心的融合,风神情韵,如《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三、其七言绝以古入律、自由发挥,受乐府民歌影响,具有民间气息、民歌情调,总之,李白绝句成就无人可比。
简述: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是气势奔放,纵横驰骋,一气呵成。
二是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强烈奔放的感情,是抒情方式的特点。如《行路难》。
三是想象。
四是意象壮美,吞吐山河、包孕日月。语言清新明快,人格魅力。
e.杜甫:盛唐(前半生)到中唐(后半生历经沧桑)的集大成、承前启后,安史之乱,“诗圣”“诗史”;杜甫带有浓厚儒家忠君思想,并与爱国爱民情怀交织在一起,诗中对政治无情的诅咒,歌颂尧舜的词句。带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引发共鸣,伟大的人民诗人。佛学思想中杜甫思想中是次要的,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具有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兼济独善均未成的人生悲剧。
艺术上采用纪实描写的手法,如《丽人行》,但饱含着泪水深情(《诗经》《古诗》叙事中也很有感情)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其次善于记事以抒情,记事叙事结合,具有“诗史”性质:首先是诗,但其兴味远胜过读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生活历史画面,以情动人。如“三吏”“三别”。再者其写实性还体现在杜甫之家事、自传与纪行诗中。如开创了以家庭细事、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家事诗”写作,如《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自传诗如《壮游》;其纪行与山水相融合,意绪为先,寄托忧国忧民之情与迟暮飘零之感,区别于一般的游山玩水,如《旅夜书怀》。同时也极大地开创了山水诗的境界,包括宇内,成为后世风格流派的源头。总的来说,杜以叙事手法写社会生活,情感动人真实;以纪行方式描绘山水,拓展诗歌写实手法,为其重要艺术特征之一。
沉郁顿挫(名词解释):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概括,出自于《进雕赋表》,初期指的是学养深厚、写作技巧娴熟;后来在其经历了离乱悲苦之后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代表作《秋兴八首》(有可能。
诗词。
鉴赏,须作整体观)。
论述:杜甫的律师成就。
一是把律诗的题材范围扩大了,是七律第一位大家,打破体式,连章组诗,拗体,二是七律在杜甫手中境界始大,气势磅礴,感情深厚,诗律精严,如《登高》(古今七言律第一,崔颢《黄鹤楼》被誉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对比)。
三是杜甫对律诗创作技巧的灵活运用,随心所欲,已入化境。
四在于题材短小者则为绝句,论诗诗,开文学批评新方式。
论述:杜诗之成就。
集大成者,表现在:
一是虚心学习,平视今古;(写实受《诗经》、汉乐府影响,精神则是《离骚》;体式、语言上力崇古调,兼取新声)。
二是转益多师,兼备众体;(五古《北征》、五排、七古、歌行、七绝、七律。风格多样,是其创作成熟的标志)。
三是功力深厚,自铸伟辞。(“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色彩词句首,善用动词、副词,举例;)。
四是精神昂扬,格调崇高。(人格,文格:下开元白、韩孟、江西诗派等等等等)。
3.中唐。
