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为人父母散文(汇总20篇)

  • 上传日期:2023-11-23 09:02:58 |
  • ZTFB |
  • 10页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避免同样的错误反复发生。如何克服自己的拖延习惯,提高自律能力?以下是关于总结的一些经典范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为人父母散文篇一

每个做父母的心思都在儿女身上。

一直从小到大,总是为儿女把大小事情都收拾的停停当当,顺顺妥妥。遇到有些不顺心的事,也避免不了唠唠叨叨。

我家在乡下,父母亲一辈子在黄土地上刨食吃,每天总是把太阳从东山背到西山。虽然没有城市的繁华喧嚣,可那祥和安静的乡村慢生活却占据着我童年的整个记忆。

那时虽然住的房舍简陋,却也是夏天有凉风,冬天有暖意。一年到头,就是日子再紧,父母也要给家里添双筷子置个碗碟之类的。过年期间也会买上一条小鱼和二斤大肉,全家人在一起清贫安乐的生活倒也是苦中有甜。

每次下地干农活,父亲在前,母亲在后,少不了的伴当。重活脏活父亲干,母亲则干一些轻活和巧活。回到家,父亲先抱着水烟锅子抽一阵子水烟,然后再喝一壶浓茶才得以解渴过瘾。母亲下地回来可没那么消停,先是把从地里稍带回来的青草先给后院的山羊一喂,然后洗手做饭,抽空赶紧扫扫院子,擦擦窗台。把凌乱的物什放置停当。当母亲把饭端到桌子上的时候,才大声吆喝,娃他大,吃饭哩。

父亲是个犟脾气。有一次为了给我交学费,钱不够。在家里急的团团转。母亲说,我还是把借给老六的一百元钱要回来吧。娃上学等着急用哩。父亲坚决不同意,说老六前几天才把钱借走给他老丈人看病哩,他那有钱给咱还。娃的学费让我再想个办法。确实,那时上学一个学期也就是个二三十块钱,但当时对于日子都不太宽展的每个农村家庭都不容易。许多人在娃上学前都是东家跑西家蹿的借钱给娃交学费。我在姊妹三人中排行老大,于是我也过早地挑起一些担子。每放暑假我也闲不下来,一是去树上摸些知了壳,换点零花钱。再就是晚上拿个手电筒和钳子,跑到崖边边,坟地里,老墙根下去捉蝎子。一个假期下来,也能卖个十来块钱。我都会一分不少地交给母亲。想想那时也后怕,有一次没看清路还差点掉进乱坟边的干井里。为此,父亲也劝我不要再去了,晚上出去大人担心。万一有个闪失,后悔都来不及了。

那时在学校,如果班上谁新背了一个书包,或是新买了一个文具盒,便都要招来一群羡慕的目光。有一次我看见同桌手捧着新买的文具盒,左右地在我眼前晃来晃去。我心里像打翻了一坛子醋,酸溜溜的。心里真不舒服。于是放学回家便纠缠母亲要买文具盒。母亲说,好娃哩,学习好坏跟文具盒没有关系。咱家情况你知道,你弟弟妹妹还都上学哩。我娃没有文具盒,照样能把书念好。下学期一定给你买个新的。在母亲坚决不买的语气下,我只好作罢。不过母亲最终还是到大姨家把表姐用过的旧文具盒给我要了一个,这给我这个爱争强好胜的心里也多少带来点小小的安慰。

冯梦龙说过这样一句话,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在我的记忆中,父母亲总是省吃俭用,不停地忙碌生计。来维持这个在饥饿线上挣扎的家庭。直至以后日子稍微过的好些的时候,穷苦命的父亲却离我们西去了。

最让我耿耿于怀的是,父亲为我们操劳了一生,却没有享过一天的清福。母亲在有生之年,还是不停地忙于家里的大小活计,一刻也不安歇。达芬奇说:“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安息。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愿父亲在天堂里放下沉重的担子,早日安息。也祝福母亲在有生之年能够平平安安,多享受一些人生的天伦之乐。

作者:杨发兴。

公众号:三贤文苑。

为人父母散文篇二

朋友小吉是个非常上进的人,他一个人在洛阳打拼,从开始的一无所有,到如今的安家落户,其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生活艰辛的人,对亲情的渴望似乎更多些。这不,朋友小聚时,小吉醉了:“我那么努力,那么尽心孝敬父母,可他们为何就不在乎我,而一直偏心我的哥哥……”从他的诉说中得知,他一直都很孝顺父母,从挣钱的第一天起,每月都要给母亲寄钱补贴家用,经常给父母添置衣服,给家里购置日用品。他的哥哥没为家里出过半点力,但母亲一直偏袒哥哥,甚至会把自己给父母的钱,转而补贴哥哥。

“母亲还到哥哥打工的城市帮忙带孩子,我添孩子时,也是我最艰苦的时候,母亲都没有来帮我一下。我的心都凉透了……”在小吉看来,就算是陌生人,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而至亲的人,连普通的朋友都不如。

看他那般痛苦,我给他添了一杯水,轻声告诉他:“你的父母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父母,也是最无私的父母,只是你不能体会而已。”

小吉闻言,一脸惊愕。我接着问他:“假如,你也有两个孩子,一个聪明伶俐,一个老实木讷;一个能力非凡,一个却只能出出苦力,混个温饱。你会把更多的爱,给哪一个孩子?”

小吉沉默了,他点燃一支香烟,狠狠地吸着,若有所思。

“你的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父母,他们不会因你给予他们更多的物质,而放下能力比你差的哥哥。他们没有偏心,也没有私心……”

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小吉已掏出手机:“妈,您和爸还好吧!近来太忙,也没顾上打电话。家里需要啥,您和爸只管说……”

为人父母散文篇三

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这么美丽的女孩儿,这么美丽的名字。做父母的如何舍得让她被世俗的口水淹没,如何舍得在她不幸的血液中种下,拈不掉的刺。这样一个脆弱的生命,被裹胁在世俗的洪流中,她本应被父母层层保护,如放进无菌室一般的照料,可是却在风口浪尖上被人议论。

或许父母的初衷并不是如此吧,或许只是营销的策略太过成功吧,或许是这个大时代的特色吧,或许人们真的忘记了应怎样当父母,做父母的应如何爱护幼子。

反正若是我,送出去的金币,不管是给了谁,不管他用去做什么,那是他的人品。而我的给予,是我的人品。

一笑的事被刷屏,不知道父母如何给年幼的孩子一个交代?

希望孩子长大了,可以一笑置之。

为人父母散文篇四

父母的唠叨凝结着爱心的奉献,这是父母对子女的真诚呵护,发自内心世界的叮嘱。这是爱心的无私奉献,是父母示爱的特殊表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地听到父母无何止的唠叨,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一个话题,可谓是不厌其烦地继续着,可是儿女们则是常常会表现的腻烦而反驳,甚至用一些冰冷的话语直接顶撞父母,让父母的大爱沉入大海。父母无奈地摇头而叹息,缄口不在唠叨……这种“唠叨”的状态可以说曾经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这种“爱抚”叫人记忆犹新,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发活跃,让人无法忘怀——那是父母对子女们的一种特殊关爱的展示。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向你展示爱的,用真情抚慰于你的就是父母亲。在儿女的身上凝结着父母的所有爱,父母把一生的大爱全部无私地奉献给了儿女们。儿女不管长到多大,在父母的心里,儿女总是那么的可爱,永远长不大,需要老人去抚慰,去呵护,唯恐儿女听不清楚,需要不断地重复,再重复地去叮咛嘱咐,千万别忘记,时刻谨记于心中。这是天下父母的共性,也是展示爱的一种特殊方式。我们从记事的那天起,就不断地聆听着父母的“唠叨”,有些话语成了口头禅,让我们没齿难忘:“孩子多吃点,把身体搞好!”

“孩子,天气冷了,多穿点衣服!”

“孩子,出门要注意交通安全!”

“孩子,出门在外要与人为善,让一步天地宽广!”

“好好过日子,别闹意见!”

“有时间多回来看看——”

……。

随着岁月时光的移动,父母的唠叨话题也在不断的变化,从孩提到青壮年,就是过了半百,老父母健在,这种承载爱心的“唠叨”也不会中断,仿佛那悦耳的风铃在耳畔不停的重复着……这是人间大爱的一种表达,也是人间无私大爱的一种真诚奉献。这种爱发自内心底处,如钻石一般闪闪发光,照耀着人间天堂。有这样的“唠叨”是人一生的幸福,幸运所在。谁不想这种“唠叨”一直伴随着我们走向未来,有这种特殊的关爱,我们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快乐!

