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个人知识管理论文汇总(模板1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08:01:17 |
- ZTFB |
- 12页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身的短板并不断完善自己。写作时,我们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确保文章表达清楚明确。阅读一下这些总结范文,或许可以给你带来新的思路和见解。
个人知识管理论文汇总篇一
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安全知识的运用。
知识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它对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企业在安全管理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企业要根据运行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有效的措施在知识管理下加强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够通过安全知识来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给企业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加快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个人知识管理论文汇总篇二
论文摘要:传统的教育思想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人们不仅要获得各种阶段性的知识,更要掌握如何去学习的技能,以便实现自身的终身教育。
21世纪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未来社会竞争的焦点仍是知识的竞争。美国管理教育家彼得・德鲁克在其《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指出,知识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将成为社会的主流。他深刻地指出:“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纵观人类历史,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当出现数量到质量的突变时,新的知识会不断产生。人类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变,发挥了关键作用的正是新的知识。在21世纪来临之际,世界范围内已开始了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过渡的发展进程,人们已越来越感到:知识将成为日益增长的生产要素,成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类发展及其生活质量提高的最根本的基础。这一趋势必然导致以培养人为宗旨的教育基点在迈向21世纪时发生战略性的转移,每个人的终身学习将成为知识社会教育的定位点。
一、终身教育观的提出。
(一)终身学习的提出。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并阐述了它对于现代和未来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书中鲜明地指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最新报告进一步倡导和发展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二)终身教育的内涵。
不少人引用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话来概括终身教育,“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被广泛认同的是“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对终身教育作出的定义:“终身教育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由此可以看出,终身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教育概念,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方式。”
二、现代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
自70年代以来,无论是在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在社会传媒方面,有关知识社会的概念,成为社会舆论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知识社会(knowledgessociety)最早出现于80年代欧洲联盟诸国的媒体上。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越来越感到“知识老化”、“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这一系列的严峻事实,迫使人们不得不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纳入知识社会教育的核心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堡召开了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特将“成人学习:通向21世纪的钥匙”作为大会的核心议题,并且向世界每一个人推荐“每天一小时”(onehouraday)自觉地用于学习,直至一生。kaq模式是浙江大学提出的适应为知识社会培养人才的新模式。kaq模式即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yt)、素质(quality)三个词的英文缩写。kaq模式要求学生要有扎实而宽广的基础知识,先进的现代化的专业知识,大跨度复合交叉的知识。能力是学习和应用知识的智力,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表达、动手、组织、创新。素质是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修养的内在品质。素质和能力是计算机无法模拟的。“跨世纪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将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这是教育思想的一大转变,是教育模式的一大突破。
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本质,这种学习不仅单独存在于学校或类似机构中,而且出现在工作、娱乐场所、家庭、社会活动中,即“学习即生活”,生活的学习化已经成为现代知识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人的学习需要的发展水平和满足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尺度之一。
三、面向知识社会――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和发展。
适应知识社会的到来,教育思想应有以下几点思考和转变:
(一)终身教育思想与当前“减负高效”思想的接轨。
1.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为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我国提出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尽管国人的学习意识日益增强,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也逐步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但思想的转变毕竟要有一个过程和需要一些时间。
据上所述,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处于有利的地位,他就必须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显然,长期以来把教育视作是为工作做好准备的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基于这种工作准备观念的教育模式当然也相应地过时了。一个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应该增进知识,掌握技能,他们更应该学会学习。教师和家长应让孩子懂得终身教育的意义,引导孩子向终身学习的方向发展,使孩子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这将是给孩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2.在“减负高效”的话题下,就终身教育思想的话题来谈谈家庭教育。一个人生存于世上,首先要学会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或者说要学会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和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生存。我们虽然不遗余力地给孩子补充营养,填压知识,然而就象有人形容的那样,我们的孩子象一只只长期在家驯养的鹅,脂肪长了很多,肌肉却萎缩近无,一旦失去了现代的`保护包括家庭的依托,就无力起飞去自谋生路。人们曾多次引述这样一个例子:日本孩子和中国孩子一起去野营,当出现又饥又累的情况时,日本孩子设法做饭吃,而中国孩子却只会哭。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我们的孩子脆弱的一面,也更加暴露了我们家庭教育的不足。
(二)终身教育对普通高校提出的新要求。
终身教育对普通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首当其冲是要变一次性学校教育思想为终身教育思想,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形成的“一考定终身”的思想已经到了应该且必须改变的时候了。1.在办学思想上,要认识到高等学校不是教育的终结,也不是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学校改革的方针应从“终结教育”的轨道转向“终身教育”的轨道。现代学校担负着两个课题,其一是促进“人格养成”,即为学会做人打下基础;二是促进“格物致知”,即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打下基础。终身学习要求学习者更多地采取自我负责与自我调节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2.在教与学的角色转换中,表现在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教学)过程的咨询者和协调者,而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明确“学”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窃”。要把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习具有探究的性质。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通过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保证学习富有成效)思想虽然产生于60年代,但对新时期的全面育人方针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在办学体制上,要重视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建立大学后继续教育基地,构建具有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双重功能的大学教育。德国成人教育理论工作者盖斯勒(k.a.geissler)曾对成人学习者动因作过调查,发现满足个体需求的成人教育,方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终身教育市场。由于社会生活的关系,特别是个体劳动关系的突变,绝大多数的成人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其最大的动因出自生活的需求,他们参加学习不仅是为了完善自己,很大程度上是为胜任生活关系的变化,为面对劳动市场人才结构调整的挑战,可以创造更多的选择职业的机会和可能性。终身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战略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它是促进高等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三)建构面向终身教育的大师范教育理论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应运而生的终身教育和知识社会展示了人类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植根于“学校教育学”的小师范教育观念必然要在改革和发展中转变并建构走向终身教育和知识社会的大师范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改革的理论模式,是对传统学校教育制度的全面批判和扬弃。“今日师范教育是维护学校教育制度的工作母机,明日师范教育则应当是为终身教育和知识社会创新教育理念、培养新型教师的未来教育的发动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师范教育定位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系统自我服务的领域。今天,对一步步走向或已经进入知识社会的师范教育而言,局限于传统的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看待师范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就很不够了。“当人们进入教育终身化、全民化、个性化的知识社会时,师范教育作为以旨在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教育为己任的专业教育,经历过古代教育的教师圣职化,近代教育的师范教育职业化、专业化,将在新的高度回归为把人提升为新人的教育圣业,它既是培养人才的母体,又是社会文明的母体。”
(四)建立并完善终身教育。
70―80年代以来,美国的高等校园出现了一种新事物――回归教育热。所谓回归教育即主张人的一生应是学生和就业不断交替,相互结合的过程。从学校毕业的就业人员,工作一段时间后,应定期回到学校进修学习,掌握现代社会所需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有的放矢地进修与职业有关的课程,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水平。因为西方企业界对职工的硬性要求便是“好好工作,坚持学习”。这一股回归教育热给教育界本身带来了怎样的思考呢?事实上,在知识技能和价值的陈旧速度日益加快的世界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高科技社会对高教育水准人才的必然要求。日本在《21世纪教育模式探索》这一方案中就明确表示:“我们的主要战略是向终身教育过渡,它将使人终生受到教育和丰富自己”。由于以终身教育的思想作为战略决策的基础,发达国家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普遍将学校教育向两头延伸――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同时,各国也开始注意到随着终身教育制度的确立,各个教育阶段间的联系和衔接是十分重要的。
终身教育是理想,是目标,也是未来学习化社会之必然,建构终身教育体系则是处在知识社会的世界各国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个人知识管理论文汇总篇三
提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forenterprise—ems),人们就会想到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产品寿命周期管理(plm),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数据管理(pdm)等管理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各样品牌的应用解决方案与信息管理系统,如用友erp、海艾迪c—ems和m—ems及sap信息管理系统等等。我们同时也会想到这些信息系统会减少库存占用,降低成本,加快新品上市时间获得更多收益,整合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等等,但对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km),减少对企业员工个人知识的过分依赖性等方面的作用却并不很清楚。
要弄清以上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入手。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定义如下: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认识。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地以信息为依据采取行动。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而系统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立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机构、生产设备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利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组成的一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系统地利用信息这个资源,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直到决策方案的制定和优选等工作,以及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普遍具有以下特性: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