简述大历年间的唐诗发展。(盛唐到中唐的过渡时期,气骨顿衰)a.韦应物、刘长卿简单了解一下;顾况、李益简单了解一下;大历十才子(名词解释:诗人群体,大历年间,人物,与时代关联,作品的风格以及影响)。
b.韩孟诗派:尚怪奇、重主观。
孟郊:尚奇峭,但出于苦吟,不同于韩愈之出于学力、才气。诗中多患难感、忧郁感、幻灭感,如《叹命》。写了许多描写饥寒交迫的诗,是自己生活的写照《病客吟》。艺术上:惯用白描,比拟形象,苦吟精警字句,夸张表现对象;有侠气,但诗经幽僻,风格峭硬,作不平之鸣,有透骨寒气,如《秋怀》;诗重主观,突破“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不平而鸣,散文化,议论倾向。
c.元白诗派:写实尚俗。
元稹:最先注意到李绅《新题乐府》,大量运用古题或另拟新题作新乐府,内容涉及社会时政,《田家词》《上阳白发人》;真正代表元稹成就的是其艳情诗与悼亡诗,如《行宫》、《离思》其四;元白酬唱(名词解释)、元和体(名词解释p105,有广义、狭义之分)。
張籍、王建(宫词之祖)。
d.李贺:奇幻。
早期气势高扬,《雁门太守行》,也采用各种题材,揭示悲惨命运,如《公无出门》,较多个人被压抑的不满,如《南园》十三首。
短命、才华、失志、体弱、性僻:空虚、幻灭、敏感而向仙鬼世界寻找安慰,有病态美、颓废倾向。
沉醉于阴森和死亡,营造怪诞境界,过分伤感,描写天仙地鬼,被称为“诗鬼”,如《天上谣》《苏小小墓》,着意于吟咏失意的感伤、死的悲哀以及对幻美的追寻。
论述: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成就。
一是苦吟,情感较孟深;。
二是创新出奇,构思奇特,想象诡奇,意象带有主观幻梦色彩:
五是冷艳怪丽的风格,自成一家,喜用冷色调的字眼,表现悲哀的美。如《长平箭头歌》:漆灰骨末丹水沙,凄凄古血生铜花。
六是继承韩孟之险怪苦吟,而成为晚唐唯美主义的先导。由于生活狭窄等原因,有些作品奇僻晦涩,低沉阴郁。
刘禹锡、柳宗元:
刘禹锡:一是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白居易誉为“诗豪”,七百余首,讽喻、感遇、咏史与民歌体诗,并称刘白。
二是其诗善用典实而透脱不滞,辞采丰美,境界明丽清远,气度恢宏,骨力豪劲,如《九华山歌》。
三是讽喻诗多作于贬谪期间,针砭时弊,比兴美刺,寓意深刻,如《聚蚊谣》。四是感遇诗受阮籍影响明显,寄慨遥深,正气凛然,如《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浪淘沙》。
五是咏史虽少,但却艺术精湛、思想深刻,多登临怀古,采用五七律绝,抒发千古兴亡之感,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
六是以七绝写民歌体竹枝词、杨枝词。吸收民间口语,学习民歌风格,情调、生活气息、地方特色。总的来讲,刘诗明快,刚健爽朗,积极向上。
柳宗元:存诗百余首,贬官之作,抒写被贬谪的抑郁悲伤与思乡之情,忧愤深广,风格清冷峭拔,如“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此外也写了山水田园诗,以图净化心灵,消解困扰,境界常空旷孤寂,如《江雪》。山水诗,韦柳并称,苏轼称“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4.晚唐(言情写意的近体律绝的天下)。
a.苦吟(名词解释p139)。
贾岛、姚合:贾岛推敲“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清寂、幽冷、奇峭,“郊寒岛瘦”(名词解释,实则岛不如郊)。贾岛多寄赠酬唱,极少反应社会生活,局独狭窄,五律精深,如《题李凝幽居》。整体上,有好句无佳篇。
姚合:“武功体”(p142)。
b.杜牧。
纪行、写景颇多佳作,如《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七律情意深切,如《早雁》。“小李杜”(名词解释)。
c.李商隐。
