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产教融合体建设试点方案(模板9篇)

  • 上传日期:2023-11-21 18:35:16 |
  • 字海 |
  • 10页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方案吗?以下是我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市域产教融合体建设试点方案篇一

第一段:引言(150字)。

试点方案是指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或地区中,通过先行试点某种政策或方案,以期代入全国范围内推行。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试点的各方能够深刻了解政策的内容和背后真正意图,提前解决可能出现的难题,为后续的推广扫除障碍。实践证明,试点方案在推进国家政策、促进地方发展及探索新的治理办法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和价值。

第二段:正文一(250字)。

试点方案对本地区及其人民来说是具有示范意义的制度安排,也是必不可少的政策设计。我个人参与了当地的某项试点工作,深刻感受到试点方案所带来的良好效应。首先,试点经过科学规划和专业研发,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充分发挥公共服务的作用。其次,试点方案的实施,解决了原有政策落地难的情况,推动了新型治理的理念和方法。再者,试点方案强调了创新和不断完善,不断调整和优化方案,如此良性循环,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试点的效应。

第三段:正文二(250字)。

在试点的过程中,社会各方应积极参与,理性分析,支持建言。由于试点具有一定独特性和先进性,因此,参与试点的各方无论是政府部门、企业机构或是公民个人,都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参与其中。积极的参与和理性分析能够更好地促进试点的规范化、精细化、普及化。此外,公众参与可以更好地促进政府的透明度和民主参与程度,让群众得到更加主动和全面的参与,从而提高试点方案的质量和履行力。

第四段:正文三(250字)。

试点方案的实施不仅对于参与试点的地区和人民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于国家宏观决策有着重要的反馈作用。尤其在当下,试点方案已经成为国家政策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各行业、各领域进行的试点尝试,都可以为全国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提供数据和范本。试点在单项的政策上的实践成效,还能够为其他类似政策的调整提供参考和借鉴。因此,各地在参与试点时,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提高试点方案的开展和推广能力。

第五段:总结(250字)。

试点方案的实施是高效运作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其实践效果已经得到了国家政策的认可和推荐。在试点工作中,需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和大数据分析,不断创新和完善方案。同时,社会各界也需积极参与,形成良性的互动和借鉴,才能更好地促进试点方案的良性循环和有效实施。试点方案的推广和普及,必定将极大地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为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域产教融合体建设试点方案篇二

作为“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重点任务之一,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潜力为核心,探索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有效模式和措施,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支持,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构成各种类型具有示范性的创新型企业,引导更多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为增强自主创新潜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带给支撑。

(一)突出引导。突出政府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潜力。

(二)注重集成。把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计划、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以及试点推动等措施有效地集成起来,整合资源、构成合力,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

(三)分类指导。选取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试点工作,根据各自特点探索具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和相应的评价办法;区别不同地方状况,指导其根据各自特点开展试点工作。分期分批推进试点和评估命名工作。

(四)重点推进。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试点工作,进行重点引导和支持,发挥其对各类企业的辐射和示范作用。试点工作重点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升自主创新潜力。

选取一批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企业进行试点。试点企业要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条件:

(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掌握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于领先地位。用心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

(二)具有持续创新潜力。在同类企业中,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例较高,有健全的研发机构或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领先的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重视科技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

(三)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在行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带动性或带动潜力。注重自主品牌的管理和创新,透过竞争发展,构成了企业独特的品牌,并在市场中享有相当知名度。

(四)具有较强的盈利潜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企业近三年连续盈利,整体财务状况良好,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呈稳定上升势头。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

(五)具有创新发展战略和文化。重视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创新,努力营造并构成企业的创新文化,把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创新作为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资料。

试点企业主要在国有骨干企业、转制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其他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发展的企业中选取。国有骨干企业是指中央和地方国资委分别监管的企业;转制院所是指中央和地方已实施企业化转制的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是指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他企业主要是指除上述三类企业之外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发展的企业,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等。在满足上述五个方面要求的基础上,各类企业还应满足以下条件:

———国有骨干企业。有明确的技术创新战略并贯彻实施,主导产品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拥有国际或国内著名的自主品牌产品等。

———转制院所。在转制改革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承担国家和企业科研任务较多,自身科研投入较大,科研仪器设备条件比较先进,有较强的面向行业开展技术研发服务和推广应用的潜力等。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专职科研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分别不低于30%和10%,创新产品及技术性收入占销售收入的50%以上,具有较强的技术储备潜力和发展后劲等。

———其他企业。具有自主创新成果;不断创新企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企业成长性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行业技术发展中能够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等。

三部门根据上述条件选取试点企业。各地方应参照上述条件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本地区试点企业的选取条件。

对三部门联合确定的试点企业,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在以下方面有选取地给予支持:

(一)国家科技计划给予重点支持。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对试点企业申报的科技计划项目,优先予以立项支持;科技计划中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优先支持试点企业承担。科技金融工作对试点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二)加大创新基地建设力度。支持有条件的试点企业独立或联合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及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等。

(三)支持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对试点企业管理人员的技术创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培训,组织对试点企业的标准化培训,组织开展试点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人员交流与合作,支持试点企业培养国际化人才。

(四)支持企业加强标准和知识产权工作。支持试点企业成为技术标准制定的牵头单位,并优先支持试点企业参与企业标准试点工作。支持试点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自主品牌战略等。

(五)强化业绩考核对技术创新的导向。对国有试点企业,明确企业负责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领导职责,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潜力建设作为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资料。

(六)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表彰和奖励。对成绩个性突出且贴合条件的试点企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设立国家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加强对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奖励,对创新业绩突出的试点企业给予优先奖励。

各地方参照上述措施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相应的支持措施,对本地区的试点企业给予支持。三部门对地方试点工作择优给予支持,推动试点工作扎实开展。

(一)中央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

1、选取确定试点企业。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全国总工会首批共同选取100家企业进行试点:

国务院国资委负责初选10家国有骨干企业;

科技部负责初选10家转制院所;

科技部负责在地方科技部门推荐的基础上初选8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其他依靠技术创新发展的企业。各省、自治区科技厅、直辖市科委、计划单列市科技局按照本方案提出的要求,各推荐2家企业,于20xx年4月30日前报科技部火炬中心。首批试点企业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全国总工会共同审议后于5月下旬确定。

2、试点企业上报试点方案。进入试点的各类企业要制定本企业的具体试点方案,明确试点任务、具体措施、工作进度以及年度目标。地方推荐的企业试点方案在报送企业名单时一并报送。试点方案经三部门联席会议批准后实施。

