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史铁生散文合欢树(优质17篇)
- 上传日期:2023-11-24 00:00:10 |
- ZTFB |
- 11页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提升的方向。写总结时要注意掌握好篇幅,避免过于冗长或过于简洁,保持适度的信息量。在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思路。
史铁生散文合欢树篇一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
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那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史铁生散文合欢树篇二
我曾经写过:人与人的差别大于人与猪的差别。人与猪的差别是一个定数,人与人的差别却是无穷大。所以,人与人的交往多半肤浅。或者说,只有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交往是容易的。一旦走进复杂,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这大概又是人的根本处境。
我常常感到这样的矛盾:睁开白天的眼睛,看很多人很多事都可憎恶。睁开夜的眼睛,才发现其实人人都是苦弱地挣扎,惟当互爱。当然,白天的眼睛并非多余,我是说,夜的眼睛是多么必要。
人们就像在呆板的实际生活中渴望虚构的艺术那样,在这无奈的现实中梦想一片净土、一种完美的时间。这就是宗教精神吧。在这样的境界中,在沉思默坐向着神圣皈依的时间里,尘世的一切标准才被扫荡,于是看见一切众生都是苦弱,歧视与隔离惟使这苦弱深重。那一刻,人摆脱了尘世附加的一切高低贵贱,重新成为赤裸的亚当、夏娃。生命必要有这样一种时间,一块净土,尽管它常会被嘲笑为“不现实”。但“不现实”未必不是一种好品质。比如艺术,我想应该是脱离实际的。模仿实际不会有好艺术,好的艺术都难免是实际之外的追寻。
当然,在强大的现实面前,这理想(梦想、净土)只能是一出非现实的戏剧,不管人们多么渴望它,为它感动,为它流泪,为它呼唤,人们仍要回到现实中去,并且不可能消灭这惩罚之地的规则。
我可能是幸运的。我知道满意的爱情并不很多,需要种种机遇。我只是想,不应该因为现实的不满意,就迁怒于那亘古的梦想,说它本来没有。人若无梦,夜的眼睛就要瞎了。说“没有爱情”,是因为必求其现实,而不大看重它更是信奉。不单爱情如此,一切需要信奉的东西都是这样,美满了还有什么好说?不美满,那才是需要智慧和信念的时候。
上帝把一个危险性最小的机会(因为人数最少)给了恋人,期待他们“打开窗户”。上帝大约是在暗示:如果这样你们还不能相互敞开你们就毫无希望了,如果这样你们还是相互隔离或防范,你们就只配永恒的惩罚。所以爱情本身也具有理想意义。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不因现实的强大而放弃热情,相反却乐此不疲地点燃梦想。
我越来越相信,人生是苦海,是惩罚,是原罪。对惩罚之地的最恰当的态度,是把它看成锤炼之地。既是锤炼之地,便有了一种猜想——灵魂曾经不在这里,灵魂也不止于这里,我们是途经这里!宇宙那宏大浑然的消息被分割进肉体,成为一个个有限或残缺,从而体会爱的必要。
史铁生散文合欢树篇三
史铁生语言: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我20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每说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7年了。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到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绿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哀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喜欢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去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史铁生散文合欢树篇四
前几天去旧书店淘书,买了一本《史铁生散文》。于我,一个从小就对语文不感冒的人来说,买散文倒是件稀罕事。说到从理科转文科,好象是大学之后的事。其实,高三的时候,就对散文之类的挺感兴趣了。那个时候在准备高考,几乎每天都要做阅读训练。读的文章要么是大家的作品,朴实无华却含义隽永;要么是不出名的人写的,辞藻华丽而形式精美。我渐渐的能从文中体会点儿什么、参悟点儿什么,语文成绩也越来越好了。其实,一直以来,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其实,按道理说,我应该很早之前就爱上阅读。也许是课文后面的“背诵全文”让我心生抵触,也许是归纳中心思想的教育让我只感到枯燥,总之,相比于对趣味数学的热爱,语文确实受到了我的冷落。也因此,我一直都是个偏科的学生。语文和数学,两大最最基础的学科,少了其中任何一科,都只能是个瘸子。如果说数学带给人的是缜密和智力,那么语文带给人的则是细腻和智慧。好的文章,应该抛却杂念,用心来读。“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秋天的怀念》文章很短,但是却把母亲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对于史铁生来说,应该没有一个人比母亲更重要了吧。但是,直到失去了,他才后悔,怎么以前一直都没发现。“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面前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再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
——《我的梦想》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在史铁生看来,刘易斯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但是他也有他的不幸。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也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围城,确确实实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感觉。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像别人那样,而是不断的超越自己。有多少人能如史铁生一般的达观,难怪人们都说,虽然史铁生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却没有人比他的精神更加健全。“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只是因为你还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写作。”——《我与地坛》这些话,怎么看都像是出自马克斯·韦伯之口。你不用急着死,那是早晚的事。你一定想活,那就是欲望。人的名字叫欲望,在欲望的支配下,人怎么才能自由?只有把欲望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你想活着,就别为自己找那些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否则你就是活着的奴隶。你活着是为了什么吗?不,是为了活着而必须做点什么。活着不是为了写作,活着不是为了功名,活着不是手段,活着本身就是目的。如果你真想写作,那就把写作业当作目的吧,它也不应该是活着的手段。把目的本身当作手段,人才能自由。“苦尽甜来,对,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好运道。”“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者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的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设计好运》其实,痛苦与快乐,其实都是挺好的。快乐的好,在于曾经拥有;痛苦的好,在于即将得到。痛苦到了极端,也就只是剩下快乐了。我喜欢自虐,是因为自虐过后才能达到更上一层的快乐。纯粹的快乐是没有的,即使有也是无聊的。令人惊叹的是,史铁生居然可以如此有条理有逻辑的将这样一个道理讲清楚。生命在于过程。生命的起点是不能选择的,生命的终点是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决定的,唯有生命的过程。生活的全部意义,也在于过程。能够有多少体验,能够有多少收获,都在于过程。每多一份体验,每多一份收获,都是生命过程的成就。所以我喜欢让心灵有各种体验,酸甜苦辣,都尝一遍。所以我愿意去尝试任何新鲜事物,无论容易、困难、舒适、艰苦,都试一下。注:《史铁生散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3月第一版。
