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镇风物记散文(优秀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17 23:13:28 |
- ZTFB |
- 13页
多参加一些写作比赛或演讲比赛,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和演讲能力。制定总结的时间计划,以提高效率和质量。阅读他人总结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空间。
小镇风物记散文篇一
1、战士们驻守边陲。各个英勇担当。
2、中国的那座城市是由一个边陲小镇在短短三十年间,涅为一座为举世闻名的现代化都市。
3、柳永的干谒之作,也因为鲜活的都市叙述不胫而走,由官府到市井,远播边陲和异国。
4、这部中篇小说,揭开了祖国边陲之地――南涧彝族自治县境内山、水、情的真谛,演绎了一幕幕平凡而普通人的人生故事。
5、呼伦贝尔盟位于中国北疆边陲,与俄罗斯、蒙古接壤。
6、布达佩斯,长期以来只是电影拍摄的边陲城市,真的可以成为一个欧洲好莱坞么?
7、我的家乡是美丽的云南的一个边陲小镇。多少年没回去了,镇上焕然一新。
8、公元1038年十月,元昊称帝,夏遂与辽结成犄角之势,威胁着宋西北边陲的安全。
9、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广东已从原来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边陲省份,一跃成为大陆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10、据报性侵案已经不断攀升,尤其是在边陲地带,但是起诉案子的数目却不多。
11、珠海从昔日一个经济落后的边陲小县,一跃成为新型花园城市。
12、在这个偏远的边陲之地,他得以沉溺于狩猎的英勇和荒野的.热爱之中。
13、这座边陲之州的居民曾因不相信别人告诉他们的任何事情而著名。
14、只因为这个任务的诱惑力太大了,六百个金币,对这个边陲小国的佣兵来说,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15、英雄的人民解放军为了祖国的安宁,放弃了后方的享乐,在祖国的边陲放哨站岗。
16、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油气资源丰富。
17、沙堰镇位于江苏省高邮市的东南边陲,南与江都市接壤,东与兴化市毗邻。
18、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发生在虚构的封建中国边陲之古丝路世界的爱情故事。
19、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20、这个地形基型是用来让你们了解,精神分析师的欲望,()所盘据的位置,何处是分裂及结合,何处是统一及边陲。
21、迟子建是萧红创作的承继和发展者,她带着“北极村童话”走上文坛,倾情地抒写着边陲的“原始风景”。
22、在边陲地区,骑士是民兵、商队和探险队坚实的指挥官。
23、这个地方虽然地处边陲,但是十分繁华。
24、深圳那座城市是由一个边陲小镇,在短短的几年时光,成为一座为举世闻名的现代化都市。
25、我的家乡不是车水马龙的城市,也不是有着异国风情的边陲小镇,而是一个有着花香鸟语的小山村。
26、科技进步正在使我们能够探索宇宙的边陲、物质最基本的成分及生命的奇迹。
27、大夏帝国,西南边陲,森林广布,可谓崇山峻岭。
28、西双版纳,中国弥漫的烟雾笼罩着中国这个边陲的****带地区,西双版纳与老挝和缅甸接壤。
小镇风物记散文篇二
我很喜欢吃饺子,在北方,每到年三十晚上,每家每户都会放鞭炮,包饺子,看春节晚会,这样才代表过年的味道。小时候,我和表弟表妹十分喜欢过年,因为可以穿漂亮的新衣服,还有奶奶给的压岁钱,对于我来说,就是可以吃到一盘美味的饺子。
在那个年代,不是每天都能吃饺子的,即使吃,也是肉少菜多,不过只要是饺子,不管什么馅,我都喜欢吃,记得长大后,连续一个星期都是饺子,我却一点不会觉得腻,我妈有时候会开玩笑说,你干脆找个开饺子馆的当媳妇算了,那样就可以天天吃饺子,我那会有一瞬间真的这么想,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太没志向了。
在除夕的夜晚,当钟声在十二点钟敲响,奶奶就会喊:“过年了,煮饺子喽!”每当这时,我和表妹高兴地拍起巴掌,尤其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比吃饺子更开心幸福的事了。当一盘盘热腾腾的饺子摆上桌子,我顾不上吃其他东西,用筷子夹起饺子,一口气吃六七个,在旁边的表妹则笑着说:“哥,慢点吃,别烫着。”大人也跟着笑了起来,我想,我是多少年没吃饭了。其实现在想想,吃饺子已经成为我心中一种不变的情结。
在北方的饺子馆里,会有很多种馅,除了韭菜、茴香、大葱这几种比较大众的馅味以外,还有香菜、茄子、西红柿、柿子椒等味道,特别是西红柿馅的,轻轻咬上一口,酸酸的,感觉十分清爽。
在我即将离开保定准备去往四川的前一晚,奶奶特意为我包了一顿饺子,也就是那天,我没有如以往那样吃很多,因为要跟生长了二十多年的家乡告别,要和最爱的至亲告别,心里有万般的不舍,奶奶一边夹着饺子,一边和我说:“宁宁,在外出门,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好好照顾自己,别担心奶奶。”说到这里,我看到奶奶的眼眶湿润了。我强忍着眼泪:“奶奶,你放心,我会好好的,你别惦记我,我会经常回来看您的。”当飞机起飞的那一刻,我看着窗外的天空,我知道,从那一刻开始,一切都是重新开始,面对我的.也将是崭新的旅程。
许多年过去,我依然喜欢吃饺子,只是没有像从前那样痴迷,但依然怀念奶奶包的饺子,怀念年少时最天真快乐的那段时光,我知道,那是一份不变的情结,无论经过多少时间,无论岁月怎么变迁,都是心中永远的温暖,那是家的方向,指引我通往幸福的彼岸,不改初衷。
小镇风物记散文篇三
约莫三更时分,喇叭声咽不息,惊起千里梦,起来独自阳台站立,夜依旧暗的深邃,对面的山坡依旧幽暗神秘,倒是星星比前半夜多了许多,依旧眨呀眨着,仿佛静静的看守着芸芸众生的睡梦。全无睡意,暗立于此,仿佛注定暂与这宁静的黑夜分不出彼此。心随着思绪飘向远方,仿佛又置身于那曾经打转的小镇,这样的黑夜小镇应该是什么样呢?也许围绕小镇的山坡更加幽暗神秘,也许小镇更加宁静怡然,只能听见晚风吹拂下葡叶啦啦作响,累累青桔(应该还是青色吧)尽情撒欢惹得树枝不堪重负吱吱作响,又或者偶有犬吠……也许小镇夜空已是繁星密布,同样守护着那片天空下人们的睡梦。小镇的那个人呢,不知睡意何虞,应该已是浓浓睡去了吧。
突然想到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今未曾见月,上玄月早已落下,独留三三两两的星星点缀和守护着众生的睡梦。无月光可赠,便借一抹星光趁这黑夜晚风送给小镇好了。
小镇风物记散文篇四
在城市住久了,常会想起以前居住的小镇。
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南方小镇,有着一个十分普通的名字:长塘镇。这个名字,因为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隔离,而变得余音绕梁,韵味十足。几句蛙声,一句乡音,顿时感觉时间翻转,一脚滑回少年时代,回到了那个远郊的小镇。
小镇离吉安城区十五华里。最初时,一条窄长的街道,两旁散落着一些平房,便是小镇的全貌。相对于江南许多古镇来说,这样的小镇,仿佛一幅未完成的铅笔速写,太粗旷,也太简单。能够构成江南意境的一些东西,比如悠长的小巷,比如古老的青石街,比如青砖黛瓦的旧房子,比如精致的小桥……这里都没有。
但是,这并不能减少我对小镇的怀想和眷恋。我的记忆里常会浮起那些红砖做的平房,虽简陋得不能再简陋,里面也装着人们的悲喜和日常。小镇人的生活,也如这房子一般简单。这里的居民,多半是附近的农民,除了待弄几亩薄田,有的会就着天时地利,做点小买卖,过着半农半商的闲逸生活。逢着赶集的日子,小镇便会十分热闹。十里八村的乡民,纷纷赶来,大人小孩子,把整条街塞得满满的。人们呟喝的声音,讨价还价的声音,闲聊说笑的声音,汽车鸣笛的声音,也把小镇塞得满满的。那时会觉得小镇实在太小了,盛不了这么多的繁华和热闹。
不过热闹也只有半日。过了中午,集市散去,小镇重归安静。此时,喧嚣和繁华都谢幕了,曲终人散后的安静,骤然让人心中泛起一种寂然和荒凉的意味。和街道的冷寂不同,红房子里却是另一番情景。一家人围着一起吃中饭,虽然因为做生意,中饭有点迟,但心里是喜悦的。邻里之间吃饭时也会串门,小孩子常端个碗跑到别家,看看人家吃什么菜,好客的邻居,便会叫孩子一起吃菜;大人有的端着碗,蹲在门口边吃边闲扯;有的人家干脆把饭桌摆在门口,几碟小菜,一壶薄酒,三两闲话,吃上小半日。
