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育人案例范文简短 中学历史老师的教育故事案例(4篇)

  • 上传日期:2023-01-11 20:27:37 |
  • ZTFB |
  • 11页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年初中历史育人案例范文简短一

针对目前初一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不久,对中学的历史课程不了解,而学习任务的加重、自身自觉性的不够,学习方法的改变,自学能力的欠缺,这些将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阻碍,学生一时也不会适应,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认真制定计划,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备课组活动,上好每一节课,并经常听其它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

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施教,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面对学生,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教学中,备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

历史学科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兴趣性,但七年级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后,学习任务增多,学生适应困难,如何让学生在诸多的学科中重视它呢?我只能“激”趣了,每次统考后,我会在课堂上表扬一些学生,一种是优等生,让他(她)们介绍成功经验;一种是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更多的学生明白:只要端正学习态度,别人能做到的事,我只要努力,也一定能做到。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同学们逐渐有了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另外,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差生的培养,做到面向全体。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并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从平时的测试结果证明这是非常有效的。

学生刚进入初中,七门学科作业繁多,学生还需适应。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5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记、多写。下课时,人人必须完成课堂训练,交给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也没有作业,学生负担减轻了。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抓好基础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出成绩。扎实的基本功是学习的第一步,然后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另外我十分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寻找关键词语”、“先读问题,后读材料“等等,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这是我们面临又一个棘手的问题。后进生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心、给予更多的理解。转化一个后进生谈何容易,需要老师极大的韧性。他们屡教不改,让老师头疼、甚至想到放弃,但必须做到不抛弃、不放弃。转化后进生要多动脑、想办法,因人而异、把握时机。每次考试后,对于学习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努力学习的信心。同他们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自我调整与改进。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历史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和尝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在今后考出优异成绩和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2023年初中历史育人案例范文简短二

这次我参加了2022年初中历史科义务教育新课程培训。在培训中,先后听取了几位骨干老师关于新课程课标改革的专题讲座。通过学习和讨论,让我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形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实施的初中新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具体环节进行着诸多思考。

一、改变观念,树立全新人才培养观。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营养学生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从客体走向主体,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艺术探究性学习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新形式、新探索。无论如何,形式的多样性都应以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研究空间、开启创新思维、营造民主气氛、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为出发点。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教师要更新观念,敢于让学生畅所欲言。

三、讲授力求新颖,确立开放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开放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艺术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表现欲望,充分发展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力。为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应力求应用新颖独到的艺术方法,调整认知策略,尽量让学生参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课堂中去,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艺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与学生思想实际相吻合的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我要学”愿望的驱使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的预期效果才能达到。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上的平等的一员,大胆地参与艺术教学活动。启发式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已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四、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

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2023年初中历史育人案例范文简短三

转瞬间从事历史教学已有二十多年。回顾近几年初中历史教学,感受颇多。我认为要想把知识教授给学生,还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一、认真备课

备课是备课本基础知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备课时,我有这样一个感受:备课不仅仅是写教案,写教案只不过是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更重要的是怎样写好教案。

在这一过程中要认真阅读课本,依照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课本内容,搜索各种资料来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再加之典型习题来补充课堂教学。最后把教材内容和相关材料有机结合、排序好,再落实到教案上。每次上课前再温习一次教案,做到万无一失。 二、积极构建有效课堂

1.通过提问导入新课

“向45分钟要效益”,导入新课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一环。通过提问教师总结自然过渡新课起到承上起下作用。

2.上课注重课堂笔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知识在于积累,历史学习更是如此。记好课堂笔记有助于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后期的复习。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好脑袋抵不上烂笔头。”“最浅的墨水也胜

过最好的记忆。”课堂笔记是最好的备忘录,为以后的复习带来方便。因此,从任教初三历史以来,本人一直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任何人都终生有益,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双赢的效果。所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教师也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积极引导,培养兴趣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央视百家讲坛中纪连海、易中天、于丹这些历史学者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使观众感兴趣的同时也填补了历史知识。在教学中注重引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如《郑和下西洋》、《贞观长歌》、《中国1921》等这样的作品,全方位,多角度,介绍电视剧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避免“填鸭式”,使学生从学习这种苦差事中解脱出来,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无涯的学海中“巧”作舟。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仅每节课导入别出心裁,还常给枯燥的知识加入些调味品---历史典故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福熙车厢与两次大战;比基尼与原子弹;中非猴、殖民扩张与艾滋病等。利用故事的形式灵活多样的去叙述,这样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浓了,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2).运用课本知识结合社会热点知识激发兴趣。

