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实践单位意见评语(实用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08:32:03 |
  • 紫薇儿 |
  • 9页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实践单位意见评语篇一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我们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实践和总结。实践是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获取更多经验的关键方法。通过实践,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某一领域,并提高自己的能力。今天,笔者就来分享一下自己在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第二段:实践中的挑战使我成长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这些挑战不断地打击我们的信心和勇气,但也在不断地锻炼我们的意志和毅力。在这些挑战面前,我们不能轻易放弃,只有勇往直前,才能突破自己的限制。在记者实习中,我遇到过很多挑战和困难,如新闻采访的技巧、撰写稿件的能力、与公关人员的谈判等等,但这些经历都让我成长了很多,让我更加熟练地掌握了记者的基本技能,也培养了我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第三段:实践中的意义和价值

实践是理论的重要补充和验证。它将我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操作,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实践中的成败也能够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真正感受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而这种经历和体验是课本所无法替代的。同时,实践也是培养人们勇气、创新和实干精神的重要途径,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段:实践中的重要心得

在实践中,我认识到了“勤奋、毅力、刻苦”这三个词背后的深刻内涵。勤奋学习、不断探索是成功的关键所在;不屈不挠的毅力能让我们在困难的情况下保持平静客观的头脑;刻苦拼搏可以让我们不断地进步和提高。同时,我也认识到了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与同事协作,理解对方的想法和立场,在团队中正确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实现最终目标。

第五段:结论

总之,实践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成长的关键方法。通过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勇气和创新,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实干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在实践中,我们会遇到不少的挑战和困难,但我们必须敢于面对,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好的结果和收获更多的成长。

实践单位意见评语篇二

无论是从前,现在,还是将来,总有人“主观臆断”。但是,无论多少次他们总会是错的,因为真理永远是靠,然后又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最终得到的,我们应该坚信“出真知”。

无论是现代的科学家还是古代探求,他们都是一步步的后,又经过一次次的重复,最终才得以取得真理,如果像井底之蛙一样是不可能取得任何真实的认知的。井底之蛙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一只青蛙自从出生以来就生活在这口井中,每天还望着井口大的天空,沾沾自喜道:“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青蛙,这口井是我的,天空也是我的。”不久后一只乌龟来到了井口,问青蛙借水喝,后来经过一番交谈后,乌龟与青蛙讲述了许多关于外界的事,但是青蛙并不相信,当乌龟提出叫青蛙出来看一下的时候,果不其然,青蛙拒绝了,但是乌龟并没有放弃,因为他知道让青蛙相信自己从来未见过的东西很困难,于是乌龟告诉青蛙说:“几天后我再来一趟,如果你还是这个决定我便离开。”几天后乌龟准时来了,青蛙同意了,因为这几天青蛙才意识到他自己的孤独,在乌龟的帮助下,青蛙成功出了井,见到从未见过的景物,他十分惊讶与激动,他相信了,因为他践实了乌龟所说的都是对的。

这不也是"出真知门吗?所以是无处不在的,而“主观臆断”(青蛙在乌龟没有出现前的思想和作为)也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因打败“主观臆断”坚信“出真知”!

实践单位意见评语篇三

在日常的实践中,我们不断地从中学习、总结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中,实践是我们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实践中所学到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 实践锻炼了我的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我的实践经历中,最大的收获是锻炼了我的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解决问题时,我不再依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而是学会了自己独立思考、自我分析、自己找到解决方案。这些经验也让我更加自信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第二段:实践让我明白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重要性

我发现,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中,他们是相互关联的。当我学习了更多知识,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有关的工作内容,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所提高。我的实践经验也增强了我对不同位置上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工作中更加高效和准确地执行任务。

第三段:实践是我成长的基石

实践生活是我成长的基石,它在我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实践我得以学习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以及如何尊重他人的意见和看法。实践中我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资源,更快地适应团队合作,更有创意地给出建议。这些实践经验也增强了我的自我管理和领导能力。