无事时,人们常到茶馆休闲。小镇上的茶馆有好些家,都是几张方桌,几条长凳,便是全部摆设。一碗茶只收两毛钱,现在好像涨到一元,可以坐上半天,其实没事坐上一天都行。开水是免费添的,若是嫌店里茶叶不好,还可以自带。以前我家隔壁,就有个“春来茶馆”,生意极好。暑假时候,门口风很大。我常拿个摇椅,坐在门口纳凉。然后,去喝茶的人们,便陆陆续续经过我家门口,遇到熟识的就打声招呼。孩子的爷爷也喜欢喝茶,据说一上午喝几大瓶茶水不会觉得撑。我觉得惊讶时,孩子爷爷却一脸淡然:“不算什么,泡茶馆的人都特能喝。”茶馆除了卖茶水,也会卖些日用杂货,方便人们喝完茶后买些必需品回去。中午若不回家,女主人还会煮面炒粉,两三元钱一大碗,吃得人撑撑的。
小镇上小吃店不少,多是夫妻小店。我们去得最多的'是一家“小三早餐店”。男主人小名小三,手艺相当不错。那里的包子馒头特别好吃,煮出来的米粉也是色香味俱佳,让人念念不忘。夫妻二人,做事勤快,待人又温和热情,所以生意特别好。每次去吃,几乎都要排队,可是大家都愿意等着。来吃的多是熟人,有时吃完忘记付钱就走了,他也不问,记在本上,下次来了再付。不像去有些店,若是忘付钱,店家急急追出来,让人好不尴尬。
其实小镇没有变。这里依然是我的家,是那座熟悉的,质朴的,充满烟火气息的南方小镇。它一直在守候在那里,在那里,等着我回去。
小镇风物记散文篇五
走进“士元书屋”院子,一股浓浓的农家气息扑面而来,大门正面的中堂是毛主席画像,画像颜色有些淡了,但是没有一丝破损皱褶,看得出是有一些历史了。
我走近毛主席画像细细端详,“士元书屋”的主人老於看我认真的样子,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来。毛主席画像八十年代初开始张贴,1988年的时候,老於靠种植十多亩农田和浇铸五金、维修农机具的手艺,成为小镇首批万元户。看到村里人农闲时,不是打扑克,就是摸小纸牌,生活枯燥无味不说,还因此常常产生一些口角和小矛盾。
于是,老於就和妻子商量着到城里买一些书和象棋等,办了一个农家书屋。村民一有空就往这儿跑,村里的老马认真学习了养鱼知识,承包了村里的鱼塘成了养鱼专业户;老吴认真钻研了养猪技术,成了养猪专业户……更喜人的是,村里吵架斗嘴的事也几乎绝迹了。而毛主席画像被作为幸福生活的象征保留了下来。
一个小小的士元书屋,竟然带来这么多惊人的变化。我认真翻阅起来,书架上除了有发家致富之类的书之外,不仅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经典名著,而且还有流行杂志《莫愁》、《幸福》等,更有孩子们喜欢儿童读物,曹文轩、杨红缨等写的系列小说。
我留意了一下,堂屋紧靠西墙的长条凳上坐着七、八个孩子在看书,西厢房里有三、四老人围着桌子在下棋,院子里还有人在打乒乓球,我忍不住赞叹。书屋的主人“呵呵”地笑着说,现在不同以前了,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扶持农家书屋,当然一年更比一年好啊!只是书屋管理的难度变大了,在白天,两扇木门必须永远敞开着。年轻人忙于打工挣钱,老人和孩子闲在家里,我这儿就成了最好的去处。尤其在节假日期间,天一亮,小孩子就爱拉着老人的手就往书屋跑,往往天不黑,门关不起来。
这时,一个下棋的老人接过话茬说,老於大字识不了几个,可是城里有名乡里有榜,报社电台还采访过很多次呢!老於打开一个紧锁着的抽屉,翻出一沓报纸,《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十多家报纸都写着他的报道。那些由新到旧的报纸仿佛是一张张照片,深深地记录下了老於这一个农村文化户的成长历程。
老於是一个将近七十岁的老人了,但是精神矍铄,走路有力。我不禁想,是什么使他这么年轻?在墙上的一幅字上我找到了答案,那是1995年,时任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来建湖实地考察时赠给老於的题字:“精神高尚,乐于奉献,文体并茂,带头小康”。
【乡镇街道范文】二。
“高山农民好福气,在家就能看上戏;高山农民好现代,电脑旁边学种菜;读书看报乒乓球,文化站里啥都有……”这是河南省伊川县高山镇“乡音”剧社在排练节目时的一段说唱词,也是伊川县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个生动写照。
娱乐、休闲有去处,健身、竞赛有场所。
12月26日,尽管伊川乡村气温低至零度以下,但是高山镇文化站站长吴前进仍然忙的满头大汗,一边是“养鸡大王”王灿庭急着要借养鸡方面的科普书籍,一边是书法爱好者段思庆急着要宣纸写字。文化站义务管理员王少利忙着帮剧社的王洪钦、段双婷排练教育子女的小戏《称妈》。
去年以来,伊川县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作为惠民、福民工程来抓,以县、乡、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使该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穿着统一的服装,踏着不大熟练的舞步,一到晚上,葛寨村30多位妇女就聚在葛寨乡文化广场,有模有样地跳起了广场舞。村民史丽禅说,以前村里很多妇女喜欢打牌,一坐就是一天,现在大家都喜欢上了跳舞,一天不跳都不自在。和她一起跳舞的村民刘秀桃说,“请老师教舞得花好多钱,我从电脑学会后自己教大家。舞蹈队从成立之初的几个人,到如今已经百十号人了。
葛寨乡副乡长董贵强告诉我们,建这个文化广场,乡政府投资了100余万余元,总面积有余平方,可供500余人同时使用。为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真正让当地群众娱乐、休闲有去处,学习、健身有场所,活动、竞赛有阵地。
村(社区)文体活动室达标率达80%。
经过一年的创建,目前伊川县全县369个行政村(社区)中,已有296个村建成标准的文体活动室,村(社区)文体活动室达标率达80%。为调动各乡镇创建积极性,县政府拿出100万元资金对项目落实情况好的乡(镇)、村进行奖励补助。今年来该县给各乡镇文化站配备图书总价值达50万元。为每个村选配备一名文化大院管理员,由县财政每人每月补贴150元,具体负责文化大院活动室、农家书屋管理工作。文化管理员均经过培训持证上岗,使村级文化大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除了广场舞,农村文化生活的更高层次就是农家书屋带来的精神食粮。60岁的王振卓是高山镇增花营村的文化大院管理员。他会根雕、烧制陶瓷的技术,有“陶瓷工程师”证。前一段有人找他定做几件陶器,没有“版本”,他从村图书室的一本陶艺大全的书里找到了图片,制成模具让客户一看,正是人家想要的东西。从那之后,王振卓每次制模具或是搞根雕遇到困难,就到书中寻找答案。“久而久之,我算是这一带的专家了,一般问题可难不倒我,真的假的陶瓷我一眼就能看出来。”王振卓憨厚地笑了。
在伊川县滨河大道东侧,投资4.6亿元的县文化中心(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广播电视台)已具雏形。这个工程于203月底开工,目前已完成投资1.8亿元。竣工之后,一座免费开放的多功能文化乐园将为伊川公共文化增添一道靓丽的风采。
如今,走在伊川县的大街小巷,你都会被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所包围,运动与时尚、轻松与惬意、健康与欢乐,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不断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感受到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带来的可喜变化。
【乡镇街道范文】三。
我走过无数名山,可对家乡的南门山水,可谓情有独钟。把南门山水多次绘声绘色介绍给文友,把她风韵美貌罗列给大家欣赏;不厌其烦带大家登南门山,一睹其风采;也曾多次用粗糙的文字,把她编辑成小文,献给读者。
古人云:山之骨在石,山之趣在水,山之神在秀。“石”、“水”、“秀”,这三个字在南门山似乎都具备了。
“石”是南门山的一大景色,它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只要你从山谷往上爬,你就能看到各种形状的石头,千姿百怪,鬼斧神工。经过千万年山水的冲撞,有些石头似有了灵魂,如鱼似猴,形象逼真,成天然之趣。不少大石头留下了一个个大小不一形状优美的冰臼,为何在这个会出现冰臼呢?这就有待专家去考究了。
水在南门山,可谓得天独厚之优势。她没有环境污染,有人称两水库为“天池”,这美称似乎不为过也。
“秀”在南门山是一道亮点,你看不到“险”、“峻”、“惊”的景色,目之所及,都是那样顺眼、和谐。无论春夏秋冬,来南门山,始终层林叠翠,野花盛开。当你在水边走过,或坐着小船在平静的水库经过时,人倒映于水中。白云在水中飘浮,鸟儿在水中展翅,真有人在画中游之感,你自然而然,领略到山水的细腻风情!我有时在深思,这一带的村民,为何那样淳朴、诚实、厚道?我想,跟这里的风水是绝对有关系。
南门山是一个边远的山区,又是一个著名的老苏区。而今,赶上了时代的快车道。我相信南门山的明天,会像她的山水一样美丽!
