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散文(实用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6:53:15 |
  • ZTFB |
  • 10页

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是指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所产生的特殊情感体验。准备一篇精彩的演讲稿的技巧有哪些?我们可以参考下面这些总结的例子,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中国的散文篇一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1982年)获奖名单:

1、姚雪垠:《李自成》。

2、古华:《芙蓉镇》。

3、魏巍:《东方》。

4、莫应丰:《将军吟》。

5、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6、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1985年)获奖名单:

1、刘心武:《钟鼓楼》。

2、张洁:《沉重的翅膀》。

3、李准:《黄河东流去》。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88年)获奖名单:

1、路遥:《平凡的世界》。

2、凌力:《少年天子》。

3、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4、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5、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荣誉奖。

1、肖克:《浴血罗霄》。

2、徐兴业:《金瓯缺》。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4年)获奖名单:

1、陈忠实:《白鹿原》。

2、刘斯奋:《白门柳》。

3、刘玉明:《骚动之秋》。

4、王火:《战争和人》。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0年)获奖名单:

1、阿来:《尘埃落定》。

2、王安忆:《长恨歌》。

3、张平:《抉择》。

4、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05年)获奖名单:

1、熊召政:《张居正》。

2、张洁:《无字》。

3、徐贵祥:《历史的天空》。

4、柳建伟:《英雄时代》。

5、宗璞:《东藏记》。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获奖名单:

1.麦加《暗算》。

2.贾平凹《秦腔》。

3.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4.周大新《湖光山色。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为以下五部:。

1、张炜《你在高原》。

2、刘醒龙《天行者》。

3、毕飞宇《推拿》。

4、莫言《蛙》。

5、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中国的散文篇二

我们生长在黄河孕育几千年的土地上,从生命开始的那一刻,接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是中国人,我是炎黄子孙,我是龙的传人,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千千万万勇敢的炎黄子孙为坚守这片土地顽强拼搏,用生命谱写一曲曲壮歌。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炎黄子孙,创造、书写着华夏文明,留下了无数的辉煌,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

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数度沦陷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特别是“一八四零”一千多个不平等条约,中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拖住巨龙腾飞的身躯,在世界各国飞速发展的时刻,中国落在了后面。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奋斗,逐步走向繁荣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长风破浪会有时——共圆中国梦。

中国梦,一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是十三亿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伟大梦想。“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几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中国梦也将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

当我们回首往事时,已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那一串串名字在大漠的鸣沙中突兀回荡——华夏大地,上下五千年。江山多娇,无数英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弯弓射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无论身在何方,牢记:我是炎黄子孙,我是龙的传人。历史使命责无旁贷,让我们自尊,促我们自强,奋斗仍将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

神州大地上的炎黄子孙,为中国梦而前行!

中国的散文篇三

他年轻时在杂货店工作。由于生性怯弱,不善言谈,进店顾客的询问都使他紧张得要命。杂货店老板常常叹气说:“弗兰克,你是我见过的最没用的售货员!”

老板不得不刻意锻炼他。一次,老板决定把他单独留在店里买货:“弗兰克,你看见这些盘子了吗?还有这些刀子和刷子!今天你要独自把它们卖出去。”

结果,情况出乎意料,商品卖得非常走俏。这种意外的成功完全鼓舞了他,1879年,借了300美元,他在宾夕法尼亚州自己开了一家商品零售店,卖的全是5美分的货物。后来,他的5美分连锁店一家接着一家,遍布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他创立的连锁店数量成为世界之最达到八千多家。

这个曾一文不名而创造奇迹的人叫弗兰克·w·伍尔沃斯。他是现代商业的“鼻祖”,他的经营理念就是:明码标价、薄利销售、连锁经营。

奇迹的始末是——复杂能够简单,而微小可以宏大。

中国的散文篇四

(1897.7.16-1984.5.17)、徐迟、徐怀中(1929-)、徐志摩(1897~1931)、徐坤、张辛欣、张贤亮、张爱玲、张炜、张洁(1937~)、张欣、张曼娟、张抗抗、张承志、张恨水、张弦(1934年-)、张小娴、张宇、张天翼(1906~1985)、廖沫沙(1907.1.16-)、废名庐隐(1898.5.4?1934.5.13、)席慕蓉席娟、尤凤伟、宗璞、季羡林(1911.8.6-)、孙甘露、孙犁、孙幼军、姚雪垠、夏衍(1900.10.30-1995.2.6)、周而复(1914~)、周立波(1908~1979)、周国平、周作人、吴组湘、叶灵凤(1905~1975)、叶圣陶(1894~1988)、叶兆言、史铁生卫慧刘震云刘醒龙、刘绍棠(1936~)、刘索拉、刘慈欣、刘心武(1942~)、刘庆邦、刘墉、刘半农、冰心、冯骥才、三毛、万方、丁玲。