史铁生散文合欢树篇五
第一次都史铁生的散文是他的《我的梦想》。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散文总是十分晦涩,好似雾里看花,叫人读不懂,对散文实在是没有好感。但是《我的梦想》却带给我另一种感受,没有虚情假意,没有矫情做作,朴实的语言直达心灵。从此,我记住了史铁生。
开学伊始,作业不算多,闲来无聊,便在此捧起了这本《史铁生散文》。可能是在青年时突如其来的下肢瘫痪让他对人生产生了更多的疑惑,更多的思考,在他的文章里,常常是一个问题连着下一个问题。这些问题串起了文章,虽然这些问题并不都能够得到解答,有时甚至会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点,但这并不妨碍你在跟随文章一起思考的过程中得到自己的收获。
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许多文章我还是读不懂(王文洁同学说《我与地坛》很感人,我还真没这种感觉……差距啊差距),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难得地感觉到了放松与平静。一味地读小说,那些或惊险、或离奇、或喜或悲的故事已经让我们的心灵过于冲动,过于敏感。不如暂时放缓脚步,静下心来读一篇这样的文章,放松一下,也为下一次启程做好准备。
关于史铁生的散文,最喜欢的应该是《好运设计》了。如果我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该多好啊。这样的梦想想必每个人都做过,但像作者这样规划得如此详细的却是不多见。然而,当你顺利地拥有一切时,生命似乎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于是,之前的“好运设计”一项项地被推翻,“设计”了半天,到头来却发现:享受现在、热爱生命、注重过程,这才是完美的人生。这个结尾可以算是俗了,但之前的铺垫却让这一切显得顺理成章,而且富有内涵。
这本书我读的很慢,也不需要读得快,慢慢地读,细细地思考,才会有所收获。
史铁生散文合欢树篇六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的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美妙的歌声,浮起在同学的嘴角,欣然陶醉。但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又到了馨花烂漫的季节,校园里的那一片合欢树,盛开在绚烂缤纷的花季。那片绿叶白绒中夹带着粉红的色彩,装点了校园,也装饰了我们的视野。
嗅着合欢花的清香,翻开书,缕缕墨香迎来,交织在一起,点到《合欢树》一文,花开的时节读花一般的文章。
清风微抚,合欢花飘落枝头,迎风飞舞,悠悠地飘向教学楼,轻叩窗台而登入教室,起舞在教室里,迎来,在我们脸上抚慰几下,轻轻的、柔柔的,散落在书上,躺在扉页的标题旁,俨然般相映成趣。
往下读,我不禁失去了赏花时的兴致,开始陷入在史铁生的深情至感中,他的人生本就活在不幸的遭遇中,而他的母亲,可以说,活得比他更惨。幸而“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字里行间饱含着满是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又深深渗透着儿子对母爱热烈真挚的称颂。
初读此文,总感觉史老先生的记叙,与标题相距甚远,他从儿时及年轻时与母亲的冲突写起,写到后来得奖时母亲已故,还提及了自己在大杂院的经历,“合欢树”,似乎是配角中的配角了,而母亲,无疑是主角,史铁生笔下的母亲是一个爱美爱子爱生活的妇女,穿自己做的蓝地白花裙子,为儿子的病儿劳累奔波,又积极鼓励支持儿子的创作事业,栽种了合欢树,是生活的寄托,悉心呵护、照顾,是对生命的态度和生活情趣。虽然处于困境,但心存美好、光明和希望。
起身,伫立窗前,看着绒绒的合欢花,将手中的那一朵轻轻放出,随风飘去,目光——凝视着,将我的思绪带向远方。
侍弄花草是父亲的习惯,而母亲则细心照顾着她的那片小菜园,南瓜、番茄、豇豆、辣椒等各种作物应有尽有,不禁向家里的餐桌上提供丰富的菜肴。平日里的母亲,不像史老先生的母亲那般总是默默注视着儿子,而总是絮絮叨叨的,但我并不抱怨母亲的苦口婆心,因为其中藏者的是母亲无尽的爱与关怀,在母爱的光环下是那异样的幸福!
最难忘,母亲在细雨中送我上学,虽然是那么的平凡,可是爱往往蕴藏在平凡中。那是一个星期天的傍晚,住校生正常返校,天灰蒙蒙的,母亲用她的小电瓶车载着我奔向校园,空中下着牛毛细雨,母亲没有穿雨衣,我看着母亲的头发,黑中夹带着银丝,那一粒粒微小的“雨珠”,闪烁着莹光,就像闪烁着母亲的爱。到了校门口,我像往常一样,进了校园,回首相看,是母亲那注视的目光,渐渐遥远,天空下,是爱在回荡。
望着那些晃动的树影儿,我不知道这些合欢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但这些生命的花儿,随风触动,每一朵都承载着人间的爱,弥漫校园!
在这合欢花开的时节,母亲的那片小菜园里的作物也都该开花了吧?
史铁生散文合欢树篇七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感恩,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那是厚重的,那是伟大的,是你永远弥补不完的。也许我们更应该感恩一下命运吧,我们健全,我们丰满,我们能快乐地活下去,那就让我们用更多的行动去感恩这个社会,感恩所有人。
史铁生散文合欢树篇八
文章一:
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史铁生的文字了解甚少,只是对几篇太过有名的小说和散文略有接触。但在这个寒假,我被他深深出动了,不仅是因为他的文笔,还有一个残疾人从黑暗中走出时携带的一切。
《兄弟》是这本书的第一篇,接着是《午餐半小时》,这两篇文章一度令我陷入了一个误区:史铁生是个悲观主义者。因为他的文章是如此压抑以至于空气都仿佛被挤在一起,让人无法呼吸。但这种阴暗文学和我印象中那个激励了无数人的乐观作家并不相符,于是我继续看着,看着。突然,像过了迷宫中的一个拐角,我看到了另一个史铁生,那个在大山里耕地、喂牛,天天盼着下雨,时刻活跃着的年轻人。这是黑暗中的第一道光:他抛弃了对命运的探索,暂时忘却世界的不公,去回味最原始最朴实的灵魂。
静,他用自己亲历的体验赋予文章生命,让它们始终带着静谧的温情和哀缓的悲伤,但也有着对“荒诞”和“宿命”的抗争。不,这不是抗争,是再一次思索和诠释,是一颗活泼的心在跃动时所迸发出的力量。“这是自天地返璞归真,不是顽固不化循环倒退,不是看破红尘灰心丧气,而是赴死之途上的真诚歌舞。”
我合上书,重新审视着封面上史铁生的黑白照片:一副粗框方眼镜,上扬的嘴中露出整齐的牙齿,一双眼淡淡地注视之前方,毫无波澜,只是淡淡地看着云雪雾花,淡淡地看着四季更迭,淡淡地看着人生百态。不论面对什么,史铁生都只是微笑着,没有嘲讽,没有轻视,只有对生的仰望,对死的从容。
这便是我读出的史铁生,一个从黑暗中带出光明的人。
文章二:
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史铁生,他文字关於生命的思索给与我深深的感动,他的坚忍使我在遭遇崎岖时亦能淡定从容。他在病榻上创造出了大量优秀,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用他的文章鼓励无数的人,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用他的笔,描绘出精彩的人生。“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这一句话,不仅是史铁生自嘲的一句话,更是这句话给人带来的感动却是无穷的,他的事迹给人的影响却是无限的。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死了,他的脊髓,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点亮了我们精彩的世界。
史铁生一生写作了无数的散文。如,著名的《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易懂的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求和探索了关於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病隙碎笔》已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集,而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病隙碎笔》是作者以生命的追问方式不断捕捉思想的火花而逐一写成的,我们不难理解史铁生在书中所说的一句话“生命本没有意义,是我使我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意义。”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的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的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的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的与未明事件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在《我的梦想》中,史铁生把母亲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对於史铁生来说,应该没有一个人比母亲更重要吧。但是,直到失去了,他才后悔,怎以前一直没有发现呢?这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人。“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面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的给每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再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
