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党支部建设的基本经验范文怎么写(通用8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2 09:07:33    小编:ZTFB
党支部建设基本经验怎么写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2023年党支部建设的基本经验范文怎么写(通用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09:07:33 |
  • ZTFB |
  • 9页

总结是一种对个人或团队工作的全面梳理和总结,以便今后改进和提升。写总结的时候,我们可以参考一些相关的范文和案例,从中获取灵感和写作技巧。探索总结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重要性和写作方法。

党支部建设的基本经验范文怎么写篇一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党,同时也是一个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以走向新的胜利的党。在九十多年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获得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基本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理性探索中逐步把握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科学内涵。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面对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理性探索,付出了几代早期革命先驱和近现代领导人的艰辛努力。从陈独秀、李大钊的早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探索,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跨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长期努力,再到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针对新形势作出的新战略调整,党就在延安整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三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中,逐步改造主观世界,调整战略视角,达到主观与客观的不断统一。就是在这种学习中,我党不断克服困难,经受挫折,并最终走向一个现代化政党的漫长建设历程。

在这个漫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获得了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科学内涵的认识与把握。革命和建设的挫折与胜利,使我党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党的一种特殊形式。我党所要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指党以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优良传统为基础,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建设形成一整套科学的学习机制。学习理念的更新、学习制度的创新是我党这一学习机制的重要保障;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治国理政的能力、实现政党现代化是这一学习机制的重要目标:提升全党理论思维能力、把握规律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确保党的先锋队性质是这一学习机制的宗旨。

恰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所指出的,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理性探索中,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科学内涵,不断地总结经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并努力走向新的胜利的。

党支部建设的基本经验范文怎么写篇二

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可以列举许多条,择其要点,主要有以下八条:

(一)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现实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

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若不顾客观条件变化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潮流,固守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僵化体制,只能把社会主义引向死胡同,葬送活生生的社会主义事业。相反,如果借改革之机,企图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全面走向资本主义,也难以找到出路。这是中国改革的首要经验。

这个基本结论,已经得到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实践的证实。在社会主义改革浪潮涌来时,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是忌讳改革,拒绝改革,固守已经弊端丛生、僵化过时的体制不放,导致矛盾越积越深,困难越积累越大,最后引发全社会的危机,被人民所唾弃。二是积极地进行改革,也曾一度出现繁荣局面。但当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情况下,把改革变为“改向”,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所谓“休克疗法”,企图在短时间内全盘照搬欧美的政治经济模式,结果经济滑坡,社会**,国家解体,民族分裂。三是既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又注意把握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始终把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作为改革的起点和归宿,从而带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政治稳定,国家繁荣,得到人民的真诚拥护,也赢得了世界的信赖和好评。这方面的代表就是中国,这一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肯定。

(二)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清除思想障碍。

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难以生存的。对于一个正在实施现代化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民族的凝聚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一个在精神上空虚的民族是不可能真正振兴的。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这样一项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事业,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没有一股积极进取、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是难以想像的。这就必须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放开手脚,大胆创新。从历史上看,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无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改革的深化也有赖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其实,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大胆探索,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改革每前进一步,就要消除一个思想障碍,每消除一个思想障碍,改革就前进一步。

这些思想障碍,主要是“左”的障碍,即某些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农村改革之初,有人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成是搞资本主义复辟;特区刚建立时,也有人说,特区除了五星红旗是社会主义外,其余全是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市场经济被视为洪水猛兽,被斥之为社会主义的异端;还有些人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资本主义土壤,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就是搞资本主义,就是所谓的私有化……可见,不解放思想,不冲破传统观念,不打破思想枷锁,不抛弃“左”的教条,改革就无从谈起。

(三)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上。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之所以还要进行被邓小平称之为“第二次革命”的改革,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权力过分集中,所有制结构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压抑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失去了活力。改革的实质和目的,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成败和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把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始终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正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内容的改革实践,动员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新焕发出了蓬勃生机,生产力获得巨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解决或缓解了多年积累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四)改革的实施要遵循从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

