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读书笔记(优秀9篇)

  • 上传日期:2023-11-23 02:48:13 |
  • XY字客 |
  • 10页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雪国读书笔记篇一

我叫驹子,受恩于我的三弦师傅,略通艺伎的本事。雪国的第一个冬天,我在村里帮忙为庆祝铁路建成的宴会助兴,晚上的时候被叫去温泉浴场陪一位客人,我见到的不是别人,对,是他,他叫岛村,那个从那以后在我心中久久折磨我而不肯离去的男人。

我叫岛村,来自东京,喜欢研究舞蹈,尤其是西方的。这年冬天我来到雪国,在温泉浴场叫来一个听说不是艺伎的女子,她的美貌,就像别人说的那样。我能感受到她对我的迷恋。可她的生活是那样的徒劳,那样可悲的为爱情而爱情。这个女子会叫什么呢,我不禁想着。我是叶子,我的男朋友叫行男,他病得越来越重,这年冬天,我带着他回老家。驹姐受恩于行男家,也是要照顾行男的,可驹姐与一个客人走得很近,连行男要死了也不来看他,那个客人看我的目光里带着怪异,好像叫岛村。

雪国的三个冬天,应该说是岛村在雪国的三个冬天,其实没有发生太多的事,没有冲突,也没有矛盾,岛村遇见了驹子,又遇见了叶子,都心生爱慕,可也都没有做什么,因为岛村的心里知道,自己只是闲暇中偶然到访了雪国,不管是和谁,都只是萍水相逢,所有的感情也都只是露水姻缘,难以持久的。雪国是美丽动人的,像驹子,像叶子,让人难忘,让岛村一次次在每个冬天都踏上列车,穿过黄昏时分,夜幕降临的皑皑雪原,来到这里,末了,再挥手作别。

因为,一切都是“徒劳”的。

纵使雪国再美丽,驹子,叶子再动人。

一切岛村眼里的美丽在叶子的死之后全然幻灭,面对叶子的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下来,从此雪国便不再是岛村向往的雪国,这个北国的小山村成为了岛村的禁地。不论是岛村对驹子美貌的爱慕,还是驹子对岛村才华的爱恋,或是叶子引起的岛村心中的激荡,到最后显得都是那么的无奈。物哀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物哀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层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第三层则属观照性的,它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心。这三点在川端康成的雪国中均有体现。

驹子深深迷恋着岛村,难以自拔,而岛村认为驹子的爱情追求甚至她的生存本身就是徒劳的,可悲的,他倾心叶子,叶子却可望而不可及,物哀中的哀是以哀情表示最深的感情,驹子对岛村,岛村对叶子的感情无疑是一种无奈的哀伤。

川端康成对军国主义是消极抵抗的,雪国的设定是远离东京的一个偏僻的北国小村庄,这种欲要脱离现实的虚无感,正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对时局的态度。至于对自然景物,小说着重表现了雪国那独有的地方风光,“火车从北面爬上县界的山,穿过长长的隧道,只见冬日下午淡淡的阳光,像被地底下的黑暗所吞噬,又像陈旧的火车把明亮的外壳脱落在隧道里,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之间,向暮色苍茫的峡谷驶去,山的这一侧还没有下雪。沿着河流行驶不久,来到了辽阔的原野,山巅好像精工的雕刻,从那里浮现出一道柔和的斜线,一直延伸到山脚下。山头上罩满了月色。这是原野尽头唯一的景色。淡淡的晚霞把整个山映成深蓝宝石色,轮廓分明的显现出来。月色已渐渐淡去,但余韵无穷,并不是人产生冬夜寒峭的感觉。天空没有一只飞鸟。山麓的原野,一望无垠,远远地向左右伸展,快到河边的地方,耸立着一座好像是水电站的白色建筑物。那是透过车窗望见的,在一片冬日萧瑟的暮色中仅留下来的景物。”这是岛村第二次离去回东京路上的所见,没有雄伟壮丽,没有清静幽深,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浸透着岛村的主观情绪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只是简单的凡景,加上同行人与自己相似的遭遇,岛村几欲泪下。

川端康成的《雪国》无疑带着他个人情绪中的那份消极,这与他幼失怙恃,历尽人世沧桑和炎凉世态,养成了一种孤独沉默的性格,对于世事采取漠然的态度,而后来又受日本古典文学和禅宗思想影响很重,逐渐脱离现实的个人经历不无关联,但雪国的内容和形式,可以说是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统一。虚无思想的那种朦胧,神秘,稍纵即逝的特质,在西方现代派创作手法与日本古典文学的传统风格的有机结合中,在作家匠心独具的行文运笔中得到了充分而形象的体现。川端运用道地的现代表现手法表现了本乡本土小市镇的生活,而且造成了极大的真实感,令读者仿佛闻到了尘土和雨雪的气息。

在80年代的中国文坛,贾平凹,余华和莫言各是寻根文化和先锋派文化的领军人物,其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对传统的小说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而他们都承认在创作之路的艰难跋涉中曾经得到过川端文学及新感觉派文学的宝贵启示,可见川端文学的经典之处。

雪国读书笔记篇二

《雪国》一书主要写的是主角岛村与驹子之间的故事,以及对雪国那里奇特美景的描写。主要人物岛村是一个研究欧洲舞蹈的富家子弟,他在去雪国是遇上了年轻美丽的艺妓驹子,驹子是一个很出色的艺妓,不仅会舞蹈,三弦,而且还有记日记的好习惯。在岛村的眼里,他们的关系只是艺妓与恩客的关系,驹子却仰慕者有才华的岛村。在明白岛村的心意后,只能央求他:一年来一次就好,带夫人来也欢迎,这样才持久。在岛村第二次来雪国时,他遇见了叶子。叶子在他眼里是一个完美的女人,他多次向驹子问起叶子的情况,但驹子都含糊其辞,不愿多说。在岛村第三次来雪国时,叶子为了救剧场里的孩子从二楼掉了下来死了,但是岛村对于叶子也只是表以同情,并没有什么其他表现。倒是驹子,抱着叶子的尸体发疯的叫喊。

