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汇总2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5 18:24:03 |
  • 曼珠 |
  • 8页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一

《月光曲》一课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这篇课文在知识、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同当前六年级学生都有必须的距离,理解起来有必须困难。

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教案的:首先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猜想这首曲子的名字,有的学生以前听过,能明白它是月光曲,并自然的引到课题上来,接下来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贝多芬及其作品,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在品读体验环节,我抓住了“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的。反复体会盲姑娘和哥哥对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是啊,但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哥哥,你别难过,我但是随便说说罢了。”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在带着这种感情读这几句。在这地方学生都不大用心,只有极少的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可能我引导的.不够,激情不够,没有把这种氛围渲染好,所以才导致这样了。

最后拓展延伸时间有点紧,处理的很仓促。

以后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努力做一个合格的老师。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二

《月光曲》这篇课文的内容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它既是一篇优美的语言作品,又是一则生动的故事,所以我采用让学生讲故事的办法,先给学生一个整体上的感性认识。

这一节课的重点是《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部分,反读,探究读,并在此基础分清课文中的现实事物与联想,重视学生对一些优美词句的积累,如清幽的月光,微弱的烛光等。

当然这堂课也有几个不足的'地方:一是课上学生发言的面不够广,我不自觉地过多关注优等生,教师跟中等生的互动有所局限。二是学生的一些见解仍只停留在表面,因此,如何落实“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仍是我以后教学的一个侧重点。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三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要重视积累、朗读和运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可不尊重编者意图。这篇课文最亮的语用点在于第九段皮鞋匠听到乐曲后产生的联想,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

在此之前,学生对于联想的运用在本册第一单元已有接触,并不陌生,但运用联想来描写音乐、特别是运用联想画面的变化来体现音乐旋律的变化却是第一次接触,所以,课上老师必须以感悟作者运用联想画面变化体现音乐变化这一方法为重难点,运用多种方法加以突破。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与其什么都教但什么都没教会,什么都练但什么都没练成,还不如强调一课一得,通过设置专项训练,追求有效突破,让学生确有所得。所以,我大胆取舍,遵循语文教学“一课一得”以及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新课标理念,从文本的语言特色出发,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课文,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能力目标:学习展开联想用画面描写音乐的方法并运用。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学的重点难点为学习展开联想用画面描写音乐的方法并运用。

上课伊始,我引导孩子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让孩子整体感知文本,随后直奔具体描写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突出精髓。在教学中我舍弃繁琐、机械的分析、解释。这篇文章的生命气息在于意境美——环境是美的,人的心灵是美的,而音乐则是美得极至。所以,学生无论从中感悟到什么都是在与作者直接对话,都是有价值的情感体验。于是,在“感悟联想”的教学环节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体验,抛出一个开放式问题“你从哪里体会到月光曲旋律的优美?”,让学生去用“心”感悟,不做任何限制,不要统一答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考、想象、表达的空间。课堂上学生所表达的是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这些体验远比教师讲出来、问出来的要深广得多;而我则是不露声色,不留痕迹地做提炼——提炼画面变化、提炼写作方法。这样一来,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学习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作者写法。而我只是通过适时点拨、个性化的有效评价让学生感悟、提升、得法,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运用联想画面变化表现音乐变化的写作方法。

接下来我播放优美的《月光曲》,让孩子们在对文字有了充分感悟的基础之上用心聆听音乐,对比感悟旋律的变化,带着感悟、和着音乐再读。孩子通过读课文,能从字里行间里有所感知,让孩子把其感知再回归到课文,通过读来表达与强调自己的对音乐的理解,也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最后,我紧扣“读写结合”专题,让孩子们运用联想画面的变化来体现音乐旋律的变化这一方法来写一段美妙的音乐,孩子们已经在我的引导下真正理解了联想画面变化的写法,这个部分迁移和运用,学生自然是水到渠成,写起来毫不费力,学生笔下的文字也一个比一个优美。而这正是因为我明确了“通过联想描写音乐”的操作要点,为学生言语技能的形成提供了规律支撑,并落实了“明确目标——充分自学——精要点拨——强化训练——展示检测”这五个步骤,使语言训练的流程趋于完整扎实的最终呈现。

这节课上,我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和谐、自然、愉悦的,这源于我教师角色的转变。课堂上我不再是“滔滔不绝”的“讲师”,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我与学生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交流的氛围中完成的。在这种氛围中,由师生交流创造的语文学习资源已远远超出教材本身;在这种氛围中,我和孩子们所感受到的审美愉悦与生命欲望已远远超过文本的局限。文学作品是“个性化产物”,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此时《月光曲》一课留给学生的正是可以自由地展示个性和艺术的广阔空间。

