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的发展论文范文通用(实用17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02:35:08 |
  • ZTFB |
  • 12页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诗歌,需要有灵感的启发和对语言的巧妙运用。这些总结范文精心组织和排版,给读者带来了良好的阅读体验。

古代教育的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一

整合性是上海二期课堂改革的核心。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儿童的能力是多元的,这是幼儿发展的智能基础。笔者看来:整合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内容、环境、材料以及方法、方式等要素的作用,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服务;二是通过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地把幼儿各种智能整合到活动过程中,促进幼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这里把前者叫做“活动整合”,后者叫做“整合发展”。“活动整合”要以“整合发展”为中心开展音乐活动教学。

二、为何在音乐活动中“整合发展”?

音乐学科虽是个独立学科,但是其富含的教育价值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从广度来看,音乐既是一项技能,也是交流的工具、审美的平台、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游戏,对于幼儿的思维、能力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皆有积极作用。从深度来讲,音乐蕴藏着深刻的思想与情感内涵,对音乐的发掘与个性化诠释,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倾向与成长背景。例如:。

音乐活动也是一种游戏。游戏是学前期幼儿天然的朋友,音乐活动天生的游戏性与综合性,非常符合幼儿的兴趣取向。游戏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能力要素,是幼儿教育的宝箱,在音乐活动中整合幼儿发展是非常可行的。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幼儿音乐活动蕴藏的教育价值,发掘这些价值,对于促进幼儿整合发展具有积极价值。

三、在音乐活动中如何“整合发展”?

1、幼儿各种音乐技能的“整合发展”

幼儿音乐技能包括很多方面的能力,如歌唱、乐器演奏、欣赏、韵律活动。各部分内容有听、唱、动、奏等不同活动和特点。所以,幼儿音乐活动的组织也应该注重综合性、整体性,把音乐教育的各要素进行多样化、多层次整合。

2、音乐活动中“非音乐能力”的“整合发展”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音乐课程,应拓宽音乐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所以,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能力、审美能力、交往能力等“非音乐能力”要进行整合训练,促进幼儿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确立好活动的多元化目标,发掘活动中各种教育资源,并围绕目标进行整合。其次要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对音乐活动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发掘活动资源中的教育要素,选择性地进行各种能力的训练。例如(加例子):在音乐活动中训练语言能力;再如:在音乐活动中训练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在音乐活动中训练探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等等。

二期课改特别强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发现,通过让幼儿去动手实践、观察思考、合作讨论、表演展示等。探索发现式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思维、实践、表达能力以及交往等各种能力的发展。甚至可以通过与文学作品、体育技能、自然科学等进行结合,让音乐活动成为教育的百科全书。当然,整合性的音乐活动不是一个松散的拼凑,而是一个有轻有重、有取有舍,纵横联系、上下通透的结构优化的活动。

3、音乐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发展”

音乐与情感价值观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音乐的审美价值与思想道德发展密不可分。音乐活动要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受到音乐的感染,为音乐感动,与音乐共鸣,在音乐的熏陶中获得情感的升华、理性的回归,促进处于萌芽时期的幼儿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发展。

所以,在音乐的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幼儿从理解音乐的美、理解音乐的内在语言,拓展到理解生活中的美,学会欣赏世界、欣赏他人、关爱生命。让幼儿稚嫩的心灵在音乐的柔美中获得最为幸福的成长环境与最为丰富的精神营养。在活动中我们要创造出与活动主题吻合的意境、氛围,帮助幼儿理解、体验、把握与欣赏音乐,将感受、体验和创造几个层次的活动整合起来。例如:节奏是构成听觉艺术的重要元素.它既能表现文学作品情绪的起伏.又能引起欣赏者的情绪变化,它们和故事中的形象、情节、节奏等美的规律具有相通性.可以根据二者共同点加以整合,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等。

四、“整合发展”的前提与要求。

要让主体在活动中积极探索。让幼儿去动手实践、观察思考、合作讨论等,激发学习兴趣与思维,整合幼儿发展。曹冰洁老师提出“持续性共享思维”,就是在合作学习中大家共同进步,在幼儿个体的充分发展基础上,通过集体教学与合作探究,让幼儿在合作讨论、互相学习、互相示范中成长发展。

整合性的音乐活动还需要多元化评价。评价不仅要检查幼儿技能学习的效果,更要关注幼儿学习过程、方法,重视对幼儿情感、意志、态度、思维等的评价;不仅要让评价成为诊断的工具,更要让评价成为激励幼儿发展的动力,评价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区别优劣,而是激励成长,教育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发展。

全方位的整合更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音乐是其中的一个载体。经过整合,使得音乐活动更能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各方面发展,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古代教育的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二

[3]骈岑。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4]林颖。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2。

[5]黄菁。民间美术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与拓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2。

[6]王雅欣。探寻学龄前校外儿童水粉画教学的新思路[d]。福建师范大学2014。

[7]王艳梅。清代杨柳青人物题材吉祥画的艺术特色[d]。福建师范大学2012。

[8]王盼美惠。5-6岁幼儿绘画表征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9]陈艺红。男权世界中的女性世界[d]。福建师范大学2010。

[10]刘德宾。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福建师范大学2005。

古代教育的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三

摘要:从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以来,农村学前教育虽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其底子薄、范围广、数量大、欠账多,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拓宽资金来源,加大投入,改善办园条件;加强农村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具有农村特色的教学体系;改变家长陈旧教育观念,加大力度推进家园合作等。

1.1经费投入有限,办园条件差。

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学前教育的发展对经济支持的需求就更大,再加上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和筹资渠道的不畅通,导致一些地方农村教育经费来源先天不足。当前,虽然我国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有所加大,并有意识地向农村地区倾斜,但真正用于农村学前教育的经费却是杯水车薪。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一些农村地区幼儿园办园条件差。一些农村幼儿园选址不合理,幼儿活动空间狭小,班额远远大于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并且对于整个园所缺乏合理的规划。在设施设备上,一些农村幼儿园没有足够数量的可供幼儿操作的玩教具,大型的活动器械除了滑滑梯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了。最值得关注的是幼儿园在安全、保洁、消毒设施方面的欠缺。

1.2师资力量匮乏,教师队伍流动性强。

教师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一些地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不足折射出农村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在一些地方农村,由于工作环境艰苦、工资待遇低、缺少专业发展机会等原因,鲜有具有幼儿教师资历的合格教师选择去农村工作,即使去了一些人也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换取工作经验的“跳板”。这种现状一方面致使农村幼儿教师师资力量陷入极度匮乏的状态,另一方面,造成了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流动性强,虽然有优质教师存在,但教育质量却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

1.3“小学化”倾向严重。

幼儿教育“小学化”不仅是对幼儿现阶段的身心发展,还是对将来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都起着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然而,一些农村地区幼儿园教育始终存在于小学的影子里,无论是在教育内容、教育管理还是教育评价上都成为小学的预备班。在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当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回顾我国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可以发现其中普遍重视“读、写、算”的教育,而轻视对幼儿的保育工作。