当代中国是被““””造成的巨大历史灾难逼上改革之路的。历史没有给我们进行改革准备的充裕时间。因此,改革之初,我国改革开放的领航人就反复强调要摸着石头过河,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注重实效,边实践,边总结经验。改革之初只是确定一个大致的思路:这就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具体改革方略是:先从比较容易推进并能较快取得成效的领域入手,即首先从农村改革入手,然后推进到城市改革,同时先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然后推进到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并且先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即自上而下,从小到大,从易到难,考虑各方面的承受程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少成多,逐步推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在渐进过程中,经过反复考虑,反复比较,并经过多年的思考试验后才逐步形成的。现在大家都知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这一目标的确立,经历了长达激烈的争论,其争论的激烈程度,在中国发展史上是罕见的。直到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才把这场争论画了一个句号。这种“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总结,在改革实践中逐步确立改革目标的做法,有利于改革的稳步推进,逐步深入,同时又防止出现大的挫折。

(五)以开放带动改革,改革促进开放。

中国改革的一个特点,是改革和开放同时并举。以开放带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改革和开放,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中国的改革之所以必须与开放紧密结合,是因为在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历史一再证明,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吃过这个苦头。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之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对外开放的,不过那时只能是对苏联东欧的开放。以后关起门来,影响了中国发展。中国要获得发展,不开放不行,这是一个大政策。

中国的改革是全方位的,中国的开放也是全面的。是向全世界的开放,是对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其中主要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主要从那里来”因为对外开放的实质就是要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切成果,特别是当今世界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以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我们的对外开放,包括两个开放,一个是对外开放,一个是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就是改革。对内开放,就是打破地区壁垒,实现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这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之一。这就需要对现行体制进行根本变革。不实施改革,开放也难以实施,中国也就发展不起来。而开放的实行,特别是对外开放又势必推动国内的体制改革。因此,改革与开放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六)要正确处理发展、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中寻求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教训就是急躁冒进。形势不好时,头脑还比较冷静,形势一好,头脑就发热。这种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急躁冒进,曾经给我国社会带来巨大灾难。这方面的教训要牢牢记住。

这里所说的稳中求进,是就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而言,关键是要处理好发展、改革和稳定之间的关系。稳定是前提,发展是目的,改革是途径和动力。

我们所寻求的稳定,不是停滞的稳定,而是动态的稳定,是发展中的稳定。是为了获得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环境。这里,骑自行车原理会给我们一些启示。行车骑得太快,易栽跟头,若骑得太慢或者不动,最终也会摔下来。只有保持一个合适的速度,才能稳步前进。

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改革的领导核心清醒地认识和把握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发展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改革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保证;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不稳定,就什么事也做不成。

邓小平在谈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时讲过这样一段令人深思的话: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是邓小平同志经过长期观察和思考,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于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深刻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启示是,要把改革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运用法制手段巩固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改革,说到底就是一个破除旧体制,创建新体制的过程。要伴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和改革经验的总结,把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通过法律程序从制度上把它固定下来,把改革纳入法制轨道。这样既可以巩固改革成果,又可以使人们在改革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化,还可以避免由于人事更迭,使改革进程发生逆转。这样,随着改革的拓展,新制度就会逐步建立起来,并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八)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场伟大的社会试验,是一场深刻革命。它既涉及到权力的调整,又涉及到利益的分配,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公民的利益。要把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顺利完成,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国家,这个领导核心只能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只有依靠共产党的领导,依靠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组织、有秩序、分步骤地积极推进,大胆探索,才有可能实现既定目标。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否定党的领导,解散党的组织所导致的灾难性恶果,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在当今中国,如果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就失去了一个稳定的政治中心,不仅改革搞不下去,建设也无从谈起,甚至连起码的社会秩序也难以维持。这是全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的实践中认识到的一条真理。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领导层主动自觉地自上而下进行的社会结构性调整和体制改造,因而必须有组织、有领导、有秩序、分步骤地推进。作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改革的领导权,紧紧把握改革的进程和方向,使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党支部建设的基本经验范文怎么写篇三