(二)地方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

各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商国资监管部门和工会组织等负责本地区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

1、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各地方根据本《通知》制定本地区的试点工作方案,确定试点企业条件、试点资料和支持措施等。

2、选取确定试点企业。各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商国资监管部门和工会组织按照本地区试点工作方案选取试点企业。各地方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状况合理确定首批试点企业的数量,并兼顾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企业。

3、组织开展试点工作。各地方于5月下旬将本地区的试点工作方案和试点企业名单一式三份报科技部备案,开展试点工作。

4、三部门加强对地方试点工作的指导。及时组织试点状况的调研和交流,各地方在试点工作中遇到的状况和问题要及时报告。

(三)评估命名“创新型企业”。

在中央和地方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创新型企业”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组织开展对中央和地方两级试点企业的评估工作,对其中贴合条件的企业,命名为“创新型企业”。研究制定支持创新型企业的政策措施。

1.加强研发潜力建设。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增强技术研发潜力,提高成果产业化潜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发起或参与技术标准制定。

2.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增加自身研发投入,用心承担国家及行业科研任务,改善科研仪器设备及中试装置,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品友互动。

3.培养创新人才队伍。加强管理人员科技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加强科技人员继续教育。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重视发挥职工技术协会的作用,不断总结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操作法,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提高职工创新意识。

4.推进创新基地开放共享。对于财政性资金支持建设的试点企业研发机构,建立和完善向行业和社会开放共享的机制,把面向行业和社会带给服务,作为运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5.完善创新战略和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企业科技创新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自主品牌战略等。建立并完善企业技术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

6.完善创新机制政策。完善激励创新的机制,推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建立内部员工股权激励机制,鼓励职工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发明等创新活动,营造创新氛围,建设创新文化等。

市域产教融合体建设试点方案篇三

为实现“市范围参保面不低于30%”的目标,我市承保面须达到实际种植面积的50%,力争80%。

试点采取“政策性保险,商业化运作”模式,即人保财险分公司与市财政3:7联办共保的方式,保费分账,风险共担。

试点险种和保额、费率的确定。试点所开办险种在省保监局批准的全省统一的11个农业保险条款目录中选择,其中水稻、三麦、油菜为必保险种。保额:水稻200元/亩、三麦100元/亩、,油菜100元/亩、能繁母猪1000元/头。费率:水稻5%、三麦6%、油菜5%、能繁母猪6%。

所有保险责任按相关险种条款规定执行。

所有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场、农业园区等为参保对象,承担财政补贴以外部分的保费(不高于保费的40%)缴付义务。政府鼓励有条件的农村经济组织代农民承担部分或全部保费缴付义务。

财政补贴政策。市财政对政发[]126号文件中规定的试点险种或指定的其他险种实行保费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保费的60%。对能繁母猪建立重大病害、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商业保险制度,原则上财政补贴80%,饲养者负担20%。市政府积极向省、市争取中央财政和省财政补贴政策,并根据试点情况给予一定奖励。

保费收取办法。严格按照业务操作流程和财务管理办法,统一由(区)财政所收取保费,并负责做好登记、造册、开票、统计和汇总工作,所收取的保费及时存入农险专户。财政补贴、奖励资金,由市农险协调小组根据当年人保财险公司向农民承保出具的保险单和银行解款单,向财政部门按险种提出书面申请。所有保费实行分账管理,形成农险保费专户。市财政专户、人保财险市支公司账户分别留存70%、30%。

农险基金设立及管理。设立农业风险基金,基金来源为上年保费节余及存储利息等。人保财险公司按规定提取准备金。农险风险基金单独开户、单独立账、独立核算、专款专用。基金本息滚存、逐年积累、以丰补歉。

由政府指定部门(或委托人保财险市支公司)负责保险基金的管理,在农村合作银行设立专户,任何单位和个人严禁运用农业保险基金参与股票买卖、期货交易和各种借贷、担保活动等。积累的农业保险基金,统一由市农业保险领导机构监管,并受财政、审计部门和上级保险监管部门监督。

国家免征农业保险营业税。从年起,全市纳入试点农业保险种支付赔款后节余部分申请免征所得税,以利农险基金的积累。

理赔处理。保险赔款由市农险专户资金、人保财险市支公司分别承担赔付总额的70%和30%。不足部分运用历年积累的农业保险基金,农险基金不足赔付时,由市政府、人保财险市支公司分别按70%、30%筹资赔付,并向省财政中请补助。在国家农险大灾基金以及农险再保险机制建立后按政策规定或条款约定进行赔款摊回。市农险专户在收到人保市分公司赔款通知书10个工作日内要确保向受灾保户支付赔款。

开办及经营费用。农业保险保费(含政府补贴、奖励)的15%,用于开办和推进费用以及所有经营费用,其中,人保财险市支公司按9%提取综合费用(含前期宣传、机构铺设、设备设施、单证印刷、人力成本、交通费用、展业和理赔查勘费用等,不足部分自筹),6%用于政府有关部门的推动费用,以及(区)财政所的劳务费用。

业务管理模式。建立以人保财险市支公司为基础,以(区)财政所和协保员为依托的农业保险综合队伍。由人保财险市支公司负责起草业务、理赔、财务管理办法和业务操作流程,经市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机构讨论通过后执行。政府支持人保财险市支公司在(区)建设保险服务网点。

各(区)农业保险领导或协调机构,做好本地农业保险的推进工作,并定期向市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农险经营情况,报送相关报表。

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保险公司聘请部分农业和保险专家,成立农业灾害定损调解委员会,负责理赔争议的裁定。

本办法由市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

市域产教融合体建设试点方案篇四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积极探索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创新模式,切实加快推进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全面提高我区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效益,根据省教育厅《关于申报20xx年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的通知》(湘教通〔20xx〕141号)文件精神,为了保证建设项目如期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概述。

