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通用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0:33:16 |
- ZTFB |
- 13页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总结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总结要突出重点,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下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写作总结的要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篇一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教技〔〕6号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的意见》以及教育部下发的教高〔2012〕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着力指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离不开实践创新教育离不开新的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以此为契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抓住机械学科竞赛这个中心环节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和工程意识等方面对机械基础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和摸索尝试。这一教学研究对我校培养以适应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意义重大。
机械基础课程包括了《机械原理》、《工程制图》、《机械设计》、《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多年来,这些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形式变化很小,尤其是在实践环节诸如牛头刨床、插床、减速箱等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的“劳作式学习”,所反应出来并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就是创新思想僵化和学习热情消减,具体表现为:
(一)学生没有了创造力。
实习时题目是设定好的,查找的途径是现有的,学生所要做的是仔细查找,认真计算并工整作图,书写好设计说明书,这些都不需要创造力。金工实习任务是固定的,每天做什么都有预告,在师傅的带领下学生也只是从事简单的实践,这也不需要创造力。逐渐地,学生们对基础课程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变得按部就班,机械化的学习了。
例如《机械原理》关注机器执行机构的动力学特性,学生设计也是对其中的运动副杆件进行动力学分析,而《机械设计》注重传动系统设计,学生主要是对传动机构性能、指标、尺寸进行设计,那么对整体的机器和机器的整体设计学生就比较模糊,以至于让学生怀疑学的东西或设计出来的结构是不是真的有用,是不是可以加工装配以后能满足设计要求,对他们以后从事的实际工作是不是有帮助。曾经有学生问:“老师,我们设计的这个东西有用吗?金工实习有什么用啊?”这些疑问从侧面应证了一件事,基础教学的实践环节脱节,没有整体性、关联性,缺乏机器整体系统设计的训练。
(三)实践内容缺乏新意,没有吸引力。
几十年如一题,应届学生在往届学生那里可以找到现成的设计样本,设计题目缺乏创意和实用性也许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因此,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强,往往是在老师的催促下草草完成,既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又掩盖了学生实践体系中还存在的真正问题。惰于思考,戏与于实践,成为了课程实践的最大弊端。
(四)课程教学没有满足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实际需要。
就基础课程而言,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主要是着力于让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融会贯通,把构思变为现实的工程设计方案,并凭借敏捷的思维、正确的判断和善于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可否认,以往的设计题目也是一个实际的工程问题,但因为缺乏新意,没有足够的变通和灵活的应用,使得学生不愿去思考,并且在实践中去实现又很难,因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锻炼。
教研室立足于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这一核心要求,提出以学科竞赛带动基础教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积极主办竞赛,鼓励大学生参与竞赛,让学生带着实际的工程问题来学习,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来训练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认知、工程实践、工程适用能力。教学改革具体表现在:
(一)基于实际工程问题的基础课程教学。
开课之初,首先就布置给学生将来参加竞赛的“s”形和“8”形无碳小车行走题目,教师再将题目分课程需要进行拆解,有机构运动分析、传动方案设计、选材加工、装配调试等,然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在相关的课程教学中对案例进行分析,例如在《机械设计》中,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讲解就涉及到了齿轮传动、带轮传动、间歇传动和凸轮传动,根据传动的优劣可以给学生们分析实际运动的效果,并播放曾经比赛的视频。例如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选材、毛坯、加工等方面思考,如何可以减轻重量而又保证机械强度要求,如何减少加工工序,以提高工作效率,这些本身就是一个实际的工程问题,也是竞赛所要求的,因此,在教学中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他们会对小车的行走性能特别感兴趣。这种尝试的最大优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引导了学生去探索,去思考,事实上,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同学们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与以往明显的不同就是学生们会自己提出方案来和教师讨论,而且有些想法出乎教师的意外,可见,这种主动性无疑会极大地帮助同学们很好消化讲授的知识点。二是,将基础课程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学生能自主地融会贯通地学习,把原来单个的系统教学,变成现在整体式的系统集成式的教学方法。
(二)丰富实践教学,鼓励大胆创新。
课程设计是大学生很重要的阶段性实践环节,是对基础课程消化、理解程度的一次检验,为改变以往的不足,在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中,除了教师布置的选题,鼓励学生们自主选题,可以自由组队(不超过3人),题目经教师审核后实施设计,并写出完整的设计报告。这一教学改进有三个目的,一是,为参加全国、全省的大学生创新设计竞赛和工程综合能力竞赛储备人才;二是,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构思,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想法能够被重视,能够被体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设计热情;三是,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丰富,自主选题就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不再拘泥于机械学科,同时要关注材料、设计、加工以及成本,甚至于要关注到自己选题是否环保,是否有社会价值等等。
(三)借助工程训练平台,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
工程问题不仅仅包括制造,还包括设计、工艺规划、质量成本分析等等,理论教学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然而,在工程训练实践平台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将设想付诸实践。包括零件的设计、工艺的编排、加工的'精度、装配调试的方法、成本的有效控制,都可以在工程训练这个平台上有专门的师傅和指导教师对其进行指导,甚至一些理论知识的讲解可以直接搬到实践场地,现场讲解,效果非常显著。由此,学生可以很好地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例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互换性》、《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在实践中都能够被体现,这样学生就觉得所学才有所用,学习的兴趣自然就被提高了。
(四)改变评分方式,学科竞赛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以往的课程设计实践,学生们机械的完成学习任务,设计的题目基本一致,结果也相差无几,最后得分也相差不大,人人都能够及格,这种局面一定程度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懒惰和教学的被动。现在,则采取设计题目多样化,与学科竞赛制度相配合,与参加省级或国家级比赛相联系,没有标准答案的设计理念,因此评分标准主要是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现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而不在乎最后的结果如何。因此,有些同学参加完学科竞赛后,课程设计工作也就完成了,不仅可以取得好的成绩,而且在这个实践学习过程中,对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熟悉和掌握,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运用能力逐渐地固化为自身的一种工程素质。
教改的成效和发展方向。
