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留守老人调研报告(模板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06 16:05:06 |
- QJ墨客 |
- 8页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篇一
摘要:第一部分,分析留守儿童、老人的成因;第二部分,报告调查到的留守儿童、老人所面临的问题及特点;第三部分,提出对缓解留守问题的一组建议。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然而,农村劳动力只能成为“人在城市、根在农村”的“农民工”。由于务工工资收入偏低、孩子进城就学困难、务工所在地城市居住生活费用及远程往返路费较高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时不得不将子女老人留在农村,并且一年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随之衍生出了庞大的留守群体。农村原有劳动力的过剩性是造成大量农民工一个前提性的因素。农民工的职业具有低层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社会地位处于城市社会下层,或谓“边缘化”状态。这种城市二元的户籍制度在一定时期内体现了它的合理性,一是缓解了农民工流入地城市的市政建设的压力;二是避免了曾经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过的“贫民窟”这一社会问题;三是有效地降低了民政救助规模与社会保障压力。但是,这是以牺牲农民工的权益,牺牲社会公平而实现的。
(1)父母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生计和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然而,家庭生活的变动为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学习表现、内心情感等方面带来的是更深层的影响。父母监护的缺乏、现有监护的不力,让部分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面临安全无保、学业失助、品行失调等成长风险和隐患。
(2)子女外出务工,必然导致留守农村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子女角色的缺位,从而动摇家庭养老的功能。很多农村留守老人不但基本的养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且需要承受繁重的劳动负担和教养孙辈所带来的各种压力,需要自己应对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由此引发了留守老人经济贫困、照料缺失、精神孤独、安全隐患大、劳动负担重等一系列问题。农村留守老人作为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伴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已经成为我们今天不能回避的沉重话题。
留守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一部分。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环节存在缺陷所导致的,农村老年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农村留守老人则由于社会转型过程所造成的结构性断裂变得更加弱势。
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
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自身难保,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留守儿童,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众所周知,目前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留守女童承担着沉重的劳动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易成为留守儿童中的脆弱群体。同时,由于农村家庭中性别偏好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留守女童获得来自家庭内外和社会的各种帮助和支持呈现出一定的弱势,往往被家人和其他群体所忽视。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照料有所保证,但其内心情感极易被忽视,家庭关爱的缺失使其情感需求难以满足。由于外出父母与子女空间距离的拉大、现有监护人劳动负担的繁重等因素,留守儿童对家庭关爱和情感支持的深层需求往往被忽视和掩盖,使得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在情感上的距离逐渐拉大。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交流沟通的匮乏和情感支持的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儿童与外出父母间“亲情陌生化”的现象开始显现。留守儿童普遍感觉孤独无助,心理压力增加,部分甚至不想跟任何人说话,经常感到孤独。家庭关爱的不足对留守儿童性格的发展和人生观的养成带来了不利影响。
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监护人在学习辅导与监管等方面的力不从心使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中的作用得以凸显。然而,义务教育的体制壁垒限制了其能动性的发挥。在“地方教育地方办”的义务教育体制中,大部分农村学校面临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的困境,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一直存在着教师年龄结构断层现象严重、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及部分教师师德意识淡薄等问题。
学校教育的一些问题:a、教育管理方式的简单化 b、农村社区和学校互相推诿教育责任 c、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 d、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视为一块“心病”
留守儿童所处教育环境中的种种弊病影响了其健康发展,农村儿童教育需要新的理念和
方式。总体上,留守儿童积极好学、学习兴趣浓厚,留守儿童群体并未形成“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但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教育和学校环境存在种种弊端,影响和制约了儿童的发展。外出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以漠不关心和物质补偿两种方式为主,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也存在打骂等问题,留守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缺少尊重、鼓励和认同。老师对待学生使用体罚、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一些老师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以成绩优劣为标准区别对待学生,普遍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和鼓励,从而导致心理上受挫,容易出现行为偏差。此外,部分留守儿童处于动态监护中,生活环境的变动和监护人教育的不连续易使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断裂。
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受社会文化的引导,留守儿童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容易产生偏差。
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文化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和渠道,而家庭和学校的作用正在逐渐弱化,社会文化和大众传媒正在成为影响儿童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形成的主导因素。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闲暇活动存在闭锁性,83%的留守儿童放学之后会在家中看电视,45。9%的留守儿童在闲暇时间中最多的就是看电视。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由于其对受众的读写要求较低,以及监护人监管的缺乏,使留守儿童更易受其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大众传媒中不适宜内容的传播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甚至造成行为规范上的偏离。另外,当下的功利社会所风行的娱乐文化及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在影响着留守儿童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的形成。
另外,社区的人文环境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社区中落后的风俗习气,如赌博风、人情风等正在影响着留守儿童的闲暇生活和道德观念的形成。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1、留守儿童问题的普遍性。农民工的大规模与普遍性,相应地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大规模与普遍性。 2、留守儿童问题的长期性。尽管城乡二元制的藩篱在逐步拆除,但不可能在可见的时间内全部撤销。因此,农民工群体将长期存在。留守儿童存在的长期性,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的长期性。 3、留守儿童问题的特殊性。就他们的“家庭”而言,他们都有个特殊的小环境。当留守儿童出现严重的问题时,我们可分析出他小环境的缺失、缺陷。但当问题没有出现时,家庭外的社会如何有效预防,是个操作难度较高的.问题。
