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模式心得体会报告(实用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11:29:51 |
  • ZTFB |
  • 8页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培养我们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采用实例和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论述。我们精心准备了一些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

南京模式心得体会报告篇一

对中央文件精神的领会和贯彻。

200x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现约有3.67亿未成年人,其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教育部制定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于xx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无疑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1、对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适应。

教育部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革既有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推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实施,也要求按新的课程理念、新的价值取向——人格取向来重新构建德育课程结构。

2、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教师的角色、教育教学方式与过去有很大不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教师在实现这些不同的角色的同时,也增强了与中学生的互动,帮助中学生通过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并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考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开拓新的德育模式,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

3、对传统学校德育模式的反思。

毋庸讳言,德育工作仍是当前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由于校际竞争激烈,升学率成为社会评价学校的重要标准,中学德育地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针对性和实效性差。而且,过去的学校德育模式重视群体、强调共性而忽视个体,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例如,德育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问题,而教师、学校对待这些问题时,大都以正面批评、惩罚等方式,试图通过加大外部力量的`干预,达到改变或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但实际的效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探索新型有效的的德育模式势在必行。

4、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审视。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人们原有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观、价值观等发生了较大变化,引发了诸多新旧观念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问题。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不同程度影响着校园,给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的日益攀升和这些不良因素不无直接的联系。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薄弱,容易受外界干扰和影响。学生在道德生活中尚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处于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创造、由顺从向选择的转化过程中。当我们审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现状时,不难发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以及网吧等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含有色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正乘隙传播,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另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惯性依然强劲,大多数学生承受着学业带来的巨大压力。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以及学习问题给许多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他们出现了行为习惯差、人际关系不好以及心理亚健康等问题。

长期以来德育课程的知识化、政治化倾向严重,也使学生的发展受到制约。在学生眼中,学校德育内容保守、假大空、不能解决实际的思想问题,学校德育形式“老土”、走过场、缺乏新意和吸引力。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要求我们努力研究新的德育模式,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5、对高中生心理特点的思考。

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高中生思维敏锐,精力充沛,自我意识日益成熟,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但他们看待问题片面性较大,自控不足,容易冲动,想和别人交流却又封闭自己,需要各方面的指导却对他人的批评教育抱有强烈的叛逆意识。面对这样的学生,灌输、说教的德育模式日益失去作用,尊重他们心理特点、符合他们心理需求的德育模式才能发挥实效,切实有利于高中生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目前西方日渐流行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知识技能的掌握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和建构,思想品德的养成同样也需要学生参与德育过程,通过自身的活动以及与他人、与环境的互动,为外在于自己的道德规范赋予蕴含个人色彩的意义。本课题研究的就是怎样开辟新的途径,使学生能切入到德育过程中,并在其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从而自主构建个人道德体系。

2、现代德育实践观。

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首先从德育目标看,既有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锻炼,而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所以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次,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所以德育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

南京模式心得体会报告篇二

南京佛教协会是一个在南京市范围内的佛教团体组织,在促进佛教事业的发展、推动佛教文化的传承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南京佛协工作报告是该协会一年一度的工作总结和展望,不仅统计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还提出了未来一年的发展目标和计划。作为一名佛教徒,我有幸能参与其中,并深感南京佛协工作报告的重要性和启示。

南京佛协工作报告中展示了多个方面的成果,其中最令人振奋的是佛教文化传承的努力。报告称,南京佛教协会积极保护和传承佛教文化遗产,组织了一系列的佛学讲座、经典研讨会等活动,提高了佛教知识的普及程度。此外,协会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为福利院捐款、为环保活动提供义工等。这些成果表明南京佛协已成为佛教文化传承的一面旗帜,有力推动了佛教事业的发展。

尽管南京佛协在佛教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工作报告也提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首先是佛教知识普及的不足,没有准确地将佛教思想传达给更多的民众,导致许多人对佛教还存在误解。其次是部分佛寺的管理和维护不到位,导致佛教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不稳定因素。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南京佛协应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工作机制、加强对佛教知识的解读和传播,同时加强佛寺的管理和维护。

通过阅读南京佛协工作报告,我深刻地体会到佛教事业的发展需要全体佛教徒的共同努力。在南京佛协的带领下,佛教文化传承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我们仍需不断努力。作为一名佛教徒,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佛教知识,增强自身修养,同时积极参与佛教事业的推广和宣传工作。