以学科竞赛形式促进和改革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学生和教师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特别是教师工作量和知识量的增加特别明显。然而,体现在学生身上的成绩是喜人的,20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获得了全国大学生创新设计一等奖1项,获得省级大学生创新设计和工程综合能力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历年来成绩最好的一次。这个成绩说明了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效,参赛作品中学生的很多想法和实践水平让指导教师们都称赞,说明与学科竞赛关联递进式的教学引导,在理论和实践水平上,都给了广大学生一个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平台,能够学以致用。
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受益面,目前是尝试阶段,只是针对自愿性学生,需要进一步扩大到整个机械类学生,教改模式可以延伸到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环节,甚至在某些非机械类学生中也要实行,以促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训练;二是从校级层面建立奖惩机制,鼓励学生实践创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对做得好的学生要嘉奖,从学校的层面营造学科竞赛浓厚氛围,使学生自觉地将理论学习联系到实践中,提高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篇二
论文摘要:目前,民族院校汉语文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与并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行为,垮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意识,多梁遗开发和利用汉语文课程资源,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汉语文课程,能与汉语文教学活动相联系的资源。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汉语文实践活动,拓展汉语文学习空间,提高汉语文教学质贵,促进民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能力。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并要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一、民族院校汉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弊端。
长期以来,民族院校汉语文教学未能十分有效地针对教学对象为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这一现实实施教学,而是采用普通学校语文教材,沿用普通学校陈旧、老化的语文教学模式,强调记忆、阅读、写作,忽视学生的口头表达及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的训练几乎是空白,考试偏重于对特定汉语知识的记忆,学生对知识缺乏理解,只能生吞活剥、死记硬背,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对汉语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笔者在近几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发现:许多母语非汉语的藏族学生无法按普通话的发音规律吐字发音,念白字、不识字的现象普遍存在;“说话”时应试学生往往把一个话题提前写成一篇短文或选择中小学生作文选中的文章死记硬背,这样在应试时就变成了“背稿子”,根本达不到口语化的要求。同时,民族院校课程资源的结构单一,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淡薄,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内容、条件、方法等方面未能形成有机的整体。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三中心”依然盛行,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了十几年的汉语文,最终连基本的口头、书面表达都不能顺畅、流利。
二、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的总和据研究,课程资源按照功能特点来分,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来分,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可以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也同样可以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就利用的经常性和便捷性来讲,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占主要地位,校外课程资源则更多地起到一种辅助作用。
目前,民族地区需要较大经济投人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严重不足,但同时由于课程资源意识淡薄,缺乏课程资源对于教学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以及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应用能力,导致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带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被加工、转化和进人实际的中小学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很多中小学甚至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十分狭隘,使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效果低下。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民族院校汉语文教学的意义。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民族院校汉语文教学仍然沿用普通学校的语文教学模式与教材,未能针对教学对象为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这一特殊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因而教学效果并非如教师所愿。《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大纲》(mhk)指出:“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汉语教学,主要沿用普通中小学校语文教学的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效果不甚理想。少数民族学生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较差。……改革民族汉语教学,已经是当务之急。事实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民族院校汉语文教学改革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教师课程观的转变。
以往我国的课程开发采用的一直是“中心-外围”模式,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开发出的课程作为“产品”推向教师,教师只作为“消费者”去消费这些课程。教师处在课程开发的外围,没有发言权。加之课程管理体制单一,相对集权化,教师被排除在课程决策和管理之外,导致教师不关注课程,缺乏课程意识,形成了不正确的课程观。尤其作为民族院校的汉语文教师,曾深刻地反思过民族学校的汉语文课程是否适应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只是一味地将专家开发出的课程生吞活剥地传达给学生,其结果可想而知。新一轮课程改革将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变为“中央一地方一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就可以有效地转变教师传统的课程观,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如此,教师就可以超越原有的只是把课程作为学习材料或学科看待的做法,挖掘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的课程内容,在真正意义上对学生实施教育,使少数民族学生学到有用的汉语文知识。
(二)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教师、学生“教一学”方式的转变。
民族院校汉语文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以教学大纲为纲、以课本为本的“大一统”的教学行为。虽然发挥了传递人类文化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使学生接受了汉语文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母语非汉语这一基本现实。民族学生学习思维的特殊性,造成民族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汉语文普遍采取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图固吞枣的方法,其效果实在差强人意。
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转变。即: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由教师来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学生共同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改变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建构者;可以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控制课堂、支配学生的教学行为,使教师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往的外部学习环境就能得以创设,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能呈现出积极、主动、平等、尊重、和谐的气息。
