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的思考与论文(专业16篇)

  • 上传日期:2024-03-05 09:43:05 |
  • 琉璃 |
  • 9页

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为新的一年制定计划。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成为成功人士必须面对的难题。掌握了以下几个实用的总结写作技巧,你就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总结。

律师的思考与论文篇一

最近,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法院的一份判决书让败诉方律师感动地说: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精彩的判决书。这份判决书,文书长6页,共5000多字。其中详细列举了原、被告举证的14项内容,包括每一份证据的名称、时间和证明事实等等,同时又对原、被告双方列举的证据发表认定或不予认定的意见和理由。在认证的基础上,判决书才表述了审理查明的事实和裁判的理由,理由和依据均非常详尽。(新华社5月8日)。

一份判决书能收到如此好的效果,在今天民众对法院的判决颇有非议的情境下,的确不易。而分析这份判决书收到这样的效果的原因,无他,在于说理充分,无怪于最高人民法院多次强调判决书要说理,由此可见一斑。那么,说理为什么能收如此好的效果?值得我们深思。

说理体现了实质正义。案件的裁判是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而说理就是充分展示裁判的事实依据、尊重客观事实;遵循法律逻辑规律、正确适用法律。因此,一个在说理基础上作出结论的判决,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判决的准确性和公信力,也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实体正义。

说理体现了程序正义。说理的过程必然也是展示当事人双方的证据与观点的过程,而对这些证据与观点的展示必然要求法官认真听取并分析当事人双方的意见,体现对于当事人的尊重。“听取双方的意见”正是自然正义、程序公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则。只有自己的意见被认真听取并在判决中得尊重,当事人才有可能对判决信服。

说理正是在能体现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的意义上,树立了法院的权威。长期以来,受一些旧的观念影响,我们认为法院是国家机器,法院也是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顺理而然我们认为法院的权威是以凭籍强制力而树立。国家强制力对于树立法院权威当然不可少,但事实上,法院作为主持公平与正义、中立、行使裁判权的国家机关,其权威的树立主要还是要依靠说理来树立。法院判决的充分说理才能树立自己“不偏不倚”的公正形象,才能赢得民众来自心底的尊重,赢得公信力,最终树立自己的权威。

而在当前,我们看到生效的判决被当事人无休止的要求重审,“执行难”的老大难问题也困扰着各地法院,法院的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极大挑战。这跟我们的判决书语焉不详、蛮不讲理是分不开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正是法院判决说理的不充分使我们法院的权威性不断地流失。

在西方法治国家,判决必须要说理,这是法院判决的基本的准则。而在我们国家,一份只是遵循判决准则的说理判决却作为了新闻为人们所赞赏,这正说明了我们国家法院判决说理的.现状不容乐观。那么,在我们国家,法院判决为什么不说理呢?这跟我们的国情、体制现状是分不开的,笔者分析不外乎有这么几点原因:

[1][2]。

律师的思考与论文篇二

摘要:

作为韩流主力军的韩剧以浓重的东方文化底蕴,极具现代魅力的场景画面,俘虏了中国的电视受众。但是,从2006年开始,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韩流的热潮渐渐退去,韩流期也慢慢地转化为寒流期。因此,在文化产业迸发活力的今天,分析韩剧在我国由热转冷过程中存在与显现出的问题,总结韩剧发展过程带来的启示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通过分析韩剧跨文化传播的行为,也会为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予以启示。

关键词:韩剧文化产品传播生态环境。

1、韩国电视剧在我国由“热”到“冷”的嬗变。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韩流以其惊人的速度席卷中国大地。在不知不觉中,韩国文化的符号与元素开始走进了我们的身边,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了中国的大街小巷,而一部部韩剧则更加是成为了国内广大电视受众丰盛的精神大餐。

(1)韩剧“热”的形成。

韩国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从上世纪开始韩国人已经悄无声息地展开了对自身文化的整合和全球传播,他们通过对传统和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形成了鲜明的极具韩国当代特色的文化形象,并运用现代多元的传播手段,将文化发展成产业,从而使得其文化的生命力得以展现和推广。从早先的《嫉妒》到之后年的《爱情是什么》,再到大热的《大长今》,一部部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世俗风格的电视剧,以其喜剧性的态度与生活化的描绘将温暖的爱情与亲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征服了中国观众,影响着中国受众的媒介使用、消费行为和文化认同等其他层面。

(2)韩剧“冷”的嬗变。

2005年,《大长今》将韩剧的热潮推向了最高峰,创造了无数个收视神话,但盛极而衰,在此之后韩剧热却悄然降温。同时,大众媒介对于韩剧热播现象的宣传与报道也不像以往那样的铺天盖地,而韩剧新片的新闻发布会数量也明显少了,这样就大大减少了韩剧的受关注度。除此之外,随着港台剧、美剧以及其他国家电视剧的不断涌入,国产历史剧、谍战剧的特色崛起,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差异化的个人需求,这不仅使受众的选择变得更加多元化,也使得韩剧在中国大陆文化市场上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至此,媒体的冷淡,受众的反水,都印证了韩剧逐渐由热转冷的事实。

2、韩剧由“热”到“冷”的嬗变分析。

培养分析理论认为:“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随着传播环境的不断改变,传播渠道的不断多元,以及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韩剧固有的、一味的传播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韩剧也因为多方面的原因使其渐渐地从热进入了冷的时期。

(1)韩剧自身因素。

电视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想象的乌托邦。韩剧就是通过精雕细琢的场景画面,动情演绎的情感故事为广大的电视受众创造了一个脱离现实的理想国度。在韩剧的传播信息中,人们忘记了世俗的烦躁、现实的残酷,看到的只是理想的爱情、美好的生活。这些主观性的反应,会随着韩剧的不断传播,变得越来越不真实,从而使受众的观念发生改变,进而使受众的行为发生变迁。

(2)韩剧受众因素。

受众既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也是传播过程得以实施的前提。在双向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被传播不等于信息被接受,受众再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而是具有自身独特辨识和认知能力的个体,传播效果也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关于受众和传播的关系,麦奎尔和s・温德尔有著名的受众中心模式。他们认为,“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受众并不是消极的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这也就是所谓的受众本位意识论”。现如今,受众的自由选择度在逐渐增大,而传播者对于受众的掌控也变得比较容易。当受众面对韩剧这个外来文化信息的传播时,就会变得更加积极而主动。此外,他们理解韩剧文本信息的行为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这一过程相当的复杂和细致。因此,受众的相关因素在韩剧由热转冷的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外部传播环境因素。

传播媒介是在传播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的中介,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传播行为作用于社会继承、传播信息符号的终结性物质手段。在现代社会化的中国,大众传播媒介已经为人们营造了一个生活和心灵的巨大网络空间。大众媒体不仅传播信息,还承载着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社会准则、生活方式等潜在的文化观念,长期的耳濡目染会使受众的精神、情感、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大众传播正是通过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加工和处理,来建构他们希望中的媒介现实,从而影响受众对外在客观现实的认知。

3、对韩剧在我国由“热”到“冷”的思考。

韩剧将传统文化属性和现代商业属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中国电视受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理满足与精神享受。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韩国电视剧在中国传播发展的进程中,已经从成熟时期的热进入到了衰退时期的冷,而韩剧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对中国电视剧的传播实践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1)文化产品的传播要不断创新。

