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故事(实用11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1 15:44:58    小编:ZTFB
历史小故事实用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历史小故事(实用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15:44:58 |
  • ZTFB |
  • 13页

在繁忙的生活中,总结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写总结时,我们可以采用归纳和分析两种方式,来呈现出全面和深入的评价。这些范文可供大家参考,了解写作的技巧和格式。

历史小故事篇一

历史内容丰富,知识繁多而复杂,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有好的记忆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的。

成语。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春秋时期,陈国的国君将太子御冠杀死,公子敬仲见势不妙,抽身往齐国而逃。齐国之主齐桓公不但不轻视这个落难之人,还非常器重他,想封他为卿士。可是敬仲说什么也不肯接受,非常客气地辞谢道:

“我是逃奔而来的客人,如果您能够宽宏地饶恕我,把我置于您的政治庇护之下,使我免于一死,这就是对我的极大恩惠。我怎么还敢接受贵国的高官呢?如果我不知足而应承您的要求,齐国官员们一定会看不下去,会起来谴责我,所以我请您收回成命!”

齐桓公听罢敬仲一席话,觉得他说得句句在理,就更加喜欢他了,于是封他为工正之职,负责。

管理。

各种工匠。敬仲觉得自己刚刚拒绝做高官,现在对较低职位的任命再也不能推辞了,也就接受了下来。

齐桓公对敬仲非常好,两人常在一块饮酒作乐。一次,敬仲请齐桓公到他府中饮酒,两人的酒量都很大,再加上聊得痛快,所以一直喝到天黑。齐桓公还觉得没喝够,就给仆人下达命令:“点上蜡烛,我们还要再喝几杯!”

敬仲懂得礼仪,知道再喝下去就与礼仪不合,会招来群臣的非议,就委婉地说:“国君,我只占卜过白天饮酒,并没占卜过晚上饮酒,不知是否吉利。我实在不能再陪您喝酒啦!”

齐桓公本想接着喝下去,但敬仲的几句有理有节的话让他感到无话可说,只得登车回宫,敬仲将国君送到门外,礼数甚恭。

以后,人们听说了这件事,都说敬仲做得对,并对他大加称赞:“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饮酒怎么能一点儿限度都没有,与君主饮酒更不能唆使国君喝起来没够,待君有礼才是真正的仁义双全呀!”

三千多年前,周武王消灭了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威德广播四海。周武王经常派使臣出使边远地区,许多小国慑于武王的威名,先后派人到镐京向他称臣纳贡。

当时来自西方的一个使臣进贡了一条犬,叫做獒,獒体形庞大,威猛善斗,与周朝的犬大不相同,看到武王还会蹲下去行礼。武王很喜欢它,重赏了使者,以后天天喂养这条犬,简直爱不释手。

这件事被太保召公看见了,他觉得事情虽小,但是不可忽视。退朝以后,他写了一篇《旅獒》呈给周武王,文中说:“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其力……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意思是说:德行高尚的君王是不会轻视侮慢官员的,不然的话就没有人替他竭心尽忠了;轻视侮慢百姓,人民就不会拥戴他……如果沉迷于女色,就败坏了高尚的德行;迷恋于自己所喜爱的物品,就会丧失进取的方向。

武王读了《旅獒》,想到商朝灭亡的教训,觉得召公的劝告是对的,于是把收到的贡品分赐给诸侯和有功之臣,自己则兢兢业业地致力于国家的治理和建设。

萧嵩是唐朝开国老臣萧瑀的曾侄孙,他身材魁伟高大,容貌秀美,还留着一把漂亮的胡子,见过他的人都说他相貌非凡。在唐明皇的近臣中算得上是名美男子,甚得明皇宠爱,开元初年被任为中书舍人(宰相助理)。

唐明皇对苏瑰的儿子苏珽也十分器重,想拜他为相。事前,曾向宰臣征询意见。萧嵩他们回答道:“任用贤能,皇上自有好眼力,非臣等所及。”经过再三考虑之后,唐明皇决定任命苏珽为宰相,第二天早朝宣布。

时间。

紧急,于是派侍从去找个人来草拟诏书。侍从把萧嵩请来,明皇把自己的意思告诉他,然后叫他写一道任命苏珽为宰相的诏书。萧嵩不敢怠慢,就到一个书房里去起草文书了,过了一会儿,他把诏书草稿送给明皇审阅。