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生活简朴艰难。大多数留守老人饮食很简单,尤其是留守老人,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屋顶瓦片支离破碎。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都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8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
3、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会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但对小孩教育方面,老人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外。从目前看,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老年人看护小孩。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和精神负担。
4、精神缺少慰藉。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则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来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孤苦寂寞的生活。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述说,有时间没事打发,觉得生活没有意思,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即使当儿子的想孝顺也阻力重重。
应该为儿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增进亲密的情感沟通,让留守儿童在家庭环境中重拾关爱。社区应该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有力主体和行动空间。村委会应积极发挥组织倡导职能,对留守家庭所面临的困难给予切实帮助,并应有效地组织社区成员开展帮助留守儿童的具体活动。学校是留守儿童最集中的地方,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弥补学生亲情的缺失,为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间的联系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帮助外出父母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各方面情况。
留守儿童外出父母及监护人除了满足儿童的物质需要,更要注重他们的精神、心理和情感需求,经常与儿童谈心交流。学校可设立知心信箱、安排知心老师等来促进留守儿童良好心理的形成,鼓励学生同辈群体间的相互帮扶与关爱,使留守儿童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留守女童所在的家庭、学校和社区应给予她们更多关爱,通过社区互助、自助等形式缓解留守家庭面临的生活负担,保障留守女童的权益。父母在外务工期间应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与留守儿童保持良好的联系和情感交流,让子女更多地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社会各界应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宣传普及家教知识,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引导外出家长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给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
社区的人文环境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社区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社区支持,同时通过深化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社区文化活动,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大众传媒行业应担当起社会文化引导者的职责,倡导积极健康的社会主流文化,通过媒体的传播为儿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成长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力度,完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和寄宿生活条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应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通过多种形式更多地去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和沟通。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学校应加强人格教育、性格教育等,并从教育教学、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养成管理方面给予具体指导。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并通过书信、亲情电话等形式,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篇二
报告在已公布的《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司法机关和军队公文处理规范》中规定了这一用语。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近几年来,*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现在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显,为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我办近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高桥、拉片、红光、菇类村四个村进行了专题调查。
*乡辖四个村46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村住户1420户,总人口5430人,外出务工1560人,占总人口的28.72%,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566人,占总人口的10.42%。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122户,215人,占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37.98%。其中:高桥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248人,留守老年人74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29.83%;红光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18人,留守老年人57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48.30%;拉片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09人,留守老年人52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47.71%;菇类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91人,留守老年人32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35.16%。
1、在调查访问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留守老人生活特别简朴艰难,居住环境非常差,饮食非常简单。尤其是瑶族群众的留守老人,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部分老人因年纪大,翻犁田土,种菜、吃菜都困难,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屋顶瓦片支离破碎,逢雨天时外面下大雨、室内下小雨更是家常便饭,令人担心。
2、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如拉片村懂保的谢奶,女,71岁,老伴早逝,儿子、媳妇都出外打工,留下一个4岁的孙子在家,还有一个身患残疾的儿子须照顾,自己还种有两亩多的地,购买农肥就把上年收成的稻谷卖掉一部分用来买肥料,幸好有经销商送肥到组,帮忙把肥料送到家里,不然即使有钱也没办法把肥料拉回家中,插秧季节时还带着孙儿到田边,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3、担负起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从调查村看,红光村因村级已没有学校可供孩子就读(今年被撤并),孩子们只能走路到4公里外的学校去上学。从目前看,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自己的父母看护小孩,带子女上学。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带孙子力不从心,有的连自己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4、老人遭遇排斥。因老年人闲暇时无处可去,村里的小卖部又往往是人群集聚地,老年人因无购买能力,到其场所闲坐时亦不受店主欢迎。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即使当儿子的想孝顺也阻力重重。
