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东坡传读书笔记(实用1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22:30:57 |
- ZTFB |
- 7页
总结是对自己思维的整理和梳理,进而提升思考能力。要注重总结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出色的总结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一
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尝。
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
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
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伤痛。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
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卖青春”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
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
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
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
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
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
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来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
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
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
苦涩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
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
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
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
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
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
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
“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
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
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
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
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
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
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
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
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
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
他为娼妓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用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二
近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颇有感触。
比之于李白,他多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一生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劳累,被贬黄州时他虽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为了改变黄州丢弃女婴的习俗更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使那些刚出生的女婴享有了生存的权利。
出任杭州太守时他不仅整顿西湖,平衡粮价,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时为了解决农民因药价贵而没钱买药的问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医院。
甚至在高龄谪居海南时他仍然没忘了百姓,他教当地人读书写字,耕地种田,打井采药,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之于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旷达,他喜欢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日子,在被贬为农时安于田园生活,他曾写道:吾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
只是因为劳而有获,衣食能够自给,他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他的达观思想。
他还喜欢做菜,也乐于自己做菜吃,吃饭乃人生一大乐事也,这点倒是和我很像呢,从来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吃饭是一种任务。
苏东坡做的菜肴至今仍然有好多流传下来了,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了吧,杭州楼外楼的东坡肉有幸吃过一次真的是名不虚传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经过现在的厨师改良过。
个人总觉得会吃的人总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苏东坡,不管朝廷怎么贬都贬不倒他,因为不管在哪里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总能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总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
人似鸿雁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时间总是转瞬即逝,一切经历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么深刻而坚决的爱好人生。
读罢全书,留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们应该趁着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努力让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有价值!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三
好像总是这样,随着一个人年龄渐长,能使他快乐的事越来越少,在日复一日的叹息和抱怨中,浑浑噩噩地过着一天又一天。苏东坡,一个历史上真真切切遭受过命运恶待,还能淡然微笑的人。
苏东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藏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厉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正如他诗句所说:“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腐,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妄。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人生、对完美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国家不幸诗家幸”,在我看来苏东坡是“人生不幸诗家幸”。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他的性格并没变得尖酸刻薄,反而更趋温和厚道。这正是我们喜爱他的缘故。从古至今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的作家,即便他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予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喜爱,而不为短暂的文风淹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发乎肺腑的`真纯和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首旷达豪放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现实中又有几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用充满洞察力的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旷达和逍遥。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无论悲喜,无论沉浮,都能怀揣初心,一路向前。正如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在这样一个人面前,我们所有的伤春悲秋都显得矫情,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感叹时代太糟糕、命运给的太少呢!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四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老先生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老先生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五
读完《苏东坡传》,我知道了苏东坡之所以被人们记住,是因为他那乐观的心态,就算太苦太累,他也总能在苦中品甜,在累中放松自己。
苏东坡在一生中大量地写诗写词,诗、词的每一句话都是苏东坡的感情。比如:苏东坡的弟弟子由,子由住的房子又小又矮,苏东坡常常对弟弟高大取笑,写下两句: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大头。
这两句的意思是这样的,经常吟诵诗句,忽然一抬头,头撞在了头顶的墙上。
苏东坡的一生被称为风雨人生,他经常被赶到偏远的小城市,做一个小地方官。他被赶到一个地方,他就跟那里的人和平相处,帮助别人,同时也些出了许多美妙的诗句。
苏东坡在哪,别人就因为他的存在赶到幸福。他的快乐能感染身边的每个人。当他要离开莫个地方时,那里的村民都会依依不舍。
我们应该学习他乐观的心态,无私奉献,理解他人的美好的品质!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六
寒假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感触还是不少的,自以为从小学到现在苏东坡也在书本中出现不少次,对他不是很熟悉,但也了解了不少关于他的事迹,不过,现在看来,我错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后量移诸州。
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知制诰。
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这一段是从网上找的苏东坡简介,不是很详细,但却反应出了苏东坡命途多舛,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没有被官场的黑暗玷污,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
他无所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仅是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同时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更是造就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苏东坡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智力的诗人,他有一颗赤子之心,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智慧,同时他温柔敦厚。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这是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价,不得不说,评价很高,但苏东坡配得上这个评价。
苏东坡,一个骄傲的人,但苏东坡有着他骄傲的资本。
“猿鸣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苏轼,一个天真纯朴、终身不渝的诗人、画家、人民之友,一个本该翱翔于天际的鸟儿,却活在了错误的时代,羽翼尽折,匍匐在地。
如今人们赞叹苏轼,赞赏他的才华,称赞他的诗作,惋惜他的结局。
无疑地,苏轼具备能受人欣赏的一切能力。
他能书会画,诗词文赋样样精通,散发着如同熠熠生辉的宝石一般的光芒,吸引着人们。
他有着天才的魔力,他善于社交,上至天子皇后,下至黎民百姓,他都有结交。
他自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足见其胸襟之博大。
不仅如此,他还靠自己的直言不讳赢得了不少赞誉,这直言不讳也成了他的一大特色。
然而,他成于此,也败于此。
变法这种东西,是必须得到支持的,反之,反对者要么消失,要么就让他无法形成势力。
苏东坡的直言不讳,使他成了王安石必须处理的对象,王安石用了第二种方法。
自此,苏东坡被一贬再贬。
在颠沛流离中,他创作了一批传世佳作,靠着自己闲下来的心,他醒悟了,他说:“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他有了闲心去看那片竹柏那轮明月,有了逸致去“月色中欣然起行”。
心闲下来了,手脚渐渐忙起来了。
当年苏轼初被贬、再被贬的神态、心境,我们已不得而知。
今天,我们只要能轻声吟诵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听着淡淡的自嘲,眼前仿佛浮现出那片空明的月光,风吹过,竹柏犹如水中藻荇一阵摇曳。
这月、这竹、这柏,成了一位受贬政客、脱俗诗人在最艰难的岁月里闲暇时,保存千年的风景!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林语堂在序中这样说道。
我经常见到有作家只是为了乐趣而写文章,但没想到会记录得如此完整却语言婉转自然。
在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我不仅更加了解了苏东坡,也对林语堂本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原来我只是在课堂上学习过许多苏轼的文章诗词,也仅仅听过一些有关他的佚事。
我心中已经赞叹,这真是文学大家。
望着书的封面,我想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思绪;我想到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柔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我也想起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景象…怀着满满的好奇心我读完了此书。
我知道了许多曾不知道的.事,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人好朋友,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 林语堂写道:“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尽管如此,苏轼的一生无疑是成功而值得我们借鉴的。
虽然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不平,但得意之时还是比失意的时候多,怎能不自在逍遥呢?
