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读后感(优秀15篇)

  • 上传日期:2023-12-05 13:39:09 |
  • LZ文人 |
  • 8页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李清照读后感篇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知识世界的桥梁,更是我们“缺一不可”的良师益友。同时,也正是一本书帮我打开了历史沉甸甸的宝箱。而这本书的名字就是《李清照词传》。

书中以作者细腻的笔触和优美婉转的文字将全书大致分成李清照一生的四个时期——“少女时期”、“别君时期”、“流离时期”和“晚年时期”,并收录了她在各时期的经典诗词。通过不同的作词背景,探索她内心的世界,并生动地写清楚了李清照的一生。

读到这,我想到了《红楼梦》。曾经贾府的兴盛繁荣,不是和李清照的少女时期一样吗?可到了后来,黛玉命归黄泉,贾母、王熙凤驾鹤西去,一个个悲哀的故事让人垂怜。读完两本书,也许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们要珍惜大好春光。没错,人的青春是可贵的,时光一去不复返,而正在少年时期的我们,要更加珍惜青春,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来来去去皆优雅,分分合合亦淡定。人间经历风吹雨,锦瑟年华与谁度?人生恰似花一场,花开时节满芬芳。

李清照读后感篇二

回首中华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仿若一部男性作家专史,女性作家屈指可数,大多只以一篇或几篇作品一露峥嵘,题材也仅限于闺阁之中,难成大家。而李清照的出现,无疑为女性文学史上失衡的天平增添了一个分量极重的砝码。

沐浴着齐鲁文化的光华,感受着家族书香气息的熏陶,李清照早年生活在风姿绰约的女郎山和包孕灵秀的百脉泉,跟随着父亲与当世第一流的文学大家吟咏诗文,谈古论今,自小就能写出庸常文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文章,且受到了父辈们的青睐。

京都是无数天子脚下的一方宝地,怀揣着对汴京的无限向往,清照与母亲随后奔赴汴京与父亲一同生活。待清照成年时,她与当时的太学生赵明诚结为连理。夫妇两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情感甚笃,也一同搜求金石字画,撰写古书,琴瑟谐美,其乐融融!

如清照初婚后的习作《减字木兰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叫郎比并看。”娇嗔中把初婚女子的心事和盘托出,可见郎君如意,两情相悦,乐在其中矣!而赵因官职在身,不免常要小别美妻,此时从清照的习作中不难看出新婚女子对夫君的深深思恋之情。如《怨王孙》里“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可见清照的望夫心切!

怎奈好景不长,父亲李格非在官场屡遭迫害,不久便撒手人间。母亲更是于这个多事时节病逝。明诚感疾,驾鹤西去,相见直要待来生!此时的清照就像被遗弃的孤雁,前路漫漫,等候着她的是颠沛流离与世间险恶。

因此,古代文学史上,清照绝可占据一个席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或许仍不足以阐述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功不可没。

李清照读后感篇三

她出生于书香家庭,灵秀聪慧,少有才名,并工书画,通晓金书,尤其擅长诗词,一支生花妙笔写尽人生的美丽与哀愁。

她爱花、爱酒,敢饮敢醉,敢爱敢恨,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男儿之毫气。她有过如诗的爱情、赌书泼茶的情绪。经历了爱人离世、山河破碎、颠沛流离,发常人悲事之感慨,心怀国家与天下。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也。"中华文坛几千年,其中的女词人寥寥无几,有才有貌又有兼具人格魅力的女词人更是凤毛麟角,千秋才女李清照就是其中的翘楚。仅凭诗词她就可与苏轼、陆游、辛弃疾相媲美,与陶渊明、杜甫、韩愈等时代风格的开创者比肩。

李清照的一生,既有真心的欢愉,惹人爱慕,惹人驻足,惹人回望;有彻骨的.悲凉,惹人慨叹,惹人怜悯,惹人心疼。千年的风吹雨打,不但没有消减李清照的魅力,反而让她的绝妙佳作随着岁月的流逝大放光彩。世间曾有李易安,时光流转,她的词她的人,就如同一坛佳酿,愈陈愈香。

她摇曳生姿地走来,行于汴京,行于青州,行于金华,行于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带来的是璀璨华章,绵瑟流年。她用沾满诗香的笔墨,描绘出一个美丽、灿烂的人间。

