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历史教案设计(模板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07:50:38 |
  • zdfb |
  • 12页

教案是教师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进行整合的重要工具。在编写教案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制定适合的教学策略。如果你需要一些关于教案编写的指导,以下是一些教案范文,供你参考。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一

2.(1)通过学习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引进了近代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中国是无法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列强不愿见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中国的自救运动只会起消极作用。

3.(1)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是变革封建制度,而且存在着各种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洋人的控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虽然这次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因它而产生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受过近代西方教育的人才为接下来的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重点分析。

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要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必须较全面地了解洋务运动的概况,因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阅读课文中有关“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内容,经小组讨论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之后,各组学生派代表展示本组所做的表与图,大家共同讨论,制定最为合理的表与图。

难点分析。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洋务运动也不例外。虽然洋务运动的兴起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进行的,具有消极影响,但是,它对中国近代历史所起得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在评价洋务运动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慈禧支持洋务派的原因,“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含义,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洋务运动中的成就和存在的困难、问题,新式学校的兴建会产生的影响等问题,使学生能正确的评价洋务运动以及分析出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课内探究活动。

(1)让学生仔细观看“江南制造总局”和“开平煤矿”两张图片,通过比较两者建筑物外观的特点的异同,分析洋务派的思维方式,以及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的后果。

(2)详见“重点突破”。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回忆“19世纪60年代的清政府面临什样的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清朝政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

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讨论他们主张的异同,并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比较两者哪一个较进步。并思考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即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前提条件。

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目,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并记录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各组展示本组所做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集各组所长,总结出最佳的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

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或由学生自己回答,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答案,或由教师讲解。

出示“江南制造总局”和“开平煤矿”两幅历史照片,让学生分析两张照片中的建筑物外观的特点的不同之处,由此深入分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其活动中的体现。简单介绍洋务运动的基础理论-“中体西用”论。

由学生回答:洋务派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并向学生介绍,此时李鸿章等人已经认识到:西方列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生产商品,并以高价出售给中国。因此,洋务派此时兴办近代民用工业也有抵制外国商品倾销的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洋务派创建近代工业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遇到哪些困难、存在哪些问题?并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在兴办近代工业和建立近代海军时,是地方的几名大员干吏各自为政并无领导核心。通过让学生分析兴建近代海军的目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抵御列强入侵也是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分析列强对待洋务运动的态度时,教师要强调列强一方面希望中国创办近代工业,这样有利于其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中国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使其商品在最初一段时间很难在中国打开市场),另一方面,他们不希望中国富强,因而,只向中国提供已经落后的技术和淘汰的产品。其他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学生可以根据对前面两目的分析得出。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二

1、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希腊在神话、历史、戏剧、建筑、雕塑等方面的成就,古罗马在历史、建筑、雕塑、语言等方面的成就。

2、通过对希腊、罗马艺术的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世界古典文化的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认识到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希腊罗马文化是古典文化的高峰。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希腊罗马文化创造了物质条件。

3、通过对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戏剧和历史著作等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它们不仅极具文学和史学价值,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从而成为西方艺术创作的源泉。通过介绍古代雕刻和建筑,使学生知道古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领略古罗____筑设计的巧妙和构造的宏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荷马史诗》,希腊剧作家,学者亚里士多德,罗马史学,拉丁语。

2、难点:要分门别类条理清楚。

教法设计:启发诱导法、导读法、讲授法。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欣赏视频资料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雕塑等(激发学习兴趣)。

在借鉴古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古希腊人通过探索、思考和想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古罗马人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并把它广为传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

一、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板书)。

1、古希腊神话由什么组成?

(课前可安排积极分子搜集一些资料,上课提问时由他们回答)展示图片。

识记荷马(展示图片)。

2、欧洲最重要的长篇文学作品是什么?作者是谁?

(启发)谁能讲讲你自己所知道的一些神话故事?

学生根据课外见闻积极发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扩大了视野)。

3、古罗马人在史诗方面有哪些成就呢?

展示维吉尔的有关资料。

(过渡)古希腊人在戏剧方面有很突出的成就。

二、希腊戏剧(板书)。

(质疑)古希腊两位的戏剧家是谁,他们被尊称为什么,代表作有哪些?

(质疑)希腊史学开西方史学之先河,那么古希腊有哪些历史名著呢?