明确“理论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根本”这一战略地位。

列宁早在《怎么办》一文中,就提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的指导意义是具有普遍性的。它向我们明确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首要本质,就是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的头脑,尤其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全党。这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本质特征,也是它区别于一般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特点,更是我党在长期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中获得的一条重要经验。革命年代的延安整风,使我党的思想统一到毛泽东思想上来;和平时期的“三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党的思想统一到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上来,统一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新时期的科学发展观使我党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治国理念上来。在这种理性探索中,我党清醒地认识到,是否用科学理论来武装自己的组织和成员,是一个政党是否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判断标准: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的头脑,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基本战略。

明确“与时俱进、创新学习理念是实现这一战略的基本条件”这一战略判断。

实现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必须要与时俱进、进行学习理念的创新。先进的学习理念是促进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学习理念决定学习的内容,决定学习的形式、程序,也决定学习的最终效果,并最终决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战略任务。

努力拥有科学的学习理念作为指导,也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只有有了学习理念的与时俱进,才会有学习内容的与时俱进,才会有了学习形式的不断更新,才会有学习程序的不断更替,才能保证以最短的时间,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与时俱进、创新学习理念,是实现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头脑这一战略大局的基本条件。

(二)重视创新学习与促进机制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基本制度保障多年前,邓小平就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他的论断明确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了制度在党和国家事务有序进行中的重要价值。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也是如此。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贵在落实。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勤于学习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特征和实践目标。但这一目标先天具有衡量难度大的特征。克服衡量难度大的困难,依赖于学习制度和机制的保障。制度和机制建设在学习型政党建设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唯有健全机制和制度,才能保障把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勤于学习,落到实处。

创新学习机制和制度,保障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落到实处。

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理念需要健全的学习机制和制度,创新学习机制和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离开科学、健全的学习机制和制度,学习思想和学习理念就失去了发挥作用的根基。当今时代,任何一个科学的政党要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机制和制度来保障,任何一个学习型政党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创新学习机制和制度来支撑,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发展尤其如此。

提高党的执行力,营造阶段性战略目标共同愿景,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基本策略。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乃至当前的改革开放,党的战略决策的执行力是一个关系执行效果的重要问题。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充分利用了阶段性共同愿景目标营造这一基本策略,迅速有效地把全党和全社会的力量凝聚到党的周围,为实现新民主主义战略目标服务,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目标服务,为实现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服务。这是我党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探索过程中取得的一项重要经验。

当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保持了令世界瞩目的势头。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我党发展面临着实现现代化、提高执行力的重要任务。如何在信息快速扩展、公民意识快速提高、世界政党发展制度和模式多样化的浪潮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个本质特征,也是我们营造共同愿景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无论是战争与革命的环境,还是和平时代条件下改革开放带来的考验,我们都要牢记党的宗旨,要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要确保党的先锋队性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应该把握的基本价值内核。九十年对我党的发展壮大来说,是一部曲折而壮丽的诗篇。回顾这段历史,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是我党走向新的胜利、谱写新的诗篇的重要基石。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党支部建设的基本经验范文怎么写篇四

5月14日下午,学生第三党支部党章学习小组第一组新农村建设专题讨论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就新农村建设这专题进行首次的集体讨论,学习。期间气氛活跃,大家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尽情的表达,相信大家对新农村建设都有了新的更深的感悟。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对新农村建设多多少少有点期待,有所了解,那是远远不够的,

通过今天下午的讨论,学习,对国家的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有进一步的掌握。

我们那儿新农村建设刚刚起步,进展比较缓慢,成绩还是可见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那就从这几个方面来一一阐述吧!为了发展生产,村政府统一规划农田,鱼塘。留足农田种植粮食,确保家家户户不必买米;鱼塘集中租给养鱼专业户,在发展水产养殖的同时又可增加整个村的收入,并且发展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基塘—蚕桑业。为周围城镇丝织业的发展提供不可缺少的蚕茧,同时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出路。除发展当地农业外,还积极招商引资,许多的外地企业在当地办厂,为当地人提供工作岗位的同时,加强农村与外界的联系,农村不再像以前那么封闭,落后。,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其他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新农村建设必定是多种格局下多种因素和多种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新农村建设,就能做到既贴近新农村建设抓新农村建设,又能跳出新农村建设看新农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跑在前头的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修建新路,增加绿化,拓宽河道,办社区活动中心,增加娱乐设施。住房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日常垃圾集中处理,尽可能的做到整洁,有序,展现新的村容面貌。乡邻之间友好,和睦,团结互助,民风淳朴。