中国的散文篇五

梁实秋在《文艺批评论》一书的《自序》里,说编这书的经过道:当时手边参考书可说等于零,故很有一部分是凭记忆写的。简略阙漏之病,自知甚多。然而,手边若是有充分的参考书,这一本小册子也许根本写不成了。我对于批评这一门学问若是知道得较多些,这一本小册子也许又根本写不成了。像文艺批评论这样性质的书,大概只能在自己学识尚浅和手边缺乏参考书的时候才会写得成的罢。

两个“若是”,一个“大概……的罢”,真勾人迷离恍惚了。可是虽然是“大概……的罢”的句法,但“罢”字的底下,没有用疑问号,就用句号,想来是肯定的而非假定的了。

依此类推,“大概”也可说是“大概只能在自己没有学识和手边没有参考书的时候才会不写而成的罢”“的罢”。那么,就是这一本《文艺批评论》,也是多写的了。

中国的散文篇六

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定会发现中国。

散文。

也有一番味道。大家读了之后都有很多感慨。不妨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中国散文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不到5天的时间,我便把爸爸20xx年前从广州买来的《巴金散文精编》看完了。每当我读着这一篇篇的散文,心里就会像澎湃的海潮,跟着巴金的步伐,把心融入到这些散文中。

在《巴金散文精编》这本书中,有的写他记忆中的木匠老陈;有的写他望着繁星发出叹息;有的写他邻家那条大黄狗;有的写他早起看到海上的日出;还有的写他对老舍同志的怀念……这些散文,每篇都那么生动,那么感人。你读了,一定会被这些散文里的小故事感动,也会让你潸然泪下,久久回不过神来。

就说《“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这篇散文吧,他写了他在踏上轮船,离开中国的土地时,心里充满悲哀和离愁,想起乡土曾扶持他,赐于他苦乐,让他享受幸福。可是,乡土也给他带来不幸,也几次都濒于灭亡,使他遍体鳞伤;他的一些亲人被旧礼教给杀了,他只好用眼泪和叹息埋葬了他们;中国的人们想争取自由,不得不从事残酷的斗争。这一个个惨酷的景象,使他无可奈何地离开这不幸的乡土。读到这儿,我便被巴金的处境和乡土给他带来的不幸所感动了。想想我们现在新中国带来我们幸福的生活,比巴金当时的处境好多了。所以,我们不能忘记旧社会给人们带来不幸,要热爱党,热爱祖国,珍惜我们幸福的生活;应该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让世界更平安和-谐!

春天来了,百花吐芽,百鸟齐鸣,春光明媚,春回大地,在这美好的日子里,重读朱自清的《春》,感受很深。春天,就像“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最富有活力的季节,想在秋季里获得好收成,就要在春季里辛勤地耕耘,播种。

作为一个在春天出生的女孩,我特别喜欢春。因为春有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机。在这大好春光里,你别忘了一件事:耕耘与播种。

便是“炒冷饭”,都是学过的东西,再学没有必要。我的观点却不同。复习应该更认真,用平时上新课的那种精神去复习,将小学6年学过的东西联系起来,系统地复习,要像一块干海绵吸水一样,尽自己的力量去复习。就像苏东坡的《送章惇秀才失解西归》中所说的:。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样,读一百回,复习一百回,才能理解的更透彻。

同学们,有一位作家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不在事物本身,而是你握不住的一刹那。来吧,让我们一起抓紧这大好春光,去耕耘,去播种。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嫡子的声音,因为萧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人”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涛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座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

中国的散文篇七

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是非常长远的。北京西南房山周口店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初期的中国猿人骸骨化石,证明了大约五十万年以前我国已有人类居住。这些原始人类经过长期劳动,他们自身和生产力不断发展和进步。据文献记载,大概到了传说的五帝时代,可能已经进入氏族社会后期。我国儒家所乐道的尧舜禅让,天下为公,大概就是氏族部落会议以及氏族长和部落酋长推选制的反映。那时的社会没有阶级,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儒家经典著作中曾称赞它为理想的“大同”时代。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少数人占有了生产资料,人类开始出现了阶级,社会更有了保护私有制的措施,氏族社会逐渐解体,国家组织也逐渐形成。我国古代文献多有夏禹“家天下”的传说,认为是“小康”时代的开始。按照这个传说看来,夏代可能就是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的起点。但即使如此,只能看作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推移的过渡状态,真正的奴隶制社会是到了殷商时代才完成的,这有许多文献及地下发掘材料可以确切证明。后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起了变化,奴隶社会才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化。这个转化的完成约在春秋战国之交。及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于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由完成走向巩固。

