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桥教案第一课时(精选13篇)
- 上传日期:2023-12-05 11:58:03 |
- 书香墨 |
- 8页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桥教案第一课时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
2、技能: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
3、情感: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
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教具准备:
1、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数个
2、射灯
3、静物台
4、范画两幅
5、铅画纸一张(4k)、铅笔、美工刀。
学具准备:
开素描纸,绘图铅笔、画板、橡皮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师:对,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膏体。那么今天我们就跟大家来共同学习新的一课“明与暗”。(出示课题)
(二)新授: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理解物体明暗的产生。)
师:我们首先来研究研究明暗怎样产生的。
(写生灯)你们来看,这是一张白纸,我们把它放在灯光下,你来观察一下,在它的表面上有没有明暗变化?谁能想办法让这张纸产生明暗变化?(学生上台演示)
你是把它卷了一下,来观察一下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师总结:有了从明到暗的渐渐过渡的变化。
师:下面来看这位同学把纸折了一下,我们把它放到灯光下,有了什么变化?
师总结:对,明和暗有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对比非常强烈。
师:还有一位同学把纸揉皱了,看看它在灯光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师总结:纸上出现了丰富的明暗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总结出明暗时怎样产生的吗?
师总结:对了,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
(三)观察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理解,加强学生对物体明暗认识与体验,并为下一步进行实践创作做准备。)
1、同学们这里有一个石膏球体,我们来观察,当光线照射的它时,我们会发现什么?(出示石膏球让学生思考、议论后回答)
总结:球体的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可概括为: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
2、刚才我们分析了球体的明暗变化规律,其实任何物体在光的照射下都会产生这些明暗变化,我们来找找看。(出示石膏几何体让学生观察)
(四)主动参与
(设计意图:演示绘画方法,给学生直观印象。)
下面老师就用铅笔画素描的形式表现圆柱明暗关系。
1、第一步是整体观察分析,要确立光源方位,找出明暗交界线所在的位置。
2、观察好了就可以起稿了,用直线画出圆柱的结构轮廓;接着画出明暗交界线、投影;
3、然后就可以铺大色调了,铺出暗面、投影的基调;(注意:用直线排成块面,顺着球的弧面画;投影注意近实远虚。)
4、最后进行细致刻画:从明暗交接线入手,先画出背光面基本调子;背光面近暗远灰,但不能比受光面的灰调亮;再从明暗交界线向亮调子由深到浅过度;亮调子用较硬铅笔画。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作业设计:
1、学生选择立方体或圆柱体画出明暗素描,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2、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a、灰调过少或高光位置不对;
b、明暗交界线不准;
c、投影不准;
d、排线问题;
e、反光太亮。
四、欣赏讲评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平台。)
教师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摆放到前面,全体学生欣赏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知道了怎样运用明暗变化表现石膏几何体的立体感,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绘画中,观察生活中各种不同物体的明暗,并用画笔把他们描绘出来。
六、拓展:
观察其他几何体在光照射下其结构特点及明暗变化,并进行写生。
教学反思:
寻找美的踪迹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技能: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
教学难点: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
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宣纸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1、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
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2、揭示课题
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请学生欣赏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教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
教师启发学生: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
2、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提问学生: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小结: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美。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3、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
例如:汪洋的大海很美丽,滴滴水珠也美丽。
我家的房屋很美丽,整齐的砖瓦也美丽。
我们的学校很美丽,也美丽。
4、欣赏肌理图片。(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找寻肌理制作的方法。)
自然界的肌理图片以及制作出的肌理图片。(制作的肌理图片表现点和线的各一张)
在欣赏照片肌理现象中,提问学生:你觉得它们象什么?
在欣赏制作的肌理图片中,提问学生:这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一幅是用白菜的叶子沾墨拓印制作成的。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二幅是用揉皱的纸张沾墨,然后打开后的效果。
学生讨论
小结:线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纸渲染等方法
点可以用牙刷、喷壶、水彩笔点等方法进行制作。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演示其中一种到两种方法。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作业设计:
可以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风景或者肌理的照片。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制作肌理效果的作品。
四、作业评价:
学生相互欣赏,通过师生互评对作业进行评价。
五、拓展:
(1)用照相机记录事物的发展过程,如植物的生长、季节的变化、昆虫的演化等。
(2)比比,看谁的照片拍得好。
教学反思:
泥浮雕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浮雕的概念和分类
2、技能:学习用陶泥制作一个浮雕作品。
3、情感:培养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设计一个自己喜爱的泥浮雕。
教具学具准备:
收集有关浮雕的资料、图片、陶泥、泥塑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
1、欣赏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雕塑馆去参观,想去吗?
