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言文阅读马伶传(实用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22 22:08:38 |
  • ZTFB |
  • 9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人发展和工作生活都至关重要,我们要注重维护人际关系。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如何撰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以下是一些通用的总结写作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文言文阅读马伶传篇一

尹赏字子心,钜鹿杨氏人也。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举茂材、粟邑令。左冯翊薛宣奏赏能治剧,徙为频阳令,坐残贼免。后以御史举为郑令。

永始、元延间,上怠于政,贵戚骄恣,红阳长仲兄弟交通轻侠,臧匿亡命。而北地大豪浩商等报怨,杀义渠长妻子六人,往来长安中。丞相、御史遣掾求逐党与,诏书召捕,久之乃得。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城中薄墓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赏以三辅高第选守长安令,得一切便宜从事。赏至,修治长安狱,穿地方深各数丈,致令辟[注]为郭,以大石覆其口,名为“虎穴”。乃部户曹掾史,与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杂举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无市籍商贩作务,而鲜衣凶服被铠扞持刀兵者,悉籍记之,得数百人。赏一朝会长安吏,车数百两,分行收捕,皆劾以为通行饮食群盗。赏亲阅,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百人为辈,覆以大石。数日壹发视,皆相枕藉死,便舆出,瘗寺门桓东。楬著其姓名,百日后,乃令死者家各自发取其尸。亲属号哭,道路皆歔欷。长安中歌之曰:“安所求子死?桓东少年场。生时谅不谨,枯骨后何葬?”赏所置皆其魁宿,或故吏善家子失计随轻黠愿自改者,财数十百人,皆贳其罪,诡令立功以自赎。尽力有效者,因亲用之为爪牙,追捕甚精,甘耆奸恶,甚于凡吏。赏视事数月,盗贼止,郡国亡命散走,各归其处,不敢窥长安。

江湖中多盗贼,以赏为江夏太守,捕格江中盗贼及所诛吏民甚多,坐残贼免。南山群盗起,以赏为右辅都尉,迁执金吾,督大奸猾。三辅吏民甚畏之。

数年卒官。疾病且死,戒其诸子曰:“丈夫为吏,正坐残贼免,追思其功效,则复进用矣。一坐软弱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赏四子皆至郡守,长子立为京兆尹,皆尚威严,有治办名。

(选自《汉书酷吏传》)。

[注]令辟:砖块。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长安中奸猾浸多浸:逐渐。

b.悉籍记多籍:凭借。

c.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内:里面。

d.赏所置其魁宿置:放置。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项“籍”的意思是“造册登记”;c、“内”,通“纳”,是……进入;d、置,处置。故选a。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以郡更察廉为楼烦长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久之乃得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得赤丸者斩武吏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疾病且死不出,火且尽。

答案:b。

解析:a项都是介词,凭……的身份。b项前一个是副词,才;后一个是副词,于是,就。c项都是……的人;d项都是副词,将要。故选b。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赏是钜鹿杨氏人,经过考核合格而担任了楼烦长,后来又担任过几个县的县令,曾经因为对罪犯残忍暴虐而被免官。

b.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

c、南山一带盗贼蜂起,尹赏又被起用为右辅都尉,后来调任执金吾,督察非常奸诈狡猾的人,三辅官吏民众特别害怕他。

d、尹赏在病危时用自己一生做官的经历告诫儿子们,儿子们听从父亲的话,他们为官崇尚威严,赢了善于治理的名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b项“全部投入‘虎穴’处死”错误,是尹赏亲自查看,见到十个就选一个,满一百个就投入“虎穴“处死。

11.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城中薄墓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4分)。

(2)一坐软弱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6分)。

答案:(1)(长安)城里傍晚时尘土飞扬,(为非作歹之徒)抢劫往来行人,死伤的人横七竖八躺在道路上,击鼓的声音不断。

(2)一旦因为软弱不能胜任(职务)而被免官,就会终身被弃置不用,没有宽免的时候,这种羞辱比犯贪污罪还要严重,千万不要这样!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注意几个词语:薄暮:靠近傍晚;横道:横躺在路上;枹鼓,名词作动词;注意省略。(2)注意几个词语:一:一旦;坐:因为;胜:胜任;废弃:被弃置不用;甚于:比……还重要;然,这样。故译为:

(1)(长安)城里傍晚时尘土飞扬,(为非作歹之徒)抢劫往来行人,死伤的人横七竖八躺在道路上,击鼓的声音不断。

(2)一旦因为软弱不能胜任(职务)而被免官,就会终身被弃置不用,没有宽免的时候,这种羞辱比犯贪污罪还要严重,千万不要这样!

【参考译文】。

尹赏,字子心,是钜鹿杨氏(这个)地方人。因为作郡吏明察清廉而任楼烦长。(后来)被举荐茂材,任粟邑县令。左冯翊薛宣上奏说尹赏能治理艰巨的僻县,(于是他)被调任频阳县令,又因用刑使罪人致残免官。后因御史推荐任郑县令。

