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硕士论文中期范文简短(实用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22 07:24:28 |
  • ZTFB |
  • 10页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如何欣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呢?以下是一些名人的名言,让我们一起来领悟其中的智慧。

硕士论文中期范文简短篇一

二十一世纪,信息全球化迅猛发展,知识经济主导整个社会,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继而发展,一大批现代化教育媒体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也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课堂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我们的教材以文字、图形、动画、影像和声音多种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信息,丰富教材内容。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习的帮助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这是教育领域内一场深刻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也要求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协作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因此单纯的传统粉笔加黑板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课堂。那么教师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也成了教育界人士关注的问题。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今天,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需具有教育技术素养。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他们必须不断学习,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新的教学技术,运用新的现代化教学媒体教学。图、文、声音、动画、影像等的运用,教师觉得讲课轻松多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提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也确实提高了。因为不要板书,教师的讲解速度加快了,如果教师不好好把握,就会发生课堂信息量过大、教学进度太快,学生在听课时思维处于过度紧张状态,没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消化、吸收,也没有时间记笔记,以致于许多学生因无法跟上而对多媒体教学失去兴趣的情况。也有一些教师从没用过什么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媒体,怕麻烦,认为也没有必要用,从心理上排斥它。种种现象表明,高校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还不够,要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就必须提高他们的教育技术素养。

中国教育技术素养标准(lsetc)提出,教育技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的掌握、运用和评价的总体水平,它包括对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教育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教育技术的意识、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理解。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过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选择教育技术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教育技术媒体,同时,我们还有辅助教学的cai的开发研究,利用技术媒体评价教学的一系列过程。高校教师面向的是一个即将融入社会的群体,在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掌握丰富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科研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要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能力等素质来引领这个群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运用的普及,教育技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教师不光要懂得如何利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育人,还要充分利用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教育人,在具备基本素质的同时,还应具备教育技术素养。

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具备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当教师真正能够掌握、运用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教学,并将它们视为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即称之为具有教育技术素养。

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特别在本科教学中,单纯的主导(教师为中心)和主体(学生为中心)都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有了混合学习理论的诞生,我们知道,混合学习理论提出了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具体可以包括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的混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混合、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学习的混合、定制内容与非定制内容的混合及工作和学习的混合等。同时混合学习理论的提出,也要求教师提高教育技术素养。培养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宣传现代教育技术。宣传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与传统模式相比它的长处与优势,宣传相关教学案例,最主要的是教师们自己尝试使用,自我感觉,从而达到认同感。宣传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网络文字语言宣传,可以组织开展培训班宣传,还可以进入实际课堂开展行动宣传等等。因为每个教师的个性差异,有的教师会自愿查询相关信息,自愿参加相关方面培训,也有的教师只是因为学校组织的培训才会参加,而有的教师,我们前面也讲到,他(她)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去运用这些现代教育技术,因而也就不会想过要去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因此我们的宣传要讲究力度,也要讲究方法。对于不愿参加培训的教师,学校可以采取一些硬性措施,比如与教师的利益挂勾等等。

2.要培养教师教育技术态度。态度决定方向,只有从态度上做到接纳,才会形成一种观念,最终成为一种行为指向。一种观念的改变,往往需要有一定的因素促成,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宣传推广,使教师感觉到教育技术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是能够优化教学效果,并且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就会去关注教育技术,从而喜欢相关媒体、手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会积极地选取和使用相关教育技术手段和教育技术媒体。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态度的形成有三个阶段,即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和内化阶段。服从阶段是指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教师仅仅从表面上转变自己原有的传统教学观点,在使用相关媒体、手段和方法上随大流,比如:仅在公开课的课堂里运用一次教育技术手段和媒体。同化阶段是指教师由被动的使用教育技术手段和媒体变成主动采用相关媒体和手段、方法去实施教学,并在内心乐于接受现代教育技术这一事物,并积极去认识和了解它的原理、手段和方法。表现为愿意自制课件为教学所用,愿意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并试图通过兴趣盎然的多媒体去解决它。内化阶段是指教师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了现代教育技术这一事物,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运用,并对教育技术的原理、手段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并对制作的课件进行更新,针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技术手段,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高等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就是要达到高校教师态度的内化阶段。因此在培养教师教育技术态度的过程中,应紧紧把握态度形成的三个方面,最终达到教育技术态度的内化阶段。

3.要加强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培养。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培训学习或是自学获得,理论知识的强化完全由教师个人的能力而定,例如我们提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理论等等,这是理论层次的能力培养,大家一学就会,也很容易运用到课堂上来。而教育技术素养,它不光有理论层次的能力,还包括技术层次的能力。技术的熟练就是要反复多动手操作,这可能也是现今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老的教师不愿接受新的教学媒体的一个因素。因此,在培养教师教育技术态度观念的同时,要对教师教育技术的运用技术多加培训,准确熟练地运用教育技术媒体,这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所在,你有再好的理论,无法利用到实践中去,也是一纸空谈,因此技术培训是重点。培养教师的网络应用能力,培养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室系统,培养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方法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组织培训获得。教师不光要会去学,而且还要学会,真正掌握这些技术。只有掌握了应用的方法,才有兴趣把技术运用到课堂实践中来,从而达到教育技术素养的更高层面。

4.要促进运用教育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我们提倡,好的东西就要多用。现代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吸引这么多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必然有他优秀的一面,这是从实践中获得的效果,任何一种理论的界定,都是从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因此,对于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的理论与技术,我们也要多提倡,多运用。从态度领域来讲,教师从观念上已形成了对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的接受,那么他(她)即会把它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来,优化自身的教学课堂。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管理部门并没有硬性规定教师一定要运用多媒体教学,而是采用自愿的方式,这也让部分教师有机可乘而不采纳这种技术。国家教育部对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有一定的指标要求以及对教育部门经费的划拨等等,都可以说是在促进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对学校而言,除了组织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班、推广公共课等来促进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可以采用一些强制措施,任何一门课程,可能它更适合用传统模式进行教学,但它总有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地方。如果学校强制要求,那么那些怕麻烦的教师也会慢慢接受。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教学媒体,更好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实践课堂的优势。

当然,我们所说的培养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如果都以“强制”手段来施实,似乎不太适宜。我们作为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培养的是适应时代的人才,以身作则,是每个教师必备的素质。高校教师应有获得教育技术素养的欲望,要有这方面的心理需求,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不是通过强制获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优化课堂,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出更适合时代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庆文.试论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3).

[2]刘燕华,匡小明.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态度的形成及培养.中国教育技术.

[3]唐代喜,蒋伟进.高校教师素质结构研究.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4).