李清照读后感篇四

沈谦曾感叹“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一代词宗李清照在那个封建时代用她的才情征服了无数人,千百年之后,她的词亦没有被埋没,正如这句话“她的词,她的人,就如同一坛佳酿,愈陈愈香。”

读完《李清照词传》这本书后,我认为李清照是灵动俏皮的。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清新脱俗,不拘一格,让人感觉心情愉悦,一个贪玩的小姑娘跃然于纸上,充满了灵气。然而,作者李易安此时才16岁。

李清照不只是一介女流,玩弄儿女情长,她更有男儿的血性。她目光远大,不拘于闺中之事,她忧国忧民,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展现了她的铮铮铁骨。人人都知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开创者之一,却不知她骨子里流露着的是大义。只可惜那个年代“重男轻女”,无法实现她远大的志向,却丝毫不减弱她的满腔热血。

李易安身上有一种愁绪,无时无刻不感染着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仅十四字诉尽了词人无数愁怨。丈夫离世,山河破碎,李清照的生活从此颠沛流离,没有人理解她的痛,当初不谙世事的少女,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变得成熟,这究竟是好是坏?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才是高潮,令我忍不住催然泪下。李清照一代才女,要的不过是一世安定,但这于她而言是奢侈的,只恨天妒骄子。

《李清照词传》这本书让我认识并爱上了李清照,她的词无论风格是清丽、豪迈,还是哀愁,无一不吸引着我。

李清照读后感篇五

一向都喜欢婉约派的诗词,李清照的属最爱了,但是也仅仅是喜欢而已,并没有把每首都背下来,虽然每次都豪心壮志说要背完,每次都会被耽误,李清照读后感。还是怪自己没有恒心吧。这次跟着师父学写诗,师父说一开始要背诗,其实光光背诗还是一件挺惬意的事,唐诗的类型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还是偏爱于宋词多点。背了好几首离愁的词,不是故意挑选的,按照顺序背下来,确实离愁的诗很多,怎么说,现在对于写诗还是没有多少概念,只是模仿还可以。分不清诗词的结构,每个词牌名的特点,这让我有点纠结。关于离愁的诗,印象比较深的就是范仲淹的'御街行和晏殊的蝶恋花了,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升级版,也是我的最爱。

两首词基本都是先写景再抒情,寓情于景。落叶和西风肯定是少不了的,独上高楼亦是相同之处,可以想象的是登上高楼,听着耳边的风声以及树叶掉落的沙沙声,寂寥的看着只知道照亮朱户的月亮,加深了内心的离愁相思。谙意为熟悉,两首词都有用到。说说在这两首词里学到的词吧。欹:倾斜的样子。香砌:有落花在上面的台阶。练:素色的绸。

其实蝶恋花的景物描写更加生动,从景物描写中完全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哀愁,槛菊愁烟兰泣露,兰和菊都是象征着品格的高贵纯洁,愁的是菊,哭的是兰,实际上真正伤心的是主人公。其实背完这两首词心里感触还是挺多的,就是感觉用文字描述就有点困难了,正如写诗的时候,明明知道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却找不到正确的词。

李清照读后感篇六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熟悉而又苍老的声音将我惊醒,我睁开朦胧的睡眼望向身旁正扶着我身躯的那名面带悲伤的女子,不由轻轻叹了口气,李清照诗词读后感。

易安,原来是你!

我是易安幼时亲手栽下的一棵梅树,伴随着她成长,她的喜怒哀乐,都和我的生命浸润在一起。易安对我而言,已不仅仅是好友,更像是亲人。随着时光的流逝,易安啊,你又何时变成了如今这番沧桑的模样?曾经我眼中的你,并不是如此啊!

我眼中的易安,是可爱顽皮的女孩。记得你未出阁前,经常去溪旁的亭子里玩,而且一玩就是一整天,不知疲倦。喝醉酒后的你虽划船而迷了路,但却并不着急,居然还搞恶作剧,瞧!你不断用力地划桨,把满滩的水鸟都吓飞了。小姑娘家家的,不要太调皮哦!

