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思想(精选11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04:38:39 |
- SZS |
- 14页
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探索未来、珍惜现在的重要途径。写总结时,要注意用词准确、语言简练,尽量避免冗长的描述。下面是一些优秀总结的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灵感。
践行新思想篇一
用没用“心”,群众是有感觉的;被动扶贫和主动帮扶,群众是心知肚明;有没有将工作落在实处,群众是看在眼里的。只有真心付出、真心帮扶,扶贫工作才会取得实效。一起来看看“牢记殷切嘱托忠诚践行使命”观后感最新范文精选5篇,欢迎查阅!
“牢记殷切嘱托忠诚践行使命”观后感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贫困人口脱贫带来了冲击,给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带来挑战。面对这场时间紧、任务重、近尾声的脱贫攻坚战,要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绷紧思想、政策、精准三根弦不松劲,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获得最终胜利。
绷紧“思想弦”不放松,提振精神树好“致富志”。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人穷不能志短,扶贫要先扶志。只有把好贫困户“思想关”,才能引导他们摆脱“贫困志”。只有把“致富志”树立好,才能充分调动贫困户参与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扶志须攻心,要引导贫困户树立“靠勤劳双手摆脱贫困”的思想,坚决杜绝“等靠要”思想。做足做深做透困难群众思想工作,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多到贫困户家中“坐一坐”,多与贫困户“唠一唠”,全面提升其进取心,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进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让“懒汉”心热起来、行动起来,用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
绷紧“政策弦”不放松,为民造福植好“福祉林”。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政策如果对我们的百姓好,就是真正的好,我们就坚持这个政策”。政策为行动提供有力保障。扶贫政策可以为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保障。只有“少搞一些盆景”,把扶贫政策宣传到位,才能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春风拂遍贫困户的面颊,温暖人心。只有把这些政策落实好、运用好,才能真正发挥政策保障作用,助力脱贫摘帽。扶上马送一程。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始终坚持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在当前决胜的关键时期,既要把这些政策宣讲好、传递好,更要巩固好“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凝心聚力把这些政策落实好、运用好,对不稳定户、边缘户及因疫情导致的特殊户针对性帮扶,让生活有保障、饮水安全、住房温暖、老有所养、幼有所依,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绷紧“精准弦”不放松,脱贫致富种好“幸福花”。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是行动取得实效的关键。脱贫攻坚若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在精准。只有坚决摒弃“大水漫灌”“走马观花”“空喊口号”等行为,真正下足精准扶贫的绣花功夫,才能切实提高脱贫成效,防止返贫。精准须找准“穷根”。要不怕山高路远,原汁原味地“看穷”,把情况掌握清,找准“穷根”,尤其是盯准“硬骨头”,完成当前剩余的脱贫攻坚任务。精准须因地、户、人施策。要把好脉、开好方,明确靶向、对症下药。未脱贫的,制定详实“怎么扶”方略,逐项落实力求高效;已脱贫的,防返贫举措必须精准对焦,重点关注因“疫”返贫群体,找准并堵上可能导致返贫的风险点,让已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提升。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唯有绷紧思想、政策、精准三根弦不放松,才能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牢记殷切嘱托忠诚践行使命”观后感2。
习近平总书记6日在京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
攻坚克难,狠抓政策落实。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绝不能产生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和自我陶醉、自我满足的心理,这就好比一名考试不及格的差生刚刚取得了60分的成绩,如果稍一松懈就有可能回到起点。不仅仅局限于脱贫,要的是能稳定脱贫,能持续增收致富,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防止返贫的任务还很艰巨。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要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
统筹推进,创新工作方式。随着社会发展的形势和潮流,立足本职、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继续保持好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创新业务水平,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在企业复工复产、重大项目开工、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优先组织和使用贫困劳动力,鼓励企业更多招用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支持扶贫产业恢复生产,做好农资供应等春耕备耕工作,用好产业帮扶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促进扶贫产业持续发展。
多措并举,加大扶贫力度。发展产业是脱贫增收的主要渠道,如果没有产业作为支撑,贫困群众就难以脱贫致富,即使脱贫了也有可能走回头路。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稳岗拓岗,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提升带贫能力,利用公益岗位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业机会。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注重长期培育和支持种养业发展,继续坚持扶贫小额信贷,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加强监测,保持政策稳定。开展“两摸底”工作,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能撤。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严格考核,加强督促指导。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考核管理,科学引导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不断巩固提升脱贫质量成色,结合巩固提升期工作特点,继续开展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严把退出关,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开展督查巡查,对脱贫攻坚成效进行全面检验,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补齐工作短板、提升脱贫质量,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牢记殷切嘱托忠诚践行使命”观后感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这是一个最大的短板,也是一个标志性指标。”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初心。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今年以来,四川省藏区全面脱贫,青海省全面完成剩余170个贫困村退出、7.7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越来越多的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