古人讲话、

作文。

最忌直接犯用君王或父辈的名字免获不敬之罪。明皇见文稿中有“国之瑰宝”一句对萧嵩说:“苏珽是苏瑰的儿子颁给苏珽的诏命中不应干犯他父亲的名讳你得修改一下。”萧嵩这才发现自己的疏忽。唐玄宗于是让人撤出帐幕中的屏风给萧嵩使用。萧嵩万分恐惧又着急又害怕汗把衣服都湿透了。他躲在屏风后面心慌意乱不知道怎样修改才好。

唐玄宗以为萧嵩思考了一段时间,应当是很周详了,就走到萧嵩的坐席去看,见他只把“国之瑰宝”换成“国之珍宝”,其余的文字根本没有变动。明皇生气地让他离开,萧嵩只好羞愧地走了。

等萧嵩一走,皇上就把草稿揉成一团,狠狠地扔在地上,说道:“此人真是虚有其表,根本没有用!”左右的人忍不住失声笑了出来。

其实,萧嵩也还不是那么窝囊。他虽然缺少学术,可是处理行政公务却很慎密周到。后来出镇边关,又为朝廷立下许多军功。唐明皇终于改变看法,不再说他“虚有其表”。

开元十七年(公元720xx年),萧嵩被任为中书令(即宰相),他的儿子萧衡也被明皇看中,招为附马,匹配新昌公主。每逢萧嵩夫妇进宫谒见,明皇总是亲切地称呼嵩夫人为“亲家母”,赐赠珍贵礼品。萧嵩晚年名位虽高,可是后人在使用成语“虚有其表”时,仍不免会牵扯到他,甚至误以为他是个毫不中用的角色。

历史小故事篇二

“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人。这三人原来都是明朝的将领,后来投降清朝。吴三桂驻守云南和贵州,尚可喜驻守广东,耿精忠驻守福建。

这三人虽然名义上是朝廷大臣,可实际上却各自独霸一方,俨然统治着三个独立王国。“三藩”在所镇守的省份,权力远超过当地其他官员,可以掌控当地军队、税赋,甚至私自制造货币。这三人的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皇权。特别是吴三桂,他兵多将广,实力雄厚,手下号称十万精兵。

耿精忠的父亲耿仲明和尚可喜都曾经跟随皇太极打天下。皇太极正式称帝后,论功行赏,耿仲明被封为怀顺王,尚可喜被封为智顺王,在汉人大臣中,他们的官算是最大的。清军通过山海关进入内地,吴三桂因帮助清军打败农民起义军,被封为平西王。在顺治时,改封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清朝封这几个人为王,是为了笼络汉人,让他们为朝廷效力。双方相互利用,各取所需。后来,为了剿灭南方几个省份的小朝廷和农民起义军,朝廷调遣耿精忠、尚可喜和吴三桂到云、贵、川、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在消灭南方建立的小朝廷和农民起义军后,这三人就驻守在这些地方,势力逐渐扩大。

“三藩”在驻地肆意剥削老百姓,几乎一切都要征税。在尚可喜驻守的广东,连像鸡、猪等家畜,甚至蔬菜、水果这些本来不该征税的东西,也要征税,而且还要加倍征收;像铜、铁、锡、木材等除按规定征税外,还要加收私税。每一年盘剥十余万两白银,搞得人民痛苦不堪,怨声载道。耿精忠驻守的福建盛产海盐,老百姓以此为生,耿精忠就对海盐征收重税,利润非常大。他利用福建临海的优势,跟荷兰及东南亚各地大搞走私贸易,无所顾忌,积累起大量财富。他身为清朝的官员,居然跑去走私当强盗,这是清政府所不能容忍的。

除此之外,“三藩”每一年还向清朝索要大量的经费。福建和广东两省一年饷银就需要两千余万两,而当时全国其他军队一年的军饷也不过一千七百余万两。史书记载“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三藩”已经成为清朝政府严重的经济负担,再加上三王拥兵自重,日益骄横,已成隐患。而此时南方小朝廷都逐渐被消灭,农民起义也镇压下去了,“三藩”已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因此,康熙决心撤销“三藩”,并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

