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国际的心得体会实用(汇总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06:56:16 |
  • ZTFB |
  • 7页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一段经历的回顾和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8.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应该遵循逻辑推理和事实分析,给人一种严谨和科学的感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大家在写作时能够有更多的思路和灵感。

国内国际的心得体会实用篇一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国内国际的联系和互动日益紧密。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积累了许多关于国内国际的心得和体会。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下面我将以连贯的五段式来谈一谈我对国内国际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关于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心得。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地位的提升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我看来,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相辅相成。国内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蓬勃发展,国际市场的开放和合作也助力了国内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和提升竞争力。同时,国内经济的增长也可以为国际经济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市场。因此,要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国内国际经济的发展必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

其次,关于国内国际政治的心得。政治是国家命运的关键,在国内国际的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广阔领土的国家,政治稳定尤为重要。而国际上的政治格局和形势也影响着国内政治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拓展了国际合作,不断提升国家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而国内政治的健康发展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合作伙伴和机遇。因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内国际政治的平衡和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关于国内国际交流的心得。交流是增进了解和友谊的桥梁,也是促进发展和合作的纽带。在国内国际交流中,我深切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都有所不同,但正是这种差异性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人民之间的互访、学术交流、艺术表演等都是加深理解和友谊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国内外交流既能帮助我们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能帮助外界了解我们。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互信,推动国内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第四,关于国内国际环境保护的心得。环境保护是当代社会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对当前和未来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国内国际环境保护问题的存在让我深感忧虑,但也让我明白保护环境是全球任务,需要国内外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加强国内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同时也需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环境问题。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绿色的世界。

最后,关于国内国际合作与发展的心得。国内发展需要国际合作,国际发展也需要国内支持。开放合作是国内国际互动的重要基石,只有拥抱世界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国内要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同时,也要为国际合作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条件。只有加强国内国际合作,才能实现全球共同发展,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而言之,关于国内国际的心得体会是多方面的,经济、政治、交流、环保和合作等方面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我们需要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去思考和理解国内国际之间的关系,在自己的领域内尽自己的努力,为国内国际关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进程,为国家和世界的繁荣和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内国际的心得体会实用篇二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笔者看来,双循环的提出,既是对短期疫情冲击下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更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长远出发,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展望未来,立足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直面国内经济的结构性失衡,释放内需潜力,对于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创新驱动下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促进国内大循环是应对世界大变局的必然举措。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中美分歧与博弈加剧,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遭遇明显冲击。而早在2018年,习近平主席便多次提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兴起,给多年来形成的国际规则和世界秩序带来了严峻挑战,深刻影响着大国关系。此时形成国内大循环、构建双循环,是适应外部环境新变化、新局势的重要战略部署和要求。

从产业链层面来看,在过去几十年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分工与合作不断得到加强。在此过程中,我国形成了相对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和相对完整独立的产业链条,并深度融入了全球价值链:占全球制造业附加值的近30%,占全球进出口份额的23%。然而,随着疫情催生产业链回流、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以及全球成本竞争优势发生转移,使得国际大循环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动。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多国反思缺乏基础医疗设施自主生产能力、过度依赖我国的困境,借此加大了吸引制造业回流的力度,这可能导致涉及民众医疗卫生、国家安全等基础产业的全球产业链重构。二是中美贸易摩擦削弱了我国商品在美国的竞争力。目前,我国过去四年出口到美国的前15大商品中,已有14类占美国进口市场的份额在减少,其中不仅包括劳动密集型商品,甚至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也受到来自美国近邻墨西哥的竞争。三是东盟凭借劳动力、资源等低成本优势,在全球贸易活动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全球的占有率。

更加深刻的变革来自于中美关系新格局。近期,中美交锋正在贸易、金融、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等诸多领域展开,且博弈不断升级。

在政治方面,2020年7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香港自治法》,以我国通过《香港国安法》、破坏香港自治为由,授权行政当局针对我国相关人士及金融机构,实施包括禁止财产交易在内的制裁措施,首批制裁清单包括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中联办主任骆惠宁等11位香港及内地驻港高级别官员。从目前的博弈态势看,不能排除在11月3日美国大选投票前,特朗普最大限度使用其拥有的法律授权,扩大制裁范围的可能。

在技术领域,最近一段时间,tiktok被美国政府要求强制出售,白宫展开以去中国化为目标的“净网行动”,接着又颁布行政命令封杀tiktok和wechat。美国针对我国科技公司的“组合拳”接二连三,不仅针对“硬科技”,还加大对“软科技”企业出手的力度,加速与我国在科技领域脱钩。如果科技脱钩的趋势无法改变,一场影响更加深远的新型数字铁幕或不可避免地要落下。

在金融领域,美国就中资企业海外融资加大限制。如近期中美会计准则和审计合作之争加剧,美国财长姆努钦表示,中国和其他国家不符合会计准则的公司到2021年年底,需从美国退市;而之前参议院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待众议院通过和总统签署)亦对我国赴美上市企业提出苛刻要求。除此以外,美国还可能会加大对部分中资金融企业的制裁。

变局同时蕴含机遇与挑战。笔者总体认为,从“国际大循环”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体现了我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积极战略选择与调整。

促进国内大循环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二季度,我国gdp增速重新回升至3.2%,在全球范围内首先走出了疫情阴霾。然而,尽管迎来疫情后的经济快速反弹,但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四大结构性失衡,给经济反弹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一是生产端的恢复快于需求端。当前工业生产恢复较快,4.8%的增速接近疫情之前;但需求端的恢复要相对缓慢,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1.1%,仍旧处于负增长区间。

二是工业恢复快于服务业。第二产业gdp增速大幅反弹14.3个百分点至4.7%;而第三产业仅回升7.1个百分点至1.9%。部分服务业(如住宿餐饮、租赁与商务服务业)还处在深度负区间。

三是大型企业恢复快于中小企业。7月,限额以下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3.7%,连续五个月低于限额以上企业,且差距进一步拉大;制造业pmi也显示,小型企业景气度趋于回落,与大型企业表现显著分化。

四是实体与金融的不平衡,即实体经济下滑、金融体系扩张。疫情之下,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流入股市现象显著;但在实体回报率仍然低迷的情况下,流动性存在“脱实向虚”的倾向。

此外,在过去三十年的经济高增长中,供需失衡、区域失衡、行业失衡、企业失衡的矛盾有所加剧,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难点。例如,实体经济结构方面,我国长期面临产能过剩局面,但供给难以满足需求,不少高品质商品还需依靠外部渠道才能获得满足;区域层面,东部沿海城市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行业层面,金融业和房地产扩张与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形成反差;企业层面,民营经济发展常常面临着“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障碍,生存空间弱于国有企业。

因此,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缓解结构性失衡,立足内循环,促进双循环,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立足大循环,实现双循环的政策着力点。

内外部经济形势的深刻变革以及我国经济面对的长短期的挑战与压力,使得我国决策层做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最新部署。而这也可能成为贯穿我国未来5—10年发展的战略纲领,成为“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方针。为了促进双循环,如下五大政策发力点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双循环”并非闭关锁国,应保持积极开放态势。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内独具吸引力。在产业链转移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仍应通过加大开放措施,加速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吸引外资流入。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外部经济衰退背景下的政策应对,包括:鼓励出口转内销,在电子、医疗、高端制造等关键行业提供政策优惠,大力推动进口替代;以多边主义稳定贸易投资,加快中日韩自贸区和中欧投资协定等经贸框架的谈判;在保证产业链不过快流出的情况下,积极发展与东南亚等经济体的经贸关系;助力外贸企业寻找替代出口市场。

第二,培育高质量的国产服务供给,扩大国内最终消费。短期内,应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措施,稳住目前的消费回暖势头,加大对消费薄弱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定向支持。如可通过增加转移支付、金融定向支持以及发放消费券、现金券等方式,提高特定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延续国内消费难能可贵的回升态势,进而推动服务消费尽快回到正轨。从长期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零售市场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零售市场。未来,应将要素市场化改革作为主要抓手,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主要方向,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第三,提高科技供应链的韧性。短期而言,应对美国对中方的技术封锁,应当筛查海外供应链,特别是具有战略安全意义的海外供应链,查明上游设备、零部件、软件等受美国管控的部分,对其中不能自产的,要提前准备非美国的替代品。长期而言,根本的解决途径仍然是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政策层面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此外,在创新科技领域,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数字经济贸易和服务规则的制定,把数据安全、技术安全、金融安全问题留在经贸框架内,主动打造国际贸易的前沿阵地。

第四,建立更加协调的区域经济体系。鼓励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地区协调平衡战略,缩小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同时,降低沿海外贸企业的成本与转移压力,尽可能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留在国内,与中西部地区形成梯队承接,避免大量对外投资对国内制造业形成抑制,促进区域的均衡发展。

第五,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实体经济活力。要推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创新生产要素供给;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推动教育和科技体制的改革;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释放要素市场化改革红利。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笔者看来,双循环的提出,既是对短期疫情冲击下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更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长远出发,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展望未来,立足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直面国内经济的结构性失衡,释放内需潜力,对于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创新驱动下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促进国内大循环是应对世界大变局的必然举措。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中美分歧与博弈加剧,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遭遇明显冲击。而早在2018年,习近平主席便多次提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兴起,给多年来形成的国际规则和世界秩序带来了严峻挑战,深刻影响着大国关系。此时形成国内大循环、构建双循环,是适应外部环境新变化、新局势的重要战略部署和要求。

