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制度心得体会精选(模板15篇)

  • 上传日期:2023-11-20 06:09:15 |
  • ZTFB |
  • 13页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成长和变化。那么,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首先,要明确心得体会的目的和主题,明确自己想要从某个经历或者事件中得到什么样的收获和启示。其次,要全面客观地回顾和总结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注意突出重点和亮点,不盲目追求形式和废话。此外,要以客观真实、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和体会,文字要通顺、连贯,表达力要强,同时要注意避免主观臆断和夸大自己的评价。这里有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对您的写作产生积极影响。

代理制度心得体会精选篇一

2.保险市场规范、成熟的标志,是保险业集约化经营的程度,而集约化经营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保险公司与中介公司之间业务的分工。在保险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国家的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主要承担核保、核赔和业务管理等保险业务的经营活动,而将承保业务交由保险代理人或保险经纪人办理,理赔案件的处理则交由保险公估人办理,从而提高了保险经营的效益。

3.我国保险中介市场正处于发展初期,各种中介机构发展很不平衡。随着保险事业的发展,过去那种单纯依靠保险公司办理全部保险业务的弊端已日渐显露。例如:保险诈骗案件屡屡发生,致使被保险人利益受损,保险人经营费用不断加大,保险的社会声望受到影响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进而逐步实现集约化经营,除了加强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提高社会保险意识之外,必须充分发挥保险中介公司的作用。应大力发展保险中介机构,以求保险主体之间尽快达到总量平衡,从而促进保险公司能够深化内部经营体制的改革,尽快摆脱力不从心的业务局面,进而提高服务质量,降低保险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加快迈向集约化经营的步伐。

保险中介在保险市场上作用的发挥,是由其在专业技术服务、保险信息沟通、风险管理咨询等诸方面的功能所决定的。专业技术服务功能可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专业技术。在保险中介公司中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专家技术人员,能够弥补保险公司存在的人员与技术不足的问题,二是保险合同。保险合同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经济合同,非一般社会公众所能理解,在保险合同双方发生争议时,由保险中介人出面,不仅能解决专业术语和条款上的疑难问题,而且容易缓解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三是协商洽谈。由于保险合同双方在保险的全过程中存在着利益矛盾,意见分歧在所难免。由于保险中介公司的介入,能够提供具有公正性和权威性的资证,供保险双方或法院裁决时参考,有利于矛盾的化解和消除。保险信息沟通功能,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保险市场中,建立保险中介制度,并利用其专业优势,为保险合同双方提供信息服务,是加强保险合同双方的信息沟通,协调保险合同双方的关系,促进保险经济关系良性发展的最佳选择。风险管理咨询功能,是指保险中介公司凭借其专业技术和专家网络优势,为社会公众提供风险评估、防灾防损等风险管理咨询服务,这种特殊性的专业技术优势,使保险中介公司在保险市场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4.保险市场国际化对保险中介的发展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首先是世界经济正朝着一体化和自由化方向发展,我国入世使得更多的外资公司可以进入国内保险市场,同时国内一些保险公司也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中国的保险业将会面对来自包括保险中介制度在内的各个方面的挑战。按照国际惯例,外资保险公司会将应由保险中介公司办理的业务交由保险中介公司办理,在外资保险人看来,保险中介公司是保险业务经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随着外资保险公司不断涌入国内保险市场,为其服务的保险中介公司必将紧随其后。因此,在入世之后的五年过渡期中,我国保险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和保险市场规范有序地走向成熟,将有赖于保险中介公司的迅速健康的发展及其专业化优势的充分发挥,并得到全社会的公认。这是我国保险市场、国际保险市场乃至我国保险中介业的神圣职责。其次,随着保险市场的开放,再保险业务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再保险业务的分出与分人和损失索赔案件也会不断增加。从某种意义上说,再保险是一种没有国界的保险,再保险合同关系的独到之处在于再保险人与原保险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较大,相互沟通不便,在再保险业务活动和索赔过程中,如果由再保险人亲自处理,成本较高;如果由原保险代理人处理,其真实性难以得到证实。而保险中介人的参与,既简便可行,又经济合算,这是国际保险市场所公认的。

5.为适应保险中介业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为保险中介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其一是要加大各保险公司的体制改革力度,转变业务经营观念,逐步将那些应由保险中介公司承办的业务剥离出来,加快保险公司集约化经营的步伐,以适应专业化经营和社会化分工的经济发展趋势,也为保险中介业的发展提供空间。其二是要充分发挥保险中介公司的专业化优势,扎扎实实做事,积极开创业务途径,设身处地为保险公司着想,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保险公司欢迎和接受中介公司,从而携手并进共同发展我国的保险事业。目前中介公司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保险公司的一些力不从心或比较难以开展的业务上,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三是要加强社会媒体的宣传,主要是通过保险中介公司的业绩介绍,提高保险中介公司的社会形象,使广大投保人、被投保人、受益人和保险公司都能够意识到,只有保险中介公司才是他们之间最好的桥梁,也是他们各自合法权益的最有力的维护者。此外,保险中介业良好发展空间的提供,更为倚重的是对保险市场发育比较完善的国家成功的保险中介制度经验的借鉴。

(一)美国保险中介制度核心内容介评。

1.美国保险中介制度管理机制。美国对保险中介的约束主要是通过各州的保险法律或法律中的特别规定、自律性规则和保险中介合同等来体现的。由于各州都有自己独立的立法权,因此,对保险中介人的立法管理,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均存在很大差异。保险中介人需要遵守的自律性守则包括:全国人寿保险协会职业道德守则、美国特许人寿保险经销商和特许金融顾问协会的职业道德守则,以及百万美元圆桌会议的职业道德守则等。美国采取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保险中介制度双重管理机制。联邦政府成立有全国保险专员协会(全国保险监督官协会)来对全国保险业务方面予以协调,协会下设保险规定信息系统,该系统在必要时为各州设计一些示范性法律及指导性建议来监管保险中介人,供各州采纳。州政府设有专门的监管机构,由保险监督官来对保险中介人进行直接的管理和监督。他们负责认定中介人必须具备的执业资格和条件,管理其销售行为,并对其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招揽续保的独占权力,并就其招揽的业务按保险种类及初保续保等分别从保险公司获取佣金。(3)保险代理人的罚则。对违反法律和其他准则的保险代理人所给予的处罚一般包括经济处罚和吊销执照。

3.美国的保险经纪制。美国的保险经纪人可分为销售财产意外险的经纪人和销售人寿保险的经纪人。美国一些州在法律上并不存在人寿保险经纪人,而在另一些州允许保险经纪人同时作为保险代理人,只有少数州保险经纪人是纯粹的经纪人。在美国寿险业中,“为一家以上公司推销保险的代理人”称为经纪人。财产意外中,当独立代理人领有15家以上公司代理的执照时,会被称为经纪人。其客户一般都是大工商企业。大多数州的法律要求保险经纪人要通过规定的资格考试,但资格考试的.难度存在明显差异。一些州为了保证经纪人掌握保险业务知识,规定申请者在资格考试之前必须完成一个正规的学习计划或修完一门课程。另一些州的考试较为容易,以致无需经过专门学习就能通过。美国各州对经纪人都有领取执照的规定。执照申请者必须符合职业素质和最低年龄的规定。保险经纪人违反保险法或其他法律时,各州法律对其均有处以经济处罚和吊销执照的规定。

4.美国保险中介制度评析。通过上文的介绍可知,美国采取了保险代理人与保险经纪人共存的独特的保险中介制度模式,并确立了以保险代理人为主体的中介制度体系。这与美国的中介制度环境是相适应的。美国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完善健全的保险市场,数量众多的保险公司以及它们提供的数量庞大、种类繁杂的保险商品,完备的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以及国民对规范化的代理服务的巨大偏好,为代理制在美国保险业的推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美国的代理制度是多层次、多种类的代理制,这为保险公司提供了多种销售方式选择。在美国,人寿保险主要依赖于专业代理制,而非寿险主要借助独立代理制,它们分别契合了这两种性质保险业务的特点,为保险公司拓展市场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保证代理制的有效运转及维护投保人的利益,美国强调保险公司对保险代理人行为的责任,重视加强保险公司对代理人的控制和管理,这样,又形成了保险公司管理代理人的总代理制、分公司制和直接报告制,供不同规模的保险公司选择使用,各种管理制下均存在有内容全面的代理合同,实行代理人权利与责任挂钩,以确保代理人行为的规范化。

另外,严格的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是美国保险中介制度的又一鲜明特征。

松散的社会结构使得美国没有统一的保险立法,只能通过各州立法及行业自律规则来对保险中介加以规范。尽管各州的中介制度约束性规则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均是从注册登记、资格保证、业务知识培训、职业道德培育、销售行为及客户保护等方面做出严格规定,要求中介人必须遵守。