【乡镇街道范文】四。
广场舞、戏曲、经典诵读、花样跳绳、才艺表演……近日,洛阳市伊滨区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节目巡演活动走进佃庄镇,14个节目的表演者均为各村村民。
近年,洛阳市伊滨区该镇加强镇域建设管理,大力推进文化创建活动,加大文化基础投入力度,19个行政村村村有文化广场,村村有文艺演出队,村村有农家书屋。乡村里的“大舞台”,使过去村民农闲靠打牌、看电视打发时间的现象成为过去。
老地方,新舞台。
夜幕降临,佃庄镇黄庄村文化广场上灯光闪烁。
村民王红利麻利地收拾好碗筷,换上健身鞋,穿上舞蹈服,迫不及待地出门了。初冬的夜晚有些寒意,但广场上的热度让人心头涌起阵阵暖意。
这支广场舞队的领队是40岁出头的村民韩继红。一曲终了,韩继红用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开心地说:“广场舞在我们村已搞了5年了,开始时只有我们两三个人跳,现在有200多人。我们不仅在村里跳,还到洛阳市区跳,前不久还参加了‘舞动中原’广场舞大赛。
这支队伍中年纪最大的是70岁的老人高勤娥,年龄最小的有二年级小学生,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在西马庄、东石桥村等地,记者也目睹了广场舞带给村民的激情与活力。
“不能让农家书屋成摆设”
每天早饭后,朱圪垱村村委会委员张灿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农家书屋的门。他说:“这里有3000多本书,有农业技术类、生活常识类、法律知识类,还有少儿读物。书这么好,咱不能让它们躺着睡大觉,让农家书屋成摆设。”
笔者翻阅了借阅记录,看到几乎每天都有村民来借阅。张灿峰说,村民们农活忙,刮风下雨天来的最多。
71岁的朱中祥老人是原洛阳轴承厂职工。他说,别小看这小书屋,它对提高村民文化素质、普及法律知识和带动村民致富意义可不小。
主题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这几天,在佃庄镇文化艺术节上,各种主题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着。
佃庄镇副镇长张玉红介绍说,文化艺术节先后开展文化活动148场,吸引周围的群众积极参与。
【乡镇街道范文】五。
去山东沂水的泉庄,我总觉得是去寻找往日的旧梦,山泉,群崮等等,仿佛与我有个前世的约定,只不过是选择了今日的相逢。在绿色的山峦中穿行,看到的山是绿色的,水是绿色的,风也仿佛是绿色的了。当我听说泉庄的泉与泰山的泉一脉相承之时,更是为之惊叹不已,只想恰走进一个又一个目标,把泉庄的景色收入眼眸那纷至沓来的脚步。那曲折蜿蜒的河流,那茫茫群山的叠影,都幻化成一支支清冽泉眼,在脑海里汩汩而流。
泰山的泉水,名播天下,据说泉庄的泉,就来自泰山源头,它像一支汩汩而流的暗河,就此分作两支,一支流向济南,一支流向秀美的泉庄,让她拥有了丰沛的水脉。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加上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生活具有良好的保障。当地人就以泉为美,以泉为荣,由此起名为泉庄。“泉庄”两字,就像江西的婺源一样,有着秀美的景色,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浸透了古今文人和劳动者的智慧,被称为江北文化名镇。
泉庄的泉,有响泉、康家泉、碗泉、鞭杆泉、南峪泉、饮马泉、马蹄泉等等,能够常年不涸的泉有千眼之多,泉是这片土地繁衍生息的命脉。据说许多许多年前,泉庄遭逢百年不遇的大旱,人们为了找水不惜踏遍沟沟坎坎。一天,有个牧人在一条干涸的山沟里发现了几只螃蟹,他深知螃蟹必不可缺水,在这干旱的土地上生存,就必须依赖水泽。以螃蟹的天性,肯定会识得水路,有它引路,或许就能找到宝贵的水源,于是牧人就跟随螃蟹而去。
看来,螃蟹也确实在寻找水源,只见它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横行在焦渴的乱石杂土之上。终于在一个长满青苔的地方,螃蟹止步不前,并且上前举螯挖土,像钻取蟹窝一样,不一会将地面挖出一片湿土,继而泥浆,不久,一股细流渗透出来,渐涌成一汪清亮的泉水。等牧人回村奔走相告,大家争相进山察看之时,泉水已从一个个蟹窝里流淌出来,形成了清澈的小溪。人们发现了救命的泉眼,生命得以薪火相传。有了这些泉水,再干旱的天气,农作物依然丰收,这也就是流传至今的“螃造泉”的故事。
泉庄的康家泉,是因此地居住着康姓人家而命名,这个泉水的流量很大,泉水清澈,泉头高突,一年四季奔涌不息,与济南的豹突泉很有些相似。与康家泉不同的是响水泉,它位于泉庄镇西郭庄村西,是一个十分罕见的季节泉。响水泉平时没有泉水溢出,泉眼也好经极易被人忽略,于是它的周边便成了菜园、庄稼、荒草的的领地。只有每逢下过雨之后,才顺着泉洞或沿某个裂缝,喷涌出水。
这一现象,曾经令人陷入疑惑,传说纷纭。人们猜测,响泉水不是深层地下水,它与地表水渗入地下水量有着密切关联。雨水汇聚充足,形成了地下泉水,在地表的压力之下,从而赋予了新的水流的能量。响水泉出水之前,常常伴发出呼啸般的响声,有时还会隆隆轰响,响声过后,才像万马奔腾,泉水声势浩大地喷出地面,灌溉着周围的树木、土地,为大地进行又一次的濯洗。
碗泉是当地人最喜闻乐道的泉,大小有如一只白瓷碗而得名。因为它的小,培加令人格外珍惜。碗泉虽小,却能够流淌四季,无论天气怎样干旱,都能保持细小的水流。村里人放牧来到此地,若口渴了,俯身就可以喝上几口,就像大自然为人类捧出的天然美酒,虽然不多,却能够掸饥解渴。曾经有人对碗泉进行开发,挖取周围的砂石,比之前略大了许多,然泉水细流,仿佛是它必有的规则,虽然清澈旺盛,但不会加大泉流。不放纵,守约束,这也许就是碗泉常年不竭的原因。
泉庄的美,是环境的美,这里无工厂,无污染,无喧嚣,自然村落在山脚下隐现。由于这里泉多,逐渐形成瀑布成串,细流成河,最终汇入马莲河内,近年来,两岸进行了生态护岸,在马莲河沿岸种植水生植物,形成了水水相接,坝坝相连,流水潺潺的亮丽风景,有北方小江南之称。这里有千年银杏树,千年古槐,千年石抱树,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
泉庄的历史悠久,历史名人居多,宋真宗时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就是泉庄人士。传说宋真宗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赵恒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后被清代石玉昆著进《三侠五义》《狸猫换太子》这一段落。这里有千年银杏树,千年古槐,千年石抱树,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人文景观。
有人说,泉庄的景致,首先是在其泉,其次是著名的山崮,其实不然。“崮”古时也称作方山,辞海解释是四周陡削、山顶较平的山,其态势奇特宛如古时城堡。它形成于距今约5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经过漫长的年代多重地质作用才得以形成。“岱崮地貌”命名之前,它还在沂蒙大地沉睡,人们常在石坝上,垒房子的石块上,发现三叶虫化石,就连进山的路上,都可以轻易地捡拾几枚。如今,随着“岱崮地貌”的命名,现已开发成各个旅游景点,比如著名的纪王崮。站在崮上,能清晰望见周围的群崮,崮与崮之间错落有致,又相互衔接,各具形态,景色十分壮美。
泉庄的崮,有纪王崮、东汉崮、马头崮、锥子崮、剪子崮、姜家崮等50余座,这些崮造型奇异,雄伟险峻,显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崮名都以其逼真的形状命名。我曾陪同广东省旅游文化协会会长、被誉为“中国当代徐霞客”的著名学者李存修老师一起登过姜家崮,面对四面垂直高耸的崮顶,我们围着转了几圈也没有找到能够攀登的路线,哪怕是一个可以攀升的缺口,不得不退回山下去,重新确立下一个登崮方案。
据当地老人回忆,1947年7月,我鲁中二军分区十一团14名指战员抗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坚守此崮10余天,成攻突围。在这十几天里,敌人想尽办法从进行强攻,结果一次次失败,最近推着大炮另一个山头轰炸姜家崮,在这所有的炮弹中,只有一枚炸弹落在姜家崮的悬崖边上,60多年风雨过去,至今石壁上仍能看到炮击的痕迹。那天,我们没有登上山去,自然也不能看到崖壁上的弹痕,感受战争年代的艰苦卓绝。回望擎天的崮峰,湛蓝的天空下,是几片悠然的白云,崮,巍然不动,仿佛踞守在沂蒙大地上的万里长城。
小镇风物记散文篇六
我不知道这个小镇叫什么名字,它肯定有名字,但没有人告诉我。
镇上的人们涌在小镇惟一一条穿镇而过的街上,像赶庙会一般,男人穿着不知是那个民族的衣服,女人头顶上插满首饰。小镇上的人们很热情,他们请我喝酒,吃一种叫“散子”的食品,街上的孩子们三五成群,兴奋地打闹着,在人群中跑来跑去。