《灵魂的事》中囊括了作者对于生命、爱情和信仰的沉思。有一回记者问到史铁生的职业,他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并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在《命若琴弦》中提到人活一口气,谁也不是漫无目的地活着,许多人之所以活得很充实,是因为他们有永恒的信念。对于人生而言,不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固然重要,但比这更重要的是要在心中永存梦想、希望。
《毒药》是一篇短篇小说,出现比较多的就是那两粒药。每次遇到不如意,不顺心时,老人总是很悲伤、,请保留此标记是想着或许死亡可以解决一切。但当真正的面对死亡时,死都不怕了,还怕活着吗?心里也就又有了希望和依靠。就这样,他走过人生。而那些沉迷于养鱼的人们,没有发现自己的乐趣早已偏离了原来的正道,以养出畸形怪异的鱼为乐。就好像现实社会中,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离原来的自己越来越远,无法自拔一样。
在《我与地坛》中说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在史铁生看来,刘易斯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但是他也有他的不幸。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也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围城,确确实实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感觉。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像别人那样,而是不断的超越自己。有多少人能如史铁生一般的达观,难怪人们都说,虽然史铁生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却没有人比他的精神更加健全。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只是因为你还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写作。”
文章三:
第一次都史铁生的散文是他的《我的梦想》。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散文总是十分晦涩,好似雾里看花,叫人读不懂,对散文实在是没有好感。但是《我的梦想》却带给我另一种感受,没有虚情假意,没有矫情做作,朴实的语言直达心灵。从此,我记住了史铁生。
开学伊始,作业不算多,闲来无聊,便在此捧起了这本《史铁生散文》。可能是在青年时突如其来的下肢瘫痪让他对人生产生了更多的疑惑,更多的思考,在他的文章里,常常是一个问题连着下一个问题。这些问题串起了文章,虽然这些问题并不都能够得到解答,有时甚至会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点,但这并不妨碍你在跟随文章一起思考的过程中得到自己的收获。
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许多文章我还是读不懂(王文洁同学说《我与地坛》很感人,我还真没这种感觉……差距啊差距),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难得地感觉到了放松与平静。一味地读小说,那些或惊险、或离奇、或喜或悲的故事已经让我们的心灵过于冲动,过于敏感。不如暂时放缓脚步,静下心来读一篇这样的文章,放松一下,也为下一次启程做好准备。
关于史铁生的散文,最喜欢的应该是《好运设计》了。如果我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该多好啊。这样的梦想想必每个人都做过,但像作者这样规划得如此详细的却是不多见。然而,当你顺利地拥有一切时,生命似乎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于是,之前的“好运设计”一项项地被推翻,“设计”了半天,到头来却发现:享受现在、热爱生命、注重过程,这才是完美的人生。这个结尾可以算是俗了,但之前的铺垫却让这一切显得顺理成章,而且富有内涵。
这本书我读的很慢,也不需要读得快,慢慢地读,细细地思考,才会有所收获。
后记:其实这本来是一篇作业,当时周记没什么可写的,就打算写篇读后感交上,没想到越写越有感。虽然写完以后才发现,写得实在很传统……不过,谁让我就是这么想的呢。各位板砖啥的随便扔。
文章四:
前几天去旧书店淘书,买了一本《史铁生散文》。
于我,一个从小就对语文不感冒的人来说,买散文倒是件稀罕事。说到从理科转文科,好象是大学之后的事。其实,高三的时候,就对散文之类的挺感兴趣了。那个时候在准备高考,几乎每天都要做阅读训练。读的文章要么是大家的作品,朴实无华却含义隽永;要么是不出名的人写的,辞藻华丽而形式精美。我渐渐的能从文中体会点儿什么、参悟点儿什么,语文成绩也越来越好了。其实,一直以来,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其实,按道理说,我应该很早之前就爱上阅读。
文章很短,但是却把母亲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对于史铁生来说,应该没有一个人比母亲更重要了吧。但是,直到失去了,他才后悔,怎么以前一直都没发现。“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面前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再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
《我的梦想》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在史铁生看来,刘易斯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但是他也有他的不幸。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也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围城,确确实实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感觉。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像别人那样,而是不断的超越自己。有多少人能如史铁生一般的达观,难怪人们都说,虽然史铁生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却没有人比他的精神更加健全。“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只是因为你还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写作。”《我与地坛》这些话,怎么看都像是出自马克斯韦伯之口。你不用急着死,那是早晚的事。你一定想活,那就是欲望。
人的名字叫欲望,在欲望的支配下,人怎么才能自由?只有把欲望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你想活着,就别为自己找那些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否则你就是活着的奴隶。你活着是为了什么吗?不,是为了活着而必须做点什么。活着不是为了写作,活着不是为了功名,活着不是手段,活着本身就是目的。如果你真想写作,那就把写作业当作目的吧,它也不应该是活着的手段。把目的本身当作手段,人才能自由。“苦尽甜来,对,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好运道。”“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者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的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设计好运》其实,痛苦与快乐,其实都是挺好的。快乐的好,在于曾经拥有;痛苦的好,在于即将得到。痛苦到了极端,也就只是剩下快乐了。我喜欢自虐,是因为自虐过后才能达到更上一层的快乐。纯粹的快乐是没有的,即使有也是无聊的。
