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教学比武心得体会怎么写(实用1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1 20:26:51 |
  • ZTFB |
  • 10页

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更好地理解和总结我们所学所得。心得体会的写作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实用技巧,供大家学习使用。

高中历史教学比武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一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须在拨动学生心弦上下功夫。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对于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我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我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经常查阅相关学科书籍杂志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充分利用internet的优势,在网上搜索寻找资料,借鉴教法。

利用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摆脱以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我充分利用我们学校在网络方面的独特优势,大力探索和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如将ppt制作的课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大大活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可谓声色并茂、图文并举。目前我正在积极探索网络型课件制作,使校园网络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网络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可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还是很必要的。此外,学生课堂活动也是我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如历史辩论、历史小短剧等。总之,无论是课件制作还是学生活动,都需要教师甚至是学生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详实的备课,才能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课前备课、书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教学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这一点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

在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课时,说到当时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让他们展示课前搜集的粮票、布票、钱币等。这项活动一开始备课时并未考虑到,是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时才设计的,再次试教后效果非常好。通过课后反思活动,我由此而悟到一点:拓展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如何设计好拓展练习,如何紧扣课文内容,让学生把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行多元的思维训练,是以后的备课中应该值得关注的。可见通过教学反思、及时反馈改进是非常重要的。

众所周知,在每一次教学实践中都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插曲,有时学生的一个简单提问、课堂的一次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观察力、思考力,喜欢突发奇想妙想,而且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学体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判断的。课后的教学反思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你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并弥补这个遗憾。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让教师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表现和困惑、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就可以对本节课做出正确的评价,可以找到反馈的信息,思考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使下一步教学设计更科学、更合理,从而更积极、更有效地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养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才能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

高中历史教学比武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二

随着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比武式的教学方式也逐渐在历史教学中得以实施。高中历史教学比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全面理解与应用。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高中历史教学比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高中历史教学比武使学生更加主动。以往的历史课堂中,教师大多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而在比武式的教学中,学生可以主动参与讨论、辩论和演示,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比如,在一个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比武中,学生们可以分组展示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商业技术和对外交往等,通过角色扮演和辩论展示了当时的历史情景。这种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历史知识。

其次,高中历史教学比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并能有机地运用起来。比武式的教学是一种团队合作的学习模式,学生需要通过互相协作、分工合作来完成任务。在一个关于世界两大战争的比武中,学生不仅需要分析战争的主要原因,还需要通过研究战争参与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团队讨论和报道。通过比武,学生们学会了相互配合,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

同时,高中历史教学比武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历史的教学无疑需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而比武正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方式之一。比如,在一个关于历史人物的比武中,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历史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展现这个历史人物的思想、影响和贡献。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图表、图片等形式展示独特的见解,还可以制作视频或板报等多媒体方式来呈现,这样不仅降低了学习的枯燥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高中历史教学比武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历史不仅仅是了解遥远的过去,更是培养学生思辨和判断能力的好方法。比武式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不再被答案束缚,而是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一个关于历史事件影响的比武中,学生需要通过分析事件的背景、原因和结果,确定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通过比武,学生们学会了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来解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比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合作、创造,并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比武,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们既能了解历史知识,又能培养历史思维。因此,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比武式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比武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三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三.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四.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跃进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有的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

高中历史教学比武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四

高中学生喜欢历史,因为它有时会像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动态生成的课堂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我们的教学才是灵动的、充满生机的,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才会不断地提高。怎样充分的挖掘历史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呢?以下是个人的几点粗浅看法。

自古以来,教师有绝对的尊严。课堂上学生不去置疑,学生即使有置疑,也不敢向老师提出。因为学生怕提出的问题不正确,而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同学们的嘲讽。久而久之我们课堂环境是死板的、僵硬的,这样的教学环境是不利于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出现,更谈不上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了。动态生成性的课堂是和谐、融恰的,是最真实的课堂。课堂教学的氛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愉快轻松的氛围则是创造最佳教学效果的前提,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是课堂生成的重要前题。创设一个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教师要尊重学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以新切的微笑消除他心理障碍,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2]自由、和谐的课堂才能出现创造性思想,才能出现预想不到的动态生成。这样课堂,师生才能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实的思想才能充分暴露,同时最大程度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愿望。师生间以诚相见、情感交融,在课堂上听不到呵斥声,看不到僵持的局面,学生体验到的是民主、尊重、信任、亲情与关爱,得到的是激励和指导。笔者在讲八年级第八课:辛亥革命一课时,让同学们分析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师:从孙中山所代表的阶级的性质和历史背景去分析,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了?生1: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太软弱,手中没有军队轻易地把革命的果实让给了袁世凯。生2:袁世凯当大总统不能说明辛亥革命的果实丢失,因为袁世凯也是资产阶级革命者,他当中华民国大总统,不能说革命果实丢失。对于这一问题的出现,我没有急于解释,而是让同学思考一下,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后,他又做了些什么呢?他又代表那些人的利益?说到这里,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觉看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只看表象,应前后综合起来看。袁世凯后来复辟帝制,他建立北洋军阀政府,他已不是资产阶级革命者。我在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回答后,我又给了一定的时间,小组间互相讨论。同学们在思维的交流过程中渐渐明白了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了,辛亥革命最后失败的道理。

