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开训动员令心得体会报告 开训动员令感想(八篇)
- 上传日期:2023-01-08 13:49:17 |
- ZTFB |
- 14页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写海军开训动员令心得体会报告一
比“行星发动机”更有力量的,是守护和平与希望的价值观。和平方舟的远航,当然不可能像“流浪地球”一样充满扣人心弦的科幻色彩。但它的每一次远航无疑都在宣告,人类不是只有在世界末日才能够携起手来。决定人类前途和命运的,不是推动地球“流浪”的发动机,而是对生命的关爱,对和平的守护。
20__年底,中国刚刚从汶川地震的悲怆中恢复过来,这艘没有大炮、导弹和鱼雷的海军医院船入列服役。在山高雾绕的汶川,中国人感受到了来自世界的温暖。闪耀在震区废墟上的各国“红十字”让我们相信,世界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虽然仍有战火和灾难,但更充满着对和平的渴望。10年来,和平方舟满载着和平的善意一次次鸣笛起航,奔赴远方,在那些需要医疗援助的港口和国度播撒中国军人的大爱。
和平方舟的航迹,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一些国家的疑虑:日益强大的中国会带给世界什么?战争还是和平?威胁还是关爱?
翻开和平方舟停靠过的港口清单,大多是亚非拉国家。数百年前,来自西方列强的大炮巨舰,打破了这些地方的宁静,一艘艘掠夺奴隶和原材料的船只带来痛苦的记忆。近代以来国门洞开、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国对这样的痛苦感同身受。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人民对战争和动荡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国将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逻辑。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的生存状态,“以和为贵”“睦邻友邦”“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队的脚步向外延伸,并没有给世界带来战火,却成为维护和平与安宁的坚强力量。
这些年,在和平方舟的无影灯与手术刀下,中国军医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正如这艘医院船的名字——和平方舟,中国军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蔚蓝的大洋承载的应该是希望与善意,而不是冲突与战争。中国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无论那里是遥远还是贫穷。
和平方舟的航迹仍将延续,中国军人对世界和平的守护也绝不会停止。正如不久前国防部发布的宣传片《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国军队》所说:面对纷飞战火,中国军队给世界一份安宁……面对灾难疾病,中国军队呵护每一个生命。这是和平方舟的伟大使命,也是中国军人的郑重承诺。
描写海军开训动员令心得体会报告二
万里长征总有第一步,钱海军“走千户、修万灯、暖人心”的初心之旅,始于一次再普通不过的承诺。
1999年的一天,钱海军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所住社区的社区文书陈亚丽。“海军师傅,你是电力方面的专家,以后小区居民有什么电力故障,你能不能帮忙给大家修一修?”“好的,没问题,有什么事情你尽管叫我好了。”不等她说完,钱海军就爽快地答应了。
在农村出来的钱海军看来,邻里间互帮互助,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更何况自己有这门技术,帮忙不过是举手之劳。早在慈溪市周巷职业高级中学钳工班就读的时候,以义务挂箱服务的方式温暖群众的徐虎就走进了他的视线。“为人民服务从点滴做起,贵在坚持。”这是徐虎的信念,也成了钱海军学习的目标。
在为社区服务的过程中,钱海军发现了一个之前不曾被注意的群体:独居老人。慈溪的城区有不少老小区,住在里面的大多是老年人,他们或是子女在外定居不能陪在身边,或是失去了老伴独自生活,不仅生活起居上存在诸多不便,精神上也十分孤独无助。“谁都有老的一天,谁都有渴望关心和帮助的一天,趁年轻,我一定要多服务这些老年人。”
钱海军制作了500张名片,用放大的字体写了简简单单三行内容:“137____x4267”“电力义工”“钱海军”。走到哪里,他就把这张简单的名片分到哪里——
“骗人的吧?”有人怀疑他是骗子,把名片扔到垃圾桶里;“真的不要钱?”有人将信将疑,反反复复打量他;也有人愿意试一试,拧个灯泡,换个开关,修个电路,不管大大小小的难题,只要接到求助电话,钱海军马上到、马上修,绝不拖延到第二天,而且从不喝老人一口水、抽老人一支烟,更不拿老人一分钱。
渐渐地,钱海军的助老服务不再仅限于电灯、线路,而是扩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钱师傅,我的电视机坏了一个礼拜了,你能不能帮我修一修?”电视机、洗衣机、电磁炉,这些老人生活中离不开的电器,总有故障的时候。这可难倒了钱海军,电路和电器虽是一字之差,却隔行如隔山。为了不让老人失望,钱海军自费购买了30多本家电维修书籍,潜心钻研,自学常用家电维修技术,慢慢地,竟成了一把好手,博得了一个“万能电工”的外号。这一点,钱海军的汽车后备箱也能说明一二:后备箱里放满了维修工具和备用材料,仿佛一个随取随用的“百宝箱”。不过,钱海军说,“万能”其实是不可能的,他只是不忍心叫那些信任他的人失望罢了。
用户的嘴巴是最好的宣传喇叭,有个“万能电工”“小钱师傅”免费给老年人服务的消息就这样传开了,钱海军的电话号码成了家喻户晓的“电力110”。朱奶奶贴身的裤兜里藏着一个小钱包,里面是现金、超市卡、身份证和钱海军的名片,“这些是最重要的东西,我随身携带。”钱海军的电话号码,老人们抄在纸上,带在身边,写在墙上,记在心里,成了他们生活中最可靠安心的存在。
正因为如此,钱海军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忙的时候,一天有20多个求助电话,甚至在凌晨两点钟也有电话铃声响起,钱海军从不推脱,随叫随到。甚至连除夕夜也奔走在为老人服务的路上,多少个除夕夜,钱海军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为老人排除紧急故障,甚至有一年还用两包方便面作了自己的“年夜饭”。有人开玩笑地说,如果你找不到钱海军,他不是在服务,就是在去服务的路上。
谈起这些,钱海军不以为意:“一年365天,可能这个老人就只给你打这一次电话。他们着急地有求于你,你不当急事办,我做不到。”说着,他笑了起来:“我最好天天有人叫我去服务,他们肯来叫我,就说明他们相信我!”
这份相信,来自日积月累,也来自真心换真心。陈文品老人急病发作,钱海军驾车送他去宁波就医,不仅为住院手续忙前忙后,还先后探访看望了6次;陈亦如老人家的马桶堵塞,污物倒灌,钱海军毫无怨言地收拾得干干净净;王爱春老人总能收到钱海军送来的柴米油盐,就连蔬菜也是择洗得干干净净。
“我想替已故的战友到天安门看一次升旗仪式,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敬个礼。”当得知部分孤寡老人有去首都看看的愿望但一直未能实现后,钱海军牵头发起了“情牵夕阳·圆梦首都”公益活动,带着7名孤寡老人到北京圆了梦。“这个做了一甲子的梦圆了,这辈子再也没有遗憾了!”曾参加过____和辽沈战役的退伍老兵傅万久泪眼婆娑地说。
一桩桩,一件件,老人们都记得清清楚楚,说起来的时候甚至多次落泪。“钱师傅这样的好人真是太难得了!”“我的亲儿子也没有海军好,也没有海军亲啊!”“海军和我是‘血肉关系’,他是血,我是肉;我是血,他是肉。”
钱海军做好事的消息被单位知道后,他被调到客户服务中心担任社区经理,负责近6万户居民的用电服务工作,包括用电咨询、故障报修、业务代办、安全巡视等12种便民服务,更加贴近了百姓的用电需求。他创新总结了“有疑必解释、有问必解答、有难必解决、为群众解困、为政府解忧”“五解”服务法,服务的社区无客户投诉,无用电纠纷,满意率始终为100%。
对于慈溪老百姓来说,“用电有困难,请找钱海军”早已深深地印在脑海里、铭记在心里。按照相关规定,如果故障发生在用户家中(俗称“表后线”),用户需要自行找人维修。“到了现场,告诉居民家里的电路故障不归我们管,这话怎么也说不出口。”为此,钱海军不光给用户特别是一些老年用户服务的时候不收工钱,就连给他们买材料垫付的钱也不收。
后来,单位被钱海军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执着所打动,组建了钱海军服务专班,专门处理表后的电力故障。打那以后,钱海军每天24小时都忙,他却觉得“忙并快乐着”。碰到老人觉得过意不去,追着他让他收钱,钱海军就会一脸严肃地说:“我是为了快乐才去做的,你给我钱我就不快乐了,那我以后还敢来吗?”
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总是会把群众当亲人,装进心里、干在实处。钱海军毫无保留地掏出了自己的一颗真心,在真诚的为民服务、无私的为民奉献中,把它燃烧成了一缕光。这一缕光,柔和温暖,持久坚定,驱散了岁月老去的无助,抚慰了孤单寂寞的心灵,逐渐成了人们心中指引前进方向的灯塔。
描写海军开训动员令心得体会报告三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当前,对于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文明的发展的确有倒向过度物质化的倾向,这是一个可见的事实。它的威胁在于,人类社会“在物质进步的祭坛上牺牲了诸多道德和精神价值”.毫无疑问,这是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而始作俑者则是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这一文明对于物质的极力追求,使得他们渐渐偏离了启蒙运动时期所确立的文化方向,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技术和消费的层面,而较少顾及那些事关人类社会真正福祉的问题。
(一)全球设计的危机。
当代世界仍然处在巨变之中,其速度之迅捷、规模之盛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而这一现象并非无源之水,而是以发轫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作为基础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设计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动因,也是果实。作为极其重要的社会现象,设计的进化受到社会力量的塑造和鼓动。与此同时,它也反过来为社会带来深刻而复杂的影响。
这个世界即使从总体上来看更加趋于平等和民主,但是我们也无法忽略这样的现实,即这里还存在着相当严峻的贫困、不公正、残酷和*的事件。因此,我们仍然很有必要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越来越拥挤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因此,设计也就十分自然地有了更多的承担,设计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理由使生活变得更美丽、更舒适,同时也更安全、更人道。
(二)当下国内的设计现实。
在全球化的当下,中国迎来了它最为繁荣和活跃的时期,改革如今已经到达“深水区”,我们一方面需要积极因应新的国际趋势,进行富有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检视当前的境况和不足,反思我们走过的道路。这种姿态应当是全方位的,它将在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各个层面逐一展开。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设计发展之路,我们看到,在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的设计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国人对于设计的了解和期待也在不断加深。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设计还有严重的不足,总体说来,我们还很缺乏原创性的设计,以及负责任、有品质的设计,我们距离“设计大国”、“创新大国”、“软实力大国”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在实践当中,则有这样这样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批评乏力,二是*缺失,它们实际上又是一体的。
就当下而言,发掘设计的道德力量,对于增进我国社会的凝聚力,提升大众生活的福祉和个体的内在幸福感,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很多证据都已显示,一个社会的道德败坏往往与城市、社区功能的弱化有直接联系,反之亦然。因此,我们有理由加紧推动中国设计的批评规范化,推进*议题的常态化。它们将会在今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变得更加生动、人性化,会逐一体现在设计实务当中。
(三)初步的看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是在下意识地使用产品、适应于产品,产品对于人而言,慢慢地成为了一种习惯。然而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到设计内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设计和商业的密切交融,这就更加使我们容易忽略设计的“全景图”,一个正在逐渐生成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而当前越来越细化的设计教育分科,这就进一步模糊了人们本已经不太清晰的视野,而忽略了作为这个概念、这个行为的某些真正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马格林指出,“将设计作为一种广义的人类活动来讨论便会处于低层次的发展阶段”.
中国设计之弊虽与批评缺失有关,但从根本来看,却是因为当前的社会缺少应有的价值观念。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活和设计才显得残缺不全,并造成了设计和批评的双重失落:它们无法产生互动(与此同时,虚浮的设计和伪劣的批评却在大行其道)。
因此,迫在眉睫的是,我们需要着手阐述设计的本质,尤其是充分论证设计与*议题的关系,而这不仅是推动设计健康发展的必需,更是事关家国命运的现实命题。
从*角度切入对设计批评的研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尽管还远不够成熟,但当前国内的设计批评研究还是显示出了多种可能性,如果从*角度切入设计批评研究,在方法层面具有特殊意义。它们虽分属不同层面,却具有明显的共同指向性。前者是设计活动接受社会反馈的过程,是健康有序的设计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或者说是另一种形式的设计生产;而后者则是隐藏在一切社会活动(当然也包括设计)背后的根本动力,是设计的价值观所在--笔者认为,它们都关乎设计活动的本质--我们姑且可以把前者看作是设计的外在形式,而后者则是设计的内在动因,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中外文献综述。
(一)设计批评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众所周知,设计理论和建筑、艺术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建筑学,由于它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都对其他门类的设计学建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建筑和设计形成了一种极为紧密而又微妙的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设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设计学的独立性也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设计批评的行为很早就已产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梁思成在1955年对北京城市规划的质疑和行动就是知名的历史公案,是非常重要的批评事件,显示出建筑界当时对于历史文脉保存的批判性思考。就总体而言,设计批评的真正起步却要等到改革开放之后,从那时起,设计批评的活动才逐渐展开,而相关的设计批评研究则在此后跟进。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设计批评开始随着中国社会发展中设计议题的逐渐展露而变得愈发急迫,另一方面,设计批评与设计史、设计理论的互动也越来越频密。在此过程中,一些中青年学者也开始进入到这个领域。就总体而言,国内的设计批评和设计*的研究都是起步不久,大约从20xx年前后起,论文和专着进一步有了数量和品质的提升,对于问题的思考深度也在大大加深。
就目前情况来看,设计批评对于大多数设计圈内人来说,它已经由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慢慢发展成为一个较为熟悉的的概念。当然,和现实相比这还远远不够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批评传统、批评氛围比较稀薄的国家来说,深入扎实地探讨设计批评,对其相关基础概念进行挖掘、梳理,将会是一份长期的工作。
因此,还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有待去完成。针对设计批评的学科概念的界定、相关框架的构建,对其相关历史源流的梳理,都还需要从头做起。因此,在该学科方向内,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仍然显得十分重要。换句话说,我们对于设计批评到底是什么?它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目前这方面的探索还只是一个开始,诞生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以建筑批评为例,郑时龄的《建筑批评学》(20xx)就从批评的主体论、价值论、符号论、方*、批评意识,以及建筑师的身份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建筑批评这一问题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其中既有相当篇幅的有关国外设计批评历史的介绍,同时也有许多当下国内建筑设计的案例,内外印证,联系紧密。由于作者长期从事专业教学和各类建筑实践,因此得以比较透彻地剖析批评的各个层面;而在设计批评方面,目前有这样两本教材,即杜军虎的《设计评论》(20xx)和黄厚石的《设计批评》(20xx),二者都较为全面地评述了设计批评的框架,对其的历史、本体、价值、范畴等概念均有谈及,为这一学科的构建铺设了道路。而李丛芹的《设计批评论纲》(20xx)也是一部较为重要的、非教材类型的专业论着,该书从人与物的关系着手,以设计批评的立足点、范式、原则、主体等几个方面作为抓手,阐述了人与物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变迁。作者结合大量实例,以轻松自如的叙述方式,揭示了人与物之间的深刻联系。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于“造物”和“生生”关系的思考,清楚地表明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设计文化的深远影响,当然这也必然影响人们对于设计的批判和认识。
此外,关于设计批评的本体研究,还出现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例如,“批评是一种学术立场而非道德骂场”(田萌)、“关于设计批评的身份焦虑”(芦影,20xx年)、“建构一种批评的本质”(李凯生)、“设计批评的类型研究”(刘震,20xx年学位论文)、“从设计批评的现状谈起”(陶安蕙)等等。
到目前为止,针对设计批评也在进行着带有具体指向性的思考和总结,将设计批评与设计文化立场、设计的价值倾向、设计的哲学维度等等进行融合、并置的趋势,开始引发更多的关注。这一方法表明了设计批评研究的开放性,目前这方面的专着还不算多,其中比较代表性的有张犇的《设计文化视野下的设计批评研究》(20xx),该书将设计批评放在设计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观察和思考,较为清晰地还原了设计的文化属性,既有历史的纵向叙述,也有对本体问题的横向思考,具有相当的说服力。设计批评是对设计价值的一种判断,因此对于设计价值的阐述也就显得十分重要。李立新的《设计价值论》(20xx)一书中,就从设计价值的角度出发,专门就设计批评与设计价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这是为对设计批评的一种本体论性质的思考。在价值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设计批评所涉及的价值原则的多样性。从设计价值与批评的关系、设计价值的类型、设计价值判断的原则和标准出发,将设计批评和价值判断关系的内在逻辑层次做了清晰的梳理。其中还特别指出,设计批评不仅是一种个体性的行为,同时它也应该反映出社会整体的价值思考。此外,李乐山的《工业设计思想基础》(1997)一书把设计放在了文化的整体背景下进行观察,体现出和其他相关着作不同的立意,体现出作者视野的独特性和责任意识。该书最后一章着力于对西方现代性的回顾,用了相当篇幅来探讨现代设计的思想历史根源。这一部分看似脱略于该书的总体结构,实际上确有其必要性,这将设计背后的文明危机呈现出来。李乐山人认为西方的现代性本身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它实际上掩盖了西方工业文明内在的巨大缺陷,正是这种现代性造成了严重的*危机、社会危机,该书的具体表述虽然值得商榷,但是对于破除西方迷信,却是很好的提示。而青年学者李向锋的《寻求建筑的*话语:当代西方建筑*理论及其反思》(20xx),是对建筑*问题进行系统阐述的一本重要着作。该书对西方建筑*的历史、体系、研究模式、当代的实践操作以及中国当下的回应,进行了思考。其中既有历史叙述的纵线,又有横向的、并列的概念阐述。不仅深入探究了西方建筑*发展的线索,它的演化,核心议题的扩展,同时,又将这些问题同中国当下的现实加以连接,从而建立起一种结构坚实、体例完备的立体式叙述。