1.4家庭与幼儿园教育脱节。

在一些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孩子都属于留守儿童,这部分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孩子的教养大多是由祖父母承担,在祖父母辈的人眼里,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万事大吉,他们不会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来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而孩子的父母也因为不在孩子身边,再加上工作繁忙,与老师很少有充分的沟通,甚至有部分父母觉得幼儿园没什么好沟通的,等孩子上了小学再于老师沟通也来得及。这种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脱节,使得幼儿园教育往往事倍功半,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2.1拓宽资金来源,加大投入,改善办园条件。

当前,制约农村学前教育的关键是教育经费不足。现阶段,政府作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主要经济支持者,在今后政府工作中要提高对这方面政策倾斜力度同时坚定不移的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经济支持。巨大的资金缺口仅仅通过政府的投入来填补很明显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拓宽资金来源,通过社会募捐、慈善捐助、企业对口援助等社会力量来筹集资金。我们要利用已有的经济支持,合理规划园所,维护、增添设施设备,不断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

2.2加强农村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尽快解决长期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教师编制、待遇等问题,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适当增加农村幼儿教师编制,以减轻她们的工作负担,并将她们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其次,加强对农村幼儿教师和园长的培训,可以通过与城镇优秀幼儿园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在不断的交流研讨中改进观念,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园长的管理能力等。再次,可以通过城乡幼儿教师的双向流动来促进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成长。

2.3建设具有农村特色的教学体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活的乡村教育就要用活环境,不用死书本。首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农村孩子的特点,注意动静结合、室内户外相结合、小组个别相结合等。其次,在五大领域方面,要充分利用农村天然的环境,选取幼儿感兴趣的自然事物或生活事件,教师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给幼儿自由的环境,积极的引导幼儿去探索、观察、记录,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要更关注农村幼儿艺术领域和语言领域的发展。最后,要因地制宜,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重视民间传统游戏的的价值。

2.4更新家长教育观念,推进家园合作。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出家庭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伙伴,幼儿的教育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完成。我们必须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孩子幼儿阶段的教育,这里的教育指的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只是智育。幼儿园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家园合作,针对农村地区大多由祖父母辈的家长教养孩子的特点选取合适的家园合作形式。同时,要加强与孩子父母的沟通,将幼儿的成长现状,遇到的问题反馈给父母,并向父母传递科学的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2]严仲连,何静.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的实施现状与执行策略[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3]杨莉君,曹莉.中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6).

古代教育的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四

[摘要]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首次提出了“家庭农潮这一概念,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鼓励农业经营体系和经营主体创新,其中再次提到了“家庭农潮,受到了社会各方面极大的关注,激发了全国农村发展家庭农场的热情。然而,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家庭农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培育和发展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但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条件限制,亟需在如何认清条件、克服困难、顺势而积极有为等方面作深入研究,以便科学指导与实现。本课题以我县为例,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县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提炼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中的影响因子,借鉴国内外家庭农场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我省家庭农场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社区治理制度设计政策建设。

一、研究背景与国际国内经验借鉴。

家庭农场是源于欧美的舶来名词,在我国它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全省社会各界投资农业的热情在不断增长,但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劳动力、技术、资金等制约,有的新办农业企业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还出现了个别农业企业“跑路”现象。自2006年起,宁波、嘉兴等地先后进行了家庭农场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不少可借鉴的经验,有的还成为了全国示范点,实践已证明了家庭农场的坚持和完善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同时具有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没有的长处,它适应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需要,发展家庭农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县先行探索的家庭农场还存在理念、要素。技术、素质等方面的不足,尚不足以成为推而广之的先进样板,急需在理论与实践上再深入研究和探索。

(二)横向比较。

综合多重考虑,在国内,课题组选择上海松江区、浙江宁波市和安徽郎溪县家庭农场发展这三大“范本”作进一步剖析;在国际,课题组选择有代表性的荷兰和日本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进行介绍。从国内外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家庭农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适度规模经营。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让土地活起来,使农地相对集中,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并赋予家庭农场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物权;二是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荷兰、日本以及国内三地的家庭农场发展的共同点便是都有较好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家庭农场主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使得家庭农场适应市场经济,满足市场千差万别的需要,有效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三是政府需要加强对家庭农场的管理和扶持。如强化政府和资金扶持,建立家庭农场的准入和考核淘汰机制,注重发现和扶持培育典型,提供教育培训机会,提高农场主素质等。

二、**县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县的家庭农场已在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业、畜牧和水产养殖业、种养结合业以及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出现多年。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县就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适度规模经营的种粮大户。90年代后期,随着效益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又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等的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同时,大户们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大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自发的或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将自己的经营行为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形成现代农场的先行版。1998年,平湖市广陈镇第一农牧场经工商注册登记成立,成为最早具有家庭农场性质的农业经营主体之一。2009年,我们嘉兴首个家庭农唱―海盐宏亮农场经工商登记注册成立。紧接着,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关政策予以鼓励和支持,我市相继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的指导意见》、《嘉兴市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考评办法》,嘉兴市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家庭农场425家,总面积7.11万亩,平均经营面积167亩左右,产品涵盖粮油战略产业及水产、水果、蔬菜、畜牧、食用菌、花卉苗木、蚕桑等七大主导产业。从我们**县的家庭农场的发展总体情况来看的话,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示范带动、标杆引领,产业全面、规模适度,效益突出,注重品牌。

三、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

我们**县家庭农场发展成效初显,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较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的收益,同时也为循环农业及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提供了载体。然而,由于家庭农场发展尚处于基层自发探索和实践阶段,从政府宏观角度研究分析,存在鼓励支持发展的政策性缺陷;从农场微观角度分析,则又有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瓶颈。而且,通过对**县家庭农场的深入调查研究,我们还发现,当前不同产业的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大方面:思想认识不足,主体身份不明;生产要素制约与农业科技装备滞后并存;政策扶持薄弱,抗风险能力弱;社会服务水平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这些问题,都是对可持续发展有影响的因子。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是探索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现代话的重要途径。然而,家庭农场的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必须兼顾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现有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与配备社会服务体系下一个家庭所能顾及的范围,否则如果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超过自身经营能力,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都可能下降。因此,要通过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土地、劳动力、资本、管理四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进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推进。

四、加快家庭农场发展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效率和公平为原则,以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为目标,坚持方向性和渐进性相统一,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加强示范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服务管理,是家庭农场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一)准确理解家庭农场的含义,明确不同类型家庭农场认定标准。

探讨了家庭农场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了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在培育现代家庭农场的过程中,坚持发展、规范、提高并举;同时,应当促进家庭农场经营结构的多样化。

(二)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为培育发展现代家庭农场创造必要条件。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生产力水平。

设立财政专项发展资金,用于家庭农场提高生产力建设;优化金融服务,为家庭农场提供资金支持;拓展农业保险服务,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加大农产品销售环节扶持,确保农民获得更大收益。