永始、元延年间,皇上懈怠朝政,外戚骄横放肆,红阳长仲兄弟串通游侠,收纳亡命之徒。而北地的大豪客浩商等图报私怨,杀害了义渠长及其妻子儿女共六人,并往来于长安城中。丞相、御史派遣属吏追寻贼党,(朝廷也)下诏书命令捕捉,很久才将其捕获。长安城中盗贼奸民渐多,里巷中的游荡少年合伙杀害官吏,接受贿赂替人报仇,他们聚在一起摸取(事先制作好的)弹丸,得到红色弹丸的去杀害武吏,得到黑色弹丸的去杀害文吏,得到白色弹丸的则为遇难的同党治理丧事;一时间城里乌烟四起,盗贼们路劫行人,大街上死尸挡道,鼓声不绝。尹赏以三辅高第身份被选拔任长安令,并得到特权可以随机从事。尹赏到任后,便修建了长安监狱,向地下打出许多深洞,各深数丈,取出的土块则在四周垒起土郭,然后用大石头盖在洞口之上,称这些洞为“虎穴”。完工之后,他就部署户曹属吏,以及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等下属,(让他们)分别举报长安城中各处的轻薄少年和不服管教的恶劣子弟,对没本地户口的商贩工匠,而身着危险服装如披镗甲着臂衣,手持刀箭兵刃的,也全部查核记录,共得数百人。尹赏在此后一天召集了长安的官吏,(并备)车马数百辆,令其分头对被查出者进行收容逮捕,认定他们都是危害社会治安的'盗贼。尹赏亲自加以审查,每审十人放走一人,其余的则都被依次投入虎穴之中,每穴各一百人左右,最后以大石头盖上洞口。几天以后,人们打开石头检视,见下面的人都已横七竖八地相枕而死,便将尸体取出,掩埋于寺门华表的东面,并各插木桩,写其姓名,一百天以后,才让死者家属各自挖出尸首取回。家属们都号啕大哭,过路的人也都为之叹息。长安城中有歌唱到此事说:“哪里去找儿女尸?华表东面少年场。生前奸盗不修身,死后枯骨何处葬?”尹赏释放的都是和他有深交的老熟人,或是旧日官吏和善良人家的子弟因一时糊涂而与盗贼有染并愿意自己改正的,才有数十近百人,尹赏都赦免他们的罪,责令他们立功以自我赎罪。其中努力上进有功的,因此被尹赏收用为爪牙,(这些人)善于追捕坏人,了解盗贼的好恶及罪行,比一般官吏在这方面强得多。尹赏到长安治理数月,盗贼便停止了活动,外来盗贼由于害怕纷纷逃回原来的地方,不敢再有窥伺长安之念。

由于江湖盗贼泛滥,所以尹赏又被任命为江夏太守,他捕杀江湖盗贼及滥杀官吏百姓的人数极多,因“残贼”罪免官。南山一带群盗蜂起,所以尹赏出任右辅都尉,后调任执金吾,负责督察大奸盗。三辅官吏民众对他非常畏惧。

几年后(尹赏)死于任上,患疾病快死之时,他告诫几个孩子说:“大丈夫做官,因‘残贼’罪被免官,(事后)回想(“残贼”)这效果,就会重新得到任用。而一旦因软弱失职而被免官,就会终身被废弃而再无起用之时,这种羞辱比犯了贪污窝藏罪还要重得多。望谨慎不要这样!”尹赏的四个儿子都做官做到郡守,长子尹立当了京兆尹,他们都崇尚威严,有善于治理的名声。

文言文阅读马伶传篇二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注释: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伶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

理:道理。

岂:难道。

人事:指政治上的得失。

原:推究,推其根本,形容词用作动词。

世言:世人说。

以:把。

立:即位。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一定。

乃:你的。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少牢:祭品,用一猪一羊。牢,祭祀用的牲畜。

锦囊:丝织的袋子。

前:在前。

负:背负。

及:等到。

凯:凯歌,打胜仗时所奏的曲子。

旋:归,回。

方:正在。

系:捆绑。

组: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

函:匣子,名词用作动词,指用匣子装。

仇雠:“雠”与“仇”同义,仇敌。

一夫:一个人。

仓皇:急急忙忙的样子。

及:等到。

断发:把发髻割下扔在地上,表示甘愿掉脑袋。

抑:还是。

本:探求,考察。

书:《尚书》,儒家经典著作。

兴:使……兴旺。

逸豫:安闲快乐。

迹:迹象。

举:全,所有的。

莫:没有人。

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翻译: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赏析:

北宋初期,薛居正编写《五代史》(《旧五代史》),认为王朝的更迭是由于天命所致,欧阳修对此不以为然。他自己动手撰写成了七十四卷的《五代史记》(《新五代史》),以史为鉴,以期引起宋朝统治者的警惕。《新五代史》问世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薛史不再被世人重视。欧阳修发议论喜欢用“呜呼”。《东皋杂志》的作者说:“神宗问荆公(王安石)‘曾看五代史否?’公对曰‘臣不曾仔细看,但见每篇首必曰呜呼,则事事皆可叹也。’余为公真不曾仔细看;若仔细看,必以呜呼为是。”这正说明了欧阳修编写这部史书的用意。

这篇序文与其说是写伶官,不如说是写庄宗。李存勖是一位英武果断之人,打仗时勇谋兼备。作者写他由盛转衰,教训十分深刻,十分惨烈。作者先从王朝更迭的原因写起,落笔有力,足警世人。这正是陆机在《文赋》中讲的“立片言以居要”。应该说,欧阳修的历史观比薛居正深刻,他认识到了“人事”的重要性。然后,作者回顾历史,概述了庄宗临危受命的情景。这段描述,言简意赅。随后,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这是文章的重点。“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又为下文张本。“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犹如从万丈高空跌落下来,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这样的对比给读者的`印象极为深刻。作者的目的并不在于描述景象,而是总结历史教训。开头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虽然否定了天命之说,但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观点。当描述完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后,作者开始总结历史教训了。他先引用古书上的话,意在告诉读者,这个道理古人已经知道,庄宗没有记住前贤的话。然后作者道出自己的体会:“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读者至此,会很自然地想起另一位先哲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来,贤明之人都有些相同的见解。

从庄宗的盛衰史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敌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有敌人是坏事,但也是好事,因为他能使你警钟长鸣。庄宗之所以“壮哉”,就是因为敌人存在,激励他发愤努力,完成先王未竟的事业,告慰先王在天之灵。当敌人被消灭后,天下平定,庄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从此便沉溺于声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国家。像庄宗这样的人,他的敌人被消灭,也就预示着他自己开始走下坡路。

欧阳修在文章最后写道:“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最后死在自己宠幸的伶人手里。这个现象启示我们,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这些因素由小积大,由少积多,最后来个总爆发。这就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发现不良的苗头,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欧阳修的这句话,其实是写给北宋最高统治者看的。北宋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政权,正是因为不能自强,所以最后也落得个“身死国灭”。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也是这样惊人地相似。

沈德潜评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此言达哉!