早期模仿李贺奇崛幽峭的风格和南朝轻倩流丽的诗体,写了许多爱情诗,后来经历变故,思想转变,批判有力,如《哭刘蕡》。
五七言律技巧精进,情思悲愤哀婉,表现凄艳朦胧,其地位主要由无题诗与咏史诗奠定。
咏史诗:
一是从政治着眼,也与帝王个人行为联系起来,如《隋官》。
二是注意构思凝练与取材精当,借史托事,吊古伤今,具有讽刺意义,如《贾生》《马嵬》。
三是感情、议论、形象相融。
写得是不愿明言的生活遭遇与思想情感,情思朦胧,旨意精密。寄托说、爱情说。大部分属于纯粹的情诗,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如《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境界惝恍迷离的朦胧美。
简述:李商隐诗的艺术成就:
一是灵心善感,伤感哀苦、追求爱情,开创新风格、新境界。
二是成就最高为七绝、七律。七言律第二座里程碑,承杜谨严顿挫,融齐梁浓艳,学李贺奇幻想象,风格深情绵邈、富丽精工。
三是语言绮丽、音律婉转、典故冷僻、意象美丽、旨意隐晦。“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富于象征暗示色彩。
四是诗歌是心灵的象征,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
五是对后代晚唐韩偓、宋初西昆·,直到清代黄景仁、龚自珍都有影响。另外,婉约词家、爱情戏曲作家亦多学习,诗而词化。
d.皮陆、司空图:了解一下即可。
1、名词解释:律诗。
唐代、近体诗体裁、格律规范、五律、七律、代表作家及作品。
2、简述:韩孟诗派的基本创作特征。
一是不平而鸣的主张。二是推崇雄奇怪异。三是散文化的创作倾向。四是融抒情、叙述、议论为一体。
3、简述李商隐无题诗的表现特征。
一是情调的幽深朦胧,具有不可解性:通过迷离的意象与非逻辑的结构布局。如《锦瑟》。
二是诗歌内涵的多义性:用典冷僻、非现实意象,扩大了诗歌的空间感。
三是形成了凄艳绮丽的风格,晚唐诗歌艺术的最高峰,提升了无题诗的审美高度。
4、简述李白绝句的表现特征。
自然明快:语言简洁、情感洒脱。
清新俊逸:兴到神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5、分析杜甫的叙事诗。(对乐府创作的突破)。
多用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精神上与《诗经》、汉乐府一脉相承,为“新题乐府”,即为叙事诗。
学习民间乐府表现手法,对话描写、细节描写,采用民间俗语,内容生动亲切。如《新婚别》以新娘独白表现矜持羞涩。
再者其“三吏三别”有史诗的悲壮气氛。
再就是善于在叙事中融入对时事的感慨,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与议论性。笔法纵横交错,突破了汉乐府主体线条单一的叙事方法与结构。
6、十年长安生活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安史之乱、题材的扩大:战乱、民生、代表作品、诗史、沉郁顿挫诗风的形成。
7、请分析李白诗歌中强烈的主观色彩。
表现自己,外物只是凭借,在于自我情绪的宣泄。
高于生活的新奇想象,善于夸张、长于设喻、善用对比,讲情感具象化。
8、简析王昌龄《从军行》的主要思想内涵。
边塞、七绝、连章组诗。第二次出塞的经历,写战场黄沙、写战士乡愁,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讽刺,悲中含豪,风格雄浑。(例举诗句加以分析)。
9、论述元白之异同。
同:写实尚俗,源出杜甫。一是承古乐府之形式,自拟新题;二是语言简朴,口语入诗,求通俗浅显。三是自觉向民歌学习。四是元白唱和对两人创作的影响。
异:一是写作手法上,白较元丰富;题材上,元的讽喻诗偏重于政治,涉及社会生活较少,白居易题材更加广阔;人物选择上,白居易涉及社会各阶层,元稹单一;主题上,白居易有明确的主张,元稹较为模糊。
10、杜甫人民性体现在?
