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教学设计范文(汇总12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3 01:14:22    小编:ZTFB
青海省教学设计汇总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青海省教学设计范文(汇总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3 01:14:22 |
  • ZTFB |
  • 12页

有关生活的点滴总结,记录下每一个美好瞬间。在总结中要突出重点和亮点,让读者容易理解。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总结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的思路。

青海省教学设计篇一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诗句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这首诗。

3.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1、导入:同学们,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在前面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维护祖国尊严的xxx,还有奋起反抗、保卫卢沟桥的抗日军民,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军行》这首诗,来感受一下诗中所表达的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3、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一)。

1、自读诗歌,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学习生字“孤、遥”。

2、读读诗歌,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3、熟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诗歌的停顿、节奏。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二)。

1、朗读诗歌前两句,并思考:

(1)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

试结合“暗”和“孤”字说出这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边疆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

过渡语:边疆的环境这么恶劣,生活这么艰苦,那边疆战士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后面的内容。

2、齐读诗歌后两句,并思考:

(1)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写出了边疆的环境荒凉、艰苦,战争频繁、残酷、漫长,表达出战士们不畏艰险、出生入死、勇于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黄沙、百战、不破、终不还)。

四、小结。

1、读读这首诗,大家想一想诗歌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后两句写出了什么?(抒发了感情)对,这种写作手法就叫作情景交融。

2、其实,这首诗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是一首边塞诗。“边塞”指“边关”、“边疆”,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3、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守边将士们奋不顾身、不畏艰险、誓死保卫祖国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那么,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好好学习,提高本领,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交流体会。

六、板书设计:

边塞景物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战斗之苦从军行。

抒发感情黄沙、百战、不破、终不还决心之坚。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反复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想象力。

3.学习古诗,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王昌龄的《从军行》,感受到了戍边将士们不畏艰险、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古诗《塞下曲》,来认识一位勇猛无比、武艺高强的边塞将军。

青海省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感情,并受到感染。

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新课引入。

1.同学们,中华古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伴有战争相随,无论是哪个朝代都留下了战争的刀光剑影,今天老师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出示视频课件)2.让学生说感受。

3.这些场面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也留下了印迹,描写战争的诗歌也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首古诗《从军行》。齐读课题。

二、新课讲授:

青海省教学设计篇三

1、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苍茫、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和短语来描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2、师:读的时候如果速度再慢一点,就能读出意境了,再来一次好吗?

3、可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却生长着一株柳树。这真是一棵怎样的柳树?(神奇)。

1、神奇不神奇?看看就知道,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棵神奇之树!

出示一段文字: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2、这是一棵树吗?有同学会说,这不是树,这是一段文字。它就是一棵树,这棵树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读着读着,这棵树的奇异之处就会从语言文字中显现出来,先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

3、交流。

a、一奇: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生铁铁锭。

硬――柔。

男生读。

齐读。

过渡:

师: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所以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板书:撑立。

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难道这个“撑立”仅仅是写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课文的六、七两个自然段,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1、师:读了这两段之后中,你觉得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哪些看出不容易呢?拿出笔来,把重点的句段划下来。可以在边上写写你的读书感受。

2、交流。

(出示)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说说你读书的感受。(生:柳树生长要面临的两大困难是: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

师: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我们真替他庆幸,好好读读这句话。

师: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交流感受。

师: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过,你们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们听。

生交流……。

师:这株柳树就在经受这样的摧毁,但它害怕了吗?(没有)。

师:冻死过多少次,他又……复苏过来。

师: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生读: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导读好“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多少”。

指名读。

师:这三个“多少”写出了柳树经受的摧毁是多么的多和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引出“又”

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你们这个“又”字读得真好。被劈断了枝干而――。

生:又重新抽出新芽。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次又一次――。

生:又起死回生。

师:用了几个“又”字?

生:四个。

生:我一定要撑下去,只要熬过这几次风雪就好了。

师:它就是这样给自己打气的。

生:其他柳树都死了,自己一定要活下去。

生:又复苏过来。

师: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

生: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

生:起死回生。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顽强。

师:会写这个词吗,写在黑板上。众生写。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撑立”。

青海省教学设计篇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对比”“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及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2、感悟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收集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人或事的感人故事。

1.导入课题:(提前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3、4自然段了解了青海高原,谁来说说,青海高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说)。

在苍茫与荒凉、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上,长着这样一株柳树,它造成了高原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2.明确目标:这节课就让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再次走进我们的心中,去感受它的神奇,去感悟它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课件出示:感受柳树神奇感悟人生哲理)。

3.预期效果:用心地品味语言文字,你一定能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一读柳树,走近柳树品“神奇”。

上节课已经初读了课文,你还记得直接描写柳树的段落吗?