这种关爱的“唠叨”就向赛场上的接力棒,在人生的舞台上一代一代传递着,那充满爱心的“接力棒——唠叨”,不知不觉地从父母的那里传承到我们的手中,对自己的儿女重复着父辈的传家宝——唠叨,我们毫不吝惜地发挥着“唠叨”的爱心作用,把所有的爱无私地奉献给儿女们,让他们从“唠叨”中感悟父母的爱心所在,父母的真情寄托。

“唠叨”是来自内心世界的真情涌动,承载着无限的激情与爱抚,就向大海的'波涛与海岸的亲吻一样,富有情感,那样的亲密,那样的充满力量,发出震撼世界的呼唤——我爱你!这富有真挚情感的话语无休止地重复着,传递着人间的真情与爱心的能量,这是人间大爱的真正展现——孩子,我爱你!

为人父母散文篇五

大年初一,吃过早饭,带着媳妇儿子在深圳街头闲逛。一排排街铺全部闭门放假,整条长街冷冷清清,虽是艳阳高照,但也不免心底惆怅。

我停下脚步问媳妇:“这大过年的,高速又免费,我们去哪里玩玩吧?”媳妇想了想说:“现在去哪哪都不好玩,热门景点绝对是看人头,周边好玩的地方已去过多次,也没什么好玩的。”“要不,咱们回四川?”媳妇接着说,“一来可以回去陪爸妈一起过年,二来也带儿子回去看看爷爷奶奶,如何?”我看了看媳妇,连声说好。

年前给父亲打电话,告诉他今年我们不回去过年了,父亲在电话那头只是“哦”了一声,表示知道了。我知道父亲内心肯定很孤独失落,因为万家团圆的日子,别人家都是儿孙绕膝,共聚天伦,可自己家里只有他们两个人,独自守在餐桌前。

听完媳妇的话,马上掏出手机给父亲打电话。电话接通后,我告诉父亲,我们准备回去陪他们过年,也让他们见见一年多未见的孙子,现在就出发。父亲听完,在电话里高兴地接连说,好啊好啊,我们这就为你们铺床准备,明天晚上等你们一起吃晚饭。

路上车少人少,耳朵里传来熟悉的音乐《常回家看看》,旧曲千回,车外鞭炮声声,烟花溢彩,欢乐祥和的过年的气氛非常浓烈。

路上,父亲一直打电话询问走到哪了,要小心开车等等之类。似箭归心,早已飞向了千里之外的老家,因为那里,有我的父母,他们在等我们回家。

忘记了旅途疲惫与艰辛,经过近30个小时的行程,我们终于在大年初二的晚上12点左右抵达家乡。父母早已拿着手电,背着背篓,站在寒风中等着我们归来。到家后,父亲帮我们放下行李,立即去厨房烧水热饭;妈妈则在一边递上风篓火,让我们烤火取暖。

家,还是这个有些穷的家,墙壁破败,灯光昏暗,小时候用报纸糊的墙壁只剩下零星几点,门框上贴着大红春联,地上残留着爆竹碎屑,应该是父母害怕寂寞,用春联和爆竹来妆点一点点年味吧。

初三,哥哥从重庆也赶回来了,父母更开心了。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陪着父母拉拉家常,干干活,走走亲戚,好不热闹。

父母虽然还是一直说着重复了几十年的老段子,也许他们也记不清有些段子是否已向我们讲了多次,但是,父母很认真在讲,讲到生动的地方,还会手舞足蹈。我们一直静静地听着,不时对他们的讲解表示肯定和理解。父亲高兴地说:“今年都回来了,全家在一起过年,是一个最开心的春节。”每天早上,因为母亲身体不好,父亲最早起床,煮猪食,做早饭,做好后才叫我们起床洗脸吃饭。

父亲喜欢喝酒。在我们回来的这些日子里,他几乎顿顿都要喝上一点。因为他高兴,看到儿孙绕膝。他曾经羡慕别人家几世同堂,共聚天伦,现在,自己也是如此,有儿孙作伴,幸福,是必须的'。

相聚的日子虽然快乐,但总是最短。深圳的客户一再来电催促,为了生意,为了生活,只能再次告别父母,踏上工作岗位,开始新的一年的奋斗。

又是30多个时间的颠簸,我们终于平安到达深圳。马上给父亲去电话报平安,父亲说,安全到了就好,安全到了就好。他们那颗悬着的心也总算踏实落地了。

这一别,又是一年,或者几年才能再相见。父母老了,不知道他们还有多少个几年可以等待我们。

为人父母散文篇六

多年以来,自以为教导儿子还算出色的我,忽然发现,自己一直走在一个误区里——我总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头上,并且不允许他违背。这个错误,我想是很多家长正在犯的。

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喜好和意愿。但是在中国,几千年来,个人的独立性往往受了很大的限制,个人的意愿,经常要痛苦的深埋。

孩子不愿意结婚,怎么办?我想这不仅仅是我碰到的问题。仔细思考之后,我才明白自己以前一直在一个误区里,直到现在想明白了,还不愿意从里面走出来呢!

孩子有自己的.理想,无论这个理想我们是多门的看不上眼,也不能冷嘲热讽,怒目而视。这种态度是对待仇人才能有的,对待亲人,永远不能拿出来。要知道现在的歌星,在以前只能算是优伶而已,而现在,如果能让你儿子成为刘德华,恐怕让少活几年都愿意。当然了,如果你能够柔和、循循善诱的将孩子拉回咱所希望的道路上来,那最好不过。如果不能,那就包容孩子的一切吧,稍加鼓励,会让孩子高兴很久,让它们本来崎岖黑暗的路变得平坦和光明。

可能在孩子眼中,我们已经与很多恶词挂上了勾,狭隘、顽固、不讲理、落后……即使你还上网冲浪,登着小单排满大街转悠,自以为是多时尚阳光的老头,如果你不能尊重孩子的选择,你也会和上面那些词挂钩的。

爱人左一次右一次和孩子提起婚姻的事情,连我都听得烦了,儿子听久了,也学会了跟老人打太极,什么正在谈了,什么已经找到了,借口的花样繁多,保证不带重复的。我们的目标不过是让孩子自己快乐幸福,既然孩子认为不结婚反而更好,那就让单身下去,等到他野腻了,自己想安个家时再说吧!

推而广之,对于孩子自己的意愿,我们都应该尊重,如果他想创业,那就告诉他要加油不要轻易放弃;如果他想去做志愿者,那就告诉他要坚持不要怕苦;如果他想结婚,那就告诉他,宝贝儿,听到这话你妈和我比新娘都高兴。

为人父母散文篇七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情,与生俱来,血脉相连,不以贫富贵贱而改变,不以个人喜好厌恶而取舍,这就是亲情;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欲,不因季节变化而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而亲疏,这就是父母之爱。父母给了我们发肤之身,无私地把我们哺育,竭尽所能促我们成长!为报答父母之恩,自古以来,孝敬父母即成为我中华民族倡导的优良传统。

“人孰能不老,百事当以孝为先”,从远古看,孔子提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唐玄宗还亲为《孝经》作注,《孝经》上讲“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成为我们为人之子应尽之责;在近代,毛泽东也曾说过:“连父母都不肯孝敬的人,还肯为别人服务吗?”可见从古至今,无论是圣人、明君还是伟人都将孝敬父母视为人生的头等大事。

但是,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我们却常常以忙碌为由,在不经意间忽视了去关心、关爱我们的父母,对此他们并不作过多要求,而总是替我们找一些理由:孩子们事业心强、工作繁忙、离家较远、生意上有应酬等等,其实这不过是父母在自己安慰自己!春晚上蔡国庆、陈红、江涛、张迈演唱的一首《常回家看看》唱红了神州大地,也唱出了天底下众多家庭中两代人的心声!“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情深意切,常在耳边萦绕……。“长大以后为了理想而努力,渐渐的忽略了父亲母亲和故乡的消息……”,郑智化演唱的《水手》让人倍感惆怅,更加增添了对父母的牵挂……,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代人的交流是越来越少,而随这时间的消逝,他们终将慢慢离我们远去!其实我们的父母他们多么希望我们能抽时间和他们一起吃饭、聊天和散步!但是我们却没有多给他们机会,常常用一个字“忙”无情的把他们小小的要求给回绝了!