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还应注重赏识评价,它是课堂生成的“助推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评价时相互赏识、相互激励,能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给学生以自信与信任、轻松与自由、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土壤”。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产生和释放的“能量”将是超常和无法预测的,精彩的课堂生成资源才可能随时生成。如辛亥革命一课的例子,我对错误观点的同学给予他敢与置疑的肯定,并给予回答正确的同学以表扬。所以课堂中教师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述、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渐渐形成的过程,这一时期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课堂意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不和谐音符”斤斤计较,评价用讽刺的语言,恶语中伤,那就会极大地刺伤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学会关注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事,甚至一个意外,一个恶作剧,并能马上作出反应,应因势利导,把学生偏执的思维引导到课堂动态生成的“轨道”上来,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因此,教师要不失原则的前提下,以一种宽容的心度,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缺点和过失,对学生多作肯定性评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就要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宝贵。同时,对于及时捕捉到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和内容适时地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笔者在讲李鸿章签《马关条约》一课时,评价李鸿章是一个危害民族利益的人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的这一关点是不正确的,李鸿章当时是无耐之举,他不是当时最高统治者,他不做又能怎样?怎能把历史污点强加给他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完全没有想到,但当时把这问题交给同学们讨论,正反两方面的同学针锋相对,十分激烈。最后我还是对他们的都给予了一定的肯定,这样我在无意中开发了学生这一动态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使学生学会了用唯物史观,辩证、客观的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了我预设的课程目标。笔者还读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在教《乌鸦喝水》一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大多学生都能按照教师的设想回答出问题,但有一个学生却说是因为乌鸦嘴大,伸不进瓶子。教师笑了一下让他坐下,一会这个同学又站起来说,我说的是有道理的老师。这时老师有些不耐烦了:“书上没有的,你就不要举手了,坐下吧。”这个学生没有坐下,老师上前把这名学生按在座位上------。这个案例使我认识到,当课堂出现超出“预设”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如何能巧妙地处理好这一动态生成问题?我认为,学生的错误是正确的基础,没有错误,哪来的教训?我们应允许学生这样的错误,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失败是有教导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人,从失败和成功中学得一样多。”因此,我们要善待和宽容学生的错误。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有意义的错误,生成教学资源。学生的错误一定有他的道理,教师要及时利用这一生成资源给予解释和判断。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变化发展的,在师生、生生交流中,随时可能发生错误的学情信息。教师要善于灵活驾驭课堂,培养教学机智。