同时,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因此,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确立可以通过个性化、自主化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得以实现。因为在现实中,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无论是素材性还是条件性,汉语文课程资源是很丰富的,开发利用这些课程资源不仅能促进民族学生对汉语文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而且能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一个全新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三)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如前所述,民族院校教师由于课程资源意识淡薄,缺乏课程资源对教学重要意义的认识,以及汉语文教学模式的陈旧,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单一,造成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能力不强,动力不足,效果低下。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这一现状将有所改观。因为:。
1、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封闭的课堂变为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材料不仅限于课堂之中、书本之中,学生可以在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汉语文。学习内容、学习空间、学习方法发生了变化,必然带动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发生变化。
2、师生共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可以使教师角色发生转变,教学行为发生变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师生之间产生良性互动。这样必然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提高。
3、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求学生要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中解放出来,寻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而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得以提高。
四、开发利用汉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是可以成为汉语文课程的资源”。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人汉语文课程,并能与汉语文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
(一)开发并利用汉语丈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汉语文知识、提高汉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民族院校的汉语文教材存在着内容上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要求上脱离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等弊端。作为汉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不能仅仅充当课程的实施者,要主动地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不能眼睛只盯着课堂,看着书本,还要面对课堂之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把学生的生活融人教材之中,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和民族理特征。如对藏族学生可将部分唐诗宋词修改为对《格萨尔》史诗或米拉日巴谚语的学习,更好地发挥教材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课程资源,主动理解与体验,获得学习策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汉语文素养。
(二)创设生动自主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学习汉语文形式。
民族院校在传统的汉语文方式下,封闭的教学情景,消极的思维状态,紧张的思维氛围,模式化的思维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挫伤了学生学习汉语文的积极性。因此,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简单重复的口耳相传,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变封闭为开放,紧张为轻松,模式化为发散式,除去捆绑学生思想的枷锁,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读课外书、交谈、讨论、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朗诵会、表演课本剧等,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学习汉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比较扎实的汉语文能力,体验学习汉语文的乐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汉语文实践活动,拓展汉语文学习的空间。
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校外课程资源。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这里山川奇伟、风光旖旎,少数民族聚居其中,历史悠久,文化斑斓,拥有众多人文奇观。因而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来学习汉语文。还应根据学生的汉语文实际水平、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有用的汉语文知识、技能,并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真正提高汉语文的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四)贴近学生的民族文化背景,提高汉语文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民族院校课程始终存在着学校教育不适应民族文化背景,学校课程内容脱离民族学生的生活实际,学校课程缺乏多样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校课程无法满足民族学生带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学校特点的个性发展需要,使学生对现行课程有陌生感、疏离感和自卑感,削弱了学习动机与兴趣,造成人格内部的文化冲突。汉语文课程尤甚。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时应注意多挖掘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尽可能使课程贴近民族文化背景,使学生对汉语文课程有认同感、亲切感,提高对汉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实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篇三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学在整个管理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得到广泛认可。《基础会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但该课程在非会计专业学生教学中一直存在诸多问题。从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深入分析,找到主要问题所在,并就改革的具体措施提出相关看法。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创新。
1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其提供的信息已成为信息使用者进行众多经济活动的基础。“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观点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生前就曾指出:“在现代,不懂得会计知识、不理解和不善于利用会计信息的人,是很难从事经济工作的”。所以,对于从事与经济相关职业的人而言,都需要了解、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并具备运用其所掌握的会计信息进行科学决策的能力。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学生都要进行基础会计知识的学习,会计教育已经转变为一种大众化的普及性教育。《基础会计学》课程作为会计知识的入门课程,它不仅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但根据众多的调查资料我们会发现,非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学生们学习效果不明显、学习时普遍反映感觉较吃力、课程重视度不够等等。如何加强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入门课程的学习日益受到会计教育界的关注。本文总结作者近几年讲授非会计专业会计入门课程的经验,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以提高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质量。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篇四
为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力推进课程建设,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改变过去学校工作中重视“事务”、轻视“业务”的不良倾向,学校颁布了《江苏省泽洪中学学科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现在就如何推进《意见》更好实施,谈几项具体要求:
一、提高“三个认识”