加强领导、把握精准、增加投入、各方参与、群众参与,多年来,减贫治理的“中国方案”得到贯彻落实。贫困人口从__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__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如今,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中国减贫方案和减贫成就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凝聚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心血的脱贫攻坚成绩,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行百里者半九十,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如今剩下的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让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繁重、时间更加紧迫。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还需要绷紧弦、加把劲,继续坚定不移地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相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必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牢记殷切嘱托忠诚践行使命”观后感4。
步入小康社会,是2020年必须要完成的目标任务。但是还有很多贫困人口尚未脱贫,这样任务就不能完成,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党员、干部要紧紧拉着贫困户的手,带领他们走出困境。
对贫困的群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很多的基层干部也是从贫困中走过来,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加增强所有人抓好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用“心”扶贫的必要条件。在一家一户的走访过程中,太多的卧榻病床的老人、太多患有绝症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人,这些更加驱使大家用心去帮扶他们。
扶贫攻坚中各村都有任务、有指标,还经常有很多的考核督查。这就使基层干部陷入表册的汪洋大海中,忙于应付各样督导检查中,把扶贫当作任务,为驻村而驻村,敷衍了事;为入户而入户,“纸上谈兵”,这些被动的扶贫、被动的工作,淡化了责任感,如何能够用“心”。只有从内心深处怀着对弱势群里的关爱、对困难群众的同情,才能变任务为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充满激情、充满爱心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扶贫攻坚战中。
扶贫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其过程中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以自己的意愿代替群众的想法。
用没用“心”,群众是有感觉的;被动扶贫和主动帮扶,群众是心知肚明;有没有将工作落在实处,群众是看在眼里的。只有真心付出、真心帮扶,扶贫工作才会取得实效。
“牢记殷切嘱托忠诚践行使命”观后感5。
2020年是特别而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新冠横冲直撞骤然而来,席卷华夏大地;这一年“十三五”规划如约而至收官在际;这一年脱贫攻坚决胜之时迫在眉睫……2020年我们攻坚克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能否激流勇进浪遏飞舟、能否够迎难而上夺旗取胜、能否交上满意的答卷,都是对党员干部的一次考验,在攻坚克难服务群众中还需多一些人情味、泥土味和火药味,才能决胜千里不负使命。
为民之心是饱含深情的温暖,是最为平淡的人情味。攻坚克难能不能取得最终胜利,关键在人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都懂,但如何让水温柔以待,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有一颗为民的赤子之心,饱含对群众的深情厚意,在服务群众中多一点人情味。以民为本,当问需于民,从百姓的需求出发,多一些人情味。我想,如果武汉市某社区能够对居民服务多一些人情味,从他们的需求出发,真正做到关心关怀,那么“隔窗喊话”也不会发生了。越是艰难时刻越要与广大人民群众共进退,他们是我们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他们是我们战疫胜利的坚实基础。脱离了人民的战争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我们才能够攻坚克难,取得最终的胜利,对群众的那丝“人情味”就是要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带着“烟火”气息到群众中,当好群众的“勤务兵”;带着对群众的“人情味”就是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站在群众的立场看问题、想对策;带着“人情味”就是要心存群众,用实际行动五温暖群众的心。唯有这涓涓细流的温情方能汇集成江海之力,助我们扬帆远航、凯旋而归。
担当之情是最坚定的步伐,是最为朴实的泥土味。什么是爱民如子?什么是以民为本?笔者以为只有将服务群众之事做实做细做好,主动担起为民的职责,用脚印去丈量出为民的深情,方式为民最朴实的话语。“有多少深情就有多少泥土”,道出的就是我们的干部用行动去丈量为民深情,用脚印走出为民之路,用实干担起为民之责。坐在办公室里空谈“爱民如子”是谈不出真情的;在文章里“渲染一腔为民热情”是没有根基的浮萍……越是攻坚克难的时刻,越是考验干部的担当和实干能力,领导干部没有深入基层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就没有权力说自己“爱民”;领导干部没有走向田间地头,没有和群众同甘共苦过就没有权力说自己“担当”。领导干部的“爱民味道”是脚上泥土堆积的味道;是在实实在在走基层沉淀出的泥土气息。
实干之力是最无畏的护甲,是为了人民敢较真的火药味。我们在这场战疫中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就是因为有一群实干较真的战斗英雄——无论是与死神争分夺秒赛跑的科研人员;亦或是不畏生死与病毒斗争的医护人员;亦或是不眠昼夜在一线筑起防线的基层干部……这些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从不敷衍;在面对问题时绝不逃避,在越是艰难之中越是将一切可能想在前面,将战疫的各种可能考虑在方案里,以极尽苛刻的措施为打赢这场战争做了完全准备。如果没有他们充满“火药味”地挑刺眼,又如何能够找到对症的药?如果没有他们较真地细化方案,如何能够在这次灾难中书写“中国的教案”。充满火药味的较真就是在困难面前不当墙头草,在危险面前不做缩头龟,在干事解难中不当和事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人民出发,将人民的生命安全与幸福指数当成是最高旨意,他们才能如此理直气壮地带着火药味直面困难,直击问题。
践行新思想篇二
聆听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深感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路上,前途光明、任重道远。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老年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认真领悟报告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老年教育方针,按照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大纲,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质量。
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互相包容、互相滋养,它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我们的老年教育在蓬勃发展中注重尊重科学的发展规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展示中国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让老年朋友们老有所学,对生活充满希望,形成老有所乐的浓厚氛围,彰显出老有所为的价值力量,用最好的精神风貌唱响新时代、追逐幸福梦,共同绘就最美夕阳红,实现老年大学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歌颂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践行新思想篇三
