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刘邦人物评论范文范本(汇总9篇)

  • 上传日期:2023-11-21 22:40:04 |
  • ZTFB |
  • 14页

比较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照,从而找出它们的异同和相似之处,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在写总结时,要客观、冷静地观察和思考,避免个人主观色彩过重。接下来是一些总结范文,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写作灵感。

刘邦人物评论范文范本篇一

刘邦性格豪爽,不太喜欢读书,但对人很宽容。他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刘邦长大后,经考试做了泗水的亭长,时间长了,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刘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刘邦的妻子是吕公的女儿吕氏,吕公本来不住在沛县,后来和家乡的人结下冤仇,便和家人来到了沛县,因为沛县当时的县令和他是好友。在刚刚到沛县时,很多人便听说了他和县令的关系,于是,人们便来上门拜访,拉拉关系,套套近乎。刘邦听说了也去凑热闹,当时主持接待客人的是在沛县担任县主簿的萧何,他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是贺礼钱不到一千钱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刘邦根本不管这些,虽然他没有带一个钱去,他却对负责传信的人说:“我出贺钱一万!”

吕公听说了,赶忙出来亲自迎接他。一见刘邦器宇轩昂,与众不同,就非常喜欢,请入上席就坐。这次刘邦不但白吃一顿饭,酒足饭饱之后,吕公又将他盛情留下,提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刘邦巴不得成这门亲事,征得父母同意之后,便和吕氏结了婚,这就是以后历史上有名的吕后。汉惠帝就是她和刘邦的儿子,还有一个孩子就是鲁元公主。

历史史料中对于刘邦和其他皇帝一样也有很多迷信的传说,一次,吕后和女儿在地里除草,有一个过路的老人向她们要了点水喝,喝完水讨好地说她们娘俩都是一副贵人相。等老人刚走,刘邦也回来了,吕后便把刚才老人说的话告诉了刘邦,刘邦一听也很高兴,他赶紧又追上了老人,让他也为自己看看面相。老人说刚才之所以说他的夫人和女儿长得贵人相,就是因为他的缘故,而刘邦的面相是贵不可言。刘邦一听高兴极了,拜谢了老人就回去了。

后来,刘邦奉命押送刑徒去骊山服役,但在半路上已经有很多的人逃跑了,刘邦也很无奈,走到丰邑县的大泽休息时,刘邦喝了些酒,然后松开了刑徒们身上的'绳子,让他们自己逃命去。但有十几个人不愿意丢下他一个人走,都表示愿意跟着他。刘邦便带领大家逃亡,前面负责开路的人回来告诉他前边有条大蛇拦路,没法通行,刘邦喝得有点醉了,训斥说:“我们这些勇猛之士行路,有什么好害怕的!”他分开众人,自己到了前边,见一条蛇横在路中间,便拔出宝剑将蛇一剑拦腰斩断。又走了一段路后,刘邦觉得头昏,便躺在路旁休息,也等等后边的人。一会儿,后边的人赶了上来,对他说在路旁看见一个老太太哭,问她原因,她说有人把他的儿子杀了。又问为什么被杀,她说他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刚才变成蛇,却在路边被赤帝的儿子杀了,所以才如此难过。大家当时觉得是老太太说谎,但老太太忽然就不见了。刘邦听说了,心中暗喜,以后便借此来提高自己的威信和地位。

此后,刘邦带着人到处逃亡,但每次吕后都能找到他,刘邦很奇怪,问妻子原因,吕后说他藏身的地方常有彩云缭绕,所以很好找到。刘邦后来便让手下人广为传播这种谣传,很多人便相信了,都想来投奔他。实际上,这种谣传基本上都是在皇帝建立国家之后,有意编造的,以此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有王者之气。

由于这些传说,刘邦在当地的威信逐渐提高,跟随他的人也就多了起来,他被当地人称为沛中的豪杰。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现在河南淮阳)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这时,沛县的县令也想响应来继续掌握沛县的政权,萧何和曹参当时都是县令手下的主要官吏,他们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县令觉得有理,便让刘邦的妹夫樊哙去把刘邦找回来,刘邦便带人往回赶。这边的县令却又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不好控制,弄不好还会被刘邦所杀,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将城门关闭,还准备捉拿萧何和曹参。萧何和曹参闻讯赶忙逃到了城外,刘邦将信射进城中,鼓动城中的百姓起来杀掉出尔反尔的县令,大家一起保卫家乡。百姓对平时就不太体恤他们的县令很不满,杀了县令后开城门迎进刘邦,又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自称赤帝的儿子,领导民众举起了反秦大旗。这一年已经是秦二世元年的九月,刘邦也有四十八岁了。