文言文阅读马伶传篇三

道中有车载瓮,塞于路。属天寒,冰雪峻滑,进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集,铃铎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上瓮直几钱?”答曰:“七八千。”随开囊取缣,立偿之。命童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于崖下。须臾,轻车得过,群噪而前。

道路上有一辆车载着瓦罐,堵住了狭窄的路道。当时正值天气寒冷,路上覆盖着冰雪,又陡又湿滑,进退两难。天色已近傍晚,行路的官员和商客成群结队,车马几千,排列拥挤在后面,没有办法。有一个叫刘颇的人挥着马鞭赶来,问道:“车上瓦罐值多少钱?”回答说:“七八千。”于是打开行囊取出细绢,立即交给瓦罐的主人作为补偿。又叫童仆登上车子,弄断捆绑瓦罐的绳子,全部将瓦罐推到山崖下。一会儿,车载轻了,可以顺利前行了,后面的车队也喊叫着向前进了。

1、(1)道路。

(2)接近。

(3)立刻他。

2、(1)当时正值天气寒冷,路上覆盖着冰雪,又陡又湿滑,进退两难。

(2)行路的官员和商客成群结队,车马几千,排列拥挤在后面,没有办法。

(3)一会儿,车载轻了,可以顺利前行了,后面的车队也喊叫着向前进了。

3、原因:天寒结冰,装瓮的车重载动弹不得,堵塞了交通。把瓮扔掉后车子就能轻载前行了。

4、刘颇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症结,当机立断,慷慨好爽。

文言文阅读马伶传篇四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的含义。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或异二者之为()。

(3)然则何时而乐耶()。

(4)进亦忧,退亦忧()。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4、“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阐明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则在《醉翁亭记》中以乐字贯穿全篇,抒写情怀;东晋陶渊明却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一幅与世隔绝,怡然自乐的净土。请将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补写后的句子能分别体现这三篇文章的中心,限七个字)。

(1)范仲淹: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曾经。

(2)行为,作为。

(3)既然这样,那么。

(4)提升。

2、(1)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对即可)。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迁客骚人。

4、一是对朋友的勉励,二是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我们应当不要过分看重身外物,应有一个豁达开阔的心胸。(意对即可)。

5、(1)先天下之忧而忧;

(2)与民同乐;

(3)怡然自乐。

文言文阅读马伶传篇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明况钟以吏员事尚书吕震,尚书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后迁郎中,知苏州府。公初至府,佯不解事,诸吏抱案,环立请判。公顾左右问吏,吏所欲行止,公辄听吏。吏大喜,谓太守暗愚,易欺。越三日,公召诸吏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欲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3分)。

(1)尚书奇其才奇:

(2)佯不解事佯:

(3)公顾左右问吏顾: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3、况钟在苏州府是怎样治吏的?(2分)。

4、结合本文说说况钟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1)以为奇(2)假装(3)看。

2、当即下令打死几个人,将属僚中贪赃暴虐庸弱的全部罢斥。

4、况钟是一个干练、通达、充满睿智,并能依法办事,善于谋略驾驶属下的清官。

文言文阅读马伶传篇六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

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学,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诗》《书》《礼》《易》《乐》《春秋》,是公认的儒学经典。

b.布衣,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方式。至明、清两朝,变为对举人的雅称。

d.二千石,指称郡守。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后一级就是两千石,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能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为孝廉,他却不愿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当时顺帝委任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出言不逊,皇帝虽知其言语耿直,最终不愿重用他。

c.广陵寇乱十多年,朝廷派张纲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只身到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

d.王夫之认为,张纲独自赴贼营,劝张婴归降,可谓大智大勇,但后来张婴再次造反,证明张纲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不值得效法。

19.d(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

20.c(“孝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

21.d(王夫之并未认为张纲大智大勇。)。

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司徒任命为侍御史。当时顺帝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慨然感叹:“污秽丑恶之人聚满了朝廷,如果不能挺身而出献出生命,为国家扫除灾难,即使活着,也是我所不愿意的。”汉安元年,朝廷选派八位使者巡视各地的风气民情,使者大多是年老而德高的儒者和知名人士,大多先后担任要职,只有张纲年纪轻,官位低。其他人都奉命到位,只有张纲却在洛阳都亭停车不行,说:“豺狼一般暴虐奸邪的人当政,怎么还要查问那些像狐狸一样奸佞狼狈的坏人!”皇帝虽然明白张纲说话真率,但最终还是不愿意重用他。当时,广陵的张婴等人率领数万人反叛,他们杀了刺史、郡守,在扬州、徐州一带作乱已经有十多年,朝廷却一直不能讨伐征服他们。于是,派张纲担任广陵太守。先前派遣的郡守,大多向朝廷要求很多的兵马,唯独张纲却请求轻车简行赴命任职。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张纲请他坐在上座,询问疾苦。劝导他说:“前任郡守大多肆虐贪婪残暴,所以致使你们各位心怀愤怒聚到了一起。郡守确实有罪,然而你们这样做也是不义的。如今皇上仁慈圣明,要以文德劝服反叛之人,所以派我前来,想以爵禄使你们荣耀,不想用刑法惩罚你们,现今实在是转祸为福的好时机啊。如若听闻仁义却不顺服,一旦天子赫然震怒,派遣大军聚集于此,难道不危险吗?如果不能正确估量双方力量的强弱,就是不明智;冒充美善而趋从邪恶,就是不聪明;放弃顺服而效仿叛逆,就是不忠诚;自己断送了子孙的性命,就是不孝顺;违背正道而走向邪路,就是不正直;明白正义而没有作为,就是不勇敢;这六方面是关系到你们成败、利害的重要因素,希望你能够仔细考虑。”张婴被深深地感动并醒悟,第二天,率领部下万人和妻子儿女,双手反绑投降归顺。张纲就单车进入张婴营垒,遣散了张婴的部下,让他们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当差的,都召而来之。于是人们喜悦信服,南州一片安定。皇上给予了好评,想提拔张纲,而张婴等人上书乞求留任张纲,皇上应允了。张纲在郡守位上一年,四十六岁时逝世。百姓老幼相扶到张纲府邸吊唁的人多得无法计数。张婴等五百多人穿着丧服为他操办丧事。背负泥土为他垒筑坟墓。

