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语文六年级教案(优秀10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2-02 04:22:17    小编:GZ才子
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北师大语文教案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2023年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师大语文六年级教案(优秀10篇)

  • 上传日期:2023-12-02 04:22:17 |
  • GZ才子 |
  • 13页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篇一

秦始皇兵马俑教学要点:

秦始皇谁知道?(公元前295一前210年),姓赢,名政,是秦王朝的建立者:“俑”指什么?(古代殉葬的偶像)兵马俑又指什么?(古代瓷制成的兵马殉葬的偶像。)“秦始皇兵马俑”你们是怎样理解?(秦始皇安葬时所陪兵马殉葬的偶像)。

1、初读课文,读准音,理解义。

音:膘俑铠栩。

形:镌铠。

义:门楣铠甲栩栩如生虎视眈眈屡建战功膘肥体壮箭囊慕名而来包抄。

2、默读全文,思考课文是从明6几个方面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

(划出课文的词语或句子来回答)。

兵马俑博物馆壮观的建筑物。

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

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

3、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写什么?(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结合简介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时间和地点及其它情况。在陕西省临潼县的秦始陵墓,规模宏大,今尚存高76米,底485~515米夯土陵丘。陵园有二城,内城周长2525米,外城周长6294米。1974年后在外城东前后发掘出三个兵马俑坑,内有大量大小与真人相仿的彩陶兵马俑,武士俑披甲着袍,持实战兵器,形态逼真,排列有序,再现了秦代军队的阵式、编制。

兵马俑的出土在我国考古上的地位。

4、本文可分几段,说说每段段意。

全文分三段:一、1节、二、2—4节,三、5节。

(段意见课后第2题。)。

1、学习、理解单元学习提示,理解。

2、运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完成课后第2题的填空。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篇二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两个人向弈秋学习下围棋,由于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桌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质疑问难,全班讨论解决,老师辅导。

2、逐句理解。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下围棋最好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其一人专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其中一个人听得很专心,只要是弈秋说的,他都听。)。

一个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讲着,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过来,想象着拉开弓用箭射天鹅。)。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虽然与第一个人一起学,但是不如他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3、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三、体会文章中心。

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所以比第二个人学得好。)。

2、请大家谈谈学习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四、背诵课文。

《学弈》讲述的是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教学中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简单地介绍古文的特点和学习它的意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体感知课外的主要内容后,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桌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质疑问难,全班讨论解决,老师辅导。最后在大家谈谈学习的体会中感悟文章的中心,在联系自己的实际中明白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使学生真正受到教育。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篇三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哲理。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暴风雨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设计。

一、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你见过暴风雨吗?说说自己对暴风雨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知道课文按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内容。

3按课文顺序,用连接段意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自主学习,独立感悟。

1教师提示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再读课文,主要了解这一场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交流要点: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引导、梳理、归纳并板书要点。

2说说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

四、入境悟情,情景交融。

1指导学生学习暴风雨“去之后”的相关段落(第7~10段)。

(1)指名读这几个段。

(2)说说自己从文中看到的景象,并概括特点。有条件的可以配上有关阿尔卑斯山春天景色的图片或多媒体影像,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3)抓住文中一些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并指导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暴风雨之后的绚丽华美春色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4)小结: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质疑。

(1)读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3读课文1~6段,勾画重点词句。

(1)通过文中描写暴风雨的词句,尤其是动词,说说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景物的特点。

(2)通过文中“宛如天神”、“激动人心的乐章”、“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等比喻、拟人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指导感情朗读。

4小结。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小鸟、花草、露珠,是一派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闪电、霹雳、狂风、暴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五、体会哲理,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段。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

六、总结。

1内容方面:看一种事物,不能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整体的和谐的美。我们无论是看待大自然,还是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应注意。

2学法方面:抓住重点词句,入境悟情。

3写法方面:情与景完美统一,水乳交融。

参考资料。

阿尔卑斯山是瑞士最亮丽的一条风景线。它位于瑞士的东南部,阿尔卑斯山区占瑞士总面积的69%。“艾格尔峰”、“明希峰”、“少女峰”三大名山均屹立在阿尔卑斯山脉。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它独特的景观:高山植物和雪绒花,湍急的瀑布,岩洞中的石钟乳,独特的动植物等。世界著名的滑雪胜地——圣莫里茨高山滑雪场就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中心地带。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篇四

秦始皇兵马俑教学要点:

一、边揭题边审题。

秦始皇谁知道?(公元前295一前2),姓赢,名政,是秦王朝的建立者:“俑”指什么?(古代殉葬的偶像)兵马俑又指什么?(古代瓷制成的兵马殉葬的偶像。)“秦始皇兵马俑”你们是怎样理解?(秦始皇安葬时所陪兵马殉葬的偶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音,理解义。

音:膘俑铠栩。

形:镌铠。

义:门楣铠甲栩栩如生虎视眈眈屡建战功膘肥体壮箭囊慕名而来包抄。

2、默读全文,思考课文是从明6几个方面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

(划出课文的词语或句子来回答)。

兵马俑博物馆壮观的建筑物。

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

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

3、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写什么?(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结合简介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时间和地点及其它情况。在陕西省临潼县的秦始陵墓,规模宏大,今尚存高76米,底485~515米夯土陵丘。陵园有二城,内城周长2525米,外城周长6294米。1974年后在外城东前后发掘出三个兵马俑坑,内有大量大小与真人相仿的彩陶兵马俑,武士俑披甲着袍,持实战兵器,形态逼真,排列有序,再现了秦代军队的阵式、编制。

兵马俑的出土在我国考古上的地位。

4、本文可分几段,说说每段段意。

全文分三段:一、1节、二、2—4节,三、5节。

(段意见课后第2题。)。

三、连接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1、学习、理解单元学习提示,理解。

2、运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完成课后第2题的填空。

四、课堂练习:练习册1—4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篇五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对老吕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2、运用比较的方法感悟文中三次描写“清晰的脚印”的含义,学习反复的写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书感悟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三次描写“清晰的脚印”的含义。

【比较点设计】。

1、通过变换相应的标点符号,改变人物说话的语气,从而使得学生体会出老吕虽是一个在朝鲜战场负过重伤的功臣,可他并没有当成一回事、没有炫耀。(淡泊名利)。

2、通过人物一问一答所表现出的不同语气,突显出老吕丝毫不觉得自己曾经为祖国人民、为朝鲜人民几乎献出生命的战争经历有什么可以夸耀的,在他看来,这是很平常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3、通过老吕先后两次话语语气的对比,进一步体会出老吕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

4、文中先后三次出现“清晰的脚印”,通过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老吕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精神。

5、本课与《在炮兵阵地上》同为写人的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借此,进一步体会在刻画人物时不仅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神态,同时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等内容,展现人物的品质,以及一篇写人的文章不仅可以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例来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而且可以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深山风雪路》。

2、在这条深山风雪路上,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板书:老吕清晰的脚印。

3、明确:文章先后三次出现“清晰的脚印”

4、出示:

“这山间小道上的脚印啊,是这样的默默无闻,然而又是这样的放着光彩!”

问:为什么说这山间小道上的脚印放着光彩?

5、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这条深山风雪路,感受那一串串清晰的脚印!

二、以“清晰的脚印”为线索,深入阅读、体会人物的品质。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文中三次描写“清晰的脚印”的内容,把你感受最深的内容深入地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

(一)重点引导感悟“谈伤疤”部分,体会老吕不计个人得失的品质。

(1)指名读11—16自然段,之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其他同学评读也可以谈出或读出自己的体会。

(2)出示:

“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

此处的“?”表明什么?(想不起来了)。

重点感悟“炮弹皮碰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平静”一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没有放在心上、不当回事)。

(3)出示句子,比较理解。

a、“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

b、“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激动地说。

(4)比较:“我好奇地问”“老吕平静地说”

“我”好奇,是因为老吕脖子上的深深的伤疤的来历让我奇怪,他一定又很危险的经历吧!

老吕平静是他丝毫不觉得自己曾经为祖国人民、为朝鲜人民几乎献出生命的战争经历有什么可以夸耀的,在他看来,这是很平常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5)齐读这句话。“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

师:对于这样一位谈起自己的辉煌过去却如此平静的战斗英雄,我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齐读(我的心理活动):

出示:

我心中一动。想到那炮火连天、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也曾留下老吕清晰的脚印,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板书:不居功自傲。

过渡:文中的我和老吕在这深山风雪路上巧遇,通过谈起老吕脖子上的伤疤,使我了解到老。

(二)围绕谈工作,体会老吕是一个热爱工作、默默奉献的人。

1、出示:

他告诉我,走这条邮路送信,已经25年了。我心里默默地算了一下,从乡邮政所到冷风口,一天来回50多里,25年,30多万里路,绕地球约四周。

(1)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数字说明,体会到时间长、路途远。

(2)提问: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如果你走在这样的深山风雪路上,你有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文章的第1、2自然段。

(3)指名读,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到那深山风雪路上。

在这样的山间小道上(齐读这惊人的数字):一天来回50多里,25年,30多万里路,绕地球约四周。

2、引导感悟“谈换工作”部分,体会老吕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品质。

师:现在钦佩老吕的我,后来更被他深深的感动了。来读读换工作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出示:第19自然段。

“那……怎么行!”老吕一着急,说话也有些结巴了,“这两年虽说来了些新人,可还是不够用,我要不跑,不是还得占人吗?再说我也走惯了这条路!”

(1)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吕的语言,谈谈自己的体会。

(2)老吕为什么急了?你感受到了什么?(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3)轻声自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师:回想谈伤疤时老吕的语气,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

a、“脖子?噢!炮弹皮碰的。”老吕平静地说。

b、“那……怎么行!”老吕一着急,说话也有些结巴了。

指名两位同学对读。(通过老吕两段话语气语调的对比进一步体会出老吕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

男女生对读.,通过同学们有语气地朗读,让我们体会出老吕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

板书:无私奉献。

(5)师:在抓人物语言时,还要体会说话人的语气语调,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总结:我们从文中对老吕神态及语言细致入微的刻画中,可以了解到老吕做邮递员工作时间之长,行程之远以及他对工作的热爱,表现了他火一般的热情。

过渡:说话间,到了分手的地方,在呼啸的寒风中、在迷茫的雪雾里、在险峻的小路上,老吕继续艰难地前行,小路上又出现(齐说):一串清晰的脚印。

(三)体会三次“清晰的脚印”的含义。

老吕这一串串的脚印,不仅仅印在险峻的小路上,战火纷飞、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同时也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请同学们将文章中三次描写“清晰的脚印”的相关语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含义。

出示:

第一次:“不远的岔道上有一串清晰的脚印,脚印沿着险峻的小道,向前、向上,消失在半山腰的雪雾之中。”

第二次:“我心中一动,想到那炮火连天、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也曾留下老吕清晰的脚印,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第三次:“他哈哈笑着,朝我摆摆手。于是,去冷风口的小路上,又出现了一串清晰的脚印。”

1、三次出现是不是重复了呢?请你读一读,体会一下每次出现各有怎样的不同含义。小组讨论。(出示表格)。

次数不同点。

第一次表现老吕工作环境的艰险。

第二次表现老吕是一个不居功自傲的人。

第三次表现老吕是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2、教师总结反复的写法:同样的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又能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这样的描写叫做反复。

“清新的脚印”三次出现,让我们一次比一次加深了对老吕的了解。

(四)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出示:为什么说这山间小道上的脚印默默无闻又放着光彩?

3、这一自然段描写了我的内心感受,也是为了衬托老吕的品质。

(这是老吕留下的一串串脚印,一个曾经战斗在朝鲜战场的英雄,在这深山风雪路上一天来回50多里,25年,行走30多万里路,是老吕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精神放着光彩。)。

三、与第五课《在炮兵阵地上》一文比较。这两篇课文同为写人的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

《在炮兵阵地上》:通过描写彭总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

《深山风雪路》: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等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二、写作内容上:

《在炮兵阵地上》:通过记叙一件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深山风雪路》:主要是通过写两个不很熟悉的人一路谈话,表现人物的品质。

第三、文章结构:

《在炮兵阵地上》: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深山风雪路》:以老吕“清晰的脚印”为线索来结构全篇的。

总结:

由此看来:1、我们在练习写人的文章时,不仅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同时可以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从而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一篇写人的文章不仅可以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例来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而且可以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

【板书设计】。

深山风雪路。

老吕。

不居功自傲。

清晰的脚印放光彩。

无私奉献。

【作业布置:】。

1、说说老吕是一个怎样的人?