随着我乡农村子女纷纷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目前除了少部分享受农村低保的户有得到扶助外,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由于无经济来源,三餐基本的油、盐、柴、米都无法保证,甚至半年都吃不上肉;吃的菜大多数是左邻右舍的乡亲送的;炊事用燃料有的是烧废旧木料,生活非常艰难。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如打米、打柴、挑水吃、到医院看病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都无人喂水喝,想哭旁边连一个听的人也没有。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如拉片村尧沙组妈正和,冬季该组没有水吃,她只能到3公里外的地方抬水吃。她自己还种有2亩左右的耕地,在上半年因种地疲劳过度,昏倒摔伤,好在被路过村民及时发现护送回家,得到有效治疗,等到儿子、媳妇赶回来时,人已经躺在床上好几天了。
3、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游戏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
4、精神缺少安慰。人老了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安慰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个人,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严重的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
要真正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短期内很难一步到位,应采取近、中、远期规划,循序渐进式推进。
1、成立农村帮工服务队。以村组为单位在村里成立农村帮工服务队,帮助留守老人耕种田地,确保农村承包的耕地不留荒,保证粮食不减产。具体做法:一是以村为单位成立帮工协会组织,村支部书记任组长、村长、副村长任副组长,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协会领导小组,以组为单位成立10至20人的帮工服务队;二是帮工服务队的服务费用开支,采取个人投入、政府补贴的方式,即外出务工子女出70%,乡补助20%,村里补助10%的办法解决。
2、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农村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调节好心态,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生活上,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勤学好问的习惯,不断学习新事物,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有许多,如:和邻居聊聊天,下下棋;参加村里的公益事业活动,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入计生协会会员,帮忙做育龄人群的计生工作,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
3、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敬老爱老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弘扬表彰,对歧视、排斥老人等行为给予曝光、鞭达。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在外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家中大事多征求父母意见,即使没有事也要经常与老人通通话,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给老人以精神抚慰。
4、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如打米、抬水、理发、环境卫生清理、房屋修缮等日常服务,可由民政或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牵头,尽可能在各乡村组都成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建立一支常年服务的队伍,以缓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难。
5、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对60周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门诊费应该给出优惠的报销标准,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医疗费用。
6、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制度,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首先是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其次是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个体老板捐资设立老年人基金,对需要帮助的老人给予扶持。
7、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引资、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如成立农村老年人休闲活动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等,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把义务服务的时间进行累积并建档,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服务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累积的服务时间。并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管等问题的解决。
留守老人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在外打工的子女也难以安心。要真正破解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农村有农村的优势,政府可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找出路,加大对农村的财力与科技投入,让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力留在农村,进行农业开发,使他们在农村有钱可赚,既不影响致富,也能照应老人。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健全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的关爱服务体系。”2020年7月,全国政协召开“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儿童”远程协商会议。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委托山西、安徽、云南省政协开展协同调研,全面了解情况。
政策保障力度持续加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国所有省份均制定农村留守人员关爱服务的专项政策文件或实施细则,初步形成相关政策体系和保障体系。山西省建成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6678个。安徽省县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乡镇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79.9%。云南省建设46个儿童福利机构、11个儿童“养治健康”项目和儿童之家。
社会关爱氛围日益浓厚,各方参与不断增强。各地初步建立起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安全监护、权益维护等基本服务。山西省大力加强“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队伍建设。安徽省实现省、市、县三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或者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全覆盖。
管理服务机制有所创新,关爱质量不断提升。各地全力推进部署农村“三留守”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安徽省建立农村留守老人联系人登记、赡养协议、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视走访等三项制度。云南省在县(市、区)、乡镇两级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信息台账和农村留守老年人信息统计制度。山西省建立“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和监护干预”四位一体的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机制。
