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春节的意义(通用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08:26:28 |
  • ZTFB |
  • 13页

在回顾过去的同时,我们也能找到未来的方向。人生就像一面镜子,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投射,与他人友好相处很重要。总结是一个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我们要通过总结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春节的意义篇一

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陆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

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盛行开来。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民国初年,上海出现了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挂历。

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

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同学们不要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同时,要合理使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春节的意义篇二

今年春节,有很多亲戚朋友说我书法写得很漂亮,向我要春联。和我要春联的人可真多呀!每天我都要辛苦的忙碌着。虽然很累,但是我知道,我的每一点儿付出,就是每一个亲戚朋友收到我对大家的一点儿祝福。有时我真的想过放弃,因为确实太累了,可是每当我想起大家马上就能收到我的祝福,我就会重新振作起来,很专注地写起了对联。

一开始写的时候我会有点儿紧张,但是当我专心致志地进入状态以后,每写一次我感觉就会好一点儿,都是一次对我书法水平的提高。到最后,我就已经很熟练了。

有时候,我竟然还情不自禁地欣赏起来自己的作品,但是我也不能骄傲,一定要写得更好。不出几天,阳台上就放满了堆积如山的对联和福字,我想亲戚朋友们看到了我的作品肯定很开心。果然,几天后我就在妈妈的手机看到了大家夸奖我,说我写得太棒了,还说我是个小小书法家呢。

春联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国家兴旺等一些好的祝福。通过我写的春联把美好的祝福送给亲人朋友们,所以,我觉得这真是。

春节的意义篇三

春节是祖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春节象征意义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本站小编就给大家介绍春节象征意义,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于团圆与和谐。外出远门的的人无论离家多远都要回家过年,因此春运每年都是热点话题,春节是中华民族团圆的节日,几千年来已经融入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春节文化内涵中的和谐,首先是每个人都要心情舒畅。我们常说:“新年快乐。”它不仅仅代表着祝福,更是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体现,希望每个人都能快快乐乐、和谐相处,与家人、亲友、邻居、同事保持和谐,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才是快乐的幸福的。可以说,春节就是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黏合剂。

我们常说:“辞旧迎新。”辞什么,迎什么?辞的当然是过去一年中所有的一切,但我想我们要抓住最重要的,总结得失,吸取教训,“一年之计在于春”,为迎接新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各项事情做好充分准备和计划,而不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各个单位到年底都要进行述职,这就是辞旧迎新的好的方式,也是对春节文化内涵的正确阐释。

百善孝为先,传统的孝道文化数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整个华夏民族。一年忙到头的人们,离家再远,事务再忙,也得回家。几代人在鞭炮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骨肉情深体现得淋漓尽致。每年春节祭祀祖先,敬奉神灵的活动,更是传统孝道的一种延伸,寄托着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及对自然的敬畏。儿孙们在春节的各种仪式中耳濡目染,自然就不自觉的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中了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宣扬了孝道文化。

有关社会学者说,团圆饭、红包、压岁钱、新衣裳等等只是春节的表层,其内在的精神意义才是它具有永恒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充分挖掘春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具体可感的形式构筑人们的道德素养堡垒。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的意义篇四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我最爱的节日。

第二天就是新年第一天啦,我一大早就醒来了,因为我们今天要去拜年了。如果阳光明媚,我们一般都是走路去的,大约要走一个小时,从乡村的'小路上走过去,这时候鸟语花香,有时候偶尔我们也会在小河边的草堆放一点野火,寓意来年红红火火。这时候我想起了一首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啊,到了春节,离春天也就不远了,万物即将生机盎然,结束了一年的学习和工作,并带着对未来一年的美好的新希望重新开始。

春节真是一个热闹、喜气洋洋的节日,我期待下一个春节快点来临!

春节的意义篇五

今年的春节我是在爷爷奶奶家度过的。

妈妈回答:“过了十二点才能睡呢,今天是除夕要守岁的!

“守岁是啥?”