张纲单车独骑去到叛贼营垒,劝喻张婴并降伏了他,主张安抚盗贼的人都把这作为美谈。然而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占领郡地而反叛,张纲哪里能使东南的盗贼止息啊!张纲这样的人,只能缓解一时的灾祸,却不能用他为国家作长期的谋划,哪里值得效仿呢!

文言文阅读马伶传篇七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10.a11.b12.c。

13.(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句子大意是: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

其中,“士坐庭中”主谓宾都全,其后断开,且“噤未能言”的主语也是“士”,承前省略,不能把“噤”断到上句,排除bc项;“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中,主语是“巡铺内侍”,中间不能断开,更不能将其断到上句,排除d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由丞相主持”错。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因此应当是由皇帝主持。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错,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减粜,减价出售;常平米,常平仓的米;分坊,到各街道;活者,救活的人。(2)浑涵,博大深沉;雄视,称雄;鲜,少。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评论新法的弊病。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官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就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的官职。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核政绩请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师从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从来得之于天资。(苏轼)曾经自己说:“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文言文阅读马伶传篇八

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此书为西汉淮南王_____________编著。成语“_____________”出自于此。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句。

善()亡()将()以()。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何遽不为福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一则_____________(文体),其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淮南子.人间训》刘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擅长、善于。逃跑。带领。因为。

3.(1)这一损失怎么就不会变成好事呢?

(2)靠近边塞的人家,战死的青壮年占十分之九。(意对即可)。

4.(1)寓言祸与福和可互相转化,看待事物要持辩证的态度,要懂得努力将坏事变成好事的工作与生活方法。(意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马伶传篇九

薛琡,字昙珍,河南人。形貌魁伟,少以干用称。为典客令,每引客见,仪望甚美。魏帝召而谓之曰:“卿风度峻整,姿貌秀异,后当升进,何以处官?”琡曰:“宗庙之礼,不敢不敬,朝廷之事,不敢不忠,自此以外,非庸臣所及。”

正光中,行洛阳令,部内肃然。有犯法者,未加拷掠,直以辞理穷核,多得其情。于是豪猾畏威,事务简静。时以久旱,京师见囚悉召集华林,理问冤滞,洛阳系狱,唯有三人。魏孝明嘉之,赐缣百匹。

迁吏部,尚书崔亮奏立停年之格,不简人才,专问劳旧。琡上书,言:“黎元之命,系于长吏,若得其人,则苏息有地,任非其器,为患更深。若使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次若贯鱼,何谓铨衡?请不依此。”书奏不报。后因引见,复进谏曰:“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今四方初定,务在养民。臣请依汉氏更立四科,令三公贵臣各荐时贤,以补郡县,明立条格,防其阿党之端。”诏下公卿议之,事亦寝。

元天穆讨邢杲也,以琡为行台尚书。时元颢已据酂城。天穆集文武议其所先。议者咸以杲众甚盛,宜先经略。琡以为邢杲聚众无名,虽强犹贼;元颢皇室昵亲,来称义举,此恐难测。杲鼠盗狗窃,非有远志,宜先讨颢。天穆以群情所欲,遂先讨杲。杲降军还,颢遂入洛。天穆谓琡曰:“不用君言,乃至于此。”

天平初,高祖引为丞相长史。琡宿有能名,深被礼遇,军国之事,多所闻知。琡亦推诚尽节,屡进忠谠。高祖大举西伐,将度蒲津。琡谏曰:“西贼连年饥馑,无可食啖,故冒死来入陕州,欲取仓粟。今高司徒已围陕城,粟不得出。但置兵诸道,勿与野战。愿王无渡河也。”高祖不纳,遂有沙苑之败。累迁尚书仆射,卒。临终,敕其子敛以时服,逾月便葬,不听干求赠官。自制丧车,不加雕饰,但用麻为流苏,绳用网络而已。明器等物并不令置。

(选自《北齐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黎庶、苍生、氓等。

b.停年之格,即停年格,崔亮所创的选官制度,不问贤愚,专以年资深浅为录用标准。

c.吏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主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d.明器,文中指受封时皇帝所赐的礼器宝物。如《左传·昭公十五年》:“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於王室,以镇抚其社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薛琡治狱有方。他把被囚禁的人召集到华林园,审理滞留未申的冤案,最后只留下三人囚禁在牢狱。他因此得到魏孝明帝的嘉奖。

b.薛琡主张朝廷任人唯贤。在吏部时,他反对尚书提议建立的论资排辈选择官员的制度,为此两次向皇帝进谏。

c.