(四)促进合作与联合,支持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动发展。

鼓励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继续鼓励合作社走向联合;充分发挥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五)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突出服务机制创新。

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着力推进合作型服务;提升发展市场型服务。

(六)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层次,增强科技对家庭农场发展现代农业的贡献率。

增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运用;全面提升农业装备的层次,着力提高家庭农场的水利化、装备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

(七)提升现代农场主的素质,培育职业农民。

逐步建立农场主职业化制度;研究农业职业的变化,增强对现代农场主培训的针对性;鼓励大学生从事农业,提升经营者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古代教育的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五

摘要:教育是一门艺术,美术教育更是一门艺术中的艺术。如何把握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课堂的天平,怎样发挥学生的潜能,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思索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度调整教学目标及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专业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关键词:职业学校美术教育策略。

职业学校美术教育的方向,应以适应就业的发展方向为前提,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培养学生对实用美术的应用能力。教学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能树立良好、正确的审美观,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本文剖析了当前职业学校美术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状阐述了自己的思考与对策。

一、当前美术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剖析。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职业学校的美术教学往往无法发挥这样的功能。这是因为:

1.职业学校学生入学录取分数线低,大部分学生成绩不好,生源素质相对较差。就读美术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没有什么美术基础,甚至对美术没有什么兴趣。学生成绩差会影响纪律和思想品德,如果学生对美术没有兴趣,又没有目标和追求,很难将美术学好。

2.由于应试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并且作用于当前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也遇到了相当多的困难,因此美术学科难逃成为“附属品”的命运。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对美术课地位的认识。

职业学校的美术课堂教学应有自己的特点。美术课程要适应全体学生的发展,不能将美术看作专业课的辅助,更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美术家。因此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更要体现美术的人文教育功能,体现对学生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并将教育教学活动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中发掘人文内涵。

另外,我们不可误认为美术课就是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美术技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而忽视其美育功能。我们要从教学实践中突出美术课对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陶冶人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特殊功效,和它对人的智能发展的重要作用,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独立完整的人作为根本目的。

三、新形势下美术课教学策略初探。

1.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美术”

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无权威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职业学校的学生,因其文化基础的薄弱,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已经是很困难,更不要说对教学教材提出质疑了。因此,我们必须告诉学生,教材中的许多作品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而需要学生进一步的探索、发现及适当的评价,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使他们顺利成长为一个个优秀的新时代人才。

3.促进学生情商和智商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见知识和分数,不见人的激情和创造力,学生的智商可能得到了发展,情商却贫乏。这一点,表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身上尤为明显。因此,美术教学中更应特别注意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4.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师生之间缺少交往、缺少互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便成了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在教学研究中,研究的内容也多是教师“怎么教”,而很少有人去研究学生“怎么学”。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变得被动、压抑、缺少自信,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有鉴于此,我们要彻底改变原来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的“导演”和“唯一主角”的地位,让学生和教师成为戏中的“主角”,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指导他们学会观察、学会表现、学会思考、学会分析,从而掌握开启美术大门的钥匙。

总之,美术教师要与时俱进,具备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悉心研究教法,改进教学,这样才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真正让美术教育从泥沼里走出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世菊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与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关系研究[j].美术大观,,(01)。

[2赵伦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美术大观,2009,(03)。

古代教育的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六

2.“审美素质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应解决的问题。

3.浅谈小学美育。

4.中学美术教学探究--中学美术课应解决的两个问题。

5.试论美术课中轻松愉快氛围的营造。

6.中小学美术课应解决的问题。

7.从激发兴趣入手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

8.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美术素质教育。

9.浅谈中小学美术绘画技能的训练。

10.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绘画创作中增强美术素质。

11.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学,塑造完美人格。

12.如何才能当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

13.中学美术欣赏课学习方法研究。

14.浅谈培养儿童学画。

15.谈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16.怎样搞好美术特长生培养。

17.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美术教学。

18.中学美术教育与提高素质教育的关系。

19.中学美术如何渗透环境意识。

21.怎样体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价值。

22.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23.保持儿童美术的原创性。

24.美术课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思考。

25.谈美术教育在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6.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27.做现代中学美术教师。

28.培养儿童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9.中小学美术课应解决的问题。

31.素质教育观下的早期美术教育浅论。

33.浅谈对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常识与欣赏课的几点认识。

34.中学美术教育改革初探。

35.浅论美术课堂中轻松愉快的气氛营造。

36.试论初中美术设计应用课的教学方法。

37.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38.美术课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9.浅谈怎样搞好中学素描教学。

40.论儿童个性化的发展。

41.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速写作用之散论。

42.对现今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43.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45.如何迈向开放式教学新格局——论素质教育与美术。

46.中小学美术课的再评价与再创造。

47.浅谈中学色彩教学。

48.浅谈风景写生教学。

49.素描静物在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

50.从“像不像”看美术教学。

1.中国画创新的道路探索。

2.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神写意”

3.浅谈素描写生。

4.简论书法用笔与中国画笔墨。

5.谈画好素描的窍门。

6.浅谈艺术中的“目视”与“神遇”

7.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8.论水粉画写生“水”和“白,粉”的运用。

9.素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的魅力。

10.浅析中国画的美学理念。

11.中国画设色中的变色。

12.重视眼、脑、手的训练。

13.浅论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

14.浅谈美术的功利价值早于审美价值。

15.浅谈中国山水画。

16.浅谈中国画的”形“与”神”

17.浅谈素描创新——造型、审美、感知能力。

18.略论中国画的构图。

19.浅谈写意花鸟的赋彩。

20.如何看待“笔墨等于零”

21.浅谈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

22.浅谈中国画的气韵生动。

23.试谈当代油画的写意特征。

24.浅谈自然色彩写生。

25.浅谈中国古代人物画——敦煌壁画“飞天”

26.水墨画的美学特色。

27.中国水墨画的现状与出路。

28.浅谈中国人物画。

29.浅谈对山水画的认识。

30.浅谈中国画“线”的艺术。

31.面对未来的中国水墨画。

32.浅谈色彩写生。

33.中西绘画色彩比较。

34.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

35.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

36.浅淡“书画同源”

