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橙黄橘绿时散文 正是橙黄橘绿事(九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2-12-21 12:21:47    小编:ZTFB
正是橙黄橘绿时散文 正是橙黄橘绿事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正是橙黄橘绿时散文 正是橙黄橘绿事(九篇)

  • 上传日期:2022-12-21 12:21:47 |
  • ZTFB |
  • 14页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正是橙黄橘绿时散文(精)一

西来镇俗称西来场,秦汉时期曾是西南重要的炼铁中心。三国时期,有临溪古渡,是蒲江与邛崃的必经之地。北朝西魏恭帝二年(555年)设临溪县,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临溪县降为临溪镇,明洪武六年(1373年),明朝政府将临溪镇划给蒲江县。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临溪河暴发百年不遇的洪水,上游张魁场关帝庙内的关帝神像冲到了临溪场西林寺的产田里,临溪场的人们认为关帝爷从西而来,在这里停下,说明这里是块风水宝地。西林寺的住持静慈和尚捐出庙中产田,在关帝神像搁浅处新修了关帝庙。庙门向西而开,有不忘从西而来之意。

康熙34年(公元1696年),蒲江县县令李绅文,借用佛教教义中的典故,即达摩祖师西来意及唐玄奘把大藏三乘经从西取来的典故,改名为西来场。

我们前方有一个古香古色的戏台,西来是川剧之乡,著名川剧作家徐文耀就是西来人。以前,西来场有钱、刘两姓大家,分别在关帝庙庙门和场西头两处搭灯杆、建戏台,雇戏班演出,大唱对台戏,热闹非凡。而今,只保留下了刘家戏台,每周六,戏台上都会演出川西戏曲的经典名段。现在戏台所在的地方,就是当年关帝庙的旧址。

自古以来,西来又被称为草根儒乡。广场南侧的文风塔体现了西来崇教尚文的风俗。塔建于道光一十三年,高13.6米,共三层,外加宝顶,翘角飞檐,非常精巧。文风塔始建于清代道光十三年,塔高13.6米。三重翘角檐精巧玲珑,各层塔身上的浮雕人物、动物、花卉、诗歌提联,内容丰富。

第三层正面檐下有“文风塔”匾额;第二层有“奎星阁”匾额,第一层正面嵌有扇形匾额,上刻有“惜字宫”三字,两边竖刻对联“废墨收经史,遗文贮汉唐”。读书识字是教化的基础,所以乡间特别看重文字,有文字的纸不能乱扔,废弃也要郑重检点、焚化敬神。

当年修建该塔,选址在顺河而建的古镇东头,更是蕴含着“培地脉”的理念。西来地形有如顺水之船,将“文风塔”修在船头,恰似船上桅杆;有了桅杆,船就稳定,既可平安远航,又可牢固停泊,不仅能保西来一帆风顺、亦可辅佑该镇文风昌盛,文运久远。

西来老街由文风街、簸箕街和龙眼街三条主要街道组成。老街街道宽约七八米,建筑结构、实用功能和民间工艺巧妙结合在一起构成了1200米长街和近700米小巷。在老街上,居住着395户人家,总人口达1288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静谧澹泊的人文环境使西来古镇吸引了很多燕子的到来,老街的屋檐下可以看到很多燕窝,西来古镇也被游客们叫做燕窝古镇。

文风街为古镇正街,西至台子坝,连接起簸箕街和龙眼街。许多历史建筑的遗存都在文风街,像我左手侧的刘紫佶私宅修建于民国年间。整个建筑是木质架构,青砖砌墙,三层楼阁式。私宅内部有两个小天井,格子样式的窗户,过道或墙壁的窗子上方呈尖形或穹隆型,木楼梯的墙壁上有雕刻精美的浅浮雕装饰图案。

而这片建筑是当年禹帝宫的所在地,建于宋咸平年间,是西来最古老的庙宇,西来人俗称王爷庙,庙堂是四合院式的,解放前曾改作学堂,1987年全部拆除建为供销社。现在分散为几间店铺。在中兴街的墙上,还能看到一块刻着“禹帝宫”字样的青砖。

再往前走就是“江西会馆”旧址了,大通檐、小天井,前为吊脚楼,后为二楼一底的砖壁木板房,是西来的最高建筑。会馆中间有两个小天井,天井周围为转角楼,所有楼相通。此馆在“湖广填四川”时,钱氏等家族从江西迁来,于康熙年间所建。解放后曾用作政府机关,后改为邮电所。现在则在保护基础上将之改建为一个精品客栈。

这儿有一座特别的封火墙,在西来古镇仅此一处,大家请看,墙由青砖砌成,线条流畅,有别于传统川西民居,带着山西建筑风格,这建筑正是清代年间,陕西商人贺家所建,当年“大川号”整个邛崃、蒲江地区鼎鼎大名的商号,主营米、盐、布等。生意火红,大有压倒西来首富本地徐钧太的势头。徐钧太便打通自己的铺面,在大川号正对面修建一条街,以形成街煞,以煞大川号风水。后来徐、贺两家在商场上鹿死谁手不得而知,但徐钧太所修建的过街楼、小姐楼、中兴街却成为了古镇上的一道风景。“过街楼”是徐均太为第四方夫人史氏所修建,连接起后面的小姐楼。小姐楼高出其他房屋一层,为木质结构,雕梁画栋,做工精巧。小姐楼后来被改做私塾,最终因年久失修被拆掉。

这有一个店招——徐待诏,这是个理发店,为什么叫待诏呢?旧时农村里称理发师为"待诏",剃须理发挖耳朵等系列的老手艺就称为“待诏”,“待诏”这个职位连皇帝的脑袋都可以去摸。“待诏”是“随时待命而被召唤的意思”。据考证明末清初的时候,发型统一为剃半头,留辫子。平民百姓不好统一,朝廷就把剃头匠组织起来,手持圣旨,归于待诏,享受俸禄,走街串巷,逮住一个剃一个,为此百姓便不叫他们“待诏”,而叫“逮住”。从此,串乡理发的都称“待诏”。

西来竹编店也是很有特色的,竹编,是西来传统工艺产品之一。西来生产竹子,用竹编手工编织的各种日杂品、工艺品做工精美,品种繁多、结实耐用。

在文风街,各种小吃名目繁多,风味独特,粑食类有铲发粑、粽子、猪儿粑、枕头粑、玉麦粑等;还有各种野生特色蔬菜,诸如摘耳根、刺龙宝、灰灰菜、厥菜、三塔菌等。而最富特色的风味小吃当数蛋醪糟、粉子醪糟、甜水面、凉面等以及临溪河鱼、山珍斗鸡公等地方美食。有兴趣的朋友们,不妨品尝品尝。

这有一条挂满红灯笼的深邃小巷,叫烟巷子,为什么叫烟巷子呢?原来是古代卖烟的地方。民国时代,又是烟馆云集的地方,“烟巷子里吞云吐雾,自己家中啥事不做,一天不去心里发慌,一屋家产全部抽光。”是当时烟民的真实写照。

这儿是几条老街交汇的地方,这边原是钱家的势力范围,西来民间有刘半街。钱半场的说法,说的是西来两大家族钱刘两家各占半条街。街中建有高高的灯杆,是挂百颗灯的。百颗灯祈福是西来传统民俗。灯杆高13米,两侧三十六盏顶上一盏底下一盏,象征三十六洞天神仙、玉皇大帝和土地神。灯纸为白红相间,红为太阳,白为太阴。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到十五,九月初一到初九,由当地长老诵经点燃,祈万福消百灾。

这边原先有一个戏台,逢年过节,各种游乐活动都在此举行,非常热闹,赶场天生意也非常好,为延伸台子坝的兴旺,往左侧新修了一条街,就是我们今天的龙眼街。

龙眼街是解放前由一个叫王崇古的人实施修建的,王崇古曾在著名川军将领李家钰部队中任职,后教私塾。这“龚尧山木器店”阴刻字就是他亲手写的。因为这条街统一规划设计,所在在西来老街中,这条街建筑及临街的铺面风格样式是最统一、整齐的。这条街刚刚修好后就解放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店面都是由本地原住民开的,有生态水果,老茶铺,老腊肉、竹编,非常的质朴。

老街上有很多老茶铺,茶香四溢,临溪河两岸五面山区,是名著《茶谱》中记述的临溪茶的产地,临溪茶从唐代起就经过茶马古道远销西蕃。蒲江素有“中国第一绿茶之乡”的美誉,蒲江绿茶就是发源于西来。镇里的老人们在老茶铺里喝茶、聊天,打长牌,很是悠闲。好山好水好心态,使得西来成为长寿之乡,百岁老人多达十余名,90岁以上老人50余名。水是生命之源,水质对身体健康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龙眼街尾有一口龙眼井,水质相当好,时至今日,周围几十户人家,仍常到这儿取水。

龙眼井原有两口,相隔一丈左右。相传当时附近住着一户主人名钱万湘的人家,其夫人李氏,在一个电闪雷鸣、大雨滂沱的夏天傍晚,看见天空中有一条金龙狂舞,双眼之光像两支利剑,直射到对面徐姓土地上久久没有消失。第二天早饭后,钱李氏跑去一看,发现那里竟留下了两个相隔一丈左右的斗碗大的洞。钱、李夫妇感到这块地非同一般,必为风水福地,于是便出高价买下。在沿着两个洞口往下掘井之时,掘到约三丈深处,竟发现两口井底都有红鱼一对、大鲢鱼一条,而井中之水清澈透明,甘醇可口。从此钱家用井中之水烤酒、开面房而渐致富裕,所制之酒和挂面均远近闻名。后来其中一口井因后来建造房屋被填,只留现在这口。