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在保险中介制度实施的配合上是协调且顺畅的,州政府保险监督官负责对中介人行为的具体控制,而全国保险专员协会则负责信息的沟通及政策的协调,在此之外,再配合以行业自律,用较为温和的手段来管理中介人,它们共同保证了中介制度运行的高效性。

(二)美国保险中介制度的可借鉴之处。

1.保险中介人适当的业务分工。不同的保险中介人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有着各自特定的业务范围,业务分工得当,惟此才能保证保险中介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功能及效用。正因为如此,美国才在不同的业务领域选择运用不同的中介模式。如保险经纪制的作用主要体现于非寿险业务上,尤其是水险和大型综合型的财产意外险中,较少涉足寿险业务。而保险代理制的适用范围则较为广泛,可用于寿险及非寿险,可用于展业及理赔。但不同的代理制度也存在选择运用的问题。如人寿保险主要依赖于专业代理制,而非寿险则主要借助于独立代理制。代理制度在寿险与非寿险中的选择运用,对业务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3.严格的保险中介行为规范控制。对保险中介人行为规范进行控制,是为了保证保险中介人经营的合法化及维护客户利益。美国运用了以下措施:一是担保制度,即从事保险中介的个人或法人应有保证人提供的一定数额的资金作担保,或缴存保证金,或投保职业责任保险,以使其具备承担一定的民事赔偿责任的能力。二是反不正当营业行为制度,美国要求保险中介人在从业时必须保持最大诚信,禁止中介人讲不实之辞、不将重要事项告诉顾客、对合同内容不作全面陈述、妨碍或促使客户的正当申报或不实申报、促使客户作不正常的契约更换等行为的出现,以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保证保险市场的正常运转。三是客户投诉制度,美国设立了专门机构,接受保险公司、社会公众对保险中介人的查询和投诉,以对中介人日常行为进行全面监督。

4.完善的行业自律机制。行业自律是保险中介制度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美国设有相应的行业自律组织,如全国人寿保险协会、美国特许人寿保险经销商和特许金融顾问协会等,并十分注重运用这些自律组织来实现对中介人的管理。自律组织不仅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行业自律条例及守则从中介人的业务专业水平、销售职业道德、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来对其加以约束,而且负责对保险中介人从业资格的审查、考试的组织、佣金的管理及日常行为的监督。除此之外,还建立了保险中介人信息档案库,对保险中介人的执业情况进行全面记录,并接受社会公众对保险中介人的查询和投诉。

【参考文献】。

代理制度心得体会精选篇二

甲方:

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人才市场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甲乙双方经平等协商,签订如下协议:

一,乙方所聘用人才的人事关系,人事档案委托甲方代理。

二,甲方为乙方委托代理人员提供以下服务:人员调动,辞职录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接收,职称评定(确认),辞职,出国(境)政审,出具人事证明,人事档案管理及转递等。

三,乙方负责聘用人员在聘用期间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医疗,假期,专业培训及思想教育等。乙方与聘用人员的其他权利义务由其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具体约定。

四,乙方应确定一名专职或兼职人事管理人员负责人事业务工作。甲方对乙方的人事业务工作予以指导。

五,乙方按规定缴纳聘用人员人事代理服务费,标准每人每月20元整。经双方商定,同意委托银行采用同城专项收款结算方式,乙方按月划拨受聘人员人事代理服务费给甲方。

六,乙方与聘用人员解除劳动关系须提前一个月书面通知甲方并协助办理其人事关系转移手续。

七,乙方如遇停业,破产,解散等情况应妥善安置聘用人员,甲方协助办理聘用人员人事关系转移手续。

八,乙方每年工商年检后15日内须向甲方提供加盖单位公章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一份。

九,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

代理制度心得体会精选篇三

内容提要。

本文从代理权的权源入手引出缺乏代理权源但从保障人们对代理制度的依赖的角度又应予以承认的无权代理制度,然后分四个层面对表见代理制度进行论述。

二、分别从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角度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

三、司法实践中表见代理存在的几种基本情形。

四、从对本人,对行为人及相对人三个角度谈表见代理的效力。

通过对以上五个方面的论述,使表见代理制度呈现出了纵向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横向的法学理论。司法运用相交织的整体框架,力求使表见代理制度成为司法实践中一套取之可用的司法制度。

前言。

我国传统民法认为,代理行为是被代理人的行为,是被代理人的一种意思表示,在代理的诸要素中,代理权的授予是被代理人本人的意思表示。因此,无论是被代理承受代理行为法律效果还是第三人向被代理人主张的代理的法律效果都必须是以的合法存在代理权为唯一的依据。在现代民法理论上,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向第三人独立为意思表示,其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一种法律制度。这一制度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交易面日益拓展、许多民、商事行为主体因受年龄、健康状况、知识水平、时空条件等限制,很难事必躬亲的情况下产生的。代理法律关系涉及代理人、被代理人和第三人三方当事人,具有内部和外部两个法律关系,作为内部法律关系的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的基础法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外部法律关系是否有效以及效力是否及于被代理人的问题。作为代理权权源的基础法律关系有以下三种:一是基于法律规定,即法定代理的权源;二是基于人民法院或指定单位的指定,即指定代理的权源;三是基于被代理人的意思表示授予的代理权,即委托代理的权源。如不具备上述权源则为无权代理,无权代理在学理上分为狭义的无权代理和表见代理。无权代理原则上是无效的,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一概否认无权代理的效力是不科学的,将不利于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危害社会交易的安全,破坏人们对代理制度的信赖,因此肯定一部分符合表见代理条件的无权代理的效力是弥补上述不足的有效手段。本文将结合《民法通则》、《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及相关司法解释对表见代理制度进行简要论述。

一、表见代理制度的概念及立法目的历史沿革、立法目的。

表见代理是指代理人虽不具有代理权,但是具有代理关系的某些表面要件,并且这些表面要件足以使无过错的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由于表见代理中无权代理人的代理行为在客观上存在使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情况,且第三人有正当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因此可以向被代理人主张代理的效力。如被代理人知道代理人以其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而不作否认表示的,第三人便有理由相信代理人有代理权。因此该种附合表见代理条件的无权代理应是有效的。

表见代理属于无权代理的一种,依无权代理的处理原则,其行为后果应由无权代理的行为人和第三人共同承担。但是表见代理的起因与授权有关系,其“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代理权终止后”的前提都是有一定的授权,曾有授权或有使第三人相信有授权的情形,此时,授权人对表见代理行为的发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完全由善意第三人承担行为的后果是不符合民法的公平、诚实信用原则,更不利于当事人在市场活动中的交易安全。因此《民法》设定了表见代理制度,对特定情况下的无权代理行为予以了肯定,其目的便在于从立法上对民事主体已经取得的利益的民事行为予以法律保护,不使其归于无效,使各方当事人所实施的民事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切实维护双方已取得的新利益,维护代理制度的信用。进而切实维护民事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合法权益,鼓励民事法律行为,维护交易的安全。

表见代理制度始于19的德国民法,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民法典中,均未明文出现表见代理一词。表见代理是学理归纳所得。在我国民法理论上表见代理制度属无权代理的范畴,多年来一直未作为一项独立的制度在立法上予以承认,只是《民法通则》在立法时对无权代理的各种情形进行规定时,首次涉及到了表见代理,但并未单独设定表见代理的制度,只是在第六十六条第一款作了笼统的规定:“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实际上对无权代理并未予以划分,在立法上真正明确将无权代理划分为狭义的无权代理和表见代理的是的《合同法》,该法以第四十九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然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视为无效。”的规定具体的明确了表见代理制度。在《民法通则》的“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表见代理的情形进行了明确。从而通过《合同法》对表见代理制度的确认和明确,为审判实践中处理表见代理合同,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促进市场交易,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