这时,正好尚可喜年纪大了,想回老家辽东地区养老。他上书朝廷,想让自己的儿子尚之信承袭平南王封号,继续驻守广东,康熙批准了这一请求。但尚之信此人桀骜不驯,横征暴敛,酗酒嗜杀,官民怨恨,所以康熙最终下令撤销尚之信的封号。这件事情触动了吴三桂和耿精忠,他们意识到康熙有撤藩的意思。于是,他们上书朝廷请求撤销藩王,让他们回到北方。这其实是吴三桂和耿精忠的计谋,他们想以此试探康熙的态度。而康熙也不是等闲之辈,立马召集群臣商量这件事情,结果群臣意见不统一,对撤藩一事也多有顾虑。最后康熙当机立断,决定立即撤销“三藩”。因为康熙已经料想到这三王早晚会造反,撤藩一事宜早不宜迟。吴三桂等人原以为康熙会挽留他们,没有想到康熙这么干脆。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为了笼络民心,他还跑到明永历帝朱由榔墓前,假惺惺地痛哭流涕一番,并表示要为明王朝复仇。然而讽刺的是,背叛明朝的是他,杀死永历皇帝的也是他,最后要给明朝报仇的还是他。

战争开始时,由于吴三桂准备充分,再伙同尚之信和耿精忠一起叛变,实力远强过清朝的地方军,因此节节胜利。吴三桂军由云贵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占据四川,四川官员纷纷投降,一些地方的藩王和将领响应。清军情况十分危急,形势不容乐观。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皇帝沉着应对,显示了很高的军事素养。

他调整战略,集中兵力对付吴三桂,对尚之信和耿精忠则采取笼络政策。这招果然奏效,尚之信和耿精忠在利益诱惑下马上又投降了清朝。

这一场仗打了整整八年,吴三桂在战争期间因病去世。康熙二十年(1681年),吴三桂孙子吴世璠自杀,清朝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统一了南方。

这就是历史上的“三藩”之乱,通过八年战争,康熙消除了“三藩”这一大隐患,避免了国家的分裂,稳固了清朝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分裂终不得民心,失败是必然。

文档为doc格式。

历史小故事篇三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的长河中有灿烂、辉煌的文化,也有受尽外敌侵略的屈辱,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历史。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带来的历史故事_含有历史故事的。

成语。

希望对您有帮助!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位姓卢的。

读书。

人,人称卢生。这一年,卢生要进京考取功名,走到邯郸时天已到中午了。于是,他在邯郸北边找了一家客店,住下来歇歇脚。恰巧,道士吕翁也住在客店里。于是,卢生和吕翁就坐在一张席子上,说东道西地谈起来。

卢生看看自己身上破旧的衣服,叹口气说:“我是一个读书人,本应当早早考取功名,做上高官,痛痛快快过一生。可是我没有赶上好运气,直到现在还这样穷困,真叫人伤心啊!”听了卢生的话,吕翁笑了笑说:“我们这样不是也很好吗?不过你想得到荣华富贵,我可以满足你的欲望。”说着,从挎袋里掏出一个青磁枕头,递给卢生说:“你枕上这个枕头睡一觉,就什么都有了。”

这时,店主人正在生火做饭,洗好的黄梁米刚刚下到锅里。卢生枕上吕翁给自己的青磁枕头,不久就进入梦乡。卢生梦见自己先是娶了一位富贵人家的小姐,妻子不但美貌动人,而且陪嫁了许多东西,家里很快富裕起来。第二年,他进京赶考考中了进士,不久又做了京城里的长官。后来,他因领兵打仗有功,受到皇帝的奖赏,并做了朝中最高的宰相官,掌握着朝中的大权。他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亭堂楼阁。出门有兵马前呼后拥,回来后有美女陪伴。他有5个儿子,个个都有学问和才干,而且都做了官。他的5个儿子又生有十几个孙子,真是子孙满堂,福禄齐全,享受到了人间的奢华富贵生活。他一直活了80多岁,才辞官不做了。正在这时,一声鸡叫,卢生从梦中醒来。他睁眼一看,吕翁仍然坐在旁边,自己身上还是那身破旧衣服。店主人家蒸煮的黄梁饭冒着热气,还没有熟呢!