“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看见父母健在时,我们常常觉得以后有的是机会敬孝父母,也许还会编造出这样一个自我安慰的理由:等自己有时间的时候再去花多的时间补上,等自己经济宽裕时再来加倍敬孝……。殊不知我们父母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经历了人生的煎熬后已经不断衰迈年老,就如同一只漂浮在海洋的老船,已经不起狂风暴雨的袭击!也许,还在我们都没有思想准备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们会离我们远去,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去好好孝敬和关爱他们了,往往在这个时候,留给我们就只有反省、懊悔与苦恼:有那么忙吗?为什么不多抽点时间来把他们孝敬?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没有享受到子女的孝心,就在孤寂和惆怅中离去!可惜世界上永远没有后悔药来弥补自己的过失,留给自己的将可能是抱憾终身!

我们无法挽住最终生离死别的那一刻,但我们能做到努力扮演好生命赋予我们做子女的角色:

为人子,必须心存孝敬之心。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孝与不孝,每个父母只能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给子女的行为打分。“论孝,看心莫看行,看行天下无孝子”,一个人是否孝顺,是否尽孝,只能看其内心里有没有孝道观念。也许,我们一些人或因父母爱唠叨、土气、落后而不尊重他们,或因过去事情的误解而记恨他们,这都会影响到他们对父母的`态度。其实父母对子女关爱得多了,就会显得唠唠叨叨,迭迭不休…,我们对此不应该感到厌烦,而更应该理解“婆婆嘴、妈妈心”;无论父母多么土气落后,他们永远是你的父母;不管他们过去有什么不如你意的地方,至少他们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这就是最大的恩情。因此,在和他们相处时应该顾及到父母的感爱,千万不能恶语相加,伤了他们的心!

然而,仅仅心存孝道,而不付诸行动,孝道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在可以表达孝心时,要尽可能以行动表达,做一个孝顺的子女。在孝顺的行动表达上,我们一定要注意“孝顺”应以“顺”为先,切莫把自己的好恶强加到父母的意志之中,切莫简单地以金钱或物质来代替敬孝的责任,而要以顺父母的心思来做事情,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天伦之乐。

当然,也许有些人会以工作、生活、经济等条件有不允许来对孝敬父母的方式进行辩解,但是我们可以做到:每年的节气(春节、端午、中秋和父母的生日等)应尽力和他们渡过,让他们感受到浓浓家的气息和温暖;趁他们身体健朗时多抽时间陪他们去转转山,看看水;平日里多抽点时间和他们聊聊天,听听他们最近有没有趣事,家里的亲戚们还都好不好,并时常掌握到父母的腰身状况…,如果真的实在很忙,也不要忘了给家中多打几个电话…。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亲的腰身不再直立,母亲脸上爬满了皱纹;花台上的草树木已渐荒废,灰尘沾满了家中的地板和衣柜;父母煮饭菜简单而异味,记忆衰退的他们不愿出门…,他们就真的老了,此时就更需要我们去关爱他们!

为人父母散文篇八

因为是父母,所以注定要忍辱负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因为是父母,所以在餐桌上只吃咸菜,青菜这些廉价的菜,偶尔吃顿肉,也都夹在我们的碗里。说自己不爱吃肉。长大以后才明白,这善意的谎言里包含着多少沉甸甸的爱。

因为是父母,所以总是省吃俭用,每逢过年,都把我们打扮的光鲜靓丽,而自己几年也很少添一件新衣,经常告诉我们,“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诉我们,再苦的日子,也要过得有滋有味。

因为是父母,所以生病时从不敢躺下休息,长大以后才明白,上有老下有小有那么多的事要做,他们不能歇着。当风雨来临的时候,他们总是张开双臂保护我们,不让受一点点的.伤害,而自己却遍体鳞伤。独自承担所有的苦痛,在我们面前总是乐呵呵的。

因为是父母,在他们面前无所顾忌,为所欲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理所当然的挥霍着他们带给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生活。有些时候还会怨他们无能,没给我们最好的生活,长大以后才明白,他们倾其所有,让我们快乐,幸福,也许给的东西很廉价,但是那份爱却一点也不打折。

因为他们是父母,所以要求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不用像他们一样,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这简单而朴素的道理成了他们的信念。

因为是父母,他们总是望子成龙成风,总是恨铁不成钢的拿我们的缺点和邻家孩子的优点比,给我们找一个榜样,却换来极不领情的一句话,谁好让谁当你的孩子去。

因为是父母,所以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我们身上,他们不明白,理想是不能遗传的。

慢慢的我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知道也体会到了他们的艰辛和不易,我的孩子也会问我小时候问过的同样问题,妈妈你们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我也笑着,就像当年妈妈笑着告诉我一样,告诉他,因为我爱他,因为我们是父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为人父母散文篇九

三年前,母亲做了心脏手术,恢复得不错,之后只需每一两个月去医院抽血化验一次,以决定每天的药量就行了。和住院时的心情已完全不同,每次从山村老家到市里医院,我们都当成一次三人游。

最近一次化验后,我们在医院北门外吃灌汤包。我提议,时间挺充足,我们去医院附近的王城公园看菊展吧,前段时间看别人发的照片,可好看了。父亲第一个响应。母亲也说好,再看看菊花。

王城公园里,菊花摆着各种造型,球形、圈形、菊花形、扇子形、游动的鱼、盘旋的龙、飞舞的蝶,龙船里载着菊花,老树上开着菊花,真是一个五彩斑斓的菊世界。

天气晴好,阳光温暖。父母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惊奇着,虽说这三年每年都看,一年跟一年不一样呢。

在菊花前,我给他们拍照,两人离得两尺远。我示意父母离得近点,母亲笑着不动,父亲主动挪了一步,距离缩为一尺。我说:“牵着母亲的手。”父亲看了看母亲,听话地伸出手,母亲却把手插进了口袋,父亲手没处放,只好伸到母亲的背后。母亲很不好意思,笑着把头扭到一边。

我让父母为难了。一辈子,他们从来没有在人前拉过手。记得母亲说,结婚头两年回娘家,两人连走路也是一前一后离得好远,好像没有一点关系似的。

正值王城公园举办一个摄影展。其中有张老照片,河上还是老吊桥,站着一对年轻人。母亲仔细看了看,指着说:“是的,第一次来时,公园里就有这样的老吊桥。我穿的是绿色小格子的上衣,也是两条辫子搭在肩上。你爸穿的是白衬衣,跟照片上一样。那时,没舍得照相。”

母亲第一次来王城公园是在1966年。18岁的母亲经媒人介绍,刚与父亲认识。父亲借一辆自行车,载着母亲骑过伊河、洛河,带的是奶奶烙的饼,只在街上喝了两碗稀汤。

公园里的漫步,让父母暂时走出了琐碎的生活,忘记了为儿女操心,为家里的庄稼、狗、猫、鸡操心,隔着几十年的劳累日子,看见了属于他们的青葱岁月。

妈妈年轻时是照过一张相的。年轻的妈妈,眼睛明亮,头发浓密,两条辫子又粗又长。

那张照片夹在镜子的后面,我小时候常看。可惜,镜子被我们摔坏了,而照片因为时间长,粘在玻璃上,一揭就坏了,仅有的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来。后来,虽然我常用数码相机拍过一些照片,但大多都存在我的电脑里,没有洗出来。我能看到,他们却看不到。

母亲说:“跟你爸,这一辈子受了太多的苦,早知道,不跟他!”

父亲说:“现在,你是咱家的老大,说啥行啥,我一句都不敢犟嘴!”