1.项目名称:县域内整体推进“三通”建设机制创新。

2.基本情况:大通湖区濒临东洞庭湖,历来被称为湖南省边远艰苦地区,是于20xx年8月由原大通湖、千山红、金盆、北洲子四大国营农场及大通湖渔尝南湾湖军垦农场改制成立的一个新区。新区现辖5个乡镇,1个办事处,总人口13.6万。全区现有中小学校20所,在职教师650人,在籍学生8420人。五十年的农场体制严重阻碍了农场教育的发展。新区成立后,区委、区管委逐年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经历20xx-2010年三年帮扶共建与20xx-2013年的合格学校建设,我区教学条件不断改善,现有多媒体教室20个,计算机教室20个,镇中学以上学校接入了8m光纤,其他村小接入了4m宽带,实现较低档次的校校通。20xx年完成了区一中、河坝镇中心完孝沙堡洲三所学校50个教学班的“班班通”建设。因地域、待遇等诸多因素造成我区长期师资薄弱,教师年龄、科目结构严重不合理,教育发展不均衡。今年计划建成高规格的城域网,全区20所学校全部接入1000m光纤,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全面完成其余“班班通”150个教室的建设任务,实现并实施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学习“人人通”,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网络研修能力,解决我区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创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3.指导思想: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为指导,以《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xx-2015年)》(湘教发〔20xx〕24号)为指南,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按照“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的原则,整合各种资源,探索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创新模式,彻底解决我区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提高全区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促进教育管理向智能化转型,为“数字大通湖”建设打好基础,提升大通湖区整体形象。

4.工作目标及期限: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的“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利用3年时间,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初步建立“机制健全、设施完备、资源充足、应用广泛、效益显著”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积极探索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措施、体制机制和改革创新模式。我区建设三年计划两年完成,然后在全区实现优质资源全覆盖,加强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信息化在优化教育环境、摸索信息化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教育管理与服务、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性作用,真正让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影响,促进公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经费来源: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形成多渠道资金投入保障新机制。其中,每年年初预算时,按学校公用经费的10%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实行专户专账管理。

二、工作内容。

(一)宽带网络校校通。

1.建设大通湖区教育城域网。建设大通湖区教育城域网(教育网络中心),在大通湖区社会发展局建设中心机房,该中心集网络平台、信息发布、资源建设、网络教学、远程培训、视频会议、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以中心机房为核心,接入互联网,光纤连接全区20所学校,实现校际间的互联互通,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全区学校均达1000m光纤进校,1000m到班,真正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逐步建成区、学校为一体的大通湖区教育城域网网络服务体系,实现大通湖区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使之成为益阳市乃至全省具有影响力的县市级数字化现代远程教育中心。

2.规范推进校园网建设。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已接入8m光纤,其他小学接入4m宽带,无法满足办公与教学需要。今年将每个教室、办公室、功能室全部布上网络端口,1000m光纤入室,建设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推进校园网络达标建设,各校全部设置主控室,配备专业路由器、交换机和服务器,统一机柜,统一标识;网线布设到班级、备课室,学校网络覆盖每个教学及办公场所,能满足教学办公需要。到20xx年止,积极创造条件,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实现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校园网部署“班班通”集中管理、教研备课、校本资源等基本应用平台,提高校园网使用效益。

3.加快推进网络环境建设。20xx年,区一中、河坝镇中心完孝沙堡洲学校共50个教学班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镇中学、中心完小建好了设备基本完备的多媒体报告厅,全区各学校均也有计算机教室,20xx年,全区中小学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建立教师电子备课室,全部接入宽带,区一中和镇中心学校建立公共资源管理平台。

(二)优质资源“班班通”

要积极推进新媒体、新技术进课堂,实现中小学校班班都配有以计算机或交互式电子白板或触控式教学一体机为主体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具备电视节目接收、课件播放、网络浏览及互动教学等功能,全区各学校全部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

在教育城域网的基础上,建设大通湖基础教育资源网,并与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实现无缝对接,数据共享。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基础教育资源应用教学研讨活动。在“班班通”工程建设中,首先要升级学校的网络宽带接入方式,全部以局中心机房拖出的1000m光纤进校,为学校提供快速、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其次,要建设学校基础网络环境,实现学校所有办公室、功能室、教室都能够通过校园网访问互联网,初步形成数字化校园网络环境。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现代教育技术网等平台,镇中心校以上学校完成校本资源库框架设计和管理平台部署,并对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含光盘资源)进行整合。积极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探索运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形式将优质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

20xx年初,建设大通湖区基础教育资源网,区一中、各镇中学心校建立自己的资源服务器及资源平台,完成各校资源共享,提供丰富的校本资源,优质学校能提供网络课程,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完成实名制网络师生学习空间建设。鼓励教师和学生拥有个人的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教育新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1.推广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加大网络学习空间在教师研修、资源共享、互动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力度,加快普及专职教研员、培训教师和名师骨干引领的网络研修活动,遴选部分优秀教师建立网络工作室。专任教师网络教研空间实名注册并开展研修活动的人数20xx年底达到100%。

2.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充分利用计算机室和信息技术优势,20xx年实现100%的高中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空间,20xx年完成100%的初中学生学习空间建设,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教育方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教师队伍建设。

1.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管理及应用能力的培训。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体系。完善培训基地和主讲教师培训队伍,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针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和技术人员适时开展培训。使全体教师会应用信息化设备,数字教学资源和使用网络空间,达到想用、会用、活用。

2.建设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健全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教育机构和工作队伍,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落实。区一中、各镇中小学成立信息化中心,其负责人相当于处室主任。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应至少配备专职电教维护人员1人,12个班以上规模的学校按每增加12个班增配1人。学校应根据需要选聘若干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骨干教师,作为电教中心或电教组兼职人员,负责应用研究指导和资源建设任务。持续开展信息技术人员能力培训,重视新媒体新技术研究,建立全区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提高技术引领和服务支撑能力。

3.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以推广交互课堂、网络研修、资源应用为重点,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探索构建信息化环境下高效课堂长效机制。举办“班班通”交互课堂观摩评比活动,逐步提高多媒体课时覆盖率。到20xx年底,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学科覆盖率达100%,教师参与面达90%,课时覆盖率达60%。

三、具体措施。

(一)积极推进多媒体设备进课堂。

实现中小学校每个普通教室都配有以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一体机等为主体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具备电视节目接收、课件播放、网络浏览等功能;根据需要设置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报告厅、学科专用教室、科技活动教室、音像教材资料制作室等专业教室,能满足相关教学活动的需要。

(二)大力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加快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通过在线教学服务平台,促进全区中小学校能利用公共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备课、网络教研、网络辅学、网络德育等服务;100%的中小学教师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提升素质教育质量;全面实施“下乡进校”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三)搭建区域信息化网络平台。

充分利用建设中的教育城域网,逐步搭建起集信息发布、行政办公、业务管理、互动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教育电子政务平台,以及具有资源交换、精品课程、远程教学、自主学习和考试评估等功能的在线教学服务平台,建成有一定影响的教育电子政务门户网站,全区各校均建立自己的网站。

