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伤仲永教案设计(汇总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14 00:35:47 |
  • ZTFB |
  • 10页

良好的教案能够提供清晰的指导方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这些教案的分享可以激发教师们的教学创新和探索精神。

伤仲永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一)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三)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教时:两课时。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题解。

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课文及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全班齐读课文。

三、把握课文内容:

(一)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四、学习第一阶段(1)。

(1)文章首句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2)介绍方仲永的家世有什么作用?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5)“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6)“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7)“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8)“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9)方仲永的父亲为什么不让儿子读书学习?

——原因主要有二:(1)贪财(2)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10);朗读、尝试背诵。

五、学习第二、三阶段(2)。

(1)请一位学生朗读。

(2)开头一句有何作用?

_______承上启下(过渡句)。

(3)方仲永后来有何变化?他的结局又是如何?(原文回答)。

————一“见”,一“闻”,一“问”。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全班齐读。

六、默读(1)(2)段,说说这两段的表达方式。

——记叙。

七、学习第(3)段。

(1)男同学朗读。

(2)这一段又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议论。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4)从这一段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才观?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5)齐读第(3)段。

————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十、即堂完成课后练习四。

十一、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大家)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问,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伤仲永教案设计篇二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四。

2、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仲永才尽》。500字。

课后记:本课的第三段是本文的讲授重点,文中的逻辑关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们进行认真的分析。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刻领悟后天教育对于个人成才的关系。

伤仲永教案设计篇三

预习课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方法:小组合作、一帮一、独立完成提纲: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仲永/生五年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传/一乡秀才/观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4、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5、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县的人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6、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7、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展示课。

一、预习反馈;了解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或提问了解预习情况。

二、明确目标:1、翻译内容;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解读写作手法及作者的思想观点。

三、分组合作:

(一)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观点。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伤仲永教案设计篇四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学生讲述)。

[投影]。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1、             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             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

投影。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投影]。

学生自由发言。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教案设计篇五

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1、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部分?

2、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叙事部分有祥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干初露写的这样详细?

4、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1、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说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在第二部分的议论。

2、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不使学”造成的,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使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造成的,从而更好的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本文语言简练而精当,

伤仲永教案设计篇六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伤仲永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具准备】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谈话启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明确:

(1)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2)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3)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小结。

先天与后天有什么关系?一句话总结本课:“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板书设计】。

方仲永王安石。

一、作者介绍:王安石。

二、解题:“伤”悲伤,文中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三、本文重点字词翻译。

【作业设计】日记:以“由仲永所想到的”写一篇日记。

【教学反思】。

重点字词翻译,基本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先翻译,效果较好。但,缺少总结梳理。

马婷婷。

伤仲永教案设计篇八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组织参辩人员,准备辩辞。

教师: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掌握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伤仲永教案设计篇九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这是我们做教师工作的亘古不变的探究话题。在课改教学过程中,我校创建的“三高”课堂分步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它减负增效充满生机、充满和谐的课堂氛围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下面结合自己在“三高”课堂汇报课的活动中做的《伤仲永》第一课时的教学,谈“三高”课堂分步教学法的几大特点。

第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三高”课堂首要环节就是要公布教学目标,体现课堂的重难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朗读和翻译。朗读的重点是读准字音和掌握句中停顿,其中掌握句中停顿又是难点。翻译的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其中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又是翻译的难点。这样做能很好地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

第二,实施分步教学,有序地完成教学目标。每节课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如何有序地完成教学目标,分步教学法是切实可行的好方法。我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步骤一,检查预习环节,首先扫除同学们认读方面的字词障碍。步骤二,让同学们试读课文,寻找句中停顿的规律。步骤三,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和常见的一些文言现象,总结翻译文言文的规律。步骤四,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知识反馈。步骤五,留体验、创新式作业。这样把教学内容科学地划分几部分,分散了重难点,学生化整为零地学习,即减少了学习的难度,又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点。

第三,自学与讨论相结合,高效率地梳理知识点。“三高”课堂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个环节都重视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特别是在自学环节中,学生人人参与;在讨论环节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高效率地梳理了知识点,并在反馈环节中,很快地巩固了知识点,达到了高参与率、高效率和高达标率的教学目的。