薛琡在军事上有一定的远见。他曾先后向元天穆和高祖进言,意见均没有被采纳,事后元天穆与高祖都很后悔。

d.薛琡一心为国,力行节俭。高祖西征,他极力进谏;他临终前,告诉儿子节俭办理自己的丧事,用当时通行的服装装殓。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犯法者,未加拷掠,直以辞理穷核,多得其情。(5分)。

(2)若使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次若贯鱼,何谓铨衡?(5分)。

参考答案。

4答案:c。

5答案:d。明器,文中指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

6答案:c。“元天穆与高祖都很后悔”错,文中没有说明高祖后悔。

7(1)译文:有犯法的,不加拷打,只用辞理详尽审核,大多能获得实情。(“拷掠”:拷打;“直”:通“只”;“穷核”:详尽审核;“情”:实情;各1分,大意1分。)。

(2)译文:若让吏部选官只按任职年岁和功劳,不考核他是否贤愚,次序就像一起游过的鱼群,哪能说铨选考核?(“曹”:官员;“简”:考核;“次若贯鱼”:次序就像一起游过的鱼群;“铨衡”:铨选考核;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薛琡,字昙珍,河南人氏。他形貌魁伟,年轻时因有才干而被人称道。担任典客令,每引导客人相见,仪表十分美丽。魏帝召见,对他说:“你风度翩翩,姿貌秀伟,以后升进,要作什么样的官?”琡答:“宗庙之礼,不敢不敬;朝廷之事,不敢不忠,除此之外,不是我能够达到的。”

正光年间,薛琡担任洛阳县令,境内安定肃然。有犯法的,不加拷打,只用辞理详尽考核,大多获得实情。豪猾畏惧他的威势,事务不繁苛。当时久旱,京师囚犯都被集中到了华林园,他审理滞留未申的冤案,最后只留下三人囚禁在牢狱。魏孝明帝嘉奖了薛琡,还赐给缣百匹。

他又进谏说:“一同治理天下,是百官的义务。所以汉朝经常下令让三公大臣举荐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人士,任作长吏,安抚黎元。从晋末以来,此风逐渐衰败。如今天下刚刚安定,应致力于养民。我请求依汉代之制,建立四科,令三公大臣各自推举贤能,补充到郡县,明晰条例,防止官员们结党偏私。”诏令下达让公卿讨论,但却议而未决。

元天穆征讨邢杲,请薛琡担任行台尚书。这时元颢已占领了酂城。天穆集合文武大臣议论先攻谁后讨谁的问题。大臣们都认为邢杲人多势众,应该先集中力量对付。薛琡认为邢杲聚众无名,虽然强大却像盗贼;元颢是皇室的嫡亲,并称自己的行动是义举,这就很难预测影响了。邢杲像鼠狗那样奔窜偷盗的人,没有远大志向,应先征讨元颢。天穆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就先出兵围攻刑杲。邢杲投降,军队归还时,元颢占领了洛阳。天穆对薛琡说:“不听你的话,事情就发展了如此田地!”

天平初年,高祖推荐薛琡作了丞相长史。薛琡一向有才能名望,所以深受高祖礼遇,军国大事,多有参预。薛琡也推诚尽忠,屡进忠心正直的言论。高祖大举西伐,将要渡过蒲津。薛琡进谏说:“西贼连年饥荒,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吃了,所以冒死侵掠陕州,是想夺取粮食。眼下高司徒已经包围了陕城,粮食是运不出来了。我们只要在各条大道上设置兵马,不要同他们交战。请求大王不要过河。”高祖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就有了沙苑的失败。迁尚书仆射后去世。临终之时,告诫其子装殓时穿上平时的衣服,一个月后就下葬,还不准儿子向朝廷索取赠官。自家建造丧车,不加装饰,只用麻为流苏,绳用一般的线。也不让添置陪葬物品。

文言文阅读马伶传篇十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住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用,非法术乏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矢眷其德,若慈母乏保赤子而不恶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祸常发于所忽之中忽:疏忽。

b.汉惩秦之孤立惩:惩罚。

c.思之详而备之审矣审:周密。

d.岂工于活人工:善于。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九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而卒亡秦之社稷。

b.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变封建而为郡县。

c.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

d.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

b.作者认为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如超出智力所达到的范围,那就是上天的安排了。

c.作者认为智力谋划的只能是人事方面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d.作者认为仅凭个人的智谋来包揽天下的事务,可能会使国家陷入危亡。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3分)。

(2)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3分)。

译文:

(3)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4分)。

4.b【解析】惩:借鉴。

5.c【解析】c.他们的。a.却;于是。b.认为;成为。d.代词,他们;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6.d【解析】“可能会……”理解有误,不是可能,而是一定,注意原文中的两个“必”字。作者认为仅凭个人智慧要想使国家一定不会危亡,道理上也是一定讲不过去的。

7.(1)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值得疑虑的事件。(2)大凡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3)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因而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值得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系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他们的君王,便收回他们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竞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大凡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利天道啊!