第四段:实践教会我们如何在团队中合作

在团队合作中,培养合作精神,发挥自己专业性,保持团队协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分享智慧知识和想法,和其他成员建立好的关系。实践中,我必须能够做出决策,而我的决策也会因为他人的反馈不断修改和完善。实践让我更好地理解所在的团队环境,并顺应其变化,增加专业性和配合性。

第五段:实践让我们更加坚韧不拔

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比如技术问题、人际关系、资源匮乏等。然而,这些挑战对于我们的成长是必要的。这些经验让我们能够更加坚韧不拔,超越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我们发现困难并没有那么容易打败我们,而是让我们学会从失败和错误中总结教训并从中吸取经验。

结论: 实践经验是成长的基石

总之,实践让我们成长、如何成功地应对挑战、如何与他人沟通协调、如何自我管理和领导。实践经验也有助于我们成为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以及在社会上更好的生活开启新的阶段。我们将不断总结,并将这些经验带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扮演更好的自己角色。实践经验不仅是我们成长的基石,也是我们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基础。

实践单位意见评语篇四

上周我们初二的前六个班出去,同时也发生了一些事,让我们值得回味。

说一下最惊险的事吧。出发前一天我吃撑着了,所以第一天的课没上天黑时去的,一到宿舍底下就听见楼里吵的热火朝天。一段时间后,有人来叫我们整理床。快睡觉时我们宿舍有点吵,突然,级部主任来了,让五六个说话的出来罚站,腕上又有四个被抓了。从此,我们都不敢大声吵了,不过还有些大胆的:有一次我去放东西,看见级部主任快步走过去砰地踢开了对面宿舍的门,严肃地把说话的说了一番,而且冲进去时,里面说的正欢,所以被抓着的肯定不少。后来又有一个学生来查,又抓了几个。最后一天中午时,我们都在休息,可级部主任突然进来让我们站成一排,挨个白肥皂盒拿出来看,李宗晟拿出来后,孙子样马上说了真相,警报马上解除。全宿舍的人都感激他;原来是楼上的人往下扔肥皂盒,孙子洋说的也没错,不一会楼上的就被打了。虽然经常被突然袭击,可全都不关我的事,不过倒霉的就惨了,有的被抓出去两三次了。

说完不好的再来说点好的,这里的饭比我预想的要好只是早餐有点单调。所有的课我最喜欢汽车模拟驾驶,感觉很棒,就是时间有点短,所以有的同学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狂飙了一把,肯定是赛车的感觉。

然后是特别的,我们宿舍有一个同学竟用牙膏洗脚,真不知道他用牙膏刷牙时心里是咋想的。别的班的还有把脚盆当脸盆的,还有把枕巾当毛巾,毛巾当枕巾的,真是啥样的也有啊。正面的是晚上可以看电影,而且都是些搞笑的。

我还带回了一些纪念品,而且都是自己做的,所以回味无穷。

这次让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知道以后该怎样做,但同时也是一次体验,看到了一堆好笑的事,也让我们增长了知识,是一次意义无穷的旅行。

实践单位意见评语篇五

学号:2015100225

《实践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这本毛主席的著作,在我高中时读过,当时年轻,很惭愧没能看懂。进入大学,有了较为充裕的时间来阅读哲学这方面的书,同时伴随自己阅历的增加,还多少读出些东西。所以,借这次的读书报告,来整理一下自己对这本书的了解与心得。

《实践论》作为一部主席于1937年写成的哲学著作,当时主要原因是为了反对党内的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而这这些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主要缘由以王明为首的“左”倾错误给党与红军带来的巨大损失来得出,这同时也在侧面印证理论的正确与否,须由实践印证。同时《实践论》也是主席对自己于1930年写作完成的《反对本本主义》理论的补充及发展。