任务一:

下面请大家自由地、用心地读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划出能体现柳树特点的词语,说说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柳树?画好的同学试着把柳树的这些特点读给你的同桌听。

自主学习:

生自己划,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你可以用眼神、用高举的手、用坐正的身体告诉老师,你已经准备好了。

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可以交流了吗?说说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柳树?

预设1:我看到了一株高大粗壮的柳树,我是从“两合抱粗”看到了它的粗壮,从“百十余平方米”看到了它的高大。(学生板书:粗壮高大)。

预设2:我看到了一株枝干粗实而坚硬的柳树,我是从“生铁铁锭的色泽”看出来的。

青海省教学设计篇五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青海高原一株柳》,文中的这一株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

2、生自由读。

3、从大家的发言中,我听出来了,大家对这株柳树充满了一种敬佩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株柳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板书课题)。

自主阅读。

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文章,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把它画出来,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师巡视了解学情。

交流共享。

(一)环境恶劣。

1、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的?

2、指名说(先读文中的句子,再谈感受)。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与苍凉。”

3、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这种感受?

“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4、指名读这几个词。

5、听同学们读这些词语,使我不由得想起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那悲壮与苍凉让人心头一震啊!

6、你呢?(生自由说自己想到的边塞诗词或心里感受)板书:悲壮苍凉。

7、就在这广袤无垠,青石嶙峋的高原上,我们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株绿色的柳树,给你什么感觉?(惊讶、惊奇……)。

青海省教学设计篇六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2)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的湖泊:里海(咸水湖);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青海省教学设计篇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03年)。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

青海省教学设计篇八

青海省德令哈哈市民族联校。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班班通设备等。

《我是人民小骑兵》是吴光锐、王小平、齐景全作曲的一首木琴独奏曲由手风琴伴奏。结构为三部曲式。全曲由引子——a段(主题及其变化重复);b段(变奏+华彩);a段+尾声三部分组成。乐曲引子曲渐强到减弱的力度变化来模仿马蹄声。乐曲为2/4拍,节奏明快、时而舒展、时而密集,全曲采用乐句重复、音型级进、模进、变奏。旋律在低音、中音、高音区的上行和下行连续进行,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对比,以及颤音的运用等手法表现了小骑兵在草原上换的腾的场面。音乐所描绘的小骑兵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本班有32名学生,其中男生15,女生17名。都来自牧区学校,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学生艺术教育,经常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设马头琴、舞蹈、体育、书法、蒙古象棋等兴趣小组。本班有11名学生参加马头琴班,5名学生参加舞蹈班,5名学生参加蒙古象棋。因此学生对节奏型的认识能力上较强能够准确的拍击出简单的音型节奏,在音乐表现也较好,喜欢舞蹈的形式表现歌曲,并能根据歌词的意思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大多学生还需要培养静心聆听欣赏乐曲的习惯。

1。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感受蒙古族小骑兵的.勇敢,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之情。

2。通过静心聆听,学唱主题曲、模仿律动、敲一敲等音乐活动来音乐力度的变化,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

3。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听辨主奏乐器——木琴的音色特点,了解乐曲所表达的内容及情绪。

尝试听辩出音乐中的风格和乐曲中的力度变化。

体会乐曲所描绘的音乐形象,用不同的方式参与音乐的表现。

师:同学们你们都来自大草原上,会骑马吗?模仿以下骑马的动作!

学习新课。

师:蒙古小骑兵给我们带来了一段优美的音乐,让我们来听听、看看。(播放《我是人民小骑兵》音乐课件)。

1、你知道是什么乐器在演奏?(出示图片,介绍木琴的形状、演奏方式和音色特点。)。

2、(播放《我是人民小骑兵》动画音乐课件)用动作、声音模仿骑马并听辨音乐力度的变化。

师: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呢?(小骑兵在骑马,他很勇敢)。

谁能用声音来学学骑马呢?你是怎么知道小骑兵是由远到近的?