第五段:对南京佛协的期望和建议(共200字)。

对南京佛协,我期望其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进一步加强佛教文化的传承和佛教知识的普及。希望南京佛协能够充分发挥协调和服务的作用,加强与佛寺、佛教学校等相关机构的合作,形成良好的工作合力。同时,也希望南京佛协能够关注佛教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培养更多有佛教素养的青年人才,为佛教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对南京佛协工作报告的学习和思考,我深刻体悟到佛教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广泛团结的合作网络,需要每个佛教徒的共同努力。南京佛协在佛教文化传承和佛教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希望全体佛教徒能够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为佛教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南京模式心得体会报告篇三

近日,南京市公安局发布了一份关于2019年公安工作的报告,内容详实且扎实,展现了南京公安在过去一年中所取得的显著成就。阅读该报告,我深感南京公安机关在犯罪打击、社会管理、警务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不仅仅得益于强大的制度保障,更离不开全体公安干警的勤勉努力和无私奉献。在此,我将对南京公安工作报告进行研读,谈谈我对南京公安工作的体会和心得。在过去一年,南京市公安局以充沛的工作激情和扎实的工作表现,鲜明地展现出了“严打总汇、服务全年”的工作特色。

首先,南京公安在犯罪打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报告中指出,南京公安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年共侦破刑事案件7000余起,打掉涉黑团伙40余个,切实保障了南京市的社会安全稳定。这不仅得益于南京公安的高素质队伍和强大的技术手段,更是因为南京公安在案件打破、警力战袍、执法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和改进。南京公安对犯罪活动进行深度分析,通过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人员,精确定位犯罪活动,将警力、科技、社会力量聚焦到关键环节,从而提高了打击效果和破案率。同时,南京公安在提高办案效率方面也付出了大量的努力,通过使用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提高了办案速度和准确度。

其次,南京公安在执法制度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报告中提到,南京公安推进了“让数据说话,执法更精准”的工作原则,建立了全市范围内的高新技术执法中心,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有机融入执法过程,提高了执法水平和科学性。这不仅在打击犯罪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治安管理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南京公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为导向,强化在高铁、地铁等公共交通领域的安保措施,加大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确保了南京市的社会安全和秩序。

再次,南京公安在警务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报告中提到,南京公安积极推进智慧警务建设,通过建设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了一套集指挥调度、数据分析和信息共享于一体的现代化警务系统,有效提高了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同时,南京公安还加强了警务科技研发和应用,积极探索新技术与警务工作的融合,使得南京市公安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这种警务创新不仅为南京公安工作的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南京市的社会安全和治安管理提供了保障。

最后,南京公安在公众服务方面也展现出了显著的进展。报告中指出,南京公安注重改善警务服务环境,提高了服务效能和服务质量。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减少服务环节,南京公安将“放管服”改革落实到警务服务工作中,让群众尽可能受惠于改革成果。同时,南京公安还推出了一系列便民便捷的公众服务措施,如线上办证、预约办证等,提高了服务效率和便利性。南京公安通过改革创新,不仅让社会各界感受到警务服务的质量提升,也使得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南京公安工作报告展现出了一份积极进取和务实创新的工作态度,使得南京市公安工作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南京公安以过硬的综合素质、创新的工作思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为南京市的社会稳定和安全出谋划策,为南京市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相信在南京公安的不懈努力下,南京市的社会安全和治安管理工作将蒸蒸日上,为南京市的发展注入更为强大的力量。

南京模式心得体会报告篇四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问题是对小学的感恩教育校本课程进行研究并有效地开发利用,研究感恩教育校本课程正是试图从学校实际出发,建立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的,对学生道德成长发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开放性的德育课程体系,使德育校本化、德育课程化。我校德育课程的研发要的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演绎,而是来自于实践的归纳。让学校德育课程汇聚集体的合力,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主要进行学生感恩教育专题活动的实践研究。

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计划。

低年级。

主题。

阶段目标。

课程内容建议。

感恩亲情。

感知父母的爱,并为他们坐地所能及的事。

开展“为父母做件事”、“一句感谢的话”活动。

感恩老师。

引导队员正确转变从家庭(幼儿园)到学校的角色。

开展喜欢校园、喜欢老师和同学活动,建立“成长记录袋”。

感恩社会。

了解少先队组织,培养队员的自理能力,养成文明的好习惯。

争“准备入队章”“自理章”“文明章”活动。

感恩大自然。

感知大自然,通过绘画和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达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开展:春游、秋游、环保主题月活动。