认识林语堂也是在课堂上听说过其奇闻佚事,他以幽默的文笔出名。
但在《苏东坡传》中我却更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专注与感性。
有人评论道,没有人能像林语堂一样把苏东坡分析得如此透彻。
我也十分赞同这点,对于一个自己崇敬而喜欢的人,每个人都会对其深入地了解,但能将之记录为文字并继续影响其他人为之动容的,少之又少。
林语堂读懂了苏东坡的朴实而高尚,读懂了苏东坡的固执而善良,亦读懂了苏东坡的真性情。
或许就是这样,林语堂对自己崇拜的人的描写中并没有用太过华丽的字词去堆砌,而只是朴素地完成了这部传记。
这样也的确和苏东坡的性格十分相符。
在读《苏东坡传》时,既能读出苏东坡那淡淡的味道,也能读出林语堂这淡淡的味道。
林语堂说过:“我不是把书当小说写的。”虽然他写的都是事实,但是那事实读来却并不乏味,通过合理的想象修饰,人物都活起来似的。
这些,也正是我们读者想要的。
读完《苏东坡传》,对两位文学大家,我都更加了解,更加喜欢了。
最朴实的作品就如不加修饰的大自然一般,丰富多彩。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因为一首词,喜欢一个人。提到苏东坡,不得不读一下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林语堂先生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是啊,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真是世间难有的,可他那多舛的命运也是世间无人能比的。苏东坡曾写诗自嘲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就是这样一个永远在被贬之路上徘徊的诗人,却拥有着常人所不能有的乐观情怀,可以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或许,正是这种乐观的情怀成就了他在诗词上的地位,而每一次被贬他也都能找到心灵的归宿。
苏东坡的传奇人生,大概应是从乌台诗案开始的,诗案之前,苏轼的人生可以用平淡无奇来形容,尽管在仕途上也颇有些作为,但和他这命途多舛的一生比起来还是算不得什么的。诗案之后,苏轼便从此开启了另一番不同凡响的生活。
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苏轼首当其冲,自此之后苏轼便踏上了被贬之路。首先被贬去的地点是黄州。黄州之前,东坡的才情多用在仕途上,抒发对对北宋时局的种种看法,尽管仕途不甚如意,却依然意气风发;黄州之后,苏轼在心性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开始品味生活,探索人生,在诗词上也渐渐表现出豪迈洒脱的情怀和淡泊豁达的境界。至此,东坡居士才横空出世,可以说黄州是苏轼人生的一大重要转折点,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都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定风波》、《赤壁赋》等等。随后,苏轼有短暂的一段“东山再起”的时光,只是好景不长,元祐九年(1094年),苏轼再一次被贬,这一次却是遥远的广东惠州。可苏东坡永远是苏东坡,他那豁达的胸怀让他在惠州生活地依然有滋有味,他曾作诗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由此可见,他在惠州的生活倒也是潇洒有趣的,只是这种潇洒有趣在当时的某些小人眼里却是不可饶恕的。终于,这一次他被贬到了遥远的海南岛上的儋州。此时他已年过花甲,如此老人,翻山越岭,跨越大海,其中艰辛不言而喻。公元1100年,皇帝大赦天下,六十三岁的苏轼终于可以回京了,只不过这一次他再也没有机会回去了,也没有机会再见到情深义重的弟弟了。公元1101年,苏轼病倒在常州,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就这样,一代文豪,就此陨落,世间再无苏东坡此人。如此伟大的诗人就这样静悄悄的离开了人世间,走得那样寂静,那样令人黯然神伤。临终之前东坡曾说“我平生未尝未恶,自信不会下地狱。”是啊,这样一位富有人文情怀,而又悲天悯人的道德家又怎会下地狱,只有天堂才是他最终的归宿。
读完《苏东坡传》,跟着作者走完他这富有传奇性的一生,真的感触颇多,不仅为他那充满人生哲理的诗词折腰,也为他那坎坷的一生感慨。
人生就是这样,变幻无常,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刻将会发生什么,唯有好好做好自己,活在当下才是正道。
几个星期前,我带着云朵回她姥姥家,闲暇时,我和母亲谈起村子里的人和事,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位胃癌晚期患者。今年秋天,国庆节放假我回家的时候还见过他。那时他站在街上与左邻右舍谈笑风生,微笑长挂嘴边,好不快乐。短短两个月,已然物是人非。我没有再见过他,只是听我父亲说起,病榻上的他已瘦骨如柴,面色萎黄,提不起任何的精神,因为家里原因他没有接受任何的治疗,如今,精神防线崩塌,自然也就活不过多长时间。两天后他与世长辞,结束了短暂的人生。很突然,几个月前还生龙活虎的一个人就这样没了,也很痛心。
以前,我总在想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很迷茫,一直找不到答案,直到一七年结婚,一八年生子,我才找到人生的意义。不光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着,还是作为一名孩子的母亲存在着。以这样重大的意义存在着,我不得不好好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优秀,让自己更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母亲。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的人生设定一个合适的理想或者目标,并为之付出相应努力;同样,我们也应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如此,才不枉此生啊。
最后,还是希望用苏东坡的一首词来作结语。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八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苏东坡传。
1000字,欢迎阅读。
上次挑灯夜读,还是上大学那会干的事。那时宿舍晚上11点断电,为了应付第二天的考试,熄灯后只得跑到楼道借着路灯临阵磨枪,天冷时还得背床厚厚的被子。时过经年,最近竟又为了一本《苏东坡传》心甘情愿地熬到深夜。
平素读书机会甚少,更难得一本书读两次,唯独这本《苏东坡传》在几年前读过之后让我念念不忘,特意买来再次拜读。这本书何以如此吸引我?不外乎两个人的原因--主人公苏东坡和作者林语堂。
苏东坡之天纵才情已不必多说,书中妙手着文章的例子比比皆是。苏诗不少见,但书中引用的诗文都结合了诗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借诗人之口自然吟咏而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来更觉鲜活可感。
东坡先生生性豁达,喜好交游,常人也有机会和他举杯共饮,寻幽探胜,当他在月夜孤舟上发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慨叹时,孰能不神往?这是和东坡先生同时代人的幸运,但他们也是不幸的,苏东坡所在的时代正是宋朝由盛转衰的几十年,对黎民百姓来说这就意味着动荡和灾难。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苏东坡个人而言,急剧变革的时代和积极入世的他相互成就,但其坎坷的命运从一开始也就已经注定。数十年宦海浮沉,陷于流俗与通变之争,苏东坡历经颠沛流离,妻离子散,一度穷困到无炊米度日。作为元佑党人的精神领袖,他为民请命,忠言直谏,抗争不息,却未曾有丝毫妥协与退却。
自始至终,苏东坡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与入世的钢丝上行走得游刃有余。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对亲人、爱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汤汤,充盈在胸,随意喷涌即是锦绣文章,一曲“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成千古绝唱。
面对多面的、立体的苏东坡,细数其功无疑是徒劳的,往往挂一而漏万--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天才可以感知却无法琢磨。读苏传,其实是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和心灵的伟人生活,即便诗人已作古,但他留给我们的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却如江风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回到题目,不得不提另外一个才子--林语堂。老实说,这本书和现下主流文学风格相去甚远,缺乏足以引爆眼球的元素,但它的吸引力恰恰来自于它的纯粹。诚如作者所言,他写这本书只是“以此为乐”,当然也是源于他对苏东坡的喜爱。
在这样一种创作动机下,写出的作品自然格外隽永耐读。作者不是隔岸观火,读者就容易置身其中,着了迷的人好像和这本书订立了某种盟约,只要一翻开书就身不由己地紧随内容的铺陈或喜或悲,及至读到苏东坡去世一节,终于忍不住掩卷长叹。
叹息未已,忍不住又翻开继续往下读,再翻页,书行此处戛然而止--读者肯定会嫌不过瘾--书也许可以续写,但人生没有续集,世上断不会再有第二个苏东坡式的人物了。不过,又何必拘泥于此呢?“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人在千年前就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
昨天一时兴起和友人夜访月湖,兴尽归来已是丑时。随心而至,寄情山水,自谓有东坡遗风而窃喜。及至翌日,信笔而书,千字乃止,是以为感。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
诗词。
一样永留千古!