课件展示一起欣赏古今中外的浮雕作品
师:欣赏到了这么多的雕塑作品有什么感想?
教师拿泥笔筒或完全立体的雕塑与我们欣赏的这些雕塑有什么不同?
(生答:一种是完全立体的,一种是在平面的基础上有一部分立体)
2、揭示“浮雕”的概念
生:因为浮雕和普通雕塑一样是凸出的,但却又和绘画一样只能从一个方向进行观察,所以我们这样说。
(二)新授:
学习制作泥版浮雕(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看书和师生的共同演示、探究,自己总结出制作的方法)
1、看到这么多的浮雕作品,我想同学们也都跃跃欲试了,你们想做一个什么样的浮雕呢?(生答:动物的、人物的、植物的、太阳的等)
2、制作步骤:
(1)揉泥
(2)拍泥板
(3)割边
六年级桥教案第一课时篇二
科学概念: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测相比较的重要性。
【】。
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
【】。
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
1.教师材料:课件、
2.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塑料瓶。
【】。
一、创设情境,进入探究主题。
1、在生活中你们都见过塔吗?那么在你们的脑海里,塔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
2、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想做一次导游,我要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些美丽的风景。(课件展示)参观世界上著名的塔。
3、各位游客,领略了世界名塔的风采,让我们思考一下: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地震,狂风暴雨…)。
5、你们猜猜,组内讨论讨论。
6、哪一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猜想。(师随机板书)。
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1、为了证实你们的猜想是否有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建一座高塔”。
2、为了证实这一些猜测,咱们来做个实验,看,这个塑料瓶瓶口向下放与瓶底向下放,哪个更稳?(出示两个上小下大的同种饮料瓶,分别用瓶口端与瓶底端竖立在演示台上)。
3、你能证明给大家看吗?(生往两个瓶身上吹气,瓶口朝下的倒了。)。
4、我来换一种方法,再试一试.我将底下垫的台板靠近我的那端慢慢地抬起,口朝下的迅速倒下。
5、效果很明显吧,为什么呢?
6、就如刚才大家所言,上小下大放得稳。
7、指着瓶底朝下的瓶,那么你有办法让它更稳吗?
8、加沙子或水的目的是什么?(预测生:让它变重。)。
10、师演示实验.
11、为什么不是整瓶最后到下?
12、你的意思是上面轻下面重比较稳对吧。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及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1、同学们,想不想也当一次工程师,设计建造一座美丽的塔呢?好,请大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根据我们的猜想,设计并建造一座属于你们自己的塔。让我们比一比谁造的塔又高又稳又美观。
2、在建塔前,咱们一起来学习工程师的细致和严谨,首先思考如下问题,a、有哪些办法让塔更稳,b、怎样建能让塔最高.
3、学生动手建塔,教师随即指导。
(开始汇报)。
4、让我们看一看,哪个小组建的塔最坚固,最漂亮。可以怎么检测?
5、把塔放于斜面上测试其稳定性及抗风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验证}。
6、试分析:它的抗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相比,谁强?为什么?