硕士论文中期范文简短篇二

1、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由于信息素养教育在美国起步较早,其信息素养教育与研究都走在世界前列,并为其它各国信息素养教育地开展提供了借鉴。我国高等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可以追溯到1984年,教育部规定在全国有条件的高校广泛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育,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情报意识和文献检索技能。由此开始,最初形态的信息素养教育便开始在高校开展起来了[2]。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才开始对信息素养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其中最具代表的成果是王吉庆教授7月出版的《信息素养论》一书,对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和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描述。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普遍沿用教育形式,主要有:

1)单独以一门或者多门课程的形式,将信息素养教育有关内容以课程形式来讲授和实践;

3)在专业课中加入信息技能内容,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本学科领域的信息源,锻炼专业信息评判能力,并能有效地解决其专业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这几种培养方式的共性是重视信息使用的知识传授而轻视信息使用的价值引导。笔者以关键词“信息素养”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从1977年至共有相关期刊、学术论文119,959条;以关键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进行检索,从1981年至20共有相关期刊、学术论文10,421条,可见国内学者对上述两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以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和“信息素养”进行检索,检索到的记录为0条,充分说明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适时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2、主要问题及相关举措。

1)课程教育体系单调。

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兼顾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一般采用国内的基础课程加入外方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修完学分即可获得合作学校双方的文凭,因此课程体系一般也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方向课程组成,信息素养的培养一般由1,2年级几门课程的教学而实现,这种方式的培养效果远远达不到信息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因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依靠几门课程的简单堆砌就能实现,而是要靠全部课程的有机结合,多种培养方式相互支撑,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才。

可以考虑信息素养课堂教育采用三段进阶式培养,即通过大一阶段的通识信息素养教育阶段(公共必修课)、大二/大三阶段专业信息素养培养阶段(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和大三/大四阶段创新信息素养培养阶段(选修课和和综合实践类课程),在整个培养周期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同时针对不同专业首先优选每个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大类课程,这里强调课程既要符合目前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又要体现出国际化教育的特色,然后科学地将课程分配到最优的阶段进行传授。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教师角色也应该随着发展而变化,教师应该成为课程教学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信息资源的引入者,即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即不断吸收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手段,高校还要不断完备信息素养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包含硬件资源(信息化校园)和软件资源(教师及教辅人员)。

2)实践教育缺乏。

目前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且培养途径单调缺乏系统性,绝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完全是普通高校信息素养培养方式的复制,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与母校大学生并无差异。这种模式只是课程简单的叠加,并没有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系统化和突出培养国际视野人才的特色,没有引入国外高等信息素养教育的先进理念和优质资源,忽视了实践教育在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国外实践性教育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是信息素养培养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学校物质环境、文化氛围等环境中通过大量课外实践教学,不仅培养人才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自己能够更加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还要充分的充分发挥数字化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的功能,利用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多媒体设备基于互联网和电子文献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明确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和培养途径,构建互为促进和补充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模式,实现信息素养教育培养途径灵活化和多样化。

3)评价体系缺乏。

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信息素养能力和水平高低、以及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进行评价时所规定的指标及其要达到的要求,它表现为具体化的目标或目标体系。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因具有其自身特点,故在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上不能照搬欧美发达国家的标准,因为目前国外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标准与中国国情和现状有一定的不符,无法很好的被采纳和利用,而国内已有的中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具有科学性不强(指标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可操作性不高(没有征求大学生意见)、可测性较差(层次不明确、未付权重)、导向性不强(无法为未来发展指引)等缺点,特别是不是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因此应在深入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和构成,并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的信息素养评估标准,构建一套适合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强调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测性和导向性四个原则。科学性即要求评价指标体系之间相互独立、有穷性,能够科学、完整的反映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各项信息素养指标;可操作性即指标能够便于利用且容易操作;可测性即每个指标能定量的测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导向性即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代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具有导向性。

3、结语。

构建适合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及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系统化地进行国际化人才信息素养的培养,及时改进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与手段;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地设置与优化;有利于培养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有利于不断引入和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以点带面全面推荐我国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

硕士论文中期范文简短篇三

目前,正值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阶段,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选择就读中外合作办学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要选择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中外合作机构或项目,以免上当受骗,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教育部网站、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已公布“经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本科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包括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名单”,考生可通过登陆以上网站查看相关信息,确认所选择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是否合法。

二、要认真了解所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情况。按照规定,颁发中国高等学校学历学位或颁发中外双方学历学位的`,中外合作办学招生必须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只颁发境外学位证书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审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时同时核定了相应的招生计划数。

另外,从2011年12月1日起,教育部已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上开通了本科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颁发境外学位证书认证注册信息查询系统。就读颁发境外学位证书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学生,可在入学一个月后凭本人姓名、身份证号码查询所获境外学位证书认证注册信息。如届时查不到本人的相关信息,则所获境外学位证书将不予认证。

广大考生还可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查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评估、招生标准、办学水平等相关信息,以做出更恰当的就学选择。

硕士论文中期范文简短篇四

在全球化浪潮的大背景下,上个世纪90年代,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悄然兴起。合作办学的本体在于引入了国外的优势教育资源,这种异体植入的办学性质决定了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必然有诸多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之处。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是我国最早进入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教育机构,它十余年探索和创新的经验体现了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在管理制度建设、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各方面的特点。

一、管理制度建设方面,需搭建起结合中外教育体制优势的管理架构。

我国的国际化本科教育是引进国外优势教育资源的大胆尝试,这一尝试过程正是有效结合中外教育管理体制优势的过程。中外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不同,同时双方办学面对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政治环境、国民经济状况以及教育实施对象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汲取西方尊重个体差异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引进多元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并借鉴外方严格教育质量监控的先进经验,使我们探索现代教育的新道路时少绕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但也不能背离在中国本土的具体环境和实际需求。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为融合双方教育管理的优点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在整体运营、管理职能设置、课程设置、成绩和学籍管理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学院整体运营是以事业单位采取企业化运作,资产国有有利于保证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和无私性,企业化运作则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设置管理职能时,学院有传统的部门和系别执行日常教学运行和管理职能,又专设各部门的质量监督职能以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的标准和体系。学院经过科学论证和研讨,对本科教学方案进行了调整,增设了部分语言课程,这既保障了原教学方案中专业课程的承接和权重关系,又尊重事实,能帮助学生克服使用第二语言学习专业课程的语言障碍。学生成绩管理方面,每门课程的考核包括出勤、作业、期中和期末四部分。作业成绩主要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实践调查、企划作业等实地操作获得,锻炼了学生组织策划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期中考试在中期检查了教学效果,既便于教师调整教学方式,也促使学生反省学习中的成败。通过这样不间断地努力探索,学院逐渐搭建起了能结合中外教学体制优势的管理架构。

二、教师管理方面,需兼顾和尊重中外籍教师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性,整合调动二者最大的综合实力。

合作办学在师资方面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师资结构相对复杂,人员流动性较大,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师资结构相对复杂,是指教师国别和工作性质的复杂性,合作办学项目的师资往往既有中教又有外教,既有全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有时还有短期客座教师等等;人员流动性较大,指外籍教师一般流动性大,也指中籍教师由于合作办学教育普遍具有企业化运作的特点,人事制度不同于传统的终身教师聘用制。以上这两点,直接给中外合作办学教师管理带来了难度,也对其教师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需兼顾和尊重中外籍教师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性,整合调动二者最大的综合实力。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在教师管理方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也有所体会和总结。西方的教育侧重于实践和操作,中国的教育则更关注基础和理论的培养,学院根据不同课程的学习特点和要求,合理配置师资。专业教学中,大力引进外籍师资讲授强调行业经验和动手操作的课程,同时聘用经验丰富擅长全英文教学的中籍师资讲授基础性质强的课程;语言教学中,使用中教讲授词汇、语法、学习技巧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水平,同时由外教讲授交流和演讲类课程,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纯正的口音和语感。这样的优势搭配,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外籍教师的整体协同力量,又尊重了各自特性的差异。