批评从来都不曾被局限于设计专业之内,从它诞生之日起,直到今天,这一活态的、外向的、多元多义的面貌,就一直保持着。就这一特征而言,它和历时更为久远的艺术批评、建筑批评、文艺批评一样,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允许,甚至有赖于设计之外的各类知识的积极融入。这些知识来源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多个学科,例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学等等。这些专家所思考的视觉未必一致,但他们往往能有许多相重叠的结论和观念。在我国,这种跨领域的、多学科的批评实践总是与理论的建构并肩展开。消费社会就是关注的“靶子”之一,社会学学者郑也夫的《后物欲时代的来临》(20xx年)就是一部重要的着作,本书从消费的角度着手,对当前国内的社会景况做出分析。可以预见的是,设计批评走向多学科的交流,这不仅是学科发展的自然态势,而且也将成为设计学自身的一种要求。
事实证明,设计批评的发展往不仅需要从现实当中汲取养分,而且针对自身的文明基因,设计批评也需要有属于我国自身的理论建构。因此,回顾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当中去寻找设计发展的逻辑,建构其中的社会、文化、*维度,探索具有本土意义的批评范式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一方面,柳冠中的“事理学”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尽管作为一种理论模型,它的实践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论证。但这一范式对于完善我们的设计批评,建立中国设计批评的*标准而言,却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针对设计史以及重要设计流派的研究中,往往有许多是关于设计批评的发展研究。例如,“乌尔姆设计学院教育思想研究”(徐昊,20xx年学位论文)、“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设计思想研究”(廖前兰,20xx年)、“都市乌托邦的批评理论:读威尼斯学派的三本着作”(李翔宁,20xx年)、“雷纳班汉姆及其设计批评观”(关玲,20xx年学位论文)、“批评包豪斯”(翟墨,20xx年)、“事实与价值:卢斯装饰批判的批判”(黄厚石,20xx年学位论文)等等。
针对那些专门的设计领域、设计专业,批评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在以往的研究当中,设计批评的思考几乎都是下意识地围绕着工业设计展开,严格地说来,这当然和设计史研究历来偏重工业设计的倾向不无关系,但这种以工业设计“一家独大”的局面也在渐渐得到改观,在服装、景观,平面甚至动画专业当中,相关的批评研究正配合着批评实践的展开而得到深入的发展。例如由李超德、张蓓蓓共同撰写的《服装评论》(20xx),该书针对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有针对性的批评研究,对于当下的服装设计批评的发展倾向有着全局式的认识,同时又不乏对历史的回望、关照,不失对服装设计自身专业特性的冷静思考。而在景观设计领域,俞孔坚也凭借着他一系列的专业实践和带有明显批评思考的着作而推动了设计的发展,他的《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岐江公园案例》(20xx)、《回到土地》(20xx)都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作品。
2.国外研究情况。
就设计批评在国外的发展、研究发展情况来看,它要早于国内。就工业设计的批评来看,它应以19世纪中叶作为起点,但其雏形又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而在建筑学领域,批评的行为和范式形成的时间还要更早。在经历了这种漫长的发展之后,批评在西方设计领域已经不只是一种学科的的概念,更已经成为一种人们的自觉意识,熔铸到人们的设计意识当中。在建筑师、设计师和大众的思考当中,处处显示出这种批评意识的存在。
早期的设计批评和建筑批评联系紧密,批评家往往代行设计批评的职责,这和当时的设计尚未走向独立化有关,而早期的设计也总是被看作是附属于建筑和室内环境的,因此,设计总是被习惯性地放在总体的环境当中进行观察。在当时的设计史、设计理论的研究当中,也常常会将批评意识融入其中。历史写作本身有时就会映射出作者个人的价值立场。由于时代的局限,历史写作往往成为一种表达立场和批判性的载体。这在佩夫斯纳和吉迪翁的历史研究中,就体现出这一点,作为现代主义的拥趸,他们借助于历史研究表达出这样的一种立场。
设计批评早已经超出了旧有的框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一种文化与社会力量,它在信奉激进主义的设计师与创作者手中,更是成为一种直接干预社会生活的利器,用设计的语言去批判社会。1964年,英国设计师肯·加兰德(kengarland)发表了着名的《要事第一》(《thefirstthingsfirstmanifesto》),这是一部设计宣言。加兰德通过这样一种行为,号召设计师回归设计的人文主义精神当中,以此来对抗一个商业氛围浓烈的时代。这份宣言是当时的英国设计师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回应,呼吁社会重新回归到一个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模式。1971年,德国沃尔夫冈豪格(wolfganghaug)的《商品美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外观、性和广告》,这是代表兰克福学派社会批评的经典作品,对于充斥在商品社会当中的广告展开了尖锐批判,对于大量充斥在市场上的商品产生的不良社会效应进行了消费文化的批判。
1970年代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是维克多·帕帕奈克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1972),作为横跨设计批评和*两大领域的一部经典着作,该书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对于资本主义设计问题的*和环境思考。首次提出设计*概念的一部着作。从生态道德、社会道德等方面对现代设计进行了深度的反省,设计*从这时起,展示了设计*思考的多元性。书中还以大量的实例,证明了设计*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展示了设计的局限性,以及设计发展有可能达到的水平。
英国学者爱丽丝·劳丝瑟恩的《设计:为更好的世界》(20xx),也以一种较为通俗、流畅的书写方式,对设计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批评。针对正身处技术化时代的设计加以思考和想象。在各个专门的设计领域中,有着专业指向性的设计批评也在迅速展开。例如,《lookingcloser》是一套不定期出版的学术刊物(编辑者包括迈克尔·别拉特、威廉·德兰特和斯蒂文·海勒等人)。其中的《lookingcloser4:criticalwrittingsongraphicdesign》汇集了自1997年到20xx年这三年间一些重要的、和平面设计批评有关的文章,它们发表在各类专业性或者具有普及性质的刊物当中,涉及到和平面设计有关的各类话题:例如,号召平面设计师们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或者是探讨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不断壮大的视觉文化力量。
(二)设计*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设计*问题的思考在最近数十年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最近的十年里,学术界的思考一步步落到了实处,这是可喜的现象。在此过程当中,一些专业杂志为设计*讨的讨论搭建了话语平台,一些重要的学术讨论、学术会议先后进行。例如,20xx年,《美术观察》第6期,就以“设计*:从人机适合到人际和谐”为专题,在“观察家”栏目对这一问题做过最初的讨论。
由《装饰》杂志社和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共同主办的“20xx全国设计*教育论坛”在杭州举行,此次大会以“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设计*教育问题”为主题,围绕设计*的内涵、设计*与职业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和设计*教育问题等议题展开讨论,论坛结束后通过了《杭州宣言--关于设计*反思的倡议》.
一些重要的设计展览也开始针对设计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这类活动并不只限于图片、展品本身,往往还囊括了论坛、会议等活动,从而增进了*议题思考的深度。20xx年度10月26日到30日,在北京召开了“北京世界设计大会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为“信”(象征「信息」的沟通与「信念」的传递,以谋求透明与互信的对话及跨界的全球合作)。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信”,下设四个专题,分别是“获益”、“和谐”、“交流”、“定义”,其中的主题演讲涉及到这样一些具体的内容,例如“为更多人的设计”、“可持续发展与设计师的当下责任”、“生态政策:义务或者负担”、audrabuck-coleman、markbiddle等美国学者则提出“连接多样性:设计教育中的*思考”.
此外,一些大型展览、博览会也在中国相继召开,这不仅有力地拓展了国内设计界的专业视野,增进了他们对某些普适的设计价值的认识,同时也有力地加强了专业内外人士的沟通交流,使得设计*这类看似枯燥的议题也能够为大众所了解,进而促进他们的认同。例如,20xx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次大型的博览会以“和谐城市”作为理念,对中国文化的和谐、中庸理念进行全新的、鲜活的诠释,将设计*议题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议题结合到了一起,从而推动了设计*学和设计实践的结合。
除了这些规模较大的专业会议和论坛活动之外,一些较小规模的学术沙龙活动也在不断涌现,反映出*思考的多层次性和议题的多元。例如,20xx年9月17日,北京市级人才强教项目建筑*学学术创新团队举办“建筑*与城市文化”学术沙龙。需要指出的是,*问题已经不光是学术活动的目标,它正在成为社会各界受关注的焦点;同时作为一个全球性议题,它也激发起跨领域、跨文化、跨民族的对话、思考。例如,作为策划周密的专题性展览的一部分,会议论坛构成了一个目标极为明确的整体,往往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在20xx年成功举办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是近年来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设计活动,本次活动以“仁:设计的善意”为主题--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鲜明的信号,无论是“仁爱”,还是“善意”,都直接指向*问题的内核--.它关注的问题很多,在分论坛部分:社会、能源、环境保护、城市化和全球化、弱势群体,消费批评和设计*等等都被。对于“仁”、“善意”这类概念的提出,表明了中国设计界对于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再度肯定。
随着设计*逐渐在国内引发关注,对于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帕帕奈克也渐渐为人关注,对这个人物思想所做的系统性研究也正在拉开序幕,其中杨莹(中国美术学院)的硕士论文就颇有代表性,论文题为“维克·帕帕奈克及其设计理论研究”(20xx)。
该文从战后设计的消费社会背景出发,追述帕帕奈克的人生,并对其思想,即设计师责任体系加以研究,从而呈现了*议题与设计师职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当前国内的设计师责任思考,建立了理论的高度。
周博的《现代设计*思想史》(20xx)是近年来相关着作中颇为扎实、稳健的一部。对西方设计*做了总体性的回顾,对二战后的设计*发展,尤其是帕帕奈克的设计思考进行了评述,将帕帕奈克的设计*思考放在了学科发展的历史当中,脉络清晰,结构合理。该书将帕帕奈克的思想放在设计*的历史脉络当中,进行梳理和考察,这一方面表明了*议题的历史性,和某些稳固、坚实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帕帕奈克前瞻性的、独特性的设计思考。
近年来,以“设计*”为主题进行申报的高层次的课题也有不少,其中更包括:“20世纪西方设计*思想研究”(20xx年,周博)、“19世纪后半叶英国设计*思想述评”(20xx年,周志)、“中国节约型社会的造物设计*思想研究”(20xx年,杨先艺)等等。
*议题也常常和性别议题相关,所以女性主义设计、建筑的研究也自然归属于这个领域。在这方面,滕静茹的博士论文《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若干议题》较有代表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该文以女性主义的发展历史作为视角,分别对女性在建筑专业、建筑环境中的地位进行分析、思考。其中涉及女性建筑师的角色、女性建筑设计、女性的建筑设计教育、女性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的关系等多个问题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思考。较为深入地展示了女性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境遇。这种将女性主义作为切入点的研究方法,融合了理论与现实,是对以男性为主导的教育模式、社会环境的全面反思,具有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2.国外研究情况。
由德国建筑史学家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撰写的《建筑理论史》初版于1985年,这是关于建筑理论和建筑批评史研究的经典之作。该书的内容上迄古罗马,下至20世纪70、80年代,内容浩瀚庞杂,作者却能条分缕析,从容道来。其中既有历史的纵向梳理,也有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作并置的、呼应的研究。将文艺复兴以来西欧建筑、规划、园林等方面的理论、批评做了清晰、整体,而又不失情节的描述。并且始终保持前后的贯通,对建筑理论的关键性价值概念的发展、演化进行了陈述。
建筑批评和建筑理论、建筑史的紧密逻辑关系在该书中有清楚的呈现。
由美国设计学者维克多·马格林和理查德·布坎南合作编辑的《发现设计--设计研究探讨》出版于1995年,其中的“价值与责任”部分专门辑录了三篇论文,代表着1990年代设计*研究发明的较高水平成果。其中由卡尔·米查姆撰写的“设计中的*学”一文,从哲学和*学的视角,对设计的*本质做了清晰的陈述,对*在设计体系中存在的必然性做了诠释。作者认为,设计不单纯是技术和审美的问题,它同样也无法脱开*学的本质。而*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要把设计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观察,而不能任由设计沦为孤立的、自私的社会现象。而托尼·弗莱的“神圣设计--再创造理论”则从神圣信念的角度谈到设计的发展,认为设计肩负有重新联系自然与文化的责任。这些思考都将设计的*思考摆在了*学和人类文化建设的高度,拓宽了设计思维。《e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是一本论文集,一部由平面设计师(agi会员)所提供的一部思想汇编,这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平面设计的社会角色的。作者们多为拥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其中很多人结合自己的设计实践谈到设计的责任问题。但就平面设计这一载体而言,相比于工业设计和室内设计,它的社会价值往往受到忽略,而对于设计师而言,重新树立起对于这一专业方向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美国学者哈尔·福斯特出版于20xx年的《设计之罪》,既包括设计和艺术的批评文章8篇,福斯特认为,设计已经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体系之下膨胀起来,其中的“设计与罪恶”、“建筑大师”等文章,早期的设计批评和建筑批评联系紧密,批评家往往代行设计批评的职责,这和当时的设计尚未走向独立化有关,而早期的设计也总是被看作是附属于建筑和室内环境的,因此,设计总是被习惯性地放在总体的环境当中进行观察,这种特征无论是在19世纪的英国,还是20世纪初的德国,都体现出这一点。
在近来的许多设计史着作中,有许多都会很自然地涉及到对设计批评和*问题的描述,因为在现代设计史的写作过程中,这些内容几乎总是会十分自然地融汇进来。
比如乔纳森·m·伍德姆所着的《20世纪的设计》一书,就有“设计与社会责任”一章。全面地回顾了二战后以来西方各国设计与设计的社会责任的互动关系。显示出二战之后,设计界和制造业对于消费者群体利益的思考和认识。诸如战后的英国、美国设计界对于消费者权益的关心、设计师对于大众健康,以及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
从历史的角度,反映出二战以来设计道德责任的逐渐复苏,此外也包括设计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回应,同时还探讨了绿色设计。
而在《真实的设计:荷兰现代主义与视觉识别》一书中,针对荷兰在20设计的平面设计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荷兰的平面设计中的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对于它在战后阶段同荷兰企业的合作与矛盾着墨较多,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荷兰设计师对于自身设计文化的反思,以及关于设计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展开的诸多思考。例如,保罗·贝茨(paulbetts)的《日常用品的*:一部西德工业设计的文化史》(20xx)(《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在关于西德设计发展的历史的记录当中,有着对于德国设计思潮发展的相关记录,其中在关于乌尔姆学校的发展、变迁历史当中,记录了设计设计理念发展的相关情况。虽然不是专门的设计批评论着,但有助于我们了解德国设计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批评的意识也就自然地融入其中。
此外也有专门的设计评论集出版。维克多·马格林的设计论文集《人造世界的策略》(20xx年),其中有多篇文章涉及*议题,对在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如何进行设计*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他指出了设计*发展的滞后性,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人们仅仅停留在批评的层面,就会使得议题变得空泛无力。真正重要的是,要积极推动*议题朝着现实的方向去发展,令*议题与当下的现实环境相互结合。譬如,对于设计师来说,他们需要思考的也许是,能否在主流的消费文化之外构想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设计实践模式,从而超越当前的商业局限。因此,马格林认为,*的思考需要结合实际的设计项目进行,方才具有实质意义。
新泽西州理工学院建筑系教授莱斯利·凯恩斯·魏慈曼(lesliekanesweisman)的《设计的歧视:「男造」环境的女性主义批判》(1992),从公共空间和家庭空间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女性在其中的弱势地位,而女性在其中的问题又和阶层、种族等问题掺杂在一起,作者不仅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视和女性在这样不同的空间结构中所处的劣势地位,而且试图去探究如何建构起一种新的更加平等、更加符合不同种族和阶层期待的新型的空间关系,该书从大量时间案例当中推进了理论思考的深度。
在近年来的很多设计研究文献中,也都会针对设计的“社会价值”、设计的“*价值”、“道德”等展开相关的研究,这个部分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对设计*问题的相关研究。例如,荷兰设计师、作家基斯·杜思特(keesdorst)的《了解设计》(《understandingdesign》)一书,就对设计的道德价值和设计师的责任问题进行了论述。
此外,设计*也在今天西方的设计实践当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美国学者唐纳德·诺曼既是设计教育家,同时也是设计师和理论家。他的着作关注于设计的人性化服务,并且在设计研究中注入了对“人-机”情感问题的思考。他的着作《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就重点探讨了这个问题,他在该书书中,将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即本能层次设计、行为层次设计和反思层次设计。这三个层次的设计从根本上看,共同满足了我们对于设计的需求,设计的体验就建立在这样三个层次当中,人和设计之间的交流就是通过这样三个层次建立起来。人对于设计的多层级的需求,实际上就已经表明了人潜在的多种需求,例如、愉悦、美感、兴奋以及其他的各类因素,而设计理所因当地能够回应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对于当下和未来的许多商品,特别是那些智能产品而言,设计将要全面地回应这些问题。因此,这实际上也就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了人的*问题的多种需求。诺曼通过大量的实例和论述,向我们表明,设计需要在情感层面回应我们的需求。
