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观电影绿皮书心得体会及收获(模板10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9 12:25:41    小编:ZTFB
最新观电影绿皮书收获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最新观电影绿皮书心得体会及收获(模板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12:25:41 |
  • ZTFB |
  • 14页

写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对自己的观点和理念更加清晰明确。在写心得体会时,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想和感悟。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经典范文,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观电影绿皮书心得体会及收获篇一

绿皮书是政府就某一重要政策或议题而正式发表的咨询文件,起源于英美政府。因为报告书的封面是绿色,所以被称为绿皮书。绿皮书被视为政府对国民征询意见的一种手段。电影《绿皮书》,是一本专为黑人而设的旅行指南,标注了各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一本”黑人出行攻略“.

故事内容很简单:托尼由于夜总会关门装修,也亟需一份工作。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参加一位音乐博士为了寻找司机所举办的面试。当他到达豪华公寓后,发现这位博士是个名叫雪莉的黑人古典乐钢琴家,钢琴家正需要一个司机,负责在他举办南方巡演时的接送工作。当然,两人心里都十分清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南部地区,他们很容易身陷麻烦之中,但托尼需要钱,而博士需要一个能照顾他的专业司机。给托尼付钱的唱片公司给了他一本”绿皮书“指南,上面列着当地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因为很多旅馆和餐厅都是只限白人,在一路开车南下的过程里,截然不同的两人矛盾不断,引发了不少争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候,一起共渡难关。行程临近结束两人在观念上逐步达到统一,黑人白人和谐相处,雪莉学会了与人共处,与大家一起享受快乐,托尼的灵魂变得高贵,观念修养得到极大提升。

种族歧视是对人类尊严的践踏与凌辱。

在雪莉和托尼两人的公路旅行中,听到的”黑鬼“称呼,看到的黑人不能晚上出现在村庄,餐馆可以扣下黑人洗碗,黑人不能用屋里的卫生间,不能和白人一起出现在高雅的餐厅里,这都是对黑人尊严的践踏。

众生平等,人生而平等,不是白色人种就是天生高贵,有色人种就是天生低贱。

人们印象中的黑人应该是粗俗、不修边幅,而主人公雪莉博士却住在像城堡一样的豪宅里,是一个拥有三个博士、会八国语言的钢琴家,有着良好的教养和学识。

人们脑海中的白人则应是西装革履,非常具有绅士风度,而另一名主角托尼却大腹便便,和一大家人挤在狭小的公寓里,会为了赚50美元而和别人比赛吃汉堡,碰到事情的处理方式往往是挥拳头,市侩而粗鲁。

为尊严而战,让人类精神高大。

俄罗斯著名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曾评价雪莉博士说:”他精湛的技艺配得上神“(hisvirtuosityisworthyofgods)。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雪莉博士本应家喻户晓。但他一生低调私密。

故事发生的背景,1962年也是个奇妙的年份。196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随后美国也相继有30个州公布了反对种族歧视的法律条文,但这30个州中没有一个是南方(马里兰州以南)的州。在这之前的1962年,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而雪莉博士巡回演出要去的地方,就是问题最严重的南方各州。

雪莉博士就是要通过一场场表演来证明,有色人种并不低贱:他们一样有礼貌,有才华,有涵养。

进行这么憋屈和危险的巡回演出,雪莉博士并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他的兄弟姐妹,为了改变世人的观念。个人灵魂的贵贱跟肤色没有任何关系:一个白人也可能是个乞丐或小偷,内心卑鄙险恶;一个黑人也可以是个博士或医生,高尚而善良。

要改变人心,需要的不仅仅是天赋,更需要勇气。

因为他的目的就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改变人们的想法,这个社会推动不了的即使他力量微薄也要去做,雪莉博士是强大的,他可以放弃自己可以轻松得到的一切,为自己心中那一点光亮,为这个社会被黑暗遮挡的共容而努力,这本就是令人肃然起敬。

演出最后,雪莉博士作为演出的音乐家不能在饭店与白人一起就餐,为了尊严他放弃了演出。他到橘鸟为黑人弹奏白人禁止黑人弹奏的古典音乐,他与黑人一起发自内心的演奏爵士摇滚乐。

在回家的路上,白人司机托尼生病,雪莉博士亲自驾车送托尼回家,这颠覆了雇主和雇佣者的关系,是一种平等、亲密的兄弟情怀。当雪莉博士到司机托尼家过圣诞节的时候,托尼非常感动,这彻底颠覆了托尼此前的种族歧视。

追求尊严说到底是追求尊重,观念是可以改变的,这需要勇气和奋斗;尊严是可以捍卫的,只要有勇气和强大的内心。

观电影绿皮书心得体会及收获篇二

《绿皮书》,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才华横溢的黑人,构造出一场尊严的、种族的捍卫战。关于《绿皮书》观后感如何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绿皮书》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电影中优雅的钢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机,一个感觉高高在上,一个太接地气,一个收入丰厚,一个为生计忙碌,一个经常是手捧一本书,一个经常是手抓一鸡块,一个处事得体,一个简单直接......

太多差异的两个人走在了一起,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敬业,都穿着非常得体,一路走来,互相影响、互相帮助,电影传递了友情的暖,还是轻松的笑,讨论了很多关于人性,孤独,偏见的话题,但没有说教,而是用趣味传达温情,暖化了人的内心。

电影让人领略了美国不同洲的风景和酒店,也让人感触深刻,有内涵,相对国内大部分肥皂剧来说,质量确实较高,有中心、有主线,有清晰的传递路线。

家庭的纽带:家庭很重要,为了家庭男主人公愿意通过各样的方式赚钱,养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为了赚钱愿意离开家两个月,电影传递了离开家这么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会很重要,再怎么样也要在平安夜前回到家里,否则就“没有他的床了”。让人不得不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的中心是什么?”

传情的纸信:为了省长途电话费,托尼一路给家里的妻子写了好多信,从一开始的流水帐到后面的诗情画意,从开始的照写到后面的自成一套,写得已经让音乐大师都觉得满意了,妻子看得感动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说明交流很重要,表达很重要。

然而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谁还会写信呢?我们或许已经失去了这个方式。

快乐是什么:是点燃一个烟,是喝一杯酒,是看一会书,是写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鸡块,是在大众的酒吧里弹一曲音乐,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间一次简单的聊天,是在无垠的公路行驶.......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是自然随性、简单纯粹的一个小举动。

而我们如今的快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忙着追求物质和一些不可及的东西,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生活的初心....

包容是什么:包容举止的随意粗俗,包括有点难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捡块石头那样的小便宜,从扔掉别人喝过的杯子到同桌吃饭、共睡一间......

而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太计较一些事情,太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电影还告诉我们什么:

要有改变的勇气,要学着尝试。

要听爸爸的话“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象最后一顿"。

孤独是什么?不要总是一个人呆着,要和家人、朋友一起。

忍耐是什么?拳头有时候解决不了什么,有时也能解决点问题,面对别人的不尊重和理解,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方式。

影片中看似有两个主角,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托尼·利普。因为并没有正面详细介绍唐纳德·谢利,而是从他和利普相互了解的过程中,侧面描写了谢利的家庭,身世和生活。托尼·利普,美籍意大利人,举止粗鲁的大吃货。有黑道背景,在歌舞厅当过服务员兼打手。由于经常打人,换过很多工作,住在纽约治安最差的布朗克斯区。对黑人有偏见,黑人工人喝过的水杯都直接扔垃圾桶。唐纳德·谢利,文化高且有操守的黑人钢琴家,只弹奏施坦威钢琴,住在卡内基音乐厅楼上,室内装饰豪华,各种奢华摆件和玩物,有仆人打理生活。

谢利即将到歧视黑人风气严重的美国南方进行巡回演出,所以需要雇佣司机,仆人以及保镖。谢利给出的要求很高,而且待遇也不低。他一开始就相中利普,可利普也不是能屈身做下人的角,尤其是替黑人打工,以工资太低拒绝了。利普没了工作,只能靠抵押财物生活,甚至直接和别人打赌,一个小时内吃掉了26个热狗,就为了50美元。谢利最后还是接受了利普的要求,还礼貌地打电话给利普太太征求同意。在临行前,唱片公司给了利普一本黑人安全出行指南,书里面列举了愿意接待黑人的酒店,绿色封面的册子恰好对应了电影名《绿皮书》,而且书上使用了冒犯性的"negro"一词。