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着名书法家、画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讲。
作文。
的语文老师的讲述了吧。老师非常喜欢苏轼,仔细的讲述了苏轼的生平,讲到最后竟声泪俱下,让人动容,给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后想想也并没有什么实感。
这次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所有这些都可以和东坡一生的轨迹吻合。在这所有中,我觉得真性情的乐天派最能形容东坡。他是那种心中有感触不得不吐之为快的人,因此后代有了无数的好诗词,也因此他自己一生都被小人诽谤,但也不知“悔改”情动嘴开,自己也说“我真是不可救药”;他是那种游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人,从年轻时的积极入世为官,到几经升迁贬职最后只想卸甲归田,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职的一方为百姓造福也为自己修炼;他是那个一生都不缺乏声誉的人,既以此享过好处同时也牵累过不少人,然而却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同农人谈天说地纵使农人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是那个纵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纵情山水的同时也装点山水,这便有了苏堤,品酒之时也尝试酿酒,虽然只是在酿酒过程中把自己灌醉而已;他是那个可以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泪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每到一处地方,他都与自然融合与当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个翛然落拓的浪漫主义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游,在月下饮酒赋诗;他是那个深得几代皇后喜爱的诗人,让我对这几位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如海的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触,其实都能是一个真性情的表现吧--只有最纯真、最率性、最真实的人才能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潇洒、如此的热爱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动。从东坡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种爱、喜悦、快乐、平和的力量,从他的诗中,从他的经历中散发出来。我彷佛可以看到他举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锄头快乐的耕耘并自比陶潜。在人的一生中,总要有几个精神偶像的,苏东坡就应该是其中一个。在面对人生的坎坷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态度很重要,是笑对苦难呢?还是一蹶不振?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圈住了自己的心,慢慢得使自己不能放开,不能释怀,不能真真实实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难,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从今天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九
苏东坡,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而在我看了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我才觉得我所了解的不过是苏东坡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简单的生平罢了,而林语堂所了解的是苏东坡的一生乃至他的思想灵魂,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
从第一次读苏东坡的诗词开始,我便被这个谜一样的大文豪给吸引了。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畅的华彩;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洒脱的旋律;他将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总之,他的'作品里总是饱含着情思,总是充溢着豁达,总是蕴藏着深沉。自此我便对这位乐天派大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了一些他的资料,找来了一些他的作品阅读,尽管有些我不明白,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
读了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后,我又了解到了一个不同的苏东坡,对有着一身传奇经历的苏东坡更是添了几分喜爱与敬仰。
我敬仰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了。他的诗,有激昂豪迈的、有深情款款的、有清新雅致的、有饱含人生哲理的……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因为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他写作除了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然而,如今人们爱读他的诗文,也别无理由,只是因为他写得美,写得遒健朴茂,字字自心肺间流出。从苏东坡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透过苏东坡,我仿佛能够触碰到中国文人飘起的衣襟,我好像能够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豁达乐观的胸襟和积极处世的态度。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纵然经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痛苦。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似乎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他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如此积极乐观之人,难怪林语堂会如此评价他:“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种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才会如此奔放灵动,豪迈不羁。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态度,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至情至性的品格。苏东坡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他对亲人、朋友更是有着深厚的情义。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苏东坡爱好游山玩水,吟诗作文,还常饮酒作乐,生活十分惬意!
诚如林语堂所言: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一切精神和思想,都将如同他的诗词一样永垂千古!