20xx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威廉·麦唐诺(williammcdonough)和德国吕内堡大学化学教授迈克尔·布朗嘉(michaelbraungart)(前者是“永续建筑运动”的棋手,而后者则是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合作出版了《从摇篮到摇篮:绿色经济的设计提案》(《cradletocradle:remakingthewaywemakethings》),这也标志着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已经开始着手推动可持续设计的发展。该书通过回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发展模式,深刻反思人类的贪欲,指出应该从新经济的角度入手,以设计作为引擎,来推动社会良性、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从自身的产业实践出发,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案例作为依据。
三、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
作为我国设计学科的新兴议题,“设计批评”的研究可以有多种路径、多重选择。
事实上,设计批评和设计*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因此,将二者并列起来研究,将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路径,因为它们都关乎设计的本质。批评是推动设计的方法、手段,而*则是设计的立场、内核。而从当前的研究成果看,尽管对于设计批评和设计*的研究都在不断推进当中,但却鲜有将这二者并列起来作专题讨论的。
研究意义:
(一)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西方设计批评和设计*议题的全面理解,这也是对惯常的设计史研究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我们推动国内设计学科的建设和完善。现代设计本质上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从设计学科的发展来看,我们很有必要加强现有资源的整合力度。为了推动当下“设计批评”的实践和研究,我们有必要从“设计*”入手,进一步思考设计批评的理论构建。
(二)本研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设计学本体的认识。有力地增强设计批评与设计*、设计史、环境议题、社会学的横向交流,从而夯实当前设计学研究的基础。这就证明设计自身具有和各类社会议题进行横向交流的可能,证明了设计学科自身的发展潜能。设计批评始终受到来自各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主导。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课题的研究或将有助于推动当下国内设计批评的发展。通过对西方设计批评在历史和学理的回溯,我们将可以深化对于当前国内设计批评发展状况的把握,提升我们的实际操作水平。因此,我们需要从眼下的现实情境中有所超脱,通过回溯现代设计产生的原点,梳理其发展脉络以总结经验。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通过技术、审美、社会和生态这四个基本维度,课题对现代西方设计批评的面貌做出整体的勾勒,呈现出设计与西方社会充满矛盾的二元关系。如果把它们比作“同路人”也未尝不可,它们无法相互分离,彼此之间有时嘘寒问暖,有时也龃龉不断。
可以说,在设计发展的目标和人类真实需求之间,总是存有差距。尽管这二者的总体方向一致,但它们并不是始终重合的、默契的。人类在膨胀的*驱动下,有时可能制造出不合格的设计、“坏设计”,甚至是*的设计,而这已经为历史所证实。
此外,这里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思考:
首先,当前的研究有一种趋势,似乎谈论*,试图否认人类的中心地位。对于这种论调,在笔者看来,不仅显得不诚实,而且也是自欺欺人的。对“人类-世界”这一主客关系的重新调整,并不能够回避人类作为主体的事实,对这一主体的任何弱化,都将造成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目标的模糊--这就如同一个没有主语的句子一样,它无法准确传递信息--任何企图否定这一事实的思考,那种虚化的“区去中心化”,倒是既有可能导致逻辑和实践层面的困境。因此,不用回避人类中心论的问题,我们应当坦率地承认,人类自身的存在、延续和永续的发展是我们关心的根本问题,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与之同时出现的。
其次,研究设计*,为了防止这个议题变得空泛化、概念化,因此,课题始终将“人”作为核心,由此辐射状地连接到各个不同的话题当中,譬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自我与他者等等。试图呈现“人”的矛盾性、多元性、复杂性,这个“人”既可以是指作为整体的人、具有共同属性的人、有着相同诉求的人,同时也可以是作为个体的人、具体的人、有着特殊要求的人。围绕着“人”这个核心来展开思考,但尽可能用超脱于西方的立站到场来思考设计批评与设计*问题,由于一体的宽泛,这里的论述必定也是运动的、发展的、开放的。
再次,应以尽可能客观、理性的态度去思考技术文明和消费社会带给人类的影响,倘若无视、或者回避人类在近两个多世纪以来的成就,那就等于是彻底否定了启蒙运动以来的人类成果,那么这不仅武断,而且也愚不可及。同时也要以敏锐的直觉,去判断技术理性带来的异化。
最终,本课题所探讨的设计批评指向了*的议题,设计在*这个层面上的意义得到凸显。这会触及不同层面的问题和现象,其中既要呈现具体的“物”,又要梳理出“物”对人类个体、社会和自然等造成的直接后果、潜在影响。随着目标的扩大,其结果也必然由“人类中心”延伸为“去中心化”的*思考,这就是由微观而宏观,由具体而抽象,由“小善”而致“大善”的过程。
五、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西方设计批评的历史追溯
第一节由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物质文明的观念变迁
一、*的价值:造物与*的和谐统一
二、对待技术的态度
三、对待奢侈品与消费的态度
四、理性的原则
第二节启蒙运动时期
一、理性主义的崛起:批评的基础
二、批评与*价值
第三节现代设计的多元维度
第二章设计批评的技术维度
第一节工业革命与社会进步
第二节人性化议题:人与机器的抗争、妥协
一、技术革新和现代工业
二、19世纪英国对待工业化和设计的反思
三、穆特修斯的选择:个性化,还是标准化?
四、美国工业的选择:欢迎机器,但要适度
第三节乌托邦议题:人与社会的融合
一、设计与“的善”
二、格罗皮乌斯的教育尝试和*思考
三、纳吉的教育与思考:以人为中心
第三章设计批评的审美维度
第一节个人主义、审美与消费社会
第二节装饰议题:诚实与虚伪
一、不合时宜的装饰
二、装饰之罪
第三节风格议题:被物驱使的人
一、个人主义与商业活动
二、消费社会的矛盾性:个人与社会的分离
三、对广告和商业文化的批判
四、对废止和“流线型”的迷狂
第四章设计批评的社会维度
第一节平等与安全的议题
一、时尚与女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安全:由“消费者”转向“用户”
三、设计师的觉醒
第二节设计师的责任议题:乌尔姆观念的变迁
一、包豪斯的影响
二、要求理性的声音
三、在科学之外寻求人性
第三节帕帕奈克的历史贡献
一、对消费社会的批评
二、对设计师的定位
第五章设计批评的生态维度
第一节生态议题的紧迫
一、过度膨胀的技术文明
二、越演越烈的环境压力
第二节人-社会-自然:从分离到统一
一、现代主义者的生态设计观
二、由“个体”走向“共同体”
第三节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一、新的*思考与可持续发展
二、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三、面向大众的设计批评
第六章设计批评的主体
第一节设计批评与设计改革者
第二节设计批评与设计教育
第三节设计批评与职业设计师
第四节设计批评与大众
六、写作计划
(略)
七、参考文献
一、专着
1.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之于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xx年
2.杜维明,《对话与创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
3.杜军虎,《设计评论》,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xx年
4.黄厚石,《设计批评》,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xx年
5.海军,《设计之重》,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xx年
6.何怀宏,《*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7.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年
8.邵宏主编,颜勇,黄虹,等编着,《西方设计:一部为生活制作艺术的历史》,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年
9.李超德,《设计美学》,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xx年
10.李超德,《服装评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xx年
11.李丛芹,《设计批评论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年
12.李立新,《设计价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年
13.金观涛,《历史的巨镜》,北京:法律出版社,20xx年
14.袁熙旸,《非典型设计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15.(台)杨冠政,《环境教育》,台北: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6.郑时龄,《建筑批评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年
17.姚民义编着,《德国现代设计教育概述--从20世纪至21世纪初》,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年
18.张犇着,《设计文化视野下的设计批评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xx年
19.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史论部编译,《设计真言: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经典文选》,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xx年
20.陈嘉明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
二、论文
1.李超德,从亚历山大·麦昆的设计看设计*[j].中国服饰,20xx(1)
2.周宪,现代性的张力--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j].文学评论,1999(1)
3.李超德,绿色生态设计观--服饰文化内涵的新注解[j].江苏纺织,20xx(8):18-20
4.阿马蒂亚·森,斯密的市场从来不单独存在[j].社会学家茶座,20xx(1):87-88
5.于文杰,杨玲,英国19世纪情感社会主义及其历史演进[j].史学集刊,20xx(2):21-27
6.(英)彭妮·斯帕克着,汪芸译,英国设计,从威廉·莫里斯到今天[j].装饰,20xx(11):14-20
7.李向锋着,寻求建筑的*话语[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7):278-280
8.陈喆,艾英旭着,西方关于建筑*问题的研究[j].建筑师,20xx(12):96-99
9.滕静茹,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若干议题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xx
10.杨莹,维克多·帕帕奈克及其设计理论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xx
11.王书道,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反思与整合[j].《天中学刊》,20xx(12):20-25
12.陈炜,提出设计*概念的必要性[j].《美术观察》,20xx(6):103-103
13.江牧,设计*之道[j].《包装工程》,20xx,27(6):318-320
14.李砚祖,从功利到*--设计艺术的境界与哲学之道[j].《文艺研究》,20xx(10):100-109
15.王慧然,理性主义与西方现代性危机[j].《学术交流》,20xx(6):21-24
16.尤西林,“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梳理[j].《思想战线》,20xx(5):81-83
17.文兵,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j].《暨南学报》,20xx(1):22-28
18.崔雪茹,西方个人主义源流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4):162-170
19.黄显中,个人主义与市民社会--关于个人主义的一种解释[j].《*学研究》,20xx(11):86-90
20.储智勇,近代个人主义的兴起及其品性[j].《浙江社会科学》,20xx(8):76-81
……
三、外文文献资料
thschild,designandfeminism:re-visioningspaces,nswick:rutgersuniversitypress,1999
lark,davidbrody,designstudies::bloomsburyacademic,20xx
les,designandar::whitechapelgalleryandthemitpress,20xx
ming,:routledge,20xx
arsack,essaysondesign1::booth-clibborneditions,1997
thdavis,graphicdesignincontext::thameshudsonltd,20xx
,humanfactorsinproductdesign::taylorfrancis,1999
skett,:thamesandhudsonltd,1980
dloewy,k:theoverlookpress,1988
ynsleyandcharlottegrant,imaginedinteriors::vapublications,20xx
inapassuth,:thamesandhudson,1985
iedgiedion,mechanizationtakescommand::oxforduniversitypress,1969
conrads,:mitpress,1971
opha·hoesch,siemensindustrialdesign:antz
fallan,scandinaviandesign::berg,20xx
pegarner,e:taschengmnh,20xx
margolin,thestruggleforutopia:rodchenko,lissitzky,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7
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rnia:theregentsoftheuniversity,20xx
orman,k:allworthpress,20xx
ees-maffei,rebeccahouze,:berg,20xx
gropius,:faberandfaberlimited,1965
ye,:herbertpress,1978
ess,rachelcooper,thedesignexperience::ashgatepublishinglimited,20xx
heller,,textsontype:k:allworthpress,20xx
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xx
dam:bispublishers,20xx
ingpornotopia:k: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20xx
o:academychicagopublishers,1981
描写海军开训动员令心得体会报告四
深海大洋,是最佳的课堂。从入列的那一天开始,和平方舟多次开展全员额、全要素、全流程卫勤演练,刷新一个又一个纪录——
20__年,和平方舟完成新型海上医疗救护平台能力演练,标志着岸海衔接、海空立体和远海保障的体系基本形成;
20__年,和平方舟在亚丁湾开展海军首次远海卫勤演练,带动了我海军远海医疗救护能力的全面提升;
20__年7月,和平方舟舰载救护直升机在外国岛礁巡诊,标志着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海上立体救护能力已经形成;
20__年9月,和平方舟舰载救护直升机首次在地中海进行跨昼夜飞行和搜救演练,锻炼全天候全地域应急医疗救治能力;
……
走出国门,从海上立体救援实兵演练到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演练,从单船训练到与外军联演联训,对于和平方舟来说,已成为常态。
20__年10月24日,和平方舟结束对法属波利尼西亚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后,在帕皮提港附近海域与法军举行融空中搜救、直升机索降、甲板伤员转运、联合医疗救治和伤员快速后送5个课目为一体的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救援海上联合演练。
“那时,和平方舟刚刚离港,谁也没想到这是一场演练。”卫生员张栗淮说,部署铃响后,大家撒腿就往战位跑。事后官兵才得知,这次演练,从演习背景想定到伤员伤情设置,再到伤员换乘的时间、海域和方式,都没有事先沟通,完全按实战要求展开。
练兵千日,用兵一时。20__年11月19日,台风“海燕”重创菲律宾,和平方舟临危受命,48小时内完成人员集结和物资装载,千里驰援灾区。
11月25日凌晨,刚刚赶到菲律宾灾区,和平方舟便迎来第一批重症病人,有的患糖尿病并发下肢感染,有的患急性阑尾炎已有数天,有的粉碎性骨折……医护人员立即行动,连夜救治伤病员。
此次救援行动中,和平方舟共接诊伤病员2208人,实施手术44例,住院治疗113人,救生艇前出139艇次,直升机转运718人次。这是我国首次派出舰艇赴海外灾区执行人道主义医疗救助。
“感谢中国政府,派来‘生命之舟’。”菲律宾军政官员给予高度评价,称和平方舟无私的医疗援助点燃了灾区民众对未来的希望。世界卫生组织官员更是赞誉和平方舟在救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历了大风大浪的历练,一茬茬水兵在和平方舟成长成才:防化班长黄芳烨由于军政素质过硬,经考核提干赴军校深造;电航班长兼技师郭丰涛,由于完成任务出色,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1次、荣立三等功2次;信号班长韩大林,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描写海军开训动员令心得体会报告五
“137____4267!”慈溪大新路一处小平房里,76岁的独居老人应久昌能流畅地背出钱海军的手机号。可老人仍把这串电话号码写在墙上、床头柜、餐桌上,抄在纸上贴身带着。
“‘儿子’的电话,交关重要!”应久昌独身未婚,是这个号码给了这位无儿无女老人的晚年无限温暖。
应久昌是钱海军从“电力义工”变成“全能义工”的第一个服务对象。而产生“迭代升级”念头的那一刹那,钱海军永远忘不了。
2009年的一个双休日,钱海军给一位姓林的独居老人修日光灯,正要掏出电笔测一下,老人说“不用那么麻烦,把启辉器拿掉就好了”,一拿掉果然好了。碰上行家了!老人告诉钱海军,退休前他是船厂的八级电工,工资是“太师傅级别的”,可是年纪大了,修灯也修不了了。钱海军回想说:“八级电工,在我们行当里是神一样的存在。”他们不缺他这“一技之长”,缺的是有人问一声、扶一把,钱海军感慨万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钱海军关心结对老人,为老人送去防护用品。
从此,他把目光更多聚焦在60岁以上的独居或准独居老人群体。大到送医问药,小到登门问好,钱海军的服务范围渐渐“不着边际”起来。几年时间,他成了100多位老人没有血缘的“好儿子”。
有一次,结对老人陈文品肺气肿发作,钱海军开车送到宁波113医院,却被告知没有床位。怕老人着急,钱海军谎称在医院有熟人,转头跑去找院方商量。“我是慈溪来的,老父亲得了重病,能不能帮帮忙?”在他央求下,院方破例在心血管科加了一张床。安顿好病床,钱海军又给老人请了一名护工,一一交待细节,叮嘱“我爸爸就拜托你了”,又匆匆回单位继续上班。在老人住院的27天里,钱海军去看了6次,来回一趟车程就要三四个小时。在医院,他从不叫“陈老伯”,而是称呼老人“爸爸”,“爸爸”就此叫出了口。老人给慈溪市供电局的感谢信上有这样一段话:“我和钱海军非亲非故,他为什么待我这么好?我想,他是出于一名共产党员的爱民之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钱海军加入地方政府联防联控党员先锋队,坚守在疫情最严重的乡镇。
2014年12月2日,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发起“关爱空巢老人暖心行动”。走访中,他们得知许多老人想去首都看看,老人们也知道自身身体状况,“想想而已”。望着风烛残年的老人,钱海军这颗热心又“不忍心”了。没有路费,大家你一千我五百积少成多;有老人前列腺不好,半小时要上一趟厕所,他们便把所有沿途公厕一一标在地图上;老人不能长时间步行,每个随行志愿者提着小板凳,推着轮椅备用……经过长时间精心准备,志愿者医生给老人一一检查身体后,2017年春天,7位年龄加起来500多岁的老人坐上开往北京的火车。在慈溪坎墩街道三群村的一间矮小平房里,95岁的老兵傅万久如今时常会翻开那张定格在2017年3月1日6时48分的照片。照片上,他胸前挂着军功章,朝着冉冉升起的国旗敬礼!那天,钱海军带着他们圆了“首都梦”。
钱海军把太阳能发电设备分发给西藏游牧民。
“出圈”轰动一时,“圈内”的事却越来越杂。“小钱师傅,我们家抽水马桶堵了”“小钱师傅,我们家门关不牢,能不能来看看”……钱海军总是随叫随到。时间一长,奇怪的事发生了。再固执的老人,只要“小钱师傅”一句话,立马转变态度;钱海军去社区服务,碰到不相干的邻里吵架,马上有人说,“听小钱师傅讲句话”……