民族的东西,才可能是世界的。走向世界的文化产品,一般都是具有特定民族传统文化特征的。但是,走向世界的'文化产品要想保持魅力,就应该不断追求创新。

著名学者保罗・维达尔・德拉・布拉什说过:“每个区域都是一枚反映本地区民族的徽章”。一个区域要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就必须要通过一些符号演绎才能达成,文化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符号。在当今社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更加使得这种反应本民族社会文化信息的符号被更多的公众所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我国的电视剧创作过程中也应着重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

(2)时刻把握受众的需求及其变化。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是把受众成员看成是有着特定需求的单独个体,把他们独特的媒介接触活动看成是基于其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的媒介,进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因此,中国电视剧的制作与传播者们应该了解受众想看的是什么,关心的是什么,分析他们的兴趣点在何处,掌握他们情绪转变的相应状态,制作与传播出满足受众需求、迎合受众心态的作品。

(3)提高电视剧创作人员的大众传播意识。

电视剧既担负着娱乐大众的职能,同时它也是对民族思想、传统与文化的一种信息传承。在媒介生态环境日益演变的今天,传统的电视剧传播模式已经不能再满足传受者的双方需求了,中国电视剧媒介不应仅仅是一个提供信息娱乐的服务平台,他的传播理念应依据着中国大众传媒在新时期的定位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而进行转变,而电视剧的创作人员也应提高相应的大众传播意识。

结语:

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载体,在向人们提供感官刺激、信息娱乐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传递着自己民族的文化。韩剧曾经凭借它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诠释与加工,使得其在中国的传播进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韩剧也因为自身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作用,使得其在中国的传播进程中陷入了低谷。从骄人的成绩到陷入了低谷,这种传播进程的嬗变对正在日益崛起的中国电视剧产业来说,无论是在重视和有效利用电视剧的文化传播功能方面,还是在掌握和积极主动与电视受众参与方面,或者是在有效利用和整合媒介资源方面,都具有更重要的媒介传播实践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29。

[2]邹淑娟。韩剧流行原因及受众接受心理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8。

[3][英]迈克・克朗著.杨淑华,宋慧敏译.文化地理学[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文档为doc格式。

律师的思考与论文篇三

按《辞海》的解释,“文化”有三重含义:“1、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2、泛指一般知识。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将“文化”阐述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的精神财富,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历史源远流长,任何人也难以穷尽其内涵。本文作者认为,就“律师文化”而言当归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即为律师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指律师这一职业群体所共同具备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水平。具体来说就是律师在执业过程中所积淀的由“服务理念和核心价值、道德、知识、专业素质、语言沟通能力、为权利而斗争的精神及团队文化等”诸元素构成的总和。

《律师法》明确了我国律师“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的职业使命。“两个维护”之所以成为律师的职业使命,是因为权利是公民和其他组织赖以生存和进行社会生活的根本,对其至关重要。权利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其不可缺少。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限,以及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人们生产或生活等社会活动中常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产生种种不平等的因素,使权利受阻碍,甚至遭非法侵害、剥夺。有阻碍就必须有疏通,这是现实需要。基于这种社会活动的现实需要就产生了律师制度,出现了以专门维护权利为职业的中国律师。只有律师积极参与“权利疏通”,公民的权利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只有律师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积极维护法律的实施,我国社会才能真正进入法治社会。因此,律师在执业活动中应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服务理念,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以“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为职业的核心价值,法律至上,广布法理写文章,向社会主体阐释法律精神和传播法治原则。

二、律师应明德、博学、缜思、慎行。

律师是个高智商、高文化、高修养的职业,在世界范围内对律师的要求都很高。因为,社会上的`事物是复杂多变的,作为一名律师,没有渊博的法律知识、精深的科学知识、丰富的社会经验是不可能准确地将抽象的法律规范解释或应用到具体的案件之中,并定纷止争、化解冲突、维护人权和法律尊严。基于此,律师要以“明德、博学、缜思、慎行”为最高境界。明德,要求律师求公正,趋平和,守诚信、遵师道。社会的法制造就了律师,市场经济发展了律师,“律师应该有商业头脑,但律师绝对不能成为商人”,成为当事人的雇佣军,只要收了钱,就毫无原则地为当事人说话,搞假证,甚至教唆翻供。律师应积极追求并维护社会的公正,以和善之心待人,以和善之心持事,以和善之心立行。有诗云:“你戴着荆棘的王冠而来,你握着正义的宝剑而来,律师,神圣之门又是地狱之门,但你视一切险阻诱惑为无物,你的格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惟有客观事实才是最高的境界。”“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律师事业的腾飞首先源于纯正的心灵和良好的信用。以“诚”待人,以“实”处事,以“信”取胜,应成为律师执业活动的基本准则。倘若律师丧失诚信,其直接后果是丧失当事人的信任,而其潜在的恶果将导致整个律师业的社会公信度的衰退。为确保律师服务的诚信度,应健全律师诚信体系建设,用制度的力量来保证守信者获益,失信者受诛。唐朝韩愈《师说》中论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律师是法律之师,传播法律文化、传播法治理念。“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律师应克服好为人师的毛病,不可不懂装懂,以讹传讹。“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害人害己。博学,要求律师知识面要广博,博览群书,触类旁通。律师工作的本质是一项理性的职业,平衡和理性的判断是敬业律师的职业财富。平衡判断既要求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又有捕捉事实的法律细微末节的洞察能力。由此要求律师,一要悉法,研修法律,争取机会与同业交流切磋、学习或改进法律技能。交流产生价值,联谊促进发展。二要通法,不仅要掌握立法背景,理解立法精神,明确立法目的,而且要探求立法者具体的规范意思、价值判断及利益衡量。不仅要懂民事,而且要懂刑事、懂经济。要对各类法律烂熟于心,了解法律哪里不公平、哪里有漏洞。更为重要的是更懂得和更愿意运用法律的程序来纠正法律本身的偏差,敢于对法律的不完善处进行质疑。无知孕育了教师的壮大,纠纷造就了律师的兴盛。三要学贯中西,文史哲不分家。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四要博闻强记,处处留心,勤于积累。在社会这个大课堂,只要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会“民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慎思,要求律师要有精细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敏捷深邃的洞察力,能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问题,想出别人不能想出的办法。慎行,要求律师处理委托人的事务应三思而后行。律师工作独立性很强,其业务活动与他行业相比有着更为浓厚的个人色彩。当你为当事人当参谋,作决策时,因受个人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的局限,倘若急于决断,稍不慎就要出问题,给当事人造成经济上的损失,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在服务活动中,律师弄错法律关系,错误行使请求权的事并非鲜见。因此,律师处事应遵循古训,“三思而后行,可以为师焉”。