呈现在各位尊敬的客人眼前的,是临溪塔,塔高41米,地下一层,地上九层。负一层和一层是西来文化主题馆西清鉴,馆藏西来三千年历史人文风物。展品有战国出土的陶器、兵器,唐代的摩崖造像,明代大悲寺出土佛像。

西来文化主题馆以禅茶西来为主题,分为净土修禅心,古镇觅遗风,茶乡养灵性,临溪悟菩提四个篇章,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西来悠久的历史,临溪茶的清香,古镇的文脉,登塔则可俯瞰整个西来古镇,大小五面山,临溪河,老街胜景尽收眼底。

“临溪之渡,四路要津”,这座桥叫来安廊桥,始建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20xx年),民国33年(公元1944年)毁于洪水,20xx年重建此桥。廊桥与临溪秀水为伴,千百年来见证着西来过往,在这里,陆游曾写下了“河边相送驿边迎,水隔山遮似有情。岁晚无聊莫相笑,君方雨立我泥行。”的诗句。魏了翁写下了“西来紫马倦行春”的词句。临西茶,铁器,茶马古道远销各地。

吹拂着清新的河风,现在我们来到了西来的“灵水古榕”文化商业街区, 在近一里路长的河堤上生长着12棵名声远播的千年古榕树,成为西来古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边有一棵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的特大榕树,荫盖的面积达一亩左右,树干须五六个成年人牵手才可合围。树干与主枝相接部位有数个包块旁逸斜,经细根缠绕,其状颇为观音横立于树干之上,所以人们称此树为“观音树”。

这一颗叫菩提树,形如一朵盛开的莲花,相传,北宋末,连年战乱,世道艰难,盗贼横行,一位来自峨眉山九老洞的游方和尚,化缘到此,便在莲花树下以参禅之道劝化世人,使得盗贼减少,西来安居祥和,后来老和尚在此树下安然坐化,当地人便把此树取名为“菩提树”。

这棵就是我们西来盛名“夫妻树”。它枝叶茂密,树干似人。两棵分离的树干在离地约2米处合抱在一起,合抱处长出许多根须,交织缠绕,合抱处下方约10厘米,两棵树干又伸出两只长长的“手”紧紧相握。关于“夫妻树”,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据说南宋年间,临溪河上游在深夜陡降特大暴雨,房屋坍塌。有一男一女同抱着一根木头,顺流而下,到达临溪古渡时,被艄翁刘德柱救起。经询问得知,男名张德久,女名李翠芝,其家人不知冲向何方,葬身何处。渡口群众深表同情,帮助他们绑起了两间草房。二人后来结成夫妻。 李翠芝有一双巧手,善于编织草鞋。她的草鞋,绳粗草紧、好穿耐久,一传十、十传百,远近闻名。慕名来预购者络绎不绝,生意红火,也有人称她为草鞋西施。张德久种地、李翠芝织鞋,两人生活过得虽然清贫,却很恩爱。随着年事增高,张德久患上了咳嗽病,无法下田劳动,两个人全靠李翠芝卖草鞋为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连续数日下雪,地上的积雪达一尺多厚。等雪化之后,古渡旁的人家几天未看见张李夫妇进出。推开柴门一看,两夫妻紧紧抱在一起,早已气绝身亡,邻里们把他俩的遗体深埋在河边。若干年后,在古渡下边河堤上同时长出两棵榕树,年深日久,紧紧拥抱在一起,成了今天的夫妻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就这样相拥相握历经上千年风雨,喻示着爱情的坚贞与甜蜜。(恋人们到西来,总会来看看夫妻树,许愿祈福,在这里,我祝愿各位游客朋友们爱情甜蜜,与心爱的人白头偕老。)

而旁边的一大一小两棵古榕,则像慈祥的母亲牵着她心爱的孩子,给他温暖。

河对岸是西来古镇二期书院禅村项目,项目依托820xx年历史沉淀的鹤山书院,打造集书院文化、农耕文化、会议中心、精品酒店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动工,明年年底建成开放。鹤山书院有着820xx年历史,由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魏了翁(公元1178-1237年)于公元1210(嘉定三年)年兴建。鹤山书院藏书十万册,藏书量居宋代各大书院之首,是宋代得到皇帝赐额的34所书院之一。

这座亭叫澹然亭,了翁先生曾经用“平生处己,澹然无营”这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苏东坡也有“澹然都无营,百年何由毕”的诗句。20xx年3月31日,棋圣聂卫平在亭上与西来棋院院长董彦对弈,吸引了四川各地围棋好爱者前来观战。

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亲爱的朋友们,非常荣幸能与您们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祝各位在西来玩的愉快,欢迎大家再次光临。

正是橙黄橘绿时散文(精)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西来古镇,我是今天的解说员。西来古镇位于川西平原西南部被誉为“天然氧吧”、“成都花园”的蒲江县西北部,地跨临溪河、小河子与大小五面山,全镇森林覆盖率超过49%,距离成都市区84公里。古镇历史悠久,战国的船棺、汉代的冶铁遗址、西魏的临溪古县城、唐宋的茶马古道,至今踪迹可循。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底蕴,西来古镇先后被评为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成都十大古镇”。

西来镇俗称西来场,秦汉时期曾是西南重要的炼铁中心。三国时期,有临溪古渡,是蒲江与邛崃的必经之地。北朝西魏恭帝二年(555年)设临溪县,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临溪县降为临溪镇,明洪武六年(1373年),明朝政府将临溪镇划给蒲江县。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临溪河暴发百年不遇的洪水,上游张魁场关帝庙内的关帝神像冲到了临溪场西林寺的产田里,临溪场的人们认为关帝爷从西而来,在这里停下,说明这里是块风水宝地。西林寺的住持静慈和尚捐出庙中产田,在关帝神像搁浅处新修了关帝庙。庙门向西而开,有不忘从西而来之意。

康熙34年(公元1696年),蒲江县县令李绅文,借用佛教教义中的典故,即达摩祖师西来意及唐玄奘把大藏三乘经从西取来的典故,改名为西来场。

我们前方有一个古香古色的戏台,西来是川剧之乡,著名川剧作家徐文耀就是西来人。以前,西来场有钱、刘两姓大家,分别在关帝庙庙门和场西头两处搭灯杆、建戏台,雇戏班演出,大唱对台戏,热闹非凡。而今,只保留下了刘家戏台,每周六,戏台上都会演出川西戏曲的经典名段。现在戏台所在的地方,就是当年关帝庙的旧址。

自古以来,西来又被称为草根儒乡。广场南侧的文风塔体现了西来崇教尚文的风俗。塔建于道光一十三年,高13.6米,共三层,外加宝顶,翘角飞檐,非常精巧。文风塔始建于清代道光十三年,塔高13.6米。三重翘角檐精巧玲珑,各层塔身上的浮雕人物、动物、花卉、诗歌提联,内容丰富。

第三层正面檐下有“文风塔”匾额;第二层有“奎星阁”匾额,第一层正面嵌有扇形匾额,上刻有“惜字宫”三字,两边竖刻对联“废墨收经史,遗文贮汉唐”。读书识字是教化的基础,所以乡间特别看重文字,有文字的纸不能乱扔,废弃也要郑重检点、焚化敬神。

当年修建该塔,选址在顺河而建的古镇东头,更是蕴含着“培地脉”的理念。西来地形有如顺水之船,将“文风塔”修在船头,恰似船上桅杆;有了桅杆,船就稳定,既可平安远航,又可牢固停泊,不仅能保西来一帆风顺、亦可辅佑该镇文风昌盛,文运久远。

西来老街由文风街、簸箕街和龙眼街三条主要街道组成。老街街道宽约七八米,建筑结构、实用功能和民间工艺巧妙结合在一起构成了1200米长街和近700米小巷。在老街上,居住着395户人家,总人口达1288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静谧澹泊的人文环境使西来古镇吸引了很多燕子的到来,老街的屋檐下可以看到很多燕窝,西来古镇也被游客们叫做燕窝古镇。

文风街为古镇正街,西至台子坝,连接起簸箕街和龙眼街。许多历史建筑的遗存都在文风街,像我左手侧的刘紫佶私宅修建于民国年间。整个建筑是木质架构,青砖砌墙,三层楼阁式。私宅内部有两个小天井,格子样式的窗户,过道或墙壁的窗子上方呈尖形或穹隆型,木楼梯的墙壁上有雕刻精美的浅浮雕装饰图案。

而这片建筑是当年禹帝宫的所在地,建于宋咸平年间,是西来最古老的庙宇,西来人俗称王爷庙,庙堂是四合院式的,解放前曾改作学堂,1987年全部拆除建为供销社。现在分散为几间店铺。在中兴街的墙上,还能看到一块刻着“禹帝宫”字样的青砖。