文言文阅读马伶传篇十一

蔡时鼎,字台甫,漳浦人。万历二年进士。历知桐乡、元城,为治清严。征授御史。太和山提督中官田玉兼分守事,时鼎言不可,并及玉不法状。御史丁此吕以劾高启愚被谪,时鼎论救,语侵杨巍、申时行。报闻。已,巡盐两淮。悉捐其羡为开河费,置属邑学田。

还朝,会戚畹子弟有求举不获者,诬顺天考官张一桂私其客冯诗、童维宁及编修史钶子记纯,又滥取冒籍者五人。帝怒,命诗、维宁荷枷,解一桂、钶官。时行等为之解。帝益怒,夺钶职,下诗、维宁吏。法司廷鞫无验,忤旨被让。卒枷二人一月,而调一桂南京。时鼎以事初纠发不由外廷,径从中出,极言“宵人蜚语直达御前,其渐不可长;且尽疑大臣言官有私,则是股肱耳目举不可信,所信者谁也?”帝怒,手札谕阁臣治罪。会时行及王锡爵在告,许国、王家屏仅拟停俸,且请稍减诗、维宁荷校之期,以全其命。帝不从,责时鼎疑君讪上,降极边杂职。又使人诇知发遣冒籍者多宽纵,责府尹沈思孝对状。国、家屏复上言:“人君贵明不贵察。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愿停察访以崇大体,宥言官以彰圣度。”帝不怿,手诏诘让。是日,帝思时行,遣中使就第劳问。而国等既被责,具疏谢,执争如初。会帝意稍解,乃报闻。时鼎竟谪马邑典史,告归。居二年,吏部拟序迁,不许。御史王世扬请如石星、海瑞、邹元标例,起之废籍,不报。已,起太平推官,进南京刑部主事,就改吏部。

十八年冬,复疏劾时行,历数其十失,劝之省改。疏留中。寻进南京礼部郎中。卒官。贫不具含殓,士大夫赙而治其丧。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侵杨巍、申时行侵:伤害。

b.时鼎以事初纠发不由外廷,径从中出由:通过。

c.愿停察访以崇大体,宥言官以彰圣度宥:宽恕。

d.而国等既被责,具疏谢谢:谢恩。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和山提督太监田玉做了很多不法之事,时任御史的蔡时鼎认为田玉不能胜任官职,就上疏弹劾了他。

b.顺天考官张一桂被诬告,申时行等人为他做了辩解;蔡时鼎则认为不能助长这种直接由太监告发的风气。

c.由于直言进谏,批评皇帝怀疑大臣与谏议官有私情、不信任股肱之臣的做法,被贬职的蔡时鼎辞官回乡。

d.蔡时鼎为官清廉严明,在地方及朝中做官多年,死时却因贫穷而无法殓葬,士大夫捐出财物为他办理了丧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时行及王锡爵在告,许国、王家屏仅拟停俸,且请稍减诗、维宁荷校之期,以全其命。

(2)复疏劾时行,历数其十失,劝之省改。疏留中。寻进南京礼部郎中。卒官。

4.d(3分)5.c(3分)6.a(3分)。

7.(1)(5分)。

适逢申时行和王锡爵休假,许国、王家屏只是打算停发他的俸禄,并且请求稍稍减少冯诗、章维宁上枷的期限,来保全他们的性命。(句意2分,“会”“拟”“全”各1分。)。

(2)(又上奏章弹劾申时行,依次列举他十条过失,劝他反省改正。奏章被留在宫中。不久晋升南京礼部郎中。在任上去世。(句意2分,“历数”“进”“卒官”各1分)。

文言文阅读马伶传篇十二

郭伋字细侯,扶风茂陵人也。伋少有志行,哀平间辟大司空府,三迁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更始新立,三辅连被兵寇,百姓震骇,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更始素闻伋名,征拜左冯翊,使镇抚百姓。世祖即位,拜雍州牧,再转为尚书令,数纳忠谏争。

建武四年,出为中山太守。明年,彭宠灭,转为渔阳太守。渔阳既离王莽之乱,重以彭宠之败,民多猾恶,寇贼充斥。伋到,示以信赏,纠戮渠帅,盗贼销散。时匈奴数抄郡界,边境苦之。伋整勒士马,设攻守之略,匈奴畏惮远迹,不敢复入塞,民得安业。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伋到郡,招怀山贼阳夏赵宏、襄城召吴等数百人,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后宏、吴等党与闻伋威信,远自江南,或从幽、冀,不期俱降,络绎不绝。

帝以卢芳据北土,乃调伋为并州牧。过京师谢恩,帝即引见,并召皇太子诸王宴语终日,赏赐车马衣服什物。伋因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帝纳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是时朝廷多举伋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且匈奴未安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伋知卢芳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芳将隋昱遂谋胁芳降伋,芳乃亡入匈奴。二十二年,征为太中大夫,赐宅一区,及帷帐钱榖,以充其家,伋辄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位官员,文中指这三位官员管轄的地区,今在陕西西安附近。与《张衡传》“游于三辅,中“三辅”是一个意思。

b.征拜,征召授官,唐刘长卿《送梁郎中赴吉州》诗:“但愁征拜日,无奈借留何!”

c.使君,汉时称刺史为使君.选文中是指尊称州长官。《三国演义》:“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

d.九族,与封建社会的刑法制度有很大关系。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九族揞本身上及父、祖、曾祖、高祖,下及子、孙、玄孙、曾孙的亲属,一共九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a.郭伋一生仕宦多朝。他在哀帝、平帝时做过渔阳都尉: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更始帝时被征拜为左冯翊:世祖时,任雍州牧,后做了尚书令。

b.郭伋为政善于治理。他使离乱后的渔阳盗贼消散,匈奴远迹,民得安业:他不战而屈人之兵,使颍川盗贼数百人皆束手来降。

c.郭伋为人讲究诚信。他巡视回来,比约定曰期早一天,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

d.郭伋做亊讲究谋略。他知道卢芳是个老贼,很难一下子用力量制服他。他和部将隋昱谋划胁迫卢芳归降,卢芳最终逃入匈奴,解除了威胁。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

(2)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10.b。

11.d。

12.d。

13.(1)于是郭伋上书弹劾自己自作主张,光武帝很欣赏他的策略,没有因此责怪他。

(2)郭伋刚到任时去所辖地域巡视,到达西河美稷,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停住拜迎。