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从以上对于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特性等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具体表现在:
1、发布知识,确保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共享。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前提下,企业发布知识的手段通常采用开会、发文件及书籍等手段,除了发布成本高而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量、更新、查阅及查阅权限等等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知识信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在企业中的生产力作用。
2、确保知识获得的及时性。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单位、跨部门、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只要是在有权限的前提下,知识需求者可以迅速通过系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例如目前的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及知识交流问题,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与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问题。
3、提升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并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在企业没有信息系统之前,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部门的知识也在这个部门里,信息呈现孤岛状态。遗忘、人员流失和成员之间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而不能转变为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难以积累。组织随着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交学费,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个人知识得以沉淀,成员之间的知识得到共享和交融,企业对员工的过分依赖性降低,从而避免企业因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首先,我们要抓好企业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着重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因为企业只有把国内外和自己企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显性知识,通过归类、整理、提炼迅速传递给需要它的员工,即转化为员工个人的知识———隐性知识,并运用到每项工作中去,才能对企业目标发生作用。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的如书面化的、电子信息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增值链上,要将数据提升为信息,并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程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等,对信息外部特征的加工和组织。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在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等进行知识管理。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知识管理是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重视人与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如果不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将导致:(1)核心信息掌握在具体实施人员中,管理失控。(2)企业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3)知识孤岛造成协调困难,效率下降。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核心;以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为核心;以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相互接轨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价值链的不断增值为核心和以技能培训为核心。
最后,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需要,计算机网络则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企业在网络平台下,形成一种柔性的与变化的组织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人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它将人、知识与现实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必将为企业管理带来实效。
参考文献:
2、席丹,李培根,黄培。制造业信息化战略、管理与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
3、高洪深,丁娟娟。企业知识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西武。如何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个人知识管理论文汇总篇四
知识管理是一种知识收集、整理、分析、分享和创造的处理过程,它的目标指向、服务于组织使命的实现,不同的组织因其承担的使命和目的.的不同,则它的知识管理的目的也会不同。例如,对于企业而言,更加关注如何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有效地管理知识资本,从而使之创造价值,提升组织效益和效率。
对于大学来说,最主要的目标乃是将大学内部的个人和组织的默会知识转化为外显知识,通过创造、利用和散播新的知识,以此不断增加大学知识资源,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更有效地展开科研、、学习以及以学术为基础的社会服务,实现知识社会中大学的目标和使命。
个人知识管理论文汇总篇五
个人知识管理是指通过有效地获取、组织、应用和分享知识,提高个人能力和创造力的过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个人知识管理变得愈发重要。在这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保持竞争力。我认识到个人知识管理对我个人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和反思,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有效获取知识。
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主要靠获取。我认识到要想有效获取知识,首先要做到有选择地获取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会被大量、琐碎的信息所困扰,而忽略了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因此,我养成了筛选信息的习惯,只关注有针对性和价值的信息。另外,我还善于利用互联网资源,通过关注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及时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同时,定期学习一些高质量的专业书籍,参加学术研讨会,与行业内的专业人士交流,以便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第三段:有效组织知识。
获取知识后,如何有效地进行组织是至关重要的。我发现一个合理的知识管理系统对于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我利用电子笔记软件和云盘工具,将获取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便于日后查找和回顾。此外,我还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导图,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关联起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我也经常利用个人博客和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第四段:有效应用知识。
有效获取和组织知识只是第一步,我们必须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在工作中,我经常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法。我发现,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带来更多的成就感和职业发展机会。在生活中,我也会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和生活品质。例如,我通过学习健康饮食的知识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保持身体健康。
第五段:有效分享知识。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知识管理不仅仅是针对个人的能力提升,还需要考虑到与他人的共享。我意识到通过分享知识,不仅能够将自己的成果分享给他人,也能够得到他人的反馈和帮助。我积极参与专业社群,与领域内的同行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和解决方案。并且,我也经常在学术会议上进行演讲和分享,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通过分享和交流,我获得了更多的经验和见解,也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结尾:
个人知识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通过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我认识到有效获取、组织、应用和分享知识对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个人知识管理,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为个人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个人知识管理论文汇总篇六
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体现企业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促进企业的正常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建设有效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新时期获得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个人知识管理论文汇总篇七
要想将知识管理成功地运作于企业,必然要先对知识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探讨。首先必须明晰知识管理的定义,把握其深刻的内涵和本质,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知识管理的内容,以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为线索构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同时,对知识管理特征的分析和基本职能的研究为企业进一步面对市场,如何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奠定了基础,使知识管理的理论成果尽快转化为实践动力,成功运用于组织的运作之中。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不间断地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市场的变迁。
企业的知识管理拥有了人本管理思想的精髓,又结合了企业经济原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予以创新。对企业的知识管理特征分析为现代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一)企业的知识工作者是知识管理的重点。企业知识的积累要靠每位员工的努力,要在企业内营造一种有利的环境和学习氛围,使知识管理者具有较大的工作自由度,充分发挥创造性,使企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能否顺利推行下去,关键看员工的能力能否实现所设定的目标。
(二)市场是企业知识管理理念的核心。企业是在市场的竞争中寻求生存之道,因此在市场这个大的知识体系中,要求企业有其支柱的知识体系来维系其生存和发展,要应对来自市场运作的各个环节来发展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管理系统。企业的知识管理希望有效利用知识,并使其市场价值最大化。
(三)知识的共享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共享是指一个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尽量公开,企业知识的共享有助于员工接触和使用,不仅有利于企业当前核心业务活动的改善和提高,也可以帮助企业锤炼长期发展的能力,提高企业智商,是全球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趋势。因此,有效的知识管理要求公司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在建立了知识共享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快速流动,依靠全体员工的创造性发挥,在对环境的不断调适过程中进行知识创新,这就是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
对于企业来讲,正确地认识知识管理是重要的,但企业往往更关注如何将知识管理在企业中成功实施。产生于企业管理界的知识管理只有解决实际问题,为企业带来勃勃生机才会显示其优越性。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运用于实践层次,不断提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
(一)确定企业知识管理目标。企业的知识管理就是要为企业服务,在市场大潮的推动下能使企业稳固地生存和发展,不仅仅要建立这样的知识管理体系,更要在企业内部进行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员工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和交流思想,这是创造新思维、新工作理念的基础。有效地积累知识和经验,积累和扩大企业的知识资源,使其充分溶入产品或服务及其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之中。
(二)建立知识管理的反馈系统。在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变化,通过知识管理的反馈系统可以及时地将这些信息反馈给知识主管,便于知识主管能够快速准确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出现的问题,以便使企业的知识管理成本降到最小,使知识管理能够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用。
(三)改造组织结构,建立灵活、高效、柔性的知识型组织结构。随着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大量增加,企业的知识管理要具备更广泛的组织的创造性思维、知识与信息的有效沟通以及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这样有益于企业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导致经济的全球化和企业竞争更加激烈,这就迫使企业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建立灵活、高效、柔性的知识型组织结构。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管理将渗透到各方面的经济领域。作为经济社会的基本细胞和经济主体,企业已被推上了新时代挑战的前沿,必须尽快掌握知识管理的内涵和本质,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和模式,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企业中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实施适应新时期要求的管理模式。实施良好知识管理的管理者能够对全部需求作出敏捷反应,明智地应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
[1]郭强.丁晓琴.企业知识管理,现代企业导报,1999年,第5期.
[2]乌家培.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中国改革报,1998年11月18,第6版.
[4]杨冠琼.企业成功的金钥匙[j].p经济管理,1999(11):57.