三、学生管理方面,需秉持宽进严出的现代教育理念,将人性化的服务意识融入严格、有序的管理工作。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准入机制,使中外合作办学面对的`受教育群体包括了部分高考失利者;同时,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费用投入较高的教育方式,学生和家长对之抱有更高的回报期待,这既体现为对教学质量和就业前景的期待,也体现为对教育服务的期待。合作办学教育对象的这一现状,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在学生管理方面,需秉持宽进严出的现代教育理念,将人性化的服务意识融入严格、有序的管理工作。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通过多年实践,不断总结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经验,从而设立了一套严密的学业预警和指导制度,搭设了一个互动的家长信息平台。学业预警和指导制度即按学期检查和预警学生学业情况,将学有阻碍的学生分流出来,予以有效的单独指导和督促,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向全英文教学环境和高等教育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院搭设了一个互动的家长信息平台,平台即时更新学生的成绩、出勤、班主任评语、教师评语等信息,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建立与学院的直线沟通渠道。这一套学生管理思路,姿态开放,既坚持了严格的教育质量标准,又实现了对每个学生个体的细微关怀,是国际学院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具化。

四、教学质量监控方面,需积极调动外部监控的督导和启发作用,严格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内部监控标准和机制,从而实现以质量取胜、谋求发展。

教学质量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命题,唯有切实保障质量,才可能求得发展。我国虽然已于20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并建立了年审制度,但国际化合作办学在中国毕竟不过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历时尚短,相较于教育部组织的、四年一度的本科教学评估,我国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评估和审核还缺乏国际普遍认可的完整指标体系和严密评定标准。在这种外部质量评审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要谋求合作办学的高质量,就需要积极调动外部监控的督导和启发作用,严格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内部监控标准和机制,从而实现以质量取胜、谋求发展。

质量始终是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合作办学的生命线,自创立之初,学院就主动接受国内外各级教学质量评估机构的审核,积极参与学校和合作院方阶段性的教学工作检查,不断提炼和完善自身的内部质量监控标准和体系。20,学院以88分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授予境外学位合作办学项目的评估”;,英国国家高等教育保证署(qaa)在对我国境内中英合作教育项目的首次全面评估中,认定国际学院“教学质量全面可信赖”;2006至间,国际学院参加了学校举行的全国本科教学评估三次校内的预评估,取得了二等的好成绩;合作校方定期访问学院,期间通过听取汇报、与师生座谈、课程视导、抽查作业和成绩等方式,检查和监督学院的教学管理质量。借势于外部监控的督导和启发作用,学院建立起了严密的内部质量监控标准:成绩考核实施全过程的双标准,学业中期分流的预警和指导标准,测评教师教学质量广幅度、多层级的标准。为进一步保障各项质量监控标准的有效实施,学院又配套以日常监控结合定期监控、单项评估结合综合评估、定性评估结合定量评估的内部监控机制。如此一番内外兼修,国际学院才得以用可靠的教学质量,赢得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是产生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新事物,本身具有探索和创新的性质,其教学管理决不是仅将工作语言替换为某种外语的传统教学管理,它融合西方优势教育资源的过程就是形成自身特点的过程。我们不断探索、尊重和掌握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的特点,才能在实际教学运作和管理过程中,有的放矢,激活办学新思路,将我国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办得愈加有声有色,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勤.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02(9):41-42。

[2]耿殿磊.国际化办学模式的探索.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1):16-22。

硕士论文中期范文简短篇五

现如今,硕士论文中越来越多的引用到了外文参考文献,而不仅仅局限与中文参考文献,我们平常多见到的是英文参考文献,那么是否意味这硕士论文中的外文参考文献就是英文,而且只能是英文,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英文只是外文参考文献的一种,还有日文俄文等等,下面笔者将做全面分析,让大家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硕士论文中期范文简短篇六

硕士经过三年半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验、生产实践与实习以及课程设计等各个环节的学习与培养,对其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但是如何融会贯通并加以实际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锻炼。硕士最后的毕业论文环节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1]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化工是以实验为基础一门学科,毕业论文作为化工专业硕士在校期间最后、最重要的一个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验和实践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重要阶段。经过毕业论文阶段的学习和锻炼,可以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同时在组织协调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方面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对于学生们从事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3]。笔者结合近几年指导化工专业硕士的亲身实践,浅谈在毕业论文环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2论文的选题。

在本校,在大四上半学期指导老师已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或者研究兴趣确定题目,公示给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学生们虽不直接参与论文题目的设定,但仍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在选定题目之后,指导教师要对硕士详细阐述研究课题的意义,使其认识到本研究的重要性。在论文实验阶段,学生将是实验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指导教师仅起到辅助作用。如在此阶段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激情,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指导教师可对学生下达任务书,明确各个阶段的目标。

3文献查阅与开题报告。

在选题结束之后,学生要根据任务书进行文献查阅与开题报告。之前一直有个误区,一些指导教师认为自己已经查阅过文献,让学生按照自己提供的研究思路直接去开展实验,而不让学生再去查阅文献,认为浪费时间。其实这是不合适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训练和培养。所以,首先了解学生对文献检索的掌握程度,根据题目,提出要求,让学生要利用先前所学的检索知识进行检索。同时,还需要教授一些检索技巧。此阶段,学生所检索到的文献不一定多,但是涉及的数据库一定要广,就我校图书馆而言,已购买中文期刊全文库、中文学位论文全文库、中文会议论文全文库、elsevier、acs、springer、wiley、asce等数据库,对于化工类硕士开展毕业论文的文献查阅已足够用。同时要让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并精读、完整翻译一篇5000字左右的文献,以培养其学习外文文献的能力。完成文献查阅,要进行文献总结,完成一篇简单的文献综述,培养学生的总结和写作能力。

根据文献查阅情况和任务书的要求,学生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开题报告的`撰写。指导教师要切实指导,使学生有完整的实验思路。让学生做幻灯片进行汇报,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加深了对自己要开展课题的认识,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4实验进展与数据分析。

实验过程非常重要,指导教师要加强指导。在进入实验室之前,一定要有安全教育培训,强调安全第一。在此阶段,指导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踏实、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勤动手、勤思考、多提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多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循科学规律,让学生严谨、认真地完成每个实验,并做好详细的原始记录。指导教师应不定期检查学生的记录,对记录不规范或不认真记录实验数据的学生要进行批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一直是薄弱环节,在实际指导过程中发现学生不会使用软件分析与处理数据,数理分析知识不牢固,比如在线性回归中分不清决定系数(r2)和相关系数(r)的区别。指导教师可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指导,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得数据,充实论文内容。要督促学生对当天数据的及时处理,可以对结果进行及时检查,一旦出现没有规律性的数据,可以进行排查。

5论文撰写。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方面,是学生对前期工作的归纳、总结以及升华。在写作之前,要系统地给学生讲解论文的撰写思路,并列出提纲供其参考,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初稿,将自己所研究的内容、实验过程、研究结果与所得结论清晰地表达出来,然后提交教师进行修改。在以往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经常发现学生专业术语的使用不规范、写作风格不够学术和严谨,呈现出“口语化”,应及时提醒学生多阅读参考文献,学习和体会文献的写作形式和写作风格。同时,指导教师对于论文的论据、图表的准确性以及结果分析的科学性等都需要严格把关,帮助学生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论文,经过该过程的锻炼,学生对于科技论文的写作都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6结论。

毕业论文是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锻炼过程,在此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提升,作为硕士教学和实践的一个关键环节,指导教师应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教高厅[]14号.

