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怎么写(大全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20:37:21 |
- ZTFB |
- 11页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特定经历中的收获和感悟的总结。完美的心得体会应该具备逻辑严密、观点明晰、结构合理的特点。在这里,小编分享了一些关于如何写好心得体会的经验和技巧,大家可以学习借鉴。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一
【作者简介】邹胜菊(1984-),女,云南宣威人,云南保山学院教育学院团委书记、助教,硕士。
幼儿冲突是幼儿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成长经验。幼儿冲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认知特点。皮亚杰认为:“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心理特点之一是自我中心主义突出,即考虑一切事情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为中心,想象每一样事物都与自己的活动相联系。他们总是从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不考虑别人的意见。”[1]例如:幼儿在争抢玩具时,只考虑到自己能否得到玩具,而不去考虑对方有没有允许自己玩玩具的意愿及其玩具被抢后的失落感。第二,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有限。按照皮亚杰的道德认知观点,幼儿处于道德他律阶段,其道德行为主要受外部、成人规定的标准所限制。第三,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运用能力不足,导致冲突的发生。这个阶段的幼儿好模仿,与同伴交往中有时会模仿成人的行为(比如打、骂等),这容易对其他幼儿造成伤害;幼儿由于年龄的影响,语言发展水平受限,在与小朋友表示友好或并无恶意的情况下,由于语言沟通不明,致使对方误解。中国首部真实记录幼儿内心成长的电影《小人国》,展示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儿童理想王国。它发生在北京的巴学园幼儿园,是李跃儿老师借鉴日本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办学模式,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花三年时间跟踪拍摄而成。笔者选取了关于池亦洋这个幼儿的相关几个片段进行分析,主要考察教师介入幼儿冲突中的解决策略,及教师启发幼儿对冲突的认识等问题。
片段一:几个小朋友在玩沙。陈炳栋(5岁)的棍子被池亦洋(5岁)“霸占”并拿走了,陈炳栋想通过小李老师要回他的棍子。
小李老师:那是你的棍子,你有权利要回来。
陈炳栋:他没有权利拿走我的棍子,但他还不还给我!
小李:你可以一直向他要下去!
陈炳栋:我不想去,因为池亦洋会打我。
小李:你没有试,你怎么知道他会打你?(小李老师带着陈炳栋去向池亦洋要棍子,这时佳佳出现了。)。
佳佳:池亦洋,再不把陈炳栋的棍子还给他,我就不跟你好!
小朋友们:对!(其他小朋友附和着说,但是有两名小朋友说:“我跟池亦洋好!”)。
佳佳:滚!
池亦洋:闲事少管,滚开!
陈炳栋:老师,池亦洋还不还给我!
佳佳:如果他(池亦洋)还给他的话,我还给池亦洋叠个纸飞机,你想不想要纸飞机?
池亦洋:想。
佳佳:如果你还给陈炳栋我就给你。
池亦洋:我叠的还比你叠得好呢!
陈炳栋:池亦洋,请还给我,那是我的棍子。(哀求道)说得哑了,都把嘴说疼了。
佳佳:池亦洋,如果你给陈炳栋,我可以送你一个玩具,行吗?(很认真地说)。
池亦洋:少废话!(大声地不耐烦地说)把你们打成肉泥。
小李:为什么,我们都要被你打成肉泥吗?
池亦洋:对!
小李:刚才佳佳还告诉我不要插话呢,我都没有说话,你为什么要把我打成肉泥?那我们几个人合起来把你拉得紧紧的,抱得紧紧的,你动都动弹不了!
池亦洋:真敢说!(很凶狠地拿起棍子准备打人)。
小李:池亦洋,我告诉你了,不可以打人的!唉,陈炳栋,我们都在帮你,现在池亦洋拿着棍子要打我们!陈炳栋我们在帮你要棍子。(这时陈炳栋离开了现场,池亦洋拿着棍子开始打人了,大李老师出现了)。
大李老师:你不可以这样子对付别人,这个棍子本来就是人家陈炳栋的,归人家所有,你把人家的抢走了,这是不对的,请你还给别人。在这个世界上用暴力去做征服别人的人是没有出息的。你不可以用暴力,我相信你也不会用暴力征服别人,对吧?池亦洋他是愿意还给你的,池亦洋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人,他很愿意把你的东西还给你(对着老师和小朋友们说),其实你坚持要就可以得到的。谢谢你!谢谢你还给他!
小李:佳佳,你今天太勇敢了,你帮助陈炳栋了,而且想了很多办法,你很勇敢,我抱你一下!
池亦洋:但是都没用。(很气愤地说)。
小李:可是我们已经获得了棍子,走咯!
池亦洋:获得了棍子,总有一天我会重新抢过来的。(很严肃地说)。
分析:一根棍子引起的“大闹巴学园”值得我们深思。首先,老师化解一场孩子们的纠纷,其实也是一种随机教育。在整个事件处理的过程中,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公平的重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佳佳利他行为的可贵之处,虽然我们无法了解佳佳和陈炳栋是否相处得很友好,是佳佳为了帮朋友还是出于仗义,但佳佳助人、仗义、为他人着想的可贵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其次,老师作为幼儿的管理者和指导者,笔者认为小李老师的处理方法是不妥的,其主动介入反映了对三个孩子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向他们传递了对冲突和幼儿的看法,即整个事件都是池亦洋一个人的错,把矛盾进一步激化。教师在处理冲突事件时应明白自身的作用,不应该站在任何一方,应以第三方的角色来处理。应该坚持秉公处理,不偏袒任何一方。而大李老师的教育方法前半段话过于抽象了,尤其是对于四五岁的孩子,这种大道理不适合此时此景。对于大李老师后面肯定池亦洋是个好人这点,笔者认为有必要这样说,因为孩子需要成人的正面肯定,要想赢得同伴的欢迎和肯定,只有先尊重别人。最后,对于陈炳栋的离走,笔者觉得此时他最无奈了,从他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池亦洋,请还给我,那是我的棍子。(哀求道)说得哑了,都把嘴说疼了。周围的人帮不了自己:小李老师的介入不起任何作用,仗义的佳佳许诺的各种礼物对于池亦洋也没有诱惑力,而此时已经被激怒的池亦洋开始准备攻击人了,纵然有大李老师的出现也不能缓和此时的氛围、安抚情绪。从中可以看出陈炳栋是个胆小怕事的孩子,老师的介入应该是让他主动地面对该事件、积极地与池亦洋沟通,引导和帮助他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立场和争取自己的利益。
片段二:佳佳(5岁)和池亦洋打架。
大李:请告诉我池亦洋怎么把你弄哭了?
佳佳:他先戴着帽子,我想给丫丫,可是他老打我。
大李:那么你说你不是故意打他的,是吧?就是一戴帽子手用力太大了打在他脑袋上,是不是这个样子?是不是故意打的,还是向李老师这样一拽帽子,拽的劲太大了打在你脑袋上?(大李老师边说边做拽帽子的动作)。
佳佳:故意打的。
大李:打了几拳?
佳佳:打了一锤子。
池亦洋:佳佳也打了我这儿一拳。
大李:是谁先打的?
池亦洋:佳佳。
佳佳:可是可是,我没有把他打哭,是和他打着玩的,他就先打我。(哭着说)。
大李:喔,你是打着玩的。
池亦洋:那你没跟我说呀。
佳佳:可是可是,讨厌。(哭着愤怒地说)。
池亦洋:再说讨厌,我掐死你。(佳佳哭了被大李抱着)。
大李:你不可以伤害任何人的身体。
佳佳:我去打110。
大李:嗯,可以的!
池亦洋:打就打呗!
大李:如果他真的掐死我们,可以这样做!
佳佳:我把你抓走。
池亦洋:那我把你掐死了,你就打不了了,你也不会说话了。
大李:好!佳佳,请你离开!老师知道他做得不对!
佳佳:现在就打110。
池亦洋:不要。
大李:等你考虑好了,你不会伤害任何人了。
池亦洋:我早就考虑好了,你们在说话的时候我就在考虑了。
大李:不行的,刚才你已经说过了,你想好了,想到出去不会伤害任何人的时候,你再来找我,好吗?我一会儿回来看你!
(过一段时间大李老师来了)。
大李:你准备好了吗?
池亦洋:准备好了。
大李:准备好出去不再伤害任何人?
池亦洋:对!
大李:好,我们可以出去观察一下你!好吧,请现在出去吃生日蛋糕!(浩浩过生日)。
分析:儿童期的孩子在出现冲突后依然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区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和别人的理解。老师在解决幼儿冲突时,考虑到池亦洋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将胆大的他进行隔离,避免再和其他幼儿发生冲突。这是教育中的冷处理,将喜欢热闹的他置于“孤独清净”中,调控了想“掐死人”的情绪,阻断其参与集体活动,此时他会变得不自在,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进行自主教育,从而尽快获得老师的信任,重归集体。当然并非是隔离后就放任不管,所以大李老师说“我们可以出去观察一下你”,这有利于儿童在思想上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巩固冷处理的教育效果。
片段三:陈炳栋和佳佳玩着突然吵起来,池亦洋来为他们解除冲突。我们来看看幼儿们在不需要成人的帮助下如何解决冲突问题。
池亦洋:有话(好好说)别打架!
佳佳:哼,还是不怕!
池亦洋:有话(好好说)别打架!
陈炳栋:他拿石头崩我的脑袋。
池亦洋:别崩。(对佳佳说)。
陈炳栋:可是他……。
池亦洋:你也别扔土。(对陈炳栋说)。
陈炳栋:你看他打这儿。(陈炳栋哭着说)。
池亦洋:他为什么打你?
陈炳栋:我叫他拿铲子,他拿土崩我。
池亦洋:谁先动的手?
陈炳栋:佳佳。
池亦洋:那佳佳的错。佳佳刚才怎么了?
佳佳:我忘了。
池亦洋:那你跟陈炳栋说对不起,快去!
佳佳:对不起!
池亦洋:诚心诚意地说!
佳佳:对不起!
池亦洋:你问陈炳栋人家原不原谅你?
佳佳:我不想说。
池亦洋:陈炳栋,原谅佳佳吗?
陈炳栋:我不原谅。
池亦洋:他不原谅你,那就算了吧!佳佳你在边上,陈炳栋在中间。(三人开始玩起咔嘣比赛了,玩得其乐融融,笑声不断)。
分析:在这个片段中清楚地看到池亦洋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男性榜样,在处理小伙伴的“纠纷”问题上,能够坚持公正的原则,为双方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而前面的两个片段均有教师的介入,但最后都是不欢而散,教育效果与和谐程度较差。因为孩子间的吵架没有成人想象中那样严重,只要有游戏的机会,他们会不计前嫌地一起玩得不亦乐乎。此外,“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或者无意的反应,”[2]也正如班杜拉所言“人是在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形成的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3]在教师介入幼儿的冲突情境中,池亦洋观察着老师的赞扬与惩罚,这种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并将教师解决冲突的策略内化并且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片段四:陈炳栋不听池亦洋的指挥,两人扭打起来,他们之间冲突的解决靠的是自己。
……。
陈炳栋:我没再跟你玩。
池亦洋:那你刚才还那样还乱闹。
陈炳栋:那你跟我说一句呗!(其他小朋友们附和着说:“对呀!”)你跟我说了我才明白。
池亦洋:趴下!(四个小伙伴整齐地爬下了)我给你们每个人一个枪!
陈炳栋:这是我的枪!
池亦洋:别动!我轻轻地给你发到,陈炳栋的!这样看着啊,侧着往前爬!(教其他四个小朋友在打仗中匍匐前进的姿势)好,停!然后冲过去!先别冲下去,回来!(在一堵墙边掩护着)站这儿,朱江秋站这儿!
陈炳栋:我站这儿!
池亦洋:行!(做了个准备好的手势)冲!(外边的幼儿都举手投降了)上飞船!
小朋友们:是这样吗?(五个开始做敬礼的动作,池亦洋挨个检查)
佳佳:是我这样吗?
池亦洋:对!