从产业链层面来看,在过去几十年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分工与合作不断得到加强。在此过程中,我国形成了相对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和相对完整独立的产业链条,并深度融入了全球价值链:占全球制造业附加值的近30%,占全球进出口份额的23%。然而,随着疫情催生产业链回流、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以及全球成本竞争优势发生转移,使得国际大循环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动。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多国反思缺乏基础医疗设施自主生产能力、过度依赖我国的困境,借此加大了吸引制造业回流的力度,这可能导致涉及民众医疗卫生、国家安全等基础产业的全球产业链重构。二是中美贸易摩擦削弱了我国商品在美国的竞争力。目前,我国过去四年出口到美国的前15大商品中,已有14类占美国进口市场的份额在减少,其中不仅包括劳动密集型商品,甚至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也受到来自美国近邻墨西哥的竞争。三是东盟凭借劳动力、资源等低成本优势,在全球贸易活动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全球的占有率。

更加深刻的变革来自于中美关系新格局。近期,中美交锋正在贸易、金融、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等诸多领域展开,且博弈不断升级。

在政治方面,2020年7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香港自治法》,以我国通过《香港国安法》、破坏香港自治为由,授权行政当局针对我国相关人士及金融机构,实施包括禁止财产交易在内的制裁措施,首批制裁清单包括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中联办主任骆惠宁等11位香港及内地驻港高级别官员。从目前的博弈态势看,不能排除在11月3日美国大选投票前,特朗普最大限度使用其拥有的法律授权,扩大制裁范围的可能。

在技术领域,最近一段时间,tiktok被美国政府要求强制出售,白宫展开以去中国化为目标的“净网行动”,接着又颁布行政命令封杀tiktok和wechat。美国针对我国科技公司的“组合拳”接二连三,不仅针对“硬科技”,还加大对“软科技”企业出手的力度,加速与我国在科技领域脱钩。如果科技脱钩的趋势无法改变,一场影响更加深远的新型数字铁幕或不可避免地要落下。

在金融领域,美国就中资企业海外融资加大限制。如近期中美会计准则和审计合作之争加剧,美国财长姆努钦表示,中国和其他国家不符合会计准则的公司到2021年年底,需从美国退市;而之前参议院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待众议院通过和总统签署)亦对我国赴美上市企业提出苛刻要求。除此以外,美国还可能会加大对部分中资金融企业的制裁。

变局同时蕴含机遇与挑战。笔者总体认为,从“国际大循环”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体现了我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积极战略选择与调整。

促进国内大循环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二季度,我国gdp增速重新回升至3.2%,在全球范围内首先走出了疫情阴霾。然而,尽管迎来疫情后的经济快速反弹,但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四大结构性失衡,给经济反弹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一是生产端的恢复快于需求端。当前工业生产恢复较快,4.8%的增速接近疫情之前;但需求端的恢复要相对缓慢,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1.1%,仍旧处于负增长区间。

二是工业恢复快于服务业。第二产业gdp增速大幅反弹14.3个百分点至4.7%;而第三产业仅回升7.1个百分点至1.9%。部分服务业(如住宿餐饮、租赁与商务服务业)还处在深度负区间。

三是大型企业恢复快于中小企业。7月,限额以下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3.7%,连续五个月低于限额以上企业,且差距进一步拉大;制造业pmi也显示,小型企业景气度趋于回落,与大型企业表现显著分化。

四是实体与金融的不平衡,即实体经济下滑、金融体系扩张。疫情之下,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流入股市现象显著;但在实体回报率仍然低迷的情况下,流动性存在“脱实向虚”的倾向。

此外,在过去三十年的经济高增长中,供需失衡、区域失衡、行业失衡、企业失衡的矛盾有所加剧,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难点。例如,实体经济结构方面,我国长期面临产能过剩局面,但供给难以满足需求,不少高品质商品还需依靠外部渠道才能获得满足;区域层面,东部沿海城市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行业层面,金融业和房地产扩张与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形成反差;企业层面,民营经济发展常常面临着“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障碍,生存空间弱于国有企业。

因此,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缓解结构性失衡,立足内循环,促进双循环,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立足大循环,实现双循环的政策着力点。

内外部经济形势的深刻变革以及我国经济面对的长短期的挑战与压力,使得我国决策层做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最新部署。而这也可能成为贯穿我国未来5—10年发展的战略纲领,成为“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方针。为了促进双循环,如下五大政策发力点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双循环”并非闭关锁国,应保持积极开放态势。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内独具吸引力。在产业链转移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仍应通过加大开放措施,加速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吸引外资流入。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外部经济衰退背景下的政策应对,包括:鼓励出口转内销,在电子、医疗、高端制造等关键行业提供政策优惠,大力推动进口替代;以多边主义稳定贸易投资,加快中日韩自贸区和中欧投资协定等经贸框架的谈判;在保证产业链不过快流出的情况下,积极发展与东南亚等经济体的经贸关系;助力外贸企业寻找替代出口市场。

第二,培育高质量的国产服务供给,扩大国内最终消费。短期内,应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措施,稳住目前的消费回暖势头,加大对消费薄弱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定向支持。如可通过增加转移支付、金融定向支持以及发放消费券、现金券等方式,提高特定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延续国内消费难能可贵的回升态势,进而推动服务消费尽快回到正轨。从长期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零售市场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零售市场。未来,应将要素市场化改革作为主要抓手,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主要方向,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第三,提高科技供应链的韧性。短期而言,应对美国对中方的技术封锁,应当筛查海外供应链,特别是具有战略安全意义的海外供应链,查明上游设备、零部件、软件等受美国管控的部分,对其中不能自产的,要提前准备非美国的替代品。长期而言,根本的解决途径仍然是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政策层面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此外,在创新科技领域,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数字经济贸易和服务规则的制定,把数据安全、技术安全、金融安全问题留在经贸框架内,主动打造国际贸易的前沿阵地。

第四,建立更加协调的区域经济体系。鼓励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地区协调平衡战略,缩小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同时,降低沿海外贸企业的成本与转移压力,尽可能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留在国内,与中西部地区形成梯队承接,避免大量对外投资对国内制造业形成抑制,促进区域的均衡发展。

第五,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实体经济活力。要推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创新生产要素供给;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推动教育和科技体制的改革;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释放要素市场化改革红利。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如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立足国内大循环,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从外部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引发了全球经济的持续萎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深挖国内巨大需求潜力,以国内大循环引领国际循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内部看,内需是双循环的主引擎。我们立足国内需求有序复工复产,同时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强化“六稳”“六保”措施,我国经济呈现深v型恢复态势,为国内大循环奠定了良好基础。从长期看,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受疫情影响,一些结构性矛盾凸显。实现国内大循环,可以营造一个相对稳定和可控的环境,稳住产业链、供应链和经济运行,有效对冲日益增长的国际风险,促进价值链和需求链转型升级。

立足国内大循环,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14亿多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比较优势和我国强大的发展韧劲所在,孕育着巨大的潜力与活力。一要进一步挖掘内需潜力。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促进国内消费提质升级。积极培育新型消费,加快形成创造国内消费增量的新增长点。二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和供应链。找准高端产业发展中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薄弱环节,开展集成研究、协同攻关,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先进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打造先进制造业和关键产业链外商投资高地,更好辐射并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三要在体制变革与机制创新中构建内需体系的制度架构。构建完整的全国统一市场,畅通要素在国内各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打通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循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投资的营商环境。

立足国内大循环,还要谋篇国内国际供给需求良性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既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责任担当。为此,一要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拓展国际间外贸、外资、技术贸易等经济层面的合作空间,加快创新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夯实供应链基础,提升价值链层次,培育产业链生态,推进区块链应用,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深度分工调整和创新发展中作出新贡献。二要进一步增强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柔性和韧性,从制度、技术、规则等多方面实现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在世界变局中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格局,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新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以更高效的资源流动和要素配置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血脉”,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2016年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希望与中国脱钩的趋势愈发明显。而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更是让全球的经济雪上加霜,世界经济的衰退已成定局。虽然中国依靠自身对疫情有效的控制而率先复工复产,给世界经济注入一剂强心剂,但中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

针对上述情况,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月23日,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再次指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明确了“内循环”是一个中长期的战略:“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一“内循环”+“双循环”的中长期战略到底有何目标,又有何挑战呢?

1、“内循环”=“扩大内需”?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士认为,“内循环”等于“扩大内需”。我们认为,“内循环”与扩大内需有根本的不同。

扩大内需是各国在面对经济危机,尤其是外部需求疲软时,最常用的应对方法之一,其目标是通过提振内部的消费和投资,保障就业,消化过剩产能,从而避免经济衰退以及系统性风险。因此,扩大内需通常是短中期的刺激政策,并不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更何况,如果把“内循环”简单理解为扩大内需,则很容易走进政策误区。在宏观经济统计上,素来有消费、投资、净出口的“三驾马车”一说。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三者对gdp的贡献是不同的。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将经济增长划分为六个阶段,其中的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分别是成熟阶段和大众高额消费阶段。成熟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制造业基础和出口产品高度多元化,交通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机场等)和社会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发展迅速,投资和净出口是此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净出口和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势必导致国民收入水平的上升,进一步传导到消费总量和消费gdp占比的上升,最终进入大众高额消费阶段。

以进出口依存度(即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为标准来检验,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大致符合这个理论。如下图所示,从2001年加入wto到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历年进出口依存度持续上升,可谓典型的世界工厂。虽然一度因全球金融危机打乱了步伐,但进出口依存度还是呈现出倒u型曲线。2019年中国的进出口依存度分别递减至14.5%和17.4%,达到近20年来的历史低位。这表明中国的经济结构未来将迎来质变,会重点借助国内的资源,深耕自己的市场。当然,中国对外贸易额的绝对值扩大与在比例上外贸依存度的渐进下降并不矛盾。不过,中国目前尚未进入大众高额消费阶段,而是处于成熟阶段与大众高额消费阶段之间的过渡期。按照罗斯托的论述,大众高额消费阶段的典型特征是第一产业的gdp占比大大下降,以汽车为代表的高档耐用消费品走向普及。中国目前第一产业的gdp占比虽然已低至约7%,但仍明显高于美国1%的水平。而2019年中国第一产业人口比例仍高达约40%,不仅远高于美国同年的17%,甚至比美国在1960年的30%水平还要高10个百分点。换言之,中国尚未走完成熟阶段,国民收入尚未提升到足够高的水平。加上中国今年上半年的居民负债率(即债务额占gdp的比例)接近59%,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也尚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内需对中国经济的推动能力。