(四)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

按照“分类建设、分布存储、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快建设学校、县市教育信息资源库,建立完善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服务体系。一是组建一支由一线学科教师、学科教研员、教育技术专家、教育专家和技术开发人员组成的“五结合”资源建设梯队;二是各学校对教师开发的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创建校本资源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人人有资源,资源人人用”的良好局面;三是引入“教育社区”概念,通过教育社区实现城乡教师互学、互通、互动的网络学习环境。

(五)推进“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校”的创建工作。

20xx年,创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校”。进一步加强对教育信息化试点校的管理,加强对河坝镇中心完卸以信息技术推动“高效课堂”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真正发挥试点校的'示范带动功能。

(六)保障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与提升。

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素养的养成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立足点,改进、完善信息技术教育教材,建立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试制度,大力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能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师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进度安排。

按照“点上探索与面上推广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用2年时间,分三个阶段推进上述重点工作。

(一)初始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

认真学习贯彻全省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有关文件精神,研究制定、完善我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实施方案,召开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各镇中心校成立专门的教育信息中心,由各镇中心校组织各学校以信息技术教研组为主体、由学校校长、抓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为领导组建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各镇中心校信息中心清查和统计教育信息化设备的装备和使用情况,并上报区教育信息化办。各校要及时出台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按方案要求完成本年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二)实施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0月)。

全面启动方案中的所有项目,重点实施管理体制改革及基本建设项目,使我区在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上有所创新,在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上达到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

(三)总结阶段(20xx年11月-12月)。

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及基本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教师培训、教学应用、教育科研、技术支持、运行维护等方面工作。同时,对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我市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大通湖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陈铁军(副区长)。

副组长:易永恒(社会发展局局长)。

成员:袁伏良(区计划财政局局长)。

莫新辉(社会发展局常务副局长)。

伍年春(社会发展局教育副局长)。

徐美军(局信息办主任)。

肖清林(局项目办主任)。

温静(局教育核算中心)。

肖宇庭(局电教仪器装备主任)。

戴群联(局信息化办管理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伍年春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地点设区社会发展局,日常工作由局信息化办负责。

(二)明确工作职责。

要在健全组织机构、改革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如规划与方案制定、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管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管理、教师新媒体新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方面工作,经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后,由社会发展局信息化办统一实施,并制定相关责任制度,做到明确职责,分工合理,确保全区教育信息化改革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三)建立稳定、规范、均衡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

按照“政府主导、分级投入、多方筹措、均衡发展”的原则,切实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一是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二是各学校在公用经费中不低于10%列支信息化建设和维护经费,并不断提高投入比例。督促学校将专项资金用于信息技术设备维护及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三要克服“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适度加大软件资源和培训投入;四是引入多方合作的建设模式,拓宽教育信息化经费筹措渠道和项目建设空间。

(四)建立实验基地,发挥辐射功能。

依托我区现有的“班班通”试点学校为契机,在河坝镇中心完小建立教育信息化发展长效机制探索的试点学校,开展《以信息技术推动“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探索,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实验研究工作,从而形成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经验,并进一步发挥试点学校的示范辐射功能。

(五)建立培训制度,强化全员培训。

完善按公用经费的5%建立培训专户的预算体制,其中25%专款用于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确保培训经费得到保障。制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三年规划,建立健全全区教师的全员培训制度,按照“分级、分层、分步”的原则,采用区、校两级联动的培训模式,通过教育技术能力下乡进校培训、多媒体“班班通”教学培训、参加省多媒体教育软件制作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办法,分别对全区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骨干教师、学科教师、管理人员等开展培训工作。

(六)强化督导评估,建立奖惩机制。

制定全区学校信息化评估细则,把学校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区学校考核、教师绩效考核、教育督导内容。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每年定期召开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对在教育信息化改革试点工作中认真负责、成效显著的学校及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反之要追究领导及责任人的责任。

六、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以后,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成效得以突现。

1.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区域教育信息化项目实施以后,随着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有序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得到有力支撑,城镇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共享,实现校际间的互联互通,有效整合、共享全区中小学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全区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整体提高全区的教学质量;降低全区学校管理成本,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实现大通湖区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

2.广大教师信息素养得到极大提高。计算机的配备、快速的网络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备课、学习、资源查寻和观摩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网络研修能力得到提高。经常性的大范围异地校际教研、优质课交流、学术报告和工作会议得以实现。教师普遍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区域网络协作教研活动;能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和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

4.课堂教学结构、方法、手段发生变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得到拓展,信息量极大丰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逐步由整合走向融合。50岁以下的教师都能进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能熟练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课堂教学。

市域产教融合体建设试点方案篇五

城市运行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的温室气体已占到全球总量的75%,制造出全球80%的污染。全球性气候变暖以及连带造成的气候变化与碳排放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当前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如马来西亚杨经文先生设计的绿色摩天大楼,它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物内部,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实际上可持续发展涵盖的范围更为广泛,涉及到文化、自然和居住环境等众多因素。世博生态城就是将建筑融入自然的一个经典代表,区域内的森林和绿化面积将从原有68%的水平提高到75%,对园内品种单一的人工次生林实施科学改造后,可以提高城市绿色质量,为春城人民提供开放式的公园。

目前世博生态城的交通出行主要以步行、公交和私家车为主,在低碳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将逐渐加强自行车交通网络,把自行车作为短途交通工具,而长途出行时,乘坐公交和地铁为首选。通过完善的自行车设施和网络,解决公交到住宅区和商业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高道路资源的利用率。

垃圾进行单一填埋或焚烧永远跟不上垃圾增长的速度,垃圾源头减量化才是首要任务,也是缓解垃圾围城、解决末端土地紧缺难题的根本。当前居民对低碳生活的意识较差,产生的废弃物较多,同时垃圾分类设施较不齐全,根据实际调查垃圾分类投放正确率并不高,完全知晓垃圾分类的居民少,垃圾资源化率较低。

公共配套设施方面比较完善。在便利服务设施方面,在低碳中心商业区已经配套建设了面向大众的食堂和咖啡厅,但针对住宅区还缺少社区公共食堂的配套建设,规划建设配餐服务中心可以极大方便社区居民的饮食需求,确保向居民提供营养健康的绿色食品。

缺少数字化碳排放监测系统。低碳社区应统筹建立社区碳排放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社区内重点单位、重点建筑和重点用能设施的全覆盖,对社区水、电、气、热等资源能源利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需要加快建设社区能源管控中心,安装智能化的自动控制设施,加强社区公共设施碳排放的智慧管控,并面向家庭、楼宇、社区公共场所,推广智能化能效分析系统。居民低碳意识不强,低碳行为参与度较低。