卢生想想几十年荣华富贵,竟是短暂的一梦,很觉惊异。吕翁笑道:“。

人生。

就是这样!要想真正地享受荣华富贵,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去创造。”

现在,在邯郸市北不远处,还有卢生祠。人们还沿用“黄梁梦”“梦黄梁”“黄梁美梦”“邯郸梦”来比喻不切合实际的幻想,或是某种欲望的破灭。

谷永,字子云,长安(在今陕西西安市)人,汉成帝时担任过光禄大夫、大司农等职。

汉成帝二十岁做皇帝,到四十多岁还没有孩子。他听信方士的话,热衷于祭祀鬼神。许多向汉成帝上书谈论祭祀鬼神或谈论仙道的人,都轻而易举地得到高官厚禄。成帝听信他们的话,在长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赐福,花了很大的费用,但并没有什么效验。

谷永向汉成帝上书说:“我听说对于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万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为不正的人蒙蔽。现在有些人大谈神仙鬼怪,宣扬祭祀的方法,还说什么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药,寿高得像南山一样。听他们的说话,满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像马上就能遇见神仙一样;可是,你要寻找它,却虚无缥缈,好像要缚住风、捉住影子一样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贤明的君王不听这些话,圣人绝对不说这种话。”

谷永又举例说:周代史官苌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办法帮助周灵王,让天下诸侯来朝会,可是周王室更加衰败,诸侯反叛的更多;楚怀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灵保佑打退秦国军队,结果仗打败了,土地被秦削割,自己做了俘虏;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采药,结果一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最后,他又说道:“从古到今,帝王们凭着尊贵的地位、众多的财物,寻遍天下去求神灵、仙人,经过了多少岁月,却没有丝毫应验。希望您不要再让那些行为不正的人干预朝廷的事。”

汉成帝认为谷水说得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意见。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夫,名叫祁黄羊,品德高尚,是晋平公的得力谋臣。晋平公要决定什么大事,都要同他商议。

有一天,晋平公把祁黄羊招进宫,问他说:“南阳县还缺个县令谁可以去担当这个职务?”祁黄羊想了想说:“解虎去比较合适。”

解虎与祁黄羊之间有矛盾,这晋平公也知道的。他听到祁黄羊举荐解虎,有点出乎意料,不解地问:“解虎不是与你有仇吗?你怎么推荐他去当县令?”祁黄羊说:“您问的是谁可以去当南阳县令,又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

晋平公赞许地点了点头,说:“好吧!”于是就派解虎去当南阳县令。解虎到了南阳,把南阳治理得很好,老百姓都很拥戴他。

过了一段。

时间。

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还缺少一个军尉你看谁能够胜任?”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担任这个职务。”

晋平公听了,又吃了一惊。原来祁午是祁黄羊的儿子。当时,推荐自己的亲属当官是很忌讳的事情,因为很容易招来闲话。晋平公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就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推荐他去当军尉,就不怕别人说你徇私情?”祁黄羊说:“你问的是谁可以当军尉,又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我是谁胜任这个职务就推荐谁,不管他和我有没有关系,怕什么闲话呢?”

晋平公很赞赏他的坦荡,就说:“那好,就派祁午去吧!”就又任用了祁午,祁午果真非常称职。

后来,

孔子。

听了这件事,就感慨地说:“祁黄羊的话说得太好了!举荐人才不回避跟自己有仇的人,也不回避自己的亲生儿子,真是公而忘私啊!”

历史小故事篇四

穆公非常喜欢马,曾不惜重金,搜罗了几匹名马养在宫中。有一天,一名负责养马的侍从神情慌张地跑来报告说,一匹白色的骏马不见了。秦穆公听了,立刻跟着跑到马厩去查看,只见半根缰绳还拴在马槽上,一定是这匹刚烈的马挣脱了缰绳跑掉的。

秦穆公急得不得了,亲自带人去寻找,沿着路上若隐若现的踪迹,一直追踪到了一座山谷里。不久他们便听到了热闹的人声,原来一群山民正围在一堆篝火旁,从火上烧烤着马肉。秦穆公一眼就看见了草丛里白色的.马皮,那正是他丢失的骏马。

“这是我的马啊!”他惊呼道。那些正吃着马肉的山民都站了起来,惊恐地看着秦穆公和他身后的武士,不知道眼前面临的将是怎样的处罚。

可是转眼间,秦穆公的脸上便恢复了平静,他笑着说:“吃了骏马的肉而不立刻喝酒,会伤害你们的身体。”