八十年代的美国南部美景,徜徉着八十年代歌曲,这样美丽的动态画面下,却隐藏着黑暗的一面。利普说他老婆买过谢利关于孤儿的唱片,封面是一群孩子围坐在篝火旁边。谢利告诉他,那是俄尔甫斯,希腊神话中的传奇音乐家,那些小孩是地狱恶魔。这段对话就好像隐喻着黑人天才钢琴家谢利,生活在一群歧视黑人的人群中,而这些带偏见的人只不过像小孩子一样,拥有幼稚的想法。巡演中种种事情也可以看出这个社会对有色人种的歧视,比如,黑人不能进屋,外出喝酒被无理暴揍,不能试穿没买下的衣服,奇葩的城市规定,莫须有的拘捕,以及狭小堆满杂物的更衣室。特别是休息时间,只能使用屋外的茅厕,不能与白人共用洗手间和餐厅。当谢利生气地提出需要到半个小时车程的旅店方便时,宴会主人居然同意了。谢利本可以不受这种气,拿着三倍工资在北方安安静静演出,可他却幻想着用自己的巡回演出,让大家去掉偏见。其实不论他怎么努力,种族歧视环境已经根深蒂固了,不管是酒吧混混,名人名流,商店老板,国家警察,俱乐部餐厅,甚至是某些城市,都带着偏见和歧视。

谢利在音乐方面得到了极高成就,接受过高等教育,行为举止文雅,语言谦逊,过着衣食无忧的上等生活。偏偏对黑人音乐家抱有成见,不吃代表黑人的肯德基食品。每日晚上靠酒精麻痹自己。利普歧视黑人,可却听黑人歌曲,开车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说话粗鲁,性格暴躁。肤色,阶级,性格完全相反的两个人坐进了同一辆车,经过旅途中的几个事件,两人渐渐达到和解。利普从丢掉黑人用过的杯子,变成和谢利共住一间房间。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谢利打抱不平。谢利也放下身段,主动承认错误,教授礼节,指导措辞练习和写煽情的书信。

影片的结尾部分,谢利拒绝了最后一场演出。因为那个侮辱规定,利普也没有收受贿赂而要求谢利表演。在有色人种聚集的酒吧,谢利突破自我,手抓鸡腿用餐后,在没有施坦威钢琴的情况下演奏一曲,惊艳全场。随后在大雪纷飞的回家路上,警察也没有因为车里有黑人而为难他们,反而帮他们疏导车辆。最后谢利主动来到利普家,两人像老朋友见面一样相互拥抱,利普家族也接受的这位谢利,一起共进晚餐。

这部典型的美国公路片,用一段巡回演出的旅程为背景,讲述两个角色在旅途中一系列矛盾冲突,完成了思想转变,性格塑造和自我突破。如果一部电影没有炸裂的特效撑场面的话,真实的剧情和扎实的演技也能让人眼前一亮,显然《绿皮书》做到了。大到美国总统的特批电话,小到利普的态度转变,影片中营造的温馨画面,虽有些牵强,也算给出一个美好结局,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慢慢去改变,去接纳,包容和保护有色人种,加上阿里传神的表演,拿下最佳影片奖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电影的背景设定在1962年,次年马丁·路德·金做出了那个著名的演讲“ihaveadream”。不太了解美国历史的观众,也能了解到当时黑人被白人隔离、歧视的情况。作为黑人,要依靠旅游指南《绿皮书》,才能在旅程中准确地找到接纳黑人的餐馆和旅店。

电影的主角,一个是著名黑人钢琴家唐·雪利,他需要往南部巡演,而越到南部人们对黑人的歧视就越严重,为了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他需要一个活泛的人做他的司机;另一个主角是白人混混托尼·利普,失业在家的他需要一份工作养家糊口,于是他来应聘这个司机的职位。在一番纠结后,托尼·利普接受了这个工作,于是这段向南巡演的“冒险”开始了。

唐·雪利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被当时白种人不耻的黑人身份,一个是被当时上流阶层引以为贵宾的艺术家钢琴家身份。这两个身份,使得他的遭遇是分裂开来的,一方面他能在演出台上获得热烈的掌声与恭维,另一方面在台下,他又是被歧视、被隔离、被侮辱,甚至是被殴打的对象。黑人身份,使得他被白人隔离,这也使得他对黑人身份下意识地排斥,拒绝听黑人音乐,拒绝吃黑人喜欢的食物炸鸡,拒绝玩黑人喜欢玩的游戏,这导致了黑人群体也把他当成异类。这使得唐·雪利非常孤独,既不属于白人,也不属于黑人,同时造成他对自我认知的偏离。

而托尼·利普就比唐·雪利简单多了。他是意大利人,是一个白人混混,身上有不少毛病——聒噪、行为粗鄙、贪小便宜、同时受环境影响与生俱来地歧视黑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温和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并且他总有一种能力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

两人刚上路的时候,其实是互相都有些瞧不上对方的。托尼·利普瞧不上黑人,甚至他的亲戚认为他一定干不了一个星期就会跑路的;而唐·雪利也隐隐不喜托尼·利普的市侩和无赖的样子。

在观看了唐·雪利的第一场演出后,托尼·利普就折服于唐·雪利的才华下的,他赞赏唐·雪利对于音乐的天赋;而唐·雪利在托尼·利普的唠嗑中慢慢打开了自己的心房,让他看到自己的孤独、疑惑与愤懑。

在南下一路上遇到的各种意外事件,使得两人交心,两人都因为彼此成为了更好的人。

电影的高潮,在最后一站如约而至的到达了。在最后一站中,唐·雪利被禁止去演出地的餐厅吃饭,被羞辱的唐·雪利决定不进行演出。餐厅的管理员想要贿赂托尼·利普说服唐·雪利,被托尼·利普一拳顶到了墙上。这里体现出托尼·利普成长的完成,如果是从前那个贪财市侩的托尼·利普一定会收下贿赂后劝服唐·雪利,就算没有贿赂,他也应该会拦住唐·雪利的,毕竟若是没有完成所有演出,他是收不到尾款的。

然后俩人去了提供黑人用餐的橘鸟餐厅,在这里,唐·雪利完成了他的演出,体现了他成长的完成。他不再排斥黑人的食物,不再特立独行地下意识与自己的同胞隔离,不再在意钢琴是不是施坦威,完成了自己对黑人身份的认可。

电影看到结尾,放了几张老照片,说这段故事源于真实事件,俩人在之后的岁月依然维持着友谊,直到20xx年俩人双双离世。看完电影的时候,就在想这份友谊是多么得珍贵与不易啊,两人身份对立,阶级对立,却能相识相知,并将这份友谊维持到死去。

不过后来看背景资料的时候,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俩人就是普通的雇佣关系,甚至唐·雪利还开除了托尼·利普,俩人之后也没有什么联系。唐·雪利的亲属对这部电影表示了不满,说这部电影的构思主要取决于托尼·利普的叙述,而没有怎么参考唐·雪利的角度,甚至丑化了他。

看来故事终究是故事,现实还是太真实了一点。

在刚刚结束的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绿皮书》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的三个奖项。

今天,这部影片已在全国上映了。

诚挚地推荐给大家,真的很好看。

你不用管美国媒体的评价,你就从中国观众的角度看,就可以了。

在超级英雄3d电影满天飞的当下,这样本身就不贵的2d电影,真的是良心之作。

好电影一年看不了几部,去影院观看吧!跟我在我的破笔记本电脑上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可以用两个词概括:funny&touching.幽默有趣,感人至深。

我永远记得大学时的系主任给我们上精读课时,跟我们说过的一句话:反差越大越是美。尤其是喜剧。一黑一白,黑的是拿到三个博士学位的钢琴演奏家,白的是连字都认不全的"白丁".反差如此之大,两人三观碰撞出来的大火星子呼呼地冒啊!一个白人受雇于一个黑人当全职司机,现如今是很正常也很平常的事,但故事的背景偏偏设在1962年,那时,种族隔离制度还没有被废除……各种反差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本着对大家负责的原则,我不能剧透,仅仅举两个反差的例子。