一次,钱海军去帮一家人拉电线,到了一问,原来是这家人婆媳吵架,气头上要把家隔成两间,加一路电线。钱海军坐下来,对那家儿媳说:“我们都会有老的一天,想想将来的自己啊。”就这句平平无奇的话,让婆媳两人渐渐心平气和,最后房间也没隔,电线也没拉。就这样,钱海军又多了个外号——“慈溪老娘舅”。
描写海军开训动员令心得体会报告六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当前,对于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文明的发展的确有倒向过度物质化的倾向,这是一个可见的事实。它的威胁在于,人类社会“在物质进步的祭坛上牺牲了诸多道德和精神价值”.毫无疑问,这是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而始作俑者则是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这一文明对于物质的极力追求,使得他们渐渐偏离了启蒙运动时期所确立的文化方向,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技术和消费的层面,而较少顾及那些事关人类社会真正福祉的问题。
(一)全球设计的危机。
当代世界仍然处在巨变之中,其速度之迅捷、规模之盛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而这一现象并非无源之水,而是以发轫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作为基础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设计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动因,也是果实。作为极其重要的社会现象,设计的进化受到社会力量的塑造和鼓动。与此同时,它也反过来为社会带来深刻而复杂的影响。
这个世界即使从总体上来看更加趋于平等和民主,但是我们也无法忽略这样的现实,即这里还存在着相当严峻的贫困、不公正、残酷和_的事件。因此,我们仍然很有必要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越来越拥挤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因此,设计也就十分自然地有了更多的承担,设计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理由使生活变得更美丽、更舒适,同时也更安全、更人道。
(二)当下国内的设计现实。
在全球化的当下,中国迎来了它最为繁荣和活跃的时期,改革如今已经到达“深水区”,我们一方面需要积极因应新的国际趋势,进行富有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检视当前的境况和不足,反思我们走过的道路。这种姿态应当是全方位的,它将在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各个层面逐一展开。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设计发展之路,我们看到,在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的设计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国人对于设计的了解和期待也在不断加深。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设计还有严重的不足,总体说来,我们还很缺乏原创性的设计,以及负责任、有品质的设计,我们距离“设计大国”、“创新大国”、“软实力大国”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在实践当中,则有这样这样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批评乏力,二是_缺失,它们实际上又是一体的。
就当下而言,发掘设计的道德力量,对于增进我国社会的凝聚力,提升大众生活的福祉和个体的内在幸福感,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很多证据都已显示,一个社会的道德败坏往往与城市、社区功能的弱化有直接联系,反之亦然。因此,我们有理由加紧推动中国设计的批评规范化,推进_议题的常态化。它们将会在今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变得更加生动、人性化,会逐一体现在设计实务当中。
(三)初步的看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是在下意识地使用产品、适应于产品,产品对于人而言,慢慢地成为了一种习惯。然而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到设计内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设计和商业的密切交融,这就更加使我们容易忽略设计的“全景图”,一个正在逐渐生成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而当前越来越细化的设计教育分科,这就进一步模糊了人们本已经不太清晰的视野,而忽略了作为这个概念、这个行为的某些真正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马格林指出,“将设计作为一种广义的人类活动来讨论便会处于低层次的发展阶段”.
中国设计之弊虽与批评缺失有关,但从根本来看,却是因为当前的社会缺少应有的价值观念。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活和设计才显得残缺不全,并造成了设计和批评的双重失落:它们无法产生互动(与此同时,虚浮的设计和伪劣的批评却在大行其道)。
因此,迫在眉睫的是,我们需要着手阐述设计的本质,尤其是充分论证设计与_议题的关系,而这不仅是推动设计健康发展的必需,更是事关家国命运的现实命题。
从_角度切入对设计批评的研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尽管还远不够成熟,但当前国内的设计批评研究还是显示出了多种可能性,如果从_角度切入设计批评研究,在方法层面具有特殊意义。它们虽分属不同层面,却具有明显的共同指向性。前者是设计活动接受社会反馈的过程,是健康有序的设计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或者说是另一种形式的设计生产;而后者则是隐藏在一切社会活动(当然也包括设计)背后的根本动力,是设计的价值观所在--笔者认为,它们都关乎设计活动的本质--我们姑且可以把前者看作是设计的外在形式,而后者则是设计的内在动因,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中外文献综述。
(一)设计批评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众所周知,设计理论和建筑、艺术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建筑学,由于它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都对其他门类的设计学建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建筑和设计形成了一种极为紧密而又微妙的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设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设计学的独立性也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设计批评的行为很早就已产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梁思成在1955年对北京城市规划的质疑和行动就是知名的历史公案,是非常重要的批评事件,显示出建筑界当时对于历史文脉保存的批判性思考。就总体而言,设计批评的真正起步却要等到改革开放之后,从那时起,设计批评的活动才逐渐展开,而相关的设计批评研究则在此后跟进。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设计批评开始随着中国社会发展中设计议题的逐渐展露而变得愈发急迫,另一方面,设计批评与设计史、设计理论的互动也越来越频密。在此过程中,一些中青年学者也开始进入到这个领域。就总体而言,国内的设计批评和设计_的研究都是起步不久,大约从20__年前后起,论文和专着进一步有了数量和品质的提升,对于问题的思考深度也在大大加深。
就目前情况来看,设计批评对于大多数设计圈内人来说,它已经由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慢慢发展成为一个较为熟悉的的概念。当然,和现实相比这还远远不够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批评传统、批评氛围比较稀薄的国家来说,深入扎实地探讨设计批评,对其相关基础概念进行挖掘、梳理,将会是一份长期的工作。
因此,还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有待去完成。针对设计批评的学科概念的界定、相关框架的构建,对其相关历史源流的梳理,都还需要从头做起。因此,在该学科方向内,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仍然显得十分重要。换句话说,我们对于设计批评到底是什么?它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目前这方面的探索还只是一个开始,诞生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以建筑批评为例,郑时龄的《建筑批评学》(20__)就从批评的主体论、价值论、符号论、方_、批评意识,以及建筑师的身份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建筑批评这一问题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其中既有相当篇幅的有关国外设计批评历史的介绍,同时也有许多当下国内建筑设计的案例,内外印证,联系紧密。由于作者长期从事专业教学和各类建筑实践,因此得以比较透彻地剖析批评的各个层面;而在设计批评方面,目前有这样两本教材,即杜军虎的《设计评论》(20__)和黄厚石的《设计批评》(20__),二者都较为全面地评述了设计批评的框架,对其的历史、本体、价值、范畴等概念均有谈及,为这一学科的构建铺设了道路。而李丛芹的《设计批评论纲》(20__)也是一部较为重要的、非教材类型的专业论着,该书从人与物的关系着手,以设计批评的立足点、范式、原则、主体等几个方面作为抓手,阐述了人与物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变迁。作者结合大量实例,以轻松自如的叙述方式,揭示了人与物之间的深刻联系。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于“造物”和“生生”关系的思考,清楚地表明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设计文化的深远影响,当然这也必然影响人们对于设计的批判和认识。
此外,关于设计批评的本体研究,还出现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例如,“批评是一种学术立场而非道德骂场”(田萌)、“关于设计批评的身份焦虑”(芦影,20__年)、“建构一种批评的本质”(李凯生)、“设计批评的类型研究”(刘震,20__年学位论文)、“从设计批评的现状谈起”(陶安蕙)等等。
到目前为止,针对设计批评也在进行着带有具体指向性的思考和总结,将设计批评与设计文化立场、设计的价值倾向、设计的哲学维度等等进行融合、并置的趋势,开始引发更多的关注。这一方法表明了设计批评研究的开放性,目前这方面的专着还不算多,其中比较代表性的有张犇的《设计文化视野下的设计批评研究》(20__),该书将设计批评放在设计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观察和思考,较为清晰地还原了设计的文化属性,既有历史的纵向叙述,也有对本体问题的横向思考,具有相当的说服力。设计批评是对设计价值的一种判断,因此对于设计价值的阐述也就显得十分重要。李立新的《设计价值论》(20__)一书中,就从设计价值的角度出发,专门就设计批评与设计价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这是为对设计批评的一种本体论性质的思考。在价值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设计批评所涉及的价值原则的多样性。从设计价值与批评的关系、设计价值的类型、设计价值判断的原则和标准出发,将设计批评和价值判断关系的内在逻辑层次做了清晰的梳理。其中还特别指出,设计批评不仅是一种个体性的行为,同时它也应该反映出社会整体的价值思考。此外,李乐山的《工业设计思想基础》(1997)一书把设计放在了文化的整体背景下进行观察,体现出和其他相关着作不同的立意,体现出作者视野的独特性和责任意识。该书最后一章着力于对西方现代性的回顾,用了相当篇幅来探讨现代设计的思想历史根源。这一部分看似脱略于该书的总体结构,实际上确有其必要性,这将设计背后的文明危机呈现出来。李乐山人认为西方的现代性本身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它实际上掩盖了西方工业文明内在的巨大缺陷,正是这种现代性造成了严重的_危机、社会危机,该书的具体表述虽然值得商榷,但是对于破除西方迷信,却是很好的提示。而青年学者李向锋的《寻求建筑的_话语:当代西方建筑理论及其反思》(20__),是对建筑_问题进行系统阐述的一本重要着作。该书对西方建筑_的历史、体系、研究模式、当代的实践操作以及中国当下的回应,进行了思考。其中既有历史叙述的纵线,又有横向的、并列的概念阐述。不仅深入探究了西方建筑_发展的线索,它的演化,核心议题的扩展,同时,又将这些问题同中国当下的现实加以连接,从而建立起一种结构坚实、体例完备的立体式叙述。
批评从来都不曾被局限于设计专业之内,从它诞生之日起,直到今天,这一活态的、外向的、多元多义的面貌,就一直保持着。就这一特征而言,它和历时更为久远的艺术批评、建筑批评、文艺批评一样,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允许,甚至有赖于设计之外的各类知识的积极融入。这些知识来源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多个学科,例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_学等等。这些专家所思考的视觉未必一致,但他们往往能有许多相重叠的结论和观念。在我国,这种跨领域的、多学科的批评实践总是与理论的建构并肩展开。消费社会就是关注的“靶子”之一,社会学学者郑也夫的《后物欲时代的来临》(20__年)就是一部重要的着作,本书从消费的角度着手,对当前国内的社会景况做出分析。可以预见的是,设计批评走向多学科的交流,这不仅是学科发展的自然态势,而且也将成为设计学自身的一种要求。
事实证明,设计批评的发展往不仅需要从现实当中汲取养分,而且针对自身的文明基因,设计批评也需要有属于我国自身的理论建构。因此,回顾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当中去寻找设计发展的逻辑,建构其中的社会、文化、_维度,探索具有本土意义的批评范式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一方面,柳冠中的“事理学”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尽管作为一种理论模型,它的实践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论证。但这一范式对于完善我们的设计批评,建立中国设计批评的_标准而言,却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针对设计史以及重要设计流派的研究中,往往有许多是关于设计批评的发展研究。例如,“乌尔姆设计学院教育思想研究”(徐昊,20__年学位论文)、“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设计思想研究”(廖前兰,20__年)、“都市乌托邦的批评理论:读威尼斯学派的三本着作”(李翔宁,20__年)、“雷纳班汉姆及其设计批评观”(关玲,20__年学位论文)、“批评包豪斯”(翟墨,20__年)、“事实与价值:卢斯装饰批判的批判”(黄厚石,20__年学位论文)等等。
针对那些专门的设计领域、设计专业,批评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在以往的研究当中,设计批评的思考几乎都是下意识地围绕着工业设计展开,严格地说来,这当然和设计史研究历来偏重工业设计的倾向不无关系,但这种以工业设计“一家独大”的局面也在渐渐得到改观,在服装、景观,平面甚至动画专业当中,相关的批评研究正配合着批评实践的展开而得到深入的发展。例如由李超德、张蓓蓓共同撰写的《服装评论》(20__),该书针对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有针对性的批评研究,对于当下的服装设计批评的发展倾向有着全局式的认识,同时又不乏对历史的回望、关照,不失对服装设计自身专业特性的冷静思考。而在景观设计领域,俞孔坚也凭借着他一系列的专业实践和带有明显批评思考的着作而推动了设计的发展,他的《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岐江公园案例》(20__)、《回到土地》(20__)都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作品。
2.国外研究情况。
就设计批评在国外的发展、研究发展情况来看,它要早于国内。就工业设计的批评来看,它应以19世纪中叶作为起点,但其雏形又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而在建筑学领域,批评的行为和范式形成的时间还要更早。在经历了这种漫长的发展之后,批评在西方设计领域已经不只是一种学科的的概念,更已经成为一种人们的自觉意识,熔铸到人们的设计意识当中。在建筑师、设计师和大众的思考当中,处处显示出这种批评意识的存在。
早期的设计批评和建筑批评联系紧密,批评家往往代行设计批评的职责,这和当时的设计尚未走向独立化有关,而早期的设计也总是被看作是附属于建筑和室内环境的,因此,设计总是被习惯性地放在总体的环境当中进行观察。在当时的设计史、设计理论的研究当中,也常常会将批评意识融入其中。历史写作本身有时就会映射出作者个人的价值立场。由于时代的局限,历史写作往往成为一种表达立场和批判性的载体。这在佩夫斯纳和吉迪翁的历史研究中,就体现出这一点,作为现代主义的拥趸,他们借助于历史研究表达出这样的一种立场。
设计批评早已经超出了旧有的框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一种文化与社会力量,它在信奉激进主义的设计师与创作者手中,更是成为一种直接干预社会生活的利器,用设计的语言去批判社会。1964年,英国设计师肯·加兰德(kengarland)发表了着名的《要事第一》(《thefirstthingsfirstmanifesto》),这是一部设计宣言。加兰德通过这样一种行为,号召设计师回归设计的人文主义精神当中,以此来对抗一个商业氛围浓烈的时代。这份宣言是当时的英国设计师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回应,呼吁社会重新回归到一个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模式。1971年,德国沃尔夫冈豪格(wolfganghaug)的《商品美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外观、性和广告》,这是代表兰克福学派社会批评的经典作品,对于充斥在商品社会当中的广告展开了尖锐批判,对于大量充斥在市场上的商品产生的不良社会效应进行了消费文化的批判。
1970年代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是维克多·帕帕奈克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1972),作为横跨设计批评和_两大领域的一部经典着作,该书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对于资本主义设计问题的_和环境思考。首次提出设计_概念的一部着作。从生态道德、社会道德等方面对现代设计进行了深度的反省,设计_从这时起,展示了设计_思考的多元性。书中还以大量的实例,证明了设计_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展示了设计的局限性,以及设计发展有可能达到的水平。
英国学者爱丽丝·劳丝瑟恩的《设计:为更好的世界》(20__),也以一种较为通俗、流畅的书写方式,对设计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批评。针对正身处技术化时代的设计加以思考和想象。在各个专门的设计领域中,有着专业指向性的设计批评也在迅速展开。例如,《lookingcloser》是一套不定期出版的学术刊物(编辑者包括迈克尔·别拉特、威廉·德兰特和斯蒂文·海勒等人)。其中的《lookingcloser4:criticalwrittingsongraphicdesign》汇集了自1997年到20__年这三年间一些重要的、和平面设计批评有关的文章,它们发表在各类专业性或者具有普及性质的刊物当中,涉及到和平面设计有关的各类话题:例如,号召平面设计师们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或者是探讨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不断壮大的视觉文化力量。
(二)设计_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设计_问题的思考在最近数十年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最近的十年里,学术界的思考一步步落到了实处,这是可喜的现象。在此过程当中,一些专业杂志为设计_讨的讨论搭建了话语平台,一些重要的学术讨论、学术会议先后进行。例如,20__年,《美术观察》第6期,就以“设计_:从人机适合到人际和谐”为专题,在“观察家”栏目对这一问题做过最初的讨论。
由《装饰》杂志社和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共同主办的“20__全国设计_教育论坛”在杭州举行,此次大会以“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设计_教育问题”为主题,围绕设计_的内涵、设计_与职业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_和设计_教育问题等议题展开讨论,论坛结束后通过了《杭州宣言--关于设计_反思的倡议》.