四、课件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口头完成。
五、课后拓展。
同学们,看了大家建造的高塔,我深感欣慰。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建造出一座真正坚固美观又实用的高塔,有没有信心?我期待那一天早些到来。
6、建高塔。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框架结构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六年级桥教案第一课时篇三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学生开始正式系统化的学习音乐,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使学生爱学、愿学。学生的整体情况预计不均衡,情况参差不齐。所以,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教法,要培养学生专长,即“普遍培养,重点发展”。使学生各方面均有提高。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我会在这一点下功夫。重点发展舞蹈、律动的学习。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让学生可以渐渐增强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
二、教材分析: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课标内容标准的设计力求符合儿童音乐认知的一般规律。首先是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人的歌声——乐器的演奏——音乐情绪——音乐表现要素——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的文化内涵,一年级湘版音乐教材正是遵循这一规律来编写的。
三、本学期教学任务:
(一)发声训练部分:
培养练声的兴趣;歌唱姿势要正确;发声要自然,用中等音量或轻声歌唱;按教师的手势,整齐地歌唱;用正确的口形,唱好u、o韵母。
(二)视唱、知识、练耳部分:
1、读谱知识:知道音有高低;知道音有长短;知道音有强弱。
2、视唱部分:能用听唱法模唱歌曲(包括除大小七度、增四度、减五度外的自然音程和dada、dadadada、da(a)、dadada、dadadada、da(aa)、da空da等节奏。)
3、练耳部分:听辩音的高低(比较不同乐器、人声及同一乐器的不同音区音的高低;比较同一音组内构成大、小三度、纯四、纯五度旋律音程的两个音的高低。听辩音的长短,比较各种时值音的长短。听辩并说明音的强弱差别。
(三)欣赏部分: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和良好的欣赏习惯。在欣赏中感受音乐的优美、悦耳,产生愉快的感觉。逐步体会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等表现手段在音乐中的作用。能辨别音乐作品中轻快、热烈、活泼、优美、雄壮、庄严、诙谐等情绪。能感受进行曲、舞曲、摇篮曲等常见体裁的特征。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
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六年级桥教案第一课时篇四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课文里的故事。
2 独立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感悟文中讲的道理:学习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掌握规律,明白要领。
:1课时
1 谁来说一说,怎样学习才能学到真知识、真本领?
。
1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学们在过去学过几篇文言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自己读懂课文的意思。弄不懂的词句先和同学研究,实在弄不明白的再问老师。
学生自读自悟,同桌小组研讨,老师巡视指导。
2 基本弄懂句子意思以后,练习把语句读正确读流利。
3 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的意思的情况。
(1)提出经过研究讨论还不懂的词句,全班讨论,老师点拨。
(2)指名朗读课文,评读,研究读好每一句话。
1 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2 对照译文,看自己讲的对不对,有与译文不同的地方,想一想译文那样说好在哪里。实在弄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老师帮助解决。
3 指名讲故事,老师结合重点词句和难句,指点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意思的方法。
1 小组交谈。
2 全班交谈,老师引导,点拨,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和感受。
六年级桥教案第一课时篇五
一、教学目标:
1、读准“”三个声母的音,认清字母的形,正确书写和拼读。认识五个生字,会读儿歌。
2、初步掌握三拼连续的拼音方法。
3、认识五个生字,字母儿歌。
二、教学过程:
导入:
小朋友们,春天到了,春光明媚,许多小朋友都来到了大自然中,寻找春姑娘的足迹。
生:……。
生:图上有蓝天、白云、绿树、小草、池塘、小蝌蚪,还有两个小朋友在喝水。
师:噢!小朋友们看,鸽子的嘴巴里还衔着一跟树枝呢。
生:这是“鸽”。
师:你真行,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妈妈教的,学前班学的。
师:那你能教教大家吗?
生:……。
师:我们记的时候还可以用上顺口溜“鸽子鸽子,鸽鸽鸽”
生:跟读。
师:老师这儿有首儿歌《小白鸽》:哥哥有只小白鸽,小白鸽呀爱唱歌,咕咕咕,咕咕咕,哥哥听了笑呵呵。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来。
生:老师,小蝌蚪是字母“”
师:你也把它教给其他小朋友好吗?
生:……。
师:那还有最后一个字母小朋友知道吗?
生:……。
师:小朋友们,我们在念这三个字母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手放在喉咙这里,感受一下它们三个发音的时候是不一样的。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爱学习,自己学了这么多的知识。又能读字母,还有顺口溜来记。小朋友们刚才学的这三个字母呢也是声母家的,下次帮它们找家的时候可不要找错噢!