影片中的黑人钢琴家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坚决不肯降低专业水准,他只演奏古典音乐作品,什么李斯特啊,肖邦啊,根本不关心当时流行的黑人音乐,他也不关注流行音乐圈。但照常理来说,黑人最擅长的应该是爵士乐,这就是一种反差。所以,影片最后在那个黑人专属的小酒馆里,黑人钢琴家虽然打破自己的原则演奏了爵士乐,但他却特别开心。他对于自我身份的纠结得到了暂时的释怀。爵士乐最大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大家看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个细节,酒馆里的表演者们先演奏了一个调,然后黑人钢琴家开始跟上,这就是知音,你起个头,给个调,我就可以跟你合奏了。

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吃肯德基炸鸡的那场戏,爆笑。时光倒退到上世纪90年代,要是中国的老百姓能吃上一顿肯德基,得高兴一个月,可以成为自己炫耀的资本,因为很贵!!!曾经一度,中国老百姓觉得肯德基也算是"高端食品"了。反差之下,在美国,肯德基不是什么高端食品,肯德基店也被认为是黑人常去的店。《绿皮书》中的黑人钢琴家是不吃炸鸡的,黑人不吃炸鸡,这本身就是一种反差。反而男主白人司机狂吃炸鸡,这也是一种反差。

炸鸡被提及两次。第二次在南方庄园,主人用炸鸡招待黑人钢琴家,他脸上的表情非常不自然。

"炸鸡",在影片中是有特定含义的。

影片的节奏把握的非常好,语言也特别好。

好剧本,好演员。

总之,各种反差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沉重的主题用喜剧的形式呈现,看着不沉重,温暖感人。就像一场春夜喜雨,润物细无声。

好电影,再一次倾情推荐。

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才华横溢的黑人,构造出一场尊严的、种族的捍卫战。跨越黑白的情谊,叫人倾倒。

——题记。

这个周末,我和爸爸妈妈去看了一场电影,名叫《绿皮书》。

电影的名字说来便有趣。美国许多酒店对黑人十分不友好,出了一本小册子,封皮写着《thegreenbook》,册子里列出了美国所有黑人能去的酒店。

维果。莫滕森和马赫沙拉。阿里,用他们最出色的演技,展现了一个白人小混混--托尼与一个高贵、出入上流社会的黑人--唐。雪利之间发生的一段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友谊,演绎出了一本绿皮书,建立起一座坚固的、跨越种族的友谊桥梁。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于1962年的美国。意大利裔、美国籍白人保镖托尼,因生活所迫,阴差阳错成了非裔、美国籍黑人钢琴家唐。雪利的司机。

两个不同世界的男人、两段原本平行的人生,因此要共度长达几个月的时间。托尼一开始也对唐有着强烈的种族歧视,连帮他提行李箱都唾弃,但后来慢慢被他的才华与上流的气质所折服。高贵古板的唐,也逐渐被不羁、幽默风趣的托尼所影响。刻板沉默的他,也逐渐变得开朗活泼,好动起来。到最后,二人成为了知心的朋友,他们互相依靠,友谊持续了几十年。彼此爱上了,不曾熟悉的另一半世界。

有一段十分令我动容:当车子损坏时,旁边有一个大农场,里面有许多黑奴正干着活。当他们看见一个白人为一个黑人修车,并扶他上车,帮他关车门,并尊称他为先生时,一个个手中的活儿都停了下来。他们是有多么诧异呀。唐慢慢的摇上了车窗,车子发动了,唐的眼神十分复杂。他的心情一定也十分纠结。他好像说了什么?他在呼唤:“种族平等!平等!平等!”

当我看到最后托尼家过圣诞节时,开门看到唐,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我也感动的热泪盈眶。

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这个故事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人与人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跨越黑白的美好动人的情谊,令整个影院的观众为之倾倒。那本绿皮书,连着两个知心朋友,连着两个种族,跨越了一切障碍,让世界变得美好。人与人之间本该如此呀!

这个电影回家后我还细细品味了很久,也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了美国那个时刻无处不在的种族歧视的背景。才能了解,这个唐的举动,是有多么伟大,托尼和他之间的友谊是有多珍贵。这个真实发生的故事真的打动了我,希望有机会你也能去看一看。

观电影绿皮书心得体会及收获篇三

电影《绿皮书》是一部以真实事件为基础的故事,讲述了唐尼·维列拉和德拉兹·谢蒂的跨种族友谊和守护人权的感人故事。影片通过精彩的演绎和深入的情感表达,着重探讨了种族歧视、友谊和宽容等主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我对电影的心得体会。

首先,电影通过维列拉和谢蒂之间的关系表达了种族歧视的严重性。维列拉作为一个有色人种在那个年代,遭受了大量的歧视和压迫。他在开车为谢蒂担任司机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了白人优越感和种族隔离政策带来的困境。影片中多个场景通过对维列拉面对的羞辱和歧视的描绘,让观众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种族歧视对有色人种造成的伤害和剥夺。这种生动的呈现给观众提供了深刻的思考素材,引发了对歧视现象的深入思考。

其次,影片以友谊为核心展示了种族之间的和谐与宽容。在旅途中,维列拉和谢蒂逐渐打开彼此的心扉,越过了种族和社会的隔阂。他们在共事的过程中相互帮助、互相扶持,逐渐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尽管维列拉和谢蒂在社会地位和背景上存在差异,但他们共同面对种族歧视的经历使得他们的友谊更加坚定。这种深厚的友谊不仅向观众展示了种族之间的和谐与团结,也传递了对社会和谐共存的深刻思考。

第三,影片通过谢蒂的角色表达了被歧视者的内心体验和追求平等的强烈愿望。谢蒂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爵士钢琴家,然而,由于他的肤色,他在当时社会中面临着巨大的限制和歧视。尽管这些困难压力十分巨大,谢蒂始终保持着自尊与自信,不屈不挠地追求平等和正义。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向观众传递出一种坚定的态度,引导观众思考如何面对歧视的困境,如何为自己争取平等的权利。

第四,影片以幽默的手法调和了严肃的主题,使得观众在笑声中思考。尽管影片探讨的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但导演对幽默的运用使得影片更加接地气和易于理解。维列拉和谢蒂间的互动使得观众时而捧腹大笑,时而心生感慨。这种喜剧元素的衬托,既增添了观影的乐趣,又使得观众更容易接受影片所倡导的价值观。

最后,电影通过唐尼·维列拉的变化,展现了种族歧视与个人成长的关系。旅途中,维列拉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境和挑战,在与谢蒂相处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了友谊、宽容和人权的重要性。他从一个只为生活费和功利而与谢蒂合作的司机,逐渐转变为一个对种族平等有强烈追求的人。这种转变告诉观众,虽然社会中存在着不平等和歧视,但每个人都有机会倡导和改变,唯有通过个人的努力和改变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

总之,电影《绿皮书》通过真实事件的改编,生动地展现了种族歧视、友谊和宽容等主题。通过电影的欣赏与深思,我从中感受到了对人权保护的迫切需要,以及友谊和宽容在建设一个更加和谐与公正的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这部影片让我思考到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关注和改变身边的不平等和歧视,并以跨越种族、建立友谊为动力,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平等公正的社会。

观电影绿皮书心得体会及收获篇四

在手机上观看《绿皮书》的时候,我整个人是有被带入到电影故事中,在电影的前部分,我没有花太多时间去感悟,我得花精神去理解电影在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特别说明一下,年纪大了,记忆力不是特别好,电影里面的两位男猪脚的名字我都记不住。我就用钢琴家和司机去写下面的观后感。

当我看到钢琴家用命令的口吻去要求司机把捡来的石头放回原处的时候,这个情节击中了我的内心,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硬的原则,而这个原则的展现并没有引起我的反感。就是从这个时候,钢琴家开始把自己的性格暴露出来,电影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一层一层地把钢琴家介绍给观众。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开始暂停电影,开始停下来思考,去留意电影的某些片段和主人公在特殊情节里面讲出来的台词。如果我有想到什么就用笔记录下来的习惯,或许就可以展示给大家那些经典的,优美的台词。好的电影,总会有好的台词。

写写电影里面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三个情节。

第一,是当钢琴家教司机写信的时候,我被触动了。一个黑人,一个离过婚的男人,一个同性恋男子,原来心中也可以有那么美丽的句子。反正我是写不出这么美的句子。爱情和音乐,也许本身就有特别多的共同点吧。