在《实践论》中,主席深化为哲学方面“知”与“行”,也就是认识与实践命题的研究。我最初对于“知”与“行”这一概念,还沉迷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但总感觉阳明之“心学”,总是将人的主观性无限夸大,总是离不开唯心的角度,而我是一位唯物主义者,所以,对此,我只是在吸收阳明的变通思想。而在读过主席的《实践论》之后,将我对认识与实践,也就是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明了。

同时,在该文中主席还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但这里主席并没有说如何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但联系全文,我们很容易得出,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得到理性认识,再加以实践,论证自己的认识,完善自己的认识,从实践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对于《实践论》此文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我不了解他人读过后得到的“营养”,我在此谈一下个人心得:首先,《实践论》虽说是有其当时的时代作用与意义,但这篇文章放到现在,依旧光芒万丈,没有失去其意义所在。没有实践,借用书本知识妄加套用,对于这个多变的社会,往往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从《实践论》我们可以得出,我们对于事物,要不断去实践,而不是借由以往经验处理,在反复实践中得出认识完善认识。同时这篇文章对于实践重要性的强调,也对空想的自己敲响一次警钟,对于事物的认识,没有实践的基础,而妄加论断,不符合实事求是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我在主席这篇《实践论》中同样可以得出。

实践单位意见评语篇六

第一段:引言(200字)

实践是一种提升自我的机会,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将一些理论知识变成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而我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也是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实践中所获得的体会,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第二段:切实践行(200字)

在我实践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一件事:理论是作为指导实践的工具存在的,只有真正去实践,才能让知识变得有实际意义。没有实践,所有的知识都只是空洞的文字,无法转化为能力和技能。因此,我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努力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去。通过实践,我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那些知识,同时也能够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自己。

第三段:勇于尝试与创新(200字)

在实践中,我也体会到了勇于尝试和创新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担心失败或者面对陌生的情况而不敢去实践,这样一来,我们的能力就会局限在已知的领域内。然而,只有敢于尝试新的事物,我们才能不断挑战自我,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在实践中,我敢于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断创新,从而不断进步。

第四段:团队合作与沟通的重要性(200字)

实践过程中,我也深刻认识到了团队合作和良好沟通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与他人合作,才能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在实践中,我与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互相支持和协助,解决问题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同时,良好的沟通也是实现团队协作的关键,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确保大家的理解和配合。这样的体验也使我认识到,在未来的实践中,注重团队合作和积极沟通将是我不可或缺的能力。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400字)

通过实践,我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对事物的看法也更加成熟和全面。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实践,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我将继续保持对实践的热情,并不断寻找新的机会去实践。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我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分享给他人,帮助他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通过共同努力,我相信我们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总结: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并坚信实践是提高自身能力的最佳途径。在实践中,我勇于尝试和创新,通过团队合作和良好沟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实践使我在知识和技能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回顾实践的经验,我感到骄傲和自豪,也更加坚定了我在未来的实践中的积极心态。我相信,只要我们通过实践不断成长,我们的未来一定会充满无限可能。

实践单位意见评语篇七

考察商场各专卖店(服装店、鞋店、包店、珠宝店等)的空间设计。通过这几天的调研,我们发现商场店内装修设计都各具特色,风格迥异。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赖以生存的环境开始重新考虑,并由此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特别是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原先简单的室内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现在设计师们要做的不仅是从色彩,材料,总体预算上为人们考虑,而且更要在室内空间使用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更符合人们要求的设计。随着多元性的时代,风格、个性等特别显得突出,有研究的必要。风格和个性看来比较抽象,但仔细想来也并非不可捉摸,例如室内色彩,有的喜欢强烈的色块,有的喜欢淡雅,用线脚纹饰。又例如有的喜欢在照明、光和色方面有更多的表现;有的喜欢作更多的`细部装饰。莱迪商场给人一种活泼,欢快的感觉。