“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不睡觉迎接新年的到来。古时候,老人守岁代表着珍惜时光,年轻人守岁呢,是为了给父母增福增寿。而……”还没等妈妈说完,我就已经睡着了。

第二天早晨,一阵鞭炮声把我吵醒,起床后我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拜了年,还收到了长辈们给的红包。他们说这是给我的压岁钱,接过压岁钱,我我喜滋滋的说,谢谢!

过了一会儿,我问爷爷,为什么是压岁钱而不是压年钱呢!

爷爷说:“在古时候有个小鬼叫祟他会在晚上出来杀人,压岁钱就是为了压住它呀!”

听了爷爷的话,我仿然大悟。

这个春节,我不但了解了许与春节有关的多知识,而且玩的也特别开心,我和家人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春节。

春节的意义篇六

春节是我们传统的节日,过春节,有怎样的意义呢?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的意义。

作文。

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每逢春节,礼花绽放,龙舞翻飞,欢声笑语荡漾,春节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

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

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中国有句老话:“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四处漂流的人们,过春节时一般都要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阖家欢。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不但在亲人之间,即使在互不相识“外人”之间,包括在有些隔阂、有些矛盾的人们之间,春节见面时也会客气一点,会有笑容和宽容。有点理解和关心,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谁听了谁高兴。总之,春节是使人和陆相处、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

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今天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

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春节到来了,每个人有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这既好玩,又拥有非凡意义的喜庆节日。

年初一早上的阳光十分灿烂,金灿灿的阳光撒满整片大地,站在阳光下,心情也随之变得美好。回到家中,妈妈正在拜神,我走过去看着她做的一系列动作,觉得十分有趣。我也有模有样的学起来,或许过于滑稽,刚起床的爷爷看见我的动作竟忍俊不禁。我觉得十分不好意思。爷爷说到“”小辉啊,你在学你妈妈吗?哈哈,真搞笑。”看着爷爷的灿烂笑容,我也回以他一个笑容。这时,妈妈说“爸,儿子,吃饭了,我花了一早上煮的,可不许说不好吃哦。”“说什么呢,你煮的当然好吃啦”爷爷说到。午饭从这一片嬉闹声中开始了,每个人都不亦乐乎。

其实重要的不是春节这个节日,而是在这个节日我们共同做过了什么,为什么而快乐。我为一大家子而快乐,为我们的幸福而幸福。每年只有这么一个春节,可我们可以把每天都过得像春节一样幸福,快乐!

随着钟声的敲响,我们送走了20xx年,送走了365天,而迎来了和谐欢乐的20xx,当然,新年要有新气象,因为今年是鼠年,在这里,我祝大家虎虎生威,笑口常开。

顾明思义,新年的意义当然是指: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也指快乐的迎接新年。可是,我们却不能和爷爷奶奶团聚在一起了,因为爸爸有急事,妈妈要上班,所以我们不能回老家,而只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了。

不过,在我们这里过年也是十分其乐融融的,这不,大年三十早上,我们刚起床,妈妈就把我们喊得急急忙忙的,连我都不知道北在哪了。只见妈妈站在椅子上,小心翼翼的贴着年画,边说着:“这两位神仙能看门,还能进财呢。”我帮妈妈拿着。

对联。

我读着对联:“新年新景新气象大吉大利平安褔。”横联:“迎春接福”“好好对子很好。”一边的爸爸说。“还不看是谁买的。”妈妈笑眯眯地说。这一句话把我和爸爸都说笑了。

中午,妈妈做了好多菜,鸡肉,鱼肉……把我想吃的都做了出来,听爸爸妈妈说过年不能喝稀饭,那样生意就会糊。中午的饭吃不完可以剩下来,因为,年年有余呀。

到了晚上,我们一边吃着好吃的饭菜,一边欣赏着20xx年的春晚,虽然每年都有春晚,但每年的小品,相声,歌曲都能是我们陶醉。窗外不时有五颜六色的烟花腾空而起,好不美丽。