再往前走就是“江西会馆”旧址了,大通檐、小天井,前为吊脚楼,后为二楼一底的砖壁木板房,是西来的最高建筑。会馆中间有两个小天井,天井周围为转角楼,所有楼相通。此馆在“湖广填四川”时,钱氏等家族从江西迁来,于康熙年间所建。解放后曾用作政府机关,后改为邮电所。现在则在保护基础上将之改建为一个精品客栈。

这儿有一座特别的封火墙,在西来古镇仅此一处,大家请看,墙由青砖砌成,线条流畅,有别于传统川西民居,带着山西建筑风格,这建筑正是清代年间,陕西商人贺家所建,当年“大川号”整个邛崃、蒲江地区鼎鼎大名的商号,主营米、盐、布等。生意火红,大有压倒西来首富本地徐钧太的势头。徐钧太便打通自己的铺面,在大川号正对面修建一条街,以形成街煞,以煞大川号风水。后来徐、贺两家在商场上鹿死谁手不得而知,但徐钧太所修建的过街楼、小姐楼、中兴街却成为了古镇上的一道风景。“过街楼”是徐均太为第四方夫人史氏所修建,连接起后面的小姐楼。小姐楼高出其他房屋一层,为木质结构,雕梁画栋,做工精巧。小姐楼后来被改做私塾,最终因年久失修被拆掉。

这有一个店招——徐待诏,这是个理发店,为什么叫待诏呢?旧时农村里称理发师为"待诏",剃须理发挖耳朵等系列的老手艺就称为“待诏”,“待诏”这个职位连皇帝的脑袋都可以去摸。“待诏”是“随时待命而被召唤的意思”。据考证明末清初的时候,发型统一为剃半头,留辫子。平民百姓不好统一,朝廷就把剃头匠组织起来,手持圣旨,归于待诏,享受俸禄,走街串巷,逮住一个剃一个,为此百姓便不叫他们“待诏”,而叫“逮住”。从此,串乡理发的都称“待诏”。

西来竹编店也是很有特色的,竹编,是西来传统工艺产品之一。西来生产竹子,用竹编手工编织的各种日杂品、工艺品做工精美,品种繁多、结实耐用。

在文风街,各种小吃名目繁多,风味独特,粑食类有铲发粑、粽子、猪儿粑、枕头粑、玉麦粑等;还有各种野生特色蔬菜,诸如摘耳根、刺龙宝、灰灰菜、厥菜、三塔菌等。而最富特色的风味小吃当数蛋醪糟、粉子醪糟、甜水面、凉面等以及临溪河鱼、山珍斗鸡公等地方美食。有兴趣的朋友们,不妨品尝品尝。

这有一条挂满红灯笼的深邃小巷,叫烟巷子,为什么叫烟巷子呢?原来是古代卖烟的地方。民国时代,又是烟馆云集的地方,“烟巷子里吞云吐雾,自己家中啥事不做,一天不去心里发慌,一屋家产全部抽光。”是当时烟民的真实写照。

这儿是几条老街交汇的地方,这边原是钱家的势力范围,西来民间有刘半街。钱半场的说法,说的是西来两大家族钱刘两家各占半条街。街中建有高高的灯杆,是挂百颗灯的。百颗灯祈福是西来传统民俗。灯杆高13米,两侧三十六盏顶上一盏底下一盏,象征三十六洞天神仙、玉皇大帝和土地神。灯纸为白红相间,红为太阳,白为太阴。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到十五,九月初一到初九,由当地长老诵经点燃,祈万福消百灾。

这边原先有一个戏台,逢年过节,各种游乐活动都在此举行,非常热闹,赶场天生意也非常好,为延伸台子坝的兴旺,往左侧新修了一条街,就是我们今天的龙眼街。

龙眼街是解放前由一个叫王崇古的人实施修建的,王崇古曾在著名川军将领李家钰部队中任职,后教私塾。这“龚尧山木器店”阴刻字就是他亲手写的。因为这条街统一规划设计,所在在西来老街中,这条街建筑及临街的铺面风格样式是最统一、整齐的。这条街刚刚修好后就解放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店面都是由本地原住民开的,有生态水果,老茶铺,老腊肉、竹编,非常的质朴。

老街上有很多老茶铺,茶香四溢,临溪河两岸五面山区,是名著《茶谱》中记述的临溪茶的产地,临溪茶从唐代起就经过茶马古道远销西蕃。蒲江素有“中国第一绿茶之乡”的美誉,蒲江绿茶就是发源于西来。镇里的老人们在老茶铺里喝茶、聊天,打长牌,很是悠闲。好山好水好心态,使得西来成为长寿之乡,百岁老人多达十余名,90岁以上老人50余名。水是生命之源,水质对身体健康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龙眼街尾有一口龙眼井,水质相当好,时至今日,周围几十户人家,仍常到这儿取水。

龙眼井原有两口,相隔一丈左右。相传当时附近住着一户主人名钱万湘的人家,其夫人李氏,在一个电闪雷鸣、大雨滂沱的夏天傍晚,看见天空中有一条金龙狂舞,双眼之光像两支利剑,直射到对面徐姓土地上久久没有消失。第二天早饭后,钱李氏跑去一看,发现那里竟留下了两个相隔一丈左右的斗碗大的洞。钱、李夫妇感到这块地非同一般,必为风水福地,于是便出高价买下。在沿着两个洞口往下掘井之时,掘到约三丈深处,竟发现两口井底都有红鱼一对、大鲢鱼一条,而井中之水清澈透明,甘醇可口。从此钱家用井中之水烤酒、开面房而渐致富裕,所制之酒和挂面均远近闻名。后来其中一口井因后来建造房屋被填,只留现在这口。

呈现在各位尊敬的客人眼前的,是临溪塔,塔高41米,地下一层,地上九层。负一层和一层是西来文化主题馆西清鉴,馆藏西来三千年历史人文风物。展品有战国出土的陶器、兵器,唐代的摩崖造像,明代大悲寺出土佛像。

西来文化主题馆以禅茶西来为主题,分为净土修禅心,古镇觅遗风,茶乡养灵性,临溪悟菩提四个篇章,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西来悠久的历史,临溪茶的清香,古镇的文脉,登塔则可俯瞰整个西来古镇,大小五面山,临溪河,老街胜景尽收眼底。

“临溪之渡,四路要津”,这座桥叫来安廊桥,始建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20xx年),民国33年(公元1944年)毁于洪水,20xx年重建此桥。廊桥与临溪秀水为伴,千百年来见证着西来过往,在这里,陆游曾写下了“河边相送驿边迎,水隔山遮似有情。岁晚无聊莫相笑,君方雨立我泥行。”的诗句。魏了翁写下了“西来紫马倦行春”的词句。临西茶,铁器,茶马古道远销各地。

吹拂着清新的河风,现在我们来到了西来的“灵水古榕”文化商业街区, 在近一里路长的河堤上生长着12棵名声远播的千年古榕树,成为西来古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边有一棵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的特大榕树,荫盖的面积达一亩左右,树干须五六个成年人牵手才可合围。树干与主枝相接部位有数个包块旁逸斜,经细根缠绕,其状颇为观音横立于树干之上,所以人们称此树为“观音树”。

这一颗叫菩提树,形如一朵盛开的莲花,相传,北宋末,连年战乱,世道艰难,盗贼横行,一位来自峨眉山九老洞的游方和尚,化缘到此,便在莲花树下以参禅之道劝化世人,使得盗贼减少,西来安居祥和,后来老和尚在此树下安然坐化,当地人便把此树取名为“菩提树”。

这棵就是我们西来盛名“夫妻树”。它枝叶茂密,树干似人。两棵分离的树干在离地约2米处合抱在一起,合抱处长出许多根须,交织缠绕,合抱处下方约10厘米,两棵树干又伸出两只长长的“手”紧紧相握。关于“夫妻树”,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据说南宋年间,临溪河上游在深夜陡降特大暴雨,房屋坍塌。有一男一女同抱着一根木头,顺流而下,到达临溪古渡时,被艄翁刘德柱救起。经询问得知,男名张德久,女名李翠芝,其家人不知冲向何方,葬身何处。渡口群众深表同情,帮助他们绑起了两间草房。二人后来结成夫妻。 李翠芝有一双巧手,善于编织草鞋。她的草鞋,绳粗草紧、好穿耐久,一传十、十传百,远近闻名。慕名来预购者络绎不绝,生意红火,也有人称她为草鞋西施。张德久种地、李翠芝织鞋,两人生活过得虽然清贫,却很恩爱。随着年事增高,张德久患上了咳嗽病,无法下田劳动,两个人全靠李翠芝卖草鞋为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连续数日下雪,地上的积雪达一尺多厚。等雪化之后,古渡旁的人家几天未看见张李夫妇进出。推开柴门一看,两夫妻紧紧抱在一起,早已气绝身亡,邻里们把他俩的遗体深埋在河边。若干年后,在古渡下边河堤上同时长出两棵榕树,年深日久,紧紧拥抱在一起,成了今天的夫妻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就这样相拥相握历经上千年风雨,喻示着爱情的坚贞与甜蜜。(恋人们到西来,总会来看看夫妻树,许愿祈福,在这里,我祝愿各位游客朋友们爱情甜蜜,与心爱的人白头偕老。)