问题教学是学、问、思等结合的教学方法,问题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思维能力[3]。科学知识的生成也离不开问题。它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题也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的种子。教学中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学生生成性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4]。教师应当适时的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标新立异,反常规地思考,要重视学生的质疑,在学生的质疑中找到课堂生成点。善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大胆设想,这是影响学生生成性资源形成的最根本、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学生生成性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阅读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同学更善于思考,更经常提出问题,常让老师“措手不及”。笔者曾经有这样的经历:在讲八年级第二课其中一子标题:太平天国运动时,学生课堂上突发性问题。师:太平天国运动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学生回答: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灾难,它使我国江南动荡多年,使一个富硕的江南杀戮遍地,疮痍满目,使清政府更加落后。这一回答反映出学生的一个误区,就是学生学习历史事件时只看到它的消极面,没有从正面看待历史事件的作用,没有把历史事件和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状况联系起来,出现的片面的观点。由此,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如果让你生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如果你是洪秀全,你会怎么做?你会怎么来拯救中国,针对这些问题,分成小组的方式来讨论这些问题。事后发现,全班对该问题的理解非常到位,教学效果非常好。能要提出这样的问题,需要很充实的基础知识和观察能力,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的分析归纳、对比能力,培养学生查询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对生成性资源的开发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011年版的新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强调教学资源的整合。课堂是教学任务实现主要阵地,是开启学生智慧钥匙。在课堂上,有一种来自于师生互动生成不可预设的教学资源。它是在课堂上由师生思维碰撞过程中形成的,预先没有想到的、独特的、闪光的、极有个性的语言材料。教师必须发挥好导学作用,紧紧抓住这些课堂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我们的课堂才会更生动、吏活泼,更具有生成性。因此,教师要灵活驾驭课堂,及时捕捉稍纵即失的动态生成教学信息,并且教师还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课堂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更精彩,才能更高效。这样教学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溶入于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真正意义的有效的动态生成。例如我在讲拿破仑的人物评价时,我虽然做了充分课堂预设,引导学生从社会制度变化、法国民族危机加剧、后期拿破仑的对外战争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价,但一位同学突然提出:拿破仑是一个封建帝国的,一个新奇的评价,引起一片“骚动”,当然也给我出了难题。在让其阐明观点后,我提出:虽然拿破仑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但我们还要看他的治国措施是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而不是从“皇帝”二字来看问题的。于是我让同学们重新思考,同学们经过讨论之后,终于明白的拿破仑是一个怎样的人。在这过程中,教师及时抓住这一纵即失的生成资源,在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下,实现了即定的课程目标,“顺便”实现了情感升华。我想正是这种审时度势,相机调整教学预设的态度,才能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维拓展,真正感受自身的价值,感受享受知识的甜蜜,感受心灵成长的幸福。

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细心地呵护学生,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动态思维,捕捉学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挖掘,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更加摇曳多姿,妩媚动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

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已成为教育教学人士的共识。中学教学作为培养中学生的教育基地,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释放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共同的使命。同时也不应把素质教育与高考评估机制、高考选拔学生对立起来。

高中历史教学比武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五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想写出教学上的点滴心得,与同行们共享。我觉得在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施教育教学创新。

素质教学的先导是教育观念的创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教法,教法决定成效。传统教育观念已经在许多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中成了“法宝”,比如说:以教师为中心整节课都坚持“填鸭”,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教书不育人,忽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老师惟我独尊,高高在上、对学生提出的“奇谈怪论”嗤之以鼻,甚至认为学生是钻“牛角尖”,不但不解决,而且还要批评一通等等。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思维求同,不仅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创造的内在动机。让趣味无穷的历史变成一个枯燥无味的数字,最终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基本放弃了历史学科的学习。这跟我们的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是不适应的。因此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教学工作者尤其是中老年历史老师就必须痛下决心打破它,改变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从“主演”变为“导演”。在学校公开课上,开课教师上初三历史《美国内战》,把“贩卖黑奴”的广告导演成学生的活动。(黑奴扮演者,教师课前选定有较强的文艺表演才能,同时有较强的表演欲望的学生。)通过演练,学生既认识到了黑奴当时的悲惨处境,又为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奴宣言》是深入人心的,打下了伏笔,也说明了黑奴问题成为了美国当时社会的焦点。另外如在讲《一国两制》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看录像《百年中国》的纪实片段;《重庆谈判》一课时,播放电影《重庆谈判》片段等等,这些课,使我确认,高中历史教学,也应尽量挖掘“可导”“可演”的题材。方法上可采用电化教学,运用多媒体,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画面,以引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变“灌输”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起到“服务”“参与”“引导”“点拨提升”“补充”的作用。也要求教师放下老师的架子,师生平等,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倡学生标新立异,鼓励质疑,激励思维。

二、更新备课方式,提高课堂实效性。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向45分钟要质量。通过教学实践、尝试、总结、反思,我觉得备课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基础,是关键。著名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说过:“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收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见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收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教参、收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等,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教师的备课还可以备一些学生的活动,某些课中,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我校历史集备组,曾用过如下方法进行备课,(一)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二)利用互联网,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笔录备用。(三)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应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对高三选修《甘地》一课,通过集体备课,觉得仅靠讲解,学生很难了解甘地的全面活动,难以理解“非暴力不合作”的概念,所以决定让学生看电影《甘地传》。这样,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而且加强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融洽、合作关系。

三、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优化课堂教育结构。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所以,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这种教学,在习题训练和讲评课时,尤其管用。(一)学生限时完成适量练习。(二)学生讨论答案,教师参与,了解学生讨论的重点集中问题。(三)集体讲评,教师答题,师生间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讨论中体现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遇到难点老师给以点拨,最后教师板书全文主要内容作最后小结。实践证明,这种教法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低负”的目的,有益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学中,师生间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流着,既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础,又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点大有裨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积极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多展开第二课堂,让学生多接触社会,采集社会上的一些信息,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对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课,开展辩论赛。如:对拿破仑的评价,对辛亥革命的成败的评价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四、依据教学评价机制,重视现实教学要求。

