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研究论文范文(通用14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2 20:09:32    小编:ZTFB
情绪研究论文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情绪研究论文范文(通用14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20:09:32 |
  • ZTFB |
  • 11页

总结是对过去的努力和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更好地迎接新的挑战。充分了解运动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项运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作技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情绪研究论文篇一

情绪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绪波动大,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情绪的健康与否。消极以及不好的情绪状态都会降低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严重的情绪困扰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认知情绪,了解情绪的发生原理,明白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学会自我调节与控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有着不可掩盖的作用,也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情绪是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也是一种对人生成功具有显著影响的非凡智力因素。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izard指出有8—11种基本情绪,如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兴趣、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复合情绪(如抑郁)是多种基本情绪的混和体。(一)情绪(1)有其生理反应: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出现不同的生理特征。如在愤怒的状态下会出现面红耳赤,汗腺的分泌等。(2)是一种内心感受:不同的情绪状态必然会反映到人的知觉以及意识上来。从而形成人的不同内心体验。如:再有人受伤时,会感到痛苦。(3)会表现在行为中:面部表情最直接的反映着人的情绪状态。例如:当自己所希望的球队获胜时,脸上会不由自主地会喜笑颜开;当有的学生遇到挫折时,会愁容满面。还有就是情绪也可以通过体态行为和声音语态来体现。(二)情绪的作用(1)自我保护的功能;如被人伤害时,愤怒的情绪会促使人奋起反抗,自我保护。(2)人际沟通;(3)信息传递功能;如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就可以互表爱意。在了解到情绪的产生原理及情绪的作用。我们引出了一个话题: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情景与相同的遭遇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下面就这个问题展开探寻。

1、什么个体情绪差异?

“个体情绪差异”是面对同一件事或同一情景,每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情绪。

2、影响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

社会文化。

不同地区的人,在对待同一件事时会有不同的看法。如:信基督教的杰克与来自神秘草原的安妮在同一所大学读书,由于暑假俩人由于天气炎热的原因生病了。在杰克看来他生病是因为他暑期去教堂祈祷的时候心里想的不是上帝,这是上帝对他不虔诚的惩罚,是自己罪有应得;而安妮认为这次的生病是巫术造成。巫术是一股不可预知的力量,所以安妮感到害怕、焦虑。这一个案例正说明了不同文化背景导致了对“生病”产生的反应及情绪有较大的差异,情绪体验可以完全体现人类的本质及社会文化。当然这也不能意味着文化之间不存在相似之处,有些理论认为,害怕;悲伤和快乐等是超越文化鸿沟,普片存在的情绪体验,但就是因为社会文化背景的,相同的情绪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不同的含义。大学是一个不同区域群体的聚集地,是由具有不同文化习俗的人所组成的。所以不同的文化对大学生的情绪有所影响。

家庭背景与教养差异。

家庭背景:大学中,部分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常常会为了生活困难,学费及家庭的债务而感到困惑、焦虑、忧郁。同时家庭富裕的学生,他们优越的家庭环境与大学艰难的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也会出现厌学,无生活目标,无所事事等情绪困扰。家庭教养:其教养方式分为独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由于教养方式各具特色,之女在其中所感受到的情绪以及发展出的应对情绪的方式也就各有差异。我们来看一个属于独裁型的简单例子:大学里小美和阿伟相恋了,可是她却变得越来越迟凝,虽然知道阿伟对自己很好,但考虑到母亲不喜欢阿伟,嫌弃阿伟家庭背景不好,总是有意无意的把阿伟与亲戚比较,现在自己都不确定是不是要继续与阿伟交往下去了。妈妈的态度让小美有一种不安,惶恐的感觉,没有妈妈的认同,小美对场恋爱真的没有信心。对于这个不稳定的恋爱大学中普片存在,通过这个简短的例子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会给子女们带来不同的情绪发展,以及我们会做出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

性别角色与城乡差异。

不同性别在情绪状态上也呈现出差异性。通过研究表明,女性对情绪的沟通与表达比男生自在;有耐心;也更清晰,对非语言信息的传达与接收也比男性熟练,也比男性善于处理情绪的相关问题,男性则易于处境沮丧的人,容易忽略对方的感受,但不排除男性没有处理情绪方面的长处,例如在保证、原谅、尝试妥协方面就做的比较出色。另外男女大脑的构造不同也会造成女性的感情洞察力较为优于男性,情绪的感受及表达方式也有着大大的差异及生理上的差异也会造就情绪的变化。另外,城乡不同来源的大学生其焦虑情绪、抑郁情绪以及自尊、主观幸福感等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情况看,农村来源的大学生在以上心理体验上要差于城市来源的大学生,主要表现为:状态焦虑、内射性抑郁、自杀危险性高和自尊感、幸福感低。本研究提示我们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对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首先了解其经济状况,采取必要的改善措施。另外,情感上的社会支持也是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建立比较密切和稳定的人际关系,是提高其综合应对能力,保持情绪健康的重要基础。在常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为保持情绪健康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和辅导,让每个同学都建立必要的人际关系支持系统。另外,这类活动也可以满足大学生情感倾诉和人际交流的需要,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探索、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

掌握影响大学生情绪差异的因素,了解到情绪的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情绪差异,可每一个所拥有的情绪是一样的,只是所表达的方式以及不同的肢体与表情的反映。“情绪管理”即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如同亚里士多德所言:“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据此,情绪管理指的是要适时适所,对适当对象恰如其分表达情绪。大学生需要觉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绪,并学会适当的表达、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同时,大学生要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叶素珍,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邓丽芳,郑日昌.大学生的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

[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2005年9月第11次印刷,第274页。

情绪研究论文篇二

摘要:本文介绍了认知偏差的定义、成因和特征,梳理了有关认知偏差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认知偏差行为金融有限理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认知偏差对经济行为个体的经济决策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并经常扮演核心的角色。行为金融学则认为,由于金融决策更具不确定性和动态性,投资者的认知性偏差可能更具显著性,所以研究投资者的各种认知偏差很有意义。认知偏差的研究和发现为解释传统金融学所不能解释的市场异象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认知偏差与金融市场的异象。

进入八九十年代后,对金融市场的研究结果就涌现出不少与有效市场假说相矛盾的统计异象,在股票收益的历史可预测性方而,按照弱有效市场的观点,投资者无法利用历史价格信息来构造投资策略获得超额利润(按照资产定价模型进行风险调整以后的收益)。从1980年开始,有很多研究发现股票收益是可预测的证据。例如,debondt和thaler(1985)发现股票长期的历史累计收益与未来的长期股票收益负相关。基于这个现象构造的投资策略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这个现象称之为“长期反转”。jegadeesh和titman(1993)的研究显示股票中期的历史统计收益与未来的中期股票收益正相关,基于这个现象构造的投资策略也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这个现象称之为“中期惯性”。面对传统金融无法解释的市场异象,行为金融学从心理学的角度,从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的认知偏差的出发,为解释市场异常现象做出了重大贡献。

2.认知偏差的定义与分类。

把心理研究应用到投资决策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自slovic首次在论文中论证了心理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再到debondt和thaler正式揭开行为金融学发展的序幕,认知偏差研究的发展经历了缓慢萌芽到快速发展的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许多金融学领域的学者(如:robenshiller,richardthaler.meirstatman,hershshefrin及debondt等)结合心理学对个体行为决策的研究结果,在认知偏差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知偏差概念作为行为金融学的核心范畴,起源于认知心理学。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实验解析,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具有局限性,个体的判断和决策因此都会产生偏差(tversky和kahne-man,1974)。这种认识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相吻合,即自然选择的结果逐步将人们退化成一种依赖有限理性的决策方式来替代理性决策过程的思维主体,并据此来节约思维成本《si-mon,1955)。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可以看成是人脑的信息处理过程。因此,认知偏差,可以按照认知进行的四个环节中出现的顺序进行分类,即信息识别——信息编辑——信息输出——信息反馈。王宁,茅宁(2005)按认知的信息处理过程将国内外文献中常见的26种认知偏差按照人类信息处理的过程分成分类如下:1)信息识别阶段偏差:易得性偏误,代表性偏差,文化和社会认知,小数字定理,认知失调,从众心理,过度反应,搜寻成本。2)信息编辑阶段偏差:框架依赖,保守性偏差,模糊趋避,无关效果,神奇式思考,准神奇式思考,锚定和调整。3)信息评价阶段偏差:过度自信,后见之明,原赋效果,确定效果,反射效果,后悔厌恶,归因偏差,人性好赌,损失厌恶,宿钱效应,处置效应。李心丹()针对中国股市的特点提出政策依赖性偏差。

情绪研究论文篇三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心理疾病也越来越多,就连还未踏上社会尚在学校中的学生也是如此。,全球疾病负担合作研究发现,抑郁症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预计到,抑郁症将跃升至危害人类健康疾病的第二位,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5%。美国1994年4%的医疗费用于治疗抑郁障碍,高达430亿美元。根据统计表明,中国在校学生的抑郁症比例逐年上升,抑郁症成为在校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如何保障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学生产生抑郁症的原因,从而更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

关键词:

学生情绪抑郁症。

正文:

一、在校学生心理疾病发生的情绪基础。

情绪是一个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它们的相互感染是情绪基本属性起作用的体现。包括:

(一)情绪的适应性和动机品质决定了存在着正性与负性的根本差异。

(二)情绪的等级结构与情境认知存在着一致性与矛盾。

(三)情绪的检测功能导致情绪对自身系统的放大或削弱的感染。

(四)神经系统中枢与边缘自主系统的相互作用导致情绪的不可控制。

它们之间的每一次活动均可达到协调而产生正性情绪并有益健康,也可以发生分裂而导致有害的负性情绪而感染健康。

二、情绪疾病——抑郁症。

(一)抑郁的概念。

抑郁比任何单一负性情绪的体验更为强烈和持久。抑郁是一种复杂的复合情绪,主要包含着痛苦,并依据不同情况而合并诱发愤怒、悲伤、忧愁、自罪感、羞愧等情绪。每个人都体验过抑郁,但由于过度压力而情绪低落或绝望,失去兴趣而不能胜任正常工作,甚至产生自杀企图等极端意念和行为,就可能向异常情绪转化而成为抑郁症。

(二)抑郁症的.症状表现。

(1)精神症状。

1.心情、情绪的障碍。

抑郁在情绪层面上的症状,即程度较强的忧郁感等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忧郁感、悲哀、说不出的不快、空虚、寂寞孤独、无力、绝望、郁闷、不安、焦躁等。

2.行为、思维受到限制,精神活动能力降低。

处于抑郁状态的人,个人活动受到抑制,整个人处于“停滞状态”,在思维上也会产生障碍,问题的思考找不到突破口,出现“脑筋转不过弯来”“精力不集中”“什么都想不起来,记忆力减退”“判断能力下降,做不出判断”等现象。

3.自我概念的变化。

自我概念,是指人们在对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自我评价,并进而通过个体行为加以表现。陷入抑郁状态的人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懦弱无能感,失去自信,从而厌恶自己,否定自己,甚至常常产生一些认为自己很坏、很肮脏的想法。

4.思维上的变化。

在抑郁状态下,在个体眼中,所有事情看起来都变得更悲观了,考虑事情总往坏的方面想,整个人都处于绝望的情绪支配下,更有甚者,会出现妄想症状。

(2)身体症状。

1.睡眠障碍。

抑郁症必定表现出来的症状之一,就是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可分为入睡困难、易于惊醒、无法睡安稳、浅睡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惊醒,这常常引起人们心情抑郁,总让人觉得“明天又是一个痛苦不安的一天”,促使人们产生自杀的念头。

2.疲劳感。

稍微做点事情或活动就感到疲劳,总觉得全身乏力、酸痛、懒散,给人的感觉就好像生命力和能量即将枯竭似的。

3.疼痛。

抑郁不仅可以摧垮人的精神,还能够扰乱人体平衡,结果导致植物性神经紊乱,从而使血液输送出现障碍,最终出现头部肌肉和神经痛,头晕目眩,头皮发麻等症状。

三、感染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家庭对在校学生的感染。

任何人都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只能顺其自然地接受家庭的感染,这是家庭感染的强制性,而家庭感染还具有无意识性,因此同一家庭的成员的许多特征都具有相似性。

(1)父母文化水平对子女心理健康的感染。

在对全国6个中等城市的550个家庭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文化水平与子女的心理异常水平成反比例关系,即父母的文化水平越低,子女的异常程度相对较大,有异常行为的子女多发生在父母为高中文化一下水平家庭。

(2)问题婚姻对子女心理健康的感染。

在所有的家庭因素中,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感染最大的是问题婚姻,主要包括:父母分居、父母离异、父母再婚和父母冲突。

(3)家庭关系对子女心理健康的感染。

家庭关系主要包括: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和三角关系。良好的家庭关系会使子女感到幸福和安全,不良的家庭关系对子女有极大的伤害作用。

(二)学校对在校学生的感染。

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系统性,制定了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教育人方面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同时也说明,学校的任何变化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

(1)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感染。

学校环境分为外环境和内环境,外环境是指学校以外的社会环境,包括外围坏境、地区环境和社会环境。内环境是指学校内部结构和布局。外环境对学生的感染是通过渗透的方式完成的,而内环境则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良好的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师生交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感染。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关系,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的感染。它能感染班级群体的主导气氛,也感染着学生的情绪和个性。正常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形成更多的积极情绪,会使学生形成很多优秀的个性品质。

四、在校学生抑郁症的成因——长期性预防的出发点。

(一)客观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

有许多研究和临床证据支持抑郁症与儿童时期的家庭状况有关,特别是儿童遭遇父母的自杀。

(2)个人认知歪曲。

生活学习中凡是能造成强大精神压力、严重的精神创伤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等事件都可能成为导致抑郁的因素。

(二)身体因素。

(1)生物因素。

有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亲属的抑郁症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可以说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且在性别上,女性抑郁症比例要高于男性。

(2)生化因素。

身体内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异常,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抑郁的产生。

由此可见,引起抑郁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错综复杂的。并且,在校学生,他们自身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外界的刺激更容易使他们的情绪产生异常。因此,预防在校学生抑郁症的产生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参考文献:

1.王卫红主编《抑郁症、自杀与危机干预》重庆出版社出版.11。

2.张楚廷母庚才主编《学校心理卫生学》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08。

3.孟昭兰主编《情绪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03。

情绪研究论文篇四

调查显示有超过35%的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缺乏深入钻研精神,存在消极躲避心理对学生语文学习畏难情绪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主要以以下三个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学习基础不牢。没有能够夯实语文学习基础,加剧语文学习畏难情绪;二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掌握学好语文的有效方法,缺乏了高效的学习方法作为基础,语文学习必将陷入困境;三是学习效率不高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成绩提高不快,能力发展也不快,这些方面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久而久之逐步形成畏难情绪 。

初中语文教学中,突破学习畏难情绪意义重大:一是有助于激发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激情、树立自信;二是有助于提振学习状态。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可以让他们轻装上阵,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快乐;三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消除畏难情绪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信,对学习方式方法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破除学生畏难情绪,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于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认真分析研究,摸准问题根源所在一笔者每接手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之后,都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画像,对造成学生畏难情绪的各种因素进行摸排,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二是开展疏导教育,鼓励树立学习信心。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畏难情绪,笔者侧重于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进行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真实的学习心态,针对他们的畏难心理进行鼓励疏导,从而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灌输激励教育,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加以表扬,在语文教学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通过这两种路径逐步引导学生止确而对学习中的困难,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自信。

三是注重固木强身,夯实语文学习基础。许多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与学习基础薄弱有着明显的关系。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同头看,夯实语文学习基础。一方面通过测试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让学生在同顾总结过程中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制定补救计划、明确进度安排、要点难点,将新课程学习与旧知识巩固有机统一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增强语文基础知识的牢固程度。这样的措施可以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自身语文学习的不足,在下一步的学习中逐步完善和提高二夯实了语文学习基础,学生的语文学习底气更足,自信心更强了,学习畏难情绪便会迎刃而解。

四是强调学法指导,增强学生学习技巧。技巧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学生因为缺乏语文学习技巧,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应当抓住这一要点授人以渔。笔者强调了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在小组里而交流学习成果,借鉴学习方法,研究思维方式,既能够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同时也让里而的每一个成员实现了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在记忆方式上,笔者向学生推荐了框架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联动记忆法等多种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记忆理解效果。在阅读理解作文写作等学习中,笔者还鼓励学生通过提炼要点、相互交流等方式,增强语文学习的技巧性程度,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也具有较大帮助。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掌握了较多的技巧,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积极情感自然得到了增强,这对于学生畏难情绪的破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而对初中生语文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广大教师应当从认真分析着手,把握突破要点,通过扎实有效的措施化解学生畏难情绪,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活动增强动力,创造激情,提高效率。

情绪研究论文篇五

从情绪视角对公正感进行研究只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是公正感理论的前沿理论研究课题.尽管国外有少数学者将公正感与情绪理论进行结合,但依然存在大量需要研究的问题,而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非常匮乏.长久以来学者们都是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人们的公平判断过程,把人当成完全的理性主义者,在公平判断之前对相关信息进行仔细的分析、评价、权衡,然后做出理性的判断,完全不受情绪的影响.当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认知资源时,这种过程可能比较适用.然而有些情况下人们可能得不到所需的认知资源,即在信息不确定情况下,人们的公平判断可能受到情绪的强烈影响.因此本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打破冷认知的禁锢,选择情绪这一最富有色彩的心理因素作为关注的焦点,从功能上探讨情绪对公正判断的影响.另一方面关于组织公正感效果变量的研究很多,但都集中在态度和行为变量这两个方面,鲜有对情绪变量的考察.情绪在作为前因变量对公正感产生影响的同时,反过来,已经形成的公正感受也会对情绪这一效果变量产生影响.

为了探讨上述问题以及全面阐释情绪与公正感之间的关系,本文共分为四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系统回顾了公正感与情绪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介绍了在这两个研究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有代表性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假设.