中年级。

专题。

阶段目标。

课程内容建议。

感恩亲情。

感动父母、亲人的关爱,能与他们互动这种情感。

开展“护蛋行动”、“今年我*岁”活动。

感恩老师。

增强队员的少先队组织意识。

举办“队长学校”和开展争“岗位责任章”活动。

感恩社会。

让队员通过“手拉手”活动,结识不同区域的小伙伴,体验互助的快乐。

争“手拉手章”,开展自护能力的培养。

感恩大自然。

通过观察描写大自然,增加环保意识。

开展:春游、秋游、环保主题月和争“科技章”活动。

高年级。

专题。

阶段目标。

课程内容建议。

感恩亲情。

多角度的认识生活,应对挫折,学会和父母交流。

开展“当一日父母”“给父母的一封信”活动。

感恩老师。

引导队员正确调节学习成绩及生活事件对自己心理的影响。

开展“老师我想对您说…”“我毕业了”活动。

感恩社会。

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和理想教育。

争“民族精神章”“国防章”“社会考察章”“创新章”活动。

感恩大自然。

通过调查,增强环保意识,并能提出有明显效果的合理建议。

开展:春游、秋游、环保调查和争“环保章”活动。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挂钩,全面带动学校少先队工作,以“围绕感恩育德”为指导,努力形成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将以“唤醒真情、回归生活、关注细节”为策略,积极探索学校教育影响学生文化心理的策略,深入开展“感恩教育”。一方面,学校成立“感恩教育”课题组,进一步完善“感恩教育”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大胆探索“感恩教育”的实践操作策略,在全面孕育“感恩情感”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学会回报”这一环节,增强学生自主成长的动力。本课题的研究侧重于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同步进行,努力形成小学德育的有效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项目拟采用调查研究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等科研方法相结合,根据学校实际来进行的行动研究。

(三)具体措施: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同类课题的相关文献资料,把握其内涵和精神实质,了解国内外及本地区的先进经验,转变观念,提高科研水准。

2.方案编制与教材设计。从学校层面来说,主要是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这种规划是校本课程开发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有这些好处:(1)体现课程是一种科学的探究过程,不是随意的想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2)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有助于协调与国家或地方课程的关系;(3)有利于集中培训教师的课程知识与能力;(4)有利于统一开发具体课程的教师的思想和认识;(5)便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审议。

3.认真组织研讨活动。研究期间每学期要组织课题组内交流、学科组内研讨、校级观摩等活动,使培训与开发有机结合,通过反复的实践、观摩、研讨、碰撞,提升开发能力。

4.制度与管理。制定课题研究进度表,并严格按课题进度组织实施。

5.课程审议。由校长负责,健全组织网络。通过审议发现课程方案中的一些问题,把这些问题反馈给教师。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校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1.7月参与由市教研室领衔的全国“十五”重点课题子课题《校本教研基本特征与模式的研究》,我校被作为安徽省“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学校,9月我校作为全市唯一的一所小学校本教研基地接受省课题专家鉴定组的验收。

2.我校被市教育局命名为“校本教研特色学校”。

本课题组研究人员都经历过和正在经历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他们积累了宝贵的研究经验,尤其在校本研究方面有过尝试,将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本课题将在学校德育工作领域中进行拓展和创新。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本课题的负责人:王晓燕,女,大专学历。市数学学科骨干教师,现任本校行政校长。曹克俊,女,大专学历并顺利完成南师大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市幼教学科骨干教师,现任本校大队辅导员。两人均参加过全国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教师信息素养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省级课题《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研究》。研究人员平均年龄37岁左右,均为一线骨干教师,教科研实力雄厚。本课题组成员的学历层次、技术职称层次、研究能力都较高,大都是大专、本科毕业。课题成员中有担任过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的研究,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策略。有的科研成果在全国级和市级报刊上发表、获奖。他们有创新精神,对课题的设计和研究有独到之处。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负责本课题研究的是学校行政校长,研究经费学校能主动承担、大力支持,并为课题的研究订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学校与多家单位鉴定了校外实践基地,健全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学校将建立健全教科研工作责任制,做到领导到位,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学校――大队部――班主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具体落实到人。并大力支持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时间保证。

另外,我们将请市、区教科所、教研室领导、专家给予课题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七、本课题预期研究成果、最终研究成果。