汽车一个急杀车,我的身体惯性前冲,头重重地撞到了前排的车座椅背上。当我睁开迷迷糊糊的眼睛,看见一群绵羊从车前横穿马路,远处有一处小镇,我同样不知道它的名字。
千曲河。
千曲河绕着千曲山,它的另一侧露出宽宽的河床,一床被河水冲刷的圆圆的干净的`鹅卵石。
天气很热,几个孩子脱掉衣服,扑通、扑通地跳入河中。这是我儿时的河流,我们仰泳在水面上,仰望着蓝蓝的天空,看看一只只小鸟尽情的飞翔,滑过蔚蓝色大海,白云如朵朵浪花,影子掠过千曲河,掠过我们小小的身体。
山坡上。
山坡上绿草如茵,一条小路弯曲而上,不远处的草丛中,南边拴着一头黄牛,北边也拴着一头黄牛。
沿途。
乘上开往乡村的火车,车窗外,村庄连着村庄,农田连接着农田。田野里,有辛苦的农人在劳作。阳光照耀着大地,穿梭在这绿色的世界之中,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山是绿的,水是绿的,乡村是绿的,庄稼是绿的,草是绿的,树是绿的。
火车是绿的。
黄昏。
太阳西斜,沿途的风景重重叠叠,映入眼睑。
我沿着河岸溯流而上,渐渐地进入了山谷,寂静的山谷,一座座峰峦飘着雾霭。
出了山谷,就到金峰镇了。
这是老船夫告诉我的。
落叶。
每年的十月,秋天就来了。
随着一场北风的刮起,房前屋后的树木,飘零下一片片叶子。到了十一月,在没有风的日子里,叶子便静静地落光了。此时,鸟雀叫的更欢了,声音嘹亮,悦耳,像是催促秋天里人们的脚步,快快把丰收的五谷运回粮仓。
紧接着的十二月,会有一场雪悄然落下,经雪覆盖的落叶,变得更加金黄了。
炉旁。
这是很多很多年前的冬天的事了,那时我大约七、八岁的样子,放学回家后,父母没因加班,晚上一般是11或12点钟下班。我一个人和奶奶吃了饭,陪着她坐在炉火旁。我向来是很少和奶奶讲话的,我只顾着自己看着小儿书,但我能感觉到,奶奶慈爱的目光始终放在我的身上。我偶尔抬起头,就会看见她微笑的脸庞。
这是我从小对奶奶记忆最深刻的一幕。她那微笑的脸庞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琐事。
邮局一千米,银行一千米,这都与我无关。
菜市场一百五十米,超市一百米,澡堂六十米,公司一千米,这些是我天天往返的地方。
夜晚,我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在窗前,内心空寂,目光干净而平淡。
清晨。
太阳敲开窗子,敲醒沉睡的眼睑。光芒透过窗帘,满室地金黄。好一个明媚的清晨。在这个寒冷的初春里,能有这样的时光,让人的心情一下子爽朗起来。
起身,打开窗帘,站在暖暖的阳光中,深呼一口气,空气是甜甜的,有着阳光的芳香。一只小鸟,飞落在楼下的一棵树上,啾啾地叫着。使这个刚刚苏醒的城市,一下子清灵了许多。
阳光在小区楼宇中转动着,它要把每一缕阳光送到千万家。
野草。
残雪消融,从黑黝黝的泥土中,钻出野草尖尖的小触角,这不易被人们察觉的,被我发现,激动地差一点跳了起来。
它们带来了春天每一缕消息。
春天来了。
春天真的来了。
油菜花。
我没有见过油菜花。但我听过一个路过春天的人,给我讲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的美,那风中的香气,让一个感伤的旅者,从迷茫和疲惫中站起身子,整个世界都变的一片金黄。
此时,我的冬季,残雪还没有消尽,而另一场新雪正从逼迫头项。
微澜的生活中,朝着幸福,朝着虚无,我只能靠一张纸或一首诗来脱离残冬,从心里长出一株绿芽,这不是南方的油菜花,是北方的野草。
摊开一本书。
摊开一本书,倾听一个人的灵魂讲述。
眼睛含着暗淡的光芒,哑着歌喉,四处奔走。那里是我们应该停留的故乡?
梨花开了。
窗外的梨花开了。我寂静地站在阳光下的影子里,迎面扑鼻的芳香,让我无法靠近。
又是一年好春光,我们又在这春天里增添了几丝白发,手中的相机,慌慌张张地举起,那一树花朵,在我定格的瞬间,飞飞落落。
青草儿。
有什么比它们柔软,有什么比它们坚强。
风吹过时,它们低矮着身子,雨落下时,它们翘起脚尖。
它们从来不说话,它们在夜里自言自语,
当我看到月亮的时候,它们披着一袭月光的羽衣,摇曳着满天星辉。
提及。
我常常提及黑夜与白昼,也常常提及荒原与大地,这些辽阔的事物,点燃内心一盏灯,正如我现在走在这片大草地上,捏一朵野花在手中。
无边无际的风,让我不得安宁。
单衣下的身体颤栗着缄默。
我的土地。
我的土地长满荒草,正如我粗粝的笔迹写下一首荒凉的诗,用荒凉安慰荒凉,用孤独充满孤独。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种子已经干瘪,水独自流淌,与生活无关。我那些叫兄弟的人们站在远处,摇头,叹息,或发着脾气。
阳光越来越沉重,我干咳着,再也难以消化粮食。脚上长满了刺,在白天变软,在黑晚变疼。
现在,我只能说,这是我的土地,它肥沃,却长不出粮食、蔬菜和果实。
小镇风物记散文篇七
有些事固然以前很多年,然则每当想起,心里照样会泛起波澜,毕竟亲情是一条永远也割舍不掉落落的线。远走异域多年,天天一贯地为生活劳碌着,为家庭幸福奔忙着,缺乏了时光去呵护那段亲情,并不是有意忽视,而是不肯意提起罢了。
我很幸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大年夜大年夜伯叔叔姑姑姑夫都很宠我,我们家里一共有四个小孩,本来我应当是第二个出现的,可能是太过焦急去看这个充斥花团锦簇的世界,所以早早就出来了。因为早产,身材体弱多病,小时刻几乎成了病院的常客。为此,我爷爷奶奶姑姑姑夫没少为我操心,因为那时刻爸爸妈妈工作异常忙,所以更多的时刻是爷爷奶奶照顾我;再加上姑姑姑夫在病院上班,看病应当比较便利,不过那段记忆我比较模糊。有亲戚在病院上班,肯定是便通很多,如今我也在病院上班,有时刻照样可以或许享受这份优胜的,然则谁都不肯意生病是吧,病院这处所照样少来为好。小姑夫是个很朴实的人,每到周末,都邑给我们几个小孩做好吃的,水煮肉片,拔丝白薯,还经常买好吃的小笼包子。有一段时光我还住在姑姑家好几天,那时刻表妹齐茉还没有出身,有时刻周末不上班的时刻,他们带着我坐着火车去石家庄动物园玩,拿我当本身的孩子一样。姑夫知道我怯弱,但照样经由过程他的办法让我控制了有生以来第一个技能:拍浮,如今想起来,真得很有效。多亏我的两个姑夫孜孜不倦的教导,他们是最大年夜大年夜的功臣。
我爷爷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他是一名中学的校长,和奶奶是师生恋;然而很不幸,在爸爸小时刻他罹病去世了,留下了奶奶和爸爸、大年夜大年夜伯、大年夜大年夜姑。经常听爸爸说,爷爷是个文采很好的人,也很爱好诗词歌赋,并且长得十分帅气有气质。我爱好写作和音乐的爱好,或许就是遗传他的血脉,固然如今的我并没有爷爷那样优良。后来奶奶碰见了安爷爷,他是地道的农村人,为人诚实憨厚,在部队当过几年兵,后来到本地铁路病院当驾驶员,在我的记忆里,他永远都是一副憨厚的.笑容,他还有一个女儿,也就是我的小姑,也跟着他来了奶奶家,成家后和我小姑夫也在铁路病院上班。假如不是后来爸爸妈妈告诉我,我根本不信赖他们不是亲的。
后来表妹齐茉出身了,很特其余名字,和我相差十一岁。她差不多像安艾米这么大年夜大年夜的时刻,我也经常带她出去玩,逛商场,去动物园,带她吃麦当劳,给她买好玩的玩具,那种认为挺高兴的。直到后来,家里发清楚清楚明了一些事,让小姑小姑夫一家人慢慢地消掉落在我们的生活中,接着过了几年,我们一家人也来到了四川。再也没有了各自的消息。从此相隔遥远,泥牛入海。
小镇风物记散文篇八
这是一条毫不起眼、微不足道,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路。要不是它的存在给无数人提供了上菜市场买菜、买面,买油盐酱醋及一些中老年人购买服饰的便利,我想没人会想起它,更别说从里这走过了。
因为路过的人多,就给这个不起眼的地方酝酿了无限商机,聚集了财气。路两边多年前原本是普通的民用平房,现在都被改为了商业门店和做裤边的摊位。
近乡情更却。我从来没想过要把它付诸笔下,以致于我有此意念时,竟然不知从何说起。也许这就是熟视无睹的逻辑道理吧!由于过于亲近,就像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人的爱和感受一样,对于越熟悉的东西,写起来就越觉得生疏。
我是11月份把店面搬迁到这的。步行街从开始就嚷嚷重新修整,直到20政府才发文确定,开工还遥遥无期。以致于这期间我们不敢多进货,加之这两年网络的冲击,生意也一落千丈。面对步行街的高额房租,尽管政府给予补贴,也是杯水车薪,与我是耗不起的。本有退出此行业的意念,但顾及退出此行,一无所长不知道再从事什么。正迷惘之际,却又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堂弟带来消息,这里有一空店,房租不及那里一半,于是就快刀斩乱麻,搬了过来。那时的初衷,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做一年,生意不好就退出此行,没想到“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却救活了我的生意。
要说我搬到这里也有一年多了,每天与它耳鬓厮磨、唇齿相依,非常熟悉了,我却无从落笔,那就从路面写起吧!