37.浅谈中国画的空白。

38.头像素描学习的要求是什么。

39.简论中国画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40.浅谈文人画对中国画之影响。

41.中国画贵在创作。

42.浅谈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

43.谈徐渭的杂花图卷。

44.如何对待西方现代派美术。

45.线描艺术的魅力。

46.传统水墨与都市水墨。

47.浅论山水画写石方法。

48.论"线"在素描绘画中的作用。

49.浅谈中国画空间的创新。

50.论白描仕女画。

51.谈中国画的现状和出路。

52.浅谈国画百年之变迁。

53.浅谈色彩与人的心理。

54.论白描。

55.笔精墨妙与意趣心契。

56.浅谈基督教对米勒的影响。

57.古代书法论所涉“道”“理”“法”三者关系。

58.论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59.“线条、色彩、构图”——绘画美的本质。

60.散谈中国画的特点----作为阅读符号的中国画。

61.线——造型艺术的独特语言。

62.谈临摹。

63.对中国水墨画传统技法的几点认识。

64.油画之我见。

65.散论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

66.速写与创作情感。

1.装饰美在中国古代雕塑中的作用。

2.试谈对古典建筑艺术的认识。

3.数字媒介与艺术融合。

4.室内景物的光与色处理。

5.论装饰性书法。

6.论居室设计空间分割。

7.浅谈职业学校开设艺术设计课程的重要意义。

8.平面构成教学中的情智培养。

9.浅谈现代中国城市雕塑。

10.雕塑时空。

11.浅论标志设计特征和表现方法。

12.现代装饰艺术——装饰画。

13.浅谈绿色包装设计。

14.浅谈图案的创作与应用。

15.艺术与环境。

16.浅谈色彩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17.建筑装饰中空间划分的设计探究。

18.小户型住宅装修设计方案探讨。

19.手绘墙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20.影视动画后期特效制作分析。

21.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思考。

22.虚拟城市开发技术的探讨。

23.浅析影视动画后期特效制作。

24.标志在打造企业品牌中的战略地位。

25.浅谈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26.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27.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

28.浅谈白色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29.浅谈现代商业展示空间设计要素。

30.视觉传达在网页设计中的表现。

31.商业插画的市场发展。

古代教育的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七

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我们先后于1993年6月、8月及11月,采用问卷、谈话、测查、参观、访问等方法,分别对安徽省绩溪县、祁门县乡镇幼儿教育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昔日贫穷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幼儿教育已逐步得到了重视,并且有了很大的发展,幼儿入园(班)率逐年提高。如绩溪县北村乡幼儿入班率1990年是20%,1991年为23.8%,1992年上升到27.9%。但是,发展中的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着诸多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寻求这些弊端的矫正对策,尽快地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不仅是实现中国政府对《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承诺的需要,也是提高二十一世纪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迫切需求。

农村幼儿教育在步履维难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陷入了许多并非完全因客观条件而形成的困境之中,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办园(班)条件简陋。

农村幼儿园(班)由于缺乏资金、领导不够重视和管理不善等原因,使办园(班)的物质基础条件十分简陋。幼儿班的室内高度一般不足3米,人均占地面积不到1.2平方米,缺乏良好的通风条件和幼儿活动必要的空间;受传统农居窗户狭小的影响,室内采光面积普遍小于地面的1/5,远远低于幼儿活动室规定的采光标准;大多数幼儿园(班)的桌椅、板凳由农户家庭筹借,高低长短不一,极不适应幼儿形成正确坐姿的需要;还有的班级缺少最起码的卫生盥洗设施,没有幼儿厕所、饮水桶、洗手水龙头,茶杯与手巾混用现象十分普遍;更有一些班级的房舍、门窗陈旧破败,严重危及幼儿及教师的人身安全;室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场地狭窄,人均占地面积不足3平方米,教具、玩具和大型户外游戏器械及幼儿读物奇缺,各种游戏活动难以进行。

由此可见,农村现有幼儿园(班)还未能为幼儿创设必要的生活、学习和娱乐备件,这既对幼儿身心的发展、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形成严重的障碍,也阻碍了幼儿基本动作的训练、智力的开发和品行的.塑造。

(二)“小学化”现象严重。

农村幼儿班基本上都附设在小学里,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小学,“小学化”现象十分突出,几乎所有的幼儿班没有分设教养员、保育员,而是参照小学的做法,配备一名教师,幼儿教育的保育功能被严重弱化;幼儿的一日活动与小学生如出一辙,到校后坐在教室里上自习,和小学生一起做早操,按照小学的铃声上下课,教学内容方面,使用的是小学一年级教材,注重读、写、算的学习,教学方法上,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念、幼儿读,教师做、幼儿看的“注入式”或死记硬背的方式统治着课堂,教学时数上,每周上课节数多在18节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4节,每节课长达45分钟,幼儿户外活动时间被大量挤占,每天尚不足1小时,给幼儿布置课外作业,进行期中测验、期末考试。

实践证明,这种把幼儿班当成是小学预备班来施教的错误做法,使幼儿未能得到符合其身心特点的适当的教育,天真活泼的稚气、竞争向上的意识和求知的愿望逐渐熄灭,阻碍了幼儿未来的发展。

[1][2][3][4][5]。

古代教育的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八

教师这个职业一直被社会所尊重,被认为是光荣且神圣的职业。在这种光环之下,我们应该了解到,教师是一种高压职业,教师的付出和压力,也应该为社会所认知。而小学特殊教育教师作为教师职业中较为特殊的存在,其职业生涯中往往存在更大的职业压力和倦怠。为了更加透彻地了解到这个特殊教师群体的职业现状及问题,我们对几所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了走访和调查,整理调查资料,得出相应结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古代教育的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九

[4]柳健。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4。

[6]王蓉蓉。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

[8]倪婷婷。德化现代陶瓷艺术性弱化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9]张永海。画中的人生与如画的人生[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0]洪文峰。花枝春满天心月圆[d]。福建师范大学2010。

古代教育的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十

近年来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弥补历史欠账,着眼发展需求,打造更加优质高效的学前教育成为了时代所需。各地区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抓好一批优质的示范园建设,不折不扣贯彻新课程理念,强化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共同着力推动学前教育发展走出困境,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地基层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许多地区对学前教育投入不足,甚至采取改制等方式一卖了之,影响了基层学前教育的速度和质量,与广大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迫切要求、与社会发展形势对学前教育的任务格格不入。近年来学前教育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也迈入了快车道,如何又好又快的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更好地实现发展瓶颈的有效突破,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弥补学前教育历史欠账。

近二十年对农村基层学前教育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发展的艰难时期,学前教育并没有像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一样得到大力的财政支持,相反却靠着社会力量多元化投入艰难前行。各地虽然也办出了一些好的优质幼儿园,但是整个面上是不均衡的,整体发展水平是偏下的。在这一过程中,各级财政投入的短板是导致学期教育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各阶段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下,地方政府应当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通过有所倾向、有所加快来弥补学期教育过去的历史欠账。县一级政府应当承担起学期教育投入的主要义务,并积极向省市财政争取资金扶持,将各地公办幼儿园建设以及整个学前教育投入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纳入十三五总体规划,纳入教育中长期目标,并且要求乡镇一级配套土地、水电、交通等,所需投入也安排相应的财政投入,共同促进学前教育向前发展,以财政的大投入实现教育的大提速。