(一)阶段成果形式。

第一阶段:讨论稿、课题方案。

第三阶段:研究论文、结题报告、课题成果集。

(二)最终成果形式。

1、形成德育校本课程的教材;。

2、研究报告;。

八、本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王晓燕:全面负责课题的策划、指导、组织、协调工作。

曹克俊:设计课题研究方案,负责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及各阶段的总结工作及资料的收集、统计、整理撰写结题报告。

朱雁伟、余秋娟、庾根云、杨士芳、刘红霞、王芳、陈小娟、庄毅:负责感恩教育专题活动的开发研究。

课题组主要成员,需按时提交调查报告、课题研究论文、案例分析材料、阶段研究报告等。

九、本课题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从3月开始启动,研究周期初定为3年,计划在2月结束,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3月―3月)。

1.围绕德育、德育课程、德育工作、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由大队部组织全体班主任采用“头脑风暴式”找出我校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的主要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2.成立课题组,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

3.组织调研,分析学校现有的德育课程现状,在这个基础上撰写研究方案和研究实施方案。

4.课题组负责人积极组织课题研究申报。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3月―9月)。

全面开展课题实验,各项子课题进行开发与利用阶段,要定期做好实验计划,积累材料,记录研究情况,根据进展情况,对课题实施进行评估,并定期举行培训会。

第三阶段:全面总结阶段(209月―202月)。

对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及时对教材的不当处进行修改。

南京模式心得体会报告篇五

南京佛教协会是南京地区佛教机构的组织枢纽,负责统筹、协调和推动地区佛教事务的发展。日前,该协会发布了一份工作报告,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工作情况和取得的成绩。通过阅读这份报告,我深感南京佛协在宽化法门、传播佛教教义、服务社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成绩。以下是我对南京佛协工作报告的心得体会。

首先,南京佛协在宽化法门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报告中提到,南京佛协通过举办各类佛教法会、座谈会等活动,积极推动佛教教义的宣传和普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组织了一系列的佛教研究活动,邀请权威专家学者解读佛教经典,深入探讨佛教的核心理念和智慧。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佛教信众的学习内容,也为佛教界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这些努力无疑促进了南京佛教的健康发展,也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

其次,南京佛协在传播佛教教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报告中提到,他们积极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渠道,推动佛教教义的传播。举办佛教微博讲座、主题论坛等活动,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丰富多样的内容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使佛教思想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也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了解佛教的平台。此外,南京佛协还联合多家佛教机构共同举办佛教文化展览,展示佛教艺术和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增强了社会对佛教的认同和理解。

再次,南京佛协在服务社会方面表现突出。报告中提到,他们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组织开展了多次助困扶贫的活动。报告中还对具体的活动及其效果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南京佛协捐助资金、物资,帮助贫困地区的佛教活动中心改善设施;组织爱心义卖活动,将所得款项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的教育;同时,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通过佛教音乐、书法、画展等形式,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交流思想的平台。这些活动的开展展现了南京佛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最后,南京佛协在推动佛教与社会的融合方面有所作为。报告中提到,他们与各界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积极参与社会各类活动。比如参与城市环境整治,积极组织佛教界的环保宣传活动;参与扶贫攻坚,积极动员佛教徒为贫困地区捐助款物;参与社区服务,积极组织佛教活动,提供心灵慰藉和社区建设的支持。通过这些活动,南京佛协不仅为佛教界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也使佛教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总而言之,南京佛协工作报告体现了他们过去一年来的辛勤努力和取得的明显成就。宽化法门、传播佛教教义、服务社会、推动佛教与社会的融合,都是南京佛协工作的重点和亮点。希望南京佛协继续保持良好的工作势头,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努力,为佛教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佛教的传播和推广中来,共同传承佛教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南京模式心得体会报告篇六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各行各业对信息的需求是与日俱增的,获取信息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通过网络这种新兴的现代化技术来获取和传送各种信息已成了必不可少的途径。面对这种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适应不了现代教育的需求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走向。利用网络环境辅助教学,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辅助教育教学,最大程度的把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行互补,将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因此,对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面临冲击,网络的功能也逐渐地渗透到教学方面,信息技术支持的同步辅助教学模式、网络资源整合于课堂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模式等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在学校的现代化教学上。有了互联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一个虚拟的集体中学习,在这样的集体中,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讨论,学生得到的是动态的,多方面的解答。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加强了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有了互联网,教师的教学也因网络上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而变得容易,方便,图文并茂,生机勃勃,教师能充分的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把各种网络技术手段融合到课程中去,这将对现代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目标。