1.学科课程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重要途径。一所学校影响,关键是学科在省内外的位置,正如大学的排名是学科学术的排名。要想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必须加强学科建设。
2.学科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式。教师的发展是在学科课程建设过程中成长的,通过参与学科课程建设,不断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
3.学科课程建设是提升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手段。学科课程建设的宗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学科课程建设,找到提升学科课程质量的途径,促进学生学业水平不断提升。
二、组织“三个学习”
1.学习学科课程标准。从课程建设要求角度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2.学习学校课程建设意见。从为了师生更好发展角度和学校课程建设要求角度认识学校课程建设的根本要求。
3.学习先进的学科课程建设思想。从学校课程建设角度,研究国内外学科先进教育理论和一些学校的实践经验。
三、明确“三个目标”
一是形成校本学科课程思想。围绕学校办学使命,根据学科特点,建构体现学校教育理念的学科课程思想:即让师生参与建构课程,在课程建构过程中和课程一起成长。
二是建构校本学科教学模式。围绕让师生参与建构课程的核心价值和自主学习理念,根据学科特点,建构体现学校教育理念的学科教学文化:将“课程建构和教学融为一体”,形成教师“让学”、师生“共学”的课堂文化。
三是创建校本学科课程资源。围绕学生成长需要、师生教和学的要求,根据学科特点,建构体现学校教育理念的学科课程资源:一方面,开发显性的课程资源,校本教材、校本教辅资料、网络教学资源、网络学习资源和环境课程资源。最近,我们已开发“古诗文铃声课程”“英语屏幕课程”“英语手掌课程”“旗下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开发隐性的课程资源,学生成长方式课程、师生榜样课程等。
2.教师发展目标。
一是具有校本教育思想。以学生成长需要为宗旨,以其个性发展为目标,努力让每个教师成为适合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师。
二是掌握校本教学模式。了解目前本学科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方向,能从课程建构角度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思路,建构校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熟练掌握其教学方式。
三是创建学科课程资源。根据学生成长和教学活动需要,建构学科课程,例如:综合实践课程、脑科学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劳动教育课程;根据学科教学,开发学科延伸课程,例如:高水平艺术课程、高水平体育专业课程、课外阅读课程、电脑语言课程、微信制作课程、生活实验课程等学科兴趣课程;按照个体特长,建构个体课程,例如:让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由家庭或社会对其进行教育,形成学生自己的课程。
3.学生培养目标。
一是学科基本目标。根据学科要求,保证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规定的目标要求。
二是学科品质目标。根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学会用学科视野看待世界,能够用学科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学科品质。
三是学科考核目标。其一,掌握应知应会知识。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科书中的基础知识都应该是必须掌握的应知应会基础知识,每位学生必须掌握90%以上。每个学科组结合单元检测或学科竞赛,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基础知识检测,理科内容为教材中概念、原理、公式、例题和习题等基础知识,文科内容为要求记忆内容。其二,提升学业考试成绩。本学科学业成绩与以往以及同类学校相比不断提升,学科考试成绩均分在全市四星级高中保5名,争4名,冲3名。其三,发展学科专业特长。学科特长生综合能力不断彰显,数、理、化、生等科目参加省级奥赛确保有省级一等奖以上,语文、英语等学科竞赛要确保获得能够参加南京大学层次以上高校自主招生资格的等第,体育运动队竞赛要确保淮安市第一的位置,力争有竞赛队能参加省级以上比赛。美术、音乐艺术特长生能够考取高层次艺术院校或获得名牌高校自主招生资格或加分。
四、构建“三条路径”
1.课程推进。
学校按照社会发展、教育改革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设计,重构必修、选修和自修三类课程。必修课主要是完成国家学科课程规定的基本任务,我们将其设计为“语文1”“数学1”等。选修课一方面是根据优秀学生的学科发展需要对国家课程进行提升,部分学科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实际与发展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展,比如英语学科在听说领域的拓展,增设新概念英语等课程的学习,部分自然学科可借鉴大学先修课程模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接触大学课程,我们将其设计为“语文2”“数学2”等;另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开设相应的校本课程,有学科拓展,也有艺术创新;自修课程主要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引导其通过社会办学机构辅导、家庭教育、个人自主学习的途径完成的相关课程,确保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个性化。
2.课堂推进。
课程改革,特别是课程校本化过程,有赖于课堂教学改革。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要着眼于减负增效,减少低效、无效和负效的课时数;另一方面根据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要求,整体建构校本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分学科(模块)建构符合学科和模块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构”的课堂(课堂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共构(合作)”的课堂(课堂能够让学生相互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与品质。
3.活动推进。
把学生的活动纳入课程体系,以活动推进课程建设。社团活动:每个学科成立若干社团组织,有奥赛学科的,一个奥赛班,一个基础补习班,每个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社团活动参加活动,每个社团一周组织两次活动,确保学生兴趣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校节活动:学校设立“五大节”,成长节、读书节、英语节、体艺节、学科创新节,为学生提供学习、展示的舞台。自主活动:引导学生开展不拘形式的自主活动,如学生的课间讨论、辩论,学习成果的自主展示等,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
五、推进“三项措施”
1.强化责任落实。
明确责任。领导小组:负责本学科课程方案的顶层设计,组织学科组成员设计开发学科课程资源,组织编订本学科的校本课程教材;根据校本课堂教学模式,确立本学科(模块)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开展学科组教师培训,贯彻落实校本教育思想;组织开展学科研讨、交流、培训及学生学科活动。学科责任人:负责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包括建设理念、思路及课堂教学方法等的设计,参加学科组活动,组织对学科领导小组成员的考核奖惩。学科牵头人:协助学科责任人工作,参与包括建设理念、思路及课堂教学方法等的设计,负责学科建设方案的制订,负责大规模的学科活动,参加日常的学科组活动。年级学科责任人:协助学校学科责任人及学科牵头人工作,参与包括建设理念、思路及课堂教学方法等设计,贯彻落实学科建设方案,负责日常的学科组建设工作,包括常规的教学研究工作,年级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工作等。中心组成员:由学科组遴选学科教学骨干,协助学科领导小组的工作,配合学科组长做好日常建设,积极参与学科教学的研究工作等。教师责任:认真贯彻领导小组制定的“学科课程建设方案”,积极参与学科课程建设,至少参与一门校本课程教材编写;按照学科组制定的课堂教学模式授课;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研讨等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学科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业成绩。(学科发展目标:高考学科在期末市统测和高考中,学科成绩均分或达b率(高考选测学科)在全市四星级高中排名中确保第五,力争第四,冲击第三。
2.组织校本研修。
一是校本研修: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培训,贯彻学校校本教育思想、校本课堂教学模式,吃透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及其实施办法。
二是学科教研:由学科课程领导小组组织开展,重点解决学科课程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具体研修时间为:周一上午:艺术、体育、信息技术;周一下午:历史和政治;周二下午:语文和地理;周三下午:数学;周四下午:英语和生物;周五下午:物理和化学。
3.严格考核奖惩。
考核内容:
(1)学科课程资源的建构;
(2)学科课堂模式的建构;
(3)教师课程实施能力;
(5)高考成绩:一方面,看学科成绩均分或达b率在全市四星级高中的排名位次。另一方面,高考目标达成度。
(6)每学期开展一次先进教研组和备课组评比。
考核办法及细则: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务处制定出考核细则。
考核结果:与学科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及学科组教师的综合考核、评先评优、职称评聘及年度奖金挂钩。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篇五
摘要: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新课改的一个关键。文中以机械制造课程的创新教育应用为例进行了说明,现简述如下。
关键词:机械制造;创新教育;运用。