因此,尽管提振内需是很重要的发展环节,但如果“内循环”只是“扩大内需”,那么结果未必会明显,甚至可能揠苗助长。所以中国除了有为居民消费的提升提供条件保障,仍然需要更大程度的对外贸易与开放,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外循环”,从而切实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2、“内循环”+“双循环”:以时间换空间。

当前的世界经济衰退不是进入了经济周期的萧条期,而是新冠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叠加效应,且短时间内危机很难结束。因此,仅通过“扩大内需”是无法应对新局面。中国经济需要更持久、更具体、也更深层次的经济制度和产业结构的双改革,将“扩大内需”与“供给侧改革”相结合,从供给和消费双向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也就是“内循环+双循环”的经济模式。因此,“内循环+双循环”是一个中长期的战略,更是一个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

因为疫情的冲击,国际贸易短期内即便不再大幅下跌,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低位。在全球产业链分工高度细化的背景下,许多产业在疫情之后的重启都需要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坐等全世界的经济复苏,而是需要主动苦练内功,以更好的制度环境和产业能力来准备迎接疫情后全球产业重启和重新洗牌的局面。而只要我们做好了“内循环+双循环”,不浪费这段全球产业重启前的时间,那么我们在疫情之后,即便中美脱钩的趋势持续,中国和全球经济的联系将更加密切,而中国也将处于更加有利的状态。这是以时间换取未来中国经济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内循环+双循环”不仅仅是扩大内需,而是通过“内循环+双循环”改善制度环境,激活创新创业潜力,提升产业能力,改善产业结构。这些方面的提升空间是巨大的。按照黄奇帆同志的提法,“中国要以高水平开放反制逆全球化、以改善营商环境反制撤资论、以超大市场的吸引力反制脱钩论”。

“内循环+双循环”也是一个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战略,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何要强调“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内循环+双循环’”。

美国目前对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进行打压,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延缓中国进一步缩短和美国的技术差距和经济总量差距的步伐。换句话说,美国希望通过局部甚至全面的打压来换取时间。而无论国人接受与否,至少在短期内,美国的打压是起到了作用。

在这样的态势下,中国只有放眼更长的时间,保证自己能够稳步缩短和美国的技术差距和经济总量差距。因此,中国需要用空间来换时间,这也是“持久战”的精髓。

而在以空间换时间的目标中,核心产业的升级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即优先发展目前中国所欠缺的尖端产业。一句话,“补要害的短板”。

中国近四十年来改革开放过程中,无数次遭受发达国家“挟技术以漫天要价”。而当中国通过自己研发掌握了该项技术时,又会面临外国厂商大幅降价以扼杀中国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研发成果。而通过发展“内循环+双循环”的经济模式,则可以合理地保护中国的市场健康和新的研发成果。进而可以作为谈判筹码,有利于拿到合理报价;退可以保护中国的技术成果不被价格战扼杀在摇篮中。

发展“内循环+双循环”经济、弥补产业短板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号召和推动各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向自身的上游产业布局。保证龙头企业在非正当竞争时期的长期、稳定的运营就是在保护我们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产出的相对全面且稳定产业链这一珍贵果实。产业链对经济的作用无异于神经网络与身体,只有神经完整健康,身体才可控,遇到危机才能开展合理自救。另一方面,各行业的龙头企业通常是最了解产业链、最清楚中国产业链短板的角色,由龙头企业带头纵向布局产业链,发展产业内循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短期内,“内循环+双循环”有利于产业链较短的行业,且这些行业的短期经济带动能力强。产业链较短的行业受到国际关系影响的程度较小,因此在促进内循环时可以得到快速发展,并拉动经济、保就业。这与“扩大内需”一致,是有效缓解经济压力的手段。发展国内大循环也是国内欠发达地区一个弥补发展的极好机会,过去盈利困难、缺乏发展动力的产业迎来了一次发展良机。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对标国外优秀企业,来发展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上中游产业,从而积蓄力量,加入到下一轮经济发展当中。

任何战略都是有代价的,也是有风险的。那么“内循环+双循环”的代价和风险在哪里呢?要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哪些产业更适合开展“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换句话说,哪些产业开展内循环为主的经济成功概率大?而哪些产业不容易成功?基于产业链分析,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先“卡脖子”的产业和技术。

“内循环+双循环”有非常明确的发展方向:最优先发展那些已经被卡脖子或可能被卡脖子的产业,而不是探索逻辑尚未明确的新兴产业。这样可以免去产业发展中的探索和试错环节,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半导体产业是一个成熟的、国际分工高度明确的产业。其上游为eda软件业和光刻机等设备制造业,中游有芯片设计、晶圆代工、封装测试等产业,下游为消费电子、电子通讯等产业。而中国目前在上游和中游整体水平较为落后。我们可以通过对标国际巨头、借鉴其发展经验,达到少走弯路,缩短差距的目的。但在产业发展的具体规划上,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以光刻机为例,荷兰的阿斯麦公司(asml)是该领域的龙头企业,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且垄断了高端光刻机市场,故而有着超过40%的毛利率。近些年,由于美国方面的压力,阿斯麦迟迟无法向中国晶圆代工企业出售最先进的euv光刻机,延缓了中芯国际在工艺制程上的追赶步伐。而美国今年5月的新一轮制裁,更是让国产光刻机和晶圆代工之痛波及到了华为。因此,光刻机显然应该成为“内循环+双循环”的发展产业之一。

但鉴于中国当前的国产光刻机技术与阿斯麦相差甚远,甚至没有一家国内企业位列阿斯麦的17家核心供应商。如果以生产相同技术水平的国产光刻机为目标,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实现。因此,一个可能的做法是,集中力量在光刻机的一些核心零部件(比如光源、镜头等)上下功夫,争取在零部件上实现产品赶超,进而成为阿斯麦的核心供应商之一,在euv光刻机的进口谈判上获得更大的主动权。而这一策略也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起点,进而实现内外“双循环”的良性互动过程。

2.下游产业短期缺少发展动能。

“内循环”发展的重点还必须是“具有盈利能力的上游产业”。这就意味着短时间内,国内的一些下游产业可能会受到影响,无法获得高速发展所需的上游资源。发展关键的上游产业是为了创造出更适宜下游产业生长的土壤,但这需要通过牺牲一部分下游产业的短期利益,来换取更长期、更持久的稳定收益。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这样的集体行动并不容易实现,估计需要政府和企业协调才有可能达成。

中国在过去快速发展过程中,经常是产业链“跳跃”式发展,而这必然导致产业链结构不稳定、不健全。“内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因此适合以内循环经济来发展的产业应当是在上游和下游都已经存在一定布局,但在上下游产业之间却存在一定技术断层、产业链断层现象的产业。

其中下游产业发展程度要比上游产业发展程度更加重要。这也可以解释中国当前为什么选择扶持半导体产业,而不是eda软件或光刻机制造业;以及为什么中国的电动汽车领域可以拥有较为完备的内循环体系,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来临之际,拿到了一张宝贵的入场券。

3.当前处于贸易顺差的产业存在隐患。

中国在许多产业上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然而,贸易顺差也意味着本国的产能大于本国的需求,一旦贸易环境有所恶化,受到的负面冲击会更大,且难免要去产能。因此,鉴于目前的国际态势,处于贸易顺差的产业适宜优先开展“内循环”建设,使整个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并尽快实现升级,确保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结语。

“内循环+双循环”的模式到底要持续多久呢?中央的会议虽未提及具体时限,但参考国务院随后出台的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政策,为龙头企业开出“十年免税”可以看出,“内循环+双循环”的模式至少是十年时间以上的发展方向。这就意味着,“内循环+双循环”对中国未来10年的经济影响将是深远的,而这些影响也是商界、学界和政府部门需要深入思考,共同面对的一个大趋势、大格局。

2016年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希望与中国脱钩的趋势愈发明显。而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更是让全球的经济雪上加霜,世界经济的衰退已成定局。虽然中国依靠自身对疫情有效的控制而率先复工复产,给世界经济注入一剂强心剂,但中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

针对上述情况,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月23日,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再次指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明确了“内循环”是一个中长期的战略:“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一“内循环”+“双循环”的中长期战略到底有何目标,又有何挑战呢?