运用现代教学理论,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环境下适合中小学未来发展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网络环境(信息技术组)。

2、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教学模式(各科教师)。

3、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各科教师)。

4、理科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理科教师)。

5、信息技术校本培训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信息技术组)。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措施。

1、建立新型的学科教师队伍。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参与网络化教学研究;。

2)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

3)在各个学科组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骨干队伍。

2、建立多功能的网络型的教学系统。

1)学校信息化设备的规划、建设和使用;。

2)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课堂教学;。

5)开发信息技术校本培训课程,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6)几何画板在理科教学的使用。

五、课题预期成果。

1.研究计划、方案、总结。

2.撰写论文。

3.课题个案研究。

4.校本教材。

南京模式心得体会报告篇七

对中央文件精神的领会和贯彻。

200x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现约有3.67亿未成年人,其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教育部制定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于2019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无疑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对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适应。

教育部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革既有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推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实施,也要求按新的课程理念、新的价值取向——人格取向来重新构建德育课程结构。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教师的角色、教育教学方式与过去有很大不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教师在实现这些不同的角色的同时,也增强了与中学生的互动,帮助中学生通过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并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考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开拓新的德育模式,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

对传统学校德育模式的反思。

毋庸讳言,德育工作仍是当前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由于校际竞争激烈,升学率成为社会评价学校的重要标准,中学德育地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针对性和实效性差。而且,过去的学校德育模式重视群体、强调共性而忽视个体,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例如,德育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问题,而教师、学校对待这些问题时,大都以正面批评、惩罚等方式,试图通过加大外部力量的干预,达到改变或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但实际的效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探索新型有效的的德育模式势在必行。

4、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审视。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人们原有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观、价值观等发生了较大变化,引发了诸多新旧观念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问题。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不同程度影响着校园,给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的日益攀升和这些不良因素不无直接的联系。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薄弱,容易受外界干扰和影响。学生在道德生活中尚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处于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创造、由顺从向选择的转化过程中。当我们审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现状时,不难发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以及网吧等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含有色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正乘隙传播,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另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惯性依然强劲,大多数学生承受着学业带来的巨大压力。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以及学习问题给许多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他们出现了行为习惯差、人际关系不好以及心理亚健康等问题。

长期以来德育课程的知识化、政治化倾向严重,也使学生的发展受到制约。在学生眼中,学校德育内容保守、假大空、不能解决实际的思想问题,学校德育形式“老土”、走过场、缺乏新意和吸引力。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要求我们努力研究新的德育模式,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5、对高中生心理特点的思考。

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高中生思维敏锐,精力充沛,自我意识日益成熟,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但他们看待问题片面性较大,自控不足,容易冲动,想和别人交流却又封闭自己,需要各方面的指导却对他人的批评教育抱有强烈的叛逆意识。面对这样的学生,灌输、说教的德育模式日益失去作用,尊重他们心理特点、符合他们心理需求的德育模式才能发挥实效,切实有利于高中生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

2、现代德育实践观。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首先从德育目标看,既有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锻炼,而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所以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次,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所以德育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第三,德育实践活动才是检验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所以,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怎样让德育活动走出“。

口号。

加榜样”的单向的道德知识传输模式,怎样采用富有成效的模式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正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3、我校“导师制”办学理念。我校“导师制”办学理念自1998年提出之后,在教育系统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多年来,经过专家学者多方面论证、一线教师多角度实践,我校“导师制”的内涵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导师制”的基本精神可概括为: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的教育模式、多元的导师组织、共进的发展目标。“平等的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人格平等和教育活动民主,是实施导师制的前提和基础;“互动的教育模式”是指学科教学互动和思品养成互动,是实施导师制的教育教学常态和方式;“多元的导师组织”包括校内组织全员和社区力量全面,是实施导师制的组织依托和保证;“共进的发展目标”指的是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是实施导师制的方向和目标。本课题所研究的“德育互动模式”正是“互动的教育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方面,是对我校“导师制”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三、课题界定与模式构想。