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共包括六个实验.本研究既采用心理学中经典的实验法,又采用经济学中的博弈论研究范式,根据研究的问题,设计实验步骤,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研究内容有以下四点:(1)不确定条件下,自身情绪对公正判断的影响,(2)公正判断中他人情绪效应的研究,(3)情绪、社会价值取向与分配公正观,(4)公正感知对具体情绪的作用.上述四个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不确定性调节了情绪与公正判断之间的关系.不确定条件下,情绪具有信息等价的功能,处在积极情绪状态下的个体更易作出公平的判断,处在消极情绪状态下的个体公平判断较低,在确定条件下,情绪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其次,他人情绪影响人们的公平判断.模糊情境下,当他人展现出愤怒情绪,人们的公平判断较低,当他人展现出内疚情绪,人们的公平判断较高.第三,情绪、社会价值取向、博弈顺序对分配公平观影响不同.社会价值取向对个体在两次博弈中的提议数额都产生极其显著的影响,和亲社会取向的个体相比,亲自我取向的个体在最后通牒博弈和*者博弈中的出价更低,更关注自我获益.情绪对最后通牒博弈提议数额影响显著,和愤怒情绪个体相比,愉快情绪下的个体愿意分配给对方更多的钱.博弈顺序对提议数额影响不显著,但是和社会价值取向的交互作用对*者博弈影响显著.第四,分配结果和分配程序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愉悦、失望和骄傲是受分配结果影响的一般情绪体验,有利结果时愉悦、骄傲情绪高,不利结果时失望情绪最高.内疚、愤怒是受分配结果和分配程序共同影响的具体情绪.当个体获得一个由不利程序导致的不利结果,愤怒情绪最高,当个体获得一个由有利程序导致的不利结果,内疚情绪最高.

第三部分为总讨论.在本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研究中的得到的一些研究结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如信息不确定性对情绪与公正判断的调节作用、情绪在公平判断中的信息等价功能、个体在资源分配中体现出的公平偏好以及分配结果和程序对情绪的影响,并就如何提高组织公正感和管理效能提出加强情绪管理的新视角.

第四部分提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并从概念的澄清、研究方法的改进、分析层面的拓展以及理论体系的构建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情绪管理引用文献:。

情绪研究论文篇六

基金项目:本文系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肇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广东省3-6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310580019),肇庆学院教学改革项目“肇庆学院学生学术引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zb201202)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情绪调节是个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对情绪反应进行监控、评估、调节,改变情绪反应的强度、持久度等特征的过程,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是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表现。已有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主要受到养育者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儿童智慧的启蒙者,是儿童情绪的引导者和情感表达的示范者。当父母的引领和示范“缺席”时,祖辈则成为孩子的主要依恋对象,祖辈自身的情绪模式会对幼儿的情绪发展与调节造成影响,祖辈教养者的文化程度对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有重要影响。相对于父母教养、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教养的幼儿,隔代教养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情绪问题、行为障碍、性格和人际交往缺陷,且适应性较差。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流动到其他地区务工,而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由父母单方或孩子的长辈、亲戚代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不能与儿童一起生活,造成亲情关爱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位,导致儿童在焦虑、孤独、情绪障碍、自尊等方面的问题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仅影响到家长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更关乎自身的发展和民族的兴盛。在消极情绪下,他们如何选择情绪调节策略,如何进行有效的干预指导,国内目前鲜见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提供相关依据和必要的指导策略。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分为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和留守类型问卷两部分。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共有23道题目,包括6个维度,即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被动应付、发泄、自我安慰。问卷主要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留守类型问卷包括儿童年龄、留守者及抚养者情况等。

2.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广东省的部分农村地区,主要有高要市禄步镇、云浮市郁南县、惠州市大岚镇、深圳市罗湖区、肇庆市端州区、广州市海珠区,参加调查的是3~6岁留守儿童的主要养育者,共158人。

3.数据的采集与处理。考虑到农村留守儿童抚养者的文化程度,为了确保他们对调查问卷的理解,研究者对抚养者进行个别调查,逐一阅读问卷题目,让抚养者做出回答,由研究者记录回答结果。调查数据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根据以往研究,留守的类型也可以细分为儿童单独留守、儿童与父亲留守、儿童与母亲留守、儿童与父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其他亲属留守等六种。本次调查发现,6岁以下儿童中基本没有单独留守型,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从调查结果来看,不同年龄留守儿童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被动应付、自我安慰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从均值得分来看,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大,运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策略的能力越高;在被动应付方面,3~4岁的被动应付的均值是15.36,5~6岁的均值是12.15,即年龄越大,留守儿童的被动应付越低。总体来看,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大,情绪调节策略越好。不同年龄留守儿童在发泄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说明留守儿童的发泄与他们的年龄关系不大(见表2)。

(1)不同性别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具体来讲,女童选择认知重建和自我安慰策略的机会高于男童,即女童的认知重建和自我安慰策略优于男童;替代活动策略性别差异极其显着,女童在替代活动策略方面显着地优于男童;而在问题解决策略方面,男童优于女童;男、女儿童在被动应付和发泄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说明留守儿童的被动应付、发泄与他们的'性别关系不大(见表3)。

本次研究发现,不同留守类型的留守儿童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被动应付、发泄、自我安慰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从均值得分来看,与母亲留守的认知重建优于与父亲留守的,与其他亲属留守的认知重建最差。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的儿童的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是最强的,与其他亲属留守的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最差。但是与其他亲属留守的儿童在被动应付和发泄方面均值得分最高,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的儿童的被动应付和发泄均值得分最低(见表4)。

3.养育者文化程度对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来看,不同养育者文化程度的留守儿童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自我安慰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从均值得分来看,养育者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上的留守儿童的认知重建、问题解决、自我安慰得分高于养育者文化程度为小学的留守儿童。不同养育者文化程度的留守儿童在替代活动、被动应付、发泄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见表5。

四、讨论。

1.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类型。已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可分为儿童单独留守、儿童与父亲留守、儿童与母亲留守、儿童与父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其他亲属留守等六种。本研究发现,3~6岁留守儿童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男女人数基本持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留守儿童身边多由母亲陪伴,其数量占了调查总数的67%。与全国妇联的调查结果中,43.37%农村留守儿童只与其它亲属留守相比,广东省留守儿童只与其他亲属留守的比例只有10%。这个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农村地区的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但他们也意识到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尽量选择父母单方外出,而且以母亲与儿童留守为主。本次调查中没有单独留守的儿童,这是由调查对象的年龄决定的,6岁前的儿童还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身边一定要有成人的陪护。

2.农村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大,则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能力越高。无论在哪个年龄段,替代活动的使用频率都是最高的,这可能与儿童自身能力有限,而替代活动是属于相对有效和容易掌握的情绪调节策略有关。因此,总体来看,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大,情绪调节策略也越好。

在性别方面,女童的认知重建、替代活动、自我安慰也优于男童,而男童在问题解决方面优于女童,这些差别部分取决于男女性别的天然差异,也与儿童的性格差异有关。

儿童选择哪种情绪调节策略与留守类型有显着的关系,只与其它亲属留守的儿童,会比其它类型的留守儿童更偏向于使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而且使用认知重建策略的能力更低,这对儿童日后的发展有消极的影响。而与母亲和其它亲属留守的儿童会更多地使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这样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这也暗示着要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

3.养育者文化程度对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影响。养育者的文化程度对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有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自我安慰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上。养育者的文化程度越高,留守儿童会更偏向于选择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这也说明文化程度高的养育者在面对困难时,总会积极地想办法解决,这也会影响到儿童。“办法总比困难多”,持这样积极态度的养育者对儿童的影响必然是积极的。

五、相关教育建议。

1.加强外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发达的通讯技术为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家长在工作之余一定要保证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情感联系,通过打电话或其他方式向儿童表达父母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他们的心靠得很近,父母是很关心自己的。外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频率和质量,能减少留守儿童心理的不安,维系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弥补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情感缺失和教育缺位。

2.养育者及其他成人对儿童的积极态度。养育者和老师的情绪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成人就是儿童的一面镜子,当留守儿童与养育者一起生活,或在幼儿园接受教育时,他们也会模仿和学习成人的言行及情绪调节方式,并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因此,留守儿童的养育者和幼儿园老师应该注意、积极调节自己的情绪,对待幼儿有良好的耐心,养育者之间相互关心和帮助,减轻生活的压力,为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3.注重家园共育。幼儿园内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有规律的生活会让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的社会性支持,减少幼儿的心理压力和引发不良情绪的情景,有利于留守儿童对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会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4.留守儿童社区的支持和帮助。每一个儿童都值得被珍惜,留守儿童缺乏了父母的爱,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想法,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爱,放下对他们的偏见。地方妇联、社区居民委员会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树立信心。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现象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合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和其他儿童一样快乐地生活。愿这个群体不再是孤独的守望者,他们身后的援手越多,他们获得的支持和帮助也会越多。

参考文献:

[1]thompso,nregulation:athemeinsearchofdefinition[a].infox,n.a.(ed.)。thedevelopmentofemotionregulationanddysregulation:biologicalandbehavioralconsiderations[c].monographsofthesocietyforresearchinchilddevelopment,1994:59.

[2]肖颖。3―5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及情绪认知的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3]thompson,r.a.&meyer,izationofemotionregulationinthefamily[a].ingross,j.j.(ed.,)。handbookofemotionregulation[c].newyork:guilfordpress,:249-268.