郭伋字细侯,是扶风茂陵人。郭伋少年时就有志向和操行,哀帝和平帝年间被征召到大司空府,几次升迁后任渔阳都尉。王莽时郭伋任上谷大尹,升为迁并州牧。更始帝刚即位时,三辅地区接连遭受乱兵侵扰,百姓感到震惊害怕,有势力的宗族、大户人家拥兵自保,没有人肯率先依附。更始帝平素常听到郭伋的声名,征拜他来拜为左冯翊,让他安抚百姓。世祖即位,他被封为雍州牧,又转任尚书令,多次进忠言直言规劝。

建武四年,郭伋出任中山太守。第二年彭宠被灭,郭伋转任渔阳太守。渔阳已经遭受了王莽动乱,又加上彭宠的破坏,百姓大都狡猾不善,盗匪到处都是。郭伋到渔阳后,宣示百姓有功必赏,捕杀盗贼首领,盗贼由此溃散。当时匈奴多次侵扰郡界,边境军民吃了不少苦头。郭伋整顿兵马,设计好攻守战略,匈奴由于害怕而远远离去,不敢再侵入边境,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后来颍川盗贼群起,建武九年,朝廷征召他封为颍川太守。郭伋到颍川之后,招抚怀山强盗阳夏赵宏、襄城召吴等数百人,这些人都束手到郭伋处投降,郭伋将他们全部遣返回乡务农。于是他上书弹劾自己自作主张,光武帝很欣赏他的策略,没有因此责怪他。此后赵宏、召吴等人的党羽听说了郭伋的威望和信义,远自江南,有的从幽州、冀州不约而同前来归降,络绎不绝。

光武帝因卢芳占据北方,便调郭伋任并州牧。郭伋经过京师时上朝谢恩,光武帝马上召见他,并将皇太子及诸王召来一起宴请郭伋,与郭伋谈了一整天,还赏赐给他车马衣服及日用杂物器物。郭伋借机谈到挑选人员增补官职时,应挑选天下的贤士俊杰。光武帝接受了他的意见。郭伋刚到任时去所辖地域巡视,到达西河美稷,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郭伋问:“你们为何远道而来?”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前来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等到事情办完后,众儿童又将他送出城,并问:“使君何时回来?”郭伋告诉别驾从事史,算好日子告诉他们。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一天,郭伋不想失信于儿童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等到了约定日期才进城。当时朝廷很多人推举郭伋可以担任大司空,光武帝因为并部还有卢芳可能造成威胁,而且匈奴还未被平定,想让郭伋在此多任职一些时间,所以没有征召。郭伋知道卢芳是个老贼,很难一下子用力量制服他,因此经常严守烽火台,公开悬赏捉拿。卢芳的将领隋昱于是谋划胁迫卢芳归降郭伋,卢芳于是逃跑进入匈奴。建武二十二年,被征召为太中大夫,获赐宅第一处,以及帷帐钱谷,用以补贴家用,郭伋总是分送给宗族九族,一点也不保留。

文言文阅读马伶传篇十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用/标示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2分)。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a.故不错意也()。

b.以头抢地耳()。

c.天下缟素()。

d.寡人谕矣()。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小题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庸夫因怒行刺的故事,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c.文中唐雎挺剑而起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较量中取得了胜利。【小题5】、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这一过程,并说说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5分)。

【小题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每0.5处,多划不给分。)。

【小题1】(1)通措。(2)撞。(3)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4)明白、懂得。(每题1分)。

(2)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谢1分,翻译通顺2分)。

【小题1】b。

【小题1】答案要点:愤怒、威胁、害怕(色挠)(各1分)秦王是一个骄横凶暴、专横拔扈、外强中干、前倨后恭、懦弱无耻的人。(2分)(写两个以上)。

文言文阅读马伶传篇十四

乍看马伶传,吸引我的或许是曲折离奇的故事,是的,是故事。因为这件事的曲折迷离甚至可以说是匪夷所思都使人觉得这是一个故事、一个传奇而不是一篇真实的传记。但是,即使这只是一个故事,我还是会不由自主的被马伶的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所倾倒。如果只是为了演好一个人物,一个奸相这样的人物,就不惜投入当朝奸相的门下甘为佣人,三年方归,如果三年不得就三年尤不归。以这样的态度工作,如果再不成功反而是不自然的了。这样想来,这件事或许也不是这么的不可信。

其实,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并不重要,甚至于侯方域写这篇文章,多半也只是想讽刺一下朝中权奸罢了。重要的是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我常常羡慕别人的成功,总在想别人既然能成功,那我才智即然不再他之下,那么,成功对我来说自然也是不在话下。我想,抱我这样想法的人,可能也不在少数。但是,结果往往是,别人成功并且不断的成功,我却不成功。

一旦一个人成功了,别人在羡慕之余,总会很虚心的向其讨教经验,尤如马伶传中的李伶。也就是说,总想试图找到成功的诀窍。但其实,从几百年以前的马伶,到如今的财富500强,虽然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但成功的诀窍始终不变,就是专心致志加上锲而不舍这八个字。

就以马伶的例子来说,为了在一次表演是的技不如人,就感到羞愤异常,而为了学艺赶超李伶,甚至甘为佣人,可谓对事业专心致志了。而三年的佣人生涯,如非有着非同一般的锲而不舍的精神,那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当时空切换到了当今的网络时代,目前因特网上最大搜索引擎的创始人、财富500强之一的杨致远在谈到成功经验的时候说道,当他硕士毕业放弃优厚待遇的工作一头扑入网络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嘲笑他,但他没有动摇。而当连续几年公司没有盈利惨淡经营的时候,他也挺住了没有退出,所以他成功了。淡淡的几句话里,我们看到了他创业时的惊心动魄,或许,那是另外一个传奇故事。