知识就是力量。针对中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在讲课时尽量运用现成的教材满足学生的要求,并适时的引入社会热点知识。比如我们在讲《动荡的中东》一课时,电视上的“新闻联播”国际新闻就是很好的素材。学生就会探究“动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地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等等。再比如讲冷战时期的产物“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时结合当今的“利比亚”局势,北约军队对利比亚的空中打击,这样的看得见的事实更能增加知识、激发兴趣、增强了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这些热点知识作为现成材料,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就能更好的作为学习的切入点。现成的素材更有新意,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善于吸收消化,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学生的差异,重视学困生的转化。

一个班由几十名年龄相仿的学生编组而成,他们虽处在同一年龄段,但性格差异,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对此应因材施教、培养补差,对成绩良好的学生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对中等生制定追赶目标并督促其定期赶上;程度差的学生更需要关爱、鼓励,不排斥、不挖苦、不放弃,给其特殊的关注,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当他们取得一点点的成绩的时候,都及时的给予表扬,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给予宽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时间可能比较长,如果能坚持下去的话,对改善中下等生的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科任老师与班级学生们的关系,那么我们科任老师的工作也就如鱼得水。

四、做好阶段检查工作,及时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

每阶段学习结束后,我都要进行阶段检查,形式可以多样,不一定要用一套题来进行一次考试。比如,列大事年表。学完一个单元,列大事年表可教会学生抓住重点,理清历史线索的方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把这段时间的知识加以归纳小结,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另一方面,通过学生成绩反思自己工作的优缺点,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扬长避短,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执教水平。

五、积极贯彻“抓平时、抓细节、抓落实”的一贯教风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细节决定成败,我们教师只有持之以恒,抓平时,抓细节,抓落实,形成一贯的教风,才能促成学生的一贯的学风。

六、关于初三历史总复习的一点体会

初三历史复习点多,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有效复习是每一位老师的难题。从本人教学来看,以下几点值得尝试:

1.“发散式”复习

“发散式”复习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复习方法,所谓的发散式复习,就是一点带出与之相关的全部问题进行复习。比如将模拟题的单项选择题,将每一个选项逐一剖析,由此引出更多的与之相关的问题,可以做到比较学习,又将选项的知识进一步延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将十道选择题全部分析完,其实初中阶段的重点知识基本复习差不多了。

2.“一对一”复习法

以往的历史复习时,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背诵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效果还是不尽人意,给了时间效果仍然不佳。面对这种情况,“一对一”复习法还是比较理想,所谓的“一对一”复习法就是粗略复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提问所学的知识,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强化学生的记忆,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

3.表格复习法

就是对容易混淆的知识和和历史上的文化方面的知识列表格复习比较理想,比如中国古代史中“诸子百家”的诸子 、百家、观点列表格既能总结知识,更能比较各学派的观点;在比如“三次工业革命”这部分知识学生更容易混淆,混淆点就在每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上,如果教师列出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表,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复习,作用会更大,效果更加明显。

4.课前小检测

为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每节课前利用5-7分钟时间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测。检测形式多样,比如叙述、提问、集体回答、教师出题学生答卷等。只要坚持不断,学生也会形成习惯,重视程度也大大提高了。同时也反馈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教无定法,教贵有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的教学方法,关键在于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形成自己的模式。

2023年初中历史育人案例范文简短四

四、 多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历史课讲的是过去的问题,有些学生不一定感兴趣,他们只对现实问题感兴趣。但今天社会上发生的许多问题都是与历史事件相联的或者相似的,如当今巴印矛盾、俄格冲突、中国台湾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等。如果我们教师了解了这些热点焦点问题,再带入课堂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

五、 注重自身形象,提高个人修养;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很难想象,当一个蓬头垢面或穿着随便的历史老师无精打采地走进课堂,教学语言又毫无抑扬顿挫,学生会好好地听课?相反,当一个历史老师面净发整或穿着整齐,精神抖擞地走进教室,即使教学语言平淡无奇,学生恐怕也会好好听一段时间课的。所以我们老师应该注意自身形象。要提高个人修养,只有多看社会学书籍和教育教学书籍,“腹有诗书气自华”。另外,平时多关心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样的历史老师自然会深受学生的敬畏,他的历史教学自然也就好进行了。

六、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新课改的理念。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学生也有很大的变化,国家新课程改革正在进一步推进,教材、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教师仅凭以往的教学经验,是难以适应现在的教学。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更新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研究。努力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态度转变。由注重识记历史知识到注重提高历史思维水平和理解运用能力的转变。