展示艺术家们的图片。

三、历史名著(板书)。

(质疑)古希腊、古罗马有哪些历史名著,作者是谁?

(引导)我们中国有哪些历史名著呢?

(联系中国史,对比记忆。)。

(过渡)古希腊、古罗马在许多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的科学家(板书)。

(质疑)古希腊、古罗马出现了哪些科学家,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识记亚里士多德,一学生朗读他的名言并分析。

(过渡)下面我们来欣赏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和雕塑艺术的成就。

五、(视频资料)建筑和雕塑(板书)。

看录像欣赏,(提高对古典文化的鉴赏能力。)。

(引导)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和雕塑的突出成就有哪些?就你的见闻,你还能举出其。

他例子吗?

(启发)这些成就是什么人辛勤劳动的成果?

(过渡)我们对拉丁字母并不陌生,比如汉语拼音使用的就是拉丁字母,下面就来了解一下拉丁语。

总结归纳并举出其他例子。

思考回答。

(明白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体现)联系以前所学知识,思考回答。

六、拉丁语(板书)。

(回忆)拉丁字母是从什么字母逐渐演变的?它对世界有何影响?

(展示)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表。(读表格列举出几种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主要文化成就,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什么。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三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洋务运动的兴起。第二,洋务运动的概况。第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本课的重点是洋务运动的概况。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划海防;四是培养人才。本课的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大机器生产。

但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洋务派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仅仅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败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不触动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二、教法建议。

1.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应对本单元的内容作一概述:(1)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2)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2.什么是“洋务派”?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导入新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3.解释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4.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教材是从以下四方面介绍的,应以教师讲解为主。

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在介绍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时,要明确它们各自具有“开端”、“的近代军事工业”和“当时远东第一大造船厂”的特点。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不但搬来了西方的枪炮、轮船、弹丸,而且使外国机器制器之器(机器)也由此运入中国,中国社会因之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这一类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因此,其生产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官办封建工业的继续。同时,技术上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制约。

第二、创办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后期(l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这些企业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材料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同时,洋务派举办军用工业以来,屡患经费不足,连年内外战争,又闹得民穷财尽。他们也意识到“求强”没有经济实力是不行的。当时外商在华企业的高额利润和买办的暴富,又给他们以很大刺激,“分洋商之利”也是举办民用企业的动机。此外,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因此,他们在“求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工业。这些企业涉及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等交通运输业。其中,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发展迅速,所获利润大都落入李鸿章私囊。民间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

第三、筹划海防。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清朝朝野上下基本一致地认识到建立海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中国开始正规筹建海军的活动。到80年代中期,近代海军初步建成,它包括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规模的是北洋海军。洋务派筹建海军的目的和作用,与他们创办军事工业一样,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担负着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秩序,镇压国内一切反抗势力的使命,另一方面又负有抵抗外侮的责任。

第四、创办新式学堂,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场所主要是私塾和书院。直到洋务运动兴起以前,在中国还没有近代新式学校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此后,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这些近代学堂的出现,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它们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为了培养人才,洋务派还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不但学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严复、詹天佑等。

5.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师可提出“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你怎样看待洋务运动”?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小结,对洋务运动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首先,指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这其中的原因固有许多,但最根本的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这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其次,充分肯定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其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6.新课讲完后,教师对全课作小结: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官僚先后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倡导和推行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的洋务运动。这一运动,虽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给近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读解课本的有关图片,使学生认识这些新事物,是古老中国迈向近代的起步。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成功地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小结。对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思路一:可以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进行分析。洋务派不改变封建制度,就想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思路二:可以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上进行分析。洋务派学习西方限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活动与探究。

1.提炼信息:根据课本的内容,请你提炼出有关洋务运动的有效信息,看谁能提炼得既多又准。

洋务运动的有效信息应包括:兴起、内容、口号、目的、作用等。

2.小讨论:根据你自己提炼出来的有关洋务运动的有效信息,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看法。参见教法建议。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四

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资料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在教师帮忙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潜力;透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资料,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潜力。

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黄海大战。讲述黄海大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沉着应战直至舰沉与全体将士共存亡的英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马关条约》签定的状况和资料。透过讲述《马关条约》的签定的状况和资料,揭露日本侵略者的贪婪、残暴和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卖国罪行。