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是数不尽的艰辛努力,但如果我们渴望成功,就没有理由会害怕付出。失败并不可怕,不知道为什么失败才是最可怕的。马伶传给我的启示,其实和其他的千百个成功例子的启示一样,只是,我一直没有注意,或者说我一直不愿意注意罢了。

文言文阅读马伶传篇十五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滑稽好语笑,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

石季龙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问其当世事者,皆随问而对。好为譬喻,状如戏调;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当时鲜能晓之,事过皆验。

坚将南征,遣使者问之。嘉曰:“金刚火强。”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使者还告,坚不悟,复遣问之,曰:“吾世祚云何?”嘉曰:“未央。”咸以为吉。明年癸未,败于淮南,所谓未年而有殃也。人侯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衣服在架,履杖犹存,或欲取其衣者,终不及,企而取之,衣架逾高,而屋亦不大,覆杖诸物亦如之。

姚苌之入长安,礼嘉如苻坚故事,逼以自随,每事谘之。苌既与苻登相持,问嘉曰:“吾得杀苻登定天下不?”嘉曰:“略得之。”苌怒曰:“得当云得,何略之有!”遂斩之。先此,释道安谓嘉曰:“世故方殷,可以行矣。”嘉答曰“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俄而道安亡,至是而嘉戮死,所谓“负债”者也。苻登闻嘉死,设坛哭之,赠太师,谥曰文。及苌死,苌子兴字子略方杀登,“略得”之谓也。嘉之死日,人有陇上见之。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又著《拾遗录》十卷,其记事多诡怪,今行于世。

(选自《晋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轻:轻视。

b.好为譬喻,状如戏调好:喜欢。

c.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果:实现,完成。

d.当时鲜能晓之鲜: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迁于倒兽山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问其当世事者而莫得其涯。

c.门人闻而复随之项王按剑而跽。

d.嘉之死日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嘉这个人,其貌不扬而幽默内秀,孤立于世而精通事世,料事如神而又不明说事情结局,是一个创作了志怪小说的隐士。

b.苻坚南征之前,两次派使者向王嘉询问吉凶,王嘉用语言和行动向使者表达自己的预言,可是使者和苻坚都没能明白他的真意。

c.姚苌进入长安以后不久便开始与苻坚争权,遇到事情就要向王嘉征询意见,但因王嘉说的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心生恼怒杀了王嘉。

d.王嘉先隐居东阳谷,后至长安,隐居终南山,最后迁于倒兽山。或凿崖穴居,或结庵庐而止,都有弟子门人随之穴处,受业学习。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

5.把文中画线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4分)。

(2)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3分)。

1.a(3分)。

【解析】:轻,轻佻,轻浮。

2.d(3分)。

【解析】:a副词,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可译为“就”;表示两事情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竟”。b代词,他;代词它的.。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d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d(3分)。

【解析】:文中并未交代王嘉“迁于倒兽山”时有没有弟子门人追随。

4.

答案: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3分)。

【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要依据对文意的理解明确句意;同时还要借助文言虚词,特别是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等来判断;还可以参照文言句式的特点来判断。本句说的是王嘉的一系列动作,比较紧凑,可根据“正”.“脱”“弃”“下”等动词加以判断。

5.(1)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起”“躬”“参诣”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2)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中的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验”“累世”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他举止轻浮,形貌丑陋,外表像是无用之辈,而内心聪敏明慧,喜好滑稽谈笑,不吃五谷,不穿艳丽的衣服,置身清虚之中服气养性,不与世人交游。隐居在东阳谷,凿崖为洞穴居住。数百名受业学习的弟子,也全部进入洞穴居住。

的门人听说了,又随之前来,他又迁入倒兽山中。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人们向他询问当今之事,都随口而答。很喜欢运用比喻,其情其状如同在调戏人们一般;预言未来要发生的事,辞意隐晦,当时很难知道究竟,但事后都一一应验如神。

苻坚准备南征,派使者向他询问吉凶。王嘉说:“金刚火强。”说完便跨上使者的马,端正衣帽,慢慢向东走出数百步,然后策马返回,脱掉衣帽,丢掉鞋帽而归。下马之后盘坐在床上,一言不发。使者回来后据实相告,苻坚不能悟解,又派人前来问他,说:“我们的国运如何?”王嘉说:“未央。”大家都以为是吉利。第二年是癸未年,苻坚在淮南被打得大败,这就是王嘉所说的未年有灾殃的印证。拜候他的人如果心诚,他就出见,心不诚就隐形不见,只见他的衣帽挂在衣架上,手杖仍在原处。如果有人想取他的衣服,始终够不着,伸长手臂去取,衣架会变得更高,鞋杖各物也是如此。

姚苌进入长安以后,礼遇王嘉像从前苻坚一样,并逼着王嘉跟随他,每件事情都要向他征询。姚苌不久便开始与苻登争权,问王嘉说:“我能杀掉苻登平定天下吗?”王嘉说:“略得之。”姚苌恼怒了,说:“得就说得,哪里有什么略呢?”于是就杀了王嘉。这以前,释道安对王嘉说:“世事正沸腾暄扰,可以走了。”王嘉回答说:“你先走吧,我欠的债还未还清,还不便离去。”不久,释道安就死了,到这时王嘉被杀,就是前面所说的“欠债”。苻登听说王嘉的死讯后,设坛哭祭,赠号太师,谥号“文”。姚苌死后,他的儿子姚兴字子略杀了苻登,这便是王嘉所说的“略得”的意思。王嘉死的那一天,有人在陇上看见过他。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又著有《拾遗录》十卷,所记载的事迹大多荒诞诡怪,直到如今,仍旧风行于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