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观察法心得体会总结 社会研究观察法心得体会总结范文(二篇)

  • 上传日期:2023-01-05 23:14:51 |
  • ZTFB |
  • 14页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社会研究观察法心得体会总结一

20xx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推进国内高校及其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该方案提出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坚持以绩效为杠杆,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争取到20xx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xx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1]。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川大校长谢和平认为一流大学需要培养拥有全球视野的人才。而上海交通大学的校长张杰认为,拥有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

只有全面、深入把握研究生群体和培养过程的特点才能更有效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前期笔者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的研究生群体中进行了调研,得出相关数据和特点,并总结了以下经验启示。

从教育活动的类型来看,研究生接受度最高的是校园文化类活动。如何让将思政教育的内涵融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成为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当代研究生以90后居多,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实验室”。在提到核心价值观、中国梦这样的话题时,远远不如一份实习、一场网络游戏有吸引力,这是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困惑和挑战,需要使用一些策略来克服这些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从根本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类似传播学中传播主体把传播内容传给传播客体的一个过程。在传播学中,传播对象的心理、利益诉求及其性格特征会对其接受信息的效果造成直接影响。从教育学和调查研究的视角,我们发现90后到95后的大学生有一些共性特点:他们认为对其有所用的东西更愿意接受,他们认为有意思的东西更愿意接受,他们认为有面子的东西更容易接受,他们自己参与完成的东西更愿意接受。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唤醒其内在的利益需求,不是强行地灌输;应该是饶有兴致地讲故事,不是僵化刻板地讲道理;应该是双向互动,不是单向说教。所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巧妙融入思想引领的内涵,选取爱国荣校、航空报国等主题,配以新媒体、音乐、微电影、舞台剧、舞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时尚形式,创作和开发文化产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让学生有信念、有信仰、有正确的价值追求。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效的载体,它重在潜移默化的进行渗透和教育,它就像是一直无形的手,在推动,引领着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从研究生的培养角度,近70%的研究生认为“学术氛围”是培养过程中最大的影响因素,营造学术氛围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学术氛围的灵魂和本质是学术精神。学术精神作为大学生心理面貌和教育水平的反应,是评价研究生思想、理念、价值观、道德观水平的标志。学术精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学术精神体现为专注于本学科的具体遵循,而广义的学术精神应该有两种,即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的学者指出21世纪的学术精神主要体现为“诚实、自由、创新、献身精神”,其中诚实、献身精神即可理解为人文精神,而自由、创新可理解为科学精神。诚实可以理解为坚定自己的理念,追寻理想的指引,杜绝弄虚作假。自由即具有独立的人格,发散自己的思维。创新指学生不能局限于现有的书本,技术,应该具有自主思考的能力。而献身精神可以理解为学生不应关注一己之利,不应沉迷于现阶段取得的成就。学生应该把学术精神看成是自己的追求,是道德的最高层次。

培养科学精神,就是着力于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和理性的态度,让学生树立科学精神,懂得求真。作为一名研究生,做学问搞科研,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和工具等运用的表层上面,应懂得科学之科学,学会培养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理念。而教育管理的职责是想办法给学生提供科学精神形成和培植的土壤,同时,让最大多数的同学都在这个土壤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养分,自由生长,形成森林。高校应多开展大师名家进校园进课堂、学术沙龙、主题论坛等形式,引领研究生探讨科学的终极原理和追求,明确科学研究的最初目的。

另一方面,应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自由、向上的精神,核心意义是教育人坚持理性,追求理想的人格、理想世界和自身的完善,充满对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的向往。追溯到大学的本源,古希腊人希望每个公民都能得到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德育、美育、智力和体育等全方位发展的合格公民,古希腊的诸多学者,像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先哲为此还专门建立了学园,就是大学的前身,可见他们是很有远见的。从那以后,大学就成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摇篮。高校应开展读书交流会、思辨会、诗会、演讲等文化活动,回归大学的本源,为学生创造人文精神呼吸和翱翔的天空,让学生有信念和信仰,成为一个内心丰富、精神充盈、热爱生活的人。

从研究生的管理方式来看,75%的学生认为自我管理最有效。黑格尔曾说:“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中国文化中用“以人为本”来阐释这层含义。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大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应是教育的主体。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当今教育管理面临的新课题。在教育管理中,应是双向互动,而不是单向说教;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将舞台还给学生,将机会让给学生,将成长留给学生”的原则,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中收获成长。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普遍有自我发现的潜能、自我选择的能力,应当给予学生自我认识的机会,赋予他们为自己的成长、发展负责任的意识与能力。