一是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二是提供了比历史事件更为广阔生动的生活画面。
三是沉郁顿挫的风格。
四是杜甫忧国忧民、仁民爱物的人格。
11、论述:建安文学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一是对诗歌内容与诗歌体裁的开拓。
二是建安风骨的美学风格影响到了唐代文学。(政治理想的高昂、人生短暂的慨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三是在艺术手法上为唐代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文辞、情感、声色、语言)。
11、试谈李白其人及其诗歌的理解。
一是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二是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三是情感浓烈,想象、夸张、比喻、象征,意象的奇丽惊人。
四是体裁多样,七古七绝。
五是语言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六是地位。
12、结合具体诗人的作品,谈谈你对“诗到元和体变新”的理解。
一是简单介绍诗歌发展的大趋势,这一时期主要有韩孟元白刘柳贺。
二是分别介绍这几个作家的主张、作品及风格。
13、论述禅宗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影响。
一是个性恬淡,深受禅宗影响,被誉为“诗佛”。
二是对山居寂寞的歌咏。
三是摒除情绪,物我两忘,与万物冥合的境界。“空”《竹里馆》《辛夷坞》。
四是感情平静,很少表现内心的矛盾与苦闷,很少有激烈的感情冲突。
五是艺术技巧上情思、感受、景物、形象混融一体。
六是风格清淡(境界)丰腴(文辞色泽)。
14、高岑诗风之比较。
一是两者风格上都悲壮雄浑,但岑参也活泼奔放、雄奇瑰丽、飘逸峭拔。
二是高适境界阔大、形象鲜明,主观情感色彩较浓,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精神气质。岑参则显得较为细腻:独特的生活感受、敏锐的观察能力、语言瑰丽、想象夸张、比喻新奇。高适质朴,主观;岑参注重艺术技巧,以物象传情。
三是体裁上,高适善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受汉乐府文人诗影响,受近体诗影响,风格质朴,却显精炼,律诗特色。岑之七言歌行纵横跌宕,灵活奔放。
四是意象上,高适主观,个人见闻、功名志向融合于一体,苍凉悲慨,冷静色彩却基调昂扬;岑参感性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想象浪漫,描写飘逸,奇伟壮美。
15、李杜对中晚唐诗歌发展的影响。
李白——韩孟——李贺——李商隐。
杜甫——元白之写实尚俗——李商隐律诗。
16、苏轼评价中唐诗人说“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请谈谈你的看法。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通用篇十一
北宋一部涉及天文、历法、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文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类笔记,二十六卷,沈括撰。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带,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首先研究并改革了浑仪、浮漏和影表等旧式的天文观测仪器,他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方药,多有记录,著有《沈存中良方》(得称《良方》),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均有涉猎,如提及秋石之制备,论及四十四种药物之形态、配伍、药理、制剂、采集、生长环境等。其《良方》由后人与苏轼之《医药杂说》合并,成《苏沈良方》,现有多种版本行世。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沈括文武双全,不仅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且为保卫北宋的疆土也做出过重要贡献。在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和军器监长官期间,他攻读兵书,精心研究城防、阵法、兵车、兵器、战略战术等军事问题,编成《修城法式条约》和《边州阵法》等军事著作,把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功地应用在军事科学上。同时,沈括对弓弩甲胄和刀枪等武器的制造也都作过深入研究,为提高兵器和装备的质量做出了一定贡献。
《梦溪笔谈》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如《技艺》正确而详细记载了“布衣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国际文化史界重视。“辩证”门谈韩愈画像条使我们了解从北宋就产生并沿袭下来的一个错误:把五代韩熙载的写真当成韩愈的画像。此外,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人物,也赖本书之记载而得以传世。如记载喻皓《木经》及其建筑成就、水工高超的三节合龙巧封龙门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卫朴的精通历法、登州人孙思恭解释虹及龙卷风、河北“团钢”“灌钢”技术,羌人冷作冶炼中对“瘊子”的应用、“浸铜”的生产等,均属科技史上珍贵史料。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