第二幕,当钢琴家和司机吵架后,钢琴家哭泣着,吼叫着从车子里面跑出来,大声地表达着自己的委屈,这一刻,司机和我一样,从另一个角度,从钢琴家心里最脆弱的那个角度,认识了钢琴家。愿意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展现出来的人,那个人就把对方当成了朋友吧!我能感受到,在那一刻,司机和钢琴家成为了朋友,他们之间有了友谊,有了理解。当这样的感情和情义发生在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之间,发生在一老板和一个司机之间的时候,我肯定这是会让很多人动容吧。

第三个片段就是电影结尾那一幕吧。钢琴家不在害怕面对白人可能会投射在自己身上异样眼光,勇敢地在圣诞节走进司机家里。而本来就心地善良的司机的妻子,也像电影最开始的片段那样,真诚地欢迎钢琴家的到来,给钢琴家一个大大的拥抱。钢琴家对司机的妻子说:谢谢你把丈夫分享给我。这个司机其实也是一个好人啊!电影最后的这一幕完美地表现出了电影想要传递的东西:种族歧视存在着,但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心中不在有“种族歧视”这个词语。

来一个烂到底的结尾。但愿,“种族歧视”一词和“观后感”一样成为过去的一个词语,离人们越来越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观电影绿皮书心得体会及收获篇五

电影中优雅的钢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机,一个感觉高高在上,一个太接地气,一个收入丰厚,一个为生计忙碌,一个经常是手捧一本书,一个经常是手抓一鸡块,一个处事得体,一个简单直接......

太多差异的两个人走在了一起,都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敬业,都穿着非常得体,一路走来,互相影响、互相帮助,电影传递了友情的暖,还是轻松的笑,讨论了很多关于人性,孤独,偏见的话题,但没有说教,而是用趣味传达温情,暖化了人的内心。

电影让人领略了美国不同洲的风景和酒店,也让人感触深刻,有内涵,相对国内大部分肥皂剧来说,质量确实较高,有中心、有主线,有清晰的传递路线。

家庭的纽带:家庭很重要,为了家庭男主人公愿意通过各样的方式赚钱,养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为了赚钱愿意离开家两个月,电影传递了离开家这么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会很重要,再怎么样也要在平安夜前回到家里,否则就“没有他的床了”。让人不得不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的中心是什么?”

传情的纸信:为了省长途电话费,托尼一路给家里的妻子写了好多信,从一开始的流水帐到后面的诗情画意,从开始的照写到后面的自成一套,写得已经让音乐大师都觉得满意了,妻子看得感动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说明交流很重要,表达很重要。

然而在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谁还会写信呢?我们或许已经失去了这个方式。

快乐是什么:是点燃一个烟,是喝一杯酒,是看一会书,是写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鸡块,是在大众的酒吧里弹一曲音乐,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间一次简单的聊天,是在无垠的公路行驶.......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是自然随性、简单纯粹的一个小举动。

而我们如今的快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忙着追求物质和一些不可及的东西,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生活的初心....

包容是什么:包容举止的随意粗俗,包括有点难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捡块石头那样的小便宜,从扔掉别人喝过的杯子到同桌吃饭、共睡一间......

而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太计较一些事情,太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电影还告诉我们什么:

要有改变的勇气,要学着尝试。

要听爸爸的话“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象最后一顿“。

孤独是什么?不要总是一个人呆着,要和家人、朋友一起。

忍耐是什么?拳头有时候解决不了什么,有时也能解决点问题,面对别人的不尊重和理解,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方式。

影片中看似有两个主角,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托尼·利普。因为并没有正面详细介绍唐纳德·谢利,而是从他和利普相互了解的过程中,侧面描写了谢利的家庭,身世和生活。托尼·利普,美籍意大利人,举止粗鲁的大吃货。有黑道背景,在歌舞厅当过服务员兼打手。由于经常打人,换过很多工作,住在纽约治安最差的布朗克斯区。对黑人有偏见,黑人工人喝过的水杯都直接扔垃圾桶。唐纳德·谢利,文化高且有操守的黑人钢琴家,只弹奏施坦威钢琴,住在卡内基音乐厅楼上,室内装饰豪华,各种奢华摆件和玩物,有仆人打理生活。

谢利即将到歧视黑人风气严重的美国南方进行巡回演出,所以需要雇佣司机,仆人以及保镖。谢利给出的要求很高,而且待遇也不低。他一开始就相中利普,可利普也不是能屈身做下人的角,尤其是替黑人打工,以工资太低拒绝了。利普没了工作,只能靠抵押财物生活,甚至直接和别人打赌,一个小时内吃掉了26个热狗,就为了50美元。谢利最后还是接受了利普的要求,还礼貌地打电话给利普太太征求同意。在临行前,唱片公司给了利普一本黑人安全出行指南,书里面列举了愿意接待黑人的酒店,绿色封面的册子恰好对应了电影名《绿皮书》,而且书上使用了冒犯性的”negro“一词。

八十年代的美国南部美景,徜徉着八十年代歌曲,这样美丽的动态画面下,却隐藏着黑暗的一面。利普说他老婆买过谢利关于孤儿的唱片,封面是一群孩子围坐在篝火旁边。谢利告诉他,那是俄尔甫斯,希腊神话中的传奇音乐家,那些小孩是地狱恶魔。这段对话就好像隐喻着黑人天才钢琴家谢利,生活在一群歧视黑人的人群中,而这些带偏见的人只不过像小孩子一样,拥有幼稚的想法。巡演中种.种事情也可以看出这个社会对有色人种的歧视,比如,黑人不能进屋,外出喝酒被无理暴揍,不能试穿没买下的衣服,奇葩的城市规定,莫须有的拘捕,以及狭小堆满杂物的更衣室。特别是休息时间,只能使用屋外的茅厕,不能与白人共用洗手间和餐厅。当谢利生气地提出需要到半个小时车程的旅店方便时,宴会主人居然同意了。谢利本可以不受这种气,拿着三倍工资在北方安安静静演出,可他却幻想着用自己的巡回演出,让大家去掉偏见。其实不论他怎么努力,种族歧视环境已经根深蒂固了,不管是酒吧混混,名人名流,商店老板,国家警察,俱乐部餐厅,甚至是某些城市,都带着偏见和歧视。

谢利在音乐方面得到了极高成就,接受过高等教育,行为举止文雅,语言谦逊,过着衣食无忧的上等生活。偏偏对黑人音乐家抱有成见,不吃代表黑人的肯德基食品。每日晚上靠酒精麻痹自己。利普歧视黑人,可却听黑人歌曲,开车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说话粗鲁,性格暴躁。肤色,阶级,性格完全相反的两个人坐进了同一辆车,经过旅途中的几个事件,两人渐渐达到和解。利普从丢掉黑人用过的杯子,变成和谢利共住一间房间。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谢利打抱不平。谢利也放下身段,主动承认错误,教授礼节,指导措辞练习和写煽情的书信。

影片的结尾部分,谢利拒绝了最后一场演出。因为那个侮辱规定,利普也没有收受贿赂而要求谢利表演。在有色人种聚集的酒吧,谢利突破自我,手抓鸡腿用餐后,在没有施坦威钢琴的情况下演奏一曲,惊艳全场。随后在大雪纷飞的回家路上,警察也没有因为车里有黑人而为难他们,反而帮他们疏导车辆。最后谢利主动来到利普家,两人像老朋友见面一样相互拥抱,利普家族也接受的这位谢利,一起共进晚餐。

这部典型的美国公路片,用一段巡回演出的旅程为背景,讲述两个角色在旅途中一系列矛盾冲突,完成了思想转变,性格塑造和自我突破。如果一部电影没有炸裂的特效撑场面的话,真实的剧情和扎实的演技也能让人眼前一亮,显然《绿皮书》做到了。大到美国总统的特批电话,小到利普的态度转变,影片中营造的温馨画面,虽有些牵强,也算给出一个美好结局,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慢慢去改变,去接纳,包容和保护有色人种,加上阿里传神的表演,拿下最佳影片奖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电影的背景设定在1962年,次年马丁·路德·金做出了那个著名的演讲“ihaveadream”。不太了解美国历史的观众,也能了解到当时黑人被白人隔离、歧视的情况。作为黑人,要依靠旅游指南《绿皮书》,才能在旅程中准确地找到接纳黑人的餐馆和旅店。

电影的主角,一个是著名黑人钢琴家唐·雪利,他需要往南部巡演,而越到南部人们对黑人的歧视就越严重,为了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他需要一个活泛的人做他的司机;另一个主角是白人混混托尼·利普,失业在家的他需要一份工作养家糊口,于是他来应聘这个司机的职位。在一番纠结后,托尼·利普接受了这个工作,于是这段向南巡演的“冒险”开始了。