令人惊叹的是,史铁生居然可以如此有条理有逻辑的将这样一个道理讲清楚。生命在于过程。生命的起点是不能选择的,生命的终点是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决定的,唯有生命的过程。生活的全部意义,也在于过程。能够有多少体验,能够有多少收获,都在于过程。每多一份体验,每多一份收获,都是生命过程的成就。所以我喜欢让心灵有各种体验,酸甜苦辣,都尝一遍。所以我愿意去尝试任何新鲜事物,无论容易、困难、舒适、艰苦,都试一下。
史铁生散文合欢树篇九
第一个镜头是:10岁时,我作文获奖,母亲很高兴,说自己当年的作文写得还要好。我不服气,故意气她。年幼的我想来是还没读懂一位母亲对自己的良好禀赋能传给儿子的那份喜悦与自豪的。最后两句话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体现出我重新回首这件事时,内心充满对母亲的敬意与眷恋。
终于,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如此的母亲是伟大的,她们总是默默地为儿女无私的付出。我怀念母亲,遥想母亲,静静地在树林里遥问上帝,风正在树林里吹过,母亲似乎曾回来过。也许母亲从未离开过,她活在儿子的心灵里,陪伴他一生。
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下的,是母亲亲自料理过的,它的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凝聚着深沉的母爱。母亲虽已逝去,而合欢树仍在健康生长。
看完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那种无私的爱,史铁生面对困境顽强的精神鼓励着我,遇到困难不退缩,勇往直上。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做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我20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每说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文学,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那就写着试试看。”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了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7年了。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到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绿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哀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院子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喜欢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去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史铁生散文合欢树篇十
《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爱的一篇文章。它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系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中。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向我们叙述了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也就是出名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其中的文字流露出一种款款的深情,这一份真情并非像朱自清看到父亲背影时的那种辛酸和怜惜,而是在平淡的叙述中透露出的深深的愧疚和伤痛,正是从这种让作者“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的愧疚和伤痛中,我们领略到作者对母亲深不见底的追思。
从行文思路上看,有人会说,文章要写的是怀念母亲,第一段为何要写“我”的年少气盛、轻易容不下母亲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比自己好?为何又要写母亲夸自己小时候作文写得比儿子好来打击儿子的自尊心?先说第二个问题,说母亲的行为是出于自夸,那是我们像作者小时候年少不更事一样误解了母亲的用意--当儿子在作文比赛中获得第一,母亲心中自然高兴,在这个时候说起她自己小时候的骄傲,既有让儿子一起分享自己回想美好往事所带来的快乐的成分,也有鼓励和鞭策自己的孩子百尺竿头更上一步的意味,只不过“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没经验,她想不到这会给“我”的自尊心带来莫大的伤害,结果好事办坏,让“我”故意拿“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这样的话来笑她,还“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所以,打击儿子的自尊心不是她的用意。接着说第一个问题,作者写自己的年少气盛、轻易容不下母亲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比自己好,那是对自己的莽撞给母亲带来尴尬(从“她就解释”的行为中看得出来)和伤害(“把她气得够呛”)的一种追悔,所以,对于中心表达而言,这不是一种游离,反而是一种铺垫,一种强化。
第二段写“我”病中一心想着写小说,没有顾及母亲想治好儿子的病的那种虔诚和希望的感受,竟然说出“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的话,而且产生“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的想法,辜负了母亲的一番殷殷心意,也写母亲为治好“我”的病而四处奔波的毫不气馁的精神以误伤了“我”之后的惊惶不安与自责,正是母亲的这一番惊惶不安、自责,与作者一心想着自己的小说创作却很少留心母亲感受的做法形成有力对比。如此行文,很好地表现出作者对往昔错对母亲的自责与愧疚。
第三段写母亲对治好“我”的腿绝望之后,极力鼓励和帮助“我”从事文学创作。
文章的主体从第四段开始,围绕合欢树这个意象抒写自己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成功之后的深藏于内心的对母亲的强烈的思念。在淡淡的叙述中,作者竭力抑制住内心刻骨铭心的思念。
从什么地方能看出作者内心思念的刻骨铭心和对它极力的抑制?
一、出名之后,作者为母亲无法与自己分享成功而感到烦乱不安,到小公园躲避好心好意的记者并责问上苍的不公,而后到街上瞎逛,不想回家。作者并没有尽力宣泄这种令他烦乱的思念,而是极力地抑制它,把思念化为一杯苦水,独自一人慢慢啜饮。这里,也许有人会感到疑惑:艰辛之后的成功怎么会让史铁生心烦意乱呢?那是因为长大以后,史铁生既明白如果没有母爱、无私而深沉的母爱,在艰难的日子中自己是难以支撑过来的,也清楚自己想获得成功其实在很多程度上就是为了报答这一份无私的母爱,等到熬出了头,可愿望却无法实现,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是如何围困史铁生的魂灵,我们可想而知。所以,此时的成功带给史铁生的不是喜悦而是心烦。
二、作者“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这“推说”二字就可突出作者内心的情怯,他来到大院是本是想见见小院,想见见母亲生活过的小院,但是与游子近乡情怯相似,他来到大院就再也没有勇气到小院里去,那是因为他怕无法承受睹物思人的伤痛,甚至当老太太们为了抚慰他对母亲的思念而提议他到小院去看看那棵合欢树的时候,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去不太易”。
三、作者为老太太们所提到的一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的事所触动,终于鼓起勇气正视内心情感想去看看那棵树,却又因为“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要求人背才能到小院去,会被人窥见自己见到那棵母亲生前侍弄过的合欢树时不能自持的样子,再一次选择默默承受,“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把“悲伤也成享受”。
上面这些行为所透露出来的是强烈的思念和刻意的隐忍的斗争,是坚强与脆弱的矛盾,这把史铁生折磨得好苦,让他愧疚,让他悲伤,也让人从中感受到史铁生对母亲那份追思的刻骨铭心。
有人不解:文章为什么要出现“合欢树”?它有什么深意呢?