这条路大约四米宽,三十米长,入口那段是极光滑的水泥地面,其余路由边长五分米的正方形青灰色方砖铺就,不平坦,也不崎岖,向东连着开阔壮观的步行街,向西通向华泰综合农贸菜市场和小型中老年服装市场。路两边各有几个门店鳞次栉比。这条路没有名字,与其说是条路,充其量就是一个过道。
天道酬勤。其实,越渺小,越伟大;越普通,越高尚。只要用心观察,细心挖掘,多多思考,你就会发现,凡而不凡的道理。其实这里,是一个商业小王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信,听我细细道来。
它位于广场步行街北端,夹于西一排两栋家属楼的中间。两栋楼的最底层都是鳞次栉比的商业门店。它的前面没有任何标识。面向西,左边是一个小型理发店,右边是一个比理发店大些的化妆品店。化妆品店旁边是一个在小城颇负盛名的具有老字号称呼的“胡家馆子”。不管城乡人,说起“胡家馆子”,似乎无人不晓,无人不知。用方言,我们都把这条路叫作“胡家馆子旁边的道子”。按书面语“道子”是要叫作“通道”。所以,当有人问起这个地方在哪,我们都会说是在“胡家馆子”道内。
从步行街步行过来的人,要想进入这个华泰综合农贸菜市场或小型服装市场,想走捷径,非它莫属。
进了道子,两边矗立丈尺高、七八米长的白灰墙,是两边家属楼的墙体。墙面有些斑斑驳驳,看似千疮百孔,上面贴些卖房、转让、租赁之类的小广告,有些不雅观,却传递着一些有用的信息。
走过道子这几米,右边是胡家馆子的后门,门东靠墙是一个存煤球的两米左右高的小铁皮房子,外面用石灰刷过,突兀在那里,有些碍眼,但却是烟火人生、岁月飘香的真实写照。
“胡家馆子”后门西边紧挨的是“酷我新时代”精品裤子店,各种男女时尚精品裤子品种齐全,物美价优。过来是我的“四季红”服装店,招牌有快二十年了,也算老字号了。我现在主要经营女装,以中高档为主,遵循顾客信条“只买对的,不买贵的。”紧挨我的店是一无招牌的精品女装店和一个包店,女装店服装与我大同小异。包店内包的品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规模颇大。
在生活中,服装是更新换代最快的,尤其女装。女人们追求时尚新颖、品质不凡,却又不能价格昂贵。当然,这里与以服装体现高贵、讲究奢华的女人是无缘的。
“胡家馆子”后门对面,是一片空地,是旁边这栋楼唯一的空地,地面凸凹不平,靠楼停放着车辆,对面一片平房,是该栋楼居户的`库房。最南边靠墙是我们和这栋楼的住户堆放垃圾的地方。它的意义就在于,就像我们楼房卫生间的净手器,尽管人人避嫌,可又不能摒弃。
我的“四季红”服装店斜对面最东边是“方圆内衣”店,经营各种品牌内衣。紧挨内衣店过去是“靓美服饰店”和“美言化妆品城”。美言化妆品城规模较大,是小城首屈一指的最大化妆品店。紧挨此店是三家做裤边缝补衣服的摊位,占线较短,只有这条路的四分之一,其作用无可估量。
在这条路上,最靓丽的风景当属这三家做裤边的。他们是三对夫妇,一家挨一家。一年四季,寒来暑往、风雨无阻,他们三对夫妇都坚守在这里。女的一直坐在缝纫机上低头不停踏着脚板,手一直拽着衣服边来回动作。男的一直站在衣按旁接活、烫衣边、拆线等,配合默契。他们默默无闻,终年站在这个岗位上,任劳任怨,为小城人服务着,无怨无悔。
以上这些描述就是这条路的真实写照。
这里,不像商业步行街和广场步行街那样,陈设现代、奢华;门庭装修气派,格调新颖;商品冠以名牌气质,吸引着白领、上层建筑和看似高端满身戾气的人。而这里,来的都是平民百姓,处于大众的中层消费者,中老年妇女和蓝领居多。
这是一个商业泛滥的时代,商品品种繁多,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经不住诱惑,人人缺乏理性消费,常常会犯选择性失误,让家里“废品”堆积如山。
其实,质实最美,有些东西华而不实。君不见那些豪华、高级、气派的高楼大厦里也潜藏着龌龊之事。身穿名牌,品质恶劣的人也大有人在。所以说,品牌只是一个名称和象征,名不名牌并不代表品质。品质在心,不在衣,更不在品牌。我们不追求名牌,只追求实实在的品质;我们不说高调的宣言,空话假话,只会用实际行动用心服务于广大民众。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都会选择来这里。所以,我们这里的商品,是最经济实用的,所以人气很旺。
商业靠的是凝聚人心,物尽天择。这里,服装、内衣、化妆品、箱包,应有尽有,加之缝纫那道独特的风景,给这里带来无限生机。写完它,这条路,让我不由想起了古旧的北京王府井大街。当然与之相比小巫见大巫,有失偏颇,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条路,是平凡人的缩影。它像旧社会的一个小巷,更像一个胡同,住着一些平平常常的人,做着平平凡凡的事,友邻和睦,互助友爱,每天,迎来送往,在忙忙碌碌中过着平淡人生。
小镇风物记散文篇九
今天的故乡小镇变了,变高了、变大了、变美了。日前重返故乡,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铭记在心中的故乡小镇了,更找不到自己的童年了。虽有遗憾,但这毕竟是时代的变迁与进步。
那时真年轻,脸孔红润,皮肤亮得如同刷过一层油。我很年轻的时光是在长丰中部小镇上度过的。小镇在省城北边二十五公里的地方。当兵以后我离开了小镇,以后许多年也经常回去走走看看。
故乡小镇给我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小镇比周边村庄有更多更结实的草屋和瓦房,有更大更明亮一些的窗户和更长的街道,有更多的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和更悠久的故事。
十天里有四天是小镇的逢集日,四面八方的乡亲们都向小镇上涌来。对于周边无数个村庄的人来说,小镇是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他们的希望和奋斗目标。他们到小镇上来,总要捎来一些什么或带走一些什么。于是在许多年里,小镇很热闹,展现出诱人的色彩和生机,让人们感到很温暖、很亲切。推车的,挑担的,肩扛的,手提的,人们往来于小镇,延伸着一种燃烧的热情。
站在小镇的这头便能看到小镇的那头。它的悠长的历史没有人能说得准确。然而人们总还是津津乐道它的过去,它的曾经,它的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小镇上的人们为能生活在这样的小镇上而感到骄傲。村庄中的人称他们为“街上人”,而他们叫村庄里的人为“乡里人”。乡里人看街上人,犹如农村人看大都市里的人,是十分羡慕的。街道的门庭前,总有一些老板那样的人物站在显眼处,捧着老掉牙的茶壶,样子好似乡里人在看自己田里的收成。眼神里刻意表现着一种对世事的审视,似乎能把这个世界看穿、看透。他们在打量别人,也打量着自己。街上人的傲气是挂在脸上的。一旦有乡下人进门买盐买油买火柴什么的,他们都异常热情,以温和、纯朴和实在接待每一位客人。所有的东西都是便宜得不能再便宜,一两毛钱生意也能做出一阵朴素的笑声。
朴素的乡间小镇在不逢集时是非常平静的,就像一条船,默默地泊在那里。一年四季,风吹雨打,小镇顽强地坚守着一片热土,数年不变。因此,在左邻右舍,有谁家娶媳妇嫁闺女办大事,一个时辰就能传遍全镇。这是小镇的节日,家家户户派人到场,争一个脸面也培育了一种亲近。谁家女人添了件新裳,谁家媳妇肚子大了,好像都在酝酿一种变化与进步,牵动着整个小镇。若赶上放露天电影或唱大戏,小镇顿时会沸腾了。许多人为此忙碌着,东家凑两毛钱,西家拼一升米,集中起来作为费用,难得乐一回。小镇南头空阔的场地上建有固定的土台,高约两尺。土台的后面用高粱秆挡成一排,算是一座舞台了。放露天电影也在这里进行。台下黑压压挤成一片。散电影或散戏时,全镇到处都是喧闹声和脚步声,一直向镇外的一条条乡路上扩展。小镇与村庄联系得十分紧密,小镇实际上是靠一个个村庄的热情来维持其生存的。。
收获的季节到了,小镇上回荡着地道乡音的吆喝声,各种瓜果、五谷杂粮、时令蔬菜的味到骤然飘满了小镇。忽然哪一天早晨醒来推开面向街面的窗口,半条街都是香瓜、西瓜、桃、梨等等。乡里人把整车、整挑的收成运到小镇上来,在街口两侧排成一行又一行。小镇成了乡里人充分展示收获的乐园,父老乡亲们一年中最富足的生活连同秋阳一起,也在小镇闪亮登场了。在雨季来临或雪花纷飞的时节里,小镇显得懒洋洋的,昏昏欲睡的样子,多少能绐人以寂寞的感觉。
故乡的雨雪季节漫长,飘飘扬扬或滴滴嗒嗒几个月,让人们感到天下似乎再无紧要的事情可做了。绿树、碧水和田野都已经入梦。苍穹下的.小镇也睡着了,整个小镇都是潮湿的,黄泥巴与雨雪铺就的大地使小镇变得更加陈旧。尤其是脚下的路,几乎找不到下脚的地方。泥巴粘在脚上,甩也甩不掉。泥泞的小镇上到处车辙纵横,东一个小潭,西一个水洼。惟有邻里们之间,用煤渣垫起一条小路,勉强可以放下一只脚。一旦脚下慌乱了,一脚踏进烂泥巴里去,有时拔都拔不出来。在这样的天气里上街,就像一个人走在烂泥巴塘里或如同一只小舟晃荡在湖水里一样,脚一拔出,雨水马上就可以填平脚下所留下的痕迹。下雪的日子屋顶和远方是一片白色,而在原野之上,显出了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道。这小道是被乡里人踩出来的,像白色世界的一张网,以小镇为中心向四周扩散。这张网在雪天里看得非常清楚,也很美。
小镇不声不响,所有的人们也困乏起来,很少出门。镇上的人们闲守在家中,寂静而安详,仿佛在坚守一种人生必不可少的等待。小镇上的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等待,年复一年,看着灰暗的街景,想着自己的日子。老人们有时聚在一起聊聊天,说说过去,讲讲来年。也有人会钻进邻居家里,玩玩纸牌打打麻将。乡里人在小镇上攀上亲的,这时会走动走动,吃镇上人家始终如一的家常便饭。重要客人来了,会买一只鸡称半斤肉,砸锅卖铁也要一张脸面。坐在镇上亲戚的家里,可以看到煤炉上的蒸蒸热气,心里会感到温暖自如,坐得踏实吃得过瘾。一切质朴无华的东西在人们的心坎里流徜。在他们看来,忙季与闲季并存,播种与收获并存,春风与雪花并存,他们与小镇并存,永远不变。