我眼中的易安,是多愁善感的少女。还记得有天晚上下了场暴雨,你心绪如潮,借酒消愁。清晨,不顾身体的不适,你念念不忘园中的那些海棠。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你那喃喃的自语声:“经过那场大雨,海棠肯定是遭罪了,也不知花儿掉落了多少?”如此伤感的你让人忍不住想要去呵护。

我眼中的易安,是幸福美满的女子。犹记得那一年,你成亲了,那时的你光彩照人、幸福无比。你与你的夫君志趣相投,形影不离,生活得就像那蜜一样甜。每当丈夫出门在外,你总会写下满纸诗词寄托思念。我曾看到坐在窗前的你写下“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也曾听你细读“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字字句句饱含了浓浓的思念,让人觉得甜蜜而又温馨。

我眼中的易安,是傲气的女中豪杰。当年你的丈夫身为知府却弃辖区的百姓于不顾,临阵脱逃。身怀大义的你为丈夫的行为深感羞耻,于是在乌江边吟诵下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是这样有着铮铮铁骨的你,当发现张汝舟的真实面目时,哪怕采取的方式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不惜代价也要揭开他的丑恶面目。这般倔强的你啊,又怎能不令人心疼!

你一生寻寻觅觅,却落得个凄凄惨惨戚戚,明明满腹才华,却不能被当时社会所接纳。所受遭遇落差如此之大,怎一个“愁”字了得!

而我除了陪伴,又能为你做些什么呢?我唯有吐一丝芬芳,为你的灵魂祝祷罢了!

又是一年梅花开,梅树依旧在,人已化尘埃。

易安啊,你可知道,我有多想你,如今却只能默念那句:“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花开花落,百转千回,如今已是物是人非……。

李清照读后感篇七

李清照是为人熟知的才女。我读了一篇关于她的一篇故事——《才华初露》。

李清照自幼热爱文学。有一次,父亲李格非把他朋友张文潜的一首诗给她学习。李清照读了几遍,认为这首诗不够客观,便按自己的想法写了两首诗。一天,父亲在家里请客,众人让李清照展示一下她的才华,李清照便把自己最近写的诗文拿去,就是那两首诗,并把张文潜的诗也拿了过去。客人门看后赞不绝口,都说比张文钱的事还好,敢与才子的是提出不同的看法。父亲更重视女儿的才华了。

从这篇故事我明白了:学习不能一味的盲从书本,不能囫囵吞枣的接受他人的观点,要通过分析和思考产生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到的知识才是深刻又不容易忘掉的。李清照虽然只是个孩子,却不迷信权威,敢于对才子的诗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的确,我是一个喜欢附和别人的观点的人。有一次,别人问我:“你有没有看昨晚的《xxx》?超好看,对吧?xxx超酷``````”我并不接触这些,但为了不显示自己见识少、不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个“二百五”,我就只好附和道:“是啊是啊是啊是啊是啊!”好长时间之后(约几个月),我才问:“呃,那个xxx是讲什么的来着?”有时候,我认为有一个什么更好的方案之类的,见大家都没开口,我也就会把嘴巴封得死死的,如同拉上拉链式的,结果自己把这东西憋在心里很不是个滋味——很不好受。现在,我依然是如此。看来,我以后要改了这个习惯,这样,对自己也好,对大家也好,这样就不会患上“心里难受症”了。

李清照读后感篇八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诗词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谈到李清照,大家都不陌陌生,她的诗词豪放奔放、飘逸旷达,写富贵而不鄙俗,写娇美而不轻佻。宋词,也许是唐诗的升华。因此文学女神桂冠非她莫属了。

"喜欢李清照,固然伤心,人生还是多姿多彩,经历风雨,才能悟出有味道的人生。

"伤心君独立,江畔寒风摧。愿作天际月,崎路与君随。"唯美的五言诗。"所悲者惟有一事,易安晚年遇人不淑,后又自愿被休,再嫁被休,且是看书状告丈夫,在那个社会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巾帼不让须眉,让人伤心,让人敬佩"我很羡慕李清照,至于她南渡赵明诚去世后的不幸遭遇,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没有为她伤心过。我觉得,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特别是过去男尊女卑的时代,她的'命运在我看来不算很坏,比她际遇更悲惨的女性我想是无计其数的。我不为她悲伤,觉得应该为她骄傲。

当读到: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让人感觉到花自在飘零,水自在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深深感受到她那种带着感情色彩的思夫之情,相思苦中苦,思念愁上愁,情到深处人自痛,痛到深处人自苦。

就是这么一个女人,她的词美得让人心疼,美得让人惆怅!