在《苏东坡传》中,作者林语堂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一个与世人眼中不同的苏东坡,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的苏东坡,一个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的苏东坡。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正是他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十
苏东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医生是丰富多彩的,他聪慧过人,心神更是天真无邪。它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才,阅读苏东坡的一声,往往会被他的浩然所吸引。
苏东坡自有其及其迷人的魅力。就如同魅力之在女人,美丽之在花朵,是宜于察觉而难于说明的。
苏东坡的这种高深莫测,令人不知应当因其大无畏的精神而敬爱他,抑或为了使他免于旁人的加害而劝阻他、保护他。
他身上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遏制,这股力量,有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有力在他身上运行。他挥动巨笔,肆无忌惮的泼墨,如同儿戏一般。
对于苏东坡的人格与品质,我只能说自己可能连仰望的资格都没达到。
在历史的长河中,迎来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人,而苏东坡是一个渺小而又庞大的人,为何说苏东坡伟大,因为,苏东坡像一面镜子,从他的一生中可一折射出中国文人的精神与思想。正是这些精神与思想才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一直流淌,永不干涸。
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至连表皮都没达到,认为自己真的幼稚,但还是要写下来,这既是我的读后感,也是我向一个伟大的文学领袖致敬。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十一
就是在你看完一本书之后做的笔记!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
林语堂,福建龙溪(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192019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中国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在林语堂笔下,讲千年前的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笔触,一个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向我们走来。
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对于。
诗词。
文赋书法绘画,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
散文。
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苏轼位居其列。
宋词。
方面有“苏辛”之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书法上宋四家的“苏黄米蔡”苏轼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享誉书史。苏轼的画是文人画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提出“诗画一律”的概念,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从人生经历上看,苏东坡的遭遇坎坷、磨难深重,亦十分罕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33岁时苏东坡一度进入中央政权的中心,但很快由于政见不合,他便开始了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但一生也未能逃离波谲云诡的政治漩涡。35岁时他正当盛年,被贬往杭州任通判,从此开始了恶梦般的贬谪流放生活,按时间顺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这个路线图总的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而离黎民百无耻政客的中伤、流言、攻击、陷害,他不屑反驳与回击,只是莞尔一笑,然后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个流放地。在惠州的松风阁流连漫步时,他想到的是“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能放下的是个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禄。而百姓万民之忧乐却总是挂在他的心间。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平反冤情、为民请命……每到一地,苏东坡总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语堂称他是“百姓之友”。他把任何一个流放地都当。
作文。
化传播的场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因东坡而灵动,而“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长江边的荒僻之地黄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东坡赤壁”由此名扬天下。惠州的“玉塔微澜”、徐州的“放鹤亭”、扬州“三过平山堂”,莫不浸润着苏东坡的旷世情怀。
·所谓华美靡丽的风格,可是说就是堆砌艰深难解之辞藻与晦涩罕见的典故以求文章之美。
·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上,正如我所看见的他那两幅墨竹上那乌黑的饱墨之光。
·在势如奔马的狂波中逆流而上,在沿江的岸边一步步俯首躬身向上跋涉而行。
·苏东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劳苦,忽然瞥见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的那么悠然自在,似乎丝毫不为明天费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盘算,为了功名利禄而是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镣铐的枷锁,是否值得?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征。
·此一巨大的扁圆石头,呈苔绿色,背上满是晶莹的小水珠。青蛙尾尽处为一石洞,其中发出清脆的潺湲之声。
·苏东坡这时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一时骅骝长嘶,奋蹄蹴地,有随风飞驰,征服四野八荒之势。但是弟弟则沉默寡言。父亲则深沉莫测,对事对人,一概不通融假借,因此处世则落落寡合,将身旁这两匹千里之驹,随时勒抑,不得疾驰而奔。
·苏堤和西湖之与杭州,正如美女花容月貌上的双眸。我常想,倘若西湖之是空空的一片水——没有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岛,一画龙点睛增其神韵,那西湖该望之如何?几百年来的中国游客,春季到来之时,向西湖蜂拥而至,度蜜月者,在湖上泛舟垂钓,或在垂杨之下的堤上散步,以消磨时光。有名的西湖十景包括东岸上的柳浪闻莺;另一景是在湖上的小岛上,由苏东坡兴建的,叫“三潭印月”。的确是,湖的四周没一个角落不使游客觉得美丽出奇而感到荡气回肠的,晴天也好,在与众也好。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千年难遇的才子,他曾这样评价这位文坛伟人:“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才气洋溢而乐观的人是难求的,像是苏东坡这样的文坛巨匠是世间独一无二的,在他这样多才多艺,守正不阿的人身上,要寻觅出让人敬佩的理由那倒是轻而易举、随手拈来即可的事情。书中的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逗趣儿的人。但这些所谓的描述都不能完全勾勒出苏东坡带给世人的印象。苏东坡不仅仅是一个诗人、画家或是百姓挚友的伟人,他思想清澈,写作优美,作为勇敢,决不为功名利禄动摇,也不因世俗之见而违背自己的意向。他对人热情慷慨,“虽不积存一文钱,却认为富比王侯”。他富有出众的口才,但有时也是心直口快导致招惹了小人,他多才多艺,诗风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动人心以真情。“处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书中的苏东坡过的快乐幸福,不屈不挠,无所畏惧,像是一阵清风度过了传奇的一生,又如一抹阳光找到现在人们的心中。