1、“内循环”=“扩大内需”?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士认为,“内循环”等于“扩大内需”。我们认为,“内循环”与扩大内需有根本的不同。

扩大内需是各国在面对经济危机,尤其是外部需求疲软时,最常用的应对方法之一,其目标是通过提振内部的消费和投资,保障就业,消化过剩产能,从而避免经济衰退以及系统性风险。因此,扩大内需通常是短中期的刺激政策,并不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更何况,如果把“内循环”简单理解为扩大内需,则很容易走进政策误区。在宏观经济统计上,素来有消费、投资、净出口的“三驾马车”一说。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三者对gdp的贡献是不同的。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将经济增长划分为六个阶段,其中的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分别是成熟阶段和大众高额消费阶段。成熟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制造业基础和出口产品高度多元化,交通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机场等)和社会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发展迅速,投资和净出口是此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净出口和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势必导致国民收入水平的上升,进一步传导到消费总量和消费gdp占比的上升,最终进入大众高额消费阶段。

以进出口依存度(即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为标准来检验,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大致符合这个理论。如下图所示,从2001年加入wto到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历年进出口依存度持续上升,可谓典型的世界工厂。虽然一度因全球金融危机打乱了步伐,但进出口依存度还是呈现出倒u型曲线。2019年中国的进出口依存度分别递减至14.5%和17.4%,达到近20年来的历史低位。这表明中国的经济结构未来将迎来质变,会重点借助国内的资源,深耕自己的市场。当然,中国对外贸易额的绝对值扩大与在比例上外贸依存度的渐进下降并不矛盾。不过,中国目前尚未进入大众高额消费阶段,而是处于成熟阶段与大众高额消费阶段之间的过渡期。按照罗斯托的论述,大众高额消费阶段的典型特征是第一产业的gdp占比大大下降,以汽车为代表的高档耐用消费品走向普及。中国目前第一产业的gdp占比虽然已低至约7%,但仍明显高于美国1%的水平。而2019年中国第一产业人口比例仍高达约40%,不仅远高于美国同年的17%,甚至比美国在1960年的30%水平还要高10个百分点。换言之,中国尚未走完成熟阶段,国民收入尚未提升到足够高的水平。加上中国今年上半年的居民负债率(即债务额占gdp的比例)接近59%,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也尚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内需对中国经济的推动能力。

因此,尽管提振内需是很重要的发展环节,但如果“内循环”只是“扩大内需”,那么结果未必会明显,甚至可能揠苗助长。所以中国除了有为居民消费的提升提供条件保障,仍然需要更大程度的对外贸易与开放,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外循环”,从而切实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2、“内循环”+“双循环”:以时间换空间。

当前的世界经济衰退不是进入了经济周期的萧条期,而是新冠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叠加效应,且短时间内危机很难结束。因此,仅通过“扩大内需”是无法应对新局面。中国经济需要更持久、更具体、也更深层次的经济制度和产业结构的双改革,将“扩大内需”与“供给侧改革”相结合,从供给和消费双向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也就是“内循环+双循环”的经济模式。因此,“内循环+双循环”是一个中长期的战略,更是一个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

因为疫情的冲击,国际贸易短期内即便不再大幅下跌,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低位。在全球产业链分工高度细化的背景下,许多产业在疫情之后的重启都需要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坐等全世界的经济复苏,而是需要主动苦练内功,以更好的制度环境和产业能力来准备迎接疫情后全球产业重启和重新洗牌的局面。而只要我们做好了“内循环+双循环”,不浪费这段全球产业重启前的时间,那么我们在疫情之后,即便中美脱钩的趋势持续,中国和全球经济的联系将更加密切,而中国也将处于更加有利的状态。这是以时间换取未来中国经济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内循环+双循环”不仅仅是扩大内需,而是通过“内循环+双循环”改善制度环境,激活创新创业潜力,提升产业能力,改善产业结构。这些方面的提升空间是巨大的。按照黄奇帆同志的提法,“中国要以高水平开放反制逆全球化、以改善营商环境反制撤资论、以超大市场的吸引力反制脱钩论”。

“内循环+双循环”也是一个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战略,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何要强调“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内循环+双循环’”。

美国目前对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进行打压,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延缓中国进一步缩短和美国的技术差距和经济总量差距的步伐。换句话说,美国希望通过局部甚至全面的打压来换取时间。而无论国人接受与否,至少在短期内,美国的打压是起到了作用。

在这样的态势下,中国只有放眼更长的时间,保证自己能够稳步缩短和美国的技术差距和经济总量差距。因此,中国需要用空间来换时间,这也是“持久战”的精髓。

而在以空间换时间的目标中,核心产业的升级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即优先发展目前中国所欠缺的尖端产业。一句话,“补要害的短板”。

中国近四十年来改革开放过程中,无数次遭受发达国家“挟技术以漫天要价”。而当中国通过自己研发掌握了该项技术时,又会面临外国厂商大幅降价以扼杀中国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研发成果。而通过发展“内循环+双循环”的经济模式,则可以合理地保护中国的市场健康和新的研发成果。进而可以作为谈判筹码,有利于拿到合理报价;退可以保护中国的技术成果不被价格战扼杀在摇篮中。

发展“内循环+双循环”经济、弥补产业短板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号召和推动各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向自身的上游产业布局。保证龙头企业在非正当竞争时期的长期、稳定的运营就是在保护我们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产出的相对全面且稳定产业链这一珍贵果实。产业链对经济的作用无异于神经网络与身体,只有神经完整健康,身体才可控,遇到危机才能开展合理自救。另一方面,各行业的龙头企业通常是最了解产业链、最清楚中国产业链短板的角色,由龙头企业带头纵向布局产业链,发展产业内循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短期内,“内循环+双循环”有利于产业链较短的行业,且这些行业的短期经济带动能力强。产业链较短的行业受到国际关系影响的程度较小,因此在促进内循环时可以得到快速发展,并拉动经济、保就业。这与“扩大内需”一致,是有效缓解经济压力的手段。发展国内大循环也是国内欠发达地区一个弥补发展的极好机会,过去盈利困难、缺乏发展动力的产业迎来了一次发展良机。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对标国外优秀企业,来发展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上中游产业,从而积蓄力量,加入到下一轮经济发展当中。

任何战略都是有代价的,也是有风险的。那么“内循环+双循环”的代价和风险在哪里呢?要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哪些产业更适合开展“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换句话说,哪些产业开展内循环为主的经济成功概率大?而哪些产业不容易成功?基于产业链分析,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先“卡脖子”的产业和技术。

“内循环+双循环”有非常明确的发展方向:最优先发展那些已经被卡脖子或可能被卡脖子的产业,而不是探索逻辑尚未明确的新兴产业。这样可以免去产业发展中的探索和试错环节,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半导体产业是一个成熟的、国际分工高度明确的产业。其上游为eda软件业和光刻机等设备制造业,中游有芯片设计、晶圆代工、封装测试等产业,下游为消费电子、电子通讯等产业。而中国目前在上游和中游整体水平较为落后。我们可以通过对标国际巨头、借鉴其发展经验,达到少走弯路,缩短差距的目的。但在产业发展的具体规划上,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以光刻机为例,荷兰的阿斯麦公司(asml)是该领域的龙头企业,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且垄断了高端光刻机市场,故而有着超过40%的毛利率。近些年,由于美国方面的压力,阿斯麦迟迟无法向中国晶圆代工企业出售最先进的euv光刻机,延缓了中芯国际在工艺制程上的追赶步伐。而美国今年5月的新一轮制裁,更是让国产光刻机和晶圆代工之痛波及到了华为。因此,光刻机显然应该成为“内循环+双循环”的发展产业之一。

但鉴于中国当前的国产光刻机技术与阿斯麦相差甚远,甚至没有一家国内企业位列阿斯麦的17家核心供应商。如果以生产相同技术水平的国产光刻机为目标,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实现。因此,一个可能的做法是,集中力量在光刻机的一些核心零部件(比如光源、镜头等)上下功夫,争取在零部件上实现产品赶超,进而成为阿斯麦的核心供应商之一,在euv光刻机的进口谈判上获得更大的主动权。而这一策略也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起点,进而实现内外“双循环”的良性互动过程。

2.下游产业短期缺少发展动能。

“内循环”发展的重点还必须是“具有盈利能力的上游产业”。这就意味着短时间内,国内的一些下游产业可能会受到影响,无法获得高速发展所需的上游资源。发展关键的上游产业是为了创造出更适宜下游产业生长的土壤,但这需要通过牺牲一部分下游产业的短期利益,来换取更长期、更持久的稳定收益。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这样的集体行动并不容易实现,估计需要政府和企业协调才有可能达成。

中国在过去快速发展过程中,经常是产业链“跳跃”式发展,而这必然导致产业链结构不稳定、不健全。“内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因此适合以内循环经济来发展的产业应当是在上游和下游都已经存在一定布局,但在上下游产业之间却存在一定技术断层、产业链断层现象的产业。

其中下游产业发展程度要比上游产业发展程度更加重要。这也可以解释中国当前为什么选择扶持半导体产业,而不是eda软件或光刻机制造业;以及为什么中国的电动汽车领域可以拥有较为完备的内循环体系,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来临之际,拿到了一张宝贵的入场券。

3.当前处于贸易顺差的产业存在隐患。

中国在许多产业上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然而,贸易顺差也意味着本国的产能大于本国的需求,一旦贸易环境有所恶化,受到的负面冲击会更大,且难免要去产能。因此,鉴于目前的国际态势,处于贸易顺差的产业适宜优先开展“内循环”建设,使整个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并尽快实现升级,确保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结语。

“内循环+双循环”的模式到底要持续多久呢?中央的会议虽未提及具体时限,但参考国务院随后出台的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政策,为龙头企业开出“十年免税”可以看出,“内循环+双循环”的模式至少是十年时间以上的发展方向。这就意味着,“内循环+双循环”对中国未来10年的经济影响将是深远的,而这些影响也是商界、学界和政府部门需要深入思考,共同面对的一个大趋势、大格局。

新冠疫情催生世界格局的变化,全球化道路受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面临新变局,中国制造业需要调整生产、销售等各方面企业发展策略。本文以福耀玻璃集团三十年的全球化布局策略,阐明在国家战略层面下,企业在外循环实现追赶,内循环谋求超越的策略与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政策指引,具有深远意义。

当今世界全球治理体系遭受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严峻挑战,新冠疫情加剧我国外部环境的变化。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同时,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推动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在双循环方面,作为中国汽车玻璃巨头——福耀玻璃的应对策略值得借鉴学习。