原来这吕公祖上也曾经阔过,是齐国始祖吕尚后人,因此与现任沛县县令是世交。

刘邦在泅水千了多年的亭长,想往城里调,所以也来了。他也许是包了一百两百块钱过来的,也许根本就没打算递红包。刘邦在泅水那里,随便到哪家店子,从来没有埋过单,吃了喝了,有些还给土特产,给保护费,有些挂账在那里,最后打个白条,冲销了——刘邦后来当了皇帝,店家的账还在那里挂着,“春采了俺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都是“明标着册历,现放着文书”的。

这县城可不是他乡下,但刘邦就是刘邦,他站在酒馆门口,大喊一声:“吕公,我送一万贺礼!”一听到这话,吕公喜得大跌,忙把刘邦往里请。

这可让萧何犯难了。萧何这时节担任沛县主簿,负责酒宴来宾登记。刘邦说贺钱一万,纯粹是白条,其他人不知道刘邦怎么样,他萧何哪能不知道?这一万,怎么记账?记了,又没有,那不是说他萧主簿贪腐吗?萧何也就不管兄弟不兄弟,当面把刘邦的底给揭了:“吕大人啊,你可别信这个刘邦,他口袋里可是一分钱也没有的,他说大话说习惯了!”

吕公见刘邦气宇轩昂、与众不同,便把萧何撇在一边,连忙拉着刘邦的手,往最尊贵的席位上拉,连连夸奖:“高手,高手啊,刘邦你真是高手啊,前途无量,绝对是当大官的料!”

刘邦人物评论范文范本篇二

然而他们做的工作接近于搬运工,每天搬货,卸货,打电话,接电话,录单,累而且辛苦。有的人放弃了,有的人坚持了下来。在人才辈出的深圳,大学生做苦力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放弃了就一定是是失败者,坚持了就一定是精英吗?凡事不能一概而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在寻找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如果你认为不利于你的长远发展那就没必要做无谓的坚持,毕竟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坚持下来的人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因为他们有耐力,有明确的目标,即在公司发展,从而寻求晋升机会,这也是不错的。每个公司都是惜才如金的,人才的加入有利于提高公司在同行业的竞争力,人才是公司的骨干,精英。公司想发展,它就会想办法给好的员工提供晋升的机会,而坚持下来的大学生们就有机会争取了。所以坚持了下来的大学生们要大胆地去争取自己想要的,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工作中证明自己的价值。不要害怕挫折和压力,因为每一个工作都是有一定的挫折和压力的,没有任何挫折和压力的工作是没办法考验一个人的能力的。如果你满足于一时的安逸那你这辈子可能就要虚度了。

作中渐渐培养出自己的能力和对某个行业的感情这样即使没有人指点我们也知道了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更适合自己。如果有人指点的话那是你的荣幸,因为他们根据你的优势给你指明了方向,剩下的就看你自己的努力和造化了。关于心态问题,有句话说得好,往事开头难。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不要怕,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多多请教前辈如何解决工作上的棘手问题。也不要轻言放弃,多多坚持一下心态会好很多。如果因为一个困难没法解决就放弃努力,带着一种挫败感离开将会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不利的影响。记住:好的态度有利于解决一切问题。

关于思想方面,我认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让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每个职业人必须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让自己成为职场上的“东方不败”.固步自封,沾沾自喜,骄傲自大都是要不得的。学无止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就是原则问题,我认为每个人做人都要有原则和立场,特别是像我们从事会计工作的。因为会计工作者要正直诚实,弄虚作假的话只会把自己推进牢房。然后要善良,善良的人是社会的启明星,他们的存在有利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世界上最能温暖人心的阳光。我希望每个人即使受到再大的打击也要一如既往做善良,本真的自己,因为善良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应该坚持的一种可贵的品质与修养。

最后,我要对这次的实习做个性的话语来激励自己:认真的做好工作,耐心的与人沟通,虚心的向人学习,诚心的与人交往,做真实的自己!