师:小骑兵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那我们的马蹄声该怎样呢?(由远及近,越来越响,渐强)用木鱼、双响筒等乐曲来学一学。

师:那如果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应该怎么表现呢?(由近及远,越来越轻,渐弱)。

3、创编故事情节。

师:小骑兵从遥远的地方来,一路上会遇到哪些事呢?你能讲给大家听听吗?(结合图片)。

4、学习创编各种骑马舞蹈的动作,表演《我是人民小骑兵》体会小骑兵的勇敢。

师:如果去美丽的大草原上玩,什么作为我们的交通工具最好呢?

老师可不太会骑马,谁能来教教我呢?(鼓励学生创编多种骑马方式表演)。

师:小朋友们表演的都不错,那你觉得如果我们去大草原的话还要注意什么呢?(学习小骑兵勇敢的精神)。

再次完整的听乐曲,并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在分组活动中同学们之间的互相学习,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集中了每个人的创意,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提供了舞台。不足之处:用打击乐器模仿的时候,只是给出几个节奏,老师教他们模仿的时候没有指导到位,所以这个环节比较乱。通过这次上课,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吸取了很多经验。我很感激有这次学习的机会,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缺乏教学经验,望各位老师多多提点,我一定虚心接受。

青海省教学设计篇九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品味重点词句,感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1、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苍茫、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和短语来描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悲壮和苍凉。

2、竟然能在环境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上生存这么一株柳树!就让再次我们走近这棵神奇之树!指名读第五小节。说说这株树留给你的印象。

1、文章要赞颂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文中却写了家乡的柳树,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运用对比,突出青海高原柳树的顽强)。

2、速读课文第八自然段,找出家乡柳树和高原柳树形成鲜明对比的地方。

(1)阿娜多姿与粗实坚硬。

(2)风情万种与苍郁深沉。

(3)极易生长与极难生长。

(4)一簇簇与一株。

这些鲜明的对比告诉我们————。

3、朗读这小节最后两句话,理解其含义。

青海省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x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

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极力突出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苦激烈和将士们所做出的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这首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照鲜明,抒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体现出王昌龄绝句的突出优点,也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优秀篇章。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六、重难点分析: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青海省教学设计篇十一

《从军行》这首边塞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诗中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此诗以边塞的景物,思乡的情感,以及环境的艰苦,战争的残酷反衬出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诗人视野开阔,青海,甘肃,新疆,边塞战场尽收笔底,气势博大,悲壮高亢。

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在读懂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孤”、“遥”两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2.解释“从军行”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1.初读,读准字音2.再读,整体感知。

(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3.研读,读懂诗意。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你是那个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在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抓住“终不还”去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设计意图】古诗的用词极其精妙,所以这个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雄浑开阔的边塞诗让我们透过历史再次走进了那些弃家入塞,许身报国戍边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2.简介其他的边塞诗人,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收集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此类资料的兴趣。

【设计意图】本环节与新课开始时首尾呼应,以简介边塞诗开头,以继续了解边塞诗结束,前后照应,并自然而然地把对古诗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展示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仅是在丰富学生的积累,也是希望学生在大量的搜集与阅读中对边塞诗有更多的了解,对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有更深入的感悟。

【整体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用对古诗词的喜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带着对古诗词的崇敬之情,去学习.口评.赏析,从中汲取文学营养。教师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了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了艺术想象力。

【教学评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很好地创设了古诗的教学情境。古诗的意境有时给人的感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对于《从军行》这首诗来说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的意境更是很不容易,因为这首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非常遥远,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方面困难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这个教学设计中教者先借助简介边塞诗特点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而在学生读古诗时,教者又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语去想象一个一个与诗情相符合的场面。把这些雄伟苍茫的图景联成一体,这首诗的意境就跃然纸上了。再加上教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解说,点评,完全能把学生带入到这首诗特有的悲壮与苍凉中。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自然就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青海省教学设计篇十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录音,投影(小黑板)。

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或文章。

2课时。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有关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处?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学习课文。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柳树的样子?指名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把第五自然段读一遍,这个自然段共几句话?四句。

大家把这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遍,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交流:

(1)两合抱指的是什么?请学生演示,说明什么。

(2)巍巍然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遍,体会柳树的高大粗实和生命的伟力。

交流: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图,看到了青海高原,你想到了哪些边塞诗词?同桌先讨论讨论。交流: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