唐·雪利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被当时白种人不耻的黑人身份,一个是被当时上流阶层引以为贵宾的艺术家钢琴家身份。这两个身份,使得他的遭遇是分裂开来的,一方面他能在演出台上获得热烈的掌声与恭维,另一方面在台下,他又是被歧视、被隔离、被侮辱,甚至是被殴打的对象。黑人身份,使得他被白人隔离,这也使得他对黑人身份下意识地排斥,拒绝听黑人音乐,拒绝吃黑人喜欢的食物炸鸡,拒绝玩黑人喜欢玩的游戏,这导致了黑人群体也把他当成异类。这使得唐·雪利非常孤独,既不属于白人,也不属于黑人,同时造成他对自我认知的偏离。

而托尼·利普就比唐·雪利简单多了。他是意大利人,是一个白人混混,身上有不少毛病——聒噪、行为粗鄙、贪小便宜、同时受环境影响与生俱来地歧视黑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温和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并且他总有一种能力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

两人刚上路的时候,其实是互相都有些瞧不上对方的。托尼·利普瞧不上黑人,甚至他的亲戚认为他一定干不了一个星期就会跑路的;而唐·雪利也隐隐不喜托尼·利普的市侩和无赖的样子。

在观看了唐·雪利的第一场演出后,托尼·利普就折服于唐·雪利的才华下的,他赞赏唐·雪利对于音乐的天赋;而唐·雪利在托尼·利普的唠嗑中慢慢打开了自己的心房,让他看到自己的孤独、疑惑与愤懑。

在南下一路上遇到的各种意外事件,使得两人交心,两人都因为彼此成为了更好的人。

电影的高潮,在最后一站如约而至的到达了。在最后一站中,唐·雪利被禁止去演出地的餐厅吃饭,被羞辱的唐·雪利决定不进行演出。餐厅的管理员想要贿赂托尼·利普说服唐·雪利,被托尼·利普一拳顶到了墙上。这里体现出托尼·利普成长的完成,如果是从前那个贪财市侩的托尼·利普一定会收下贿赂后劝服唐·雪利,就算没有贿赂,他也应该会拦住唐·雪利的,毕竟若是没有完成所有演出,他是收不到尾款的。

然后俩人去了提供黑人用餐的橘鸟餐厅,在这里,唐·雪利完成了他的演出,体现了他成长的完成。他不再排斥黑人的食物,不再特立独行地下意识与自己的同胞隔离,不再在意钢琴是不是施坦威,完成了自己对黑人身份的认可。

电影看到结尾,放了几张老照片,说这段故事源于真实事件,俩人在之后的岁月依然维持着友谊,直到俩人双双离世。看完电影的时候,就在想这份友谊是多么得珍贵与不易啊,两人身份对立,阶级对立,却能相识相知,并将这份友谊维持到死去。

不过后来看背景资料的时候,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俩人就是普通的雇佣关系,甚至唐·雪利还开除了托尼·利普,俩人之后也没有什么联系。唐·雪利的亲属对这部电影表示了不满,说这部电影的构思主要取决于托尼·利普的叙述,而没有怎么参考唐·雪利的角度,甚至丑化了他。

看来故事终究是故事,现实还是太真实了一点。

在刚刚结束的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绿皮书》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的三个奖项。

今天,这部影片已在全国上映了。

诚挚地推荐给大家,真的很好看。

你不用管美国媒体的评价,你就从中国观众的角度看,就可以了。

在超级英雄3d电影满天飞的当下,这样本身就不贵的2d电影,真的是良心之作。

好电影一年看不了几部,去影院观看吧!跟我在我的破笔记本电脑上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可以用两个词概括:funny&touching.幽默有趣,感人至深。

我永远记得大学时的系主任给我们上精读课时,跟我们说过的一句话:反差越大越是美。尤其是喜剧。一黑一白,黑的是拿到三个博士学位的钢琴演奏家,白的是连字都认不全的”白丁“.反差如此之大,两人三观碰撞出来的大火星子呼呼地冒啊!一个白人受雇于一个黑人当全职司机,现如今是很正常也很平常的事,但故事的背景偏偏设在1962年,那时,种族隔离制度还没有被废除……各种反差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本着对大家负责的原则,我不能剧透,仅仅举两个反差的例子。

影片中的黑人钢琴家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坚决不肯降低专业水准,他只演奏古典音乐作品,什么李斯特啊,肖邦啊,根本不关心当时流行的黑人音乐,他也不关注流行音乐圈。但照常理来说,黑人最擅长的应该是爵士乐,这就是一种反差。所以,影片最后在那个黑人专属的小酒馆里,黑人钢琴家虽然打破自己的原则演奏了爵士乐,但他却特别开心。他对于自我身份的纠结得到了暂时的释怀。爵士乐最大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大家看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个细节,酒馆里的表演者们先演奏了一个调,然后黑人钢琴家开始跟上,这就是知音,你起个头,给个调,我就可以跟你合奏了。

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吃肯德基炸鸡的那场戏,爆笑。时光倒退到上世纪90年代,要是中国的老百姓能吃上一顿肯德基,得高兴一个月,可以成为自己炫耀的资本,因为很贵!!!曾经一度,中国老百姓觉得肯德基也算是”高端食品“了。反差之下,在美国,肯德基不是什么高端食品,肯德基店也被认为是黑人常去的店。《绿皮书》中的黑人钢琴家是不吃炸鸡的,黑人不吃炸鸡,这本身就是一种反差。反而男主白人司机狂吃炸鸡,这也是一种反差。

炸鸡被提及两次。第二次在南方庄园,主人用炸鸡招待黑人钢琴家,他脸上的表情非常不自然。

”炸鸡“,在影片中是有特定含义的。

影片的节奏把握的非常好,语言也特别好。

好剧本,好演员。

总之,各种反差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沉重的主题用喜剧的形式呈现,看着不沉重,温暖感人。就像一场春夜喜雨,润物细无声。

好电影,再一次倾情推荐。

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才华横溢的黑人,构造出一场尊严的、种族的捍卫战。跨越黑白的情谊,叫人倾倒。

——题记。

这个周末,我和爸爸妈妈去看了一场电影,名叫《绿皮书》。

电影的名字说来便有趣。美国许多酒店对黑人十分不友好,出了一本小册子,封皮写着《thegreenbook》,册子里列出了美国所有黑人能去的酒店。

维果。莫滕森和马赫沙拉。阿里,用他们最出色的演技,展现了一个白人小混混--托尼与一个高贵、出入上流社会的黑人--唐。雪利之间发生的一段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友谊,演绎出了一本绿皮书,建立起一座坚固的、跨越种族的友谊桥梁。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于1962年的美国。意大利裔、美国籍白人保镖托尼,因生活所迫,阴差阳错成了非裔、美国籍黑人钢琴家唐。雪利的司机。

两个不同世界的男人、两段原本平行的人生,因此要共度长达几个月的时间。托尼一开始也对唐有着强烈的种族歧视,连帮他提行李箱都唾弃,但后来慢慢被他的才华与上流的气质所折服。高贵古板的唐,也逐渐被不羁、幽默风趣的托尼所影响。刻板沉默的他,也逐渐变得开朗活泼,好动起来。到最后,二人成为了知心的朋友,他们互相依靠,友谊持续了几十年。彼此爱上了,不曾熟悉的另一半世界。

有一段十分令我动容:当车子损坏时,旁边有一个大农场,里面有许多黑奴正干着活。当他们看见一个白人为一个黑人修车,并扶他上车,帮他关车门,并尊称他为先生时,一个个手中的活儿都停了下来。他们是有多么诧异呀。唐慢慢的摇上了车窗,车子发动了,唐的眼神十分复杂。他的心情一定也十分纠结。他好像说了什么?他在呼唤:“种族平等!平等!平等!”

当我看到最后托尼家过圣诞节时,开门看到唐,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我也感动的热泪盈眶。

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这个故事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人与人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跨越黑白的美好动人的情谊,令整个影院的观众为之倾倒。那本绿皮书,连着两个知心朋友,连着两个种族,跨越了一切障碍,让世界变得美好。人与人之间本该如此呀!