李清照读后感篇九

蝶恋花了,“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升级版,也是我的最爱。两首词基本都是先写景再抒情,寓情于景,读后感《李清照读后感》。落叶和西风肯定是少不了的,独上高楼亦是相同之处,可以想象的是登上高楼,听着耳边的风声以及树叶掉落的沙沙声,寂寥的看着只知道照亮朱户的月亮,加深了内心的离愁相思。“谙”意为熟悉,两首词都有用到。说说在这两首词里学到的词吧。欹:倾斜的样子。香砌:有落花在上面的台阶。练:素色的绸。(ps:练这个字貌似高中有学过,不过不记得了)。其实蝶恋花的景物描写更加生动,从景物描写中完全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哀愁,槛菊愁烟兰泣露,兰和菊都是象征着品格的高贵纯洁,愁的是菊,哭的是兰,实际上真正伤心的是主人公。其实背完这两首词心里感触还是挺多的,就是感觉用文字描述就有点困难了,正如写诗的时候,明明知道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却找不到正确的词。ps:写了一段不算读后感的读后感,望师父指点一二。

李清照读后感篇十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鉴赏一首词。往往要用:心,眼,耳,鼻,舌,身,意,七种感官交叉感悟。心是最难说的一个字。佛经用三藏十二部都没全说清。词人往往只能用‘心’字。心比‘意’高。意如虚空。手通意。所以如来之手连孙悟空都跳不出。人的七种感官感物不同,不仅有高低,各职不同。一般人都丧失俩至三根,每一根或多或少都还不很健全,所以感悟不准确。

常记溪亭,是心与意识,溪为心记住的物,是不磨灭。亭为意造,在一段时间不磨灭。溪对人与万物来说,是最珍贵。作者的心也是这么认为。可以说刻骨难忘。沉醉是五根随心而高兴,还希望心时时带它们去玩。五根感觉要差些,只能用醉来形容。所以不知归路。这里‘归路’是比兴,是心所感觉的路,这里作者感觉身体太放纵了,忘记心来世间的目的。

兴尽晚回舟,一个晚字,当然有后悔之意。舟是渡人与万物的。

误入藕花深处,藕花是长在郁泥里,艰难突破水层。这里只佛看见人们生活艰难而忧郁。

全句是说李清照进入佛门感觉晚了些,但她还是如溪水高兴得很。

争渡,争渡。是一争一渡,再争再渡。争是万物再生存中竟争,万物难逃这个法则,这叫命运。渡是自己生存下来还得舍身躯救别人,这叫生命。比如人在船上,已经危险,明知危险还去驾船渡人。有人在火中,明知去救会死,但还是跳进火中。这时命运与生命就容入一体。.所以争渡四字是人们几千年都没搞清的问题。一般人难以协调。这时受惊得是鸥鹭。鸥鹭是一种能飞但又不肯飞的鸟,有能力救人但又不去救人。清照对这部分人太失望。它不仅学佛。还学易。这首词还包含易经河图与洛书。

李清照读后感篇十一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中华文坛几千年,女词人寥寥无几。才貌双全又兼具人格魅力的女词人,更是凤毛麟角。李清照就是其中翘楚!凭词可与苏试,陆游辛弃疾媲美。与陶渊明,杜甫,李白等,各个时代风格的开创者比美!我怀着一颗崇拜的心走进这个第一才女的世界!了解她的丰富多彩的一生!

李清照出生在山东章丘明水镇!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学士,母亲也是知书达礼之人。他们都是一个非常有胸襟颇有远见的视野,只有这样的家庭,才成就了一代词女,词宗——李清照!

家有小女初长成,长到了16岁,在一个春天里和小姐妹一同出去玩回家晚了的情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少女肆无忌惮的欢笑,随心所欲的玩耍,而忘了归途的情景!古时候的少女,几乎都是不能出门的。而在李清照这里完全看不到。看到的是一个少女活泼可爱的面孔!

17岁,她有了小心思。等着一个痴情的人,从此恩爱一生。她是幸运的,他与她,遇到了真命天子——赵明诚!他与她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到温暖依偎,在繁华而深重的汴京,度过了美好的岁月,这时少女风情,才子佳人,人间添了一对伉俪情深!这次携手同行,成就了李清照的金石!