个人知识管理论文汇总篇八
个人知识管理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依据相干文献调查,这方面的钻研成果良多。拥有代表性的钻研成果有:pauldopey的个人知识管理7种必备基本技巧框架,efimova的应用blog的社区协作方式进行个人知识管理,ortmnzuber—skerritt的行动学习以及行动钻研(alar)的理论及价值模型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利用,田志刚的个人知识管理技巧利用等。然而,这些钻研成果的系统性不是很强,没有具体将个人知识管理的技巧及工具进行集中论述。本文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缭绕个人知识管理的技巧以及工具开展系统的探讨,目的.是为了增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晋升,有效地提高知识工作者的个人竞争力。
知识管理是网络新经济时期新兴的管理思潮与法子。知识管理被广泛利用于业中,是指企业(或者组织)为实现其管理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以及技术,对于企业(或者组织)内部以及外部知识资源进行发现、发掘、收拾、整合、存储,并施行科学的管理以及保护,在最适量的时候把最恰当的知识传递给最需要的人,维持企业(或者组织)的竞争能力、立异能力以及可延续发展能力。[一]愈来愈多的企业认识到要想胜利地对于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首先要提高员工个人的知识管理能力。
现今信息经济时期,信息爆炸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多数知识工作者不知如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将其转化为知识,也不知如何对于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应用。据调查显示知识工作者缺少敏锐的信息意识,评价以及鉴别信息的能力,应用及创造信息的能力。
davenport认为:”毕竟,没有甚么知识比你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组织你的信息以及学习这些信息的知识更有价值了”于是愈来愈多的知识工作者专注于钻研能够匡助个人克服信息过载,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及竞争力的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仍是1个不肯定的主题。有人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匡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是把个人认为最首要的且将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框架,它为那些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换成可系统应用的以及可扩大的个人知识提供了1种策略。有人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学习主体运用已经有的观念或者认知去采编、加工、收拾目标认知对于象,构建知识库,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有人认为个人知识管理重视知识能力以及立异能力,是知识的辨认、获取、开发、同享、应用以及评价进程。
综合以上说法,本文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就是应用先进的技术匡助个人去获取、加工、收拾有用的信息,激起个人通过交换,协作,同享将存在于大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提高个人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知识立异能力,晋升工作效力,进而提高个人竞争力的进程。
个人知识管理论文汇总篇九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企业的知识管理就是基于知识的新型管理模式,本文以丽珠医药为例,围绕知识管理的概念、原因、原理和过程等对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进行剖析。
知识管理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和实质,其不仅关注企业内外部的显性知识管理,还包括对隐性知识的管理,虽然知识管理在国内起步较西方晚一些,但近几年的发展显然是非常迅速的。
视企业的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知名企业和公司的共识,被许多著名企业和集团所重用。比如,包括微软、ibm、英特尔、三星、摩托罗拉、施乐和福特公司等,都将知识管理引进企业内部,灌输到企业成员的工作思想之中,促进了资源的整合和开发,推动了知识的创新,为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奠定基石。
同时,环境的不确定性表现在由于竞争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和由于模糊性而带来的不确定性,在动态的不确定环境下,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学习已成为企业得以生存的根本保证,组织成员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能力成为组织的核心技能,知识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成为企业重要的稀缺资产。
3.1对象――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指显性知识又称明晰知识、外显知识是指“能明确表达的知识”,即: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以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也容易被人们学习。“隐性知识”是指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的,需要深入理解的知识。如个人所拥有的难以言传的技术、技巧及心智模式等。
“显性知识”的管理,主要依靠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被人们所接受,比如企业知识网站、文档管理、互动平台等。
“隐性知识”的管理,则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比如建立激励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
3.2过程――知识的再造、收集、组织、传播、运用等知识活动。
潜移默化: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如共享思维模式和隐性技能)的过程;
内部升华:指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个体的隐性知识又构成组织隐性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如共享思维模式或者技能诀窍),从而成为组织的有价值的知识资产。
这两种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结合知识管理的过程以及知识之间的转化,形成了一体化的知识管理过程演化双赢模型。
4.1以“隐性知识”为突破口,找出“隐形”桎梏。
首先,揪出企业“散、乱、差”的信息化通病;其次,认清企业在业务上遇到的发展“瓶颈”;最后,找到营销成本存在的差距。
4.2借助“显影”力量,利用组织推动,采取具体措施,共享难题。
首先,发现显性力量。丽珠的知识管理切入点放在医学市场部和研究所的新产品研发上,这是创新体系的工作中心,也是丽珠的工作重点之一。比如发放调查问卷、举办业务介绍会以及研讨会。
其次,利用组织推动。一是专门成立了知识管理推动委员会和专门的知识管理推动项目小组,有效地实现了企业的知识管理。二是信息总部的成立,实现了对一些关键环节的集权管理。接着,采取具体措施,比如建立激励机制以及鼓励员工“忘记”过去。
4.3丽珠医药遵循了知识管理的三大原则――积累、共享、创新。
首先,积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通过知识管理将企业内部的信息积累,保存起来,为未来的企业进行决策和判断提供了事实基础。
其次,共享是知识管理的价值体现,将积累的知识在企业内进行共享。
最后,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本质要求。知识管理不属单纯的信息化,更重要的是管理创新,知识创新是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实现撑起利益最大化,而通过学习、获得、整合、共享、应用等过程把知识资源与其他资源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知识资源,提高知识资源向创新成果转化。
5.1建立虚实结合的知识管理组织体系,用专业成员带动非专业人员。
建立知识管理部门,有助于分享资源,互助互动,提高学习的效率,改善企业的运营状况。同时,可以借助企业知识管理部门中的专业人员,来帮助业务水平不是很强的员工,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知识素养,从而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
5.2建立一套全公司统一领导策略,同时保持个业务单元的独立性。
在国外,知识管理自成体系,尤其在欧美发达国家有悠久的历史,成功的案例举不胜举。因此,国内大型制造业企业应该放眼全球,积极吸取国际大型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知识管理战略。同时知识管理又有特殊性,所以各业务单元需要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充分利用企业的公共平台,独立地开展企业知识管理工作。
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应以知识的产生、应用和传播为出发点,辅助企业员工更好、更快、更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以成为结合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的中间桥梁。通过对知识管理的了解和认识,企业可以量身定制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知识管理体系,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使企业获得持久的创新力,提高企业的智商,把企业做得更有价值,更有智慧。
[1]孟丁磊,王宇.国内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j].现代情报,2007,(8).
[3]胡振亚,李树业.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知识管理”耦合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1).
[4]屠立.知识管理系统的框架及技术研究[j].情报科学,2005,(1).
个人知识管理论文汇总篇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企业的知识管理就是基于知识的新型管理模式,本文以丽珠医药为例,围绕知识管理的概念、原因、原理和过程等对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进行剖析。
知识管理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和实质,其不仅关注企业内外部的显性知识管理,还包括对隐性知识的管理,虽然知识管理在国内起步较西方晚一些,但近几年的发展显然是非常迅速的。
视企业的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知名企业和公司的共识,被许多著名企业和集团所重用。比如,包括微软、ibm、英特尔、三星、摩托罗拉、施乐和福特公司等,都将知识管理引进企业内部,灌输到企业成员的工作思想之中,促进了资源的整合和开发,推动了知识的创新,为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奠定基石。
同时,环境的不确定性表现在由于竞争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和由于模糊性而带来的不确定性,在动态的不确定环境下,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学习已成为企业得以生存的根本保证,组织成员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能力成为组织的核心技能,知识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成为企业重要的稀缺资产。
3.1对象――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指显性知识又称明晰知识、外显知识是指“能明确表达的知识”,即: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以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也容易被人们学习。“隐性知识”是指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的,需要深入理解的知识。如个人所拥有的难以言传的技术、技巧及心智模式等。
“显性知识”的管理,主要依靠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被人们所接受,比如企业知识网站、文档管理、互动平台等。
“隐性知识”的管理,则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比如建立激励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
3.2过程――知识的再造、收集、组织、传播、运用等知识活动。
潜移默化: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如共享思维模式和隐性技能)的过程;
内部升华:指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个体的隐性知识又构成组织隐性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如共享思维模式或者技能诀窍),从而成为组织的有价值的知识资产。
这两种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结合知识管理的过程以及知识之间的转化,形成了一体化的知识管理过程演化双赢模型。
4知识管理的模式和战略选择――丽珠医药。
4.1以“隐性知识”为突破口,找出“隐形”桎梏。
首先,揪出企业“散、乱、差”的信息化通病;其次,认清企业在业务上遇到的发展“瓶颈”;最后,找到营销成本存在的差距。
4.2借助“显影”力量,利用组织推动,采取具体措施,共享难题。
首先,发现显性力量。丽珠的知识管理切入点放在医学市场部和研究所的新产品研发上,这是创新体系的工作中心,也是丽珠的工作重点之一。比如发放调查问卷、举办业务介绍会以及研讨会。
其次,利用组织推动。一是专门成立了知识管理推动委员会和专门的知识管理推动项目小组,有效地实现了企业的知识管理。二是信息总部的成立,实现了对一些关键环节的集权管理。接着,采取具体措施,比如建立激励机制以及鼓励员工“忘记”过去。
4.3丽珠医药遵循了知识管理的三大原则――积累、共享、创新。
首先,积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通过知识管理将企业内部的信息积累,保存起来,为未来的企业进行决策和判断提供了事实基础。
其次,共享是知识管理的价值体现,将积累的知识在企业内进行共享。
最后,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本质要求。知识管理不属单纯的.信息化,更重要的是管理创新,知识创新是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实现撑起利益最大化,而通过学习、获得、整合、共享、应用等过程把知识资源与其他资源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知识资源,提高知识资源向创新成果转化。
5.1建立虚实结合的知识管理组织体系,用专业成员带动非专业人员。
建立知识管理部门,有助于分享资源,互助互动,提高学习的效率,改善企业的运营状况。同时,可以借助企业知识管理部门中的专业人员,来帮助业务水平不是很强的员工,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知识素养,从而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
5.2建立一套全公司统一领导策略,同时保持个业务单元的独立性。
在国外,知识管理自成体系,尤其在欧美发达国家有悠久的历史,成功的案例举不胜举。因此,国内大型制造业企业应该放眼全球,积极吸取国际大型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知识管理战略。同时知识管理又有特殊性,所以各业务单元需要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充分利用企业的公共平台,独立地开展企业知识管理工作。
6结束语。
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应以知识的产生、应用和传播为出发点,辅助企业员工更好、更快、更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以成为结合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的中间桥梁。通过对知识管理的了解和认识,企业可以量身定制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知识管理体系,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使企业获得持久的创新力,提高企业的智商,把企业做得更有价值,更有智慧。
【参考文献】。
[1]孟丁磊,王宇.国内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j].现代情报,,(8).
[3]胡振亚,李树业.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知识管理”耦合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1).
[4]屠立.知识管理系统的框架及技术研究[j].情报科学,,(1).