2、想一想,我们是怎样体会出老吕这些品质的?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篇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己大声地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2、我们叙事的文章有六要素,哪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根据这六个要素请你再快速地浏览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同桌交流以后老师再指名回答。

(只要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老师指导学生把语言说完整、正确。)。

三、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2、齐读这些句子。与鲁迅的一面之交中,根据我们找到得有关鲁迅的外貌描写,鲁迅留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呢?你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形容吗?(瘦)。

(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因而人物形象比较“模糊”。第二次是在近处观察,刻画得比较具体、细致,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观察更细致,鲁迅的形象也更加完整清晰。)。

四、仔细品读,体会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怀。

(你要买这本书?——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疑惑。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惊异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是送你的——感动流涕)。

2、从这些对话当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作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鲁迅向我推荐书,最后还送我书,你觉得鲁迅是怎样的人呢?(鲁迅关心同情劳动人民)。

3、当我知道了鲁迅的身份时,我是什么反应?请个别学生来读第27段。

我结结巴巴的说明我很激动很兴奋,那个名字在我心里乱蹦,最后却没有蹦出来,为什么呢?(当时流社会黑暗,不少文人革命工作者收到反动派的迫害,作者想要保护鲁迅,所以忍住了自己的惊喜没有说出来)。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小说这种文体。了解作者通过细致刻画外貌及心理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兴趣。

3.反复读文,感悟作者语言的魅力,体会祥子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祥子的性格特征。

2.进一步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苦命运。

重难点分析:

l了解作者通过细致刻画外貌及心理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方法。

l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祥子的形象。

课前准备:查找祥子生活的社会背景。

教学过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引入文本。

(一)回顾本单元学过的两篇老舍先生的作品《我的母亲》和《济南的冬天》。

教师导语:1930年,老舍从英国回来,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作品格调变得沉重起来,《骆驼祥子》就是他那个时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今天,我们就再次跟随老舍先生之笔走进课文,去看看《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买车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

(二)介绍写作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

2.教师随即归纳总结。

二、自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一)学生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教师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即可。例如文章讲述了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从租车到下定决心买车,经过努力工作而买到了属于自己的新车的过程。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祥子的性格特征。

(一)学生默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祥子是个怎样的人?边读边在书中进行勾画和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二)反馈交流中,教师相机引导感悟并指导朗读。

1.祥子身体健壮。引导学生从第一自然段对祥子的外貌描写中来体会。正因如此,他才对拉车充满信心。

2.祥子具有淳朴的品质。

“他确乎有点儿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看出初进城市的他,还保留着农民的淳朴。还可以从他拉车的姿势来体会。

3.祥子有心眼,有理想。

通过祥子打定主意买车,想有属于自己的车,以及买车时与老板讨价还价来体会。这里要抓住心理描写。

4.祥子吃苦耐劳,坚持不懈。

在开始拉车时,“他的脚脖子肿得像两条瓠子似的,再也抬不起来。他忍受着,不管是怎样的疼痛。”“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三)教师小结:整篇文章中,祥子的语言甚少,看出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阅读,引发课外阅读兴趣。

(一)教师导语:经过努力祥子终于买上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今后他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吗?教师选取《骆驼祥子》中的一个小片段读给学生听。

(二)想要了解祥子今后的命运,课下大家可以将《骆驼祥子》这篇小说读一读。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比山高比海深”的战斗友谊是牢不可破的。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运用反问句表达强烈感情的写法;会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划分段落,重点讲读第一段。第二教时学生自学第二、三段和最后一段,总结课文。

【教学主要步骤】。

一、课前预习,提出要求。

1.读准生字,运用字典理解不懂的字词。

2.想想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课文中写了哪些亲人,哪些事例?

二、揭题解题,简介背景。

(讨论后明确:“亲人”原指直系家属,比喻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人,课文中的“亲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鲜人民。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课题上的中心词是“亲人”。)。

2.简介课文的背景材料。(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看课文,听录音,让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进那人头攒动,相互道别,两情依依的场景中去。边听边思考:课文围绕亲人写了哪些内容?(讨论后明确:课文分别写了大娘送打糕,救伤员;小金花救老王;大嫂挖野菜的事。)。

四、理清脉络,划分段落。

接问:根据上面内容该怎样分段?为什么?(讨论后明确: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爱志愿军的事,可以自成段落,后三个自然段抒发志愿军与朝鲜亲人的惜别之情,这样课文可分四段;也可将前三自然段合在一起为一段。这样课文就分两段。)。

(一)讲读第一段,要体现教师的“导”。

1.默读课文。

按照“志愿军劝大娘不要相送——具体事例写大娘爱志愿军——反问句肯定深厚情谊”的顺序,给这段话分层。

2.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概括表现大娘爱志愿军的句子。

(交流后划句: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

提问: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为什么?(突出关键词:多少、慈母般、心血。)。

接问: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起承上启下作用,是个过渡句。)。

设问:这句话是怎样承上的呢?大家齐读第一层。读后师述:志愿军劝大娘不要相送,告诉大娘,我们永远是不会忘记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这句话就是这样来承接上文的。那么,又引出下面的什么内容呢?(引出大娘是怎样爱志愿军的。)。

