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大全8篇)

  • 上传日期:2023-11-22 07:25:18 |
  • LZ文人 |
  • 9页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篇一

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景、物、人的,《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

《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

《春晓》这首诗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但《村居》这首诗比较难懂。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激发学生喜爱古诗的情感,积极收集古诗,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村居》时,通过看插图理解故事的意思,并联系实际想一想自己放风筝的情景,让后在诵读,这样孩子们读起古诗来会更入情入境。

古诗最讲究诵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也许此时的'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古诗的全部意思,但反复的诵读仍然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培养他们热爱朗诵的好习惯。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篇二

诗人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之遗恨;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却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何等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

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不已,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悲苦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由此可见,陆游的'“悲之切”和杜甫的“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不同情感,培养、涵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本课的两首诗在语言上并没有什么难懂之处,所以,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引导学生依靠工具书查阅注释,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诗意。如《闻冠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让学生说说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词语和诗句看出杜甫的高兴、喜悦。再如《示儿》一诗,让学生初读诗句后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诗句只能够体会到的。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篇三

在进行《草》的教学的时候,要明确本首诗歌的教学目的,那就是:1懂得“离、枯、荣、野、烧、尽”这几个字的意思。要学会拼读、默写它们。2懂得按照意思来进行诗歌的意思进行断句的朗读,要能够把诗歌读得朗朗上口,并且能够背诵、默写下来。3能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情景,懂得诗歌所表达的真正意思。4能够对一些诗歌中的文言词解释翻译。例如:

离离:用来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岁:意思是年。尽:表示完的意思。生:指生长。荣:意思是茂盛。

例外还有注重德育思想的渗透。本首诗歌是赞扬草的顽强的生命力的。因为草即便是大火把它们都烧光了,但是来年还会重新长出来,表明它们是不屈不饶地生长在大地上。我们要教育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以顽强的毅力去对待,这样才可以把事情做好。在学习的过程中,困难肯定会存在的,但是困难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会跑掉的。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篇四

通过教学《古诗两首》后,让我感受到借助插图是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在教学《赠刘景文》一诗时,由于“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两句学生难以理解诗意,我就想让学生看图,从图中看出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学生从树叶黄了,树上有成熟的果子,知道是秋天的景色。还看见有个水池,老师提示句子中的“荷、菊”分别是指的什么植物?学生明白了“荷”是荷花,“菊”是菊花。

第一句中的“荷尽”让学生看水池中有荷花吗?为什么?学生明白了:因为这是秋天,所以没有了。提示:擎雨盖是遮雨的伞。想想这里是指的什么?聪明的学生想到了这里是指荷叶。这一句的意思学生就能理解:秋天荷花凋谢了,荷叶已经不见了,菊花也凋谢枯萎在枝头。(告诉学生这说明已经是深秋季节了)。

在理解《山行》后两句时,我也让学生看图,指出图中哪位是诗人,他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坐在这里?学生回答:“这里的枫树林很美,他在这里欣赏枫叶。”这里的枫叶有多美呢?你能告诉老师吗?看看图,再读诗句能明白吗?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这里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我看到图上没有花,只有红红的枫叶,就像鲜花那么红。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我想是说这枫叶比鲜花还要红吧。”看看,他说得多好!

因此,课文中的插图,千万别忽视,要教会学生善于借助插图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习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篇五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情,把握古诗教学的度。这两首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诵背古诗。学习这两首诗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由于《咏柳》一诗比较简单,学生自己基本能理解,仅仅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行,最后解决疑难之处即可。《春日》一诗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一些,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法,这两首诗都做到了“大体了解诗句内容”,没要求学生逐句翻译。有的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意,但有的学生,他知道诗在讲什么,可是不能“言传”。这样的情况可以理解。可到了做作业时,有写诗句意思的要求(同步训练中有写诗意的题目),那些孩子就犯难了,有的句序不对,有的描述不到位,有的描写不够具体等等。当我再重新讲解一遍,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字时,结果把诗的韵味都搞丢了,孩子们学古诗的兴致也大减。那么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学习古诗,真的只能要求到“大体了解诗句内容”就够了,只要能说出来就行,没有必要让学生写出诗的意思吗?这是我教古诗的一点疑问,希望专家和同仁能给予指点。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篇六

在古诗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先让学生读,那么应该读到什么程度才行呢?要读到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才行。那要怎样才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呢?这就是古诗教学中重点讨论的问题了。我们应该先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古诗所写的意思以及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此来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想法和想说的话及当时的思想。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让学生了解了古诗的题目,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古诗中字词的意思了解了每一句古诗的意思。并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依依分别的情景。然后我就告诉学生这一首古诗的大体背景:李白与孟浩然在这里谈古论今已经好长时间了,而且彼此在一起谈得很投机,彼此作为好朋友真是难舍难分。可是孟浩然却必须有事要离开这里到扬州去,于是两个人不得不分开,那么,两个人分别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学生说:应该用难舍难分的语气、用依依不舍的语气、用想留下孟浩然但又不能不让他走而叹气的语气……学生们就能够把思维拓展出去了。