专卖店形象设计是品牌展示的灵魂。品牌时代,专卖店是其最重要的代言人之一,专卖店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品牌的传播和产品的销售。一个优秀的专卖店设计除了在视觉上要求整洁、美观以外,还要能够很好的传达给顾客相关的销售信息,能最大限度的使顾客产生购买的欲望和形成购买的行为。 专卖店往往具有较明显的特色,其设计也与销售的商品有很大关系,并体现出较强文化内涵。

在进行服装专卖店设计时,根据服装品牌风格、色彩等特征的不同,对卖场环境做出相应的设计,在整体协调的前提下,形成丰富的变化效果。不同款式、不同品牌的服饰有不同的装饰风格,设计时要赋予时装店自己的个性,在顾客心目中突出形象。在装修时要根据不同的服饰种类来选择地板装饰材料和颜色及地板图形设计。比如女装卖场要有女人味,卖场的线条要流畅、纤细,带有柔和气息;而男装则以深沉、粗矿的线条为主,突出阳刚之气;童装店可以采用不规则图案,可在地板上铺设一些卡通图案,显得天真与活泼。专卖店的招牌应避免不常用的字。招牌的目的在于使人清楚明白,故弄玄虚只会招致顾客的反感。

橱窗是专卖店的眼睛,店面这张脸是否迷人,这只眼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橱窗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是吸引顾客的重要手段。走在任何一个商业之都的商业街,都有无数的人在橱窗前观望、欣赏,他们拥挤着、议论着,像是在欣赏一幅传世名画。

在商场设计中第一关便是出入口的设置,招牌漂亮只能吸引顾客的目光,而入口开阔才能吸引顾客进店。入口选择的好坏是决定商店客流量的关键。商店的出入口设计应考虑商店规模、客流量大孝经营商品的特点、所处地理位置及安全管理等因素,既要便于顾客出入,又要便于商店管理。

店面的布置最好留有依季节变化而进行调整的余地,使顾客不断产生新鲜和新奇的感觉,激发他们不断来消费的愿望.一般来说,专卖店的格局只能延续3个月时间,每月变化已成为专卖店经营者的促销手段之一。

室内灯光设计5∶3∶1三种光源的黄金定律。这 套“5∶3∶1灯的黄金定律”,所谓“5”是指光亮度最强的集中性光线,如投射灯;“3”是指给人柔和感觉的辅助式光源;“1”则是提供整个房间最基本照明的光源。集中式光源:集中式光源的灯光为直射灯,以集中直射的光线照射在某一限定区域内,让您能更清楚。不同的光源打在物品上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应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灯具,以配合店内的整体设计。

地面设计与灯光照明色调要统一,避免灯光照射地面材料上的反光对商品色彩的干扰。有些服饰专卖店通过灯光的多功能光色,使顾客对店内装饰和服饰产生神秘感。

实践单位意见评语篇八

实践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将介绍我在实践中所获得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实践动机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知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实践经验对自己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学期间,我参加了多场实践活动,比如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这些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实践对于成长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三段:实践带来的收获

在实践中,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社会,了解不同领域的人和事,扩宽了自己的视野。通过实践,我也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人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实践使我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真正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快速反应和解决。

第四段:实践中面临的困境

尽管实践给了我很多收获,但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挑战和困境。比如,在社会调研过程中,我们需要走遍大街小巷,与人交谈,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在志愿服务中,我们需要耐心细致地为他人服务,深化对他人生活的了解。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投入和付出。

第五段:结论

在实践中,我们不光是在收获,更是在学习。不断地经历和实践让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地发掘和挑战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我。正如诗人所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实践中的困境只是更多更艰难的机遇,我们需要勇敢面对,勇敢前行。

实践单位意见评语篇九

《实践论》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爷爷在1937年写的,其实在小的时候,受到家人的影响,很早就接触到《实践论》,但因为当时还太小,不能理解,而如今有这么一个机会让我再次阅读,发现其中的内涵。