而旁边的一大一小两棵古榕,则像慈祥的母亲牵着她心爱的孩子,给他温暖。

河对岸是西来古镇二期书院禅村项目,项目依托820xx年历史沉淀的鹤山书院,打造集书院文化、农耕文化、会议中心、精品酒店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动工,明年年底建成开放。鹤山书院有着820xx年历史,由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魏了翁(公元1178-1237年)于公元1210(嘉定三年)年兴建。鹤山书院藏书十万册,藏书量居宋代各大书院之首,是宋代得到皇帝赐额的34所书院之一。

这座亭叫澹然亭,了翁先生曾经用“平生处己,澹然无营”这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苏东坡也有“澹然都无营,百年何由毕”的诗句。20xx年3月31日,棋圣聂卫平在亭上与西来棋院院长董彦对弈,吸引了四川各地围棋好爱者前来观战。

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亲爱的朋友们,非常荣幸能与您们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祝各位在西来玩的愉快,欢迎大家再次光临。

正是橙黄橘绿时散文(精)三

有人认为,青春在于年龄;有人认为,青春在于能否跟上时代潮流;有人认为,青春在于冬天露不露脚踝;有人认为,青春在于夏天喝不喝热水。而我认为,青春全然在于奋与斗二字。

奋,意为鼓起劲来,振作。这正是青春的特征。青春是人生中最有活力之阶段。过小则有心无力,过老则年轻之力衰矣。而青春正当时,则应发奋、用出全力。此为青春之奋矣。

若风华正茂之时,不奋,则恐无志或无力也。

若风华正茂之时,不奋,则恐无志或无力也。无志,则不知何去何从,在何处使力,无法奋矣。此类不奋则是心智尚未成熟,无志向矣。倘若无力,则原是老骥伏枥,无法发力也。

斗,则是发力与路上之艰难险阻相搏斗也。青春,须有斗志。正值青春年华之男孩也,无不喜斗也。无论是打架斗殴之事抑或是各类球类运动,均有其斗志在也。而奋斗之斗也可类比于对抗之斗。青春之人需与学习之艰难之事相搏斗,与逆水搏斗,与失败搏斗。

论斗,则需发力也。若不发力,则不为斗也,亦不为奋也,亦不为青春也。斗,不仅需发力也,还需发对力,发巧力。若拳击不论技巧,只管往不要害处打,自然沦为败者。虽大汗淋漓,但伤痕累累。学习亦如此。若整天看课外书而不精读课本而品其妙,则三更眠五更起亦无救也。

因挥斥方遒之人乃是气力最大之辈,所以青春之时需多奋斗。而如何奋斗?要点有三:一则有雄心壮志,振作起来;二则有大力;三则需发对力,发巧力,才能尽最大努力之奋斗,成就最好之青春。

鲁迅先生曾说过: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正是橙黄橘绿时散文(精)四

故事中的罗文,是美国陆军的一名年轻中尉,在美西战争期间,孤身一人,在没有任何护卫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将总统的信送给了加西亚将军——一个掌握着决定性力量的人,出色地完成了这次重要任务。

毫无疑问,罗文取得的成功并不是他杰出的军事才能,而是在于他优良的道德品质,绝对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这就是忠诚和主动性,就是一种忠于职守,一种承诺,一种敬业,服从和荣誉的精神。

正如中国有句古话:“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如果罗文总想着完成送信的任务后自己会成为英雄的话,可能就完不成任务了。

合上书,脑海里却清晰的闪现这一句话,那就是:“只有投入才有回报,只有忠诚才有信任,只有主动才能有创新,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这就让我们认识到工作的态度直接体现了工作的质量,要看一个人做事的效率,就要看他的工作精神和态度。我们整天抱怨说什么社会不公平了,埋怨自己没有找到好工作之类的。静下心,坐下来,在埋怨和抱怨的同时,仔细地想想,为什么这些"不幸"会落在自己身上呢?

现在想一想人生真正的不幸就是对自己不负责,工作态度不端正,这让我又想到了书中的另外一个故事,斯拉在一家大公司办公司从事打字工作。一天同事们都出去吃饭了,这时,一位董事经过他们部门时停了下来,想找一些信件。

这并不是斯拉分内的工作,但是她依然回答说:“虽然对此信我一无所知,但是达斯先生,让我来帮您处理这件事情吧!我会尽快找到这封信并将它放在您的办公室里。“当她将所需的东西放在达斯面前时,董事显得格外高兴。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四周后斯拉被提升到了一个更重要的部门工作,并且薪水提高了30%.猜猜是谁推荐她的?正是那位董事。在一次公司董事会上,有一个更高职位的工作空缺,他便推荐了斯拉。

世界上没有报酬丰厚却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便宜事。当责任从前门进来,你却从后门溜走,你失去的可是伴随责任而来的机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尽职尽的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说到这里我就感觉有些愧对七班的那些学生,这个班的学生是出了名的调皮,批评教育那是油盐不进,一到给他们班上课的时间,我都有些头疼,课堂上还要时不时处理一些突发状况,所以每次伴随我走下七班课堂的总是一些懊恼,一些失落,与在别班的酣畅淋漓相距甚远。现在仔细想来,态度决定了一切,当你用欣赏的态度来看待他们时,也许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觉。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行为法则——互惠的交换,投入的交换,投入才有回报,忠诚才有信任,主动才有创新”。

正是橙黄橘绿时散文(精)五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西来古镇,我是今天的解说员。西来古镇位于川西平原西南部被誉为“天然氧吧”、“成都花园”的蒲江县西北部,地跨临溪河、小河子与大小五面山,全镇森林覆盖率超过49%,距离成都市区84公里。古镇历史悠久,战国的船棺、汉代的冶铁遗址、西魏的临溪古县城、唐宋的茶马古道,至今踪迹可循。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底蕴,西来古镇先后被评为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成都十大古镇”。

西来镇俗称西来场,秦汉时期曾是西南重要的炼铁中心。三国时期,有临溪古渡,是蒲江与邛崃的必经之地。北朝西魏恭帝二年(555年)设临溪县,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临溪县降为临溪镇,明洪武六年(1373年),明朝政府将临溪镇划给蒲江县。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临溪河暴发百年不遇的洪水,上游张魁场关帝庙内的关帝神像冲到了临溪场西林寺的产田里,临溪场的人们认为关帝爷从西而来,在这里停下,说明这里是块风水宝地。西林寺的住持静慈和尚捐出庙中产田,在关帝神像搁浅处新修了关帝庙。庙门向西而开,有不忘从西而来之意。

康熙34年(公元1696年),蒲江县县令李绅文,借用佛教教义中的典故,即达摩祖师西来意及唐玄奘把大藏三乘经从西取来的典故,改名为西来场。

我们前方有一个古香古色的戏台,西来是川剧之乡,著名川剧作家徐文耀就是西来人。以前,西来场有钱、刘两姓大家,分别在关帝庙庙门和场西头两处搭灯杆、建戏台,雇戏班演出,大唱对台戏,热闹非凡。而今,只保留下了刘家戏台,每周六,戏台上都会演出川西戏曲的经典名段。现在戏台所在的地方,就是当年关帝庙的旧址。

自古以来,西来又被称为草根儒乡。广场南侧的文风塔体现了西来崇教尚文的风俗。塔建于道光一十三年,高13.6米,共三层,外加宝顶,翘角飞檐,非常精巧。文风塔始建于清代道光十三年,塔高13.6米。三重翘角檐精巧玲珑,各层塔身上的浮雕人物、动物、花卉、诗歌提联,内容丰富。

第三层正面檐下有“文风塔”匾额;第二层有“奎星阁”匾额,第一层正面嵌有扇形匾额,上刻有“惜字宫”三字,两边竖刻对联“废墨收经史,遗文贮汉唐”。读书识字是教化的基础,所以乡间特别看重文字,有文字的纸不能乱扔,废弃也要郑重检点、焚化敬神。

当年修建该塔,选址在顺河而建的古镇东头,更是蕴含着“培地脉”的理念。西来地形有如顺水之船,将“文风塔”修在船头,恰似船上桅杆;有了桅杆,船就稳定,既可平安远航,又可牢固停泊,不仅能保西来一帆风顺、亦可辅佑该镇文风昌盛,文运久远。

西来老街由文风街、簸箕街和龙眼街三条主要街道组成。老街街道宽约七八米,建筑结构、实用功能和民间工艺巧妙结合在一起构成了1200米长街和近700米小巷。在老街上,居住着395户人家,总人口达1288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静谧澹泊的人文环境使西来古镇吸引了很多燕子的到来,老街的屋檐下可以看到很多燕窝,西来古镇也被游客们叫做燕窝古镇。

文风街为古镇正街,西至台子坝,连接起簸箕街和龙眼街。许多历史建筑的遗存都在文风街,像我左手侧的刘紫佶私宅修建于民国年间。整个建筑是木质架构,青砖砌墙,三层楼阁式。私宅内部有两个小天井,格子样式的窗户,过道或墙壁的窗子上方呈尖形或穹隆型,木楼梯的墙壁上有雕刻精美的浅浮雕装饰图案。

而这片建筑是当年禹帝宫的所在地,建于宋咸平年间,是西来最古老的庙宇,西来人俗称王爷庙,庙堂是四合院式的,解放前曾改作学堂,1987年全部拆除建为供销社。现在分散为几间店铺。在中兴街的墙上,还能看到一块刻着“禹帝宫”字样的青砖。