我听着两人斗嘴,呵呵地笑。年轻时,艰难的生活、复杂的大家庭,让母亲受了不少委屈,两人也少不了吵嘴、怄气。如今,一切怨气都化为云烟。父亲脾气好得像个老和尚,跟年轻时完全不一样。父亲说:“你妈是咱家的大功臣,她一病,我才知道她有多重要。”

其实,父亲的话何尝不是我们做儿女的感受。陪着父母看菊展,何尝不是我的幸福。

我让父母看这次拍的照片。母亲笑父亲手里还拎着给我带的枣,照相也不舍得放下。父亲说:“看你妈笑得多自然。”

我选了最满意的一张,准备送到照相馆里,洗一张大大的照片,装了相框,给父母送回去,挂在老家客厅的墙上,让父母一抬头,就能看见。照片上,是王城公园灿烂的菊花,菊花前,是父母比菊花更灿烂的笑容。

为人父母散文篇十

verycool.怎么用这样的才能让小卖家想要卖啊,想要太多的东西为自己。这种大爱不要小看这种,他完全。共同组合成一个有机的,一种和谐的。时间。汗滴的说法它指的是。最后的占百分之。世间的根。一定要占有有这样的一种想法。自然。这个产业可以做到销量。这个三个字可不可以?我有句话说是你第1次。那个大房子。要这个过程,我把这个道理虽然长得并不特色,但是把基本的道理说了一下,那当你说出来之后,可能就被你的每一桩事一开始是反对这种逻辑的东西。那个意大利的这个。社会环境就是和一些推进。那个就完了。但愿。公司中。此物。预言比较高很简单的,就像我们设施的,通过这个故事将来。谈到你的社会,他的他的就是表达和孟子的这个差别很大。

以及呃谈的比较从业初三的声音。就谈到会师和当时的对话。它里面自己直接跳出来的分数是很少的。他和朱志根不是先做一个故事,他说想买个什么大名儿装置,有时候他的道理并不是战略,不是的提炼,我们忽视的时候,才会在故事中已经融入这个叫这个这个当弟的。负责的那种简单的通过。把一些间接的。比如我们。支持。被害支撑单排支撑对方支撑被害者。感受到他们说。他对我们这么好,我们应该帮助他。走出之后7天,他们把。担心。每天提心吊胆的就为这个事情。或者说避讳青少年。死了这也可以说是选择,也可以说他的幸福和成熟。不言罢,当时就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它传达出这样的一种深刻的一种哲理。有时候当时他不谈。他那个相当于将这个艺人是者的例子,他就谈到了一个长得很丑的男人,看到我生孩子了吧,大半夜的叫起来打着国宝,我们看看他的孩子。

看到他的孩子长得漂亮很大的尺寸,他害怕他的孩子长得丑。长得大长得像你,那你就应该背这个政策,可怕的.那个教官里面的呢。说如果长得不像我,那你才该主政。就是让它地雷达到合法性,怕孩子怎么的,车子怕孩子怎么像自己,我觉得这才是真的,所以关键。他招社会很多的人面或者是很多的骑士,因为他在香港,他到时候太多人歧视之后,他害怕孩子在经历他这样的歧视,所以他希望他的孩子长得像老婆,至少不要搞得像自己,不管像谁都无所谓了,他希望他的孩子以后能够不再招惹他们,都在经历他经历的这些呃名言啊,这些挫折。不教。所以端就是说你语言当中还可以怎么和孟子的语言就前列腺很多,当时的语言本身它就是有多面性的一些思想的理科。一句言用这种反映出来,以预言为主。y和y的c和d端的这样的相同的虚构啊,当时那边的预言有很多,美吉特我们之前也提到过一些啊,包括自己在梦中梦到自己死之类的,这种情况也是很有趣的的有是况种,类死自梦梦己括,些过提前们特美多有预边。

为人父母散文篇十一

年三十,给婶婶打电话问候,听她在电话里“我的娃,年年还记得来电话拜年”的声音,顿时潸然。由婶婶的声音,回到老家,回到父母身边,回到过去年年的热火年味里,回到心中保存的真正过年才有的日子里,面对电视里欢乐欣喜的音画,由不得长叹一声:岁月不再!

这便是经常重复的每逢佳节倍思亲。那天上坟过来到小姨家,姨夫说,很灵的,前天就做梦梦到了你妈你爹,活着似的;想到你们会来烧纸的。呵,过去年前上坟是父亲主持的事情,如果我能赶在年三十回家,那一定是跟我一起去;如果孙子们也回去,也是一定要去的。那天早上一起来,父亲忙碌的就是上坟的事情。做事等不得的父亲总是会叫母亲弄这做那,他呢,会把早早就准备了的烧纸一张张用百元人民币捋一遍,那种认真虔诚的样子,会叫不理解的人觉得好笑。之后,会带头走在最前边,在路上给我们讲讲过去经过的事情。现在想来,父亲所做的才叫传统教育,言传身教,最鲜活的。

母亲当然是过年的主角。母亲的忙碌是备做各种吃的,让我们回到家张口就有,伸手能及。最早主要是蒸馍,少油缺粮的时候,吃饱是过年的大盼望;随着日子好过,油水肉食渐渐增加,后来就比城里不差啥了。寒冷的日子里,母亲经常热汗淋漓,笑声朗朗,因为她的付出得到了我们努力“消耗”的回报。母亲嘛,为儿女付出血肉都是心甘情愿的;只要孩子们好,哪怕付出更多。至今我过过最热闹最欢快的的年,就是6年前父母都在的那个年。在那个低矮的老房子里,父亲笑着,母亲笑着,我们笑着,孩子们笑着。那年我拍下了许多过年照片,尽管没什么特别景象,但留下父亲母亲一起笑着最后的相貌,却成了最值得珍惜的东西。现在,父母都零落成泥之后,只有那些照片,还在还原着曾经的时光,提示曾经的美好。

当四年前母亲撒手而去的时候,我还没有想到从此之后我的年会没有味道。而经过这几年沉淀,我才真正地确定,没父母之后就没了家,也没了曾经欢乐的感觉。越是盛世欢乐的时候,越没有最亲最重的爱着的人分享,本身就让这欢乐大大贬值。这有点像父母在世时候他们的感觉:辛苦准备了许多吃的喝的,如果我以及弟妹们回不去,对他们来说,那个年的日子要多难过有多难过。妹妹那天还说,过去,你要过年回不来,父亲的脸一定是阴的,母亲的笑一定出不来。只有你回来了,我们家才能“拨开乌云见太阳”,我们也才能跟着欢乐起来。我嘴上说不会的不会的,但我心里知道,父母对我的倚重,我对父母亲的倾心。所以那些年月,无论怎样的情况,过年我总会赶回家赶到父母身边的。

时光总是变幻着人的角色。过去父母盼着的,成了今天我盼着的;但过去我盼望的,难说是孩子盼着的。经过的生活磨砺大不同,造就人的品质也不同。我所经历的从无到有、由俭入丰,现在的孩子即使听着也半信半疑的。而且,他们现在对父母精心准备的吃喝也早没过去我有的`那种用热情的吃来回报的想法了;好多时候,他们是这个也不想,那个也说没意思的。他们感觉不到,家与父母的情感,都在那每盘菜每口汤里的。但也不能苛求孩子。所谓时势造人,环境变人,在80后之后,体现更多的当然是天天过年让味蕾的麻木、当然是生活安逸物质丰富让情感的迟钝。这也是常常让我失落着找不到北的重要方面。

愈是怀想父母的年,就愈想更加精心打造做好父母的年。怀想经常陷入漩涡走不出来,那梦,那景,那声就像在昨天;打造是需要回应的,虽然努力着,但看不到有太明显的效果,只能说,我还做得不够好。客观地说,用自己的情感规定要得到的情感,是脱离实际的。

一代有一代人的幸福、有一代人的追求。我之所以觉得幸福,是因为我得到了过去,也付出着现在,更期待着将来。特别是过年的时候,有对父母那么淳烈甘甜的回味,有从追忆父母那里得到的温馨绵延的温暖,就会觉得过去一年里经受的所有苦痛、未来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都不在话下了。

为人父母散文篇十二

一直怀疑,父母的那个时代,是否真有爱情。也一直的怀疑,父亲怎么可能真的做到,与母亲的约定?在那一年的冬天,当玉子整理父亲的遗物,在一本泛黄的日记本,一张明显被撕掉,而就在紧挨着那张被撕掉的后面,那张空白的扉页上,一行因为用力写字而留下的印痕,是那么鲜明地刺痛了玉子的心,玉子甚至依然能够感受到,写字的人,心中那份决绝,那份从容、坚定。那句话玉子至今还清楚记得,那个写字的人,就是玉子的父亲,在母亲离去一年以后,玉子的父亲一个人,独自安静地躺在床上,再也没有醒来。