在这部小说中,我觉得驹子是一个很矛盾的人物。在面对岛村时,是一个温柔的女人,一个痴心希望能等到爱情的女人,但是在面对叶子及行男时,她又是一个似乎很无情的人。她对于岛村的痴情书中有这样一段内容:“你在数什么?”他问过之后,女子仍旧默默地屈指数了好一阵子。“那是五月二十三日。”“是吗,你是在数日子呐?七、八月连着都是大月嘛。”“哦,第一百九十九天。正好是第一百九十九天。”“你怎能记得那么清楚是五月二十三日呢?”。这里讲述的是驹子在岛村第二次来雪国时,向他说他离开这里有多久了她还记得。从这段话中我们似乎可以体会到驹子对于岛村离开那么久所表现出来的幽怨之情。但是在行男快要死的时候,她却宁愿在候车室送岛村,也不想回去见行男最后一面。驹子为什么不回去见行男,据她自己所说是害怕看到死人。其实在我看来驹子在这部小说中是一个挺悲剧的角色。她为了师傅家的儿子去当了艺妓,在无奈和无趣的艺妓生活中,她遇到了岛村这样一个具有才华的男人。在她爱上岛村后换来的却是一年来一次的央求。在等待中,她发现自己都快疯了。

在小说中还有一个穿梭其间的人物——叶子。作者似乎没有用多少笔墨来写叶子,但是我却能在很多地方感觉到叶子的存在。岛村对叶子好奇的询问,旅馆老板娘对叶子的评价,还有叶子经常去行男的墓地,她在整个小说中似乎是一个很完美的人物。连最后她的死也是那么凄美。显然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这个人物形象很可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回头看看叶子短暂的一生,在行男患病时无微不至的照顾她,让旁观的岛村都认为他们是夫妻。再是后来行男快死的时候,驹子又不肯回去看他,向岛村苦苦哀求的场景令人同情。最后就是叶子为了救失了火的剧场里的孩子而从二楼摔下来的场景让人起敬。她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我只护理过一个人,而我再也不要做护士了。她因为自己照顾的第一个病人死去而把责任归咎在自己身上,而且经常去行男的墓地为他上坟,并且下定决心不再当护士了,如此善良的人,最后的结果却是在救人过程中死去了,实在让人感到惋惜。

在几个主角中我最不看好的就是岛村先生了。原因有好几个。首先,在我看这部小说之前,我看过关于这篇本书的简介和人物分析。在众多的简介中都说岛村先生是一个坐吃祖业而且无所事事的纨绔子弟,虽然他也研究欧洲舞蹈,但是不足以说明他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人物。随后在阅读这本小说时我也发现岛村是一个个性不怎么让我喜欢的人。在岛村第一次来雪国时就让驹子去帮他找艺妓,而且在驹子说找不到艺妓时,岛村一脸的死缠烂打,一定要她帮他找。在岛村第二次去雪国的路上,他遇见了叶子,明显岛村又对叶子产生了好感,在后来他经常向驹子打听叶子的事。他知道驹子很喜欢她,但是他还向驹子打听另外一个女人的事情,这是存心让驹子伤心。在岛村第二次来雪国时,当他看到驹子穿着艺妓的衣服时,他自语道:她还是当了艺妓了。这种语句在我读来就有那么一些看不起的情绪在里面。就算岛村对驹子以前就没有好感,那对叶子他是有好感的,但是在叶子从二楼摔下来的时候他却只是感到同情,仅此而已。这就直接表明了岛村这个人的薄情。在与外面的女人寻欢时,无所不至,在回到家时,又摆出一副好好先生的嘴脸,对妻子孩子感到愧疚。让我感到他很虚伪。

在我看完小说后,我又看了电影版的《雪国》。在电影中故事有一些不同,表现的方式更加的直白。在读小说时我对于小说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有一些不理解,但是看过后,我就对这个故事有了更近一步的理解。

驹子和岛村的关系中,驹子是很喜欢岛村先生的,由于他的性格,由于他的才华。但是岛村只视驹子为雪国的玩乐伴侣,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爱情。在小说的结尾没有交代人和人的归宿,但是我们都可以猜出这两个人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在岛村和叶子的关系中,他们总是若即若离的关系。岛村对叶子有好感,但是有没有更进一步的追求,只是会有时问问驹子关于叶子的事情。在驹子含糊其辞时他也没有怎么去深究。在叶子为了救人而从二楼摔下来时他也只是看着驹子和叶子抱在一起,对叶子感到同情,没有什么太多情绪流露。显然岛村对于叶子只是有一些好感而已。

在看小说是我就一直在想驹子和叶子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驹子不愿意提到叶子,对于叶子似乎充满了敌意。看了电影,我发现驹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岛村对叶子的好感,而不愿与叶子交流。在驹子从岛村口中得知叶子求岛村好好对待驹子时,相信驹子对叶子的想法也改变了。这也应该是驹子在明白岛村的心意后发现叶子又从楼上摔下来死去崩溃的原因吧。在驹子的亲人相继离世后,叶子已经是她最后的亲人了,可是现在连最后一个亲人都要离她而去,这也难怪驹子会崩溃。

雪国读书笔记篇三

一口气读完了川端康成的《雪国》,颇有感触。

雪国以驹子和岛村的爱情为主线,以驹子、叶子和行男的故事为辅助,主要描写了日本那个时代艺妓的生活,感人的是尽管驹子生活艰难但充满热情和希望。面对四年的艺妓契约,她没有垂头丧气,而是说,很快的半年过去了,四年很快会过去的。她为了给师傅的儿子治病,自己做了艺妓,还有那个可怜的叶子为了照顾既不是亲人,也并非恋人的行男,耗费着美好的'青春年华。值得一提的是驹子的爱情观颇不值得提倡,既然是徒劳又何必呢?俗话说:百步之内必有芳草,何必为了一个有妇之夫而让费大好年华呢。

雪国读书笔记篇四

《雪国》的主线是岛村驹子叶子的情爱故事。岛村优游岁月,三次去多雪的北国山村,和艺妓驹子邂逅而情爱,同时对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也流露出若有若无的倾慕之情。岛村在初夏的一天来到雪国,偶遇年轻貌美的驹子,因谈话投机而相互产生好感,进而有狎昵之举,翌日早上天刚亮,驹子就慌慌张张地溜出了岛村的房间,事如春梦了无痕,岛村也匆匆返回东京(这年初冬季节,岛村又来同驹子幽会。在来雪国的火车上,岛村又被同车厢的叶子深深吸引。在与驹子的第二次接触和对叶子的幻想中,雪国让岛村感到无比留恋,故在翌年秋季第三次来到雪国。而这时的雪国已失去往日的繁荣景象,驹子身边的人如行男和师傅等人相继故去。岛村通过与驹子的进一步接触,反思再三,决计离开雪国。但就在临行前,一场大火无情地吞噬了叶子,驹子也随之疯癫。