20xx,我们来了,我相信,我们会更加努力,新的一年,新的快乐,我们有新的气象。

春节的意义篇七

血色残阳肆虐地撒向天边,染红了一大片天,像是一个憋气憋得满腮通红淘气孩子,顷刻后渐渐平息下来,继而黄昏被黑暗所交替。

晚饭过后,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感受肌肤沐浴于和煦微风中,眼前盆栽,那些花花草草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是有说不尽悄悄话。mp3中此刻许嵩《素颜》正萦绕耳畔“又是一个安静晚上,一个人窝在摇椅里乘凉,我承认这样真很安详,和楼下老爷爷一样……”是,这样子确很安详。

抬头,望着天空中那轮明晃晃圆月,显然有些苍凉。是,这是今年夜空中仅挂最后一轮明月。闭上眼睛,伴着悦耳歌曲,思绪被拉回到一年前。往事如电影般一幕幕脑海里回放,也使我重温了这一年中发生各种事情。

那是今年6月,初一初二那浑浑噩噩学习生活已告终。转眼间,步入是紧张初三。刚开学期间,面对那一张张或陌生或熟悉脸孔,感觉自己就像徘徊在十字路口盲人。不善交际,不会主动。没有朋友,没有优异成绩,终将只能被淹没于那一大片欢声笑语中。一个人彷徨,一个人无助,一个人整天在座位上痴痴地望着空中浮云,暗伤。可我不服输,我也不能输,下定决心捡回自己耀眼光环。一个浅浅微笑,一声轻轻问候,赢得了一位知心朋友。一次发言、一场考试,积攒一点一点自信。终将我还是赢。一路上用辛勤汗水耕耘,收获成功果实,这种犹如棉被般厚实感,让我懂得成功在于辛勤,朋友在于真诚。是,没有人一生甘愿成为一座孤岛,只要我们挣脱心灵束缚,展翅翱翔,战胜懦弱与胆怯,相信、希望光就在前方。

文档为doc格式。

春节的意义篇八

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大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过年为什么要收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春节为什么要收压岁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

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春节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春节传统文化知识。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春节的意义篇九

我在中国学习两年半了,在海南岛过春节还是第一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与萍水相逢的一家人奇妙的相遇。

大年初一,我一人呆在旅店里实感无聊,外面时不时传来的爆竹声吸引着我,于是我独自一人在街上闲逛。马路上行人很多,他们相互说着什么,我虽然听不懂,但我却可以猜出他们在互相问候,拜年。

在街上走着,看着,经过一家门口时,里面一下子走出五六个人,有年纪大的,也有年纪小的.,我知道他们是刚拜完年出来。忽然我灵机一动:“为什么我不能进去看看呢?可是这家人不认识我,我这么进去是不是不礼貌呢?”我这么想着,可是我的脚已跨进去了。“新年快乐,恭喜!恭喜!”我操着刚学来的、半生不熟的汉语,对着一个刚走出来的中年男子说道。他看见我先是一愣,然后笑着冲我说了一大串海南话,我一点儿也不懂。他把我让进去,递茶又递烟,非常客气,我告诉他我是来留学的巴基斯坦人,他听后显得更加高兴。晚上我应邀到这家共度良宵,落座之后,他们端上热腾腾的饺子和很多菜,都很好吃。我们吃了很多饺子。