在1937年7月,中国革命正处于生死关头之时,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而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便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统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实践论》主要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当然,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实践即“行”,“行”可以检验“知”的正确性。我们最初从实践中得到的认识只是事物的现象和表面,经过我们的总结归纳他们变成了理论、原理,但是不能称之为真理,这些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是不一定是正确的,错误的认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把理论上升为真理,但是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理论只有经历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理。

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就是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笼统排外主义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认清了帝国主义的实质。

在这里我想谈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的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前者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后者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互相统一的。《实践论》有这样一段话:“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对于长期搞实际工作而较少接触理论的同志来说,是值得注意的。

这种正确性的认识就是通过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才出现的。也就是说之前的认识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认识经历了五四运动的实践的检验才发展成为了正确的认识。然而真理也是要不断发展的,要随着社会历史具体的实践而不断调整的,没有永恒的真理。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李德、博古等人照搬苏联的那一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强加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上来,这明显犯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历史是不断变化运动的,人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也要不断发展,认识只有不断的得到不断变化的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顺应历史事实的真理,要不然真理也会过时,这也说明了一点“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是永恒的”。

其次,认识可以指导实践。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形成后,我们要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调整对工作内容的认识,并逐步修正和丰富自己的感观认识,从而形成理论指导。正确的认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毛泽东的《实践论》中对这部分的论述很少,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况所决定的,当时党内出现了教条主义危机,很多人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而忽视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所以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要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希望可以唤醒犯错误的党内同志。

再者,实践与真理。《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最后,《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读完《实践论》,我感受颇多,它对于我们自己本身,也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作为一个会计专业的学生,我们以后要走入社会,走入企业和公司,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要保持严谨的心态,不能有麻痹大意的思想。同时,我们在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必须有精湛的业务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要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比如,在学会计时,若没有做好会计分录,则后面的问题都难以继续进行,再多的心血也是白费。而在大学生活中,我觉得我们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认识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这时,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诺大的大学宝库里找到自己想要的,获得自己想学的,同时也要总结自己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如此,才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以后在大学毕业后更好的去适应这个社会。

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统一起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实践单位意见评语篇十

第一段:引言

EAP(员工援助计划)是一种以员工福利为出发点的企业管理方法,通过提供心理及情感支持、咨询服务、职业指导和工作生活平衡等方面的帮助,促进员工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满意度和绩效。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公司实施EAP的项目,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第二段:明确EAP的目标和作用

EAP的目标是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提升他们的福祉和幸福感。作为一个全面的员工支持系统,EAP的作用远不止于提供咨询服务,它还可以促进团队合作和员工之间的沟通,提高员工的情绪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同时也对企业的整体绩效和员工满意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段:EAP 实践中的挑战和应对方法

EAP实施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挑战,正确的应对方法十分重要。首先,建立信任是EAP成功实施的基础。员工会对EAP的隐私保护和信任度产生担忧,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宣传,让员工了解EAP的目的、优势和运作模式。其次,建立多元化的服务网络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员工的需求各异,我们需要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如心理咨询、法律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以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此外,定期评估和改进服务质量也是关键。通过收集员工的反馈和参与度,我们能够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第四段: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

在参与EAP实践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还提升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每次与员工进行咨询时,我学会了倾听、理解和同理,这不仅对于解决问题有帮助,也增强了我与员工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同时,EAP实践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对从事相关领域的职业发展产生了兴趣。我决心继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更多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第五段:对企业和员工的推动作用

EAP不仅对员工个人有着积极的影响,也对企业整体绩效有所提升。通过提供心理援助和工作生活平衡的服务,EAP有助于改善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减少员工流失率,同时也能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和生产力。另外,通过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EAP还能减少员工因个人问题而导致的工作压力和冲突,促进团队合作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总结:

EAP实践不仅使我个人得到了很多提升,也让我见证了它对企业和员工个体的积极影响。通过解决员工的问题,提高员工的福祉和满意度,企业能够打造更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并从中受益。作为一个员工援助计划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我们应该积极推广和应用EAP,为员工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关心,共同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实践单位意见评语篇十一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7月写就的,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参考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论列宁主义基础》 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论著,再结合中国的革命世界的基础之上完成的,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

《实践论》对于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作者特别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

文中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毛主席的《实践论》,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时刻看清楚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如一盏明灯,使我们在摸索中不会迷失方向。知行统一,通过实践,不断地认识事物,在实践中检验认识,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发展新的认识,识认与实践不断地这样循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

实践单位意见评语篇十二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与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辨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辨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只要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程就会明了的。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安这些各别的事物作用于考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外来的考察团先生们在他们集合了各种资料,加上他们“想了一想”之后,他们就能作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样一个判断了。在他们作出这个判断之后,如果他们对于团结救国也是真实的话,那末他们就够进一步作出这样的结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能够成功的。”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重复地说,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辨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辨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是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为了明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运动,下面再举出几个具体的例子。 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在其实践的初期--破坏机器和自发斗争时期,他们还只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只认识资本主义各个现象的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这时,他们还是一个所谓“自在的阶级”。但是到了他们实践的第二个时期--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时期,由于实践,由于长期斗争的经验,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用科学的方法把这种种经验总结起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用以教育无产阶级,这样就使无产阶级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理解了社会阶级的剥削关系,理解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这时他们就变成了一个“自为的阶级”。 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并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 我们再来看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例如我们过去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战是打得很多的。然而由于这些经验(胜仗,特别是败仗的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有了经验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就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提高了。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第二是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我这里不来说经验只是所谓内省体验的那种唯心的经验论),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种改造过的认识,不是更空虚了更不可靠的认识,相反,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对于唯物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而言,非指唯心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革命的认识)也是如此。 然而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运动过程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候。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过无论任何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理由就在这个地方。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说到这里,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我们的答复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社会的人们投身于变革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实践中(不论是关于变革某一自然过程的实践,或变革某一社会过程的实践),由于客观过程的反映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得人们的认识由感性的推移到了理性的,造成了大体上相应于该客观过程的法则性的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然后再应用这种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于该同一客观过程的实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想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末,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例如,在变革自然的过程中,某一工程计划的实现,某一科学假想的证实,某一器物的制成,某一农产的收获,在变革社会过程中某一罢工的胜利,某一战争的胜利,某一教育计划的实现,都算实现了预想的目的。然而一般说来,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这是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许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到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在这种情形之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的。即是说,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但是不管怎样,到了这种时候,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 然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依社会运动来说,真正的革命的指导者,不但在于当自己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有错误时须得善于改正,如同上面已经说到的,而且在于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和参加革命的一切人员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革命时期情况的变化是很急速的,如果革命党人的认识不能随之而急速变化,就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 然而思想落后于实际的事是常有的,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受了许多社会条件的限制的缘故。我们反对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在历史上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争已将客观过程推向前进了,而他们的认识仍然停止在旧阶段。一切顽固党的思想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的思想离开了社会的实践,他们不能站在社会车轮的前头充任向导的工作,他们只知跟在车子后面怨恨车子走得太快了,企图把它向后拉,开倒车。 我们也反对“左”翼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 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这种根据科学认识而定下来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在世界、在中国均已到达了一个历史的时节--自有历史以来未曾有过的重大时节,这就是整个儿地推翻世界和中国的黑暗面,把它们转变过来成为前所未有的光明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地球上已经有一部分实行了这种改造,这就是苏联。他们还正在促进这种改造过程。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也都正在或将要通过这样的改造过程。所谓被改造的客观世界,其中包括了一切反对改造的人们,他们的被改造,须要通过强迫的阶段,然后才能进入自觉的阶段。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