德育模式是指关于德育活动的本质特征的简要表述形式。它是理论系统和操作系统的中介。德育模式指示着德育工作的基本取向。

互动,简而言之,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

德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德性的养成、发展与成熟,不是在“灌输”中“获得的”,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即互动中主体自身建构的。所以,现代德育过程的思想,特别强调民主、平等、对话与交流,即德育过程实质上可理解为是师生之间互动互促、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广而言之,学生个体与他人、与群体、与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都可以是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

德育互动模式是通过课程、规章、实践、评价等途径,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个体与周围环境的互相影响,从而让高中生体验道德美感,自拟道德准则,参与道德实践,强化道德意识,建构道德信念的一种德育模式。

(1)课程互动模式。通过有效的课程教育探索德育的校本课程,积累和整合德育资源,编制相应的教材,如名生介绍、党校团校、心理疏导等。

(2)规章互动模式。通过学生参与拟定。

规章制度。

形成简便易行的德育规范如校园文明公约、学生守则、考前诚信签约制度等。

(3)实践互动模式。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探索德育新模式,如志愿者活动、校园论坛、学生广播站、学生电视台等。

(4)评价互动模式。通过学校的评教、评学、评比、评选来研究德育评价的机构设置(如自律委员会)、德育评价的形式体系(如素质发展报告书)、德育评价的过程(如值周制度、三好生、表扬生自荐制度)以及德育评价的反馈机制(如公告栏、反思纠错室)。

德育互动模式,是对我校“导师制”办学理念的新发展,是培养“素质全面、特长显著”的学生的新要求,是对南京一中校本德育模式的特征性描述。

“德育互动模式”课题的研究,以南京一中百年文化的积淀为基础,以时代精神的弘扬为支柱,积极探索具有城市高中生人格养成特色的德育模式。

四、研究的目的意义。

南京市第一中学有百年校史,是江苏最早的省重点中学之一,南京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现为江苏省模范学校,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学校。学校一贯强调“教书育人”,坚持“德育首位,五育并举”的方针。多年来形成“好学、向上、活泼、团结”的校风,“严谨、求实、创新、育人”的教风和“勤奋、进取、踏实、求精”的学风。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感受到学生的道德观念、心理特点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就对德育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心理的角度来说,目前高中生生理的迅速变化与心理的发育并不完全同步,很大程度上他们处于“心理断乳期”,迷惘、郁闷、多变的“花季”也往往成为“雨季”。因此,积极向上、弘扬正气的道德行动能促使学生由感性体验步入理性审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世易时移,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时空突破使学校德育处境尴尬,多元的价值观念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造成强烈干扰,因此,最适合学生的教育便是最好的教育,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扬弃也就十分必要。

200x年8月,我校对高一年级进行了学生文明公约的态度和践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我校学生文明公约的主要内容,学生了解率并不太高,但赞同率较高。大部分同学对于条约的各项具体内容都很支持,只对个别表述提出看法。大部分同学基本可以完成条约的要求,但对于制定公约这一形式本身存在不同看法。对于学校组织的各项德育活动,大部分同学是支持和愿意参加的,但说教类的活动最不受欢迎。对于学校组织的提高文明水平、促进自律意识的活动,同学们建议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互动性、趣味性和集体参与性。由此可见,高中学生对学校德育的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当的主见,有一定自省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怎样以适应学生特点、符合学生需求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因此,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有二:

一是从公民道德意识形成的高度来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高中生能把“为学”与“为人”结合起来,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持久发展。

五、研究的整体思路。

1、途径开拓。

(1)立足学校。由校长亲自挂帅,由学生工作处组织领导,年级组、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为具体实施者。

(2)沟通家庭。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开放式班会等形式取得学生家庭支持。

(3)延伸社会。以社会实践及综合性活动等规定课程使学生能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拟定操作性较强的研究计划,创设相关的实践情境,对学生在这情境中的行动进行观察并评价。

(2)个案研究法:对全体实验班学生取样跟踪,因材施教,建立相关档案,重视典型分析。

(3)调查法:对我校高一年级全部学生和其他年级的部分班级发放调查卷,了解学生现状并研究实施策略。

(4)经验筛选法:适时召开课题研讨会,及时总结经验,并借鉴一些符合我校实际的经验。

3、进程规划。

第一阶段:调查论证(200x年10月—200x年6月)。

a.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学习相关理论,开研讨会论证。

b.请教专家、学者,论证课题的可行性。

c.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状况。

d.采用招募方式,确定高一实验班。

第二阶段:申报立项(200x年6月前)。

a.拟定立项申请,规范操作程序。

b.申报课题。

c.挂钩高等院校或上级教科研单位,寻求课题指导。

第三阶段:研究阶段(2019x年7月—200x年9月)。

a.制订阶段研究计划,根据计划实施全程多层面实施,提出模式构想。

b.对实践模式进行修正与评价。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0x年10月—200x年12月)。