创新教育是一种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具有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特点,它符合新课程标准教育理念的要求,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思考、主动动手实践,让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为紧密自然。机械制造课程是一门体现以创新求变为主的科目,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清晰机械装置的内部构造、工作原理,了解这种机械设备的优缺点,对机械设备进行改进设计,进而能够设计出更加符合要求的机械设备,为其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1创新教育教学。
传统的教学存在很多弊端,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固定的教学内容、千篇一律的教法等都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运用知识上存在很多的缺陷。而创新教育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引导者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通过参与教学使学生感受知识的获得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提升对机械制造的认识。
2优化教学内容。
机械制造课程涵盖的知识较为广泛,包括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各门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帮助学生接受和掌握。另外教师要及时了解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新成果、新技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机械制造课程的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必要时教师要通过实物或模型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齿轮传动为例,在讲解传动比的概念时涉及到主、从动轮关系的问题,如果是一个主动轮、一个从动轮的`构造就比较简单了,但在实际的变速箱中齿轮比较多,学生必须要分清哪些是主动轮、哪些是从动轮,而且其中还有惰轮,分清各齿轮之间的啮合关系才能计算正确,否则就会出现错误;这些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模型演示或是实物观察,让学生去进一步的掌握理解。机械制造课程的理论知识虽然枯燥无味,不过,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变枯燥抽象的知识为直观形象,尽量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和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式多元化。
机械制造课程理论知识逻辑性较强,因此,教师要探究其教学规律,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课程知识进行处理,如可以结合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措施。机械制造课程更多的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设备制造和设计,更注重实践性,所以,教师要尽量通过探究式教学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去探究知识的产生和发现的过程;加强实践教学,通过让学生分析机械设备或是工件等实物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来深入了解其结构与工作的适应性,为改进机械设备的性能奠定基础;对于机械制造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机械制造课程涉及设备的结构特点,学生有时候只看图是不容易看清零件的结构关系的,要通过对实物结构的观察来掌握其结构设计。
机械制造课程主要涉及机械设备的零部件、机械传动装置、机械的基本组成以及机械的具体应用等,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而且更侧重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偏向于理科类和实践性,因此,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让更多的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认识机械设备的实际构造,并逐步掌握其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以间歇机构为例,要通过对凸轮机构的认识,掌握其升程曲线使学生从根本上知道为什么有一段间歇,再加上对模型机构的运动的初步认识,使学生能明确其工作原理。学生明确机构的工作原理后也就可以尝试进行设计,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并增强动手能力和动脑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杜永英,陈雪娇,鄢利群,等.应用型大学本科课程机械类创新设计教学探索与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1):106~108.
[2]李天箭,丁晓红.创新创业教育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环节中的探索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4):22~24.
[3]陈劲松,訾克明,王锦亚,等.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3+4”人才培养建设思考―――以淮海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6,45(6):103~105.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篇六
摘要: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知识点散、专业面宽、实践性强和综合性强等特点。
本文分析了该类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创新性地提出了理论学习、课程设计和工艺实习等多环节一体化教学方法,对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引言。
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是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和成人教育学院机械类、近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特别是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机械类专业,占有较多的课程学时量,是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等课程体系环节,使学生巩固和加强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获得机械制造的常用工艺方法和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及装配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处理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从而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为学生在毕业后的生产实践中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技术问题奠定基础。
(1)专业面宽、综合性强: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融合了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及成型基础、机械原理及设计、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等多门课程的内容,涉及各类制造方法和过程,从毛坯的制造、热处理、机械加工、表面处理、装配到检验等,都有涉及,各部分课程内容之间又相互交叉、渗透,并且对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要求有一定的了解,涉及的专业面很广。
(2)实践性强:本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均是从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中精选出来的,且直接用于和指导生产实践,每一种零件的加工工艺不同,即使是相同的零件,对于不同的工艺人员、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生产条件,该零件所采用的加工方案也不尽相同,因此该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知识点广、散、乏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工件定位与装夹、夹具设计、切削加工原理、零件加工方法、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机械装配工艺等几部分,各个章节既相互联系又独立成章,知识点比较多、比较散,不容易记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比较乏味。
从课程教授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难以掌握本类课程内容,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2.1教学方法传统。
虽然有了多媒体的辅助,但现在的教学方法仍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加之课程内容知识点众多、内容抽象复杂且涉及实际制造场景,因此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大班授课。
受制于师资力量和学生扩招的影响,很多课程都是大班授课,甚至出现了两百多学生在阶梯教室同时上课的现象。
对于一些讲座类内容,尚可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但对于机械制造工艺类的专业核心课程,就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3学生自律性差。
手机类电子产品的普及,对课堂教学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个别学校甚至出现了进教室前要交出手机的现象,可见手机类电子产品对教学的影响极深。