[5]王玲凤。隔代教养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

[6]吴霓,程秀杰。义务教育阶段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活动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山东升梁山县韩岗镇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3)。

[7]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

[8]刘宗发。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研究[j].教育评论,2013,(2)。

[9]程黎,王寅梅,刘玉娟。亲子分离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2)。

[10]叶敬忠,莫瑞。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2]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3)。

情绪研究论文篇七

年中国a股市场两次熔断应该让很多股民刻骨铭心。

11月29日,上证指数盘中冲击3300点,最高达到3301点,较今年低点涨幅已高达25%。

1月份开始,a股又走了一个一路向下的趋势,跌回至2034点附近。

在这一波結构性调整中,也不乏有大牛股的出现。

例如三江购物(601116)从12.06一路上涨至52.24,涨幅高达333.2%。

从高送转、到债转股、环保股、混改概念。

市场不来不缺乏炒作的概念。

然而,这些热点的出现仅仅是一时的。

可见投资者的情绪变化之快,中国a股市场追涨杀跌已成风气,早已偏离价值投资的理念。

本文试图寻找一些获得投资者较长时间普遍关注成长性股票。

并致力于寻找其核心投资价值,建立一套投资理念。

在这一波慢牛行情中,最明显的就是二八分化,刚刚炒过了锂电池板块,紧接着vr、举牌、债转股、高送转等概念股轮番上演,在这样的结构性行情中,抓不住概念便意味着错失了赚钱的机会。

根据国内研究机构对经济周期及行业轮动的研究,不难发现,在经济复苏阶段,银行股的表现较佳,在经济滞胀的阶段零售企业的业绩较好,表现抢眼。

在经济衰退时期,科技股的表现不俗。

通过股市行业轮动的研究,科技、新能源板块表现不俗。

本文从个股入手挖掘更细化的情绪指标,剖析在投资个股时投资者情绪在影响股票价格的微观机理。

并使用个股的市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国内外的学者对投资情绪的研究多是总市场的总体行为效应出发,缺乏对个股情绪的表达微观研究。

本文从个股角度出发力求从多个核心指标发掘个股的投资价值。

2有效市场理论。

“有效市场假说”实际上意味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世上没有唾手可得之物。

在一个正常的有效率的市场[2]。

任何公开信息都会反映在股票价格上。

包括证券市场的所有历史信息、当前市场现实信息以及可以预期的信息。

如企业财务报告、管理水平、产品特点、盈利预测、国家政策等信息。

当价格迅速的反映了股市信息,投资者不可能通过分析任何公开信息来获得持续超额利润。

此时的技术分析是无效的。

对于市场是否是有效的,学术界存在着很长时间的争论。

普遍认为股票价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信息。

本文以此基础,探讨股票价格变动背后隐藏的指标信息。

3模糊数学模型。

3.1模型准备。

3.1.1评价因子的确定。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过程主要分为评价因子的选取、综合评分模型的建立和模型的评价及持续改进等步骤。

评价因子的选择主要依赖于技术指标和市场经验,评价因子的数量越多,模型捕捉信息的能力就越强,其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获得稳定的较高收益的概率就越大。

根据大量的实验以及文献资料,初步确定的选股因子如下:一级指标:价值因子、成长因子、品质因子二级指标:市盈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盈利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固定资产比例、市净率、主要收入增长率、流通市值。

3.1.2选股因子有效性的检验。

因子检验方法主要采用排序的方法检验候选因子的选股有效性。

如:可以选择一个月的交易日进行检验,具体而言,对于任意一个候选因子,在模型形成期的一个月初开始计算市场中每只正常交易股票的该因子的大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对样本股票进行排序,并平均分为n个组合,一直持有到月末,在下月初再按同样的.方法重新构建n个组合并持有到月末,每月如此,一直重复到模型形成期末。

这就已经说明了这种检验的方法,同样的可以隔n个月检验,比如2个月,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还有一个参数是候选组合的数量,是非常重要的参数,要根据具体的投资组合来选择。

具体的参数最优的选择,需要用历史数据进行检验。

3.2模糊数学模型的建立。

综合评分模型选取去除冗余后的有效因子,在模型运行期的某个时间开始,从某个经济周期的初始阶段开始,对市场中正常交易的个股计算每个因子的最新得分并按照一定的权重求得所有因子的平均分。

最后,根据模型所得出的综合平均分对股票进行排序,然后根据需要选择排名靠前的股票,选取得分最高的前20%股票,或者选取得分最高的10到20只股票,构建股票池,并以股票池中的股票作为研究对象,做投资组合,在经济周期的下个阶段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轮换替换。

持续一段时间后,考场该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是否跑赢比较基准[4]。

3.3模型的评价及持续改进。

一方面,由于量化选股的方法是建立在市场有效理论的前提之下,随着使用多因子选股模型的投资者数量的不断增加,造成股市的周期性波动,这时候有的因子会逐渐失效,而另一些新的因素可能被验证有效而加入到模型当中;另一方面,一些因子可能在过去的市场环境下比较有效,而随着市场风格的改变,这些因子可能短期内失效,而另外一些以前无效的因子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表现较好。

3.4模型数据分析。

3.4.1数据分析。

首先,以5g概念的高新技术企业世联行(002285)为例,根据指南针、东方财富网等的数据得到如下表格:

3.4.2数据归一化处理。

3.4.3选择模糊合成算子建立指标模糊评价。

3.4.4评分单值化处理。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处理经过上述计算过程后得到的结果是被评价对象对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需要对其进行加权运算求解综合满意度的隶属等级,本次分析主要用到的是模糊向量单值化。

4结论与建议。

作者:张振华。

随着市场回归理性,大盘指数进入随机波动时期。

价值投资理念重新回归。

本文以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合熵值法、模糊综合算子等多项数学工具,对个股的投资情绪进行了量化。

从模型的求解的结果来看,股票成长因子、价值因子、品质因子等指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信息。

因此,由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分数是科学的,可以作为选股的依据之一。

本文模型的优势在于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做出个股的分数排名,并以此依据建立股票池。

当前的a股市场,股价评估日益彰显企业的核心盈利能力。

多因子分析能够适应这种股票的定价体系。

回归到价值投资,建议股民做中长期投资,理性选股,不要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马上做买卖股票。

多选择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股票,长期持股票有等待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

情绪研究论文篇八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快速传递,职业疲惫导致的情绪化事件也开始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员工自杀、不明原因离职、因一些不理智行为被炒鱿鱼……一般情况下这些在普通人看来无法理解的行为已逐步成为管理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什么是情绪劳动。

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有关情绪劳动的定义。一般而言情绪劳动是指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状态,是与情感有关的一个概念。相关的研究在70年代就已经开始进行,在本世纪初,由于工业社会的形成,工厂和企业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英国的圈地运动迫使大量农民将自己的身份转变为工人,从此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迈入了工业社会,而由此带来的工作情绪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也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1924年,霍桑试验的结果使人们对于工人情绪对于生产率的巨大影响产生了兴趣,工人们因为被实验组所关注而迸发出了几倍于平时工作的效率,远远超过了科学家的预期。从此以后,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的思想开始被大多数企业所接受,学术界也开展了一系列有关企业员工心态的研究,以期保证企业的高效运转。

进入21世纪后,社会化分工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有关员工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体系也日趋完善,但大多数企业出于直观利益的考虑,不太关注员工的情绪问题,他们认为这和企业工作没多大关系,仅仅是私人的生活情绪调整,不属于企业的关注范畴。但事实上企业作为商业社会的构成主体之一,从社会责任的分担到企业中长期利益来看,员工个体的心理健康都事关企业的基业长青,不应该是小事。

卓别林在其电影里对于工业化过程中工人因为专业分工而从事单一的工作内容而导致的行为古怪失常做了辛辣的讽刺,人成为一个企业中运转的机器,失去了工作本身所应该带来的尊严和快乐。而现代社会人性独立主体意识的强化,社会福利保障机制的完善,企业竞争的加强,使工作不再是人生活中的唯一,员工在选择企业的时候更多倾向于个体价值的体现和成就感导向,以个体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越来越得到年青人的推崇。情绪化管理的重要性也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凸显出来。

情绪化管理分析。

现代企业管理,主要问题就是员工思想行为的管理。而员工的思想行为管理,其背后是对员工情绪、假设和核心信念以及行为的管理。

由于很多传统企业秉承的理念就是“成败论英雄”、“成王败寇”等这些“行为决定结果”理念的影响,很多传统的管理者试图通过强制改变某些行为来达到改变结果的目的。但其实这并不科学,因为无法量化改变行为的有效性,这个设计过程是不能用简单的数据指标来衡量的。

企业文化的研究,使得我们深刻认识到理念对于员工行为的影响作用。通过对于员工情绪的影响不断改变员工表层的思维理念,不断优化其在企业内部的行为方式。所以要想得到满意的结果,必须找到行为背后的核心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来逐步建立适合与本企业甚至具体部门的,完善的情绪化管理模式。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情绪——行为分析阶段。

主要回答一个问题:工作中什么样的情绪使得员工有了某些既定的行为?

实际分析员工在工作中的各类行为,以及当时的情绪表现,建立企业自身研究的情绪——行为数据对应库。

从某种意义上讲,情绪就是人员不自主的思维。它是指我们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内在的思维(即我们内在的假设)所明确感受到的情绪。我们内在的假设将会支持、加强这种情绪。想要改变行为,让行为真正对个人、个人所处的情境有效,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情绪,而要改变情绪,我们就必须找到自己的核心信念。

第二,情绪的意识性分析阶段。

主要回答一个问题:所产生的这种情绪,员工自己是不是有意识的?