生:……。
师:那么,当三个声母在一起时,你们能把它们区别开来吗?小朋友们自己试着练读三个声母。
生:练读。
师:老师这儿有首儿歌《小白鸽》:哥哥有只小白鸽,小白鸽呀爱唱歌,咕咕咕,咕咕咕,哥哥听了笑呵呵。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来。
师:好,现在先请小朋友们自己练写,看看老师不讲,小朋友们能不能写正确,写漂亮。
生:练写。
师:小朋友们都能自学了,写得真好!你们都写了,老师也应该来写一写,练一练,我们来看看老师有没有把它们写漂亮。
生:……。
师:好,学会了这三个声母之后呢,我们也要帮它们来找好朋友。先来给“。
六年级桥教案第一课时篇六
城市灵光从秦长城、明清故宫到现代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城市灵光由古至今,建筑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建筑艺术是占据庞大空间的立体造型艺术,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城市灵光它见证了人类社会漫长而伟大的发展历程。城市灵光同时,建筑的风格特点、外形结构也随着人类政治、经济的变迁与审美观念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呈现出更多的变化。建筑是综合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建筑的艺术美不仅表现为单纯的视觉意义上的形式美,同时也蕴涵着精神和物质生活方面的功能美。在矗立着一座座钢筋森林的现代城市之中,优秀的建筑更是成为其标志甚至象征。本课以“城市灵光”为题,围绕城市标志性建筑展开学习活动,通过画自己喜欢的建筑以及制作和设计建筑模型,在让学生了解身边建筑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材城市灵光以建筑图片欣赏入手,主图为香港繁华的夜景,其中高高矗立的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中国银行大厦。在大片闪烁着霓虹灯光的建筑群中,无论是高度,还是整体的风格造型,中国银行大厦都充分体现出了标志性建筑的独特风范和气势,为香港这座不夜之城增添了更加迷人的光彩。
主图下方的另一图片为高耸在迷雾中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提到东方明珠,人们总是不约而同地想到上海,它是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雾色掩映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人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两个巨大的球体,以及仿佛马上就要划破云霄的高高的塔尖,突显出了它有着美好曲线的“身段”。本课通过这两张图片将学生带入一种美的艺术情境,充分感受到城市标志性建筑中所蕴涵的视觉审美特点和特有的魅力,初步了解其之所以成为标志性建筑的真正原因。
本单元城市灵光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活动一”让学生通过课外调查,了解身边城市的哪些建筑是大家普遍认可的标志性建筑,及时记录自己喜爱的建筑的造型特点,并结合课外调查,画一画自己喜爱的标志性建筑;“活动二”是让学生选择身边合适的纸材,设计和制作建筑模型。活动安排体现了“看看——画画——做做”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身边标志性建筑的基础上设计和制作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在活动的同时感受城市建设的意义,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作为一个新时代接班人建设祖国、美化家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能了解身边城市大家普遍认可的标志性建筑,对建筑艺术有初步的了解。
能结合课外调查,画出自己喜爱的标志性建筑;并能选择合适的纸张,尝试设计和制作建筑模型。
能进一步认识城市建筑艺术的魅力,培养感受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建立在广泛的美术文化背景之上,重在指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课外调查实践了解生活中的各种标志性建筑,并在此基础上自由、大胆地进行创作表现,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可做如下安排:
“活动一”:课前准备——欣赏感受——绘画体验——交流感悟。
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进行课外调查实践活动,了解本市大家普遍认可的标志性建筑,并做好相应的调查记录。
教学时可从欣赏繁华的香港夜景和雾色中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导入,让学生充分感受一个现代化大城市的文明气息,以及体验建筑与城市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体现的微妙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银行大厦和东方明珠电视塔做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并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所调查了解到的知识,从功能和形式两个方面分小组交流、分析这两座建筑之所以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甚至城市象征的根本原因,也可安排学生直接向大家介绍自己所了解到的或自己喜爱的建筑,交流调查实践心得。
在对城市标志性建筑有了一定见解之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试着描绘自己喜爱的建筑或者建筑模型,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所画建筑最有特点的部分,以记忆画为主,也可适当加入学生自己的构想,同时,教师可进行简略的绘画技术的相关指导。
作品完成后,师生共同欣赏学习成果。
“活动二”:课前准备——欣赏激趣——自主制作——拓展延伸。
课前可让学生寻找合适的纸材,一般质地较硬但又易于折压的纸是最佳的选择,如:皮纹纸、厚的牛皮纸等等。另还应准备好相应的制作工具,如剪刀、胶水一类。
教学活动可由欣赏已经完成好的建筑模型导入,分析建筑有哪些基本型以及作品是如何来体现建筑的外部形态特征的,思考制作过程可分为哪几个步骤,为学生的创作环节做好充分的思维引导和技术指导。
学生的制作活动可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选择合适的纸张,兼顾色彩的搭配,尝试分工合作。完成后可安排将各组的作品集中起来组合成建筑群或者微观城市模型,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长久的学习兴趣。
拓展延伸环节可从制作材料的多样性来展开讨论,除了各种纸材,我们还可以运用生活中许许多多废弃的材料来进行建筑模型的设计和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本课将欣赏和创作融为一体,并结合了一定的课后调查实践艏动。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并成立本地标志性建筑调查活动小组,课后还可以举办“展望未来城市”、“我是小小建筑设计师”等小型的建筑模型展示活动,邀请其他班的同学一起来观看展览,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立志肩负起作为一个新时代接班人建设祖国、美化家园的历史重任。
1、“活动一”的欣赏感受环节,教师可课前将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和资料集中制作成多媒体或投影片,在教学中让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对建筑的设计思想、风格特点、外形结构做简单的介绍,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活动二”可以从制作材料的角度出发,合理利用生活中各种废弃物品来进行创作,渗透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制作中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安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不浪费、不毛躁的好习惯,使用剪刀、刀片等利器时注意安全,工具和材料应分门别类地进行摆放。