这堂课的反复磨课到最终呈现,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把课堂还给孩子,这样我们才能让课堂成为乐园,才能真正享受课堂。在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虽然心中也知道那些理论,但真正实践操作起来总觉得那么难。我总有诸多的不放心,担心孩子说不好,担心我们讲到,担心他们学得不到位,所以总是舍不得放手,课堂上总有牵的痕迹,牵着孩子读,牵着孩子品,牵着孩子悟。其实,在语文学习中,课文只是例子,老师只需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例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让学生自主探究作者写法。老师通过适时点拨、个性化的有效评价让学生感悟、提升、得法,并最终学会运用,这才是真正尊重学生,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在我教学设计的不断调整中,我的课堂越来越开放,学生学习越来越自主,而孩子们给我的惊喜也越来越多。所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在生命化课堂的理念中,我们老师一定要更新理念,学会转身。所谓不破不立,虽然这个转变的痛苦的,但看到孩子们真正自主地展开讨论,享受思考的过程,这种痛苦的转身值得!

课堂因生命的全心投入而鲜活,因生命的相互润泽而成长,因生命的自由而绽放出灿烂之花。愿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能在文质兼美的课文中,撑起一支生命长篙,引领孩子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领略语文天地中的无限风光。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四

恩格斯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说每一个读者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育方法,就以《月光曲》为例,与老师们交流一下。

《月光曲》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认真阅读学习本篇课文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课文写了故事中的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任何联想和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有些联想和想象就是由客观存在的事物引起的。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联想和想象,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月光曲》中音乐家贝多芬的感情变化和盲姑娘喜爱音乐的情感是交织在一起的。《月光曲》是在贝多芬的感情变化到达高潮的时候创造出来的。我精心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的问题。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矛盾,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识。

师:看着“盲姑娘”,听着《月光曲》,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月光曲》是怎样的?

生2: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月光曲》?

生3:《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其中“阅读期待”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学会拥有宽厚的期待,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利用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提高教学效益。设计这一问题,教师创设和利用阅读期待,诱发学生与文本主体对话。这是学生在教师催化下对文本的渴读,是教师点化下的主动建构,更是教师价值引导下的有效生成。

师:这是一首怎样的《月光曲》?

生:优美、悦耳的《月光曲》。

生:舒缓的、令人陶醉的《月光曲》。

生:这是一首富于变化的《月光曲》。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懂的?

师:这是《月光曲》的旋律吗?

生:不,这是皮鞋匠听了《月光曲》后的联想。

师:哦,这是文字版的月光曲,好好读读,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月光曲》是很优美的?

生:从“微波粼粼、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些词感受到。

生:还有“水天相接、洒满了银光”。

师: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份美的享受带给大家吗?

这样的问题,就可以促使学生在反复阅读中细细揣摩、品味作者的情感。深刻体会故事中人物看到、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以及人物由实实在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还有一些问题可以打开学生想象的空间,使思维更有深度。

师:这美妙的音乐如同天籁,我们也身临其境,欣赏到了月光、大海的美景。

师:这么美妙的音乐,贝多芬是献给谁的?

生:盲姑娘。

师:盲姑娘是他的亲人吗?

生:不是。

师:是他的朋友吗?

生:也不是。

生1:《月光曲》创作于18,此时的贝多芬听力已经在逐渐减退,但是对音乐的挚爱使他隐忍这种致命的打击,坚持指挥,作曲,演奏,与命运进行顽强不屈的抗争。

生2:盲姑娘的遭遇与贝多芬相似,又同样热爱音乐,在盲姑娘弹钢琴遇到困难却锲而不舍的时候,贝多芬怎能不感动呢?他诚恳、热情地为穷兄妹俩演奏《月光曲》,用音乐鼓励盲姑娘热爱生活,追求理想,为幸福生活不要放弃希望。

生3:“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正是幽静的环境压抑不住贝多芬内心激动心情的表现。

学生从阅读中感悟一些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进一步体会音乐家的高尚、博大的情怀。这些问题,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倾听和言说,它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意味着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情激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它意味着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以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在这样的“提问”场景里,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解放的旨趣”得到最佳的凸现和弘扬;在这里,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在这里,创生着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分享方式,创生着一种价值引导下的自然和开放。

无论是学生的“疑问”和“感悟”,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师:贝多芬在怎样的心情下创作了《月光曲》的?