本课的难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影响。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帮忙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加深对有关资料的理解。

2.透过指导学生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资料的比较分析,帮忙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潜力。

1.在导入新课时,老师能够设计这样的导言以渲染气氛:“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这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这段导言一开始就制造了浓重的气氛,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两句设问,既是对前课作了小结,也给下文作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进行演讲个性突出邓世昌的事迹。老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要求学生注意看有关的地图和图片材料。

3.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击。由老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资料。老师再讲清威海卫溃败的状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江浙两省的财富。第四、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构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总之,《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5.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齐,说明什么问题?指出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6.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

练一练。

连线搭配。

1842年《南京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活动与探究。

(任选)。

1.比较分析: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资料,具体分析、

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2.故事会:搜集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在班里交流。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五

2、年级:七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三单元第10课。

5、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启发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2、内容分析:

《秦王扫六合》是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课文介绍了秦灭六国,秦朝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秦朝的疆域。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王朝,同时秦开创了对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央集权制度。课文的重点是秦的统一及作用。难点是焚书坑儒及相关知识的空间概念。

3、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有着旺盛的求知欲望,但理解抽象的历史与社会问题心力与智力相对欠缺;认识问题的能力存在缺乏辨证与全面看问题的不足,个性化与绝对性认识问题的倾向比较突出;在电影电视以及其他媒体已经接触了秦始皇的人物形象,已经对他有了初步的表象,能够相对比较容易地进入课程但概念化与系统的认识还没有建立起来。

4、设计思路:

《秦王扫六合》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一篇课文,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华统一的先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课以秦始皇统一为核心安排和展开,灭六国是实现统一,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是为巩固统一,以此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是上好本课的关键。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

提问引导法、讨论法、讲解法、图示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及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3’师:战国有哪几个主要的诸侯国?

教师用鼠标点击屏幕,随学生回答。

师: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是谁?有什么史实能证明你自己的结论?

师:于是,有人想用刺杀秦王的办法来阻挡秦国的进攻。请看教材第56页“导入框”。答:“齐、楚、秦、燕、韩、赵、魏”

生:实力最强的应该是秦国。因为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自长平之战以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要求学生在《秦统一六国》图上填出七国的大体方位。

巩固所学知识,为秦灭六国作铺垫。

探究新课。

一、秦统一六国。

师:不管怎样,历史事实是:秦王嬴政灭了六国,完成了统一。

1、统一条件。

师:秦王是怎样完成统一的?

2、秦灭六国。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师:秦为巩固统一,制定和推行了哪些影响深远的措施?这些措施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略。

生:一是变法影响:略。二是秦王本身素质:秦王嬴政自身雄才大略,善于重用人才,所制定的统一策略正确有效。三是民心所向:秦的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六

知识与能力: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掌握秦始皇加强统一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历史校本教材和创设历史情景提高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

【学习重点】。

秦朝加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学习难点】。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学习过程】。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阅读材料:嬴政登基始末!(材料附后)。

在学习中,请同学们用“圈点勾画”这样的方法把有关秦皇的重要知识标出来。

(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老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

(约10分钟后)师:好,现在大家已自学完了秦皇的伟业,下面请同学们来列举一下秦皇的丰功伟绩。

师:出示幻灯片:

生回答:

生回答。

生回答。

生回答。

师:为什么?

生回答。

师:是的,正是由于秦皇亲眼目睹了分封制带来的战乱纷争,他不想噩梦重演,他创立了一套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制度。(老师展示幻灯片)(提问)哪位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回答。

师展示幻灯片:奏折:各地官员反映治理困难重重,各地民众看不懂下发的诏书,收上的赋税钱币各色各样、粮食多寡不等。

阅读材料:(材料内容附后)。

生:大声阅读,并同桌交流材料后面的习题。

师(提问):秦皇该怎么解决呢?

生:回答。

师:假如你是当时的官吏,这种做法对你有什么好处?假如你是商人或是百姓呢?

生回答。

师:总结:可见这种措施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且还一直被后世所沿用,千年不变。

师:解决了这个难题之后,我们来继续拆阅下一封奏折。(展示幻灯片学生读:现在国内很多儒生到处散布谣言,抨击我朝的制度,很多百姓起来反抗,严重影响国家稳定)。

师(提问):秦皇对这个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生回答。

师:你赞同他的做法吗?为什么?