池亦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领唱国歌)。
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中提出社会领域的要求:“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4]在这个打仗的角色游戏中,池亦洋是整个游戏活动进行的关键人物,幼儿们配合得很严密,模仿战场上的战士投入真切,游戏进行得也很顺利。在最后的环节,很难想象他们的敬礼动作是为唱国歌准备的,但是联想整个游戏的环节,这是取得胜利的“战争”,幼儿们用唱国歌的形式来表达这种喜悦。从总体上看,这是集体团结合作、协调一致的共同成果,游戏环节看似独立,从整体上看却是在模拟战场上的动作,游戏将幼儿拉进了那个特殊的年代,让他们体会到战争的艰难,同时他们也获得了乐趣。因此,“游戏中的角色往往是社会中的人物,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是幼儿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游戏的规则也总是反映生活中的原则与要求,游戏中的材料也总会带有时代特点。总之在游戏情境中,幼儿身体力行成人生活,积累有关社会经验,使自己逐渐成为‘社会人’”。[5]将这种生活经验渗透到游戏活动中,有利于解决幼儿的人际冲突,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也体现了《纲要》的要求。
片段五:“霸道”的池亦洋引来家长们的不满,看看大李老师的处理方法。
家长:扪心自问,我们身边有一个人,壮得不得了,然后高兴了见到就打,不高兴就什么,你说你能让那个小孩儿有什么办法?我觉得就需要园里有一个规则让孩子一进园,一进这个门有安全感。
大李:很多家长建议我们把池亦洋给弄走算了。实际上我们观察的结果是池亦洋为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因为我们从池亦洋身上看到了闪光的那些东西,我们搞这个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建构人格,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在被池亦洋这个孩子永远的欺负之下,或几个月的欺负之下使他变得认为这个全世界他是最弱的。
分析:笔者赞同大李老师的观点,即池亦洋在园为幼儿们树立了男性的榜样。就当前的幼儿园来说,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女性教师在园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男性,或者说大多幼儿园几乎是女教师。很多男孩子遇到困难只会向老师求助,久而久之,男性的性别特征变得不再突出。但在同伴交往中,幼儿拥有男性的一些阳刚方面的特征,可以为其他幼儿树立这方面的榜样;遇到有些问题自己协商解决,甚至合作解决,既提高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也开拓了幼儿的人际交往。但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有一方会“受伤”,家长和教师也要正视这一现象。
(一)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幼儿冲突的解决效果。
“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是其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有关教育的个人看法,这些看法直接影响教师对某个教育问题的判断,并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的实施。”[6]片段中的两位老师在处理幼儿冲突时表现出不同的教育观念,大李老师认为儿童的同伴关系是主动构建,重在为儿童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在面对幼儿冲突时,灵活运用赏识教育,肯定池亦洋是好孩子,能够把握住教育的分寸;在面对家长的不满时,能站在一个充分为幼儿健康成长的视角说服家长并肯定男性榜样的重要性。而对于小李老师在介入幼儿冲突时没有摆正自己教师的角色,未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幼儿的教育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影响。此外,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还体现在对幼儿冲突产生的原因和价值上的认识,不能简单地将幼儿冲突理解为幼儿间的打架或者语言攻击行为。
根据柯尔伯格关于儿童性别角色认同发展的研究,儿童5岁以后性别角色认同达到“稳定性阶段”。从这个年龄起,儿童开始更多地以同性别的同伴为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对象,这个自然导致了中大班儿童同伴冲突多发生在性别同伴之间。[7]在《小人国》中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幼儿们均为四岁到五岁,并且冲突主要为物品的争抢。在幼儿发生冲突时,并非每次教师都要第一时间介入,如果有幼儿介入到冲突的处理中,教师应该有耐心地等待或者分清楚此时的情况再决定是否介入。如果幼儿不发生严重的攻击性行为,尽量让幼儿们自己解决,比如片段一、片段三及片段四便是最好的证明,即使发生冲突的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一定都带有负面的情绪,应该给幼儿提供解决同伴间冲突的时间和机会。北师大教授张同道在座谈时讲到:“任何一个群体只要有三个人,这三个人一定有权力结构,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做头领要有一种才能,还要有一种胸怀,还要有智慧和付出。”这在主人公池亦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时霸道,有时仗义,这是一种胸怀和智慧,如片段五中大李老师所说的:实际上我们观察的结果是池亦洋为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因为我们从池亦洋身上看到了闪光的那些东西,我们搞这个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建构人格。这种男性的榜样在当下的幼儿园里是非常可贵的,缘于教师支持幼儿介入同伴冲突的处理,这样有利于幼儿认知、情感及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教师介入幼儿的冲突时,应充分反映出冲突幼儿的个性特点,对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幼儿适当地采取隔离等措施。如片段二中的池亦洋打了佳佳,佳佳说了一声讨厌,池亦洋就说要掐死他。这其实是身体上和言语上的攻击,大李老师采取隔离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转移了幼儿双方的注意力也控制了情绪。再者笔者很欣赏这样一种观点: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不光是和幼儿讲道理,如果幼儿犯的错误严重时,可以适当采取处罚,不过要说明处罚他的理由。
(一)更新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幼儿冲突的价值。
教师之间的教育观念是存在差别的。在面对幼儿冲突时教师要及时反省自己的行为,肯定幼儿冲突的价值。因为冲突可以使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形成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冲突让幼儿体验和学习选择适宜的方式消除矛盾,提高了幼儿自主解决冲突的能力,为健康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以及良好的社会交往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要有耐心地为幼儿营造一种温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创设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的机会。
(二)鼓励用日常冲突事件进行随机化教育,帮助幼儿更好地解决同伴冲突。
“随机化教育在培养幼儿的同伴冲突解决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随机化教育可以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等特点,能给幼儿更加及时的指导和帮助。”[8]教师在处理幼儿冲突事件时,并不是仅仅区分谁对谁错,而应该及时鼓励和表扬解决冲突事件过程中表现好的幼儿(比如片段一的佳佳、片段三和四的池亦洋)。教师可以将表现好的幼儿带进班级里,和幼儿们一起讨论他们是如何处理冲突的,处理冲突的结果怎样,甚至还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等,教师利用这些随机化教育激活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有利于加强冲突双方的情感交流,也强化了表现好在幼儿心目中的榜样示范作用,进而带动其他幼儿共同成长。
(三)做幼儿冲突解决的支持者,并教导幼儿学习交往技能及策略。
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教师要第一时间弄清冲突的程度,若幼儿有能力解决的就做其支持者,站在公平正义的立场上先冷静地观察和了解事情的发展状况,试着让幼儿自己去解决。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引导幼儿认识冲突,学会解决冲突。例如教师设计以和平相处、互相帮助等为主题的课程,培养幼儿的合群观念和社交技巧;同时要引导幼儿学会与人交往,提高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教给幼儿解决冲突的六步程序:辨认出冲突的存在,陈述自己的愿望(我想……),说出自己的感受(我感到……),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愿望及其原因的理解(你想……),找出三个或更多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解决方法(……或……),选出一种方法,并握手达成协议(我们同意……)。[9]教师在合理解决幼儿间冲突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展开讨论、交流,最终习得正确的交往技能。
(四)提高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需要家园合作。
《纲要》中明确地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10]因此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是教育上的合作伙伴,其共同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面对幼儿冲突时,教师视冲突的程度和家长及时沟通,而家长应理性看待冲突,认识到其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利的,同时,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教导幼儿。幼儿园需搜集相关的资料或聘请相关专家和家长分享;另外,幼儿园实行家长开放日、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有机会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到幼儿在园的行为表现,对自己的孩子有更全面的了解,发生冲突性行为时能主动从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出不利于交往的因素,这样更能控制冲突的局面。因此,幼儿园和家庭在教育上一致,容易形成教育合力,即教师和家长双方并不是极力消除冲突,而是交给幼儿解决冲突的技巧。此外,在日常的随机教育中要持之以恒,保持冲突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连贯性,强化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社,1998:423.
[2][3]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01):17,18.
[5]虞永平.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形式和手段[j].研究与探索,2005,(10).
[6]易凌云,庞丽娟.教师教育观念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5).
[7]黄胜梅.学前儿童同伴冲突的观察研究―以武汉市某省级示范幼儿园为例[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02).
[8]王芳.大班幼儿同伴冲突干预研究――以icps训练为干预模式[d].河南大学,2010.
[9]黄伟达,王霞玉.幼儿冲突与幼儿社会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7,(07).
无所事事时——暗示介入。
案例1:“星巴克”游戏中,两个服务员趴在吧台上看着过往的行人,无所事事的样子,生意比较惨淡.于是,老师以旁观者的身份用语言暗示:“怎么今天生意不太好?不如你们来一个“星巴克”限时优惠?或是买一杯送一杯的促销活动?”主意不错,孩子们开始热情吆喝:“来,买一杯送一杯喽,免费品尝!”这下,好多孩子过来品尝了,味道还不错,没想到两个服务员还能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推出“喝咖啡,免费阅读图书活动”,创造性地丰富了游戏,顾客络绎不绝,生意十分火爆.
《指南》中指出:“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本案例中,教师用语言适时暗示介入幼儿的游戏,使原本无所事事的幼儿继续投入积极的游戏,同时拓展和提升了幼儿的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进而提高了幼儿的游戏交往和水平.
角色不符时——情景介入。
案例2:警务室游戏中,“”横冲直撞,拿着警棍到处乱跑,有多个幼儿告状说“”打人.于是老师创设情景说:“你好,叔叔,那边的出租车司机行驶相撞,正在发生争执,需要你去协调.”“”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于是有模有样地过去说:“司机朋友,请注意看路标行驶,这是你的行驶路线等”
《指南》中指出:“利用生活机会和角色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和自己关心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本案例中,幼儿游戏出现和角色不符,且违反规则、攻击性等行为,教师适时创设情景介入游戏,既不破坏幼儿的游戏气氛,又尊重了幼儿的自主性,使扮演的幼儿真正理解的含义,促进游戏的有序进行,也避免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偏离主题时——试探介入。
案例3:“新闻中心”,开始时幼儿对报刊上的新闻用剪贴、报道的方式来播报,没过多久,幼儿都在剪贴和装饰,播报的时间却没有了.老师试探着问:“你们想去采访点心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问问他们今天可有新产品或新书?”这下使游戏进入了一个有趣的通道,爆发出许多闪光点.幼儿纷纷采访建筑工地造了怎样的房子?点心店的新品味道如何?今天去哪里春游了等并用画画、拍照等方式记录,播报时拿着记录纸,讲述着自己的见闻.
《指南》中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保留和积累有趣的探索和发现.”本案例中,教师的介入为幼儿游戏创设了更自由和谐的氛围,支持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让幼儿在和环境、材料、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生成新的游戏.
出现纠纷时——规则介入。
案例4:建构区游戏中,明明搭了一座漂亮的城堡,但作品还没完成,第二天他继续来到该区想继续,发现自己的作品正在被天天拆除,于是两人发生争执,明明要天天恢复她的作品.根据规则幼儿的建构作品,最多可以保留一天的时间,然后就拆除且收拾干净.于是,老师先肯定了天天是按规则行事的,但又把这一问题向幼儿提出来,讨论是否有必要改变有关积木作品保留时间的规则,经过讨论新制定的、更具体的规则“出炉”了.
《指南》中指出:“在区域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的不方便,鼓励他们讨论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对幼儿表现出的遵守规则行为及时肯定.”游戏规则能使幼儿更主动、自由、有序地活动,但规则并非神圣不可改变.本案例中,规则不再符合原先构想的目的了,教师及时介入,引导、鼓励、帮助幼儿参和制定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的游戏规则,让幼儿在自己制订的游戏规则中,尽情地游戏.
失去兴趣时——设疑介入。
《指南》中指出:“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本案例中,教师的适时设疑,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打开了幼儿的思路,引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寻求帮助时——材料介入。
案例6:“我的小学”游戏中,刚开始,幼儿对做“小老师、小学生”很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满足走过场,跟老师说:“我们想像小学老师那样给小朋友上课.”此时幼儿已参观过小学,有了感性的认识,于是老师适当的投放材料:数字、加减符号、粉笔、黑板等,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一下子浓厚了,有的还带了折纸书、剪纸书,会先在家里“备课”,再教小朋友,样子有板有眼.
《指南》中指出:“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本案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需求,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调整、适时介入游戏材料,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激发出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起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动.
困难需解时——询问介入。
案例7:医院游戏时,医生和病人发生争执,医生要求病人出院,病人认为自己刚做完手术还不能出院,双方互不相让.老师说:“你们认为刚做完手术的病人能马上出院吗?如果不能,一般是怎么处理的?”护士说:“还不能出院,还要进行观察.”“那应该在哪里观察呢?”“在病房里,可以转到普通病房.”老师说:“真好,需要什么帮助请来找我!”于是,幼儿就从旁边搬来了几把小椅子又搭了个床位,把病人转入了普通病房,游戏继续进行.
《指南》中指出:“当幼儿和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本案例中,幼儿的游戏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导致游戏情节停滞不前.教师的介入为幼儿的冲突指引了解决的方向,进一步拓展了游戏的情节.
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教师应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当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应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互补优势,做到观察和分析在先,介入和指导在后,灵活选用不同方法,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有效提升幼儿游戏水平,使幼儿获得游戏体验,实现游戏目的.
实录:角色游戏开始了,小歌和佳佳敏穿起了理发师的白大褂,做好了准备工作,迎接顾客的到来。他们把该做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不见一个顾客光顾。小歌着急了,急冲冲的跑到我的身边,气呼呼的说:“老师,我们一个剪头发的顾客都没有啊,怎么办呢?”我“哦”了一声,“你们想想办法呀?”没有马上去理会他,我想再看看情况,看他们如何扭转局面。时间过了两分钟,小歌有点按耐不住了,低下了头,一副无奈的样子。佳佳抬起头他大声的叫道:“剪头发喽,我们新开张的!”这时,小歌也学起佳佳的样子叫卖起来。我看准了时机,拿了一只小包,走了过去。我故意问:“有人吗?”听到我的声音,小歌、佳佳同时站在我的跟前,抢先说“欢迎光临,请坐下来”。一个忙着给我梳头,;一个迫不及待的给我卷头发,忙的不亦乐乎。自我以后,他们的生意好转了,顾客络绎不绝。
分析:
从理发店游戏中可以看出,中班孩子的角色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有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理发师会用语言招呼客人,能用语言与同伴交往。再者,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且还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随便离开岗位的现象少了,因为他们在游戏前就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幼儿游戏时碰到了困难,此时,我认为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于是我以顾客的身份走入了理发店。为孩子的游戏打开局面。在这一游戏案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老师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角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点变化,了解他们的每项兴趣与需要,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材料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游戏中当观察到理发店生意冷清了,孩子求救了,我以顾客的身份以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和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背景。