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此时此刻,践行新思想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也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应承担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感践行新思想不仅是一种政治任务,更是一种个人修养和素质的提升,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在践行新思想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坚定信仰信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的先进理论,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旗帜,践行新思想必须要坚定信仰信念。我在一次党课学习中,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意义,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思想洗礼,是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追求。我立即行动起来,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不断学习新思想,增强自己的思想修养和理论水平。在实际工作中,我始终坚守党的原则和立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新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
其次,勇于担当使命。践行新思想需要勇于担当使命,只有解决好现实问题,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建设国家。在工作中,我不怕困难,敢于挑战。我曾经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与地方政府合作推进一项重大项目,而前期工作紧张,存在较大的风险。我主动承担起项目的负责人,明确目标,成立工作小组,研究解决方案。通过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我成功地推进了项目的落地,并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效果。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在践行新思想中,我们必须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敢于担当起困难任务,勇于迎接挑战,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再次,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践行新思想要善于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时刻牢记入党誓词,认真履行党章和党的纪律的规定。在实际工作中,我时刻以党的纪律要求自己,在遇到困难和诱惑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要坚持原则和道义。在与同事交往中,我时刻保持党员的身份,时刻为党工作的需要着想,时刻保持清醒和警觉。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践行新思想,不仅能够锤炼自己的气质,更能够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注重实际成效。践行新思想要注重实际成效,只有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取得实际成果。在工作中,我经常与同事们分享工作经验,总结问题和教训,形成相应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在与群众交往和服务过程中,我注重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提出更好的建议和解决方案。这样的实际成效得到了党组织和上级领导的认可和表扬,也激励着我在践行新思想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总之,践行新思想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应当肩负的崇高使命。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感坚定信仰信念、勇于担当使命、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注重实际成效是极其重要的。我将不断学习新思想,不断改进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坚信,在不断践行新思想的过程中,我会取得更多实际成效,成长为一名更加优秀的共产党员。
践行新思想篇四
第一段:引入新思想背景的重要性(200字)。
新思想是党的创新之举,也是指导全党全国各族干部群众实现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对于引领社会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从各领域、各方面获得了新情感、新认识和新要求。践行新思想成为每个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我在践行新思想的过程中受益匪浅,深刻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强大力量。
第二段:在思想上得到启示(200字)。
新思想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思想之窗。在过去,我对于许多问题的认识都存在着模糊和利益矛盾的倾向。然而,通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逐渐理清了思路,树立了正确的政治立场。我明白了理论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我对于中国的发展道路也有了更加明确的认知和信心,明白了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动摇的追求目标。
第三段:在工作中的实践体会(200字)。
践行新思想需要将其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实践中。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的工作是围绕人民群众的利益展开的。我明白了人民始终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站在人民立场,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推动事业发展。在我实际工作中,我注重了和群众的密切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加强沟通和交流,引导和推动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在实践中,我感受到了工作的快乐和成就感,也看到了人民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和支持。
第四段:在生活中的转变(200字)。
新思想不仅仅是工作中的指导,更是生活中的准则。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新思想让我变得更加审慎和担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我时刻牢记着为人民服务、以诚待人、诚实守信的原则,注重细节,提高自身素质。我在家庭和朋友之间积极传播正能量,引导他们跟随新思想的步伐。在家庭中,我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他们也在我的引领下得到了全面发展。
第五段:未来的展望(200字)。
践行新思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新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我希望能够将新思想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推动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将继续在生活中践行新思想,做到身体力行,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斗。
结尾:
通过践行新思想,我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和使命所在。新思想为我在思想上、工作中和生活中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提升,让我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我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坚定信心,我们一定能够为实现中国梦、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践行新思想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使命,也是我们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之一。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新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我们的贡献。
践行新思想篇五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大学习大实践大提升活动是眉山立足实际推动党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一次创新接续,更是加快建设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的一次生动实践。