生回答。

师总结:我们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秦皇的这种做法在当时为加强思想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极端残暴的手段严重牵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曾对此事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出示幻灯片)。可见,秦皇这种统一全国思想的方法是做的很不漂亮的。咱们一定要吸取这种教训。下面我们来继续拆阅下一封奏折。

师出示幻灯片:奏折:现在北方匈奴不断进犯,杀我人民,掠我土地。

师(提问)面对这种形式,秦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回答。

师:假如你是当时生活北方边境不断遭受匈奴侵扰的百姓,你赞同这种做法吗?

生回答。

师:假如你是当时被征发修长城的百姓,你又是何种态度?

师总结:是的,万里长城虽然对安定边疆起了重要作用,但城墙底下却掩埋着层层白骨,这不得不发人深省。现在我们是不可能再看到雄伟的秦长城了,但长城却深深地刻在了中华民族的心中。在国歌中我们会唱(生:用我们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在遭遇大地震或大灾难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四个字(生:“众志成城”)。可见,长城经过几千年的风雨,它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下面我们来查阅大臣的最后一个奏折。

师出示幻灯片:奏折:广西的地形地貌导致秦军运输补给供应不上,秦军在岭南地区已苦战三年仍无建树。

师:(提问)面对这种情况,秦皇做了什么决定?

生回答。

师: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灵渠一通,南北交融”,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呢?

生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是的,没有这种经济、文化上的统一,没有几千年统一文明的延续和积淀,我们现在的中华民族不可能是这样一个团结统一的大家庭。它可能会像欧洲那样小国林立,也可能会像阿拉伯国家那样的不断争斗。所以,秦皇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被誉为伟大帝王也是名之所归。现在请同学们为这样一位帝王写上合适的颁奖词。

用最简短的语言来概括秦皇为中华民族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学生写,展示。老师点评。

师:老师的颁奖词是这样的:“幼年即位,青年掌权,壮年一统大业。废旧制,创新章。奠万世之基业,定中华之根骨”。当然人无完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应一分为二的看待,秦皇也有很多不足称道的地方,他的残暴、他的好大喜功等等,这些我们将在下节课中继续学习。但瑕不掩瑜,这些都无法掩盖秦皇对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回味一下秦皇的伟业。请同学们来为秦皇的贡献进行简单的知识建构。教师出示幻灯片:知识结构。(附:板书设计)。

师:学完了本课后,我们来对秦皇的伟业进行一下知识检测,看看同学们从这个伟大帝王身上学到了什么。

生做题,展示,老师点评。

生回答。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七

一、基础知识:洋务派与顽固派;主要内容;破产原因;评价。

二、情感目标:洋务运动破产原因分析;洋务运动历史作用评价。

三、能力目标: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历史国情还不是很了解,历史思考容易走极端。

3重点难点。

一、“自强”与“求富”

1、洋务派出现的背景、代表。

2、洋务运动出现的目的、时间、口号。

(1)前期: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2)后期:开办民用工业。

(3)筹建海军。

(4)开办新式学堂。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一、“自强”与“求富”

1、洋务派出现的背景、代表。

2、洋务运动出现的目的、时间、口号。

(1)前期: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2)后期:开办民用工业。

(3)筹建海军。

(4)开办新式学堂。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八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非常久远,学生不易理解掌握,上课采用的基本方法就是充分利用一些图片,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断,以此来理解和掌握远古居民的生活情况。

(上课伊始,为了缓解气氛和增加兴趣,可以用谈话法导入新课)。

生:

师:上帝造人的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这都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点击出示“人类演变”的图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出示“我国远古居民分布图”)。

师问:原始人类的分布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些地方呢?