第四,教规律和教方法,为学生搭建阅读平台。语文阅读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如何让学生以课文为例子,达到举一反三,“老师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教规律、教方法,为学生搭建阅读平台。围绕教学目标,我引领学生总结了教学规律。朗读时读准字音部分,要注意通假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句中停顿部分,要注意保持词语和短语的完整意思;无实在意义的词在句首时,常常要停顿;句中表停顿的词后面也要停顿;三个字的句子不要再划分停顿。翻译课文时,一要注意积累文言词汇,二要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三要注意会运用“六字法”直译课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引领学生掌握了阅读规律和阅读方法,善于为学生搭建阅读平台,就能为学生高效学习语文打下了良好的阅读基础。

第五,紧扣目标,进行知识反馈。这个环节既检验了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又强化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容。学生通过此环节地学习,既巩固了知识,又加深了记忆,达到了学习地高效率。

第六,留体验创新式作业,多角度地把握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用逆向思维、现代语言改写伤仲永的故事,这样使故事的情节和结局完全和课文的内容相反,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使文本中的人物穿越时空,和现代人交流。重新改写他的历史,进行人物的再塑造。学生在完成此作业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人格形成起到了借鉴和指南的作用。这样既多角度的把握了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也为学生在人生成长的经历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性格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高”课堂分步教学法,犹如十八中学沃土里绽开一株奇葩,尽管还很稚嫩,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完善它,但它绽开的美丽与芳香,已预示它前景无限。它为我们教师减负增效的进行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和谐的模式,并引领我们教师阔步践行,在教育改革的领域里再书壮美的篇章。

伤仲永教案设计篇十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学生: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组织参辩人员,准备辩辞。

教师: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掌握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伤仲永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认识后天教育的意义;课堂辩论。

教学设计:

巩固旧知。

精读研讨。

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问题组]。

1、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部分?

2、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叙事部分有祥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干初露写的这样详细?

4、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明确]。

1、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说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在第二部分的议论。

2、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不使学”造成的,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使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造成的,从而更好的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本文语言简练而精当,

体验反思。

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1、辩题。

a.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材的关键。

b.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材的关键。

2、同学结合课文内容,结合实际,通过辩论明确:

a、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b、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评价。

教师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为方仲永感到惋惜,通过课堂辩论大家明白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资聪慧对成材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可以成材。我们注意到本文强调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两个问题,但我们也应当从中受到启发。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要接受严格的教育,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材。

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四。

2、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仲永才尽》。500字。

课后记:本课的第三段是本文的讲授重点,文中的逻辑关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们进行认真的分析。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刻领悟后天教育对于个人成才的关系。

伤仲永教案设计篇十二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l)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翻译全文。

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

三、作家作品简介。

2.题解: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一句,要讲清重点词语)。

补充课文注释:

“世隶耕”隶:属于。

“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即书诗四句”书:动词,写。

“并自为其名”自:自己。为:动词,题上。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从。是:这。就:完成。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以钱币丐之”或: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然:这样。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贤手材人远矣”贤:比……好,优秀。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且为众人”且:况且。

“固众人”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3.提问:访归纳文章的投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为普通人。

第三段:议论虽有先天的聪明,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

4.提问: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目的是什么?

5.提问: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有两层,试归纳层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写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

第二层: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作法。

6提问: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终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原因是其父负其利不使学。

7.提问:第三段议论写作者的观点。清简要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8.提问:请把本文与《孙权劝学》相比较,说说你的人才观。

四、小结。

五、作业 。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解释了列加点的丰。

a世隶耕。

b.未尝识书具。

c.即书诗四句。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e.或以钱币乞之。

f从先人还家。

g贤于材人远矣。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a忽啼求之b.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d.或以钱币丐之。

(三)翻译下列文有句子。

1.稍稍宾客其父。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附译文)。

伤仲永教案设计篇十三

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材的格言,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来自积累等。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洁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学生提问,教师答疑。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京口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学生朗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a、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标准是什么?

b、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c、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d、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

3、朗读背诵。(教师指导)。

伤仲永教案设计篇十四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人材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伤仲永译文】。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伤仲永教案设计篇十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

1、 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 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

教学目标 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教案设计篇十六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1、学生:

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组织辩手、辩词。

2、教师:

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