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始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评价历史教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是否能讲,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和某一次书面考试成绩,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可以展开课堂讨论,通过研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如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如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在学期历史学习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历史课的学业成绩考核除了书面考试还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也统计成绩。历史书面考试也从重知识考查向重素质考查、重能力考查转变,逐渐扭转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局面。完善历史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课外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读课外书、研究历史人物、讲历史故事,写历史文章,编演历史剧,学绘历史地图,收藏古钱币,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名胜古迹等课外活动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学习兴趣,提高多种素质,增长更多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比武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六

社会发展很快,我们面临着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历史教学时间课时少,一周只有两节,但教学任务重,如果我们没有危机感和使命感,教学效率就很低,就有被淘汰的危险。我想对一节历史课有效教学浅谈几点体会:。

“有效教学”正如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所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一、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首先,教师必须确立“学生主体”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向既定规律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次,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二、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

同学们马上就明白了。从这个事例中使我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前老是不放心学生,其实我们的学生是很聪明的,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机会。

三、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对课堂一定要有创新。

1、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

2、质疑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有趣。

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

3、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愉悦。

合作学习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群体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当好导师,及时起点拨导向的作用。合作学习很有好处:第一,拓宽思维,深化学生的认识。第二,培养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可以培养合作精神。

作为教师只有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尽快转变教育思想,立足于教学实际,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大潮,不断调整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而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高中历史教学比武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七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钻研教材及教育教学方法,以及与广大同学的接触交流。了解到许多学生甚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项体会。

首先,高一阶段的学习标志着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学习的方法上、学习的认识上、学习的深度上与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完全不同,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讲,很多学生将高一专题式的学习完全很陌生,他们一下子接受不了,普遍学习兴趣不高。学生自认为历史是副科,没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可以轻松地完成历史课程学习,上课也好,作业也好,时常不认真对待,马虎应付,主动性差。

真实的情况是,高中历史学习不仅仅是对初中历史的补充和完善,而是从一个更新的角度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背诵阶段的学生的知识,从理解联系的角度更新诠释,进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脱离机械记忆的层面,开始学会在逻辑思考的前提下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

第二、对学生来讲,初中的历史学习的机械记忆方法,存在着学习的惯性,依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到了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仍然停留在单纯的机械记忆的层次上,难以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很多学生对我讲,平时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背记历史知识,可考试成绩还是不见长进,不知道为什么?显得很苦恼,学习的兴趣一天天被消磨掉了。

因此,我深刻体会到,高中历史教师除了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外,更加重要的责任是逐渐诱导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或不自觉走到高中历史教学所要求的轨道上来。

第三,从学校角度讲,历史学科不仅在初中年级而且在高中年级向来被认为是一门辅助课程,学校上至领导,下至各班班主任,任课老师,都抱着一种轻视的态度应付了是,是极为不对的。

通过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

第一、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为教学目标,为高二时期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外知识加强相关的地方史教学。

第三:把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同当前国际形势紧密联系起来,扩展学生的眼界,学会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我国的历史,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中国的过去与现今都是与世界同时进步的,是无法独立的。

高一(一)部李雷。

高中历史教学比武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八

历史教学方法,以及与广大同学的接触交流,了解到许多学生甚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项体会。首先、高一阶段的学习标志着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学习的方法上、学习的认识上、学习的深度上与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完全不同,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讲,很多学生将高一专题式的学习完全很陌生,他们一下子接受不了,普遍学习兴趣不高。学生自认为历史是副科,没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可以轻松地完成历史课程学习,上课也好,作业也好,时常不认真对待,马虎应付,主动性差。

真实的情况是,高中历史学习不仅仅是对初中历史的补充和完善,而是从一个更新的角度的学习,把仅仅停留在背诵阶段的学生的知识,从理解联系的角度更新诠释,进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脱离机械记忆的层面,开始学会在逻辑思考的前提下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

第二、对学生来讲,初中的历史学习的机械记忆方法,存在着学习的惯性,依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到了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仍然停留在单纯的机械记忆的层次上,难以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很多学生对我讲,平时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背,记历史知识,可考试成绩还是不见长进,不知道为什么?显得很苦恼,学习的兴趣一天天被消磨掉了。