这个电影回家后我还细细品味了很久,也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了美国那个时刻无处不在的种族歧视的背景。才能了解,这个唐的举动,是有多么伟大,托尼和他之间的友谊是有多珍贵。这个真实发生的故事真的打动了我,希望有机会你也能去看一看。

观电影绿皮书心得体会及收获篇六

看完电影《绿皮书》,我深深感受到这是一部为尊严而奋斗的影片。

在美国的19世纪60年代前,白人对有色人种的歧视很严重,大多白人种族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种族,其他种族像黑人等都是垃圾民族,白人们从内心里歧视有色人种,为此,美国还爆发了南北战争,林肯因为解放黑人农奴被称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绿皮书是政府就某一重要政策或议题而正式发表的咨询文件,起源于英美政府。因为报告书的封面是绿色,所以被称为绿皮书。绿皮书被视为政府对国民征询意见的一种手段。电影《绿皮书》,是一本专为黑人而设的旅行指南,标注了各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一本”黑人出行攻略“.

故事内容很简单:托尼由于夜总会关门装修,也亟需一份工作。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参加一位音乐博士为了寻找司机所举办的面试。当他到达豪华公寓后,发现这位博士是个名叫雪莉的黑人古典乐钢琴家,钢琴家正需要一个司机,负责在他举办南方巡演时的接送工作。当然,两人心里都十分清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南部地区,他们很容易身陷麻烦之中,但托尼需要钱,而博士需要一个能照顾他的专业司机。给托尼付钱的唱片公司给了他一本”绿皮书“指南,上面列着当地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因为很多旅馆和餐厅都是只限白人,在一路开车南下的过程里,截然不同的两人矛盾不断,引发了不少争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候,一起共渡难关。行程临近结束两人在观念上逐步达到统一,黑人白人和谐相处,雪莉学会了与人共处,与大家一起享受快乐,托尼的灵魂变得高贵,观念修养得到极大提升。

种族歧视是对人类尊严的践踏与凌辱。

在雪莉和托尼两人的公路旅行中,听到的”黑鬼“称呼,看到的黑人不能晚上出现在村庄,餐馆可以扣下黑人洗碗,黑人不能用屋里的卫生间,不能和白人一起出现在高雅的餐厅里,这都是对黑人尊严的践踏。

众生平等,人生而平等,不是白色人种就是天生高贵,有色人种就是天生低贱。

人们印象中的黑人应该是粗俗、不修边幅,而主人公雪莉博士却住在像城堡一样的豪宅里,是一个拥有三个博士、会八国语言的钢琴家,有着良好的教养和学识。

人们脑海中的白人则应是西装革履,非常具有绅士风度,而另一名主角托尼却大腹便便,和一大家人挤在狭小的公寓里,会为了赚50美元而和别人比赛吃汉堡,碰到事情的处理方式往往是挥拳头,市侩而粗鲁。

为尊严而战,让人类精神高大。

俄罗斯著名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曾评价雪莉博士说:”他精湛的技艺配得上神“(hisvirtuosityisworthyofgods)。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雪莉博士本应家喻户晓。但他一生低调私密。

故事发生的背景,1962年也是个奇妙的年份。196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随后美国也相继有30个州公布了反对种族歧视的法律条文,但这30个州中没有一个是南方(马里兰州以南)的州。在这之前的1962年,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而雪莉博士巡回演出要去的地方,就是问题最严重的南方各州。

雪莉博士就是要通过一场场表演来证明,有色人种并不低贱:他们一样有礼貌,有才华,有涵养。

进行这么憋屈和危险的巡回演出,雪莉博士并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他的兄弟姐妹,为了改变世人的观念。个人灵魂的贵贱跟肤色没有任何关系:一个白人也可能是个乞丐或小偷,内心卑鄙险恶;一个黑人也可以是个博士或医生,高尚而善良。

要改变人心,需要的不仅仅是天赋,更需要勇气。

因为他的目的就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改变人们的想法,这个社会推动不了的即使他力量微薄也要去做,雪莉博士是强大的,他可以放弃自己可以轻松得到的一切,为自己心中那一点光亮,为这个社会被黑暗遮挡的共容而努力,这本就是令人肃然起敬。

观电影绿皮书心得体会及收获篇七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当以“牛”的精神、干劲、毅力赓续奋斗、勇往直前,不畏艰辛、不惧牺牲,以“新”为起点,用“心”去干事,复“兴”民族伟业指日可待。

以“新”启智、用“心”融慧,只争朝夕干,助祖国“兴”盛。在推动创新工作中,难免会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党员干部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树立新发展思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出现的新思想、新规律,用新知识启智融慧,深入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不断提升解决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切实以新的方法和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对脱贫“临界户”“边缘户”实施有效监控,防止返贫致贫,让改革红利实实在在落在人民群众身上,切实提高群众生活温度、生活质量。持续增强为民干事本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百姓服务中去,不计得失,不惧艰辛,为民干事只为实、不务虚,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为祖国兴盛筑基打桩、添砖加瓦。

以“新”植根,用“心”铸魂,勇立潮头拼,助民族“兴”旺。党员干部要善于把准时机,用党的最新理论指导实践,提升解决问题的突发力、应变力。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作为党员干部要牢记党的宗旨,时刻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作为衡量自己工作得失。始终把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根植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职责和使命贯穿工作全过程,用新发展理念创新性开展工作,用心联系群众,用情帮助群众,用智服务群众,在服务好“最后一公里”中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批评,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新征程中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努力拼搏、勇往直前,为民族兴旺不懈奋斗。

以“新”善思,用“心”善为,接续奋斗创,助人民“兴”隆。“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党员干部在新发展格局中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处理问题。敢于向问题挑战,向难题发力,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奋勇搏击、迎难而上,发扬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定力和耐心,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不仅能开顺风船,更勇于开顶风船。主动抹开面子、放下架子、迈开腿子,走到问题突出、矛盾尖锐的基层最深处,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心声,把准群众需求,切实做到“群众最多跑一次”。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敢打敢拼的血性,争先锋,当猛将,做勇士,把工作重心放在为群众办好事情上,坚持不懈做好事,尽心竭力解难题,诚心诚意办实事,以实干实效解除群众疾苦,争取百姓“加分”“点赞”,为人民幸福贡献自己一份光和热。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蓄势待发,全面开启新征程。全国上下唱起“红歌”热,希望用嘹亮的歌声唱响对祖国的无尽热爱,用美好祝福表达对人民的深情大爱。“这就是你的梦,这就是我的梦,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一曲《中国梦》用朴实的文字和动听的旋律勾勒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气势恢弘磅礴,大气且不失温婉,成为人们的心头最爱,承接起、凝聚起、汇集起强大的向心力、奋发力、战斗力、迸发力,一点一滴齐心协力画好同心圆,履职担当共筑伟大复兴“中国梦”。

“你在倾听,我在倾听,一个声音在历史穿行”,合力唱圆“中国梦”。历经磨难、久经沧桑,翻开历史的扉页,悠远的钟声依旧回荡在每个华夏子孙的耳畔,帝国主义的炮火、封建主义的铁链、官僚资本主义的棒槌无情地、狠狠地、重重地砸在中华民族的脊梁上,虽然一路踉踉跄跄,但是依然一往无前;虽然冷汗淋漓,但是依然满腔热血;虽然疲惫不堪,但是依然自强不息。这就是一份伟大的力量,汇聚起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强大合力,《吕氏春秋》有言:“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这股合力是战争年代革命先辈以国为家、革命先烈以家报国,和平年代广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身先士卒、凝心聚力,带领群众众志成城的家国情怀,这份合力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共圆一个梦。

“你在追寻,我在追寻,一个夙愿让民族振奋”,用力唱圆“中国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亿万中华儿女手拉手、肩触肩、脚碰脚、心连心,同心同力同向行,共勉共进共担当,筑牢刚健有为、和谐统一、生生不息的中国魂。每个人都了不起,在平凡中发力,在渺小中成长,在点滴中奋斗;每个人都在努力,积极发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贡献中国智慧,做出中国担当;每个人都很勇敢,争作国家富强的“奋斗者”,敢当民族复兴的“生力军”,勇做人民幸福的“开路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从白衣执甲到军民一心,从科研攻坚到脱贫攻坚,从夯实基层到正风肃纪,从耄耋之年到鲜衣怒马,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梦想的铜墙铁壁。