国内大循环不是闭关锁国。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同时对内、对外加大力度。于外部,是继续开放市场,了解并参与创建国际规则,真正实现共赢共享。于内部,是建立统一公平的国内市场,建立法治社會、信用社会,强化政府服务,改善营商环境。

福耀玻璃专注汽车玻璃30余年,汽玻业务占比近90%,收入年复合增速20.4%,净利润年复合增速15.8%。全球汽玻市场呈寡头垄断格局,cr5达89.3%,公司以22.5%的市占率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旭硝子(27.0%),领先板硝子(20.6%)、圣戈班(17.2%)、信义(2.0%),已成长为全球汽车玻璃绝对巨头。

福耀玻璃的成就来源于对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全球战略布局,企业极致专注的匠心精神,产业链垂直一体化,重资产运营与规模效应,对竞争对手形成碾压之势,构筑了当前难以逾越的企业“护城河”。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宽松的全球化环境,而今面临的困局亦是收窄的全球环境。

对于后发国家而言,与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将随着对外开放引入稀缺要素后而缩小,这个过程将继续,直到达到一定的平衡。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发达经济体在国家层面上的一种优势意志,与微观企业的利润动机冲突的发生不可避免的产生。巨大数量的生产要素输出,最终都不利于其母国经济增长。发达国家的内部差距扩大了贫富差距、产业差距、区域差距,扩大到国内政治上难以接受的地步。这是最近一轮全球化遭遇挫折的主要原因。

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输出的过程,也是国际力量展示的过程。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心国家对边缘国家的国际剥削,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这种剥削,是参与全球经济周期的边缘国家所应承受的租金,是各个国家维持其国际经济地位的一种手段。参与国际流通或许更好,但很难跨界,更不能占据主导地位,关键位置跨界,不是简单的开放就能实现,一定会受到现有国际力量格局的制约。国际流通战略支持民族复兴后,不足以支撑国家回到历史高峰地位。

具体到福耀玻璃来说,是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全球市场,海外业务占比近50%。福耀是国内最早走出去的零部件企业之一,早在1991年就向加拿大tcg出口汽车玻璃,涉足海外市场。截至2019年,福耀海外市场收入101.9亿元,占比49.9%。近年来福耀俄罗斯工厂、美国工厂、欧洲工厂陆续建成投产,预计公司海外业务占比仍将持续提升。全球布局,本土化响应。福耀铺开全球布局,贴近配套客户,提升客户响应速度与服务质量。福耀已在中国16个省市以及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工厂、分公司和办事处等机构,并在中、美、德设立6个研发中心,在全世界的职工约有2.7万人。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国内相当多的行业没有外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外部市场的需求就没有生存的能力。中国不可能迅速减少对外工业的依赖;没有必要在总体一级层面进一步减少对外依赖的程度;也没有迫切需要在面向出口的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之间,做出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的选择。

极致专注,才是最深的“护城河”

福耀玻璃围绕汽车玻璃专注经营几十年,规模上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商之一,效益上成为全球盈利能力最强的制造商。其汽车玻璃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61.2%,整体毛利率达37.5%,近三年加权roe为17.4%。福耀玻璃在提升单一产品市占率的成长道路上做到了极致,成功突破成长困局与价值困局,成为细分行业绝对巨头。综合收入规模、市场份额、盈利能力,福耀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零部件企业。

垂直一体化下,打造福耀全产业链。

浮法玻璃4大基地10调产线,高自供率有效降低成本。浮法玻璃占汽车玻璃生产成本的3成以上,福耀多年来持续推进产业链垂直整合,建立浮法玻璃生产线并实现浮法玻璃自供。目前,浮法玻璃自供率已达80~90%,在进一步保证玻璃原片质量同时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与此同时,设有子公司湖南溆浦硅砂、海南文昌硅砂、通辽本溪硅砂,自供有效降低浮法玻璃生产成本。进行深度的垂直一体化整合,将降本增效体现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产业链延伸至更上游,生产设备自制。公司子公司福清机械制造公司是集团内部专注于汽车玻璃生产设备研发、制造与服务的下属制造部。已为福清、俄罗斯、美国等地的汽车玻璃工厂提供了80%以上的自制优质设备。很大程度降低了公司生产成本,也显示了福耀对汽车玻璃行业深刻的理解。

重资产模式的天然优势。

重资产运营模式下规模效应突显。汽车玻璃产能扩张需要消耗大量资金,福耀近年来处于市场扩张阶段,经营净现金流、净利润基本与资本开支基本相当,说明公司每年赚的钱又重新投入成为工厂等固定资产。

福耀最强大的“护城河”正是在于通过强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扩建产能,在提升规模效应的过程中使生产成本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也就是说福耀可以将盈利平衡点做到极低,竞争对手要么同样扩建产能优化成本(这就要求竞争者资金实力同样雄厚),要么就处于亏损状态直至退出。这种通过产销回笼资金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所构筑的隐形壁垒让福耀能不断截取竞争对手退出的市场份额,在提升市占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精细化管理下出类拔萃的盈利能力。

精益管理贯穿始末,控本降费做到极致。福耀坚持精益管理,将降本增效体现在生产运营各个环节,本土建厂提升响应速度、浮法玻璃自我供应的垂直一体化整合、生产设备改装保养内部化等举措都提升了公司的经营效率,而高效的运营管理使得福耀在毛利率处在行业遥遥领先的地位。福耀近年来毛利率一直处于40%左右的水平,而旭硝子、板硝子、圣戈班等国际巨头近年来毛利率均不足30%。福耀玻璃近20%的净利率也远高于竞争对手,显示出福耀出类拔萃的盈利能力。

海外拓展走在国内制造业前列。

福耀是最早一批走出去的零部件企业,海外市场拓展成果显著。由于福耀在国内汽车玻璃市场占有率已达61.2%,进一步提升空间不大,国内市场成长瓶颈显而易见,因此海外市场拓展为其必经之路。公司海外市场拓展稳步推进,近年来海外收入占比不断提升,由2010年的29.4%提升至2019年的49.9%。福耀玻璃近年来海外收入占比约40%,较国际一线零部件巨头仍有提升空间,海外市场继续拓展是福耀跃升成为全球一线零部件巨头的必经之路。福耀全球化版图正在铺开。

汽车玻璃行业门槛较高,进入新市场难度较大,福耀借着其他汽车玻璃巨头面临危机,关停工厂之机,插缝进入国外市场。而一旦切入海外市场,初步站稳脚跟,公司便加速扩建产能。2014年福耀俄罗斯工厂投产,2016年福耀美国代盾工厂投产,2016年美国芒山工厂投产,福耀一系列的海外产能布局目前基本完成,为海外市场业务拓展打下坚实基础,福耀的全球化版图正在快速铺开。

集中优势力量,专注细分市场。新冠疫情已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我们应该做的是继续高举全球化旗帜,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更好地在世界各地的企业中形成分工,从而维护国际经济的良性循环。对于国内制造业来说,福耀玻璃为中国汽车玻璃行业树立了一个新典范,集中企业优势力量,专注细分市场,向全产业链开放发展,积极主动拥抱全球化。这是一条阳光大道。

(上海大学)。

参考文献:

[1]黃奇帆.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j].中国经济周刊,2020(7).

[2]周子勋.以开放的“双循环”应对新变局[n].中国经济时报,2020.

[3]张岸元.外循环实现追赶内循环谋求超越[n].第一财经日报,2020.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担负着除病济世。

国内国际的心得体会实用篇三

近年来,恐怖袭击、网络犯罪、自然灾害等安全问题频繁发生,面对复杂多变的安全形势,保障个人和社会的安全越来越重要。因此,加强国际和国内安全教育成为一项必须重视的任务。在为期一周的国际国内安全教育培训中,我对安全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安全意识极其重要。

安全是人民幸福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而安全教育是提高安全意识、防范和减少事故、灾害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安全生产、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培训中,我们听取了国内外的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发现“安全事故”通常是由于安全意识不强导致,从而导致损失和伤害。只有当人们对安全有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责任感,才能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因此,安全教育要从互动性和体验式的角度出发,让大家深深理解“保护自身、防范事端”的重要性。

二、合作是防范和应对安全风险的重要手段。

在人力、物力等方面,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短板,而各国之间的合作是保障全球人力、物资安全的重要手段。例如,我们听到了一个国家的防风险力量需要建立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之上,因为不同领域的失误和短板需要互补。而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跨国合作是增强生产力、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全球安全的关键。因此,在安全教育中,需要培养人们的合作意识,提升跨国合作的安全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三、科技与创新是保障国家和人民安全的重要依托。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安全风险正在不断增加,也诞生着各种地高新科技驱动的安全产品和工具。例如,智能化技术可实现早期检测,大数据技术可提高风险预警精准度和响应速度。然而,任何技术都会有短板和制约因素,而科技创新与人工智能要与人文和伦理道德相匹配。因此,在安全教育中,要既要深入了解新科技的优势和局限,也需要关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与人类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多提倡科技人才间的协同创新。

四、预防比应对更重要。

在安全管理中,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要比事后的应对更为重要。例如,我们听到一国的地面核爆案例,原因是该国忽略了危险的指标,只意图在表面上保障自身安全,而结果是导致严重后果。预防性措施要注重科学、规范、制度有效性,同时也要重视规范和市场的协同作用,遇到安全问题时在更大的时间和范围内预警,进行有效的协调和合作。

五、发展与安全是相辅相成的。

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修复力关系。安全环保、安全生产、社会安全等方面的改进会对增强经济、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发展构成积极影响。同时,发展过程中需要区分发展的不同阶段,改善安全环境、减少安全风险,而安全监管和防范体系会对发展过程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安全教育中,要强调安全和发展的紧密联系,并从政策制定、管理和监管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安全和发展的协调平衡。