事后回想起来,我觉得很有意思,虽然我们互不相识,他们说话我也听不懂,但我却觉着这是我在中国过得最愉快、最有意义的节日。

春节的意义篇十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作为中华民族最热闹、最喜庆的传统节日——春节马上要来临了。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它历史悠久,古称:元辰、元日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更新。人们载歌载舞迎接节日,年货也是必不可少的必备品,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在这个美好节日,因为亲戚们都要聚在一起,所以人们早早的就忙开了。我的父母也是如此,春节前几天就拉着我一起去超市买零食、菜场采购年货,忙的不亦乐乎。想到拜访亲戚们要送点礼物表心意,所以买些牛奶、烟酒;又得想到大人们谈笑风声必备的瓜子、花生这样一来,我们回来时,定是大包小包,手上拎得满满的。到了除夕夜,一切准备就绪,家人都忙完了,一家人便围着桌子坐吃团圆饭,大家个个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开饭了,一盘盘带着江苏气息的佳肴从厨房陆续端来——三鲜水饺、红烧狮子头、春卷等等。我们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他们谈着家常事,说着祝福话;而我送完祝福,早已垂涎欲滴,开始一心吃着妈妈烧的美味佳肴。酒过三巡,大人们纷纷拿出红包派发给孩子们,这也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刻!能拿到红包,孩子们个个嘴上像抹了蜜——什么像“万事如意”“事业成功”“长命百岁”“寿比南山”等拜岁祝福的语言一句句从口中溜出,一声比一声甜。吃完饭,一家人团团围坐,吃着瓜子、花生,品着茶,茶香弥漫,全家人其乐融融地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等待着春节的到来。而手机里贺新春的短信更是络绎不绝。人们的手机不停地送出祝福,收到祝福,不亦乐乎,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到了12点,大家都会下楼放鞭炮、放烟花。一束束耀眼的光线飞上天空,“啪啪啪”那一束束光线突然炸开,金色的、银色的、红色的、绿色的、蓝色的,星星般的花朵向四周飞去,似一朵朵闪光的菊花,而地上也是火树银花、多彩绚丽漂亮极了到了初二,我又得一大早起床,和父母一起去“老家”给亲戚们拜年,我们孩子便会跟在大人、长辈们旁边,向他们拜年、送去祝福与礼物,并讨要压岁钱,这里一个红包,那里一个红包,不过一会儿口袋就被装得鼓鼓的,这时我们也会特别的满足和欢乐。在随后几天里,我们会走亲访友,好好地吃上几顿,家长们谈笑风生,孩子们愉快的`玩耍;大家把过去一年中不好的回忆都抛之脑后。

一直到正月初六,春节结束了,但还留着浓浓的年味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如儿童节、国庆节、端午节、中秋节,但我最喜欢、最期盼的是春节。先说说春节的来历吧。传说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一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时,村里来了一位老人,此时,大家都在逃难,谁都不来关心这位老人,只有一位老婆婆拿着食物来劝老人,说:“大家都在逃难呢!你也赶紧拿着食物逃吧!”老人却不慌不忙地说:“我能在你屋里呆会儿吗?”老婆婆急忙劝说老人,可老人只是笑而不答,老婆婆只好答应了老人。老人在房前挂上了火红的灯笼,门前有很多红色的东西。忽然,“年”来了,“年”走到老婆婆门前,只见红光四溅,“年”被吓跑了。这时,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年”被吓得魂飞魄散,逃出了桃花村。后来,人们把这人人高兴的日子称作“春节”。

春节的意义篇十一

春节我们都知道,它是一个新的一年的开始,也是一个小朋友们最喜欢的节日,小朋友们为什么喜欢呢?请听我细细道来。

小朋友们喜欢压岁钱。听说压岁钱可以让晚辈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它是在除夕夜吃好年夜饭发的,它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但有时是晚辈发给老人的,那是因为,期盼老人长寿。小孩则那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也是小孩喜欢压岁钱的原因。

小朋友们喜欢放鞭炮。让大人给钱,自己去买鞭炮。窜天老鼠、仙女棒、摔摔炮、飞毛腿、冲天炮等等。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鞭炮是指用火烧竹子,因为用火烧竹子可以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故称爆竹。相传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年在除夕的晚上会出来祸害百姓。为了吓退这种猛兽,人们就在家门口燃烧竹节,由于竹腔内受热使得竹腔爆裂,从而发出巨响,借此驱赶年兽。北宋时期,中国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并命名为“鞭炮”。

小朋友们也喜欢去别人家去做客。去别人家去做客,不仅可以领别人家的红包,而且,还可以吃一顿美味可口的饭。但是,有些小朋友们可不喜欢去做客,因为他(她)可能害羞,不敢和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们打招呼。内向的人就不喜欢去做客,他们(她们)喜欢安静、清净。

小朋友更喜欢儿童玩具,枪,玩偶什么的,然后就是烟花之类的产品,小孩子尤其喜欢。然后就是小孩子和小孩子的游戏了。比如说:老鹰抓小鸡、捉迷藏、丢沙包,你比划我来猜、等等等等,你意想不到的。