一些重要的设计展览也开始针对设计的_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这类活动并不只限于图片、展品本身,往往还囊括了论坛、会议等活动,从而增进了_议题思考的深度。20__年度10月26日到30日,在北京召开了“北京世界设计大会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为“信”(象征「信息」的沟通与「信念」的传递,以谋求透明与互信的对话及跨界的全球合作)。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信”,下设四个专题,分别是“获益”、“和谐”、“交流”、“定义”,其中的主题演讲涉及到这样一些具体的内容,例如“为更多人的设计”、“可持续发展与设计师的当下责任”、“生态政策:义务或者负担”、audrabuck-coleman、markbiddle等美国学者则提出“连接多样性:设计教育中的_思考”.
此外,一些大型展览、博览会也在中国相继召开,这不仅有力地拓展了国内设计界的专业视野,增进了他们对某些普适的设计价值的认识,同时也有力地加强了专业内外人士的沟通交流,使得设计_这类看似枯燥的议题也能够为大众所了解,进而促进他们的认同。例如,20__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次大型的博览会以“和谐城市”作为理念,对中国文化的和谐、中庸理念进行全新的、鲜活的诠释,将设计_议题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议题结合到了一起,从而推动了设计_学和设计实践的结合。
除了这些规模较大的专业会议和论坛活动之外,一些较小规模的学术沙龙活动也在不断涌现,反映出_思考的多层次性和议题的多元。例如,20__年9月17日,北京市级人才强教项目建筑_学学术创新团队举办“建筑_与城市文化”学术沙龙。需要指出的是,_问题已经不光是学术活动的目标,它正在成为社会各界受关注的焦点;同时作为一个全球性议题,它也激发起跨领域、跨文化、跨民族的对话、思考。例如,作为策划周密的专题性展览的一部分,会议论坛构成了一个目标极为明确的整体,往往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在20__年成功举办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是近年来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设计活动,本次活动以“仁:设计的善意”为主题--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鲜明的信号,无论是“仁爱”,还是“善意”,都直接指向_问题的内核--.它关注的问题很多,在分论坛部分:社会、能源、环境保护、城市化和全球化、弱势群体,消费批评和设计_等等都被。对于“仁”、“善意”这类概念的提出,表明了中国设计界对于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再度肯定。
随着设计_逐渐在国内引发关注,对于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帕帕奈克也渐渐为人关注,对这个人物思想所做的系统性研究也正在拉开序幕,其中杨莹(中国美术学院)的硕士论文就颇有代表性,论文题为“维克·帕帕奈克及其设计理论研究”(20__)。
该文从战后设计的消费社会背景出发,追述帕帕奈克的人生,并对其思想,即设计师责任体系加以研究,从而呈现了_议题与设计师职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当前国内的设计师责任思考,建立了理论的高度。
周博的《现代设计思想史》(20__)是近年来相关着作中颇为扎实、稳健的一部。对西方设计_做了总体性的回顾,对二战后的设计_发展,尤其是帕帕奈克的设计思考进行了评述,将帕帕奈克的设计_思考放在了学科发展的历史当中,脉络清晰,结构合理。该书将帕帕奈克的思想放在设计_的历史脉络当中,进行梳理和考察,这一方面表明了_议题的历史性,和某些稳固、坚实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帕帕奈克前瞻性的、独特性的设计思考。
近年来,以“设计_”为主题进行申报的高层次的课题也有不少,其中更包括:“20世纪西方设计思想研究”(20__年,周博)、“19世纪后半叶英国设计思想述评”(20__年,周志)、“中国节约型社会的造物设计思想研究”(20__年,杨先艺)等等。
_议题也常常和性别议题相关,所以女性主义设计、建筑的研究也自然归属于这个领域。在这方面,滕静茹的博士论文《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若干议题》较有代表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该文以女性主义的发展历史作为视角,分别对女性在建筑专业、建筑环境中的地位进行分析、思考。其中涉及女性建筑师的角色、女性建筑设计、女性的建筑设计教育、女性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的关系等多个问题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思考。较为深入地展示了女性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_境遇。这种将女性主义作为切入点的研究方法,融合了理论与现实,是对以男性为主导的教育模式、社会环境的全面反思,具有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2.国外研究情况。
由德国建筑史学家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撰写的《建筑理论史》初版于1985年,这是关于建筑理论和建筑批评史研究的经典之作。该书的内容上迄古罗马,下至20世纪70、80年代,内容浩瀚庞杂,作者却能条分缕析,从容道来。其中既有历史的纵向梳理,也有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作并置的、呼应的研究。将文艺复兴以来西欧建筑、规划、园林等方面的理论、批评做了清晰、整体,而又不失情节的描述。并且始终保持前后的贯通,对建筑理论的关键性价值概念的发展、演化进行了陈述。
建筑批评和建筑理论、建筑史的紧密逻辑关系在该书中有清楚的呈现。
由美国设计学者维克多·马格林和理查德·布坎南合作编辑的《发现设计--设计研究探讨》出版于1995年,其中的“价值与责任”部分专门辑录了三篇论文,代表着1990年代设计_研究发明的较高水平成果。其中由卡尔·米查姆撰写的“设计中的_学”一文,从哲学和_学的视角,对设计的_本质做了清晰的陈述,对_在设计体系中存在的必然性做了诠释。作者认为,设计不单纯是技术和审美的问题,它同样也无法脱开_学的本质。而_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要把设计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观察,而不能任由设计沦为孤立的、自私的社会现象。而托尼·弗莱的“神圣设计--再创造理论”则从神圣信念的角度谈到设计的发展,认为设计肩负有重新联系自然与文化的责任。这些思考都将设计的_思考摆在了_学和人类文化建设的高度,拓宽了设计思维。《e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是一本论文集,一部由平面设计师(agi会员)所提供的一部思想汇编,这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平面设计的社会角色的。作者们多为拥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其中很多人结合自己的设计实践谈到设计的责任问题。但就平面设计这一载体而言,相比于工业设计和室内设计,它的社会价值往往受到忽略,而对于设计师而言,重新树立起对于这一专业方向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美国学者哈尔·福斯特出版于20__年的《设计之罪》,既包括设计和艺术的批评文章8篇,福斯特认为,设计已经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体系之下膨胀起来,其中的“设计与罪恶”、“建筑大师”等文章,早期的设计批评和建筑批评联系紧密,批评家往往代行设计批评的职责,这和当时的设计尚未走向独立化有关,而早期的设计也总是被看作是附属于建筑和室内环境的,因此,设计总是被习惯性地放在总体的环境当中进行观察,这种特征无论是在19世纪的英国,还是20世纪初的德国,都体现出这一点。
在近来的许多设计史着作中,有许多都会很自然地涉及到对设计批评和_问题的描述,因为在现代设计史的写作过程中,这些内容几乎总是会十分自然地融汇进来。
比如乔纳森·m·伍德姆所着的《20世纪的设计》一书,就有“设计与社会责任”一章。全面地回顾了二战后以来西方各国设计与设计的社会责任的互动关系。显示出二战之后,设计界和制造业对于消费者群体利益的思考和认识。诸如战后的英国、美国设计界对于消费者权益的关心、设计师对于大众健康,以及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
从历史的角度,反映出二战以来设计道德责任的逐渐复苏,此外也包括设计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回应,同时还探讨了绿色设计。
而在《真实的设计:荷兰现代主义与视觉识别》一书中,针对荷兰在20设计的平面设计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荷兰的平面设计中的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对于它在战后阶段同荷兰企业的合作与矛盾着墨较多,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荷兰设计师对于自身设计文化的反思,以及关于设计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展开的诸多思考。例如,保罗·贝茨(paulbetts)的《日常用品的_:一部西德工业设计的文化史》(20__)(《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在关于西德设计发展的历史的记录当中,有着对于德国设计思潮发展的相关记录,其中在关于乌尔姆学校的发展、变迁历史当中,记录了设计设计理念发展的相关情况。虽然不是专门的设计批评论着,但有助于我们了解德国设计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批评的意识也就自然地融入其中。
此外也有专门的设计评论集出版。维克多·马格林的设计论文集《人造世界的策略》(20__年),其中有多篇文章涉及_议题,对在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如何进行设计_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他指出了设计_发展的滞后性,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人们仅仅停留在批评的层面,就会使得议题变得空泛无力。真正重要的是,要积极推动_议题朝着现实的方向去发展,令_议题与当下的现实环境相互结合。譬如,对于设计师来说,他们需要思考的也许是,能否在主流的消费文化之外构想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设计实践模式,从而超越当前的商业局限。因此,马格林认为,_的思考需要结合实际的设计项目进行,方才具有实质意义。
新泽西州理工学院建筑系教授莱斯利·凯恩斯·魏慈曼(lesliekanesweisman)的《设计的歧视:「男造」环境的女性主义批判》(1992),从公共空间和家庭空间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女性在其中的弱势地位,而女性在其中的问题又和阶层、种族等问题掺杂在一起,作者不仅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视和女性在这样不同的空间结构中所处的劣势地位,而且试图去探究如何建构起一种新的更加平等、更加符合不同种族和阶层期待的新型的空间关系,该书从大量时间案例当中推进了理论思考的深度。
在近年来的很多设计研究文献中,也都会针对设计的“社会价值”、设计的“_价值”、“道德”等展开相关的研究,这个部分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对设计_问题的相关研究。例如,荷兰设计师、作家基斯·杜思特(keesdorst)的《了解设计》(《understandingdesign》)一书,就对设计的道德价值和设计师的责任问题进行了论述。
此外,设计_也在今天西方的设计实践当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美国学者唐纳德·诺曼既是设计教育家,同时也是设计师和理论家。他的着作关注于设计的人性化服务,并且在设计研究中注入了对“人-机”情感问题的思考。他的着作《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就重点探讨了这个问题,他在该书书中,将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即本能层次设计、行为层次设计和反思层次设计。这三个层次的设计从根本上看,共同满足了我们对于设计的需求,设计的体验就建立在这样三个层次当中,人和设计之间的交流就是通过这样三个层次建立起来。人对于设计的多层级的需求,实际上就已经表明了人潜在的多种需求,例如、愉悦、美感、兴奋以及其他的各类因素,而设计理所因当地能够回应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对于当下和未来的许多商品,特别是那些智能产品而言,设计将要全面地回应这些问题。因此,这实际上也就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了人的_问题的多种需求。诺曼通过大量的实例和论述,向我们表明,设计需要在情感层面回应我们的需求。
20__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威廉·麦唐诺(williammcdonough)和德国吕内堡大学化学教授迈克尔·布朗嘉(michaelbraungart)(前者是“永续建筑运动”的棋手,而后者则是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合作出版了《从摇篮到摇篮:绿色经济的设计提案》(《cradletocradle:remakingthewaywemakethings》),这也标志着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已经开始着手推动可持续设计的发展。该书通过回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发展模式,深刻反思人类的贪欲,指出应该从新经济的角度入手,以设计作为引擎,来推动社会良性、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从自身的产业实践出发,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案例作为依据。
三、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
作为我国设计学科的新兴议题,“设计批评”的研究可以有多种路径、多重选择。
事实上,设计批评和设计_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因此,将二者并列起来研究,将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路径,因为它们都关乎设计的本质。批评是推动设计的方法、手段,而_则是设计的立场、内核。而从当前的研究成果看,尽管对于设计批评和设计_的研究都在不断推进当中,但却鲜有将这二者并列起来作专题讨论的。
研究意义:
(一)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西方设计批评和设计_议题的全面理解,这也是对惯常的设计史研究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我们推动国内设计学科的建设和完善。现代设计本质上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从设计学科的发展来看,我们很有必要加强现有资源的整合力度。为了推动当下“设计批评”的实践和研究,我们有必要从“设计_”入手,进一步思考设计批评的理论构建。
(二)本研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设计学本体的认识。有力地增强设计批评与设计_、设计史、环境议题、社会学的横向交流,从而夯实当前设计学研究的基础。这就证明设计自身具有和各类社会议题进行横向交流的可能,证明了设计学科自身的发展潜能。设计批评始终受到来自各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主导。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课题的研究或将有助于推动当下国内设计批评的发展。通过对西方设计批评在历史和学理的回溯,我们将可以深化对于当前国内设计批评发展状况的把握,提升我们的实际操作水平。因此,我们需要从眼下的现实情境中有所超脱,通过回溯现代设计产生的原点,梳理其发展脉络以总结经验。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通过技术、审美、社会和生态这四个基本维度,课题对现代西方设计批评的面貌做出整体的勾勒,呈现出设计与西方社会充满矛盾的二元关系。如果把它们比作“同路人”也未尝不可,它们无法相互分离,彼此之间有时嘘寒问暖,有时也龃龉不断。
可以说,在设计发展的目标和人类真实需求之间,总是存有差距。尽管这二者的总体方向一致,但它们并不是始终重合的、默契的。人类在膨胀的_驱动下,有时可能制造出不合格的设计、“坏设计”,甚至是_的设计,而这已经为历史所证实。
此外,这里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思考:
首先,当前的研究有一种趋势,似乎谈论_,试图否认人类的中心地位。对于这种论调,在笔者看来,不仅显得不诚实,而且也是自欺欺人的。对“人类-世界”这一主客关系的重新调整,并不能够回避人类作为主体的事实,对这一主体的任何弱化,都将造成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目标的模糊--这就如同一个没有主语的句子一样,它无法准确传递信息--任何企图否定这一事实的思考,那种虚化的“区去中心化”,倒是既有可能导致逻辑和实践层面的困境。因此,不用回避人类中心论的问题,我们应当坦率地承认,人类自身的存在、延续和永续的发展是我们关心的根本问题,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与之同时出现的。
其次,研究设计_,为了防止这个议题变得空泛化、概念化,因此,课题始终将“人”作为核心,由此辐射状地连接到各个不同的话题当中,譬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自我与他者等等。试图呈现“人”的矛盾性、多元性、复杂性,这个“人”既可以是指作为整体的人、具有共同属性的人、有着相同诉求的人,同时也可以是作为个体的人、具体的人、有着特殊要求的人。围绕着“人”这个核心来展开思考,但尽可能用超脱于西方的立站到场来思考设计批评与设计_问题,由于一体的宽泛,这里的论述必定也是运动的、发展的、开放的。
再次,应以尽可能客观、理性的态度去思考技术文明和消费社会带给人类的影响,倘若无视、或者回避人类在近两个多世纪以来的成就,那就等于是彻底否定了启蒙运动以来的人类成果,那么这不仅武断,而且也愚不可及。同时也要以敏锐的直觉,去判断技术理性带来的异化。
最终,本课题所探讨的设计批评指向了_的议题,设计在_这个层面上的意义得到凸显。这会触及不同层面的问题和现象,其中既要呈现具体的“物”,又要梳理出“物”对人类个体、社会和自然等造成的直接后果、潜在影响。随着目标的扩大,其结果也必然由“人类中心”延伸为“去中心化”的_思考,这就是由微观而宏观,由具体而抽象,由“小善”而致“大善”的过程。
五、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西方设计批评的历史追溯
第一节由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物质文明的观念变迁
一、_的价值:造物与_的和谐统一
二、对待技术的态度
三、对待奢侈品与消费的态度
四、理性的原则
第二节启蒙运动时期
一、理性主义的崛起:批评的基础
二、批评与_价值
第三节现代设计的多元维度
第二章设计批评的技术维度
第一节工业革命与社会进步
第二节人性化议题:人与机器的抗争、妥协
一、技术革新和现代工业
二、19世纪英国对待工业化和设计的反思
三、穆特修斯的选择:个性化,还是标准化?