一、母亲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文中“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两句话不显山不露水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能把铺垫做得如此绝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合欢树本身就是明证,也是见证。说是明证,那是因为母亲会为它没发芽叹息,会为它长叶高兴,会为它没开花念叨;说是见证,那是因为它见证了母亲对史铁生无私而坚忍的母爱。
二、合欢树更是一种象征。因为在母亲的潜意识里,这棵第二年没有发芽让她叹息了一回、第三年长出叶子让她高兴了很多天、不能早点开花让她念叨的合欢树,正是病儿史铁生的影子;在作者眼里,这一棵耗费母亲不少精力、让母亲牵挂、如今长大开花的合欢树正是自己的影子。
三、更耐人寻味的是,“合欢”二字,让我们婉婉转转地读出史铁生内心深处的愧疚与悲伤:母亲和我总是盼望着有朝一**能一起享受我成功的快乐,可如今……。儿子在成功之**特别想与昔**为他的身体和文学创作而辛勤操劳的母亲共享快乐,可母亲却早已不在人世,合欢树会给作者带来什么样的联想和感受?掩卷思之,真是回肠荡气,心酸不已。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本文内容和形式上的主要特点。一、作者对母亲的追思之情深入骨髓,而这种情感的抒发却是内敛的--心烦、愧疚与悲伤就像轻度发酵的茶叶悠悠散发着茶香那样,徐徐地吐露出绵长而醇厚的思念。二、作品构思精巧缜密。内容上,先叙写十岁和二十岁时自己与母亲之间的往事,为下文借合欢树抒写追思作了情感上的铺垫--只有母亲为儿子作出了身心的付出,才能让人感受到那份追思的真实与真挚,也成了追思的一部分;意象安排上,合欢树既成为维系母爱、维系儿子对母亲思念之情的物象,也成了思亲情苦的反衬物。
史铁生散文合欢树篇十一
刚学过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为他所流露出的感情所吸引。
第一个镜头是:10岁时,“我”作文获奖,母亲很高兴,说自己当年的作文写得还要好。“我”不服气,故意气她。年幼的“我”想来是还没读懂一位母亲对自己的良好禀赋能传给儿子的那份喜悦与自豪的。最后两句话“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体现出“我”重新回首这件事时,内心充满对母亲的敬意与眷恋。
终于,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如此的母亲是伟大的,她们总是默默地为儿女无私的付出。“我”怀念母亲,遥想母亲,静静地在树林里遥问上帝,“风正在树林里吹过”,母亲似乎曾回来过。也许母亲从未离开过,她活在儿子的心灵里,陪伴他一生。
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下的,是母亲亲自料理过的,它的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凝聚着深沉的母爱。母亲虽已逝去,而合欢树仍在健康生长。
看完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那种无私的爱,史铁生面对困境顽强的精神鼓励着我,遇到困难不退缩,勇往直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史铁生散文合欢树篇十二
1.准确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真实感悟。
2.探寻个体命运困境突围的方法。
准确理解作者对生命真实感悟——人生就是一场错过。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讲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大家经过预习你们知道些什么?
学生:是个双腿残废,终日只能坐在一家轮椅上的的残疾人。而且是只在20岁的年纪上。
史铁生当年的心路历程,最典型的记录在两篇文章里面。一篇是篇幅更大的中篇散文《我与地坛》,一篇就是我们今天要上的《合欢树》。
我们现在来看一句话,有句话叫做:写作就写一句话——这句话是一个当代作家说的。意思就是说,每一篇一流水准的文章,都有一句话,这句话代表着这篇文章的灵魂。文章的主题都浓缩都有这么一句贯穿全篇的灵魂。
那么,你们觉得《合欢树》这篇文章有没有?如果有,是哪一句?
好,现在请我们所有人把眼光聚焦到这句话上来——倒数第二段那句“悲伤也成享受”!
显然,这句话里面有两个概念——悲伤与享受。为什么会悲伤?为什么享受?为什么悲伤竟会变成了享受?我们要知道,这可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概念。其实我们弄清楚了这几个问题我们就读懂了《合欢树》。
环节一:探寻悲伤——感悟生命的困境
问题:那我们先谈谈史铁生真正悲伤的是什么?,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段。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ppt)
问题一:对待我的作文获奖,母亲和我各自的心理是怎样的?
明确:母亲急着表明自己的优秀,甚至比自己儿子还要优秀,这是一个年轻、有才的女性的虚荣心。我呢希望得到母亲的充分赞赏和肯定,所以母亲陈述她的荣耀过去时故作冷漠,让母亲失落和生气。这两者心与心之间是有隔膜的。我不明白母亲的心思,母亲也不明白我的心思。
“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ppt)
明确:我:烦躁地、不耐烦地、厌倦地、痛恨地、敷衍地、责备地、绝望地、颓废地。
母亲:哀求地、满怀希望地、恳切地、慈爱地、急切地、乞求地。
母亲依然充满希望,相信奇迹;不愿放弃,母亲的执著与坚持。而我充满了绝望。
明确:那时候,我沉浸在身体残废的痛苦中,试图用写作来拯救自己,对母亲的关怀毫不顾惜。我只关注自己的痛苦,自己在寻求痛苦的解脱。
同学们,当我三十岁的时候,我的小说发表了,我的自我拯救之路成功,母亲却去世了。
问题:作者此时的感受受会是什么?
我感受到没有母亲分享“我”的荣誉的遗憾。
同学们我们一起齐读第五自然段。获奖之后……1、2起。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1)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2)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3)“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ppt)
老师:结合助推资料一,仔细品味,你读出了什么?
助推资料一
1.人可能舍弃一切,却无法舍弃被理解的渴望。
——《史铁生散文·随笔十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3
2.“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
——史铁生散文《有关庙的回忆》
学生1:我读出了我对母亲的愧疚。
学生2:我读出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思念)。
学生3:我读出了我的自责。
学生4:渴望被真正理解,渐渐地理解母亲的失望和离开。
学生5:他的成功更使他怀念自己的母亲,而不是求得功名,母亲的去世使他悲哀,却又无法释怀。
学生6:对登门拜访的人未能理解我的无奈之情。
学生7:获奖感言并不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他想念母亲,因为只有母亲才能真正理解自己。
老师明确:这是我对母亲的理解与安慰的错过,所以,错过是我和母亲命运共同交织而成的!
老师:后文当中还有讲到错过吗?
学生:我错过了去看合欢树,走进那个小院。
老师:嗯。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人生就是一场错过”。当我沉浸在作文获奖的喜悦中的时候,母亲却急于表现自己当年更加优秀,不能与我分享我的成功的喜悦;当我沉浸在残疾的痛苦和绝望中的时候,母亲为我的担忧、苦涩和祝福,我却不见不闻,毫无感觉——因为痛苦让我失去了感受爱的能力;当我终于写作成功,冲破痛苦的樊笼,走向自己的救赎的时候,母亲却已不再人世;当我理解母亲理解了母亲给我爱的时候,我却永远无法走近那棵合欢树,对母亲说一句“我终于读懂了你,终于没在辜负你呀”。
环节二:直面悲伤——命运困境的突围
史铁生如何化解悲伤?