驹子无疑是一个悲情的角色,她不得不眼睁睁看着身边爱着的人死的死,走的走。她对生活的全部奉献与追求都落了空——无条件的、全身心爱着岛村,而岛村的心灵却为叶子“无法形容的美”而颤动并一次次地离开她;为了报答师恩,心甘情愿去当艺妓,但未婚夫行男照样很快地死去;她为叶子能幸福地生活创造条件,结果叶子也很快香消玉殒。她的一切努力似乎都是徒劳的,最终化成幻影。

驹子具有形象鲜明的两种气质,纯洁无私以及热情奔放。她给岛。

了热和光。驹子红扑扑的脸颊在小说中不时地闪现。有时,她的“眼睑和颧骨上飞起的红潮透过了浓浓的白粉”,使她在“雪国之夜的寒峭”中仿佛“给人带来一股暖流”,以至使“岛村对这醉人的鲜艳的红色,看得出了神”。这鲜艳的红色,正是驹子的本色。红色在日本文化中是具有双重性格的:一方面是代表血色、火色、属凶恶的颜色;另一方面,红色表征红太阳,又是一种带有神秘性的色彩。而这种红色的两面性投射到驹子身上,就突出地表现为驹子的生本能即执着的性格和真挚火热的感情以及死本能即对自己的放纵麻痹还有努力的一切却都是徒劳的无奈伤感。

缺失母爱以及来自于女性的关怀,使得川端康成从小就对女性尤其敏感和关注,这种对来自女性关爱的极度缺乏甚至使得川端康成在性别上更加认同女性,使得他用驹子这一形象来代表“本我”。他的童年是在孤独和无助中度过,不仅没有感觉到人间的温暖,相反渗入了深刻的、无法克制的忧郁和悲哀,内心不断涌现出对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这些都被压抑进了川端康成的“本我”人格中。正是这些川端康成精神世界的冲突造成了小说中驹子的种种神经症状。譬如,驹子因为畏惧死亡而无论如何也不去为弥留中的行男送行。另外,驹子那强迫症似的洁癖也是川端内心的压抑反映在驹子身上。驹子这一形象的设定,充分地反映了川端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是对人生的虚幻感以及对死亡的恐惧还有虚无悲哀忧郁的精神世界,但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川端对纯净美好的追求。

在是梦幻的,她代表了川端康成的最高的理想的和神性的存在,是处于最高层的“超我”。然而,在小说的结尾,叶子为了救出困在蚕房二层看电影的孩子,在大火的熏烤下体力不支从二楼坠地而死。就在这短暂的结局作者用了画龙点睛之笔对驹子有这样一段描写:“驹子拖着艺伎那常常的衣服下摆,在被水冲过的瓦砾堆上,踉踉跄跄地走过去,把叶子抱回来。叶子露出拼命挣扎的神情,耷拉着她那临终时呆滞的脸。驹子仿佛抱着自己的牺牲和罪孽一样。”驹子为什麽抱着叶子就像抱着自己的牺牲与罪孽一样?因为驹子、叶子本为一体。在灵与欲的较量中,欲望占了上风,而灵却走向灭亡。所谓“牺牲”本身就是川端康成死去的“超我”——他的最高理想和神性的人格。而造成这一“罪孽”的就是川端康成“本我”的强大。悲哀的是“本我”最终战胜了“超我”,而正是这样的安排,体现出了川端康成所具有的传统日本的“生即是死,死中有生”物哀美学理念以及其强大的“本我”人格。然而最终的结尾“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倾泻下来。”也反映了川端对永恒即纯粹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国际关系学院1300015144刘筠。

雪国读书笔记篇五

中产者岛村第二次去温泉山庄休闲且幽会驹子的火车上,从车窗映看到美丽的姑娘叶子精心照顾生病的兄长行男。他在山庄旅店再次见到了身为歌舞妓的驹子姑娘,被驹子的清纯率真,尤其是善弹三弦琴,坚持每天记日记所感动,更加喜欢上驹子。得知驹子早年在东京沦为艺妓,是为了给师傅的儿子行男治病筹钱。师傅曾想让她嫁给行男,她未应允。雪野山庄,驹子在陪客饮宴的间隙和夜晚,常同岛村闲话,而她也逐渐喜欢上了岛村,认为他与别的客人不同,是个好人。岛村去了驹子寄居的家,又见到了真挚单纯的叶子。行男死时,驹子坚持到火车站送别岛村,而没有听叶子跑来喊她回去看顾的哀求。来年岛村第三次来温泉山庄,红叶满山,驹子在陪客闲暇时经常和他在一起谈笑甚至留宿,她分明是爱他的,他也喜爱她,但他渐渐更对神秘的叶子有着浓厚的好感。执着的叶子天天到行男坟上去哀悼,雪天也不例外。叶子的父亲(驹子的师傅)已死,可忴的叶子甚至哀求岛村无论如何把她带到东京去。岛村虽然喜欢她们,却从无表态,驹子就常笑着说我会老死这山村呢。在她和驹子分别的晚上,放映场失火,烧死的人中竟然有美丽的叶子。岛村没有了过甚的悲伤,仰望银河明净如水,倾洗下来。

这篇不长的小说,体现的主题思想不太明显。

细想来,驹子是个开朗,率真,热情,助人的好姑娘,早年为了给师傅的儿子治病而当艺妓,歌舞和弹琴都是最好的,并且坚持写日记,表明她和积极上进,努力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她还曾说,在这是干艺妓久了,毕竟名声不太好,难以生活下去了。表明她想走出山庄去都市,而岛村并未表态。她送别岛村,婉惜说,你以后不会再来了吧!虽然不对岛村寄以希望,但她始终喜欢着他,也只能照旧在这里生存下去。

岛村是个无所事事,不负责任的人,明明喜欢驹子,数次去山庄,却从不主动示爱,不表态,只顾当下的相会体验,不对驹子的生活和未来,以及他们将来该怎样下去,从不谋划和设想,不承担责任。对叶子暗地产生了喜欢,但对叶子提出要带她走的要求,不置一言。结尾叶子烧死时,他似乎无动于衷。他的思想和表现很空洞,很麻木,近似个影子的存在。