游戏,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是幼儿最为喜欢、最能够接受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幼儿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因素,但有一些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对于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显得茫然,无所适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表现了教师对幼儿游戏价值的自觉意识,那么,在游戏中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从而让幼儿的游戏得到发展、提升。下面,我以游戏中的几个案例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案例一:
中班的孩子正在进行“十字路口”的游戏,其中王星和朱炎这两个小朋友只是对车有兴趣,拿着车一会儿推倒“路边的建筑”,一会儿撞向同伴的汽车,不时地招来同伴的不满,教室里一片混乱,眼见着幼儿的行为会妨碍游戏的继续。
原因分析:
中班有些孩子在游戏时比较喜欢摆弄材料,但主题意识、规则意识不强,他们不去管在游戏中我有没有妨碍到别人,只管自己在这个游戏中玩的高兴,以自我为中心。汽车是孩子们本来就很喜欢一种玩具,所以会出现刚才的这一幕场面。
解决策略:
师以“交警”这一游戏伙伴的身份介入:“呀!马路上怎么了?怎么发生了这么多起交通事故?”孩子们有的说:“都是王星和朱炎小朋友不遵守交通规则,把什么东西都撞翻了。”有的说:“要是有车道,按车道、路标开就不会出事了。”有的说:“对呀,还得有交通指示灯。”也有的说:“这儿车太多了,要是有立交桥,有的车可以在最上面开,有的车可以在中间开,有的车可以在底下开就不会堵车了。”师:“那么,你们能不能分工合作来做这些事情呢?”孩子们听了后,都纷纷行动起来。
介入效果:
在教师的适时介入与暗示指导下,游戏的内容进一步拓展,孩子建造停车场、立交桥,制作路标、站牌、信号灯,幼儿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使游戏又得以进行下去了,进一步深化了游戏的主题。
案例二:
娃娃家游戏中,我观察到娃娃家中成员一个个陆续走开了,他们有的上医院,有的去理发……过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回来,最后只留下秀琳小朋友在娃娃家,她一个人在那里炒菜,炒了一会儿,看到大家都还没有回来,觉得没有意思,也想到其它地方去玩了,看样子娃娃家这个游戏玩不下去了。
原因分析:
孩子在游戏中的兴趣及注意力不稳定,他们的角色意识较差,游戏规则较弱,行为不受规则控制,更不会用规则调节自己的行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去哪里玩就到哪里玩。
解决策略:
我以客人的身份去敲门,“叮咚,叮咚,有人在家吗?”秀琳听到后说:“是谁呀?”我说:“我是舅妈”秀琳很高兴地跑过来说:“是舅妈来了,快请进”,我说:“咦,家里就你一个人吗、爸爸妈妈上哪儿去了?”秀琳说:“妈妈去医院了”。我说:“哦,妈妈生病了,那我们去医院看看妈妈,好吗?”秀琳听后说:“是呀,妈妈去了那么久还没有回来,我去看看妈妈的病是不是很严重”。我说:“我陪你一起去吧!”接着我和秀琳去医院找“妈妈”,然后陪妈妈回家,又教秀琳如何照顾“生病的妈妈”,秀琳她忙得不亦乐乎。
介入效果:
在游戏中,教师以幼儿游戏的伙伴参与游戏中,用亲切的语气询问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给幼儿提出适当的建议,幼儿在很自然的情况下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得到提升。
案例三:
中班幼儿在开展《金色的房子》表演游戏时,将孩子们分成四组进行表演,在分配角色的问题上,蓝悦那组的俊尧和凌峰争吵了起来,他们都想演小羊的角色,谁也不让谁,只见俊尧和凌峰两个人争抢着一个小羊的头饰,谁也不肯放手,而其他的几个小朋友正在旁边看热闹,表演的正常秩序被打乱了。
原因分析:
从小班刚升到中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缺乏交往的技能,遇到自己喜欢扮演的角色,不懂得协商解决,只懂得和人争,和人抢,中班孩子这个时期是人与人出现冲突的多发期。因此,经常会出现争吵的现象。
解决策略:
“怎么回事?”我开始介入。“俊尧和凌峰都想戴小羊头饰。”旁边的孩子说。“以前老师有说过,遇到你也想演这个角色,他也想演这个角色的时候,那该怎么做?”“可以轮流戴,轮流表演不就行了。”“也可以锤子、剪刀、布,谁赢了,谁先演。”其他的孩子们在旁边纷纷说。听了小朋友的话后,俊尧和凌峰放下了小羊的头饰,他们两个人都同时说:“那你先演小羊吧!我演其它小动物,”他们互相谦让起来了。接下来,俊尧先演小羊,凌峰演小猴,游戏开始了,他们都很认真得表演。
介入效果:
在游戏中,教师没有直接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去,而是了解矛盾的起因,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周围的幼儿一起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同伴效应推动孩子最终解决了问题,重新开始游戏,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
结语:
从以上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如何有效地介入幼儿的游戏,完全取决于老师对幼儿游戏行为充分细致的观察和理解,抓准时机,善用策略,做到既不“过之”,也不“过及”。“既不要干预太多,又不会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是良好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只有适时、适宜、适度地介入游戏,正确把握好游戏中介入与角色扮演,给予幼儿及时而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发挥游戏最大限度的教育作用,幼儿的游戏水平才能得到发展、提高。
新的思考:
1教师在介入游戏时应做到不影响幼儿的情绪、不转移游戏的目标、不干扰游戏的发展、不代替幼儿解决游戏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发挥。
2应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恰当的运用各种介入方式方法,从而提高介入的有效性。
实录:角色游戏开始了,赵歌和盛佳敏穿起了理发师的白大褂,做好了准备工作,迎接顾客的到来。他们把该做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不见一个顾客光顾。赵歌着急了,急冲冲的跑到我的身边,气呼呼的说:“老师,我们一个剪头发的顾客都没有啊,怎么办呢?”我“哦”了一声,“你们想想办法呀?”没有马上去理会他,我想再看看情况,看他们如何扭转局面。时间过了两分钟,赵歌有点按耐不住了,低下了头,一副无奈的样子。盛佳敏抬起头他大声的叫道:“剪头发喽,我们新开张的!”这时,赵歌也学起盛佳敏的样子叫卖起来。我看准了时机,拿了一只小包,走了过去。我故意问:“有人吗?”听到我的声音,赵歌、盛佳敏同时站在我的跟前,抢先说“欢迎光临,请坐下来”。一个忙着给我梳头,;一个迫不及待的给我卷头发,忙的不亦乐乎。自我以后,他们的生意好转了,顾客络绎不绝。
分析:
从理发店游戏中可以看出,中班孩子的角色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有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理发师会用语言招呼客人,能用语言与同伴交往。再者,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且还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随便离开岗位的现象少了,因为他们在游戏前就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幼儿游戏时碰到了困难,此时,我认为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于是我以顾客的身份走入了理发店。为孩子的游戏打开局面。在这一游戏案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老师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角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点变化,了解他们的每项兴趣与需要,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材料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游戏中当观察到理发店生意冷清了,孩子求救了,我以顾客的身份以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和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背景。
游戏,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是幼儿最为喜欢、最能够接受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幼儿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因素,但有一些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对于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显得茫然,无所适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表现了教师对幼儿游戏价值的自觉意识,那么,在游戏中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从而让幼儿的游戏得到发展、提升。下面,我以游戏中的几个案例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案例一:
中班的孩子正在进行“十字路口”的游戏,其中王星和朱炎这两个小朋友只是对车有兴趣,拿着车一会儿推倒“路边的建筑”,一会儿撞向同伴的汽车,不时地招来同伴的不满,教室里一片混乱,眼见着幼儿的行为会妨碍游戏的继续。
原因分析:
中班有些孩子在游戏时比较喜欢摆弄材料,但主题意识、规则意识不强,他们不去管在游戏中我有没有妨碍到别人,只管自己在这个游戏中玩的高兴,以自我为中心。汽车是孩子们本来就很喜欢一种玩具,所以会出现刚才的这一幕场面。
解决策略:
师以“交警”这一游戏伙伴的身份介入:“呀!马路上怎么了?怎么发生了这么多起交通事故?”孩子们有的说:“都是王星和朱炎小朋友不遵守交通规则,把什么东西都撞翻了。”有的说:“要是有车道,按车道、路标开就不会出事了。”有的说:“对呀,还得有交通指示灯。”也有的说:“这儿车太多了,要是有立交桥,有的车可以在最上面开,有的车可以在中间开,有的车可以在底下开就不会堵车了。”师:“那么,你们能不能分工合作来做这些事情呢?”孩子们听了后,都纷纷行动起来。
介入效果:
在教师的适时介入与暗示指导下,游戏的内容进一步拓展,孩子建造停车场、立交桥,制作路标、站牌、信号灯,幼儿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使游戏又得以进行下去了,进一步深化了游戏的主题。
案例二:
娃娃家游戏中,我观察到娃娃家中成员一个个陆续走开了,他们有的上医院,有的去理发……过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回来,最后只留下秀琳小朋友在娃娃家,她一个人在那里炒菜,炒了一会儿,看到大家都还没有回来,觉得没有意思,也想到其它地方去玩了,看样子娃娃家这个游戏玩不下去了。
原因分析:
孩子在游戏中的兴趣及注意力不稳定,他们的角色意识较差,游戏规则较弱,行为不受规则控制,更不会用规则调节自己的行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去哪里玩就到哪里玩。
解决策略:
我以客人的身份去敲门,“叮咚,叮咚,有人在家吗?”秀琳听到后说:“是谁呀?”我说:“我是舅妈”秀琳很高兴地跑过来说:“是舅妈来了,快请进”,我说:“咦,家里就你一个人吗、爸爸妈妈上哪儿去了?”秀琳说:“妈妈去医院了”。我说:“哦,妈妈生病了,那我们去医院看看妈妈,好吗?”秀琳听后说:“是呀,妈妈去了那么久还没有回来,我去看看妈妈的病是不是很严重”。我说:“我陪你一起去吧!”接着我和秀琳去医院找“妈妈”,然后陪妈妈回家,又教秀琳如何照顾“生病的妈妈”,秀琳她忙得不亦乐乎。
介入效果:
在游戏中,教师以幼儿游戏的伙伴参与游戏中,用亲切的语气询问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给幼儿提出适当的建议,幼儿在很自然的情况下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得到提升。
案例三:
中班幼儿在开展《金色的房子》表演游戏时,将孩子们分成四组进行表演,在分配角色的问题上,蓝悦那组的俊尧和凌峰争吵了起来,他们都想演小羊的角色,谁也不让谁,只见俊尧和凌峰两个人争抢着一个小羊的头饰,谁也不肯放手,而其他的几个小朋友正在旁边看热闹,表演的正常秩序被打乱了。
原因分析:
从小班刚升到中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缺乏交往的技能,遇到自己喜欢扮演的角色,不懂得协商解决,只懂得和人争,和人抢,中班孩子这个时期是人与人出现冲突的多发期。因此,经常会出现争吵的现象。
解决策略:
“怎么回事?”我开始介入。“俊尧和凌峰都想戴小羊头饰。”旁边的孩子说。“以前老师有说过,遇到你也想演这个角色,他也想演这个角色的时候,那该怎么做?”“可以轮流戴,轮流表演不就行了。”“也可以锤子、剪刀、布,谁赢了,谁先演。”其他的孩子们在旁边纷纷说。听了小朋友的话后,俊尧和凌峰放下了小羊的头饰,他们两个人都同时说:“那你先演小羊吧!我演其它小动物,”他们互相谦让起来了。接下来,俊尧先演小羊,凌峰演小猴,游戏开始了,他们都很认真得表演。
介入效果:
在游戏中,教师没有直接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去,而是了解矛盾的起因,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周围的幼儿一起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同伴效应推动孩子最终解决了问题,重新开始游戏,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
结语:
从以上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如何有效地介入幼儿的游戏,完全取决于老师对幼儿游戏行为充分细致的观察和理解,抓准时机,善用策略,做到既不“过之”,也不“过及”。“既不要干预太多,又不会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是良好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只有适时、适宜、适度地介入游戏,正确把握好游戏中介入与角色扮演,给予幼儿及时而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发挥游戏最大限度的教育作用,幼儿的游戏水平才能得到发展、提高。
新的思考:
1教师在介入游戏时应做到不影响幼儿的情绪、不转移游戏的目标、不干扰游戏的发展、不代替幼儿解决游戏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发挥。
2应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恰当的运用各种介入方式方法,从而提高介入的有效性。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二
案例,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作者简介】邹胜菊(1984-),女,云南宣威人,云南保山学院教育学院团委书记、助教,硕士。
幼儿冲突是幼儿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成长经验。幼儿冲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认知特点。皮亚杰认为:“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心理特点之一是自我中心主义突出,即考虑一切事情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为中心,想象每一样事物都与自己的活动相联系。他们总是从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不考虑别人的意见。”[1]例如:幼儿在争抢玩具时,只考虑到自己能否得到玩具,而不去考虑对方有没有允许自己玩玩具的意愿及其玩具被抢后的失落感。第二,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有限。按照皮亚杰的道德认知观点,幼儿处于道德他律阶段,其道德行为主要受外部、成人规定的标准所限制。第三,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运用能力不足,导致冲突的发生。这个阶段的幼儿好模仿,与同伴交往中有时会模仿成人的行为(比如打、骂等),这容易对其他幼儿造成伤害;幼儿由于年龄的影响,语言发展水平受限,在与小朋友表示友好或并无恶意的情况下,由于语言沟通不明,致使对方误解。中国首部真实记录幼儿内心成长的电影《小人国》,展示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儿童理想王国。它发生在北京的巴学园幼儿园,是李跃儿老师借鉴日本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办学模式,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花三年时间跟踪拍摄而成。笔者选取了关于池亦洋这个幼儿的相关几个片段进行分析,主要考察教师介入幼儿冲突中的解决策略,及教师启发幼儿对冲突的认识等问题。
片段一:几个小朋友在玩沙。陈炳栋(5岁)的棍子被池亦洋(5岁)“霸占”并拿走了,陈炳栋想通过小李老师要回他的棍子。
小李老师:那是你的棍子,你有权利要回来。
陈炳栋:他没有权利拿走我的棍子,但他还不还给我!
小李:你可以一直向他要下去!
陈炳栋:我不想去,因为池亦洋会打我。
小李:你没有试,你怎么知道他会打你?(小李老师带着陈炳栋去向池亦洋要棍子,这时佳佳出现了。)。
佳佳:池亦洋,再不把陈炳栋的棍子还给他,我就不跟你好!
小朋友们:对!(其他小朋友附和着说,但是有两名小朋友说:“我跟池亦洋好!”)。
佳佳:滚!
池亦洋:闲事少管,滚开!
陈炳栋:老师,池亦洋还不还给我!
佳佳:如果他(池亦洋)还给他的话,我还给池亦洋叠个纸飞机,你想不想要纸飞机?
池亦洋:想。
佳佳:如果你还给陈炳栋我就给你。
池亦洋:我叠的还比你叠得好呢!
陈炳栋:池亦洋,请还给我,那是我的棍子。(哀求道)说得哑了,都把嘴说疼了。
佳佳:池亦洋,如果你给陈炳栋,我可以送你一个玩具,行吗?(很认真地说)。
池亦洋:少废话!(大声地不耐烦地说)把你们打成肉泥。
小李:为什么,我们都要被你打成肉泥吗?
池亦洋:对!
小李:刚才佳佳还告诉我不要插话呢,我都没有说话,你为什么要把我打成肉泥?那我们几个人合起来把你拉得紧紧的,抱得紧紧的,你动都动弹不了!
池亦洋:真敢说!(很凶狠地拿起棍子准备打人)。
小李:池亦洋,我告诉你了,不可以打人的!唉,陈炳栋,我们都在帮你,现在池亦洋拿着棍子要打我们!陈炳栋我们在帮你要棍子。(这时陈炳栋离开了现场,池亦洋拿着棍子开始打人了,大李老师出现了)。
大李老师:你不可以这样子对付别人,这个棍子本来就是人家陈炳栋的,归人家所有,你把人家的抢走了,这是不对的,请你还给别人。在这个世界上用暴力去做征服别人的人是没有出息的。你不可以用暴力,我相信你也不会用暴力征服别人,对吧?池亦洋他是愿意还给你的,池亦洋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人,他很愿意把你的东西还给你(对着老师和小朋友们说),其实你坚持要就可以得到的。谢谢你!谢谢你还给他!
小李:佳佳,你今天太勇敢了,你帮助陈炳栋了,而且想了很多办法,你很勇敢,我抱你一下!
池亦洋:但是都没用。(很气愤地说)。
小李:可是我们已经获得了棍子,走咯!
池亦洋:获得了棍子,总有一天我会重新抢过来的。(很严肃地说)。
分析:一根棍子引起的“大闹巴学园”值得我们深思。首先,老师化解一场孩子们的纠纷,其实也是一种随机教育。在整个事件处理的过程中,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公平的重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佳佳利他行为的可贵之处,虽然我们无法了解佳佳和陈炳栋是否相处得很友好,是佳佳为了帮朋友还是出于仗义,但佳佳助人、仗义、为他人着想的可贵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其次,老师作为幼儿的管理者和指导者,笔者认为小李老师的处理方法是不妥的,其主动介入反映了对三个孩子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向他们传递了对冲突和幼儿的看法,即整个事件都是池亦洋一个人的错,把矛盾进一步激化。教师在处理冲突事件时应明白自身的作用,不应该站在任何一方,应以第三方的角色来处理。应该坚持秉公处理,不偏袒任何一方。而大李老师的教育方法前半段话过于抽象了,尤其是对于四五岁的孩子,这种大道理不适合此时此景。对于大李老师后面肯定池亦洋是个好人这点,笔者认为有必要这样说,因为孩子需要成人的正面肯定,要想赢得同伴的欢迎和肯定,只有先尊重别人。最后,对于陈炳栋的离走,笔者觉得此时他最无奈了,从他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池亦洋,请还给我,那是我的棍子。(哀求道)说得哑了,都把嘴说疼了。周围的人帮不了自己:小李老师的介入不起任何作用,仗义的佳佳许诺的各种礼物对于池亦洋也没有诱惑力,而此时已经被激怒的池亦洋开始准备攻击人了,纵然有大李老师的出现也不能缓和此时的氛围、安抚情绪。从中可以看出陈炳栋是个胆小怕事的孩子,老师的介入应该是让他主动地面对该事件、积极地与池亦洋沟通,引导和帮助他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立场和争取自己的利益。
片段二:佳佳(5岁)和池亦洋打架。
大李:请告诉我池亦洋怎么把你弄哭了?
佳佳:他先戴着帽子,我想给丫丫,可是他老打我。
大李:那么你说你不是故意打他的,是吧?就是一戴帽子手用力太大了打在他脑袋上,是不是这个样子?是不是故意打的,还是向李老师这样一拽帽子,拽的劲太大了打在你脑袋上?(大李老师边说边做拽帽子的动作)。
佳佳:故意打的。
大李:打了几拳?
佳佳:打了一锤子。
池亦洋:佳佳也打了我这儿一拳。
大李:是谁先打的?
池亦洋:佳佳。
佳佳:可是可是,我没有把他打哭,是和他打着玩的,他就先打我。(哭着说)。
大李:喔,你是打着玩的。
池亦洋:那你没跟我说呀。
佳佳:可是可是,讨厌。(哭着愤怒地说)。
池亦洋:再说讨厌,我掐死你。(佳佳哭了被大李抱着)。
大李:你不可以伤害任何人的身体。
佳佳:我去打110。
大李:嗯,可以的!
池亦洋:打就打呗!
大李:如果他真的掐死我们,可以这样做!
佳佳:我把你抓走。
池亦洋:那我把你掐死了,你就打不了了,你也不会说话了。
大李:好!佳佳,请你离开!老师知道他做得不对!
佳佳:现在就打110。
池亦洋:不要。
大李:等你考虑好了,你不会伤害任何人了。
池亦洋:我早就考虑好了,你们在说话的时候我就在考虑了。
大李:不行的,刚才你已经说过了,你想好了,想到出去不会伤害任何人的时候,你再来找我,好吗?我一会儿回来看你!
(过一段时间大李老师来了)。
大李:你准备好了吗?
池亦洋:准备好了。
大李:准备好出去不再伤害任何人?
池亦洋:对!