刘邦人物评论范文范本篇三

在我的记忆中,历史人物数不胜数,有第一女皇帝——武则天,有第一皇帝——秦始皇,但更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却是屈原。

打开中国史册,距今俩千多年的屈原,他的爱国热情让我心灵激荡。当时,秦国和楚国争权夺霸。屈原积极铺佐楚王。

屈原盼望着楚王能使文武百官高枕无忧,黎明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举国上下安详快乐,这正是屈原心目中的美好未来啊!

然而他的主张却遭到反对,深受迫害,她还被放遂江南,这一打击无不给屈原当头一棒,但是这次打击,更加坚定他的信念,他在风雨中勇敢地站起来,站在属于他的爱国土地上。

屈原拿起手中的笔来展示自己满腹的才华,开始写诗“天问复招魂,无因帝彻阍。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读了上面的诗你一定明白了吧。这就是诗人陆龟蒙的《离骚》讲的就是屈原,屈原写了《问天》又写了《招魂》渴望能召唤当局,可是都没有办法送到帝王面前,也抵不过艰巨的一句馋言啊!

楚国国力日渐衰败,最后秦国攻占了楚国,屈原听到这一消息时,那一刻他为人民谋福的心碎了!他无比悲愤,毅然跳入汩罗江,为国捐躯,表现了他国在我不在,国亡我亦亡的崇高精神。

那一天正好是五月初五端午节,传说为了不让江鱼虾伤害屈原,人们就用粽叶包米做成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虾,为了纪念屈原,从此,每一年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就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来祭奠屈原。

屈原啊!我想对你说,我为你的无谓之举二赞叹,你胸怀大志,可是,帝王昏庸无能,将您推到死亡边缘,您知道吗?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我们的祖国在胡爷爷的正确领导下成功的举办了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国盛无比,家家户户都变富裕了。

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们也吃一个粽子,体会粽子中包含的情意,也来纪念有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才华的诗人——屈原!

刘邦人物评论范文范本篇四

刘邦年轻时就爱喝酒,他在泗水(今江苏沛县东)当亭长期间,经常到酒店赊酒,一喝醉了便倒在地上睡个不醒。

有一次,他为县里押送一批农夫去骊山服役,路途中不断有人逃走。他想,如此下去,到了目的地怎么向上级交代呢!于是,到了丰邑西边的湖沼地带,他便停下来喝酒。晚上,刘邦对农夫们说:“诸位都走吧,我也打算逃走了。”尽管这样,还是有十几个农夫不愿意走而跟从着他。刘邦喝得酒气冲天,当晚抄小路通过了湖沼地带后,派往前面探路的人回来报告说:“有条大蛇挡住了去路,我们还是回去吧!”刘邦醉意浓浓地说:“好汉行路,有什么可害怕的!”于是赶上前去拔剑将大蛇斩为两段。又走了几里路,因酒性大发接着便倒地而睡。这就是刘邦酒醉斩白蛇的故事。

秦二世元年,陈胜起义时,刘邦在沛县起兵响应,称为沛公。当时辅佐他的有萧何、曹参、樊哙、张良、韩信等文官武将。秦朝在三年内很快被推翻,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占有巴蜀、汉中之地。不久,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五年之久的争夺战,于公元前202年战胜项羽,建立西汉王朝,登上皇帝之位。

七年后,刘邦平息叛乱,荣归故里,大摆酒席,宴请父老乡亲,并挑选120名儿童,教他们唱歌。酒酣之际,刘邦唱起了自编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如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席间,刘邦又唱又跳,并感慨伤怀地流下了热泪,对在场的人们说:远游的人,心里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故乡。我虽建都于关中,但日夜思乡,即使千秋万岁后,我的魂魄还是要回来的。所以我把沛县作为汤沐邑,免除全县百姓的徭役,让他们世世代代不受此苦。刘邦的一番话让乡亲们听了,非常高兴,就天天陪刘邦痛饮美酒。这样连续了十多天,在刘邦要返朝时,乡亲们还执意挽留。临别前,全城的人都送刘邦美酒,刘邦一见此景感动万分,便叫人搭起帐篷,又与大家痛饮了三天后,才不得不与大家辞行。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高祖还乡与高祖酒酣高唱《大风歌》的故事。