表见代理兼具有权代理和无权代理的特点,其构成具代理制度中最复杂、争议最大的一环,学理上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有单一要件论和双重要件论两种说法,单一要件论认为,只要其具备使相对代理权存在的表象与理由这一要件,不管本人是否有过错,均构成表见代理,客观上须具有使相对人相信行为具有代理权的客观情况,主观上,相对人应为善意无过失,可见单一要件论中本人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但相对人故意或过失是这种无过错原则的例外,单一要件说的特点在于易于操作,只要审查相对人的表象与理由是否充分就可以认定是否构成表见代理,而不必严格审查在现实中很难认定的本人过错问题,双重要件说主张、除了具备表象与理由这一要件之外、还必须具备本人有过错且相对人无过错这一要件,即其成立必须具备两个要件。1、本人的过失行为使第三人确信代理人有代理权,所谓过失是指本应该预见而未避免,导致第三人确信代理人有代理权。2、第三人不知出不应知代理人无代理权,即如果第三人有错,相对人也有错,均不构成表见代理,与单一要件说不同的是,双重要件说中本人承担的是一种过错责任,本人在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不会无辜的牵扯到无代理权人与相对人之间的纠纷中去承担责任,对于这两种说法,笔者更倾向于单一要件说,因为单一要件说不仅能够全面概括表见代理的特征,更便于实践操作,且符合世界各国立法对表见代理范围日益扩大的发展趋势。结合对上述两种要件说的分析。加之表见代理属于无权代理的特点,笔者将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表见代理属于广义的无权代理,但因其发生有权代理的效力,因此,其需具备代理的表面要件(1)行为人须以本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并能够出示证明自己接受委托为本人办理某项事务的文件或声称为代理人,这是表见代理的基础要件。行为人可以是没有代理权的人,也可以是超越代理权的人,还可以是代理权已终止的人,但必须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行为的人,在这几种情况下,行为人其实不是代理人,只能是与被代理人即本人有一定关系的人,行为人在与相对人进行民事行为时,并没有合法的代理权源,但是他是基于与被代理人的一定关系,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的民事行为,并造成一定的表象使相对人认定其具有代理权,如果行为人与相对人进行的民事行为未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表见代理则无从谈起;(2)行为人一般应具备相应的民事行能力,在表见代理中,行为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各项民事活动,行为人需达到一定年龄、精神正常、具有意思表达能力,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相应的民事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3)无权代理人所为的行为不是违法行为,无权代理人以代理人的名义所为的民事行为除受代理规范调整外,还要受民事行为规范的调整,必须具备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标的要合法,标的合法并非指标的有法律依据,而是指标的不能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4)无权代理人所为的民事行为应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代理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只有代理人为被代理人实施的是能够产生民事权利义务的行为才能够成代理行为,才符合代理的表面要件,这种无权代理才能产生有权代理的效力。

(二)行为人无代理权,表见代理是无权代理的一种,成立表见代理的第一要件便是行为人无代理权,所说的无代理权是指行为人实施代理行为时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代理权已终止,否则,如果行为人对实施的行为拥有代理权则构成有权代理,便不会发生表见代理的问题。

(三)客观上须有足以使相对人相信行为人具有代理权的事实或理由,这是成立表见代理人的客观要件,这一要件是以行为人与本人之间存在某种事实上或法律上的联系为基础的,这种联系是否存在或是否足以使相对人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是要经过相对人的判断的,而相对人的判断要依客观标准,而非主观的,首先判断相对人的相信,并不按其自己的主观的感受为标准,而是按平常人的感受为标准;二是法律所要求的亦不是相对人的主观感受而是按客观的事实,即足以使相对人相信行为有有代理权的那些客观事实。例如,行为人持有单位的介绍信,盖有合同专用章或盖有公章的合同书等证明文件来证明自己有代理权;或代理人授权不明,使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有代理权,或被代理人在代理行为终止后没有及时通知相对人,或行为人与被代理人之间具有某种特定的关系,如亲属关系或劳动雇佣关系等,这些事实的具备才构成认定表见代理的客观依据,当然对于这些事实或理由相对人负有举证的责任,同时在审判实践中对表见代理的认定还有以下几种情况须注意:第一,对于盗用他人的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进行民商事行为的,不应认定为表见代理,但本人对此应提供有效证据予以证明,否则,就构成表见代理;第二,对于借用他人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为民商事行为的,因行为人与代理人行为的不合法性,也不能构成表见代理,行为的后果应由出借人与行为人负连带责任。

(四)相对人须为善意且无过失。这是表见代理成立的主观要件。善意且无过失是指相对人在与行为人实施民事行为时,在主观上应是善意的,且没有过失,善意的标准是指相对人不知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代理权已终止,而是根据被代理人与行为人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可以确定或推定行为人是被代理权的合法代理人,反之,如果相对人明知行为人的代理权有瑕疵而与之进行民商事行为,这在主观上就不具备善意,而不能构成表见代理,过失的标准就是指相对人应当知道行为人没有代理权,由于疏忽大意而失察未能了解知道,对于相对人恶意、存在过失而与行为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法律便没有予以保护的必要。因此不能构成表见代理,即不能产生有权代理的效力。

(五)、本人在裁判前对无权代理行为未予追认,无代理权人的代理行为在未被认定为表见代理前,首先构成无权代理,如果本人在代理行为发生后,对该无权代理行为进行追认,那么自然构成有权代理,也就没有必要浪费法律资源再审查其是否构成表见代理。

被代理人以自己的行为表示授予他人代理权,或者知道他人以其名义进行民事行为而不作反对表示,从而须对之负授权责任的表见代理。此种表见代理中的行为人自始没有代理权,但由于被代理人明示或默示的行为致使相对人确信行为人有代理权利而与之进行民事行为,被代理人应对相对人负授权责任,在审判实践中这种表见代理最常见,具体有如下几种情形:

1、被代理人以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示,声明授予他人代理权,但事实上并未授予,在这种情况下,被代理人的意思表示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被代理人对于自己的声明可以撤回,但是这种撤回需在相对人与行为人的民事活动成立之前有效的到达相对人,一般要求以与授权声明同样的方式作出。

2、被代理人知道他人以自己的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这里的他人在行为时实践上是无代理权的,被代理人在知道他人在无代理权的情况下以自己名义实施民事行为时,如表示承认,则等于授权与行为人代理权或事后追认,行为人的无权代理便转化为有权代理;如果表示否认则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狭义的无权代理,其行为结果由行为人自行负担,这是要说的是被代理人有明知他人以自己名义进行民事行为时既不承认,又不明确否认的情况,这时相对人因被代理人的态度而善意的相信行为人的行为是有权的代理而构成了表见代理,认定这种表见代理的关键在于被代理人是否“确知”,审判实践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定:(1)、有证据证明被代理人被告知;(2)、被代理人特定的行为说明其确知;(3)、从已知的证据中可推定其应知。

3、被代理人将其有代理权证明意义的文书印鉴交与他人,他人凭此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这里所说的文书印鉴指的是被代理人的印章、合同章、盖章的空白委托书、空白合同文书等。这些文书印鉴本身虽不是授权委托书,但其与被代理人有密切的联系,具有专用性,对代理权起着证明作用,善意相对人据此有理由相信持上述文书印鉴的民事行为人具有代理权,故他们之间的行为构成表见代理。

4、允许他人作为自己的分支机构进行活动,在联营活动中,一些牵头单位企业允许其他单位或个人以自己的“分公司”、“分厂”的名义进行活动,这些所谓的“分公司”、“分厂”又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善意的相对人不了解实际情况,被“分公司”、“分厂”的外部表象所蒙蔽,而与之这民事行为时,应成立表见代理。

(二)权限逾越型表见代理。行为人超越代理权范围实施代理行为,而被代理人又未作出相反的通知,相对人完全有可能认为行为人所表现出来的他所拥有的权利就是被代理人授予他的权利,从而与之进行民事法律行为的表见代理,如甲公司将介绍信及盖有公章的空白收据交给采购员乙,授权其采购二千斤棉花,而乙未按照约定,擅自又向丙采购了三千斤西瓜,在此种情况下根据甲提供给乙的文件,丙完全有理由相信乙所实施的行为为拥有甲的授权,同时因甲的授权不明是乙与丙行为的直接原因,故甲应承受乙行为的后果,不得以乙超过代理权限为抗辩理由。

(三)权限延续型表见代理。代理权被全部撤回,即因撤权人的行为造成足以令人相信行为人的代理权仍然存在的表象,而发生的表见代理,如甲委托乙为代理人与丙进行业务往来,一段时间后甲撤回了乙的代理权,并且未通知丙,而一直通过乙的代理与甲进行业务往来的丙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将乙作为甲的代理与之实施民事行为,则乙的代理行为构成了表见代理,甲应对乙的行为负民事责任,构成这种表见代理的条件是(1)代理人一度拥有有效的.代理权;(2)代理人后来丧失了代理权;(3)相对人出于善意而无过失的认为行为人有代理权。

表见代理的效力包括三个方面具体分为对本人效力,对行为人及相对人的效力。

(一)表见代理对于本人产生有权代理的效力,即在相对人与本人之间产生民事法律关系,本人应受表见代理人与相对人之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约束,依代理的外部法律关系,享有该行为设定的权利和履行该行为设定的义务,本人不得以行为人无代理权、超越代理权和代理权已终止为抗辩,亦不得以行为人有故意或过失为理由而拒绝承担表见代理的后果,也不得理由,以自己无过失为抗辩,而应严格适用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原则,承受表见代理人的后果。