因此,我深刻体会到,高中历史教师除了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

以外,更加重要的责任是逐渐诱导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或不自觉走到高中历史教学所要求的轨道上来。

第三:从学校角度讲,历史学科不仅在初中年级而且在高中年级向来被认为是一门辅助课程,学校上至领导,下至各班班主任,任课老师,都抱着一种轻视的态度应付了是,是极为不对的。我们学校高一历史每周每班只安排了二课时,不符合教学大钢要求,我们老师上课感到时间紧迫,很多想多讲一些的内容都被删掉了,实在是没有办法。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

第一、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为教学目标,为高二时期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外知识加强相关的地方史教学.第三:把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同当前国际形势紧密联系起来,扩展学生的眼界,学会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我国的历史,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中国的过去与现今都是与世界同时进步的,是无法独立的.

高中历史教学比武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九

中国历史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我们可以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意识。在这一年多的历史学习中,我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首先,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课堂上,我发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小组作业中,每个组员都要尽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将大家的想法整合进一个完整的作品中。只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才能做出一份满意的作品。如果互相埋怨,不积极合作,那么整个小组都会受到影响,达成团队目标将变得困难。因此,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分享经验、互帮互助,我们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其次,理解历史概念并加以运用,是学好中国历史的关键。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抽象的概念和术语,如“封建制度”、“中央集权”、“农业生产方式”等等。这些概念对于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仅仅背下概念定义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会将这些概念应用到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只有加以运用,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动因和结果。通过理解历史概念并加以运用,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另外,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老师通过讲解、讲解、分析、分析、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问题。在讲解时,老师常常创造性地利用一些生动的例子、有趣的故事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在引导我们思考问题时,老师经常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引发我们的兴趣,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讨论。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我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最后,历史应用是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环节。历史应用是将历史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方法。通过历史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增加我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等,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我们也可以通过写历史论文、参与历史研究等活动,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历史应用,我们的学习将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拓宽到更广阔的领域。

总之,中国历史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我们可以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意识。在历史学习中,团队合作、理解历史概念并加以运用、适当的引导和启发以及历史应用是非常重要的。相信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中国历史,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教学比武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十

高中历史教学比武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对于我这个初次参加的老师来说更是如此。在比武前,我无数次地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准备好了?是否能够胜任这项任务?心中的担忧和紧张几乎几乎铺满了我的青春年华。

第二段:积极准备,全身心投入。

为了应对比武这个“战场”,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准备工作中。首先,我对历史教材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研读,逐字逐句地理解和消化。然后,我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此外,我还请教了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向他们请教教学技巧和授课内容的设计。

第三段:分享经验,相互学习。

在比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其他老师的优点和闪光点。有的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的老师重视历史故事的讲解,有的老师擅长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互动教学。他们的成功经验对我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启示。于是,在比武结束后,我积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也向他们请教,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四段:欣喜收获,技能进步。

经过一番激烈而又紧张的比武,我终于等来了评判的结果。当我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写在榜首时,心中感到一阵喜悦。这不仅是对我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我教学技能的一种进步。我深深体会到,只要全心投入,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够在教学岗位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五段:总结经验,规划未来。

这次高中历史教学比武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教学需要更加细致入微的准备,需要广泛涉猎的知识储备,更需要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对于未来的教学,我将继续保持这种投入和进取的态度,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关怀。

这次高中历史教学比武让我从一个紧张和不安的状态中走出来,收获了很多。通过积极准备和全身心的投入,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同时,通过与其他老师的交流和分享,我也学习到了很多教学上的新思路和方法。相信这些经验和技能会让我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从容和自信。

高中历史教学比武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十一

历史是一项重要的学科,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而高中历史单元教学则是高中学生学习这一学科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学习到了许多关于高中历史单元教学的心得体会,这些体会不仅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帮助我更好地指导学生们掌握历史知识。

第二段:准备工作。

在开始教授每个历史单元之前,我会首先进行充足的准备。我会仔细阅读教材,并使用多种教学资源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会创造在线教学视频、音频、图片等完全适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学生经过这种有趣的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学习效果和兴趣也会增强。

第三段:建立合适的教学环境。

合适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我通常会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孩子们交换意见,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更可以让孩子们在探讨和分享中找到成就感。我会鼓励学生自由地讨论,并且确保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课堂上来。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历史,更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第四段:作用深入与思考之间的平衡。

教学中我通常会为我的学生讲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并且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这些事件的原因和后果。同时,我也会留下一些问题让学生们自己思考回答,尽可能让他们发散思维,从中挖掘历史背景的更深层次。我的目标是,让他们掌握具体的历史知识,又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世界的变化和演变。我相信这种细腻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五段:教学反思和展望。