当然在这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政府干部容易倾向办“政绩工程”而忘了当地的实际情况,使得农民更苦,农村更穷,农业更危险。还有就是容易出现片面的倾向,新农村建设的内涵非常丰富。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这五方面的要求,都是必须花大力气才能做好的大文章。比如_农民增收难,就是一篇不易做好的大文章。但若从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来看,就不能眼睛只盯着局部;眼睛只盯着局部,局部突破的成果也难以巩固,一不小心,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又跑出来了。比如,“村容整洁”的问题解决了,农民却生产生活困难,所谓“村容整洁”也断难以维持。我们应全面地、辩证地把握新农村建设,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既相区别又相统一的整体高度,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会更成功,国家会更加繁荣昌盛!

党支部建设的基本经验范文怎么写篇五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对于这个变化,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承认的,有的还把这个时期我国的发展道路,称之为“中国模式”或“北京共识”。我们并不认为我国的发展道路可以成为别国照搬的模式,但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尤其是研究其中基本经验的核心问题,确实有助于人们准确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从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真实可靠的借鉴;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沿着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继续前进。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客观事实出发不难看到,这个基本经验的核心不是别的,就是:把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这四项基本原则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是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序幕,并在三中全会路线(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引下进行的。它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因此,我国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是与四项基本原则结合在一起的改革开放。

从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看,把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相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在经济上,一方面对原有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和经济运行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落实国有企业和农民对企业和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允许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允许搞私有化,更不允许出现私人垄断资本、买办集团、金融和产业寡头,加强国家对市场活动的宏观调控,不放弃计划手段。正因为如此,我国的改革开放才可能做到既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发挥人民的聪明才智,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经济活力,又没有出现两极分化、阶级压迫和经济、金融失控的局面;既使我国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的潮流,又没有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更没有走上历史上某些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靠发动战争掠夺别国资源和市场的老路,从而为连续30年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国际环境。

其次,在政治上,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改进党的领导,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确保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对权力制约与监督、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原则;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另一方面,坚持共产党在国家事务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政权的国家职能,不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民主、三权鼎立。正因为如此,我国的改革开放才可能既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完善民主制度,扩大人民民主权利,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保留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像一些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那样,出现政局动荡、社会混乱、内战连绵的局面,从而为连续30年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再次,在意识形态上,一方面克服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真纠正新中国成立后所犯的历史错误;另一方面,把毛泽东晚年错误与毛泽东思想相区别,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加以发展,充分肯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从总体上正面评价建国后的历史。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可能既克服“左”的指导思想,焕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又维护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既纠正了毛泽东晚年错误,又没有重蹈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否定革命领袖和社会主义历史而导致的信仰危机、政权崩溃的覆辙,从而为连续30年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和舆论环境。

我们党在对改革开放进行的历次经验总结中,始终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相结合这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放在所有经验的核心位置,称它为改革开放“最可宝贵的经验”,“最可靠的保证”。,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总结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实践,提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等“十个结合”,并且指出:这些是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会后不久,他又对这“十个结合”作了进一步阐述,强调其中“前三条是管总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

目前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二十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8亿人一直在实行市场经济和主导着国际经济之外,余下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50多亿人口,要么早就在实行市场经济和与国际经济接轨,要么也是在向市场经济和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方向过渡。为什么在这么多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及地区中,中国发展速度最快、持续时间最长呢?如果再考虑到中国人口负担重、经济基础弱、气候条件差、人均耕地和各种资源相对贫乏、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等不利因素,就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只要回顾一下历史就会知道,中国近代以来虽曾丧失过很多发展机遇,但也有两次机遇被我们抓住了,实现了自身跨跃式的大发展。一次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次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如果说第一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话,第二次则主要是由于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可见,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最大区别,并不在于是否改革开放,而在于改革开放是否脱离本国国情。我国的改革开放正是由于没有盲目照搬西方经济、政治制度,而是立足本国国情,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断进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有选择地学习和利用世界上一切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才可能获得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所没有的成功。而这正是我国的发展道路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关键所在。