于是,他吩咐侍从们去到皇宫中取来几坛好酒,让那些山民们喝下,这才转身走了。他的背影后面,留下一片疑惑的目光。

一年以后,秦国和晋国爆发了韩原之战。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秦军陷入了晋兵的包围,秦穆公乘坐的战车也深陷其中,敌军的长枪都击中了他的铠甲。危在旦夕之时,突然一支队伍呐喊着杀入重围,他们拼死战斗,杀得晋兵晕头转向,一时有些不知所措。秦军趁机反攻,一举击溃晋军,并且俘获了晋惠公。

事后,秦穆公召见那支赶来救援的奇兵,询问他们说:“我不记得曾经有恩于你们,为什么要冒死相救呢?”

那些人笑着说:“我们就是那些杀了您的骏马,却还得到您赐的美酒的人啊!”

只因为当初没有只看重自己的一己之利,而是理解并宽容别人的过失,让秦穆公收获了意外的惊喜。在历史上,一个人的雄才大略,从来不是因为他自己有战无不胜的神力,而是有包容天下的心胸。秦穆公正是凭此而称霸春秋。所以也正印证了那句“胸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

历史小故事篇五

这个故事史料记载如下:“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这便是成语“超群绝伦”的由来。

中国影视文艺作品的皇帝,经常是一副德高望重的样子,很稳重,缺少像西方历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一类的政治:既是统帅和政治功业的开创者,自身又是具备崇高武德和天才战斗技艺的武士,项羽是大家知道拥有高超战斗技能的例外,但他本身战略思维的水准以及政治智慧的不足,却又降低了他作为伟大士兵的声望,而他对俘虏的残忍,更是一件败坏武德的不名誉行为。回顾中国历史,要说在这方面足以与世界上那些伟大武士政治家媲美的人物,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属。

陈寅恪先生谈李唐开创的核心力量及其族群特征,曾用“胡化的汉人和汉化的胡人一语,”这一论断可谓精准钩划出唐太宗时代与地区精英族群的文化及个性特征。当时李家所在的太原是北方不同族群势力交错,战争为生活主要内容的地区,按民国军事家蒋百里的说法,生活方式与战斗方式高度一致,这就决定了唐太宗年幼时代所受的教育是一种武士化的贵族子弟教育,骑射、战斗技能以及战略的知识,乃成为其日常的功课,而由于战乱时期,有防卫的城市为各种躲避战火的游民聚集之地,而好行动与向往功业的性情则又使其对不同的底层人群有接触的兴趣。这些再与其得天独厚的天才相结合,于是,一个既有天下大局观,又有高超战斗技艺的少年武士就诞生了。

史书中记载他第一次参加战斗,并发挥重大作用是十六岁。当时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一个既有天下大局观,又有高超战斗技艺的少年武士就诞生了。

史书中记载他第一次参加战斗,并发挥重大作用是十六岁。当时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围困,李世民参加了一名叫云定兴的将军的部队,前往救援。他向主帅提出:突厥敢于围困中国皇帝,必定是基于大规模救援不及的判断,如此小规模的救援部队,直接投入战斗,不会起到任何作用,不如让部队分成不同的分队,多张旗帜,拉开行军间距,令敌人认为是大规模部队来援,如此,突厥人必定认为自己判断错误,因此就会自动撤军。主帅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事实果然如他所判断。

军事极为罕见的。

读过隋唐演义的人都谙熟尉迟恭单骑救主之类故事,与一般毫无根据的历史人物演义不同的是,这些故事都有真实的战史原型,而且,历的故事远比演义精彩。在演义中,是由于唐太宗游园之类原因,导致对方偷袭,而事实上,这是太宗常见的战斗方式。公元621年,在围攻洛阳王世充的最后战斗阶段,他多次带少量骑兵部队或侦察敌情,或诱敌来攻,或直接带头突击、贯穿敌阵,他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左右开弓,与他经常配合战斗的是后来那位门神尉迟恭,后者的武器是马槊,一种骑兵使用的长矛。他专门编练了一支千余人的骑兵突击分队,号称玄甲军,各小队分别有秦叔宝、程知节等人率领,这种矛头部队经常是他战役计划的核心,也成了其百战百胜的秘密武器。与亚历山大一样,他不仅亲自参加战斗,而且也是古代骑兵战略的大师,堪称闪电战的`古代前驱。