十里桃花三生三世,人世间轮回,李清照一生就是为了有幸遇到与自己心境想通的人!可是苍天没能眷顾这个才女!最终还是把她的挚爱夺走了!这期间经历了北宋亡,南宋始!在山河破碎,夫君罹难!生逢乱世,她没能得到一个安稳的流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写尽了一生!于尘世之外,她终于还是做了一个性格独特的人!那样的真挚的爱她的夫君和国家!

她怀着对死去挚爱的人的无尽思念,对故土难归的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千古才女走完她一生,享年71岁!

她爱花,爱酒!敢爱敢恨敢饮!领袖聪慧!少有的才名,她兵工书画,通晓金石。既有巾帼之淑贤,更有男儿之豪气!她经历了爱人离世,山河破碎颠沛流离,却依然心怀家国天下她有聪慧傲骨,柔情相思,坚强悲戚!她就是词宗李清照独一无二!

她绚烂了中国诗词里整个花季,飘散着淡淡的清香的诗笺!她摇曳生姿走来,行于汴京,青州,金华。更行于中华五千年的灿烂的文化!她用沾满诗香的笔墨,描绘出了一个春暖花开的人间!易安倜傥,有大丈夫气概!她的一生!半生烟雨,半世桃花!

读古典诗词,与读小说一样的,会为主人翁的遭遇或同情,或唏嘘,或赞叹,或敬仰!与诗有约我不曾悔过!

易安居士,令人敬仰!

李清照读后感篇十二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总能带给我很多收获:有的书给我自信和勇气,有的书使我感动得热泪盈眶,有的书坚定了我的理想和信念,有的书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优秀的书籍像一座宝库,一走进去,你会被里面的“奇珍异宝”吸引住。

《李清照买书》就是其中一个让我喜欢的“宝贝”。有一年清明,我国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来到书市,仔细翻看,希望找到一本中意的书。忽然,一套几乎失传的.、用篆字写的《古金石考》吸引了她。她马上拿起书,认真地读了起来。过了好久,想起此书是卖的。求书心切的李清照问:“此书卖多少钱?”老者答道:“家道中落,此书至少也得三十两吧……”未等老者说完,李清照担忧地说:“出门急促,没带那么多银两,明日可否?”“我与家人约好,日落时,不管是否卖出,都要出城回家。”老者无奈地说道。这可怎么办呀?求书心切的李清照脑筋一动,让老者稍稍等下,说她去去就来。

原来,李清照想到的办法是,将自己的新衣典当了,换了钱来买《古金石考》,最后终于成功地买到了书。

读完这个故事,我被女词人对书籍的热爱所感动。没想到,她对书籍竟然这样痴迷,在她的心中,书籍比美丽的新衣服宝贵得多。也正因为她博览群书,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后来成了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写出了无数精彩的作品。我想,这与她对知识的热爱、对书籍的痴迷是分不开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当保持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不断地吸取能够使自己快乐成长、健康有益的东西。让我们一起爱上读书吧,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阅读的人!

李清照读后感篇十三

李清照,这位历史罕见的才女,她随着时光逐渐变幻的模样,经历了甘之如饴的爱情过后,独自的地老天荒,如画卷一般展现在我眼前。

想来对这本书并无太多印象,这是因为从前思想太浅,只知词美、人美、意美,不知词或诗的背后,是年少天真活泼的欢乐,抑或是后来世事惨淡的悲凉。这本书里描绘了她的一生,她所保留下来的每一首词作,几乎都在这故事中渐渐道出。她是一位宋朝词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还是苏轼的弟子。

在那样一个女子并不受重视的时代,她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可以随心所欲地填自己的词,尽管朝廷之事扰人,依旧扰不乱她那颗淡然的心。她的一生,以北宋灭亡为明显的分界线,词作从此转变了风格,前半生的岁月静好,后半生虽是人走茶凉,但她还保留着自己那股子才情。战火、朝廷的偏安,世事的难料,让她看透悲欢离合,然而,岁月虽凄凉,她却从不绝望。

她被誉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但其实,她内心深处的浩然正气也时时刻刻影响着她,不然又怎会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千古名句呢?她是个温婉的女子,曾经乘舟采莲,细嗅青梅;后来与赵明诚结为夫妻,煮酒论诗,醉心于金石书画……世事不问,毫不挂心,岁月里是那样的悠然自得。诗词中无不透出的是活泼灵动。到了后来,却让她遇见了生活的真相,遭受了国家的风雨飘摇,让她何去何从。