《梦溪笔谈》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已有多种外语译本。其中日本早在19世纪中期,就用活字版排印了沈括的这部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用活字版排印《梦溪笔谈》的国家。从1978年起,日本又分三册陆续出版了《梦溪笔谈》的日文译本。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通用篇十二
李商隐是。
唐诗。
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以其独具特色的美仑美奂诗歌登上了整个晚唐诗创作的艺术最高峰。
一、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如果说杜甫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那么,李商隐则为第二座里程碑。他继承了杜甫的沉郁顿挫,有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
4.“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之美。
二、他的绝句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可以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很伤感。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一、晚唐诗人中,他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中,极大地发挥了绝句体的妙用,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如《泊秦淮》通过对历史曾有过的繁盛转瞬即逝的伤悼,以及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其中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立意高绝的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
二、忧国忧民的壮怀与伤悼之情交织成一种俊爽的风格。
三、还写过一些出色的伤别诗,纪行、写景诗也颇多佳作。善于选择清新明朗、能给人以快感的景物来抒写他的情怀,用色彩鲜明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如《山行》“远上寒山石经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富于诗情画意,意境优美,以畅达的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丽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
名词解释:苦吟诗。
1.晚唐时期,苦吟诗的早期代表是孟郊,后来有贾岛、姚合。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苦吟著称所以称苦吟诗。
2.他们的诗风又各有特色特色:
孟郊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
贾岛诗多是寄赠酬唱之作,极少反映但是生活,局度也显得比较狭窄。
姚合与贾岛是诗风相近的诗友。
试叙贾岛和姚合的“苦吟”与孟郊有何不同。
相同:
1.他们都以苦吟著称,因此历来有“郊寒岛瘦”之说。
2.孟郊、贾岛都写贫病饥寒、穷困潦倒。
不同:
内容:他们都写贫病饥寒、穷困潦倒。
孟郊:写“士不遇”,想用世而最终赉志以殁的悲剧性的一面。
贾岛:彻底放弃雄心、醉心于琢磨词句的循世的一面,他的诗也有激烈奋发的一面,如《剑客》。但更多的如其《送别》。他的诗多是寄赠酬唱之作,极少反映但是生活,局度也显得比较狭窄。反应生活的深广度不如孟郊。
艺术上:
孟郊成就最高。
贾岛:不如孟郊,他的五言律写得很精深,能于细小处见精神,造清奇幽微之境,推敲字句。如《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姚合:作诗的才华和“苦吟”工夫都不及贾岛,他的大多数诗都显得平淡无奇,境界与格调也并不很高。
试叙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即韩柳古文理论有哪些观点)。
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
一、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观念,在总结前人关于文章作为表现儒家思想体系的“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道”与“文”的关系。
1.从“明道”的要求出发,韩愈特别强调作家思想修养的重要性。
2.在具体的实践中,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
口号。
二、提出“唯陈言之务去”和“词必己出”的主张。
三、提出“文从字顺”要求文字的表达要流利。
四、“气盛则言”把文气与文章的语言表现联系起来,认为文章气势就是从语言的短长和声的高下而来。
柳宗元对于文体、文学语言的改革,他的意见也大体与韩愈相似。
试论韩愈古文成就的表现。
“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古文成就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韩愈的古文在各类文体的上都有创新。
1.碑志。他的碑志虽然也有溢美隐恶的“谀墓”之作,但有不少作品巧于摹写,注意剪裁,把精辟的议论,真挚的感情运用于其中,加之善于刻画人物,突出中心,使其成为“一人一样”的生动传记文。如《柳子厚墓志铭》形象鲜明,感慨深长,很有感染力。
2.赠序。融抒情、记事和议论为一体的杂文问题。如《送孟东野序》。