生答后师总结:我国的远古人类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这也就是今天为什么把长江黄河称为母亲河的原因,因为在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这些史实证明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三个典型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的演进过程,勾画出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描述了中华民族的祖先早期艰难的生活历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序幕。

一、自主先学。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地点、距今时间和基本生活状况。

二、合作探究、展示点拨。

活动设计:远古人类生活的时代距今年代久远,考古学家主要是靠地下埋藏的遗址、遗存、考古发掘出的遗迹、遗物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我们这节课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比赛争当优秀考古学家,进行一番考古探究活动。

师引:我们先到云南元谋县看一看。学一学如何做考古学家,看看能发现些什么呢?(点击元谋人的链接出示元谋人遗址)。

教师点击出示图片。

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使用的石器元谋人化石层中发现的炭屑。

生答: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打制石器大量的炭屑、小块的烧骨。

师接:经科学家测定,这两颗古人类牙齿化石及石器、炭屑、烧骨存在的年代,距今约有170万年。这也就是说,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

师问:“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呢?并说明你推断的理由。”

生答:这些石器说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了。因为这些石器有打击的痕迹,说明不是天然的石头,而是经过加工制造的。

师问:你觉得他们是怎样制造工具的呢?

生答:

师展示图片解释:用石块根据需要敲打而成的,比较粗糙。

师追问:由此你还能推断出什么结论呢?

引导学生回答出:元谋人已经是人了,因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生接着分析:这些炭屑、烧骨表明元谋人还懂得使用火了。

师小结:大家分析的很好,尤其是元谋人会制造工具这一结论非常重要。由此看来,生活在距今一百七十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了。

【过渡:】我们再到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看看。(点击北京人的链接出示北京人遗址)。

“北京人”遗址,是1921年由瑞典学者安特生首先发现的,此后又有多名学者对其进行了发掘。1927年加拿大学者步达生对周口店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并将周口店发现的三枚人的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1929年我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在发掘中出土了“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轰动了世界。此后,在周口店地区先后又发现了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骨髂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共十万件以上。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于1987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经过碳素断代和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的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七十万至二十万年之间。

第一组图。

头盖骨化石猿人北京人复原像现代人。

第二组图:

第三组图:

灰烬用火追逐野兽。

第四组图:

【分组探究:】。

【分组展示:】。

第一组:头盖骨和头像。

师问:你能描述一下北京人的相貌吗?

学生回答后师小结:引导学生从表格项来对比古猿、北京人、现代人的不同。

平整下颏明显通过比较,学生得出结论: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第二组:石器。

生答:这些发现说明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了。从第二幅图看,北京人使用的工具非常简单,只是将石块敲打、砍砸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

师追问:想像一下,假如你们是当时的北京人,你们会用这块石器做什么呢?

生答:

师小结:北京人使用过的石器留下来了十多万件,这些石器有的形状扁平而刃面锋利,我们称之为刮削器和砍砸器,可砍伐树木,刮削木棒和窜割动物。还有三棱形的尖状器,可以挖掘植物的根和茎等。它们都是用石头敲打而成的,十分粗糙,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在考古学上称作旧石器时代。

师追问:你们组从这些工具和它们的用途方面,还可以推断出北京人的生活活动有哪些呢?

生答:北京人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师结:北京人就是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这也说明了当时的生。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九

1.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资料、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透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重点难点。

本课教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资料:第一,洋务运动的兴起。第二,洋务运动的概况。第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本课的重点是洋务运动的概况。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资料。其主要资料包括: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划海防;四是培养人才。

本课的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大机器生产。

但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洋务派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仅仅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败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不触动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读解课本的有关图片,使学生认识这些新事物,是古老中国迈向近代的起步。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带给的资料进行辩论。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成功地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用心的作用,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小结。对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潜力。

1.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应对本单元的资料作一概述:(1)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2)本单元的主题资料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2.什么是“洋务派”?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导入新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3.解释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4.洋务运动的主要资料。教材是从以下四方面介绍的,应以教师讲解为主。

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在介绍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时,要明确它们各自具有“开端”、“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和“当时远东第一大造船厂”的特点。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不但搬来了西方的枪炮、轮船、弹丸,而且使外国机器制器之器(机器)也由此运入中国,中国社会因之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这一类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因此,其生产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继续。同时,技术上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制约。

第二、创办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后期(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这些企业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材料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同时,洋务派举办军用工业以来,屡患经费不足,连年内外战争,又闹得民穷财尽。他们也意识到“求强”没有经济实力是不行的。当时外商在华企业的高额利润和买办的暴富,又给他们以很大刺激,“分洋商之利”也是举办民用企业的动机。此外,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也为其带给了必须的社会条件。因此,他们在“求强”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工业。这些企业涉及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等交通运输业。其中,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发展迅速,所获利润大都落入李鸿章私囊。民间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