(二)表见代理对相对人的效力:在表见代理中因相对人的善意和无过失且被代理人并未真正授权,其对该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拥有选择权,其既可主张无权代理,亦可主张成立表见代理,如果相对人认为向无权代理人追究责任对自己有利便可主张狭义的无权代理向无权代理人追究责任,如果认为该代理行为成立对自己有利,便可主张表见代理向被代理人主张权利,但笔者认为,这种选择权虽切实的维护了相对人的利益,保障了交易的安全,但如果不对相对人行使选择权的次数,时间加以限制,实践中也会产生很多弊端。首先,相对人通过选择可取得比有权代理还大的效益,变相鼓励相对人在交易中不认真审查代理权,如相对人与行为人之间的法律行为成立后,即对相对人不利,则相对人可终止该合同,主张狭义的无权代理而由行为人承担责任,然而既便在有权代理中相对人也不能依单方意思表示终止合同;再如表见代理的结果如对相对人有利,则相对人选择了由被代理人承担责任,但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相对人的经济计划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又发现由行为人承担责任对自己更为有利,便又主张狭义的无权代理,赋予相对人这种往复的选择权,不仅违反了民法的公正原则,同时也破坏了交易的秩序;其次是当法院对表见代理案件判决后,相对人发现由承担责任外的另一方承担责任对自己更为有利,便可能提出申诉或另行起诉,从而导致了法院对原判决的撤销,不仅浪费了司法资源,而且极不严肃;另外,狭义的无权代理与表见代理的诉讼当事人可能不同,无权代理诉讼中的当事人是相对人与无代理权人,而表见代理中的当事人则是相对人本人,案件审理过程中相对如第二次选择便涉及到诉讼主体裁的变化,影响案件的审限,并浪费司法资源,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应对相对人的选择权加以必要的限制。(1)法院在根据相对人的诉讼请求作出构成表见代理可构成狭义无权代理的生效判决后,相对人的选择权即应消灭。(2)规定相对人在一次诉讼中只能行使一次选择权,不能中途进行第二次选择,当事人在诉讼中想行使第二次选择,就必须先行撤诉后再另行起诉,只有这样才能在切实上对人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不使选择权滥用。

(三)表见代理对行为人的效力,表见代理产生有权代理的效力,依代理的外部法律关系,被代理人向相对人承担完责任后,可依代理的内部法律关系,向有过错的行为人即无权代理人追偿,根据《民法通则》第66条规定,无权代理行为本人不予追认的,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加之表见代理本身既为无权代理的一种类型,可见,行为人的责任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不以无代理权人有故意、过失为要件,属于一种无过失责任。因此无代理权人不能以无过错为由主张不承担责任,亦不能以具有授权表象为抗辩理由。另外,在相对人选择无权代理时,行为人亦不能通过主张表见代理来逃避自己责任。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发展,代理行为广泛的存在,而行为人是否享有代理权,以及其代理权的范围如何,法律并没有责成被代理人公示其代理人及其权限,行为的相对人往往只能凭借行为人所持有的授权委托书以及被代理人的某些行为来进行判断,如果相对判断失误,就存在一个无过失的善意相对人的信赖利益是否应受法律保护,无过失的被代理人是应当对行为人的无权代理行为向相对人承担责任的问题,如果善意相对人的利益得不到法律保护,与代理人进行民事活动的相对人就会失去安全感,从而影响代理制度的信用及效益,直至制约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效率,故通过保护善意相对人的利益,平衡被代理人与相对人之间的利益来维护代理制度的信用,保障市场经济的高效发展,便是设立表见代理制度的意义所在。

注释:

1、参见《黑龙江审判》第2期。

2、参见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指导用书《民法》第75页。

参考文献。

2、李仁玉编20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指导用书《民法》法律出版社年版。

3、王利明崔建远主编《合同法》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4、马原主编《中国民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版。

5、郭明瑞王轶主编《合同法新论公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版。

6、《人民法院报》月20日闫俊奎著《表见代理中相对的选择权》。

7、《中法网》1月8日王清镇著《对表见代理的结构理性分析》。

8、《甘肃政法学院报》191月李文柱著《论表见代理》。

9、童兆洪吕雪梅主编《经济纠纷诉讼与审理1338问》人民法院出版社1994年版。

10、经济、民事司法解释新编编辑组主编《经济、民事司法解释新编》版。

11、胡黄太云宋海波主编《民事法律适用手册》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

代理制度心得体会精选篇四

目的:

正常情况下,一个岗位设立两个代理人员,分别为第一代理人和第二代理人; 代理人的产生本着自愿产生,相互协作,工作内容性质相同或相近优先的原则; 代理人确定后,经车间或班组领导审核同意后将其张贴于办公室公告墙上,便于观看,格式如下:

被代理人责任义务说明: 

1、被代理人在日常工作时需将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流程与代理人作必要的培训,使被代理人清楚其职责范围内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

2、被代理人临时外出时需向代理人作简短交接,并将外出期间未完成的工作与代理人交接清楚,并告知外出地点和返回时间,保持与代理人通讯的畅通,如外出时间有变化需告知被代理人。

3、被代理人请假时,需将近期内未完成的工作列出明细表,并注明需完成的.日期及相应的外单位接口人姓名及联系方式交与代理人,并请代理人在请假卡的代理人栏中签字确认。

代理人权力义务说明:

1、代理人有权在代理期间执行被代理人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主动完成被代理的日常工作,并对代理期间所做的工作承担相应责任。

2、代理人有义务将代理期间内的工作内容作记录,以便于被代理人返回时交接,未完成的工作要注明追踪明细。

3、代理人有权知道被代理人出外的目的地,返回时间。

4、代理人在明确代理期间的工作内容后,需在请假卡的代理人一栏中签字明确。

代理制度心得体会精选篇五

《行政复议法》是在《行政复议条例》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它既对近十年来行政复议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完善,也在行政监督与救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突破。与复议条例相比较,行政复议法在四个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和新突破:行政复议原则更加全面、准确;行政复议范围明显扩大;行政复议程序更加便民、公正、合理;进一步强化行政复议的法律责任。这些进展和突破对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制度,改革行政诉讼制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代理制度心得体会精选篇六

在中国保险理赔制度变迁过程中,路径依赖现象客观存在并产生了较大影响力。中国保险理赔制度变迁十年的历程,对我们具有以下启示:

第一,未能形成有效的收益递增机制是导致中国保险理赔非绩效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为:(1)我国保险公估公司的初始成本投资少,其硬件投资和对保险公估的人力资源投资部极少,因而保险公估业务质量难以达到社会公众的预期值,导致无论其内部经济还是外部经济均未达到预期的收益递增的目标函数;(2)未能有效地掌握保险公估制度安排所应提供的获利机会,这是由我国现有的保险公估行业对国际通行的保险公估惯例的学习效应较差所致。截止上半年,我国尚未批准一家规范的保险公估公司,保险公估人员不足100人;保险公估业务不规范,其业务大都来自保险公司,在保险公估实践中容易偏袒保险公司一方。而保险理赔制度变迁的速度是保险公估惯例学习速度的函数,学习速度又取决于保险公估人(公估行)的预期回报率。由于信息分割,市场不完全现象严重,导致其学习的预期回报率较低。(3)协调效应差。所谓协调效应是指适应新的制度而产生的组织与其他组织缔约,以及具有互利性的组织产生与对新制度的进一步投资而获得的效应。现实中,我国保险公估公司与政府、保险公司、投保人之间很难相互协调,表现为保险公估企业政企不分、多头管理,保险公估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不到社会公众(包括保险公司、投保人和保险监管部门)的有效承认,因而近十年来一直处于“地下状态”。保险公估公司既得不到保险监管部门的积极支持,又由于利益分配的矛盾,在保险市场中受到保险公司的极大牵制;同时,还由于在保险公估的实际操作中偏袒保险公司,因而失去投保人的信任。(4)缺乏有效的适应性预期。现行的保险公估制度受到我国传统的“低文本文化”和保险业系统的利益分配格局的影响,增加了这项制度持久下去的不确定性。上述四种状况使得我国保险理赔制度在变迁过程中,保险公估制度安排潜在的收益递增机制未能有效地显现出来,因而在与非中介理赔制度安排(保险人自行理赔方式)的动态博弈中没有显示出其应有的制度优势,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保险理赔制度变迁路径的自我强化机制。