通过丰富的数据分析,查看这种情绪是不是员工有意识地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企业可以根据心理分析问卷来具体分析数据库中收集的情绪。这一阶段需要不断的验证。

心理学上认为,人类的情绪大多数是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的习惯反应,即情绪是由潜意识来决定的。当人在发怒、生气、悲伤的时候,并不真正知道情绪要告诉自己的是什么。如果企业管理中用逃避的方式来解决员工情绪的问题,情绪就会很难捉摸。

第三,情绪的结果导向分析阶段。

主要回答两个问题:1.如果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无意识的,分析它给我们带来的结果是什么?2.这种结果对企业发展是否有利?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对于情绪结果的分析。要根据企业实际的情况,按照企业实际要求界定正方向导向的员工情绪。

第四,情绪管理提升阶段。

一般情况下,比较强烈的情绪显示着生命中有些重要的事情对人大脑进行映射,要管理情绪就要了解实际过程中,人大脑反映出来的人对于周围一些工作现状的反馈,这种反馈再通过人的情绪来展现出来。而仅仅采用所谓正面积极的态度反而会让我们错失重要的信号。尝试着从负面、正面及中性的角度来看问题,重新下结论,多方位断定事情发展的方向,判断员工情绪后面的原因,通过情绪的管理来管理员工的有效工作行为,进而使其对于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如何管理员工情绪?

忽视员工的情绪管理,企业将会面临优秀人才的流失和不必要的员工离职,一般的情绪管理原则是:

5.通过各种培训为员工建立正确的工作心理和自我情绪管理意识: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理论而言,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员工自我管理,通过各种培训培养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学会自我管理技能,掌握自我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

6.企业文化的正确引导:企业应及时总结出企业的文化体系,使员工能及早了解企业的文化氛围,调整自己的行为行事准则,降低因为文化冲突导致的情绪伤害,使员工能及早融入到组织文化中去。

情绪化管理的应用很广,几乎涉及所有与人相关的工作。但相对而言,服务业、销售以及一些企业内部服务性的行政工作情绪化管理的影响程度更大些。

首先以服务业为例;服务是跟客户直接接触,消费中有很大部分是一种体验式感受,一线服务人员的情绪好坏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一般而言,首先是服务品牌标准的确定,通过标准的制度以保证客户接受服务感受的一致性,其次是服务品牌的管理,包括员工职业化培训和相应的服务品牌的考核,其中就包括企业员工的情绪管理。

对于行政和管理人员来说,与同事沟通,为其他员工提供各种服务和指导是其主要的工作职责,而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绪是高质量完成各类工作的基本前提。学会相应的沟通技巧,掌握必要的沟通方法,减少因沟通不畅导致的情绪压力。

对于销售人员来说,如何建立健康积极的心态,克服因销售失败导致的挫折感带来的沮丧情绪是重要的解除情绪压力的方法,而团队将在员工成长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发挥巨大的作用,使销售人员在每次销售任务中都感觉到团队的支持,降低销售工作过程中的孤独无助感。

此外,由于职业疲惫导致的情绪低落,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工作轮换、带薪休假等各种手段缓解员工的工作懈怠情绪,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企业更加关注员工自身的发展,员工自身的情绪管理也逐渐被理论界所重视。员工的情绪是引导其工作行为的核心,同时员工行为的导向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为了企业的不断发展,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应该更加关注其员工的情绪管理。

情绪研究论文篇九

情绪是指人对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一直以来,对于情绪在人们决策时所扮演的角色研究者都未达成共识,很多研究者认为情绪会妨碍理性决策过程,将对其产生负面影响,他们较少将情绪作为影响决策的独立元素进行研究。但在agerstrom等人对认知与情绪的关系研究中发现情绪在人们面对两难问题时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推理。相比于消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在人们做推理任务时更容易进行启发式加工。情绪究竟在人们决策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它的影响机制又是怎样的?本文将从决策中情绪的神经机制、情绪种类、理论模型等方面介绍情绪在决策中所起的作用。

2决策过程情绪的神经机制。

决策是一个多模感觉输入的过程,包括对过去经历的情绪反应和对未来的预期,被整合后作出最合适的决定。研究者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从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简单的双重选择的神经基础到人类决策的复杂分析得出了基本结构,该结构是由复杂的、相互连接的网络构成。其中关系到决策的主要脑区域包括:位于前额脑区底部和腹内侧前额皮层的前额叶皮质,主要是获得刺激、进行评估、反复学习、进行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操作、工作记忆功能、不确定性下的决策。位于前颞叶背内侧部,海马体和侧脑室下角顶端稍前处的杏仁核,主要是认知冲突加工、奖惩识别、情感知觉(通过面部识别)。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的基底神经节,主要负责决策加工中的奖惩、成瘾及决策中的强化学习。所有的前额叶皮质是相互连接的,在决策加工时起着重要作用,决策时这些皮质区域交互作用,产生最简单的决策过程。

sanfey等采用fmri记录最后通碟游戏来研究参与经济决策的认知过程和情绪过程的神经机制。研究发现,当游戏者对公平提议与不公平提议做出反应时,不公平的分配方案引发了与情绪和认知相关的大脑活动,而且拒绝不公平的'分配方案会引起前脑岛活动显著提高,从而证明情绪可能是直接来自决策本身的反应。

通过两个fmri研究,greene等人发现在被试面临道德困境时,与情绪有关的大脑区域会出现明显的激活。他们使用了经典的电车和人行天桥困境。在电车困境,一个失控的电车会杀死5个人,但人可以触及切换到另一个只会杀死1个人的轨道的开关。与天桥难题相似,大多数人认为不能为了只救那5个人而牺牲1个无辜的人。研究者认为在判断一个实际上是推动他们死亡的人来说这是情绪推动行为而不是简单的触及开关。也就是说某些情况下情绪处理的差异导致了道德判断的差异,在做判断时与情绪相关的大脑区域将更加活跃。

3情绪种类。

3.1积极与消极情绪。

gaudine和thorne将kilne等对儿童决策的研究应用到成人决策中发现情绪状态和与任务相关的情绪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注意,对其做决策产生影响。connelly等人以189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积极与消极情绪在道德选择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在做决策时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与决策的联系更为紧密。valdesolo和desteno研究了情绪状态对个体道德判断的影响情况。在其研究中选择79名被试,分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实验组使用积极和中性的情绪刺激,积极情绪影响是通过五分钟的喜剧视频引起,中性的情绪则是播放五分钟的旅行纪录片。在人行桥的困境中,延续电车困境,通过把1个人推下人行桥来阻比失控的电车杀死5个人,1个人可以拯救5个人的生命。许多人认为把一个人推下去是错误的,尽管这样可以救活其他5人。结果发现受积极情绪影响的比受中性情绪影响的更容易选择把人推下桥(25%vs8%)。相同实验的控制组则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3.2偶然的与任务相关的情绪。

偶然的情绪是与当前任务不相关,源于偶然的或与目前任务无关的认知。与任务相关的情绪是与目前的任务或正在处理的问题有着固有联系的。偶然的情绪状态会慢慢消失,但会影响个体处理后续压力情境中做的决策。先前的文献得出偶然的情绪影响对后续事件的判断和选择,这些情境与产生偶然情绪无关。偶然情绪会影响决策。如果一个人处在一个偶然情绪状态同时又是一个道德决策的情况下,其决策过程可能受情绪的影响,换言之出现的偶然情绪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和意图。bechara认为情绪在人类决策时扮演着重要角色,偶然的情绪与当前的状态相互作用,通过调节情绪的方式影响着我们当前的知觉和选择。如在醉驾时会唤醒个体对可能出现的结果的恐惧,为了安全面选择放弃此活动。然而在醉驾时若与人发生激烈口角,产生愤怒情绪则可能会超过对预期的恐惧而选择可能导致风险的情况。

一直以来情绪被认为是扭曲逻辑推理而不是推动。有研究者认为它甚至是扭曲逻辑推理的催化剂。blumenthal指出指向任务的情绪往往是比较稳定的,而偶然的情绪则是瞬态的。在道德判断中情绪的影响无法通过数据得到完全的描述,所以很多研究结果都是模棱两可的。在blumenthal的一个实验中,他用20分钟的视频去诱导不同情绪,可能是由于诱导的是偶然情绪而不是与任务相关的情绪,所以其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garg认为如果任务需要决策者付出额外的认知努力,那么将产生大量的消极情绪。这导致个体较少会选择难以评估的选项,会推迟作出决定或选择一个更为熟悉的选项。

3.3特殊的情绪(愤怒、悲伤、内疚)。

先前的大部分的情绪研究集中在基于效价的方法而忽略特定的情绪。最近,许多研究人员不仅仅在效价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积极与消极情绪的划分,而是开始关注特殊的情绪,如愤怒、恐惧、悲伤、仄恶等。connelly等人认为在涉及人际关系的有关伦理情境中,愤怒、恐惧等情绪与道德决策联系最为紧密,效价相同的不同情绪对决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desteno等人发现悲伤和愤怒这两种不同的情绪会对个体未来评估悲伤和愤怒事件的发生产生不同的影响。tiedens等人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的情绪会对信息处理产生不同影响。

还有一种研究者关注最多的情绪就是内疚,它是一种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准则产生矛盾不协调的情绪。steenhaut等人发现在消费者能从商家那里得到好处的情况下内疚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情感。通过强调个体违反了标准造成的结果来增强内疚感会减少消费者从商家那里受益的可能性。另一项kim的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内疚在灰市商品购买中对购买意图产生负面影响。内疚会显著影响与灰市产品、非法产品相关的道德判断的形成。道德判断调解内疚对购买意图的影响,而不是直接影响意图。

