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长春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回延安通用(实用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12:42:42 |
- ZTFB |
- 12页
让学生在教案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编写要融入创新元素和多样化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回延安通用篇一
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儿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的怀。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分别十年又回家中来。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杨家岭的红旗高高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队员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人。
社会主义路踏步走,光荣的延河在前头!身长翅膀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入党。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务。建国后,写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月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名的诗篇。《回延安》已被选入苏教版七年级下。1939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开始发表作品。1939年到1940年就读于国立六中(现绵阳南山中学)。抗战胜利后,随文艺工作团华北联合大学文学院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土改、支前等群众工作。1947年参加青沧战役,立功受奖。1949年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理事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理事,在中央戏剧学校创作室工作。后任《剧本》月刊、《诗刊》编委,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1997年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先后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回延安通用篇二
检查《登高》的背诵情况。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新的诗歌,名为《无题》,为什么不起题目呢?
无题,表明作者别有寄托,不愿或不便标明作品的题目,这类诗往往隐匿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意旨隐晦,一般难于准确理解,故而在没有原由,没有时间、地点和具体主人公的情况下,读者可在朦胧含蓄之中自由联想、任意体验,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以“无题”命名的诗最早见于《诗经》及一些民歌作品中。而李商隐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均以“无题”或以首句头二字及句中任意二字命名,其实均属无题之作。
二、作者介绍。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一样,都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从小聪颖,16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文章“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以《无题》为题的爱情诗有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爱情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三、朗读课文。
(1)听配乐朗诵。(有条件的播放现成的古诗配乐朗诵带,如没有,则选一首意境雄浑开阔的古曲作背景音乐,由教师范诵。)。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四、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五、研读诗歌。
1.从诗的第一句,可以看出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场景?
明确:离别的场景。
2.离别的双方心情怎样?
明确:心情痛苦不堪。这一点从两个“难”字可以看出。
3.如何理解这两个“难”字的作用?
明确:两个“难”字总括了被阻隔、受摧残的爱情历程,奠定了全诗深沉、缠绵、无望的悲剧基调,有总领全篇的作用。
4.如何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
明确:是全诗的千古名句。首先以蚕丝象征情思,又以蚕死丝尽,表达对爱情的执著到死方休。诗人又以蜡炬燃烧来比喻自己的爱情之泪。表现了诗人执著而又无望的的情感。
5.诗中哪句是作者设想对方在思念自己的情形?这句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两句。不尽的思念之情及相思之苦。
6.如何理解诗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明确:诗人把希望寄托于青鸟,暗示了诗人不尽的思念之情及相思之苦还不会停止。
补充: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
六、诗词主旨。
全诗写暮春时节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也表露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和精神上的苦闷。表达了一种哀婉之情,寄意深远。
七、拓展--爱情诗词赏读。
钗头凤(唐琬)。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卜算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无题(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八、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李商隐其他的无题诗。
板书设计:
无题。
李商隐。
相见难--分别难。
死--灰。
改--寒。
痛苦、执着。
雷真民。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回延安通用篇三
二、作者介绍。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范阳人。早年出家为僧,后人称他为苦吟诗人。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郊寒岛瘦”缘何说起?当然由孟郊贾岛诗风而来,主要是指他们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狭隘的格局、穷愁的情绪和苦吟的精神。两人都一生不曾做过什么像样的官,孟郊本人性情耿介,是个不善与别人往来的人,考了三次之后才于50岁时中了个进士,得到一个可怜的小官位。但他平时总爱将时间花在饮酒弹琴赋诗上面,不理政务,最后竟由别人代他的职,自己拿着半俸回家,过上了“一贫彻骨,裘褐悬结”的清苦日子。他的诗作因此而愈见其“寒”。贾岛曾做过和尚,算是个“诗僧”。《唐才子传》说他居京三十年,屡试不中,“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虽然穷成这样,仍不掩贾岛的性情。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四、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附近没有人家为邻,一切是那么闲适宁静,一条长满青草的小路,通向了荒芜的庭院。月光皎洁,万籁俱寂,鸟儿栖息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披一身月色,深夜来访,敲响了这座庭院的门。没想到主人不在,往回走的路上,过了桥,格外引人注目的是风光秀丽的原野景色,夜风轻拂,天上的云随风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我这只是暂时回去,过一段时间再来,共同归隐的约定,我是不会失言的。
五、研讨诗歌。
1.此诗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明确:讲述了老僧(或许即指作者)访友未果的故事。
2.从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可以读出哪些内容?
