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教案(模板8篇)

  • 上传日期:2023-12-13 04:53:12 |
  • 纸韵 |
  • 7页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一

1.巩固分数连除应用题的分析方法,掌握此类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及解题能力。

找准单位1,巩固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掌握分数连除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

(一)复习。

(投影)。

1.找准单位1,并列式解答。

2.出示准备题。

(1)读题,请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3)老师指导学生画图。老师先画一条线段表示美术组人数后提问:谁和美术组比?怎么画?(生物组和美术组比,可以画在美术组上面。)谁和生物组比?(航模组和生物组比,应画在最上面。)。

提问:美术组,生物组,航模组三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4)请一名同学列式解答,然后订正。

(二)讲授新课。

老师把准备题进行改编。

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1.指导学生画图。

提问:这道题中有哪几个量?需用几条线段来表示?(有三个量,用三条线段表示。)。

提问:和准备题比,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给了航模组人数,求美术组人数。)。

老师按学生的回答,把准备题的图示进行修改。

2.找出含有分率的句子,进行分析。

(3)这道题中有几个单位1?美术组、生物组、航模组三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4)根据三量之间的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5)这个式子的等号两边相等吗?为什么?人。)。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提问:根据上面的分析,应设谁为x?(设美术组人数为x。)。

老师板书:

解设美术组有x人。

答:美术组有30人。

看方程提问:

(3)为什么要设美术组人数为x?

(因为只有知道美术组的人数,才能求出生物组的人数。航模组又和生物组比,所以设美术组为x人。)。

师小结:对于含有两个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样条件的.复合应用题,首先要找准单位1,在两个单位1都是未知的情况下,根据题中条件,准确设定其中一个单位1的量为x。

(三)巩固练习。

(投影)。

先讨论以下问题,再动笔做:找出单位1,画图并分析数量关系。

2.看图,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1)说出这个图所反映的等量关系式。

(2)师小结:这道题出现了小汽车是大汽车的4倍,而不是几分之几,但它们的数量关系不变,解题思路也一样。

师:这道题和前两题比,前两题是不同数量相比较,这一道题是同一数量相比较,我们可以画单线图分析数量关系。(老师指导画图。)。

三好生4人。

学生动笔做,老师带领学生订正。

的高是多少厘米?

根据题意填空:

是()厘米。设()为x。

果树有多棵?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今天学习的是由过去学过的两道分数除法应用题组成的复合题。)。

这类题分析解答时应注意什么?(弄清有哪三个量,它们之间什么关系?找出等量关系,确定设哪个量为x,再列方程解答。)。

(五)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讲的是分数连除应用题,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逆解题,所以本课由分数连乘应用题引入,通过改变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使之转变成一道分数连除应用题,为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基础。本教案还重视分析思路的训练,通过设计提问和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为学生自己解题奠定了基础。在练习的设计中,采用不同形式,由扶到放,不但一步步强化了学生的分析思路,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二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玩了好多游戏,高兴吗?还想去吗?这节课我们再来玩一玩,喜欢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猜一猜”。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桔子和苹果。

请一个同学和老师合作做游戏。

2、考老师。

师:请到前面的同学双手拿水果,让老师猜猜你的另一只手里拿的是什么水果?

师:你们会玩这个游戏吗?你和你的同桌任意选两样东西一起来做这个游戏。

3、师:刚才的游戏太简单了,再玩一个难一点的。(找3个人)三种水果分给他们。

生1:我拿的不是桔子,也不是梨,你们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

生2:我不是桔子。

生3:猜猜我拿的是什么?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猜的?

4、小组玩游戏。

5、师:接下来我们来猜数字,按照刚才的方法我们来猜猜卡片上的数字,也可以用别的方式提醒伙伴。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高兴吗?那你学会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如果有四种物品,你还能猜出来吗?下课后可以和小组同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三

《基础会计》课程是财经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全面、系统、科学地阐述了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核算的基本经济业务、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主要涉及会计概述、账户、复式记账及其运用、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账簿、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等内容。它既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又可以使学生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经济管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该课程帮助学生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会计的概念、要素、等式,会计的核算和会计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学习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记录、计量、报告,提供经济管理所需的会计信息,以此参与经济决策,目的是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熟练运用会计的基本方法、基本技术,为学习会计专业其他后续课程打下扎实基础。为此,《基础会计》应以“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为中心,在基本理论基础上,将会计假设、会计确认、计量、会计要素等贯穿全部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理论教学。共分8个章节。

错帐更正方法;第六章财产清查主要介绍了财产清查的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帐务处理;第七章财务会计报告主要介绍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常见的几种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分类、结构和基本编制过程;第八章账务处理程序主要讲述几种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核算步骤。

第二部分为实践教学。

首先,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四次操作训练,即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对账和结账,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其次,在学期末安排一周30个学时的综合实训课程,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的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本课程的文字教材:

《基础会计》自编教材。

2、教学参考书:

《新编基础会计实训》,禹阿平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基础会计学》,吴良海、张素云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xx。

《中级财务会计学》,葛家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3、电子邮箱:;联系电话:

中讲述的会计的相关知识体系有一个较完整的认知。

(一)对课程内容划分授课模块。

《基础会计》是会计理论的基础部分,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复式记账的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链接这些方法的会计循环程序,它是一门会计知识的入门课程且操作性较强。

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及特点,同时为了使得《基础会计》的教学满足高职高专教育特点,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将《基础会计》的课程内容分为两大模块。

第一模块为会计理论,第二模块为实践操作。即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第六章为理论部分,重点讲述会计的几个概念和产品制造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把内容讲解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理解理论,帮助学生活学活用,不死记硬背。

(二)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按照上述两大模块的思路,把第二模块即实践操作部分作为一个教学整体,教师利用综合实训,围绕会计核算程序,把建账、编制会计凭证、登帐、对账、结账、编制财务报表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练习,进行会计核算程序每一个环节的训练,并对每个环节相关的练习进行详细的记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整体概念,提高动手能力。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之后,头脑中就有了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程序,也理解了各环节的关系,在实践中建立起会计核算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概念,同时在这种综合的实训中,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考核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2、成绩组成:试卷80%+平时成绩20%。

(其中平时成绩主要以学生出勤情况、讨论提问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为准。)。

撰写人:制定日期:20xx年9月20日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审定日期:年月日

系主任审核签字:审定日期:年月日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四

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说明:学生分析应该通过学生调研,以作为科学依据,不能仅凭经验判断。学生分析是个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结果简单代替对自己的学生分析。已有知识基础的调研可以通过设计几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实现,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是更为重要的,这种分析是教师设计和修正“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

学生经验、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等的调研可以通过访谈实现,可以是抽样,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选择访谈对象,如对于学困生做特别的访谈。调研中可以将学生测验、访谈、小组观察等结合起来。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五

教材第5~6页例2、例3和练一练,练习一第48题。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师准备一个圆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个部分的一层纸);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

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一、复习铺垫。

1、复习圆柱的特征。提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2、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口头列式):

(1)底面周长4.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直径3厘米,高4厘米。

(3)底面半径1厘米,高3.5厘米。

3、提问:圆柱的一个底面面积怎样计算?

4、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这节课就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表面积计算方法。

(1)请同学们拿出圆柱来看一看,想一想圆柱的表而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拿出圆柞,边指边说明它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

(2)教师演示。

出示教具,说明把表面全部展开,看一看得到什么图形,和大家说的对不对。揭下圆柱表面的纸,贴在黑板上,再与圆柱对比说明各个部分,明确圆柱表面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相等的圆。

(3)得出公式。

2、教学例2。

出示例2,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分哪几步来算?你们会做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具体含义,是怎样算的。

3、组织练习。

做练一练第1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注意题里的条件,正确列出算式计算。

4、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实际是求什么?这里求表面积与例2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只要用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追问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强调不用四舍五入法及其理由,说明用进一法,并让学生说明结果的近似值,板书订正。

5、组织练习。

(1)下面的数用进一法保留整数,各是多少?(口答)。

162.329.43.842.6。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前两步各求什么,怎样算的。(老师板书算式)提问:第三步要怎样算,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子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指出:求圆柱表面积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题里的实际情况,弄清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什么时候只要求侧面积,然后计算结果。另外,在求需要材料取近似数时,一般要用进一法。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一第5~7题。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六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对书中情境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能力目标:借助挂图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交流图中物体的数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初步掌握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实物投影。

一、谈话导入。

二、探索新知。

1、寻找身体上的数。

师:1——10这几个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许多,快找一找,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有1个脑袋,1张嘴,10个手指等。只要说得对,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同时要注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2、寻找教室里的数。

(学生可能会说:有1块黑板,2扇门,6盏灯,25张桌子,47名学生……对于能说出比10大的数的学生要及时鼓励。)。

3、寻找校园里的数。

师:现在,我们要数一数“可爱的校园”中的数。

4、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在忙什么啊?你发现什么呢?

三、课堂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七

教科书第24、25页例题及做一做。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知道加法的含义。

课件、实物投影、5个圆片、5根小棒。

1课时。

背一背5以内数的合成与分成。

1.引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用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把3只红汽球与1只蓝汽球放到一块儿。

(2)你能说说图的意思吗?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3只红汽球和1只蓝汽球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2.学习加法算式。

(1)由汽球的数量抽象出数字3和1。

(2)教师说明:把3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4。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3和1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看图说算式的意思。

观察24页做一做的三幅图,说说这三个加法算式分别表示的意思。

4.观察25页上图,请学生说说图意。

原来有3只松鼠,又来了2只松鼠,现在有几只了?把3只和2只合起来,用加法算式怎么写?3+2。

想想,合起来是多少?