四、美国工业的选择:欢迎机器,但要适度
第三节乌托邦议题:人与社会的融合
一、设计与“的善”
二、格罗皮乌斯的教育尝试和_思考
三、纳吉的教育与思考:以人为中心
第三章设计批评的审美维度
第一节个人主义、审美与消费社会
第二节装饰议题:诚实与虚伪
一、不合时宜的装饰
二、装饰之罪
第三节风格议题:被物驱使的人
一、个人主义与商业活动
二、消费社会的矛盾性:个人与社会的分离
三、对广告和商业文化的批判
四、对废止和“流线型”的迷狂
第四章设计批评的社会维度
第一节平等与安全的议题
一、时尚与女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安全:由“消费者”转向“用户”
三、设计师的觉醒
第二节设计师的责任议题:乌尔姆观念的变迁
一、包豪斯的影响
二、要求理性的声音
三、在科学之外寻求人性
第三节帕帕奈克的历史贡献
一、对消费社会的批评
二、对设计师的定位
第五章设计批评的生态维度
第一节生态议题的紧迫
一、过度膨胀的技术文明
二、越演越烈的环境压力
第二节人-社会-自然:从分离到统一
一、现代主义者的生态设计观
二、由“个体”走向“共同体”
第三节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一、新的_思考与可持续发展
二、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三、面向大众的设计批评
第六章设计批评的主体
第一节设计批评与设计改革者
第二节设计批评与设计教育
第三节设计批评与职业设计师
第四节设计批评与大众
六、写作计划
(略)
七、参考文献
一、专着
1.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之于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__年
2.杜维明,《对话与创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年
3.杜军虎,《设计评论》,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__年
4.黄厚石,《设计批评》,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__年
5.海军,《设计之重》,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__年
6.何怀宏,《_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__年
7.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__年
8.邵宏主编,颜勇,黄虹,等编着,《西方设计:一部为生活制作艺术的历史》,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__年
9.李超德,《设计美学》,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__年
10.李超德,《服装评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__年
11.李丛芹,《设计批评论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__年
12.李立新,《设计价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__年
13.金观涛,《历史的巨镜》,北京:法律出版社,20__年
14.袁熙旸,《非典型设计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__年
15.(台)杨冠政,《环境教育》,台北: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6.郑时龄,《建筑批评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__年
17.姚民义编着,《德国现代设计教育概述--从20世纪至21世纪初》,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__年
18.张犇着,《设计文化视野下的设计批评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__年
19.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史论部编译,《设计真言: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经典文选》,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__年
20.陈嘉明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__年
……
二、论文
1.李超德,从亚历山大·麦昆的设计看设计_[j].中国服饰,20__(1)
2.周宪,现代性的张力--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j].文学评论,1999(1)
3.李超德,绿色生态设计观--服饰文化内涵的新注解[j].江苏纺织,20__(8):18-20
4.阿马蒂亚·森,斯密的市场从来不单独存在[j].社会学家茶座,20__(1):87-88
5.于文杰,杨玲,英国19世纪情感社会主义及其历史演进[j].史学集刊,20__(2):21-27
6.(英)彭妮·斯帕克着,汪芸译,英国设计,从威廉·莫里斯到今天[j].装饰,20__(11):14-20
7.李向锋着,寻求建筑的_话语[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__(7):278-280
8.陈喆,艾英旭着,西方关于建筑_问题的研究[j].建筑师,20__(12):96-99
9.滕静茹,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若干议题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__
10.杨莹,维克多·帕帕奈克及其设计理论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__
11.王书道,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反思与整合[j].《天中学刊》,20__(12):20-25
12.陈炜,提出设计_概念的必要性[j].《美术观察》,20__(6):103-103
13.江牧,设计_之道[j].《包装工程》,20__,27(6):318-320
14.李砚祖,从功利到_--设计艺术的境界与哲学之道[j].《文艺研究》,20__(10):100-109
15.王慧然,理性主义与西方现代性危机[j].《学术交流》,20__(6):21-24
16.尤西林,“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梳理[j].《思想战线》,20__(5):81-83
17.文兵,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j].《暨南学报》,20__(1):22-28
18.崔雪茹,西方个人主义源流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_(4):162-170
19.黄显中,个人主义与市民社会--关于个人主义的一种解释[j].《_学研究》,20__(11):86-90
20.储智勇,近代个人主义的兴起及其品性[j].《浙江社会科学》,20__(8):76-81
……
三、外文文献资料
thschild,designandfeminism:re-visioningspaces,nswick:rutgersuniversitypress,1999
lark,davidbrody,designstudies::bloomsburyacademic,20__
_coles,designandar::whitechapelgalleryandthemitpress,20__
ming,:routledge,20__
arsack,essaysondesign1::booth-clibborneditions,1997
thdavis,graphicdesigninconte_t::thameshudsonltd,20__
,humanfactorsinproductdesign::taylorfrancis,1999
skett,:thamesandhudsonltd,1980
dloewy,k:theoverlookpress,1988
ynsleyandcharlottegrant,imaginedinteriors::vapublications,20__
inapassuth,:thamesandhudson,1985
iedgiedion,mechanizationtakescommand:acontributiontoanonymous-histor.o_ford:o_forduniversitypress,1969
conrads,:mitpress,1971
opha·hoesch,siemensindustrialdesign:antz
fallan,scandinaviandesign::berg,20__
pegarner,e:taschengmnh,20__
margolin,thestruggleforutopia:rodchenko,lissitzky,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7
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rnia:theregentsoftheuniversity,20__
orman,k:allworthpress,20__
ees-maffei,rebeccahouze,:berg,20__
gropius,:faberandfaberlimited,1965
ye,:herbertpress,1978
ess,rachelcooper,thedesigne_perience::ashgatepublishinglimited,20__
heller,,te_tsontype:k:allworthpress,20__
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__
dam:bispublishers,20__
ingpornotopia:k: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20__
o:academychicagopublishers,1981
描写海军开训动员令心得体会报告七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当前,对于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文明的发展的确有倒向过度物质化的倾向,这是一个可见的事实。它的威胁在于,人类社会“在物质进步的祭坛上牺牲了诸多道德和精神价值”.毫无疑问,这是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而始作俑者则是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这一文明对于物质的极力追求,使得他们渐渐偏离了启蒙运动时期所确立的文化方向,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技术和消费的层面,而较少顾及那些事关人类社会真正福祉的问题。
(一)全球设计的危机。
当代世界仍然处在巨变之中,其速度之迅捷、规模之盛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而这一现象并非无源之水,而是以发轫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作为基础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设计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动因,也是果实。作为极其重要的社会现象,设计的进化受到社会力量的塑造和鼓动。与此同时,它也反过来为社会带来深刻而复杂的影响。
这个世界即使从总体上来看更加趋于平等和民主,但是我们也无法忽略这样的现实,即这里还存在着相当严峻的贫困、不公正、残酷和_的事件。因此,我们仍然很有必要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越来越拥挤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因此,设计也就十分自然地有了更多的承担,设计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理由使生活变得更美丽、更舒适,同时也更安全、更人道。
(二)当下国内的设计现实。
在全球化的当下,中国迎来了它最为繁荣和活跃的时期,改革如今已经到达“深水区”,我们一方面需要积极因应新的国际趋势,进行富有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检视当前的境况和不足,反思我们走过的道路。这种姿态应当是全方位的,它将在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各个层面逐一展开。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设计发展之路,我们看到,在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的设计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国人对于设计的了解和期待也在不断加深。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设计还有严重的不足,总体说来,我们还很缺乏原创性的设计,以及负责任、有品质的设计,我们距离“设计大国”、“创新大国”、“软实力大国”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在实践当中,则有这样这样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批评乏力,二是_缺失,它们实际上又是一体的。
就当下而言,发掘设计的道德力量,对于增进我国社会的凝聚力,提升大众生活的福祉和个体的内在幸福感,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很多证据都已显示,一个社会的道德败坏往往与城市、社区功能的弱化有直接联系,反之亦然。因此,我们有理由加紧推动中国设计的批评规范化,推进_议题的常态化。它们将会在今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变得更加生动、人性化,会逐一体现在设计实务当中。
(三)初步的看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是在下意识地使用产品、适应于产品,产品对于人而言,慢慢地成为了一种习惯。然而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到设计内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设计和商业的密切交融,这就更加使我们容易忽略设计的“全景图”,一个正在逐渐生成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而当前越来越细化的设计教育分科,这就进一步模糊了人们本已经不太清晰的视野,而忽略了作为这个概念、这个行为的某些真正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马格林指出,“将设计作为一种广义的人类活动来讨论便会处于低层次的发展阶段”.
中国设计之弊虽与批评缺失有关,但从根本来看,却是因为当前的社会缺少应有的价值观念。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活和设计才显得残缺不全,并造成了设计和批评的双重失落:它们无法产生互动(与此同时,虚浮的设计和伪劣的批评却在大行其道)。
因此,迫在眉睫的是,我们需要着手阐述设计的本质,尤其是充分论证设计与_议题的关系,而这不仅是推动设计健康发展的必需,更是事关家国命运的现实命题。
从_角度切入对设计批评的研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尽管还远不够成熟,但当前国内的设计批评研究还是显示出了多种可能性,如果从_角度切入设计批评研究,在方法层面具有特殊意义。它们虽分属不同层面,却具有明显的共同指向性。前者是设计活动接受社会反馈的过程,是健康有序的设计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或者说是另一种形式的设计生产;而后者则是隐藏在一切社会活动(当然也包括设计)背后的根本动力,是设计的价值观所在--笔者认为,它们都关乎设计活动的本质--我们姑且可以把前者看作是设计的外在形式,而后者则是设计的内在动因,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中外文献综述。
(一)设计批评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众所周知,设计理论和建筑、艺术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建筑学,由于它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都对其他门类的设计学建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建筑和设计形成了一种极为紧密而又微妙的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设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设计学的独立性也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设计批评的行为很早就已产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梁思成在1955年对北京城市规划的质疑和行动就是知名的历史公案,是非常重要的批评事件,显示出建筑界当时对于历史文脉保存的批判性思考。就总体而言,设计批评的真正起步却要等到改革开放之后,从那时起,设计批评的活动才逐渐展开,而相关的设计批评研究则在此后跟进。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设计批评开始随着中国社会发展中设计议题的逐渐展露而变得愈发急迫,另一方面,设计批评与设计史、设计理论的互动也越来越频密。在此过程中,一些中青年学者也开始进入到这个领域。就总体而言,国内的设计批评和设计_的研究都是起步不久,大约从20__年前后起,论文和专着进一步有了数量和品质的提升,对于问题的思考深度也在大大加深。
就目前情况来看,设计批评对于大多数设计圈内人来说,它已经由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慢慢发展成为一个较为熟悉的的概念。当然,和现实相比这还远远不够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批评传统、批评氛围比较稀薄的国家来说,深入扎实地探讨设计批评,对其相关基础概念进行挖掘、梳理,将会是一份长期的工作。
因此,还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有待去完成。针对设计批评的学科概念的界定、相关框架的构建,对其相关历史源流的梳理,都还需要从头做起。因此,在该学科方向内,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仍然显得十分重要。换句话说,我们对于设计批评到底是什么?它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目前这方面的探索还只是一个开始,诞生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以建筑批评为例,郑时龄的《建筑批评学》(20__)就从批评的主体论、价值论、符号论、方_、批评意识,以及建筑师的身份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建筑批评这一问题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其中既有相当篇幅的有关国外设计批评历史的介绍,同时也有许多当下国内建筑设计的案例,内外印证,联系紧密。由于作者长期从事专业教学和各类建筑实践,因此得以比较透彻地剖析批评的各个层面;而在设计批评方面,目前有这样两本教材,即杜军虎的《设计评论》(20__)和黄厚石的《设计批评》(20__),二者都较为全面地评述了设计批评的框架,对其的历史、本体、价值、范畴等概念均有谈及,为这一学科的构建铺设了道路。而李丛芹的《设计批评论纲》(20__)也是一部较为重要的、非教材类型的专业论着,该书从人与物的关系着手,以设计批评的立足点、范式、原则、主体等几个方面作为抓手,阐述了人与物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变迁。作者结合大量实例,以轻松自如的叙述方式,揭示了人与物之间的深刻联系。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于“造物”和“生生”关系的思考,清楚地表明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设计文化的深远影响,当然这也必然影响人们对于设计的批判和认识。
此外,关于设计批评的本体研究,还出现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例如,“批评是一种学术立场而非道德骂场”(田萌)、“关于设计批评的身份焦虑”(芦影,20__年)、“建构一种批评的本质”(李凯生)、“设计批评的类型研究”(刘震,20__年学位论文)、“从设计批评的现状谈起”(陶安蕙)等等。