(请阅读7-12自然段,并结合助推资料二,得出一个最闪光的观点。)(ppt)
助推资料二:
1.史铁生的写作始终以一种强悍的超越性姿态,直面各种潜在的精神困境。在直面那些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时,史铁生并不想做一个被动的愁容骑士,而是积极地将那些人生困境既视为一种永恒之惑,又视为“获得快乐的机会”。
2.“爱”,永远是一种召唤,是一个问题。爱是立于此岸的精神彼岸。人类的心魂不死,是因为人类有爱的需要。而爱的需要,是源自我们个体和社会的残缺。
让爱来激活“心魂”的漫游,再让“心魂”去拯救人生的困境。
——《“心魂”之思与想象之舞——史铁生后期小说论》
3.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我与地坛》
史铁生具有一种向死而生的心态,与他而言死有的时候即是生。生死的瞬息就如同一个节日一般值得纪念。
4.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悲美风格。川端康成强调“悲哀这个词与美是相辅相成的”在悲伤中书写美,在美中蕴含悲,其悲愈加,其美愈甚,从而形成一种空灵虚幻、奇诡绚丽,既悲且美的审美格调。
学生:1.用爱去解救人生的悲伤,带着母亲的精神力量继续前行,用爱激活了心魂。——对母亲爱的深度领悟,也成了我对生命的深度救赎。
2.以强悍的心态去面对,淡然的面对一切。
3.将所有的心绪都投入到写作中,直面人生的困境,用写作来寄托情思,把情感融入文章,直面人生的苦难,给人以积极、振奋人心的力量。
——自己走出痛苦的解脱。
4.把悲伤化作动力,追求爱与理解,向死而生,看淡死亡,把死亡看做平常、神圣的事。
5.通过合欢树,表达自己会想合欢树一样成长,从生到死再到重生的过程。
6.试着去接受,思想上积极乐观的去面对一切苦难。
7.敢于直面困境,让自己不成为一个被困境打败的人。
8.用心去记念死亡,认为它是一种精神上的美,向死而生的心态。
9.时间长了,作者的悲伤也慢慢淡了。宁静。静静地待一会。宁静是心灵的养护和自愈。宁静是心灵最好的疗养。
10.推着轮椅一个人去过往生活的地方去走一走,平静自己的内心。
理解母亲并怀念母亲。通过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回忆与母亲生活的往事,进入母子精神对话的美好境界。
11.让悲伤也变成一种通向爱的渠道。悲伤变成诗意的美。
环节三:悲伤也成享受
现在我们从课文里跳出来,思考一下最后一个问题:读完和分析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们有何感悟?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换句话说也就是——这篇文章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让我们进行情境作文。
创设情境,请同学就此写段话。要求扣住文章内容,并准确回答问题。
“如果你就是史铁生,今夜你终于来到小院,见到那棵合欢树,你坐在树下,花瓣纷飞,夜色融融,此刻你怎样向母亲倾诉,来告诉她,你是如何从悲伤中获得享受的。”(ppt)
学生示例:妈妈:自你离开后,我的心不再浮躁,但这么多年我却终难平静。曾经的你,青春年华,是我让你变得奔忙、沉重。你的希望我从未珍视,我只在我自己那个所谓的悲伤世界里徘徊。我以为我被整个世界抛弃,被生命所遗弃,现在我才知道,你的世界中我是那个唯一。是你对我的爱与理解,让我知道爱的付出是通向快乐的彼岸。
大家通过对史铁生的母亲的倾诉,明白了如何进行命运困境的突围。我想说:对于弥补心灵与生命的缺失,那种自我奋斗与自我拯救只能算是成长的初级阶段。人的真正的成长应该是“悲伤也成享受”的寻找心灵的出路与自由。(ppt)
板书设计:
合欢树
我错过母亲
期望获得赞同作文奖获急着表现自己
一心写小说残疾一心为我治病
毫不顾惜支持与鼓励
期望母亲分享小说获奖离开人世
走近合欢树小院与合欢树无法走近
史铁生散文合欢树篇十三
你失去了奔跑与行走的自由,却很幸福。这幸福被妈妈不断浇灌,长成一株合欢树。它在成长,你在成长。上帝总是公平的,在不幸的一端加重,那么幸福的一端也会加上同样的砝码。因为她的爱,你很幸福。
《合欢树》是史铁生先生用质朴无华的文字记录他母亲的对他无微不至的爱。每个字每句话无不透露着母亲深沉伟大的爱,以及他自己的懊悔。总是很喜欢他的文字,觉得他笔下清淡的文字划过心头,如同秋水无痕,去留无意,不知不觉间,却总能让我难忘。
文中母亲在他病后一直尝试着各种偏方希望能对他的病有一点帮助。哪怕是医生已经放弃了,他自己也只是不在意,这不离不弃的守护,也只有母亲给得起。母亲把孩子带到这个世上,那么孩子就是她另一个世界,是她生命的意义。作者心里想着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可是他在自私地希望从病痛、失意中以死亡的方式解脱时,从没有想过,母亲同他一样痛着、她一次次在绝望与希望的边缘徘徊,在绝望中渴求希望,在希望里得知绝望。
母亲去了,去一个不那么苦的地方。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间穿过,吹向那棵合欢树。他在母亲去世后一直都放不下那个心结,推说手摇车进出不方便。他不想回忆有关母亲的一切,哪怕那是母亲留下唯一的念想。不想看的合欢树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看不到了,他也后悔,后悔没有看一眼,看一眼那棵幸福的合欢树。当曾经的“含羞草”已经长成合欢树,当曾经自暴自弃的孩子已经长成作家。母亲应该是欣慰的吧。
晴云初醒,合欢未眠。朗月照花,深潭微澜。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着急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她为自己付出的太多,背负的太多,还没来得及补偿,还没来得及让她为自己骄傲,还没来得及看到合欢树的花。
院子里的合欢树又开了花,母亲,你看到了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史铁生散文合欢树篇十四
最近在读史铁生的作品。这是一位如同骆驼草的作家,虽半身瘫痪,且患有尿毒症需透析治疗,然而其作品中却洋溢着强悍的生命力和睿智的哲学思辨力。这是我喜爱他的作品的原因。是的,作为一名作家,当然应该有较好的驾驭文字的能力,也有人说作家就是“码字的”;然而我认为作家不是“工匠”,他的使命感和人生立足点是非常重要的。作家余秋雨是大家熟悉的,他原先的一系列散文作品的文字风格和表现技巧我是尤为喜爱的,但最近在网上热议的他撰写的一篇半文半白的“南京钟山风景区碑文”,却真的是令人不敢恭维。失掉了“人的气脉”的作品,真的是不看也罢,哪怕是同一个作家写的东西。
史铁生的作品,是在轮椅上思索、在病榻前写就的。不管是他的小说、散文和随笔,通篇都是对命运的叩问,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解读。其实,要理解他的作品,读一读以下这段话吧,这是史铁生在为文友曾文寂写的一篇序言里的话:“人生一世,最后会发现名利财富都是空,人能够拥有的只有生命本身。但生命的流逝使得它难以实现超越时段的自我确认,唯有文字能够担当此任,宣告生命曾经在场。经由它们,我们得以端详生命的纹理,探寻生命的本质与深意。在那个相对无言的时间与空间,生命被拉长加叠,不但拥有此刻还拥有过去。而如果能够看着文字和自己一起老去,简直更是一种温馨愉悦的体验了,就像风雨同舟的终生伴侣,相互依偎着慢慢衰老,自有一种彻骨的浪漫和甘美。”