再往前走就是“江西会馆”旧址了,大通檐、小天井,前为吊脚楼,后为二楼一底的砖壁木板房,是西来的最高建筑。会馆中间有两个小天井,天井周围为转角楼,所有楼相通。此馆在“湖广填四川”时,钱氏等家族从江西迁来,于康熙年间所建。解放后曾用作政府机关,后改为邮电所。现在则在保护基础上将之改建为一个精品客栈。

这儿有一座特别的封火墙,在西来古镇仅此一处,大家请看,墙由青砖砌成,线条流畅,有别于传统川西民居,带着山西建筑风格,这建筑正是清代年间,陕西商人贺家所建,当年“大川号”整个邛崃、蒲江地区鼎鼎大名的商号,主营米、盐、布等。生意火红,大有压倒西来首富本地徐钧太的势头。徐钧太便打通自己的铺面,在大川号正对面修建一条街,以形成街煞,以煞大川号风水。后来徐、贺两家在商场上鹿死谁手不得而知,但徐钧太所修建的过街楼、小姐楼、中兴街却成为了古镇上的一道风景。“过街楼”是徐均太为第四方夫人史氏所修建,连接起后面的小姐楼。小姐楼高出其他房屋一层,为木质结构,雕梁画栋,做工精巧。小姐楼后来被改做私塾,最终因年久失修被拆掉。

这有一个店招——徐待诏,这是个理发店,为什么叫待诏呢?旧时农村里称理发师为"待诏",剃须理发挖耳朵等系列的老手艺就称为“待诏”,“待诏”这个职位连皇帝的脑袋都可以去摸。“待诏”是“随时待命而被召唤的意思”。据考证明末清初的时候,发型统一为剃半头,留辫子。平民百姓不好统一,朝廷就把剃头匠组织起来,手持圣旨,归于待诏,享受俸禄,走街串巷,逮住一个剃一个,为此百姓便不叫他们“待诏”,而叫“逮住”。从此,串乡理发的都称“待诏”。

西来竹编店也是很有特色的,竹编,是西来传统工艺产品之一。西来生产竹子,用竹编手工编织的各种日杂品、工艺品做工精美,品种繁多、结实耐用。

在文风街,各种小吃名目繁多,风味独特,粑食类有铲发粑、粽子、猪儿粑、枕头粑、玉麦粑等;还有各种野生特色蔬菜,诸如摘耳根、刺龙宝、灰灰菜、厥菜、三塔菌等。而最富特色的风味小吃当数蛋醪糟、粉子醪糟、甜水面、凉面等以及临溪河鱼、山珍斗鸡公等地方美食。有兴趣的朋友们,不妨品尝品尝。

这有一条挂满红灯笼的深邃小巷,叫烟巷子,为什么叫烟巷子呢?原来是古代卖烟的地方。民国时代,又是烟馆云集的地方,“烟巷子里吞云吐雾,自己家中啥事不做,一天不去心里发慌,一屋家产全部抽光。”是当时烟民的真实写照。

这儿是几条老街交汇的地方,这边原是钱家的势力范围,西来民间有刘半街。钱半场的说法,说的是西来两大家族钱刘两家各占半条街。街中建有高高的灯杆,是挂百颗灯的。百颗灯祈福是西来传统民俗。灯杆高13米,两侧三十六盏顶上一盏底下一盏,象征三十六洞天神仙、玉皇大帝和土地神。灯纸为白红相间,红为太阳,白为太阴。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到十五,九月初一到初九,由当地长老诵经点燃,祈万福消百灾。

这边原先有一个戏台,逢年过节,各种游乐活动都在此举行,非常热闹,赶场天生意也非常好,为延伸台子坝的兴旺,往左侧新修了一条街,就是我们今天的龙眼街。

龙眼街是解放前由一个叫王崇古的人实施修建的,王崇古曾在著名川军将领李家钰部队中任职,后教私塾。这“龚尧山木器店”阴刻字就是他亲手写的。因为这条街统一规划设计,所在在西来老街中,这条街建筑及临街的铺面风格样式是最统一、整齐的。这条街刚刚修好后就解放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店面都是由本地原住民开的,有生态水果,老茶铺,老腊肉、竹编,非常的质朴。

老街上有很多老茶铺,茶香四溢,临溪河两岸五面山区,是名著《茶谱》中记述的临溪茶的产地,临溪茶从唐代起就经过茶马古道远销西蕃。蒲江素有“中国第一绿茶之乡”的美誉,蒲江绿茶就是发源于西来。镇里的老人们在老茶铺里喝茶、聊天,打长牌,很是悠闲。好山好水好心态,使得西来成为长寿之乡,百岁老人多达十余名,90岁以上老人50余名。水是生命之源,水质对身体健康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龙眼街尾有一口龙眼井,水质相当好,时至今日,周围几十户人家,仍常到这儿取水。

龙眼井原有两口,相隔一丈左右。相传当时附近住着一户主人名钱万湘的人家,其夫人李氏,在一个电闪雷鸣、大雨滂沱的夏天傍晚,看见天空中有一条金龙狂舞,双眼之光像两支利剑,直射到对面徐姓土地上久久没有消失。第二天早饭后,钱李氏跑去一看,发现那里竟留下了两个相隔一丈左右的斗碗大的洞。钱、李夫妇感到这块地非同一般,必为风水福地,于是便出高价买下。在沿着两个洞口往下掘井之时,掘到约三丈深处,竟发现两口井底都有红鱼一对、大鲢鱼一条,而井中之水清澈透明,甘醇可口。从此钱家用井中之水烤酒、开面房而渐致富裕,所制之酒和挂面均远近闻名。后来其中一口井因后来建造房屋被填,只留现在这口。

呈现在各位尊敬的客人眼前的,是临溪塔,塔高41米,地下一层,地上九层。负一层和一层是西来文化主题馆西清鉴,馆藏西来三千年历史人文风物。展品有战国出土的陶器、兵器,唐代的摩崖造像,明代大悲寺出土佛像。

西来文化主题馆以禅茶西来为主题,分为净土修禅心,古镇觅遗风,茶乡养灵性,临溪悟菩提四个篇章,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西来悠久的历史,临溪茶的清香,古镇的文脉,登塔则可俯瞰整个西来古镇,大小五面山,临溪河,老街胜景尽收眼底。

“临溪之渡,四路要津”,这座桥叫来安廊桥,始建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20xx年),民国33年(公元1944年)毁于洪水,20xx年重建此桥。廊桥与临溪秀水为伴,千百年来见证着西来过往,在这里,陆游曾写下了“河边相送驿边迎,水隔山遮似有情。岁晚无聊莫相笑,君方雨立我泥行。”的诗句。魏了翁写下了“西来紫马倦行春”的词句。临西茶,铁器,茶马古道远销各地。

吹拂着清新的河风,现在我们来到了西来的“灵水古榕”文化商业街区, 在近一里路长的河堤上生长着12棵名声远播的千年古榕树,成为西来古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边有一棵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的特大榕树,荫盖的面积达一亩左右,树干须五六个成年人牵手才可合围。树干与主枝相接部位有数个包块旁逸斜,经细根缠绕,其状颇为观音横立于树干之上,所以人们称此树为“观音树”。

这一颗叫菩提树,形如一朵盛开的莲花,相传,北宋末,连年战乱,世道艰难,盗贼横行,一位来自峨眉山九老洞的游方和尚,化缘到此,便在莲花树下以参禅之道劝化世人,使得盗贼减少,西来安居祥和,后来老和尚在此树下安然坐化,当地人便把此树取名为“菩提树”。

这棵就是我们西来盛名“夫妻树”。它枝叶茂密,树干似人。两棵分离的树干在离地约2米处合抱在一起,合抱处长出许多根须,交织缠绕,合抱处下方约10厘米,两棵树干又伸出两只长长的“手”紧紧相握。关于“夫妻树”,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据说南宋年间,临溪河上游在深夜陡降特大暴雨,房屋坍塌。有一男一女同抱着一根木头,顺流而下,到达临溪古渡时,被艄翁刘德柱救起。经询问得知,男名张德久,女名李翠芝,其家人不知冲向何方,葬身何处。渡口群众深表同情,帮助他们绑起了两间草房。二人后来结成夫妻。 李翠芝有一双巧手,善于编织草鞋。她的草鞋,绳粗草紧、好穿耐久,一传十、十传百,远近闻名。慕名来预购者络绎不绝,生意红火,也有人称她为草鞋西施。张德久种地、李翠芝织鞋,两人生活过得虽然清贫,却很恩爱。随着年事增高,张德久患上了咳嗽病,无法下田劳动,两个人全靠李翠芝卖草鞋为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连续数日下雪,地上的积雪达一尺多厚。等雪化之后,古渡旁的人家几天未看见张李夫妇进出。推开柴门一看,两夫妻紧紧抱在一起,早已气绝身亡,邻里们把他俩的遗体深埋在河边。若干年后,在古渡下边河堤上同时长出两棵榕树,年深日久,紧紧拥抱在一起,成了今天的夫妻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就这样相拥相握历经上千年风雨,喻示着爱情的坚贞与甜蜜。(恋人们到西来,总会来看看夫妻树,许愿祈福,在这里,我祝愿各位游客朋友们爱情甜蜜,与心爱的人白头偕老。)