大李:好,我们可以出去观察一下你!好吧,请现在出去吃生日蛋糕!(浩浩过生日)。
分析:儿童期的孩子在出现冲突后依然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区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和别人的理解。老师在解决幼儿冲突时,考虑到池亦洋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将胆大的他进行隔离,避免再和其他幼儿发生冲突。这是教育中的冷处理,将喜欢热闹的他置于“孤独清净”中,调控了想“掐死人”的情绪,阻断其参与集体活动,此时他会变得不自在,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进行自主教育,从而尽快获得老师的信任,重归集体。当然并非是隔离后就放任不管,所以大李老师说“我们可以出去观察一下你”,这有利于儿童在思想上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巩固冷处理的教育效果。
片段三:陈炳栋和佳佳玩着突然吵起来,池亦洋来为他们解除冲突。我们来看看幼儿们在不需要成人的帮助下如何解决冲突问题。
池亦洋:有话(好好说)别打架!
佳佳:哼,还是不怕!
池亦洋:有话(好好说)别打架!
陈炳栋:他拿石头崩我的脑袋。
池亦洋:别崩。(对佳佳说)。
陈炳栋:可是他……。
池亦洋:你也别扔土。(对陈炳栋说)。
陈炳栋:你看他打这儿。(陈炳栋哭着说)。
池亦洋:他为什么打你?
陈炳栋:我叫他拿铲子,他拿土崩我。
池亦洋:谁先动的手?
陈炳栋:佳佳。
池亦洋:那佳佳的错。佳佳刚才怎么了?
佳佳:我忘了。
池亦洋:那你跟陈炳栋说对不起,快去!
佳佳:对不起!
池亦洋:诚心诚意地说!
佳佳:对不起!
池亦洋:你问陈炳栋人家原不原谅你?
佳佳:我不想说。
池亦洋:陈炳栋,原谅佳佳吗?
陈炳栋:我不原谅。
池亦洋:他不原谅你,那就算了吧!佳佳你在边上,陈炳栋在中间。(三人开始玩起咔嘣比赛了,玩得其乐融融,笑声不断)。
分析:在这个片段中清楚地看到池亦洋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男性榜样,在处理小伙伴的“纠纷”问题上,能够坚持公正的原则,为双方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而前面的两个片段均有教师的介入,但最后都是不欢而散,教育效果与和谐程度较差。因为孩子间的吵架没有成人想象中那样严重,只要有游戏的机会,他们会不计前嫌地一起玩得不亦乐乎。此外,“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或者无意的反应,”[2]也正如班杜拉所言“人是在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形成的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3]在教师介入幼儿的冲突情境中,池亦洋观察着老师的赞扬与惩罚,这种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并将教师解决冲突的策略内化并且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片段四:陈炳栋不听池亦洋的指挥,两人扭打起来,他们之间冲突的解决靠的是自己。
……。
陈炳栋:我没再跟你玩。
池亦洋:那你刚才还那样还乱闹。
陈炳栋:那你跟我说一句呗!(其他小朋友们附和着说:“对呀!”)你跟我说了我才明白。
池亦洋:趴下!(四个小伙伴整齐地爬下了)我给你们每个人一个枪!
陈炳栋:这是我的枪!
池亦洋:别动!我轻轻地给你发到,陈炳栋的!这样看着啊,侧着往前爬!(教其他四个小朋友在打仗中匍匐前进的姿势)好,停!然后冲过去!先别冲下去,回来!(在一堵墙边掩护着)站这儿,朱江秋站这儿!
陈炳栋:我站这儿!
池亦洋:行!(做了个准备好的手势)冲!(外边的幼儿都举手投降了)上飞船!
小朋友们:是这样吗?(五个开始做敬礼的动作,池亦洋挨个检查)
佳佳:是我这样吗?
池亦洋:对!
池亦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领唱国歌)。
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中提出社会领域的要求:“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4]在这个打仗的角色游戏中,池亦洋是整个游戏活动进行的关键人物,幼儿们配合得很严密,模仿战场上的战士投入真切,游戏进行得也很顺利。在最后的环节,很难想象他们的敬礼动作是为唱国歌准备的,但是联想整个游戏的环节,这是取得胜利的“战争”,幼儿们用唱国歌的形式来表达这种喜悦。从总体上看,这是集体团结合作、协调一致的共同成果,游戏环节看似独立,从整体上看却是在模拟战场上的动作,游戏将幼儿拉进了那个特殊的年代,让他们体会到战争的艰难,同时他们也获得了乐趣。因此,“游戏中的角色往往是社会中的人物,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是幼儿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游戏的规则也总是反映生活中的原则与要求,游戏中的材料也总会带有时代特点。总之在游戏情境中,幼儿身体力行成人生活,积累有关社会经验,使自己逐渐成为‘社会人’”。[5]将这种生活经验渗透到游戏活动中,有利于解决幼儿的人际冲突,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也体现了《纲要》的要求。
片段五:“霸道”的池亦洋引来家长们的不满,看看大李老师的处理方法。
家长:扪心自问,我们身边有一个人,壮得不得了,然后高兴了见到就打,不高兴就什么,你说你能让那个小孩儿有什么办法?我觉得就需要园里有一个规则让孩子一进园,一进这个门有安全感。
大李:很多家长建议我们把池亦洋给弄走算了。实际上我们观察的结果是池亦洋为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因为我们从池亦洋身上看到了闪光的那些东西,我们搞这个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建构人格,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在被池亦洋这个孩子永远的欺负之下,或几个月的欺负之下使他变得认为这个全世界他是最弱的。
分析:笔者赞同大李老师的观点,即池亦洋在园为幼儿们树立了男性的榜样。就当前的幼儿园来说,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女性教师在园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男性,或者说大多幼儿园几乎是女教师。很多男孩子遇到困难只会向老师求助,久而久之,男性的性别特征变得不再突出。但在同伴交往中,幼儿拥有男性的一些阳刚方面的特征,可以为其他幼儿树立这方面的榜样;遇到有些问题自己协商解决,甚至合作解决,既提高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也开拓了幼儿的人际交往。但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有一方会“受伤”,家长和教师也要正视这一现象。
(一)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幼儿冲突的解决效果。
“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是其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有关教育的个人看法,这些看法直接影响教师对某个教育问题的判断,并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的实施。”[6]片段中的两位老师在处理幼儿冲突时表现出不同的教育观念,大李老师认为儿童的同伴关系是主动构建,重在为儿童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在面对幼儿冲突时,灵活运用赏识教育,肯定池亦洋是好孩子,能够把握住教育的分寸;在面对家长的不满时,能站在一个充分为幼儿健康成长的视角说服家长并肯定男性榜样的重要性。而对于小李老师在介入幼儿冲突时没有摆正自己教师的角色,未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幼儿的教育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影响。此外,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还体现在对幼儿冲突产生的原因和价值上的认识,不能简单地将幼儿冲突理解为幼儿间的打架或者语言攻击行为。
根据柯尔伯格关于儿童性别角色认同发展的研究,儿童5岁以后性别角色认同达到“稳定性阶段”。从这个年龄起,儿童开始更多地以同性别的同伴为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对象,这个自然导致了中大班儿童同伴冲突多发生在性别同伴之间。[7]在《小人国》中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幼儿们均为四岁到五岁,并且冲突主要为物品的争抢。在幼儿发生冲突时,并非每次教师都要第一时间介入,如果有幼儿介入到冲突的处理中,教师应该有耐心地等待或者分清楚此时的情况再决定是否介入。如果幼儿不发生严重的攻击性行为,尽量让幼儿们自己解决,比如片段一、片段三及片段四便是最好的证明,即使发生冲突的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一定都带有负面的情绪,应该给幼儿提供解决同伴间冲突的时间和机会。北师大教授张同道在座谈时讲到:“任何一个群体只要有三个人,这三个人一定有权力结构,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做头领要有一种才能,还要有一种胸怀,还要有智慧和付出。”这在主人公池亦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时霸道,有时仗义,这是一种胸怀和智慧,如片段五中大李老师所说的:实际上我们观察的结果是池亦洋为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因为我们从池亦洋身上看到了闪光的那些东西,我们搞这个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建构人格。这种男性的榜样在当下的幼儿园里是非常可贵的,缘于教师支持幼儿介入同伴冲突的处理,这样有利于幼儿认知、情感及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教师介入幼儿的冲突时,应充分反映出冲突幼儿的个性特点,对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幼儿适当地采取隔离等措施。如片段二中的池亦洋打了佳佳,佳佳说了一声讨厌,池亦洋就说要掐死他。这其实是身体上和言语上的攻击,大李老师采取隔离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转移了幼儿双方的注意力也控制了情绪。再者笔者很欣赏这样一种观点: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不光是和幼儿讲道理,如果幼儿犯的错误严重时,可以适当采取处罚,不过要说明处罚他的理由。
(一)更新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幼儿冲突的价值。
教师之间的教育观念是存在差别的。在面对幼儿冲突时教师要及时反省自己的行为,肯定幼儿冲突的价值。因为冲突可以使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形成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冲突让幼儿体验和学习选择适宜的方式消除矛盾,提高了幼儿自主解决冲突的能力,为健康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以及良好的社会交往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要有耐心地为幼儿营造一种温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创设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的机会。
(二)鼓励用日常冲突事件进行随机化教育,帮助幼儿更好地解决同伴冲突。
“随机化教育在培养幼儿的同伴冲突解决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随机化教育可以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等特点,能给幼儿更加及时的指导和帮助。”[8]教师在处理幼儿冲突事件时,并不是仅仅区分谁对谁错,而应该及时鼓励和表扬解决冲突事件过程中表现好的幼儿(比如片段一的佳佳、片段三和四的池亦洋)。教师可以将表现好的幼儿带进班级里,和幼儿们一起讨论他们是如何处理冲突的,处理冲突的结果怎样,甚至还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等,教师利用这些随机化教育激活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有利于加强冲突双方的情感交流,也强化了表现好在幼儿心目中的榜样示范作用,进而带动其他幼儿共同成长。
(三)做幼儿冲突解决的支持者,并教导幼儿学习交往技能及策略。
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教师要第一时间弄清冲突的程度,若幼儿有能力解决的就做其支持者,站在公平正义的立场上先冷静地观察和了解事情的发展状况,试着让幼儿自己去解决。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引导幼儿认识冲突,学会解决冲突。例如教师设计以和平相处、互相帮助等为主题的课程,培养幼儿的合群观念和社交技巧;同时要引导幼儿学会与人交往,提高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教给幼儿解决冲突的六步程序:辨认出冲突的存在,陈述自己的愿望(我想……),说出自己的感受(我感到……),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愿望及其原因的理解(你想……),找出三个或更多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解决方法(……或……),选出一种方法,并握手达成协议(我们同意……)。[9]教师在合理解决幼儿间冲突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展开讨论、交流,最终习得正确的交往技能。
(四)提高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需要家园合作。
《纲要》中明确地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10]因此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是教育上的合作伙伴,其共同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面对幼儿冲突时,教师视冲突的程度和家长及时沟通,而家长应理性看待冲突,认识到其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利的,同时,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教导幼儿。幼儿园需搜集相关的资料或聘请相关专家和家长分享;另外,幼儿园实行家长开放日、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有机会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到幼儿在园的行为表现,对自己的孩子有更全面的了解,发生冲突性行为时能主动从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出不利于交往的因素,这样更能控制冲突的局面。因此,幼儿园和家庭在教育上一致,容易形成教育合力,即教师和家长双方并不是极力消除冲突,而是交给幼儿解决冲突的技巧。此外,在日常的随机教育中要持之以恒,保持冲突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连贯性,强化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社,1998:423.
[2][3]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01):17,18.
[5]虞永平.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形式和手段[j].研究与探索,2005,(10).
[6]易凌云,庞丽娟.教师教育观念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5).
[7]黄胜梅.学前儿童同伴冲突的观察研究―以武汉市某省级示范幼儿园为例[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02).
[8]王芳.大班幼儿同伴冲突干预研究――以icps训练为干预模式[d].河南大学,2010.
[9]黄伟达,王霞玉.幼儿冲突与幼儿社会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7,(07).
无所事事时——暗示介入。
案例1:“星巴克”游戏中,两个服务员趴在吧台上看着过往的行人,无所事事的样子,生意比较惨淡.于是,老师以旁观者的身份用语言暗示:“怎么今天生意不太好?不如你们来一个“星巴克”限时优惠?或是买一杯送一杯的促销活动?”主意不错,孩子们开始热情吆喝:“来,买一杯送一杯喽,免费品尝!”这下,好多孩子过来品尝了,味道还不错,没想到两个服务员还能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推出“喝咖啡,免费阅读图书活动”,创造性地丰富了游戏,顾客络绎不绝,生意十分火爆.
《指南》中指出:“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本案例中,教师用语言适时暗示介入幼儿的游戏,使原本无所事事的幼儿继续投入积极的游戏,同时拓展和提升了幼儿的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进而提高了幼儿的游戏交往和水平.
角色不符时——情景介入。
案例2:警务室游戏中,“”横冲直撞,拿着警棍到处乱跑,有多个幼儿告状说“”打人.于是老师创设情景说:“你好,叔叔,那边的出租车司机行驶相撞,正在发生争执,需要你去协调.”“”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于是有模有样地过去说:“司机朋友,请注意看路标行驶,这是你的行驶路线等”
《指南》中指出:“利用生活机会和角色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和自己关心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本案例中,幼儿游戏出现和角色不符,且违反规则、攻击性等行为,教师适时创设情景介入游戏,既不破坏幼儿的游戏气氛,又尊重了幼儿的自主性,使扮演的幼儿真正理解的含义,促进游戏的有序进行,也避免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偏离主题时——试探介入。
案例3:“新闻中心”,开始时幼儿对报刊上的新闻用剪贴、报道的方式来播报,没过多久,幼儿都在剪贴和装饰,播报的时间却没有了.老师试探着问:“你们想去采访点心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问问他们今天可有新产品或新书?”这下使游戏进入了一个有趣的通道,爆发出许多闪光点.幼儿纷纷采访建筑工地造了怎样的房子?点心店的新品味道如何?今天去哪里春游了等并用画画、拍照等方式记录,播报时拿着记录纸,讲述着自己的见闻.
《指南》中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保留和积累有趣的探索和发现.”本案例中,教师的介入为幼儿游戏创设了更自由和谐的氛围,支持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让幼儿在和环境、材料、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生成新的游戏.
出现纠纷时——规则介入。
案例4:建构区游戏中,明明搭了一座漂亮的城堡,但作品还没完成,第二天他继续来到该区想继续,发现自己的作品正在被天天拆除,于是两人发生争执,明明要天天恢复她的作品.根据规则幼儿的建构作品,最多可以保留一天的时间,然后就拆除且收拾干净.于是,老师先肯定了天天是按规则行事的,但又把这一问题向幼儿提出来,讨论是否有必要改变有关积木作品保留时间的规则,经过讨论新制定的、更具体的规则“出炉”了.
《指南》中指出:“在区域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的不方便,鼓励他们讨论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对幼儿表现出的遵守规则行为及时肯定.”游戏规则能使幼儿更主动、自由、有序地活动,但规则并非神圣不可改变.本案例中,规则不再符合原先构想的目的了,教师及时介入,引导、鼓励、帮助幼儿参和制定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的游戏规则,让幼儿在自己制订的游戏规则中,尽情地游戏.
失去兴趣时——设疑介入。
《指南》中指出:“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本案例中,教师的适时设疑,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打开了幼儿的思路,引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寻求帮助时——材料介入。
案例6:“我的小学”游戏中,刚开始,幼儿对做“小老师、小学生”很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满足走过场,跟老师说:“我们想像小学老师那样给小朋友上课.”此时幼儿已参观过小学,有了感性的认识,于是老师适当的投放材料:数字、加减符号、粉笔、黑板等,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一下子浓厚了,有的还带了折纸书、剪纸书,会先在家里“备课”,再教小朋友,样子有板有眼.
《指南》中指出:“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本案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需求,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调整、适时介入游戏材料,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激发出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起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动.