第三、筹划海防。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清朝朝野上下基本一致地认识到建立海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中国开始正规筹建海军的活动。到80年代中期,近代海军初步建成,它包括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北洋海军。洋务派筹建海军的目的和作用,与他们创办军事工业一样,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担负着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秩序,镇压国内一切反抗势力的使命,另一方面又负有抵抗外侮的职责。

第四、创办新式学堂,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场所主要是私塾和书院。直到洋务运动兴起以前,在中国还没有近代新式学校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此后,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这些近代学堂的出现,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它们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用心作用,如严复、詹天佑等。

5.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师可提出“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你怎样看待洋务运动”?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小结,对洋务运动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首先,指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这其中的原因固有许多,但最根本的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这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其次,充分肯定洋务运动的用心作用。其用心作用表此刻: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6.新课讲完后,教师对全课作小结: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官僚先后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倡导和推行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的洋务运动。这一运动,虽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给近代中国的发展带给了一些新的东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问题探究。

动脑筋。

思路一:能够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进行分析。洋务派不改变封建制度,就想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思路二:能够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资料上进行分析。洋务派学习西方限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活动与探究。

1.提炼信息:根据课本的资料,请你提炼出有关洋务运动的有效信息,看谁能提炼得既多又准。

洋务运动的有效信息应包括:兴起、资料、口号、目的、作用等。

2.小讨论:根据你自己提炼出来的有关洋务运动的有效信息,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看法。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十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

总结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回忆已学知识,透过变化的现象看到本质,培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随着西方的文明冲击,中国社会逐步近代化的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感受祖国发展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三、学习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且本课与人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一定的体会感受,通过使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和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难点在于这些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背后的原因,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探讨影响这些变迁的因素。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已学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十一

科学家爱迪生曾说过:“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

【教材分析】。

《华夏之祖》是六年级历史上册的第3。它讲述了起源于远古。

传说。

时代中华文明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尤其是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了基础,并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获取历史知识、团结协作的能力及以古鉴今的学科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炎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炎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教学。

方法。

合作交流、探究分析。

【设计理念】。

历史是一门充满人类怀旧情绪的程,对古史的探秘欲望是学生走进历史的最大兴趣支点,而它以古鉴今的学科思想又成为指导自己规划人生、探索生命的理论起点。历史堂应该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能在抚古追今中相互碰撞,相互激发,不断地丰富知识,达到深邃思想、升华情感的目的。这就是本节设计的基本理念。

【前准备】。

前根据预习学案,自主先学,分组探究。

分组:全班分成9个大组——1-3组是战地记者组,4-6组是部落采访组,7-9组是会议报道组。

2、分组探究题目:

-3组。

说说。

有关炎黄战蚩尤的相关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交战双方、过程、结果。

2、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对后世分别有哪些贡献?

2、你如何评价炎帝和黄帝呢?

选出演员,排练本剧《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

2、结合教材内容,讨论:什么是禅让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3分)。

在背景音乐《黄帝颂》中播放《祭黄大典》的视频。

2、展示交流(20分)。

(一)战地记者组。

学生。

首先请从涿鹿大战的战场上归来的战地记者组的中心发言人担任小老师,借助其小组,报道有关『炎黄战蚩尤』的战况。

2、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在1-3小组内补充、及4-9组的组外补充相结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与黄帝在涿鹿大败蚩尤的概况。

教师。

点拨或强调炎帝与黄帝被称为“华夏之祖”的第一个因素——“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二)部落采访组。

学生。

首先请炎黄部落联盟归来的采访组的中心发言人,担任小老师,借助其小组,报道讨论争辩有关他们探究到的炎帝和黄帝对后世的贡献。

2、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在4-6小组内补充、及1-3、7-9组的组外补充相结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和黄帝对后世的贡献。

教师。

看《黄帝介绍》的视频,更深化学生理解黄帝的贡献对后世源远流长的影响及后人对其的敬仰。

2、教师点拨炎帝与黄帝被称为“华夏之祖”的第二个因素——炎帝和黄帝对后世的重大贡献。

(三)会议报道组。

学生。

从部落联盟会议上归来的部落会议组,以本剧的形式展他们的探究成果:

学生表演本剧——《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

2、采取组内同学、全班同学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历史的表现、人物的刻画等方面进行评价。

一、根据新课标要求,突出教学目标设计的多层次要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完成预定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在仅仅局限在以往的认知性目标,更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对每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作认真分析和解读,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等,力求确立有深度、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新型教学目标。如《华夏之祖》一课,按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应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及相关远古传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同时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全面、系统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并通过课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为达到上述不同层次的目标,我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在上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

渠道。

搜集、获取远古文明的知识,在课堂上将所搜集信息加以汇总,并与课本内容相互补充,在上述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产生初步认识。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中黄帝像、嫘祖纺织等插图,并要求以。

故事。

小品等形式表现出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情况,想象黄帝对中华民族文明进步所作出的各种贡献,从而达到培养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并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

文化。

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选择活动与探究的第一题,即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全面、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教材是为了有效反映和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新课程理念强调“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教材的性质。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而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仅是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教学的抓手。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通过一个多学期以来的探索,我觉得在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下面几点:

1、重视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如《华夏之祖》一课,黄帝——“人文之祖”是全课的重点子目,如何让学生对这一点产生深刻认同呢?第一,通过介绍炎、黄战胜蚩尤,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第二,可以利用课文中提供的“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这副插图,使学生很直观的认识到黄帝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挖井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他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故称之为华夏的“人文初祖”。第三,还可以利用人们祭拜、凭吊黄帝岭的图片资料,说明黄帝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如学习《华夏之祖》一课,不仅要使学生认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之祖,更要适当提升高度,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培养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这一点,我是选择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多的搜集有关黄帝和远古文明的故事、资料,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对黄帝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产生直观、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同学们分别叙述完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资料之后,再反过来思考、想象如果没有上述发明,人们的生活会是怎么一幅状况?这样通过正反强烈对比进一步突出中华民族远古祖先对人类文明发展所做的伟大贡献。

3、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结构体系。教材体系的构建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编写者考虑的是学生群体共同的发展规律,难以充分体现特定群体和个体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使教学设计最大程度的适应最多的学生。在《华夏之祖》一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所面对的是初一年级,学生多数还带着孩童心理,喜欢吸引人的小故事,生动活泼的上课方式。所以,我决定打破教材的安排,在课题“华夏之祖”之后,直接提出问题:谁是华夏之祖?(学生由于预习过,故能顺利答出黄帝是华夏之祖)紧接着提问: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之祖?(要求学生用所搜集的或课本中的史实来说明)学生一般能展示自己所掌握的各种小故事,有的是根据课本中“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这副插图进行回答。这样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实际上是将第二子目录“黄帝——人文之祖”放到了第一子目录“炎黄战蚩尤”之前。如此做的好处是:一、配合了学生的。

课前预习。

在课堂一开始便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二、把炎黄战胜蚩尤放在后面讲通过分析说明黄帝此举促进了氏族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再将其作为黄帝为中华民族进步作出贡献的一个例证便水到渠成成了不会出现学生不易理解的情况。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作为引导者,任务是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应该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在三个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课前预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第一环节当然是预习工作。一个富有吸引力的预习任务,往往能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便引发出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为随后的课堂教学、课后研讨作出很好的铺垫。如《华夏之祖》一课,涉及的重点知识有两个,“黄帝——人文之祖”以及“禅让制”。围绕这两个重点,我设计的预习任务也是两个:搜集有关黄帝的各种传说和查找有关禅让制的有关知识。这两个任务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实践的结果,第一个任务选择的人比较多,且完成效果也很理想,这充分反映了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和能力所及。第二个预习任务,虽然选择的学生不多,但是完成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只是在课堂上由预习这个问题的同学解释“禅让制”时,出现其余学生很难理解的情况。我认为这并不能说明解释的同学预习工作做的不好,而只是反映了同一个班级中,学生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对这种理解、接受的差异,就需要教师进行平衡。因此,通过预习,我们不仅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很快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训练。

2、课堂参与。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把教材搬进教案,把教案搬进课堂、黑板;同时让学生搬进笔记,搬进作业,作为标准搬进答案、搬进考卷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对话、同共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而不是听教师满堂灌。如在《华夏之祖》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展他们的知识面,我通过投影仪展示《黄帝》图、《炎黄战蚩尤示意图》,然后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来,根据图示为其他同学解释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以及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区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征战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训练。