总之,从这次培训会中我收获了很多,对于安全的重要性、可能的风险和如何制定对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意识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全远远不是个人可以承担的,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才能构建起广泛的安全网络、减少安全风险。

国内国际的心得体会实用篇四

教了几年政治了,心里也有点心得,一是为了加分,二是为了跟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在这里把自己的一点小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多指教。

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思想政治课进行教与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我们进行时事政治教与学的最主要方法。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就要学好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理论,然后根据教材特点联系国内和国际时事政治等社会现象来教与学,这既可使学生掌握时事政治,又可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如,在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我联系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讨论和决定国家重大选举和决定国家**、军委**、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长等时事,与政治教材结合起来就有了现实性、真实性和新鲜感。理论既联系了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进行了时事政治的教与学,改变了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状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我常用幻灯、投影仪、电视机、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用直观、具体、形象的东西感染学生,使时事政治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多听、多看、多读、多记、多想、多练。“多听”与“多看”,每天晚上7点按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多读”,要求学生多读《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报刊杂志;“多记”,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把时事政治材料分成国内和国际两部分记下来,国内又分为政治、经济、科学、外交、教育、文化、体育等;“多练”,就是利用学校和教室的黑板坚持每两周出版一期时事政治墙报,每周举行一次时事政治测验,每学期进行两次专题辅导,一次全校大测验。

对于比较重大的时事政治,如“三个代表”和党的“十六大”等问题,请有关专家以及学校宣传部领导给学生上专题课。每节思想政治课前讲一些近期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这样可以将时事政治的内容分散开来,减轻学生突击背诵的压力。

”内容时,可以结合本县、本校见义勇为事迹。

运用新闻材料优化教学内容,解决了教材中的一些内容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使课本与时事政治知识融为一体,提高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学习兴趣,填补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的缺陷。如讲授“我国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时,及时将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这既补充了教学内容,为教材注入新鲜血液,又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国内国际的心得体会实用篇五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速推进,国内外的时事发展日新月异,吸引了广大民众的关注。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者,我时常关注国际国内的各种时事,并对其进行了一些思考和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享我对综素国际国内时事的心得体会。

首先,对于综素国际国内时事的关注需要持续保持。作为一个公民,了解国际国内时事现象对我们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时事是社会活动、政治经济的反映,我们通过关注时事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时事信息,这是一个无比方便的途径。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综素国际国内时事的关注,以便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其次,对综素国际国内时事的思考需要理性客观。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常常遭遇各种各样的信息源,有些是真实的、可信的,但也有很多是虚假的、片面的。因此,在对待时事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不偏不倚地看待事物。同时,对于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我们需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避免被虚假的信息所误导。只有理性分析、客观看待,才能真正理解时事背后的真相。

第三,对综素国际国内时事的思考需要有广泛的视野。时事的发展不限于国家的边界,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因此,我们应该拓宽视野,将目光投向国际上的时事。通过了解国际时事,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全球的发展脉搏,与国际接轨。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国际国内时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形成更全面的思考和观点。

第四,对综素国际国内时事的思考需要注重实践行动。了解时事固然重要,但个人的行动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和影响社会。比如,在国内时事方面,我们可以参与议事论坛、社团活动等,通过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为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在国际方面,我们可以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国际交流,为推动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对于综素国际国内时事的思考需要与他人交流。时事是共同的关注点,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可以促进思考与交流,并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们可以听取不同的声音,丰富自己的思维,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时事的本质和背后的价值取向。

综素国际国内时事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完全沉浸其中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生活和问题。我们应该学会把握时事的度,保持对时事的关注,同时也要做好其他方面的事情。只有做到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为时事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内国际的心得体会实用篇六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出台《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发改经贸〔2020〕1315号,下称《方案》),提出了18条重要举措。对于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深入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也是物流需求的重要来源。在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中工业品物流占90%以上,工业品从原材料采集、生产制造到消费端整个流程中90%以上的时间处于物流环节。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决定着“两业”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早在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就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组织召开了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随后的2009年国务院首次推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第一个国家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列入“九大工程”之一。十几年来,我国物流业制造业联动融合发展趋势不断增强,在推动降低制造业成本、提高物流业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融合层次不够高、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与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总体要求还不相适应。

进入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物流业、制造业。供应链弹性不足、产业链协同不强、物流业制造业联动不够等问题凸显,直接影响到产业平稳运行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13年后的今天,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紧扣“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对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由联动发展提到深度融合。我的理解“两业联动”还是两个主体之间的协同互动关系,而“深度融合”则是将“两业”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这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进一步提高物流发展质量效率,深入推动物流降本增效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制造业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加快物流业态模式创新的内在要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方案》针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立足于产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系统性、结构性问题,基于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在总结过去“两业联动”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政策举措,更着眼于前瞻性、战略性、全球性竞争的考量,提出了统筹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提质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物流业制造业协同联动和跨界融合,延伸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总体要求,这对于物流业、制造业实现“一体化”运作,适应“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构建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方案》从18个方面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物流业在促进实体经济降本增效、供应链协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作用显著增强。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制造业供应链协同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精细化、高品质物流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制造业领域物流费用率不断下降;培育形成一批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标杆企业,引领带动物流业制造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立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统计体系,对制造业物流成本水平变化的评估监测更加及时准确。

为落实上述目标,《方案》对5个关键环节和6个重点领域进行了重点部署。

一是紧扣五个关键环节,为两业融合创新发展疏通路障。其一,促进企业主体融合发展,力推发挥融合发展的市场主体作用。明确提出“支持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创新供应链协同共建模式,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有利于改变产业链与供应链上的不稳定、难协同问题,强化在国际市场竞争的抗风险能力。其二,促进设施设备融合联动,打通融合发展的基础保障。其中“积极推进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对接干线运力、促进资源集聚的显著优势,支撑制造业高质量集群化发展”,势必加速物流基础设施集成化发展,加速生产制造与物流服务的集群化协同。其三,促进业务流程融合协同,力推业务场景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其中“加快发展高品质、专业化定制物流,引导物流、快递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增强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必将推动适应数字化竞争环境下的个性化、智能化、柔性化供应链协同。其四,促进标准规范融合衔接,强化以标准化疏通融合发展障碍。“建立跨部门工作沟通机制,对涉及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立项、审核、发布等环节广泛听取相关部门意见,加强标准规范协调衔接”的要求,有利于营造两业联动融合发展的专业化、标准化软环境。其五,促进信息资源融合共享,强化数字物流时代的新融合发展。其中“促进工业互联网在物流领域融合应用”“建设物流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将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信息基础设施纳入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和推进区块链、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新兴技术在物流信息共享和物流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应用”等新提法,将助推新基建与两业融合发展,促进传统行业数智化改造。

二是突出六个重点领域,为两业融合创新发展布高地。其一,抓大宗商品物流,维护国家能源及战略物资供应链安全。《方案》重点提到了原油、矿石、粮食、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物流,明确提出“依托具备条件的国家物流枢纽发展现代化大宗商品物流中心,促进大宗商品物流降本增效”。其二,抓生产物流,力推智能化制造物流和支柱产业(汽车制造)高效物流保领先发展。《方案》明确要求,“鼓励制造业企业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要,开展物流智能化改造,推广应用物流机器人、智能仓储、自动分拣等新型物流技术装备,提高生产物流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其三,抓消费物流,力推消费物流升级促进相关消费制造满足高品质需求。《方案》要求推进“个性化较强的产品提供高品质、差异化寄递服务,促进精益制造和定制化生产发展”并重点发展冷链温控物流。其四,抓绿色物流,强化发展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供应链。《方案》要求“引导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等环节充分考虑全生命周期物流跟踪管理,推动产品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循环化”并推进废旧物资逆向物流体系建设。其五,抓国际物流,强化跨部门协调机制和骨干物流体系建设保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方案》要求“发挥国际物流协调保障机制、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等作用,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现代国际物流体系,保障进口货物进得来,出口货物出得去”,为“中国制造”构筑“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供应链体系。其六,抓应急物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应急保障和修复再生体系建设。《方案》明确要求“研究制定健全应急物流体系的实施方案”“增强相关制造产业链在受到外部冲击时的快速恢复能力”,这将利于强化制造业供应链应急保障和再生能力,积极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等带来的供应链风险。抓好了这些重点行业及领域的工作,必将带动其他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也可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赢得竞争制高点。

兩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离不开相应的政策环境,《方案》从营商环境、政策措施、金融支持、示范带动到组织协同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其一,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强化营商环境。《方案》要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对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其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重点支持。《方案》重点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物流用地给予等支持力度,为解决当前物流用地难及铁路货运专线建设难等突出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其三,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强化活血纾困。《方案》首次提出“支持社会资本设立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产业投资平台,拓宽融资支持渠道”,有利于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其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强化骨干带动。《方案》首次提出“鼓励龙头企业发起成立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专业联盟,促进协同联动和跨界融合”。其五,强化组织协调保障,强化协同保障。《方案》提出了“两个依托”。在管理层面,依托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推进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强跨部门政策统筹和工作协调;在行业层面,“依托主要行业协会建立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动态监测和第三方评估机制,研究制定融合发展统计和评价体系,定期发布研究报告,为相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为全国性物流行业社团组织,在推动《方案》落实过程中将按照有关部门的具体安排,积极反映企业诉求,主动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相关委托事项,为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适应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做出应有贡献。

国内国际的心得体会实用篇七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笔者看来,双循环的提出,既是对短期疫情冲击下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更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长远出发,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展望未来,立足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直面国内经济的结构性失衡,释放内需潜力,对于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创新驱动下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促进国内大循环是应对世界大变局的必然举措。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中美分歧与博弈加剧,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遭遇明显冲击。而早在2018年,*****便多次提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兴起,给多年来形成的国际规则和世界秩序带来了严峻挑战,深刻影响着大国关系。此时形成国内大循环、构建双循环,是适应外部环境新变化、新局势的重要战略部署和要求。