叶子出场很少,她是伏笔存在的副女主角。可看到她是个凡事认真,负责,专注,规矩的美丽单纯少女。她先后失去了兄长行男和父亲(驹子的师傅),几乎成了孤女。可能她受到了太多的伤悲,压力和孤独,才提出无论如何要到东京去。可惜她被意外失火中丧生。

岛村在东京有家室妻儿,有钱有闲,却多次离开来到山庄,似乎有着生活中的不耐烦,他在躲避,在追寻,麻木空虚地寻觅,或是得过且过。而驹子和叶子虽一明一喑,却是丰满真实的,她们在认真生活,有理想有谋求,也想走出山庄到大都市。离开都市和向往都市,真是一场围城的矛盾。真实认真负责的人生,和空洞无聊麻木的人生,真是鲜明的对比和碰撞。

藏而不露的这些思想端倪,或许就是川端康成在《雪国》故意安排的。另外文中弥漫着含蓄朦胧的东方文化气息,独特的日本民族生活细节,还是值得品味的。

雪国读书笔记篇六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雪国》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据说,《雪国》是历史上最唯美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作品,我并没有读过所有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作品,无法断言其是否是最唯美,我用了三个睡前读书时间读完了全篇,若非隔日必须上班,我必定会一口气读完全篇的。

《雪国》的文字相当细腻,描写山的景色,描写人的内心,还有人物的对白,无一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为一名的艺术研究者,岛村是自负的,同时也是自怜的。他似乎认为,他对于艺术的的领悟是要领先于当代的,因此他是自负的,然而,却也正因为这自负,他似乎也因为内心的孤独而自怜了。在雪国,他遇见了身为歌舞伎的驹子,并且获得了她全心的爱慕。他爱驹子吗?书中似乎一直在强调的是“不爱”,可是,他为什么又要一次次地专门为了驹子来到这雪国呢?似乎,他并不是那种简单的逢场作戏和及时行乐的世俗的男人,既然如此,这“不爱”便要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身为歌舞伎的驹子,于原本应该逢场作戏的风月场所,却莫名地倾心于岛村,然而她知道这感情是没有将来的,因而她的每一次出场,都是带着复杂的矛盾的情绪的,或哭或笑,或柔或刚……驹子是一个不幸的女人,想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却又拘泥于世俗的偏见。某种意义上说,她是敢爱敢恨的人,她可以拒绝青梅竹马的师傅的儿子行男,也可以爱上一个本应该只是过客的岛村。而其实,她一直是在逃避生活的,她始终是不敢直面生命的。

人生,本不会总是事如人意的,顺着心意,能走多远,便多远吧!实在走不动了,命运自会做出合适的选择!

一个百无聊赖的假期,翻阅书架,无意中发现了这本之前从未看过的《雪国》(这本是大姐买回来的书),可能是因为无人打搅,仔细咀嚼,熬了一个晚上,终于被我给看完了。

作者川端康成1899年出生在大阪,于1972年自杀离世。幼失怙恃,紧接着后祖父母和姐姐相继病逝。历尽人世沧桑和世态炎凉的他养成了一种孤独忧郁沉默的性格和对世事漠然的态度,因此,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不管是《伊豆舞女》和《招魂祭典一景》等,都蕴含着对下层妇女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社会现象。但是,由于他后来受日本古典文学和禅宗思想影响很重,逐渐脱离现实,以致原来残留于头脑中的封建主义思想不但未能减弱,反而有所发展。《雪国》这部名著,可以说是他这种前后期思想变化的分水岭。

《雪国》以自幼在东京工商业区成长,是一个地地道道吃祖产的富家子弟(有钱又闲的舞蹈研究者岛村)与一位艺妓(向往美好生活有一定毅力的驹子)和一位纯情少女(纯洁善良的叶子)之间的感情纠葛,向我们展现出一个虚与实、现实与非现实的交融的美的哀怨和冷艳的世界。

《雪国》自始至终都带着一股清淡风雅的悲情曲调,这种悲伤不是刻意描写出来的,而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这很显然与作者对当时世界的思考有关,也与作者的生活成长背景有关。作者把这种感觉直观地描述出来,便是对纯粹美的一种探寻,更是对自我的一种追寻。另一方面,作者在文中也展现了自我清静空虚的一面,这种空虚与之前所说的悲伤调子是相互呼应的。在我看来,这更多的来自于作者的精神信仰,书中前言提到过作者对禅学和道学的研究,我想这两种讲究宁静与顿悟的学派必然给予了作者思想根源上很大的支撑。或许,正因如此,书中所讲的可能是较为“腐朽”的故事,但却丝毫不影响作者表达出一种思想性上的高雅。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小说开篇以岛村独自乘火车来到雪国为开端,写得简洁而突兀,也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平凡与不经意,而这种语调也渲染了全书的氛围,冰冷的场景加以简短介绍可以等同为淡淡的悲伤,全文都是运用了这种表达方式,用近乎吝啬的语言为凄冷张本。这种写法不是同一般小说一样运用故事性吸引读者的思考,而是运用写作手法发散读者的思考,这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小说过于注重故事情节内容的庸俗性。透过开篇第一句话的描述,我们似乎能感觉到雪国的虚无感,似乎能感觉到全文唯美的感受的表达。

“驹子发出疯狂的叫喊,岛村企图靠近她,不料被一群汉子连推带搡地撞到一边去。这些汉子是想从驹子手里接过叶子抱走。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这是小说的结尾,其与开端的手法是相近的,都带着突兀的感觉,但与开端相比,结尾已不再是原有的平静,当全文的情节在有意无意的反复的时候,作者恰当的安排了一场火灾,并将此作为全文的结尾。岛村面对叶子的死表现出了反常的平静,我想这种平静与小说通篇所贯彻的清灵顿悟感是有联系的,岛村好像从叶子的死中有所领悟。到这里,小说似乎进入了一个高潮,其实也是之前暗淡的悲伤的延续,“倾泻的银河”与开头的“雪”都在为小说的整体氛围推波助澜,但不同的是,“银河”是在作者进行了全文的思考过后的意象,“银河”虽然宏大,但却飘渺虚无。文章至此又走入了另一个虚无的境界,而这种虚无较之开始已经是一种升华过后的了。小说在最后从之前延续的悲伤的缚束中解脱出来,形成了一种清冷的自由感。这里可能表达了作者对自我内心真实想法的一种思考,但我认为小说人物中并没有作者自我意识的原型,而整篇小说的氛围才是作者内心的部分的写照。