收集并整理所有文字材料和其它写实材料,分析总结,分专题写出研究报告或论文,并编印《个案分析》。

4、预期成果。

(1)主要阶段性成果:

调查报告。

研究论文影像资料个案分析活动文集。

(2)最终研究成果:研究报告、个案分析等。

六、研究的价值。

1、本课题注重学生的参与,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在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的德育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世界观、人生观,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最终归结到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选择等能力的发展上来。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德育方法得到反思,全方位、活动性、自我建构型的德育模式得以拓展,并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2、本课题的目的不在于塑造以往家长、教师心目中听话、乖巧、各方面都符合规范的“模子中的人”,而是重在通过各种活动和实践,在学生参与和互动中实现学生内在德性的完善和升华,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作出探索。当学生逐渐由他律变为自律,由被动“听话”变为主动思考和选择,由被教育变为主动参与和自我教育,即使他脱离了学校德育,也仍然能够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汲取养分,通过自主的发展,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正是学校德育追求的目标。

七、研究的条件和保证。

1.教育部制定的《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于2019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课题研究的一个极大的驱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于2019年上半年出台,成为课题研究的有力支柱和指导。

2.我校自1998年起大力推行“导师制”的运行机制,其基本精神是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的教育模式、多元的导师组织和共进的发展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0x年10月,由师生充分讨论、共同制定的《南京一中文明公约》于全校实施,其正面影响由学校辐射社会。这些都创设了一种有利的实践氛围,是进行课题研究的重要平台。

3.我校对此课题已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规划。

4.我校的德育工作有着较为厚实的文化积淀,艺术团、交响乐团、体育特色基地、素质发展报告、校报校刊等等,提供给学生十分宽广的自我教育平台。

5.课题组由校领导亲自挂帅,由善于思考和勤于教学的年轻骨干教师组合,由我校学术委员会成员和一批特级教师作顾问,由一些硕士、博士加盟,阵容十分强大。

6.学校每年都有专项教科研经费按课题级别下拨,课题研究经费能够得到充分保证。

八、研究人员。

1、领导小组。

课题指导:高德胜。

学校顾问:黄乃洋、蔡肇基、陈明芬。

组长:吴晓茅。

副组长:李敏、魏荣葆。

2、研究小组。

第一研究组组长:姚遐林、李宏亮。

组员:张冬平、孙玉才、吴中英、刘言涛、张志军、樊世文。

第二研究组组长:李宁吾、蒋可。

组员:严慧英、张全华、臧锋、徐娟、赵健蕙、唐凤。

综合组组长:吴煜姗。

南京模式心得体会报告篇八

保险南京模式,是指在南京地区引入保险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农业、健康、意外等保险业务,为农民和市民提供保险保障服务的商业模式。我曾有机会参与南京保险模式的实践,心得体会如下。

首先,保险南京模式在解决农业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我深入了解了南京的农业发展状况,发现由于气候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们面临着种植作物风险和收成减少的风险等问题。而南京保险模式则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制定了针对农民的农业保险政策,为农民提供相应的保险保障。这不仅能够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他们的种植信心,还可以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为南京乃至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其次,保险南京模式促进了市民的健康保险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南京保险模式充分利用了保险公司的经验和资源,推出了针对市民的健康保险产品,提供了保障个人健康的服务。这为市民提供了一种便捷的健康保险渠道,并且有效地满足了市民对健康保险的需求。通过这种模式,市民能够在遭遇意外事件或者患病时获得及时的医疗保障,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提高了生活质量。

此外,保险南京模式还在提高保险服务的档次和质量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南京保险模式充分借鉴了国际保险业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技术,将其应用于本地区的保险服务中。通过引进新的理念和先进技术,南京保险模式大大提高了保险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比如,保险公司在理赔过程中采用了在线化处理,简化了手续,缩短了理赔时间,提高了理赔效率。同时,还通过实施专业化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了保险代理人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态度,提供更为专业、细致的保险服务。