二、抓好重点园的建设,发挥整体示范带动效应。

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必须要率先打造一批硬件设施好、软件齐备、师资队伍建设较强、办园质量较好的重点幼儿园,以这些重点幼儿园为示范,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幼儿园,实现区域范围内学前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在这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抓好县级层面重点幼儿园的建设,以这些幼儿园为龙头分别辐射不同的区域,形成龙头化集团办学的格局,以一拖几的方式带动镇区幼儿园的发展。同时,要在镇区幼儿园中选树一批区域重点园,带动更多的一般幼儿园的发展。建设重点幼儿园除了加大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制度建设,将这些重点园的优势、办学经验特长与其他幼儿园联系起来,要通过以奖代补、捆绑考核等形式,激发这些重点园的积极性,使其在整个面上学前教育的发展中更好的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一般幼儿园的齐头并进发展。

三、深入贯彻课改理念,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幼儿园的经营者、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都要始终将课改理念作为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纲领。平时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改的文件精神,把握其精髓,联系自身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课改在学前教育阶段的贯彻落实力度。各幼儿园应当将课改理念贯穿于整个办园工作始终,首先要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既要让他们学到一些知识,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能力,更要重视情感与思想教育,让孩子们知识面开阔、动手能力增强,而且受到良好的思想启蒙教育,懂得尊敬长辈、热爱祖国、与人友好相处等等,这些方面是学前教育阶段促进幼儿素质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各级幼儿园要将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作为重要的目标追求,同时在学前教育工作中,各地要将教学手段的提升作为重要抓手,大力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更好的展示教学信息,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学前教育还应当在拓展教学空间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带领幼儿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感悟美丽的田园风光,参观了解感悟生活等等,这些方面都是贯彻落实课改理念,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抓手。各层各级幼儿园都要重视将课改理念的贯彻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综合着力为广大幼儿营造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强化教师队伍培养,锻造一支优质学前师资。

教育工作关键在于人的因素,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的质量。当前正值学前教育恢复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一大批有知识、能力强、懂业务、肯奉献的幼儿教师,从地方政府到教育主管部门再到幼儿园自身,要共同着力培养优质师资队伍。首先,地方教育部门要制定中长期规划,加大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可以采取联合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与大专以上层次师范院校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加大招生培养力度,分年度有序的补充到基层学前教育行列。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幼儿办学机构强化在职师资的培训,通过严格把关职业门槛、强化履职能力测试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在职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既要求他们知识面丰富,而且琴棋书画等技能精通,还要具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能够熟练的与孩子与家长与社会沟通等等,通过这样的途径提高现有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另外,还要在区域范围内建立能进能出的优胜劣汰机制,以师资队伍的流动激发活力、提升素质。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到学前教育单位自身,都要积极思考探索,充分聚合资源走出一条更加科学的发展之路。

古代教育的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十一

摘要: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对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做出多方面的变革,并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给我国当前的教师继续教育改革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发达国家教师继续教育启示。

世界各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多样化表现为培训模式、培训形式和培训机构的多样化。培训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教师中心”模式。指通过设立专门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为主的模式。

2.“高校本位”模式。高等院校除保留传统的脱产进修高学历等方式外,还开办“教育诊断医院”、“教师职业发展学校”,大力推行远距离教育,送教上门。

3.“学校本位”模式。由教师任职学校自主制定培训规划、自主组织培训活动。“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是在原“以学校为基地”的教育模式基础上改建起来的。

4.教师职业发展学校模式(professionaldevelop-mentschool简称pds)。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大学教育与中小学合作创办的一种新型教师继续教育学校。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大学教师教育的培训计划和给予在职教师职业发展的机会。

我国教师培训主要有学历培训和职业培训两大类。学历培训是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育机构(主要是高校)组织学员通过在职学习来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模式。职业培训是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另一途径,其特征是形式灵活多样,因地因时制宜,时间地点相对集中;培训内容注重新观念、新方法、新成果的介绍,轻知识积累而重实践应用,尤其重视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的提高,培训方式主要有机构培训和校本培训。

二、中外教师继续教育的立法比较。

很多国家都通过教育立法提供多种多样的优惠,建立机构并制订教师教育的长期计划,让广大中学教师去学习和进修。在英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历史上,政府对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来提升教师继续教育的社会地位的认识,是经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并由此逐渐体现出政策法规的建设对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所起的保证和推动作用。从1862年开始,为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颁发《毛利法案》,在建立职业学校的同时,要求任教教师进行技术知识的进修学习;与1958年通过《国防教育法》,并规定从1959—1962年间每年拨款8亿多美元用来改革各级学校教育,培养科技人才,提高教师的科学教育水平;1965年又颁布《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法》,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在英国,早在70年代就开始注重对教师实施全国的教师继续教育,英国近年来进一步加强了对师资培训的管理工作,1994年颁布的教育法案成立的师资培训署负责英国教师培训的各个方面。

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规定:“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是教师的义务之一。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999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这是我国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第一个全国性法规。相比之下可以看出,我国的继续教育立法一方面起步较晚,另一方面不够完善。

古代教育的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十二

当代海内外古典文学学者中,叶嘉莹先生不仅以其丰硕的学术成果及独特的研究风貌卓然成一代大家,更为可贵的是她在屡遭忧患坎坷的一生中将大部分精力用在了教学,为古代文学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基础语文古典诗词教育实践。

叶嘉莹先生的教学生涯分成了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自1945年辅仁大学毕业后至1948年赴台,叶先生先后在北京的三所女中同时教5个班的国文课,周课时量为30多个小时。

她说:“由于师生对国文课的共同热爱,使得我对如此沉重的工作量也居然丝毫未感到劳苦。

那时中学的国文课每周都要有一定的进度,而且有时要举行同年级的联合考试。

因此我在讲课之际,除培养同学的兴趣外,对知识方面的讲解也极为认真而不敢掉以轻心。

认真的结果,当然使我自己也获得了不少的教学相长之益……”从1948年至1954年,先生在台湾彰化女中、台北二女中等多所中学任教,期间经历长女出生及拘捕。

出狱后教职、住所具失,经堂兄介绍任教于台南一私立中学。

1953年经友人介绍任教于台北二女中,后经戴君仁、许世英介绍入台湾大学、淡江大学教授国文。

因台二中要求将所教两班高中送到毕业,同时教四班国文,加上作业批改,十分劳累以致气喘。

这一时期的叶嘉莹先生在近的基础语文教育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今后古典诗词教学辉煌时期的到来做好了教学方法上的充分准备。

但同时由于工作量的繁重和拘捕之难的影响,在早期的教育生涯中先生的重心为基础语文教学,于学术研究致力较少。

自1955至1990年,先生先后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讲学。

这一时期她不仅在教学方面步入辉煌期,同时还在古典诗词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虽然在中期教育生涯中,叶先生的教学以高等教育为主,但在中小学语文教育方面仍然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主要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她通过课堂讲授、讲演、广播电视授课为各种知识层次、各种年龄段的人授课,她的听众中既有老人,也有孩童。