三、律师应“在法不言法”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语言是社会潮流的“体温计”,中国市场经济已造就了一批企业家群体,这些企业家对法律已不再陌生,律师在中国企业经营者的心目中地位日益跌落,不再受企业家追捧。倘要保存地位,就必须与其沟通,将法律语言转化为工商语言,把“民法法条”的说教转化为市民社会的“生存发展理念”,变“在法言法”为“在法言官”、“在法言商”、“在法言民”、“在法言学”、“在法言世”、“在法言情”;把“公司语言”转化为企业家的“mba语言”,用“市场调节经济”比“用计划管制经济”好,是《价格法》解决的问题之一,“现代企业制度”比“人民公社”好,是《公司法》解决的问题。如果律师能提炼,总结,并进行知识扩展,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句句不谈法,而句句不离法,就能同企业家产生共鸣;把入世后的“wto语言”转化为综合提高民族竞争力,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国际化语言。如美国的波音公司要将产品推销中国市场,把“波音7e7”改成“787”,因在中国文化理念中“8”是一个吉利数,“8”即“发”,代表着特殊的和谐含义。这一微小的改变让这个公司打败了欧洲的“空中客车”,一次向中国销售了60架客机。如果律师了解各民族文化的理念,就增加了与所有民族精英对话和交流的机遇,其价值绝不可低估。用新语言表达新理念,就能创造新价值。

四、律师应有为权利而斗争的勇气。

法律的目的是和平,而达到和平的手段则为斗争。律师真正而全部的工作是挑战权力,包括行政机关的权力和司法机关的权力。要履行并实现这一使命,就要有挑战权力的勇气。任何社会都有个权力制衡问题,律师制衡作用的力量是通过一种民间的力量。现在世界各国都把律师包括律师制度、律师职业看作是社会民主制度的捍卫者、私权的保障者。律师一天到晚和各种层次的人打交道,了解人民的脉搏,春江水暖鸭先知,社会百态律师先知。律师救弱扶贫,要勇担挑战权力的重担,为权利而斗争。作为一个律师,其使命就是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他人的权利而斗争。律师的任务是使当事人懂得自己有哪些权利,如何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如何行使保护自己权利的程序。律师为当事人处理法律事务的过程,就是一个为权利而斗争的过程。为权利而斗争,对于律师来说,本身就包含着为一种信仰而斗争,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一种执著的信念来追求,在我们的律师队伍中,有的仅仅为了赚钱,而有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念而赚钱,为实现自己的信仰而赚钱。律师的最高信念,无论作为一个服务之道还是作为一个治国之道,但为权利而斗争,就是律师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好体现,也是律师的最高精神境界、精神追求。法律所经过的路程不是香花铺路,而是腥血涂地。中国的法治之路即坎坷又艰辛,但为了保全权利,实现社会正义,律师应不偎强权,挺身而斗!

五、律师应以团队文化,打造大牌律师。

律师的业务活动有着浓重的个人色彩,律师习惯于单兵作战而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可单兵作战是无论如何战不过团体的。在现代信息社会,脱离集体单靠个人力量进行创新也是不可能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律师事务所的创新越来越依赖于公开的信息共享、优势互补,依赖于律师之间默契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越来越需要团队具有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的目标。要在中国律师中打造大牌律师,品牌律师,就必须走团队发展之路,打造出规模宏大、管理先进、财力雄厚、声名显赫的名牌律师事务所。因为成就一个大牌律师,个人因素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打造大牌律师的机构。一个律师,他的头脑再好,技能再精湛,如果一生栖身于一个只有两三个人的小型事务所,他终究也成就不了一个大牌律师。律师事务所就像是一家工厂,规模小、档次低的工厂,很难制造出名牌产品。只有当工厂达到相当的规模,它才有可能问鼎“名牌”二字。可以说,大牌律师是个人奋斗的成果,但更是环境铸造的产品,是打造的结果。当代人已经发现,自我实现离不开他人价值的实现。降低他人的价值等于降低自我价值。现代的经济运行和管理的本质已从“自我中心”转变为“我—你公式”,崇尚团队精神,业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

总之,律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追求民生,崇尚科学,维护人权,促进法治为己任,“坚定信念,精通法律,维护正义,恪守诚信”,努力打造政治坚定,业务过硬,品质优秀的律师群体,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添砖加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谱写和谐的音符。

律师的思考与论文篇四

贵报4月27日b1版刊登了林威同志撰写的《律师代理费不应由败诉方承担》的文章(以下简称《不》文),该文认为,律师费由败诉方承担会导致有失公平、影响法律服务事业的发展、增大双方当事人的争议差距并激化矛盾等诸多不利情况。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值得商榷。

笔者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律师代理费的承担只应作为当事人的权利予以主张,像违约金、医疗费等一样在案件审理中提出或放弃;而不是像法院案件受理费、执行费一样,必须最终由法院明确分配给某一方承担。所以,通过立法规定律师代理费由败诉方承担,也只是为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确立一个法律依据,就像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人身损害赔偿包括医疗费一样,其作用在于避免无法可依的局面。

当事人尤其是被告是否主张律师费由对方承担,完全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立法所要起的作用是给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提供法律依据,所以不存在《不》文所担心的那样:法院在没有当事人请求的情况下对律师费的承担作出分配。法院只是在当事人提出请求时才依法予以支持或驳回;如果当事人不提出该主张,法院自然也就没有审理的必要。

《不》文认为,案件诉讼费用的数额是固定的,但双方律师费用的`差距可能极大,让败诉方承担有失公平。事实上,公平与否并不是仅仅由数额决定的,而是主要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主观过错和律师费支付的合理合法性。首先,除了“公平责任外”,败诉方均是过错方,其因为自身的过错给对方造成的律师费损失,是对对方财产权利的侵害,依法应当予以赔偿;其次,对于任何一个案件来讲,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和“举证责任倒置”的特殊规定,原被告双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都是不同的,也正是基于此,双方当事人及其代理律师付出的劳动也是不同的,律师费的差距也是在所难免的。所以,不能仅仅以败诉方承担了对方高于己方的律师费就认为是不公平的。笔者认为,要保证当事人双方在律师费承担上的公平,完全可以通过立法确定一个相对的标准(比如当地律师费最高上限的80%),并通过法官在具体案件审理中的自由裁量加以控制。有法可依才是公平的基础。

律师代理费由败诉方承担,不仅不会影响竞争机制,反而会更加促进律师积极掌握法律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拉大不同层次之间律师的收费档次,促进从业人员的竞争。当事人是否在意收费问题并不取决于是否能够将该费用转嫁到对方当事人身上,案件的胜诉或取得满意的效果才是当事人的主要目的(毕竟只有胜诉了才能将代理费转由对方当事人承担)。所以,大律师、知名律师更会因为案件代理的成功率而和一般律师拉开收费的差距。《不》文作者认为所有律师都会按上限收费的担心并不会出现,因为市场的调节手段除了收费的高低以外还有服务质量的优劣,而服务质量是关键性的,正所谓同质才会同价。

[1][2]。

律师的思考与论文篇五

摘要:目前,我国基层统计基础工作面临着诸多负面问题。克服这些问题应从小事做起,从细节之处下功夫,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建设规范化的工作。

关键词:统计;基层;基础。

引言基层统计基础工作是统计管理的前提,基础工作的扎实程度决定着统计数据质量,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程度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实现统计管理规范化、业务流程标准化、任务落实制度化、统计调查法治化、统计人员专业化和统计手段现代化工作机制,夯实基层统计工作基础。