个人知识管理论文汇总篇十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fdi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也是无庸置疑的。然而,流入中国的fdi在今后是否能够维持或进一步发展,不仅仅取决于中国经济的自身状况,fdi在全球的发展规律和分布特点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研究fdi流动状况的同时,分析和把握中国在全球fdi中的地位亦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全球fdi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从全球范围来看,全球fdi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些明显的规律,20全球fdi虽然出现了较大的滑坡,但这种规律性并没有很大的改变。
1、近全球范围的fdi快速增长。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82-,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年均增长率为17.2%(其中1986-1990年,年均增长23.6%,1991-1995年,年均增长20%,1996-,年均增长40.1%)。19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额为108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6.3%,流出额为104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3%.20,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额为14919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增长率为37.1%,流出量为137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4%.由此可见,截止2000年,全球fdi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2001年,全球fdi的流入量比2000年减少51%,是来首次下降,也是近30年来的最大跌幅;同时流出量也比2000年减少55%.造成fdi骤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全球经济变弱,特别是世界三大经济体的衰退,以及随之而来的跨国并购的减少。
2、全球fdi的区域分布不平衡。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99年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外资流入量分别占世界总额的38%、47%和10%,美洲和欧洲所占的比例较大,超过世界总额的80%以上,而亚洲地区仅占很小的份额。2001年全球fdi流量普遍下降,其中美国的fdi流入量减少过半,流出量下降了30%,欧盟的fdi流出和流入量均下降了大约60%,而亚洲fdi也有24%左右的下降,但由于下降的幅度相对较小,从而使当年上述三个地区的外资流入量分别占世界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3%、46%和15%,亚洲的比例显示出一定程度的上升。
3、fdi流入在发展中与发达的差距较大。
如果分别透视fdi在发达和发展中的分布,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从投资来源和目的地来看,发达均为全球直接投资的主体。
从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看,2000年80%的fdi流入了发达,只有16%左右的fdi流入了发展中。1998-2000年间,发达fdi流入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一直在逐步上升,同期流入发展中的fdi则是逐年下降。2001年在全球fdi骤减的环境下,发达fdi流入量下降幅度较大,达到59%;由于发展中流入量仅下降了16%,使得其fdi流入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有了较大提高,占总量的27%,但仍然不及发达近70%的比重的一半。
从外国直接投资流出看,这种特点更加明显。1999至2001年间,发达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的份额一直维持在92%和93%的水平,而发展中则仅占6%到8%.
4、全球fdi倾向投资服务业。
近几十年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分布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态势。50-60年代,全球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第一产业;70-80年代则主要集中于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构成又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主要投资领域。根据统计资料,全球第三产业国际直接投资的比重已占全部投资的55-60%.
然而,由于全球投资环境不同,在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东道国之间还是存在明显差别的。其中,发达相互投资的重点已明显地集中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流向发展中的投资仍偏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流向新兴工业化的外资已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某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倾斜。
5、全球100大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加深。
跨国程度指数是用来衡量一个跨国企业跨国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它是由一个跨国公司的国外资产与总资产、国外销售额与总销售额和国外雇员与总雇员三个比率的均值构成的。跨国程度指数越高,表明海外企业相对于母国企业的地位越重要。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编制的全球最大100家跨国公司的资料,1991-2000年间,世界最大的100家大型跨国公司平均跨国指数由51%增长到56%,可见,100大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在不断加深。如果分别来考察,截止到2000年,100大所拥有的海外资产的增长超过20%,海外销售额和海外雇员的增长分别达到了15%和17%,在全球约65000家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海外销售额和海外雇员人员中所占的比重高达11%,14%和14%.
从100大投资的行业特点来看,与近些年全球fdi投资的总的趋势有所不同,其行业的分布主要以制造业为主。1990-2000年间,100大跨国公司的行业分布基本保持稳定,在汽车、电子、石油、医药、食品饮料行业的跨国公司数量占到跨国公司总量的一半以上。
二、发展中fdi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从发展中的范围来看,虽然发展中fdi总量在全球范围内比重很低,但从发展中自身流入流出fdi的水平看,由于发展中对fdi重视程度的普遍提高,参与国际投资的势头也大大增强了。
1、金融危机影响了发展中fdi流入的上升趋势。
1998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发展中外国直接投资总量占全球的比重呈现增长趋势,1995年为33.8%,达到39.5%,39.5%.19及其后的两年中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中的fdi在全球的份额连续下降。1998年减少为27.1%,1999年为20.7%,2000年降至16.0%.但2001年,亚洲各国开始逐渐恢复活力,在世界fdi流量急剧下降的环境下,发展中fdi流入量下降的程度远远低于发达,从而使发展中占世界fdi总量的比重反而上升至27%.从发展中平均fdi流入量占世界资本形成总量的状况来看,1990-1995年,发展中平均fdi流入量占世界资本形成总量的5.7%,1996-1999年持续上涨,2000年达到13.4%.虽然与发达仍有很大差距,但就发展中自身而言仍有增长的趋势。
2、国际直接投资在发展中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80年代流入发展中的外国直接投资同发达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许多发展中对待fdi政策的改变,从封闭、严格限制到倾向于将借助外资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发展战略,国际直接投资因而日益成为许多发展中获取国际资本的主要方式。外国直接投资占发展中资本总流量的比例已由1991年的29%增至2000年的67%.
3、流入发展中的fdi倾向投资制造业。
与全球范围内fdi倾向投资服务业的状况不同,发展中的外商投资项目相对集中于制造业领域。这主要是因为投资环境的不同造成的。一方面,部分发展中所具有的劳动力优势是促使跨国公司加速向这些地区转移生产投资的主要动力。如日本跨国公司在东南亚地区主要投资于电力、电器设备等部门,同时,从这些地区进口电力、电器设备占到日本进口额的31%.另一方面,发展府对服务业的保护政策也起了关键的作用。然而即使如此,流向发展中服务业的fdi还是有迅速的增长,比重也在迅速增加。截至到1999年,服务部门流入发展中fdi总存量已达30%左右。
4、发展中的跨国企业呈增长态势。
呈现出了增长的趋势,说明发展中的大型跨国企业的海外经营也在不断拓展。金融危机期间发展中50大跨国公司的跨国投资进程有所减缓;但1999到2000年间,50大的总资产、总销售额、总雇员以及海外资产、海外销售额和海外雇员数又恢复了增长,特别是其中海外销售和海外资产的增长分别达到了56%和21%,从而使跨国指数有所提升。
从50大投资的行业来看,在1993-2000年间投资的行业范围也比较广泛,并且趋势基本保持不变。其中主要集中的行业与全球100大有一定的类似之处,在食品饮料、电子、石油等行业投资较多。与全球100大跨国企业不同的是,在50大中,多元化投资型的企业还占较大的比例,2000年50大跨国公司中从事多元化行业的就有11家。这种状况与各发展中历史沿革中所采用的发展战略是密切相关的。
三、亚洲地区fdi发展趋势及特点。
亚洲的fdi流入量在全球fdi重点流入的三大洲中最低,与其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地理位置有较大的关系。同时,亚洲内部fdi的流入状况也有不同的分布。
1、亚洲fdi的流入量与亚洲在全球的经济实力相符。
从fdi在亚洲的流入来看,1993年至19间,亚洲地区fdi流入量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1998年以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亚洲fdi流入的绝对数量虽然变化不大,但是占世界总额的比重有所下降,1998至2000年分别为15%、11%和10%.2001年由于流量下降速度低于其他地区,从而使比例回升至15%.
实际上,亚洲的fdi流入量相对美欧两洲较少是可以理解的。从历史的沿革来看,fdi总体上更加倾向于投向经济实力相当的和地区。亚洲相对于美洲和欧洲而言,在经济实力上有明显差距。2000年,亚洲gdp的总额大致是88153亿美元,占全球的30%左右。其中,日本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额。然而,虽然日本是fdi的主要输出国之一,但在吸收fdi方面却是非常消极的,2000年,日本的fdi流入量尚不足亚洲fdi流入总量的6%,这必然影响fdi对亚洲的整体流入水平。因此从总体上讲,亚洲fdi的流入量以及在全球的比重还是与其经济实力相符合的。
2、亚洲fdi流入量与亚洲的地理位置及区域内一体化程度相关。
近十几年来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为fdi的区域内流动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无疑吸收了大量来自美国的fdi;而欧元的统一更使欧盟地区为全球的fdi所青睐。2000年,1/4左右来自美国的fdi投向了加拿大、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有近一半投向了欧盟,只有不足1/4的资本投入其他。而欧盟自1992年以来,其fdi流入总量中就有50%以上来源于欧盟内部,1997年,这个比例更是高达60%左右。与此同时,亚洲一些曾经凸显的比较优势不断地因被美、欧区内的所替代而明显减弱,进而对资源整合型fdi的吸引力也相应减弱。
虽然亚洲区内的一体化进程与过去相比也有较快的发展,但由于亚洲区内之间的互补性较差,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自身的经济又恢复无望,因此亚洲区内一体化的程度与美洲和欧洲都差距甚远。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区内之间的资源整合型fdi也很活跃,但显然在数量级上难与美洲和欧洲相比。因此,亚洲fdi的流入量的增长一直低于全球fdi的增长幅度。
3、亚洲区内fdi的分布与发展不平衡。
在亚洲,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一直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市场,中国、韩国以及大部分东盟是引人瞩目的外资吸收国。在80-90年代,这些(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都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速度,1983-1999年间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但在近两年全球fdi流量骤减的大环境下,亚洲的总体状况也是流量减少,区内各经济体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其中,东盟各国吸收的fdi水平明显下降,2000-2001年流入这一区域的fdi年均只有120亿美元,只是1996-1997年高峰时期的三分之一;流入东北亚和东南亚的fdi基本停滞;但流入南亚和中亚的fdi有显著增长,分别增长了32%和88%.流入中国的fdi也仍呈增长趋势。中国仍是亚洲区内最大的fdi吸收国。
四、中国fdi的国际地位与发展趋势。
作为亚洲的一个发展中,中国90年代以来在吸引fdi流入方面表现不俗,特别是20,吸收fdi超过500亿,首次跃居世界首位。其发展特点和趋势与其所处的投资环境、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的对外政策密切相关。
1、中国fdi流入符合发展中的特点,且国际地位凸显。
作为典型的发展中,中国fdi的流入也在外资政策发生转变的条件下经历了起步、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fdi进入水平的不断提高,fdi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创造的工业增加值、税收以及总出口额,从1993年以前在相应的国民经济指标中的不足10%,到2001年分别上升为23%、18%和48%.