而旁边的一大一小两棵古榕,则像慈祥的母亲牵着她心爱的孩子,给他温暖。

河对岸是西来古镇二期书院禅村项目,项目依托820xx年历史沉淀的鹤山书院,打造集书院文化、农耕文化、会议中心、精品酒店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动工,明年年底建成开放。鹤山书院有着820xx年历史,由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魏了翁(公元1178-1237年)于公元1210(嘉定三年)年兴建。鹤山书院藏书十万册,藏书量居宋代各大书院之首,是宋代得到皇帝赐额的34所书院之一。

这座亭叫澹然亭,了翁先生曾经用“平生处己,澹然无营”这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苏东坡也有“澹然都无营,百年何由毕”的诗句。20xx年3月31日,棋圣聂卫平在亭上与西来棋院院长董彦对弈,吸引了四川各地围棋好爱者前来观战。

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亲爱的朋友们,非常荣幸能与您们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祝各位在西来玩的愉快,欢迎大家再次光临。

正是橙黄橘绿时散文(精)六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西来古镇,我是今天的解说员。西来古镇位于川西平原西南部被誉为“天然氧吧”、“成都花园”的蒲江县西北部,地跨临溪河、小河子与大小五面山,全镇森林覆盖率超过49%,距离成都市区84公里。古镇历史悠久,战国的船棺、汉代的冶铁遗址、西魏的临溪古县城、唐宋的茶马古道,至今踪迹可循。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底蕴,西来古镇先后被评为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成都十大古镇”。

西来镇俗称西来场,秦汉时期曾是西南重要的炼铁中心。三国时期,有临溪古渡,是蒲江与邛崃的必经之地。北朝西魏恭帝二年(555年)设临溪县,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临溪县降为临溪镇,明洪武六年(1373年),明朝政府将临溪镇划给蒲江县。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临溪河暴发百年不遇的洪水,上游张魁场关帝庙内的关帝神像冲到了临溪场西林寺的产田里,临溪场的人们认为关帝爷从西而来,在这里停下,说明这里是块风水宝地。西林寺的住持静慈和尚捐出庙中产田,在关帝神像搁浅处新修了关帝庙。庙门向西而开,有不忘从西而来之意。

康熙34年(公元1696年),蒲江县县令李绅文,借用佛教教义中的典故,即达摩祖师西来意及唐玄奘把大藏三乘经从西取来的典故,改名为西来场。

我们前方有一个古香古色的戏台,西来是川剧之乡,著名川剧作家徐文耀就是西来人。以前,西来场有钱、刘两姓大家,分别在关帝庙庙门和场西头两处搭灯杆、建戏台,雇戏班演出,大唱对台戏,热闹非凡。而今,只保留下了刘家戏台,每周六,戏台上都会演出川西戏曲的经典名段。现在戏台所在的地方,就是当年关帝庙的旧址。

自古以来,西来又被称为草根儒乡。广场南侧的文风塔体现了西来崇教尚文的风俗。塔建于道光一十三年,高13.6米,共三层,外加宝顶,翘角飞檐,非常精巧。文风塔始建于清代道光十三年,塔高13.6米。三重翘角檐精巧玲珑,各层塔身上的浮雕人物、动物、花卉、诗歌提联,内容丰富。

第三层正面檐下有“文风塔”匾额;第二层有“奎星阁”匾额,第一层正面嵌有扇形匾额,上刻有“惜字宫”三字,两边竖刻对联“废墨收经史,遗文贮汉唐”。读书识字是教化的基础,所以乡间特别看重文字,有文字的纸不能乱扔,废弃也要郑重检点、焚化敬神。

当年修建该塔,选址在顺河而建的古镇东头,更是蕴含着“培地脉”的理念。西来地形有如顺水之船,将“文风塔”修在船头,恰似船上桅杆;有了桅杆,船就稳定,既可平安远航,又可牢固停泊,不仅能保西来一帆风顺、亦可辅佑该镇文风昌盛,文运久远。

西来老街由文风街、簸箕街和龙眼街三条主要街道组成。老街街道宽约七八米,建筑结构、实用功能和民间工艺巧妙结合在一起构成了1200米长街和近700米小巷。在老街上,居住着395户人家,总人口达1288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静谧澹泊的人文环境使西来古镇吸引了很多燕子的到来,老街的屋檐下可以看到很多燕窝,西来古镇也被游客们叫做燕窝古镇。

文风街为古镇正街,西至台子坝,连接起簸箕街和龙眼街。许多历史建筑的遗存都在文风街,像我左手侧的刘紫佶私宅修建于民国年间。整个建筑是木质架构,青砖砌墙,三层楼阁式。私宅内部有两个小天井,格子样式的窗户,过道或墙壁的窗子上方呈尖形或穹隆型,木楼梯的墙壁上有雕刻精美的浅浮雕装饰图案。

而这片建筑是当年禹帝宫的所在地,建于宋咸平年间,是西来最古老的庙宇,西来人俗称王爷庙,庙堂是四合院式的,解放前曾改作学堂,1987年全部拆除建为供销社。现在分散为几间店铺。在中兴街的墙上,还能看到一块刻着“禹帝宫”字样的青砖。

再往前走就是“江西会馆”旧址了,大通檐、小天井,前为吊脚楼,后为二楼一底的砖壁木板房,是西来的最高建筑。会馆中间有两个小天井,天井周围为转角楼,所有楼相通。此馆在“湖广填四川”时,钱氏等家族从江西迁来,于康熙年间所建。解放后曾用作政府机关,后改为邮电所。现在则在保护基础上将之改建为一个精品客栈。

这儿有一座特别的封火墙,在西来古镇仅此一处,大家请看,墙由青砖砌成,线条流畅,有别于传统川西民居,带着山西建筑风格,这建筑正是清代年间,陕西商人贺家所建,当年“大川号”整个邛崃、蒲江地区鼎鼎大名的商号,主营米、盐、布等。生意火红,大有压倒西来首富本地徐钧太的势头。徐钧太便打通自己的铺面,在大川号正对面修建一条街,以形成街煞,以煞大川号风水。后来徐、贺两家在商场上鹿死谁手不得而知,但徐钧太所修建的过街楼、小姐楼、中兴街却成为了古镇上的一道风景。“过街楼”是徐均太为第四方夫人史氏所修建,连接起后面的小姐楼。小姐楼高出其他房屋一层,为木质结构,雕梁画栋,做工精巧。小姐楼后来被改做私塾,最终因年久失修被拆掉。

这有一个店招——徐待诏,这是个理发店,为什么叫待诏呢?旧时农村里称理发师为"待诏",剃须理发挖耳朵等系列的老手艺就称为“待诏”,“待诏”这个职位连皇帝的脑袋都可以去摸。“待诏”是“随时待命而被召唤的意思”。据考证明末清初的时候,发型统一为剃半头,留辫子。平民百姓不好统一,朝廷就把剃头匠组织起来,手持圣旨,归于待诏,享受俸禄,走街串巷,逮住一个剃一个,为此百姓便不叫他们“待诏”,而叫“逮住”。从此,串乡理发的都称“待诏”。

西来竹编店也是很有特色的,竹编,是西来传统工艺产品之一。西来生产竹子,用竹编手工编织的各种日杂品、工艺品做工精美,品种繁多、结实耐用。

在文风街,各种小吃名目繁多,风味独特,粑食类有铲发粑、粽子、猪儿粑、枕头粑、玉麦粑等;还有各种野生特色蔬菜,诸如摘耳根、刺龙宝、灰灰菜、厥菜、三塔菌等。而最富特色的风味小吃当数蛋醪糟、粉子醪糟、甜水面、凉面等以及临溪河鱼、山珍斗鸡公等地方美食。有兴趣的朋友们,不妨品尝品尝。

这有一条挂满红灯笼的深邃小巷,叫烟巷子,为什么叫烟巷子呢?原来是古代卖烟的地方。民国时代,又是烟馆云集的地方,“烟巷子里吞云吐雾,自己家中啥事不做,一天不去心里发慌,一屋家产全部抽光。”是当时烟民的真实写照。

这儿是几条老街交汇的地方,这边原是钱家的势力范围,西来民间有刘半街。钱半场的说法,说的是西来两大家族钱刘两家各占半条街。街中建有高高的灯杆,是挂百颗灯的。百颗灯祈福是西来传统民俗。灯杆高13米,两侧三十六盏顶上一盏底下一盏,象征三十六洞天神仙、玉皇大帝和土地神。灯纸为白红相间,红为太阳,白为太阴。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到十五,九月初一到初九,由当地长老诵经点燃,祈万福消百灾。

这边原先有一个戏台,逢年过节,各种游乐活动都在此举行,非常热闹,赶场天生意也非常好,为延伸台子坝的兴旺,往左侧新修了一条街,就是我们今天的龙眼街。

龙眼街是解放前由一个叫王崇古的人实施修建的,王崇古曾在著名川军将领李家钰部队中任职,后教私塾。这“龚尧山木器店”阴刻字就是他亲手写的。因为这条街统一规划设计,所在在西来老街中,这条街建筑及临街的铺面风格样式是最统一、整齐的。这条街刚刚修好后就解放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店面都是由本地原住民开的,有生态水果,老茶铺,老腊肉、竹编,非常的质朴。