困难需解时——询问介入。
案例7:医院游戏时,医生和病人发生争执,医生要求病人出院,病人认为自己刚做完手术还不能出院,双方互不相让.老师说:“你们认为刚做完手术的病人能马上出院吗?如果不能,一般是怎么处理的?”护士说:“还不能出院,还要进行观察.”“那应该在哪里观察呢?”“在病房里,可以转到普通病房.”老师说:“真好,需要什么帮助请来找我!”于是,幼儿就从旁边搬来了几把小椅子又搭了个床位,把病人转入了普通病房,游戏继续进行.
《指南》中指出:“当幼儿和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本案例中,幼儿的游戏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导致游戏情节停滞不前.教师的介入为幼儿的冲突指引了解决的方向,进一步拓展了游戏的情节.
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教师应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当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应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互补优势,做到观察和分析在先,介入和指导在后,灵活选用不同方法,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有效提升幼儿游戏水平,使幼儿获得游戏体验,实现游戏目的.
实录:角色游戏开始了,小歌和佳佳敏穿起了理发师的白大褂,做好了准备工作,迎接顾客的到来。他们把该做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不见一个顾客光顾。小歌着急了,急冲冲的跑到我的身边,气呼呼的说:“老师,我们一个剪头发的顾客都没有啊,怎么办呢?”我“哦”了一声,“你们想想办法呀?”没有马上去理会他,我想再看看情况,看他们如何扭转局面。时间过了两分钟,小歌有点按耐不住了,低下了头,一副无奈的样子。佳佳抬起头他大声的叫道:“剪头发喽,我们新开张的!”这时,小歌也学起佳佳的样子叫卖起来。我看准了时机,拿了一只小包,走了过去。我故意问:“有人吗?”听到我的声音,小歌、佳佳同时站在我的跟前,抢先说“欢迎光临,请坐下来”。一个忙着给我梳头,;一个迫不及待的给我卷头发,忙的不亦乐乎。自我以后,他们的生意好转了,顾客络绎不绝。
分析:
从理发店游戏中可以看出,中班孩子的角色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有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理发师会用语言招呼客人,能用语言与同伴交往。再者,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且还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随便离开岗位的现象少了,因为他们在游戏前就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幼儿游戏时碰到了困难,此时,我认为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于是我以顾客的身份走入了理发店。为孩子的游戏打开局面。在这一游戏案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老师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角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点变化,了解他们的每项兴趣与需要,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材料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游戏中当观察到理发店生意冷清了,孩子求救了,我以顾客的身份以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和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实录:角色游戏开始了,小歌和佳佳敏穿起了理发师的白大褂,做好了准备工作,迎接顾客的到来。他们把该做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不见一个顾客光顾。小歌着急了,急冲冲的跑到我的身边,气呼呼的说:“老师,我们一个剪头发的顾客都没有啊,怎么办呢?”我“哦”了一声,“你们想想办法呀?”没有马上去理会他,我想再看看情况,看他们如何扭转局面。时间过了两分钟,小歌有点按耐不住了,低下了头,一副无奈的样子。佳佳抬起头他大声的叫道:“剪头发喽,我们新开张的!”这时,小歌也学起佳佳的样子叫卖起来。我看准了时机,拿了一只小包,走了过去。我故意问:“有人吗?”听到我的声音,小歌、佳佳同时站在我的跟前,抢先说“欢迎光临,请坐下来”。一个忙着给我梳头,;一个迫不及待的给我卷头发,忙的不亦乐乎。自我以后,他们的生意好转了,顾客络绎不绝。
分析:
从理发店游戏中可以看出,中班孩子的角色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有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理发师会用语言招呼客人,能用语言与同伴交往。再者,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且还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随便离开岗位的现象少了,因为他们在游戏前就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幼儿游戏时碰到了困难,此时,我认为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于是我以顾客的身份走入了理发店。为孩子的游戏打开局面。在这一游戏案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老师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角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点变化,了解他们的每项兴趣与需要,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材料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游戏中当观察到理发店生意冷清了,孩子求救了,我以顾客的身份以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和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背景。
游戏,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是幼儿最为喜欢、最能够接受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幼儿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因素,但有一些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对于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显得茫然,无所适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表现了教师对幼儿游戏价值的自觉意识,那么,在游戏中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从而让幼儿的游戏得到发展、提升。下面,我以游戏中的几个案例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案例一:
中班的孩子正在进行“十字路口”的游戏,其中王星和朱炎这两个小朋友只是对车有兴趣,拿着车一会儿推倒“路边的建筑”,一会儿撞向同伴的汽车,不时地招来同伴的不满,教室里一片混乱,眼见着幼儿的行为会妨碍游戏的继续。
原因分析:
中班有些孩子在游戏时比较喜欢摆弄材料,但主题意识、规则意识不强,他们不去管在游戏中我有没有妨碍到别人,只管自己在这个游戏中玩的高兴,以自我为中心。汽车是孩子们本来就很喜欢一种玩具,所以会出现刚才的这一幕场面。
解决策略:
师以“交警”这一游戏伙伴的身份介入:“呀!马路上怎么了?怎么发生了这么多起交通事故?”孩子们有的说:“都是王星和朱炎小朋友不遵守交通规则,把什么东西都撞翻了。”有的说:“要是有车道,按车道、路标开就不会出事了。”有的说:“对呀,还得有交通指示灯。”也有的说:“这儿车太多了,要是有立交桥,有的车可以在最上面开,有的车可以在中间开,有的车可以在底下开就不会堵车了。”师:“那么,你们能不能分工合作来做这些事情呢?”孩子们听了后,都纷纷行动起来。
介入效果:
在教师的适时介入与暗示指导下,游戏的内容进一步拓展,孩子建造停车场、立交桥,制作路标、站牌、信号灯,幼儿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使游戏又得以进行下去了,进一步深化了游戏的主题。
案例二:
娃娃家游戏中,我观察到娃娃家中成员一个个陆续走开了,他们有的上医院,有的去理发……过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回来,最后只留下秀琳小朋友在娃娃家,她一个人在那里炒菜,炒了一会儿,看到大家都还没有回来,觉得没有意思,也想到其它地方去玩了,看样子娃娃家这个游戏玩不下去了。
原因分析:
孩子在游戏中的兴趣及注意力不稳定,他们的角色意识较差,游戏规则较弱,行为不受规则控制,更不会用规则调节自己的行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去哪里玩就到哪里玩。
解决策略:
我以客人的身份去敲门,“叮咚,叮咚,有人在家吗?”秀琳听到后说:“是谁呀?”我说:“我是舅妈”秀琳很高兴地跑过来说:“是舅妈来了,快请进”,我说:“咦,家里就你一个人吗、爸爸妈妈上哪儿去了?”秀琳说:“妈妈去医院了”。我说:“哦,妈妈生病了,那我们去医院看看妈妈,好吗?”秀琳听后说:“是呀,妈妈去了那么久还没有回来,我去看看妈妈的病是不是很严重”。我说:“我陪你一起去吧!”接着我和秀琳去医院找“妈妈”,然后陪妈妈回家,又教秀琳如何照顾“生病的妈妈”,秀琳她忙得不亦乐乎。
介入效果:
在游戏中,教师以幼儿游戏的伙伴参与游戏中,用亲切的语气询问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给幼儿提出适当的建议,幼儿在很自然的情况下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得到提升。
案例三:
中班幼儿在开展《金色的房子》表演游戏时,将孩子们分成四组进行表演,在分配角色的问题上,蓝悦那组的俊尧和凌峰争吵了起来,他们都想演小羊的角色,谁也不让谁,只见俊尧和凌峰两个人争抢着一个小羊的头饰,谁也不肯放手,而其他的几个小朋友正在旁边看热闹,表演的正常秩序被打乱了。
原因分析:
从小班刚升到中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缺乏交往的技能,遇到自己喜欢扮演的角色,不懂得协商解决,只懂得和人争,和人抢,中班孩子这个时期是人与人出现冲突的多发期。因此,经常会出现争吵的现象。
解决策略:
“怎么回事?”我开始介入。“俊尧和凌峰都想戴小羊头饰。”旁边的孩子说。“以前老师有说过,遇到你也想演这个角色,他也想演这个角色的时候,那该怎么做?”“可以轮流戴,轮流表演不就行了。”“也可以锤子、剪刀、布,谁赢了,谁先演。”其他的孩子们在旁边纷纷说。听了小朋友的话后,俊尧和凌峰放下了小羊的头饰,他们两个人都同时说:“那你先演小羊吧!我演其它小动物,”他们互相谦让起来了。接下来,俊尧先演小羊,凌峰演小猴,游戏开始了,他们都很认真得表演。
介入效果:
在游戏中,教师没有直接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去,而是了解矛盾的起因,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周围的幼儿一起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同伴效应推动孩子最终解决了问题,重新开始游戏,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
结语:
从以上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如何有效地介入幼儿的游戏,完全取决于老师对幼儿游戏行为充分细致的观察和理解,抓准时机,善用策略,做到既不“过之”,也不“过及”。“既不要干预太多,又不会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是良好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只有适时、适宜、适度地介入游戏,正确把握好游戏中介入与角色扮演,给予幼儿及时而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发挥游戏最大限度的教育作用,幼儿的游戏水平才能得到发展、提高。
新的思考:
1教师在介入游戏时应做到不影响幼儿的情绪、不转移游戏的目标、不干扰游戏的发展、不代替幼儿解决游戏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发挥。
2应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恰当的运用各种介入方式方法,从而提高介入的有效性。
案例:
建构区内,孩子们在认真地搭建“房子”,每人一座,“房子”不高但各具特色。
“大班了,怎么还处于平行游戏的水平?”教师心里有些着急,但并没有马上干预,而是蹲在旁边观察起来。
“好了,每个小动物的家都搭好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让游客从哪儿进、先参观哪一家吧。”过了一会儿,一个小女孩站起来招呼小伙伴。
其他孩子听从了小女孩的建议,开始着手一起铺设道路,设计参观路线。这时,有孩子发现“老虎”没有被关在笼子里,而是被放在了房顶上,他认为这是不对的。孩子们争论起来,除少数孩子认为可以放在房顶上外,大多数孩子觉得不应该把“老虎”放在房顶上。搭建“老虎园”的小男孩好像做错了事一样,满脸通红。
“轩轩,你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把‘老虎’放在房顶上吗?”老师蹲下来询问。
看到老师鼓励的眼神,孩子稍微平静了一些:“它生病了,需要多晒太阳。”
噢,原来是这样啊!小朋友和老师都恍然大悟。
“但是,这样对游客来讲不安全啊,怎么办呢?”老师启发孩子们想办法。
“那就在房顶上搭建一个笼子吧!”有幼儿提议道。
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且能做到适时地介入幼儿游戏,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游戏中,当教师有疑惑、感觉孩子不会合作时并没有马上进行干预,而是进一步去观察,发现幼儿并非没有合作,而是先协商,再分头搭建,最后合作共建。
当幼儿发生争执、无法协商解决问题时,教师进行了适时的介入。先是借助孩子们抛过来的问题,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然后再把问题抛给孩子,启发幼儿想办法,让幼儿在协商中解决问题,以此帮助幼儿提升游戏水平。
这一类的案例,映射的是教师在游戏中的介入和指导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如何科学把握介入的时机以及如何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指导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游戏的功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对幼儿游戏进行不同程度的介入是非常必要的。但教师千万不要盲目介入幼儿的游戏,这可能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也会影响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以及与伙伴间的相互作用,甚至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赖。
介入时,教师应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合理掌握介入时机,既要满足孩子进一步拓展游戏情节的需要,还应尊重幼儿的意愿,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避免不必要的干扰。介入时,教师不应急于直接指导幼儿的游戏,而应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让他们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和失败,尝试自己纠正错误,以培养幼儿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智慧的火花是要靠教师用教育去点燃的。在游戏中教师应以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参与活动。要相信孩子的智慧,让他们尝试自己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孩子只有真正体验到区域游戏的自主选择性和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才能真正喜欢上区域游戏。在游戏指导中,教师既要放开思想,采用适宜的方法指导启发幼儿创造性地进行活动,又要大胆放飞孩子的想象,让幼儿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当幼儿之间出现他们自己无法解决的“冲突”时,需要教师直接介入,及时调节;当幼儿游戏方式单一时,需要教师作为玩伴介入游戏,引导幼儿模仿、创新;当幼儿因游戏材料而发生“冲突”时,需要教师补充材料或调整材料;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时,需要教师发问或提示,启发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幼儿拓展思路,创新主题,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区域游戏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的智力在游戏中得到开发,而且区域游戏还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协商、合作的机会,让幼儿学会在协商中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与其他同伴的交往能力得到发展,也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培养。
在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主题研究背景下,区域游戏的价值已被大家普遍认可。家长和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指导行为,及时总结经验,充分挖掘游戏活动在培养幼儿个性和创造性方面的功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实录:角色游戏开始了,赵歌和盛佳敏穿起了理发师的白大褂,做好了准备工作,迎接顾客的到来。他们把该做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不见一个顾客光顾。赵歌着急了,急冲冲的跑到我的身边,气呼呼的说:“老师,我们一个剪头发的顾客都没有啊,怎么办呢?”我“哦”了一声,“你们想想办法呀?”没有马上去理会他,我想再看看情况,看他们如何扭转局面。时间过了两分钟,赵歌有点按耐不住了,低下了头,一副无奈的样子。盛佳敏抬起头他大声的叫道:“剪头发喽,我们新开张的!”这时,赵歌也学起盛佳敏的样子叫卖起来。我看准了时机,拿了一只小包,走了过去。我故意问:“有人吗?”听到我的声音,赵歌、盛佳敏同时站在我的跟前,抢先说“欢迎光临,请坐下来”。一个忙着给我梳头,;一个迫不及待的给我卷头发,忙的不亦乐乎。自我以后,他们的生意好转了,顾客络绎不绝。
分析:
从理发店游戏中可以看出,中班孩子的角色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有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理发师会用语言招呼客人,能用语言与同伴交往。再者,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且还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随便离开岗位的现象少了,因为他们在游戏前就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幼儿游戏时碰到了困难,此时,我认为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于是我以顾客的身份走入了理发店。为孩子的游戏打开局面。在这一游戏案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老师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角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点变化,了解他们的每项兴趣与需要,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材料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游戏中当观察到理发店生意冷清了,孩子求救了,我以顾客的身份以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和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背景。
游戏,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是幼儿最为喜欢、最能够接受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幼儿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因素,但有一些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对于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显得茫然,无所适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表现了教师对幼儿游戏价值的自觉意识,那么,在游戏中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从而让幼儿的游戏得到发展、提升。下面,我以游戏中的几个案例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案例一:
中班的孩子正在进行“十字路口”的游戏,其中王星和朱炎这两个小朋友只是对车有兴趣,拿着车一会儿推倒“路边的建筑”,一会儿撞向同伴的汽车,不时地招来同伴的不满,教室里一片混乱,眼见着幼儿的行为会妨碍游戏的继续。
原因分析:
中班有些孩子在游戏时比较喜欢摆弄材料,但主题意识、规则意识不强,他们不去管在游戏中我有没有妨碍到别人,只管自己在这个游戏中玩的高兴,以自我为中心。汽车是孩子们本来就很喜欢一种玩具,所以会出现刚才的这一幕场面。
解决策略:
师以“交警”这一游戏伙伴的身份介入:“呀!马路上怎么了?怎么发生了这么多起交通事故?”孩子们有的说:“都是王星和朱炎小朋友不遵守交通规则,把什么东西都撞翻了。”有的说:“要是有车道,按车道、路标开就不会出事了。”有的说:“对呀,还得有交通指示灯。”也有的说:“这儿车太多了,要是有立交桥,有的车可以在最上面开,有的车可以在中间开,有的车可以在底下开就不会堵车了。”师:“那么,你们能不能分工合作来做这些事情呢?”孩子们听了后,都纷纷行动起来。
介入效果:
在教师的适时介入与暗示指导下,游戏的内容进一步拓展,孩子建造停车场、立交桥,制作路标、站牌、信号灯,幼儿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使游戏又得以进行下去了,进一步深化了游戏的主题。
案例二:
娃娃家游戏中,我观察到娃娃家中成员一个个陆续走开了,他们有的上医院,有的去理发……过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回来,最后只留下秀琳小朋友在娃娃家,她一个人在那里炒菜,炒了一会儿,看到大家都还没有回来,觉得没有意思,也想到其它地方去玩了,看样子娃娃家这个游戏玩不下去了。
原因分析:
孩子在游戏中的兴趣及注意力不稳定,他们的角色意识较差,游戏规则较弱,行为不受规则控制,更不会用规则调节自己的行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去哪里玩就到哪里玩。
解决策略:
我以客人的身份去敲门,“叮咚,叮咚,有人在家吗?”秀琳听到后说:“是谁呀?”我说:“我是舅妈”秀琳很高兴地跑过来说:“是舅妈来了,快请进”,我说:“咦,家里就你一个人吗、爸爸妈妈上哪儿去了?”秀琳说:“妈妈去医院了”。我说:“哦,妈妈生病了,那我们去医院看看妈妈,好吗?”秀琳听后说:“是呀,妈妈去了那么久还没有回来,我去看看妈妈的病是不是很严重”。我说:“我陪你一起去吧!”接着我和秀琳去医院找“妈妈”,然后陪妈妈回家,又教秀琳如何照顾“生病的妈妈”,秀琳她忙得不亦乐乎。
介入效果:
在游戏中,教师以幼儿游戏的伙伴参与游戏中,用亲切的语气询问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给幼儿提出适当的建议,幼儿在很自然的情况下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得到提升。
案例三:
中班幼儿在开展《金色的房子》表演游戏时,将孩子们分成四组进行表演,在分配角色的问题上,蓝悦那组的俊尧和凌峰争吵了起来,他们都想演小羊的角色,谁也不让谁,只见俊尧和凌峰两个人争抢着一个小羊的头饰,谁也不肯放手,而其他的几个小朋友正在旁边看热闹,表演的正常秩序被打乱了。
原因分析:
从小班刚升到中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缺乏交往的技能,遇到自己喜欢扮演的角色,不懂得协商解决,只懂得和人争,和人抢,中班孩子这个时期是人与人出现冲突的多发期。因此,经常会出现争吵的现象。
解决策略:
“怎么回事?”我开始介入。“俊尧和凌峰都想戴小羊头饰。”旁边的孩子说。“以前老师有说过,遇到你也想演这个角色,他也想演这个角色的时候,那该怎么做?”“可以轮流戴,轮流表演不就行了。”“也可以锤子、剪刀、布,谁赢了,谁先演。”其他的孩子们在旁边纷纷说。听了小朋友的话后,俊尧和凌峰放下了小羊的头饰,他们两个人都同时说:“那你先演小羊吧!我演其它小动物,”他们互相谦让起来了。接下来,俊尧先演小羊,凌峰演小猴,游戏开始了,他们都很认真得表演。
介入效果:
在游戏中,教师没有直接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去,而是了解矛盾的起因,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周围的幼儿一起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同伴效应推动孩子最终解决了问题,重新开始游戏,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
结语:
从以上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如何有效地介入幼儿的游戏,完全取决于老师对幼儿游戏行为充分细致的观察和理解,抓准时机,善用策略,做到既不“过之”,也不“过及”。“既不要干预太多,又不会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是良好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只有适时、适宜、适度地介入游戏,正确把握好游戏中介入与角色扮演,给予幼儿及时而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发挥游戏最大限度的教育作用,幼儿的游戏水平才能得到发展、提高。
新的思考:
1教师在介入游戏时应做到不影响幼儿的情绪、不转移游戏的目标、不干扰游戏的发展、不代替幼儿解决游戏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发挥。
2应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恰当的运用各种介入方式方法,从而提高介入的有效性。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三
近年来,教师违规行为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教师违规案例进行分析,并从中汲取教训与启示,对于改进教育管理及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教师违规案例导致的学生伤害、教师违规行为的原因、教育管理的不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违规惩戒措施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教师违规案例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过去的案例中,有教师体罚、侮辱学生等行为,这些行为导致了学生的不安全感增强,心理健康受到极大伤害。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鼓励学生自主发展,而不是让他们感到恐惧和压力。因此,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倡导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确保学生能够在安全和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其次,教师违规行为背后往往有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部分教师对于教育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导致无法有效地应对学生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压力过大、工作量过重,也是导致教师违规行为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些教师存在职业倦怠和工作厌烦等问题,从而导致对学生的教育疏于管理和控制。综上所述,为了避免教师违规行为的发生,教育部门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职业素养。
再次,教育管理的不足也是导致教师违规行为频发的重要原因。一些学校管理混乱、监管不力。教育管理者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师违规行为。此外,教育管理者还应该注重教育环境的整体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另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防止教师违规行为的根本举措。教师作为社会人士的代表,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师德建设应该贯穿于教师从职前培训到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同时,教育部门也要建立健全的师德考核和奖惩机制,激励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发挥优秀师德的正向示范作用。
最后,对教师违规行为必须进行严格的惩戒。违规行为如果不受到严厉的惩罚,就无法有效防止其复发。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建立健全的教师违规惩戒机制,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教师的违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同时,社会各界应该形成舆论的监督力量,共同努力遏制教师违规行为的蔓延,并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总之,教师违规案例的分析与探讨对于改进教育管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从案例中汲取教训与启示,才能更好地保障学生的权益,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加强教育管理和师德建设,以及严厉的违规惩戒措施,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四
“陈老师,一年级一直都是你教我,我很喜欢你,你能到我家来做客吗?我的爸爸妈妈都回来了。”
这稚嫩而真诚的话语触动了我心灵深处的弦。这是我们班一个学生写给我的私信,短短的一节纸承载了她对我的信任。我的班级有53名学生,有近50名是留守儿童。然而,对于学龄阶段的孩子来说,长时间的分离会使他们对父母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在这样的家庭,亲情监管与关爱缺失,学习动力不足,学生易产生自卑心理和自我厌恶的消极心理,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和培养健康自律的学习兴趣和生活习惯。只有极少数留守儿童自控能力较好,能够认真刻苦学习,保持成绩优异。大部分留守儿童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时,都难以找到助力,进而在遇到困难时退缩,长此以往,将失去对生活乐观态度和学习兴趣与信心。
“老师,符瑾瑜又和别人打架了。”“老师,某某偷了奶奶的钱到学校请客买东西”“陈芷阡又不写作业逃走了”“我孩子不愿意到学校来学习”,在开始接到这个大班额的班级时,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令我疲惫而苦恼,疑惑而无措。但当我走进这些学生,或是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溺爱而不管教,或是寄养在亲戚家中,或是父母离异正在争取抚养权,而备受祖辈言论压力,面对留守儿童身上的普遍现象,我只希望以我的用心来浇灌他们的心灵。
一、好的关爱,从共情开始。
当儿童心理发展还处于对亲密关系的需求阶段时,一段与父母非正常的情感分离会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不适,这种不适主要体现在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共情能力上,如容易与同学产生冲突,不能理解他人感受,社交能力薄弱,害怕与老师沟通。面对这个团体表现出的这一心理共性,我在个例教育时更多的采用角色互换法和给教育留白的方法进行教育。
案例1朱皓同学在自习课上极力请求谭卫国为他折纸,在被我发现时互相推诿,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折射出学生害怕承担责任而推卸以及不能交换立场理解他人感受的深层问题。我让他们互换角色,让朱皓体会被人请求拒绝不了的难处,让谭卫国站在朱皓的角度体会不能够在不恰当的时机请求别人帮忙,引导学生发展共情能力,在共情的过程中,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错误,思考应该怎样改正,从而完成学生自我教育,我将他们的案例在班级上分享给其他同学,现在有更多的同学在发现犯错时能够主动反思。
二、好的教育,是家校合作。
留守儿童群体敏感、缺少关爱的心理特质,薄弱自我管控能力和环境的适应能力,导致他们在遇到问题、陷于困境,积聚的负面情绪无从宣泄时,内心的压力激增。便会通过懈怠学习、厌恶社交等方式释放出来。
案例2易睿思在某个时间段一改以往的活泼形象,突然显得阴郁消极,而且总是请假说眼睛痛、肚子痛、头痛;我通过电话家访发现该生父母经过了一段时间离婚官司,且抚养权刚判给了母亲,但祖父和祖母强烈反对,每天灌输给学生被抛弃的意识,将对学生母亲的不满情绪释放在了学生的身上;这才导致学生产生了生理上应激反应。我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与家长进行了电话约谈,与家长约法三章,不在孩子面前议论父母的不是。并在课后和放学后经常找学生谈心,暗示学生家人是爱她的,让她主动与家长沟通,反馈给祖父母自己内心的感受;与孩子的母亲约定每两周一次办公室视频电话;并给学生安排一些班级事务,转移她的注意力。一学期过后,她更加自信开朗,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学习成绩晋升班级前三。现在她更会在课间向我展示妈妈电话辅导她的学习和给她买的作文书,而他的母亲也会在微信中反映孩子的成长。
右3易睿思。
三、
好的成长,是集体生活。
低龄学生对知识与技能习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营造的班级氛围和师生关系的类型。尤其是缺少关注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显得被动,缺少主动学习的动力,这时老师的期望,和班级的学习氛围以及师生关系的类型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设计了以师生关系为主题的问卷调查,并且通过其他教师的引导,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下完成了问卷,通过对问卷答案板块的分析,我发现班级中30%学生认为老师没有尊重学生,50%的学生认为老师更关心成绩优异的学生,近80%学生认为老师的角色是家长和知识传授者。为了丰富学生对老师的认识,发展师生双向理解,打造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活跃的班级氛围,我设计了学期家访计划,有针对性的对个别特殊学生进行家访,促进师生的相互认识。我开展了每周一次的班级团建活动,如拔河比赛,报团取暖,集体跳绳,学习手势舞等团体建设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打开心扉,感受同学和老师的陪伴,以在集体活动中的快乐体验弥补家庭关爱的空缺。留守儿童期待并享受着与老师的合作,与同学的竞争,以参与活动的积极分子为榜样,将活动中的主动意识和竞争意识迁移到学习中,班级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尤其是后进生的学习意识加强了。
问卷调差。
(家访)。
(拔河比赛)。
(抱团取暖)(跳绳比赛)。
四、教育反思。
每一个孩子,就像一座冰山,展现出来的只有表面的行为,当你关注孩子意图时,你就开始看他了,当你挖掘孩子意图背后隐藏的内心渴求时,你就看见他了,透过自己的心来看孩子的心,来一场心与心的相遇,以心护心,这便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五
第一段:引言(提出问题)。
教师是社会的榜样,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一些教师也不时涌现出违规行为,给教育事业带来负面影响。这种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注,同时也需要我们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加强教师管理。本文将从个人、家庭、社会和教育制度的角度出发,分析教师违规案例,并提出相关的反思和建议。
第二段:个人因素的影响。
教师违规案例背后往往存在个人因素的影响。其中,工作压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现今教育发展快速,教师面临着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家长沟通等多重任务,导致压力倍增。一些教师为了应付工作压力,可能会以不正当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违规。此外,教师个人的利益诱惑也是导致违规行为的原因之一。个别教师可能看中一些利益,为了谋取私利而违反职业道德,从而对教育事业造成伤害。因此,培养教师正确的职业理念和道德意识,加强教师职业伦理建设,对于减少教师违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段: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同时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缺失或者不当,可能会导致教师职业道德观念的缺失。一些教师的父母可能过分追求功利,对教育事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从而影响了教师职业的正确把握。因此,家庭要注重对教师的正确引导,强调对教育事业的尊重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四段: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教师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教师会受到社会风气的熏染,导致职业道德观念的扭曲。如果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不够,缺乏对教师的尊重和支持,就会给教师带来挫折和压力,进而导致违规行为的发生。因此,社会应加强对教师的关注和扶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提供坚实的支撑。
第五段:教育制度的建设。
教育制度的建设是解决教师违规问题的根本出路。教育制度应建立健全的考核和监督机制,实施严格的教师管理,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引导。例如,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加大惩戒措施力度,以及建立奖惩机制,使得教师不敢违规。另外,对于教师违规行为,应及时、公正地进行处理,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的再教育和悔过机会,重塑其职业信仰和道德观念。只有完善的教育制度,才能够有效地减少教师违规案件的发生,并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总结:
教师违规案件是教育事业中一个严重的问题,涉及到个人、家庭、社会和教育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采取多项措施。个人要提高职业素养,学会自我管理和压力释放;家庭要注重教育家庭成员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社会要加强对教师的支持和关注;教育制度要建立健全的考核和监督机制。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最终解决教师违规问题,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六
实录:角色游戏开始了,赵歌和盛佳敏穿起了理发师的白大褂,做好了准备工作,迎接顾客的到来。他们把该做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不见一个顾客光顾。赵歌着急了,急冲冲的跑到我的身边,气呼呼的说:“老师,我们一个剪头发的顾客都没有啊,怎么办呢?”我“哦”了一声,“你们想想办法呀?”没有马上去理会他,我想再看看情况,看他们如何扭转局面。时间过了两分钟,赵歌有点按耐不住了,低下了头,一副无奈的样子。盛佳敏抬起头他大声的叫道:“剪头发喽,我们新开张的!”这时,赵歌也学起盛佳敏的样子叫卖起来。我看准了时机,拿了一只小包,走了过去。我故意问:“有人吗?”听到我的声音,赵歌、盛佳敏同时站在我的跟前,抢先说“欢迎光临,请坐下来”。一个忙着给我梳头,;一个迫不及待的给我卷头发,忙的不亦乐乎。自我以后,他们的生意好转了,顾客络绎不绝。
分析:
从理发店游戏中可以看出,中班孩子的角色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有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理发师会用语言招呼客人,能用语言与同伴交往。再者,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且还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随便离开岗位的现象少了,因为他们在游戏前就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幼儿游戏时碰到了困难,此时,我认为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于是我以顾客的身份走入了理发店。为孩子的游戏打开局面。在这一游戏案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老师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角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点变化,了解他们的每项兴趣与需要,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材料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游戏中当观察到理发店生意冷清了,孩子求救了,我以顾客的身份以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和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七
近年来,教师违规行为不时见诸报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对于他们的教育职责和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对于教师违规案例的分析和心得体会是我们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路径。
第一段:案例背景。
教师违规案例涵盖了从教师的学术不端到职业道德失范的各种情形。在这种案例中,教师往往存在着拿取回扣、虚报课时、篡改学生成绩等行为,不仅违背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也伤害了学生的利益。例如,某教师利用职务之便在学校推销自己的商业项目,败坏了教师职业的形象,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诸多困扰。这些案例不仅带来了个体责任的审查,也引发了人们对整个教育体系的质疑。
从个案的角度看,教师违规行为往往是出于私利或是利益驱动。一方面,教师的待遇往往不能满足其基本需求,导致心理压力和经济困扰;另一方面,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容易使得教师侥幸心理产生,觉得自己可以利用自己的职位来谋取私利。此外,学校管理上的漏洞和监督不力也为教师违规行为提供了机会。较为严重的违规行为则往往涉及到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和教师行为的公共利益。
第三段:案例反思。
教师违规行为背后反映出的是整个教育环境中的问题。一方面,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教师们容易焦虑和失落,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学校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起对教师行为的有效监督机制,很多问题一旦发生就难以追责。而且,教育部门的监管和教育系统内部的自律也存在不足,导致教师违规行为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因此,除了对个体的惩处,还需要从整体上改进教育体系,提升教师待遇和福利,强化对教师行为的监管。
第四段:案例启示。
教师违规案例不仅需要受到法律和纪律的约束,更需要教师们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增强职业道德意识。首先,教师要增加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同感,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并树立正确的职业志向。其次,教师要加强对教育规范的学习和理解,明确教师行为的底线和限制。再次,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和监督机制,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和改正问题。最后,加强对教师的职业培训和心理疏导,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和自律意识。
第五段:结语。
教师违规案例的分析和心得体会是我们反思现有教育体系和完善教育管理的重要机会。只有坚持从个体、组织和体制三个层面入手,激发教师的职业激情和责任感,建立起科学、健康的教育环境,才能有效地减少教师违规行为的发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希望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教师们能够引以为戒,积极履行职业责任,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八
【作者简介】邹胜菊(1984-),女,云南宣威人,云南保山学院教育学院团委书记、助教,硕士。
幼儿冲突是幼儿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成长经验。幼儿冲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认知特点。皮亚杰认为:“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心理特点之一是自我中心主义突出,即考虑一切事情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为中心,想象每一样事物都与自己的活动相联系。他们总是从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不考虑别人的意见。”[1]例如:幼儿在争抢玩具时,只考虑到自己能否得到玩具,而不去考虑对方有没有允许自己玩玩具的意愿及其玩具被抢后的失落感。第二,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有限。按照皮亚杰的道德认知观点,幼儿处于道德他律阶段,其道德行为主要受外部、成人规定的标准所限制。第三,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运用能力不足,导致冲突的发生。这个阶段的幼儿好模仿,与同伴交往中有时会模仿成人的行为(比如打、骂等),这容易对其他幼儿造成伤害;幼儿由于年龄的影响,语言发展水平受限,在与小朋友表示友好或并无恶意的情况下,由于语言沟通不明,致使对方误解。中国首部真实记录幼儿内心成长的电影《小人国》,展示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儿童理想王国。它发生在北京的巴学园幼儿园,是李跃儿老师借鉴日本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办学模式,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花三年时间跟踪拍摄而成。笔者选取了关于池亦洋这个幼儿的相关几个片段进行分析,主要考察教师介入幼儿冲突中的解决策略,及教师启发幼儿对冲突的认识等问题。
片段一:几个小朋友在玩沙。陈炳栋(5岁)的棍子被池亦洋(5岁)“霸占”并拿走了,陈炳栋想通过小李老师要回他的棍子。
小李老师:那是你的棍子,你有权利要回来。
陈炳栋:他没有权利拿走我的棍子,但他还不还给我!