史铁生散文合欢树篇十五
(一)。
刚学过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为他所流露出的感情所吸引。
第一个镜头是:10岁时,“我”作文获奖,母亲很高兴,说自己当年的作文写得还要好。“我”不服气,故意气她。年幼的“我”想来是还没读懂一位母亲对自己的良好禀赋能传给儿子的那份喜悦与自豪的。最后两句话“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体现出“我”重新回首这件事时,内心充满对母亲的敬意与眷恋。
终于,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如此的母亲是伟大的,她们总是默默地为儿女无私的付出。“我”怀念母亲,遥想母亲,静静地在树林里遥问上帝,“风正在树林里吹过”,母亲似乎曾回来过。也许母亲从未离开过,她活在儿子的心灵里,陪伴他一生。
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下的,是母亲亲自料理过的,它的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凝聚着深沉的母爱。母亲虽已逝去,而合欢树仍在健康生长。
看完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那种无私的爱,史铁生面对困境顽强的精神鼓励着我,遇到困难不退缩,勇往直上。
(二)。
这是一个讲母爱的故事:史铁生双腿残疾,头上开始有了白发,母亲总找来稀奇古怪的偏方给他吃,但始终不见疗效。为了让儿子开心一些,母亲挖来一株“含羞草”,种在花盆里,后来才知道这是一棵合欢树,是个好兆头,母亲很高兴。多年以后,合欢树长到很高了。可悲,他的母亲早已不再人世了。
我的母亲也是这样,为我辛苦,日夜操劳。母亲还健在,但岁月的痕迹,无情地在她的前额刻上了皱纹。有一天,天阴沉沉的。放学了,我抄写好家庭作业,磨磨蹭蹭地整理书包。等我慢吞吞地走出教学楼,才知道天气是那么寒冷。母亲在寒风中等我,探着身子张望着,我很不好意思。母亲怕我冷,就让我穿上她带来的外套,还不停地问:“冷吗?没冻着吧?”没有怨言,眼神里只有温柔。一路上,我和母亲说说笑笑,再也感觉不到任何寒意。
母亲曾说:“父母给了我十分的爱,如果我只能够还一分恩的话,她也感到很欣慰。”但我想对母亲说的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我操劳一生的父母,我一定要成才,报答你们的恩情。
(三)。
文章以母亲生前和死后分为两个段落。在回忆母亲生前场景时,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母子的生活细节:10岁那年“我”作文得了第一,母亲居然不服,盎然童趣跃然纸上;20岁那年“我”双腿残疾,母亲因此劳累奔波,但终究无济于事,绝望与希望的交替出现将这一切渲染得更加哀凉;30岁了,“我”在写作上小有成就,可是母亲已经乘鹤西去,这里作者将“我”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描绘得不动声色。母爱的博大与厚重在前部分篇幅里处处可见。
“合欢树”由母亲的逝世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合欢树是母亲生前种下的树,在母子全心全意与病魔抗争时,合欢树是无暇被关注的;只有当母亲的离去使这个世界突兀地呈现出作者难以承受的空白,合欢树被恰到好处地引入作者悲伤而寻觅的视线。无疑,在作者眼里,合欢树是上天对他思念母亲的安慰,是母爱的一种象征。也因为这样,作者不断地流露出“欲罢不能”的情绪。他既渴望重温昔日与母亲相亲相爱的一幕,也清醒地认识到母亲毕竟早已离去。这样的矛盾,也使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被渲染到极致。(.)。
现出的消极和颓废反而能为全文增添一种沧桑感;倘若作者此处笔墨过多,我想一定颠覆了母亲对儿子的希望。从史铁生的一生看我更希望给“合欢树”赋予积极的意义。它不仅是死后母亲的象征,而且是作者趋于成熟的人生感悟的见证。
我的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这句话: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史铁生散文合欢树篇十六
每天都会有人经历生离死别:过去已经历;现在正在发生;或者说将来即将面对……这是每个人一生必定会经历的事情。逝去一位可敬的长者,在他的家人看来,也许只会在那几个月里有难过、伤心的情绪,但在今后的扫墓过程中,可能只是淡淡一哭,之后就不再去在乎人的生老病死这一周期性的变化。试问这些当事人,你们可曾有思考过人为什么生而人又为什么死呢?可能有人会这样说:这不就是正常的生理周期现象吗,我们怎么可能知道为什么,不必再去费脑筋思考了。
这时候就会有一个人站出来抨击你:人生下来就是赎罪的,他要来洗清他上辈子所犯下的罪孽,他是有任务并且有欲望而生的。这个说活的人就是史铁生。关于生与死的问题,他已经思考过无数多个了,他是这方面的行家。他会每天问自己为什么要活下来,还有为什么会转移死的话题来让自己继续拥有着生命。
有可能是因为他是个残疾人,在成年之际经历过人生的大劫难就是失去了行走能力,他所经历过的困苦,比我们正常人要多得多,所以才会对生与死的问题有自己独到的一番见解。在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里,处处流露出他对生的希望以及死的哀鸣。他是一个渴求拥有美好的生命,却同时又不畏惧死亡的恐怖的人,他是一位坐在轮椅上思考的伟大作家。
也可以这样说,是轮椅造就了今天的史铁生,他的创作灵感大部分都是轮椅“赐予”的。只有经历过劫难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劫难所带给他的不行与机遇,是值得去思考和捕捉的。
生命,在史铁生的眼中,那可是极为宝贵的东西。也许在无法直立行走甚至在坐上轮椅的那一刹那,史铁生仍然是无法摆脱失去双腿带给他的痛苦与磨难,但是在他触动写作灵感的那一瞬间里,似乎所有的苦痛,他都在那一刻有所淡然并随之忘却了。这对于他来说,是个多大的槛啊,但他最终还是跨过去了,并且在写作领域里有卓越的成就,他就凭靠着自己的力量,成功了。在这成功的背后,是需要经历过多少个夜晚冥思,经历过多少次的重写及修改,才能换取一个“作家”名号的。或许他并不在乎这些名利,他只专注于塑造强大的内心世界,只沉溺于他广阔无垠的对生命的思考中。
在《宿命的写作》一文中,他这样写道:“我自己呢,为什么写作?先是为谋生,其次为价值实现,然后才有了更多的为什么。”还有“至于写作是什么,我先以为那是一种职业,又以为它是一种光荣,再以为是一种信仰,现在则更相信写作是一种命运。”是的,写作是史铁生自己为自己选择的命运。正是因为他选择了写作,所以才没有再去考虑且纠结于自杀,是写作带给他无限的思考和轻松的生活,他热爱写作,并且视它为自己生命的希望。
在他的作品中,各个地方都流露出他对生命的渴望。因为他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他选择了精彩的活着,所以他才会对生命抱以由衷的敬意。他不愿意无精打采地活着,这才利用写作来充实他的世界,一个属于他和生命对话的世界里。他比任何一个人都渴望拥有生命,所以他格外珍惜与生命沟通的机会,他才会将好的作品以及他对生命的思考与我们众人分享。