1、基层统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1、部分基层统计人认识偏差导致数据偏差一方面,存在"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陈旧观念。统计人员为了某种利益的驱动,导致他们对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产生偏见,虚报或瞒报,提供不真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报表横向沟通渠道不畅,各部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源头数据搜集难度大。每当临近报表送审时间,统计人员收集信息难度及花费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报表录入处理分析过程。

1.2、大部分地区基层统计工作力量薄弱由于基层统计人员多为兼职,加之统计工作强调准时和及时性,有国家、上级部门和企业内部等多部门的统计报表,承担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任务。在完成统计工作的同时,还要完成其它兼任的各项工作,人员配备和力量与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1.3、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统计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按照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要求,真正达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微机的"四会"标准的人员为数很不乐观,而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影响。

1.4、基层统计执法不到位。

统计违法行为多发生在为单位工作的行为上,一些单位领导对统计工作高度不重视,数据渠道不畅,致使统计人员数据源头出错,加之统计人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是导致统计违法的主要原因。

2、对夯实基层统计基础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2.1、强基固本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完善统计制度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的关键。一是加强统计制度的完善,基础工作的夯实,加大对基层工作的督导力度,提高统计业务能力,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理顺统计和部门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使部门统计成为统计部门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建议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和各专业报表间的衔接,杜绝统计报表指标重复统计,不随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

2.2、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完整性体现在统计数据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要求统计调查覆盖的范围要完整,被调查对象的报表要完整。准确性是指统计数据质量、信息客观真实性。对基层报来的各类报表必须严格审查,是否按统计制度规定的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统计数据是否符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时效性是指统计数据质量、信息时间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缩短统计调查与数据结果发布的间隔时间,以最快时间发布统计数据。简便性是指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使用过程中,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统计,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调查负担。另一方面对外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文章,力求简洁、清晰、明了,便于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理解。适用性是指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

2.3、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紧扣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主题,主动搞好服务。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开展统计服务和统计分析时,除要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的质量。服务的角度要准确,服务的内容要充实。认真选题,做到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把握生产经营趋势、科学预测,由事后分析为主向事后分析与事前预警预测并重转变,改变过去单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产品上下功夫。

2.4、加强统计法律意识规范基础工作一是以普法为契机,营造以法治统的良好氛围。借机造势,大力宣传《统计法》和统计工作。二是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是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继续理顺企业的各专业业务关系,理顺与各部门的统计业务关系,理顺上下级统计机构间的业务关系,增强统计业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逐步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各环节的流程化管理,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的规范化、档案化管理,促进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2.5、多方培训强化统计人员素质作为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工作的职责要求应该了解和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重心、核心和趋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工作方法,知道怎样收集数据、怎样计算指标、怎样分析整理资料;了解和掌握统计信息网络技术。因此,全方位加大培训工作力度,造就一大批懂统计专业、会经济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在培训和交流中,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形成依法统计理念,不断更新、拓展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能够比较准确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趋势,熟练运用网络系统传递信息,保证源头数据不受干扰。

2.6、加快信息化提升统计服务手段信息化建设是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统计现代化建设必要保障和手段。依托现有的硬件和网络资源,坚持统一、开放的原则,整合统计信息网络资源,构建统计信息服务网络互动平台,为领导决策、企业发展服务,逐步向"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广泛化"的目标稳步迈进。

结语。

夯实基层统计工作基础是当前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是统计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亦是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提高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只要统计系统上下一心,在主观上勤奋努力,加上客观条件之改善,必能将基层统计基础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何晓群,邢伯春.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2]李安有.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xx(07).

[3]王金凤.企业领导应更新八种观念[j].当代贵州,20xx(06).

律师的思考与论文篇六

如果让诸葛孔明再一次选择,不知道他会不会还在西城墙上轻摇羽扇安然弹琴吓退司马懿,如果让陈庆之再一次选择,不知道他会不会还带着七千铁骑横扫魏国三十城,如果让毛泽东再一次选择,不知道他会不会还在井冈山上带着红军踏遍两万五千里转战中国大地,如果再有一次选择,我想他们还会这样下去。历史掩埋着太多的遗憾,十三道金牌拦下了光复中原,二十座烽火台点燃了大周江山,四百八十寺遮盖了南朝烟雨。历史遮蔽了人们的双眼,让人们学不会向前看。

狄更斯说,你回首看得越远,你向前也会看得越远。人们总是看着历史问,为什么会这样,却学不会透过过去经过现在看到未来尝试着问,为什么不能这样,然后去做去寻找自己问题的答案。我以为最完美的就是结合历史和现在去改变未来,毕竟正确的选择总是在全面的看待问题之后才得到的。

唐玄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诸葛亮他在面对街亭失守大势已去的局面的时候,镇定自若的安排士兵放倒旗帜,同时让城中老兵打扮成百姓打扫街道,自己则装成道士带着两个书童抱琴焚香,疑心很重的司马懿也在他突然变换的琴声中退兵,而后遭遇了关兴张苞的`大声摇旗呐喊终于离开了西城让孔明一方脱险。孔明就是凭借司马懿对自己过去作风的了解的心理,算计了他,可见历史并不是最全面的答案。

曹操赤壁战败,周瑜败给孔明吐血大吼为什么会这样,既生瑜何生亮,失败之后开始疑惑开始不解,但是在发生之前为什么没有好好想想要怎么创作怎么进取怎么获得成功;袁绍官渡之战,曹操却胜利了,明明袁绍很有把握军力很强为什么呢,因为曹操在战争之前问为什么不能胜利为什么军力不同就一定要失败,然后他开拓努力进取最后胜利了。可见,失败之后一味的抱怨是不对的,而是要努力加油。这大抵便是萧伯纳告诉我们的吧。

律师的思考与论文篇七

近年来,各地、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由败诉方承担胜诉方律师代理费的案例不断出现,但是有的法院仍以聘请律师代理诉讼不是我国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是否聘请律师代理诉讼完全出于当事人的自愿,胜诉方自愿聘请律师代理诉讼所发生的代理费支出与败诉方的违法、违约、造成民事法律关系无效的行为之间不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而且判决败诉方承担胜诉方的律师代理费没有法律根据为由,对胜诉方所提出的由败诉方承担律师代理费的请求不予支持。鉴于司法实践中对律师代理费由败诉方承担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和作法,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民事诉讼当事人聘请律师代理诉讼的经济原因。

当事人在其权利因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受到损害时,除非自己放弃权利,否则都必须通过私力救济或公力救济的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而在公力救济手段中司法救济是最重要,甚至有时是唯一的手段。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并没有规定当事人必须委托律师代理诉讼,但是为什么会有许多当事人不自己诉讼,而要委托律师代理诉讼呢?这是因为:当事人若选择自己亲自诉讼,那么他(它)必须研究相关的法律,掌握必要的诉讼技能,并亲自收集证据、撰写相关的诉讼文书、参加法庭的审理活动,这一切活动必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贻误其他的工作,从而失去一定的经济利益;当事人若选择律师代理诉讼,那么他(它)必然要支付一定的代理费用,也将会失去一定的经济利益。因此当事人是否选择律师代理诉讼,决定于自己亲自诉讼与聘请律师代理诉讼哪一种方式失去的经济利益更小,若自己亲自诉讼失去的经济利益小于聘请律师代理诉讼的支出,那么他(它)必然选择自己诉讼,若自己诉讼失去的经济利益大于聘请律师代理诉讼的支出,那么他(它)必然选择聘请律师代理诉讼。