六年级桥教案第一课时篇七
1、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交流对鲁迅的认识。
2、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
3、积累鲁迅的名言。
4、通过阅读“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感受鲁迅的敏捷才思。
(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先生的才学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
(2)提出要求:可以就课文来谈,可以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谈;可以讲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5)教师小结。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认识了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希望同学们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超越自我。
(1)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谈理解。
(2)学生找句子,交流体会方法。
(3)教师归纳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方法: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时代背景。
展开丰富联想。
……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继续运用我们总结的这些体会句子的方法去学习课文,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日积月累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理解重点词语:
千夫:众多的人。
孺子:小孩子。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空耗:白白地消耗。
无异:没有不同;等同。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
2、学生自读。指名读。
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得好?
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搜集此类故事,与同学们交流。
六年级桥教案第一课时篇八
教材分析:
中国有句老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全一棵树》的作者奇妙地阐释了这句话,使之成为贯串全文的线索。一棵“又细又小,乃至另有一些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经心照料下,茁壮地发展,“比另外树更茂盛、更特立”;一个“一出生腿就残疾了”的孩子,在母亲的经心造就下,走出了一条乐成的人生之路。文章中,两条线索交错着,成为全文情节生长的脉络,使文章布局紧凑,有用地彰显了文章的主旨。本文寓意深远。读完这个故事,每一位读者的魂魄都市被深深震撼:为那棵差点被夺去生活资格而终极高峻特立的树苗的坚固,为那位终于乐成了的残疾男孩儿的自强不断与自大乐观,更为那位玉成了一棵树和一个孩子的巨大母亲的心。实在,玉成便是爱。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大多自私且依赖性强,缺乏自立的精神。所以,这样一篇文章距离学生的生活尤其是心理很远。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更需要懂得自强不息、坚强乐观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品质。母爱不仅仅体现在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更重要的是母亲带给我们的成长,对我们成长的“成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3.学会有一定速度的默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
2.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刘若英的歌曲《成全》。成全是所有汉语中有魅力的一个词语。你有过成全别人或被人成全的经历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成全一棵树》。(板书课题)。
二、把握内容,理清思路。
1.自读正音,检查指导。
2.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思考。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这时,她那腿有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的快要枯萎的小树苗。(起因)经过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茁壮成长,而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经过)许多年过去了,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结果)。
【设计意图:既得出结论,又指导方法,为学生的学习迁移打下基础。】。
3.探究线索,理清思路。
《成全一棵树》中,你觉得谁成全了谁?文中的“树”有几层含义?
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母亲成全孩子(暗线)孩子成全自我(板书)文中的“树”一指那棵树,二指那个孩子。
【设计意图:从文章标题入手,既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又能明晰作者写作的思路。】。
三、研读课文,探究中心。
1.出示中心话题。
孩子成全了一棵树,母亲成全了孩子,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结合课文谈感受,交流心得。
(1)这是一棵差点被夺去生活资格,最终高大挺拔的树。
a.“那树苗是她丢弃的……有一些枯萎。”(开始时,这棵树苗先天条件不好,无人重视,容易被人丢弃。)。
b.“可是不久,那棵树苗……也长成一棵树了。”(小树的生活愿望很顽强)。
c.“小树一天天长大了……赶上了他们。”
“春去秋来,那棵小树……更挺拔。”
“许多年之后,那几棵树已经有一抱粗了。”
(这棵树已彻底摆脱随时被人丢弃的命运,他已是一棵和其他树一样正常,甚至比其他树更高大挺拔的树。)。
(2)这是一个自强不息、乐观自信的孩子。
a.“孩子举着树苗,满眼都是渴求。”
(这棵树苗和他同病相怜,它既是为树苗争取生活资格,也是为自己表达心声。)。
b.“孩子高兴极了……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他深知这瘦小甚至枯萎的树苗,如果赶上或超过其它树苗的话,除了主观上的努力外,客观上也需要大地母亲给予更多的爱。)。
c.“孩子小心翼翼……给他浇水”
“孩子经常给小树浇水。”
“上了学的孩子还总是惦记……水塘和树之间。”
(这棵先天不足的树需要他更多的照顾,一如先天残疾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
(孩子既是为小树,也是为自己争取机会,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自强不息。)。
d.“孩子背着书包……给他一个绰号:阳光。”
(虽然先天残疾,但是他依旧那样阳光,那样自信、乐观。)。
(3)这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成全孩子的母亲。
a.“母亲望着孩子……母亲点点头。”
(母亲懂孩子的心。)。
b.“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长成一棵大树。”
“这年冬天,母亲做了一项重大决定……让这个孩子进学校。”
(母亲从孩子精心照料小树的行动上看到了孩子那颗自强不息的心,她要给这个孩子机会,就像给那棵小树机会一样。他相信孩子会像小树一样顽强地生长,会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
c.“母亲望着已到中年的儿子……偷偷地喂那棵树哇!”