生:我觉得《月光曲》是写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开始是写贝多芬的心情很平静,然后第二层写的是贝多芬的心情渐渐不平静。

生:我觉得“月亮升起”这一层是说贝多芬听到琴声有一分触动,后来,“月亮升高”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后十分感动,后来“月光照耀”是说贝多芬遇到知音后,非常激动,这里表达贝多芬的心理变化。

师:你们发现他把联想的画面前后两部分怎么样了?

生:连起来了。

生:《月光曲》的内容就是贝多芬的心情。

教师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后,鼓励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独立思考,感悟所得,有自己的见解,然后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充分了解克服依赖思想的重要性,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样,阅读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教师要告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受、体验、理解”。这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会,可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其广泛涉猎多方面书籍;又能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很好地展示学生有创意的见解,交流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根据自己的计划,安排自选的课外读物定期交流。他们自己提出观点,进行分析和阐述,无需往答案的“筐”里钻。在“百家论谈”的广阔空间中,培养多元的思维能力。教师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在有争议的问题上进行有创见的思维,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认识不违背基本的价值取向,促使学生明辨是非,形成个性化的人格。

总而言之,搞好创新教育意义深远。培养学生独特见解,发散思维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五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人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段话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一文中兄妹俩的对话。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阅读方法。

案例:

师:(课件出示兄妹俩对话),让学生自读,体悟兄妹的语言情感。

生:(读文)

生:没有考虑,顺便说的话。

师:盲姑娘为什么说她是随便说说的?

生1:说明她家太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卷。

生2:说明她能体谅哥哥的难处。

师:让我们怀着兄妹之间体谅、疼爱,感情朗读这段话。

生(读兄妹对话)

师:小结:同学们朗读体现了语音高低,语气变化,但情感不够真切,下面听老师给你们范读一遍。

从以上案例片段来看,我虽然重视了阅读感悟,学生虽知道这段对话反映了兄妹俩的互相体谅、互相疼爱,但却难以借助朗读真切表达,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可见朗读表达是“情不由衷”的。这样的教学实质上是落实感悟目标的偏颇,感悟操作的失误,学生的感悟仅停留在表象上,并没有涉入语言的深层,感受语言的精髓。

文中兄妹俩的对话情感是丰富的,姑娘的向往,哥哥的内疚,妹妹的体谅,集中反映了他们的“同生死、共患难”。如果对这段话只做浅显的分析,借助朗读引导感悟“相依为命”的兄妹情意,学生并不感到困难。这段兄妹的对话,目的应定在更高层面上,要让学生深入感悟,并通过朗读准确而又真切的表达,进而受到人物情感的感染。为什么学生似乎理解了语言的情感,却难以通过朗读进行真切的表达呢?原因就在于我教学时仅当旁观者,未作当事人,未曾走进语境,走近人物。仅凭对语言的理解去体会出其中的情感,并没用心去体察,用情去感受,因而语言情感并没有触动学生的心灵。虽然我在教学时采取各种措施,学生朗读似乎有了情感,但这种感情还是技术性的,并非心灵的震颤,情感的流淌。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六

本站后面为你推荐更多《月光曲》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觉得对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先让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听曲子学课文,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是不多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边播放乐曲边对学生说:“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2.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通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3.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

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也不难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奏乐曲时,我都让学生想象:“当时贝多芬是怎么想的,是什么驱使他进屋并再次为盲姑娘弹曲?”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又借此让学生练说:“假如你就是兄妹俩中的一个,当你从陶醉中回过神来时,你会对着贝多芬远去的身影激动地说些什么呢?”通过以上的几次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

听曲、品文、悟情,《月光曲》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学生从中获得了愉快的审美教育。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把《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作为了重点,而《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现和释放,当孩子真正理解了创作过程,真正跟我一样走进贝多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画面所体现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将是我今后教学的主旨。

三、不足之处

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朗读时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等,都应该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个别地方朗读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提高,以达到理想效果。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情感。讲课伊始,我采用情景教学,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接着倡导合作学习,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勾画出皮鞋匠听音乐时联想的文字,合作学习,初步体会乐曲的三层变化,再用多媒体播放月色海天的图画,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并配与月色海天图画相对应的《月光曲》的三个乐段,即轻松舒缓的、渐强发展的、高昂激越的。然后追溯作曲根源,了解人物心境。让学生明白兄妹贫穷的现状与贝多芬憎恶不人道的社会的激情,使得贝多芬的心情在变化,而穷兄妹俩,特别是对爱音乐又懂音乐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对她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础,从而让学生体会了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她对劳动人民的关心、热爱。最后重视想象能力,拓展创新意识。出示文中联想的语段,并提问:“这一幅美妙绝伦的月色海天图,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进而抓住“好像”“仿佛”引导学生进一步分辨事物和联想,并体会写作时应用联想的条件和好处。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七