讲授过程中她“在求精与求深的同时,也希望能求其尽量做到大众化。

”尽量顾及到不同的知识层次及接受能力,为提高民众的传统文化修养做出了贡献。

二、她的许多重要学术观点如“弱德之美”“兴发感动”说、“赋化之词”等不仅推动了古典诗词研究,使我们对诗词发展史的认识更为深入,同时也为古典诗词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自1991年至今,步入晚年的叶先生其思想进入了又一境界,她说:“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有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我们一定要有青少年的不断加入,来一同沐浴和享受这条活泼的生命之流,才能使这条生命之流永不枯竭。

”“由于自知老之将至,才急于把自己所得之于古诗词的一些宝贵的体会要传给后来的年轻人。

”在这一理念的驱动下,1991年她在论文《谈古典诗歌中兴发感动之特质与吟诵之传统》中探讨了吟诵这一古老教学形式的历史传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在教学方面的重要性等。

1995年她与田师善等友人合作为四至十四岁的儿童编写了古诗读本《与古诗交朋友》,并亲自撰写序言、录制吟诵音带。

近年来,叶先生继续呼吁加强中小学古典诗词教育,希望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学生中开设诗歌唱游课,让孩子一边玩,一边吟诵诗词,由此打下好的人文基础。

二、基础语文古典诗词教育思想。

在70年来的教学科研中叶嘉莹先生形成了丰富的古典诗词教育思想。

“兴发感动”说在叶先生诗词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

叶氏的学说将孔门诗教、兴趣说、神韵说、境界说贯穿起来,并吸收了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使其成为一个中西融融会的诗学概念。

她认为“诗的教学第一当然应先培养出一种善于感发的能力……”,而孩童的直觉感强,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最佳时期。

对比当前台湾、内地的中小学语文习题,就会发现台湾的习题中有很多让学生说、写读诗感受的题目,更重视学生感发能力的培养。

而内地充斥市面的习题中更多的是关于诗词内容理解方面的题目,苏联模式的影响痕迹还未完全消失。

所以在当前教育形式下,基础语文教育者应当学习叶先生学说,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叶嘉莹先生近年来在基础语文古典诗词教育方面对于吟诵这一教学方法的推广致力颇多。

她不仅多次撰文论述吟诵之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更是以高龄之身亲自为小学生录制吟诵录音带、现场指导吟诵,其躬行之精神令人钦佩。

她提倡在小学开设唱游的诗词课,并举办类似日本“百人一首”的吟诵竞赛游戏。

先生的愿望,不仅是为了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想藉此培养下一代的心灵品质和学习能力。

古代教育的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十三

职业倦怠是指人们长期从事某一固定职业时,当遭遇大的变故、压力,或者对本职业毫无兴趣可言等情况时,不能正常的过渡工作情况的一种反应,通常表现在语言。行为和态度等多个方面。专业上可以将职业倦怠的表现概括为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低落等几个方面。

而具体到小学特殊教育教师这个职业,由于其更加特殊性,所以针对其研究和探讨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纵观国内的相关研究,我国在普通教育职业倦怠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而特殊教育群体的职业压力和倦怠研究显得比较匮乏。已有的研究也偏向于描述性的书面研究,还没有较为全面的从职业压力,应对措施等方面来探讨特殊教师职业的相关现状及问题。

据当前的研究数据显示,国内的特教群体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而官方提供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健康普查情况显示,大部分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隐患,检出率较普通学校教师高。因此,本文通过调研获取真实数据,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缓解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创造更健康的工作环境。

古代教育的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十四

(一)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保持和提高。随着接收高等教育的人数的增加,高等学校的层次性也在不断增加,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日益突出。高等教育保障体系就是将各种教学、管理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保障达到预期的教学质量的一个统一的系统。有了高等教育保障系统才能保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与教育质量的双方面的问题。

(二)增加群众对高等教育的信心。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对大学生的稀缺感已经不复存在,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致使许多人对高等教育的质量产生了怀疑。高等院校之所以建立高等教育保障体系,也是为了能够向政府、雇主、学生以及家长提供质量证明,证明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是可以保证的。

二、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英国是构建高等教育保障体系比较早的国家,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英国已经形成比较健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特点是从内外两部分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和保障。

(一)外部监督。1.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学会。qaa即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学会主要负责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各方面的事宜,提供一些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合理化改革以及对高等教育质量公开的、公平的、客观的评定方式。以便教育相关者能够直接的、明确的得出高等教育质量的结论。2.专门的课程认证机构。与中国不同,英国的课程认证是由专门的机构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评估,例如,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毕业的时候他们会接受医学总会对其进行的专门的鉴定,以便在毕业的时候可以比较公平的得到毕业生能够胜任的工作。需要强调的是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学会大学及其课程进行鉴定。

(二)内部保障制度。1.高校内部的部门。由于英国政府对各个高校的财政支持的大幅度的缩减,为保证财政的正常运作,学校采取了增加学费的措施,进而学校也将再度提高对教学质量的重视。qaa和高等教育界进行合作,制定一系列有关教育标准和教育质量的文件,高校的各个部门将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履行文件规定的义务。2.教师职业道德的约束。机构的监督只是一时的,并没有深入到每节课,而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的职业道德决定着授课的质量以及对学生的负责程度。英国教育部门对老师的职业道德约束是很高的。3.学生及学生雇主评议。由于学费的大幅度上涨,学生和学生雇主的权益意识越来越强,以此在对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评定的时候,会充分的考虑学生及学生雇主的意见。

三、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一)内部质量保障体系。1.生源质量。生源质量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高考的成绩,这就进一步的强化了高考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决定生源质量的因素不仅仅是智力因素,同时还包括非智力因素,双方面的考虑才能决定生源的质量。2.师资队伍及教师素质。现在大学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普通的本科学校对教师的最低要求是“双211”毕业的老师,主要的专业课任课老师则要是博士毕业生来担任。不过尽管入校授课的门槛很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水平还是参差不齐,由此看来,各高校的教师整体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3.师生比。师生比是决定一个学校的部分教学质量,一般规定1:14是优秀,1:16是良好,1:18是合格。

(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表现在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估方面,评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的比较权威的评估,另外一种是民间非政府机构对大学的排名。

四、英国质量保障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一)政府加强宏观监控。政府是外部监管单位中权力最大的一方,政府应该在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管工作上更加注意细节,在宏观上更加具体的对教育质量进行监管。例如,出台一些监管细则或者建立专门专项的监管机构等。

(二)质量保障部门的密切关注。目前我国的一些省份已经建立了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成为教学质量的外部评估单位正在发挥着他们的作用。在督促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同时也维护了学生的权益。

(三)高校内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年的积累,因此,学校内部实施全面的质量监督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都有教师评估制度,但是这项制度的准确性不高,一方面评估形式太过单一,另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在增加评估形式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重视教育。

(四)建立毕业生反馈制度。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家长学生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出毕业生的水平,这将成为评估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因素。同时也会督促学校多加关注学生的就业情况。