在给学生授予历史知识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反省和调整我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历史教学中常有一些比较枯燥的知识,但是我们不能只是依靠教材来让学生掌握,我们应该更有创意,使用多样化的方法让他们更好理解知识。例如,我曾为我的学生们准备了一次演讲和分享,让他们展示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也让我们的教学工作燃起了更高涨的灵感火花。

总之,高中历史单元教学的经验教训和体验,让我深深的认识到历史的意义,让我更好地理解了教学中什么是必要的知识,也学会了更好的教学方式。通过细致的教学方式和合理的教学方法,我相信我们的教学工作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让学生们在学习历史中开发出创新精神、拓宽视野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高中历史教学比武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十二

这个学期本人继续担任高二(3)、(4)、(5)以及高一(2)班历史教学,高二(3)、(4)两个班是文科班,文科生基础较差,历史学科素养普遍不高。5班是春考班面临的是学业水平测试,高一2班是高一普通班,历史基础也不是太好,经过我们一年的努力,成绩还是有目共睹的。

对双语中学一线教师而言,当然希望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可操作性越强越好。但现有的课标显然不对我们的胃口。它太宽泛,太模糊,使用的大都是很抽象的语言,如“知道”“了解”“理解”等等,让人无所适从。要了解哪些史实,掌握到什么程度,很难定位。因此能做的只能是仔细研究它,根据我们自己的理解来揣摩它,抓住重点知识。所以我们编制适合自己学生的《目标与流程》和当堂达标检测。

面对岳麓版教材的特点专题性强,跨度大,面广量大,支离破碎。于是在教学中把每一节内容都整理成一个简单明了的知识结构。如果教材内容体系不够清晰,就大胆整合,尽力使其清晰化。对教材的处理,我的体会是一定要尽量把课本内容整合成清晰直白的结构,教师好讲,学生也好学。形成宏观的历史时空观,形成历史思维,构建知识体系。

岳麓版历史教材政治经济文化的割裂,使我们对这套教材普遍没有好感。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很高,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文科生源都不理想,文科班上课,问题问下去没有反应,教师不得不放慢速度,尽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都讲清讲透,教学就宁多勿缺。所有这些都影响着教学进度。解决的办法就是大胆取舍,不能面面俱到,每堂课的教学肯定要突出重点难点。我的做法是,只要求简单识记的知识课堂上就一带而过,记不住自己课后去记。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在解决重点难点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抓落实,利用早晚自习和课余时间,让学生记忆相关知识点。

段段清主要包含两点。一是每节课要清:尽可能留两三分钟把一节课的内容总结一下,哪怕是再强调一下知识结构、重点难点也是好的。二是每个单元要清: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单元总结。为节省时间以及减轻学生负担,印发了单元复习结构的流程讲义,包含了总体线索、知识结构、重点问题等。花一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梳理一遍,实在来不及的情况下就让他们自己看。这样做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及时复习,也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知识。

我的训练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一是课堂上:讲解重点难点问题的时候,不求答案标准,而是求解答思路。重审题解题的角度和方法技巧的指导。看到题目不急于做答,先拆题,审清楚要回答什么,不遗漏。然后考虑答题角度。这方面我们比较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一些规律性公式化的方法,还有就是作业的规范训练,我们每节课有达标检测,一般是5个选择题,一个小材料题。单元结束后有单元训练。从学生的作业中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强化薄弱环节。

文科的东西很多是无形的,不能量化。光布置什么看书复习之类的作业很容易落空。要求学生记好笔记,不一定非要有笔记本,可以记在书上。每节课后主要是讲错误聚集的地方。单元结束后有单元考试及讲评。每个单元结束后会有阶段性测评。每次考试要求学生整理好满分卷。总之高二以后学生对待历史课的态度总体上还是比较重视的,而且我们的单元考试搞的比较好,这样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今后我们要再接再厉争取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抓上去。

高中历史教学比武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十三

随着2004年广东省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阶段,除了对广大一线教师进行特殊培训外,还开设了通过网络平台对教师进行的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培训是一种新型的培训手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通过收看视频,聆听了专家和有经验的一线课改区教师们的心得,使我感受很深,对课改中高中历史专题式教学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代的教师,也使我充分认识到一些以往没有认识到的东西,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1、教育理论、课改理念的培养。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首先,在专业情意方面,教师要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变为实际的行动,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建立起专业自信,坚定自己适应新课程的信心。