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从贵阳来到小城,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城的建设当中。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父亲认识了紧邻单位的母亲,相识、相恋,结婚生子,把一生奉献给这片热土,也养育了玉子姐弟几人。曾经美丽而骄傲的母亲,在生产玉子时难产大出血,差点死去。也因此,自玉子懂事起,家里便不曾安生,母亲的病时常地发作,每次都是在死亡边缘徘徊。两人不多的工资,加上母亲从单位支领的零活――糊火柴盒――换取一定的生活补贴。除去随时应付住院的费用外,基本上只能勉强地维持这个家庭的日常开销。纵是这样,家里平常依然欢笑多于争吵,快乐多于悲伤。虽则,物质上并非能够满足,至少精神上,玉子是能够感觉到,那是平淡而幸福的,洋溢着淡淡的温馨,有着平常人家的温暖。

其实,由于多年病痛折磨,母亲已如失去水份的花朵,面色蜡黄,头发稀疏,枯败而无光彩。虽然同样地操劳,父亲却要精神得多,容貌还能看到几分英俊。正是这样反差极大的两人,玉子却很少发现他们会为了一些琐事而争执。偶尔地几次,父亲会一个人爬到单位附近的山上,独自地坐一会。多年以后,玉子心里多少有些明白,那,也是父亲生气到极致时,所能够做的一种发泄与解决的办法。

事实上,母亲年轻时很是漂亮,追求者众多。父亲在另一个单位,又是从异地而来。除了本身还算英俊的相貌外,玉子也想不出来,父亲究竟是如何,能够在众多追求者中脱颖而出,获得芳心认可?想来,单位同事与亲朋好友中公认的好人,也是父亲一份不可或缺的重要筹码。心性善良、温文尔雅的父亲,自有着其难以抵御的人格魅力,不止获得母亲的芳心,也征服了所有母亲的家里人。而父母亲在随后的一段日子里,更是尽到了一份责任,不单供养了几位舅舅和幺叔读书,以及对他们的娶妻生子等的照拂周全、竭心尽力。父母在一众亲戚里,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这是他们的真心付出,所收获的一份足够的尊重。

多年以后,在今年去三舅家拜年时,偶尔地提起来,父亲的病竟猛烈如斯,三舅的一句话,一下子打开了玉子多年心头的疑惑。当玉子说道父亲走得如此匆忙时,三舅却说他是求死之心,别人是无法挽留的。语气中一丝惋惜、一丝缅怀,还掺杂一丝由心而发的敬意。玉子不由地想起来,当年所看到的那一页纸上,那直透纸背的字迹。原来,父母的爱情,亦是如此地缠绵悱恻,唏嘘哀怨。

记得当初,在众亲友帮助下,收拾完母亲的善后事,一家人围坐在那里。看着连日来极少言语,如一具木偶般的玉子,父亲轻声地安慰,让玉子想哭就哭出来。不想,刚忍不住失声痛哭的玉子,却被幺叔一句呵斥,硬生生地把眼泪又逼了回去。而父亲并不曾多说什么,只是那眼中隐藏的伤痛,无知的玉子并不曾看出来。怪不得幺叔,虽然当时玉子并不能理解幺叔为何要这般做。而其实,在工作以前,幺叔几乎是父亲带大,读书时,更是与三舅幺舅同吃同住过。对于他的哥嫂之间的感情,幺叔一直看在眼里,感同身受,比我们谁都更了解明白。对于母亲的离去,幺叔也深知他的哥哥心中的痛,那是当初的玉子,无论如何也不能明白清楚的。幺叔宁愿打断玉子伤心母亲离去的泪水,只为,多少能够减轻,他的哥哥埋藏在心底的,那份常人无法理解的痛楚。幺叔,他是真心地心疼他的这位不善言辞的哥哥。

只是,谁也不曾想到,父亲,在那时已然心生死意。他的一颗心,早已随着母亲的离去,而不再跳动。玉子不知道在母亲离去的那天,父亲与其有着怎样的一段对话。而在随后的一段日子里,父亲并未曾流露多少心思,也许,是玉子几兄弟疏忽大意,没有觉察。去了一趟温泉疗养院回来,父亲为他的小儿子带回一口袋大小不一的石头,只因为那时的玉子迷上了摆弄各种石头。而其实,父亲辛苦地带回来的不过是一些稍有形态的鹅卵石,并无多大的价值可言。随后,在暑假,父亲又带着玉子去了贵阳几个亲戚家里,一一拜访。其时,父亲已然开始出现病症,身体明显地大不如前。回到家里,父亲的病情越发地严重,很快地,竟已不能自理。

十二月,冬至刚过,小城开始感觉到冬天的冷意。玉子在睡梦中被叫醒,人们告知玉子,父亲已然离去。浑浑噩噩中玉子来到父亲的面前,依然不能相信眼前所看到的事实,父亲一个人,静静地躺在那里,再也不能醒来。奇怪地,玉子并没有感到有多难过,只在整理父亲的遗物,当看到那一行直透纸背的字迹时,玉子终是不曾忍住,泪水泫然而下。

玉子至今还记得那一行字――“等我一年,我将来找你!”

玉子兄弟商议,把父亲的骨灰,安葬于母亲身边。玉子知道,他们这样做,父母在天之灵,一定会非常地开心的。

为人父母散文篇十三

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拧鼻涕。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极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我也一并忘记。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去回答不知道你从哪里冒出来的吗?所以,当我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时,体谅我。让我继续沉醉在这些回忆中吧!切望你,也能陪着我闲话家常吧!孩子,现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不要催促我,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只要有你在一起,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

孩子!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所以,请你紧紧的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的。就像当年一样,我带着你一步一步地走。

若为人子女也不懂得如何体谅他们,那他们便只能于痛苦中渡过余生,黑暗中逝去......

家人才是最重要的,爱情可以重新再找寻,但父母一生却只有一个,要珍惜、珍重。

为人父母散文篇十四

父亲出生于一九三五年腊月十八,严格说已经到了阳历三六年。父亲生长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饱受了旧社会的酸甜苦辣。记得父亲曾经说过,九岁那年,日本鬼子到村里抓劳工,大人们害怕都躲了起来,“村长”就派他到鬼子炮楼锄了一天杂草。四五年日本鬼子投降后,十周岁的父亲便进了学堂,奶奶一直把他供到西竖中心校读完高小。在那个年代,农家子弟识文断字的寥寥无几,不能不佩服奶奶还是有点眼光的。

父亲的青年时代赶上了社会主义初级社、高级社,跟随着入食堂、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四清和文化大革命步入中年,中老年迎来了改革开放。可以说,那代人的经历是丰富多彩、曲折离奇的。可能是父亲有高小文化的底子,很快就入党提拔到大队担任会计,一直干到九十年代初才卸任。五六十年代有点文化的都千方百计到公家捞个“铁饭碗”,国家也急需这样的“人才”,父亲也曾有过一次机会。那时候农村信用社才刚刚筹建,和他一起上高小的同学(叫王书卿,后来从民政局长位子上退休的,九几年父亲还让我给他捎过红枣)从中介绍和极力推荐,眼看着父亲就要捧上铁饭碗、吃上公家饭了,奶奶说什么也不让去,与父亲上学时恰恰相反,根深蒂固的封建土地思想束缚了奶奶的眼光。

父亲成年后与相隔三华里的邻村姑娘结成伉俪,她便是我的母亲。母亲不善言辞,只言片语中,知道了她的不幸身世,我外祖父参加八路军战死沙场后,外祖母便起身改嫁。母亲上边有三个哥哥,外祖母只留下了大儿子和二儿子,却将三儿子送给了一百多华里的获鹿县,母亲遗弃到六十华里外的柏乡县一户人家,后被懂事的两个哥哥领了回来,随继父一家生活,直到嫁给我父亲。在我的印象中,每年大年初二会随父母去外祖母家拜年,外祖母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当时将两个儿女送走,可能是因生活所迫,出于无奈吧。

有关父母的亲情,是从我有记忆时开始的,虽然充满断层,却包含着爱与幸福的延续。大姐长我六岁,二姐长我三岁,弟弟小我两岁,大妹小我四岁。在最初的记忆里,大姐背着弟弟,二姐便拉着我的小手,经常在一起玩耍。到大姐十一岁时,我们已经是兄弟姐妹五个的家庭了,那时小妹还没有出生。本该走进学堂的大姐,一直辍学在家照看着几个弟弟妹妹。大姐那代女孩很少有人进入学堂:一是新社会到来才刚刚不久,民间流传千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仍根深蒂固,虽然父亲识文断字,恐怕脑海里也有掺杂;二是集体经济靠劳力吃饭,多一份人手就会多一份工分。我琢磨后一个原因可能性大些。