4理论模型。

4.1评价倾向理论。

smith提出了评价倾向理论,该理论以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和功能理论为基础,认为每一特定的具体情绪都由许多认知评价维度构成,但各具体情绪是由不同的认知评价维度占主导,形成特定的评价,而形成的特定评价具有动机的属性,形成特定的评价倾向。他们认为构成情绪的认知评价维度很多,但起主导作用的只有6个,分别是:注意活动指个体是否关注;确定性是对未来事件可否预测的程度;预测努力指需要付出生理或心理上的努力程度;愉悦感是个体感到积极或消极的程度;责任指他人或自身对事件负责的程度。6个维度的不同评价组合成了不同的情绪,评价的差异性导致情绪的差异。例如愤怒是高确定性、他人对负性事件的评价。而恐惧是低确定性,缺乏个体控制和高预测努力。根据该理论,愤怒和恐惧的评价倾向基础不同,这导致对信息加工、决策和选择的影响不同,使得愤怒和恐惧这些偶发性情绪对于道德意图和判断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类似的积极情绪如高兴和希望对道德意图和判断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4.2道德决策模型。

gaudine提出了一个新的道德决策模型,它将情绪涵盖其中。模型提出了两个维度,情绪唤醒和感觉状态,作为影响决策的独立因素,唤醒是感觉状态的强度等级,感觉状态本身是从积极的(愉快)到消极的(恐惧)。遗憾的是他们的模型缺少对情绪维度的明确描述,该情绪影响源自道德感受性和道德行为知觉的决策加工。他们进一步指出情绪并不是与理性决策加工相对立,情绪感受的强度是不同的。心境与情绪不同,它没有那么强烈,对于环境来说并不特殊,心境更倾向于偶然的情绪。他们没能解决是否情绪先于认知或迟于认知的问题,甚至它可能是单纯情绪的一部分。然而他们认为一些决策可能是纯情绪的结果,一些是纯认知的结果,一些是认知一情绪决策加工的结果。

5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情绪在人们决策时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与环境、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来影响人们的决策。作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今后的研究可以扩展到更多领域。

人们的决策很多是在具有时间压力的紧急情况下作出的,这些决策与人们在实验室环境中作出的决策有很大的不同。理论观点的不确定性和人们决策过程的复杂性使得很多模拟工具无法得到最准确的行为数据。今后的研究可以将研究扩展到更多自然条件下决策的情绪,更充分地了解情绪的影响机制。

5.2扩展研究对象,进行纵向研究。

现有的研究多以大学生为研究被试,缺少其他群体的情绪特点分析。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情绪对决策的影响,需要扩大研究对象,如中老年人、儿童,像残疾人、犯罪人员等特殊群体。

5.3注重跨文化研究。

在情绪对决策的影响研究中鲜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跨文化研究,今后可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重视跨文化研究,以期对情绪的特点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情绪研究论文篇十

本研究考察了567名2-5岁幼儿母亲的抚养困难与教养行为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在高抚养困难情景下母亲教养行为的可能调节因素.结果发现:(1)幼儿母亲的抚养困难感受总分与其教养行为的各个侧面均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母亲抚养困难程度越高,则其敏感性、参与性、积极情感及对儿童发展的指导性均较低,而其对儿童的消极情感较多;(2)回归分析表明,来自儿童侧面的“积极强化缺乏”、“多动/注意分散”、“不良心境”与“过度要求”以及来自母亲侧面的“缺乏依恋”、“缺乏能力感”等方面的.抚养困难是预测母亲教养行为的重要因素;(3)在母亲抚养困难较高的情况下,夫妻双方的受教育水平分别对母亲教养行为的一些侧面具有调节作用.

作者:陶沙董奇王耘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100875刊名:心理学报pku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sinica年,卷(期):23(5)分类号:b84关键词:抚养困难教养行为

情绪研究论文篇十一

在上世纪的70年代,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被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当中。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其实际原理是通过对所需要测量的环境数据的优劣来进行评价,环境影响评价也是目前环境质量指数(eqi)所使用的评价方法。比如:在进行环境测量工作中,如若环境污染与某种污染物的浓度直接相关时,当把p指代为某种污染物的环境质量分指数,就是该污染物在实际测量当中的数据,当p值越大,则表明该环境区域的污染越严重,反之亦然;如若环境污染与多种污染物的浓度直接相关时则需要基于单因子质量指数的理论上来计算出实际的综合指数,用来表示多种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当前,我国可以直接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机构和组织主要是要持有相关的甲级评价证书的高等院校、研究院以及设计院等,基本要求配备可以必要测试和实验的实验室。由于高等院校以及研究院在科研方面、实验室质量方面都有着雄厚的实力,因此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研究以及相关技术均是处于我国这方面的发展前沿。比如:设计院掌握了大量、先进的少污染技术,并且在对工程开展可行性的分析、研究上以及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我国冶金部旗下的安全环保研究院就有全国规模最大、科学技术最为先进的电除尘模拟试验室。

与此同时,也有少部分的设计研究院对环境方面的过程设计与评价工作存在轻视现象,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建设项目环保设计规定》来开展相关工作。并且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的工作当中,并没有面向大众来征求建议或其他有效措施,因此,这些单位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并不能够成为环境工程设计工作开展的依据。由于这类现象的存在,使得社会在对工厂进行改旧建新的环境工程设计上,始终不能够使用主体工艺,也避免不了把环境工程设计放在辅助地位。因此,切实可行的环境影响评价要基于维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探索出更为有效、涉及面更为广泛的环境对策,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污染物的治理。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以及基本设施建设的需求,对我国相关企业、工厂等都实行了改旧建新或者是拓建工程,由于当时施工技术的不成熟以及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环境保护的遗留问题多多。为了更好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以及可行性分析这三者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合理的分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环境工程设计。

环境工程设计,不仅具备工程设计的一般属性,而且还是具备属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具体内容为:

2.1环境科研结果的实际表现形式、实际应用以及转化为生产力是要通过环境工程设计得到反映。只有通过环境工程设计这一载体,环境科研成果才能够真正地转化为生产力。

2.2由于环境工程设计的核心内容是“环境”,表明其主要的效益是倾向于社会效益这一方面,而不能够对其单纯地用经济效益的相关衡量方式来对环境工程设计进行衡量。2.3不管是进行新近进行的工程,还是改旧拓建工程,所需要的环境工程的投资费用都是比较高的。比如攀枝花的提钒炼例厂,由于其需要对原料主厂房布袋进行一个除尘工作,因此初步预算大概1500万元人民币。在对老厂进行改旧拓建工程时,环境工程设计的前提是要在不影响当前的正常生产工作,以及不能够对工厂的主体建筑造成损害。所以,环境工程设计的实际实施还是存在着较高风险。

2.4我国环境科学这一学科是在上世纪的70年代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发展时间较为短暂,使得规范的、科学的、系统的环境工程设计没有得到完善的建设。这就要求在开展环境工程设计工作前要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都要做到周密地考量,尽可能地提高该工程设计的安全系数。确保该工程能够实现可持续运行。

2.5在开展环境工程设计的工作中,每一环节都应该要严格遵从设计规范。

2.6要将环境工程设计的辅助工程的地位向主体工程的地位转化,在现代工程的开展过程中,环境工程设计需要专业性和专业配套的设施,这就要求在开展环境工程设计中,需要各相关专业人员的分工合作与配合。

2.7在国际金融危机这一大背景的影响下,我国的大中型企业都存在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因此企业在开展环境工程设计工作中也不太乐观,而在建的环保工程常常会因为资金链短缺被搁置或者是压缩。这就要求在开展环境工程设计工作中,要充分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以及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的治理方案。

3结语。

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大众对环境保护这一问题也会越来越重视,这也就要求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工程设计要不断进行完善,起到促进改善环境的作用。

文档为doc格式。

情绪研究论文篇十二

情绪是可以被管理的,只要我们在情绪来临时,有意识地去控制它。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做:在感到生气和烦躁时闭上眼睛深呼吸,喝杯水,或吃颗糖果,也可以暂时离开,到另一个房间安静一会儿。我们要积极尝试用各种方法对即将泛滥的情绪喊:“停!”因为一旦坏情绪开始释放,就很难控制了。当情绪暂停后,可以迅速地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生气?我生气是否能解决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问题,我应该选择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能让父母自身用比较理性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感受,找到疏导情绪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父母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无形中也给孩子做出了最好的示范。

二、换个角度看问题。

学习管理情绪,就要学着用不同的角度和观点去看待问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自身常常会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身上的问题。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多数是出于他们好玩、好奇、好动的天性,以及各种能力没有发展完善所引起的。一位教育专家曾说:“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错误,只有成长!”所以父母在遇到问题时少用成人的眼光去评判孩子,多包容和接纳孩子的“错误”,这样就不容易心烦意乱,许多怒气、怨气等负面情绪也会随着观点的改变而逐渐消散。

三、为自己的需求负责。

在情绪管理中需要明确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能帮助父母有针对性地找出应对当下问题的策略。但面对需求,家长常常进入一些误区。例如,父母自身常常把自己的需求误认为是孩子的。成人要求孩子听话、讲卫生、有礼貌、大方、勇敢、守秩序等,认为这些是孩子的需要。实际上是父母希望孩子们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要求他们这样做,这些都是成人的需求。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孩子各种良好的习惯与品质,但在这些习惯和品质没有培养起来之前,家长就必须为孩子负责,直到孩子成长起来,把这些习惯和品质转变成自身的需要。又如,父母常常觉得孩子不配合,却始终用同样的方式要求孩子。在改变别人前,先尝试改变自己。要求孩子要配合就是把事件的主导权交给了孩子,只要他一直说“不”父母就拿他没办法。这时就需要父母想办法,通过尝试变换自己教育的方式方法,调整教育策略,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四、建设性地解决方法。

顺应孩子的天性,用正面积极、与人双赢的态度和创意解决问题。孩子们都是好奇、好玩的,观察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喜好和兴趣点,这能帮助父母更有针对性地找出适合的教育方法。处理问题时多一些创意,用有趣的故事和游戏的形式来引导孩子,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常多收集各种育儿资料,让自己在遇到问题时有更多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借鉴。最后,要认识到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在当下解决,一些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先接受它,与问题和平相处一段时间,等待更好的时机,或是找到更好的方法时再进行处理。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总会有烦恼,当问题出现时请“先解决心情,再解决事情”,学会管理情绪,做有智慧的父母!