然而,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中国内部的投资环境,fdi投入中国的行业结构与其他发展中相类似,也是以制造业为主。但就制造业的细分行业来看,fdi在中国的行业分布又是非常泛的,几乎遍布所有允许进入的行业,这与中国自身的产业范围相对广泛是密切相关的。
此外,相对于其他发展中,中国在近十年间国民经济高速而稳健地发展,在全球发展中中成为引人瞩目的一支独秀,这显然成为了吸引fdi流入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因素。《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给予中国极高的评价,并指出,在过去的近十年间,中国一直保持发展中fdi最大接受国的地位。在中国加入wto后,这种趋势还将继续保持。
2、中国fdi投资环境在亚洲区地位优越。
在亚洲的经济体中,中国的投资环境无论对市场开拓型的fdi还是对资源整合型的fdi都具有相对较大的吸引力。
首先,中国具有优越的区内市场地位。如前所述,亚洲区内的一体化程度较低,尚没有在整个区域内形成统一的`市场;日本虽然经济实力强大但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很低;中国作为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特别是经济十年来高速增长的发展中自然被视为亚洲区内最具发展潜力的大市场。与此同时,又由于中国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各种需求相当丰富,因此,这一市场既对来自欧美的寻求高端市场的fdi有相当的吸引力;同时,对来自区域内部及其他地区投资于中低端产品的fdi同样提供了市场空间。
其次,中国具有优越的资源整合地位。首先,中国具有多层次的可利用劳动力。相对于亚洲新兴工业和一些东盟,中国经济起步较晚,对于支持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中国相对丰富并且成本低廉;与此同时,由于中国中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长期以来对科技产业的支持性政策,使得我们在支持科技产业迅速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档次的人才方面也有一定储备,从而对吸引资本及技术密集型fdi的投资也有一定的支持。除此而外,中国广泛的工业基础在这方面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中国外资政策的引导下,“优越的市场地位”以及“优越的资源、整合地位”逐步得到有效的结合,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年中国既吸引了大量的亚洲区内追求资源整合并寻求开拓市场的fdi同时,也吸引了相对较多的、以追求市场开拓为主的、来自欧美的fdi,以及来自全球各地区的fdi.
等。2002年3月,中国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附件,其中鼓励外商投资类由186条增加到262条,限制类由112条减少到75条。这一措施将进一步扩大外商在中国投资的规模和力度。
3、中国fdi在全球的地位有赖于自身及亚洲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首先,我们认为,从长远来讲,中国在亚洲区内吸引fdi流入的地位是比较稳固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有了前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努力,中国的市场已经被启动,人们的市场需求越来越走向成熟和开放,这就为进一步吸引fdi的进入提供了持久的动力;另一方面,已经进入的fdi经过了数年的运作,多数已经在中国建立了相应的供应商网络,一些国际知名企业还正在努力将其最重要的国际供应连锁带进中国,以便保证其在中国市场上不会败给其国际竞争对手,这一系列举措都意味着中国市场对这些国际企业的重要性有所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也已经看到,像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国际企业在对中国市场技术转让的速度以及在本地进行直接新产品开发的速度都在加快的同时,从中国销向国际市场的产品和份额也在不断增加,这进一步意味着中国正在成为跨国企业至少在亚洲区域的制造中心。
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吸引fdi的地位在亚洲区内是相对稳固的,不会因为短期内的意外冲击而丧失。
其次,就中国吸引fdi在全球的地位而言,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和亚洲区经济相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状况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原因在于:
第一,就资源整合型的fdi而言,多数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区内整合的优势多于全球范围的整合,只有资源类行业和如纺织服装制造业这样特点的行业才会偏向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资源整合。对于像纺织服装制造业这种行业,中国在劳动力成本低廉方面的优势并不一定能够长期持续,中国这些年纺织服装领域簇群的建设正是在这一方面的积极努力。
第二,在区域经济利益高于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现实世界里,即使中国相对于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国以及欧洲的东欧各国在一些制造业领域有一定的优势,要真正成为“世界的加工厂”也还需多方面的支持条件。
第三,我们认为也是最主要的,fdi在全球范围内的跨区域流动更多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因此,中国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亚洲区域经济相对其他经济区域更迅速蓬勃的发展才会是吸引fdi流入的最重要的理由。根据前面的分析,亚洲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总体而言在较长时间里难以发生大的变化,短期内的相对变化趋势也并不明朗。
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是,美国因受到反恐战争的影响经济持续徘徊,没有短期内迅速回升的迹象;欧洲本来并不旺盛的经济增长环境也没有提供更富有吸引力的投资契机;而亚洲,特别是中国遭受sars的影响,原本从金融危机中已经复苏的经济又再度受到打击;因此,中国以及亚洲能否在未来较短的时期内走出sars的阴影、恢复强劲的经济增长态势将是决定中国未来短期内fdi国际地位的关键中之关键。
个人知识管理论文汇总篇十二
中国知识管理经由10几年的发展,累积了经验也收成了教训。跟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组织管理水平的晋升,跟着钻研者对于知识管理钻研的深刻、实践的丰厚以及技术的进步,咱们认为中国知识管理已经经进入进级换代的阶段,表现为下列趋势:。
知识管理在中国传布有余,但甚么是知识管理、特别是知识管理对于于不同业务以及岗位的影响是甚么、如何做,对于于大部份管理者尚无构成明确的预期。对于于自己不能掌控的事情,没有人愿意去做,所以从知识管理的长远来看,必需注重知识管理的'知识传布。
这个阶段的知识管理传布已经经不单单是告知大家“知识管理好”的问题,而是知识管理对于于“我有甚么益处”,对于于咱们的工作、我的部门、我的岗位如何好,为了获得“好”的结果,我需要做甚么、如何做。
在知识管理的知识传布中应当防止两种偏向,第1是将知识管理“神圣化”,言必称隐性知识,将知识管理捧上“云端”;第2个就是将知识管理“泛化”,“km是个筐,甚么都往里装”,让人弄不清楚知识管理到底应当干甚么。
知识管理的知识传布触及到社会层面、行业层面、组织层面以及教育层面,需要各个方面来共同推进。在筹备以及已经经开始知识管理施行的企业,为了知识管理目的的达成,对于于不同的受众要采用不同的传布策略以及内容。比如kmc就将组织内的知识传布受众分为高层、中层、知识员工以及知识管理从业者,分别对于应者沟通会议、管理层的km、智慧的员工以及从知到行培训等内容。在教育层面,已经经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本科生的知识管理课程。
km知识传布的目的是让受众认识知识管理、理解知识管理,进而知道如何介入以及推进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知识管理内容。
趋势2:知识管理钻研以及km实务界将更为紧密结合。
知识管理是学术钻研的热门之1。在高校以及各类钻研机构里不同专业的专家们从各个角度钻研知识管理的问题。近年,关于知识管理的实践也如火如荼。但在钻研以及实务的中间有1条鸿沟:实务的不知道钻研者在做甚么,他们也没有去向钻研者那里获取知识的习气以及渠道;钻研者不知道实务界在头疼甚么问题,所以不免会闭门造车。
但这类状态在扭转,有愈来愈多的钻研机构以及团队正与实务界更紧密的合作,从客户的问题入手,用更为科学、先进的法子对于现状进行钻研,提出更相符中国企业现状的解决方案以及发展方向。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发起的中国知识管理试验室在这方面做了有利的尝试,湖北京大学学企业档案与知识管理钻研中心等钻研机构也强调了与企业、实务界的互动与合作。
趋势3:吸收km最好实践,知识管理施行开始注重知识管理计划。
作为组织的1项基础管理职能,知识管理触及到组织的战略、文化、员工、流程、轨制、it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所以,知识管理施行进程触及因素较多,胜利的知识管理施行必需有1个科学、客观的知识管理计划。
在早期的知识管理施行中,许多项目的进程没有计划。或者尽管名义上有计划,但施行计划却是有it软件厂商提供,其计划的内容只能是缭绕软件功能转,不能成为1个客观、科学的知识管理计划,没法真正指点企业的知识管理施行进程。
愈来愈多的知识管理施行企业已经经认识到知识管理计划对于于组织知识管理的价值。知识管理的计划是知识管理施行的指南以及纲要性文件,它需要吸收国内外知识管理的最好实践,规避以前同行业企业以及机构呈现过的问题以及风险,深刻分析本机构的现状、目标以及知识管理路径,预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提供预案。知识管理计划需要从多个方面分析,最主要的是战略、知识员工、流程以及轨制、it技术平台,在这个进程中,对于前3者的分析是基础,在对于前3者分析的基础上自然会患上出知识管理对于于软件以及系统的需求,保证项目的胜利。
个人知识管理论文汇总篇十三
摘要:
知识管理是新时期知识经济时代下涌现出的全新的管理方式,在计量器具检定管理系统中融入知识管理理念,以其为核心,对计量器具的基本信息、检定情况进行集中管理,并且为计量方面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知识管理平台。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知识的学习与分享,促进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计量器具检定技术水平。
关键词:
知识管理;计量器具检定;管理系统;应用效果。
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工作是质量监督检测中的重要工作,计量器具按照结构、用途、计量法、重要性等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划分。计量器具管理经过了三个时代:人工纸质台账时代、计算机时代、网络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量器具检定系统可对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方面进行检测,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计量器具检定管理系统必将在未来实现更多价值,因此对于它的研究很有必要。
过去,知识代表生产力,现在,知识已经成为了一个公司、企业、行业的重要资源,实现对知识的积累和有效管理,是现代化企业要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计量是质量和经济的基础,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市场经济的整顿和规范,对经济的发展和保证产品的质量有重要的实际作用。计量检定机构是计量器具的主管单位,承担了很多与计量器具息息相关的重要工作,在工作的执行和经验的积累中,会产生大量的知识,如果不能对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挖掘,就会造成知识资源的流失和浪费。并且没有有效的管理,会使知识零乱,没有章法,使人员很难对其进行提炼和学习,因此就会降低工作效率。计量检定单位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计量知识库,这样有助于计量检定人员解决问题的效率,并且能够激发检定人员的创新灵感和提高技术能力,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计量的技术水准。
2、基于知识管理的计量器具检定管理系统介绍。
2、1系统的设计与功能。
该计量器具管理系统主要采用的是b/s模式,后端采用sqlserver为数据库的管理系统。前段采用asp。net开发web应用程序。因此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用者可以通过浏览器来实现对系统的应用,可以在网上进行数据、设备记录、校准、录入信息的查询等工作。这些数据都被保存在终端服务器中,很方便用户的提取。该系统具有鲜明的特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计量器具的动态发布和闭环控制。
2、2基于知识管理的计量器具检定管理系统的模块介绍。
该计量器具检定管理系统包括很多个管理模块,主要有:系统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模块、知识管理子系统模块、计量器具管理子系统模块等等。
1)系统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为基础数据信息系统,其中包含着管理人员信息及权限,包括一些人员的添加及删除,并且可以对人员的资料和信息进行修改,实现人员的配置及权限的重设置。
该子系统主要包括知识管理、知识交流、知识获取等等模块,能够实现知识导航、知识维护、知识的添加和纠正等等。并且由于该子系统操作较为方便,因此很方便想要获取知识的人进行知识的查询,并且每一种知识都有类别的区分,便于查询人员的查找,在知识的阅览的同时还有相关词搜索功能,可以实现对知识的拓展和积累。系统还存在着分享与讨论的功能,可以实现对现有知识的讨论与研究,知识是随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而不断发生改变的,因此只有充分的讨论、交流,共同的学习、研究才能加快知识变更的`脚步,该系统的交流的方式主要通过短信息模块进行。