2.1规划布局。

将低碳理念贯穿到社区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统筹已建区域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关系,合理配置居住、产业、公共服务和生态等各类用地,科学布局基础设施,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行社区“15分钟生活圈”,强化社区不同功能空间的联通性和共享性。

2.2绿色建筑。

所有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阶段全面落实绿色建筑要求,充分考虑昆明当地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采用被动式设计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昆明天然的采光通风,合理选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严格做好绿色施工过程节能降耗及环境保护,社区绿色建筑达标率达到70%。

2.3低碳交通。

统筹考虑社区及周边公共交通站点设置,建设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系统,提高公交车、地铁、自行车等不同交通方式换乘便利化程度,构建紧凑高效的社区公交和慢行交通网络。同步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开展电动汽车接驳服务,社区内购物班车和物流配送采用新能源汽车。

2.4可再生能源。

建设太阳能光电、太阳能光热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建筑屋顶太阳能光电、光热利用覆盖率达到50%以上,同时道路照明局部采用太阳能路灯,整个社区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比例至少达到2%。

2.5水资源利用。

统筹社区内、外水资源,优先接驳市政给排水体系,同步规划建设供水、排放和非传统水源利用一体化设施,全部实行雨污分流。污水社区化分类处理和回用,从单体建筑、小区、社区三个层面统筹建设中水回用系统。采用低影响开发理念,建设雨水收集、利用及控制系统,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容量达到7680m3。

2.6固体废弃物处理。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就地化”的处理原则,采用社区化处理方式,建立节约、高效、低碳、环保的社区垃圾处理系统。合理布局废弃物便捷回收设施,社区内设立旧物交换站,商场、超市等设立以旧换新服务点。建设厨余、园林等废弃物社区化处理设施,促进社区内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50%。有效衔接市政固废处理系统,配备标准化的分类收集箱和封闭式运输车等设施。

2.7社区生态环境。

社区开发建设过程中,优先保护自然林地、湿地等自然生态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社区景观绿化优先选用栽植本地植物,强化乔、灌、草相结合,维护社区生态系统平衡,促进社区景观绿化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机协调,每个邻里的绿地率至少达到30%。

2.8低碳管理。

建立覆盖社区内各类主体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制定碳排放管理制度,明确各主体责任和义务,建立社区重点排放单位目标责任制。社区内新建建筑建立数字化碳排放监测系统,对社区内重点建筑和重点用能设施实行全覆盖,对社区所有新建建筑的水、电、气、热等资源能源利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2.9低碳生活。

规划建设配餐服务中心、公共食堂、家政服务点等便民生活配套设施,合理布局社区物流配送服务网点,打造社区商业低碳供应链。制定并发布绿色低碳装修指南,引导装修企业从设计、施工、选材等方面进行低碳装修。在社区建成投运后,面向社区居民和单位发放低碳生活、低碳办公指南,粘贴低碳相关标识和说明,指引入住单位和社区居民科学利用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培养低碳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

3.1低碳规划原则。

世博生态社区以低碳理念统领社区建设全过程,通过环境整治和相应的开发来找到景观中原有的平衡,通过完善该区域的城市功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世博园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价值。设计采用“分水岭”的规划方法来决定哪里是最适宜开发的地方,同时健康有效地整治森林的问题也左右着设计概念的形成。森林整治的想法包含着一些生态概念如:高质量的呼吸空气、高质量的饮用水、野生动物栖息地及与植被相联系的多种物种。把恢复森林作为最基础的设计概念。

3.2低碳文化生活。

建立社区食堂,增加配餐服务中心,生态蔬菜配送等生活服务。业主通过社区商城即可实现微信点餐和微支付;也可通过到店扫描二维码点餐和支付。每天在订阅号实时更新发布每日菜单、新品推介、优惠活动等,通过互联网+不仅为业主提供了生活便利,同时也提升了物业公司服务品质。

积极引导居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以低碳生活为荣的社会风尚和共建和谐低碳家园的社区文化。通过微信平台、论坛、宣传栏等方式,积极向业主传播倡导低碳生活理念、引导低碳生活方式、宣传低碳生活典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增进与业主之间的感情。倡导清洁炉灶、低碳烹饪、健康饮食,减少食品浪费。设立方便居民旧物交换和回收利用的“社区低碳小站”,商场、超市等设立以旧换新服务点。

3.3低碳运营管理。

管理体系健全,节水政策落实到位。制定节水管理制度、检漏保修制度、用水巡回检查制度,设有节水管理部门及专职管理人员,出现问题能及时解决。水计量不存在水费“包费制”。公共用水管理做到节水设施到位,无浪费水资源的现象。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户表普及率达到100%。

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实现社区运营管理高效低碳化。通过互联网思维、物联网思维方式以用户为中心整合社区商业、物业服务和其他配套资源创建以物业为主导的社区智能服务平台,为业主提供一对一的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社区智慧交通服务系统,建设覆盖试点社区主要道路、公交场站、居民小区、公共场所的智慧交通出行引导设施,建立交通数据实时采集发布共享和运营调度平台,提供道路交通实时路况、接驳车即时呼叫、智能停车引导、公共交通信息等服务,打造智慧交通出行服务体系。

加强垃圾分类管理,提高垃圾资源化率和社区化处理率。完善社区节能减碳监督管理和奖惩制度,鼓励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参与低碳社区建设和管理。通过努力,使试点社区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以上。

在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同步设计安装电、热、气等能源计量器具,倡导建设能源利用在线监测系统,实现能源利用的分类、分项、分户计量。开展家庭碳排放统计调查,建立新建社区水电气热等资源能源数据信息自动采集和社区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系统并集成到新建社区智能平台统一管理和运行维护。定期开展碳排放评估工作,并定期向社区居民和有关单位公示反映社区低碳发展水平的指标信息。

3.4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

建筑布局、设计充分考虑昆明当地气候条件,最大化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尽量采用当地建筑材料和低碳建筑材料,选用低碳技术和低碳设备,大力推广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做到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同步设计。

严格落实绿色施工,优先选择国家和地方推荐和认证的节能低碳建筑材料、设备和技术,利用本地材料和可循环利用材料。施工单位参照《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严格做好绿色施工过程中的节能降耗及环境保护工作。

对社区内规划的新建建筑,要全部按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设计建设。新建保障性住房将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新建商品房将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确保世博生态城新建建筑达到《云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53/t-39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的相关要求。