元坤书记的动员讲话,为我们年轻党员干部成长指明了奋进方向。我们要紧抓“学干比”三点核心做到学深悟透、实干担当、追求卓越,以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的青年力量昂扬奋进新征程。
党的创新理论、党的百年历史、党章党规党纪、重大决策部署等是年轻党员干部入门必修课,要坚持“以知得智”淬炼思想,细学其文、精学其要、深学其质;坚持“因需求需”补齐短板,学厚学实岗位专业知识,时刻保持学深悟透的钻劲,以学补钙、以学立身。
青年奋发有为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要坚持“善作善为”,把心思用在能干事干成事上,把精力花在重务实善落实上,以躬身实干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敢作敢为”,在想干事敢干事上下足硬功夫,在急难险阻上啃足硬骨头,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担当作为。
“以120分的努力追求100分的目标”是年轻党员干部新的航向之标,要坚持“最高标准”,对标先进精益求精,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以“出品即为精品”实现工作标准大提升;坚持“最严要求”,尽职守责较真求真,每一件事都认真对待,以“谨小慎微”实现工作能力大提升。
践行新思想篇六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受xxx总书记的委托,前往北戴河看望慰问暑期休假的专家,向各位专家并向全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广大专家人才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离不开各领域专家人才的殚精竭力。只有厚植人才培育土壤,供给人才发展养分,浚通人才成长活水,才能让各行各业的人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人才芬芳洒满华夏大地。
将权力放手于用人主体,更好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吸引、培育和使用中的决定性作用,“放”出自由空间、“放”出人才活力,促进人才有序流动,达到人才供需动态平衡。
无论是中组部等部门的“千人计划”“百人计划”,亦或是各省市的“芙蓉人才计划”“新苗人才计划”......xxx总书记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有其规律,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营造人才发展环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可以说,这是为党和国家寻求人才培育方法的最优解。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工作改革落实力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重要战略来抓,建制度、保落实,不断提升人才培育“硬设施”。另一方面,要为人才发展环境提供政策服务,在“七个有所”上用力,加大人才待遇保障力度,提升人才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提高人才培育的“软环境”。同时,要实现人才培育有效供给,深入推进人才队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领军人才、拔尖人才这“关键少数”,进而带动低层次人才这“绝大多数”,双轮驱动、双重引擎,彻底转变“大而不强”的人才结构。
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逐步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既为人才成长“松绑”,也给人才发展“加压”,让人才资源强起来。要尊重人才、理解人才、信任人才,为人才聚集广开大门、为人才发展构建桥梁。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只有“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才能让人才在华夏大地上吐露芬芳,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蓬勃力量。广大人才也要在党和国家的关心、爱护、成就下,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在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的大潮中迎风搏浪,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践行新思想篇七
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深刻阐述了过去五年的`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聚焦新使命、开启新征程、描绘新蓝图,催人奋进、鼓舞人心。作为高新区经济发展局主要负责人,我将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不断砥砺初心使命、坚决扛起责任担当,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聚焦“一主一新一智”产业体系,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勇于挑重担扛重责,一着不让抓好经济运行;聚焦园区企业需求,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追求,一心一意做好企业服务,让服务企业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不断推动园区在项目建设、自主创新、品质提升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为园区加速产业集聚、增强科技支撑、优化发展环境、提升综合实力作出积极贡献。
践行新思想篇八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
二届一次教代会召开以来的六年,是学校全面落实“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重要阶段,也是加快推进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的关键时期。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四个服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坚定不移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紧紧围绕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抓住人才关键要素着力推进内涵发展,有力促进了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等取得新成效,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学校连续三年省委综合考核获得优秀。
六年来,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创办一流的应用型大学,必须构建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六年来,积极推进以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的各项改革,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以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创省属高校新高。获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今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全国第三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5年教育部63期《简报》专题推广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经验。2017年教育部《中国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报告》总结推广“安徽现象、合肥模式”。新华社动态清样、内参5次报道、中国教育报2次头版头条加评论员文章推广学校经验做法。作为67所参展高校之一,应邀参加高等教育40周年成就精品展。
六年来,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2763项,国家级奖项912项,国家级科技创新奖项328项。今年,整体进入第一批次招生,文、理科高出一本线14、15分。学校是全省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就业率始终位于前列。近年来,全国527所、1300余批次高校来校调研。全国各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集体到校考察。