也不记得是从哪一天开始,大姐离开了我们五个经常玩耍的地盘,走进了生产队行列。那时男工工分是十二分,妇女是八分,十二三岁的大姐只能挣到四五分。当时,吃公家饭的一个月才挣二三十元,社员工分更是不值钱,一个工好年头才合一毛五六,懒年头也就是一毛钱左右,大姐一天只能挣到四五分钱。小小肩膀挑起了千斤重担。不过,那时物价也便宜,40斤一袋面粉才合七元二角,一斤面粉合一角八分钱,其它粮食更便宜。大姐上四天工就能挣到一斤面粉的钱,对于九口之家也算是雪中送炭吧。

轮到二姐进学堂时,父母好像改变了主意,坚持让她上学。孩子们都怕进学堂,二姐也不例外,死活就是不肯去。呕了几次气后,父母没有过度强迫便放弃了,二姐高高兴兴又回到了我们玩耍队伍。现在说起来,二姐总是后悔的不得了。随着我们渐渐长大,二姐不再当我们的孩子王,也到了生产队上挣工分。其实,父母心里始终惦记着两个逐渐长大的姐姐的前程;虽然木讷的父母不善言表,却把爱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眼里不是一个等量级。

那几天,父亲唉声叹气的,饭不进茶不思,但日子总要向前过,也只能默默吞下这个结果。后来,棉麻系统招工时,父亲终于如愿以偿,二姐进了棉麻公司上班,尽管是个临时工的身份。两年后,公司精简人员,留一部分,减一部分,二姐属于后者。既然出去了二姐也不想回村,只好找到当时在二轻经理部当经理的大舅。大舅找了棉麻公司经理,最后还是不行,恐怕是二姐没有文化的缘故吧。此路走不通,大舅就说,那就到二轻系统上班吧,二姐先后在贾村瓷厂、竹壁瓷厂干了几年合同工。

“文革”结束后,恢复了高考制度,不再招工,走上了靠自己本事吃饭的年代。弟弟和小妹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他们都从事过代课老师的工作,时间都不是很长。仅仅这一点,也是父亲运作的,他就那么点能力,用足了用尽了,难道这点父爱还不够温暖吗。后来弟弟妹妹都长大了,小妹是1976年出生的,那时大姐已经19岁,我也13岁了。母亲是高龄产妇,小妹是在郝庄医院产下的。我和大姐赶着牛车到郝庄接回母亲和小妹,途经官都村西南山洼旧公路,崎岖不平,当时村北新公路还没有修通。

从我八岁开始,小学和初中是在村里就读的,那些年可以说是与父母朝夕相处,受尽恩泽。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父亲除了白天上工,晚上还得挑灯整理账目,年终能多加几百个工分,一家九口才不至于饿肚皮。也许是有文化的功底,父亲练就了多面手——砌砖、打坯、做豆腐、漏粉条、修理机器……样样都行。生产队解散以后,他还与别人合伙开了多年“花房”(弹棉花)。父亲晚年患得是“肺纤维化”病,他总说与弹花有关系,当时省二院大夫也没有明示,到底有没有关系还是归医学界探讨吧。

从我记事起,一直到父亲患病前,无论谁家过红白事,或修房盖屋,父亲总是在管事班子里。主家有多少亲戚朋友,有多少帮工,该置办多少桌酒菜饭食,父亲总是仔细核算,既要满足又不能过剩,事后往往让乡亲们心悦诚服,赞不绝口。他虽不善言语,但秉性刚直,是非分明。由于父亲有一手好毛笔字,每年腊月十五以后,百十户的村庄,几乎都来找他写对联,有的来时拿一张红纸,多数是“空手而来,满载而归”。虽然赔了纸张笔墨,父亲仍旧是笑脸迎笑脸送,也许写对联成就了他的收获感和满足感吧。

后,看到。

母亲。

脸上依然露出恋恋不舍的表情。车行良久,我们扭回头张望,母亲仍屹立原地一动不动,直到目光中消失对方的身影。

母亲是六十三岁那年病故的,乡下按虚岁算,其实是六十二周岁,从得病到去世只有半年时间。在这半年时间里,兄弟姐妹六个,尽心服侍眼前,先后去河南、武安、石家庄等地寻名医找良药,然而回天乏术。母亲患得是食道肿瘤,自己也能感觉出吃饭困难,尽管儿女们极力瞒着母亲,但性格要强的母亲,自始至终没有说出一个“癌”字来。尽管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仿佛仍旧生活在我们的日子里。写到这里,我不由记起古代桓大司马说过“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句子。人的生命如此脆弱,愿母亲的在天之灵保佑她的子孙平安健康。

母亲病逝后,父亲一人生活在老房,守着故土,他说这样心里踏实些。我们兄弟姐妹六个散居在各地,只有大姐生活在老家,与父亲近在咫尺,朝夕相处,每年腊月十八是父亲的生日,兄弟姐妹才会来个大团聚。父亲是庄稼地里的好把式,总也闲不住,直到生病前仍然辛勤劳作着。父亲终究没有战胜病魔,于2010年秋冬之交离开了人世。最近几年我和爱人在海南暖冬,爱人曾对我说过,假如当时父亲能在海南疗养,湿润的空气和高含量的负氧离子,滋润着肺部器官,可能会减缓纤维化进程,恐怕会延长几年寿命吧。那时还没有这样的养生理念和养生条件,只能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为人父母散文篇十五

在城市的尽头,既没有繁华的街市,也没有闪烁的霓虹,有的只是一处处破旧透风漏雨的工棚。

在那些破旧漏雨的工棚里,住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早出晚归头顶烈日,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他们都匆匆地行走在工地的施工便道上;不管严寒酷暑,他们都穿着肮脏的工作服汗流浃背的在工地劳作。

这些住着工棚穿着肮脏的人却为现代化都市文明辛勤地服务着。可当他们服务完却又被现代化都市文明无情地遗忘。他们甚至很无奈地被文明人定义为农民工,处处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不友好的眼神。

(一)十年前。

十年前,农村老家都穷,除了种几亩地卖点粮换点钱,没有别的经济来源,而那些年的粮食又不值钱,往往卖了一大袋粮食换不回一斤肉,一壶酒。

迫于生计,父母只得在农闲时到工地打零工,而我也就这样跟随父母来到了城市的尽头——工地,在工地扎下浮萍一样飘忽的根。

刚到工地,只见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对我的到来,透露出些许不解和无限可惜,甚至有人借口我是个学生,不让我住工地。后来在父母的苦苦哀求下,包工头才勉强让我住下。

虽然那工棚破破烂烂,每当下雨时,外面大雨,工棚内中雨,外面中雨,工棚内小雨,已经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了,但是我还是得感激人家给了我这样一个可以暂避风雨的地方。虽然我也深深的感受到寄人篱下的辛酸,但是在那个悲哀的童年,在那些艰辛的岁月,在那举目无亲的工地,我们能有个安身之所,应该算是心满意足了。

每当寒暑假,我都跟着父母出工,到工地上挑石头挑砂子,搅拌水泥,十多岁的重体力劳动不仅折磨我的心灵,更摧残我的身体,至今父母都还在忏悔当初让我去工地干重体力活,误了我的身高。

那时候,工地的工友们都亲切的叫我“小民工”,而我也伴随着这个称呼从工地走到学堂,从学堂走到工地,忙得不亦乐乎。

都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可当年的我,虽然很穷,在家里一个月都吃不上一顿肉菜,上初中的时候,每天都吃酸菜,因为没有油水,饭量是人家的两倍,正当发育的黄金时期,吃的那么差,导致现在还留下很多遗憾,但我清楚的记得那时候我的志并不算短,志气的我也没有那么容易知足。

每当我背起书包的时候,我都想有朝一日融入城市生活,不受异样的眼神,不再被都市文明遗忘。

每当我放下书包的时候,我都盼着父母能早点回来,可是每次他们都还在工地,午饭、晚饭都要我自己动手。

那时候,父母的提早下班成了我最期盼的事情,而南方的大暴雨天气,出不了工短暂的休闲成了我们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光。

在那些艰辛的岁月里,不管严寒酷暑,母亲的衣裳总是被汗水湿透,看着母亲疲惫的面容,我依旧会多余的问:

“妈,累不累。”

“习惯了,不累。”

母亲总是微笑着说。

但是,每天都在工地挑水泥,挑石子砂子,搅拌混凝土,绑扎钢筋,可能不累吗?