今天讲了一节第八单元的《月光曲》,让我感受很多,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语文课的乐趣所在。

走进教室,所有的学生都在积极准备着,热情的和我打招呼。说实在话,之前我一直在紧张,生怕这节课上不好,浪费的是大家的时间。但是我知道我必须很认真的去完成这节课。

上课开始了,学生配合的很好,《月光曲》这篇文章具有很大的可讲性,而且贝多芬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所以很快就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我首先以月光导入,和月光有关的词语或者名句你知道哪些呢?大家积极举手发言,有的说“月光皎洁”“月光融融”,我引导到我们曾经学习过一首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简短的回答,引入本节课要讲的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

其次,透过文章题目,第一,了解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交响乐之王。由于学生课下都做了很好的准备工作,所以很多孩子都把贝多芬的生平介绍的很详尽,我只要稍加补充就可以;第二,透过题目,我还让学生谈谈看了题目之后,你能联想到什么呢?学生自由说,自由回答。

接下来,通读课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这篇文章,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边读边画,将重点或者疑难点做出标志。之后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表达。学生通读完课文,提出疑问之后,并不是立刻就能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篇文章的学习。再读课文,思考一下,贝多芬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造的这首曲子呢?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回答的很积极,由在幽静的小路上听到断断续续的弹琴声,到走近茅草屋,再到走进茅草屋,体会贝多芬创作的环境,即自然环境的清幽的月光照耀下,社会环境是贫苦的兄妹俩的生活状况,以及对于生活的热爱。所以贝多芬谈完一首有弹了一首,这时候引入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首又一首呢?这是第二个需要重点分析的问题,一方面是出于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另一方面是由于遇到了同样热爱音乐的“知音”。

最后重点分析的是月光的变化这一段,我们说,贝多芬在弹第二首曲子的时候,是已经铺好的曲子吗?不是的,之前从来没有弹过,我们说这是即兴创作。在这样的即兴创作中,兄妹俩听到了曲子,他们联想到了什么呢?重点引导月光部分的朗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语气是由平缓到急速的。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入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在学生充分领会到情感的变化之后,找学生上台表演贝多芬在弹奏的过程中表情与动作的变化。在这一节中,引来了不少同学的欢笑,很多学生也是深刻的领会到了贝多芬当时的感情。之后让学生自己给每一小部分取一个小标题,进行总结,这也是贝多芬对兄妹俩情感的变化。慢慢的学生将自己变成了贝多芬,或者把自己变成了兄妹俩,静静在《月光曲》这首曲子中体会彼此之间的深情。

拓展部分买我的设计是,每首曲子有他的生命所在,那么你能说说你在听最喜欢的歌曲的时候,你能联想到什么吗?让学生运用本课学习的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写写。

说实在讲解本课,不如说是在欣赏贝多芬的创作,我能深刻的感受到学生的热情,学生已经深深的感受到了彼此的感情,彼此的深情。也许这就够了。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八

教学完《月光曲》,我个人认为我在教学中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重视预习:

上《月光曲》这课前,我提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通,进行三查一想:一查生字表,看看生字出现在课文中的什么地方,组成哪些新词;二查字典、词典,弄懂自己不懂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三查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贝多芬;一想是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预习中把遇到的问题做上记号,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

2、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张扬个性:

《月光曲》这课的情境教学,我主要采用语表情境和音乐帮助想象情境。第八自然段采用语表情境,学生才能把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第九自然段采用音乐帮助想象情境,学生才能体会乐曲由舒缓到明快到激昂,从而才能把九自然段读得有滋有味。

3、以读为主,重视熟读成诵的指导,充分感悟语言:

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熟读成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4、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体验并不全面、合理时,教师及时、积极地指出来,灵活地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飞扬。

5、体会联想,拓展思维,创新教育:

联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非常重要。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多彩的联想,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教完全文后,问学生:“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呢?”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所以,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是一切生成的基础,也是教学创新的基础。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九