正如后世有所谓三大战役的说法,紧接着东都的围攻,窦建德救援王世充的大军倾巢而来,除了史书记载的太宗在战略和战役战法上的精妙之外,在决战当日,太宗率领的骑兵特种部队,率先对溃逃中临时反身结阵的河北大军展开中央突击,其势如奔雷,锐不可当,一战阵擒窦建德,因此也使得东都负隅的王世充开城而降,为李唐王朝扫平了统一天下的两大障碍。

唐太宗自16岁正式参加战斗,直到29岁通过政变成为皇帝,这种辉煌武士的青春时代对他的一生事业也有决定性的影响。漫长的战斗岁月使其僚属成为政治利益一体化的团体,而长期战斗中形成的战友感情也给传统的君臣关系注入了一种难得的伙伴色彩,这也是唐初政治空气相比其他王朝远为宽松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战斗的残酷和战略思维的务实、严谨与冷静也给予他与众不同的人格和个性训练,使他的统治更富于人性与理性色彩,可以说,他统治的年代也是中国漫长帝王专制历罕见的思想相对宽容、个性化和文化上开放的年代,这是他作为伟大的帝王经常被后世人们怀念的重要原因。

历史小故事篇六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今山东金乡县)人。一名范汜。他和汝南人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在太学(朝廷最高学府)学**。后来范式要回到乡里,他对张劭说:“二年后我还回来,将经过你家拜见你父母,见见小孩。”于是两人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张劭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酒菜等待范式。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虽然约定了日期,但是远隔千里,你怎么就确信无疑呢?”张劭说:“范式是个守信的人,肯定不会违约。”母亲说:“如果是这样,我为你酿酒。”到了约定的日期范式果然到了。拜见张劭的母亲,范、张二人对饮,尽欢之后才告别而去。

后来张劭得了病,非常严重,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日夜探视他。张劭临终时,叹息说:“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我的生死之交。”殷子征说:“我和郅君章,都尽心和你交友,如果我们称不得上是你的生死之交,谁还能算的上?”张劭说:“你们两人,是我的生之交;山阳的范巨卿,是我的死之交。”张劭不久就病死了。

范式忽然梦见了张劭,带着黑色的帽子,穿着袍子,仓促的叫他:“巨卿,我在某天死去,在某天埋葬,永远回到黄泉之下。你没有忘记我,怎么能不来?”范式恍然睡醒,悲叹落泪,于是穿着丧友的丧服,去赶张劭埋葬的那天,骑着马赶去。还没有到达那边已经发丧了。到了坟**,将要落下棺材,但是灵柩不肯进去。张劭的母亲抚摸着棺材说:“张劭啊,难道你还有愿望?”于是停下来埋葬。没一会,就看见白车白马,号哭而来。张劭的母亲看到说:“这一定是范巨卿。”范式到了之后,吊唁说:“走了元伯,死生异路,从此永别。”参加葬礼的上千人,都为之落泪。范式亲自拉着牵引灵柩的大绳,灵柩于是才前进了。范式于是住在坟墓旁便,为他种植了坟树,然后才离开。

历史小故事篇七

公元581年(大约),后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萧氏出生于后梁国都江陵。但由于当地的习俗认为,凡是二月出生的女孩,皆为克父之相,所以萧岿只好将这个女儿交给堂弟萧岌收养,可没多久,萧岌过世,萧氏又被转送到她的舅舅张轲家。

也就在萧氏出生的那一年,原来北周的大臣杨坚在妻子独孤伽罗的支持下,逼使九岁北周静帝“禅让”,并随之开创了隋朝。之后,隋朝经过八年奋战,终于统一了中原。在征战过程中,杨坚的二儿子杨广可谓功绩显赫。为了表彰他,杨坚不但给他加官进爵,同时还下诏为他征婚,让当时天下名门世家,将家中尚未出嫁的女儿的生辰八字统统呈报上来。最后,术士们看到了当时只有九岁的萧氏八字,就这样,萧氏也理所当然地成了晋王杨广的妻子。