硕士论文中期范文简短篇七

[摘要]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迅猛发展和教育部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系列政策和要求的颁布实施,关于“优质教育资源”的讨论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解读,进一步剖析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宗旨,并就如何理解优质教育资源相关要素等问题展开了讨论,继而提出了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原则标准。

一、优质教育资源要素分析。

教育资源也叫“教育经济条件”,是指教育教学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综观国内中外合作办学实践,能够引进国外教育机构的财力的合作项目寥寥无几。一般是以人力资源的进出,即引进教师、输出学生为主要合作形式;以概念资源(或无形资产)即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引进为主要合作内容。据此,我们可以将“优质教育资源”作这样的界定:世界范围内具有先进的教育水平、并能保持一定领先优势的教育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概念资源的综合。具体到国内现行的合作模式过程,应该包括下述几方面基本要素:

1.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方法。理念决定教育目标的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提出了一份《促进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高等教育“国际化”、“针对性”和“质量观”被看做现代高等教育的三个核心理念。现代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使学生不仅成为一个地域特征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全球公民,具有全球公民意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中外合作办学这种跨境教育模式可以更加迅速地将一些符合现代教育发展需求的国际化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融人教育实践中,其结果是传统教学方法上的“临摹式思维”不攻自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集中授课模式“满堂灌”不再具有舞台;“教授治学”、“学生就是上帝”等办学理念和服务意识得到贯彻和落实。

2.优秀的师资队伍及其生成能力。师资是办学的第一资源。在当今国际化社会中,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应该具备全球化的视野,更理想地说,应该拥有海外的工作或者研修经历。发达国家通常把教师轮流派到海外从事教学活动,以丰富他们的教学阅历,培养其科研能力,从而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根据我国教育经济条件现状,大面积派出教师到国外研修不具备客观条件,而中外合作办学则带来了便捷的教师交流的机会。从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等国内成功的中外合作办学实践来看,通过合作项目中方教师的“派出”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双语型教师,这些教师在推动双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成为骨干;外方教师的“引进”又将不同国籍的专家学者结合到一起,外籍教师一般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轵业使命感,教学方法新颖灵活,他们与中方教师共同备课,采用外语为教学语言,中外老师的跨文化理解力均得到提高,有效避免了知识老化和结构的偏颇。因此我们说,中外合作办学带来的这种师资队伍建设条件和优秀教师的生成能力是难得的优势资源之一。

3.优质的课程和教材。“课程”可以指“教学计划”、“专业课程”或者“一门或几门课程”等诸多含义。由于教育体制的差异,特别是引进国外课程对教学语言的挑战,全盘照搬国外的“教学计划”并不普及,通常是借鉴国外专业体系的同时引进部分(不少于教学计划总数的1/3)优势课程,这些课程我们教学计划中可能没有涉及,或者设立了但是开设经验不足,教材可能不够成熟、过于陈旧,那么,我们通过合作便可以直接引进并套用其成熟的教学大纲、授课方法和原版教材,由外方派遣专家教授来示范教学。对于这一资源优质与否的界定,首先我们要看是否弥补了我们的不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同时,我们可以按照国内大学精品课程的要求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努力做到使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平台直接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

4.成熟的管理模式与经验。在上述先进理念的驱使下,培养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我们国家的教学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教学评价方法与体系相对滞后。仅以考试形式和内容为例,多年来均以记忆性知识为主,评价形式“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局面未有大的改观。国内高校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的调整和创新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常能够直接借鉴对方的成熟的学籍管理经验,实行“宽进严出、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采用“三、三、四”等“过程式”成绩评定方法代替“终极式”考试模式,即对学生实行课堂内外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平时小考、期中和期末考试等环节的全程跟踪考察和综合考核管理,从而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能力提高指数做出客观、全面、严谨的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以期提高学生学会“做人、学习、生活”等的自我完善和学习、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实践原则。

综上所述,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作如下概括:国外知名院校的所有优势资源、国外一般院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国外一般院校的国内急需的学科和专业、国外教育机构的办学特色和成功的管理经验等等。那么,在引导中外合作办学走向引进优质资源的实体性、实质性合作过程中,把握优质教育资源的操作原则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下面几点:

1.符合社会急需的原则。根据培养目标和国家或区域经济建设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深入调研学校的外部环境,了解国家和市场需要什么规格的人才,然后设法寻求外力合作,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扩大自身影响、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办学名望。

2.有利于自身培养能力提高的原则。通过引进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管理经验等,能够大力促进我方自身教育教学改革向深度发展,能够有效加强国内学科建设的合理化程度。通过中外教师的双向交流活动,提高师资素质和横向科研合作能力,从而提高教育竞争力,促进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

3.办学层次上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要盲目攀高,注意办学类型上的相对性,例如,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以招收本科生为主,招生条件严格,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本科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很高,从合作办学的角度比较,它和哈佛大学那样的研究型大学就无法比较谁的资源更为优质,因为教授群体科研实力不可能“引进”的;此外,美国还有一些州立大学的某些学科和专业就超过了著名大学,例如,在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方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的商学院肯定名列前茅,但在国际贸易本科教育方面,南卡罗莱那大学这样一所州立大学近几年却始终排在美国的前3位。

4、知己知彼原则。要了解和掌握合作伙伴的信誉。首先要认定外国教育机构的办学资质:是否获得所在国政府主管机关出具的法人资格证书或者注册证明和质量认证机构的认证;参考有关国家民间组织对本国学校的排名情况,如美国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等杂志每年都公布本国大学的排名情况;通过中国驻所在国使领馆对其合法性、教育质量和学术声誉等情况加以了解;通过教育部网络平台查询相关外国的教育体制、管理体制等情况,及时掌握所需信息,知已知彼、取我所需。

5.符合我国政治要求的原则。这也是一条基本性的原则。

硕士论文中期范文简短篇八

1、从主题出发寻找外文文献。

首先可以结合论文的主题来寻找外文文献,这种方法在本质上就是从主题出发寻找资料,只不过目标是外文资料。例如,您写的论文是关于“电脑犯罪”的,那么你搜索的外文关键可以是“computercrime”或者“cybercrime”。

2、从关键词出发寻找外文文献。

从关键词出发寻找外文文献的做法和上述主题出发寻找外文文献的方法与技巧基本相同,只不过设定的检索词多一些而已。一个论题下会有很多关键词,因此您可以从这些关键词出发寻找外文文献。例如,您的论文主题是“刑讯逼供”,这个主题下又“刑事证据”“非法证据”等关键词,您可以从这些关键词出发寻找外文文献,这样的话,检索的面将更大,能够寻找到更多的外文资料。

3、从他人著作中转引外文文献。

从他人著作中转引外文文献是一种捷径。例如您写的论文主题是“绿色采购”,那么您可以购买一些关于“绿色采购”的学术专著,这些专著中肯定包含很多外文文献,您可以直接拿来作为自己的外文注释。当然,严格来说,这样的方法是不规范的,因为这种学术态度不严谨。当然这是捷径,您可以采用一下,想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硕士论文中期范文简短篇九

错误想法一:考不上大学才读中外合作办学。

接受国际化的教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青年感知国际教育理念和融入国际化生态圈的必然趋势。我们不否认确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没有达到普通高校的统招分数线,而试图以入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而“曲线”进入大学。