情绪研究论文篇十三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心理疾病也越来越多,就连还未踏上社会尚在学校中的学生也是如此。1996年,全球疾病负担合作研究发现,抑郁症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跃升至危害人类健康疾病的第二位,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5%。美国1994年4%的医疗费用于治疗抑郁障碍,高达430亿美元。根据统计表明,中国在校学生的抑郁症比例逐年上升,抑郁症成为在校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如何保障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学生产生抑郁症的原因,从而更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

关键词:

学生情绪抑郁症。

正文:

情绪是一个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它们的相互感染是情绪基本属性起作用的体现。包括:

(一)情绪的适应性和动机品质决定了存在着正性与负性的根本差异。

(二)情绪的等级结构与情境认知存在着一致性与矛盾。

(三)情绪的检测功能导致情绪对自身系统的放大或削弱的感染。

(四)神经系统中枢与边缘自主系统的相互作用导致情绪的不可控制。

它们之间的每一次活动均可达到协调而产生正性情绪并有益健康,也可以发生分裂而导致有害的负性情绪而感染健康。

(一)抑郁的概念。

抑郁比任何单一负性情绪的体验更为强烈和持久。抑郁是一种复杂的复合情绪,主要包含着痛苦,并依据不同情况而合并诱发愤怒、悲伤、忧愁、自罪感、羞愧等情绪。每个人都体验过抑郁,但由于过度压力而情绪低落或绝望,失去兴趣而不能胜任正常工作,甚至产生自杀企图等极端意念和行为,就可能向异常情绪转化而成为抑郁症。

(二)抑郁症的症状表现。

(1)精神症状。

1.心情、情绪的障碍。

抑郁在情绪层面上的症状,即程度较强的忧郁感等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忧郁感、悲哀、说不出的不快、空虚、寂寞孤独、无力、绝望、郁闷、不安、焦躁等。

2.行为、思维受到限制,精神活动能力降低。

处于抑郁状态的人,个人活动受到抑制,整个人处于“停滞状态”,在思维上也会产生障碍,问题的思考找不到突破口,出现“脑筋转不过弯来”“精力不集中”“什么都想不起来,记忆力减退”“判断能力下降,做不出判断”等现象。

3.自我概念的变化。

自我概念,是指人们在对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自我评价,并进而通过个体行为加以表现。陷入抑郁状态的人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懦弱无能感,失去自信,从而厌恶自己,否定自己,甚至常常产生一些认为自己很坏、很肮脏的想法。

4.思维上的变化。

在抑郁状态下,在个体眼中,所有事情看起来都变得更悲观了,考虑事情总往坏的方面想,整个人都处于绝望的情绪支配下,更有甚者,会出现妄想症状。

(2)身体症状。

1.睡眠障碍。

抑郁症必定表现出来的症状之一,就是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可分为入睡困难、易于惊醒、无法睡安稳、浅睡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惊醒,这常常引起人们心情抑郁,总让人觉得“明天又是一个痛苦不安的一天”,促使人们产生自杀的念头。

2.疲劳感。

稍微做点事情或活动就感到疲劳,总觉得全身乏力、酸痛、懒散,给人的感觉就好像生命力和能量即将枯竭似的。

3.疼痛。

抑郁不仅可以摧垮人的精神,还能够扰乱人体平衡,结果导致植物性神经紊乱,从而使血液输送出现障碍,最终出现头部肌肉和神经痛,头晕目眩,头皮发麻等症状。

(一)家庭对在校学生的感染。

任何人都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只能顺其自然地接受家庭的感染,这是家庭感染的强制性,而家庭感染还具有无意识性,因此同一家庭的成员的许多特征都具有相似性。

(1)父母文化水平对子女心理健康的感染。

在对全国6个中等城市的550个家庭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文化水平与子女的心理异常水平成反比例关系,即父母的文化水平越低,子女的异常程度相对较大,有异常行为的子女多发生在父母为高中文化一下水平家庭。

(2)问题婚姻对子女心理健康的感染。

在所有的家庭因素中,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感染最大的是问题婚姻,主要包括:父母分居、父母离异、父母再婚和父母冲突。

(3)家庭关系对子女心理健康的感染。

家庭关系主要包括: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和三角关系。良好的家庭关系会使子女感到幸福和安全,不良的家庭关系对子女有极大的伤害作用。

(二)学校对在校学生的感染。

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系统性,制定了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教育人方面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同时也说明,学校的任何变化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

(1)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感染。

学校环境分为外环境和内环境,外环境是指学校以外的社会环境,包括外围坏境、地区环境和社会环境。内环境是指学校内部结构和布局。外环境对学生的感染是通过渗透的方式完成的,而内环境则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良好的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师生交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感染。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关系,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的感染。它能感染班级群体的主导气氛,也感染着学生的情绪和个性。正常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形成更多的积极情绪,会使学生形成很多优秀的个性品质。

(一)客观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

有许多研究和临床证据支持抑郁症与儿童时期的家庭状况有关,特别是儿童遭遇父母的自杀。

(2)个人认知歪曲。

生活学习中凡是能造成强大精神压力、严重的精神创伤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等事件都可能成为导致抑郁的因素。

(二)身体因素。

(1)生物因素。

有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亲属的抑郁症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可以说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且在性别上,女性抑郁症比例要高于男性。

(2)生化因素。

身体内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异常,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抑郁的产生。

由此可见,引起抑郁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错综复杂的。并且,在校学生,他们自身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外界的刺激更容易使他们的情绪产生异常。因此,预防在校学生抑郁症的产生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参考文献:

1.王卫红主编《抑郁症、自杀与危机干预》重庆出版社出版。

2.张楚廷母庚才主编《学校心理卫生学》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

3.孟昭兰主编《情绪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情绪研究论文篇十四

儿童情绪管理能力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察觉自己和别人的不同情绪,如开心愉悦、伤心痛苦等;二是能够初步调控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执拗、攻击、任性、退缩胆怯等,并对情绪进行自我激励。

案例1:“执拗”的轩轩快乐的周末,2岁半的轩轩和2岁的妹妹童童一起开心地玩雪花片。在妈妈的帮助下,两个人手里各自拿着一朵拼插好的小花,他们用胖嘟嘟的小手摆弄着雪花片,甚是可爱。到了午饭时间,轩轩自觉地将小花一片片拆掉,放到盒子里。拆完后,又非常热情地去夺童童手里的小花,要帮忙拆掉。可是,妹妹正玩得开心,不想将这朵完整的小花拆开。抢夺过程中,妹妹哇哇大哭起来,妈妈劝说轩轩:“妹妹不想将花拆掉,你拆完自己的归位就可以了。”但轩轩不依不饶,执意要拆童童的雪花片。妹妹大声哭起来,妈妈赶紧制止轩轩的“执拗”行为。紧接着,轩轩也号啕大哭起来,任凭妈妈怎么劝说,就是一定要去拆妹妹的雪花片。妈妈无所适从,更难以理解轩轩发脾气、闹情绪究竟为哪般。

案例2:“任性”的多多一节亲子活动课,借助托盘、杯子和大米,教师示范完毕精细动作活动“倒米”。宝宝们领完操作材料后,开始兴高采烈地操作练习起来。多多双手握住杯子,按教师的示范慢慢将米倒入托盘上的杯子里,妈妈在旁边夸奖道:“多多真能干!”来回练习几次后,多多突然一只手拿起杯子快速地倒向另一个杯子,米瞬间撒出来一半。多多“哈哈”大笑起来,陶醉于自己的创意。妈妈赶紧使劲抓住多多手中的杯子,说:“不能这样乱倒。”多多试着挣脱并甩开妈妈的手,而妈妈则继续坚持要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倒米。来回重复几次拉锯战,意料中的事情出现了,多多开始大声哭闹,嚷嚷道:“走开,走开,呜呜呜。”妈妈则训斥道:“这孩子,真捣乱,怎么这么不听话!”多多继续不依不饶,整个亲子活动氛围立刻被打乱了,妈妈带着哭闹不止的多多走出教室。