第二,交易费用的大量存在是引致中国保险理赔非绩效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威廉姆森把交易费用要素细分为机会主义、人的有限理性、资产专有性和不确定性等四种。在我国保险理赔制度安排由保险人自行理赔向保险公估转变的过程中,交易费用的四个要素均广泛地存在着。保险公估人、保险人受到理性的限制,在保险理赔业务中机会主义倾向严重;加之由保险公估公司自身的信誉和业务质量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确定性,导致保险公司理赔资源的资产专用性很强,机会成本和利益冲突很大,其协调成本很高。因而其理赔分工的理论效率受到高协调成本的严重制约,保险公估制度安排在中国现实的制度环境下难以得到广泛的推行。中国保险理赔制度变迁出现了闭锁状态,非绩效的保险人自行理赔制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这种无绩效的制度变迁路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持续下去,除非存在某种机制能有效地克服社会成员对传统理赔方式的路径依赖。

第三,中国保险理赔非绩效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是利益因素。自1980年中国保险业恢复以来,中国保险理赔的初始阶段便选择了现在看来是无效的保险人自行理赔制,尽管存在着非独立性和不公正、不公平等重大缺陷,损害了投保人的利益,抑制了潜在投保人的保险需求,但由于在传统的保险人自行理赔制中已经形成了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保险公司),他们力求巩固现有保险理赔制,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即便是新的保险公估制度较之现有的保险人自行理赔制更有效率。换言之,初始的制度选择强化了现存保险理赔制度的刺激和惯性,使非绩效的中国保险理赔制度变迁陷入了锁定状态。

路径依赖分析框架尽管对中国保险理赔非绩效制度变迁的历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这种研究范式忽视了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差异;过分强调“正反馈机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从而无法正确处理社会系统中的各种利益冲突对制度变迁主导性的影响,也无法真正把握制度变迁的源动力;其应用范围仅限于熊彼特式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而我国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不完全,极大地制约了民间创新主体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及其经济绩效,因而路径依赖分析框架对中国保险理赔制度变迁的路径解释适应范围有限,尤其难以回答中国保险理赔制度变迁如何退出无效的路径依赖从而步入有效的路径依赖的问题。而这正是当前中国保险理赔制度变迁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

(二)。

上述路径依赖分析框架在本质上仍是一个短期分析框架,不能在若干路径依赖的制度变迁的基础上,长期、动态地把握制度变迁的历史规律,尤其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的严重利益分配和利益冲突问题;对退出闭锁的处理也显得无能为力,对于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也未加考虑。因而需要引入新的研究范式,以便对制度变迁尤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变迁演进过程和演进方向,进行合乎规律的历史考察。

演进经济学正在受到经济学家们的青睐,并将成为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在众多社会演进理论中,斯密―杨格―杨小铠―哈耶克的社会市场演进理论重新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注意,尤其是哈耶克以社会秩序二元观为基础的社会演进理论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研究范式对于考察中国本土的有关制度变迁的演进过程及趋势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哈耶克的社会秩序二元观(自发秩序和人造秩序)是建立在规则(亦即人们自愿遵守的共同知识的集合)基础之上的。规则又分为内部规则和外部规则。前者指由分散的个体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社会交往中自发形成的彼此认同的规则;它内生于人们的行为过程中,帮助社会成员正确预期他人可能的行动,从而大大减少人们交往的不确定性。后者则是指由特定的组织(如政府)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强制他人服从的规则,并外在于人们的行为过程中。给定不同的环境条件,个人与内部规则之间、个人与特定组织之间、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之间,时而在利益冲突和竞争机制作用下相互制约,时而又在利益协调和合作中相互促进;而作为整体的社会秩序就是在这两者之间的冲突与协调中,通过互动使得市场自发秩序和政府人造秩序相互交织、共同作用进而得以逐步演进的。

哈耶克的内部规则类似于非正式规则,外部规则类似于正式规则,因此哈耶克的社会演进过程其实就是非正式规则之间、正式规则之间以及非正式规则与正式规则之间,基于个人、特定组织以及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动态中通过各种制度(规则)的市场竞争,不断地从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转化,在互动中达到非正式规则与正式规则、人造秩序与自发秩序的协调。最终型构出以类合作为基础的自发扩展秩序以及其制度演进的市场化过程。当然,其制度演进的市场化过程不可能排除政府的干预,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更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政府可以修正由于人们的无知可能导致的错误选择以及个人对传统依赖导致的内部规则的“锁定效应”。哈耶克对此也作了明确的说明:“在大多数场合,为了确使那些规则得到遵守,我们称之为政府的那种组织却是不可或缺的。政府的这一特殊功能有点像工厂维修队的功能,因为它的目的并不在于提供任何特。

定的服务项目或公民消费的产品,而毋宁在于确使那个调整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机制得以正常运转。”在哈耶克看来,政府的作用不是直接介入,而是提供制度基础服务。中国体制改革的发展史表明,制度变迁过程实质上是一部以市场当事人社会博弈的内部规则的自发演化为主导,政府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刻意型构的外部规则渐次退出的制度市场演进格局的历史。

上述制度演进思想和结论,对于研究中国保险理赔制度变迁的演进过程和演进趋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是从整体上讲,中国有效保险理赔制度变迁的演进过程为:社会成员(投保人、保险人、保险公估人)出于利益冲突通过制度的市场竞争以形成有效的内部规则,社会成员和政府组织(各级政府、保监会)之间通过平等的交易进行互惠性制度变迁使自发的内部规则和外部规则(保险公估制度)激励相容,使得有效的保险理赔制度在上述内部规则和外部规则之间的'动态市场博弈中得以逐步建立起来。其演进趋势将是以社会成员内部规则的自发深化为主导,政府外部规则渐次退出的制度市场演进格局。这是因为:(1)政府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自身的利益等价于社会福利,因而选择对自身有利的外部规则(保险公估制度)必然也有利于社会福利改进。但政府社会知识的局限性,往往造成政府的选择常常并不符合中国当前的现实环境,导致社会成员的不满;(2)社会成员和政府组织之间的对立反而可能阻碍有效内部规则的自发演化,并损害社会福利;(3)政府外部规则和内部规则之间的磨擦,加大了有效保险理赔制度演进的社会成本;(4)政府与社会成员只有通过平等的市场竞争在内外规则的动态博弈中自发型构出有效的共同规则,才能既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愿望,又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福利。

二是在当前我国保险理赔制度变迁的初始阶段,为克服现阶段社会成员对传统非绩效的保险人自行理赔制度安排形成的路径依赖,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具体表现在:(1)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独立、公平、公正的保险公估人制度安排的意识形态的教育投资。因为成功的意识形态是人力资本,它在人的有限理性条件下,能有效地克服机会主义倾向,减少环境以及人的不确定性,同时也能有效地避免“搭便车”问题;(2)为保证保险公估制度在与保险人自行理赔制度的竞争中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应提供有效的制度环境基础,如给保险公估人以明确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解决现有保险公估企业中政企不分和产权模糊问题、建立有效的保险公估人市场准入以及退出机制、加强对保险公估企业的监管和行业自律;(3)积极启动学习机制,推进内部规则处于锁定状态的中西部地区及企业与已形成有效内部规则的东部沿海地区及企业的社会交流,消除内部规则的区际差异,使保险公估制度的外部规则与内部规则在更广的地区和较高的水平上达到兼容,在内部规则(非正式规则)基础上形成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之间、非正式规则与正式规则之间互动的强化机制和新的收益递增机制,推动我国有效的保险公估制度变迁的整体演进。

三是政府在中国保险理赔制度变迁中的历史定位,首先是短期性的,随着其基础性制度条件的建立和完善应逐步退出;其次是辅助性的,政府不能充当运动员的角色,而只能定位于裁判员的角色,这是由中国保险理赔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本质所决定的。

从上述分析看来,中国保险理赔制度变迁无论是演进过程还是演进趋势,都将遵循市场化的演进规律。

【参考文献】。

[1][美]d・诺斯.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中文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2][奥]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中文版)[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

[3][奥]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4]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5]刘元春.论路径依赖分析框架[j].理论经济学,1999,(3).

[6]周业安.中国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j].经济研究,2000.(5).