只有做到这些,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的喜欢历史,主动去探究历史、感悟历史,才会喜欢上历史课。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继续焕发生机,充满活力。我们自己才能成为快乐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历史是一个民族、国家乃至于整个人类的心路历程,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思想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财富。第一,学习历史,我们才能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养成一种历史的眼光。俗话说得好,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人类智慧的宝库,包含了社会发展进程的种种变革和奥秘,包含了人类数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学习历史,能够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培养科学的世界观。第二,学习历史,才能传承民族精神,培养民族感情。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孙子兵法》的古代打仗的战略战术,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执著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等等,这些都历久弥新地给人们以教育、启示、鞭策和思考,正是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维系着中华文明的延续。在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由此看来,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能很好地体现上述学科价值,那么历史教学的有用性或有效性也就无可争辩了。

(2)、什么样的历史课才是有效的。

在历史教学的实施中,考察教学的有效与否,根本体现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有效方法以及对客观历史做出的合理评价,从而形成长效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说到底,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惟一指标,就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否符合21世纪的人才要求。

在弄明白了这两个问题以后,真正的实现历史的有效教学我个人觉得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我觉得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1)、培养兴趣,注重学法。兴趣的培养则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着力点。就初中历史而言,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比如多媒体音、视频的呈现,学生表演等。大家都喜欢时事政治,入今年的黄岩岛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把这些带入课堂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教材中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结合了自己的理解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与反思。

教师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你的课,爱听你的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口才,还要有为学生搭建兴趣桥梁的办法。

历史学科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如果不能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是很难学好、学透历史的。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仅顺利地完成初中学业、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归纳和比较是学历

史的重要方法,也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运用。比如,对于一些事件(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台儿庄战役等)要抓住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及影响;对一些具有关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中外历史上的改革(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正策,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等,通过比较加强认识和理解。

2)、刻意求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

“喜新”“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如中国古代史开始提到人类的进化,很多学生看到那些久远的复原图及头盖骨立马充满了好奇。教师上课力争让学生感受到时有变化,不能千篇一律,教师上课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让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灵活交替使用。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当然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兴奋起来就会使学生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新的境界就有使学生产生无穷的学习乐趣。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和不同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创新。可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它不仅是促进学生“怎么学、会不会学”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3)、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历史教学的情境环境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举例来说。中国近现代史主要讲述的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落后和所受到

的屈辱以及中国人民是如何抗争并一步步走向近代化走向繁荣的。整段历史的学习是要通过社会发展进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激励学生为国奋斗的精神。所以,在处理《鸦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时通过课件的展示、电影《甲午风云》《林则徐》的经典片段、再加上简短的语言渲染。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一个清政府腐败落后,列强恃强凌弱的情境中,很快,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分析后学生自己就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运用多样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1)与实践结合。历史学习由于学科和时代的特点往往让我们现在的学生产生一种历史无用论的思想,从而影响了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还要讲究历史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上《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这一学习内容时,事先布置学生查找三至五个感兴趣的少数民族,把他们解放前与解放后的情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再上课。课下,学生们有的上网查看香港和澳门回归时的视频及图片,„„课堂上学生代表展示着自己的所获非常兴奋,同学们听的也非常专注,最后我将这些史实结合书上的内容进行了条理化。这堂课就做到了历史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拉近了历史与同学们的距离,提高了兴趣,更加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教学效果非常好好。

2)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没有“师道尊言”的架子,以学生学习合作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例如指导学生做课前准备。查阅资料,编写表演词,帮助整理学生收集的游戏和比赛中,为

获胜者鼓掌,为落后者鼓劲。学生的表演或回答问题,都会得到教师真诚的鼓励和称赞。学生从教师的眼中感受到信任。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引者、指导者、辅导者和教导者。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没有对教师的畏惧和约束感,师生建立起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的内心接纳了教师,喜欢了教师,就会乐意参加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发展。

3)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将终身受益,能够事半功倍,而且科学方法还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的学法指导渗透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活动里,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且“会学”。

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把重要的知识向学生传授,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展示他们独特的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凸显他们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参与,最终推动历史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跃起来。

1)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以教科书为主要教材,并提供相关的历史材料。

(4)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讲述方法,具体的史实要讲得生动,抽象的概念要深入浅出,理论分析要深刻。

对教师的语言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准确,即指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杜绝含混不清的概念和模棱两可的表述。

二要精练,即用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语言精练有助于扩大课堂知识量和信息量,精当地刻画出知识间的本质联系。