(二)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发展能力学校与中外企业、政府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等41个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科技创新与服务。如:合肥学院水环境及污染控制院士专家工作站、功能性离子液体动力电池电解液院士工作站、巢湖研究院、深装合大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等。
紧扣“应用型”办学定位,大力倡导应用技术研究,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和德国博戈公司开展“无人工厂”探索、与德国西韦德集团共建“建筑及材料研发中心”、与德国毕克化学签署“纳米氧化铝助剂开发与应用”,引领绿色涂料生态革命等。
积极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安徽省重大专科技专项等研究项目的数量逐年增加,科技创新与服务地方经费总量逐年攀升。改进科研经费管理和科研奖励办法,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学校科研项目立项数、到帐科研经费和成果转化数大幅增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实现历史性突破。
共建“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淮军与刘铭传研究中心”等,聚焦区域文化研究与传承。承办“海峡两岸(合肥)纪念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130周年学术研讨会”。编撰《大湖名城——合肥地域文化研究丛书》《合肥文化十讲》等,人文社科应用性成果数量一直位列全省高校前茅。
(三)树立新的人才观,着力构建人才队伍建设新模式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按照总书记“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总体要求,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向国外资源和社会资源两个开放。
借力高端智力资源,推动关键技术突破。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院士、德国首席科学家、英国爱丁堡皇家科学院首批杰出青年科学家、苏格兰“未来制造”学科学术带头人等一批领军人才。通过周转池编制计划,积极引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高层次人才,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新能源和新材料、微电子、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智能物流、智慧旅游、创意产业等14个科技创新团队和平台正在建设。
通过“双聘双挂”、内培外引,打造“双能型”人才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79人,有博士学位的从二届一次教代会时的73人增加到现在的242人,占比超过25%,提前实现了十三五目标;高级职称教师335人,正教授数从二届一次教代会的47人增加到现在的117人(二级教授2人)。具有行业企业工作背景的“双能型”教师528人,海外学习工作背景教师84人。现有省级教学名师12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1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坚持团结凝聚,通过政治上关怀、业务上关心、生活上关爱,充分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内驱办。开设“三尽讲台”“创新团队故事”栏目,开展“三育人先进个人”“师德标兵”等评选,涵养新时代人才队伍“精气神”;每年安排人才培养专项经费300万元,在德设立了教师培训基地;争取省、市政府支持,落实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险、落户、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系列优惠政策和便捷举措。在省市有关部门支持下,将我校从德国引进的博士直接认定为“庐州英才”待遇,对引进的高端人才实行年薪制,预算单列。设立人才服务中心,建设青年人才公寓。
(四)坚持开放办学,着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六年来,我校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的合作与交流更加频繁。目前,学校同德、韩、日、美、俄等国62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有3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0个中外合作培养专业;与德国大陆集团开办三届“大陆班”,探索“双元制”高等教育和产教融合新模式。承办了六届“汉语桥”德国中学生夏令营活动、韩国语演讲大赛和2届“合肥学院杯”汉语演讲比赛。成功参与了第四届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青年论坛。组团参加了“第三届全球中小企业峰会暨奥巴马演讲会”。共派出170多人次教师赴海外专题学习、进修,30名外国专家在校承担教学科研工作,80人次外国专家来校开展讲学。连续举办、协办了六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有德方15所大学代表、15个研究机构和企业代表,中方137个高校等单位,共计约500人参会,创下历史新高。
来我校留学生教育由过去的语言学习、文化交流等短期培训发展到以学历教育为主,留学生生源由德韩学生拓展欧美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年均在校参加学历教育留学生近180人。
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学校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目前招收柬埔寨、尼泊尔、老挝等国120多名学生来校攻读学位,与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正在筹建“中柬人文交流中心”。
学校充分利用国际化办学资源和优势,以教育自信推动民间外交。共有4位外国专家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4位专家出席了2016年、2017年李克强总理的外国专家新春座谈会。德国总理默克尔5次给我校发来亲笔信。2016年8月,默克尔总理为我校孔子学院揭牌,被誉为“孔子学院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现任全球中小企业联盟主席、时任德国总统武尔夫四次访问学校,并为学校中德先进制造业(合肥)合作促进中心、全球商会合作网基地、中德固体废弃物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揭牌。六年来,先后有380多个德国政府、社会团体、友好学校及企业的代表团访问学校,(五)争取各方支持,着力推进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教育部“把合肥学院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向应用型转变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作为“破解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所面临瓶颈制约与体制障碍”,探索地方国际化、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新路径。
在省市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六大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251”人才工程全面加速。去年6月,锦斌书记见证了合肥学院人才引进合约签订,并为“安徽省对德引智项目管理办公室”揭牌。已引进一批德国教授和博士;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基地建设规划用地和相关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建筑总面积7.86万平方米的中德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已进入项目施工前期设计阶段。中德青年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投入使用,已有10个留德归国校友项目准备入驻。国务院督查组和教育部长陈宝生对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给予较高评价。