明确: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也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
3.请仔细体会,把“敲”换成“推”好不好?
明确:“敲”更能体现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拓展:推敲。
原文: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苕溪渔隐丛话》)。
译文:贾岛当初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诵,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部分,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想的出神了,忘记了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贾岛结为了朋友。
4.颈联写归途的所见,写这些景物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幽深而迷人。
诗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诗人反说此景,别具特色,因为“石”并未动,是“云”在动。这样更显出了环境的幽深而迷人。
5.反映了老僧怎样的心情?
明确:反映了老僧颇有几分兴奋喜悦的心情。
5.按说拜访朋友却吃了闭门羹,心情应该是失落郁闷才对,怎么他反而会喜悦呢?
明确:“幽居”的清新幽静,所见所闻,“幽居”主人的超尘脱俗,使诗人更坚定了归隐的决心和自信。
六、主旨归纳:
本诗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语言质朴,流畅自然,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板书设计:
题李凝幽居。
贾岛。
草径、荒园、鸟、树、石、云--悠闲自得、向往隐逸。
《泊秦淮》。
一、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26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施展。除在地方上做过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史,还曾任过监察御史、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二、介绍背景。
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绝。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四、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江,小洲白沙上映着银色的月光,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歌女不知什么是亡国之恨,仍在对岸把《玉树后庭花》声声歌唱。
五、诗歌研读。
(一)“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
2.“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儿?
明确: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3.“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开启下文,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可见,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结构全篇。
(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后庭花》的文学常识:
明确: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接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陈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
2.作者在这里引用《后庭花》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六、作业。
熟读、背诵并默写两首诗歌。
板书设计:
泊秦淮。
杜牧。
亡国恨--《后庭花》。
借古讽今、忧国忧民。
雷真民。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回延安通用篇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课时安排:六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使至塞上》。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的闲逸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使至塞上》就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作品。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非常准确地评价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写作背景。
此诗为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令出塞赴凉州慰问,居河西节度使幕中。此诗即出塞途中所作。
四、文体介绍。
《使至塞上》是一首格律诗,关于格律诗,同学们都了解哪些文学常识?
关于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格律诗是指唐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结构特点:
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2.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3.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
4.中间两两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不要四联全对仗。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
5.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6.也称近体诗。
五、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六、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人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七、研讨诗歌。
1.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参考: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一望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品味赏析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明确:交代诗歌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诗于记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诗人为什么要以“征蓬”“归雁”自比?
明确: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明确:“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八、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九、拓展阅读。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2.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
首联--缘由、地点。
颔联--激愤、抑郁。
颈联--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尾联--收束诗歌。
雷真民。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回延安通用篇五
教学目标:
认识鲁迅笔下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整体感悟能力和词句分析能力。积累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教学难点:
片段精读。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课前组织教学:
猜谜(二选其一):1,山东快书(打一名人,谜底:鲁迅)。
2,眨眼之间,就到了峨眉山的东边(打一名人,谜底:鲁迅)。
导入(1分钟):
你读过鲁迅那些文章?(鲁迅的文章是有质量保证的。“鲁郭茅,巴老曹”,在现代文学大家排名中,鲁迅位列第一,当之无愧,也无争议。中国至今仍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我所知道的,有两位作家被提名,一个是王蒙,一个是鲁迅)。语文第2册选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单元第1课,选自朝花夕拾)和社戏(第四单元第16课,选自鲁迅全集第1卷)。
破题(4分钟)。
默读(15分钟)。
带着诸多疑问默读。浏览,规定时间。勾划批注。
练习(15分钟)(板书):
1,本文在体裁上属于(b)。
a,散文b,小说c,诗歌d,戏剧。
2,什么是社戏?(看p111注释)。
3,本文写了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吗?