“这就是你的梦,这就是我的梦,这是我们的梦”,全力唱圆“中国梦”。回首2020年,那些我们以为过不去的坎儿都从容迈过了,那些以为等不了的黑夜都迎来了黎明,那些以为熬不过的日子都成为过往。一个人的拼搏奋斗叫做“赤手空拳”,这是“一种精神”,叫做“敢为人先”;一群人的拼搏奋斗叫做“万众一心”,是“一股力量”,叫做“全力以赴”。从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到一群人的齐心协力,成就了英雄的中国人民,孕育了伟大的中国梦。2021年农历辛丑年,是擘画新蓝图、开始新征程的梦想年,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将一如既往坚守信念,把责任扛在肩头,把使命牢记心中,把梦想装进行囊,以“不破楼兰终不还”决心,“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执着,顶着风、冒着雨,向阳向上向前努力奔跑。

踏浪前行千帆竞,雄心壮志逐梦行。“这就是你的梦,这就是我的梦,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嘹亮的歌声在耳畔回响,美丽的梦想在心底开花,无畏的步伐在征程中迈进。亿万中华儿女的心长在一起汇成气势磅礴之力,想在一起迸发澎湃激昂之力,干在一起焕发万丈光芒,心之所向、目之所及、手之所指、身之所往皆是美好,用“冲”的拼劲儿,“敢”的勇劲儿,“强”的韧劲儿,自强不息、齐心协力、拼搏奋斗、砥砺前行,赓续华夏辉煌。

2019年8月5日与同事一起观看了影片《古田军号》,为表达对革命前辈的敬仰之情,并以史为鉴,《古田会议》的很多情节置于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与大家分享四点感想。

一、探索方向:任何起航需先定航标。

1929年的古田有着浓浓的火药味,建军不到2年的队伍从井冈山辗转闽西,被各路反革命武装逼入绝境,危机四伏。另一方面外患未解,又生内忧,毛泽东与朱德是风雨同舟的战友,为革命的初衷与建党、建军的方向问题发生激烈争论,那是为理想与信念的争吵辩论,面对党的内部矛盾。“拍案而起”并不是为了个人,而是集体路线的原则性问题,是大家对自己革命理想的探索与执着。

再现历史,这是一部回望初心的影片,对我有着多样的教导,争吵背后,毛泽东与朱德一起寻找中国共产党的命运、方向,寻找到信仰的初心。历史的发展事实证明苏联革命的成功不完全适用于中国,没有照搬照抄的成功,二位领导人“红脸扯袖”的论证之后,在绝境中历经艰难探索真理,开辟中国革命成功之路,找到党航行的新方向,是何等的担当与使命感。这种敢为天下先、不墨守成规的探索精神正是我们当代人应该在红色历史中学习、传承的。

二、统一思想:先民主征求意见,再集中统一思想。

回忆历史,展望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没有政治观念与方向,就是一盘散沙。在斗争环境极其恶劣,危机四伏的情况下,毛泽东依然坚持整顿统一思想,认为队伍不整顿,拉出去也是死路一条。

秉承苏联革命信念的刘安恭则坚持军事训练为主,认为思想教育可以先放一放。而事实证明先民主征求意见,再集中统一思想,才能不断团结大家的力量,推进历史的脚步。

三、革命的初心: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

作为建国70周年和《古田会议》90周年的献礼片,影片毫不回避的描述了毛泽东、朱德、陈毅9个月矛盾与争论的细节,最后才进行的历史上的著名的《古田会议》。

红四军中的少数人“军阀主义”,谋取私利,甚至吸食大烟,在治军上朱德对子弟兵的管理七分严惩,三分情分的处理方式,而毛泽东坚持不谈情感,损害百姓利益严肃处理,党的部队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革命的一次次胜利,党的领袖对百姓的“鱼水深情”深深的感染了我,井冈山会师后的军纪管理更加严明。

我们何时何地都应牢记革命者的初心是什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当时朱德军长的红四军多是子弟兵,有军阀的惯性思维和利己主义的影子。

我陷入了沉思:自己作为一线提拔上来的干部在工作中是否也有惯性的袒护大家的行为,管理中是否做到一视同仁,严格公正。应当牢记“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养财、善不为官”的规则,规则、原则的设立是为了更好的管理,仁慈与义气害人害己,害集体。

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实际上古田精神已经奠定了我党的严明工作作风,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应当奉公清廉,利益面前端正态度,战胜自己的“欲念”做到理性、尊重客观规律,作为党员永远坚持“愿留清史在人间”的傲骨与作风。

四、体会人民疾苦: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

影片中细腻的描写了小号手、老裁缝、造纸厂厂长、女学生等人物,他们都是革命队伍中的“小人物”,革命伟人关心群众,体会民情,军民“鱼水之情”让我受益非浅。

毛泽东体会人民疾苦: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连“小号手”的衣服尺寸都细心记着,能在与百姓的接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平时期也如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工作中任何的科学技术的钻研,都离不开基层与一线,社会发展的标准化、现代化旳速度飞快,深入基层,再统计分析,验证试验一切判断即为创新过程,与大家情感与工作真正融入,才会有技术更新和不断改进。

通过影片观看,我们应不忘初心,忠诚担当,在红色道路上继续前行,因为学习没有休止符,钻研没有完成时,勇于变革,永不停滞,钻研的中华儿女永远在路上。

再过不久,就将迎来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展开像一张考卷,党员干部都要填入学习的成果成效——初心与使命到底是什么。这个答案既是理想信念这样远大的,也是工作职责这样具体而实际的,每个党员干部要怎样答,都离不开付出“孤独”与坚守。

专于思想“孤独”,坚守服务群众的底线意识。工作情况越复杂,责任越大,压力越重,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就容易产生动摇、缝隙,就容易在各种复杂环境、任务下,在一次磨难困难中,对理想不见信、对信念不坚定、对个人价值怀疑、对岗位职责不认同。这是干事创业波折起伏常遇到的“瓶颈期”,非常容易造成离群众渐行渐远。新时期要想从脱离群众的危险泥沼中脱身,就要拿起学习研究这个思想武器,抽出个人必要学习时间,学出心得成效,不仅可以有“听记写”学习方式,还可以有新媒体的“理上网来”,而且更要有“考比评”的学习反馈,这样才能推进学习深理解、能运用、多实效,才能扎扎实实把思想认识深刻、平稳、长久,鲜明的理想主张才能破除其他“歪门邪道”而独树一帜。

耐于岗位“孤独”,坚守任重道远的实干路线。每个工作岗位,尤其是基层岗位,不是夺人眼球的,反而可能容易因为特殊性质特殊原因而“隐身”,常人往往看不见摸不着。但也正是这样的岗位坚守而让隐秘变得伟大。就像扶贫工作队吃住在村、工作在村,这就是帮扶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作战在“壕沟”、生活在“战地”。他们是“孤独”的,第一线的扶贫任务他们要时时刻刻拿在手上、抓在手心,是其他人“力不能及”的。只有每个党员干部坚守自己基层岗位的实干实绩,才能真正坚守住岗位的意义,坚守住未来中华民族复兴的聚沙成塔。

养于作风“孤独”,坚守清正不淤的朴素作风。之所以称作风为“养”,是干部并非一朝一夕塑造成的,一面讲节俭一面铺张浪费养不成朴素作风;一边讲廉洁一边吃拿卡要也养不成清正廉明。党内,有的党员干部迫于“人际”、迫于“社交”,于是“迫于”开始滥用职权、利用权力便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做人要坦坦荡荡。党员干部,要养成良好的个人作风,就必须历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随波逐流”的“孤独”。

初心和使命在这几个月里被无数次提及,这些初心和使命其实是非常具体而实际的,它既像就像一颗颗闪亮发光的星星,才能组编为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篇章的崎岖而光辉的历史银河;也像中国从隐隐危危的过去大踏步迈入熠熠生辉的现在史册的一条条醒目注脚,才能领导中华民族开辟荆棘走上复兴。

观电影绿皮书心得体会及收获篇八

电影《绿皮书》是一部由彼得·法雷里导演,萨哈利·库拉里主演的影片,于2018年上映。该片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初,一个黑人钢琴家和一个白人司机在南部进行演出旅程的故事。作为一部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电影,《绿皮书》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将从情节、表演、主题、社会反响和个人体会五个方面,探讨《绿皮书》带给观众的心得体会。