但是,近几年以来,个别办学历史悠久、学生出路好、办学质量高、办学声誉佳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网络了一批高分学生,其录取分数线甚至高于高考的一本录取分数线,其入学竞争的激烈程度据说已经到了托关系、走后门的地步。这是中国优质教育资源仍然不足的反应,也是对于优质中外合作办学资源的需求。因此,选择优质的中外合作办学大可不必担忧学习氛围和自己的校友圈的质量。

错误想法二:就读中外合作办学就能出国或者有好工作。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的主办方高校都可能为学生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但是如果仅仅将就读中外合作办学当做出国的跳板是不尽科学和理智的。在当前的就业大环境下,中外合作办学也不可能保证其毕业生就一定能在就业市场上成为赢家。

如果办学方确实遵循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切实贯彻了“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而学生又能够适应这样的转变,那么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的确有望被塑造为一个有别于“中式教育”的产品,自然在就业市场上具备相当的竞争力。

错误想法三:留学预科也是中外合作办学。

“留学预科”这个办学概念在中国也有近十年的历史了,对于中国自费留学市场的推动作用和促进“理智留学”是有其积极作用的。但是,无论是从教育本身还是中国官方的观点看,“留学预科”都不能称作货真价实的“中外合作办学”,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留学预科”是属于学历教育前的一种“留学预备培训课程”,后者是完全的“学历教育”。

此外,目前有很大一部分“留学预科”项目是由留学中介机构作为实际的“操盘手”,高校承办“留学预科”项目只是一个幌子或者只投入了极为有限的资源,高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披着合法外衣的“院校留学中介”。尽管“留学预科”不失为留学之前的有一定价值的准备,但是选择“留学预科”时不可轻信所谓的“留学直通车”、“留学绿色通道”,学完“留学预科”也不能天然地确保学生接受“学历教育”并获得学位的目标能够达成。

不要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在国内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中,一些不甚有名气的高校反而走在了前面,而“985”、“211”高校反而是后来者。多数名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是非常谨慎和保守的,既有“接轨”的初衷,也有“创收”的冲动,在资源投入上不一定就比其他高校更优质或者更充足,因此,名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也不一定就是高质量的。

错误想法五:就读中外合作办学就选“热门”专业。

尽管教育部倡导中外合作办学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优先考虑国内高校比较薄弱而社会和科研发展又紧缺的专业,但是浏览一下媒体上发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招生广告和经过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办学项目名单,我们发现,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比如商业管理等、金融、电子商务、计算机等还是占有不小的比例。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所谓“热门”往往都是“当下的热门”,难以代表长远的趋势,而且常常与中国社会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背道而驰。试想,读工商管理难道真的比读农业科技、读食品科学、读健康科学等专业的出路好吗?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第一,先是考虑经过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否则“学历”不能获得中国官方认可,在一定程度上,为此所作的教育投资就会打了水漂。

第二,应当对所有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提高警惕――即使是教育部批准过的。如果已有招生历史,应当详实地对办学情况进行考察,以防“承诺不兑现”。

考察需要方方面面,包括:是否严格控制了招生质量而“暗降”入学门槛、教材引进的实际情况、师资配备的情况(尤其是外籍师资,而且某些承办项目的院校调动校内师资的能力是有限的)、办学硬件情况、毕业生的出路等等。

最后,入学后不要忘了再到教育部涉外教育监管网之“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平台”查询一下你的名字是否在学校上报的注册名单里,谨防你被“计划外招生”。

以上是关于中外合作项目办学的一些归纳,希望可以帮到您。

硕士论文中期范文简短篇十

中外合作办学是“外国法人组织、个人及有关国际组织同中国具有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在中国境内举办以招收中国公民为主要对象的教育机构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北京作为我国经济文化中心,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北京市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有两个特点:一是起步较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论文参考。二是发展迅猛,在1995年《中外合作办学规定》颁布之前,北京已经有几十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截止到6月2日教育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教育部批准的可以授予国外学位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学位的北京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达到47个。论文参考。

上表主要列示了可以授予国外学位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学位的合作办学项目,办学层次主要是高等学历教育。可以明显看出,北京市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个数随着时间增长幅度很大。

从合作对象国家看,外方合作对象主要是集中在几个经济,科技,教育都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下表所示:

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近年来北京中外合作办学成绩斐然,合办项目数量逐年上升,招生人数也有大幅度提升,合作的项目主要侧重于几类热门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外国语言文学类(如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电气信息类(如计算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经济学类(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财政学,金融学)医学,社会学,心理学,建筑等。

合作国家仍是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从办学层次看,既有学历教育,又有非学历教育,既有职业教育,又有非职业教育。

北京市的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不可避免的仍存在一些问题。

1、认识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教育主权问题的非理性态度。教育主权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教育事务和在国际上保持教育独立自主的权力。长期以来对教育主权的盲目夸大的现象一直存在,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在具体中外合作办学的时间中,“坚决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国家自主权”的呼声不绝于耳。在决定是否开放,开放尺度有多大时,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教育主权问题。对中外合作办学是否会影响或丧失我国的教育主权的忧虑也一直困扰着政策制定者,教育研究学者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中方高等教育机构。在合作办学过程中,维护我国教育主权的完整一直是个敏感话题。甚至诸如中外合作办学的吸引外资问题,管理手段都与维护我国教育主权联系起来。诸如此类的说法比比皆是,显然是过分夸大了教育主权问题。

(2)、过分夸大高等教育的盈利目的,而忘记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也有其必需完成的社会效益目的。纯公共产品需要具备两个特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必须对此要有所体现。《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三条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虽然国外组织来华办学带有明显的盈利性质,但这是间接性的,作为中方合作者不应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不应过分夸大教育的盈利性。现实中有部分合作双方受经济利益驱使,夸大宣传,吸引生源,收费不合理。有的境外合作者看好中国教育市场的潜在利润,盲目收取高额学费,忽视了我国目前居民经济水平。或者不管教育质量只求投资盈利,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

(3)、合作办学的相关监管体系,相关法律有待进一步完善。信息数据公布不及时,对目前占大多数的以获取对方文凭的,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管。很多学校将其视为留学或交流,不进行审批申请,但学校本身又不具备留学中介的资格。

虽然我国已经于2004年6月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条例就中外合作办学的范围,主体,审批程序,审批权限,以及办学机构的领导体制,发放文凭及学位问题作了规定,但是对一具体些问题仍缺乏明确规定,例如:引进外籍教师的审批聘请手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收费标准问题等。因此有关合作办学方面的条例规则,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实际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盲目性: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初期,国外一些末流大学进入我国,国内一些大学由于缺乏经验以及出于利益因素的考虑,不管对方水平如何,盲目与之合作,实际上有些大学根本不具备合作办学的实力。这样,受损失的还是我方。目前,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要改变我方有对象就合作的盲目状况。就外方合作者而言,整体资质仍然偏低,具体表现是缺乏名牌学校的参与。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引进专业存在低水平重复现象,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专业设置过于集中,特别是缺少特色专业。综观北京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大多集中于以上提及的商务类,外国语言类,信息技术类,行政管理类。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在引入教育资源时门槛太低,带有盲目性,没有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论文参考。