这样让学生再去读学生就能够有一定的语气了,于是再加上课件的范读和渲染,学生再跟着朗诵。就这样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古诗所包含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了解古诗的意思再体会感情再范领读的方式,让课堂达到了最高潮,也使学生能够忘我的.表演朗读,从而引出他们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学生就畅所欲言,很有的说了。

总之,我们就想尽办法让学生能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去学,学生能够xxx的学习,才能够xxx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从而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篇七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篇八

“这次才俊课堂,我想上一节古诗词课。”“什么课都可以,只要把课备好了。”师傅仍用她一贯淡淡的微笑回应我。可对于我来讲,选择在一次公开课的课堂讲古诗词是勇气,也是一份挑战。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学生如何学有所获,老师又该教到怎样的一个层次,并不容易把握。

确定了课题,便着手准备。第一版教学设计,我备的是《古诗二首》的第一首诗《牧童》,按照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的步骤开展教学。随后将教学设计发给师傅,师傅提出:“仅仅提出这三个步骤,看似板块清晰,实则学生根本不理解什么是悟诗情,所学方法下次也不能学以致用。古诗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读好古诗,理解古诗大意上,因而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应放在这一板块。”于是有了第二版教学设计,检测预习包括交流诗人资料,小组互检读诗文,指导铺、蓑等读音,指导书写生字。接着回顾了解古诗大意的方法,小组合作了解古诗大意,然后教授品关键字,想象画面的方法,品悟诗境,美读诗文,背诵诗文,改编诗文。第二版的设计明显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发生。试讲两个班级以后,发现这一教学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预习检测占用时间过长,写字指导不够到位;其二:理解古诗大意板块,教师指导太少,当学生脱离工具书,就不能将大意说条理,明白。看似简单的四句诗,真正理解还是存在一定难度。于是便有了第三版教学设计,调整预习检测环节,通过两道测试题检测字音与字形,重点指导铺的读音与蓑的写法。理解古诗大意环节,先人小组进行讨论,指名回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相机追问,如:你觉得这片原野上的草长的怎么样?原野的面积大吗?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从而根据回答指导六七里、铺等字的含义。当学生真正清楚的了解古诗的大意,下一板块的巧品一字,入诗境才水到渠成。

三改教学设计,直至周五上这节课前依然担心改编诗文环节时间不充足。纵观这节课,所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教学板块较为清晰,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每节课都存在问题与遗憾。首先,在理解古诗大意时,问学生从哪里感知到原野面积之大,青草生长之茂盛?除却六七里,铺字之外,横也能体现出原野面积的辽阔,且理解古诗大意时,横字并不好解释。可课堂上一直担心时间不够充足,在学生说出铺字与六七里以后,便慌于进行下一句的交流,忽略了这一课堂生成。再者,板块时间安排上,思索在解诗意板块可以再多一些时间,改编诗文环节其实可以改成三人小组讲,发挥想象,丰富细节。这样每一环节都可以砸的更扎实。课后我随即检测了学生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80%能独立写出古诗的大意,背写古诗正确率也较高。但仍然存在十几个孩子,对古诗的前两句理解不够透彻。这也反映出,在理解古诗大意环节,应提问更多的学生说一说。

这节课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理解古诗大意上,在此之前我是惧怕的,惧怕陷入教师剥丝抽茧般的品读赏析。这节课过后,我亦有了新的思考。如同汪秀梅老师在《怎样让阅读教学更有效》一书中提到的:“大家都在讨论,古诗词教学要不要精讲?我认为关键看讲什么,如何讲。在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不能进行理性分析、解读,但教师引导学生借注释理解诗词大意,引导学生走进诗词的境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因为害怕自己讲的太多,而减少对学生的指导,实则也是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你要学会追问。”师傅的这句话时常萦绕在我耳旁,这句话的`背后实则是老师本身对文本的透彻解读,是放手学生去学,但心中有数。把方法教给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入情境,此时的诵读才是与诗人的对话,才不至于读百遍而不见其义。或者这就是古诗词教学的度。

我仍不满意自己在课堂上的临场反映,不满意自己在课堂上不够松弛,自如。我又知道这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幸好呀,喜欢这样的公开课,又受折磨于这样的公开课。你为它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为它茶不想饭不思,而它也不吝啬,终将滋养你平日的课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