老街上有很多老茶铺,茶香四溢,临溪河两岸五面山区,是名著《茶谱》中记述的临溪茶的产地,临溪茶从唐代起就经过茶马古道远销西蕃。蒲江素有“中国第一绿茶之乡”的美誉,蒲江绿茶就是发源于西来。镇里的老人们在老茶铺里喝茶、聊天,打长牌,很是悠闲。好山好水好心态,使得西来成为长寿之乡,百岁老人多达十余名,90岁以上老人50余名。水是生命之源,水质对身体健康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龙眼街尾有一口龙眼井,水质相当好,时至今日,周围几十户人家,仍常到这儿取水。

龙眼井原有两口,相隔一丈左右。相传当时附近住着一户主人名钱万湘的人家,其夫人李氏,在一个电闪雷鸣、大雨滂沱的夏天傍晚,看见天空中有一条金龙狂舞,双眼之光像两支利剑,直射到对面徐姓土地上久久没有消失。第二天早饭后,钱李氏跑去一看,发现那里竟留下了两个相隔一丈左右的斗碗大的洞。钱、李夫妇感到这块地非同一般,必为风水福地,于是便出高价买下。在沿着两个洞口往下掘井之时,掘到约三丈深处,竟发现两口井底都有红鱼一对、大鲢鱼一条,而井中之水清澈透明,甘醇可口。从此钱家用井中之水烤酒、开面房而渐致富裕,所制之酒和挂面均远近闻名。后来其中一口井因后来建造房屋被填,只留现在这口。

呈现在各位尊敬的客人眼前的,是临溪塔,塔高41米,地下一层,地上九层。负一层和一层是西来文化主题馆西清鉴,馆藏西来三千年历史人文风物。展品有战国出土的陶器、兵器,唐代的摩崖造像,明代大悲寺出土佛像。

西来文化主题馆以禅茶西来为主题,分为净土修禅心,古镇觅遗风,茶乡养灵性,临溪悟菩提四个篇章,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西来悠久的历史,临溪茶的清香,古镇的文脉,登塔则可俯瞰整个西来古镇,大小五面山,临溪河,老街胜景尽收眼底。

“临溪之渡,四路要津”,这座桥叫来安廊桥,始建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20xx年),民国33年(公元1944年)毁于洪水,20xx年重建此桥。廊桥与临溪秀水为伴,千百年来见证着西来过往,在这里,陆游曾写下了“河边相送驿边迎,水隔山遮似有情。岁晚无聊莫相笑,君方雨立我泥行。”的诗句。魏了翁写下了“西来紫马倦行春”的词句。临西茶,铁器,茶马古道远销各地。

吹拂着清新的河风,现在我们来到了西来的“灵水古榕”文化商业街区, 在近一里路长的河堤上生长着12棵名声远播的千年古榕树,成为西来古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边有一棵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的特大榕树,荫盖的面积达一亩左右,树干须五六个成年人牵手才可合围。树干与主枝相接部位有数个包块旁逸斜,经细根缠绕,其状颇为观音横立于树干之上,所以人们称此树为“观音树”。

这一颗叫菩提树,形如一朵盛开的莲花,相传,北宋末,连年战乱,世道艰难,盗贼横行,一位来自峨眉山九老洞的游方和尚,化缘到此,便在莲花树下以参禅之道劝化世人,使得盗贼减少,西来安居祥和,后来老和尚在此树下安然坐化,当地人便把此树取名为“菩提树”。

这棵就是我们西来盛名“夫妻树”。它枝叶茂密,树干似人。两棵分离的树干在离地约2米处合抱在一起,合抱处长出许多根须,交织缠绕,合抱处下方约10厘米,两棵树干又伸出两只长长的“手”紧紧相握。关于“夫妻树”,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据说南宋年间,临溪河上游在深夜陡降特大暴雨,房屋坍塌。有一男一女同抱着一根木头,顺流而下,到达临溪古渡时,被艄翁刘德柱救起。经询问得知,男名张德久,女名李翠芝,其家人不知冲向何方,葬身何处。渡口群众深表同情,帮助他们绑起了两间草房。二人后来结成夫妻。 李翠芝有一双巧手,善于编织草鞋。她的草鞋,绳粗草紧、好穿耐久,一传十、十传百,远近闻名。慕名来预购者络绎不绝,生意红火,也有人称她为草鞋西施。张德久种地、李翠芝织鞋,两人生活过得虽然清贫,却很恩爱。随着年事增高,张德久患上了咳嗽病,无法下田劳动,两个人全靠李翠芝卖草鞋为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连续数日下雪,地上的积雪达一尺多厚。等雪化之后,古渡旁的人家几天未看见张李夫妇进出。推开柴门一看,两夫妻紧紧抱在一起,早已气绝身亡,邻里们把他俩的遗体深埋在河边。若干年后,在古渡下边河堤上同时长出两棵榕树,年深日久,紧紧拥抱在一起,成了今天的夫妻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就这样相拥相握历经上千年风雨,喻示着爱情的坚贞与甜蜜。(恋人们到西来,总会来看看夫妻树,许愿祈福,在这里,我祝愿各位游客朋友们爱情甜蜜,与心爱的人白头偕老。)

而旁边的一大一小两棵古榕,则像慈祥的母亲牵着她心爱的孩子,给他温暖。

河对岸是西来古镇二期书院禅村项目,项目依托820xx年历史沉淀的鹤山书院,打造集书院文化、农耕文化、会议中心、精品酒店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动工,明年年底建成开放。鹤山书院有着820xx年历史,由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魏了翁(公元1178-1237年)于公元1210(嘉定三年)年兴建。鹤山书院藏书十万册,藏书量居宋代各大书院之首,是宋代得到皇帝赐额的34所书院之一。

这座亭叫澹然亭,了翁先生曾经用“平生处己,澹然无营”这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苏东坡也有“澹然都无营,百年何由毕”的诗句。20xx年3月31日,棋圣聂卫平在亭上与西来棋院院长董彦对弈,吸引了四川各地围棋好爱者前来观战。

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亲爱的朋友们,非常荣幸能与您们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祝各位在西来玩的愉快,欢迎大家再次光临。

正是橙黄橘绿时散文(精)七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同学们,你们见过几十年前的中国吗?那是一个风雨如晦的时代,硝烟四起,大地狼籍,哀鸿遍野。然而苦难可以使百姓流离失所,却不能摧毁炎黄子孙炽热的灵魂。正是青年人,扛起了“新文化”的大旗,在枪林弹雨中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黎明的升起,正是五四运动的学生们,高喊“内除国贼,外争主权”的豪言壮语,让中国有了昂首的底气。

千年烟云匆匆过,淘不尽,青年斗志高。成立后的新中国,仍然离不开,青年人的身影。“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志不还”。西南联大的学生们,不避艰险,诠释浓浓家园情。郭永怀、邓稼先……无数的有志之士,把青春化作明星,照亮黑暗的天空;将热血播洒土地,孕育崭新的希望,斯人已逝,青春永存。

“青春,不是桃面丹唇,而是坚定的意志和不懈奋斗的热情。”在这曙光升腾、万物生长的时代,我们仍然可以欣喜地看到,青年人,是改革开放的源泉,是民族复兴的新鲜血液。罗俊院士坚守山洞十年,测出迄今最精确引力常量数值;南仁东守望天眼三十年,打造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他们的坚守与创新,书写着火样的青春年华,点亮了改革开放前路的灯塔,照亮了苍茫万物。

听,王安石高喊“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如果不是无数青年工作者在革命道路上的前赴后继,就不会有如今的新中国;如果不是青春创新的源泉涌流,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难道我们的应贪图安逸、坐享其成?不,伤痛还在,风雨还在。中兴因芯片被美国扼住咽喉,贸易战剑拔弩张,经济遏制肆虐猖狂……这是苦难,更是鞭策。而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告诉我们,青年人只有敢于自主创新,自主奋斗,才能于现代汪洋中折众口之辩,立于不败之地。而这,便是五四运动的精神,便是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意义。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在这千舟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作为青年人的我们,应当有九天之志,萤烛亦希日月之光!

同学们,伸出你的手来,那汩汩流动的血液,是青年的热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就让我们,在青春中蓬勃,为祖国而奋斗! 