(2)、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力度不够。由于现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评估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可操作的程序,中外合作办学并无有效的质量评估体系。因此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必须对其教学过程进行评估,检验。检验的要点是:中方的控制权,教材的引进,外教的'到位,以及课程的执行情况,还有学生的意见和反馈。必要时可以加大教学管理的透明度,以监督和促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三、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1、重视信息的及时公布,监管到位。严格管理,有效监管,确保合作办学教育质量。教育质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对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目的在于通过评估,调动外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聘用效益。对外籍教师做好评估工作,一是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二是建立以合同为依据的规章制度,做到规范化管理;三是对外籍教师的评估,关键是要听从学生的意见,学生是最公正的评价者。2严格教学过程的管理,作为合作办学项目,主要是采取外方的教学计划,再结合本国实际加以完善。由于办学环境,层次的变化,更需要切实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首先,必须制定严格的教师授课制度,学生考试制度。其次,这些制度的实施必须落到实处。对中外合作办学过程的监管主要是督促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监督和消费者投诉仲裁机制。就社会监督机制而言,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委托专门的教育评估机构定期对其具体运行情况,如外籍教师的到位情况,教育经费与设备的供给,教学计划地执行以及教学质量保证等进行评估和审查。必要时也可邀请国际著名的教育质量保证和评估机构进行。二是需要建立严格的会计审核制度,可以指定会计事务所定期对合作办学机构的经费来源和支出情况进行审计。至于消费者投诉仲裁机构的设立也是迫在眉睫,目前消费者对教育消费不满意应如何投诉并无明确规定,消费者与办学机构的争端解决也无定规,因此建立消费者投诉仲裁机构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

2、有效引进国外优质教育。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发展和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国内一流大学要与国外优秀大学进行包括合作办学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合作,我国教育部门在审批,审核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时,应更多地关注国外合作对象的,国外主流媒体排行榜上的学校排名,跨过教育评价机构的评价结论等。二是引进国外先进课程,教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是国内急需的.(2)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三是引进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吸收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内容,及课程体系。总之,引进优质资源首先应该加强理论研究,弄清什么是优质资源,不是名牌大学才的所有专业都是优质资源。二是受意识形态领域的限制,认为有些课程不能引进。总之,引进的优质资源应以获合作对象的特色专业为突破口,该能够被消化,能够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优质教育资源是多样的,多层次的,不同层面需要有不同的优质资源,不能孤立的看待优质资源,要有整体性观念。

3、充分考虑生源状况与社会整体需求,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一合作项目为主,特别是“x+y(其中y指获取外方学位的项目)”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国内学习阶段和国外学习阶段,因此学生的学习费用是昂贵的。中外合作办学的一般都是家境较为宽裕的学生,因此国内生源的来源范围是很窄的,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必须适应这种现实情况,必须引进更能满足多数消费群体需求的教育合作项目,不应主要侧重于工商管理,计算机等几个热门专业,应该鼓励在境内完成定额合作办学项目和特色专业的合作办学项目。

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是入世后中国教育与世界接轨的客观要求,北京市的特殊地位,可以为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创造有利环境。不可避免地,中外合作办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同时需要经历一个被社会接受,认可,检验的过程。逐步完善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使其稳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融入到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中。

参考文献:

[1]中外合作办学研究,谭莉,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学报,2006。

[2]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刘红委,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

[3]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模式探析,许志伟,沈阳师范人学学报,2006。

[4]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几点思考,李继林,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

[5]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观念与质量控制,徐洁,宁波人学学报,2005。

[7]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与反思,张国强,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

[8]北京中加工商专修学院印象――谈中外合作办学,荆世源,北京成人教育,1996。

[9]从中国入世看上海中外合作办学,孔宪祖,教育发展研究,2003。

[10]陕西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王晓地,西北大学,2003。

[12]changingrationalfortheinternalizationofhighereducation(hansdewit,1998).

[13]transnationaleducationandrecognitionofqualification(lesleya.wilsonandlazarvlaceanu).

[15]tradeineducationalservices:aeuropeanperspective(spreekvcersie,2002).

[16]qualityassuranceimplicationsofnewthemeoftransnationaleducation(sergiomachadodossantos,2000)。

硕士论文中期范文简短篇十一

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是首都医科大学为适应现代生物医学科学发展和高等医学教育发展需要于开设的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的基础医学基本理论、较高科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基础医学专业培养的是研究型的创新性人才,不是临床应用型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要能够胜任高等医学院校、科研机构及临床有关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意义深远[1]。为更好地培养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我校通常在第二学期末就为每一位学生安排导师,引导学生进入各科室课题组进行较为系统的科研能力培训。我们曾协助导师指导过三届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科研实践,对如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

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在为期五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通常前两年半为基础学习阶段,从第六学期开始进入临床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临床课程学习和基本的临床技能培训,而最后一年半的时间则进行专业课学习并完成课题研究、毕业论文写作及毕业答辩。因此学生进入课题组进行科研能力培训之时,正值任务繁重的基础学习阶段,而且中间还要进入医院进行临床课程学习和基本的临床技能培训,实际从事科研训练的时间有限,因此指导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科研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有步骤、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切不可一开始就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对科研也容易产生误解和畏难情绪,不利于后续科研工作的进行。我们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在基础学习阶段主要让他们把精力放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上,打牢医学基础。

在这一阶段可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阅读一些跟将来要从事的研究工作相关的书籍、文献和参加小组讨论会等,使他们对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法、手段和研究现状有基本的感性认识并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术和方法,重在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当他们在最后一学年正式进入实验室后,此时和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指导他们选择相应的课题并完成相关的实验设计及进行后续的实验研究,在这一阶段着重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方法、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加强对学生医学文献检索方法和技能的培训。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想站在学科的前沿,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就要检索和阅读大量文献,从中了解有关信息,掌握学科动态。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源中,如何全面、准确、灵活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避免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漫无边际的资料阅读方面,是一切有效科学研究的前提,也是科研工作中最基本和最要的能力训练。目前,互联网的发展为文献查阅提供了方便和快捷的途径。我们在指导学生时,先让他们利用学校图书馆及其中的中文数据库如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查阅相关的中文文献和书籍,当他们对相关专业名词和知识有所了解后,再指导学生使用如pubmed等检索工具查阅外文文献。学生阅读文献时,要求他们掌握先综述后论著,先摘要后全文的原则,对大多数文献可只看摘要,而对于重点文献则要仔细阅读,明确文章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用什么办法在解决,得到了什么结果,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相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他们获取、分析、掌握新知识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3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

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是了解最新前沿动态和相关科学技术进展的有效方式之一。我们的课题组通常每周会举行一次组会,在组会上由1~2位学生进行文献汇报,讲解与自己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情况,或对自己课题进展和实验情况进行汇报。老师和其他学生则会针对文献的优点或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解决措施。我们要求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参加这类会议,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过程,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另外,我们也要求他们定期进行文献汇报和结果汇报。通常在学生正式进入课题组2个月后进行开题报告,6个月后进行中期报告,正式毕业答辩前进行预答辩,这些报告中间还会穿插文献报告和结果汇报。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可使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合理的解决,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新知识、新领域的探索兴趣。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报告会,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快捷地了解医学及相关领域的前沿资讯,丰富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完成科研课题。