案例3:“胆小退缩”的洋洋洋洋快两岁了,胆子比较小,性格也偏内向。一次活动课结束环节,家长和孩子在自由活动,洋洋看到旁边的浩宇在大龙球上玩小推车游戏(孩子趴在大龙球上,家长抓住孩子双腿,前后推动,球在孩子的肚子下滚动)。洋洋试探地推了推身边的大龙球,妈妈看见了,走过去抱起洋洋说:“走,我们也来玩大龙球吧。”可洋洋挣扎着要下来,妈妈继续鼓励说:“你不想玩吗?看大龙球多好玩呀!”洋洋只是用手推了推球,妈妈则一把抱起洋洋,放在大龙球上开始晃动起来,洋洋开始哭起来,挣扎着要下来。妈妈则责备洋洋:“你这个胆小鬼,连这个都不敢玩,还是个男孩子呢!”听到这儿,洋洋哭得更加伤心了。以上三个案例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从中也可以看出,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是在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案例1中,轩轩的“执拗”让人匪夷所思,他执意要拆掉妹妹的雪花片,成人会认为这是“任性”和“胡闹”的表现。殊不知,这是儿童处于“执拗敏感期”阶段的正常情绪表现。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当成人不能保证儿童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时,儿童心灵的发展必定受挫。如何面对儿童的执拗情绪呢?首先,成人要理解这种行为,知道这是生命成长的一种需要;其次,成人要给儿童足够多的耐心和关照,也要学会一些安抚的技巧;最后,成人要掌握一些变通的方式方法,变通需要智慧和技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儿童内心的强烈需求。

案例2中,多多哭闹情绪的根源在于妈妈生硬阻止了孩子的创意想法。殊不知,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他想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虽然用一只手倒米,米洒出来很多,但同时,多多很满意通过自己的力量带来的成功情绪体验,也会一次又一次体验这种情绪。家长和教师应该懂得,儿童这种行为不是无故捣乱、搞破坏或惹大人生气。面对这种“任性”情绪,成人不能一味制止儿童进行不同尝试,但可以逐渐提出新的要求,如试试看,用一只手倒米,可不可以不把米洒出来,以此鼓励儿童挑战新的练习难度。

案例3中,洋洋很想去玩大龙球,但由于性格内向、胆子又小,迟迟不敢爬上去,导致洋洋情绪崩溃的根源在于妈妈的强迫态度和粗暴训斥。殊不知,越是胆小的儿童,妈妈更应该多加鼓励或想其他变通的办法满足其探索环境的欲望。比如家长可以试试体积小一点的大龙球。成人以为大龙球上玩小推车没什么可怕,可对某些儿童来说,大龙球可能太高了,趴上去后双脚悬空,孩子内心没有安全感,一害怕,就会有哭闹的情绪表现。事实证明,当让洋洋趴在小龙球上玩耍时,孩子哭闹情绪立刻得到缓解,开始高高兴兴玩了起来。所以,从积极情绪培养看,成人应多从儿童的角度考虑,给孩子安全感,鼓励他敢于探索和尝试,切忌不要一味呵斥和嘲笑孩子。

二、家园合作培养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途径。

总的来说,三岁前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还很薄弱。情绪管理能力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进步,其发展受到教养措施、环境熏陶等因素的影响。在这方面,父母、教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可缺少。所以,家庭和亲子园应相互配合,帮助儿童识别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内心感受,并逐渐掌握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这对培养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意义重大。

1.营造温馨、充满爱的家庭情感氛围。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其情感习得的启蒙场所。从个体情感发展看,儿童情感起源于父母的关爱和温馨家庭氛围的熏陶,而这种情感氛围则是儿童形成初步的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保证。在营造温馨、充满爱的家庭情感氛围方面,父母首先要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父母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经常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情绪,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善于营造愉快、轻松的家庭氛围。这不仅可以引导儿童感受他人情绪,同时也为儿童处理消极情绪提供榜样,对其感受情绪、理解情绪和管理情绪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情感氛围的另一个主体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不和谐可能会给儿童的情绪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家庭亲子关系不和谐的表现有两种:溺爱和粗暴的爱,溺爱表现为父母对儿童过分迁就,孩子易形成自私、任性、骄纵等不良性格特质;粗暴之爱则表现为父母一味要求儿童服从成人意愿,这种教养方式会使儿童情绪受到压抑,形成退缩、胆小、内向等性格特质。须知,正常的父母之爱应该是一种理解、尊重、理智的爱。亲子之间需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沟通和应答,而不是“情感泛滥”或“情感统治”。当儿童闹情绪时,家长不要动辄就表现出暴躁、武断、独裁、威胁和惩罚。首先学会接纳儿童的不良情绪,允许其将负面情绪宣泄出来,或者迅速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极端的负面情绪得以缓解。3岁前儿童年龄小,对其提出的要求,合理的就尽量满足,如拒绝则应适当给予其他安慰。比如夏天儿童想吃冰淇淋,父母就让他偶尔吃一个;冬天冷,儿童想吃就不能给。父母认为冬天吃冰淇淋是无理的要求,但儿童却认为这两种情况是一样的,没有无理和合理的区分,父母就要教会儿童区分。不过,在拒绝儿童这个要求的同时,可以给他合理的东西满足他。比如,冬天不能吃冰淇淋,但可以给儿童一小块蛋糕。父母只是一味拒绝,没有变通地给予,儿童会一直处于被拒绝、忽视的消极情绪中,其情绪宣泄没有得到理解和宽容。长此以往,情绪调控和管理的教育效果甚微。

2.创设丰富、多样化的亲子园游戏环境。

亲子园要积极创设丰富多样化的游戏环境。游戏环境的创设包括丰富的物质环境和师幼、同伴间积极交往的精神环境。良好丰富的物质环境为儿童习得管理情绪提供可能性,包括整洁有秩序的生活环境、宽敞整洁的活动空间,丰富适宜的玩教具和图书影像资料等。狭小、杂乱的游戏环境容易造成儿童情绪的波动,也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和烦躁不安。良好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还要借助于适宜的玩教具和图书,这些材料可以激发并维持儿童的有目的活动。图文并茂的早期阅读图书、画册以及影音资料,可以帮助儿童获得诸如识别应对情绪、与同伴友好相处以及快乐独处等一系列与情绪管理有关的知识,为儿童形成初步的情绪管理能力提供知识性基础。此外,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还需要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交往和游戏活动来习得。儿童长时间独处、不与人交流,会产生很强的孤独无助感,也会造成情绪的压抑。亲子园内,教师应鼓励儿童积极与同伴交往,这会为儿童提供学习情绪控制和管理的机会。同伴对儿童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孩子们之间也容易相互模仿。儿童在相互玩耍游戏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冲突,而这正是学习调节管理情绪的好时机。如学习与同伴友好相处,与人协商,不能霸道抢东西,要抑制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学会轮流等待并互相交换玩具等良好的性格品质。亲子园是一个集体环境,儿童要想很好地融入这个环境,就应遵守一些行为规则,不然就会遭受排斥和孤立。这就促使儿童要适当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随心所欲。另外,亲子园中,教师会组织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游戏中儿童会借助于动作、语言、音乐、绘画等活动体验积极情绪,宣泄消极情绪,在内心产生一种满足和快乐的感受。

3.注重实践层面上教给儿童管理情绪的方法。

家园配合,需要帮助儿童逐渐正确认识、解读自己与他人所产生的情绪,而非对所谓“积极”与“消极”的情绪进行价值判断。爱的训练与体察,是健康情绪成长的营养素。人格培养与道德行为训练,共同构成了“情商教育”的完整内容。首先,帮助儿童识别并感受不同的情绪。3岁前儿童揣摩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时,常常会依照与家人的互动经验。家庭中的经验和家人情感的分享是儿童对他人感受和想法的基本来源。这就要求家长平时应对儿童清楚表达自己的情绪,分享自己的感受,这有助于儿童了解他人的情绪。此外,利用故事及周围的人、事、物,引导儿童设身处地感受他人的情感和想法,也会对儿童情感的敏感性有帮助。比如,父母应该把自己的伤心表现出来,让儿童感受父母的情绪或者让儿童明白父母伤心了,这样可以提升儿童识别并感受情绪的能力。

其次,引导儿童学习以适当的方式宣泄消极情绪。家庭和亲子园应注意让儿童全面体验各种情绪,既要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又要有消极的情绪体验,以此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只有儿童开始尝试面对一些负面情绪时,他才有可能在自我实践中习得情绪管理的方法。当儿童提出不合理要求时,家长自然不能一味满足。需求遭到拒绝后,儿童就会出现消极情绪反应,如大哭大闹,更有甚者直接躺地上打滚等过激反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转移儿童注意力或采取变通的方式。比如下雨天,儿童一直哭闹要出去玩耍,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穿上雨鞋、披上雨衣或撑起雨伞,结伴去户外体会雨中漫步的诗情画意,这也是很好的亲子同乐机会。

最后,借助活动满足儿童自我实现的高层次情感需要。自我实现、获得成就感是幼儿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家长和教师要创造条件,满足儿童内心对自我实现的需要,适度减少单纯的物质刺激,如食物、小红花、贴贴画等。借助各种游戏活动,让其有机会充分探索并展示自己的才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儿童才会产生持久的愉快情绪体验。当儿童在游戏或学习中没有完成自己的想法,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他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厉害、不够威风,情绪就不高,甚至会情绪低落产生负面情绪,如哭闹、伤心、闷闷不乐等。反之,则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情绪,如手舞足蹈、蹦蹦跳跳、高兴以及幸福感等。

三、总结。

总之,家庭和亲子园在对儿童的情绪管理上,要以完全尊重的态度理解儿童,引导儿童学会正确认识各种情绪,并对儿童的积极情绪进行研究和培养。培养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不仅有助于其情感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也为其未来的美好人生做好一项准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