代理制度心得体会精选篇七

(邵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邵人编字〔1992〕78号”批准成立)。

乙方:身份证号码:

根据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人发118号)以及《湖南省人事代理暂行办法》(湘人发[]106号)等文件精神,甲方同意接受乙方委托,代为管理乙方的人事关系及人事档案。经双方共同协商,签订如下合同。

第一条甲方责任。

(一)负责办理乙方的人事关系及人事档案接转手续,按规定将有关材料收集归档,出具以档案资料为依据的有关证明材料,并确保档案安全。

(二)负责按规定为乙方办理转正定级、计算工龄、调整档案工资、出国政审;根据乙方的申请向职称部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根据乙方申请代办社会保险开户、缴费手续。

(三)根据乙方要求,按规定为其代办人事关系、党(团)组织关系的转移手续。

(四)办理其它有关委托人事管理事宜。

第二条乙方责任。

(一)负责移交或协助移交完整的.人事档案、并及时提供应该归并从事档案的有关书面材料。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应填报一份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表,上述材料须经服务单位签署意见。需要晋升职称的于每年4月份来甲方处申报。

(二)乙方属党(团)员身份的应积极参加流动人员党(团)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按时缴纳党(团费)。

(三)及时向甲方缴纳人事代理服务费。每年人事代理费300元。自合同签订之日起一次***清委托管理期内的人事代理服务费。若本合同延续,乙方须办理续签手续,并在合同延续生效之日起按年度缴纳人事代理服务费,逾期两年未交费者,甲方有权终止执行合同,并将档案封存;日后乙方办理有关事宜,须向男方一次性补交所欠费用。办理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应一次***纳三年以上的人事代理服务费;出国定居人员应一次***纳五年以上的人事代理服务费。

(四)委托管理期内社会养老保险、医疗、失业保险和病残、伤亡等待遇均按国家、省有关政策规定办理,甲方不承担责任,也不负责乙方失业期间的一切劳保福利待遇。

(五)乙方如需转移人事关系、党(团)组织关系和人事档案,须持接收单位的正式商调函和调动通知来甲方处办理有关手续。

(六)甲方不承担乙方的工作安排,不负责其法律控诉讼事宜。

第三条男方双方无行政隶属关系,人事档案转出后本合同终止。

第四条乙方委托甲方代为管理人事关系及人事档案的期限暂定为年(从年月日至年月日止),期满后若乙方未办理人事关系及人事档案转移手续,则视为乙方继续委托甲方管理,本合同自动延续。

第五条因乙方原因,其档案暂未交至甲方,乙方承诺于年月日之前将其档案送交甲方。若乙方逾期未将档案交至甲方,甲方不履行本合同。

第六条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签章:乙方(或乙方代理人)签章:

电话:

年月日年月日。

续签记录。

续签服务时间续签人签字人才服务中心公章。

――――――。

――――――。

编辑。

代理制度心得体会精选篇八

4)编辑出版土地登记代理的书刊、资料,提供信息服务;

5)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会员的意见和要求,保证会员的合法权益;

6)班里土地登记代理管理部门委托的其他事项。

一、土地登记代理机构

土地登记代理机构是指为委托人提供土地登记咨询和代理服务的中介组织,即指符合执业条件,并依法设立,从事土地登记代理活动的公司、合伙机构、个人独资机构。另外,境内外土地登记代理机构在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也可以以自己的名义独立经营土地登记代理业务。

二、土地登记代理机构的设立与注销

(一)土地登记代理机构的设立

由于我国对土地登记代理机构的设立条件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章第五十七条,对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设立的条件确定土地登记代理机构的设立应具备:

(1)有自己的名称和组织机构;

(2)有固定的服务场所;

(3)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4)有足够数量的专业人员;

(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土地登记代理机构的设立还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合伙机构法、个人独资机构法、中外合作经营机构法、中外合资经营机构法、外商独资经营机构法等法律法规及其实施细则和工商登记的规定。

设立土地登记代理机构的执业人员的条件,应当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后,再办理工商登记。设立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从事土地登记代理活动的机构,应当符合所在地有关管理部门的规定。

(二)土地登记代理机构的分支机构的设立

国内土地登记代理机构可以根据业务需要,也可在国内其他区域或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从事土地登记代理业务。分支机构应有一定的经营资金和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登记代理人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数量达到规定的要求。分支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土地登记代理机构对其分支机构解散后尚未清偿的债务承担责任。

外国土地登记代理机构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分支机构,从事土地登记代理业务。分支机构应有一定的经营资金和一定数量的中国政府承认的并允许其在国内执业的从业人员,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登记代理人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数量达到规定的要求。其分支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外国土地登记代理机构对其在中国境内的分支机构的债务承担责任。设立分支机构也应经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和工商登记,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工商登记管理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土地登记代理机构和分支机构的注销

土地登记代理机构和分支机构的注销,标志着其主体资格的终止。注销后的土地登记代理机构不再有资格从事土地登记代理业务,注销时尚未完成的土地登记代理业务应与委托当事人协商处理,可以转由他人代为完成,可以终止合同赔偿损失,在符合法规的前提下,经当事人约定,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土地登记代理机构和分支机构的备案证书被撤消后,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土地登记代理机构和分支机构歇业或因其他原因终止代理活动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后的规定期限内向原办理登记备案手续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注销手续。

代理制度心得体会精选篇九

2.保险市场规范、成熟的标志,是保险业集约化经营的程度,而集约化经营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保险公司与中介公司之间业务的分工。在保险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国家的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主要承担核保、核赔和业务管理等保险业务的经营活动,而将承保业务交由保险代理人或保险经纪人办理,理赔案件的处理则交由保险公估人办理,从而提高了保险经营的效益。

3.我国保险中介市场正处于发展初期,各种中介机构发展很不平衡。随着保险事业的发展,过去那种单纯依靠保险公司办理全部保险业务的弊端已日渐显露。例如:保险诈骗案件屡屡发生,致使被保险人利益受损,保险人经营费用不断加大,保险的社会声望受到影响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进而逐步实现集约化经营,除了加强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提高社会保险意识之外,必须充分发挥保险中介公司的作用。应大力发展保险中介机构,以求保险主体之间尽快达到总量平衡,从而促进保险公司能够深化内部经营体制的改革,尽快摆脱力不从心的业务局面,进而提高服务质量,降低保险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加快迈向集约化经营的步伐。

保险中介在保险市场上作用的发挥,是由其在专业技术服务、保险信息沟通、风险管理咨询等诸方面的功能所决定的。专业技术服务功能可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专业技术。在保险中介公司中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专家技术人员,能够弥补保险公司存在的人员与技术不足的问题,二是保险合同。保险合同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经济合同,非一般社会公众所能理解,在保险合同双方发生争议时,由保险中介人出面,不仅能解决专业术语和条款上的疑难问题,而且容易缓解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三是协商洽谈。由于保险合同双方在保险的全过程中存在着利益矛盾,意见分歧在所难免。由于保险中介公司的介入,能够提供具有公正性和权威性的资证,供保险双方或法院裁决时参考,有利于矛盾的化解和消除。保险信息沟通功能,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保险市场中,建立保险中介制度,并利用其专业优势,为保险合同双方提供信息服务,是加强保险合同双方的信息沟通,协调保险合同双方的关系,促进保险经济关系良性发展的最佳选择。风险管理咨询功能,是指保险中介公司凭借其专业技术和专家网络优势,为社会公众提供风险评估、防灾防损等风险管理咨询服务,这种特殊性的专业技术优势,使保险中介公司在保险市场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1][2][3][4]。

代理制度心得体会精选篇十

委托方:(以下简称甲方)。

受委托方:(以下简称乙方)。

因纠纷一案,甲方自愿委托乙方全权处理此案,甲、乙双方经平等自愿协商,特达成如下代理协议,以资共同遵守:

一、甲方委托乙方代办的全部事宜(包括诉讼方式和非诉讼方式)。

二、甲方必须及时为乙方出具所需的所有相关手续,并须以书面形式向乙方全面、真实陈述本案的基本事实。乙方接受委托后,如发现甲方捏造事实、弄虚作假,有权终止本代理合同。

三、乙方必须勤勉尽责,维护甲方合法权益,保守甲方的商业秘密和隐私。

四、本合同生效后,除依法律规定或本合同约定终止外,任何一方不得擅自终止本合同的履行。

五、甲方委托乙方的代理权限为:

代为取证、提起诉讼、调解、执行并收取执行款;代为谈判、签订和解协议或还款协议、收取欠款;代为以其他非诉讼方式处理委托事项。

六、本合同有效期内,甲方未经乙方书面同意,不得自行与丙方及本案其他当事人协商处理所委托事宜,或擅自委托其他代理人办理本合同所约定委托事宜。如甲方违反本条约定,视为乙方已全面完成所委托事项,乙方有权按%向甲方收取代理费。乙方必须维护甲方利益,保证甲方债权诉讼时效的延续性,否则,乙方应当赔偿甲方的实际经济损失(赔偿金额不超过欠款金额的30%)。因甲方自身原因导致超过诉讼时效的,乙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七、代理费支付方式:

1、甲方签订合同时不需向乙方支付任何费用。乙方为完成本代理事项所需的所有费用(包括诉讼费、差旅费、保全费及其他诉讼、非诉讼费用)均由乙方垫支。

2、乙方代甲方收回丙方所欠货款后,甲方应在收到每一笔欠款后三日内按所收回欠款金额的%以现金或转帐方式向乙方支付代理费。

八、本合同有效期限自生效之日起至本合同委托事宜终结止。

九、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即生效。

十、本合同一式三份,甲方执一份,乙方执二份。

甲方:乙方: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

年月日年月日。

7.解除委托代理合同通知书。

8.法律服务委托协议范本。

代理制度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一

引导语:代理法律上指以他人的名义,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对被代理人直接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建建设工程代理制度相关考点,欢迎参考!