(六)加强基础条件建设,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学校以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为重点,加大基础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完成了二期校园建设和黄山路校区的整体搬迁,实现一校区集中办学。校园面积达到1255亩,建筑面积54.71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增至3.23亿。今年,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建设项目已完成验收并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专家公寓、研究生公寓及单身教师公寓建设项目已近竣工。完成游泳馆(含击剑馆、武术馆)初步设计及概算编制,一期校园学生宿舍列入合肥市公益性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校园二期路面“白转黑”等17个维修改造升级项目。完成“空调进高校”工程和校园绿化提升工程,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校园信息化建设获批市公益金项目,目前已完成教务系统升级调研论证工作。图书馆的中外文图书达131万多册,电子图书104万种(册,本地镜像),中外文数据库66个,服务教学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成为安徽省教育厅智慧资助试点重点高校。完善了《合肥学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合肥学院传染病疫情监控和报告制度》,认真做好大学生医疗保险和教职工的医疗保障工作,校园管理安全有序。先后承办“亚洲轮滑锦标赛”、“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等重大赛事,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完成了绩效工资改革,教职工整体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
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学校先后获“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顺利完成民主党派各校级委员会换届工作,党外知识分子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加强党对工会、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了共青团的助手作用和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做好离退休老同志的工作,保障离退休教职工老有所养、老有所为;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确保了学校安全稳定;创新定点帮扶形式,定点帮扶和定向采购工作多次在省级扶贫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省长李国英高度评价并做出批示:“进行总结、予以表扬、予以推广”。
学校的改革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的肯定。2015年10月30日,李克强总理和德国总理默克尔视察我校,李克强总理指出:合肥学院应用型办得很好,是一所不错的学校。2017年,刘延东副总理在视察安徽期间,听取了我校办学情况汇报,充分肯定我校“八个转变”的改革经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视察我校指出:合肥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找对了一个路子!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所有成绩与工作浸透着全校师生的智慧和汗水,饱含着广大校友的深情厚意,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主要有: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偏少;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等。我们要直面问题,不回避、不懈怠,坚定攻坚克难的信心、坚定勇创一流的决心!
二、奋力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思考。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我们要深刻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历史使命和任务要求,积极回应广大师生和校友实现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的强烈心声,努力满足全社会对高等教育支撑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热切期盼,写好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奋进之笔”。
(一)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学校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必须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坚持以服务学生全面成才为中心,切实落实好学校改革系列举措,将优质资源向学生倾斜,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必须把人才工作作为关键环节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对于高端人才的激烈竞争趋于白热化。近几年,学校通过外引内培和1251人才工程,加大了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绝不能松懈,要以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和慢不得的危机感,继续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适应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不断优化中青年教师成才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完善体制机制,优化人才服务体系,改善人才工作条件,为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真正将合肥学院打造为人才云集、成果闪耀的高地。
(三)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必须把专业建设作为重要基础学科专业建设是大学发展之基,一流的应用型大学,必须有一流的专业群。从2009年国家开始试点至今,全国已有198所高校846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比之下,我们只有2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国际认证,专业建设整体结构不够合理、优势不够突出,达到认证条件的专业偏少。
为了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国家将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即建设一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一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我们要坚持专业为龙头、学科为支撑的理念,增强忧患意识,找准学科专业短板,凝练学科专业方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升建设实效。当前,尤其要以专业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师范类专业认证为抓手,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的专业办学条件。
(四)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必须把发展文化作为深刻内涵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师生员工是否对学校有归属认同和价值认同,综合改革能否落地生根并释放活力,核心在于大学文化。如果人才对学校只是“打工者”的消极心态,而不是“主人翁”的积极心态,那一定是我们的管理服务出了偏差,一定是我们的文化氛围出了问题。职能部门要从根本上改变“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系(部)要把引进的人才当成一家人,让人才留得舒心、全心全意为学校做贡献。用心培育和塑造尊重人才、崇尚学术、关爱学生的校园氛围,构建起人才聚、事业兴的良好格局。
三、今后几年的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今后几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校按照“十三五”规划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奋进之年。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促进内涵发展,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能力,推进学校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夯实合肥大学建设的基础。
(一)大力加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
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教育事业的优先地位。作为“地方同类高校第一方阵排头兵”,合肥学院理应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谋求更快的发展,理应在新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理应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做更好的表率。