3)计量器具管理子系统模块。
计量器具管理子系统具备信息管理模块、校准模块,其中校准模块又分为对计划管理、日常任务管理、信息查询与统计管理等等。这些模块的应用可以实现对计划进行定制的功能,并且可以查询计划完成度,以免出现计量器具漏检的情况。并且根据校准报警模块的功能可以实现提醒任务功能,更方便和有效的围计量部门实现对计量器具的检定。
3、基于知识管理的计量器具检定管理系统的应用。
该系统的管理模式科学简便,并且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因此被某企业首先运用,在运用了较长时间后,有效的提升了员工的学习能力,减轻了计量人员的工作量,具体的表现为:
3、1知识“可视化”
通过该系统的知识管理模块,实现了对知识的挖掘与整理,将以前隐藏的知识都呈现在员工面前,大大的方便了人员的学习、了解和精记。能够尽快的掌握计量检测技术。
3、2提升知识利用率。
通过对知识的了解和积累,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在交流与共享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知识的利用率,并且能够推动计量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员工实现技术能力的提升,从而提升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应用该系统,该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了稳定的提升。基于知识管理的计量器具检定管理系统可以大大减轻计量人员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节省人力和物力,降低管理和操作成本,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为全面提高检定,校准能力和管理水平,实现资源共享和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个人知识管理论文汇总篇十四
论文摘要:知识社会中,知识管理作为新的管理范式已成为国内外论者关心的热点。大学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内涵、特点及其核心工作的阐释,对大学知识管理作基本的理解。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大学;知识社会。
从20世纪最后20多年开始,整个社会建构在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的经济之上,这决定了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外部条件(oecd,1996),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这些对组织的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命题。
正在此时,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社会管理的新的范式出现在人们面前。所谓知识管理,美国生产力和品质中心对其的界定是:旨在提高组织竞争能力的识别、获取和使用知识的战略与过程(apqc,1996)。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1991)认为,面对快速增长、非持续变化环境,知识管理提供了组织如何适应变化、保存生存力和竞争力等重要方面,就本质而言,知识管理贯穿于组织的整个过程,其中既包括对组织信息技术的数据和信息综合能力的管理,同时也包括对组织成员创造危/新能力的提高。
应当看到,知识管理虽然最早现于企业,但并不等同于其为企业所独有。事实上,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从而提高组织绩效,是知识社会背景下任何以知识为加工对象的组织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知识管理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管理范式。
随着知识管理研究的深人,知识管理已经从企业领域向外拓展。oecd将知识管理引人政府或公共部门的管理。现在,在欧美,各行各业都在探求既与知识社会相适应,又符合其发展目标的知识管理策略。这里,大学也并没有被排斥在外。
自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大学一直是保存、传播和发现、创造知识的主要场所。在大学的管理中,事实上也始终围绕着知识的获取、传递、保存、创新等诸环节展开,只是历史上大学对于知识的管理大多局限于某一部分,没有从整体加以有效的统合,从而尚未发挥最佳效益。知识社会中,大学越来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要让大学在知识社会中承担起与其地位相称的职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型组织,还要求大学去除观念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缺乏相应的知识管理平台、组织僵化、轻视共享等问题,建立适应知识社会的管理模式,这包括认识到知识是大学最为核心的资源,构建以知识为基础、符合知识运行和创新规律的大学知识管理系统。
关于大学知识管理内涵的表述,国内外已有不少论者触及。英国学者詹妮佛-洛丽(jarmiferrow―ley,2000)指出,高等教育领域内探求知识管理应该包括创造知识储备、改善知识获取、强化知识环境、将知识作为资产管理。她认为,有效的知识管理要求在组织文化、价值观、组织结构和薪酬体系等方面做出巨大的变革。比利时列文天主教大学校长澳斯特林克(a.oosterlinck,2002)指出,知识创造、知识传递、向社会提供学术服务等是一个现代大学的基本元素,大学要建立一定的范畴、架构和过程,以此成功地管理其拥有的知识,并优化产学合作。我国学者芮国强、邱鸣、周九常等人认为,大学对知识进行整合、管理,有益于提高大学创造价值的能力,有益于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竞争力(芮国强、邱鸣,2001;周九常,2002)。
上述论者的表述对我们理解大学知识管理有积极的启迪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大学知识管理理解为通过共享、创新等环节,对大学各种形态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以此实现大学目标和使命的动态创造性活动。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展开:
个人知识管理论文汇总篇十五
摘要:从教育blog如何促进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这个角度出发,阐述了教育blog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作用,指出教师使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通过个人知识管理这一途径实现专业成长。
关键词:教育blog教师个人知识管理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师专业成长。
前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对于知识资本的管理已不单单是企业竞争的关键点,其理念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引起教育学者们的关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为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提供一条新途径。教师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教师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的要求也呼之欲出。教育blog作为新一代的网络工具,它与教师专业成长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着适用于教育的特性和强大的知识管理功能,正是如此,教育blog进入了教师们的视野,并逐渐成为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
个人知识管理就是要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把自身的隐性知识通过叙述案例等方式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同时吸收外界的显性知识进入自己潜在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优化和发展个人知识结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称之为外化过程,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后,更容易实现知识的存储、传播、管理等。一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显性化后可以让其他人学习,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其他人的隐性知识,从而丰富和提升自身的隐性知识。
在长期的实践中,教师逐渐地从外界获取新的教育知识来指导教学,但许多教师发现利用新的教育知识指导教学活动仍然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教师的专业显性知识在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并不是处于关键地位,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隐性知识。随着教学实践时间的增多,教师的隐性知识量也随之增多,由于隐性知识难于运用语言表达且极具个性化,所以造成了隐性知识难以与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如何促进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共享性以及优化教师个人隐性知识体系的结构,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点。而在教师积累的隐性知识中,其中有些隐性知识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有些则会妨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采取有效地手段将具有积极性质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育blog集文章、记事、交流、个人主页、新闻为一体,在显示个人特色的同时又能与他人进行互动、共享资源,其强大的功能能够帮助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但是教师在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仍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教育blog作用的发挥,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前进步伐。
(1)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较为薄弱。随着教育blog的普及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使用教育blog写日志分享教学心得,这种趋势促使一部分教师盲目跟风,也开始撰写博客。一部分教师使用教育blog的初始目的并不是利用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而是随大流。教师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应付博客,必定无法达到管理个人知识的目的。
(2)教师使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教师在使用教育blog的初期,都热情高涨,积极地在教育blog中撰写教学经历、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把自己的教育blog经营得有声有色。但过了一段时间,教师失去了记录的热情,只有一时兴起才会去写,整个博客空间渐渐疏于管理。个人知识管理并不只是一个阶段性任务,它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不仅如此,教师的隐性知识隐藏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如果教师只对个别的教学经历进行记录、反思,那从中提炼支离破碎的隐性知识则无法真正地为教师所用。
(3)教师没有对知识的分类进行很好地管理。一部分教师在使用教育blog写网络日志的时候,所有的日志都放在一起,并没有根据日志的内容进行分类管理,没有归类的日志不仅不方便自己查阅,也影响阅读者的浏览。教育blog作为辅助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它强大的功能为日志细致地分类。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教师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整理,未经整理的信息无助于知识的累积,无法传承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5)教师过于重视个人知识积累的“量”。教育博客有着强大的链接功能,教师可以阅览其他教师的博客内容以及其他资源。教师可能平时只注重其他教师的日志、教学案例等内容的浏览,却没有对这些内容所蕴含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只注重信息的量,而没有真正地吸收信息中包含的知识经验。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不仅是积累知识,而且还应将知识转化为更有价值的内容。只有把其他教师的经验教训真正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工作,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教育blog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blog,但是一些教师在使用、管理教育blog时并没有真正达到运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针对上述的问题,笔者向教师提出以下的建议:
(1)加强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提高其使用的积极性。只有教师认识到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认识到隐性知识的重要性,真正地把教育blog当做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才能发挥教育blog的作用。教师撰写博文并不单纯是抒发自身的情绪,而是通过展示和分享教育信息,记录个人成长轨迹,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另外,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达到促进专业成长的目的也需要一段相对漫长的时间。隐藏于日常的教学实践工作中的隐性知识随着教师的记录和反思显性化并逐渐积累,教师把长期积累的大量的隐性知识加以加工并内化到自身的知识体系,再将其应用于教学事件,如此循环,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2)教师应重视网络日志以及资源链接的内容分类。笔者在浏览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师博客时,发现这些教师都对自己日志进行较为细致地分类,有的分类达20多个,并且按月份归类排列。但一些教师的博客中,日志没有按照内容分类,与优秀博客比较相差甚远。笔者认为,即使不用将日志细分到20多类那样繁多,但是按照日志的内容分类是非常有必要的。博客中的日志好比图书馆的书籍,只有将书籍按照不同主题内容分类好,才方便自己及他人查找。将日志按照内容分类,实际上是教师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管理,而按照日期分类,则是教师方便了解自身的知识发展历程。
(3)教师应注重日志内容的质量。教育blog促进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是基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经历进行深入地思考、分析后的心得,是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系统管理的过程。教师没必要为了争取日志的数量,而随便敷衍了事,这就失去了教育blog作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意义。
(4)教师要有节制地阅读他人日志的数量,重视知识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若教师过分追求浏览文章的数量,那只会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阅读上,而真正从中获得的知识则少之又少。限制每次的阅读数量,则可以使教师把时间用在分析他人的教学经历,分享他人的教学心得,从而加深对他人日志的理解,吸取经验教训,将他人的隐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5)教师要注重教育blog内容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结合。教育blog在帮助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促进了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帮助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但教师的目光只停留在对教学实践反思上是无法真正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它还需要教师将反思中所领悟到的思想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加以检验。所以教师在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后,要重视将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过程,再从教学实践中提炼心得,并将其通过撰写教育blog表达出来,从而充实教育blog的内容,也丰富自身的实践性知识。
(6)教师应积极寻找相关的教育blog群组。教育blog聚集众多优秀的教师、教育工作者、专家等,也蕴含着大量的教学资源。教育blog网中,根据不同的学科、地域、知识模块、时事等组成了不同blog群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申请加入相关的群组。在群组中,教师可以通过“发布新帖”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以获得更多有针对性的信息、知识,积累更多关于本主题下的专业知识。
教育blog在帮助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优越性随着教育blog的广泛应用而日益彰显。教育blog在使用中面临着硬件技术、教师使用意识、教师运用等方面的问题,仍然需要教师们的实践及网站的技术完善来加以改正。教育blog在教育中的前景仍十分广阔,它仍在不断地渗透到教育领域,改变着教师们的思维方式,推动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奉继承.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运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xx.
[2]在教育中应用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xx,(4).
个人知识管理论文汇总篇十六
[摘要]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呈现出数字化与科技化的特点。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就是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实现了信息的开放与共享。借助信息链接与超文本支撑构建企业完善的知识系统,极大地调动员工工作热情与学习自主性,在企业知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及优势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完善该企业管理模式提供建设性建议。
互联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发挥主导作用,由此引发产业模式的变更及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具有共享性与开放性优势,在企业知识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的建构旨在构造以广播知识媒介为载体的大型网络互动平台,实现知识的共享、资源的叠加及信息的递增,从而建立知识管理方面的完整产业链条,实现企业知识管理的便捷化、迅速化和清晰化。
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开放、自由、同步、共享。wiki实现了多个用户群体简单语言标记的创建与分享,属于社会计算系统的范畴,由一套修改html的网页系统和记录编排系统组成,为普通网络用户提供网页构建、编辑与修改平台,实现资源的随时更新与跟进,信息资源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同步分享与构建。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就wiki服务理念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应用,该模式已经进入发展成熟阶段。
2.1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知识开放共享。
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知识的更新与创造,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借助知识共享服务理念,可以实现短期内全球信息的汇集与整合,原本零乱的知识点在wiki基础下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及学习条件,企业员工可以共享企业文化成果,实现共赢。基于wiki的知识管理模式具有互动讨论功能,对于庞大信息中的隐形知识进行过渡,进而分析、整合,产生整体概念,在外来知识的碰撞下产生更多新颖与独特的思路,进一步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信息共享。
2.2最大限度汇集信息,为信息质量提升做好量的积累。
量变不等同于质变,但量变往往是质变的先决条件。单纯追求知识质量,忽视信息量的积累,可能造成知识的枯竭与中断。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借助信息量的汇集为质量提升提供了可能。企业学习者借助wiki的知识共享平台及时了解各种信息,从纷繁的网络资源中寻找有用的知识。在选取信息材料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借助wiki的自助编辑功能对信息进行标签类筛选,对于其中较为优良的资源进行标签注明,多用户最终协同完成信息的有效筛选,节约专业人员信息筛选的精力和时间成本。企业借助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真正实现了优质资源的挖掘。
相比传统的知识管理模式,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最大的优势是自主形成了知识管理团队。知识管理团队以团队的力量从事信息知识的管理,追寻既定目标,共同开展知识搜集与整理。wiki开放的知识管理模式吸引更多的知识爱好者加入管理团队,及时更新信息,提供鲜活知识素材,可以在短时间内构建起庞大的知识管理团队,管理成员的随时加入进一步提升了管理效率,每个团队成员的加入并不是无序的,开展工作也按照既定的目标,遵守相应的团队要求。与此同时,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为成员提供了知识交流的平台,可以借助共享的大平台分享知识,交流观点,促进团队成员知识素养的提升,形成高素质的知识管理团队。
2.4进行权限设计,保障信息推送目的性与安全性。
对于企业来说,庞杂的部门分类,综合的管理体系导致人员构成复杂,有必要在知识管理中建立一定的知识权限设置,一方面可以使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保证了企业内部机密信息的安全性。如果将企业内部重要信息借助wiki的开放交流平台共享出去,企业的信息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在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下,设计独特的“只读页面”实现了用户信息的获取,但切断了信息共享互动的渠道。此外基于不同知识用户的信息需求,设置符合其需求的页面编辑功能,方便其对相关信息进行个性化操作,使信息的采集、获取、编辑与互动交流更具针对性与个性化,满足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基于wiki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从信息的推送到信息的交流等过程中,要做好细节把握,在保障企业信息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知识信息的共享与传播。
个人知识管理论文汇总篇十七
知识管理是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对于个人来说,个人知识管理是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个人知识管理涉及到个人的学习、思考、整理和分享等方面,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个人知识管理心得,下面将为大家分享我的体会。
个人知识管理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意识,明白知识管理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我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章和书籍,对知识管理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其次,建立良好的习惯也是个人知识管理的关键。我养成了每天定时阅读和学习的习惯,将所学到的知识记录下来,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库。通过不断地积累和整理,我发现知识管理确实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和能力。
第二段:合理利用工具提高个人知识管理效率。
个人知识管理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来提高效率。我发现互联网是个人知识管理的绝佳平台,通过搜索引擎,我可以快速找到所需的知识,并将其保存在我的云笔记中。此外,我还使用了一些专门用于管理知识的软件,比如印象笔记、幕布等,它们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整理和管理我的知识,并提供了便捷的学习和思考环境。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让我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第三段: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
个人知识管理也需要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我认识到知识不会主动来找我,我必须要主动地去寻找并吸收知识。通过主动学习,我可以主动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我通过订阅有价值的博客和公众号,参加各类培训和讲座,与不同领域的人交流,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思考。通过主动学习,我感受到自己在不断成长,思维也更加活跃和灵活。
第四段:注重知识的整理和总结。
个人知识管理不仅仅是关注获取新的知识,还需要注重对知识的整理和总结。每当我学习完一门课程或阅读一本书籍,我都会将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同时,我还会与他人分享我所掌握的知识,通过写博客、录制视频等方式,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传播出去。整理和总结是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帮助巩固所学内容,还能通过分享与他人互动,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和视野。