对于我国在保持社会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取得改革成功、从而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这个“奥妙”,许多发展中国家渐渐看明白了,西方敌对势力自然也很清楚。正因为如此,他们为了遏制我国的进一步发展,也为了消除我国的发展道路在发展中国家中产生的影响,与我国国内各种敌对势力沆瀣一气,把攻击的矛头都对准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相结合。他们在经济上竭力兜售西方的新自由主义,集中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上竭力贩卖西方式的多党民主政治制度,集中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在意识形态上竭力鼓吹历史虚无主义,集中攻击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丑化、妖魔化毛泽东、邓小平等领袖人物。他们有时甚至显得比我们更加关心改革开放,一有风吹草动就造谣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要变了。对此,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某些人所谓的改革,应该换个名字,叫作自由化,即资本主义化。他们‘改革’的中心是资本主义化。我们讲的改革与他们不同”。他还告诫人们:“中国的政策基本上是两个方面,说不变不是一个方面不变,而是两个方面不变。人们忽略的一个方面,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人们只是说中国的开放政策是不是变了,但从来不提社会主义制度是不是变了,这也是不变的嘛!”(同上,第217页)不久前,新加坡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撰文说:“欧洲(实际上整个西方世界)实际上是期望中国的发展会实现西方价值。但现实是,中国的发展不仅没有使得西方价值在中国开花结果;相反,中国的发展经验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对西方的价值构成了挑战。”“在很大程度上,欧洲人对于一个政治中国的担忧和恐惧甚于一个经济中国。并且,这种担忧和恐惧还相当普遍。现实地说,这种担忧甚至恐惧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也很可能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崛起和外在影响力的提高而强化。”(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3日)他的话从一个侧面说明,西方敌对势力最害怕的,恰恰是我们最成功的地方。

近些年来,俄罗斯执政者和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并逐渐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对苏联历史的评价等方面,调整苏联解体初期的政策。不久前,苏联最后一位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到当代中国研究所作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报告,说苏联是靠苏联共产党凝聚的,没有了苏联共产党,苏联是不可能存在的。为了使改革有稳固和强有力的国家权力作保证,千万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而为了使这个党具有凝聚力,千万不要搞私有化。就连戈尔巴乔夫也曾对《光明日报》的记者说:“改革时期,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我对中国朋友的忠告是:不要搞什么‘民主化’,不会有好结果!千万不要让局势混乱,稳定是第一位的。在这些方面,中国领导人的表现是出色的。”他们的话,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今俄罗斯思想界对上世纪80年代那场改革的新认识,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要获得成功,就决不能让改革开放离开四项基本原则。

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已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计算,尚处在世界第100位左右。因此,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仍然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仍然要坚持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相结合。不改革不开放,生产力发展不了,社会也不可能稳定;改革开放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生产力不仅要遭受破坏,社会还会分崩离析。这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实践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

党支部建设的基本经验范文怎么写篇六

第一,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要通过改革开放不断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促进弘扬中华文明和借鉴国外文明相结合,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第三,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第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坚决惩治腐败,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五,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第六,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要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适应时代发展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各方面建设成效最终都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这六条主要经验,从指导思想、基本制度、第一要务、党群联系、治国理政和自身建设等方面,阐述了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完善执政方略、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和完成执政使命等问题。《决定》指出:“这六条主要经验,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

党支部建设的基本经验范文怎么写篇七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个春秋,弹指一挥间,却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华彩乐章,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入而全面地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进一步改革开放,这是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一个重要使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随后,胡锦涛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讲话时再次强调,党的十七大总结的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一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既没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民族化,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挥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特别是我国““””教训的基础上,以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创造性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和历史任务,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使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第二个结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坚强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政治有序的组织保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没有根基,就会迷失方向。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必须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体现在理论创新和方针、政策、制度的调整和制定中,不断解决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三个结合: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我们获得正确认识的基本源泉。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正是坚持了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要求我们立足国情,立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突破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辉煌成就告诉我们,坚持运用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这一宝贵经验,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紧紧依靠人民开展各项工作;必须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的要求,始终做到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广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第四个结合: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成果,为我国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找到了一条崭新的成功道路。这一结合要求我们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时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地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两个方面相互适应的过程。公有制要适应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则要适应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个结合: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改革开放中,我们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为改革开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我国农村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实践有力地证明,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是密不可分的,必须使之相互适应。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上层建筑进行相应的改革,而且上层建筑的变革更加复杂。基于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特别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原则。