刘邦人物评论范文范本篇五

《鸿门宴》中的项羽可谓是风光无限、高高在上,而刘邦则是俯首称臣、甘拜下风。鸿门宴上项羽、项伯东向坐,刘邦北向坐,项羽坐在了一个最高贵的位置上,而刘邦却坐在了一个较为谦卑的位置,可见二人相差甚远。

项羽,出身贵族,讲究信义,当项伯对项羽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时,项羽断然放弃了原来杀刘邦的计划,即使范增多次举玦示意,项羽依然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想法,信任刘邦,但在说明项羽的忠义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自己谋士的不信任。

而刘邦,恰与其相反,一介草民,不论信义,只要有利益摆在眼前,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得到,即便背叛帮助过自己的人,但刘邦却相信自己的谋士张良等人的献计,他都一一采纳。

而从其。

本站https:///。

他历史文献来看,项羽自私,军士有功却不分酬,攻下阵地却不奖地。刘邦,与天下同利,不独自吞功享利。因此便有了高起、王陵对二人的评价:“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项羽和刘邦,虽同是霸主,但出身不同、性格迥异、行事方式悬殊,这些最终影响了两人的命运,决定了一介草民称霸,西楚霸王却终乌江自刎的结局,二人性格各有优劣,但项羽已无后路之时,他却以一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正如李清照所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留给后人的是深深的震撼和长足的思考!

刘邦人物评论范文范本篇六

“小丑”式的审美认同倾向德国接受美学研究学者耀斯在他的《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中对审美经验进行了阐释,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角色距离”,这种内心的距离起源于游戏的审美态度,是一种以个人自由意志来处理原来必须一本正经地办理的事情的能力。

游戏的审美经验教我们“把另一种生活置于我们的近旁,把另一个世界置于我们的世界的近旁。”就假面舞会这个例子来说,就会导致对三种类型角色的偏爱:骑士、牧人和小丑。“我们的一些客人寻找似乎高于或者低于社会的东西,其他的人则寻找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东西。”文学传统的三种重要类型就植根于这样三种不同的审美认同倾向:英雄式的、田园式的和流浪汉式的。梁遇春的这种流浪汉式散文就是基于那种“小丑”式的审美认同倾向。

当然,耀斯的解释学理论产生于西方文化环境中,与中国现代散文作者的整体文化视域是不同的,但梁遇春的创作显然受到过西方散文的影响,梁遇春的业师叶公超在1933年除夕为他的遗著《泪与笑》作跋语时就评价这位学生:“在这集子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确实是受了lamb与hazlitt的影响,尤其lamb那种悲剧的幽默。”再加上梁遇春大学时就读于英文系的背景,使得拿西方的审美经验理论来讨论梁遇春的作品有其可能性和合理性。小丑式的审美认同表现出读者寻找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东西的某种渴望,相对于同时代的许多其它散文作家,梁遇春显然是更加个人化和情绪化的,在他的作品中更多的反映出一种对自己内心和人性的关怀,很少有时事和具体社会背景的痕迹,他曾说过“就是把什么国家、什么民族一笔勾销,我们也希望能够过个有趣味的一生。”《谈“流浪汉”》这就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小丑那种以个人的表演来自娱或娱他的生存方式,使得他的散文自辟出一片蹊径。

与生俱来的悲剧感梁遇春的散文创作可以说是一种率性而为的青春写作,“青春写作”是一个含糊的,界定不清的归类,在这里的含义不仅仅是指写作者的年轻,更是指创作过程中特有的风格不成熟,思想尚且庞杂混乱的探索阶段。

辛弃疾说少年是“为赋新辞强说愁”,迷茫和感伤是大多数青春写作所带有的色彩,而梁遇春散文中的那种悲剧感却是与生俱来的,那种看待生命的独特视角和对宇宙万物的置疑感慨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情绪宣泄,这一点从他的《人死观》、《泪与笑》、《破晓》、《黑暗》、《春雨》等文章中可以明确感知,可以说,梁遇春的幽默,正是基于一种骨子里的忧伤。