自给自足和交换自古以来是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两种合法方式,但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人类创造能力及其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的任何需要都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得到满足是不现实的,或者是代价最大的,所以才产生了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交换。社会分工因其能使人们的劳动熟练程度大大提高,使人们因不同工作之间转换的时间大大降低,从而使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更加廉价和丰富。经济发展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凡事都由自己亲自来做是最愚蠢、最没有理性、最低效、且成本最高和风险最大的`选择,与他人交换产品和劳务是人们追求生产成本最小化、交易成本最小化、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明智选择。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说“我们用餐,不是屠夫、面包师、酿酒师对我们的仁慈,而是出于自利的算计。”律师职业也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当事人选择律师代理自己诉讼,以自己拥有的货币与律师交换服务,同样也不是出于对律师的仁慈,而是认为由律师代理诉讼比自己亲自诉讼更为合算。

[1][2][3]。

律师的思考与论文篇八

伴随着现代学者对于新闻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近十年来已经取得了显着成绩,为我国当下的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如此,当下“新闻理论无理论,新闻理论理论弱”的声音依然是不绝于耳,这让新闻学界感到焦虑的同时也多少有点汗颜。由此,本文针对当下新闻理论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努力改变当下新闻理论性疲弱的现象,积极探索强化理论性的途径与方法,由此更好地提升我国现有新闻理论。

一、新闻理论性弱化的表现

(一)新闻理论研究中的“虚无主义”倾向。“虚无主义”是哲学术语,但是在当下的新闻理论界,许多的研究往往过分“空虚”,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支持,表现出理论专制或理论轻蔑心态,无视既有的成果。由此造成了理论的空洞,内容的单调。同时,因为注重一己之言,造成了孤家寡人式的研究多,直接的相互对话交流少,这无疑制约了当下新闻理论的发展和建设。

(二)缺少学术研究和对理论研究的基本敬畏。我国新闻理论在过去的几十年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显着成绩。但是,现有的理论研究学者却没有对于研究内容以及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一味的强调新思想、新观念、新学说,没有真正追本溯源,寻求理论的连贯性和脉络的传承,强调创新与突破的同时,忽略了对于优秀学术研究和成果的敬畏,个别人甚至不少人想在制造学脉断裂中取胜,动不动就填补空白、创造第一,如此必然带来的是当下新闻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无法真正形成一以贯之的研究。

(三)缺乏新闻理论意识,缺少建构新闻理论的自觉。当下的新闻对于某一现象的描述过多,而总结和归纳较少,缺乏对于深入背后深层次问题的论述。新闻报道以及研究中的总结报告式多,领导讲话式多。这样的理论研究,只是发表了论文,并没有学术,其缺乏深层次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这也充分显示了我国当下新闻研究者以及从业者自身对于理论学习的肤浅。

二、增强理论性的根据与理由

(一)增强理论性的根据。新闻学、新闻理论有自身独立的领域。现代互联网的发展无疑为新闻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可以说,“后新闻业时代”已经到来。在当下,新闻理论本身的研究不再是单纯的单一领域,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文化、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因而,现代新闻研究是一种“新闻关系论”的研究。由此可见,新闻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特别是未来伴随着新闻活动和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关联性的日益密切,以及互联网的涟漪效应,都决定了理论研究只能强化、不能弱化,这就需要当下的学者、从业者要真正从思想层面和行动层面重视当下新闻理论性的研究。

(二)增强理论性的理由。首先,尽管新闻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公认的重要成果,不过从当下研究的深度以及广度而言,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正如前文所述,当下的研究更多是停留在表层,缺乏系统性的钻研和探讨。其次,在新闻研究活动中,确实存在着一些模糊认知,由于现有研究者们自身理论性的不足,使得研究成果过“肤浅”,没有真正结合时代发展,将现代互联网对于新闻工作发展的影响性予以考虑,并且更有甚者否认新闻学科的独立性和新闻理论自主性。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当下新闻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每况愈下,使得当代人们不再愿潜心学习,浮躁情绪带来的必然是研究成果无法得到延续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三、强化理论性的途径与方法

(一)确立新闻理论的基本框架或基本结构。新闻理论研究的基础就在于框架和结构的构建。理论体系是对学科基本研究成果的重要凝结方式。对于新闻理论体系的构建,必须要也包括宏观、中观、微观几个层次的基本内容。由此就要求首先在宏观层面,制定新闻业发展的总体规律,将不同的新闻关系进行连接与互通。其次,在中观层面,对于各个理论,包括新闻收受理论、新闻主导观念理论、新闻制度理论等等进行总结归纳,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微观层面则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指导当下各种新闻现象的解释。借助于上述三层结构的分析以及构建,从而形成比较合理的新闻理论结构方式。

(二)展开积极的学术对话与理论交流。良好的学术交流和理论探讨可以促进不同学者之间的沟通,避免了过去“老死不相往来”的学术现象。通过集思广益,借助于彼此之间的论辩与批评,对当下的学术难题和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更好的解惑答疑,从而在不断地探讨中提升新闻理论性。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实质性内容的探讨,不能够仅仅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要真正进行有效沟通。同时学术对话、理论交流当然不限于学科范围,要积极“走出去”,通过跨学科的讨论,从而实现新闻理论的多元化和丰富化。

(三)从本科新闻理论教材的理论化建设着手。第一,在教材的理论建设中,不仅仅是从理论出发,同时也要积极结合实践内容,构建多元理论体系,借助于理论支撑观点,再由观点呈现出现象,并且最终由现象归纳出理论。形成一个闭环,进而实现教材编写和建设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第二,就是在教材内容结构上,应该把对相关理论的介绍、叙述、解释作为主要任务,由点及面,在对当下新闻理论发展概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相应的理论观念以及观点,从而更好地保证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四、结语

新闻理论性研究关系到我国未来新闻界发展走向,同时互联网的出现让现有新闻传播和大众的生活紧密相连,这就更需要良好的理论作为指导,以实现新闻工作踏实前进的同时,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律师的思考与论文篇九

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爱默生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谁掌握了这把钥匙,谁将获得教育上巨大的成功。”爱默生的一番话,指出了尊重学生的重要性。唯有尊重学生,才能亲近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事业,才能实现育人目标。

人与人之间应当以尊重为本。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曾经说过:“尊重别人,才能让人尊敬。”而一位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当以尊重为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

尊重学生,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学生合理的宽容。教育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有位教师在学生时代曾经萌发过一次作弊的错误念头,她的美术老师在发现情况后,并没有直接指出来,而是以幽默巧妙的话语和方式,既让学生明辨了是非,又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后来,这位差点犯错误的学生参加工作后,写了一篇题为《老师,我铭记您的宽容》的感人肺腑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当年那位美术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与尊重,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感恩,同时切实践行了育人的教书理念。