然而今天的故乡小镇变了,变高了、变大了、变美了。日前重返故乡,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铭记在心中的故乡小镇了,更找不到自己的童年了。虽有遗憾,但这毕竟是时代的变迁与进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镇风物记散文篇十
我生活的小镇不大,骑单车绕一周,也不过是两三个小时的路程。
小镇的从前,我并不知晓。当然它的样子,也只是想象中模糊的影子。记忆,也只是十几年前开始的吧,不敢称自己见证了什么,只是老街,仍是原来的老街。
古树青石,婀娜的向前延伸。偶尔的几处房所,被流转的时光磨砺成黯然的神色,只有听到从某个屋檐下飘出的一首老歌,或者偶尔孩子的啼哭欢笑,才觉生活的热情在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有人气的地方,就那么灵活灵气的展现出来。它就会像屋檐上升起的一缕炊烟,袅袅婷婷,委婉的向着高空蔓延着,烟火的味道,就是小镇的味道。
每个清晨,小镇沿街的楼宇还没有从沉睡中醒来,老街,已开始了它一天的生活。
先是街坊的老夫妇架起木火,放上油锅,里里外外的忙活。一会的功夫,金黄的油条被一根根的捞起,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豆浆摆放在简陋的桌子上。背着书包的孩子陆续的来了,晨练回来的大爷大妈也来了,自行车的铃声由远及近,接班换岗的工人也骑着自行车赶来了,忙碌中的招呼倍感亲切和温暖。这烟雾缭绕的清晨,连阳光也笑的妩媚,,这暖就一点点荡漾开来,弥漫了整个小镇。一天的热闹与繁忙就这样开始了。
不知从何时起,生活变得忙碌了,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一处烟火,貌似枯燥的烟火,有些微凉。生存的温暖和热度是要用心去感受才能感觉她真实的意义吧。
诊所,并不是我常光顾的地方。偶尔的小毛病就如遇凉打个喷嚏一样自然,没什么可担心的,可是生病的时候,人难免心生焦虑,唯恐有最坏的事情出现,怀着同样的心情,我走进了老街的诊所。
诊所不大,干净利落。六张床,一台电视。简单的问诊测量,最终难免那一针刺痛。很久都没有像今天这样,在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候,悠闲的躺在床上无所事事,更加巧合的是,手机由原来的接二连三的爆响之后,就没了力气,不再说话。这样的清净,久违了。
我的临床,是位刚刚进来的小男孩。因为高烧,脸蛋通红,陪伴他的有妈妈和姑奶。男孩刚好四整岁,在针头扎向他手臂的一刹那,他没哭。他妈妈告诉她,煦煦是男子汉,打过这一针,感冒就会好了。煦煦自豪的笑了,他说自己是奥特曼,不怕疼。
可爱的孩子真的很坚强。煦煦的妈妈与老人交代完,就匆忙的上班去了。煦煦有些咳,他的`姑奶在一点点的喂他水喝,一勺一勺,放在唇边微微的吹凉。很久很久没有这样的感受了,细腻而温暖,百般的呵护,多么幸福。
药液在一滴滴的输入体内,脆弱的生命得以好转延长。孩子喃喃的和他的姑奶说,明天好了就可以上学了。我扭头认真地打量了一下男孩,男孩看到了我,随即,嘴角扬起一点笑意。在那一刻,我真的很想很想抱抱他。
电视的画面不断出现屋倒墙塌的场面,主持人说,四川雅安发生了7.3级地震,满屋子的人都聚精会神的看着。煦煦在自言自语,为什么发生地震呢?她的姑奶该诉他,大地感冒了,无意间的应答,却没料到,煦煦开始哭起来,看着狼藉悲惨的画面,哭得更凶。他突然觉得感冒的可怕。他也特别想见妈妈。无奈之下,他的姑奶一遍遍的打电话,把煦煦的妈妈唤来了。
见煦煦嚎啕大哭,年轻的妈妈顿时来了脾气,开始数落他,你不知道我在上班吗?你不知道老板不给假吗?和你说好了的,为什么还闹?哭有什么用,病能哭好你就哭吧!没人管你。见到妈妈,煦煦不哭了,尽管挨骂受数落。他不敢哭了,也是怕妈妈打他吧,强忍着,抽搐着,可是委屈的眼泪还是不停的往下掉。妈妈帮他拭了一下泪水,然后倒出刚刚拎回的混沌,喂给孩子,满眼的无奈和疼爱。我看着凌乱不堪的地震场面,听着孩子渐渐平息的哭泣,感受着母爱的一点一滴,心突然的悲伤起来,为活着的人们也为灾难中的人们。小镇很小,世界很大,人们对生存的坚持和渴望以及对美好的向往是那么相似。这时听到孩子说,我要真是奥特曼,我就去救他们。
三组输液,花了整整一上午的时间,离开诊所的时候已近中午。煦煦在妈妈的臂弯中睡着了。妈妈盯着孩子的小脸,感受着孩子匀称的呼吸,眼角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满足。
到家的时候,姐说,没事吧?大家以为有什么意外了呢,打个电话告诉一声也行啊!然后小声的和我说,很怕你打针中有什么意外呢!,没事就好。以后出门千万记着给手机充电。我说,姐,你又胡思乱想了,这么大人能有什么事呢?这样的话,突然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我儿子的爸爸,有一晚一夜未归,真以为有什么不测,担心的要命,手机又关机。结果是在浴池睡着了,一夜平安无事。因为惦念的强烈,所以想像也是发挥到极致,最坏的想象也是最深的关爱。
窗外的阳光很好,我打开窗子,那一束阳光就照进来,很暖很悦目,想着姐姐刚才的话,我就偷偷的笑了。突然之间想起了诊所里的煦煦,他一定还在睡着,在妈妈爱的港湾里。但愿明天不要再见着他了吧,最好是不要在诊所里见到他,即使不再相见,祝福会在。
小镇依旧是平静的,手机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忙。细碎的日子像阳光里斑驳的影子,一地的光亮却拾不起。是谁在哼唱着一首老歌?“再回首,背影已远走,再回首,泪眼朦胧,今夜不会再有难舍的旧梦……”单调,宁静,悠远,就如小镇流淌的时光。
小镇风物记散文篇十一
“正月十五大似年!”这是家乡的一句俗语。
“十五玩龙灯,大红灯笼高高挂;十五敬龙神,祈福一年风调雨顺!”这是家乡的风俗。元宵节这几天,玩龙灯成了家乡的一种时尚,它既是一种娱乐活动,也代表家乡人心里一种怀念和向往之情。
说来这龙灯也并非年年一定要玩的,一般是上一年的年景比较好的时候,玩龙灯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一些。另外,在家乡有一种不成文的讲究,那就是玩龙年不玩虎年,龙年和蛇年是一定要玩龙灯的,但遇到虎年一般是不会玩的,其他的年份没有硬性规定,遇到灾年,家乡人也是一般不玩龙灯的,这样的风俗传承,几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一直没有改变。
往年玩龙灯,一般是正月十三出灯,十六粲灯。举事的村事先一般要放出话来,叫做打闹台。新年一过,家家户户便准备扎龙灯、扎花灯、制彩旗彩衣,总得要十多天的时间忙忙碌碌。然后,临近几个村子的头人或者村干部要亲自上门去请,这叫请灯。请灯不白请,是要送红包的,即送卖蜡烛的礼金钱,多少不论,三五百也行,四五千也可,反正是多多益善,如果请的村落多了,龙灯玩不过来,就只好提前出灯,去年是龙年,龙灯玩得异常热闹;今年是蛇年,请的村落也一定较多,举事的村落便也决定提前到正月十一就要出灯了。
正月十一出灯那天,太阳还没有落山,玩灯的锣鼓就“哐当哐当”地敲打起来,敲得震天响。据说这也是一种仪式,叫做祭灯。闹台打过之后,还要祭拜头灯,头灯即老龙灯,算作是龙神的一种敬意。每年出灯之时,还要专门请来能说会道的老先生说“缎头”,“缎头”的内容无非都是一些祈求风调雨顺、歌颂国泰民安、各行各业兴旺发达的喝彩词,当然也是一种祈福和祝愿的意思。
龙灯出灯那日,最先玩的往往是地方政府机关,然后是学校。第一场往往是场面最大、最壮观的。如果是九龙下海,那玩转起来就需要很大的场子,只见九条龙灯缠绕翻转,你追我赶,流光溢彩,真的就像龙在江海里翻腾之势,直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只觉得眼前五彩缤纷、异彩纷呈,彩浪翻舞,加之烟花的炸响,爆竹的鸣响,那种天上人间光彩的衔接,形成一个整体的美景。
龙灯每到一处,家家户户必摆上香案,香案上除了放上一条鱼,一块腊肉外,也可以摆放上一些点心、糖果、水果之内,当然也少不了放上几条上好的香烟,殷实的人家,也要另外备上几个红包,这样算起来,每户人家的花销一般都在千元以上。但似乎并没有人计较这些,新春里,花上一点钱,落得个快乐,愉悦高兴就是。
龙灯到来之时,往往是锣鼓彩灯开路,我们这里的风俗叫做明路,彩灯一到,主人家就要开始鸣放烟花爆竹了,噼里啪啦好一阵子之后,等到老龙灯到来之后,除了送上香烟和红包之外,许多人家还要在老龙的头上搭上一块红绸布,行跪拜之礼,这便是敬龙神。老龙过后,还有余下的子龙幼龙,虽然可以不一一敬拜,但礼品还是少不了要敬上一份的。
我们这里的龙灯俗称火龙。龙头高约丈余,两只眼珠子就有碗口那么大。口中含的珠子直径起码有半米长。龙灯扎得五颜六色,当然也忘不了绣上诸多的图案,如八卦图,八兽图等,绣的和画的图案真的也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龙玩顺水船玩逆水!”这是我们家乡的风俗。即龙灯一般是从水的上游往下游玩,彩船则是才下游往上游玩。因此,龙灯后面一般不跟彩船,只跟狮子和蛙蚌舞。
龙行顺水,寓意风调雨顺;船玩逆水,寓意鱼儿争上游。这样,龙灯舞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内涵就体现出来了。
每年玩龙灯,组织者总要动用几百人的队伍,仅举头灯的人就多达几十人,要不断地交替人手,而且大都是一些青壮年轮流替换。此外,彩旗、彩灯锣鼓手、号手等等,一长排排开,起码有一里多路长,加之看热闹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地簇拥着,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样的场景,真的让人很感动,都是投热闹,新年了,快快乐乐,是大家的期望和祝福!