每到这时,不管多远的游子都会想到回家过节,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年轻人观念也在变化,就比如近两年新兴的全家一起外出旅游。春节,是一个阖家团圆的节日。”多数人选择在家过年,少数年轻人外出旅游。许多去外地访亲拜友的市民也来买装祯好的剪纸,作为民俗藏品送给朋友。著名剪纸艺术家朱曼华深有体会,她告诉记者:“年前,烟台大学的几名外教特地来到烟台山公园剪纸艺术馆,买了一大堆剪纸作品,说是要带回国送朋友。

春节的意义篇十二

最近几年过春节,已看不到送财神菩萨的人和春节期间的清晨和寒夜的叩门声了。旧时,长沙送财神菩萨,只在春节除夕过后的正月初一至初三期间,这些谦卑的陌生人敲开主人家房门后,必向主家唱一首送财神菩萨的歌谣,赞一番主家的财喜,送一张红纸版印的“财神菩萨”。春节的送财神菩萨谣,广泛流传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悠长岁月里,至今年龄70岁以上的长沙老人,比如我爷爷。他们童年时听过的这首随着飞雪和新春爆竹送来的长沙春节送财神菩萨谣:“财神菩萨进门来,一年四季广招财。堂屋四个角,金子银子用皮撮。”堂屋四四方,金子银子用仓装。财神菩萨坐得高,金子银子做屋场。

“财神菩萨坐得低,金子银子修阶基。财神菩萨一根鞭,恭喜主家发财万万年。”一提起春节,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便浮现在眼前。“嘭嘭”响亮的炮声和孩童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炮声响彻云霄,笑声不绝于缕,成了除夕夜一抹别样的风景。看,孩童们有的捂着耳朵,怯怯地站在远处观看;有的则撸起袖子,小心翼翼地点火;有的`抡起手臂,甩着烟花;有的左躲右闪,伶俐地穿梭在烟花爆竹中。一阵鞭炮声过,蓝白色的烟气袅袅腾空,继而渐渐消失在藏蓝色的幕布中。我摸出竹炮,瞬间点燃,朝哥哥的方向扔去,刚好落在哥哥的脚边,猝不及防的一下,哥哥吓得后退两步,我则躲在黑暗的角落一阵匿笑。哥哥也不甘示弱,拿出一颗“雷王”点燃引线,朝我扔了过来,我则一溜烟儿闪没影了,空留哥哥一阵呼喊。疯玩之后,口袋里的竹炮早已空空,心中却异常满足。“吃饭啦!”母亲从厨房窗户里探出头来,喊了一嗓子。我们像机器人接到指令一样,一起往家冲。三步并作两步上了楼,打开房门的一刹那,菜香弥散开来,直探鼻孔,冲击着味蕾。我顾不得许多,迫不及待地洗手净面坐在餐桌上。

餐桌旁,爷爷奶奶、叔叔婶婶、姑姑姑父早已经坐好,我们这群疯小子疯丫头的到来让餐厅更加热闹了,大家挪着凳子,互相让了让,围桌凑在一起,气氛更加温馨。餐桌上的菜肴琳琅满目,色香味俱全,都是全家人各自大显身手,齐心协力的结果。我们一边品评大家的拿手菜,一边家长里短的随意聊着天,屋子里弥漫着欢喜的空气。年夜饭吃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磕头。兄弟姐妹们三三两两地在长辈面前跪下磕头,并送上几句精心准备的祝福语。长辈们则笑逐颜开的示意我们起来,并给每人发一个大红包。我们欢天喜地的接过红包,贼溜溜地窜到一旁打开红包,难以掩饰内心的快乐。数着手中的红票,内心则盘算着何时去买那些心仪已久的物什。

一兜竹炮,一顿年夜饭,一份红包,成为春节的代名词。年年岁岁节相似,相同的是我们一大家子其乐融融的氛围,不同的是祖辈父辈日渐老去的身影和我们难以磨灭的成长印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