“火”的意象梁遇春对“火”有着一种独特的迷恋,他写给徐志摩的悼文题目即为《吻火》,他本人也经常独自坐在火炉旁边,静静地凝视面前瞬息万变的火焰。他希望自己来生能做一个波斯人,因为“他们是真真的智者,他们晓得拜火。”而即使是没有钱买烟,他也会拿一匣的洋火一根根擦燃来“解这火瘾”,《观火》可见其对火的痴迷。火具有一种矛盾的性质,一方面,它是绚丽的、迷人的;另一方面,它是短暂的、危险的。喜欢火的人,性格里也注定有这样一种美丽而又危险的双重因素。火所蕴含的悲剧性在于它注定要熄灭,因而它的燃烧就具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悲壮色彩。梁遇春的散文深处都有一种幻灭的忧虑,特别是在他的第二本散文集《泪与笑》中。

而即使付之一炬也要忘情燃烧的理想主义式执着也通常会让在现实中摸爬滚打的人们陷入深深的无奈和绝望,梁遇春也不例外。他认为人们都是上帝派到世间的救火夫,因为凡是生到人世来都具有救人的责任。“我相信生命是一块顽铁,除非在同情的熔炉里烧得通红的,用人间世的灾难做锤子来使他迸出火花来,他总是那么冷冰冰的,死沉沉的,惘怅地徘徊于人生路上的我们天天都是在极剧烈的麻木里过去,一种甚至于不能得自己同情的苦痛。”而面对现实的无奈也让这个渴望“救火”的作家除了自责外无能为力,“不敢上人生的舞场和同伴们狂欢地跳舞,却躲在帘子后面呜咽,这正是我们这般弱者的态度。”《救火夫》对“火”的迷恋与无奈,是梁遇春散文悲剧性的一大体现。

伤春充满生气活力的春历来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然而在梁遇春这里,“春”却充满了感伤,他对“春”的描写总是包含了一种“盛景易亡”的忧虑,这跟他性格中沉积的忧郁不无关系。在《又是一年春草绿》中,他开篇便说:“一年四季,我最怕的却是春天。”接着又说:“一看到阶前草绿,窗外花红,我就感到宇宙的不调和,好像在弥留病人的榻旁听到少女的清脆的笑声,不,简直好像参加婚礼时候听到凄楚的丧钟。”把春天和丧钟联系起来实属少见,《红楼梦》里黛玉葬花或许有几分这样的情绪,因为林黛玉也是一个对自己命运和世事抱有天生的悲剧心态的人。

对“泪”的肯定梁遇春从不认为流泪是一件值得羞愧的事,他对痛哭的人怀有一种温暖的同情,因为能感受到痛苦比全然麻木要好得多。他说:“泪却是肯定人生的表示……我每回看到人们的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得人世真是值得一活的。”《笑与泪》把“流泪”这种源于悲痛的反映作为对人生进行肯定的一种标志,足可见梁遇春性格里那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感。梁遇春散文的总体基调可以概括为“笑中带泪”,叶公超评价他具有“lamb那种悲剧的幽默。”他在《又是一年春草绿》中说自己“是个常带笑脸的人,虽然心绪凄其的时候居多。”这种含泪的歌唱态度与他对宇宙和人生的看法有很大关系。

世界观梁遇春认为矛盾是宇宙的根本原理,无穷的二元对立构成了人生活的整个世界和宇宙万物。“坟墓旁年年开遍了春花,宇宙永远是这样二元,两者错综起来,就构成了这个杂乱下劣的人世了。”《又是一年春草绿》而“诙谐是由于看出事情的矛盾”,所以梁遇春的散文里就出现了“泪”与“笑”这样的二元对立,“常常发笑的人对于生活是同情的,他看出人类共同的弱点,事实与理想的不同,他哈哈地笑了。”《醉中梦话(一)》这又和小丑那种泪中求笑的态度相吻合。