其次,教师不仅要不断地更新学科知识,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在教育理论知识方面要有更深入的研究。从而使教师能够真正从一位“教书匠”转变为一名“研究者”。

再次,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教育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主动地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变革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2、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也不再只是变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者,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生方法。“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从而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3、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更新。

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教,而新课程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同时,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不确定的、动态的课程。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都有赖于教师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也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变为一个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通过课堂教学,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自身发展的新途径。

对于学生而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法逐渐进入课堂,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主要有三种新型的学习方法,一是材料学习法,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二是观察学习法,它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运用观察学习法的主要内容是对历史实物、历史图画、历史环境等的观察”。观察学习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深刻理解和认识历史的目的。三是实践学习法,是指“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情境模仿和解释现实问题是等途径来学习历史的方法。”高中历史课标解读对这种学习法的开展有明确的指示,我们可以以此作为指南,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活动。

4、教育资源、课程资源的整合。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网络、科技成果。认识并开发这些资源,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一,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合理利用与开发历史教材,必须吃透教材。教师应对教材结构,课文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对照课标,找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教学目标中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方面的要求;对教材中辅助材料如课前的引文、历史图片、问题设计、课后练习等进行深入研究,揣摩编者这样设计的意图;分析课与课、专题与专题之间的关系,分析专题在模块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教师也是重要的教学人力资源,教师不仅是教学资源的利用者,还是重要的历史教学资源之一。如果历史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展示一种通晓古今中外,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可以使教师“在自身以外的教学资源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实现教学资源价值超水平的发挥”。

第三,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之一,对教育教学具有能动作用,由于学生对教育具有能动作用,因此有效的学习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提供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使其在朝目标迈进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调节。

第四,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互联网、历史音像资料、图书馆、历史遗存、博物馆等都是对实现历史课程目标有利的课程资源,依据课标要求,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通过远程教育培训,让我受益非浅。作为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同样就选择了付出奉献,更要终身学习,更新观念,脚踏实地,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完善自己,我们更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进步,更要不断地从新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特点、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课改先驱的课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营养,我们也许无权选择自己的工作环境,但我们可以自己选择我们的工作方式,用自己的独特去演绎精彩,使自己的课堂永远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特别感觉。

高中历史教学比武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十四

中国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高中学生的成长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我担任高中历史老师这段时间中,我积累了一些关于中国历史教学的心得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认识到学生们对于历史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多次尝试和总结,我得出一些方法,希望能够在中国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有所帮助。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中国历史教学中,我发现了学生们对历史的普遍误解和陈旧观念。许多学生认为历史仅仅是一堆与他们无关的过去事件的记录,缺乏对历史价值的认知。因此,我通过引入与他们生活和现实紧密关联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鸦片战争引发的近代化探索、毛泽东的革命实践等,帮助学生们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至关重要。由于历史是一门内容繁杂的学科,学生常常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表、图片、视频等,以及富有想象力和创意的讲解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历史知识,增加学习的乐趣,并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历史不仅仅是一堆事实和数据的堆砌,更是一种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为此,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争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并教会他们正确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

第四,在中国历史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价值观。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通过讲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伟大事件,我试图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同时,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沉痛、血腥和残酷,以避免历史的重复。

最后,我认为中国历史教学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主动性。历史学科是一种发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需要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和思考。为此,我注重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自主学习,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我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和学习资源,让学生们能够扩展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视野。

总结起来,中国历史教学的确有其独特的挑战和难点。然而,通过探索和实践,我发现一些有效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和尝试,并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就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历史素养和良好历史情感的高中生,他们将成为有责任感和担当能力的新时代中国公民。

高中历史教学比武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十五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人类过去的经验和记忆,深刻影响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未来走向。高中历史单元教学是一项重要任务,教师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知识资源,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从历史中领悟更多的经验和智慧。本文将分享本人在高中历史单元教学中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整合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单元教学内容包罗万象,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到世界历史的合流和交汇,再到中国近现代的社会转型和政治变革,教师需要挑选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事件和人物,同时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如课堂文本、多媒体教材、电子图书等。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段: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历史单元教学不仅涉及时间、地点和事件等基本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上思考和分析历史事件,让他们能够自主思考、独立判断。

第四段:注重创新意识培养。

历史单元教学需要不断挖掘档案资料,研究历史文献,考察现场考察,避免以往来者不拒的照搬老旧教学资源。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当然,学生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创新的能力,应对未来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