小李:你可以一直向他要下去!
陈炳栋:我不想去,因为池亦洋会打我。
小李:你没有试,你怎么知道他会打你?(小李老师带着陈炳栋去向池亦洋要棍子,这时佳佳出现了。)。
佳佳:池亦洋,再不把陈炳栋的棍子还给他,我就不跟你好!
小朋友们:对!(其他小朋友附和着说,但是有两名小朋友说:“我跟池亦洋好!”)。
佳佳:滚!
池亦洋:闲事少管,滚开!
陈炳栋:老师,池亦洋还不还给我!
佳佳:如果他(池亦洋)还给他的话,我还给池亦洋叠个纸飞机,你想不想要纸飞机?
池亦洋:想。
佳佳:如果你还给陈炳栋我就给你。
池亦洋:我叠的还比你叠得好呢!
陈炳栋:池亦洋,请还给我,那是我的棍子。(哀求道)说得哑了,都把嘴说疼了。
佳佳:池亦洋,如果你给陈炳栋,我可以送你一个玩具,行吗?(很认真地说)。
池亦洋:少废话!(大声地不耐烦地说)把你们打成肉泥。
小李:为什么,我们都要被你打成肉泥吗?
池亦洋:对!
小李:刚才佳佳还告诉我不要插话呢,我都没有说话,你为什么要把我打成肉泥?那我们几个人合起来把你拉得紧紧的,抱得紧紧的,你动都动弹不了!
池亦洋:真敢说!(很凶狠地拿起棍子准备打人)。
小李:池亦洋,我告诉你了,不可以打人的!唉,陈炳栋,我们都在帮你,现在池亦洋拿着棍子要打我们!陈炳栋我们在帮你要棍子。(这时陈炳栋离开了现场,池亦洋拿着棍子开始打人了,大李老师出现了)。
大李老师:你不可以这样子对付别人,这个棍子本来就是人家陈炳栋的,归人家所有,你把人家的抢走了,这是不对的,请你还给别人。在这个世界上用暴力去做征服别人的人是没有出息的。你不可以用暴力,我相信你也不会用暴力征服别人,对吧?池亦洋他是愿意还给你的,池亦洋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人,他很愿意把你的东西还给你(对着老师和小朋友们说),其实你坚持要就可以得到的。谢谢你!谢谢你还给他!
小李:佳佳,你今天太勇敢了,你帮助陈炳栋了,而且想了很多办法,你很勇敢,我抱你一下!
池亦洋:但是都没用。(很气愤地说)。
小李:可是我们已经获得了棍子,走咯!
池亦洋:获得了棍子,总有一天我会重新抢过来的。(很严肃地说)。
分析:一根棍子引起的“大闹巴学园”值得我们深思。首先,老师化解一场孩子们的纠纷,其实也是一种随机教育。在整个事件处理的过程中,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公平的重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佳佳利他行为的可贵之处,虽然我们无法了解佳佳和陈炳栋是否相处得很友好,是佳佳为了帮朋友还是出于仗义,但佳佳助人、仗义、为他人着想的可贵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其次,老师作为幼儿的管理者和指导者,笔者认为小李老师的处理方法是不妥的,其主动介入反映了对三个孩子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向他们传递了对冲突和幼儿的看法,即整个事件都是池亦洋一个人的错,把矛盾进一步激化。教师在处理冲突事件时应明白自身的作用,不应该站在任何一方,应以第三方的角色来处理。应该坚持秉公处理,不偏袒任何一方。而大李老师的教育方法前半段话过于抽象了,尤其是对于四五岁的孩子,这种大道理不适合此时此景。对于大李老师后面肯定池亦洋是个好人这点,笔者认为有必要这样说,因为孩子需要成人的正面肯定,要想赢得同伴的欢迎和肯定,只有先尊重别人。最后,对于陈炳栋的离走,笔者觉得此时他最无奈了,从他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池亦洋,请还给我,那是我的棍子。(哀求道)说得哑了,都把嘴说疼了。周围的人帮不了自己:小李老师的介入不起任何作用,仗义的佳佳许诺的各种礼物对于池亦洋也没有诱惑力,而此时已经被激怒的池亦洋开始准备攻击人了,纵然有大李老师的出现也不能缓和此时的氛围、安抚情绪。从中可以看出陈炳栋是个胆小怕事的孩子,老师的介入应该是让他主动地面对该事件、积极地与池亦洋沟通,引导和帮助他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立场和争取自己的利益。
片段二:佳佳(5岁)和池亦洋打架。
大李:请告诉我池亦洋怎么把你弄哭了?
佳佳:他先戴着帽子,我想给丫丫,可是他老打我。
大李:那么你说你不是故意打他的,是吧?就是一戴帽子手用力太大了打在他脑袋上,是不是这个样子?是不是故意打的,还是向李老师这样一拽帽子,拽的劲太大了打在你脑袋上?(大李老师边说边做拽帽子的动作)。
佳佳:故意打的。
大李:打了几拳?
佳佳:打了一锤子。
池亦洋:佳佳也打了我这儿一拳。
大李:是谁先打的?
池亦洋:佳佳。
佳佳:可是可是,我没有把他打哭,是和他打着玩的,他就先打我。(哭着说)。
大李:喔,你是打着玩的。
池亦洋:那你没跟我说呀。
佳佳:可是可是,讨厌。(哭着愤怒地说)。
池亦洋:再说讨厌,我掐死你。(佳佳哭了被大李抱着)。
大李:你不可以伤害任何人的身体。
佳佳:我去打110。
大李:嗯,可以的!
池亦洋:打就打呗!
大李:如果他真的掐死我们,可以这样做!
佳佳:我把你抓走。
池亦洋:那我把你掐死了,你就打不了了,你也不会说话了。
大李:好!佳佳,请你离开!老师知道他做得不对!
佳佳:现在就打110。
池亦洋:不要。
大李:等你考虑好了,你不会伤害任何人了。
池亦洋:我早就考虑好了,你们在说话的时候我就在考虑了。
大李:不行的,刚才你已经说过了,你想好了,想到出去不会伤害任何人的时候,你再来找我,好吗?我一会儿回来看你!
(过一段时间大李老师来了)。
大李:你准备好了吗?
池亦洋:准备好了。
大李:准备好出去不再伤害任何人?
池亦洋:对!
大李:好,我们可以出去观察一下你!好吧,请现在出去吃生日蛋糕!(浩浩过生日)。
分析:儿童期的孩子在出现冲突后依然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区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和别人的理解。老师在解决幼儿冲突时,考虑到池亦洋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将胆大的他进行隔离,避免再和其他幼儿发生冲突。这是教育中的冷处理,将喜欢热闹的他置于“孤独清净”中,调控了想“掐死人”的情绪,阻断其参与集体活动,此时他会变得不自在,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进行自主教育,从而尽快获得老师的信任,重归集体。当然并非是隔离后就放任不管,所以大李老师说“我们可以出去观察一下你”,这有利于儿童在思想上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巩固冷处理的教育效果。
片段三:陈炳栋和佳佳玩着突然吵起来,池亦洋来为他们解除冲突。我们来看看幼儿们在不需要成人的帮助下如何解决冲突问题。
池亦洋:有话(好好说)别打架!
佳佳:哼,还是不怕!
池亦洋:有话(好好说)别打架!
陈炳栋:他拿石头崩我的脑袋。
池亦洋:别崩。(对佳佳说)。
陈炳栋:可是他……。
池亦洋:你也别扔土。(对陈炳栋说)。
陈炳栋:你看他打这儿。(陈炳栋哭着说)。
池亦洋:他为什么打你?
陈炳栋:我叫他拿铲子,他拿土崩我。
池亦洋:谁先动的手?
陈炳栋:佳佳。
池亦洋:那佳佳的错。佳佳刚才怎么了?
佳佳:我忘了。
池亦洋:那你跟陈炳栋说对不起,快去!
佳佳:对不起!
池亦洋:诚心诚意地说!
佳佳:对不起!
池亦洋:你问陈炳栋人家原不原谅你?
佳佳:我不想说。
池亦洋:陈炳栋,原谅佳佳吗?
陈炳栋:我不原谅。
池亦洋:他不原谅你,那就算了吧!佳佳你在边上,陈炳栋在中间。(三人开始玩起咔嘣比赛了,玩得其乐融融,笑声不断)。
分析:在这个片段中清楚地看到池亦洋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男性榜样,在处理小伙伴的“纠纷”问题上,能够坚持公正的原则,为双方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而前面的两个片段均有教师的介入,但最后都是不欢而散,教育效果与和谐程度较差。因为孩子间的吵架没有成人想象中那样严重,只要有游戏的机会,他们会不计前嫌地一起玩得不亦乐乎。此外,“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或者无意的反应,”[2]也正如班杜拉所言“人是在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形成的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3]在教师介入幼儿的冲突情境中,池亦洋观察着老师的赞扬与惩罚,这种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并将教师解决冲突的策略内化并且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片段四:陈炳栋不听池亦洋的指挥,两人扭打起来,他们之间冲突的解决靠的是自己。
……。
陈炳栋:我没再跟你玩。
池亦洋:那你刚才还那样还乱闹。
陈炳栋:那你跟我说一句呗!(其他小朋友们附和着说:“对呀!”)你跟我说了我才明白。
池亦洋:趴下!(四个小伙伴整齐地爬下了)我给你们每个人一个枪!
陈炳栋:这是我的枪!
池亦洋:别动!我轻轻地给你发到,陈炳栋的!这样看着啊,侧着往前爬!(教其他四个小朋友在打仗中匍匐前进的姿势)好,停!然后冲过去!先别冲下去,回来!(在一堵墙边掩护着)站这儿,朱江秋站这儿!
陈炳栋:我站这儿!
池亦洋:行!(做了个准备好的手势)冲!(外边的幼儿都举手投降了)上飞船!
小朋友们:是这样吗?(五个开始做敬礼的动作,池亦洋挨个检查)
佳佳:是我这样吗?
池亦洋:对!