尊重学生,应当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鲁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应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更大碍于孩子发达。”因此,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不同的个性,并理解、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应当尊重学生不一样的思维,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有位小学语文老师问:“雪融化之后是什么?”有位孩子回答:“是春天。”然而,他的回答当即就被这位老师否决了,“雪融化之后是水。”试问,这个孩子的回答有错吗?没有。孩子的答案没有错,孩子的想象也是对的,而这位老师的否绝,是对孩子想象力与对美好事物期待之心的无情扼杀。学生的答案与想法跟标准答案不同,并不代表他就是错的;教师并非圣人,教师的观点也不一定是对的。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理解和欣赏学生独特的想象力。

尊重学生,是打开教育之门的一把钥匙。因此,教书育人,当以尊重为本。

律师的思考与论文篇十

所谓协同,就是系统中诸多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与集体行为,协同是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的内在表现。人类历史发展证明,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结果,而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农业工业化的过程,发展工业本身包括农业产业化;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进程将明显加快,城镇化趋势亦将日渐突出。因此,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本文试图从协同理论出发探讨“三化”协同推进的对策建议。

2“三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2.1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

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体现为:一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二是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发展的基本土壤;三是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四是工业化以城镇化为基础,城镇化反作用于工业化;五是工业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镇化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2.2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相互关系。

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实质上是指国民经济由以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转化的过程,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交换的社会大生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业部门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农业经过工业技术的改造逐步转变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产业部门。因此,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之间关系密切,其中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农业的工业化,为工业化提供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工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载体,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农业产业化具有带动作用。

2.3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相互关系。

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标志,是实现农村工业现代化的载体和农业现代化的“催化剂”。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没有城镇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城镇化服务于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将不断提高,同时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为农村产业化提供“动力”。农业产业化发展引起生产基地集约化,推动了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在产业化生产中,生产采取大规模、机械化、集约化方式,并且要求人员素质高、经营管理规范化。这一方面排斥了低素质劳动力,实现了生产资料集约化使用;另一方面,它促使富余劳动力在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之后涌入城镇寻找就业门路,并逐步转化为城镇常住人口,从而推动了城镇的形成。

3湖南“三化”的现状与问题。

3.1“三化”所处的宏观环境。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湖南省“三化”建设已初见成效,“三化”协同推进所需的物质条件日益成熟,宏观环境亦逐渐具备。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进一步协同推进“三化”建设准备了初始的物质基础;二是就业结构不断优化。20xx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1980年的77.0:14.1:9.9变为19.2:40:40.5,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符合“三化”演进的一般规律;三是“三化”进程迈出新的步伐。20xx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455亿元,增长12.6%,十大标志性工程企业增加值增长22.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50亿元,增长27.7%。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省市龙头企业发展到300多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利润13亿元。产生结构进一步优化,十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加快,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的趋势开始显现,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3.2“三化”发展现状。

(1)工业化步入中期阶段,工业经济作用力不断增强。20xx年,湖南省国民生产总值为4340.9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4.06%上升到4.24%;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2%。20xx年,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09.23亿元,增长16.1%,比上年度高出2.3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9.22%,成为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1978年到20xx年湖南省工业部门从业人数由260.6万人上升到584.48万人,净增323.88万人,成为了吸纳城乡劳动力的主力军,推动了湖南省城镇化进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湖南省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大跨越。

(2)农业产业化初现端倪,多元化经营逐步形成。一是经营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日益明显。湖南省各地瞄准市场变化,依托资源优势和传统技术,进一步优化了农业区域布局,形成了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的特色农业。二是龙头企业的支柱和带动作用增强,产供销一体化进程加快。20xx年,湖南省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0家,连接基地、带动农户规模不断扩大。60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利税11.7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0.4%和8.3%。湖南省517家市州及以上龙头企业共连接基地近200万hm2,辐射连接农产500万户,直接带动农户300万户,收购省内农产品原值18.64亿元,占湖南省农业总产值的14%。三是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商品率逐步提高。湖南省现有年交易额在1亿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市场49个,现货成交金额150多亿元。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产品营销的单一模式正在被打破,新的市场网络正在形成。20xx年,湖南省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1%。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和推进,使农业与工业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3)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对经济发展的集聚作用更加突出。到20xx年底,湖南省市镇人口为2121.12万人,城市化率达到32%,较20xx年提高2.25%,年均增幅为1.125%,比1978年到20xx年的年均增幅高出0.295%,城镇化进程表现出明显加快的趋势。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明确了以产业为支撑,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吸纳就业能力有所增强。20xx年,国有企业下岗人数较上年减少14.4%,镇从业人员增长3.5%,吸纳农村转移就业人员655万人,增长13%,对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城镇对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凸现出米。

3.3“三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工业化水平滞后。总体看,湖南省工业化水平至少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5年,落后东部发达地区10年以上,甚至落后于中部地区的整体水平。20xx年湖南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水平11.66%。人均gdp较全国水平低17.65%,大体相当于全国1999年水平。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相当于全国1992年水平。工业化水平不高,规模偏小,使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失去了赖以支撑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们的发展。

(2)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全国。20xx年湖南省城市化率同全国的差距扩大到了7.1%,比辽宁低23%,比黑龙江低20%,比江苏低12.7%。城镇化水平滞后对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制约,直接表现在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向外省城市地区转移,大规模开展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所需的人力、物力难以集聚,也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从而形成了市场瓶颈。据统计,湖南省农村劳动力60%转移在沿海发达地区,20%转移在中西部其他省份,只有20%转移在本省城镇。

(3)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湖南省参加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户不到8%,与龙头企业有直接联系的农产也不到30%,真正的订单农业还不到35%,大量的农产仍然徘徊在“产业化”大门之外,独自承担生产和市场风险。龙头企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产权及产品结构都很单一,无法带领更大范围农业和更多农民进入国际国内大市场,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深加工、精加工是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湖南省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品的产值比例仅为1:0.7,而我国平均水平为1:0.8,发达国家则为1:5左右。农业产业化滞后,使工业化遭遇了农村市场需求不足与农业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矛盾,同时也不利于劳动力转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步伐。

4“三化”协同推进的对策建议。

4.1开放式系统的建立。

开放性是系统有序演化及推进的必要条件。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推进的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城镇与农村之间、新型工业与新型农业之间都应该进行有效地协调与反馈,通过系统之间的互动不断交换能量与信息。具体对策建议为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实施兴工强农战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同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2远离平衡态。

只有非平衡态才可能是有序结构之源,只有远离平衡态才可能形成有序结构之源。平衡或稳定状态通常难以促进系统的发展,“三化”同样需要借助于外界对系统施加约束来实现。具体建议为: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增强产业集聚度,扩充提升非农产业,重点扶持优势企业和龙头产品;注重改革改制。对现有国有工业企业,全部进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改组改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城市品位的优化,带动招商引资,既为城市化融资铺路,又推动工业化进程。

4.3寻找适宜的相变参量。

相变参量是协同支配原理的力量源泉,当该参量达到一定阈值时才可能发生相变。对于“三化”推进的过程而言,创新机制始终是主旋律。因此,“三化”的协同推进必须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纽带,以产业化为主线,突出优化环境、建设中介、创新机制、招商引智四个重点,狠抓基地建设,才可能形成“三化”进程的持久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柳钦.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j].上海合作经济,20xx(10)。