(母亲当年没有说破秘密,就像当年孩子偷偷地喂那棵树一样,母亲也在偷偷地关爱着孩子。其实,文中的孩子就是小树,母亲成全孩子,就像孩子成全那棵树一样。)。
四、回顾课文,融情入心。
六年级桥教案第一课时篇九
1、初步学习行进间的运球,通过比赛使学生对篮球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2、培养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团结合作的`精神。
玩篮球
一、篮球小游戏
教师活动:
1、体育委员整队,师生问好。
2、组织学生集体猜谜:“圆圆像个大西瓜,人们爱玩它,没
人去吃它,抢了又丢它”引出本堂课。
3、组织学生分散两人一组创编篮球小游戏以熟悉球性。
4、组织学生表演并交流、评价。
5、组织学生分散两人一组继续游戏,进一步熟悉球性。
学生活动:
1、集合队伍时能做到“静、齐、快”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
2、注意听老师讲谜语,踊跃猜谜。
3、分散两人一组创编篮球小游戏时能相互配合、相互协助。
4、认真观看同学的表演积极参与交流、评价。
5、分散两人一组继续篮球小游戏,能编出更有趣味性的游戏。
组 织:四列横队: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二、行进间运球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表演行进间运球并交流、评价其次老师讲解、示范动作。
2、组织学生分散两人一组学习行进间运球。
3、组织学生行进间运球比赛。
学生活动:
1、认真观看同学的表演积极参与交流、评价,且认真观摩老师的动作。
2、分散两人一组行进间运球时能做到相互观察比较、相互纠正动作。
3、积极参加行进间运球比赛,气氛活跃。
组 织:二人一组分散
三、绕物运球比赛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放置障碍物比赛,评出“最快、最佳” 小组。
2、组织学生表演行进间绕物运球。
3、组织学生行进间绕物运球比赛并穿插表演。
学生活动:
1、各小组放置障碍物,争取做到“最快、最佳”。
2、认真观看同学的表演具有强烈的比赛欲望。
3、积极参与比赛并为同伴加油、喝彩且认真观摩表演。
四、快乐放松
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跳舞蹈――《幸福拍手歌》。
学生活动:
与老师一起跳舞蹈,快乐的放松。
组 织:围成四个圈
场地器材篮球场1片、篮球20个、圆锥物12个、录音机1台
六年级桥教案第一课时篇十
“儿”连在别的音节后面作词尾时,就失去独立性,和前面的音节融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个音节的韵母带上一个卷舌动作的韵尾,成为卷舌韵母即儿化韵。这种现象叫做“儿化”。同学们别小看“儿化”,它在意思的表达上是有一定作用的。
鲜花儿、女孩儿、好玩儿、山歌儿。
小孩儿、竹棍儿、门缝儿、一会儿。
您慢慢儿地说、我和你说说贴心的话儿。
盖(动词)——盖儿(名词)。
画(动词)——画儿(名词)。
尖(形容词)——尖儿(名词)。
眼(眼睛)——眼儿(“小洞”之义)。
头(脑袋)——头儿(“负责人”之义)。
六年级桥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一
教科书第55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五第4~7题。
1.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合理、灵活地解决3个数连比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2.经历解决三个数连比的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4.在配置混泥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5.在按比例分配的过程中,感受分配方案的简洁美、理性美。
6.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把两个数比的问题的解题方法推广到三个数连比的问题。
难点:理解三个数连比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好按比例分配,不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导入新课
1.填空。(多媒体出示题目)
(1)小明家养了35只鸡,公鸡和母鸡只数比是3∶4,公鸡( )只,母鸡( )只。
(2)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与其他国家拥有丹顶鹤只数的比是1∶3,20xx年全世界大约有20xx只丹顶鹤,我国有( )只。其他国家有( )只。
学生回答反馈,说说怎样思考,集体评价。
2.引入谈话:怎样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生举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反馈.