加之本类课程较枯燥乏味,也使得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等。
2.4各个环节连续性差。
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完整的环节应包含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工艺实习等内容,但在学校实际安排时,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将各个环节紧凑地安排在一起,从而影响了学生最终的掌握程度。
3.1翻转课堂。
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是近年来推出的一种新型网络在线课程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出现,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随着一批优质在线平台的出现,moocs教学的优点也逐渐体现出来。
因此,可以采用传统教学和moocs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与moocs各有特点,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让学生的学习形式多样化、个性化,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传统课堂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实现学校教学活动的最优化[3]。
3.2小班、小组化教学。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用小班化教学。
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根据课程教学进度计划,将学生划分若干个小组,为每一个小组分配一部分课程内容,让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学习、讨论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内让每个组的学生给全班同学上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以加深记忆和理解[4]。
3.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本课程的教学涉及三维实体和复杂的运动,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各种工艺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增加动画和录像等工程实例展示、利用动画演示机床的组成及拆卸,直观易懂,给学生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对机床的每个组成部分都能细致的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5]。
3.4多环节一体化教学。
课程设计和工艺实习是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的重要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但课程设计和工艺实习往往都是集中二至三周进行,未能与课程教学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不知如何用,只是机械记忆,学习效率低;在课程设计和工艺实习方面,因距课程学习时间较长,所学的理论知识忘记,课程设计难度大,工艺实习效果弱。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可以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穿插进行,在课程学习之前,先进行1~2天的工厂实习参观,然后给出学生的课程设计任务,再进行课程理论学习,三者交叉进行,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程学习,使得学习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边学边思考,工艺实习过程又促进课程的学习。
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同时即学即用降低了课程设计的难度,提高了工艺实习的效果。
通过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工艺实习,学生能够制定一个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4.结语。
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是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应随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条件和在线式教学的发展,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形成适合本校学生培养目标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笔者在分析总结了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教学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感受,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进措施,对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3]邓波.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与mooc相结合的改革实现[j].考试周刊,,13:8-9.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篇七
摘要:随着互联网新时代经济的发展,中职院校的经济基础课程,也需要随之发生转变,中职院校想要有效的提升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不仅需要转变的教学方式,加强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还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不断的改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方法,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探讨;中职经济;学基础课程。
中职教学最终的目的是面向未来社会的需求,近年来,由于学生和社会对于中职学校教育认识的偏差,导致中职学校入学生源质量严重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职经济学基础教学课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为中职经济学教学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经济的基础与桥梁,夯实基础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可谓是至关重要。
1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基础环节薄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中职学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生源,大多数一些中考成绩不理想,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一部分学生。经济学基础课程本身而言,是一门理论与实际想结合的课程,不仅考验学生的洞察力,更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对于基础本身就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而言,经济学基础的学习可谓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开设时间,一般是学生进校的第一个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对于经济知之甚少,更何况是富有逻辑的财经知识呢?传统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传授为主,学生往往作为被动的角色,负责接收和转化。这样的教学氛围是比较枯燥和单一的,大量的理论知识的堆积,也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无论是教师的提问还是互动,对于学生而言也难以提起兴趣,点滴积累,学生也就逐渐的丧失掉对于经济课程学习的兴趣了。
1.2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手段单一。经济学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的还是以概念和理论知识为主,目前中职院校主要的教学手段还是以教师的板书和讲解为主,虽然有许多教师的理论知识和经验都非常丰富,但是长久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思维的浸入,也让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面,难以有所突破。21世纪是个互联网经济时代,虽然随着互联的普及,学校也开始逐步的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教师们的使用却还是以简单的操作和展示为主,并不会通过多媒体设备作为辅助,为学生知识点。即便是采用多媒体设备,由于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大量计算内容时,教师们往往也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传统的板书教学法中,试想本身就枯燥的经济学,再加之学生浅薄的基础、教师单一的讲解,这样如何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水准和质量呢?教师“一言堂”学生“满堂灌”,这样的教学现象是现如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忽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及时的建立沟通和交流,枯燥的概念抽象的理论,让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兴趣,教师想要转变这样的境遇,还需要不断的转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力度,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篇八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工程训练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之一。在分析目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种教学手段相互融合、多课程协同教学、基于特定环节设置的综合性课程设计和学生自主学习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思路。