五、结语。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仅是为了高等教育高质量的向前发展,而且还可以增强教育相关者对高等教育的信心。就英国的高等教育保障制度来看,外部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学会以及专门的课程保障机构,内部同样也实施了各种各样的完善的制度和措施。而中国的高等教育保障制度过于简单,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各种漏洞,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长处,来服务与我们的高等教育。

古代教育的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十五

三、浅谈自然色彩写生。

四、浅谈中国古代人物画——敦煌壁画“飞天”

五、水墨画的美学特色。

六、中国水墨画的现状与出路。

七、浅谈中国人物画。

八、浅谈对山水画的认识。

九、浅谈中国画“线”的艺术。

十、面对未来的中国水墨画。

十一、浅谈色彩写生。

十二、中西绘画色彩比较。

十三、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

十四、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

十五、浅淡“书画同源”

十六、浅谈中国画的空白。

十七、头像素描学习的要求是什么。

十八、简论中国画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十九、浅谈文人画对中国画之影响。

二十、中国画贵在创作。

二十一、谈徐渭的杂花图卷。

二十二、如何对待西方现代派美术。

二十三、线描艺术的魅力。

二十四、传统水墨与都市水墨。

二十五、浅论山水画写石方法。

二十六、论"线"在素描绘画中的作用。

二十七、浅谈中国画空间的创新。

二十八、论白描仕女画。

二十九、谈中国画的现状和出路。

三十、浅谈国画百年之变迁。

三十一、浅谈色彩与人的心理。

三十二、论白描。

三十三、笔精墨妙与意趣心契。

三十四、浅谈基督教对米勒的影响。

三十五、古代书法论所涉“道”“理”“法”三者关系。

三十六、论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三十七、“线条、色彩、构图”——绘画美的本质。

三十八、散谈中国画的特点----作为阅读符号的中国画。

三十九、线——造型艺术的独特语言。

四十、谈临摹。

四十一、对中国水墨画传统技法的几点认识。

四十二、油画之我见。

四十三、浅谈美术的功利价值早于审美价值。

四十四、浅谈中国山水画。

四十五、浅谈中国画的”形“与”神”

四十六、浅谈素描创新——造型、审美、感知能力。

四十七、略论中国画的构图。

四十八、浅谈写意花鸟的赋彩。

四十九、如何看待“笔墨等于零”

古代教育的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十六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以大力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了大量优秀人才,大家都为之交口称赞。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思维已经落后,无法跟进时展需要,在对比中外教育思维方面,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文将讨论中外教育思维异同比较,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教育事业中外教育思维异同由于人地理、历史、文化的不同,各个不同民族,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这些差异也广泛地反映在教育中。教育观念虽然作为一种无形的形态,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往往能左右教育者的行为,并且制约教育的活动方向。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成就最高的在《论语》中体现。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对学生有着深入的了解,故而能做到因材施教。当他的学生向他“问仁”“问政”“问孝”时,他都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恰当的回答,因此控制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原则。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的教育事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显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个中的原因较为复杂,有社会因素的影响,历史传统、教育观念及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而教育的落后牵扯着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作为当代中国,教育应该站在统观世界教育的制高点上,审视和反思我国教育与外国教育思维的异同,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进行创新研究。

一、中外教育思维都强调以学生为本。

目前的中外教育都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重在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实现其自我价值,学生不但是教育的主体,还是教育的对象。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张从教育本身去考察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及特点,发挥学生的价值及潜能,发掘学生的个性。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在《假如我当教师》一文中明确申述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他说,教师不应仅仅将自身的职业定位为教书,教师应当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而学生到学校来也不应仅仅是为了“读书”。法国一位成人教育专家曾经明确指出“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和青年期,它应当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进行。教育应当借助于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永恒要求”。英国教育家尼布列特认为,重视知识的考试和偏重智育的教育,都是不正常的;学校不能成为制造某种人格类型的工厂,培养同一种类型的人。马斯洛则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潜能;教育要在满足人最基本的需要的基础上,强调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人的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化的过程是完全统一的。由于人的经验和个人体验的不同,每个学生都是有个别差异的,因此,人本主义教育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人价值观。

我国新课程改革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这一局面,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的等相关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健康的身体及心灵的培养,使学生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责任感,使学生具有优良的品质,科学和人文素养,培养其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使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重点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美国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独立行为,让学生不过分依赖父母,鼓励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让教育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孩子去适应教育;教育是单一的教会学生一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强调他们的表现力、主动性、创造性、好问态度、向权威挑战,以及各种活动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等。学会对于未知世界进行探索和发现,学会合作,所以在美国学校有开设了不少选修课,其中有相当比例的操作课、活动课、调查研究课等选修课,以供学生更好的自己学习。

西方有名的学府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早在15世纪就开始实施导师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因此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导师的照顾及关心。这些高等学府信奉学生的头脑并非仅仅是一个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等待点燃的火种,而导师就能起到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苗这一重要作用。

由于个体总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因此每个学生心中的“火种”也不尽相同,教育过程中,只有集思广益,依靠各个方面的力量将不同的火种点燃,才能有效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这也说明了学生的中心地位一直是不可动摇的。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二、中外教育思维的差异。

1.中国教育注重的是教学的单一性,外国教育注重的是教学的多样性。中国教育存在单一性特点,学生入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不断的考试,考入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而国外并不是像中国一样把考试看成重点,美国初中升高中不用考,直接就升上去。高中升大学不像中国的高考,难上加难,即使成绩再好的学生,高考都不会有人考了满分,而美国比较简单,就是申请式的。中国为什么会存在这样单一的特点,是中国人习惯于集体作业,从而造就了中国人的群体文化心理。在群体文化中,群体的整体利益是个体利益的唯一参照物,是个体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群体文化中把群体的整体利益当成是个体利益的唯一参照物,这个参照物就成了个体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不同,中国人更关心他人对自身的评价及看法,因此,常常会用普遍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来获得群体的认同,达到统一性。这种求同的群体文化意识必然会投射在教育思想上,教师在评价一堂课怎样才叫上得好时,他们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标准:教师在内容的讲解上,能做到层次分明,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板书规范整齐,便可视为标准化得教学,而学生只要能做到认真听讲,记好笔记,谦虚恭敬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包括坐、立、举手的姿势都有统一要求规范,做好这些便能被视为好学生的标准。

学生在平时训练时也表现出单一性,采取“纸笔训练”,曾经就有这样一名考官在读题时,提示学生,让他们注意听题的时候,而学生们第一反应就是:马上拿起笔来在纸上做记录,一字不落的记录,这一动作给考官印象深刻,他感叹的是学生集中精力去倾听题目,然后他们就在纸上书写答案,整理出回答问题所需要的条目,不是用脑子独立加工信息。这些几乎是统一性的行为,归根结底是在平时的训练中造就的,小学到中学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参加各种笔试,做大量的家庭作业,根本就没有“无纸化的大脑直接反应性训练”。大学里的案例教学以参观为主,很少参与其中实际操作。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只是懂得理论知识,怎么用这个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不能熟练掌握,以至于在工作时,对于领导的口头问题,很难解答。单一性的教育在实践中表现非常明显。