从产业链层面来看,在过去几十年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分工与合作不断得到加强。在此过程中,我国形成了相对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和相对完整独立的产业链条,并深度融入了全球价值链:占全球制造业附加值的近30%,占全球进出口份额的23%。然而,随着疫情催生产业链回流、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以及全球成本竞争优势发生转移,使得国际大循环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动。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多国反思缺乏基础医疗设施自主生产能力、过度依赖我国的困境,借此加大了吸引制造业回流的力度,这可能导致涉及民众医疗卫生、国家安全等基础产业的全球产业链重构。二是中美贸易摩擦削弱了我国商品在美国的竞争力。目前,我国过去四年出口到美国的前15大商品中,已有14类占美国进口市场的份额在减少,其中不仅包括劳动密集型商品,甚至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也受到来自美国近邻墨西哥的竞争。三是东盟凭借劳动力、资源等低成本优势,在全球贸易活动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全球的占有率。

更加深刻的变革来自于中美关系新格局。近期,中美交锋正在贸易、金融、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等诸多领域展开,且博弈不断升级。

在政治方面,2020年7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香港自治法》,以我国通过《香港国安法》、破坏香港自治为由,授权行政当局针对我国相关人士及金融机构,实施包括禁止财产交易在内的制裁措施,首批制裁清单包括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中联办主任骆惠宁等11位香港及内地驻港高级别官员。从目前的博弈态势看,不能排除在11月3日美国大选投票前,特朗普最大限度使用其拥有的法律授权,扩大制裁范围的可能。

在技术领域,最近一段时间,tiktok被美国政府要求强制出售,白宫展开以去中国化为目标的“净网行动”,接着又颁布行政命令封杀tiktok和wechat。美国针对我国科技公司的“组合拳”接二连三,不仅针对“硬科技”,还加大对“软科技”企业出手的力度,加速与我国在科技领域脱钩。如果科技脱钩的趋势无法改变,一场影响更加深远的新型数字铁幕或不可避免地要落下。

在金融领域,美国就中资企业海外融资加大限制。如近期中美会计准则和审计合作之争加剧,美国财长姆努钦表示,中国和其他国家不符合会计准则的公司到2021年年底,需从美国退市;而之前参议院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待众议院通过和总统签署)亦对我国赴美上市企业提出苛刻要求。除此以外,美国还可能会加大对部分中资金融企业的制裁。

变局同时蕴含机遇与挑战。笔者总体认为,从“国际大循环”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体现了我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积极战略选择与调整。

促进国内大循环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二季度,我国gdp增速重新回升至3.2%,在全球范围内首先走出了疫情阴霾。然而,尽管迎来疫情后的经济快速反弹,但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四大结构性失衡,给经济反弹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一是生产端的恢复快于需求端。当前工业生产恢复较快,4.8%的增速接近疫情之前;但需求端的恢复要相对缓慢,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1.1%,仍旧处于负增长区间。

二是工业恢复快于服务业。第二产业gdp增速大幅反弹14.3个百分点至4.7%;而第三产业仅回升7.1个百分点至1.9%。部分服务业(如住宿餐饮、租赁与商务服务业)还处在深度负区间。

三是大型企业恢复快于中小企业。7月,限额以下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3.7%,连续五个月低于限额以上企业,且差距进一步拉大;制造业pmi也显示,小型企业景气度趋于回落,与大型企业表现显著分化。

四是实体与金融的不平衡,即实体经济下滑、金融体系扩张。疫情之下,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流入股市现象显著;但在实体回报率仍然低迷的情况下,流动性存在“脱实向虚”的倾向。

此外,在过去三十年的经济高增长中,供需失衡、区域失衡、行业失衡、企业失衡的矛盾有所加剧,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难点。例如,实体经济结构方面,我国长期面临产能过剩局面,但供给难以满足需求,不少高品质商品还需依靠外部渠道才能获得满足;区域层面,东部沿海城市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行业层面,金融业和房地产扩张与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形成反差;企业层面,民营经济发展常常面临着“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障碍,生存空间弱于国有企业。

因此,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缓解结构性失衡,立足内循环,促进双循环,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立足大循环,实现双循环的政策着力点。

内外部经济形势的深刻变革以及我国经济面对的长短期的挑战与压力,使得我国决策层做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最新部署。而这也可能成为贯穿我国未来5—10年发展的战略纲领,成为“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方针。为了促进双循环,如下五大政策发力点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双循环”并非闭关锁国,应保持积极开放态势。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内独具吸引力。在产业链转移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仍应通过加大开放措施,加速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吸引外资流入。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外部经济衰退背景下的政策应对,包括:鼓励出口转内销,在电子、医疗、高端制造等关键行业提供政策优惠,大力推动进口替代;以多边主义稳定贸易投资,加快中日韩自贸区和中欧投资协定等经贸框架的谈判;在保证产业链不过快流出的情况下,积极发展与东南亚等经济体的经贸关系;助力外贸企业寻找替代出口市场。

第二,培育高质量的国产服务供给,扩大国内最终消费。短期内,应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措施,稳住目前的消费回暖势头,加大对消费薄弱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定向支持。如可通过增加转移支付、金融定向支持以及发放消费券、现金券等方式,提高特定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延续国内消费难能可贵的回升态势,进而推动服务消费尽快回到正轨。从长期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零售市场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零售市场。未来,应将要素市场化改革作为主要抓手,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主要方向,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第三,提高科技供应链的韧性。短期而言,应对美国对中方的技术封锁,应当筛查海外供应链,特别是具有战略安全意义的海外供应链,查明上游设备、零部件、软件等受美国管控的部分,对其中不能自产的,要提前准备非美国的替代品。长期而言,根本的解决途径仍然是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政策层面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此外,在创新科技领域,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数字经济贸易和服务规则的制定,把数据安全、技术安全、金融安全问题留在经贸框架内,主动打造国际贸易的前沿阵地。

第四,建立更加协调的区域经济体系。鼓励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地区协调平衡战略,缩小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同时,降低沿海外贸企业的成本与转移压力,尽可能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留在国内,与中西部地区形成梯队承接,避免大量对外投资对国内制造业形成抑制,促进区域的均衡发展。

第五,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实体经济活力。要推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创新生产要素供给;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推动教育和科技体制的改革;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释放要素市场化改革红利。

国内国际的心得体会实用篇八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了解事实与政治是相当必要的,根据学院要求,我班本周星期五在教学楼206开展了题为“国际时事与政治”的政治理论学习。时间过得很快,这已经是第十二周了,政治学习也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期间,每一次的学习同学们都细心准备,辛勤付出,有汗水,泪水;同样也有快乐和欢笑;最重要的是了解到了一些有用的知识。

这次轮到第六小组负责了,小组长早早的就组织好本小组的同学分工讨论。在开展的过程中也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游戏环节,看动作猜谜语,每组三名同学代表参加,原则是第一位同学看一个成语,然后比划给第二个同学看,第二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比划给第三个同学看,最后由第三个同学猜出最终结果。游戏虽然很简单,但是考验了一个人的想象能力很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同学们玩得很开心,调动了班级的积极性。接下来进入主题,即为知识问答环节,第六小组成员发相关的事实政治资料给其他各小组,两分钟后收回,然后按照资料内容提问,分为必答和抢答题,同学们很聪敏,早早的就知道大致的出题方向,把答案记好,最后答题时轻而易取就拿下答案,本环节主要是让同学们对时事政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第三环节是游戏,名为踩气球,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把气球绑在各参赛队员的后脚跟,然后去踩别人脚后跟的气球但又保证自己的气球不被踩到,在规定的时间内谁踩到的气球最多而自己的气球又没破,就取得胜利。比赛一开始,全班便开始沸腾起来,大家都在为各自的队员加油,比赛在一浪又一浪的呐喊中接近尾声,最后经过三个环节的综合评分,各小组都得到了相应的奖励,除了精神上的,还有物质上的,同学们看着吃着自己的努力成果心里乐开了花。

总的来说这次的政治学习还是挺好的,希望我们班在今后越做越好。

国内国际的心得体会实用篇九

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代,国内国际各个方面的变化与发展也趋于频繁。通过参与一系列的国内外活动,我深切体会到了这种变化与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以下是我对国内国际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国内国际的交流互动变得越来越紧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内国际交流的频率明显增加。我曾参与一次国际交流活动,与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在与国际友人的互动中,我深刻认识到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在思想上,国际友人的触角要比我们更为开放。这种交流互动让我感受到国内外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也拓宽了我的眼界。

其次,国内国际间的经济合作越发频繁。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越发频繁和紧密。我曾参与一次国内外合作项目,亲眼目睹了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这次合作让我认识到,国内企业在与国际企业合作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也为国内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国内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使得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更具竞争力,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再次,国内国际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多元与融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文化传播越发频繁和迅速。我曾在一次文化交流活动中见证了我国传统文化在国际间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我们也接触了许多国外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的交流互鉴,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内涵,也为我们了解和包容其他国家的文化提供了机会。我相信,国内国际的文化交流有助于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迎接和吸纳外来文化,推动文化的多元与融合。

此外,国内国际形势下的深化合作还带来了一系列国际问题的挑战。国内国际的交流互动和经济合作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问题。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我亲眼目睹了各国代表在某一敏感问题上的争议和冲突。这种情况让我认识到,尽管国内国际合作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需要我们更加理智和冷静地对待和解决其中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加强对国际形势的了解和分析,推动国际间的合作与磋商。