5,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一,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本文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象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
二,景物描写生动传神。
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航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
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手法,化动为静,如表现船行之快,“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蹿”。
发作业本。当堂完成,当堂评讲,学生自己打等级。规范作业格式(把题目写起,要抄题,不空行)。强调书写。
小结(4分钟)。
布置课外作业(1分钟):去找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彷徨来读。写点读后感。
第二课时。
课前组织教学:
板书:鲁迅,原名,人,中国现代伟大的家,家,家。代表作有。(周树人,浙江绍兴,文学,思想,革命,朝花夕拾、呐喊、彷徨)。
导入(5分钟)。把你喜欢的词语圈出来(圈在下面),把你喜欢的句子勾出来(用“~~~~~”)。
听写(30分钟)。
带上书笔,草稿本,找一个合作伙伴,结成对子,听写。本着对自己,对他人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听写的方式,用自己所圈的词语,所勾的句子来考对方的积累和听力。
又如:我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只念两遍,考对方能否一字不漏地记下来,且标点无误。对方也可以请他谈谈喜欢的理由,或,也念一个句子。
争取听写20个词语,5个句子。在合学过程中遇到困难,讨论解决。可以举手求助老师。不认识的字就。听写完后,交换检查,打上等级。必要时加以小结。
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给全班或个别对子念些词语或句子。
如:极偏僻,很悠扬,最惹眼,太怠慢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语的偏正短语),写包票,中状元,吃炒米,掘蚯蚓(动宾短语),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复句)。
方位还原。
小结(4分钟)。
布置课外作业(1分钟):回去把课文朗读一遍,家长签字。
第三课时。
课前组织教学:
导入(1分钟)。
给你一篇短文或一段文字,你觉得有那些阅读步骤?
请学生把自己宝贵的阅读经验介绍。然后引出老师的经验之谈,隆重推出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学法指导(30分钟)。
问题包含在一篇文章的哪些地方呢?
一,题目。
学会提问,首先要选好提问的角度。还要注意提问的表述方式。
二,作者。
鲁迅是文学家,那么科学家、政治家呢?
三,喜欢或重要词句(喜欢的句子用“~~~~~~”重要的句子用“————”)。
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这个词语写什么?山。什么山?“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淡黑的”写山的什么?(色彩。“起伏的”写山的形状;“连”写数量。)为什么看见的不是青山,而是淡黑的山?(暗示时间是晚上。)如果把“起伏的”删去,表达效果会受到什么影响?若把“起伏的”提到“淡黑的”前面,可以吗?(不可以,不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填空:的峨眉山。
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在文中找到勾出,读一遍,背一遍。男生读一遍。
你能用四个字来概括这个句子的主要内容吗?(山跑船慢。)什么山?怎么跑?山真的在跑吗?(山是静止的,不动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化静为动,更形象生动。)船真的慢吗?(no,船慢是我的感受。)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受呢?(看戏心情迫切。船已经开得很快了。作者没有直接写船行之快,而是通过写山跑来衬托。)。
喜欢这个句子的,举手。谈谈理由。(用了比喻,拟人,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把“连山”比做“兽脊”,把山当成人来写,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看戏的迫切心情。)。
四,开头。
朗读〈〈社戏〉〉开头第一段。
有无悬念?“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我在这里得到了什么优待?“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是什么当中的句子?什么意思?不看注释你知道吗?难懂,费解。而旧时孩子总是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还记得鲁迅小时侯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情景吗?p9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拗过去,拗过去。”
注意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体对开头,结尾的影响。
五,结尾。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是否照应开头?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的豆,为什么觉得没有昨夜偷的豆那么好?偷的豆好在哪里?(豆是一样的,只是偷豆这件事让我难忘。结尾照应了开头,双喜等许多小朋友陪我去看社戏,在看戏回来的路上还发生了偷豆这样有趣的事情,这不是我得到的优待吗?免念枯燥的书本,那我干了什么呢?不正是看戏和偷豆吗?)。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回延安通用篇六
生:信天游,一种民歌形式。
(屏显。)。
内容人人可见,情感需经过一番探寻方能获得,形式的奥秘只有有心人才能发现。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这句话,这是诗人歌德说过的一句话。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发现民歌在情感和形式上的奥秘。
(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小组诵读赏析——发现民歌形式的奧妙。
(一)小组讨论,批注赏析。