3.杂文中的“杂说”,短小精悍而内容丰富,行文尤为不拘一格。如《杂说四》。
二、创作了一种简洁精辟,清晰流畅,富于美感的新型散文。
四、语言接近口语化,通俗明白,能把口语推敲成新的词语。提炼出一些生动的语言,如一些。
成语。
:“不平则鸣”、“落井下石”、“坐井观天”等。句式的结构也灵活多变,文从字顺,也杂以骈俪句法。
韩愈古文总的风格是雄深雅健、猖狂恣睢。
一、突出的特点:主人公多是社会上地位不高或被压迫的人物,如不愿承担赋税的捕蛇者,种树的老人。
简述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作品,多写于他流放永洲的十年中。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寓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之外单独的发议论和抒情,大量的情况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会在山水之美的艺术境界中。以山川之美来反映自己的见弃,发抒他的愤怒,悲哀抑郁的情绪。如《始得西山宴游记》自然美与他的精神切合,而与痛苦的人生和鄙俗的现实相对立。
二、把自己的感情移入自然之中,描绘出反映着自己审美理想的自然,表现出了一种诗情画意的自然美。如《永洲八记》荒郊野外的平凡山水被写得千娇百媚,经过艺术的升华,显得单纯、宁静、清新呈现出一种幽丽之美。
三、捕捉自然事物最独特最精微的变化情态,予以生动的再现。如《小石潭记》。
四、峭拔的骨力和清冷的色调相糅合,构成其山水散文乃至其他众多作品的典型风格。确立了这种体裁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简述柳宗元寓言散文的特色。
一、强烈的现实性和高度的概括性。如《黔之驴》叙述一个无能无德又无自知之明的驴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在当时具有讽刺作用,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
二、善于绘声绘影,因物肖形,创造了比较完整的、个性化的寓言形象。既集中动物本身的特征,形象鲜明生动,有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嘴脸,寓意深刻,如《蝜蝂传》集中了许多善执物、好上高的小虫的特点,塑造了一个贪婪,愚顽的蝜蝂小虫形象,嘲讽追求名位、贪得无厌的丑行的意义。
确立了寓言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名词解释:
唐传奇。
一、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
二、在唐代,传奇只是某些单篇作品或小说集的专称,至宋代才开始将传奇用作唐代新体小说的统称,以区别于旧有的志怪小说。
变文。
一、“变文”是唐代明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是有说有唱的,为佛教俗讲所借用。所谓“变文”之“变”,当时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
二、变文的体制是散文与韵文相结合而成。散文为讲述之用,韵文用来歌唱。
三、变文分为三类:一是演说佛经故事的宗教性作品;二是演说历史故事讲史作品;三是演说明间传说题材的作品。
简述唐传奇与志怪小说的区别。
1.唐传奇反映现实生活,志怪小说反映的是超现实的神灵鬼怪。
2.唐传奇是作者的虚构,志怪小说收集奇记。
3.唐传奇情节曲折离奇,篇幅加长,志怪小说粗陈梗概。
简述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明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主要艺术成就有:
一、唐传奇的艺术成就相当高,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兼容,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艺术性融合一体,起虚构和想象已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成就。如《柳毅传奇》写充满神话色彩的书生与龙女相恋故事,情节离奇,但人情味很重。
二、体裁丰富。有描写爱情的,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寓言讽刺题材有沈既济的《枕中记》“黄粱梦”;历史题材陈鸿的《长恨歌传》《东城父老传》;游侠题材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神怪题材裴鉶的《传奇》。
三、所写故事情节化、细节化,注重写人物的生活琐事,尤其注重写他们的情感生活或性情偏嗜之类的细节。
四、叙事模式由故事中心向情节中心、人物中心演进。
五、叙述语言雅俗兼采时庄时谐,用文言描写物态人情以至琐事,简洁、准确、丰富、优美,将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现力发挥到很高水平。
名词解释:花间词派。
1.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
2.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共十八家词共五百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
3.产生与西蜀,多用华丽的字面和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
简述冯延巳的婉约词风和优美意境。
冯延巳是南唐词人中的佼佼者。
一、冯延巳作词不追求人物描述的具体真切,而是重在抒发触景所生之情,情思千回百转,若有寄托,深婉而缠绵悱恻,将晚唐以来的婉约词风又推进了一步。
二、写思念、离愁,把男女之情作为抒写的主要内容,这是冯延巳和“花间”词人共同之点。但较少对女人的容貌和体态进行刻画,他写的是一种感情的境界。如《鹊踏枝》。有的词较多身世的凄怆感慨的抒发,如《采桑子》。冯延巳词中着力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优美的意境,〈如谒金门〉以风吹皱水面起兴,写思春闲情,完全是一种优美意境感发的心绪,开阖荡漾,情调极为雅致。