3.5建设高效低碳的基础设施。

推行网格式道路布局,实现社区与周边路网有效衔接,做好社区微路网建设,优化社区出行道路与城市主干道的接驳设计。合理配置社区内商业、休闲、公共服务等设施,提升社区总体服务效率,降低碳排放水平。改善社区交通微循环,合理配置社区内公共自行车专用车道,增设方便居民出行的自行车自助点,每个生活邻里小区至少配置1个自行车租赁站点,使得居住者可以更容易便捷地往返于各建筑物之间。每骑自行车替代机动车行驶1英里,就能减少近1磅(450克)的co2排放量,同时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

尽管交通并不是温室气体的最大制造者,但是世博生态城将建设一个更加有利于市民健康的交通体系。一、二期工程将共同配建1个电动车公共充电站,三期则单独配建1个电动车充电站,并为这类新能源汽车提供免费停车优惠。酒店、商业等公共机构优先配备新能源汽车,支持社区内购物班车和物流配送采用新能源汽车。同时合理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拼车搭乘和出租车停靠设施,优先建设立体停车、地下停车设施。

建设社区垃圾分类收集、分选回收、预处理和处理系统。世博生态城将逐步完善垃圾综合管理体系,以减量控制为主,资源回收再利用为辅,剩余垃圾进行焚烧和填埋。通过加强垃圾分类管理,提高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的资源化率和社区化处理率。采用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与天地、生物防治植被病虫害相结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社区内各单元门口设置废旧电池回收箱,对环境有害物集中收集处理;在社区内建立“宠物公厕”及“宠物便纸箱”,为社区养宠物业主良好习惯养成提供先决条件。

完善无障碍设施和道路指示牌,拟增设太阳能路灯系统,太阳能路灯争取达到总路灯数的30%。

3.6优美宜居的社区环境。

遵从自然规律,社区绿化尽量采用原生植物,建设适合本地气候特色的自然生态系统。加强社区生态环境规划设计,充分利用绿化带隔声减噪,建设满足居民休闲需要的公共绿地和步行绿道。建筑推行立体式绿化,充分利用建筑屋顶和墙面、道路两侧、过街天桥等公共空间,开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树围绿化、护坡绿化、高架绿化等立体绿化,最大限度提高社区绿化率。

加强社区用水节约、回用及循环利用,尽量采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加强社区公园、广场、文体娱乐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世博生态城的建设实现了可持续绿色生态社区规划、建设理念,以低碳理念统领了社区建设的全过程。设计和建筑的思维紧紧围绕绿色低碳的要求,符合国家“提高社区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延长建筑使用寿命,避免大拆大建,增强社区适应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能力”的要求。并始终坚持推广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建设高效低碳的基础设施,积极培育低碳文化和低碳生活方式,探索和推行低碳化运营管理模式,营造优美宜居的社区环境。

[1]邵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社区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xx.

市域产教融合体建设试点方案篇六

城市运行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的温室气体已占到全球总量的75%,制造出全球80%的污染。全球性气候变暖以及连带造成的气候变化与碳排放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当前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如马来西亚杨经文先生设计的绿色摩天大楼,它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物内部,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实际上可持续发展涵盖的范围更为广泛,涉及到文化、自然和居住环境等众多因素。世博生态城就是将建筑融入自然的一个经典代表,区域内的森林和绿化面积将从原有68%的水平提高到75%,对园内品种单一的人工次生林实施科学改造后,可以提高城市绿色质量,为春城人民提供开放式的公园。

1社区存在问题。

目前世博生态城的交通出行主要以步行、公交和私家车为主,在低碳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将逐渐加强自行车交通网络,把自行车作为短途交通工具,而长途出行时,乘坐公交和地铁为首选。通过完善的自行车设施和网络,解决公交到住宅区和商业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高道路资源的利用率。

垃圾进行单一填埋或焚烧永远跟不上垃圾增长的速度,垃圾源头减量化才是首要任务,也是缓解垃圾围城、解决末端土地紧缺难题的根本。当前居民对低碳生活的意识较差,产生的废弃物较多,同时垃圾分类设施较不齐全,根据实际调查垃圾分类投放正确率并不高,完全知晓垃圾分类的居民少,垃圾资源化率较低。

公共配套设施方面比较完善。在便利服务设施方面,在低碳中心商业区已经配套建设了面向大众的食堂和咖啡厅,但针对住宅区还缺少社区公共食堂的配套建设,规划建设配餐服务中心可以极大方便社区居民的饮食需求,确保向居民提供营养健康的绿色食品。

缺少数字化碳排放监测系统。低碳社区应统筹建立社区碳排放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社区内重点单位、重点建筑和重点用能设施的全覆盖,对社区水、电、气、热等资源能源利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需要加快建设社区能源管控中心,安装智能化的自动控制设施,加强社区公共设施碳排放的智慧管控,并面向家庭、楼宇、社区公共场所,推广智能化能效分析系统。居民低碳意识不强,低碳行为参与度较低。

2低碳社区建设目标。

2.1规划布局。

将低碳理念贯穿到社区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统筹已建区域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关系,合理配置居住、产业、公共服务和生态等各类用地,科学布局基础设施,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行社区“15分钟生活圈”,强化社区不同功能空间的联通性和共享性。

2.2绿色建筑。

所有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阶段全面落实绿色建筑要求,充分考虑昆明当地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采用被动式设计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昆明天然的采光通风,合理选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严格做好绿色施工过程节能降耗及环境保护,社区绿色建筑达标率达到70%。

2.3低碳交通。

统筹考虑社区及周边公共交通站点设置,建设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系统,提高公交车、地铁、自行车等不同交通方式换乘便利化程度,构建紧凑高效的社区公交和慢行交通网络。同步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开展电动汽车接驳服务,社区内购物班车和物流配送采用新能源汽车。

2.4可再生能源。

建设太阳能光电、太阳能光热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建筑屋顶太阳能光电、光热利用覆盖率达到50%以上,同时道路照明局部采用太阳能路灯,整个社区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比例至少达到2%。

2.5水资源利用。

统筹社区内、外水资源,优先接驳市政给排水体系,同步规划建设供水、排放和非传统水源利用一体化设施,全部实行雨污分流。污水社区化分类处理和回用,从单体建筑、小区、社区三个层面统筹建设中水回用系统。采用低影响开发理念,建设雨水收集、利用及控制系统,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容量达到7680m3。