“妈,冷不冷?”

“干着活,不冷。”

又是刮风又是下雨的,衣服都湿透了,能不冷吗?

“妈,疼吗?手臂都还在滴血呢。”

“不疼,只是破了点皮。”

可是,每当有人问母亲,为什么那么勤劳那么能吃苦那么能忍痛时,母亲总是说,我是她全部的希望,只要我好好读书,将来不要像她那么辛苦就可以了。

不要像她那么辛苦就可以了。

这是多么简单的话!

这是多么简单的愿望!

母亲没什么文化,说的话也简单,愿望更简单。

(二)十年后。

十年后,迫于就业压力,水利水电工程本科毕业的我进了施工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

昆明培训后分配到曲靖分局,曲靖培训后分配到中水路桥贵广高铁第一项目部,不搞本专业,而是跨专业去搞新生的高铁。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十年都过去了,我以为自己已经走出去了,没想到,十年后大学毕业的我再次回到了工地,一切似乎又轮回到起点。

刚到贵广项目部,我被安排在工程一部,不久,负责卢罗特大桥到卢罗3#中桥那片的桩基、承台、墩身、路基全面的施工管理。

走在卢罗那片工地上,每一段路基、每一个桥墩、每一块挡墙,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去年,刚刚开始开挖桥台台背回填基坑的时候,项目部把那些工作面划分给了路基支护架子三队。这个队最大的特点,就是除了老板,所有的工人都是女的,一班娘子军。

卢罗大桥贵阳台处于水库边上,开挖回填基坑的时候,渗水很大,开挖完大面积塌方,加上基底原本就是鱼塘填起来的,越踩越软,越挖越深,为了清理基坑内的稀泥,一班娘子军自动分成两组,一组不畏严寒,率先脱下水鞋,赤脚跳进基坑内,稀泥很深,人刚下去就沉下去半米,但她们忍着严寒,站住一个位置不动,一桶一桶的把稀泥往上传,另一组在边上接,一个小时一换,从早到晚,靠着她们这十三个女人不畏艰难,不畏严寒的意志,硬是把卢罗大桥贵阳台那个回填基坑清理出来。当然这还不算完,她们还要自己扛柴油发电机,自己拉电线,接好振捣棒,安装好开关,夜里还要加班浇筑一百二十立方的回填混凝土。

看到这种情景,我的眼睛模糊了,我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

“你们不冷啊?”

站在承台上,我问她们,而我的牙齿都在咧咧寒风中格格响。

“干着活,不冷。”

这话好像在哪听过。

在哪儿呢?

“你们怎么跑到这么远来打工啊?”

我问一个干活速度最快的阿姨。

“她呀,家里三个娃娃上学,两个高中,一个大学,不出来打工怎么办?”

旁边的人抢先替她回答。

“那她丈夫呢?”

“她丈夫死了,是她自己把三个娃拉扯大的。”

多么伟大的母亲啊,想起我那一样伟大的母亲,我眼睛湿润了,忍不住用手擦了擦。

“黄工,您怎么了?”

“没事,眼睛里进了个砂子。”

据说,很多哲学家在谈到女人时都不约而同的说女人是弱者,可是当他们谈到已为人母的女人时,又不约而同说母亲是强者。

可怜天下父母心,特别是母亲的心。

母爱是伟大的,母爱也是神圣的,母爱更是无疆的。

“你孩子在哪个大学啊?”

我忍不住好奇地问。

“唉,我记不得了。”

“他学什么专业啊?”

“也记不得了。”

说了两句话,阿姨又埋头干活。

一群女人,从湖南来到广东,不远千里,不辞劳苦,为了什么?

“我希望我的孩子跟你们一样,能清闲。”

过了好久,那个阿姨不经意的说。

顿时,我惊呆了。

像我们一样能清闲吗?

跟她们比较起来,我们真的是很清闲的,可是,我们也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清闲。

去年项目部进入施工热潮,大干120天,我们行动比口号响亮,那段日子,早出晚归,现场交班,忙忙碌碌,疲惫不堪,吃点饭菜,倒头即睡,长期漂泊,少有闲暇,思念父母,电话问候,一年一次探亲,还不够路上行程。

低头看着这么淳朴的阿姨们,我不禁反问:

“你孩子要像我们还能清闲吗?”

“反正不要像我这么辛苦就可以了!”

这是一句多么熟悉的话啊!

更是一个多么简单的愿望啊!

突然,我发现,不管时间怎么推移,空间怎么交换,母亲的愿望一直没变。

两个母亲,一个愿望!

后记:

转眼离开贵广快一年了,异国他乡,我不禁又想起曾经工作了一年半的往昔,别了20xx,别了,淳朴的阿姨们,祝福你们,希望你们简单的愿望都能一一实现。

为人父母散文篇十六

我小时候有过几次“蒙难”,这充分的体现了家人对我的爱。

第一次:不知道年龄,反正是我很小的时候,还不会走路,在老家。我妈坐在院子里,抱着我,拿了片树叶,折成“小勺子”让我拿着玩儿。那边有人叫她,她就扭过头答应了一声,再回过头来,我竟把树叶给吃了!她赶紧叫我爸爸:“快点儿过来!xxx把树叶子给吃啦!来给她弄出来!”这样弄那样弄,我还卡的不轻,最后没弄出来,却让我给咽下去了。当时把我妈吓得不轻,我爸爸气的直说:“你怎么不好好看着?!她那么小给她树叶干什么?!……”

第二次:两岁半时,学会跑没多久,也是在老家。奶奶领着我在院子里玩儿,她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跑,不知怎么的,我跑着跑着又回去了,一不小心就把头摔在了厨房楼梯上。奶奶现在讲述的时候还有点忌惮呢,说是摔了一个黑窟窿,我现在也想想不到是怎样的窟窿。我头上还有当时缝的三针呢。我妈回到家也很生气,气的吃不下饭。

第三次:三岁时,在老家外面。我爸爸带着我,我的头又摔倒了一个石制的板凳上。这次没上次严重,我还有当时的记忆。头摔倒石头上的那一刻我嚎啕大哭,哭的同事竟然在想:原来大人们说的“快哭死了”就是哭的喘不过来气憋死啊。我当时就是这样,差点哭死。我不清楚我爸的举动,反正是把我抱起来了,上哪去就不知道了。

第四次:我四岁时,在上海。我爸爸要关仓库门了,我还在底下钻来钻去,我妈说:“快点出来,一会压到你了。”我那时很调皮啊,又钻了两次才肯出来,但是运气不好,被从上面落下来的门刮到了背,刮掉了一层皮,还好没伤到脊椎。吓得我不轻,也吓得我妈不轻,责怪起我爸来:“你怎么不看着点儿?!没看她在底下吗?!”我爸当然也很心疼啊,也没法解释,因为他没有看到我。

父母只心,三言两语不可言矣!

为人父母散文篇十七

同事小周家在外地,来我们单位工作才两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我发现他常常在电话里请求他父母为自己做一些事情。

“妈,天有点儿凉,你给我织件毛衣吧。要记得买蓝色的毛线,那是我最喜欢的颜色。”

“妈,家里的小米磨好了吧,你抽空给我寄一些来,我想熬小米粥喝……”

“爸,忘了告诉你,我的小收音机坏了,你抽空给修一修,我回家时还想听评书呢!”