机械制造根底是机械类、汽车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根底课和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理论性课程。在教学上,自己从几年的教学经历动身,以必需够用为度,增强理论与理论的分离,强调学生的入手才能,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和工厂的构造化调整,产业的晋级,对人才质量的请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技艺型、学问型和应用型的人才。本文从在校学生的特性和机械制造根底这门课教学的现状动身,从教学内容、教学办法和教学手腕三个方面在教学变革上做一些讨论。
机械制造根底这门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根底课,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先修的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工艺学、汽车机械根底、公差与配合等。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共有十五章,分别为:金属资料的力学性能、金属与合金的晶体构造、金属与合金的结晶、钢的热处置、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及其合金、非金属资料、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切割、金属切削加工根底、零件选材与加工工艺剖析和特种加工及数控加工。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有:使学生取得有关金属学、热处置的根本理论、资料强化,宏观力学性能和成分、微观组织关系的学问;控制常用钢铁资料成分、组织、热处置及主要用处;常用非金属资料特性及应用;学会典型构件选材,使学生能在机械设计中借助手册等材料停止合理选材和正确制定零件的冷、热加工工艺道路,培育学致使用的才能,并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根底。
2当前在校生的特性。
由于我院属于高职高专类,所以学生在入校时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根底稍差,学习的盲目性、积极性不高,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学习目的不明白,态度不端正,有一局部同窗是在与本科院校“失之交臂”的状况下无法选择专科,请求控制一门技术,即理论性的课程要多。
由于机械制造根底这门课信息量大、学问点多、触及面广,同时内容很单调乏味,加上学生刚刚从高中上来,关于机床设备、夹具、量具和一些复杂的加工工艺道路连见都没有见过,更别提理论操作了,再加上笼统的概念,教员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兴味不可思议,所以,必需从学生的实践动身,大胆停止变革和创新,才干使学生真正控制这门课。
依据自己的教学经历,第一章金属资料的力学性能、第五章钢的热处置、第六章合金钢、第七章铸铁、第八章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以及第九章非金属资料这几章的内容和先修的课程《汽车机械根底》有相同的局部,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带有温习性的讲课,而第四章铁碳合金当中的fe—fe3c合金相图是技术专家的一个工具,同时又是学习后几章钢的热处置、合金钢以及铸铁的理论根底,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必需重点解说。而典型机床的简介和切削加工以及数控加工这几章应放在一同解说,这样学生对机床的认知才会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了解。
(1)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现代的启示式教学。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中,教师站在上面教,学生坐在下面听,教师不论下面的学生到底听没有听、能听懂几,自顾自地在上面讲,结果,下面呼呼睡倒一片。所以,对传统的这种教学办法必需改动,应由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可以吸收学生的兴味,让学生跟着你的思绪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以协助、引导学生对新学问的领悟,激起学生独立考虑和创新的才能。比方在讲到第四章铁碳合金当中的fe—fe3c合金相图时,学生都觉得太难控制了,基本就看不懂,这时,我们需求引导学生跟着我们的思绪走,横坐标表示的是含碳量,纵坐标表示的是温度,横坐标有几个关键点:0。0218%、0。77%、2。11%、4。3%和6。69%,先引导学生,含碳量小于等于0。0218%的叫工业纯铁,那同窗们想一想工业纯铁很软,有没有用途又在哪些中央用呢?依据生活实践,工业纯铁用得很少,简直没有用途,只是在实验室里用。那么含碳量在0。0218%和2。11%之间的称为钢,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俗称“钢铁”,那么“钢”和“铁”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让学生跟着我们的思绪走,学生自然会答复是含碳量不一样。所以,经过运用引导、启示式的教学,不只稳固了旧学问,而且教会了学生理论联络实践,从多方位多角度地考虑问题,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吸收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2)活泼课堂的教学氛围。《机械制造根底》这门课自身很单调乏味,假如课堂氛围再沉闷,教师讲课不生动,那么,学生的听课效果不可思议。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留意课堂氛围,能够经过现场发问、课堂讨论等等方式拉近师生的间隔,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课堂的氛围当中。这样有利于活泼学生的思想,同时,应依据课程的特性,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联络起来,或者是把课堂教学搬进车间和实验实训室,这样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所学学问,大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味,比方在讲到“钢的热处置”当中的普通热处置“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时,假如我们仅仅依托课本给学生讲,学生听得一头雾水,我们能够在解说的过程当中,应用多媒体播放车间里“四把火”的热处置工艺,讲完之后,我们在实地上车间参观一遍,感受一下“四把火”,再让学生找出“四把火”的工艺办法、特性和区别。在现场停止理论联络实践的教学,让学生实践察看零件的加工过程,剖析加工工艺,使一些难讲的、难懂的'学问点变得很容易了解,不只加深了学生对学问的控制,而且激起了学生参与和入手的愿望,进步了兴味。
(3)运用“案例剖析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味。《机械制造根底》这门课中笼统的概念较多,假如让学生靠融会贯通控制学问,那不但没有了解反而很快会遗忘。运用“案例剖析法”能够使学生很快天文解并控制所学学问,加深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也能做到理论联络实践,激起学生浓重的学习兴味。比方在讲到“焊接”时,分离学生所学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制造业是焊接应用最广的行业之一。汽车的车身大约有焊点4000—6000个,那么汽车车身有这么的焊点,首先采用的什么焊接办法呢?它是不是像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见到的一手拿焊条一手拿面罩的焊接办法呢?那是最原始的焊接办法焊条电弧焊。我们讲到这些内容的时分联络生活实践,不只活泼了课堂氛围,理论联络了实践,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味,也控制了所学的学问。
(4)运用讨论式的教学办法。
《机械制造根底》这门课学问点多,但是内容很单调单调,所以讲授这门课时,应充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提早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同时查找材料为本节课的讲课内容做好准备;课堂上,分组讨论,并由学生答复问题的答案,最后,由教师总结,带着问题解说之后,给出问题的最佳答案,让学生再次讨论答案与本人答案的不同点在什么中央,查漏补缺,找出差距,运用“讨论式”的教学办法,不只让学生参与其中,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才能、言语表达才能、逻辑思想才能和综合运用学问的才能,同时为学生的工程认识和创新才能的培育打下了根底。
(1)多媒体课件的运用。随着科技的兴旺,教学设备也在逐渐更新,如今我院每间教室都装有多媒体,原来教员上课都采用板书的方式,不但效率低而且费时又费力,表达方式不直观,有很多图形在黑板上是画不出来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动画图形视频表达精确生动直观、文字表达分明、信息量大、互动性效果好等特性,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补偿了传统教学中教学不直观、很多笼统问题不了解等问题,所以,科技的兴旺就请求教员在备课时要做好充沛准备,把信息和学问都融入到课件当中,同时也请求课件制造的美观。比方在讲到铸造和锻压时,不论教师讲的如何生动学生没有见过就是很难了解,有了多媒体之后,放一段铸造和锻压的车间视频,学生能直观地觉得到消费车间的环境和流程,即便没有去过车间,看了视频和解说之后,也似乎设身处地,所以,应用多媒体仿真教学,学生对学问能很容易去了解,同时学生取得的学问也增加了,眼界也开阔了。
(2)理论与理论的分离。《机械制造根底》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根底课,里面所触及到的很多内容都需求学生实验实训,学生从高中刚刚过来,原来在高中学到的都是文化课,没有接触到专业课,也没有上工厂实训过,所以一接触到专业课很难承受,学生学到的都是理论学问,况且课本上讲到的概念很专业很笼统,学生没有理论的话就不认识,更不可能去了解,所以每学期布置的有金工实习,金工实习就是对铸造、锻压、焊接及热处置还有车削、钻削、镗削、刨削、插削、拉削和铣削以及磨削加工的认识实训,是直接完成机械制造的理论过程,理论需求有理论做根底,而该课程必需依赖于有效的机械制造理论过程,所以,金工实习和机械制造根底课程互相补充,亲密配合,两个教学环节同时展开,防止以往的教学过程理论与理论的脱节。