1.代理的定义

2.代理的种类及代理行为的终止

3.转托他人代理、无权代理、表见代理、默示授权

4.代理中涉及的不当或违法行为的责任承担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代理涉及三方当事人,即被代理人、代理人和代理关系所涉及的第三人。

(一)代理人必须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实施代理行为

代理人实施代理行为时有独立进行意思表示的权利

(二)代理人应该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代理行为

(三)代理行为必须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四)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归属于被代理人

代理包括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委托代理按照被代理人的委托行使代理权。

法定代理是指根据法律的规定而发生的代理。例如,《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指定代理是根据人民法院或有关单位的指定而发生的代理,常发生在诉讼中。例如,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7条规定, 在诉讼中,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事先没 有确定监护人的,可以由有监护资格的人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在他们之间指定诉讼中的法定代理人。

代理制度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二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xx????(以下简称乙方)。

甲方就其所承包的____________________起诉___________________一案,甲方决定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该案委托乙方律师进行风险代理,经双方协商一致,订立以下条款,以资共同遵守:

一、乙方接受甲方的委托,指派xxx律师、xxx律师、xxx律师为甲方一、二审阶段的风险诉讼代理人。

二、乙方律师须认真负责保护甲方合法利益,切实履行代理义务,并严格遵守律师职业道德。

三、甲方必须全面真实地向乙方律师叙述案情,提供本案有关证据和相关材料;乙方接受委托后,如发现甲方虚构或隐瞒事实,有权终止代理,并视为代理目的的实现,依约向甲方收取费用。

四、甲方委托乙方的代理权限:

1.甲方委托乙方为本案诉讼全过程的代理人。

2.乙方律师代理权限:见授权委托书。

1.甲方支付乙方的代理费用为人民币xxxxx元整(此款不包括乙方应交的诉讼费,财产保全费以及案件执行费等),甲方在本案件执行完毕之日起三天内支付全部代理费。

2.诉讼过程中,乙方不另收取其他任何费用(法院在诉讼过程中正常收取的诉讼费、评估鉴定费、实际执行费等相关费用除外)。

3.乙方承诺甲方在此案中胜诉并使判决书所确定之款项得到有效执行,甲方全额支付约定的代理费。

4、若乙方未能实现上述承诺导致甲方败诉,则乙方将不收取所约定的代理费。

六、在本案诉讼过程中,甲方如与对方当事人和解,并按和解内容执行的,乙方有权要求甲方依本合同约定支付风险代理费。

七、在本代理合同有效期限内,甲方不得单方解除合同,否则视为乙方全部代理义务完成,甲方须按诉讼请求额向乙方支付相应费用。

八、甲方未按本合同约定支付乙方代理费的,甲方须按乙方应得代理费用承担每日xx的违约金。

九、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至本案审理并执行终结止。

十、本合同发生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由xx仲裁委仲裁。

甲方:?????????????乙方:xx。

20xx年xx月x日?????????20xx年xx月x日。

注:本合同一式二份,甲方、乙方均各持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代理制度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三

甲方(委托人):

乙方(受托人):

本协议书是甲、乙双方对所签订的号《聘请律师服务合同》第五条有关风险代理和收费的内容的补充约定,本协议书签订后,上述合同第五条的内容按以下约定执行:

一、甲方提出并要求乙方对其委托的案件或事务实行风险代理,乙方审查其符合本协议书第二条后接受风险代理。

二、风险代理范围仅限民事案件或事务,且下列情形除外:(一)婚姻、继承案件;。

(二)请求社保或低保待遇;(三)请求赡养、抚养、扶养、抚恤、救济、工伤赔偿等费用;(四)请求劳动报酬。超出本条范围的风险代理无效。

(一)律师费的收取比例为合同标的金额的30%,即人民币(大写);。

(二)诉讼费、仲裁费、鉴定费、查档费等其他单位的收费不属律师费,甲方自付。

(三)律师办案所需的通信、交通、食宿、复印等费用不属律师费,由甲方另付。

(四)收费方式,双方协商一致选择以下第种方式执行:

2、律师承担风险方式:本协议书签订时甲方无需支付乙方律师费,仅需支付办案费用人民币(大写),律师费在以下第()项规定的时间收取:

(1)在案件胜诉或委托事务完成后收取;。

(2)按照办理进度分阶段收取,具体进度及相应阶段收费双方另行协商并制作《分阶段收费表》。

四、若甲方违反本协议书第三条的规定,经乙方书面催告仍不纠正的,本协议自动解除,双方委托关系按《聘请律师服务合同》非风险代理的规定履行。

五、本合同一式两份,经双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

甲方(公章):_________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代理制度心得体会精选篇十四

在中国保险理赔制度变迁过程中,路径依赖现象客观存在并产生了较大影响力。中国保险理赔制度变迁十年的历程,对我们具有以下启示:

第一,未能形成有效的收益递增机制是导致中国保险理赔非绩效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为:(1)我国保险公估公司的初始成本投资少,其硬件投资和对保险公估的人力资源投资部极少,因而保险公估业务质量难以达到社会公众的预期值,导致无论其内部经济还是外部经济均未达到预期的收益递增的目标函数;(2)未能有效地掌握保险公估制度安排所应提供的获利机会,这是由我国现有的保险公估行业对国际通行的保险公估惯例的学习效应较差所致。截止2001年上半年,我国尚未批准一家规范的保险公估公司,保险公估人员不足100人;保险公估业务不规范,其业务大都来自保险公司,在保险公估实践中容易偏袒保险公司一方。而保险理赔制度变迁的速度是保险公估惯例学习速度的函数,学习速度又取决于保险公估人(公估行)的预期回报率。由于信息分割,市场不完全现象严重,导致其学习的预期回报率较低。(3)协调效应差。所谓协调效应是指适应新的制度而产生的组织与其他组织缔约,以及具有互利性的组织产生与对新制度的进一步投资而获得的效应。现实中,我国保险公估公司与政府、保险公司、投保人之间很难相互协调,表现为保险公估企业政企不分、多头管理,保险公估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不到社会公众(包括保险公司、投保人和保险监管部门)的有效承认,因而近十年来一直处于“地下状态”。保险公估公司既得不到保险监管部门的积极支持,又由于利益分配的矛盾,在保险市场中受到保险公司的极大牵制;同时,还由于在保险公估的实际操作中偏袒保险公司,因而失去投保人的信任。(4)缺乏有效的适应性预期。现行的保险公估制度受到我国传统的“低文本文化”和保险业系统的利益分配格局的影响,增加了这项制度持久下去的不确定性。上述四种状况使得我国保险理赔制度在变迁过程中,保险公估制度安排潜在的收益递增机制未能有效地显现出来,因而在与非中介理赔制度安排(保险人自行理赔方式)的动态博弈中没有显示出其应有的制度优势,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保险理赔制度变迁路径的自我强化机制。

第二,交易费用的大量存在是引致中国保险理赔非绩效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威廉姆森把交易费用要素细分为机会主义、人的有限理性、资产专有性和不确定性等四种。在我国保险理赔制度安排由保险人自行理赔向保险公估转变的过程中,交易费用的四个要素均广泛地存在着。保险公估人、保险人受到理性的限制,在保险理赔业务中机会主义倾向严重;加之由保险公估公司自身的'信誉和业务质量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确定性,导致保险公司理赔资源的资产专用性很强,机会成本和利益冲突很大,其协调成本很高。因而其理赔分工的理论效率受到高协调成本的严重制约,保险公估制度安排在中国现实的制度环境下难以得到广泛的推行。中国保险理赔制度变迁出现了闭锁状态,非绩效的保险人自行理赔制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这种无绩效的制度变迁路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持续下去,除非存在某种机制能有效地克服社会成员对传统理赔方式的路径依赖。

[1][2][3]。

代理制度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五

摘要:在锅炉运行中,燃烧所产生的烟气需经引风机及时的排入大气中。如果排出炉膛的烟气量等于燃烧产生的烟气量,则进出炉膛的物质保持平衡,否则炉膛风压就要发生变化。倒如,在吸风量未增加时,增时送风量,就会使炉膛出现正压。