此外,小说第六章段末这样写道:

“这样的日子里连音色都不一样啊!”驹子仰头望了望雪后的晴空,只说了这么一句。的确,那是由于天气不同。要是没有剧场的墙壁,没有听众,也没有都市的尘埃,琴声就会透过冬日澄澈的晨空,畅通无阻地响澈远方积雪的群山。虽然她自己并不自觉,但她总是以大自然的峡谷作为自己的听众,孤独地练习弹奏。久而久之,她的弹拨自然就有力量。这种孤独驱散了哀愁,蕴含着一种豪放的意志。

在岛村看来,驹子这种生活可以说是徒劳无益的,也可以说是对未来憧憬的悲叹。不过这种生活也许对她本身是有价值的,所以她才能弹出铿锵有力的琴声。岛村靠耳朵分辨不出她那纤纤素手的灵巧工夫,所以仅从弦音里理解她的感情。但对驹子来说,他恐怕是最好的听众了。的确,岛村虽然选择玩世不恭的游戏生活,可是,他却尊重驹子的思想和人格。或许,也正因如此,让驹子感受到他的不同。

驹子喜欢写日记,喜欢把每天发生的事,读过的杂志都写在日记本上,即便发生的事不光彩,读的杂志也只是简单记录作者任务关系等,她也一直坚持着,这或许与她坚强的毅力和超强的求知是密不可分的。这也让岛村震撼了,但岛村心里仍然挂念着叶子,这或许就是驹子的悲哀!生存是徒劳,爱情是徒劳,一切都是徒劳,但是她还是坚持着,向往着。不得不说,驹子的这种韧性让人折服,令人钦佩!无论身处哪个时代,驹子不依不饶、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都是值得提倡学习的。

转过身,我们再来看作者笔下那纯洁善良的叶子,她是唯美的,长得美、声音美、在火车上照顾行男美、就连从楼上跌落都是美的(地上洁白的雪景,天空灿烂的银河,衬托着火花的飞舞,一个女人的身体,正直落下,僵直的身体在半空中落下,变得柔软了。然而,她那副样子却像玩偶似地毫无反抗,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岛村一直留意着叶子,而叶子却一心念着行男,就连行男死了,他还每天坚持为他上坟。这也意味着叶子最终还是会追随行男离去,而叶子又是驹子的精神寄托,因此,叶子最后的离去也反衬出驹子精神的离去。

岛村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折射了两位女主人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丑陋的社会形态。这两个女人都对自己的爱人有期待而无要求,爱得直接纯粹。但这样的爱情是有前提的。对于驹子来说,且不说行男是不是她为了救助而甘为艺妓的未婚夫,行男的行将就木之驱和最后的死亡使得她完全可以自由地爱岛村,可以几乎无顾忌地表达。而娇蕊与振保的爱更是萌生在娇蕊的丈夫出差去新加坡的这段男性空缺的时期。这期间的娇蕊是相对自由的。而且,她有夫之妇的身份为振保提供了足够强大的安全感和说服自己跟她偷吃的重要理由。这几乎可以说是这场红玫瑰之恋发生的先决条件。很难说振保是否爱上了娇蕊,不过这至少是让他难以忘怀的一个女人。而岛村大概是喜欢驹子的,因为她的洁净。这是川端康成反复强调的最初的情感动因。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是“女人给人的`印象洁净得出奇,甚至令人想到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以严寒的雪国和极度难得的绉丝作为象征性的衬托,除了与日本向往冷寂的艺术追求相关外,或许也是为了凸显驹子虽是艺妓却有着不一般的净。

纵观全书,虽没有什么大的曲折波澜,也没有什么特别华丽的辞藻,却在幽艳、光润的文体底层,如同透过那细细的网眼,充分地展示了充满通透力的描写,就好像是一团雾霾从我们的内脏中弥漫开来,并且渗透到我们的内心深处。他让我从中吸收了在其它书中无法吸允的文学知识。朴实自然、清晰明了、言简意赅是我对《雪国》一书的初识,然而这种认知却须待细嚼慢咽、咀嚼消化,正如《雪国》这部书一样,具有着极其深厚的内涵,值得细细品味。

我之所以读《雪国》这本小说,就是在看到前面的简介时说作者川端康成在这本小说中有很多描写雪国的绝美片段,这大概也是吸引我这本小说的动力吧。

川端康成,对于我是一个不陌生的日本作家,他的《伊豆舞女》和《千只鹤》都为大家所熟知。他是一位新感觉派作家、著名的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因祖父母和姐姐相继死去,自己有飘无定所,心情忧郁成疾,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在后来的创作中就形成了一种阴郁的特色。在他早期的作品里,主要是反映一些社会想象,但是由于后来受日本古典文学和禅宗思想的影响,逐渐脱离现实,而头脑中的封建主义思想开始有所发展。《雪国》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他前后期思想的分水岭。

热烈般的爱着岛村,但岛村最多把驹子当做是朋友罢了,只是他在旅途中无聊消遣的玩伴,在驹子身上展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渴求和对于生活的热爱,而岛村身上展现出一懒散、懈怠悲哀着生活在虚无中,岛村和驹子对于生活的态度是完全的不同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从侧面烘托了驹子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人性。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运用了西方的现代主义和日本传统文学的多种艺术手法,创造出了一种悲中有美、美中有悲的独特意境。

在我看完小说后,我又看了电影版的《雪国》。在电影中故事有一些不同,表现的方式更加的直白。在读小说时我对于小说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有一些不理解,但是看过后,我就对这个故事有了更近一步的理解。

在岛村和叶子的关系中,他们总是若即若离的关系。岛村对叶子有好感,但是有没有更进一步的追求,只是会有时问问驹子关于叶子的事情。在驹子含糊其辞时他也没有怎么去深究。在叶子为了救人而从二楼摔下来时他也只是看着驹子和叶子抱在一起,对叶子感到同情,没有什么太多情绪流露。显然岛村对于叶子只是有一些好感而已。