《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篇培养学生联想、想象本事的好课文。课文写了发生在故事过程中的人物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还写了故事中的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和想象。在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经过自读、自悟,理解语言文字;经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月光曲》的优美;经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自我的情感。

第九自然段是经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资料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我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我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同学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终,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资料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我及时抓住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这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了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跳舞的小鱼;有的说,看到了涨潮;有的说,看到了出海的探险家在这一想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十

这是我小学时候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篇课文。那时没有见过钢琴,却感受到了琴声的优美,没有见过大海,却听到了汹涌的涛声。这,都来自于这篇动人的《月光曲》。希望这节课,也能让学生有如我一样的体验。

情境引入。

音乐也会说话,它又比语言来得更直接,更贴切,更能激发人的感情。首先播放这首《月光奏鸣曲》,配上月光大海背景图,很快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朗读悟情。

第三自然段是兄妹俩的谈话,是一个很好的朗读素材。我采用分角色的形式让同桌两位同学朗读,然后再指名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读。又不失时机地问道:“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说,我感受到他们很穷,妹妹又非常喜爱音乐,可她很体谅哥哥。“他们的对话该用什么语气读呢?”通过老师语气、语速上的指导,学生们的朗读越来越充满感情,这是说明他们已经走入这故事了。

第九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贝多芬的演奏把兄妹俩——不,是所有读者带入了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我采用了欣赏朗读的方法。配着美妙的《月光曲》,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再指名读。在读中他们也体会出了贝多芬感情的变化,接着我配上大海、月光、浪涛的画面让学生跟着读。在音乐与画面的双重感染下,学生们情绪激昂,形成让人心弦震颤的节奏美感。这就是我当年的感受,以至于几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十一

《月光曲》这篇课文讲述了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

我反复读课文,理解着课文每一句话,细细品读,我对课文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为一个音乐家,能来到一个偏僻的小镇演出,肯定没有华丽的演奏大厅,没有那么多上流社会的人,说明他想把自己的音乐散播到每一个角落,他想让他的音乐给更多的普通的人带来享受。他走在幽静的小路上,只有幽静的地方才能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只有低矮的茅屋,却传出的是他的音乐,这样穷的人是听不起他的音乐会的,却弹奏着他的曲子,怎能不让他好奇?因此,他走近茅屋。

如此热爱音乐的人,也没有想到一位盲姑娘竟然有这样的音乐天赋,更没有想到这位姑娘能透过音乐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她正是他的知音啊!

对于贝多芬来说,这样的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被这对穷苦兄妹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深深的打动了,胸中的感情有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透进窗子,月亮是完美的象征,表达的是祝福,贝多芬在这样偏僻的地方,这样贫寒的人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乐的人,他此时心里是温馨的,他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祝福要送给这位姑娘,借着清幽的月光,作为一个音乐家,一个以音乐为语言的人,他不需要说些什么,那样太苍白了,只有用音乐来抒发他内心的情感,因此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皮鞋匠联想到的画面是贝多芬情绪的变化,姑娘脑海中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贝多芬感情的涌动和倾泻。当音乐停了,贝多芬情绪平静的时候,兄妹俩仍然在回味着音乐的意境,体会着贝多芬的情绪与创作的激情,可贝多芬已悄然离去。贝多芬静静地来又静静地去,给兄妹留下地是祝福,是喜悦,是无限的遐思,是幸福的陶醉……给我们后人留下的是不朽的音乐和美的感受。

当我真正走近了课文,才真正走进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走进了《月光曲》创作的根源。同时,我查阅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贝多芬自己曾说过:“我的音乐应当为穷人造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该多么幸福!”“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他的这两句话更是加深了我对文章的理解,是呀,他为什么要为姑娘弹琴?一个音乐家只有富有同情心,只有他怀着用音乐为穷人带来幸福感的心,才能驱使他为这个姑娘弹琴。当他遇到知音时,他如此的激动,他的内心世界怎样释放?只有音乐。

此外,我还看了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爱丽斯》的创作过程,也是为了一个即将死去的穷苦人而作,在这个穷人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用他的音乐满足了他的心愿,看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美景,带着幸福和喜悦满足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感性的人,这样一个善良的人,这样一个用音乐给人带来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乐辉煌也基于此。

因此,我更要让孩子透过《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来体味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把《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作为了重点,而《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现和释放,当孩子真正理解了创作过程,真正跟我一样走进贝多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画面所体现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课后,我在不断反思一些问题。