人生观梁遇春对人生可以说是极度热爱的,尽管他口口声声谈“人死观”,因为太热爱美好而不堪面对和承受现实的黑暗。正如存在主义所主张的:“所有的反抗和绝望都是为了爱”,梁遇春对人生、对生活是抱着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态度。在《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中他曾明确表示:“在这短促的人生,我们最大的需求同目的是爱。”抱着这种态度,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更多关注和表现的是自己的内心以及人性的矛盾、脆弱和敏感。他希望多领略人生之味,极力反对麻木、中庸、得过且过的犬儒主义生活方式,所以他会对火的那种恣意燃烧有特殊的迷恋,也会对流泪抱有深切的体认和怜悯。

“笑中带泪,泪中求笑”梁遇春在《第二度的青春》里说:“登楼远望云山外的云山,淌下的眼泪流到笑涡里去,这是他们的生活。”或许可以看作他本人对人生的一种态度。流泪是因为看到人生的困窘与无奈,而笑是看透人生之后一种对人生的肯定;流泪也是因为彻底投入到这场生命的火焰中受到灼伤,含泪的微笑则更像是一种超越痛苦的旷达胸襟,是不甘麻木的宣誓。“这个世界仍然是充满了黑暗,黑暗可以说是人生核心;人生的态度也就是在乎怎样去处理这个黑暗。只有深知黑暗的人们才会热烈地赞美光明。”《黑暗》梁遇春的散文,正是在黑暗中不断地赞美着光明。他在《醉中梦话(二)》里曾引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话说:“我不得不老是狂笑着,怕的是笑声一停,我就会哭起来了。”或许也可以看作是对他自己做文态度的某种写照。

经验陶冶后的天真梁遇春的少年锐气,勇于思考以及热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还我头来”以及其他》一文中,他敏锐地指出了人云亦云的现状:“他们的态度,观察点总是大同小异,简直是全同无异”,他主张要用自己的头脑独立地思考,推翻所谓“正宗”而不应迷信权威。他甚至揶揄了当时的导师梁启超,“梁启超先生开个书单,那种办法完全是青天白日当街杀人的刽子手行为,”他又意犹未尽地嘲讽了胡适的自以为是:“胡适先生在《现代评论》曾说他治哲学史的方法是推一无二的路,凡同他不同的都会失败。打算舍胡先生的大道而不由,另找个羊肠小径来”。其语气措辞可谓率真直白,一派天真而无城府之气。但这种天真又不同于不知世事的“无知的天真”,梁遇春的散文?格自有其才?所本,他广征博引,却又能自创雅趣,使文章显得亲切有味,呈显自然的风雅情趣,让作品读起来清晰深刻,且充满生命张力。他认为小孩子的天真不足称道,是“无知的天真”,和桌子的天真没什么区别,人们追求的应该是“超然物外的天真”。他说“经验陶冶后的天真是见花不采,看到美丽的女人,不动枕席之念的天真。”《天真与经验》这从他对妓女的态度上就也可窥见一斑,“所以天下最贞洁高尚的女性是娼妓。她们受尽人们的揶揄,历遍人间凄凉的情境,尝到一切辛酸的味道,若使她们的心还卓然自立,那么这颗心一定是满着同情和怜悯。”《黑暗》由此可见,梁遇春散文所流露出的率性与天真,是建立在深刻积累和理解基础上的天真,因而显得更加可贵。率性而为可以用来形容梁遇春的做文态度,这种流浪汉般恣意忘情的文风源于他做人的一种基本态度,用一句著名摇滚歌词来形容即是“如果注定凋零,索性忘情燃烧。”按照他的观点,如果要写出好的文章,必然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而那在第一时间内打动自己的、让自己激动欣喜的想法或灵感才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好友冯至在他的散文集《泪与笑》所作的序中说:“他的文思如星珠串天,处处闪眼,然而没有一个线索,稍纵即逝,他不能同一面镜子一样,把甚么都收藏得起来。”可以看出他写作的即兴性。即兴往往带来一种全新的创造,所以梁遇春的散文能不落窠臼,周国平也曾在《泪与笑》的序里对他的这种独创性作出过评价:“他不受任何前辈先生的意见支配,他苦讨冥搜,他自己就是“象罔”。”在梁遇春的散文里,我们的确能感受到他在《谈“流浪汉”》中所提到的那种“无人无我,不失火气,也不失活气”的气质。