岛村三次进出雪国,邂逅艺伎驹子和驹子师傅家的叶子,缱绻的情感在川端康成的笔下蔓延出雪烟般的氤氲。其实故事本身没有太多复杂的剧情,主要描写的还是岛村、驹子、叶子之间的感情纠葛,但是川端康成着墨于复杂的情感变化,在朦胧的诗意美和模糊的忧伤里反倒淡化了剧情。

可能是雪国本身就带有纯净的不染尘埃的美,美到心动就成了淡淡的哀伤,于是一丝感伤至始至终贯穿全文,奠定了文章略显悲伤的基调。

我对文中的岛村没有什么好感,靠祖产将生活颓废下去,虽然研究西方舞蹈,却终究不成气候。在驹子还没有成为艺伎是,岛村还死皮赖脸要驹子替他找艺伎,而且他对于驹子的真心爱恋始终抱着哀伤的态度,“徒劳”罢了,一切都是徒劳。最后叶子从火灾现场跳楼摔死,也仅是表示同情,不免薄情。驹子则迥乎不同,像是孩子般的纯净,“女子给人的印象甚是洁净,洁净得不可思议。想必连脚趾窝都一干二净”,虽然名为艺伎,却处处散发着清纯之美。岛村正是被驹子吸引三次来雪国与她幽会。驹子像是雪国黎明前透心凉的空气,仿佛永远与世无争,她为师傅家的儿子筹钱治病沦为艺伎,还坚持写日记,苦练三限,还好看小说,有她在的屋子,可以是旧旧的,却永远干干净净,就连要洗的衣服也是整整齐齐的叠在竹篮里。岛村虽然是她的客人,驹子却单纯地爱慕上了岛村,知道岛村已经成家,也是卑微地希望岛村可以一年来看她一回。可是她的爱情注定葬送在岛村身上,虚无的爱恋好似雪国黎明前松枝最顶端的薄雪,朝阳初升,一半滴落一半蒸发,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读书笔记大全《《雪国》读书笔记1500字》。徒劳,终究还是徒劳,对于生性消极的岛村,连生命都是徒劳的岛村,驹子爱上他,或许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一场没有结果的恋爱,或许这就是淡淡的哀伤久久不散的原因所在。驹子对感情越是投入,她的努力越是徒劳,久越带有不可言喻的忧伤,岛村不用找她,她每天都会来,有时是凌晨三四点从旅店后山偷偷摸摸进来,有时是宴席期间趁人不备偷着过来扑入岛村怀里撒点酒疯,后来更是直接明目张胆在酒席开始前一小时提前来旅店好和岛村在一起。驹子每天陪岛村游山,陪岛村说话。明明是个解不开的节,因为有了岛村,姑且先忘却了。还有近乎完美的叶子,虽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却给人无比深刻的印象。以叶子开篇,以叶子结尾。叶子更像是哀伤的化身,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从哪来就回哪去,结局叶子从火灾的电影院二楼跳下就再也没有从雪堆里爬起来,银河也似乎哗的散落在叶子冰清玉洁的身体上。回顾叶子的经历,她只身照顾行男,并说过她一辈子只照顾一个人,不会去当护士了。她还给宴席帮忙在厨房做事,还要岛村好好照顾驹子,行男死后日日为其扫墓。在回乡列车上就以楚楚动人的冶艳打动岛村的叶子,至死也没有和岛村发生什么,她把好听得让人哀伤的声音带去了天国,那场火将她从岛村生命中彻底抹去,凄凄惨惨。

“穿过县境长长的隧道,便来到了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川端康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纯粹、洁净到几近虚无的雪景。高远的星空、盈盈皓月,皑皑大地——带给我的感觉是有种教堂般圣洁和空灵感,而在教堂般圣洁的布景下反映人性的种种挣扎——这便是莫大的碰撞冲突,给故事增加了戏剧性和张力的同时,也渲染一种的悲剧感——和宇宙的绝美相比,人的宿命、人的渺小。

在评论本书时常提到“物哀”,依我对可称其典范的《源氏物语》的理解,所谓“物哀”便是触景生情,在外物的感知中发现自己内心的情感,是自己和景物产生共鸣的状态。在上文我说本书的故事和自然环境产生了冲突,而自然与人心和谐共鸣怎讲?我认为,正是因为人内心的挣扎,才让作者发现、强调雪国环境的圣洁——是人赋予自然,这片雪国悲哀、怅然的情感,而不是自然给人平添悲伤。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写景时把天地万物和自己联系在一起——这么看,作者才不是因为在教堂下描写人性种种而自觉渺小可悲,而是把宇宙都当作自己内心的注脚。注意我对“作者”和“主角”的提法,这就涉及小说中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微妙区别了。摘抄最后一句:

“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真是笔力万钧。

我觉得若把《雪国》的环境具像化,与之环境氛围很相像的新海诚的《秒速五厘米》第一话《樱花抄》,列车划过茫茫雪地的一幕直击我心。

是一片柔软洁白的雪花,在寒冷的冬季里,飘落到岛村迷茫的眼里,飘落在叶子映染于火车窗上美丽妖艳的脸。北风呼呼,伴随叶子悲哀的歌声飘到不远处的小镇。被覆盖了厚厚丝绵的屋檐下,站着一位穿着艺伎和服的女子,便是驹子。

所有该相见的人,都已在白雪皑皑的季节里相遇,无论这场相遇是否错误,是否会如愿以偿,是否可以让人揣摩透彻,也无法阻止它以一场大火告终。

缀满银河的星辰,耀光点点,美得令人沉醉的夜空,一场大火却中止了这一切。橘红色的焰火也为幽蓝的天空增添了一份妖冶与诡异。叶子轻盈得犹如蝴蝶般陨落,那永远带着悲哀的歌声也将永远消逝。驹子抱着还有一丝体温的叶子,她明白,她所期待的未来已经被烧得精光,只留下两个字,徒劳。

每次想到叶子死亡,驹子被悲伤笼罩,仿佛一个将死之人的那个夜晚,心里总有一股难以释怀的情绪。当自己追求的东西,其实只是一场徒梦,如烟花般易冷,如樱花般转瞬即逝。也忽然明白,“人生在世,很多事情本来就是徒劳无功的。”可是,自己如何的认同这句话,也还是觉得我们依然会不可避免的去做一些徒劳的事。我们不可避免的去追求一些东西,求到最后,寻得一个空字,或许这也算是人生的另一种答案吧。

恍然中,我又看到了驹子,她脸上还涂着胭脂,显得苍白。在墨色的夜空下,她舞动着身姿,柔媚地跳着,袖子轻佻的遮起驹子的半张脸,美艳动人。她的腿轻盈的跳跃着,下摆时而露出时而藏起来。为她自己跳一场吧,在被大火映得发亮的雪地里,在那苍茫的雪国中,为她自己跳一场吧!