综上所述,国内国际的变化与发展对我们的影响不可忽视。交流互动的紧密化、经济合作的增加、文化交流的融合和共同面对的挑战,都让我更加明白国内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国内国际的交流和合作,以推动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国内国际的心得体会实用篇十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的生活早已融入了国内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之中。我对于国内国际这一话题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和心得体会。在我看来,国内国际的交流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交往,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融。下面我将通过五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观点。

首先,国内国际的交流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种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接触和了解其他国家以及地区的文化、风俗和习惯,我能够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优化我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例如,我曾在一个国际项目中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合作,通过与他们的合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之间的差异。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做到更加尊重他人。

其次,国内国际的交流也有助于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各国经济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变得非常紧密。在国际的经济合作中,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更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从而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步伐。例如,我国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国内国际的交流也能够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视野。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能受到固有的观念和价值观的束缚,很难看到事物的多个方面。而通过与他国的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点,了解到其他国家的不同的工作方法和生活方式。正如著名学者乔姆斯基所说:“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了解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窗口。”通过与他国的交流,我们可以窥见其他文化的精髓,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第四,国内国际交流的发展也对于世界和平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不同国家的人们开始互相了解和合作,他们就能够更好地避免误解和冲突。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化解分歧,搭建相互信任的桥梁,为世界和平的建立做出重要的贡献。例如,联合国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就是为了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世界上的各种问题,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

最后,国内国际的交流也为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经验。通过国内国际的交流,我们可以结识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同时,通过和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我们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前沿科技,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国内国际的交流对于我们个人和国家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拓宽了我们的思维和视野,更有助于世界和平稳定和个人的成长。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国内国际交流中去,学会尊重和包容,与他国友好合作,共同为建设和谐的世界作出贡献。

国内国际的心得体会实用篇十一

新冠疫情催生世界格局的变化,全球化道路受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面临新变局,中国制造业需要调整生产、销售等各方面企业发展策略。本文以福耀玻璃集团三十年的全球化布局策略,阐明在国家战略层面下,企业在外循环实现追赶,内循环谋求超越的策略与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政策指引,具有深远意义。

当今世界全球治理体系遭受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严峻挑战,新冠疫情加剧我国外部环境的变化。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同时,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推动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在双循环方面,作为中国汽车玻璃巨头——福耀玻璃的应对策略值得借鉴学习。

国内大循环不是闭关锁国。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同时对内、对外加大力度。于外部,是继续开放市场,了解并参与创建国际规则,真正实现共赢共享。于内部,是建立统一公平的国内市场,建立法治社會、信用社会,强化政府服务,改善营商环境。

福耀玻璃专注汽车玻璃30余年,汽玻业务占比近90%,收入年复合增速20.4%,净利润年复合增速15.8%。全球汽玻市场呈寡头垄断格局,cr5达89.3%,公司以22.5%的市占率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旭硝子(27.0%),领先板硝子(20.6%)、圣戈班(17.2%)、信义(2.0%),已成长为全球汽车玻璃绝对巨头。

福耀玻璃的成就来源于对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全球战略布局,企业极致专注的匠心精神,产业链垂直一体化,重资产运营与规模效应,对竞争对手形成碾压之势,构筑了当前难以逾越的企业“护城河”。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宽松的全球化环境,而今面临的困局亦是收窄的全球环境。

对于后发国家而言,与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将随着对外开放引入稀缺要素后而缩小,这个过程将继续,直到达到一定的平衡。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发达经济体在国家层面上的一种优势意志,与微观企业的利润动机冲突的发生不可避免的产生。巨大数量的生产要素输出,最终都不利于其母国经济增长。发达国家的内部差距扩大了贫富差距、产业差距、区域差距,扩大到国内政治上难以接受的地步。这是最近一轮全球化遭遇挫折的主要原因。

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输出的过程,也是国际力量展示的过程。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心国家对边缘国家的国际剥削,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这种剥削,是参与全球经济周期的边缘国家所应承受的租金,是各个国家维持其国际经济地位的一种手段。参与国际流通或许更好,但很难跨界,更不能占据主导地位,关键位置跨界,不是简单的开放就能实现,一定会受到现有国际力量格局的制约。国际流通战略支持民族复兴后,不足以支撑国家回到历史高峰地位。

具体到福耀玻璃来说,是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全球市场,海外业务占比近50%。福耀是国内最早走出去的零部件企业之一,早在1991年就向加拿大tcg出口汽车玻璃,涉足海外市场。截至2019年,福耀海外市场收入101.9亿元,占比49.9%。近年来福耀俄罗斯工厂、美国工厂、欧洲工厂陆续建成投产,预计公司海外业务占比仍将持续提升。全球布局,本土化响应。福耀铺开全球布局,贴近配套客户,提升客户响应速度与服务质量。福耀已在中国16个省市以及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工厂、分公司和办事处等机构,并在中、美、德设立6个研发中心,在全世界的职工约有2.7万人。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国内相当多的行业没有外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外部市场的需求就没有生存的能力。中国不可能迅速减少对外工业的依赖;没有必要在总体一级层面进一步减少对外依赖的程度;也没有迫切需要在面向出口的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之间,做出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的选择。

极致专注,才是最深的“护城河”

福耀玻璃围绕汽车玻璃专注经营几十年,规模上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商之一,效益上成为全球盈利能力最强的制造商。其汽车玻璃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61.2%,整体毛利率达37.5%,近三年加权roe为17.4%。福耀玻璃在提升单一产品市占率的成长道路上做到了极致,成功突破成长困局与价值困局,成为细分行业绝对巨头。综合收入规模、市场份额、盈利能力,福耀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零部件企业。

垂直一体化下,打造福耀全产业链。

浮法玻璃4大基地10调产线,高自供率有效降低成本。浮法玻璃占汽车玻璃生产成本的3成以上,福耀多年来持续推进产业链垂直整合,建立浮法玻璃生产线并实现浮法玻璃自供。目前,浮法玻璃自供率已达80~90%,在进一步保证玻璃原片质量同时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与此同时,设有子公司湖南溆浦硅砂、海南文昌硅砂、通辽本溪硅砂,自供有效降低浮法玻璃生产成本。进行深度的垂直一体化整合,将降本增效体现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产业链延伸至更上游,生产设备自制。公司子公司福清机械制造公司是集团内部专注于汽车玻璃生产设备研发、制造与服务的下属制造部。已为福清、俄罗斯、美国等地的汽车玻璃工厂提供了80%以上的自制优质设备。很大程度降低了公司生产成本,也显示了福耀对汽车玻璃行业深刻的理解。

重资产模式的天然优势。

重资产运营模式下规模效应突显。汽车玻璃产能扩张需要消耗大量资金,福耀近年来处于市场扩张阶段,经营净现金流、净利润基本与资本开支基本相当,说明公司每年赚的钱又重新投入成为工厂等固定资产。

福耀最强大的“护城河”正是在于通过强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扩建产能,在提升规模效应的过程中使生产成本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也就是说福耀可以将盈利平衡点做到极低,竞争对手要么同样扩建产能优化成本(这就要求竞争者资金实力同样雄厚),要么就处于亏损状态直至退出。这种通过产销回笼资金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所构筑的隐形壁垒让福耀能不断截取竞争对手退出的市场份额,在提升市占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精细化管理下出类拔萃的盈利能力。

精益管理贯穿始末,控本降费做到极致。福耀坚持精益管理,将降本增效体现在生产运营各个环节,本土建厂提升响应速度、浮法玻璃自我供应的垂直一体化整合、生产设备改装保养内部化等举措都提升了公司的经营效率,而高效的运营管理使得福耀在毛利率处在行业遥遥领先的地位。福耀近年来毛利率一直处于40%左右的水平,而旭硝子、板硝子、圣戈班等国际巨头近年来毛利率均不足30%。福耀玻璃近20%的净利率也远高于竞争对手,显示出福耀出类拔萃的盈利能力。

海外拓展走在国内制造业前列。

福耀是最早一批走出去的零部件企业,海外市场拓展成果显著。由于福耀在国内汽车玻璃市场占有率已达61.2%,进一步提升空间不大,国内市场成长瓶颈显而易见,因此海外市场拓展为其必经之路。公司海外市场拓展稳步推进,近年来海外收入占比不断提升,由2010年的29.4%提升至2019年的49.9%。福耀玻璃近年来海外收入占比约40%,较国际一线零部件巨头仍有提升空间,海外市场继续拓展是福耀跃升成为全球一线零部件巨头的必经之路。福耀全球化版图正在铺开。

汽车玻璃行业门槛较高,进入新市场难度较大,福耀借着其他汽车玻璃巨头面临危机,关停工厂之机,插缝进入国外市场。而一旦切入海外市场,初步站稳脚跟,公司便加速扩建产能。2014年福耀俄罗斯工厂投产,2016年福耀美国代盾工厂投产,2016年美国芒山工厂投产,福耀一系列的海外产能布局目前基本完成,为海外市场业务拓展打下坚实基础,福耀的全球化版图正在快速铺开。

集中优势力量,专注细分市场。新冠疫情已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我们应该做的是继续高举全球化旗帜,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更好地在世界各地的企业中形成分工,从而维护国际经济的良性循环。对于国内制造业来说,福耀玻璃为中国汽车玻璃行业树立了一个新典范,集中企业优势力量,专注细分市场,向全产业链开放发展,积极主动拥抱全球化。这是一条阳光大道。

(上海大学)。

参考文献:

[1]黃奇帆.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j].中国经济周刊,2020(7).

[2]周子勋.以开放的“双循环”应对新变局[n].中国经济时报,2020.

[3]张岸元.外循环实现追赶内循环谋求超越[n].第一财经日报,202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