过程。

重点。

黄帝——人文初祖。

难点。

尧舜禹。

“禅让”的含义。

教学方法。

1.利用地图册,使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以及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区域,使他们对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征战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2.对于“涿鹿之战”,直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征战的部落双方、过程、结果做出解答、在此基础上,得出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认识。

教学结构和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反映出原始社会晚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农耕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都出现了。)。

引导过渡:与大汶口考古发现可以互相印证的传说很多,本课将使你了解到十分有趣的内容。

资料:黄帝为什么叫“黄”帝呢?这在古书里是有解释的。《淮南子》一书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帮助)后土(管土的神),执绳(法)而制四方”。这是说因为黄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领,他专管土地,而土是黄色,故名“黄帝”。黄帝为什么又名轩辕氏呢?根据史料记载,黄帝曾发明一种车战法,打仗的时候,将士都站在战车上;停战休息时,将战车连接起来,围成一圈,指挥员在中间,只留一个空当作为出入的门,起到了保护指挥员的作用。古人把带有布幕的战车叫“轩”,把两辆战车中间的空当叫做“辕”,因为黄帝是这种车战法的发明者,所以后人便又把黄帝叫做轩辕氏。

一、炎黄战蚩尤。

黄帝是原始社会末期一个氏族部落的首领,那么他的部落居住在什么地区呢?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氏族部落及首领呢?大家把地图册打开翻到《涿鹿之战》和《炎黄战蚩尤》,在地图上找到黄帝、炎帝、蚩尤部落的活动区域,他们共同生活在我国的黄河流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第12页上面小字部分,在当时,氏族部落为了争夺食物和地盘,经常发生战争,大家参照课文讲述一下当时发生的一场战争“涿鹿之战”(讲述的内容征战双方、征战过程、征战结果等方面进行启发)。黄帝战胜蚩尤后,威信更高了,被中原各部落尊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统称为华夏族。华夏族就是中华民族的前身。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做“炎黄子孙”。古书记载,黄帝以后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尧、舜、禹,和后来的夏、商、周三代,都是炎黄的后代。不仅中原的汉民族这样说,北方的匈奴、西边的羌族、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也都自称是炎黄的子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合作学习,归纳共同点,寻找历史线索,提高抽象归纳能力,逐步学会从历史表象看实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共同参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

(2)通过互相讨论、共同寻找答案的方式,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3)归纳线索,为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炎黄子孙”的源头和由来,加深民族认同和自豪感。

(2)通过比较思考传说与史实的区别,提高分辨是非、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内容。

(1)教学重点:一是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二是禅让制,要注意引导学生禅让制与世袭制的不同;三是夏朝建立的标志性结果以及评价。

(2)教学难点: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历史名词在本课出现很多。作为刚接触历史的初一学生来说,正确理解非常困难。

2、教学方式。

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相结合。学生在教师讲述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加深认识,教师及时指导,提纲挈领并适时归纳升华。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自学导入框,为什么祭拜黄帝陵那么受重视?我们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根又在哪里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

2、炎黄战蚩尤。

炎帝和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并且结成部落联盟。而在炎帝和黄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尧、舜、禹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在长期的发展中,华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我们也自豪的自称为“炎黄子孙”。

黄帝更是被称为“人文初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看完了黄帝的贡献,请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后人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呢?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3、尧舜禹的“禅让”

文章。

1.

2.

3.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3)。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篇十二

授课人:xx学校xx。

了解马克恩、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本课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英国的xx运动;第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三,巴黎公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共产党宣言》内容及其意义是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同时学习马、恩的高尚品质,感受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巴黎公社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要引导学生认识巴黎公社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首创精神和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次实践。

知识目标:

1、学习英国xx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等重要史实2、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3、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能力目标:

1、运用多媒体展示文字、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革命活动的学习和对马克思主义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习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谋福利的高尚道德情操,感受巴黎公社的战斗精神。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教学:一是对英国xx运动核心内容“工人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的理解;二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今天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1、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课堂检测试题,采用笔答的方式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情况。

2、通过多媒体展示材料分析题、教师巡视提问,同桌互测学案知识点、小组讨论探究疑难问题、情感表现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三维目标的掌握情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