2.6固体废弃物处理。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就地化”的处理原则,采用社区化处理方式,建立节约、高效、低碳、环保的社区垃圾处理系统。合理布局废弃物便捷回收设施,社区内设立旧物交换站,商场、超市等设立以旧换新服务点。建设厨余、园林等废弃物社区化处理设施,促进社区内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50%。有效衔接市政固废处理系统,配备标准化的分类收集箱和封闭式运输车等设施。

2.7社区生态环境。

社区开发建设过程中,优先保护自然林地、湿地等自然生态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社区景观绿化优先选用栽植本地植物,强化乔、灌、草相结合,维护社区生态系统平衡,促进社区景观绿化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机协调,每个邻里的绿地率至少达到30%。

2.8低碳管理。

建立覆盖社区内各类主体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制定碳排放管理制度,明确各主体责任和义务,建立社区重点排放单位目标责任制。社区内新建建筑建立数字化碳排放监测系统,对社区内重点建筑和重点用能设施实行全覆盖,对社区所有新建建筑的水、电、气、热等资源能源利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2.9低碳生活。

规划建设配餐服务中心、公共食堂、家政服务点等便民生活配套设施,合理布局社区物流配送服务网点,打造社区商业低碳供应链。制定并发布绿色低碳装修指南,引导装修企业从设计、施工、选材等方面进行低碳装修。在社区建成投运后,面向社区居民和单位发放低碳生活、低碳办公指南,粘贴低碳相关标识和说明,指引入住单位和社区居民科学利用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培养低碳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

3低碳社区建设方案。

3.1低碳规划原则。

世博生态社区以低碳理念统领社区建设全过程,通过环境整治和相应的开发来找到景观中原有的平衡,通过完善该区域的城市功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世博园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价值。设计采用“分水岭”的规划方法来决定哪里是最适宜开发的地方,同时健康有效地整治森林的问题也左右着设计概念的形成。森林整治的想法包含着一些生态概念如:高质量的呼吸空气、高质量的饮用水、野生动物栖息地及与植被相联系的多种物种。把恢复森林作为最基础的设计概念。

3.2低碳文化生活。

建立社区食堂,增加配餐服务中心,生态蔬菜配送等生活服务。业主通过社区商城即可实现微信点餐和微支付;也可通过到店扫描二维码点餐和支付。每天在订阅号实时更新发布每日菜单、新品推介、优惠活动等,通过互联网+不仅为业主提供了生活便利,同时也提升了物业公司服务品质。

积极引导居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以低碳生活为荣的社会风尚和共建和谐低碳家园的社区文化。通过微信平台、论坛、宣传栏等方式,积极向业主传播倡导低碳生活理念、引导低碳生活方式、宣传低碳生活典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增进与业主之间的感情。倡导清洁炉灶、低碳烹饪、健康饮食,减少食品浪费。设立方便居民旧物交换和回收利用的“社区低碳小站”,商场、超市等设立以旧换新服务点。

3.3低碳运营管理。

管理体系健全,节水政策落实到位。制定节水管理制度、检漏保修制度、用水巡回检查制度,设有节水管理部门及专职管理人员,出现问题能及时解决。水计量不存在水费“包费制”。公共用水管理做到节水设施到位,无浪费水资源的现象。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户表普及率达到100%。

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实现社区运营管理高效低碳化。通过互联网思维、物联网思维方式以用户为中心整合社区商业、物业服务和其他配套资源创建以物业为主导的社区智能服务平台,为业主提供一对一的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社区智慧交通服务系统,建设覆盖试点社区主要道路、公交场站、居民小区、公共场所的智慧交通出行引导设施,建立交通数据实时采集发布共享和运营调度平台,提供道路交通实时路况、接驳车即时呼叫、智能停车引导、公共交通信息等服务,打造智慧交通出行服务体系。

加强垃圾分类管理,提高垃圾资源化率和社区化处理率。完善社区节能减碳监督管理和奖惩制度,鼓励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参与低碳社区建设和管理。通过努力,使试点社区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以上。

在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同步设计安装电、热、气等能源计量器具,倡导建设能源利用在线监测系统,实现能源利用的分类、分项、分户计量。开展家庭碳排放统计调查,建立新建社区水电气热等资源能源数据信息自动采集和社区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系统并集成到新建社区智能平台统一管理和运行维护。定期开展碳排放评估工作,并定期向社区居民和有关单位公示反映社区低碳发展水平的指标信息。

3.4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

建筑布局、设计充分考虑昆明当地气候条件,最大化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尽量采用当地建筑材料和低碳建筑材料,选用低碳技术和低碳设备,大力推广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做到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同步设计。

严格落实绿色施工,优先选择国家和地方推荐和认证的节能低碳建筑材料、设备和技术,利用本地材料和可循环利用材料。施工单位参照《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严格做好绿色施工过程中的节能降耗及环境保护工作。

对社区内规划的新建建筑,要全部按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设计建设。新建保障性住房将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新建商品房将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确保世博生态城新建建筑达到《云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53/t-39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的相关要求。

3.5建设高效低碳的基础设施。

推行网格式道路布局,实现社区与周边路网有效衔接,做好社区微路网建设,优化社区出行道路与城市主干道的接驳设计。合理配置社区内商业、休闲、公共服务等设施,提升社区总体服务效率,降低碳排放水平。改善社区交通微循环,合理配置社区内公共自行车专用车道,增设方便居民出行的自行车自助点,每个生活邻里小区至少配置1个自行车租赁站点,使得居住者可以更容易便捷地往返于各建筑物之间。每骑自行车替代机动车行驶1英里,就能减少近1磅(450克)的co2排放量,同时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

尽管交通并不是温室气体的最大制造者,但是世博生态城将建设一个更加有利于市民健康的交通体系。一、二期工程将共同配建1个电动车公共充电站,三期则单独配建1个电动车充电站,并为这类新能源汽车提供免费停车优惠。酒店、商业等公共机构优先配备新能源汽车,支持社区内购物班车和物流配送采用新能源汽车。同时合理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拼车搭乘和出租车停靠设施,优先建设立体停车、地下停车设施。

建设社区垃圾分类收集、分选回收、预处理和处理系统。世博生态城将逐步完善垃圾综合管理体系,以减量控制为主,资源回收再利用为辅,剩余垃圾进行焚烧和填埋。通过加强垃圾分类管理,提高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的资源化率和社区化处理率。采用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与天地、生物防治植被病虫害相结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社区内各单元门口设置废旧电池回收箱,对环境有害物集中收集处理;在社区内建立“宠物公厕”及“宠物便纸箱”,为社区养宠物业主良好习惯养成提供先决条件。