到了正月十六,就是粲灯的日子,一般来说,粲灯就是把龙珠和龙眼取下供奉,其余的就一直舞到燃烧殆尽为止,但近几年稍微有所改变,粲灯只作形式,并不烧灯,舞完之后,仍然拆卸保存来年再用,这样就可以避免浪费。
家乡玩龙灯,实在是一种很典型的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它是一种文化传承,也代表民众的一种祈福和祝愿。
龙腾盛世,殷切地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和睦安宁,幸福美满。
【乡镇街道范文】二。
“绝代容美茶,惊世鹤之峰”,早在三百年前,清朝著名旅游家、戏剧家、诗人顾彩在游历容美之后,就留下了这样的诗词佳句。“容美茶”在过去是恩施土家族向中央王朝进贡的驰名特产,加工制作工艺精细,历史悠久,不仅是恩施土家族地区生活必需品,更是恩施土家族地区相互交际馈赠的绝顶妙品。
顾彩的诗句足以证明鹤峰这个深处武陵山脉腹地的高寒地区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厚重。勤劳、智慧、勇敢的土家人以天地为纸,以锄头为笔,以汗水为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祖祖辈辈扎根山区,世世代代谱写茶曲,人人念茶经,用心血泼洒出一幅幅丹青画卷,绘就一首首梦回大唐的壮丽诗篇,堪称“鹤羽千家茶飘香,土家美名扬四方”。
木耳山,就像一位博览古今、通晓天地的世纪老人,淡然地坐卧在那里;木耳山,就像一位蕴藏唐宋,挥剑江山的帝王,威立在那里;木耳山,就像一位秀绝千山、眉目传情的佳人,恭迎在那里……“过去容美茶,今日木耳山”,提起鹤峰茶,我们不得不提起走马,提起走马,我们就会马上联想到木耳山的茶。“木耳山的茶,很好,我喜欢”,这是德国一位茶商在茶博会上品了木耳山的茶之后,一番真实的感受。
我们湘鄂边作协“美丽走马”文学笔会采风团一行30多人,沿街而上,深深地被眼前这片集观光、旅游、生态、环保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所触动。
万亩茶林的株株茶树就像经过严格军事训练一样的革命战士,统一着装,统一站姿,统一行注目礼,步调一致,行动一致;又恰似交响乐团演奏出的音符,在一阵一阵微风吹拂下,绿涛汹涌,浑厚的声音响彻山丘,震撼谷底;恰似伯虎作画流撒的浓墨重彩,清照望月兴叹的清词丽句,李白酒后飞流直下的三千佳句,杜甫杏花村里不思归的憨态。
时下,正是茶叶最佳采摘时期,整个木耳山上弥漫着茶林散发的浓浓茶香,采茶机发出“嗡嗡嗡”的响声,就像一只只忙碌不息的蜜蜂,令人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幸福感、满足感、成就感。
淳朴、善良、好客的茶农,看见我们这群童心大发的“孩子”,热情地端上她们亲自泡好的清茶,心疼地看着我们,口渴了吧,快,快,快点尝尝……天气好热的。
【乡镇街道范文】三。
入夜,地处豫南大别山腹地的鄂豫皖苏区首府、全国著名的“将军县”——河南省新县千斤乡文化中心的图书阅览室里,几个蔬菜种植大户正在网上查阅资料,门前的广场上数百名群众兴致勃勃地观看本乡“杨摆柳”农民艺术团表演的“地灯戏”,叫好声、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每天,像这样的大众文化娱乐活动,已遍及老区新县城区大大小小的休闲广场和16个乡镇(区)的20多个社区文化中心,这是老区新县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带来的新气象、新景观。
作为全国著名、河南唯一的“将军县”,革命战争年代,不足10万人的新县就为中国革命培育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张池明等43位共和国第一代将军,献出了包括吴焕先、高敬亭等在内的5.5万英雄儿女的宝贵生命,其革命历史遗迹达360多处。早在,新县就作为全国红色旅游开发重点县,被列入“1231”红色旅游工程,在全国100个重点建设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新县就有4个;12月,新县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8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之一。
近年来,新县不断加大文化阵地建设力度,累计投资40多亿元,改造提升城区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鄂豫皖苏区首府博物馆等红色景观,配套设置群众文化娱乐设施,同时组织专人挖掘文化底蕴,逐步完善乡镇文化设施。全县1300多个自然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建成11个乡镇文化站、184个村文化大院、195个农家书屋,建成新集镇艾洼社区、浒湾乡游围孜、陈店乡梅花新村等农民健身示范村26个,逐步打造了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大众文化平台。
新县还鼓励县歌舞团大胆改革,公开招聘演艺人才,组建专业文艺队伍。在各乡镇(区)设立文化服务中心和广播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选配11名科技副乡(镇)长充实到乡(镇)指导文化工作,将120多名大学生村干部明确为村级文化管理员。同时,培育各种文化协会组织,发展杨摆柳等民间艺术团体30多个,培育民间艺人600余名。
每逢节假日,新县组织开展的舞狮、旱船、民俗踩街、灯谜竞猜、庆新春广场文艺演出等活动,营造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魅力新县”广场文艺演出、“欢乐新农村”文化下乡、“舞台艺术送农民”、“文艺演出进社区”等好戏轮番上演。扎根农村的10支农村电影放映队,年放映电影为2300余场。走向市场后的新县歌舞团,创作豫南特色节目168个,打造“将军之声”大戏,年均演出100多场次,成为河南省远近闻名的文化品牌。民间艺术团体、民间艺人更是常年活跃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
【乡镇街道范文】四。
浙东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在这里有着一个少为世人所知的古村——走马塘。千年古村走马塘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茅山镇,地处鄞南平原,依傍奉化江支流东江。人称其为“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村中明清古建筑众多,民风淳朴,文物古迹也很多,历朝历代,这里出过76位进士,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现共有人口1500余人,全是陈姓。村落格局完整,水系、桥梁大都保留了古村的风貌。而规模庞大的清代古建筑群更是蕴藏着很多令人惊喜的精致遗存。村里最大的建筑群叫中新屋,建于乾隆年间,整片建筑共432间,檐弄相通,无论从哪一间出发,都能绕到所有的房间。下雨天的时候,在这个超级大院里穿行,不需要撑伞。
走马塘独特的水系,也是一大特色。全村由四条河流环抱,有紫来桥、西沈桥、庆丰桥等,联通各水系。东邻漕、邵家漕、蟹肚脐、后王漕、徐家漕错落其间,还有十余个大小参差、形态各异的小池掘于村中。走马塘先民建造的水系能泄能排,形成了完备的河网防护系统,能使村民最大限度地抵御旱涝和火魔的侵袭。沿着古村的石板路探寻,檐牙高挑的明代建筑随处可见,而清代老宅更是比比皆是。石池头池边竖有一块“公禁碑”,公禁碑初看并不起眼,简单的长方形,上书“汤浅秽污,投掷废弃,堆积馀岸,雍塞通沟”十六个繁体字,古人意在教导后人应注意保护水源和生态环境,想不到几百年前的先人们就能注意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走马塘村四周为护村河,成长方形格局,通过平桥与外界联系。穿过气派巍峨矗立于村口公路边的“中国进士第一村”的新建牌坊,步行不远就到达了走马塘村东南侧的紫来桥。紫来桥取“紫气东来”之意,已经颇有些年月了,桥下多块刻字的条石与石块在无言叙述着它久远的过去。