教育培养的首要任务在于激发学生为自己负责的内在动力,为了学习生涯阶段的自己负责,更是为了持续一生的生涯发展负责,为了学习负责,更是为了自身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负责,既有长远眼光,又有天下情怀,是理想境界。具体到研究生群体的特点,研究生群体相比本科生,心智相对成熟,自治自立能力强。高校应打造以硕博士生纵向交流的小微平台,博士生提升自己的同时带动硕士生,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体现传帮带的作用,激发学生发展自觉,营造“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学相长、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同时应该发挥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的作用,研究生会作为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一个群众性的学生组织,在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多元的校园生活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活动,研究生会应该发挥自己群众性的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学生活动。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关于对导师的期待,调查结果显示,83%的研究生最看重的是导师的师德典范。中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负责制,教育管理工作的目的是协助导师开展研究生的教学科研任务,教育管理工作开展同样需要导师的理解与支持。更好地服务导师与学生,要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对于研究生来说,与导师的相处是他们从未经历过的学习生活模式,面对就业的焦虑、课题的压力、师生矛盾也时常出现,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总之,鉴于研究生群体较为多样化、个性化、大众化的特点,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学术为本”引领研究生教育管理,明确学术科研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有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持“学术为本”,树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着力提升研究生素质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导师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坚持“育人为本”,凝聚研究生教育管理合力,让研究生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提供有效支持和可靠保证。

2022社会研究观察法心得体会总结二

转眼间,研究生生涯的第一个学期马上就要过去了,在这个学期里,相对于本科阶段,我从心理上、生活上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其中许多以前的隐形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例如自律性差,生活不规律等,但是也同时肯定了自己的一些优点,例如团结同学,善于创新。首先,要感谢薛老师的敦敦教诲,每个星期六大家一起去友谊校区参加讲座,薛老师几次讲话,让我深受启发,为研究生的学习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这个学期最要感谢的就是刘媛博士对我们研一同学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尤其是在学期中我有一次崴伤了脚,刘媛博士多次帮我买药,关注我的伤情,李微山同学还帮我带饭,这些都令我十分感动,大家对我的帮助我都会铭刻在心。这个学期主要以学习课程为主,回顾这学期的课程学习,谈不上刻苦,也还算较为认真对待,希望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为以后的科研打好基础,开好头。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如果说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那么应届研究生新生尤其是外校考入的新生,经过寒窗苦读、考研的浴血奋战后进入目标中的学校,胸中更是会激起潜在的澎湃感。新的学年新的环境,大家或多或少都会在心中对未来生活有一个期待和企盼。但是有部分同学对新的生活期望太高,当经过一段时间学习、生活后,逐渐发现心中描绘的那个完美形象在一点一点的陨落。现实总是不那么尽如人意,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慢慢凸显出来,就会产生迷茫和失落感,严重的甚至、不思进取、混天度日,从而影响生活工作学习。

二、学习上的困惑

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大多是原来学校的优秀者,在本科的班级中处于成绩的领跑地位。但是在新的学习阶段里,有一部分同学心中萌发出一股焦虑,这么多学习好的人聚集在一起,我能行吗?我会不会成为那个最后一名?这是对自己很不自信的表现。另在开学教育上校领导介绍研究生毕业所需达到的毕业论文质量要求,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看来,这么高的要求自己能否完成,我要是写不出那么高水平的毕业论文、未能在指定刊物上发表,是否就意味着我无法如期拿到学位证书和毕业证,到时何以面对家中父老、广大同胞!

三、能力上的担忧

能力包括很多种,与人沟通能力、电脑使用能力、英语听说读写说能力等,特别是是否具有职业上的能力。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想要尽快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但是千丝万绪又从何处入手?这多少有点急功近利的心态在里面。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未意识到自己需要加强这些方面上的培养,现在吃好、玩好,在学习上别挂科就ok了!

四、对就业的迷茫

除少部分人将来继续读博外,大部分人在三年后就要面临就业问题。据了解,考研的一部分同学在大四时潜心苦读,并未关心和接触过寻找工作的问题。因此,如何得到招聘消息,如何做好应聘时的准备等一系列问题对很多同学来说都是盲点。也许现在考虑这个问题显得有些为时尚早,但这确实是一个不得不值得关注、且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关注的话题。因为现在就有同学问我,学校的就业网站怎么登陆,想去听听某个公司的宣讲会。

五、解决方法

形成这些因素很多,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个人因素。其中有些因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只能去调和。

概括起来以上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其实是我们也时常挂在嘴边的一些话:思想上提高认识、心理上进行适当疏导、情感上投入更多关怀、学习和工作上多多指导。用同学们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同学化压力为动力,宣扬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帮互助,少些摩擦多些忍让,共同进步;利用我们所掌握的及能搜寻到的丰富的资源,尽可能的让同学们辩清方向,少走弯路。

以上都是与同学接触、聊天时的一些感觉及想法,可能会有一些遗漏,我想研二、研三的师兄师姐们作为过来人,站在比我们高的高度上看研究生学习生活,也许会有另外一些我们现在还未体会到的感触与指导性的见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