关键词:炉内燃烧,工业,工程。

运行中即使在送、引风调节挡板开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燃烧工况总有小量的变动,故炉膛风压也总是脉动的,反映在炉膛风压表上就是其指针经常在控制的左右轻微晃动。当燃烧不稳时,炉膛风压将产生强列的脉动,炉膛风压表的指针也相应作大幅度的剧烈晃动。此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灭火的预兆。这时,必须加强监视表计变化和检查炉内燃烧情况,分析原因,并及时地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处理。

在烟气流经烟道及各受热面时,将会有各种阻力产生,这些阻力是由引风机的压头来克服的;同时,由于受热面和烟道是处于引风机的进口侧,因此,沿着烟气流程烟道内的负压是逐渐增大的。烟气流动时产生的阻力大小与阻力系数、烟气重度成正比,并与烟气流速的平方成正比。因此,沿着烟气流程烟道内的负压是逐渐增大的。

烟气流动时产生的阻力大小与阻力系数、烟气重度成正比,并与烟气流速的平方成正比。因此,当锅炉负荷、燃料和风量发生改变时,随着烟气流速的改变,负压也相应的改变。故在不同负荷下,锅炉各部分烟道内的烟气压力是不相同的。锅炉负荷增加,烟道各部分负压也相应增大;反之,各部分负压则相应减小。当受热面管束发生结渣、积灰以至于局部堵塞时,由于通道减小,烟气流速增加,使烟气流经该部分管束产生的阻力较大,于是出口负压值及其压差就相应要增大。因此,监视烟道工况,不仅需对各处烟温,而且还需对烟道各处的负压变化情况,给予必要的注意。

在正常情况下,炉膛风压和各部分烟道的负压都有大致的变化范围。因此,运行中如发现它们的指示值有不正常的变化时,即应进行分析,检查原因,以便及时处理。

燃料量的调节是燃烧调节的重要一环。不同的燃烧设备和不同的燃料种类,燃料量的调节方法也各不相同。

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的特点之一是制粉系统运行工况变化与锅炉负荷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当锅炉负荷发生变化时,需要调节进入炉内的燃料量,它通过投入(或停止)喷燃器只数或改变给粉机转数、调节给粉机下粉挡板开度来实现的。当锅炉负荷变化较小时,只需改变给粉机转速就可以达到调节的目的;改变给粉机的转数是通过平型控制器的加减完成的。当锅炉负荷变化较大时,用改变给粉机的转数不能满足调节幅度的要求,则在不破坏内燃工况的前提下,可先以投、停给粉机只数进行调节,而后再调节给粉机转数,弥补调节幅度大的矛盾。若上述手段仍不能满足调节需要时,可用调节给粉机挡板开度的方法加以辅助调节。

投、停喷燃器(相应的给粉机)运行方式的调节,由于喷燃器布置方式和类型的不同,投运方式也不相同。当需投入备用的喷燃器和给粉机时,应先开启一次风门至所需开度,对一次风管进行吹扫;待风压正常时启动给粉机给粉,并开启喷燃器助燃的二次风,观察着火情况是否正常。反之,在停用喷燃器时,则先停给粉机并关闭二次风,一次风吹扫数分钟后再关闭,以防一次风管内煤分沉积。为防止停用的喷燃器受热烧坏,有时对其一、二次风门保持适当开度,以冷却喷口。给粉机转数调节的范围不宜太大,若调至过高,则不但会因煤粉浓度过大堵塞一次风管,而且容易使给粉机超负荷和引起煤粉燃烧不完全。若转数调至过低,则在炉膛温度不太高的情况下,由于煤粉浓度不足,着火不稳,容易发生炉膛灭火。单只增加给粉机转数时,应先将转数低的给粉机增加转数,使各给粉机出力力求均衡;减低给粉机转数时,应先减转数高的。

对于喷燃器布置在侧墙的锅炉,可先增加中间位置的喷燃器来粉,对四角布置的喷燃器锅炉,需要相对称的增加给粉机转数。用投入或停止喷燃器运行的方法进行燃烧调节,尚需考虑对气温的影响。在气温偏低时,投用靠炉膛后侧墙的喷燃器或上排喷燃器。气温偏高时则停用靠炉膛后侧的喷燃器或上排喷燃器。有时由煤粉仓死角处煤粉的堆积或煤粉自流等原因将给个别给粉机的给粉量调节带来一定的困难。此时,对来粉量的调节将是一个细致而麻烦的工作。这就需要反复的开、停给粉机,或开关给粉机下粉挡板,用木锤敲打、振动给粉机上部空间,促使煤粉仓内沉积的煤粉进行流动或迫使流动较大的煤粉沉积下来。这种调节操作较为笨拙、繁重,但能达到调节要求。

当外界负荷变化需要调节锅炉出力时,随着燃料量的改变,对锅炉的风量也需做相应的调解。

在实际运行中,从运行的经济方面来看,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炉内过剩空气系数的增加,可以改变燃料与空气的接触和混合,有利于完全燃烧,使化学未完全燃烧损失和机械未完全燃烧损失降低。但是,当过剩空气系数过大时,则炉膛温度的降低和燃烧时间的缩短(由于烟气流速加快),可能使不完全燃烧损失反而有所增加。而排烟带走的热损失则总是随着过剩空气系数的增大而增加,所以当过剩空气过大时,总的热损失就要增加。此外,随着炉内过剩空气系数的增大,使烟气容积也相应增大,烟气流速也提高,因而使送、引风机的耗电量也增加。

从锅炉的安全方面来看,若炉内过剩空气系数过小,则会使燃料燃烧不完全,造成烟气中含有较多的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降低了灰分的溶点因而引起水冷壁结渣。这将会导致锅炉运行恶化,严重时会被迫停炉。由于飞灰对受热面的磨损量与烟气流速三次方成正比,所以当过剩空气系数过大时,将使受热面管子和引风机叶片的磨损加剧,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此外,过剩空气系数增大时,由于过剩氧量的相应增加,将使燃料中的硫分易于形成三氧化硫,烟气露点温度响应提高,从而使尾部烟道的空气预热器遭到腐蚀。

总之,风量过大或过小都会给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带来不良的`影响。

锅炉的风量控制是通过送风机进口导向挡板调节的。经调节后送风机送出的风量,经过一、二次风的配合调节才能更好的满足燃烧的需求。一、二次风的风量分配应根据它们所起的作用进行调节。一次风量应满足进入炉膛风粉混合物挥发分燃烧及固体焦碳质点的氧化需要。二次风量不仅满足燃烧的需要,而且补充一次风末段空气量不足,更重要的是使二次风能与刚刚进入炉膛的可燃物混合,这需要有较高的二次风风速,以便在高温火焰中起到搅拌混合的作用。混合得越好,则燃烧得越快越完全。一、二次风还可调节由于煤粉管道或喷燃器的阻力不同而造成的各喷燃器风量的偏差,以及由于煤粉管道或喷燃器中燃料浓度偏差所需求的风量。此外,炉膛内火焰的偏斜、烟气温度的偏差,火焰中心的位置等均需利用风量的调节加以调整。

一次风速过高会推迟着火的时间;过低则会烧损喷燃器出口管,并可能造成一次风管内煤粉沉积一直阻塞管道。二次风速过高或过低都可能破坏气流与燃料的正常混合、搅拌,从而降低燃烧的稳定性和经济性。喷燃器出口断面的尺寸及流速决定了一、二、三次风量的百分率。风率的变化也将对燃烧工况有着很大的影响,当一次风率过大时,为达到风粉混合物着火温度所需的吸热量就要多,因而达到着火所需的时间就延长。判断风速和风率是否适宜的标准,首先是燃烧的稳定性,炉膛温度的合理性,以及对过热汽温的影响;其次是比较经济指标。

炉膛负压维持过大,会增加炉膛和烟道的漏风,引起燃烧恶化,并导致灭火。反之,若炉膛风压变正,则高温火焰及烟灰就要向外冒,不但会影响卫生,烧坏设备,还会造成人身事故。

当炉内燃烧工况发生变化或炉内受热面发生漏泄、爆破时必将立即引起炉膛风压发生变化。运行实际表明,当锅炉的燃烧系统发生异常情况或故障时,最先反映出来的就是炉膛风压的变化。例如锅炉灭火,从仪表盘上首先反映出的现象是炉膛风压表的指示急剧波动并向负摆到底,然后才是水位、蒸气流量等指示的变化。当炉膛受热面发生爆破时,其负压表指示向正摆到头。

所以锅炉运行中必须监视好炉膛负压,并按照不同的变化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据此再及时地进行必要的调节和处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