从紫来桥进入村内,首先看到的是浙江大学将这里列为中国古代史研究基地的石碑,旁边茅草与垃圾环簇,表明这里确实蕴涵着不少的历史沉淀,但又似乎已经被遗忘。自紫来桥沿南街穿行不远就到老街了。老街并不长,大约有二三十米的样子,为沿街木质二层楼,可以看出这里过去是商业所在。老街东面就是“遗忠堂”,门口坐了很多闲聊的村民,而两件明代雕造的石鼓也成了休闲的座椅,这里就是所谓的“擂鼓墙门”。
走出“遗忠堂”继续向西就到了位于村子西南角临河面水的新陈氏祠堂。祠堂相对就大一些了,墨墙高耸,“福”字顶悬,门柱上是“直声振赵宋,忠节耀朱明”对先人赞誉的楹联。祠堂前面是一片相对开阔的平地。正南不远是进士桥,依然觉得这才是古桥,这远比现在经过改造过的紫来桥显得有古韵。祠堂西南墙楼相连为一东向两层老房,为过去村码头所在。房子有两根柱子已经被现在的红砖所替代。但此处境界颇为和谐静谧:绿油油的稻田一望无垠,几条废弃的水泥船侧沉岸边,一块块镂空的拴船石上刻满了时间的印记,树荫下洗衣的村妇一声声击打着石板,几只悠闲觅食的草鸡在踱来踱去,偶尔若干小鸟飞停于树枝头或屋檐坡顶,还有杂草、苔藓……一切都写意素描出了一个无为的古村头的农意韵味。
千年古村走马塘不仅有江南乡村的小桥流水和中国传统的宗祠古宅,而且还有许多令人赞叹的石花窗。现存于走马塘的60多个石花窗大都用青石、红石雕作而成,其中有一扇石窗融门窗为一体,能开启关闭,不像普通石窗固定在墙上,堪称江南一绝。走马塘曲折的小巷里,两侧的墙壁上不时有精美的石雕和砖雕花窗出现,乾坤窗、八仙过海、古钱形花窗及其他说不出名字的无数花窗。窗上所饰各式图案,人物类有“八仙”中的张果老、蓝采和、吕洞宾等;文字类有“福”、“乾”等,寓意丰富深刻。古村最精妙的石窗在新祠堂后面的一条小巷中,古建筑学文献中将其命名为“浙南石窗”。石窗雕刻细致,并且可以开启自如,和木窗并无两样。走马塘的独特生存空间和文化氛围,使陈氏一族以耕读起家,求学为志,德行文学,斑斑可考。抬头四顾,雕梁画栋,屋顶飞檐随处可见。这里气势最为恢宏的当数五马墙了。五马墙分五个飞檐,递等上升,上面雕有许多精美的图案。这时,一缕金色的阳光破空而来,正好照射在飞檐之上,一明一暗,仿佛穿过时空隧道,看到走马塘先人们白衣素衫,手捧尺牍,沐风而诵。
在走马塘,可以看到沉甸甸的文化积淀和随处可见的明清建筑。沿着村中的石板路,两旁大都是檐牙高挑的白墙黑瓦江南风格的明清建筑,在宋祠里有许多贴在壁中的斑驳报帖,如中进士喜报报帖,显示了这个千年古村特浓的文化内涵。
前新屋是古村最主要的建筑之一,屋前有村中最大的荷花池。沿路继续折折前行,就到了最为开阔的村东部中心荷花塘了。荷花塘面积千余平方米,此时正荷叶田田,一涵碧绿,塘中央有两条石砌的独板桥,人行其中远看去就像是走在了荷花中间。前新屋并排建有四套房子,当初分配给兄弟四户人家居住,现在中间两户的房子已由现代建筑代替。穿过前新屋,迎面而来的是客堂,一左一右两排正屋,是屋主人及其子女们的起居室,正屋再往左里走是偏房,供下人们居住。据说陈氏以耕读传家,门风极正,取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与“刚直不阿”之喻,要求子弟以荷为做人的规范,故在家门前挖这二亩水塘,盛植荷花,这就是君子河畔的所谓“君子花”吧。荷塘边的民居,称之为“中新屋”,大多保留着青砖粉墙飞檐翘角的古典建筑风格,只是中间有一座现代的小楼多少显得不和谐。中新屋坐南朝北正对荷花塘,占地近4000平方米,是走马堂目前最有古韵、规模最大、人气也相对旺的地方,数十户分享五个天井。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走马塘的很多老宅的门厅以及屋檐下有燕子栖息。这一方面让人感到了这里淳朴的民风,但是更给人的是一种对物是人非的社会变迁的感慨:进士世家已成过眼的烟云,可以说这里目前最气派的就是村口新修的“天下第一进士村”的牌坊,也正是这“天下第一进士村”的名声也才不时吸引人来。
走出村子立于牌坊下,看着“中国进士第一村”下的“一清二正勋名振朝纲,四靖三清德望闻乡里”等赞誉的联句,不禁陷入了对走马塘的深思。走马塘是平常的,这里也许不应当作为“进士第一村”来定位,因为进士只是一个结果;这里应当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一个农家通过读书不断改变自己的村子;这里是陈姓进士萌发希望,奠定人生基础的地方。因此对于别人称走马塘为“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的说法是不认同的,觉得这里说是“千年古村,一脉相承,世代耕读、田园而乐”似乎更为确切。
上海世博会期间向全球推广的首届“发现中国?魅力小城”在评选出的首批18个中国魅力小城中,鄞州走马塘村获称中国“魅力小城”。
【乡镇街道范文】五。
婺源的山川当然碧得可人,这有婺源历史名人朱熹老夫子的诗句为证,那山是“郁郁层峦夹岸青”,那川是“问渠哪得清如许”,可谓山青水碧了。然而我却发现婺源的山川之绝处更在那“远近高低‘绿’不同”上。你看那山:远处的大鄣山是黛绿色的雕塑,白云也凝固成飘带环绕在它的腰间;近处的山坡是翠绿色的精灵,那灌木丛中、那参差树枝上、那树干上缠绕着的藤蔓上似乎每分每秒都在萌生着新绿;高高的山顶是暗暗的绿,暗得像天幕上的剪影;低低的山峦是青青的绿,青得像那田畈里的禾苗在风中漾着青波。再看那水,远处的水是苍绿色的氤氲,近处的水是墨绿色的明镜,高处的水是淡绿色的飞瀑,低处的水是深绿色的古潭。于是我们看到了如此壮观的景象:一千多只“中国爱情鸟”鸳鸯万里来寻婺源的鸳鸯湖戏水越冬,从而使得婺源成为全国最大的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于是我们听到了如此绿色的前景:婺源可供开发的水电资源蕴藏量还有十三万多千瓦。
婺源的树绿得令人惊讶——为它的近乎奇迹的生机,为它的近乎奇迹的故事。婺源的古树名木之多已经足以令人惊叹,树龄在800-13的就有32棵之多,然而奇就奇在这些千年古树不但活得挺拔,而且依然青翠,老当益壮还为婺源添绿,每每让游客望树兴叹激动不已。不过最为神奇的恐怕要数文公山上的16棵参天巨杉了,它们是朱熹返乡扫墓时亲手植下的24棵杉树中的遗存,树龄虽然已逾800多年,树高都近40米,然而长势依然旺盛,棵棵郁郁葱葱。朱熹毕竟是个大哲人,如同他的学术著作至今还在被专家学者们反复研究一样,他当年以24棵杉树写就的这篇“绿色文章”直到近些年才被人们读出奥妙:原来他是按八卦图阵布点挖穴植下的,唏嘘之余不觉谐趣横生绿风吹。这股绿风吹到民国年间的时候,婺源虹关村的一位名叫詹佩弦的村人,竟然为村中的一棵号称“江南第一樟”的老树专门编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做《古樟吟集》,收入五十余篇吟诵这棵古樟树的诗文,堪称绿色一绝了。
婺源的竹林是油绿色的,最著名的要数赋春乡的十里竹廊了,假如说“赋春乡”的诗意盎然的村名让人触摸到“书香县”的几缕文脉的话,那么这十里竹廊就是一卷长长的春色赋了:婺源的草地是亮绿色的,马路边,小溪畔,公园里,山坡上,到处可见鲜活的绿色地毯在逗人遐想,难怪岳飞当年戎马倥偬过婺源时竟写下“满地芊芊草色娇”这样与其身份反差极大的诗句,而今日之婺源则更是今非昔比了,全县绿色植被覆盖率已高达95%以上,这个绿色的数字是让人亢奋的;婺源的茶是碧绿色的,到过婺源的人终生也难以忘却“婺绿”名茶留在唇齿间的芳醇。即便是古桥,在婺源这个绿色的世界里竟然也能是绿色的,这便是潘溪上的樟桥。这是一棵600年的古樟树,粗大的主干弓腰曲背从此岸卧向彼岸宛如桥身,小枝曲如台阶,大枝竖如栏杆,行人由树身上过河,阵阵沧桑绿风一路扑面入怀,堪称人间一奇。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融资计划模板(模板8篇)
- 最新精选教师通讯稿范文(优秀14篇)
- 林下山地鸡养殖技术研究论文汇总 林下养鸡技术方案(8篇)
- 2023年精选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文案简短(实用20篇)
- 最新参观澳门博物馆怎么写(实用14篇)
- 打开心中的那把锁(汇总12篇)
- 最新会议安全应急预案范文汇总(优质17篇)
- 我是小小接班人汇总(精选9篇)
- 物理跨学科实践活动方案范文 跨学科设计活动方案(九篇)
- 2023年出国留学的英文申请书(实用11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