但由于当时萧氏年纪太小,再者,杨广还驻守在离京城建康(南京)有一段距离的扬州。所以当萧氏被接入宫后并没有马上完婚,而是交由皇后独孤伽罗照管。

公元594年,隋文帝杨坚夫妇经过商量决定,乘杨广入京述职时,为他俩举行成婚庆典。新婚之夜,25岁的杨广惬意地将13岁的萧氏紧紧地拥在怀中,杨广的心知道,此时他拥抱的可不止是一个美人儿,同时还拥抱了无穷的希望。因为那些术士,曾神秘兮兮地向杨广透露过,这个女子将来肯定能母仪天下。既然萧氏能母仪天下,那么作为她的老公,自然也就是未来的皇上了。

公元604年,觊觎皇位已久的杨广终于登上皇位。理所当然,此时已经24岁的萧氏也果真印证了术士们说她“母仪天下”的预言。令萧皇后始料不及的是,杨广自从当了皇帝后,就再也不如以前那般宠爱她了,而是整日生活在声色犬马之中。

尽管萧皇后是一个知书达礼的人,但面对着极度寂寞时光也倍感痛苦,终于在海山殿的护卫校尉宇文化及引诱下有了出轨行为。窥视皇位已久的宇文化及,为了永久得到萧氏,堂堂正正地把她收入内室,公元618年,率领禁军造反,并在皇宫中将暴虐的杨广给勒死。

干掉杨广后,已是38岁的萧氏便成了宇文化及的偏室。但很快宇文化及的狂妄行为,便得到了报应。当时,隋朝贝州(今山东武城)漳南镇原里长窦建德在中原一带率领农民起义,建立了夏国,定都乐寿(河北献县境内)。在与窦建德一次次的战斗中,宇文化及节节败退,最终只好带着萧氏退守魏县,并自立为许帝,同时改称萧氏为淑妃。然而,魏县不久又被攻破,字文化及仓惶退往聊城,窦建德又继续率军一路追击,最后攻下聊城,并将其杀死。

窦建德杀掉宇文化及后,不但收缴了宇文化及的所有财产,同时被萧氏高贵的气质所深深迷住,并马上收她为妾。从此只是痴恋于萧氏美色的他,早已忘记了当初逐鹿中原的政治野心。而此时,处于北方的突厥人势力却迅猛地发展起来,大有直逼中原之势。

公元619年,原来因为和亲而远嫁给突厥启民可汗的.义成公主,打听到嫂子萧皇后的下落。于是,义成公主请求启民可汗派使者来到乐寿,要求迎接嫂子萧皇后到突厥居住。尽管窦建德内心极不乐意,无奈当时的他,不敢与突厥人正面对抗,所以最后也只好乖乖地将萧皇后交给来使。

萧氏来到突厥后,启民可汗在初次看见这个天生丽质的美女时,便被其身上散发出来的魅力所迷倒。当天夜里,萧氏在蒙古包中也由隋朝的皇后,许帝的淑妃,窦建德的偏室,一下子变成了番王的爱妃。公元620年,老番王逝世,皇位由他的儿子颉利继承。按照突厥人习俗,老番王的所有妻妾也理所当然地由新可汗接手,可怜的萧氏也随之变成了新可汗颉利的王妃。从此,她在草原上度过了长达10年的时光。

公元630年,唐朝大将李靖终于打败突厥,并将已是40多岁的萧皇后重新接回中原。回到大唐后,李世民在初次看到这位表婶(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与杨广是姨表兄弟)时,便被她雍容华贵的气质所迷住。于是,李世民竟然顾不得彼此年龄的悬殊与外人的指手画脚,马上封萧氏为昭容(皇妃封号)。就这样,这位饱经离乱的隋朝皇后,又正式成为大唐天子的妃子。公元647年,67岁的萧氏终于走完了其风情万种的一生。

历史小故事篇八

明末清初,朝代交替,中国传统数学的衰落已经不可避免。随着西学东渐,从西方传来了较为先进的数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一些科学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梅文鼎更是被称为“历算第一家”。