从小就听闻苏东坡的名号,随口拈来的苏东坡的著作也是不少,但是什么时候又曾如此了解过他的一生,不了解一个人的故事,背诵他的诗词又怎能了解诗句背后的情感,俗话说知人论世,只有在了解了他的故事之后方可深入体会诗里字里行间隐匿的情感,就如同“炼字”,是我最欣赏古人作诗作词的一种金益求精的方式。“吹断檐间积雨声”中的“积”字、“霜风来时雨如泻”中的“泻”字、“写照江天一抹红”中的“抹”字定和王安石《泊船瓜舟》里写的“又绿春风东南岸”中的“绿”字一样必是推敲已久,带给人的一种诗中景象重现眼前的感觉,定是这些个字给人一种在心上轻抚的丝滑,一种延绵千里的意味。
苏东坡的一生就是他的真性流露,虽然在玄学上他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但是他却不肯接受人生既是重担又是苦难的说法。他的信仰是他混合的人生观。他这一生,尽情享受人生,不管贬谪与否,他都乐观面对人世间的一切。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在宦海可谓三起二落。当年的皇太后为他撑腰,让他平安地度过了一段宦海时光,但是朝云和皇太后的去世的的确确是个巨大的转折点。
《苏东坡传》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惟妙惟肖的文坛巨匠的一生传奇,更是给予我受用一生的经验。苏东坡,一位陪伴无数人成长的古代文人,如此之大的影响,这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苏东坡传,其实是一本写给外国人看的中国古人传记。林语堂用英文记录下了这位千古文人的一生,语言颇为新颖。毕竟,很少有人用西方人的价值观来评点这位唐宋八大家之首的苏东坡的。
书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倾慕仰望之情溢于言表: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苏东坡可以说是宋代为数不多的文政兼擅的一个人,也正是这出人的才干给了他一段坎坷的人生旅途。他的文采,用林语堂的话说,堪比西方文坛巨匠莎士比亚,以人物论,有好似英国小说家萨柯雷。他在政坛上叱咤风云倒有几分像法国的雨果,而他动人的特点又如英国作家约翰生。光从这点看,便可知苏轼此人令人捉摸不透的个性与人生。
说到苏东坡,就不得不提起王安石。这不仅仅因为他们二人都是宋代闻名于世的文学家,更在于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不断地为那段复杂的历史争论。林语堂则对王安石的认识是非常消极的,几笔把他勾勒成了一个政坛上的小丑,将北宋衰败的原因几乎全盘归结到他的身上。的确,王安石的变法没有达到他心中的效果,林语堂是这样解释他的失败的:“任何法西斯极权主义的变革永远是打着所谓‘人民利益’的旗帜,却与人民的想法背道而驰。这样的变革是不会成功的。”法西斯极权主义和王安石变法的联系似乎在历史书中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比喻也许是出于为苏东坡辩护,但却令人对王安石新政有了形象的理解。
苏东坡与司马光一样,是极度反对新政的保守派。然而,他们的命运却被改革时的当权者随意践踏,“元佑党籍碑”也榜上有名。为此,林语堂深感不平。因此,书中不仅仅否定了王安石的政治观点,连他的文化功底也不放过。王安石的《三经新义》被说成是他的小儿子与一群“政治走狗”仓促编成的,而且错误百出,但参加科考的学子能否考中就取决于能否作他这本书的应声虫。
除此之外,林语堂还对王安石关于字源学的学问讽刺了一番。他这样形容王安石对文字的理解:“这门古怪的学问完全是幻想,最终成为了茶余酒后的笑谈。”比如说,“波”这个字触动了王安石丰富的想象力,他解释说:“波”,乃“水之皮”也。明明“波”是由意旁“氵”与声旁“皮”组成的,可他却荒唐地解释为“水之皮”。苏东坡得知后,戏谑道:“‘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
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上的冲突造就了北宋末年的一段令人回味的历史。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可当历史太过精彩时,真相是谁也说不清的。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十二
《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向十分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
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可是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
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可是,我很佩服苏东坡。第一是因为他为人十分乐观。他经常被贬到这贬到那,但他从来没有一次愁眉苦脸过,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应对每一个人。第二是因为他作诗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资料,只要遇到一点小事,他都能挥笔写出一首诗来。并且他的诗永远是那么清新。
同时我也特别同情他。一个人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这一刻不明白下一刻的命运。就连最终死也是死在被贬的路上。可真够可怜的。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十三
不想谈那时的政治,政治给我的感觉半是恼怒,半是怜悯。
只想论苏东坡交友,每到一处,他总能围拢一大批好友在身边,甚至到了一天没有客人就好像不舒服似的。
一、幕后听言。
苏轼曾对他的弟弟子由说过这么一句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是一个天才,自小在祖父和父母亲的家庭熏陶下成长,再加上他自己杰出的天赋、过目不忘的才能,他若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他又是一个天真的天才,认为天下人人都是好人,不管官场尔虞我诈、阿谀奉承,他只凭着自己的心与人交往,天真得没有一点心机。可喜的是他有一位精明且又自知之明的妻子,在他初尝做官的感觉而不够老成熟练时,做妻子得便从旁提醒他,警告他;在苏东坡与来访客人谈话之际,她就躲在屏风后面屏息凝听,然后将自己对客人得判断告诉苏东坡,让他交往的时候注意;她还警告丈夫提防那些过于坦白直率的泛泛之交,要提防丈夫认为“天下无坏人”的前提下所照顾的那些朋友。
君子之交淡如水,速交的友情靠不住。
这种速交的友情在苏轼身上体现的不是很明显,真正得以践行的是王安石。司马光曾评价王安石“为人不甚坏,其过端在刚愎自用”,苏轼也评其文章曰“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好使人同己。”是以林语堂称王安石为“拗相公”,很贴切了。其实,真正不善的的确不是王安石本人,而是他身后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出卖王安石的吕惠卿,两面人邓绾,母丧不奔的李定。这些人是名副其实的小人,得志便猖狂。由此可见慎交友的重要性。
二、子由、朝云。
苏东坡与其弟苏子由,是完全迥异的两个人。子由高大,丰满的圆脸,两颊附近松肉很多,个性沉稳、实际、拘谨、寡言,为人可靠;东坡健壮结实,骨肉匀亭,尤其有一个敏感活动、强而有力的嘴唇,性格爽快、开阔、好辩、天真、不辨后果。在文学风格上,林语堂讲东坡像写小说的威廉·詹姆斯,而子由像写心理与哲学性论文的亨利·詹姆斯,但实际上两人却是反着来的。两人性格的不同也注定了他们在仕途上坎坷遭遇的不同。在我看来,苏轼和苏辙两人的关系毋宁说是兄弟,不如说是朋友。两人政见相同,不会出现王安石与其弟王安国、王安礼政见对立的局面;两人不管身居何地,或近或远,都会心里挂念着对方,互通信件,互抒肺腑;在路过对方所在地时会前去叙旧,家眷不方便照顾时会托给对方。朋友好到一定程度如亲人容易做到,但亲人到什么程度才能成为朋友甚至知己却不得而知。
对于苏东坡来说,除了他的弟弟子由,还有一位知己——侍妾王朝云。
王朝云并不是一些人所说的跟他又某种关系而娶来的歌妓,朝云在十二岁时被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其前妻的堂妹——买来当丫鬟,她是在进入苏府之后才开始学习读书识字、唱歌跳舞的。朝云是一个天资聪慧的姑娘,她仰慕苏轼的才华,向往他的精神世界,在服侍了苏夫人几年之后,便升为了苏东坡的妾,这在宋代极为常见。朝云是东坡的知己,她能够说出东坡“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无论东坡调到多么偏远恶劣的地方,她都能始终如一地追随他,陪他颠沛流离。知己,就要有共同追求的目标,子由与他是政治好友,朝云与他则是仙道生活的好友。东坡称朝云为“天女维摩”(意为一尘不染),她信佛,也对道家长生术感兴趣,她乐于行善,两人曾一同创建了放生池。真正的朋友、知己是能同甘共苦,王朝云做到了。
三、文学艺术挚友。