他每天都在不断地思考、对话和写作间流连穿梭着,可能是因为极少有人去关照他、爱护她,他的作品中才会透露出一丝丝的空虚以及苍凉的感觉。我在品读他的作品时,时常会尝到他的内心既强大却又脆弱得不堪一击。他太寂寞了,寂寞到在他的文字里都能品出他多美期盼着有人能听听他的诉说,能替他分担一丝苦楚,能理解他内心的恐慌。
《对话四则》中的一问一答的方式,完美地对史铁生的内心做了个诠释,是他自己心里真正的内心独白。对话中,史铁生有说过是卓别林大师的幽默感拯救了他想死的心,他很感激卓别林的乐观和豁达。“要是你正正经经地陷入了绝望,你不妨听听幽默大师的话。当然,使我没去自杀的原因很多,但是我第一次平心静气地放弃自杀的念头却是因为听了卓别林的劝,以后很多次都是这样。幸好有一天我去看了那场电影,什么名字我忘了。一个女人想自杀,但被卓别林扮演的那个角色发现了。女人很埋怨他,发了疯死地喊:‘你为什么不让我死?为什么不让我死!’卓别林慢悠悠不动声色地说:‘着什么急?早晚会死的。’”
史铁生散文合欢树篇十七
乍一看去,觉得文章应是状物类散文,因为题为《合欢树》;然而,初读文章,又心生奇异:怎么是写人叙事文章?通读全篇,才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构思巧妙。
文章以第六段“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作为过渡段,乘转结合,非常自然。前部分是追忆母亲,后部分是思索合欢树。对母亲的回忆为合欢树的意义作好了铺垫,打下了感情基调。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
作者在前部分沿着回忆的路径重现定格了母亲身影的两个镜头,以时间为序,信笔而书,笔触所至。无不渗透深情,行文如水流成溪,质朴中显风采,平淡中藏深味。
第一个镜头是:10岁时,“我”作文获奖,母亲很高兴,说自己当年的作文写得还要好。“我”不服气,故意气她。年幼的“我”想来是还没读懂一位母亲对自己的良好禀赋能传给儿子的那份喜悦与自豪的。最后两句话“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体现出“我”重新回首这件事时,内心充满对母亲的敬意与眷恋。
终于,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如此的母亲是伟大的,她们总是默默地为儿女无私的付出。却从不记回报,甚至连分享儿女成功的喜悦也常常被无情的生命剥夺。“我”怀念母亲,遥想母亲,静静地在树林里遥问上帝,“风正在树林里吹过”,母亲似乎曾回来过。也许母亲从未离开过,她活在儿子的心灵里,陪伴他一生。
细心读来,可以发现作者选择的三个时间段分别是10岁,20岁,30岁,这都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母亲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30岁时,母亲已逝世了,但30岁的成就是母亲用一生的付出为“我”收获的。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了。这也体现了作者在选材组织上的独具匠心。
在前部分里,我们始终不见合欢树的半点踪迹,从文中看来,第八段有一句话“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合欢树似乎已在作者记忆中遗失了。记忆的闸门在曾经的邻居的一句话中打开了“到小院子去看看吗,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当时“我心里一阵抖”,“推说手摇车进出不易“,拒绝与合欢树见面。为什么会“抖”?怕忆起母亲?怕难以乘受悲伤?史铁生内心的疼痛在一个“抖”字倾泻而出。
接着,作者追忆合欢树的由来,从追忆可见,母亲无意栽种合欢树的时候是“我”已两腿残废。想来那时母亲内心的伤痛是难以言表的。她挖回这棵“刚出土的绿苗”,很大程度是寄予了一种生命常青的愿望。因为绿是生命的象征。
我们可以细细品味这段话“母亲从来喜欢这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甘太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叼,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这似乎是母亲全心为“我”找药方到支持“我”写作的过程的写照。我想这位母亲在料理合欢树时定是充满了对儿子的痊愈的希望的。
合欢树被弃置在路边,在被无意栽种的一年里,无人打理。然而第三年却“长出了叶子”,还比较茂盛。这是一个顽强的生命,在逆境中生存了下来。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勇于面对才能拥有充满阳光的将来。
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下的,是母亲亲自料理过的,它的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凝聚着深沉的母爱。母亲虽已逝去,而合欢树仍在健康生长,“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暗喻着母爱长青,母爱永恒。
文中三次提到那个“刚来世上的孩子”,前两次说他“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这里的“树影儿”,这里的“树影儿”就是合欢树的影子,最后说到“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他自己的妈妈”,一言道出,合欢树上处处是母爱的影子,是一生都不能磨灭的。
作者始终对合欢树怀着一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找借口不肯去看,另一方面“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也许是他不知如何去面对失去这一份厚重的母亲吧。也许他只想把这一切深深地藏在心底,独自咀嚼,“悲伤也成享受”吧。
文章自始至终都没有正面描写过“合欢树”,只是借回忆之手,托他人之语,一一交代“合欢树”的情况,不着一笔,却尽显风采,果然不愧是大师手笔。
文章的语言淡雅、朴素,娓娓道来深切母爱,就仿佛和读者在聊天是不经意谈谈起母亲,说起合欢树一般,内心的深情没有像蓄势待发的洪水喷涌而出,仍是如涓涓细流,闲话家常一一道来,怀念、悲痛之情潜藏于字里行间,除却华丽辞藻与刻意雕饰,思绪所至,笔触所到,深切隽永的真情蕴涵其中,等待有心人细嚼。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小草我要向你学习范本 向小草学作文600字作文初中(四篇)
- 五一劳动节联欢晚会通知通用(汇总8篇)
- 2023年项目立项申请报告范本(大全15篇)
- 包身工读后感(实用9篇)
- 2023年员工价值观自我评价简短(精选15篇)
- 2023年团队合作英语(大全16篇)
- 带着梦想前行(模板8篇)
- 2023年青春的模样(精选14篇)
- 预防校园欺凌班会教案初中(通用19篇)
- 最新手机被缴检讨书(汇总8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