到目前为止,针对设计批评也在进行着带有具体指向性的思考和总结,将设计批评与设计文化立场、设计的价值倾向、设计的哲学维度等等进行融合、并置的趋势,开始引发更多的关注。这一方法表明了设计批评研究的开放性,目前这方面的专着还不算多,其中比较代表性的有张犇的《设计文化视野下的设计批评研究》(20__),该书将设计批评放在设计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观察和思考,较为清晰地还原了设计的文化属性,既有历史的纵向叙述,也有对本体问题的横向思考,具有相当的说服力。设计批评是对设计价值的一种判断,因此对于设计价值的阐述也就显得十分重要。李立新的《设计价值论》(20__)一书中,就从设计价值的角度出发,专门就设计批评与设计价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这是为对设计批评的一种本体论性质的思考。在价值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设计批评所涉及的价值原则的多样性。从设计价值与批评的关系、设计价值的类型、设计价值判断的原则和标准出发,将设计批评和价值判断关系的内在逻辑层次做了清晰的梳理。其中还特别指出,设计批评不仅是一种个体性的行为,同时它也应该反映出社会整体的价值思考。此外,李乐山的《工业设计思想基础》(1997)一书把设计放在了文化的整体背景下进行观察,体现出和其他相关着作不同的立意,体现出作者视野的独特性和责任意识。该书最后一章着力于对西方现代性的回顾,用了相当篇幅来探讨现代设计的思想历史根源。这一部分看似脱略于该书的总体结构,实际上确有其必要性,这将设计背后的文明危机呈现出来。李乐山人认为西方的现代性本身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它实际上掩盖了西方工业文明内在的巨大缺陷,正是这种现代性造成了严重的_危机、社会危机,该书的具体表述虽然值得商榷,但是对于破除西方迷信,却是很好的提示。而青年学者李向锋的《寻求建筑的_话语:当代西方建筑理论及其反思》(20__),是对建筑_问题进行系统阐述的一本重要着作。该书对西方建筑_的历史、体系、研究模式、当代的实践操作以及中国当下的回应,进行了思考。其中既有历史叙述的纵线,又有横向的、并列的概念阐述。不仅深入探究了西方建筑_发展的线索,它的演化,核心议题的扩展,同时,又将这些问题同中国当下的现实加以连接,从而建立起一种结构坚实、体例完备的立体式叙述。
批评从来都不曾被局限于设计专业之内,从它诞生之日起,直到今天,这一活态的、外向的、多元多义的面貌,就一直保持着。就这一特征而言,它和历时更为久远的艺术批评、建筑批评、文艺批评一样,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允许,甚至有赖于设计之外的各类知识的积极融入。这些知识来源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多个学科,例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_学等等。这些专家所思考的视觉未必一致,但他们往往能有许多相重叠的结论和观念。在我国,这种跨领域的、多学科的批评实践总是与理论的建构并肩展开。消费社会就是关注的“靶子”之一,社会学学者郑也夫的《后物欲时代的来临》(20__年)就是一部重要的着作,本书从消费的角度着手,对当前国内的社会景况做出分析。可以预见的是,设计批评走向多学科的交流,这不仅是学科发展的自然态势,而且也将成为设计学自身的一种要求。
事实证明,设计批评的发展往不仅需要从现实当中汲取养分,而且针对自身的文明基因,设计批评也需要有属于我国自身的理论建构。因此,回顾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当中去寻找设计发展的逻辑,建构其中的社会、文化、_维度,探索具有本土意义的批评范式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一方面,柳冠中的“事理学”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尽管作为一种理论模型,它的实践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论证。但这一范式对于完善我们的设计批评,建立中国设计批评的_标准而言,却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针对设计史以及重要设计流派的研究中,往往有许多是关于设计批评的发展研究。例如,“乌尔姆设计学院教育思想研究”(徐昊,20__年学位论文)、“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设计思想研究”(廖前兰,20__年)、“都市乌托邦的批评理论:读威尼斯学派的三本着作”(李翔宁,20__年)、“雷纳班汉姆及其设计批评观”(关玲,20__年学位论文)、“批评包豪斯”(翟墨,20__年)、“事实与价值:卢斯装饰批判的批判”(黄厚石,20__年学位论文)等等。
针对那些专门的设计领域、设计专业,批评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在以往的研究当中,设计批评的思考几乎都是下意识地围绕着工业设计展开,严格地说来,这当然和设计史研究历来偏重工业设计的倾向不无关系,但这种以工业设计“一家独大”的局面也在渐渐得到改观,在服装、景观,平面甚至动画专业当中,相关的批评研究正配合着批评实践的展开而得到深入的发展。例如由李超德、张蓓蓓共同撰写的《服装评论》(20__),该书针对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有针对性的批评研究,对于当下的服装设计批评的发展倾向有着全局式的认识,同时又不乏对历史的回望、关照,不失对服装设计自身专业特性的冷静思考。而在景观设计领域,俞孔坚也凭借着他一系列的专业实践和带有明显批评思考的着作而推动了设计的发展,他的《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岐江公园案例》(20__)、《回到土地》(20__)都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作品。
2.国外研究情况。
就设计批评在国外的发展、研究发展情况来看,它要早于国内。就工业设计的批评来看,它应以19世纪中叶作为起点,但其雏形又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而在建筑学领域,批评的行为和范式形成的时间还要更早。在经历了这种漫长的发展之后,批评在西方设计领域已经不只是一种学科的的概念,更已经成为一种人们的自觉意识,熔铸到人们的设计意识当中。在建筑师、设计师和大众的思考当中,处处显示出这种批评意识的存在。
早期的设计批评和建筑批评联系紧密,批评家往往代行设计批评的职责,这和当时的设计尚未走向独立化有关,而早期的设计也总是被看作是附属于建筑和室内环境的,因此,设计总是被习惯性地放在总体的环境当中进行观察。在当时的设计史、设计理论的研究当中,也常常会将批评意识融入其中。历史写作本身有时就会映射出作者个人的价值立场。由于时代的局限,历史写作往往成为一种表达立场和批判性的载体。这在佩夫斯纳和吉迪翁的历史研究中,就体现出这一点,作为现代主义的拥趸,他们借助于历史研究表达出这样的一种立场。
设计批评早已经超出了旧有的框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一种文化与社会力量,它在信奉激进主义的设计师与创作者手中,更是成为一种直接干预社会生活的利器,用设计的语言去批判社会。1964年,英国设计师肯·加兰德(kengarland)发表了着名的《要事第一》(《thefirstthingsfirstmanifesto》),这是一部设计宣言。加兰德通过这样一种行为,号召设计师回归设计的人文主义精神当中,以此来对抗一个商业氛围浓烈的时代。这份宣言是当时的英国设计师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回应,呼吁社会重新回归到一个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模式。1971年,德国沃尔夫冈豪格(wolfganghaug)的《商品美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外观、性和广告》,这是代表兰克福学派社会批评的经典作品,对于充斥在商品社会当中的广告展开了尖锐批判,对于大量充斥在市场上的商品产生的不良社会效应进行了消费文化的批判。
1970年代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是维克多·帕帕奈克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1972),作为横跨设计批评和_两大领域的一部经典着作,该书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对于资本主义设计问题的_和环境思考。首次提出设计_概念的一部着作。从生态道德、社会道德等方面对现代设计进行了深度的反省,设计_从这时起,展示了设计_思考的多元性。书中还以大量的实例,证明了设计_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展示了设计的局限性,以及设计发展有可能达到的水平。
英国学者爱丽丝·劳丝瑟恩的《设计:为更好的世界》(20__),也以一种较为通俗、流畅的书写方式,对设计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批评。针对正身处技术化时代的设计加以思考和想象。在各个专门的设计领域中,有着专业指向性的设计批评也在迅速展开。例如,《lookingcloser》是一套不定期出版的学术刊物(编辑者包括迈克尔·别拉特、威廉·德兰特和斯蒂文·海勒等人)。其中的《lookingcloser4:criticalwrittingsongraphicdesign》汇集了自1997年到20__年这三年间一些重要的、和平面设计批评有关的文章,它们发表在各类专业性或者具有普及性质的刊物当中,涉及到和平面设计有关的各类话题:例如,号召平面设计师们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或者是探讨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不断壮大的视觉文化力量。
(二)设计_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设计_问题的思考在最近数十年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最近的十年里,学术界的思考一步步落到了实处,这是可喜的现象。在此过程当中,一些专业杂志为设计_讨的讨论搭建了话语平台,一些重要的学术讨论、学术会议先后进行。例如,20__年,《美术观察》第6期,就以“设计_:从人机适合到人际和谐”为专题,在“观察家”栏目对这一问题做过最初的讨论。
由《装饰》杂志社和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共同主办的“20__全国设计_教育论坛”在杭州举行,此次大会以“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设计_教育问题”为主题,围绕设计_的内涵、设计_与职业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_和设计_教育问题等议题展开讨论,论坛结束后通过了《杭州宣言--关于设计_反思的倡议》.
一些重要的设计展览也开始针对设计的_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这类活动并不只限于图片、展品本身,往往还囊括了论坛、会议等活动,从而增进了_议题思考的深度。20__年度10月26日到30日,在北京召开了“北京世界设计大会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为“信”(象征「信息」的沟通与「信念」的传递,以谋求透明与互信的对话及跨界的全球合作)。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信”,下设四个专题,分别是“获益”、“和谐”、“交流”、“定义”,其中的主题演讲涉及到这样一些具体的内容,例如“为更多人的设计”、“可持续发展与设计师的当下责任”、“生态政策:义务或者负担”、audrabuck-coleman、markbiddle等美国学者则提出“连接多样性:设计教育中的_思考”.
此外,一些大型展览、博览会也在中国相继召开,这不仅有力地拓展了国内设计界的专业视野,增进了他们对某些普适的设计价值的认识,同时也有力地加强了专业内外人士的沟通交流,使得设计_这类看似枯燥的议题也能够为大众所了解,进而促进他们的认同。例如,20__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次大型的博览会以“和谐城市”作为理念,对中国文化的和谐、中庸理念进行全新的、鲜活的诠释,将设计_议题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议题结合到了一起,从而推动了设计_学和设计实践的结合。
除了这些规模较大的专业会议和论坛活动之外,一些较小规模的学术沙龙活动也在不断涌现,反映出_思考的多层次性和议题的多元。例如,20__年9月17日,北京市级人才强教项目建筑_学学术创新团队举办“建筑_与城市文化”学术沙龙。需要指出的是,_问题已经不光是学术活动的目标,它正在成为社会各界受关注的焦点;同时作为一个全球性议题,它也激发起跨领域、跨文化、跨民族的对话、思考。例如,作为策划周密的专题性展览的一部分,会议论坛构成了一个目标极为明确的整体,往往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在20__年成功举办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是近年来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设计活动,本次活动以“仁:设计的善意”为主题--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鲜明的信号,无论是“仁爱”,还是“善意”,都直接指向_问题的内核--.它关注的问题很多,在分论坛部分:社会、能源、环境保护、城市化和全球化、弱势群体,消费批评和设计_等等都被。对于“仁”、“善意”这类概念的提出,表明了中国设计界对于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再度肯定。
随着设计_逐渐在国内引发关注,对于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帕帕奈克也渐渐为人关注,对这个人物思想所做的系统性研究也正在拉开序幕,其中杨莹(中国美术学院)的硕士论文就颇有代表性,论文题为“维克·帕帕奈克及其设计理论研究”(20__)。
该文从战后设计的消费社会背景出发,追述帕帕奈克的人生,并对其思想,即设计师责任体系加以研究,从而呈现了_议题与设计师职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当前国内的设计师责任思考,建立了理论的高度。
周博的《现代设计思想史》(20__)是近年来相关着作中颇为扎实、稳健的一部。对西方设计_做了总体性的回顾,对二战后的设计_发展,尤其是帕帕奈克的设计思考进行了评述,将帕帕奈克的设计_思考放在了学科发展的历史当中,脉络清晰,结构合理。该书将帕帕奈克的思想放在设计_的历史脉络当中,进行梳理和考察,这一方面表明了_议题的历史性,和某些稳固、坚实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帕帕奈克前瞻性的、独特性的设计思考。
近年来,以“设计_”为主题进行申报的高层次的课题也有不少,其中更包括:“20世纪西方设计思想研究”(20__年,周博)、“19世纪后半叶英国设计思想述评”(20__年,周志)、“中国节约型社会的造物设计思想研究”(20__年,杨先艺)等等。
_议题也常常和性别议题相关,所以女性主义设计、建筑的研究也自然归属于这个领域。在这方面,滕静茹的博士论文《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若干议题》较有代表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该文以女性主义的发展历史作为视角,分别对女性在建筑专业、建筑环境中的地位进行分析、思考。其中涉及女性建筑师的角色、女性建筑设计、女性的建筑设计教育、女性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的关系等多个问题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思考。较为深入地展示了女性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_境遇。这种将女性主义作为切入点的研究方法,融合了理论与现实,是对以男性为主导的教育模式、社会环境的全面反思,具有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2.国外研究情况。
由德国建筑史学家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撰写的《建筑理论史》初版于1985年,这是关于建筑理论和建筑批评史研究的经典之作。该书的内容上迄古罗马,下至20世纪70、80年代,内容浩瀚庞杂,作者却能条分缕析,从容道来。其中既有历史的纵向梳理,也有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作并置的、呼应的研究。将文艺复兴以来西欧建筑、规划、园林等方面的理论、批评做了清晰、整体,而又不失情节的描述。并且始终保持前后的贯通,对建筑理论的关键性价值概念的发展、演化进行了陈述。
建筑批评和建筑理论、建筑史的紧密逻辑关系在该书中有清楚的呈现。
由美国设计学者维克多·马格林和理查德·布坎南合作编辑的《发现设计--设计研究探讨》出版于1995年,其中的“价值与责任”部分专门辑录了三篇论文,代表着1990年代设计_研究发明的较高水平成果。其中由卡尔·米查姆撰写的“设计中的_学”一文,从哲学和_学的视角,对设计的_本质做了清晰的陈述,对_在设计体系中存在的必然性做了诠释。作者认为,设计不单纯是技术和审美的问题,它同样也无法脱开_学的本质。而_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要把设计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观察,而不能任由设计沦为孤立的、自私的社会现象。而托尼·弗莱的“神圣设计--再创造理论”则从神圣信念的角度谈到设计的发展,认为设计肩负有重新联系自然与文化的责任。这些思考都将设计的_思考摆在了_学和人类文化建设的高度,拓宽了设计思维。《e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是一本论文集,一部由平面设计师(agi会员)所提供的一部思想汇编,这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平面设计的社会角色的。作者们多为拥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其中很多人结合自己的设计实践谈到设计的责任问题。但就平面设计这一载体而言,相比于工业设计和室内设计,它的社会价值往往受到忽略,而对于设计师而言,重新树立起对于这一专业方向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美国学者哈尔·福斯特出版于20__年的《设计之罪》,既包括设计和艺术的批评文章8篇,福斯特认为,设计已经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体系之下膨胀起来,其中的“设计与罪恶”、“建筑大师”等文章,早期的设计批评和建筑批评联系紧密,批评家往往代行设计批评的职责,这和当时的设计尚未走向独立化有关,而早期的设计也总是被看作是附属于建筑和室内环境的,因此,设计总是被习惯性地放在总体的环境当中进行观察,这种特征无论是在19世纪的英国,还是20世纪初的德国,都体现出这一点。
在近来的许多设计史着作中,有许多都会很自然地涉及到对设计批评和_问题的描述,因为在现代设计史的写作过程中,这些内容几乎总是会十分自然地融汇进来。
比如乔纳森·m·伍德姆所着的《20世纪的设计》一书,就有“设计与社会责任”一章。全面地回顾了二战后以来西方各国设计与设计的社会责任的互动关系。显示出二战之后,设计界和制造业对于消费者群体利益的思考和认识。诸如战后的英国、美国设计界对于消费者权益的关心、设计师对于大众健康,以及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
从历史的角度,反映出二战以来设计道德责任的逐渐复苏,此外也包括设计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回应,同时还探讨了绿色设计。
而在《真实的设计:荷兰现代主义与视觉识别》一书中,针对荷兰在20设计的平面设计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荷兰的平面设计中的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对于它在战后阶段同荷兰企业的合作与矛盾着墨较多,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荷兰设计师对于自身设计文化的反思,以及关于设计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展开的诸多思考。例如,保罗·贝茨(paulbetts)的《日常用品的_:一部西德工业设计的文化史》(20__)(《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在关于西德设计发展的历史的记录当中,有着对于德国设计思潮发展的相关记录,其中在关于乌尔姆学校的发展、变迁历史当中,记录了设计设计理念发展的相关情况。虽然不是专门的设计批评论着,但有助于我们了解德国设计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批评的意识也就自然地融入其中。
此外也有专门的设计评论集出版。维克多·马格林的设计论文集《人造世界的策略》(20__年),其中有多篇文章涉及_议题,对在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如何进行设计_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他指出了设计_发展的滞后性,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人们仅仅停留在批评的层面,就会使得议题变得空泛无力。真正重要的是,要积极推动_议题朝着现实的方向去发展,令_议题与当下的现实环境相互结合。譬如,对于设计师来说,他们需要思考的也许是,能否在主流的消费文化之外构想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设计实践模式,从而超越当前的商业局限。因此,马格林认为,_的思考需要结合实际的设计项目进行,方才具有实质意义。
新泽西州理工学院建筑系教授莱斯利·凯恩斯·魏慈曼(lesliekanesweisman)的《设计的歧视:「男造」环境的女性主义批判》(1992),从公共空间和家庭空间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女性在其中的弱势地位,而女性在其中的问题又和阶层、种族等问题掺杂在一起,作者不仅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视和女性在这样不同的空间结构中所处的劣势地位,而且试图去探究如何建构起一种新的更加平等、更加符合不同种族和阶层期待的新型的空间关系,该书从大量时间案例当中推进了理论思考的深度。
在近年来的很多设计研究文献中,也都会针对设计的“社会价值”、设计的“_价值”、“道德”等展开相关的研究,这个部分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对设计_问题的相关研究。例如,荷兰设计师、作家基斯·杜思特(keesdorst)的《了解设计》(《understandingdesign》)一书,就对设计的道德价值和设计师的责任问题进行了论述。