池亦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领唱国歌)。
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中提出社会领域的要求:“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4]在这个打仗的角色游戏中,池亦洋是整个游戏活动进行的关键人物,幼儿们配合得很严密,模仿战场上的战士投入真切,游戏进行得也很顺利。在最后的环节,很难想象他们的敬礼动作是为唱国歌准备的,但是联想整个游戏的环节,这是取得胜利的“战争”,幼儿们用唱国歌的形式来表达这种喜悦。从总体上看,这是集体团结合作、协调一致的共同成果,游戏环节看似独立,从整体上看却是在模拟战场上的动作,游戏将幼儿拉进了那个特殊的年代,让他们体会到战争的艰难,同时他们也获得了乐趣。因此,“游戏中的角色往往是社会中的人物,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是幼儿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游戏的规则也总是反映生活中的原则与要求,游戏中的材料也总会带有时代特点。总之在游戏情境中,幼儿身体力行成人生活,积累有关社会经验,使自己逐渐成为‘社会人’”。[5]将这种生活经验渗透到游戏活动中,有利于解决幼儿的人际冲突,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也体现了《纲要》的要求。
片段五:“霸道”的池亦洋引来家长们的不满,看看大李老师的处理方法。
家长:扪心自问,我们身边有一个人,壮得不得了,然后高兴了见到就打,不高兴就什么,你说你能让那个小孩儿有什么办法?我觉得就需要园里有一个规则让孩子一进园,一进这个门有安全感。
大李:很多家长建议我们把池亦洋给弄走算了。实际上我们观察的结果是池亦洋为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因为我们从池亦洋身上看到了闪光的那些东西,我们搞这个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建构人格,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在被池亦洋这个孩子永远的欺负之下,或几个月的欺负之下使他变得认为这个全世界他是最弱的。
分析:笔者赞同大李老师的观点,即池亦洋在园为幼儿们树立了男性的榜样。就当前的幼儿园来说,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女性教师在园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男性,或者说大多幼儿园几乎是女教师。很多男孩子遇到困难只会向老师求助,久而久之,男性的性别特征变得不再突出。但在同伴交往中,幼儿拥有男性的一些阳刚方面的特征,可以为其他幼儿树立这方面的榜样;遇到有些问题自己协商解决,甚至合作解决,既提高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也开拓了幼儿的人际交往。但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有一方会“受伤”,家长和教师也要正视这一现象。
(一)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幼儿冲突的解决效果。
“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是其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有关教育的个人看法,这些看法直接影响教师对某个教育问题的判断,并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的实施。”[6]片段中的两位老师在处理幼儿冲突时表现出不同的教育观念,大李老师认为儿童的同伴关系是主动构建,重在为儿童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在面对幼儿冲突时,灵活运用赏识教育,肯定池亦洋是好孩子,能够把握住教育的分寸;在面对家长的不满时,能站在一个充分为幼儿健康成长的视角说服家长并肯定男性榜样的重要性。而对于小李老师在介入幼儿冲突时没有摆正自己教师的角色,未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幼儿的教育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影响。此外,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还体现在对幼儿冲突产生的原因和价值上的认识,不能简单地将幼儿冲突理解为幼儿间的打架或者语言攻击行为。
(二)教师需支持幼儿介入同伴冲突的处理。
根据柯尔伯格关于儿童性别角色认同发展的研究,儿童5岁以后性别角色认同达到“稳定性阶段”。从这个年龄起,儿童开始更多地以同性别的同伴为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对象,这个自然导致了中大班儿童同伴冲突多发生在性别同伴之间。[7]在《小人国》中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幼儿们均为四岁到五岁,并且冲突主要为物品的争抢。在幼儿发生冲突时,并非每次教师都要第一时间介入,如果有幼儿介入到冲突的处理中,教师应该有耐心地等待或者分清楚此时的情况再决定是否介入。如果幼儿不发生严重的攻击性行为,尽量让幼儿们自己解决,比如片段一、片段三及片段四便是最好的证明,即使发生冲突的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一定都带有负面的情绪,应该给幼儿提供解决同伴间冲突的时间和机会。北师大教授张同道在座谈时讲到:“任何一个群体只要有三个人,这三个人一定有权力结构,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做头领要有一种才能,还要有一种胸怀,还要有智慧和付出。”这在主人公池亦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时霸道,有时仗义,这是一种胸怀和智慧,如片段五中大李老师所说的:实际上我们观察的结果是池亦洋为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因为我们从池亦洋身上看到了闪光的那些东西,我们搞这个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建构人格。这种男性的榜样在当下的幼儿园里是非常可贵的,缘于教师支持幼儿介入同伴冲突的处理,这样有利于幼儿认知、情感及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教师介入幼儿的冲突时,应充分反映出冲突幼儿的个性特点,对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幼儿适当地采取隔离等措施。如片段二中的池亦洋打了佳佳,佳佳说了一声讨厌,池亦洋就说要掐死他。这其实是身体上和言语上的攻击,大李老师采取隔离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转移了幼儿双方的注意力也控制了情绪。再者笔者很欣赏这样一种观点: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不光是和幼儿讲道理,如果幼儿犯的错误严重时,可以适当采取处罚,不过要说明处罚他的理由。
(一)更新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幼儿冲突的价值。
教师之间的教育观念是存在差别的。在面对幼儿冲突时教师要及时反省自己的行为,肯定幼儿冲突的价值。因为冲突可以使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形成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冲突让幼儿体验和学习选择适宜的方式消除矛盾,提高了幼儿自主解决冲突的能力,为健康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以及良好的社会交往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要有耐心地为幼儿营造一种温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创设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的机会。
(二)鼓励用日常冲突事件进行随机化教育,帮助幼儿更好地解决同伴冲突。
“随机化教育在培养幼儿的同伴冲突解决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随机化教育可以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等特点,能给幼儿更加及时的指导和帮助。”[8]教师在处理幼儿冲突事件时,并不是仅仅区分谁对谁错,而应该及时鼓励和表扬解决冲突事件过程中表现好的幼儿(比如片段一的佳佳、片段三和四的池亦洋)。教师可以将表现好的幼儿带进班级里,和幼儿们一起讨论他们是如何处理冲突的,处理冲突的结果怎样,甚至还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等,教师利用这些随机化教育激活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有利于加强冲突双方的情感交流,也强化了表现好在幼儿心目中的榜样示范作用,进而带动其他幼儿共同成长。
(三)做幼儿冲突解决的支持者,并教导幼儿学习交往技能及策略。
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教师要第一时间弄清冲突的程度,若幼儿有能力解决的就做其支持者,站在公平正义的立场上先冷静地观察和了解事情的发展状况,试着让幼儿自己去解决。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引导幼儿认识冲突,学会解决冲突。例如教师设计以和平相处、互相帮助等为主题的课程,培养幼儿的合群观念和社交技巧;同时要引导幼儿学会与人交往,提高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教给幼儿解决冲突的六步程序:辨认出冲突的存在,陈述自己的愿望(我想……),说出自己的感受(我感到……),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愿望及其原因的理解(你想……),找出三个或更多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解决方法(……或……),选出一种方法,并握手达成协议(我们同意……)。[9]教师在合理解决幼儿间冲突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展开讨论、交流,最终习得正确的交往技能。
(四)提高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需要家园合作。
《纲要》中明确地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10]因此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是教育上的合作伙伴,其共同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面对幼儿冲突时,教师视冲突的程度和家长及时沟通,而家长应理性看待冲突,认识到其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利的,同时,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教导幼儿。幼儿园需搜集相关的资料或聘请相关专家和家长分享;另外,幼儿园实行家长开放日、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有机会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到幼儿在园的行为表现,对自己的孩子有更全面的了解,发生冲突性行为时能主动从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出不利于交往的因素,这样更能控制冲突的局面。因此,幼儿园和家庭在教育上一致,容易形成教育合力,即教师和家长双方并不是极力消除冲突,而是交给幼儿解决冲突的技巧。此外,在日常的随机教育中要持之以恒,保持冲突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连贯性,强化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社,1998:423.
[2][3]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01):17,18.
[5]虞永平.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形式和手段[j].研究与探索,2005,(10).
[6]易凌云,庞丽娟.教师教育观念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5).
[7]黄胜梅.学前儿童同伴冲突的观察研究―以武汉市某省级示范幼儿园为例[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02).
[8]王芳.大班幼儿同伴冲突干预研究――以icps训练为干预模式[d].河南大学,2010.
[9]黄伟达,王霞玉.幼儿冲突与幼儿社会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7,(07).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怎么写篇九
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演进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游戏化教育逐渐成为教学实践中的新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和实施者,需要不断探索和分析游戏案例,以更好地理解游戏化教育的影响和效果。本文将分析游戏化教育案例,并总结出的一些心得体会,为教师们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第一段:引言。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尝试将游戏化应用于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游戏化教育通过引入游戏元素和机制,创造出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教师作为教学的关键角色,需要深入分析游戏案例,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效果,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游戏化学习。
第二段:案例分析。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游戏化教育案例进行分析。例如,一个语言学习的游戏应用,通过设置各种关卡和挑战,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提升语言能力。通过观察和研究这样的案例,教师们可以深入了解游戏化教育是如何促进学习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的。
第三段:游戏化教育的优势。
通过分析游戏化教育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游戏化教育具有许多优势。首先,游戏化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到成功和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游戏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学生需要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此外,游戏化教育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第四段:教师的角色。
作为教师,要发挥好游戏化教育的作用,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技能。首先,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游戏化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清楚地认识到游戏本身并非课程的全部,而是一种辅助手段。其次,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游戏化教育的工具和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最后,教师还需积极参与学生的游戏过程,与学生进行互动和反馈,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第五段:总结。
通过分析游戏化教育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游戏化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同时,游戏化教育也对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游戏化学习环境。因此,教师们应该积极分析游戏化教育案例,总结经验和体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学生的游戏化学习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以上是关于“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的连贯的五段式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游戏化教育的优势和教师的角色,为教师们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相信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游戏化教育将在教学中发挥更加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十
实录:角色游戏开始了,小歌和佳佳敏穿起了理发师的白大褂,做好了准备工作,迎接顾客的到来。他们把该做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不见一个顾客光顾。小歌着急了,急冲冲的跑到我的身边,气呼呼的说:“老师,我们一个剪头发的顾客都没有啊,怎么办呢?”我“哦”了一声,“你们想想办法呀?”没有马上去理会他,我想再看看情况,看他们如何扭转局面。时间过了两分钟,小歌有点按耐不住了,低下了头,一副无奈的样子。佳佳抬起头他大声的叫道:“剪头发喽,我们新开张的!”这时,小歌也学起佳佳的样子叫卖起来。我看准了时机,拿了一只小包,走了过去。我故意问:“有人吗?”听到我的声音,小歌、佳佳同时站在我的跟前,抢先说“欢迎光临,请坐下来”。一个忙着给我梳头,;一个迫不及待的给我卷头发,忙的不亦乐乎。自我以后,他们的生意好转了,顾客络绎不绝。
分析:
从理发店游戏中可以看出,中班孩子的角色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有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理发师会用语言招呼客人,能用语言与同伴交往。再者,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且还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随便离开岗位的现象少了,因为他们在游戏前就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幼儿游戏时碰到了困难,此时,我认为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于是我以顾客的身份走入了理发店。为孩子的游戏打开局面。在这一游戏案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老师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角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点变化,了解他们的每项兴趣与需要,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材料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游戏中当观察到理发店生意冷清了,孩子求救了,我以顾客的身份以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和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十一
第一段:引言(150字)。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游戏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仅成为大众娱乐的方式,也在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为一名教师,我曾经参与了一次教师分析游戏案例的培训课程,通过学习和讨论各种游戏案例,我深刻认识到游戏在教育上的潜力。本文将会结合我个人的心得体会,讨论教师分析游戏案例的重要性及其中的启示。
分析游戏案例在教师培训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对游戏案例的分析,教师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游戏往往是年轻一代学生的主要娱乐方式,他们通过游戏来表达自己、探索世界,教师对游戏的深入了解能够更好地应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更具吸引力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其次,分析游戏案例有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游戏设计往往需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分析游戏案例,可以学习到游戏设计中的创新元素,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分析游戏案例还能够帮助教师了解游戏对学生的影响,警惕游戏带来的潜在问题。通过分析游戏案例,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游戏中存在的教育价值,并避免潜在的负面影响。
第三段:游戏案例的启示(250字)。
通过分析游戏案例,我深刻认识到游戏对教育的启示。首先,游戏案例展示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性。在游戏中,玩家是主动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来决定行动方向,同时他们也要承担行动带来的后果。这种自主性和主动性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能力,教师应该通过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其次,游戏案例强调了反馈与调整的重要性。在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不断尝试和失败来获得反馈,从而自我调整和改进。教师应该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游戏案例还强调了合作与竞争的平衡。在游戏中,玩家既可以与其他玩家合作,也可以与其他玩家竞争。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和竞争,在团队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在竞争中培养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教师需要选择适合的游戏案例进行分析。游戏案例应该与教学内容相关,并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其次,教师需要了解游戏案例的背景和玩法,包括游戏的目标、规则和机制。通过深入了解游戏案例,教师可以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接下来,教师需要分析游戏案例的优势和不足,探索其中的教育价值与潜在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讨论和反思,对游戏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最后,教师需要将分析的结果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游戏案例中的教育元素,设计和改进教学活动。
第五段:结论(200字)。
通过教师分析游戏案例的培训课程,我深刻体会到分析游戏案例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潜力。游戏案例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供宝贵的教育启示。然而,教师在分析游戏案例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并将分析结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只有正确地分析游戏案例,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教育作用。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继续学习和探索,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潜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十二
案例:
建构区内,孩子们在认真地搭建“房子”,每人一座,“房子”不高但各具特色。
“大班了,怎么还处于平行游戏的水平?”教师心里有些着急,但并没有马上干预,而是蹲在旁边观察起来。
“好了,每个小动物的家都搭好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让游客从哪儿进、先参观哪一家吧。”过了一会儿,一个小女孩站起来招呼小伙伴。
其他孩子听从了小女孩的建议,开始着手一起铺设道路,设计参观路线。这时,有孩子发现“老虎”没有被关在笼子里,而是被放在了房顶上,他认为这是不对的。孩子们争论起来,除少数孩子认为可以放在房顶上外,大多数孩子觉得不应该把“老虎”放在房顶上。搭建“老虎园”的小男孩好像做错了事一样,满脸通红。
“轩轩,你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把‘老虎’放在房顶上吗?”老师蹲下来询问。
看到老师鼓励的眼神,孩子稍微平静了一些:“它生病了,需要多晒太阳。”
噢,原来是这样啊!小朋友和老师都恍然大悟。
“但是,这样对游客来讲不安全啊,怎么办呢?”老师启发孩子们想办法。
“那就在房顶上搭建一个笼子吧!”有幼儿提议道。
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且能做到适时地介入幼儿游戏,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游戏中,当教师有疑惑、感觉孩子不会合作时并没有马上进行干预,而是进一步去观察,发现幼儿并非没有合作,而是先协商,再分头搭建,最后合作共建。
当幼儿发生争执、无法协商解决问题时,教师进行了适时的介入。先是借助孩子们抛过来的问题,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然后再把问题抛给孩子,启发幼儿想办法,让幼儿在协商中解决问题,以此帮助幼儿提升游戏水平。
这一类的案例,映射的是教师在游戏中的介入和指导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如何科学把握介入的时机以及如何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指导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游戏的功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对幼儿游戏进行不同程度的介入是非常必要的。但教师千万不要盲目介入幼儿的游戏,这可能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也会影响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以及与伙伴间的相互作用,甚至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赖。
介入时,教师应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合理掌握介入时机,既要满足孩子进一步拓展游戏情节的需要,还应尊重幼儿的意愿,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避免不必要的干扰。介入时,教师不应急于直接指导幼儿的游戏,而应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让他们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和失败,尝试自己纠正错误,以培养幼儿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智慧的火花是要靠教师用教育去点燃的。在游戏中教师应以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参与活动。要相信孩子的智慧,让他们尝试自己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孩子只有真正体验到区域游戏的自主选择性和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才能真正喜欢上区域游戏。在游戏指导中,教师既要放开思想,采用适宜的方法指导启发幼儿创造性地进行活动,又要大胆放飞孩子的想象,让幼儿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当幼儿之间出现他们自己无法解决的“冲突”时,需要教师直接介入,及时调节;当幼儿游戏方式单一时,需要教师作为玩伴介入游戏,引导幼儿模仿、创新;当幼儿因游戏材料而发生“冲突”时,需要教师补充材料或调整材料;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时,需要教师发问或提示,启发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幼儿拓展思路,创新主题,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区域游戏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的智力在游戏中得到开发,而且区域游戏还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协商、合作的机会,让幼儿学会在协商中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与其他同伴的交往能力得到发展,也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培养。
在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主题研究背景下,区域游戏的价值已被大家普遍认可。家长和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指导行为,及时总结经验,充分挖掘游戏活动在培养幼儿个性和创造性方面的功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怎么写篇十三
近年来,随着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和青少年沉迷其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需要了解游戏对学生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因此,我参与了一个关于教师分析游戏案例的研讨会,通过学习和讨论,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分析游戏案例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分析游戏案例能够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需求。通过分析游戏案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游戏,为什么喜欢这样的游戏,从而更好地把握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例如,某个学生喜欢玩动作冒险类游戏,这说明他可能喜欢刺激和挑战,在学习上容易厌倦枯燥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分析游戏案例还能帮助教师评估游戏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通过分析案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了什么,发展了什么样的能力。游戏作为一种虚拟学习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等。通过对游戏案例的分析,教师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发现他们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教学中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能力。
此外,教师分析游戏案例还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游戏。游戏虽然具有娱乐性,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过度沉迷、消极影响等。通过分析游戏案例,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游戏的利弊,教育他们正确看待游戏。例如,在一个游戏案例中,学生沉迷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案例,教育学生合理安排游戏时间,明确游戏和学习的界限,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
最后,教师分析游戏案例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随着科技的发展,游戏产业日益壮大,涌现出各种类型的游戏。作为教师,了解游戏、分析游戏案例,有助于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学习和讨论,我深入了解了各类游戏,了解了游戏对学生的影响和教学的潜力,这对于我未来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教师分析游戏案例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这种方法的重要性和价值。分析游戏案例对于了解学生、评估学习成果、引导学生看待游戏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都有着重要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并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物业适岗实践心得体会范本(汇总12篇)
- 小松鼠的眼泪心得体会及感悟 小松鼠的眼泪告诉我们什么道理(5篇)
- 小升初考试后家长心得体会简短(大全9篇)
- 学生创新的心得体会(精选12篇)
- 业务部销售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9篇)
- 提高审计质量心得体会总结(大全9篇)
- 传统文化徽商心得体会和感想 徽商文化与徽商精神的词句(三篇)
- 教师守护心灵心得体会及收获 教师守护心灵心得体会及收获怎么写(4篇)
- 英语国际视野心得体会和感想 英语国际视野心得体会和感想作文(九篇)
- 清廉孝道心得体会企业和感想 清廉的感想(4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