苏东坡是一位天才,更是一位全才。他的“全”表现在诗文的集大成;书法绘画多为人称道;对建筑情有独钟;对做菜、酿酒、制墨、瑜伽等多有研究。在这些方面,他比在政治上更能教到挚友。在诗文上,有“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四人与陈师道、李廌并称“苏门六君子”,他们在诗文方面或多或少的受到苏轼的影响,成为继欧阳修、苏东坡之后再文学上颇有成就地一群人。在艺术上,尤其表现中国笔墨欢愉的情趣上能够独创一派,他最喜欢的消遣是他的“戏墨”之作,他创了有名的墨竹,也和年轻的艺术家米芾共同创造了以后再中国最富有特性和代表风格的中国画。米、苏、李(李公麟,也即是李龙眠)称为宋朝三大家,将诗文艺术合二为一的时间当属有名的“西园雅集”,十六位名家聚会于驸马王诜的庭院中,其中就有苏门四学士、宋朝三大家、苏子由等人。说到绘画,尤其是画竹,不得不提到他的好友——画竹名家文与可。二人在性格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东坡认为文与可是“袜才”,谈其“初不自贵重”,将“持缣素而请者”,这样一个人却与东戏谑往来,常画墨竹以赠。东坡有一股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已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四、渐不为人识。
“乌台诗案”之后,苏东坡被贬到了黄州,由于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了。他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务农,自称“东坡居士”,建雪堂宴请宾客,种草木,辟果园,筑水坝,建鱼池,在这个过程中,与邻人、甚至当地的太守也因佩服他而愿与他交好。不光此地,苏轼被贬的杭州、惠州、儋州太守,也为他的正直折服,像儋州太守詹范、博罗县县令林抃都成为了他亲密的朋友。广州太守王古接受了苏轼建医院、引水防洪的建议,后却因“妄赈灾民”而免官。在黄州,有一个马梦得,在来黄州之前便已经追随苏轼二十年,信任他也崇拜他,苏轼曾在诗中叹息:“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苏轼的魅力是值得这份追随和忠心的。
一个天才诗人成为了农夫,是诗人之幸,亦是农夫之幸。
他可以化枯燥为有趣,化坎坷为达观。他曾说,失去认识时间美好东西的人,才有福气。他芒鞋竹杖而出,雇一小舟,与渔礁为伍;穿农人短褂子日日横过黄泥板,喝醉后不是小睡就是哼唱《黄泥板词》(一首流浪汉狂想曲);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句子重组,照民歌唱出,自己打着拍子和农夫一起唱;在田间农作的空闲时间与农夫闲聊。他是那么的平易近人,那么的没有架子,以至于往往被醉汉东推西攘或粗语相骂,他却“自喜渐不为人识”。
苏轼曾说过,“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是道士之士也。”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聚龙这么多好友在身边,那才是真正的大哲。
五、鸡犬识东坡。
之前讲过苏东坡对建筑情有独钟,除了能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够用这项技术造福百姓,得到了百姓的称赞,由此,他成为了百姓的朋友,形成了“鸡犬识东坡”的局面。
林语堂在此书中说,“我简直不由得要说苏东坡是火命,因为他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不管身在何处,不是忧愁全城镇的用水,就是担心运河和水井的开凿。”陕西旱像出现,他想尽办法为农民求雨;洪水到了徐州,他主持修建防洪工程,洪水撤退,他又建造“黄楼”以防水;在杭州,他改造运河以防淤泥,畅交通,建水库,以解决杭州人的用水难题,这些都甚有成效。除了治水外,他还关心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和那些“在王安石创设的那无边旧债的荆棘里玩他们狙击黎民百姓的游戏”的人相比,苏东坡由不得人们不去敬仰他。在百姓看病方面,他在密州时曾采用抄药方等零星的方法,在杭州时建立了一支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在广州也创建了公家医院。在解决惨无人道的溺婴问题时,他给太守写了一首言之灼灼感人至深的信并且建立救儿会。在解决百姓饥馑的问题上,苏东坡一次又一次上奏章,请求废除王安石新政中危害百姓甚重的青苗贷款,请求拨粮以预防饥荒,他单枪匹马只身奋斗,还总是遭到小人的阻隔,在对抗官僚的长期作战中,曾写信给好友孔平仲说:“呜呼,谁能稍助我乎?”他为了百姓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读之让人心痛心酸。
我说过,政治让我怜悯,怜悯的对象便是这个身先士卒的苏东坡。
六、僧道为友。
我们常说苏东坡是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学大家,这就说明他与官场、僧人、道士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了。关键是就算与僧道交往,苏东坡也能与他们成为最要好的朋友。
在僧人中,有佛印、惠勤、參寥与他关系最好,佛印风流潇洒,与苏东坡之间常有互相娱乐之事;出家人自由游荡、寺庙为家的习性,让參寥可以陪伴苏东坡以解忧。在道士中,死而复生的乔仝常为他送别,但最神奇的要数道士吴复古,他简直就是一个幽灵一样的人物,不管苏东坡被贬谪到什么地方,总会有他的影子,他的出现也给了苏东坡一点安慰。与僧道为友,让苏东坡的交友历程又得到了一次升华,在其人格魅力上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七、对待政敌。
他是政治上天真的孩童,屡受迫害和打击;他是诗文上杰出的才子,奋笔疾书痛斥奸邪。而他的敌人总是巧妙地将二者联系起来,从诗文中找茬治他的罪,最严重的便是“乌台诗案”。他们甚至在苏轼上书皇帝的谢表中寻找大不敬之语,这些人,每天闲的没事干,就以“为苏东坡的诗作注疏”为毕生一大“事业”,可谓是“易进如蛆蝇,腥膻所在,瞬息千万”。苏东坡——或者说反对新政者的头号政敌——王安石在因为小人出卖、一个看门官吏郑侠献画而被罢黜,成为了一个疲惫颓唐的老人时,苏东坡还不忘去看望他,并且乐于和他讨论诗与佛学多日。还有一人名章惇,曾是苏东坡故友,曾在苏东坡遭受“乌台诗案”被贬后劝他改过自新,但这是个心胸狭隘的人,只因皇太后摄政期间他遭监禁,所以皇太后甫一去世,他便如恶魔般疯狂地向元祐大臣报仇,并且将旧日的狐朋狗友召还予以重位,荼毒百姓,混乱朝政,与王安石的放逐政敌相比,简直时惨无人道,甚至还上书建议掘司马光之墓,鞭其尸体,幸而皇帝还未愚昧到准其揍折。这人对苏东坡兄弟更是苛刻无情,将子由逐出官舍,在子由租借民房时又控告他借用官势抢租民房。对苏东坡,将他一贬再贬,从惠州到儋州再到海南岛,可谓费尽心思。章惇的儿子后来想拜访苏东坡,又害怕苏东坡会向他父亲寻仇,于是写信试探,苏轼回信中言他与章惇“交情固无所增损也”,又说“但已往者,更说何益”?就这样云淡风轻地解除了章惇儿子的忧虑。这封信竟会让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圣法兰济点头称赞,正是“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对于政敌的态度,更加体现了苏东坡一尘不染的良心,“不管遇到何等难题,何等情形,他都以真诚勇敢之态度相向,他愿把一切付诸天命。”
八、太后恩宠。
苏东坡总能得到历朝皇后的庇荫,在他受审时,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在他退隐之时,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得势;甚至在他一生中较晚的岁月里,若不是神宗的皇后代摄政事,他就客死蛮荒了。在他外放或贬谪期间有很多需要国家援助的措施,太后都予以批准,太后是苏东坡的伯乐,有此伯乐,千里马才能驰骋千里,有所作为。
“人的心灵活动可以脱离自己而成为自己的观察者,在更微妙的阶段,心灵以旁观者之身,可以观察到两个思想之间的空白。最后阶段,在心灵里一无所思,而能察觉比较微妙的次原子物质的形式,消除了一般人与自我的观念。”这是苏东坡练瑜伽所给他带来的心灵感受,其实也正是这种感受贯穿了他的整个交友历程,一个能自己面对自己的人,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坦诚地面对他人呢?(白微)。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十四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东坡作为文坛诗文大家,写作“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传世经典作品自然浩如烟海,不是我这十分之一吊子能读全的,也不是我想在这篇小短文中所能列举全的,仅就我熟悉的文字材料中常看到的在这做个记录,算是对自己对这些文章的温故知新吧。
东坡为一性情中人,寄人怀人文章自然情真意切。而说到人,弟弟子由不得不说是苏东坡最亲最思念的人。有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证:
转朱阁,低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婢娟。
这首“水调歌头”是熙宁九年(一0七六)在密州时作的。在神宗熙宁七年(一o七四)九月,苏东坡在杭州的三年任期届满。他弟弟子由那时正在山东济州任职,苏东坡于是呈请调到山东去。他所请照准,这次他是升任密州太守。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词序写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兼怀子由”就可看出对弟弟的思念,东坡曾经这样感慨自己和弟弟的关系: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深情自不待说,留待后人慢慢咀嚼。