一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模块化教学改革,加快推进“双元制”高等教育改革,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根据新工科建设的要求和地方行业企业的需求,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改造传统工科专业,推动经管文理等学科专业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要认真研究高水平应用型学科建设的途径,培育硕士学位授权点,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引入社会资源,加大智慧校园建设;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法研究,培养一批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构建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考试考核、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质量考核制度和保障体系;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孵化中心、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健全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内在联动工作机制,构建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加快推进专业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和国际专业认证工作,加快引入第三方参与质量评估。
二是着力增强人才队伍竞争力。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增量提质”为目标,结合1251人才计划,用好编制“周转池”,完善编制及岗位管理,优化进人用人环境,加大人才引入力度;继续实行“双挂双聘”,扩大教师国内外学习培训规模,促进高水平青年人才的群体性成长;建立配套制度,创新用人机制,健全统筹高效的岗位管理制度,完善分类科学的职称评审、考核评价制度,加快绩效工作分配方案改革,构建灵活多样的薪酬分配制度,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三是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继续推进学校现有各级平台建设与发展,提升平台自主创新和服务地方能力,充分发挥各类平台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政策咨询等方面的作用。确定一批重点建设平台,产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和科技转化成果;继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培育一批科研学术带头人,努力实现获批国家、省部科技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持续增长;要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使学校科研经费总量有大幅提升;要继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收益分配管理制度,加大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力度。
四是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主动服务大国外交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促使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提质增效;要积极开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中国安徽—德国中心”、“中国合肥—韩国中心”和对德引智项目管理办公室的作用,积极引入国外优质资源,为安徽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办好德国孔子学院、筹建柬埔寨孔子学院,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二)深入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按照国家《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继续深化综合改革,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花大力气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强化管理部门服务师生的意识,提升服务师生的能力,以一流的管理和服务助推一流大学建设。
一是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切实接住和用好办学自主权,坚持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发挥系(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的主体作用;推进二级学院改革,优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理顺校院两级关系,形成符合学校现阶段发展要求、责权明晰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充分发挥大学章程在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统领作用,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和监督体系,加大在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等方面依法治校、照章办学的力度,建立健全具有合肥学院特点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全面提高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审计监督、强化审计结果运用,促进学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
三是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强化“办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努力为教师潜心教学科研、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要以调整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率、强化服务为目标,通过完善职工考核、干部考核以及加强作风评议等多项举措,不断提升管理干部和后勤队伍的服务水平;要完善学生和教职工一站式综合服务管理机制,构建“线上线下、虚实一体、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服务体系,全力促进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的提升。
(三)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学校将不断提升管理服务精细化水平,为师生提供更加舒适温馨的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环境。
一是推进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升级或建设教学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带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按照“优化应用、资源共享、立足高端、跨越发展”的原则,高标准推进“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
二是继续推进校园基本建设。按期完成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大学生活动中心、游泳馆等项目建设,持续改善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条件,为学生在最美校园成才提供保障。逐步改善学校食堂用餐环境与管理,升级教学楼、学生宿舍、图书馆等公共服务空间,提升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感。三是全力打造和谐合院。要把“美丽合院”“文明合院““平安合院”建设统筹起来,继续加大校园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努力建设更美校园;继续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通过“人防、物防、技防”多种手段确保校园安全;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凝心聚力作用,不断加强党外知识分子队伍建设;要做好离退休老同志工作,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学校发展;要以落实教代会职权和学生权益维护为抓手,推进学校民主管理。