第五段:总结。

在高中历史单元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注重课程内容的设计,整合教育资源,而且需要注重学生思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全面分析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注重艺术、体育等其他领域的拓展,促进学生全人类的发展和成长。教师应该不断探求、不断创新,让历史单元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高中历史教学比武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十六

2010年9月高中新课改将在我省全面展开,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代的教师,除参加学校组织的理论培训外,还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了解新课改的相关精神,特别是对课改中高中历史专题式教学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是我的点滴体会:

一、新课改要求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也不再只是变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者,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生方法。“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从而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二、正确把握新课标规定的学习版块,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

新课标规定高中历史必修分三个学习模块,四个学习主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共计25项学习内容。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习,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选修分为六个学习模块(六个独立的学习主题),学习内容涉及:重大改革(9个)、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7个)、20世纪战争与和平(6个)、中外历史人物评论(6个)共30个学习内容、探索历史的奥秘(1个)、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

三、

历史教师要真正“教好”历史,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

1、让学生学会创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越丰富、越灵活,学生的历史思维就越活跃,越有创造性。

2、让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更主要的是,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师生平等交流和探讨中得到发展。

3、学生学会生存。

新课程的根本精神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人文主义”是最主要的价值追求。要求历史教师要树立明确的人文意识,让学生学会生存,具有正确的生存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高中历史教学比武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十七

高中历史单元教学是很重要的一环,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众多历史的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技巧,同时也促进了我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在上完高中历史单元课程后,至少我自己深刻感受到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这对于我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都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段:单元课程内容。

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根据不同的学期和学科,不同的历史单元已经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中国现代史,世界文明等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比如阅读史书和文献,深入研究专题,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历史问题。同时,我们还学习到了很多相关的历史理论,比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这些理论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很重要的理论支持。

第三段:教学策略。

在高中历史单元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来帮助我们学习,比如讲义,课件,案例分析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案例分析了,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同时,讲义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讲义可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讲解重点内容来帮助我们掌握重点和难点。

第四段:课堂互动和讨论。

在高中历史单元课程中,教师往往会鼓励课堂互动和讨论,这能够激发大家的思维和想象力。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来思考一个问题,并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这种课堂互动和讨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第五段:总结。

高中历史单元教学不仅是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技巧的过程。通过学习历史单元课程,我们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课堂互动和讨论等多种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和理论,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同时也能够从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比武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十八

历史教学比武是一种互动、竞技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在这次比武活动中,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深感受益匪浅。通过与其他老师的交流和同学们的竞技,我意识到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累了一些教学方法和经验,则对如何更好地教授历史课程有了更深远的思考。

第二段: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通过历史教学比武,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几个问题。首先,我发现自己在课堂上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却忽略了激发学生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因此,我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历史。其次,我也缺乏对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课堂呈现方式上较为单一。对此,我需要研究和探索更多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以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最后,我还意识到需要更多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因此,我需要在每堂课的结束时进行学生的反馈和讨论,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三段:教学方法的尝试和应用。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尝试了一些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首先,我引入了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研究历史问题,并展示出他们的观点和理解。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我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相关历史视频、展示地图和图片等。这样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最后,我加强了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鼓励他们提问并进行自主探究。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差距和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第四段:经验总结与思考。

通过历史教学比武,我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思考。首先,我认识到教学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更多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从多角度、多维度来理解历史事件。其次,教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十分重要。我将继续研究和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最后,我将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并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通过历史教学比武,我实现了对自己教学中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优化教学效果。我将不断探索和创新,为高中历史教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学生们在历史的世界中学到更多,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高中历史教学比武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十九

在2013年这个热情的8月份我们历史教研组在我校敬知楼进行了面向高三的系列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自主高考题训练、小组讨论高考取向以及最关键的聆听专家讲座。

通过对于七位历史教学专家们的教授内容的学习。使我对课改中历史专题式教学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进一步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代的教师,也使我充分认识到一些以往没有认识到的东西,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1、扩展自己的空间,突破自己。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要充实。

主要指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要把历史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处,学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要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同时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个"延伸"。一是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二是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三是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延伸"。

3、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教育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主动地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变革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4、教育资源、课程资源的整合。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网络、科技成果。认识并开发这些资源,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培训,让我感受到:作为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同样就选择了付出奉献,更要终身学习,更新观念,脚踏实地,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完善自己,我们更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进步,更要不断地从新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特点、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课改先驱的课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营养,我们也许无权选择自己的工作环境,但我们可以自己选择我们的工作方式,用自己的独特去演绎精彩,使自己的课堂永远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特别感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