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也是非常长远的。从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看,生产工具已相当进步,且有红色陶器,其时代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左右,我们一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比“仰韶文化”稍晚、其时代约在公元前四千多年的又有“龙山文化”,这是山东济南的龙山镇发现的。其文化遗存有精致的黑色陶器、卜骨等。这些考古学上的材料,使我们看到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缩影。

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字的发明创造。文字的发生一般是在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候。我国何时开始有文字,现在还不能断言,但自从甲骨卜辞的发现,证明至迟在殷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已有初步的定型文字,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标志着我国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后来文字的应用渐渐推广,史前时期流传的原始人民的口头创作如诗歌、神话故事等,有不少被记录下来,使我们得以从文献中窥见上古文化的一斑和文学艺术的萌芽。

但文学艺术并非起于有了文字之后,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学艺术早已产生。上古时代文学的具体情况不能知道,所可推测的就是上古文学同现实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相联系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还不难推测:由于上古时代人们的群居生活和集体劳动,决定它的文学艺术活动一般是集体的;又由于那时候既没有文字,也没有社会分工,文学就只有口头创作,没有书面创作;只有文学和其他艺术如诗歌和音乐、舞蹈那样互相结合的形式,没有单纯的文学作品独立存在。所有这些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相伴随的现象,都是上古文学的特点。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通过人们头脑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又是阶级意识形态的形象的表现,它不可能超阶级而存在。但上古时代的社会还未分裂为两个对抗性阶级,所以那时的文学艺术没有阶级性。到了阶级社会形成以后,一切文学艺术就不可能不打下阶级的烙印,同时也揭开了两种文化斗争的序幕。

夏代有无文字,不得而知。文献所载有关夏代的历史多属传说性质,其诗歌、谣谚和散文可靠的也很少。但其中如“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这样的词句反映了尖锐的阶级斗争,即奴隶坚决反抗奴隶主的斗争,相传为夏桀时人民大众的呼声,却是比较可信的。(此据《尚书?汤誓》引,与《孟子》、《史记》稍异。俞樾谓二句是韵语,疑为夏民歌谣。)。

殷的先世本是游牧部族,向无定居生活。成汤以前就迁徙过八次,成汤至盘庚,又迁都五次。那时牧畜业异常发达,从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到祭祀时大量用牲的现象。中叶后由牧畜进入农业生产。《尚书?盘庚》屡次提到农事;甲骨文中有“禾”、“黍”、“稻”、“麦”、稷”、“粟”等字,证明殷代确有很多种类的农产品。由牧畜发展到农业生产是很自然的。游牧过程中,既易发现农作物,又能驯服牛马。文献中常有殷的先公服牛乘马的记载,不难设想,役使牲畜减轻人力,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关键。

殷代的主要生产者都是奴隶。甲骨文中有“奴”、“仆”、“臣”、“妾”、“臧”、“奚”等字,都是奴隶的名称。为了防止奴隶的怠工,镇压奴隶的反抗,统治者制定极为严酷的刑法来管制他们,所谓“商有乱政而作汤型”(《左传》昭公六年),其目的就是为此。据《韩非子?七术》,“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这固然表现统治者的残酷,同时也反映了那时奴隶和奴隶主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手工业和文化艺术都有很大的进步。就拿工艺来说,殷代青铜器中有各种各样的祭器、食器和兵器,有的上面还有铭文。近年出土的“司母戊鼎”重一千七百市斤,花纹精美,可见殷代的冶炼工业技术已达到高度的成就。而那时奴隶主贵族为了祭祀和享乐,音乐歌舞也极为发达。文献所载汤时的乐歌乐舞如“大氵蒦”、“晨露”、“九招”、“六列”、“桑林”之类,或不可信。但“恒舞于宫,酣歌于室”的“巫风”早已普遍流行,以至悬为禁令(见《墨子?非乐》。“酣歌于室”四字据晚出古文《尚书?伊训》补。)。直至殷末纣王之时,还使乐师作新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周武王数其罪状,斥为“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史记?殷、周本纪》)。这些都证明殷代的音乐歌舞是十分发达的。不难想象,在此种情况下,必有不少诗歌配合演唱,但因年代久远,没有流传下来。