7完毕语。
科技在不时开展,新技术在不时呈现,这就请求教员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需要变革教学内容,改动教学办法,灵敏运用多种教学手腕,机械制造根底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请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理论的分离,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变革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工作,它需求各部门亲密配合,大胆创新,在变革的过程中不时探索和研讨,为社会培育出能独立提出问题、剖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工程理论才能强和创新性强的适用性技术人才,培育真正契合企业、工厂需求,具有可持续开展的综合性人才,为此,我们需求做出不懈的努力!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篇九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由理论型转为技能型,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进一步增大,因此对应用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学生必须要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的操作能力与技术,而养成这种能力与技术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由此可以得知,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应用型、创造型机械制造工艺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机械制造工艺学属于高等院校机械类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本研究主要是根据目前存在于我国高等院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分析与研究。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篇十
摘要:市场营销策划是市场营销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在高校的市场营销课程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该课程通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策划理论知识,结合市场营销环境对市场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科竞赛作为一个新的课程改革手段在当前市场营销策划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搭建学科竞赛平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从而做出更多更好的策划方案。
市场营销策划侧重于学生的策划能力,要想做一份好的策划案,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策划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运用知识。在如今的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中,着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科竞赛平台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可以将平时学习的策划技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策划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竞赛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
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上,学生大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学期末的考试,不能很好地考察学生对营销策划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科竞赛作为一种特殊的考核方式,它更加注重学生对市场情况的把握以及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了理论知识以及市场情况才能进行解答,而且,在竞赛题目的设计上,并没有太多课本知识,这就要求学生时刻关注书本之外的市场情况,在处理现实问题中能够具备创新意识,写出一份优秀的策划书。
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搭建学科竞赛平台要求学校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来适应竞赛的需要,还要制定一系列方案措施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不仅是思维的创新,对于营销策划专业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实际操作技能的创新,因此,学校要通过对整个市场营销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改革,以适应学科竞赛的需求。
(一)以学生为主导,提升基本素质。
在如今市场迅猛发展的情况下,策划方案的制定首先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搭建学科竞赛平台可以让学生提前感受到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生要打好基础,通过对市场的调研,认真研读市场发展报告,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具备掌握多学科知识的素质。营销策划方案不仅要求写得准确,更要突出企划方案的个性和实用效果,所以,学科竞赛平台的搭建首先要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进行培养,继而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才能为平台的搭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校外双向互动。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自身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只能将一些书本上的策划案例讲解给学生,学生既不能真实感受到策划的过程也对老师的讲解没有兴趣,这样,学生在实际的方案策划上就会采用固有的知识点和要点,没有任何亮点的产生。因此,学校应该在课程的设计上,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分开教授,建立专门的实习基地,市场营销策划重在市场,学校尽可能鼓励教师在外兼职,引进市场和企业的最新动态,为学生争取校外实习基地,让他们在实习的过程中真正能够接触到第一线的策划方案的制定,改善以前的教学脱节,理论和实践分离的局面,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在实习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技能。
(三)建构新营销策划课程体系,培养具备多种能力的人才。
实习情况,安排学生定期制定策划方案,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培养学生发现市场问题,解决策划方案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不仅要着重于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更应该强调学生的业务素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礼仪素质和创新意识。
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的改革要统筹市场、教师、学生的各方利益,将课程的改革与市场的发展相结合,依托学科竞赛平台要求学校在改革中要不断地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教材的建设、信息资源的管理、课程教材的建设以及评价系统的建设,通过对一系列硬件设施和软件实力的建设来构建学科竞赛平台,完成课程改革目标。
(1)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市场营销策划课程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处于主导地位,但并不处于决定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发展的正确方向,及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应的较为熟练的市场营销策划知识,还应有高尚的师德,不仅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在思想上也应该教育引导学生。市场营销策划课程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教师也应该具备较强的策划能力,不仅可以在学校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社会中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样的教师才能为学生提供很大的帮助,引导学生不断地完善自身素质。
(2)编写优秀教材。
高校教材的选取不能贪多,要精益求精,课本知识不仅仅是文字的单纯排版,它起到的重要作用是能通过静态的文字传达一种鲜活的效果,市场营销策划教材不能是从简单的教学模块出发为学生今后的策划方案的设计制定条条框框,而应该是教给学生制定策划方案应该具备的一种理念,因此,学校在选取教材上要结合当前市场发展情况以及学生未来需求状况来选取和编写教材,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申请书(实用16篇)
- 2023年企业员工退休管理规章制度范本(汇总10篇)
- 2023年高级研修班培训心得体会简短(汇总8篇)
- 最新教学自我评价(实用19篇)
- 2023年幼儿园常规活动的反思(优秀15篇)
- 最新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通用(大全13篇)
- 我的意见书 我的一些意见(8篇)
- 最新教师点评评语(模板17篇)
- 环保的宣传稿(优秀19篇)
- 2023年幼儿园丢沙包体育游戏教案(实用12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