(1)数数的方法,1、2、3、4、5,共5只。

从3接着数,4、5。

(2)利用数的组成,3和2组成了5。

1.看图,填得数。

2.看图摆一摆,填一填。

投影出示25页做一做的第2、3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3.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引导学生通过看算式,摆小棒,进一步理解加法含义。)。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具准备:

小棒、记录表1、记录表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生:b没有封口c的两个端点没有连接。

师:看来要围成三角形这三条边一定要做到。

生:首尾相连。

师:那老师给你3根小棒你能围三角形吗?都这么肯定能围?

二、操作探究,引入新知。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整理)。

师:和他们小组结果一样的举手,不一样的举手。

生:2、6、8不能围成。

师:嗯,这里有问题了,我们先来标注一下。

那2、5、8这一组怎么没有围成三角形呢?

生:有两条边连不起来。

师:会围成什么样子呢?你的情况和我一样吗?到最后2和5这两条小棒还是没有连到一块,围不成三角形。(课件展示)大家再来看:2厘米加5厘米等于(7厘米)比下边的8厘米短。哦,这样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那2.6.8这三根小棒到底能不能围成呢,咱们再重新认真地围一围。

(同桌两人一起操作)。

师:好了,认为不能围成的请举手,认为能围成的请举手,赶紧把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一看。你们还说围不成,这不是围成了吗?(展台展示学生作品)。

生:这个地方没连起来(学生到前边指)。

师:你们看见了吗?

生:看见了。

师:观察真仔细,这三条小棒没有做到首尾相连所以不是三角形。

师:仔细观察一下你围成的图形,认为自己围成的是三角形的举手。

都没有了,刚才还有很多,怎么现在没有了?

生:要不这边没连起来,要不那边连不起来。

师:那通过刚才的操作你的结论是。

生:围不成。

生:变成了两条线段。

师: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通过刚才的操作演示我们确定了2、6、8这一组确实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同学们想一想,三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课件展示)。

生:不一定。

生:与小棒的长度有关。

师:你们说的各不相同但是老师发现了你们都觉得与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有关,那到底怎样的三条边能围怎样的三条边不能围?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一下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板书课题)。

同学们对这个结果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没有。

师:那接下来你还想研究什么?

生:为什么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生:上边这两条加起来和另一条边相等、上边这两条边加起来比另一条边短。

生:上边这两条边加起来比另一条边长。

(学生活动)。

生:我们组选的是5.6.8这一组。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两条边加起来都比另一条边长。

师:都是哪两条边呢?具体给同学们说一说。

师:也就是说这三条边我(随便两条边加起来都比另一条边长)。

是这样吗?我们看一下(课件演示)确实是啊,你们真棒,发现了这个三角形的秘密,那另一个三角形呢?谁发现了它的秘密?请你来?(展台展示记录表2)。

生:我们发现的和刚才一样,随便两条边加起来比另一条边长。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能不能说说只要这三根小棒怎样就能围成三角形了?

生:随便两条边加起来比另一条长。

生:三个。

三、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展示题目。

1、5cm4cm6cm能围成吗?

三个条件都符合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演示。

4+6的和大于5吗?5+6的和大于4吗?5+4的和大于6吗?

三个条件都符合,说明能围成。

2、2、4、6cm能围成吗?理由?会成什么情况。

3、这次老师要提高要求了,请你快速判断,行不行?

5、8、4cm。

师:又对又快,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三个算式。

师:他是看了三个算式,都是这样想的吗?谁还有不一样的想法?

生:5+48。

师:他只看了一个条件。另外两个就不看了吗?为什么?

师:这个道理说得真好,看来咱们只看一个条件就可以了,看哪一个呢?

生:5+48。

5、6、9cm为什么?用的很好。

4、再来一个3、1、5cm能不能?为什么?会是什么情况?

生:任意选2条加起来。

师: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条路近?能不能用今天咱们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

2条路线正好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第1条路线就是三角形2条边的和肯定大于第2条路线。

其实啊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三边关系解决问题,课后咱们同学要多观察。

练习题三。

生:7+1018。

师:那同学们想一想,现在老师就给你7cm和10cm这2根小棒,请你再给它配上一根小棒,让它们能围成三角形,除了可以是8cm和10cm之外,这根小棒还可以是多长?注意一定要是整厘米数不能出现小数,把你找到的小棒的长度写在练习本上。

完成的同学请坐好,谁来说说你配了哪些长度的小棒。

生:6、5、4、3、2cm。

生:2、3cm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2+7103+7=10。

师:好,我把2和3擦掉。谁还想说?

生:大于4cm的都可以。

师:大于4cm的都可以,同意吗?

生:不同意,举个例子。

师:好,谁还有补充。

生:小于17cm。

师:17cm能围吗?

师:只要小棒的长度从(4cm到16cm)就可以了。

四、课堂小结。

好了同学们课上到这已经差不多了,想想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