保险南京模式还在业务创新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南京保险模式突破了传统保险观念的束缚,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的业务。例如,推出了农村财产险、农业融资保险等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险产品,为农民提供了更多保障。同时,还引入了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造了保险线上线下融合的业务模式,激发了保险行业的活力。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推动了南京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为全国各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总结而言,保险南京模式的实施为南京的农业发展和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险保障。通过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南京成功将保险服务引入农村和城市,并充分发挥了保险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保险南京模式的独特优势,相信这一经验可以借鉴和推广到其他地区,促进全国保险行业的发展。

南京模式心得体会报告篇九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险行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作为一种金融服务方式,保险不仅可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还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保障。南京模式作为保险行业的一种创新探索,将许多传统的保险业务与新兴科技有机结合,为人们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服务。我有幸亲身体验了保险南京模式,在此分享我对这一模式的心得体会。

首先,保险南京模式的便捷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在购买保险产品时,我只需要打开手机APP,输入个人信息并选择所需保险产品,便可轻松完成购买流程。此外,保险南京模式还开展了线上理赔服务,使理赔过程更加简单快捷。以往,人们需要亲自前往保险公司提交申请,填写繁琐的表格。而现在,只需要拍摄事故照片、填写简单的信息即可完成理赔流程,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这种便捷的服务方式不仅提高了办理效率,也减轻了顾客的负担,让人们更愿意购买和使用保险产品。

其次,保险南京模式的定制化服务给我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过去,大部分保险产品都是通用型的,难以满足个体的需求。而现在,有了保险南京模式,保险公司可以更加精确地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化服务。例如,家庭保险可以根据家庭成员的不同情况推荐不同的保险产品;健康保险可以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这种定制化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粘性,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也是一种竞争优势。

另外,保险南京模式的信息共享性让我受益匪浅。在保险南京模式下,保险公司与其他相关行业的合作伙伴建立了数据共享机制。举个例子,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与医院合作,获取客户的医疗信息,从而更准确地判断保单的风险情况,为客户提供更合理的保费。同时,保险公司还可以与银行、公安等部门共享数据,共同打击保险欺诈行为,提高保险行业的整体风险控制水平。这种信息共享的模式使得保险公司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提高服务的精准性,给予客户更有价值的建议。

最后,保险南京模式的科技创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保险南京模式引入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例如,在购买保险产品时,AI可以帮助客户快速定位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在理赔过程中,大数据分析可以快速评估事故情况,提供更合理的赔偿报告。这种科技创新不仅使得保险行业更加智能化,也为客户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体验。

综上所述,保险南京模式在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定制化服务、信息共享、科技创新等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创新模式的推出既提高了保险行业的服务水平,也促进了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保险南京模式为保险行业创造了更多机遇与挑战,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保险公司积极借鉴和对接这一模式,不断创新与改进,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便捷、智能的保险服务。

南京模式心得体会报告篇十

南京公安工作报告是公安机关年度工作总结和明年工作计划的重要文件,对于公安工作的进展和改进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南京公安工作报告的分析和思考,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二、对去年工作成绩的总结。

报告中详细总结了去年南京公安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包括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加强辖区管理等方面。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公安机关积极开展的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这个问题在过去几年一直困扰着社会和公安部门,而去年南京公安通过收集情报、抓捕嫌疑人、打击犯罪团伙等手段,成功破获了一批网络诈骗案件,有效遏制了网络犯罪的蔓延。这不仅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这次的成绩是南京公安工作的一大亮点,充分展示了公安机关的专业素养和决心。

三、对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反思。

然而,南京公安工作报告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一些存在问题。例如,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南京公安工作还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特别是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还需要提高。另外,公安机关在管理警务工作、基层建设等方面也面临一些困难。这些问题说明了南京公安工作中仍然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公安机关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四、对明年工作计划的展望。

南京公安工作报告中的明年工作计划也是令人期待的。首先,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全员素质和综合能力。这是公安机关工作的基础,也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关键性因素。其次,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智慧警务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公安工作的科技化水平。这对于提升警务工作效率、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报告还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对涉外犯罪的打击,维护南京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这些计划显示了南京公安工作的发展方向,也为明年工作指明了航向。

五、结语。

南京公安工作报告给予了我们全面了解南京公安工作的机会,更向我们展示了南京公安机关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加强辖区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作为普通市民,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支持公安工作,积极参与到安全建设中去。也希望南京公安机关能够持续改进,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共同维护南京的社会稳定和繁荣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