科研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非常关键。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对要参与的科研工作的基本情况后有所了解后,就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工作中。笔者在指导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中,首先让他们跟随自己观看实验全过程,全面了解和学习相关实验仪器的操作、各种液体的配置、标本的制备、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等,然后让他们从实验准备入手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实验方案,一步一步地具体进行实验操作,严格训练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通过完整、严格的科研实践培训,不仅使学生熟悉了科研的基本过程,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在克服困难中成长。任何实验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们通过科学地分析、解决这些问题,锻炼了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体化。

5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参加毕业答辩。

绝大部分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没有书写科研论文的经历,所以导师在论文写作方面应给予适当的指导。毕业论文通常包括综述和科研论文两部分。综述写作是一种综合性训练,它是在针对性地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语言对某一专题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综合概述,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技巧性,通过综述的写作既可使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及其目前的进展情况有较全面地认识。科研论文的写作是将自己在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得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归纳、整理并形成能够反映客观规律的论点。

一篇好的科研论文,来源于新颖的思路、精确的实验和令人信服的结果。科研论文写作的同时,也是作者对自己所做工作的一个自我总结、评价、分析和升华的过程。

在综述及论文写作过程中导师首先应给学生讲明其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意义,然后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科研内容确定主题,列出写作大纲,为全文确立一个整体思路,并在明确医学论文的基本结构、格式和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完成初稿写作,然后师生共同进行讨论修改,进一步完善,确保其科学性、严谨性和创新性。毕业答辩是科研训练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为了使学生熟悉答辩程序,提高答辩能力,在正式答辩前应进行预答辩,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另外,学生对要汇报的内容反复练习、ppt反复修改,争取在答辩时完美地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科研成果。

6结语。

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对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实施合理的科研训练,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以及在科研活动中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为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奠定了基础[5]。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大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在指导学生参与科研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态度和道德的培养,使学生养成尊重科研事实的好习惯和良好的学术行为道德规范。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一定能使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达到更高的水平,为提高我国医学教育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做出贡献。

硕士论文中期范文简短篇十二

本文是对三位非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为什么报考中国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及他们学习心理学的感受进行质的研究。将访谈对象的资料进行整理,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使得到的结论尽量客观。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从而导致报考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队伍不断壮大。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跨专业报考心理学研究生呢?本文将通过对三名个案的研究对此进行详细的探讨。

2研究过程。

2.1研究方法的选择本研究使用的是质的研究方法中开放性访谈的方法。开放性访谈没有固定的访谈问题,访谈者鼓励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访谈者只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尽量让受访者根据自己的思路自由联想。访谈的形式不拘一格,访谈者可以根据当时的情景随机应变。

就本研究而言,笔者想了解的是他们选择报考心理学专业的原因,他们是如何看待心理学的?本研究不仅仅是了解表面的现象,而是试图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以及这种感受产生的内外根源。

2.2访谈对象选择本研究中,笔者选择了三位访谈对象:小张,男,心理学专业二年级研究生;小王,女,心理学专业二年级研究生;小李,男,心理学专业二年级研究生。他们本科读的都不是心理学专业。在征求三位访谈对象的同意后,笔者用录音笔录了音,访谈后便对录音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整理。

3研究结果。

3.1小张:为了兴趣而学习小张觉得他当初考心理学研究生是因为对本科所学的专业不是很感兴趣,他说:“在图书馆看到一些关于社会科学的书,特别是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等,觉得特别有意思,而以前学的那个专业比较死,与机械打交道,觉得没有意思。原来那个专业没有好好学,现在想学也来不及了,不如换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好好学一学。小张觉得学心理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利用学到的心理学知识解决自身成长中出现的困惑,对情绪进行调节等等。

学了一年的心理学后,小张认为这与他一年前对这个专业的设想差距很大。有些吃力,但总的来说,比对本科时那个专业的兴趣要浓厚些。

当我问及以后是否打算从事与心理学相关的职业时,小张说:“这个不一定。可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也可以不做这方面的工作。当然了,学了这三年的心理学知识,对我的发展帮助肯定是有作用的,因为,不管以后从事哪一个行业都会用到心理学知识的。

3.2小王:受表弟的影响小王是想通过考研换个环境。她说“在原先上班的地方感觉压力很大,一方面是家庭的压力,另一方面来自单位同事的压力,想离开工作单位,换个环境。

小王本科学的是市场营销,但研究生没有这个专业。小王的表弟是心理学研究生,他建议小王考心理学。小王说:“表弟向我介绍了一些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推荐了一些心理书籍,我看了以后觉得学心理学会对我帮助很大。

小王说,刚开始没有深入的学感觉很有意思,有点兴趣。

深入学之后,感觉很不容易。尤其是像“心理统计学”这样比较重要的基础科目对我这样的跨专业的学生来说,学起来比较吃力。但小王同时也谈到,学了这么久心理学后,感觉比以前更有自信了,做事情有目标,可以用平常心看周围的世界。

当我问及研究生毕业后的打算时,小王说道:“很想自己创业,以前在单位上班时,虽然饿不死,但也挣不了大钱,经济利益方面得不到很多。她接着说,创业可以做心理学相关的工作,也可以是其它职业。因为心理学的知识在生活中用的较为广泛。比如你要卖一件东西给别人,你就得把握对方的心理,他什么时候想买,什么时候不想买。

3.3小李:缘于高中时对人生的思考小李说他高中时对人生有许多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活着到底要做什么?人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等等”,他想去探索诸如此类的问题,当时以为心理学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便找了些相关的书籍来看,逐渐对心理学有了兴趣。然而高考填志愿时,由于某种原因选了别的专业。所有只有通过读研完成高中时的梦想。

自从系统的学习心理学一段时间后,小李对这个专业的看法与以前又有了不同,他说“把它当成专业来学与当初凭兴趣去看是完全的两码事,当兴趣去看,里面很多东西都是很有意思的,可以专找感兴趣的地方去看:现在当成专业来学,必须系统的记住某些东西,还有要特别注重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当我问小李高中时那些关于人生的困惑现在是否得到有效的解决?小李沉思了一下说道:“现在看来,当初对人生意义的那些思考,心理学并不能完全的解决,那些问题很多都是哲学问题,与个人的生活经历也有关系。”停顿了几分钟,小李继续说道,只能说心理学的某些知识可以更好的认识自己,更好的解释自己的行为,但要改变自己还需其他因素的参与。显然,小李并不认为通过心理学的学习能解决高中时对人生意义的那些思考。

对于毕业后的打算,小李说,如果觉得有必要的话,会选择继续深造:如果去找工作,会从事以心理学为职业的工作。

4研究分析。

4.1研究效度质的研究中的“效度”这一概念是用来评价研究报告与实际研究的相符程度的。在本研究中,笔者既是一名研究者,又是被访者所在院的同学,这种身份对本研究的效度既有正面影响,又存在一定的效度威胁。

正面影响在于,笔者是被访者所在院的同学,是一个“局内人”我们的学习、生活应该有一定的共同之处。所以在我们的谈话中,笔者对于对方常用的本土概念中的意义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很多事情,被访者不必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解释,笔者就会心领神会。由于自己与被访者有类似的生活体验,所以对他们情绪的体察可能更加入微,比较容易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在访谈过程中,笔者是一个积极的倾听者。

不利因素在于,笔者是被访者的同学,我们共同享有的东西太多,因此可能失去研究所需要的距离感。笔者可能对于被访者常用的一些语言和行为习以为常,对对方言行中隐含的意义失去敏感。其次,因为我们彼此认识,被访者也许对完全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有所顾忌。