三要通俗,即教师的语言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不能晦涩艰深,导致学生无法理

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

四要艺术,即教师在尊重客观历史的前提下,大胆创作教学语言,构建意境,启人心智,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讲授过程中必须精神饱满,充满活力和生气,语言表达快速而有节奏。

(5)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启发和调动学生接受信息。

.概念:

所谓小组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美国的教育家斯莱文提出:“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内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实质就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讨论的过程重在交流,一般先是通过交流找出个体之间的差异,后经过讨论达成集体共识;讨论的过程又重在合作,通过小组学习,弥补个体在思维、精力、时间和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发挥集体的力量,变“势单力薄”为“人多智广”。

.使用小组讨论法应坚持的原则

1)有效组合,组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曾在小组规模研究的总结中建议,5~6人是小组讨论的理想数字。小组一般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各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讨论小组构成上,要注意层次搭配、性别协调,还有性格互补。并且要推选出小组组长,组长要在学习热情、凝聚力、策略、计划等方面都能发挥积极影响,并且善于组织,成为本组的核心。推选出组长后,由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要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和职责。当然这个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不同的课业内容进行调整。

(2)精心设题,注重课前调查和探究

小组讨论法教学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的,表明讨论是有一定目的性、方向性的,是为了发展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所以讨论题的设计是影响讨论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讨论法成功实施的前提。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有争论性的问题(最好教科书上没有现成答案)。所提问题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有一定的综合性(设疑),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可提供一些和教学相关的参考书目,以便学生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好课前的知识准备。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学生在讨论时才能有话可说且持之有据,才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否则讨论只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实际的效果。

3)教师变主导为指导,彰显学生主体参与地位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巡回在各个小组之间,担负起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随时提供必要的点拨和疏导,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能抓住学生讨论的转折点,将讨论引向深入。

三)情境教学法—— 让历史复活起来

1.概念:

是通过对历史情境的再造、复现、模拟等方式,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历史的真实,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并促进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情境教学模式的流程

1)制定目标,师生准备;

(2)创设情境,具体展示;

(3)深入情境,情感体验;

(4)分析理解,共同探究;

(5)归纳评论,总结转化。

3.情境的内容来源与呈现方式

时政材料、经典论述、数据资料、乡土资料、影视资料等等。

口头表述、朗诵渲染、展厅展示、图文展示、现场报道、角色模拟等等。

4.使用情境教学法应坚持的原则

(1)针对性:从《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要求和重点、

难点出发,围绕教学主题构建情境。

(2)生活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

(3)真实性:真实性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底线,即使是虚拟

情境也要符合大的历史背景。

(4)挑战性:情境设计要有思维含量,能激发思考兴趣。要

善于从貌似常规的历史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

炼出发人深省并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情境

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

的历史思维能力。

(5)适度性: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要精选和适量,不能滥用

历史情境,否则会让学生目不暇接,浮于表面。

四、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

概念: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学生身临其境地扮演历史人物,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体验先民们的生活与情感,感知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

使用角色扮演法应坚持的原则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即尊重史实。剧本的设计可 以做一些想象和虚构,但不能违背历史的本质真实,不能出现戏说历史的娱乐化做法。

(2)恰当处理虚与实的关系。

著名历史事件的大纲节目一般不能虚构;历史上实际存在的重要人物的基本面貌一般不能虚构,当他们成为剧中主角时更应慎重;历史的顺序不能颠倒,特定的时代面目、历史气氛、社会环境须力求真实;剧中纯属虚构部分的内容,也要尽可能符合历史的事实;对于剧中非虚构的部分,不要对其中有历史价值的部分做任意更动。

五、课堂辩论法——没有硝烟的对垒

初中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往往不会人云亦云,对许多问题都有属于自己的观点。有时候,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出乎教师的预料。通过课堂辩论的方式学习历史知识,一方面能更加全面展示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能在辩论中获取成就感,并不断形成历史思维能力。

辩论教学法应坚持的原则

第一、辩题的选择要符合教学主题,具有思辨性。

第二、在辩论开始前,教师应提供资料,适当点拨和启发指导,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

第三、辩论时切忌走过场,要有辩论规则,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对待。

第四、辩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总结是落实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在这一环节,教师应该对正反两方同学的表现,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客观而且具有知识延伸性的评价。

麦哲伦是一位具有典型性、值得研究的历史人物。对于这位“半是天使半是野兽”式的人物,似不宜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要全面、正确地评价麦哲伦,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按其历史本来面目,从分析他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入手,抓住他一生活动的主流和典型事例,实事求是地加以考察和研究,作出公正的评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