正是橙黄橘绿时散文(精)八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案例

东园中心小学

黄丽月

现代小学心理专家认为: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小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一般情况下,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教学着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如果忽视了教学心理卫生,学生智能发展不但受到影响,其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损害,仅就负担过重而言,引起的学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后者。长期疲劳就会造成学生视力减退、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血压升高、失眠、心情忧郁、情绪不安、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严重的还会引起学生精神失常,甚至轻生。学校教育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日常管理中去。这就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不同的教师所带的学生也存在不小差异,教师正是用自己的一切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首先教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敬、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怀疑、憎恶、嫉妒等)。教师的心理常态应是不卑不亢,不愠不哀,宽严适度,既有激情,又很理智。教师无论处于何种状态下,都必须表现出心理状态的稳定性。教师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大大超过学生,要做“宰相”,豁达大度,心胸宽广,气量宏大,能容人之过,甘当人梯,喜欢学生超过自己。举止大方,态度端庄,不论何时都不忘记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态度保持均衡,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感,偏袒、庇护和鄙视、冷淡学生。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的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厚 此薄彼,要和每个学生的心理距离应是一致的、等距的。教师自己也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自我心理的完善。如果学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教师,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夸、自信但不固执,能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向上、尊重自己的事业、尊重他人、言行一致,可以想象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会怎样。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模仿性很强,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我们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

教师拥有了健康的心理,还需要良好的教育方式。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总体结构中的奠基性工程。可以说,没有健康的心理,一切形式的素质教育都是无从谈起的。

正是橙黄橘绿时散文(精)九

关于女孩辍学再多的概念,都不如一个现实画面来得直击人心——

“一座高高的山上坐着一个小女孩,身旁放着一把镰刀和箩筐,望着远方发呆……这画面到现在我都无法忘记。”张桂梅哽咽地说,当我下车询问小女孩怎么了?她哭着说,想读书,可家里穷,要让她嫁人。

小女孩的话和渴望读书的眼神深深地烙在了张桂梅的心里,她觉得应该给山里的穷孩子一个读书的机会,让山里的女孩子都能免费接受高中教育,不再陷入“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儿”的恶性循环中。

于是,这个15岁便跟着姐姐来到云南参与“三线建设”的外乡人,经历了生死一线间的重病教师,创办起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云南华坪女高。建校12年,张桂梅和她的教师们带领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了大学的校门。“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张桂梅说。

1800多名贫困女孩走进大学

20__年高考成绩出炉后,张桂梅有些不满意。

尽管,这所免费女子高中,已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1800多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走出大山、走进大学。

“今年华坪女高的高考成绩‘两头’比较突出,600分以上的相对历届较多,但今年达到专科成绩的学生也多,达9人之多,往年就两三个。”张桂梅说。

作为在云南待了大半辈子的东北人,张桂梅对待学生成绩时的“苛刻”,一如她一生的倔强和坚韧。

1974年10月,张桂梅响应党的号召,随姐姐从东北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此后的时间里,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边陲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

1996年,张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后张桂梅放弃了大理优越的工作环境,申请调到深度贫困山区华坪县。她放弃进入全县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选择在全县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并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语文和政治课教学任务。

1997年4月,张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需立即住院治疗。但为了不耽误初三毕业班的教学进度,她偷偷把检验结果藏起来,直到7月份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住院接受手术。

得知张桂梅身患重病,县妇联主席和工委女工委主任同时看望了她。几天后的县妇代会上,全体代表为这个“外来的姑娘”捐款。有人借钱捐款、有人把给孩子买衣服的钱捐了、有人捐了自己回家的路费……县领导说:“张老师,你放心,我们再穷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手捧着这山乡的情义,张桂梅的泪水夺眶而出:“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为华坪做些事。”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从那时起,张桂梅的生命就和华坪、和教育扶贫连在了一起。

丈夫去世后,张桂梅没有再组建家庭,没有亲生儿女,全身心投入教育和慈善事业。20__年,她一边在民族中学当老师,一边兼任“儿童之家”院长,成了众多孤儿的“妈妈”。20__年,维持“儿童之家”的资金面临短缺。为缓解窘境,张桂梅到华坪各部门筹措资金,“求人很丢人,但如果孩子们生活得不好,我这个义务院长更丢人。”

20__年至20__年的寒暑假,张桂梅在昆明为孩子们筹措到两万多元。对此她说,一切辛苦都值了。

打破女孩缺失文化的恶性循环

“每一个孤儿背后都有一个悲剧性的母亲,有杀死家暴丈夫获刑的母亲,有因重男轻女陋习导致分娩死亡的母亲,有与丈夫感情不和离家出走的母亲。”在担任“儿童之家”院长过程中,张桂梅对女孩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得愈发深刻。

这让她意识到,贫困的女孩成为贫困的母亲,贫困的母亲又将养育贫困的下一代,“恶性循环一直存在。”

班里女孩本就不多,张桂梅发现,总有女孩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去大山里找,发现有的女孩十几岁就嫁人了。

“只要母亲的素质高,孩子的素质就高。要解决偏远山区的贫困问题,就必须从提升妇女素质入手。”由此,张桂梅萌发了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从20__年起,她开始为这个看来“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而四处奔走。

“要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你是不是有神经病?”张桂梅的“宏伟蓝图”遭到不少人的质疑,但张桂梅没有放弃,为此饱尝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

为筹集资金办学,张桂梅求过很多人。一次,张桂梅到昆明某企业寻求帮助,未等她把办女子高中的构想说完,企业的领导就叫保安赶她走,“见我不走,保安就放狗咬我。”看着被狗撕破的裤腿和流血的脚,想到自己的委屈,张桂梅坐在地上放声大哭。更多的时候,疲惫、无助的她坐在街头,靠着墙根睡了过去,醒来时已是万家灯火……

“20__年1月7日,姐姐从哈尔滨打来电话,说哥哥病危,一直喊着我的名字,盼着见我最后一面。恰好当时宣传部通知我9日到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我想北京离哈尔滨近,可以去看看哥哥了。”但到了中央电视台后,热情的编导找了位企业家和张桂梅对话,争取帮她解决女子高中的困难。

一边是山里的娃,一边是弥留的兄,张桂梅艰难抉择。当她把节目录完,等来这位企业家承诺给女子高中提供50~100万元资助的同时,也等来了哥哥已经火化的消息……

那种锥心之痛,张桂梅至今难忘。

在省、市、县各级党委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下,张桂梅的办学梦想最终实现。20__年8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建成。9月1日,来自丽江市华坪、永胜、宁蒗等深度贫困县的94名贫困女孩走进了女子高中的校园。

要对得起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学校是建起来了,如何留住孩子却成了难题。

为留住这些学生,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去有些学生家的路太难走,连车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往。一个假期甚至两个假期,即便马不停蹄,张桂梅也只能走访完一届学生的家庭。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亲自到每一名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一次家访,到了山下,司机告诉张桂梅,车上不去了。学生的家在山顶,仅有一条不到半米宽的山路,路的一边是万丈悬崖,走路的话需要6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张桂梅搭乘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摩托车上山。“当时坐在车上,我都不敢低头,摩托车稍微歪一点,就会跌入悬崖粉身碎骨。”想起当时的场景,张桂梅至今心有余悸。

学生下山来接她,在半山相遇时,张桂梅第一句话就问她,“你为什么要回这儿来啊?你怎么还老想回这儿啊?这地方你怎么回来的啊?”女孩低着头淡淡地说,“老师,我不回来,我上哪儿去啊?”张桂梅无言以对。

这样的家访已持续11年,覆盖学生1345名,行程近11万公里,张桂梅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还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可正是这一次次的家访,更加坚定了张桂梅将女子高中继续发展下去的信念。她不希望山里的孩子因为没能接受教育,在不到15岁的年纪就结婚生子,然后将缺失文化带来的无知和贫困又一代代传下去……

学校创办初期各方面都很艰难,整个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没有食堂、厕所,学生和女教师挤在教室里睡觉,男教师睡在楼梯间。由于学校的院坝没有硬化,风一吹,整个校园满是灰尘,老师每天下午五点半还得清扫校园。

女子高中建校半年时,17名老师,9人辞职,只剩下8人。

张桂梅坐在学校的旗杆下抹泪:“怎么办?学校是不是办不下去了?”哭完后,她回到办公室去整理学校的档案时意外地发现,留下的8名教师中,居然有5名是党员,加上自己,学校有6名党员。

“只要有党员在,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张桂梅心中暗想。“我说咱们开始重温入党誓词。我们没有钱,就在二楼画了一个党旗,把誓词写在了上面。我们宣誓,没宣誓完,全哭了。”

从那之后,学校开始了军事化管理,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看似有点残酷,但她们对得起自己肩上这份责任和使命。

她播撒的爱在流动和传递

“起床喽,姑娘们,快点呗,还有两分钟上课了。”

每天,天还没有亮,张桂梅就佝偻着瘦弱的身子,爬上学校顶层,开始一天的工作。从起床到出操,再到课间休息,以及晚上睡觉前,小喇叭的声音一直在校园里回响。

从初建校时的94名学生,到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支撑女子高中的是照亮黑暗的那道“光”。

“太出乎我的意料了,高一刚进校的第一课,校长并不直接谈高中阶段的专业学科,而是让我们抄写党章。”就读于南方医科大学的毕业生邓婕回忆,“经过高中三年红色文化的熏陶,我变得坚强独立、吃苦耐劳、勤奋勇敢了。”

这是张桂梅的“特殊教育”。

张桂梅在探索中制定了“唱红色歌曲、忆红色历史、读红色著作、记红色名言、看红色影视、塑红色课堂、办红色校报”等教育教学方针,坚持每周开展“五个一”党性教育活动(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唱一支革命经典歌曲、每周开展一次党员理论学习、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她努力“让教育走得更深更远”。

“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也有人说我为了荣誉。有人不理解,一个人浑身是病,却比正常人还苦得起。支撑着我的,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张桂梅说。

一个叫何先慧的女孩,对11年前的那一幕记忆犹新。

20__年,华坪县中心镇河东村,张桂梅来到学生何先慧家里家访。看到何先慧的妈妈衣着单薄,在地里割韭菜,张桂梅把身上穿的新棉衣脱给了她。知道这件事后,何先慧的眼眶湿润了。她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没钱上高中,是华坪女高接纳了她。

现在,何先慧已经是一名中学教师。每到周末,她就会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帮忙。只要张老师打一个电话,她就会无条件支持。因为她知道,张老师播撒的爱,在流动和传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