首先,影片的情节引人入胜,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故事讲述了受过良好教育的钢琴家唐·谢利被聘请为黑人音乐家马赫修·阿里(基于真实人物唐·雪利)的司机。他们一起进行了一次南方之旅,期间经历了一系列冒险和挑战。电影通过展示唐和马赫修之间的友谊和相互学习,以及他们面对的种种种族主义和歧视,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南部的种族问题。这个故事引人入胜,让观众对人物的命运感到关切,自然而然地希望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次,影片的表演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文·莫特·高特尼出色地扮演了唐·谢利,他通过细腻的表演将唐的自信、才华和善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萨哈利·库拉里则扮演了马赫修·阿里,他成功地诠释了这个角色的坚韧和智慧。两位演员的精湛表演给影片增添了生命力,使观众能深入感受到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和深度。

影片的主题是《绿皮书》的又一亮点。通过展示唐和马赫修之间的友谊和信任的建立,电影传达出一种关于人性的积极信息。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种族和背景,但他们互相教导,互相帮助,最终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一主题十分温暖和鼓舞人心,告诉了观众无论我们来自何方,我们都应该超越种族和背景,理解和关心彼此,共同努力追寻真正的幸福。

从社会反响来看,《绿皮书》无疑是一部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电影。该片反映了种族歧视和不公平待遇的问题,引发了观众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它激发了人们对平等和公正的追求,促使他们思考自己在当今社会中的立场和行动。影片的成功在于它在情感触动观众的同时,也给了观众启示和思考的机会。

最后,个人观影体会。作为一部以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绿皮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腻的表演,让我感受到了当时美国种族歧视的残酷和不公。同时,电影中唐和马赫修之间的友谊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深深地相信,友谊和相互理解是我们克服任何困难和挑战的关键。观看《绿皮书》让我重新思考了种族问题,更加强调了公平和平等的重要性。

总之,《绿皮书》是一部引人入胜、表演出色、主题深刻、社会反响强烈的电影。它让观众不仅能够沉浸在故事中,而且思考种族和人性的问题。我相信这部电影能够给观众带来深刻的体验和启示。

观电影绿皮书心得体会及收获篇九

《绿皮书》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的三个奖项。

今天,这部影片已在全国上映了。

诚挚地推荐给大家,真的很好看。

你不用管美国媒体的评价,你就从中国观众的角度看,就可以了。

在超级英雄3d电影满天飞的当下,这样本身就不贵的2d电影,真的是良心之作。

好电影一年看不了几部,去影院观看吧!跟我在我的破笔记本电脑上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可以用两个词概括:funny&touching.幽默有趣,感人至深。

我永远记得大学时的系主任给我们上精读课时,跟我们说过的一句话:反差越大越是美。尤其是喜剧。一黑一白,黑的是拿到三个博士学位的钢琴演奏家,白的是连字都认不全的”白丁“.反差如此之大,两人三观碰撞出来的大火星子呼呼地冒啊!一个白人受雇于一个黑人当全职司机,现如今是很正常也很平常的事,但故事的背景偏偏设在1962年,那时,种族隔离制度还没有被废除……各种反差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本着对大家负责的原则,我不能剧透,仅仅举两个反差的例子。

影片中的黑人钢琴家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坚决不肯降低专业水准,他只演奏古典音乐作品,什么李斯特啊,肖邦啊,根本不关心当时流行的黑人音乐,他也不关注流行音乐圈。但照常理来说,黑人最擅长的应该是爵士乐,这就是一种反差。所以,影片最后在那个黑人专属的小酒馆里,黑人钢琴家虽然打破自己的原则演奏了爵士乐,但他却特别开心。他对于自我身份的纠结得到了暂时的释怀。爵士乐最大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大家看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个细节,酒馆里的表演者们先演奏了一个调,然后黑人钢琴家开始跟上,这就是知音,你起个头,给个调,我就可以跟你合奏了。

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吃肯德基炸鸡的那场戏,爆笑。时光倒退到上世纪90年代,要是中国的老百姓能吃上一顿肯德基,得高兴一个月,可以成为自己炫耀的资本,因为很贵!!!曾经一度,中国老百姓觉得肯德基也算是”高端食品“了。反差之下,在美国,肯德基不是什么高端食品,肯德基店也被认为是黑人常去的店。《绿皮书》中的黑人钢琴家是不吃炸鸡的,黑人不吃炸鸡,这本身就是一种反差。反而男主白人司机狂吃炸鸡,这也是一种反差。

炸鸡被提及两次。第二次在南方庄园,主人用炸鸡招待黑人钢琴家,他脸上的表情非常不自然。

”炸鸡“,在影片中是有特定含义的。

男演员马赫沙拉-阿里,凭借这部影片刚刚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的最佳男配角。而就在两年前,他凭《月光男孩》获得了第89届奥斯卡的小金人,也是最佳男配角。厉害啊!演技真的是好!影片中的几段钢琴演奏场景,每一个场景,钢琴家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他每到一个州,每到一个城市,遭遇都各不相同,这些遭遇会影响他每次演出的心情。作为一个黑人,面对各种歧视,他一贯选择的是隐忍和接受,但从长期来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最后一次,他终于爆发了……影片的节奏把握的非常好,语言也特别好。好剧本,好演员。总之,各种反差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沉重的主题用喜剧的形式呈现,看着不沉重,温暖感人。就像一场春夜喜雨,润物细无声。

观电影绿皮书心得体会及收获篇十

段落1:介绍电影《绿皮书》的背景和基本情节(200字)。

《绿皮书》是一部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维果·莫腾森和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美国剧情喜剧电影。该片基于真实故事改编,背景设定在1962年的美国,讲述了一个黑人钢琴家和一个意大利裔美国司机之间发生的不可思议的友谊故事。故事起源于这位钢琴家被召唤前往美国南方巡回演出,为此雇佣了一位司机。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在旅程中逐渐认识了对方,一路上面对着种族歧视和社会偏见。电影的名字来自史奇普·维吉的旅行指南《绿皮书》,这本指南是为非洲裔美国人提供旅行建议,告诉他们在哪里能够安全地获得住宿和用餐。这个故事以幽默和温情的方式展示了友谊和人性的力量。

段落2:探讨电影中所揭示的种族歧视和社会偏见问题(250字)。

电影中深入揭示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种族歧视和社会偏见问题。主人公唐·谢利是一个成功的钢琴家,但他面对的不只是他的音乐才华,更多的是他的肤色。无论他在音乐方面有多么出色,他仍然受到白人社会的歧视和排斥。与此同时,电影也展现了当时意大利裔美国人身份的司机托尼面临的歧视。托尼根据种族隔离法规定,为唐在南方做司机时,目睹了种族隔离和不公的现实。这两个人因为经历了相似的不公对待,他们开始了一段充满冲突和反对的旅程。然而,借助《绿皮书》这本指南书,他们逐渐学会了互相理解、尊重,并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友谊。

段落3:分析电影中所传递的友谊和人性的力量(250字)。

《绿皮书》通过唐和托尼的不寻常旅程,展示了友谊和人性的力量。尽管他们的出身和背景有着巨大的差异,但通过相互了解和尊重,他们渐渐发现彼此的共同之处。托尼逐渐认识到种族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而唐则深知人与人之间的核心联系在于理解和接纳。尽管道路上有挑战和困难,但他们始终对彼此保持信任和支持。这种真实的友谊不仅改变了两个人的生活,也展示了友谊的力量可以跨越种族和社会的障碍。

段落4:探讨电影中所呈现的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250字)。

《绿皮书》通过唐和托尼的故事展示了种族间的文化交流和社会进步。在旅程中,唐和托尼经历了许多南方的地方并与当地民众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他们客观地看到了种族隔离政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且促使他们共同思考种族平等的重要性。他们的行为和故事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激发了公众对种族平等和社会互助的讨论和反思。这部电影展示了文化交流和友谊的力量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打破种族和社会隔离。

《绿皮书》是一部令人难忘的电影,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珍贵的友谊,展示了在动荡的年代中,友谊和人性的力量是如何跨越种族和社会隔离的。影片对于种族歧视和社会偏见问题提出了挑战,呼吁人们要超越肤色和身份来理解和尊重他人。电影不仅揭示了历史上存在的不公,也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引发了对平等和社会进步的深思。通过电影的故事,我们应当反思我们自己对他人的看法和偏见,并在破除隔阂、促进文化交流和建立友谊方面迈出积极的一步。《绿皮书》不仅是一部精彩的电影,更是一种对我们的启示和呼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