完善无障碍设施和道路指示牌,拟增设太阳能路灯系统,太阳能路灯争取达到总路灯数的30%。

3.6优美宜居的社区环境。

遵从自然规律,社区绿化尽量采用原生植物,建设适合本地气候特色的自然生态系统。加强社区生态环境规划设计,充分利用绿化带隔声减噪,建设满足居民休闲需要的公共绿地和步行绿道。建筑推行立体式绿化,充分利用建筑屋顶和墙面、道路两侧、过街天桥等公共空间,开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树围绿化、护坡绿化、高架绿化等立体绿化,最大限度提高社区绿化率。

加强社区用水节约、回用及循环利用,尽量采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加强社区公园、广场、文体娱乐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4结语。

世博生态城的建设实现了可持续绿色生态社区规划、建设理念,以低碳理念统领了社区建设的全过程。设计和建筑的思维紧紧围绕绿色低碳的要求,符合国家“提高社区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延长建筑使用寿命,避免大拆大建,增强社区适应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能力”的要求。并始终坚持推广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建设高效低碳的基础设施,积极培育低碳文化和低碳生活方式,探索和推行低碳化运营管理模式,营造优美宜居的社区环境。

参考文献。

[1]邵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社区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xx.

市域产教融合体建设试点方案篇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指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了尽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共同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江苏省积极启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试点项目,并已通过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评审、同意备案。

经镇江市教育局推荐、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我校被确定为“江苏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并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共同举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同时,我校被镇江市教育局确认为热点高中“自主招生学校”。

(一)遵循“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有利于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中小学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拔尖创新人才。

(二)遵循“三个坚持”的原则。坚持积极推进、稳妥操作的原则,坚持评价方法多元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力求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3个班,120人左右。

(一)报名条件。

20xx年入学,具有阳丹市学籍的初中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文化成绩优秀,在开拓创新方面有特长;身体健康。

(二)报名程序。

1.个人申请:填写《省丹中第三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选拔报名表》,表格请从省丹中网站下载。

2.学校推荐:由所在学校依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初审,按分配参加考试的人数推荐参加选拔的学生,名单由所在校公示不少于三日。

3.资格审查:由所在学校统一到我校办理报名手续。报名时应带“选拔报名表”、“学校报名汇总表”、考生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获奖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我校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资格审查,合格者发给参选资格证。

4.报名、考核费用:150元/生。

(一)笔试。

7:30—9:30数学(160分)。

10:00—11:30理综(100分,含物理、生物、信息等方面的内容)。

13:30—15:30语文(120分)。

16:00—17:40文综(120分,含英语、政治、历史、地理、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二)面试对象的确定。

1.根据笔试成绩,按分配指标数1:1的比例,划定各校的面试分数线,从高到低确定面试对象。笔试总分相同,以数学、语文两科成绩之和排序;数学、语文两科成绩之和相同,以数学成绩排序;若数学成绩仍相同,则均确定为面试对象。

2.城区初中名额分配到校,在各校分配指标数范围内确定面试对象。农村初中在分配指标总数内确定面试对象20人(生源数200人以上的,每校最多不超过2名,生源数200人以内的,每校最多不超过1名)。

3.具有阳丹市户口的考生,在各校分配指标数范围内确定面试对象;非阳丹市户口、笔试成绩达到一定分数的考生,不占用本校的分配指标。

(三)面试。

面试主要考核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面试结论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种。

在笔试成绩和面试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择优确认培养对象,并报市教育局备案。

1.报名日期:6月25日—6月28日(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公示)。

2.资格审查:6月29日(各初中学校派专人到丹中办理相关手续,交纸质报名表和电子版汇总表)。

3.考核日期:

7月1日笔试;

7月3日确定面试名单;

7月5日面试;

7月8日公布培养对象名单。

市域产教融合体建设试点方案篇八

根据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在资格复审合格人员中,按入围人数与招录计划5:1的比例确定参加职位能力水平测试、面试人员,具体名单见附件。

职位能力水平测试于7月26日至27日采取实地调研的方式进行,满分100分。考生于26日上午7:50在省公安厅东院(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街181号)南楼一楼大厅集合,上午8:10仍未到达指定地点的考生视为自动弃权。

面试于7月28日至29日进行,采取即兴演讲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满分均为100分。按即兴演讲得分占50%、无领导小组讨论得分占50%的比例计算最终面试得分。28日举行即兴演讲,29日举行无领导小组讨论。

1、考生参加职位能力水平测试、面试须携带本人身份证(系基层民警的还需携带人民警察证)、笔试准考证、遴选报名登记表、毕业证。

2、此次职位能力水平测试、面试共需4天,请考生带好换洗衣物和食宿费用。其中26日晚上统一安排住宿,其他时间由考生自行安排住宿。

3、考生应服从管理,听从指挥,遵守考试纪律,不得有任何作弊行为,否则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附件:职位能力水平测试、面试人员名单。

关于申报试点请示范本2017。

关于会议方案范文汇编五篇。

关于会议方案范文汇编五篇。

关于会议方案范文汇编八篇。

关于会议方案范文汇编九篇。

市域产教融合体建设试点方案篇九

为了贯彻落实《关于开展云南省百户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和部署,及《云南省知识产权局关于开展云南省百户企业知识产权局试点示范总结验收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推进我公司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为了使我公司试点工作做到认识统一、目标明确、措施到位、进度有序,各项工作能落到实处,特制定本方案。

以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以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创新人才为目标,全面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成立由林向芳先生领导的专利管理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2人及兼职人员3人。

专利管理办公室,必须重视并加强做好知识产权工作,并按以下要求保证与试点相关的各项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1.试点工作按照“一企一策、突出重点、逐步深入、分类指导”的原则开展;

2.并根据试点工作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及目标;

6.以专利工作带动企业商标等其它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形成企业全方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新格局,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和知识产权制度的运用能力。

5.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得到增强,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

1.对知识产权工作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专项资金用于知识产权申请(登记)、专利(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和制定、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等有关费用的支出。

2.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3.加快专利技术转化及产业化,不断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重。

4.建立和更新专利文献数据库。组织开展专利(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5.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工作,派遣相关工作人员参加。

省市知识产权局开展的相关培训。

6.建立促进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发明创造积极性,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的拥有量和质量。

试点期满后,完成如下目标:

1.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

2.领导、机构、人员及经费情况得到落实;

4.能够自主检索并运用知识产权信息;

5.至少申请两项发明专利以上,授权专利实施率打100%;

6.有效阻止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7.知识产权奖惩措施到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