再问:大娘爱志愿军,文章中具体写了几件事?从什么词语可以看出?学生看书划词。(从“记得”、“还记得”两个词语能判断出是写了两件事。)。

3.指名读第一件事。

(1)思考:这是一件什么事?(归纳并板书: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2)默读,找出一个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且又高度概括的词语。(交流后划词:雪中送炭)“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什么?课文中“雪中送炭”指什么?(交流后明确:“雪中送炭”是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物质上的帮助。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急需食物的情况下,大娘为他们送去了打糕。)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写大娘“雪中送炭”的?(划出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圈出重点词。(带着、顶着、冒着、穿过。)从这些词你能看出什么?(讨论后明确: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打糕的,说明大娘对志愿军怀着多么深厚的情谊。)。

(3)指导有感情地读第一件事。

4.指名读第二件事:

(1)思考:这是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回答后板书: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划出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的两个关键词。(背进、丢下。)。

提问:为什么这两个词最能突出大娘爱志愿军?(讨论后明确:这一“丢”、一“背”,集中体现了大娘在危急关头,首先想到的是志愿军的安全,而不是自己的亲人——“”的小孙孙。可见大娘爱志愿军胜过爱自己的亲人。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5.齐读最后一句。

6.教师小结:

(1)这一段写志愿军与大娘在车站话别,追忆了大娘爱志愿军的两件事,告诉我们大娘是志愿军的亲人。

(2)我们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学习这一段的:先默读课文,划分层次;再找出概括句并理解句意;然后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二)学生自学第二、三段。

师述:课文的第二、三段与第一段在写法和结构上都基本相同,同学们可以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自学第二、三段。大家边读书,边思考,边划词句,边体会。(教师起检查、引导、归纳和总结的作用。)。

1.讨论第二段,要突出以下几点:

(1)扣住关键词“刚强”,理解小金花的刚强表现在听到妈妈牺牲的消息时嘴角仅抽动两下。

(2)抓住重点句: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从小金花的动作、神情、语言中领会小金花的刚强性格。

(3)从小金花和妈妈救侦察员老王的事例中体会小金花爱志愿军的感情。

2.讨论第三段,要突出以下几点:

(1)着重抓住过渡句“……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友谊”,从大嫂架双拐,不顾山路崎岖送志愿军的事,理解大嫂对志愿军的情谊之深。

(2)抓住重点句:“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跟到前沿阵地上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理解大嫂为了志愿军吃上蔬菜而不顾个人安危,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感人至深。)。

(三)教学第四段,着重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

1.轻读课文。

看“再见了,亲人”这样的句式在文中出现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明确:反复出现三次充分体现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难分难舍之情。三次出现,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

2.提问。

志愿军为什么对朝鲜的土地怀有深深的感情?(讨论后明确:志愿军与朝鲜亲人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并肩战斗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热爱朝鲜的土地实际上是热爱朝鲜人民。)。

3.接问。

“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这句话抒发了志愿军热爱朝鲜亲人的强烈感情。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4.指导朗读。

速度要慢,语调要轻,“亲人”、“土地”、“在一起”要读得有力度,深沉,最后一句音调逐步降低,越来越轻,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

五、总结课文。

提问: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这些事是围绕着什么中心写的?(明确课文的中心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抒发了志愿军与朝鲜亲人的惜别之情。)。

[附板书]再见了,亲人。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了解台湾和郑成功的有关资料,感受郑成功的丰功伟绩。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2学生提出问题。

3发新帖。

请大家把所要研究的问题发到“自由论坛”里,供大家浏览。

二自主探究。

今天我们就主要围绕这些问题来研究,请大家浏览网站上的内容,两人合作一起解决问题。对感兴趣的知识也可以去研究一番,看哪些同学解决的问题多,学到的知识多。

1研究学习。

(1)查找。

小组围绕主题,分工合作,自主学习。

(2)上传。

根据研究主题把小组研究的结果上传到“自由论坛”里。

(3)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学习成果。

(1)研究主题是什么?研究结果怎样?

(2)关于这方面内容,有没有补充?

(3)你觉得郑成功具有什么精神?我们应该怎么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