试论温庭筠《菩萨蛮》二首的艺术风格。
一、温庭筠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向。他的两首有名的〈菩萨蛮〉词,写美女的体态装饰及其闺阁情思。
二、不作明白的叙述,而以物象的错综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的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的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成可感的优美物象。“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通过将美女起床、梳洗的懒散的动作,把一种本来难以琢磨的闺阁情思,表现的可感知。
三、温庭筠的词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了含蓄的效果。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美人的情思是希望和他心爱的人成双成对,作者用一种含蓄的手法表现出来。
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
李煜是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
一、他的早期作品以反映沉溺声色、纵情逸乐的宫中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精细、生动、且富有情趣。如专咏美人口的〈一斛珠〉。他的艳情词并未脱“花间”旧格,但写得较为真切率真,如相传写与小周后偷情的〈菩萨蛮〉,用直白浅露的叙说,把热恋女子约会的情态和放纵心理写得淋漓尽致。
二、李煜后期词的主要内容是写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纯以白描的手法直抒内心极度悲痛,词中时空跨度很大,加大了感情容量,抒发的感情以哀伤真实为主,能引起历代读者的共鸣。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用白描的手法抒发了对江山、故国的怀恋,充满了悔恨、悲愤和哀愁等复杂的情感,感慨极深,词境也极为阔大。
试分析温庭筠与韦庄词的异同。
相同:
一、都以词名世,所以并称“温韦”。
二、两人词的内容都是以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如温庭筠的〈菩萨蛮〉、韦庄的〈思帝乡〉。
三、都开辟了一种新的词风。反映了词由仅供歌儿舞女演唱的伶工之词,到抒情写怀的士大夫之词的渐变过程。如温庭筠为了适应舞艳歌席场合的实用要求,他的词中都是精丽字面和绮丽意象的组合,适于花间酒下歌咏的香软词境,具有娱乐价值,这对于词在晚唐五代迅速兴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韦庄相对淡漠词体佐欢酬宾的实用功能,开启了文人词自抒情怀的传统。这不仅是韦庄词的一大特色,也是词的风格内容一大转变。
相异:
一、温庭筠多“伶工之词”。大胆的写侧艳之词,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势。而韦庄多“士大夫之词”。
二、艺术表现手法不同。
温庭筠:以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的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的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成可感的优美物象。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了含蓄的效果,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美人的情思是希望和他心爱的人成双成对,作者用一种含蓄的手法表现出来。
注重文辞声律的华美精工,艳丽如晚唐诗风,炫人眼目。少藻饰、多白描的语句写离情别恨,如〈更漏子〉〈梦江南〉。词境缠绵悱恻,凄丽而有情致,颇有民间曲子词的风味。
韦庄:以疏淡之美,写词抒情为主,直述胸臆,风格趋向清丽,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自然清新的风格,江南的景美、人美、生活美,写得疏朗、显直。他是一个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的作家,对情事多作直接而且分明之叙述。如〈思帝乡〉写的是常见的情爱题材,但长于勾勒,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感受,笔调疏放秀美。
三、风格不同。
温庭筠:开创词为艳科的传统,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向。注重藻饰以艳丽见长,具有密丽的风格。
韦庄:对民间抒情词给以艺术的加工,以疏淡为美。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赞美老师的演讲稿(通用16篇)
- 最新青春励志诗歌朗诵青春励志诗歌(通用19篇)
- 知己的文章范本 知己的作文素材(8篇)
- 部队文化墙设计图片的展示 部队文化墙设计(8篇)
- 欢乐中国年的主持人串词怎么写 歌唱欢乐中国年串词(5篇)
- 畅想青春初中简短(汇总10篇)
- 大学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通用16篇)
- 撤销担保申请书范文撤销担保申请书模板(汇总14篇)
- 中国竹文化较好的论文2如何写 中国竹文化论文(八篇)
- 2023年赞美老师的演讲稿(汇总19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