对待女人苏东坡的态度一直是“乐而不淫”,在当时的社会能做到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的,伟大如欧阳修也有丑闻,观念中才子好像都会与风流搭档。东坡一生三任妻子,首任妻子王弗是最让旷达豪放的东坡断肠的人。婚姻父母做主,结婚时东坡18,妻子王弗小他3岁,美貌贤慧,机敏贞静,知书达礼,两人相亲相爱,可惜王弗早逝。王弗逝世十年后,苏轼还难以忘怀,依旧梦见她,写一首凄美哀怨的“悼词”《江城子》,据说,这首《江城子》是宋词史上第一首“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里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堂妹,读书不多,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王润之与苏轼共同生活25年,跟着他享受了荣华富贵,也吃足颠沛流离之苦。是陪伴苏东坡青壮年时期生命最旺盛时的伴侣。
第三任妻子朝云原本是妻子的买的丫鬟,后来成为侍妾,绍圣元年(1094年)八月,苏轼59岁,被贬往荒凉之地惠州。他想到朝云才三十出头,漂亮聪慧,没必要跟着自己受罪,就劝她也离开改嫁。朝云非常生气,第一次对他大发脾气,然后收拾行李,跟着他长途跋涉来到惠州,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苏轼对朝云既怜爱又感激,称她为“天女维摩”,晚年给她写了许多诗词,视为真正的知己。朝云初到惠州时,见霜露已降,落木萧萧,不禁肃然而惊,悄然而悲。苏轼就作了一首《蝶恋花》,让她歌唱快乐: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朝云歌喉将啭,声音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泪满衣襟。两年之后,朝云得了重病,不治身亡。临终之际,朝云握着苏轼的手,念着《金刚经》上的谒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意思是自己死了就死了,要他不必太伤心,倒要多多保重。苏轼把朝云葬在惠州的.西湖孤山栖禅寺大圣塔的松林里,在墓边筑了“六如亭”,撰写了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他还作了一首《西江月》,表面咏梅,实则悼念朝云: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年过六旬的苏轼,一生旷达大度,从未曾为生活的苦难掉过一滴眼泪,却在朝云的墓前,追忆往事,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万丈红尘,吾谁与归?”
印象中,苏东坡少有写父亲的诗文传世,不知为何,这成为我读这传记的一大疑问,期待以后有所印证。
人事外,历史也是东坡吟咏的对象之一。其中我们不得不提咏史经典《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词豪迈的一塌糊涂。只要你是男人,一读,丹田没有不涌起一股叫豪气的,这豪气直冲霄汉,再猥琐的人读它时也会挺直腰杆成为伟丈夫。词从苏轼由婉约变的豪气干云,开了一代词风。不知后世有多少英雄豪杰是有此词撑起的!是男人都要读一读,并且要好好的读!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十五
《欧也妮﹒葛朗台》是我读过的为数不多的外国文学名著之一,还是初中的时候看的。它的故事没有骇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但对于它,我却始终留有深刻的印象。
当初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喜欢那个美丽善良的欧也妮。她温柔隐忍,对于自己吝啬的父亲,她始终是顺从的态度。但为了爱情,她勇敢地把自己全部的金币给了表弟查理,在父亲例行要她展示自己的金币的时候,她因拿不出金币,被父亲关进房里,只给冷水和面包。因为此事,她胆小而贤淑的母亲被吓得一病不起,而最终,她等来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
欧也妮是个让人心疼的女子,她的父亲,视财如命;她的母亲,懦弱胆小,在关键的时候保护不了她;克罗旭一家和格拉桑一家把她作为继承万贯家财的跳板;而她深爱的表弟查理,在发财后,为得到新贵头衔,日后挤进官场,和奥勃里翁小姐联姻,最终负了她。
那时候,觉得这样一个女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为了爱情,敢于把金币给自己爱的人、不怕因此同自己一直顺从的父亲起冲突,真的很勇敢。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不再单纯地因为喜欢这个女子而喜欢这本书,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能够更为客观地来评价书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老葛朗台这个形象。
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很特别。一般人的吝啬,大多是对于别人,而葛朗台却不止如此,他对自己的家人吝啬不说,对自己,也是吝啬得很。葛朗台称雄一世,积累了万贯家财,但他们一家人却过着近似穷困潦倒的生活,“他从来不买肉、蔬菜和水果,这些都由佃户替他送进柴房。他什么都节约,连动作在内。每顿吃的食物,每天点的蜡烛,他总是亲自定量分发;每年十一月初一堂屋里才生火,到3月31日就得熄火,不管春寒和秋凉;他给妻子的零用钱每次不超过6法郎;多年来给女儿陪嫁的压箱钱总共只有五六百法郎。”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十六
苏东坡作为文坛诗文大家,写作“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传世经典作品自然浩如烟海,不是我这十分之一吊子能读全的,也不是我想在这篇小短文中所能列举全的,仅就我熟悉的文字材料中常看到的在这做个记录,算是对自己对这些文章的温故知新吧。
东坡为一性情中人,寄人怀人文章自然情真意切。而说到人,弟弟子由不得不说是苏东坡最亲最思念的人。有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证:
转朱阁,低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婢娟。
这首“水调歌头”是熙宁九年(一0七六)在密州时作的。在神宗熙宁七年(一o七四)九月,苏东坡在杭州的三年任期届满。他弟弟子由那时正在山东济州任职,苏东坡于是呈请调到山东去。他所请照准,这次他是升任密州太守。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词序写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兼怀子由”就可看出对弟弟的思念,东坡曾经这样感慨自己和弟弟的关系: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深情自不待说,留待后人慢慢咀嚼。
对待女人苏东坡的态度一直是“乐而不淫”,在当时的社会能做到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的,伟大如欧阳修也有丑闻,观念中才子好像都会与风流搭档。东坡一生三任妻子,首任妻子王弗是最让旷达豪放的东坡断肠的人。婚姻父母做主,结婚时东坡18,妻子王弗小他3岁,美貌贤慧,机敏贞静,知书达礼,两人相亲相爱,可惜王弗早逝。王弗逝世十年后,苏轼还难以忘怀,依旧梦见她,写一首凄美哀怨的“悼词”《江城子》,据说,这首《江城子》是宋词史上第一首“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里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堂妹,读书不多,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王润之与苏轼共同生活25年,跟着他享受了荣华富贵,也吃足颠沛流离之苦。是陪伴苏东坡青壮年时期生命最旺盛时的伴侣。
第三任妻子朝云原本是妻子的买的丫鬟,后来成为侍妾,绍圣元年(1094年)八月,苏轼59岁,被贬往荒凉之地惠州。他想到朝云才三十出头,漂亮聪慧,没必要跟着自己受罪,就劝她也离开改嫁。朝云非常生气,第一次对他大发脾气,然后收拾行李,跟着他长途跋涉来到惠州,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苏轼对朝云既怜爱又感激,称她为“天女维摩”,晚年给她写了许多诗词,视为真正的知己。朝云初到惠州时,见霜露已降,落木萧萧,不禁肃然而惊,悄然而悲。苏轼就作了一首《蝶恋花》,让她歌唱快乐: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朝云歌喉将啭,声音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泪满衣襟。两年之后,朝云得了重病,不治身亡。苏轼把朝云葬在惠州的西湖孤山栖禅寺大圣塔的松林里,在墓边筑了“六如亭”,撰写了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他还作了一首《西江月》,表面咏梅,实则悼念朝云: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年过六旬的苏轼,一生旷达大度,从未曾为生活的苦难掉过一滴眼泪,却在朝云的墓前,追忆往事,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万丈红尘,吾谁与归?”