个人知识管理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调整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在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我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工具。通过不断的调整和尝试,我发现了适合自己的知识管理方式,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果。反思和调整是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只有不断调整和完善,才能让个人知识管理更加高效和有效。
个人知识管理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手段,通过正确的认知和意识、合理利用工具、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注重知识的整理和总结,以及不断反思和调整,我在个人知识管理方面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收获。未来,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持续提高自己的知识管理水平,不断追求个人成长和进步。
个人知识管理论文汇总篇十八
大学知识管理的内容涉及两种知识,即外显知识(或称编码知识)和默会知识(或称意会知识、内隐知识)。外显知识是可以用文字、符号、音像媒体等进行编码处理的知识,主要包括有关事实和原理的知识。大学中的外显知识包括文字、数学公式、各类图表、计算机程序等诸种符号形式,其表现形式包括课程、教材、论文、报告、图片、音像资料等,在图书馆、信息库、数据库中的知识都属于这类知识。这些外显知识经过分类整理后可以方便地加以检索,可以在信息网络上快速传输,便于取用。默会知识则只存在于人的头脑中,难以用文字、符号、音像媒体等进行编码,可以意会,难以言传。有关如何做的诀窍类知识就属于默会知识。
在科学主义的范式下,大学所追求的是一种严格的不受人为干扰的客观知识,包括默会知识在内的任何达不到这种要求的知识,都不能进入大学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视界,在大学中并没有相应的地位。但事实上,澳大利亚科研工作者纽曼(ruthneurmann)的研究表明,默会知识是存在的,并且是大学教学科研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大学展开知识管理,不可忽略默会知识,不仅因为其存在于大学之中,更重要的在于其之于知识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知识创新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界定问题不仅有赖于研究者长期积累的丰富的知识储备,还依赖于研究者长期形成的经验、直觉和灵感。
默会知识决定了研究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默会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此外,从知识的价值链的角度上看,经验、判断力、思想和生活方式都是新知识的重要来源,这些都属于默会知识范畴。就特征而言,大学知识管理具有复杂性、全方位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特点。
因此,有效整合大学知识,发挥知识的效用,外显知识不可或缺,默会知识也不可缺位。对于有效的大学知识管理而言,要把两种知识都纳入调适和整合的范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默会知识的开发、利用和创新,对于知识管理的意义更甚。
(1)复杂性。大学知识管理的内容十分庞杂,大致包括:推动新知识的创新和生产;支持从大学外面获取的知识,并提高消化吸收知识的能力;确保新知识在大学内部及时扩散;促使大学教职员工都能利用大学组织目标相关的知识;确保大学所有教职员工都能知道知识在哪里,以便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地方都能得到。
(2)全面性。知识资源是大学的核心资源,大学的各项活动多围绕知识展开,并与知识发生联系或者互动。大学知识管理是大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横断性质,教学、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管理活动都涉及到知识资源的管理。同时,大学知识管理内容的全面性,不仅涉及知识过程的管理,还包括作为知识创造者和知识传授者的教师和知识接受者的学生的知识素质的管理。
(3)开放性。大学的知识管理不仅涉及组织范围内的各种知识的有效整合,还应注重组织外部的、与组织的各种活动有关的知识。深谙知识管理之道的大学,肯定不会单独处在”象牙塔”之中而孤芳自赏,而会与其外部的其他组织、机构或个人保持更加密切的联系,这不仅使其能获取大量对其有用的知识,而且可以通过知识的共享和转移来提高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4)动态性。大学知识管理是一个具有动态特性的过程。这主要源于知识创新不是一个静态的活动,而是一个不断使自身升级的永不停顿的过程。当默会知识与外显知识相互作用从低一级的层面向高一级层面提升时,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运动。
大学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对各种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此适应外界的快速变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1.观念更新与组织创新是前提。
推行知识管理模式,首先,必须使知识管理思想深人人心,使全体教职员工都认识到知识是大学的最重要经济资源和最基本财产,认识到知识共享对大学组织整体的重要性,认识到建立相应知识交流、共享与创新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其次,必须更新大学组织机构,组建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反应敏锐、决策迅速的扁平化组织。其三,必须将知识管理融人大学组织的全部流程,组建全员参加的内部知识管理系统和吸引大学组织外协单位、相关部门、广大顾客广泛参加的外部知识管理系统。
2.知识获取、存储是基础。
大学知识管理是从知识的采集开始的,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管理者要利用知识管理系统的一切有利因素,采用各种策略方式采集大学组织内外知识资源,尤其要挖掘植根于大学组织员工头脑内的默会知识,使其充分外显化,成为组织知识;同时,通过整理和加工,提炼出对大学组织发展有用的知识,作为大学组织的知识资源积累起来,进行分类统计,建立知识仓库,使之条目清晰,内容明确,便于检索和查询。知识的采集、积累和统计是动态过程,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组织环境的变化,一直不间断地构筑夯实大学组织核心竞争力基础的发展过程。
3.知识共享是关键。
大学组织内部知识资源管理的原则是在不危害大学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促进知识的交流、传播和共享,促进知识资源在大学组织运行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包括建立有效的内部知识共享体系、知识交流体系和知识传播渠道;广泛参加社会经济、技术知识交流活动,建立健全外部知识网络,从外部汲取各种知识资源。此外,通过广纳人才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的智力资源;通过与其他科研院所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来保证自身的发展和竞争力;通过与各种咨询公司、合作伙伴、专家学者建立关系,从而建立自己的外部技术源网络和合作网络;等等。
4.知识创新是核心。
知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知识资源的富有和增殖。大学知识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根据大学组织发展的实际需求,将已有知识资源转化为大学组织发展的动力,通过促进知识资源的应用为大学组织创造价值,并在知识的应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对各种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不断地创造出新知识,再将新知识投入到大学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更大的价值。大学组织必须同时对各种知识资源进行不断的、多种形式的创新,才能紧扣市场经济脉搏,保证大学组织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
5.建立团队学习文化、构建学习型组织是保证。
建立团队学习文化,构建学习型组织,也是大学开展知识管理所不能或缺的。首先,各知识资源的获取、应用、创新与运营都是在具有优越的人力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大学组织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其次,培育大学组织员工的整体价值观和团队精神,建立交流、共享知识的文化氛围。其三,通过大学组织文化建设激发员工的荣誉感、地位感和责任感使全体教职员工的意愿与大学组织的目标高度统一,建立共同愿景,以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的目的。此外,还必须鼓励大学组织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重视员工的再学习和培训。通过开展经常性学习,提高大学组织的学习性能,形成团队学习与系统思考能力,使大学保持永久的竞争优势。
个人知识管理论文汇总篇十九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对于每个人来说,个人知识管理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在我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了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掌握了一些心得和方法。本文将结合自己的经验,以五段式的形式,分享个人知识管理的心得体会。
个人知识管理是指个人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组织、整理、运用和分享的过程。在信息时代,知识的增长速度之快让我们几乎应接不暇,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知识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个人知识管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工作效率。此外,通过积累和整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准备。
个人知识管理需要一个有序的系统,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组织和使用知识。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知识收集的渠道,例如通过阅读书籍、学术论文、参与学习班等方式获取知识。其次,要建立一个知识整理的方法,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笔记等方式将知识整理成结构化的形式。最后,要建立一个知识回顾和沉淀的机制,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回顾已学知识,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
第三段: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
个人知识管理需要我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只有主动学习,才能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方式。同时,要不断反思和总结学习的内容,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第四段: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个人知识管理效率。
在当前数字化时代,我们可以运用各种科技手段来提升个人知识管理的效率。首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寻找想要了解的知识,通过搜索和筛选获取准确的信息。其次,可以运用各种在线笔记和思维导图工具,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类,方便日后的查阅和回顾。再者,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和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他人交流和互动,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第五段:坚持不懈,持续学习。
个人知识管理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更新和拓展自己的知识。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不论面对何种困难都能坚持下去。同时,要不断反思和评估自己的知识管理方法和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个人知识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实践的技能。通过建立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效率,并持续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并取得个人发展和成长。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不断提升个人知识管理的能力,为自己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出口贸易合同通用(模板13篇)
- 入党故事借鉴阅读汇总 分享入党故事,畅谈入党感受和体会(3篇)
- 2023年行政文秘岗位职责(精选9篇)
- 最新毕业生就业表本人简历范文模板范本(实用14篇)
- 最新机械化施工技术论文(通用15篇)
- 2023年观日出日记通用(精选17篇)
- 2023年消防安全进校园活动方案(通用9篇)
- 担当的范文如何写(精选13篇)
- 中班语言教案设计(优秀14篇)
- 2023年昆明景点介绍导游词简短(大全12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