2王志雄.传统农村工业化面临挑战及其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1)。

3刘明国,王宏彬.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反思[j].农村经济,20xx(12)。

4党新益,姚远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协同效应[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4,(4)。

律师的思考与论文篇十一

上帝造物时,就赐给了人类这宇宙中最精密的机器——大脑。千万年来,人类依靠着大脑思考、探索,使社会不断进步,终于征服了自然,站在了生物链的顶端。这,说明了思考才是一个人的本能,一个人的基本权力,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不知是哪个人曾说过:“不能让老百姓有思想,他们一有思想,天下就要大乱。”这个家伙大概与那焚书抗儒的秦始皇一样,早早就意识到平民百姓的思考对自己统治的危害吧。

可是现在不是封建社会,人人都有思考的权力,人人都可以凭借思考权衡利害关系,使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一个人经过思考才去做某件事与鲁莽从事的后果肯定不一样。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思考的重要性,并学会思考。

中华民族是一个向来喜欢思考的民族,早在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边建立了自己的文明,从此以后,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成果都走在世界的前头,这一切,无不归功于我们祖先的思考。

在清朝末年,有思想的中国人意识到了清朝将亡,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于是他们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终于建立起了新中国,从此中国的国力日益增强,恢复了往日那大国的地位。

在改革开放中,有个有思想的,叫做邓小平的人,带领着一大群有思想的中国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制度,确立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国策,使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终于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前辈的思考。

现在轮到我们了!过了20xx年,有更大的空间等着我们去拓展,中国入世的成功,神舟2号的发射,无不激励着我们的心,让我们这跨世纪的一代携起手来,学会思考,勇于创新,善于开拓,让中国变得更新、更强、更好!

律师的思考与论文篇十二

打开网页,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在北冰洋上冰川变得大大小小的冰块,漂浮在海面上,北极熊孤独地再冰块上迈着沉重的脚步,好象是在为自己的家园哭泣,原来的冰雪世界多么美丽,动物们尽情地奔跑、玩耍,谁知道曾经的家园,壮观的冰山,现在会不忍入眼?天色昏暗,那童话般的景色不知何时才会再出现在眼前。眼前的北极冰盖正在快速融化;据科学家探测20xx年或者更早,这些冰盖将全部消失。

翻动网页又是一张惊心动魄的画面呈现在我的眼前。

海平面上升了,海水也发怒了,无情地击打着房屋,激起了几十米巨大的浪花。在我的印象中大海应该是"哗!哗!"地拍打着礁石,溅起几尺高的洁白晶莹的水花。海浪涌到岸边,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海水就像一只愤怒的野兽,让马尔代夫诸多岛国面临着海面上升带来的灭顶之灾,也许几十年之后这里将完全被海水淹没。

点击网页,看到这样一张照片,原来的北京,可以算得上市一个水乡泽国,老北京有一句谚语“北京城是从河上漂来的”。然而现如今,当时的情景已经难以想象。如今的北京需要从长江引水来缓解缺水之危,北京已连续九年干旱,20xx年更是创造了110天无降水的历史记录……在全世界的首都当中,北京的水资源总量已列在100位之后。城市扩张,人口膨胀,经济高速发展,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北京的缺水程度日益加深,而全球变暖更是加快了这一过程的发展速度。可是现在本来肥沃的土地都龟裂了,无一点绿色,本来绿叶丛生的大树都成了这天气的祭品,这荒芜一片的地人迹稀罕,我认为不久以后的今天,会有更多的地方将成为此惨不忍睹,触目惊心的图片来提醒人。我多么想去倡议大家环保,我多么想我要用法律为武器,对那些破坏环境的人大声地说:“为了人类的健康,为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可爱的孩子,重视污染的严峻形势,还我们一个绿色家园!”

为了我们的生活的家园,让我们少开私家车,少吃异季节的水果,少开空调,等等、等等。也为了我们后代`的有利条件更好,请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后代,保护我们美好的未来。

律师的思考与论文篇十三

呼吸氤氲的空气,闲坐竹椅小酌茗茶,看着满天落叶纷纷扬扬一如曾经,怀旧的人会忆起星星点点的往事,斑斓的心绪里载满了人、事、物。良久,浅笑亦或喟然长叹……怀旧是一种情结是对过去时光的缅怀。

怀旧的方式很多。可以睹物思人也能写日记。怀旧的人不一定写日记,写日记的人却时常怀旧。小学时我写过几篇日记,写完便如石沉大海,未再翻阅。不想初中时重又看起,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悲欢喜乐,一波三折。读来又恍若隔世,记忆显得虚无而缥缈,而那本日记真真切切地平放在桌上,纸张尚未泛黄却已物是人非了。我尚未如此多愁善感,只是在偶尔怀旧时有些许感触。写日记的人在沙沙下笔之时,每一道笔触都带着想念。这时观察他的表情,阴晴不定。繁琐的笔画连结成了有意义的字符,一篇洋洋洒洒的文字多年之后仍然能在他的心里激起滔天巨浪,那密密麻麻的文字落在他的眼中分明像是谁的脸庞。

怀旧的内容很丰富,数不胜数。怀念的可以是一个地方,比如多少游子心心念念的家乡。路过街头巷尾,遇见一份家乡小吃,像从前一样大口咀嚼,品味着不够地道的口感,却依旧赞不绝口,只因为他们的思绪早已纷飞回乡,现在吃下的每一口,都只是对家乡的追忆。曾经的故乡,现在的远方,怀旧中溢满伤感与无奈。无怪乎有诗云:“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怀念的也可以是一段时光。有的人在时光中拼搏,一步步长成郁郁葱葱的大树,回首峥嵘岁月,无论功与名,成与败都能够问心无愧,一笑了之。有的人在时光里蹉跎,如同无根浮萍,不曾把握与珍惜,到迟暮之年回首当时的苟且,即便悔恨之情如滔滔东流之水,也是无济于事了。古往今来,多少人在生活里迷失,不懂得珍惜,到头来只能轻叹一声;“当时只道是寻常。”

怀念的还能是人。怀念的大多是那些曾对自己十分重要的人,而往往时过境迁,初心不见,因此纳兰性德才会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怀旧要适度。适度的怀旧能让我们在成功时不忘初心,在失败时重燃自信。一味怀旧的人活在过去里,而忘却了眼下的生活,无论过去如何,把握现在才是最重要的。

怀旧的人看惯秋月春风,不因小事而悲喜,不因大事而慌乱,在时光里砥砺前行,一步一回顾。

律师的思考与论文篇十四

我才刚读过《红楼梦》,心在宝黛中飞翔,思绪万千。“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为何心事终虚化?”一种矛盾的感情,缠绵了黛玉的一生,最终却只落个红颜薄命的.慨叹。

沉思着,试图穿过红楼佳人的一生,体会她们的喜,她们的悲。

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虞姬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明妃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绿珠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红拂长剑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念及《五美吟》,不由心动,提笔涂抹。

瞬间,文字在跳动,心灵在跳动。

一瞬间,时间凝固,历史倒转。

一滴水,突然坠落在平静的杯面,串起团团涟漪。

就像我,终于落入流泪的故事。

思考有多长,人生就有多长。

是的,在感触中动笔,在动笔时不停地感触,在文字中回归历史。

是的,写作让我回到历史,亲睹现实;历史在写作中复活,在思考中改写。

别人的境遇,印上自己的影子,自己的自怨自艾,在文中主人公的坚强下退却。

总有太多的疑惑,总试图睁大眼睛将一切看穿,于是不停思考的头脑命令不愿休息的手提笔写作。

可是,我依然迷惑。

迷惑好人终不能好报,迷惑有情人无法成为眷属。

可是,这种思考,让我从狭小的内心世界转向茫茫宇宙,从迷惘转向理智。

推开窗,将满山青翠放入房中。

微笑着,抬起头来。

思考真好!