4.2访谈总结通过访谈,我发现这三人报考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原因各不相同:小张是为了兴趣而学习,小王是受表弟的影响而报考这个专业的,而小李则是缘于高中时对人生的思考,想通过学习心理学解决自身的困惑。

不仅如此,三人对学习心理学知识的看法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也有差异。三人都为跨专业报考,因而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都不同程度的感到有些吃力。并且对这个专业的理解也有差异。对于将来是否从事与心理学相关的工作,小张与小王都觉得不一定要从事与心理学相关的工作,而小李则希望将来从事与心理学相关的工作。

笔者认为,正是由于三人考研动机各不相同,才导致了他们对心理学专业的看法及职业规划的差异。

硕士论文中期范文简短篇十三

摘要: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了解中外合作办学的法令法规及政策导向,在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如何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教育领域里出现的新事物,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相继与美国高校合作举办学位班和成立研究中心,这些合作均属早期中外合作办学的先例。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逐渐增多,为规范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活动,1995年1月,原国家教委发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中外合作办学在此期间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0条第3款规定:除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之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范畴。这就要求我国必须把wto议定书的规则与协议等化为国内法规。3月,我国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它的颁布实施,对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条例》,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细化了有关管理制度和措施。《条例》和《办法》的相继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中外合作办学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对规范中外合作办学行为、促进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条例》首次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性质和地位,也强调了政府的政策导向。我国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其国家政策总目标在《条例》第一条做了明确表述:“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其具体政策目标在《条例》第三条作了阐述:“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办法》第三条中也就具体政策目标作了表述:“国家鼓励中国教育机构与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普遍认可的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国内新兴和急需的学科专业领域开展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中国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归纳起来,具体政策侧重以下三个方面:(1)合作伙伴:学术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外国教育机构;(2)合作领域: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新兴和急需学科专业;(3)合作区域:中国各个地区,尤其要加大在西部、边远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力度。

自《暂行规定》颁布后近十年间,特别是《条例》、《办法》颁布实施以后,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日益多样化,形成了一批高品质、有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截止到底,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有1000多个,覆盖了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10余倍。

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相对集中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及东部沿海省份,如:北京、上海、山东、江苏、广东等,西部地区发展迟缓,西部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只有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广西有中外合作办学本专科项目,其余7个省、自治区依旧空白,中外合作办学的地域分布东部和西部失衡。

从合作对象的国别和地区分布看,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经济发达、科技先进且教育水平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有一半左右的国家参与中外合作办学,其中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四个英语国家的合作项目最多。

从合作办学的专业来看,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涉及的学科主要是应用文科,其中以经济和管理门类为主,工学门类专业所占比例小,但以计算机专业为主。投入少、见效快的所谓“短平快”专业成为合作办学的重点,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目标中强调的社会急需、薄弱和空白的学科专业没有成为重点选择对象,专业设置趋同严重,低水平重复。

在合作伙伴方面,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或具有优势学科和专业的一般大学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为数不多,除国内著名高校有较高层次的合作外,绝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外方合作者均为不知名的非优质的教育机构,且合作层次较低。

从合作的类型来看,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岑建君将中外合作办学归纳为四种类型:一是标签型,没有实质性合作,不引进国外教材,也不引进国外师资,即使引进,也是国外高校派一个教师到中国十几所学校做巡回演讲而已;二是引进型,把国外的课程原封不动照搬过来,没有经过认真的分析消化,囫囵吞枣地教学;三是修补型,把课程引进以后根据自己的情况、特点进行适当的修补和增加;四是创新型,创新型必须经过四个阶段:引进、嫁接、本土化和国际化。但目前我国鲜有此种合作类型。

从中外合作双方的国家政策来看,我国政府在《条例》中明确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收取的费用应当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教育部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坚持中外合作办学的公益性原则。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目标的崇高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教育服务不是货物贸易,也不同于一般的服务贸易。”而作为主要外方合作伙伴的oecd国家的主导策略是促使教育成为一种出口产业,把教育视为一种增加收入的贸易。我国关于合作办学公益性事业的定位与oecd国家关于教育为出口产业的定位严重冲突。

(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合作办学按既定方针健康发展。

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核心和出发点。目前引进的资源良莠不齐,与国家在这方面提供信息的不对称也有关系。世界一流大学都为大家熟知,但二流三流大学中有哪些可以作为优质资源的专业、学科,却不为大家所知。政府有提供正确信息的职能和义务,应公布主要国家的大学排名、专业排名情况,引导国内高校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与此同时,正如教育部在《意见》中指出的:“要加强学科专业的规划和政策引导。研究制定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科专业指导目录,明确国家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的学科和专业。”引导国内高校在国内新兴、急需、薄弱和空白的学科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国家鼓励在中国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就必须制定具体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国外教育机构与西部地区高校合作办学。

(二)加强制度建设,实现合作办学的互利共赢。

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相关的法规政策,处理好我国教育公益性和国外教育产业化之间的矛盾。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对民办学校的出资人取得合理回报的相关问题作了具体规定,并明确规定,条例规定适用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但中外合作办学者不得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结余中取得回报。《办法》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结余,应当继续用于项目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政策规划处处长徐永吉谈到这个问题时说:“中外合作办学属于以商业存在方式提供的教育服务,中国对此种教育服务的'国民待遇未作承诺。但考虑到国民待遇原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之一,从长远发展来看对中外合作办学和民办教育应当做到法制和管理上的统一。”因此,应逐渐对违背wto基本原则的有关规定进行修改和完善,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亦应适时、适当考虑中外合作办学者的办学效益,以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确保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科专业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是否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外国优质教育资源可以理解为“在国际上知名的院校;一般院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一般院校的非知名的、但却是国内急需的学科和专业;国内急需、具有先进性和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国外教育机构的办学特色和成功的管理经验;具有先进性和特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或者考评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培养的先进经验等。”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教育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上述界定,为我们理解和判断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借鉴。

在引进国外教育资源时,国内教育机构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设置是否与地方经济和市场的需求相吻合?教育资源的引进是否与学校的学科建设、自身发展相适应?外方合作伙伴是否在引进学科和专业上具备优势?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中,自身定位和目标选择非常重要,只有选准外方合作伙伴、合作的学科专业适应自身发展与社会需要,中外合作办学才可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哄而上、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复的专业设置只能是短期行为,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宗旨相违背,有碍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

(四)开展实质性合作,促进高等教育改革。

外方在教学资源上的投入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先决条件。《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外方合作办学者应当从本教育机构中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中外合作机构任教。教育部在《意见》中就“双校园”办学模式引进外国教育资源作了硬性要求: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无论是办学机构还是办学项目,外方的知识产权投入和师资投入是合作办学的基础和首要条件,是展开一系列实质性合作的基础。“标签型”合作办学是我国一些高校采取的以盈利为目的、不负责任的做法,应予以抛弃。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外双方教育理念的碰撞、教学实践的交流融合。在引进的基础上,国内教育机构须注意学习借鉴外国教育机构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以及管理经验等,真正消化、吸收外国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中外教育的“嫁接”,促进国内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的创新。只求引进不求消化的“引进型”合作达不到合作办学的目的,从直接引进到实现国外国内的课程嫁接,然后达到课程和师资的本土化,最后向国际化发展,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应是中外合作办学最终和最高的目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