师:民歌可以唱,也可以读,希望同学们首先能够好好读,要调动想象,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读出诗人的情感,看看诗人是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抒发这种情感的。第一遍请大家放声读,边读边拿起手中的笔,画出你最喜欢的诗句,批注诗句的情感和表达形式上的独特之处——词语的精彩处或修辞的特别处。提醒一下,要批注得细一点,要圈、点、批、注,思考其独特处。
贺敬之《回延安》课文原文阅读。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回延安通用篇七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郝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翻译。
我在朋友家里看下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代替他下棋,认为他不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有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惭愧,不能够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只默默地坐着看。
现在的读书人读古人的书,常常诋毁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能够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客观地衡量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闲暇,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回延安通用篇八
1、了解作者,认识三峡。
2、掌握重点实词,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
一、导入。
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诗《早发白帝城》,写了三峡的风光,请同学们齐声朗诵。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今天我们走进另一篇文章,来更细致地领略三峡的景色。
二、预习检测(3分钟)。
1《三峡》选自。本文作者,他是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全长约二百公里。
3、给下列字注音。
阙嶂曦襄御泝湍啸属涧。
三、自主探索(一)(8分钟)。
默读课文,结合文__释,解释下列词语。
自三峡七百里于,在。
略无阙处毫无。
略无阙处通“缺”缺口。
重岩叠嶂像屏障似的高山。
自非如果。
亭午夜分正午。
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夏水襄陵冲上山陵。
或王命急宣有时。
虽乘奔御风即使。
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御:驾。
不以疾也不如。
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
绝巘极高的山峰。
飞漱其间飞流冲荡。
良多趣味实在。
林寒涧肃寂静。
属引凄异连接不断。
自主探索(二):(10分钟)。
边读课文边结合课__释及手头工具书独立疏通课文大意。无法解决的问题,画出注明。
翻译方法指导: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重重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很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山峰和怪柏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合作探究:(8分钟)。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描写了三峡连绵不断的山势和三峡的水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再现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
五、当堂检测(10分钟)。
1、解释下列词语:
略无阙处沿泝阻绝。
乘奔御风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晴初霜旦。
2、翻译下列句子: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抽查清。
抽查清:
每组的3号同学给组长翻译第二段。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回延安通用篇九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欣赏诗歌语言。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宁静致远的恬淡旷达。
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欣赏诗歌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宁静致远的恬淡旷达。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归园田居》。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但到渊明时,家境已经衰败,生活异常清贫。他自幼博览群书,早年有远大政治抱负,个性酷爱自由,不慕荣利,不满当时的腐败政治和门阀制度,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因此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长,很快就回到日夜眷恋的故乡。29岁时第一次出任江州祭酒,后来又做过参军一类的小官。39岁时,生活艰辛,他躬耕陇亩,在亲友劝说下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天,县吏叫他束带迎接郡督邮,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即辞官归乡。陶潜晚年贫病交迫,甚至不免于乞食,但他高风亮节,不改“躬耕自资”的初衷。他在“偃卧瘠馁有日矣”,快要死的时候,仍然轻蔑地将江州刺史檀道济送的米肉“挥而去之”。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3.齐读诗歌。
四、理顺文章大意。
1.同桌互助,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解诗意。
参考: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五、整体感知。
1.诗歌讲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早起除草,傍晚归家。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2.从诗句中,我们看到陶渊明怎样的特点?