妙手偶得之梁遇春的散文大多数属于“妙手偶得之”之作。他在《醉中梦话(一)》中曾专门以“做文章同用力气”为题写过一段专述,陈述自己的做文观。他觉得胡适之所说的“做文章是要用力气的”未免太正而不邪了,费力气如果是为了矫饰堆砌以迎合读者,还不如随手记下的随笔日记来得真实自然。“可见有时冲口出来的比苦心构造的还高一筹。”然而梁遇春主张的随兴写作却并非指不加构思信口胡说,他赞赏的是一种在吃透技巧后的游刃有余状态,“卖力气的理想目的是使人家看不出卖力气的痕迹。”这也就是要先有“妙手”,才能把偶然迸发的灵感化为精妙作品。而梁遇春写作的随兴也可在他的很多散文中找到痕迹,如他在谈做文章同力气时引用一个记不清姓名的英国作者的话,就直接打个括号说:“名字却记不清了”,引了一段英文,又在后面打个括号说:“句子也记不清了,大概是这样吧”,丝毫没有为了使文章显得更加完满而细查引文出处的打算;在《醉中梦话(二)》中第四篇干脆就以“这篇是顺笔写去,信口开河,所以没有题目”为题,尽显其率性而为的做文态度。虽然看来似乎稍欠严谨,但却正显示了梁遇春的真实个性。

矛盾的言论才是真挚的梁遇春既然认为矛盾是宇宙的根本原理,自然是不会在文章中掩饰自己内心种种矛盾混乱的想法。他在《一个“心力克”的微笑》里谈到人们为何要做“心力克”时说到了自己对于人世的许多苦衷。“自己呢,没有冷淡到能够做清闲的观客,隔江观火,又不能把自己哄住,投身到里面去胡闹一场,双脚踏着两船旁,这时倦于自己,倦于人生,这怎么好呢?”,他拿排架子来比人生,“比如,有人排架子,有人排有架子的架子,有人又排不屑计较架子有无的架子,有人排天真的架子,有人排既已世故了,何妨自认为世故的架子,许多架子合在一起,就把人生这个大虚空筑成八层楼台了,我们在那上面有的战战兢兢走着,有的昂首阔步走着,终免不了摔下来,另一个人来当那条架子了。”这种对命运人生的看透或多或少包含了些无奈,但不妨碍梁遇春继续冒着摔下的危险努力构建他自己的八层楼台,因为他无法说服自己退观一切。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天下只有矛盾的言论是真挚的,是有生气的,简直可以说才算得一贯。矛盾就是一贯,能够欣赏这个矛盾的人们于天地间一切矛盾就都能澈悟了。”读梁遇春的散文,不论是早期的青春冲动、少年意气,还是后来的略带沉重,沧桑之叹,都不会让人觉得平淡如水,他就是一个生命旅途中的流浪汉,举杯对月,入火而舞。而对于他散文中存在的不足,台湾一位文人这样评论:“作者由于年轻、涉世未深,因此生命的历练,并未达深刻沉练的地步,文章的表现也并非完美无缺。

刘邦人物评论范文范本篇七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的小上承载了太多太多的伟人,而刘邦就是这其中的一位。

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他是一个无事生产,酗酒好色的人。可是他极有野心,他满心充满对权力地位的羡慕。以至后来,他成为了汉朝的皇帝,拥有了他年轻时羡慕的权利。

刘邦之所以成为汉高祖,与他的才智和用人之道是分不开的。

刘邦的御人之道是历代帝王学习的典范,相传一次,他设宴庆祝胜利,他在宴会期间说道:“论足智多谋,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论坐镇四方,安抚人民,筹措粮饷,我不如萧何;论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出色的人才,而我能使用他们,所以我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信用,所以被我们打败了。”这一席话恰恰说明了刘邦的御人之道。

刘邦的才智也是毫不逊色,“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深知这话中的蕴意,所以他不仅取得了将士们的军心,他也取得了老百姓的民心,他使老百姓归顺于他,也是他稳固大汉朝的基础。

刘邦在军事上,虽没有足智多谋,但他的小聪明也让他尝到不少的甜头。在他举兵攻秦时,他想到自己的兵力不足,会吃苦头,于是他趁项羽歼敌时,自己先行来到大秦,逼迫赵高就范,然后当上了皇帝。