1、怎样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用语言调动孩子的情绪。平淡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到乏味。当老师自身的语言抑扬顿挫的时候,孩子的情绪也会随之起伏,能够自然地引领孩子进入课堂,进入学习状态。

用微笑拉进师生的距离。一堂课下来,如果教师一向板着脸,无形之中孩子就会疏远你,从而产生一些厌学情绪,因为他觉得老师不喜欢他,所以他也不喜欢老师,就更不会喜欢这样的老师的课堂了。

用评价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每回答一个问题,最期望的就是老师给他一个针对他回答的恰当的评价。当你的评价给他以肯定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成就感;当你的评价给他以鼓励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动力;当你的评价给他以推荐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方向。可当你的评价给他以批评的时候,他会有挫败感,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引起他的自卑甚至是厌学的情绪;当你没有评价的时候,他会失落,因为他没有引起你的重视,从而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

2、怎样到达预设的课堂效果

透过读去感悟,带着感悟再读。孩子透过读课文,能从子里行间里有所感知,让孩子把其感知再回归到课文,透过读来表达与强调自己的体会,就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点拨与指导。当孩子理解不够到位的时候,教师要透过范读来强调,让孩子透过声音来感知。在理解兄妹俩对话的时候,我先让孩子自己读,从对话中听出了什么。透过读书反馈,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课文,我让其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来,比如,一个孩子说她听出了盲姑娘很热爱音乐,让她透过读把盲姑娘热爱音乐体现出来,孩子的读就多了一分体会,多了一分感情色彩,自然就走入了文章,进入了主角。同时,教师只有自己入情入境了,才能引领孩子感情的投入。

教师的语言务必千锤百炼。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预设的问题越长,孩子越不能准确理解教师的意图;孩子的思维是活跃的,也是让教师常常意想不到的,预设的问题必须要用语简洁准确,可能一个字的偏差,就导致了孩子的歧义理解。同样地问题不一样的问法,就收到不一样的课堂效果。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十二

《月光曲》记叙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贝多芬被一对穷苦的兄妹的境遇感到而触发了灵感,即兴创作了月光曲。30分钟的时间,要把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完成是不现实的。我就对教学资料大胆的进行了取舍。重点就放在对兄妹俩联想出来的情景的朗读,感受音乐的旋律,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

在导入时,我选取了两首旋律不同的乐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旋律的不同,表达作者不同的心理感受。了解音乐旋律:舒缓、高亢。为下文学习做铺垫。学生很投入的欣赏乐曲,也说出了喜欢的理由。由于我初次参加区级赛课活动,内心十分紧张,导致语言表达不够流利,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也体现了自己缺乏锻炼,课前心理准备不充分,对自己的训练不足。

紧之后,读课文阶段。我设计了3次通读课文环节,分别是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默读:思考问题,本文写了什么事?快速浏览课文:找句子。透过3次朗读基本做到了正确、流利。可当教学实施时,出现了漏洞,学生在自由朗读的时候,不是只读一遍就结束,而是循环读。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自己在巡视指导时也没有注意。当发现时时间已经用去七分钟。我只好改变了教学设计,取消了第二次通读全文。从这个失误感受到自己教学经验不足,朗读巡视时,只注重了形式,没有及时发现问题。

重点阅读阶段。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在教学完成后,透过了解自己的声音还是不够宏亮,下次应提高自己的音量。由于时间的关系,设计的师生配合朗读没有实现,比较遗憾。

总之,这节课上完了,给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这样的反复锤炼中,我的教学水平也会逐渐提高吧!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十三

《月光曲》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讲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它是我国著名的画家、著名的翻译家丰子恺先生翻译的,语言凝炼、优美。教学时,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重视预习:

上《月光曲》这课前,我提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通,进行三查一想:一查生字表,看看生字出现在课文中的什么地方,组成哪些新词;二查字典、词典,弄懂自己不懂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三查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贝多芬;一想是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预习中把遇到的问题做上记号,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

2、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张扬个性:

《月光曲》这课的情境教学,我主要采用语表情境和音乐帮助想象情境。第八自然段采用语表情境,学生才能把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第九自然段采用音乐帮助想象情境,学生才能体会乐曲由舒缓到明快到激昂,从而才能把九自然段读得有滋有味。

3、以读为主,重视熟读成诵的指导,充分感悟语言:

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熟读成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4、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体验并不全面、合理时,教师及时、积极地指出来,灵活地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飞扬。

5、体会联想,拓展思维,创新教育:

联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非常重要。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多彩的联想,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所以,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是一切生成的基础,也是教学创新的基础。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十四