夜空下,驹子红扑扑的脸上带着笑。这次的结局,我只为她一个人写。

雪国读书笔记篇七

今天开始读来自川端康成的《雪国》,史上最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一位姑娘从对面座位上站起身子,把岛村座位前的玻璃窗打开。一股冷空气卷席进来。姑娘将身子探出窗外,仿佛向远方呼唤似的喊道:

“站长先生,站长先生!”

一个把围巾缠到鼻子上、帽耳耷拉在耳朵边的男子,手拎提灯,踏着雪缓步走过来。

岛村心想,已经这么冷了么?他向窗外望去,只见铁路人员当作临时宿舍的木板房,星星点点地散落在山脚下,给人一种冷寂的感觉。那边的白雪,早已被黑暗吞噬了。

“站长先生,是我。您好啊。”

“哟,这不是叶子姑娘嘛!回家呀?又是大冷天了。”

“听说我弟弟到这里来工作了,我要谢谢您的照顾。”

“在这种地方,早晚会寂寞得难受的。年纪轻轻,怪可怜的。”

“他还是个孩子,请站长先生常指点他,拜托您了。”

“行啊,他干的很带劲,往后会忙起来的。去年也下了大雪,常常闹雪崩,火车一抛锚,村里人就忙着给旅客送水送饭。”

“站长先生好像穿得很多,我弟弟来信说,他还没穿西服背心呢。”

“我都穿四件啦!小伙子们遇上大冷天就一个劲儿地喝酒,现在一个个都得了感冒,东倒西歪地躺在那儿啦。”

站长向宿舍那边晃了晃手上的提灯。

“我弟弟也喝酒了吗?”

“这倒没有。”

“站长先生这就回家了?”

“我受了伤,每天都去看医生。”

“啊。这可太糟糕了。”

和服上罩着外套的站长,在大冷天里,仿佛想赶快结束闲谈似的转过身来说:

“好吧,路上请多保重。”

“站长先生,我弟弟没来吗?”叶子用目光在雪地上搜索,“请您多多照顾我弟弟,拜托啦。”

她的话音优美而又近乎悲凄。那嘹亮的声音久久在雪夜里回荡。

火车开动了,她还没把上身从窗口缩回来。一直等到火车追上走在铁路边上的站长,她又喊到:

“站长先生,请您告诉我弟弟,叫他下次休假时回家一趟!”

“行啊!”站长大声答应。

叶子关上车窗,用双手捂住冻红了的脸颊。」。

不管是读过川端康成的书了解他的风格,还是没有读过,在第一次读《雪国》时,都会被那充斥全文的空灵气息所感染,仿佛自己就置身于茫茫白雪之中,能够清晰的呼吸到冰冷的空气。让自己为之一振。

而当岛村坐着漫长的火车,穿过被皑皑白雪覆盖着的大山后,会再次遇见第一次来这个村子时所结识的一位洁净、温柔的姑娘。

爱恋纠葛,仿佛他在下车那一刻所预料到的即将成为现实。

雪,依旧在下,空气依旧冰冷,故事依旧继续。

雪国读书笔记篇八

《雪国狼王》由“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等所著。

《雪国狼王》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就是《豹子哈奇》这篇主要讲了哈尼族孩子果哈和阿爸去采蘑菇的时候发现了一只幼豹。果哈邀请了母羊做豹崽的妈妈,然后将豹崽塞在它膨胀的乳房下面。果哈找来一只竹筐,填上棉絮松丝,为豹崽弄了个窝,还决定将这只小豹命名为哈奇。但随着豹子一天天长大,竹筐已经装不下它了,果哈就在晒台上为它做了一个稻草窝。哈奇长大以后,胃口很大,就让它自己每天到山里猎取山鸡、野兔。一次,特章大叔家的表姐来做客,拿着蜂蜜,突然看见了一只豹子走了过来,哈奇见她跌了一跤,就走过去,咬着她的衣角,想拉她起来,女人就更害怕了。大叔看见,立刻拿起一根木棒,哈奇当是要打这个女人,就一口要了下去。阿爸来了,忙将哈奇喝住。阿爸觉得得把哈奇送走,但是,送走它果哈又不同意。这时特章大叔来了,说了句话,阿爸明白了。于是果哈也同意了,把哈奇送去动物园。夜里,一家人让果哈写一封信给动物园。第二天,阿妈托人把信送出去了。过了一星期车来了,哈奇进了车上的'笼子,车开着走了。果哈一直瞒着阿爸阿妈,他自己一直跟着。果哈听到了,他俩原来是假的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果哈偷偷拿到了钥匙,打开笼子,带着哈奇正准备会去呢。结果,被发现了,高个子卡住果哈的脖子,果哈大叫,哈奇听见了,立即咬了上去,果哈带着哈奇赶紧回了院子。阿爸阿妈听了决定让哈奇还是继续回来住吧。

雪国读书笔记篇九

《雪国》的主线是岛村驹子叶子的情爱故事。岛村优游岁月,三次去多雪的北国山村,和艺妓驹子邂逅而情爱,同时对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也流露出若有若无的倾慕之情。岛村在初夏的一天来到雪国,偶遇年轻貌美的驹子,因谈话投机而相互产生好感,进而有狎昵之举,翌日早上天刚亮,驹子就慌慌张张地溜出了岛村的房间,事如春梦了无痕,岛村也匆匆返回东京(这年初冬季节,岛村又来同驹子幽会。在来雪国的火车上,岛村又被同车厢的叶子深深吸引。在与驹子的第二次接触和对叶子的幻想中,雪国让岛村感到无比留恋,故在翌年秋季第三次来到雪国。而这时的雪国已失去往日的繁荣景象,驹子身边的人如行男和师傅等人相继故去。岛村通过与驹子的进一步接触,反思再三,决计离开雪国。但就在临行前,一场大火无情地吞噬了叶子,驹子也随之疯癫。