律师的思考与论文篇十五

如果说贝壳是人生,那么珍珠就是思考;如果小草是人生,那么花朵就是思考;如果云朵是人生,那么朝霞就是思考。思考使生活精彩,人生因思考而从容,世界因思考而清晰。

思考很简单,却很平凡。一个苹果使牛顿思考了:万有引力由此被发现;一种学说使哥伦布思考了:“日心说”由此被推翻;一次偶然使法拉第思考了:发电机由此开始运转??,开始思考并不难,重要的是你要思考,如同前方有了曙光,光明就不远了。相反,身旁全是黑暗,那么就要看你是否去寻那光明了。

缺乏思考使可怕的。昏庸的刘后主刘禅“乐不思蜀”,这种不思考沦丧了一个国家。若刘禅不宠信奸臣,花费玩的时间来思考国家大事,思考联纵计划,以两小国抗一大国,岂有司马迁容身之地乎?没有思考,再强大的文明也会崩塌,再本分的纲常也会颠覆,一切的美好、善良、勇敢将不复存在,这些亡国败家的教训直接触动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人们没有思考。

思考不仅需要开始,更需要深入。“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说的没有错,他在每一次的试验失败后,努力反省,终于在接通电源后灯泡发出了光亮。积极思考是好的,但没有付诸行动也是不行的。思考不仅让灵魂升华,更能让文明进步,一次次的尝试、错误、成功与失败则会让人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会让生活精彩缤纷,让世界五光十色,绚丽多姿!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不思考,上帝更发笑。”历史就像一辆车子,总会有人探出头了,这便是思考。也许,只有这样的思考才不致于让车子撞上山石,坠入深渊吧。

思考如同春天的花朵,点缀了荒芜的冬天。人生这个大花园里总得是五光十色,精彩夺目的,这就少不了思考,思考会让人生芳香,生活精彩。

律师的思考与论文篇十六

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逐步引入,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软件学院针对大学生管理现状、教学模式,本着“学业和职业零距离对接”的思想,推行了“本科生专业辅导员制”,即:学院以教学班为单位,配备一名专业辅导教师。对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期望在人才培养中显现成效。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

专业辅导员的职责与作用。

1、准确定位——有利于引导学生理性发展。

学院设置专业辅导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尽快完成由高中向大学的过渡,树立正确的大学目标和人生目标,完成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开始富有成效的专业学习。专业辅导员应该对学生进行深入地学习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鼓励和督促学生养成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针对学习落后的学生,应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联系,热情主动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惑,督促学生做好课程的补课工作,变被动为主动,便理论为实践,变习惯为挚爱。

2、强化技能——有利于学生资源优化配置。

专业辅导员熟悉所辅导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方案和教学各环节,熟悉和掌握所辅导专业各门课程的多媒体资源配置及学院学生科研实验室情况,深化了同学们的理论学习,强化了同学们的实践技能。专业辅导员指定的工作计划和填写的工作记录,不仅有助于院领导对学生工作的审核,还有益于总结学生培养中的各种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全院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现阶段专业辅导员工作中的现状与不足。

1.责任心不强,热情度匮乏。

学院院设置专业辅导员制度以来,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开展,但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差距。专业辅导员未能真正领会学院领导设置此项制度的初衷,部分教师只是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没有把工作做到实处。据了解,一些专业辅导员本身过忙或者缺乏与学生交流的兴趣,不少专业辅导员形同虚设,甚至有的学生说半学期以来和专业辅导员仅见过一次面,就是学院试行制度之初那一阶段。

2.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

具体表现在前期准备不足,包含没有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和现阶段学习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调研,导致给学生开会目的性不强,侧重点不明显,致使大部分学生感觉此类班会未能留下深刻印象,没有实质性收获,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也未能通过班会调动起来。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对工作失去方向,学生对教师失去信任。

3.客观因素影响现实工作的操作性。

时间安排上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体现在由于课程安排,学生很难拿出统一的时间与专业辅导员进行及时的会面沟通;另一方面体现在专业辅导员忙于当前授课与科研工作,无暇再抽出大量时间。

“专业辅导员制度”的改进措施及若干建议。

专业辅导员制度的建立是对高校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创新,相对于传统的辅导员制度,具有许多鲜明的特色。因此要深化“专业”辅导员制度建设,培养塑造创新人才。综合“专业辅导员”制度的.有效运作和职能作用的发挥,使专业辅导员与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关系,推行与实践专业辅导员制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已彰显初步成效。

1.建议专业辅导员更“专业”

科学技术更新换代日益加快,信息传媒的迅速发展等,都向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学院为提高专业辅导员的工作水平,通常要采取两种途径使其专业化:一是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培训,请有关领导作指导。二是召开辅导员座谈会,把最近一段工作体会向其他与会教师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互促互进。

2建议改革专业辅导员选拔程序。

专业辅导员的配备,建议选择一些责任感强、有奉献精神、平日活动较少的年轻教师,并且由现行的学院指定委派转变为由学生自主选择,特别对大二学生针对性更强,原因在于: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对部分教师已经有了比较感性的认识,对其能力也比较认可。教师的言行以及意识形态已深深扎根于学生的思想中,师生之间的默契程度也大幅度提高,形成学生愿意主动与专业辅导员见面的良好局面。

3.建议实施专业辅导员工作简报公示。

正所谓“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将一段时间专业辅导员的工作业绩以工作简报的形式公示,内容涵盖某位专业辅导员近期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见报的形式专业辅导员之间建立了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一方面培养了专业辅导员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有助于专业辅导员借鉴其他教师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和缺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今后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实施此项工作,要求选拔出一名教师,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汇总,具体实施办法是将专业辅导员写出的工作心得体会和各班级学生反馈意见送交汇总老师进行规划整理,将工作系统化,流程化,专业化。

4.建议专业辅导员关注年级中的“特殊”学生。

特殊“群体”,特殊“处理”,其中特殊群体包括五类学生:1.自学自制能力较差学生2.心理有问题的学生3.学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的学生4.某门成绩尤为突出和薄弱的学生。由于这些学生易产生情绪波动,需要专业辅导员耐心细致的区别对待,有教无类,使这些学生更多感受到专业辅导员对他们学习状况的关心。

参考文献:

[1]乔娟.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所面临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

[2]刘思达.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j].社会学研究,20xx,(1).

[3]季宜敬.自我效能感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影响的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xx,(2).

[4]王松.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定为的探讨[j].经济师,20xx,(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