印象中,苏东坡少有写父亲的诗文传世,不知为何,这成为我读这传记的一大疑问,期待以后有所印证。
人事外,历史也是东坡吟咏的对象之一。其中我们不得不提咏史经典《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词豪迈的一塌糊涂。只要你是男人,一读,丹田没有不涌起一股叫豪气的,这豪气直冲霄汉,再猥琐的人读它时也会挺直腰杆成为伟丈夫。词从苏轼由婉约变的豪气干云,开了一代词风。不知后世有多少英雄豪杰是有此词撑起的!是男人都要读一读,并且要好好的读!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十七
今年国庆七天长假,奉老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
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
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志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
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
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
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近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颇有感触。
比之于李白,他多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一生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劳累,被贬黄州时他虽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为了改变黄州丢弃女婴的习俗更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使那些刚出生的女婴享有了生存的权利。
出任杭州太守时他不仅整顿西湖,平衡粮价,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时为了解决农民因药价贵而没钱买药的问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医院。
甚至在高龄谪居海南时他仍然没忘了百姓,他教当地人读书写字,耕地种田,打井采药,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之于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旷达,他喜欢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日子,在被贬为农时安于田园生活,他曾写道:吾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
只是因为劳而有获,衣食能够自给,他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他的达观思想。
他还喜欢做菜,也乐于自己做菜吃,吃饭乃人生一大乐事也,这点倒是和我很像呢,从来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吃饭是一种任务。
苏东坡做的菜肴至今仍然有好多流传下来了,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了吧,杭州楼外楼的东坡肉有幸吃过一次真的是名不虚传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经过现在的厨师改良过。
个人总觉得会吃的人总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苏东坡,不管朝廷怎么贬都贬不倒他,因为不管在哪里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总能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总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
人似鸿雁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时间总是转瞬即逝,一切经历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么深刻而坚决的爱好人生。
读罢全书,留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们应该趁着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努力让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有价值!
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语堂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
此前我只读过林语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书这是第一次读。
选了他的《苏东坡传》。
看了前言他对苏东坡的喜爱,我就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等的书,毕竟作者的全部热情都在其中。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
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
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
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
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
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
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我最敬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
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
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读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十八
怎么说呢,因为作者带入了太多的个人情感,尤其是关于王安石、关于变法,这样非但不能更好的展示苏子之才智品性,反而会让人对作者产生质疑,干扰读者对本书其他内容的认可。作为一本传记,不够客观算是硬伤吧,奔着林语堂而来,奔着四大传记而来,却有些许失望。
从历史的宏观纬度上去看,苏子一生若没有如此的波澜起伏的.经历,也不会有如此豁达优美的诗词。文字本就是一个载体,尤其是诗词歌赋,更承载着人生的每份阅历和心灵的每次颤动。离开这些人生经历,苏子的乐观豁达、自然洒脱就难以如此深刻的触动我们。他的所有经历不是凭空而来,与他的性格、与他的选择、与他的坚持等等都息息相关,离开这些,苏东坡也不会美的如此震颤人心。任何一个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都有自己内心深处所坚守的东西,暂且称之为“初心”吧!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篇十九
寒假,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感慨颇多。
他是这么描写苏东坡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我认为苏东坡的作品之优秀除了本身才华横溢外,有一些是因为经历之广阔。司马迁曾有云:“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而苏东坡也是如此,他最著名的几篇诗集,都是在落难时著作的,他一生的“辉煌”落在黄州、惠州、儋州,此时他正遭受贬谪。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正是如此。
其次,苏东坡的人生有点像我最近听到的一句话:“棋盘上,充斥着无数的可能性,不到临近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胜负在哪。”这句话主要说的是:一切皆有可能,但又带着些许希望。苏东坡童年便酷爱读书,希望长大做像范滂一样有利于国家、百姓的人。不想长大真做成了。第一次应试便考中,后因母去世,服丧;王安石变法被贬杭州;写抗暴诗被贬密州;之后因为倔强,被贬数次;再王安石、吕惠卿下台,神宗仙逝,任翰林学士辅佐幼帝。
最后,也是最不易的。苏东坡在遭受一路贬谪,仍然没有丢失仁爱之心。我记得初中课本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生命的价值在于在奉献中不断提升。”王安石变法前期并没有什么不良反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渐渐暴露,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甚至卖儿卖女,啃树皮、树根,消化不良胀死的。而与此同时,每年的孤儿越来越多,很多冻死在街头,饿死在垃圾堆边。苏东坡不忍,便收养孤儿,但“和尚多粥少”,睿智的他想到成立一个机构,让当地的富裕的家庭帮衬,自己也省吃俭用。真正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也远高于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活动通告模板通用(优秀13篇)
- 2023年有关适合初雪的文案通用(模板14篇)
- 最新小班数学找相同教案(优质17篇)
- 2023年幼儿园大班颜色变变变教案(实用10篇)
- 家给我温暖(汇总15篇)
- 合同变更说明两篇如何写 合同变更协议怎么写(七篇)
- 量化考核实施方案通用(汇总9篇)
- 2023年幽默的老师如何写(大全14篇)
- 最新校长的致辞范本(精选20篇)
- 人生一场梦(模板18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