我笑着说:“小周,你都已经参加工作了,该学会照顾自己了,咋还经常打电话麻烦你爸妈呢?再说,你要的东西这个城市也能买到,何必折腾二老?你可真是不孝顺啊。”

听了我的话,小周神情专注地说:“我这才叫真正的孝顺。爸妈几年前就都退休了,爸爸会下棋,会修理小家电,没事儿的时候还能找人下下棋,摆弄一下电器来打发时间。可妈妈是个闲不住的人,一辈子劳碌命,除了干活就是干活,不爱说话。退休了,我又不在身边,她就整天空落落的。去年回家听周围邻居们说,她忙完了家里那一丁点儿活,就常常在家门口呆坐着,一坐就是半天……”说到这里,小周哽咽了一下,我发现他的眼睛里有泪水在闪动。

过了一会儿,小周接着说:“于是我苦思冥想,才想出了这个‘折腾人’的法子,就是想给她找点儿事做。每次我让妈妈帮我做事时,她都高兴得不得了,总是花很多心思在上面。而且通过这个法子,我们母子俩有了更多的交流内容,她会经常向我‘汇报’事情的进展,征求我的意见,人也变得有精神了。我想如果有一天,父母什么事也为我们做不了,那对他们来说一定是一种痛苦和折磨。我觉得能让父母牵挂着,他们才会更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孝顺。”

听了小周的一番话,我的心里感到暖暖的,爱也可以这样啊。想起了每次我打电话回家,父母总是不厌其烦地问我吃穿怎样,说如果不好的话他们就亲自做,现在终于明白这话的真正含义了。当我们吃着母亲精心做的饭菜,穿着母亲洗净的衣服,骑上父亲给你擦得锃亮的车子出门上班……这个时候,我们是幸福的,而父母也是快乐的。

让父母牵挂着,这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稳稳的幸福。

为人父母散文篇十八

好久没有回家了,不由地想家想父母。在今天,在母亲节里,我又是想起了父母,感觉心里有很多愧疚和不安。

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虽然内心里深深地感恩父母,但还是把精力和心思全部放在了一双儿女的身上,无微不至地呵护着他们的成长,关心着他们的学习,一如父母当年对我们兄妹几个的照顾。

父母总是被我深藏于心的角落里,很少去关注,偶尔的电话问候也是淡淡的。想去看父母,却被各种事情牵拌了脚步,只好悄悄地给自己找个不能回去的理由。

想起父母,眼前就会浮现出父母渐白的头发,不再挺拔的腰身和他们期盼的`目光。年龄大了,父母就喜欢热闹,喜欢孩子们常回家团聚,特别是父亲,每次我们回家,他就像个小孩子一样的兴奋;而母亲的爱却是深沉的,他不像父亲那样表现在脸上,但是我能感觉出来,她心里在笑。

离父母远了,时常会想起父母的爱,留恋在母亲身边时的那些温情岁月,那是可以撒娇,可以任性,可以无所顾忌的美好时光啊。而今,这些好像都已经很遥远了,因为我已经好久没有去看望父母了。

常回家看看,不只把这句话唱在口中,而要落实在行动上.

回家,明天一定回家。

为人父母散文篇十九

“老太太,我回来了!”每天,从外面回来的父亲边推开门边大声喊着。可“迎接”他的是母亲略带责怪的“回来就回来,喊什么喊!”父亲咧嘴一笑。

以前,我一直认为,父亲与母亲之间大抵是没有爱情的。母亲总怨父亲懒,怨父亲不做饭、不洗衣服、不做家务;怨父亲不会心疼人,没能在自己生病难受时端汤送水的服侍;更怨父亲每天忙着拉二胡,让她整日辛苦劳作。父亲总嫌母亲烦,嫌母亲不分青红皂白,乱发脾气;嫌母亲大嗓门还爱占小便宜,不懂处世还无理取闹;更嫌母亲小心眼还管得多,他干什么都要挨训。就这样,一个怨,一个嫌。

随着我的成长,我看到了父母从青年、中年携手相伴走到老年的过程,他们以一种最质朴、最古老的方式把爱情升华成为亲情。父亲高兴时会喝两杯,母亲便一面嗔怪,一面把好菜推到父亲面前,自己吃饭时又少夹了许多菜。母亲怕冷,冬日的平房尤其的冷,父亲每次都提前上床,待睡暖和,就换个位置,这时收拾好的母亲,正好休息。母亲不在家时,父亲会和我聊到母亲,他总说“你妈这个人呀,只要活着,就有干不完的活儿,怕是得干到累死才能停了。有时间的话让她到你家去住几天,就说让她和你作伴儿,趁机让她休息几天吧。”我无语,羡慕——羡慕这份发自心底的关爱与心疼。母亲有时来电话,三句话没说完,准会大骂:“你爸这个人,总是不知道替我想,什么事都自己做主。我有天晚上起床后突然摔倒,把你爸吓坏了,从那天以后,只要我晚上起床,你爸会立马坐起来“盯”着我,母亲很生气地说。你说,大半夜的他不睡觉盯着我干嘛?”我无语,感动——感动于妈妈发自心底的高兴,感动于爸爸发自心底的相守。

诸如此类,父母爱情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渗透总能让我轻易感动。那时,我看见了。其实,父亲是离不开母亲的。身体有些小毛病,总是像个孩子一样急急忙忙告诉母亲,有什么生气的、看不惯的事情,总会第一时间给母亲叨叨,什么活也不干,什么事都得依赖母亲。而母亲虽然还在不停训斥着父亲的'种种不是,却也从来不曾后悔过这场婚姻。虽然现在她还是什么都得操心,什么都得干,但她离不开父亲,离不开这个家。

我想,这对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夫妻,他们的爱情,没有花前月下的甜言蜜语,没有滚热发烫的山盟海誓,他们之间甚至没有说过一句“我爱你”。但他们的相守,他们一生陪伴的真情,全部溶入到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平凡而又普通的生活中!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营造了一份属于他们的爱情!

为人父母散文篇二十

孩子的一切都是父母所无私给予的,不要满心不服气,非要争辩今天的成就是自己当初如何奋力拼搏才换得的。的确,也并没有人会去否认这一点,但是孩子,要知道,若没有父母当初的茹苦含辛与一辈子的关怀备至,我们根本不复有奋斗的基础,又何谈成就?热爱父母,当是为人子女一生的奋斗方向。

父母倾尽一切去哺育孩子的时候并不曾希望将来孩子能够怎样报答,他们傻傻的,只是要孩子过的好,这样便好似获得了人生中最大的满足,而从不会在乎自身境况的困窘。而便是这种傻,我们当一辈子铭记。父母不希求孩子们的报答是因为他们对于孩子的爱是真的纯洁无暇,发自肺腑。然而作为孩子,报答却只是最基本的'一种孝道。努力尽好孝道,这辈子才不会让自己在自悔中痛苦。

作为孩子,永远无法真正领悟父母的茹苦含辛,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自己人生阅历的丰富,随着自己道德思考变得深沉,这种感悟才会逐渐变得真切。

孩子,趁年轻时,趁自己还有机会不去选择后悔的年轻的时候,好好尽孝,好好地对父母,这并不是什么样艰难的事情,对于真正懂得孝的重要,真正感谢父母的恩情的人而言,它甚至算不上一个要求,只是一个出于本能的天性。

有一天,父母会慢慢变老,白发苍苍的背后,他们对我们并不会有任何的要求,因为父母从不愿因为自己而打扰到孩子,从不愿孩子为了自己去变更些什么计划,而倘使真的这般,他们也会感到惶惶不安,感到对不起。

长大后的我们,有了爱情,有了事业,生活变得忙碌,生活变得充实,却在无意识间逐渐忽略了父母。因为生活中有了自己的另一半,所以许多的爱一下子倾注到他或是她的身上,若干年以后,孩子,你也将会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似乎,生活更忙碌了,你的爱,需要覆盖的范围愈加广泛,爱人和孩子逐渐成了第一位,父母就这样逐渐地被冷落了。而父母们,虽略有感伤,然而见到子孙和乐,宁愿自己孤独,也是不说。

然而,为人子女,孩子,我们却当沉思。

一个人的心并不很大,父母并不会要求占据孩子心灵的百分百,及至后来孩子成家有了孩子之后,自己在孩子心中所占据的比例将逐渐减少。可他们不会伤心,只是会微笑着将更多的比例让出去。可是,孩子,心中所占据的比例可以缩小,然而对于父母的爱却不能减少半分。心的大小有限,然而大爱无限。我们能做到,纠结只在于,是否愿意这样去做。

孩子,或许现在年轻还不知事理,然而对于父母的爱,等不起。无论是怎样的年轻,在父母面前都请学会缓下心来,收起不高兴的脸色,为父母露一张可爱的笑脸,然道真的有那么艰难?当父母年迈时,很多事情在我们看来会显得笨拙,但是孩子,不要不屑地走过,你应当是笑着弯下腰来耐心地帮父母解决,就好像当年我们穿着开档裤愚笨时父母对我们的那般悉心。我们能给父母的是愈多的慰籍和感动,而不是惋叹唏嘘。这样,等我们年老之时才会一身坦然,毫无愧欠。

热爱父母,一如父母这一辈子于孩子从不曾间断的无私的大爱。人这一生最重要的,莫过于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