外国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多样性”教学,美国非常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其教育理念也强调个性化的差异及特征,因此美国人很小就开始接受独立的个体化的教育,其教育鼓励学生拥有自身的个性及独特的风格,提倡新颖的观念及做法,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自己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他们所接受的理念中观念也不一样,就是不要把自己当作联系紧密、相互依存的群体中的一员,就好比是家庭、宗教群体、部落、民族或其他组织中的成员一样。所以能够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及特点,自由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方式及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进行无压力地学习,备感轻松自由,其内在的活力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得以充分激发出来,达到了“多样性”教学目的。

2.教育上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孟子》卷五《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称:“舜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伦理对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等级观念也充分体现在中国的教育思想上。教师作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被塑造成学生顶礼膜拜、不可平视的对象,人人都有其适当的角色和位置。这样的等级、权威观念使得教育具有不平等性。学生没有置疑的可能性,对于不理解、不赞成的结论和观点在教师的教育下必须接受,使得学生的批判性和独特性、自尊心和自制力逐渐被销蚀,没有了开拓和创新意识。

而外国文化则不同,他们没有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追求“平等、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外国人坚信,每个人都是天生独立、自由和平等的。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友好的伙伴,必要时刻教师给学生充当向导,学生从来不会屈就教师的权威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也没有受到不平等观念的制约,所以他们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于向权威发起勇敢的挑战。

3.中国强调的是应试教育,外国强调的是实践操作教育。我国在教育改革下,一直以来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但是改革这么多年来,应试教育的本质始终没有得到改善。xxx宁教授指出:美国学生的成绩远不如中国留学生,然而数年后,其科研成果却比中国留学生多了很多,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学生不仅仅是在读书,更注重自身的动手能力与创造精神的发展。

分数在中国成为老师的命根子,是家长的晴雨表。教师考核的标准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标准,而孩子的成绩也成为家长考核孩子的标准。他们始终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而中国的升学标准也是以应试教育的标准而定的,所以家长的思想就有“不能上重点小学就不能上重点中学,不能上重点中学就不能上重点大学,不能上重点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所以幼儿园就让孩子学“藕、酱、凳、舞”这样复杂的字,美其名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孩子的综合性成长就被这些考试所埋没了,他们只是在考试上成绩优秀,对于现实的实用性,创新性,探索性等方面是少之又少,这样的人才已经严重与社会脱节了。

而外国在教育的思想上,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更为注重,加拿大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基础教育不仅仅要给学生传授基础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应对社会,并能立足于社会的能力,要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加拿大学校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便是要培养对社会有用、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人。教师在组织实用性课程教学时,对教材内容并不全部讲解。对某些章节,会让学生自己思考、动手实践。而基础教育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他们常常从学生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做起。例如,加拿大进行基础教育的学校都将家政课作为必修的课程,在这门课程上,学生学校缝纫、烹饪、使用家电并学习对其进行简单地维护,学习喂养孩子,等等,其学习的内容可谓是五花八门,在学习这些内容的同时,学生加强了自我参与意识,其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也得以有效地锻炼,与此同时,学生因此更加热爱生活,提高了其贡献社会的服务意识及责任意识。

古代教育的发展论文范文通用篇十七

通识教育最早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近代以后盛行于欧美等国,并最终在美国获得较为完备的发展。19世纪随着自然科学与实用技术的兴起,这些学科在美国的大学中日益受到青睐,并出现了教育向实用性一边倒的倾向。为了修正这种学科偏向的趋势,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先后确立了以通识理念来改变当时教育倾向于实利性的现象,提出无论是文科、工科还是商科,所有专业的学生在前两年必须修习文学、艺术、历史、社会以及科学五个方面的课程,且这些课程总量不得少于本科期间总学时量的1/4,三年级才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这种通识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并成为美国四年制大学的基本教育模式。美国通识教育模式取得的成功,为欧洲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效仿的范本。欧洲的很多高校在参照美国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形成了三种模式:1.与美国大学相同,各专业的学生均须学习本专业以外其他领域的课程,并且学时必须达到一定数量;2.分布必修式,学生须在规定的不同学科领域(一般为人文、社会、自然等学科)至少各修习一定门数或学分的课程;3.自由选修式,学校对通识教育要求学习的课程不做具体规定,由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课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欧美国家通识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培养了很多国际知名的大师级行业领军人物。

二、我国目前通识教育的现状。

通识教育是近几年才在我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国内一些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受国外通识教育的影响纷纷开始引入通识理念。从当前国内各高校通识教育的建设情况看,我国通识教育基本上是美国或欧洲模式的翻版,虽然也取得了颇多成效,但依然饱受诟病,其原因在于,一是远离我国的教育现实,过度借用他国经验。诚如当代知名学者杜维明所说,“可惜,大部分中国人不了解美国通识教育的精髓。”这也是一些学者批评“目前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很多都是有名无实”的原因所在。二是通识教育脱离实际国情,目标空泛。由于国内通识教育采用的是美国文理学院的模式,学院不设具体专业,教育出来的学生貌似什么都懂,实际上什么都不精,根本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当前国内的通识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形而上的教育。

设计专业通识教育是指通识结合专业的一种教育模式,它借助通识与专业的互丰互补,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构建一个宽广、合理的知识体系,以便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亟需适应不同岗位的“一专多能”型复合人才,而大学致力于培养“专才”的模式已经无法跟上社会的变化。据统计,在过去的间,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只有60%的人从事了“对口专业”,还有20%的毕业生在从事本专业几年后即转入另一行业。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很难预知明天的工作是什么,这意味着教育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难度就越大。所以,对于设计教育而言,培育具有一专多能的通识型人才比培养单一知识的人才更重要。

20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连续两年突破700万人,在这700万人中,有接近100万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与其他专业一样,他们也面临着就业压力。通过对目前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跟踪研究显示,这100万名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瓶颈不只是人数问题,还有职业适应性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设计教育是一种严格的专业教育,专业细分阻碍了学生对其他领域知识的涉猎,所以一旦离开本专业很难适应其他职业。也就是说,专业隔阂是造成当前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突出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转变当前的教育理念,把通识理念引入到设计教育之中,利用通识教育的优势,为学生编织一套宽广合理的知识构架,以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亟需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与专业教育致力于培养知识结构单一的专业型人才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专业教育虽有利于人才走向“高精尖”,但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可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通识设计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与设计教育的融合,所倡导的综合教育理念,对于弥补专业化设计教育带来的弊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具有积极意义。

四、结语。

设计教育作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教育,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大都深度有余、宽广不足,缺乏职业和社会适应能力。要转变这一现象必须引入通识教育,以“通识+设计”的模式为学生重新建构一套健康、完善、合理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惟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设计教育的缺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