殷代宗教迷信之风最盛,鬼神权威至高无上。国王事无大小,必须请示鬼神,预测吉凶祸福,作为一切行动的指南,从事这方面活动的有两种专职人员,那就是巫和史。他们通过卜筮方法代表鬼神发言,凡繇兆、祝辞、神告、占卜的记录以及国王的讲话等,无不写成书面语言,或刻于甲骨,或书于典册,这些就是殷墟中的甲骨卜辞,《周易》中的卦、爻辞,《尚书》中的殷商文告等。

巫史在当时都是为迷信服务的,巫能歌舞娱神,史掌文字记录,他们对后来的诗歌、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的祖先本是很早就散居在我国陕西泾、渭流域的一个部族。它最初的根据地是邰(今陕西武功),传到公刘时,人口渐渐繁衍,于是南渡渭水,北至于豳(今陕西橡邑)。这时周部族虽然一面仍在迁徙,一面已有定居,似乎正处在由游牧生活过渡到初期农业阶段。到了古公亶父的时候,为另一部族所逼,不得已放弃豳地,翻过梁山,迁到歧山下(今陕西歧山一带)居住。他们在迁徙中发现一块肥沃的土地,名曰周原,是一个理想的庄稼地,就在这里建起城邑和房屋来,督率人民继续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农业基础。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迅速地充实和加强了周部族的力量,到了殷末,逐渐沿着黄河向东扩张,成为威胁殷国的劲敌。文王时,黄河西岸一带的部族都归他控制,于是自歧迁都于丰(今陕西雩阝县),势力日益强大,不到十几年,文王之子武王遂一举灭殷,建立一个版图更大的王国,这是公元前十二世纪初期的事。

武王死,子成王继立,年幼,武王弟周公摄政,平管蔡之乱,征伐奄国,镇压了殷人及其旧属的反抗。并制礼作乐,大兴文教,配合统治,使王朝政权日益巩固,为成康之治奠定了基础。大概周初鉴于殷纣的灭亡,对待奴隶稍宽,组织他们从事耕种,积极生产,因此人民生活比较好转,社会秩序相当安定,这是成康年代获致短期太平的主要原因。懿王以后,周室渐衰,外患渐起。传至厉王,贪财暴虐,禁止诽谤,被国人驱逐。宣王时,南征北伐,东平淮徐,号称中兴。及幽王立,荒淫错暴更甚于厉王,人民怨恨,贵族离心,后竟为犬戎所杀,西周遂亡。

周既灭殷,政治经济等方面多所改革。从武王起,即分封宗室和功臣,立五等爵位,先后受封列为诸侯者,兄弟、同姓和异姓凡数十人,对保卫王室有很大作用。其后屡有封建,除土地外,还分给一部分劳动力,其实就是奴隶,帮助他们生产。例如分鲁公以殷民六族,分康叔以殷民七族,分唐叔以怀姓九宗,都是把殷商遗民和旧属当作奴隶来赏赐和使用。虽然如此,但一切土地人民仍归王室所有,而且从王公到仆台,把人分为十等,圉和牧还不在内。庶民或众人,实际上都是农民,更处于最下层,是最受压迫的阶级。所以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北山》)这就是西周时代政治社会组织的一个轮廓。

中国的散文篇八

近来十个做文章的人,就有九个喜欢批评;十个做文章批评的人,就有九个喜欢骂人。一般关心世道人心的人,都个个摇头叹息;然而,做文章来批评,是很好的现象;批评的时候骂人,是正常的行为。

然而,批评的时候,虽可以骂人,骂人却不就是批评。两个洋车相撞,车夫回过头来,你一句,我一句,那是骂人,那不是批评;听差的打破了一件古玩,老爷捶几拍桌,口口声声,那是骂人,那不是批评;说人家做文章有用意,说人家的批评为的是出风头,为的泄愤,为的报仇,为的“三角恋爱”,为的谋夺位置,那也是骂人,不是批评。一个人因为肚里有点气,想发泄发泄,于是乎骂人,是个很坏的习惯,我们应当“有则戒之,无则加勉”。

一个朋友看了我的这篇文章,很严厉的责备我;说“你还要在那里教人骂人!你看见了本月七日《政治生活》上毛壮侯骂胡适的那篇文章没有?什么‘新思潮中的巨子,却不想做人’,什么‘胡适人格降下’,什么‘这位精虫化的灰色酸秀才,得意忘形’,这真是什么话?”我说,别忙,别忙,我赞成的是一个批评家骂《人》,甚而至于丢《人》的脸,我决不赞成一个人乱骂人,因而丢了自己的脸。

发表于《现代评论》1卷2期1924年12月20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