四是进一步改善民生。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始终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出台新的绩效工资方案,切实提高师生员工干事创业的活力与动力;升级改造香怡物业学生宿舍和公共服务空间,大力改善学生住宿环境;完善教职工体检项目和服务模式,加强校医务所建设,为全校师生就医提供更多便利;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职工疗养制度。
各位代表,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和畏惧者”,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最终实现“合肥大学”建校目标,是几代合肥学院人的历史情愫和夙愿,但实现这一梦想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坐等观望,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锐意进取,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学校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新征程,努力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践行新思想篇九
10月18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隆重开幕,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提出的新词“新时代、新思想、新使命、新征程”很受关注。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在一次次学习和研读这份报告后,对“新时代、新思想、新使命、新征程”这几个词感慨颇多。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思想。而我们的新思想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将引领未来中国的长期发展。紧接着又提出一幅宏伟蓝图,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新的征程上,习主席提出中国共产党勇于承担起为人类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使命。一代大国的风范让世界各国刮目相看,一代伟人的胸怀让我们自叹不如,我们为生活在当下中国深感自傲!作为一名乡镇干部,结合自身岗位,对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新思想、新使命、新征程”,体会是新时代学习新思想,新使命踏上新征程。
新时代学习新思想。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学习。学习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前提,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作为一名乡镇干部更要加强学习,学习十九大精神,通过学习接受新思维、新举措,不断创新思维,应对竞争挑战。现在在综治岗位上,很多工作都不熟悉,做起来都很棘手,尤其是信访工作,处理的不好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要求我平时要多多学习,多跟书本学习、多跟有经验的同志学、多跟老同志学,多跟领导学等,争取早日适应新岗位。驻村工作亦是如此,因工作关系,以前驻村工作经验基本为零,面对新的挑战,还是要加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人生履历,在这个岗位上,为大家多做贡献。
新使命踏上新征程。新的工作岗位,赋予我新的使命,也预示着我踏上新的征程。乡镇综治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每个群众的切身利益,尤其是信访工作。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更要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将工作缕清缕顺。同时,驻村工作也对我提出了新要求,明年下坊村脱贫,各项扶贫工作力度之大不言而喻,倍感肩头责任重大,只有一步一个脚印,为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践行新思想篇十
从20xx年开始,王学芹家每年多了一个重要的庆祝日。“祝咱家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近日,老王一家9口第一次齐聚一堂,举起酒杯,庆祝搬迁第六年。
“搬迁年”,成了老王家的特色纪年法。
20xx年秋收结束,王学芹家从黄河边的破瓦房,搬进了封丘县李庄镇移民社区的电梯楼,成为河南省第一批黄河滩区搬迁户。从那以后,每年全家人团聚的第一顿饭,都成了王家人固定的“庆祝宴”。
“搬新家,迎新生,比过年还有意义!”王学芹高兴地说。
奔腾不羁的.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也在黄淮大地上撕裂出一道道伤口。频繁改道,将上百万群众卷入滩区,他们在洪水和泥淖中挣扎了百年。王学芹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的老家距离黄河100米,每年涨水都害怕,那个呼啸声能把你淹没。”王学芹回忆,小时候,每年汛期前,父母都把粮食、衣物打包好,一旦黄河发水,全家老小就背着包袱往高处跑。“几乎年年发大水,庄稼三年两淹,吃粮全靠国家救济。”
为了让滩区群众搬出“水窝子”,过上好日子,河南从20xx年开始试点黄河滩区移民迁建,结合脱贫攻坚,20xx年河南制定了黄河滩区居民三年迁建规划,计划到20xx年实现对地势低洼、险情突出的24.32万群众整村外迁安置。
根据滩区居民迁建政策,王学芹家几乎没有额外付款,用自家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老房子,置换了这套120平方米的新房。从滩区搬到了乡镇,一家祖孙三代过上了新生活。
“新房子宽敞明亮,新小区干净整洁,社区里的医院、银行、学校、市场可齐全了。”王学芹说。
搬迁后,王学芹的女儿王辉结束四处漂泊打工的日子,回到李庄镇,在商业街开了一家蛋糕房。因为周边滩区迁建,群众生活集中,李庄镇越来越繁华。“守着父母守着孩子,真的挺幸福的。刚开业的时候镇上只有1家,现在已经有了9家蛋糕房。”王辉说。
不仅像王辉这样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越来越多的乡贤也带着项目回到了家乡。在外打拼多年拥有两家服装加工厂的张桂梅,回乡创办了新星制衣厂。“老家搬迁了,很多搬迁户要就业,我就回来了,想带着家乡人共同致富。”张桂梅表示。
如今,李庄镇的工业园区已经引进了亿德隆、车易捷等汽车零部件加工企业和新星制衣、爱贝服饰加工等9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可吸纳就业人员3000多人。
夜幕降临,老王家温暖如春,一家人吃着饺子、聊着天,其乐融融。记者了解,黄河两岸,濮阳、中牟等地最后一批滩区迁建移民正在忙碌着为搬家收尾,准备在新房里开启生活“新纪元”。
践行新思想篇十一
20__年4月4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山大学20__级生物科学强基班团支部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山大学20__级生态学强基班团支部联合举办了“强强联手机不可失”主题团日活动,两个团支部团员全部到场参加活动。
两团支部重温了两院系同根同源的兄弟之谊,在回顾院史过程中,先辈为了中国生物学的发展前仆后继,奋不惜身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让团员们动容。
紧接着主持人介绍了生命科学和生态学的强基计划的培养目标和重要意义,同学们深刻意识到身上的沉重责任:坚持党的领导,顺应国家需要,为生物学和生态学添砖加瓦,用所学推动中国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
接着是自我介绍与交流互动中,双方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增进了友谊,并期待联合主题活动的再次举办。
通过本次活动,两个团支部团员对上世纪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开拓史到我国生物科学与技术发展现状进行了重温,从疫情当下中国的大国担当到科学家们在战役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作为新时代青年,同学们对自身有了新的要求与为国做贡献的动力并纷纷表示,应当惜时如金,刻苦钻研,不怕苦累,争取早日成为国家生命科学领域的栋梁之材!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我学会了骑平衡车作文(优秀20篇)
- 第一次坐缆车作文(大全19篇)
- 留在心底的美景作文(精选13篇)
- 红岩读后感高中(大全19篇)
- 最新从___到___作文(汇总8篇)
- 什么影响了我这篇作文【精选9篇】
- 做好自己作文记叙文(实用13篇)
- 三年级作文写一处美景(优秀8篇)
- 不出现热字的夏天作文【精选6篇】
- 这就是一幅画 作文【范文7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