《月光曲》既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也是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我以贝多芬和盲姑娘的两次对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受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这两次对话在课文的内容上,正是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的关键处,把这两个片段读好,就能感受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在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观看课文中所相对应的动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划出描写兄妹俩在聆听《月光曲》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再对比一下自己在课件中所看到的画面是否一致,再划出表示“想象”的词语:好像,仿佛。就这样,通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月光曲》这一首曲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是非常动听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明月从海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的奇丽景象,可划分成三个画面,还要让学生想象,画出来,再一次感受乐曲旋律与人物感情变化: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在充分理解之后,还让学生根据所画的画,读出相应的旋律变化,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声音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此外,课前我还从网上看了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爱丽斯》的创作过程,也是为了一个即将死去的穷苦人而作,在这个穷人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用他的音乐满足了他的心愿,看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美景,带着幸福和喜悦满足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感性的人,这样一个善良的人,这样一个用音乐给人带来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乐辉煌也基于此。

因此,我更要让孩子通过《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来体味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把《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作为了重点,而《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现和释放,当孩子真正理解了创作过程,真正跟我一样走进贝多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画面所体现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将是我今后教学的主旨。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十五

上《月光曲》第三课时时,原文有这样一段话: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了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我问学生:“贝多芬回答盲姑娘的问题了吗?”

争吵声此起彼伏,竟吵得脸都红了。学生最后等着我给他们做评判。

我不慌不忙地答到:“既可以说他没有回答,也可以说他回答了。”

学生一听我这答案,都不解。我接着不紧不慢的解释道:“说他没有回答,是因为他没有用言语回答;说他回答了,是因为……”

学生接答:“我明白了,是在用琴声作答。”

师:“说得好,这就像我们前面学的课文里的谁和谁?”

生:“俞伯牙和钟子期。”

师生共同回顾俞伯牙和钟子期心心相映的句子。

师:“为什么贝多芬先生不用言语回答而用琴声作答呢?”

生:“因为盲姑娘是她的知音。”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呢?”

生:“因为盲姑娘不认得他,却能根据他弹的曲子判断出他就是贝多芬,所以是知音。”

师:“是啊,贝多芬可不是遇上知音了嘛,所以,他还需要用语言回答吗?”

生:“用不着了,知音能相互了解,彼此知道对方心里在想什么。”

师:“所以他用不着再回答了,因为答案已经在盲姑娘心里了,于是他就说”……

生接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到此,争吵结束了,学生的思想也统一了,更好的`是,学生们充分地理解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有感于遇到了一位懂得他琴声的知音.说来,我还真感谢这次意外的争吵。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十六

《月光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传统课文,在许多场合听过不同的教师上过这一课,自己也曾多次教过这篇课文,每一次听别人上这一课,或者自己研读教材,走进教室,都会有一种新的感悟,新的思考。课文虽是一个“传说”,但真切地记叙了世界著名古典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文字清新优美,情节生动,富有故事性,尤其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整个情感进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令读者为之感动。

课文按故事发展的线索,描写了一个秋天的晚上,结束了一天演出的贝多芬在莱茵河边一个小镇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茅屋里断断续续地传出他的曲子,此刻,大音乐家的心一定有所“触动”。

走近茅屋里,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虽然家里很穷,但姑娘那么渴望听一场音乐会,听听“我”的演奏。然而条件所限,这样的愿望对穷兄妹俩来说等于是奢望,然而姑娘的一句“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不禁让人感慨,这是个多么懂事的小女孩。听完穷兄妹俩的谈话,贝多芬被这对兄妹深深“打动”。

推开门,走进茅屋,贝多芬见到了一切:一支蜡烛、一架旧钢琴,一对兄妹,更让人诧异的是妹妹竟是个盲人,一个看不见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盲姑娘还如此酷爱音乐、学习音乐,这一切怎么不让贝多芬“感动”啊!