明确:
不善于农耕。向往田园生活。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六、诗歌赏析。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明确: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明确: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3.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明确: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明确:点明主旨,表现了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七、拓展。
赏析并积累: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自主积累陶渊明诗歌名句。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豆--稀。
不足惜--愿无违。
安贫乐道、淡泊名利。
雷真民。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回延安通用篇十
1.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文本戏剧冲突。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
3.品味语言,揣摩具有深刻意义的台词,并代入情景,有感情地朗读台词。
4.了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我们想创办文明班级,但是,今天有人惹是生非,明天有人打架闹事,后天又有人考试作弊,那么,我们还能打造文明班级吗?(不能)。
这里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当一个集体想要有所成就时,要是处处有人拉后腿,便奠定了这个集体的失败。今天,我们将走进“福聚德”更加深刻地感受该道理,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天下第一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文章背景。
作者简介:何冀平(1951-),中国剧作家。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毕业后从事专职戏剧创作,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88年,何冀平创作的《天下第一楼》演出后轰动京城,演出场次仅次于《茶馆》,被誉为当代现实主义经典。
背景资料:名噪京师的烤鸭老字号“福聚德”创业于清同治年间。传业至民国初年,老掌柜唐德源因年迈多病而退居内室,店业全仗二掌柜王子西协助两位少掌柜惨淡经营。怎奈两位少爷与鸭子无缘,大少爷迷戏玩票,二少爷崇尚武林,闹得店铺入不敷出,王子西几次向老掌柜推荐他的换帖兄弟卢孟实来操持店业。生性聪慧的卢孟实立誓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以泄人间不平。面对势如垒卵的“福聚德”,他绞尽了脑汁,结果在不长的时间里竟使这三间老屋翻盖起了二层楼。卢孟实之所以能使“福聚德”东山再起,除了靠他本人的精明干练,还得助于与他相好的青楼妓女玉雏姑娘,更靠技艺超群的厨师罗大头和善于迎来送往的堂头常贵。光阴荏苒,十年一晃而过,“福聚德”名噪京华。然而,事违人愿,就在福聚德发展正盛时,却又遭到了东家、官府等内外逼压,最终走向没落。
目标导学二: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1.快速阅读全文,梳理出主要情节,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
情节一:唐茂昌强行要钱,王子西勉强应对。
情节二:克五以罗大头藏烟土为要挟骗吃喝,遭卢孟实赶出。
情节三:卢孟实处罚不成器小伙计,厚赏成顺。
情节四: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自大,侮辱卢孟实并撂挑子离开。
情节五:唐茂盛借机要钱,挖走堂头常贵。
2.上述情节也正是本文的戏剧冲突,说说本文戏剧冲突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本文戏剧冲突是围绕“福聚德”的即将衰落展开的。
3.文章中哪句话最能概括上述情节?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福聚德的衰落原因的认识。
明确:修鼎新的一句话“一个人干,八个人拆”是对上述情节的概括。从全文来看,唐茂昌与唐茂盛是只知出不知入的二世祖,成心要钱挥霍,且二少爷直接挖走店里的得力助手,这比坐吃山空的后果更加严重;罗大头是烤鸭一把手,克五又知道他藏着烟土,这无疑是罗大头将要出事的信号。且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离去,这对于“福聚德”无疑是有打击力的;此外,连小伙计都不成器。种.种迹象,几乎都指向“福聚德”即将衰落。究其根本原因,可以说,这是勤劳务实的人与东家少爷、克五这样混吃混喝的人的矛盾,是平民与欺压平民的官僚之间的矛盾。这矛盾,才是“福聚德”真正衰落的原因。
目标导学三:把握文本语言特征,理解含义深刻语句。
1.本文语言十分具有方言特色,甚至有些方言运用比较低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请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
明确:如王子西说:“要不孟实这么咬牙跺脚地干,心里窝着口气”,一个“窝”字将方言特征凸显无疑;又如卢孟实骂小伙计时说“瞎话!”“下作的东西”,这里不仅方言味十足,且显得比较低俗。但是,呈现出这样的语言特征是比较必要的。首先,作者选取的是北京的“福聚德”,倘若不用方言,便失了京味。其次,话剧所表现的是真实,“福聚德”绝不是一个雅文化的聚集地,文中的语言正是当地真实的语言,还原场景语言最真实的特征,而也正是以方言表现其真实性,才将话剧中的诸多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教学提示】。
话剧要通过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因此,话剧中的对话是经过提炼加工的口语,必须具有个性化,自然,精练,富有表现力,通俗易懂,能为群众所接受。教师宜引导学生关注话剧的这一语言特征。
2.文中用语简单明了,符合真实生活,但也有不少语言含义深刻,请你找出几句,并做简要分析。
(1)克五:烟太多我就闻不出来了。(嬉笑)得了,给俩鸭脖子还不行?!