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梅姓在百家姓中可能是一个小姓,但在宣城却堪称第一大家族。从北宋诗人梅尧臣到清朝数学家梅文鼎,再到近代文人梅光迪,宣城梅氏可谓人才辈出。梅文鼎曾经也想在科举场上取得荣耀。他十五岁时就中秀才,有“神童”的美誉,但后来却屡战屡败。在科举考场上几次都不能中,转而学习历法算学,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梅文鼎从二十七岁起就开始学习数学和历法,终身研究学术。清朝初期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对梅文鼎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对当时已传入中国的西方历法、数学体系认真学习,写了一本《中西数学通》,介绍了当时世界数学的许多知识。这本书融会贯通了中西数学,是一本集古今中外之大成的书。

康熙十一年(1672年),梅文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着作《方程论》,在中国数学史上首次明确地改变了传统数学中代数、几何不分的做法,梅氏参照西方数学体系,对中国数学内容加以重新划分。

数学着作《几何原本》由明人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译出了前六卷,但遗憾的是该书翻译了半个世纪后仍然被人束之高阁,直到梅文鼎出现。梅文鼎根据《几何原本》写了《几何通解》等书,解释欧氏几何学,后又写了《平三角举要》《球三角举要》《环中黍尺》等书介绍西方的三角学。介绍和研究三角学,是梅文鼎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三角学正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中最不足之处,中国古代数学名家普遍缺少“角”的概念。而梅文鼎在《平三角举要》等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各种公式定理及其应用。为此他还设计了一些仪器,可以清楚地显示球面三角的边角关系。

梅文鼎认为数学来源于实践,他并不否认西方数学理论的优越性,主张“去中西之见,以平心观理”,但是坚持西学中源的观点。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初夏,康熙皇帝南巡。在山东德州的船上,三次接见梅文鼎,与他畅谈甚欢,并亲题“绩学参微”送给他,嘉奖他在天文历算方面的杰出成就。“绩学参微”的含意是:治理学问,能领悟微妙的意旨。

梅氏祖孙四代人,就有十多位数学家。其中梅文鼎长孙梅珏成,更是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幼承家学,历算造诣深厚,历经康、雍、乾三朝,被誉为“三代帝师”,晚年退休,乾隆帝赐良田美宅。

梅文鼎是我国承前启后的杰出天文学家、数学家,与英国的牛顿、日本的关孝和同称为世界科学巨擘,是中国古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最有成就的数学家之一。梅文鼎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毕生的科学成就,赢得了很高的声望。他去世后,康熙帝特地命江宁织造为他治丧,营造墓地,给予了极大的荣誉。

梅文鼎去世后,后人立即对其着作进行全面整理,并于雍正元年(1723年)刊刻出版,名为《梅氏历算全书》。该书出版后很快就传入日本,对江户时代日本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小故事篇九

《谋攻》是孙子兵法上卷的第三篇。三国时候的军事家曹操在篇解中注:“欲攻敌,必先谋。”也就是说,本篇主要是研究如何用计谋来征服敌人。

孙子在本篇的起首就指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军:古时以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旅:古时以五百人为一旅;卒:古时以士卒一百人为一卒;伍:古时以五人为一伍;上:上策;善:好,高明。

这段话的意思是:孙子说,大凡指导战争的法则,使敌人举国完整地屈服是上策,兴兵去击破敌国就差些;使敌人全军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只击破敌人的“军“就差些;使敌人全旅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只击破敌人的“旅”就差些;使敌人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只破敌人的“卒”就差些;使敌人全“伍”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只击破敌人的“伍”就差些;因此,即使是每战必胜,还不算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历史小故事篇十

守岁传统,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传统,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传统的习惯。

守岁传统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传统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历史小故事篇十一

传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了明朝,就准备封赏功臣、亲戚和朋友。功臣有数,亲朋无数,沾亲带故的都算上,那是多如牛毛。朱元璋觉得这事不好办。

一天,刘伯温建议他外出散散心,把他带到最热闹的城隍庙。进了庙,朱元璋见大殿西侧的`粉墙前围着一大批人、发现墙上有幅画,画的是一个人、头上长着一束一束挺起的头发,乱得像草鸡窝一样,每束头发上顶着一顶帽子。

朱元璋带着百思不得其解的心情回到宫里。刘伯温这才告诉他:“陛下,我想这个画家真了不起,他是用画向陛下进谏:开国以后,要防止一桩事:冠(官)多发(法)乱!”其实这是刘伯温教画家这样画的。

朱元璋于是说:“好,我立即采纳。传旨出去,今后只封功臣,不封亲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