这样一个原本好吃懒做,不事生产的平民百姓,以他自己的才智和独到的深远的眼光,就这样坐稳了江山,把四分五裂的中国统一起来,使汉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

是的,也许刘邦和那些历史长河中其他伟人相比,他的存在是很渺小的,可是他为了中国付出过的却是不可磨灭的!那将会是一颗耀眼的星星缀在那历史的星空上。

刘邦人物评论范文范本篇八

《朝花夕拾》是中考必考八部名著中唯一一部现当代作品,也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作于1926年,共十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其中的文章多是回忆之前的生活,从小时候的种种趣事一直说到了老朋友范爱农的溺死。内容杂乱,口吻也不一致,有《二十四孝图》式的愤怒诅咒,也有《范爱农》式的彻骨的悲悯,有《琐记》中谈及严太太时的轻蔑和厌憎,更有许多类似于《阿长与山海经》那样的轻松和幽默。初中阶段对《朝花夕拾》的`了解,自然离不开对里面人物的熟悉,下面给出其中的六个主要人物,并对其主要事件进行一一梳理。

长妈妈――鲁迅的保姆。主要事件:在床上摆大字;“满肚子是麻烦礼节”;给鲁迅讲“长毛”的故事;害死鲁迅的隐鼠;给鲁迅买《山海经》;(皆出自《阿长与山海经》)为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出自《从百草园到书屋》)性格特点:质朴善良、愚昧麻木、勤劳。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鲁迅的恩师。主要事件:为鲁迅添改讲义;给鲁迅指出讲义上解剖图的问题。(出自《藤野先生》)性格特点:严谨认真、平等待人、和蔼可亲、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有朴素伟大的人格。

范爱农――鲁迅的朋友。主要事件:在日本时与鲁迅起冲突;回国后与鲁迅在乡里学校做事;掉在水里淹死。(出自《范爱农》)性格特点:觉醒的知识分子、妥协、懦弱。

父亲――作者的父亲。主要事件:在鲁迅兴高采烈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出自《五猖会》)被江湖庸医耽误而离世。(出自《父亲的病》)性格特点:严厉、慈爱。

寿镜吾――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主要事件:不给鲁迅讲“怪哉虫”;入神地拗头读书。(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性格特点:方正、质朴、博学。

最后,因《朝花夕拾》是中考必考名著之一,对里面的篇目要非常熟悉。因此,此处给出一个《朝花夕拾》的篇目记忆方式――“藤野常记范爱农,阿狗父亲二百五。”有点山寨,但绝对好记:)对应篇目分别为《藤野先生》《无常》《琐记》《范爱农》《阿长与山海经》《狗猫鼠》《父亲的病》《二十四孝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

刘邦人物评论范文范本篇九

每每看到古装电视剧,一个峨冠博带、腰配长剑的历史人物形象就浮现在我脑海中,那就是屈原。他爱国爱民的一生让我感动不己。

屈原是爱国者的代表。在他的一生中,无时无刻不怀念着自己的祖国。为了祖国,他四处奔波,联络抗秦,使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制止了强秦的扩张。面对小人们的嫉妒和忌恨,他把对楚国的忧愁写成了《离骚》。面对怀王的疏远,他忍辱负重,恢复联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挽救楚国。面对流放,他发出了“我吃苦受屈都不要紧,只恨他们把国家断送了!”的感慨。屈原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在听到楚国灭亡的那一刻,他决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那些卖国的小人,激发全国百姓的爱国赤忱,他带着楚国的干净石块,在楚国没被秦兵践踏过的地方,跳入了清清的河水,把他那爱国的身影烙在了我们的心中。

屈原在被排斥和疏远中一次次极力劝说怀王,在没有官职的情况下还为楚国着想,为楚国的未来筹划,或许大家会说,国家大事自有掌权的人操心,屈原这样做是狗捉耗子——多管闲事,太不值得了吧。可是,我认为屈原这样做——值!屈原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死,为了楚国的安康而死,为了楚国的安宁而死,为了楚国的和平而死,更是为了楚国的百姓而死呀。

屈原虽然死了,但他的爱国精神却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中。看吧,五月五的粽子和龙舟就是最好的证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