“文章是以‘言’来表达‘情’的,语言既是认知的符号,也是情感的符号。任何文学作品反映的人或事,都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切感受,是情感的结晶。”在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性的同时,阅读教学始终应关注语言文字,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对文本的人文性的感悟才能根基更深。《月光曲》一课的教学亦应如此。

1、加强读的指导

例如“盲姑娘听得入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吧?’”让学生在读这一句时关注两个语气词,两个感叹号,由此感受到姑娘听得多么认真、听得入了神、听出了味儿,两个“您”字,既表示猜测、不确定,又是盲姑娘真实的感受,弹琴的应该就是他,体现出盲姑娘对音乐、对贝多芬的酷爱。

读是传情达意的最好手段,从文本出发、读中传情,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

2、强化说和写的训练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正确把握教材、关注课文情感、加强语言实践,我们的语文课亦可让学生“嗟叹”、“永歌”、“舞之”、“蹈之”,让情感植根于学生的心田,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去。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十七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觉得对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先让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听曲子学课文,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是不多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边播放乐曲边对学生说:“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通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十八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直是我教学的主旨。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我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十九

经过再三斟酌,我选择了《都市精灵》一文作为开课内容。这是一篇随笔,揭示了现代都市连鸟雀都不常见的现实,倡导“善待自然,优化自然环境”的理念。这个理念说起来简单,可真正让一个认知水平还尚浅的初中生,从内心去接受它,在日常生活中去贯彻它,可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毕竟语文课的学习还要考虑到人文性。怎样把课上出新意、上得让学生学有所获?这个问题一直困扰在我心头。

于是,我设置了“文章写了哪些城市的哪些动物?——作者对这些动物流露了怎样的情感?——作者为什么会动情,哪些画面生动、精彩?谈感受。作者满怀激情地描写对比鲜明的画面,想呼吁的是什么?能不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体会。”进而“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的主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怎样来体会感情和作者的观点呢?让学生精读、品味。具体的`做法是:抓重点词句段,谈画面生动在哪,谈内心的感受。对观点的提炼,设想从议论抒情段落中捕捉信息、把握大意,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语文活动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这堂课最为精彩的,我想是结尾。这篇文章主要是表达一种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优化生活环境质量的愿望,其实也是对人类的一种呼吁、警示,以引起人们的思考,发现问题后我们要反思今后应怎么做。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为绿色奥运献计献策”的环节,展示图标,让大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引导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也正是对文章主题是深化和延伸。注重文本阅读与体验,使文本阅读实在,拓展延伸自然有效,既有利于听写读说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拓展能回归文本。

课上完了,可也留给我一些想法。为何构思一度“难产”?对《新课程标准》,我究竟读懂了多少?对新的理念,在每天的教学中我思考了多少,又运用了多少?新课程理念不是针对几堂公开课的要求,应该渗透在常规教学中啊!我常常会抱怨学生“启而不发”,“头脑简单”,却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教法是否恰当。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转变观念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自己疏于反思啊!

月光曲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二十

我在录播室上了一堂公开课。

下课,我就开始自己反思。因为,我犯了一个最低级的错误———下课铃还没响,我就组织学生下课了,听课教师,也是带着一丝缺憾,离开的……说真的,为了这节课,我也付出了努力。从学习目标入手,到导学案的编排,教学设计的设置,说课稿的整理等等这些,我都是在为本节课做准备。只可惜,我对教材挖掘,还是不够深刻。以致上课语言组织,异常差劲,对课文资料的`分析,也不是很到位。所以,对这节课,我将做出认真而深刻的反思:

上课前,我本应预设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或者,在放一块表,有了时间的保证,这样,就会使课堂更完整。下次,坚决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

朗读,确实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是,由于我的疏忽,在进行过程中,没能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句的。或者说,不会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句子的含义。更不要说赏析句子了。总之,就是,下一步,我需要在朗读指导上狠下功夫。

语文课堂,光有情感是不够的,还必须认真,准确。在什么场合,用哪个词语,哪个语气,都十分重要。比如“幽静”这个词,学生将其解释成了“秀丽,宁静”。我却没有认真思考,跟着错下来了。这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忌讳的事。而我,又没在意,所以,会感觉很失败。

是啊,学生评价,在课堂上应当算作一个亮点。可是,我却不敢尝试,或者说,不敢放手,把机会还给学生。像生字词的错误,完全能够经过学生的自查来完成。而我……评价,我以后也要试着尝试。另外,在书写板书时,没有给学生明确的指明,哪个同学设计的对,哪个不对。不对的,应擦去。

比如,配乐朗读部分,音乐应贴合文字。低潮高潮,要有起伏,要得体。这就必须精心设计。并且,配乐时,声音不能过大,不能来的突然,等等。

感激学生的密切配合。我们每个教师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在他们的帮忙下,我会努力提高的。同学们课上都听得十分认真,无论表演,还是回答,还是小练笔,都很精彩。期待我们共同提高。总之,经过这次授课,我受益匪浅。相信,虚心请教,默默钻研,会让我“步步惊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