此外,设计_也在今天西方的设计实践当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美国学者唐纳德·诺曼既是设计教育家,同时也是设计师和理论家。他的着作关注于设计的人性化服务,并且在设计研究中注入了对“人-机”情感问题的思考。他的着作《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就重点探讨了这个问题,他在该书书中,将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即本能层次设计、行为层次设计和反思层次设计。这三个层次的设计从根本上看,共同满足了我们对于设计的需求,设计的体验就建立在这样三个层次当中,人和设计之间的交流就是通过这样三个层次建立起来。人对于设计的多层级的需求,实际上就已经表明了人潜在的多种需求,例如、愉悦、美感、兴奋以及其他的各类因素,而设计理所因当地能够回应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对于当下和未来的许多商品,特别是那些智能产品而言,设计将要全面地回应这些问题。因此,这实际上也就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了人的_问题的多种需求。诺曼通过大量的实例和论述,向我们表明,设计需要在情感层面回应我们的需求。
20__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威廉·麦唐诺(williammcdonough)和德国吕内堡大学化学教授迈克尔·布朗嘉(michaelbraungart)(前者是“永续建筑运动”的棋手,而后者则是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合作出版了《从摇篮到摇篮:绿色经济的设计提案》(《cradletocradle:remakingthewaywemakethings》),这也标志着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已经开始着手推动可持续设计的发展。该书通过回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发展模式,深刻反思人类的贪欲,指出应该从新经济的角度入手,以设计作为引擎,来推动社会良性、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从自身的产业实践出发,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案例作为依据。
三、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
作为我国设计学科的新兴议题,“设计批评”的研究可以有多种路径、多重选择。
事实上,设计批评和设计_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因此,将二者并列起来研究,将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路径,因为它们都关乎设计的本质。批评是推动设计的方法、手段,而_则是设计的立场、内核。而从当前的研究成果看,尽管对于设计批评和设计_的研究都在不断推进当中,但却鲜有将这二者并列起来作专题讨论的。
研究意义:
(一)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西方设计批评和设计_议题的全面理解,这也是对惯常的设计史研究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我们推动国内设计学科的建设和完善。现代设计本质上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从设计学科的发展来看,我们很有必要加强现有资源的整合力度。为了推动当下“设计批评”的实践和研究,我们有必要从“设计_”入手,进一步思考设计批评的理论构建。
(二)本研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设计学本体的认识。有力地增强设计批评与设计_、设计史、环境议题、社会学的横向交流,从而夯实当前设计学研究的基础。这就证明设计自身具有和各类社会议题进行横向交流的可能,证明了设计学科自身的发展潜能。设计批评始终受到来自各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主导。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课题的研究或将有助于推动当下国内设计批评的发展。通过对西方设计批评在历史和学理的回溯,我们将可以深化对于当前国内设计批评发展状况的把握,提升我们的实际操作水平。因此,我们需要从眼下的现实情境中有所超脱,通过回溯现代设计产生的原点,梳理其发展脉络以总结经验。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通过技术、审美、社会和生态这四个基本维度,课题对现代西方设计批评的面貌做出整体的勾勒,呈现出设计与西方社会充满矛盾的二元关系。如果把它们比作“同路人”也未尝不可,它们无法相互分离,彼此之间有时嘘寒问暖,有时也龃龉不断。
可以说,在设计发展的目标和人类真实需求之间,总是存有差距。尽管这二者的总体方向一致,但它们并不是始终重合的、默契的。人类在膨胀的_驱动下,有时可能制造出不合格的设计、“坏设计”,甚至是_的设计,而这已经为历史所证实。
此外,这里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思考:
首先,当前的研究有一种趋势,似乎谈论_,试图否认人类的中心地位。对于这种论调,在笔者看来,不仅显得不诚实,而且也是自欺欺人的。对“人类-世界”这一主客关系的重新调整,并不能够回避人类作为主体的事实,对这一主体的任何弱化,都将造成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目标的模糊--这就如同一个没有主语的句子一样,它无法准确传递信息--任何企图否定这一事实的思考,那种虚化的“区去中心化”,倒是既有可能导致逻辑和实践层面的困境。因此,不用回避人类中心论的问题,我们应当坦率地承认,人类自身的存在、延续和永续的发展是我们关心的根本问题,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与之同时出现的。
其次,研究设计_,为了防止这个议题变得空泛化、概念化,因此,课题始终将“人”作为核心,由此辐射状地连接到各个不同的话题当中,譬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自我与他者等等。试图呈现“人”的矛盾性、多元性、复杂性,这个“人”既可以是指作为整体的人、具有共同属性的人、有着相同诉求的人,同时也可以是作为个体的人、具体的人、有着特殊要求的人。围绕着“人”这个核心来展开思考,但尽可能用超脱于西方的立站到场来思考设计批评与设计_问题,由于一体的宽泛,这里的论述必定也是运动的、发展的、开放的。
再次,应以尽可能客观、理性的态度去思考技术文明和消费社会带给人类的影响,倘若无视、或者回避人类在近两个多世纪以来的成就,那就等于是彻底否定了启蒙运动以来的人类成果,那么这不仅武断,而且也愚不可及。同时也要以敏锐的直觉,去判断技术理性带来的异化。
最终,本课题所探讨的设计批评指向了_的议题,设计在_这个层面上的意义得到凸显。这会触及不同层面的问题和现象,其中既要呈现具体的“物”,又要梳理出“物”对人类个体、社会和自然等造成的直接后果、潜在影响。随着目标的扩大,其结果也必然由“人类中心”延伸为“去中心化”的_思考,这就是由微观而宏观,由具体而抽象,由“小善”而致“大善”的过程。
五、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西方设计批评的历史追溯
第一节由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物质文明的观念变迁
一、_的价值:造物与_的和谐统一
二、对待技术的态度
三、对待奢侈品与消费的态度
四、理性的原则
第二节启蒙运动时期
一、理性主义的崛起:批评的基础
二、批评与_价值
第三节现代设计的多元维度
第二章设计批评的技术维度
第一节工业革命与社会进步
第二节人性化议题:人与机器的抗争、妥协
一、技术革新和现代工业
二、19世纪英国对待工业化和设计的反思
三、穆特修斯的选择:个性化,还是标准化?
四、美国工业的选择:欢迎机器,但要适度
第三节乌托邦议题:人与社会的融合
一、设计与“的善”
二、格罗皮乌斯的教育尝试和_思考
三、纳吉的教育与思考:以人为中心
第三章设计批评的审美维度
第一节个人主义、审美与消费社会
第二节装饰议题:诚实与虚伪
一、不合时宜的装饰
二、装饰之罪
第三节风格议题:被物驱使的人
一、个人主义与商业活动
二、消费社会的矛盾性:个人与社会的分离
三、对广告和商业文化的批判
四、对废止和“流线型”的迷狂
第四章设计批评的社会维度
第一节平等与安全的议题
一、时尚与女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安全:由“消费者”转向“用户”
三、设计师的觉醒
第二节设计师的责任议题:乌尔姆观念的变迁
一、包豪斯的影响
二、要求理性的声音
三、在科学之外寻求人性
第三节帕帕奈克的历史贡献
一、对消费社会的批评
二、对设计师的定位
第五章设计批评的生态维度
第一节生态议题的紧迫
一、过度膨胀的技术文明
二、越演越烈的环境压力
第二节人-社会-自然:从分离到统一
一、现代主义者的生态设计观
二、由“个体”走向“共同体”
第三节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一、新的_思考与可持续发展
二、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三、面向大众的设计批评
第六章设计批评的主体
第一节设计批评与设计改革者
第二节设计批评与设计教育
第三节设计批评与职业设计师
第四节设计批评与大众
六、写作计划
(略)
七、参考文献
一、专着
1.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之于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__年
2.杜维明,《对话与创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年
3.杜军虎,《设计评论》,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__年
4.黄厚石,《设计批评》,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__年
5.海军,《设计之重》,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__年
6.何怀宏,《_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__年
7.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__年
8.邵宏主编,颜勇,黄虹,等编着,《西方设计:一部为生活制作艺术的历史》,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__年
9.李超德,《设计美学》,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__年
10.李超德,《服装评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__年
11.李丛芹,《设计批评论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__年
12.李立新,《设计价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__年
13.金观涛,《历史的巨镜》,北京:法律出版社,20__年
14.袁熙旸,《非典型设计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__年
15.(台)杨冠政,《环境教育》,台北: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6.郑时龄,《建筑批评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__年
17.姚民义编着,《德国现代设计教育概述--从20世纪至21世纪初》,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__年
18.张犇着,《设计文化视野下的设计批评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__年
19.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史论部编译,《设计真言: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经典文选》,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__年
20.陈嘉明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__年
……
二、论文
1.李超德,从亚历山大·麦昆的设计看设计_[j].中国服饰,20__(1)
2.周宪,现代性的张力--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j].文学评论,1999(1)
3.李超德,绿色生态设计观--服饰文化内涵的新注解[j].江苏纺织,20__(8):18-20
4.阿马蒂亚·森,斯密的市场从来不单独存在[j].社会学家茶座,20__(1):87-88
5.于文杰,杨玲,英国19世纪情感社会主义及其历史演进[j].史学集刊,20__(2):21-27
6.(英)彭妮·斯帕克着,汪芸译,英国设计,从威廉·莫里斯到今天[j].装饰,20__(11):14-20
7.李向锋着,寻求建筑的_话语[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__(7):278-280
8.陈喆,艾英旭着,西方关于建筑_问题的研究[j].建筑师,20__(12):96-99
9.滕静茹,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若干议题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__
10.杨莹,维克多·帕帕奈克及其设计理论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__
11.王书道,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反思与整合[j].《天中学刊》,20__(12):20-25
12.陈炜,提出设计_概念的必要性[j].《美术观察》,20__(6):103-103
13.江牧,设计_之道[j].《包装工程》,20__,27(6):318-320
14.李砚祖,从功利到_--设计艺术的境界与哲学之道[j].《文艺研究》,20__(10):100-109
15.王慧然,理性主义与西方现代性危机[j].《学术交流》,20__(6):21-24
16.尤西林,“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梳理[j].《思想战线》,20__(5):81-83
17.文兵,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j].《暨南学报》,20__(1):22-28
18.崔雪茹,西方个人主义源流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_(4):162-170
19.黄显中,个人主义与市民社会--关于个人主义的一种解释[j].《_学研究》,20__(11):86-90
20.储智勇,近代个人主义的兴起及其品性[j].《浙江社会科学》,20__(8):76-81
……
三、外文文献资料
thschild,designandfeminism:re-visioningspaces,nswick:rutgersuniversitypress,1999
lark,davidbrody,designstudies::bloomsburyacademic,20__
_coles,designandar::whitechapelgalleryandthemitpress,20__
ming,:routledge,20__
arsack,essaysondesign1::booth-clibborneditions,1997
thdavis,graphicdesigninconte_t::thameshudsonltd,20__
,humanfactorsinproductdesign::taylorfrancis,1999
skett,:thamesandhudsonltd,1980
dloewy,k:theoverlookpress,1988
ynsleyandcharlottegrant,imaginedinteriors::vapublications,20__
inapassuth,:thamesandhudson,1985
iedgiedion,mechanizationtakescommand:acontributiontoanonymous-histor.o_ford:o_forduniversitypress,1969
conrads,:mitpress,1971
opha·hoesch,siemensindustrialdesign:antz
fallan,scandinaviandesign::berg,20__
pegarner,e:taschengmnh,20__
margolin,thestruggleforutopia:rodchenko,lissitzky,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7
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rnia:theregentsoftheuniversity,20__
orman,k:allworthpress,20__
ees-maffei,rebeccahouze,:berg,20__
gropius,:faberandfaberlimited,1965
ye,:herbertpress,1978
ess,rachelcooper,thedesigne_perience::ashgatepublishinglimited,20__
heller,,te_tsontype:k:allworthpress,20__
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__
dam:bispublishers,20__
ingpornotopia:k: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20__
o:academychicagopublishers,1981
描写海军开训动员令心得体会报告八
慈溪人都叫钱海军“万能电工”,只要带“电”的,“小钱师傅”都会修。钱海军总是笑笑说:“万能是不可能的,只是不忍叫求助的人失望罢了!”
技术好,是钱海军“技术好、服务好、口碑好”的“三好工作标准”头一条。
1970年出生的钱海军中考失利,读了慈溪市周巷职业高级中学钳工班,毕业后成了慈溪调峰电厂的一名电气维修工。在校期间,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上海劳动模范徐虎的“便民服务箱”,钱海军心想,我也是电工,我也能做到,就是技术一定要好,不要“帮倒忙”。
在单位,钱海军总是比别人跑得勤、学得快。
1998年10月,钱海军从周巷老家搬到中兴小区。那时的小区没有业委会、物管处,居委会工作人员不过六七人。文书陈亚丽向同住小区的钱海军提出请求:“小钱师傅,你是电工,能不能免费帮我们小区修修电路?”
钱海军爽快地答应了:闲话一句,报酬不要。
他自费印了500张名片,上面就两行“顶天立地”的大字:“电力义工钱海军”“服务热线137____4267”,“印大点,老伯伯看得清楚”。一开始发名片很不顺利,“人家当是发小广告的”。但是没过多久,“小钱师傅水平高、态度好”就在小区里传开了,名片很快发完了。
2019年4月17日,宁波市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理事长钱海军为当地低保户敷设室内照明线路。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钱海军的电话也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电力110”。最忙的时候,他一天接过21个电话;最早的是凌晨一两点钟从被窝里起来上门维修……
即便是大年三十,钱海军也总要忙到晚上九十点钟。2013年除夕,钱海军难得早早带着妻女回周巷镇老家,父母亲既高兴又意外。可年夜饭第一道热菜才上桌,中兴小区傅建明老人的一个电话就把他给叫走了。到了傅大伯家,“老伯伯掌着蜡烛等在门口”。钱海军排除了故障,婉拒老人“一起吃点”的邀请,匆匆赶去下一家。那年除夕,跑了4户人家,回到家已晚上11时,妻子女儿已经熟睡,他轻手轻脚泡了两包方便面,给自己过了个年。
在钱海军办公桌上、抽屉里、衣服口袋里,塞满了大小不一、材质各异的几千张纸条,有广告纸、烟壳,有的甚至只是报纸一角,上面记着求助对象的地址、电话、故障类型,有服务过的,有等着他去的。钱海军解释说,来电话时常常在用户家里忙,抓到什么就记在上面,回头再上门,有时候在梯子上,就记在手背上。
钱海军关心看望80岁低保户徐桂琴,在寒冬里给老人送去大衣、围巾、手套等保暖用品。
“小钱师傅”名气越来越大,老百姓带“电”字的东西坏了都找上门来。一次,一位八十多岁老婆婆家里的电视机坏了,钱海军二话没说就去了,一到却傻了,“是那种两根辫子天线的黑白电视机,电路是好的,就是画面不停翻滚,这我哪会修啊!”钱海军不忍让老人失望,扔下一句“我去请同事来”,骑上摩托车载来了家电维修店师傅,上楼前叮嘱师傅,“不要问她收钱,我会付的。”
这不是长久之计。钱海军买了书从头学起,有时候利用摩托车免费接送家电维修师傅,“偷师学艺”,换来一招两式。慢慢地,电视机、电冰箱、电磁炉、洗衣机的一些常见故障,钱海军也能“手到擒来”。“万能电工”的美名不胫而走。
2004年,当了整整6年“电力义工”的钱海军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宣誓那天,他对自己说:“过去是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今后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他没有说给别人听,却用双手点燃了更多盏灯火、拨亮了更多方心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描写法律教育警示大会心得体会及收获(优秀8篇)
- 最新学习南昌起义的心得体会实用(汇总20篇)
- 学生回学校看老师心得体会总结(通用14篇)
- 中国传统民间歌曲心得体会精选 中国民歌感悟(九篇)
- 最新参加校长有约后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优质8篇)
- 最新商标注册申请书的(大全17篇)
- 最新合规经营警示教育心得体会精选(精选10篇)
- 冰雪研学心得体会报告(实用12篇)
- 社区破除官本位心得体会及感悟 破除官本位,发展大突围心得体会(5篇)
- 有关法律教育警示大会心得体会和方法(优秀10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