分析:“烟太多我就闻不出来了”,烟多为什么会闻不出来呢?这明显是个反讽的句子。作者看似在这里只是说克五一人,事实上是讽刺了一大批欺软怕硬的人,他们占着自己有一丁点地位就欺压朴实善良的民众,而面对恶势力,却又谄媚地陪着笑脸。
(2)披红挂绿,骑马坐轿子,怎么红火怎么办。让那些不开眼的看看,福聚德的伙计也是体面的。
分析:卢孟实骂小伙计,是想伙计们能争口气,即使社会地位低下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而让成顺将喜事办得有面子,也是为了维护尊严,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傲骨。
目标导学四: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人物出场极多,但是许多人都给了我们十分鲜明的印象,这得益于作者对人物的个性化刻画,请你认真阅读文章,挑选出几个你喜欢的人物,分析其人物形象。
【卢孟实形象】。
分析:卢孟实在未出场时就通过王子西等人的评价,“咬牙跺脚地干”,侧面表现出他是一个务实勤劳的人。卢孟实一经出场,便不屑于与克五这样的游手好闲之辈打交道,且将事情安排得妥帖,这就说明卢孟实是个精明能干的人。训斥伙计,赏成顺,让成顺体面一点,又表现了一个劳动者的自尊,他不仅关心着自己的自尊,同时也关注着伙计们的自尊。而与罗大头的对话中,又体现了他是个不固执的人,对陈腐该改的规矩力图改之。不过,从他对待罗大头过程中,又能见其刚直的性格。这与后来东家二少爷出场时似有所矛盾,对待这位东家二少爷,卢孟实依然要陪着笑,这是这个时代阶级之分下朴实劳动人民的悲剧。
总结:务实勤劳、精明能干、自尊自强、关心伙计、拒绝陈腐不变通、刚直却又不得不学着屈服于社会环境。
【罗大头形象】。
分析:罗大头是福聚德的烤鸭师傅,从“别忘了你们当初怎么把我请回来的”一语中,可以看出罗大头的技艺精湛,是店里的“顶梁柱”之一,但是他固执,不变通,如强调不到七十不传徒弟;自恃技艺精湛,心胸狭窄,容不得人,动辄就要撂杆子走人;脾气也十分火爆。不过,他的火爆脾气与他的性格之真是连贯的,他看重自身的价值与名誉,丝毫瞧不起克五那种混吃混喝、人品卑污的“爷”。
总结:恃才自傲,迂腐固执,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脾气火爆,同时又一身正气,真率,不屑与小人为伍。
【其他人物形象】。
常贵:同情他人,老实厚道。
福子:仗势欺人,谄媚姿态。
唐茂盛:势利。
【教学提示】。
教师可结合课本“思考探究”第四题对此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关注话剧人物形象。
目标导学五: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结合分析的人物形象,代入角色进行朗读。
2.组织话剧表演活动。
三、板书设计。
“福聚德”的衰落唐茂昌强行要钱,王子西勉强应对。
克五以罗大头藏烟土为要挟骗吃喝,遭卢孟实赶出。
卢孟实处罚不成器小伙计,厚赏成顺。
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自大,侮辱卢孟实并撂挑子离开。
唐茂盛借机要钱,挖走堂头常贵。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特岗教师个人工作计划(汇总15篇)
- 相约春天初中如何写 我和春天的约会作文怎么写(4篇)
- 最新读懂孩子读后感(优秀17篇)
- 最新转型发展演讲稿(实用9篇)
- 预防流感英语(精选17篇)
- 2023年隧道施工总结范文(精选13篇)
- 学校财务报销制度简短(模板8篇)
- 英语跳绳比赛Aropeskippingcontest 跳绳比赛翻译成英语(5篇)
- 运动场上感人的一幕汇总 运动场上的感人故事(3篇)
- 湖南长沙导游词(优质14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