驹子无疑是一个悲情的角色,她不得不眼睁睁看着身边爱着的人死的死,走的走。她对生活的全部奉献与追求都落了空——无条件的、全身心爱着岛村,而岛村的心灵却为叶子“无法形容的美”而颤动并一次次地离开她;为了报答师恩,心甘情愿去当艺妓,但未婚夫行男照样很快地死去;她为叶子能幸福地生活创造条件,结果叶子也很快香消玉殒。她的一切努力似乎都是徒劳的,最终化成幻影。

驹子具有形象鲜明的两种气质,纯洁无私以及热情奔放。她给岛村留下的最初以及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洁净,这点在文中也多处被描述到。“女子给人的印象洁净得出奇,甚至令人想到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岛村不禁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是不是由于刚看过初夏的群山的缘故。”作品后来又多次写到“她过于洁净了”,“她比谁都要显得洁净”。正是由于驹子的洁净,使得岛村在初识之下曾力图避免同她发生性关系。“洁净”这个词被川端毫不吝惜地使用于驹子身上。在日常生活中,驹子总是勤快地打扫房间,甚至于是有洁癖的。而且“神经质地连桌腿、火盆边都擦到了”;在住处的墙壁上她“精心地贴上了毛边纸”所以“墙壁和铺席虽旧,却非常干净”跟岛村说话时,也不忘随时捡起脱落的发丝;一旦看见烟灰掉落下来,就悄悄地用手绢揩净,然后给岛村拿来一个烟灰缸。驹子把这些生活细节上的习惯称作自己的“天性”。虽然她的身份是一个艺伎,但是在本质上她仍然是一个洁净的女子。外表的洁净象征着心灵的洁净,正如她自己对岛村说:“只要环境许可,我还是想生活的干净些”。不仅如此“洁净”还是指她的生存姿态和内心世界。驹子明知与岛村的恋情是徒劳的,但还是依然爱着他,这种爱,不是肉体的交换,而是爱的无私奉献,是不掺有任何杂念的、女性的自我牺牲。这就是驹子内在的洁净。另外她对生命有着极大的热情与活力,从全文来看,驹子的形象是笼罩在热烈的红色调中,浑身都散发着青春和活力的,在文中也多出着墨。“岛村正陷在虚无缥缈之中,驹子走了进来,就像带来了热和光”这句话是对岛村与驹子这两个人物形象生命状态的暗喻。岛村既没有目标又没有追求,他的生命感悟中充满了虚无。而驹子的出现,在他的生活中投入热和光。驹子红扑扑的脸颊在小说中不时地闪现。有时,她的“眼睑和颧骨上飞起的红潮透过了浓浓的白粉”,使她在“雪国之夜的寒峭”中仿佛“给人带来一股暖流”,以至使“岛村对这醉人的鲜艳的红色,看得出了神”。这鲜艳的红色,正是驹子的本色。红色在日本文化中是具有双重性格的:一方面是代表血色、火色、属凶恶的颜色;另一方面,红色表征红太阳,又是一种带有神秘性的色彩。而这种红色的两面性投射到驹子身上,就突出地表现为驹子的生本能即执着的性格和真挚火热的感情以及死本能即对自己的放纵麻痹还有努力的一切却都是徒劳的无奈伤感。

缺失母爱以及来自于女性的关怀,使得川端康成从小就对女性尤其敏感和关注,这种对来自女性关爱的极度缺乏甚至使得川端康成在性别上更加认同女性,使得他用驹子这一形象来代表“本我”。他的童年是在孤独和无助中度过,不仅没有感觉到人间的温暖,相反渗入了深刻的、无法克制的忧郁和悲哀,内心不断涌现出对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这些都被压抑进了川端康成的“本我”人格中。正是这些川端康成精神世界的冲突造成了小说中驹子的种种神经症状。譬如,驹子因为畏惧死亡而无论如何也不去为弥留中的行男送行。另外,驹子那强迫症似的洁癖也是川端内心的压抑反映在驹子身上。驹子这一形象的设定,充分地反映了川端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是对人生的虚幻感以及对死亡的恐惧还有虚无悲哀忧郁的精神世界,但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川端对纯净美好的追求。

而叶子则是另一个驹子,“叶子是植物性的灵,驹子是动物性的欲,叶子是驹子的灵性,驹子是叶子的肉身。”可以说,叶子是一个更为纯粹的驹子。构成叶子形象的首先是她那“仿佛向远方的呼唤”“像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的一种回响”的声音,让人觉得叶子是一个飘忽而来的、带有梦幻般色彩的存在。除了声音,叶子留给读者深刻印象的就是她那美丽而冷峻的眼睛。从映在车窗玻璃上的“一束从远方投来的寒光,模模糊糊地照亮了她眼睛周围”的神秘与缥缈,到后来“她只尖利的瞅了岛村一眼,就一声不吭走过了土间”,“那双眼神依然在他的眼睛里闪耀,宛如远处的灯光,冷凄凄的”。她对爱情也十分纯粹,一心一意照顾着行男,在行男逝去后守着行男的坟墓。她的存在是梦幻的,她代表了川端康成的最高的理想的和神性的存在,是处于最高层的“超我”。然而,在小说的结尾,叶子为了救出困在蚕房二层看电影的孩子,在大火的熏烤下体力不支从二楼坠地而死。就在这短暂的结局作者用了画龙点睛之笔对驹子有这样一段描写:“驹子拖着艺伎那常常的衣服下摆,在被水冲过的瓦砾堆上,踉踉跄跄地走过去,把叶子抱回来。叶子露出拼命挣扎的神情,耷拉着她那临终时呆滞的脸。驹子仿佛抱着自己的牺牲和罪孽一样。”驹子为什麽抱着叶子就像抱着自己的牺牲与罪孽一样?因为驹子、叶子本为一体。在灵与欲的较量中,欲望占了上风,而灵却走向灭亡。所谓“牺牲”本身就是川端康成死去的“超我”——他的最高理想和神性的人格。而造成这一“罪孽”的就是川端康成“本我”的强大。悲哀的是“本我”最终战胜了“超我”,而正是这样的安排,体现出了川端康成所具有的传统日本的“生即是死,死中有生”物哀美学理念以及其强大的“本我”人格。然而最终的结尾“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头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倾泻下来。”也反映了川端对永恒即纯粹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