虽然命运多桀,经历了那么多起起落落,李清照的生活才显得更加圆满。然而,在这历史长河中,她真正没有被忘却的是什么?是才华。作为一位女词人,在重男轻女的社会,她的才气纵横才让所有人记住了她。如果她仅仅是一个平庸的女子,或许已被许多教条管住了脚步,再也迈不开来。她的才华,是她所拥有的骄傲。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是那样贴切,她的学识,她对人生丝毫不屈服的态度,对周围人事的理解,都是她的才华。她成为了一颗历史中永不磨灭的明珠。

并非岁月深情,而是她的才华惊艳了岁月。

李清照读后感篇十四

李清照的一剪梅写得情景交融,忧伤但唯美。学习过程中,学生领悟到什么?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一剪梅李清照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流浪茫茫尘世中,多了一分喧闹,少了一分宁静,淡泊了心中那抹绚丽,黯然了。灰蒙蒙的天,再也描绘不出任何色彩,春时已过,梦里多愁。心绪,总在眉头轻蹙,缠绕着百年不醒的梦。前世今生,难以言恨,难以言伤。滴落一世的泪,断痕不断伤,留不住的永恒,放不下的忧伤。永远到底有多远,现实,真的很善变。

花飞花落,残梦易破,望不穿秋水,隔不断思念,生生死死,不过红尘一瞬。尘土相依,风起云扬,终躲不开尘归尘,土归土,三世情缘,也逃不离背叛。风吹云散,洒落一地的雨,是一世清泪,无声的滴落,随梦远逝。飘到寻也寻不到的方向。

寒风乍起,凉透了心中仅存的那丝温暖,昨日忧,今日愁。滑落了唇边湿湿的冰泪,记忆开始了残酷的折磨。躲在窗内看月光,仰望白色寒光,似一道利剑把心刺穿。月亮失去了一半,也失去了往日的温和,变得无情了。

一场云梦一场空,一丝花落红尘中,终是梦,终成空,没有永远的永远,只有从前的从前,弹指红颜,易逝易远,轻抚一曲心弦音,淡远往日清影旧梦情。谁也终不是谁的永远,谁也终不是谁的依恋,花自飘零,飘远轻轻愁,零落淡淡忧。水自流,流走往日情,流走昨日伤。

生生死死,缘聚缘散,只不过红尘梦一场,来世一碗孟婆汤,奈河桥上莫回头,今生无怨,来世无忧......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

宋词。

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

诗词。

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席,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dia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读后感篇十五

自从阅读了《康震评说李清照》之后,我对这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词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如康震教授所讲,正值花季时期的李清照已彰显出过人的才华。她的出现在男性主宰重要地位的封建时期是一个精彩的意外,同时也是古代文学银河中寥若晨星的女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群山中突然崛起的一座秀美山峰。那“争渡,争渡”的调皮可爱,“和羞走”的美丽娇羞。更让我感受到李清照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斑斓的色彩。透过她那双漂亮的大眼睛,我更体会到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有着许许多多的欢乐与朝气。

在康震教授的下一步讲解中,我知道了李清照幸福的成长道路已从平坦慢慢转向坎坷与曲折。夫君赵明诚不幸患病而死。李清照的心已是支离破碎,憔悴不堪的她忍着对赵明诚的不舍与夫君离世的悲痛,将剩下的'文物转运。可是,国家正饱受金兵铁蹄的蹂躏,李清照担负起管理文物的责任。这瘦弱的女子从悲痛中站立起来,抬起头面对这一切的变化,誓死保卫丈夫的遗产与托付给她的遗愿。我看到了李清照身上透出的不屈精神。

之后的生活,李清照经历了再嫁与再嫁后的迅速离婚,这是在当时社会中的惊世骇俗的举动,也表现出了李清照爱憎之分明,立场之坚定,个性之独立。虽说生活暂时平稳了下来,可对赵明诚的思念之情久久不能忘怀。于是李清照写下了《声声慢》,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使我更加体会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爱与不舍,和那日日夜夜的思念。

在我心中的李清照是一位活泼,坚强的女子。她虽然受尽人世间的折磨,可她却一次次克服种种困难,用坚持不懈的精神活了下来。我从她的身上明白了一个人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才能战胜困难,活出自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