交流后,老师及时做出评价)
在建筑业中很多地方也用到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独立思考再交流方法和结果,集体评价。
举例,分组讨论、反馈、交流。
1.课件出示例2:从题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
2.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怎样解答?
生1:前面所做的题都是两个量的比,这道题是三个量的比。
生2:可以仿照上节所学的按比例分配方法去解。
3.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
4.展示学生解法,说出解题思路。
方法1:220÷(2+3+6)=20(吨)
需要水泥的吨数:20×2=40(吨)需要沙子的吨数:20×3=60(吨)需要石子的吨数:20×6=120(吨)
答:需要水泥40吨,需要沙子60吨,需要石子120吨。
方法2:总份数:2+3+6=11
需要水泥的吨数:220x2/11=40(吨)
需要沙子的吨数:220x3/11=60(吨)
需要石子的吨数:220×6/11=120(吨)
方法3:根据已有知识,用方程解。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吨,再分别求出沙子、石子、水泥应需的吨数。
解:设每份是x吨.
2x+3x+6x=220
11x=220
x=20
需要水泥的吨数:20×2=40(吨)需要沙子的吨数:20× 3=60(吨),需要石子的吨数:20×6=120(吨)
5.议一议:怎样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要先求出总份数,求出每一份的量,再求出各部分的量;或者求出总份数后再看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或者设每1份的量为未知数,列方程来解答。
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
讨论交流异同。
尝试解答,再展示交流解题思路。
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小结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
在配置混泥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
在按比例分配的过程中,感受分配方案的简洁美、理性美。
1.课堂活动第2题。
根据给出的这三种蛋的连比,组织学生讨论后尝试独立解题,交流解题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得出,这个问题中虽然没有给出沙子、石子、水泥的连比,但已给出了一个配料方法,根据给出的数值,可以求出这三种料的连比。
学生讨论后尝试独立解题。完成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先求出现场测量的三种配料的比3:2:5,然后与要求的配料的比比较,得出:这堆混凝土不符合要求。
学好按比例分配,不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学生讨论找到方法。
独立解题,再交流解题方法。
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想一想,今天学习的知识与昨天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谈收获。
练习十五第4―7题。
独立完成。
六年级桥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二
一(个)、十、百、千、万……都叫做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10个1是10,10个10是100……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从高位一级一级读,读出级名(亿、万),每级末尾0都不读.其他数位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从高位一级一级写,哪一位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
求近似数,看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比5小就舍去,是5或大于5舍去尾数向前一位进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就叫做四舍五入法.
位数多的数较大,数位相同最高位上数大的就大,最高位相同比看第二位较大就大,以此类推.
整数部分整数读,小数点读点,小数部分顺序读.
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
小数末尾添0去0大小不变.化简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大小变化:
右移扩大左缩小,1十2百3千倍.
整数部分大就大;整数相同看十分位大就大;以此类推.
1、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 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分数里,表示把单位“ 1”平均分成多少份的数,叫做分数的分母;表示取了多少份的数,叫做分数的分子;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数单位.
2、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用特定的“%”来表示.百分数一般只表示两个数量关系之间的倍数关系,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
3、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计量单位.
4、成数: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六年级桥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三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
共分3课时。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材第2页例1)。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3。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
(1)新课讲授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许三观卖血记读书心得(通用8篇)
- 装修合同电子版 电子版装修合同(模板11篇)
- 最新装修合同电子版简易版(模板14篇)
- 规培医生年度总结 规培医生个人年度总结(大全17篇)
- 高中高一班主任工作计划(大全8篇)
- 最新周年同学聚会策划方案(通用12篇)
- 小学生的广播稿(实用10篇)
- 最新报账员述职报告(优秀15篇)
- 实习心得体会(优秀14篇)
- 最新员工转正的述职报告(优秀9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