第六个结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重视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相结合,强调既要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要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建设则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越是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始终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同时,必须始终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实现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

第七个结合: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这一结合告诉我们,在改革开放中要既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促进发展,又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效率与公平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和执政党面临的敏感性的问题,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执政党的信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及政策调整的过程。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抓住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激发了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收入差距拉大趋势开始凸显,效率和公平问题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此,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一是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在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二是通过相关制度改革,在再分配环节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如继续深入进行农村综合改革、继续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等。三是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四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如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受教育程度等。

第八个结合: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这既是对过去30年开放经验的高度概括,又是对今后继续扩大开放和提高开放水平的根本要求。必须高度珍惜并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同时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始终坚持从我国根本利益出发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在各种国际磋商和谈判中坚定地维护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必须在扩大开放中继续独立自主地加快发展,继续扩大开放和提高开放水平。一是继续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就业和创造可持续增长的条件。二是通过组合全球优势要素和加快国内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抵消长期成本上升的影响,保持产业竞争力。三是进一步完善稳定透明、互利共赢的开放体制,使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前景保持良好预期和善意期待,促进能源、资源等领域的长期投资与合作。四是继续保持学习借鉴和开放兼容的精神状态,大胆借鉴吸收世界范围内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第九个结合: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改革、发展、稳定,是事关我国发展进步的三个重大问题。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改革、发展、稳定有各自特定的内涵:改革就是革除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地方、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是指一个社会的整体性进步,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建立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稳定是社会的一种正常状态,既包括政治稳定,又包括建立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础之上的良好社会运行秩序。改革、发展、稳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充分说明: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发展是硬道理,不改革、不发展只能是死路一条。同时,在改革时机、重点、力度等的选择上,在发展路径、方式、速度等的选择上,要考虑到社会能够承受的程度,防止造成社会不稳定。只有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才能形成改革发展同稳定良性互动的效果,不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来推进党的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为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又通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的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列宁曾经说过:“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毛泽东也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看。”“十个结合”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全面总结。从这十条宝贵经验的基本内容和内在逻辑中可以看到,“十个结合”,就是十对矛盾,每一对矛盾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所谓“结合”,就是将矛盾着的两个对立方面统一起来。从“结合”角度进行总结,凸显了认识论辩证法的光彩。

“十个结合”,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个结合”是我们党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全球化发展规律和执政党变化规律的深刻把握的基础上而总结出来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性认识,从理论和实践上解答了国内外不同人群对中国改革开放成败是非的困惑和误解,回答了当代中国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问题。“十个结合”的前三条是管总的,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第四条到第七条,分别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真谛;最后三条,则强调了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社会政治稳定、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对改革发展的保证作用。我们党正是在总揽全局、把握态势、明确方向、坚定不移奋斗的过程中,注意统筹兼顾、全面协调,把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引向又好又快发展轨道上来的。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如果不注意结合,只注重其中任何一方,都将造成顾此失彼,给我们的事业带来损失和影响。

总而言之,贯穿“十个结合”的一个最本质的结合,就是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实际上阐发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超越于表面发展成就的更为本质的成就,那就是中国制度文明的特色和发展模式的特点。这也就是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文明的成功和发展模式的成功。这个制度和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个结合”就是十篇大文章,我们还要继续思考,切实践行,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满怀信心地写下去。在未来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我们只有坚持“结合”的基本经验,继续做好“结合”的文章,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马克思主义真理在当代中国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党支部建设的基本经验范文怎么写篇八

摘要: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怎样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我党一直致力探索的重大问题。历经九十年的实践考验,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探索已积累下宝贵经验。总结这些宝贵经验,对于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高度的战略意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