对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关爱工作制度还不完善。留守人员普遍存在精神缺“爱”,心理缺“疏”,安全缺“护”,生活缺“助”,以及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导”等问题。部门之间的统筹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预期目标与政策落实还存在有差距。
对照留守老人儿童所需所盼,基本服务保障还不精准。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诊疗能力不足,健康服务形式单一。留守老人和儿童在生活照料、教育辅导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部分农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由于运行补助资金落实不到位,难以保障长效运行。
对照社会各界关注重点难点,有效解决办法还不完备。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基础条件差,留守老人儿童的心理健康、儿童监管等方面还需要加大关注。基层工作队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当前发展需要。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建立长效机制。一要统筹考虑制定出台关爱留守老人儿童的政策措施,将相关工作情况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二要为农民工照顾老人和未成年子女创造条件,逐步打破城乡社会壁垒。三要建立适用于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四要持续为留守老人儿童提供公益救助,为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留守人员提供劳动技能培训。
强化基层治理,发挥好基层党支部、村委会、卫生室和家庭作用。一是对老人儿童开展摸底排查,建档建卡,实行分类管理。二是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中心、健康中心、活动中心、幸福食堂等,促进留守老人儿童身心健康。三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医联体,提高农村医疗和健康管理水平。四是发挥家庭在情感危机精神支持、经济资助、养老抚育方面功能。
建立社会支持体系,提高关爱服务的可及性。一是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社会支持体系,针对性开展社会化服务。二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加健康服务和关爱服务的可及性。三是引入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为农村留守人员提供亲情陪伴、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服务。
改善农村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吸引农村劳动力“回巢”。一是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素养。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村环境卫生和饮用水安全等问题。三是鼓励农村劳动力外出学到技能后返乡创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郚山镇黄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吾山镇隶属于山东潍坊安丘市,位于安丘市西南部,西与临朐交界,南与沂水接壤,面积113平方公里,该镇有10886户,人口3.7万,耕地面积5.6万亩。下辖店子村,亭子村,小洼村,卜家庄村,河西村,小吾山村,黄皿旺村,闭门山村等68个村委会。
郚山镇是典型的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偏僻乡镇,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黄皿旺村位于郚山镇的东北方向,距离郚山镇中心位置较近,附近村民平日可以在集市上做些小买卖,是典型的农村自足型发展方式。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停滞青壮劳动力流失显现存在上升趋势,留守家庭在全镇具有代表意义。
2、调查方法:
20xx年6月,中新网公布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结果,结果显示了全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的态势。不同于部分学者将调查方向聚焦在城市老年保障体系的研究上,本调研团深入基层,亲身触及农村养老机制的方方面面。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问卷调查、查阅文献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而且也向镇医院的院长、镇政府秘书长、镇敬老院的院长做了相关的了解。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医疗及社保、留守老人生活负担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一)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只有34.8%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二)留守老人仍需要劳动,但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大部分空巢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三)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提个水,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例如,我们团队调查的一个张爷爷,早上下着蒙蒙细雨,他独自一人拄着拐杖提着折叠椅,走了近两个小时的路来镇上输水,而正常人只需半小时,老人的行路艰难却没有子女照料,让人心酸。在农村留守老人中,诸如此类的情况普遍存在,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四)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通过我们对外来务工子女调研的结果显示84.6%的留守老人身体不佳,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我国针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
农村空巢老人是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急剧扩大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和老人在迁移时间上的不同步,以及相当一部分老人对原居住地的留恋,养老载体和对象在时空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跨省流动越来越多离家时间越来越长,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对空巢老人的关注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空巢老人并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决此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过去都为社会创造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有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权利,如果一个社会的老年群体晚境凄凉,势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从诸多方面讲我团队对空巢老人的调研帮扶活动意义深远。
总之,在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农村留守老人作为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一个“脆弱群体”,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为这一群体做些帮助,为促进和谐老龄生活做贡献,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郚山镇黄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吾山镇隶属于山东潍坊安丘市,位于安丘市西南部,西与临朐交界,南与沂水接壤,面积113平方公里,该镇有10886户,人口3.7万,耕地面积5.6万亩。下辖店子村,亭子村,小洼村,卜家庄村,河西村,小吾山村,黄皿旺村,闭门山村等68个村委会。
郚山镇是典型的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偏僻乡镇,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黄皿旺村位于郚山镇的东北方向,距离郚山镇中心位置较近,附近村民平日可以在集市上做些小买卖,是典型的农村自足型发展方式。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停滞青壮劳动力流失显现存在上升趋势,留守家庭在全镇具有代表意义。
2.调查方法:
xx年6月,中新网公布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结果,结果显示了全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的态势。不同于部分学者将调查方向聚焦在城市老年保障体系的研究上,本调研团深入基层,亲身触及农村养老机制的方方面面。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问卷调查、查阅文献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而且也向镇医院的院长、镇政府秘书长、镇敬老院的院长做了相关的了解。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医疗及社保、留守老人生活负担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只有34.8%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大部分空巢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提个水,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例如,我们团队调查的一个张爷爷,早上下着蒙蒙细雨,他独自一人拄着拐杖提着折叠椅,走了近两个小时的路来镇上输水,而正常人只需半小时,老人的行路艰难却没有子女照料,让人心酸。在农村留守老人中,诸如此类的情况普遍存在,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通过我们对外来务工子女调研的结果显示84.6%的留守老人身体不佳,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我国针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老年人的经济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时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负担及抚养孙辈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社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社会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通过我们对城镇居民的调查,社会对留守老人的保障制度级政不够完善,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大约有60%城镇居民对农村留守老人不关注,因此必须增强社会尊老爱老的意识,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予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1.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业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作指导。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2.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建美好的生活。
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对于老人特别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老人进行照顾。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问题是很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根本的解决措施还是在经济、医疗等方面上,上面已详细阐述,以下介绍解决当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体措施。
1.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此外,村委会可以开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动员会,唤起人们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意识,从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2.还应加强孝道宣传。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挂念家庭,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地敬老爱老。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关注留守老人,共创和谐社会。
结束语:
老龄化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加剧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影响国家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该问题的一批专家学者在研究时采用惯用的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但由于部分人数据统计的出入较大,所以多数的研究称不上典型,结果也就没了意义。
在研究农村老人生活现状这一问题时,团队初步分析归纳了农村老年人的构成后发现其存在很大共性。考虑到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较差不利于验证。团队决意跳出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另辟研究蹊径,从以户为单位的典型案例研究入手,用实证的方法解构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空间。
团队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对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个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发现了老人们的几个问题:一,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时还要管护孙辈;三,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四,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决等几个问题。当然,各级党委,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具体的措施。而为了解决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电信问候,推进入户抚慰活动等。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切的体会到团队团结起来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体会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难。团队成员从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关爱留守老人,帮助老人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服务意识,并在深层挖掘出“留守老人”的问题。在与镇政府,村大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升了我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当然,对老人尽一些绵薄之力,也使我们更明了自己的能力有限,关注留守老人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到一纸策划案,从一纸策划案到一个暑期的调研考证,从调研考证到厚厚的一摞调查报告,整个团队一路走来,收获颇丰,感触最深的还是实践出真知。
为期一周的社会暑期实践活动圆满结束。经过团结合作、调查配合,我们对留守老人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有效的实现了了解社会、锻炼自我、增长才干、学以致用的实践目的,认真履行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为我们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此,我们由衷的感谢学校以及学院给予我们这么好的机会出去锻炼、体验生活。
爱暖夕阳,青春在志愿中飞扬。为培养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实践能力,践行暑期“三下乡”的志愿精神,7月7日,信阳师院物电学院成立多支调查小组,开展了以“关爱空巢老人,践行青年志愿精神”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首先,调查组在指导老师洪亮的带领下奔赴浉河区清塘乡董家河村进行实地调察,搜集空巢老人相关资料并拜访空巢老人。该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向队员们介绍了政府对老年人的扶助政策以及该村特有的空巢老人扶持政策,并将村里空巢老人的具体现状作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对村委会工作人员的访谈以及他们提供的相关资料,志愿者们获取了关于该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福利状况以及地方有关部门制定的一些解决对策等方面的相关信息。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对志愿者的实践活动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赞扬该院大学生的实践服务精神之余,他还就此次调查活动提出了一些指导性建议。
随后,调查组成员分两组实地走拜访了该村空巢老人,对老人的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健康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志愿者们还和老人们话起了家常,75岁的王大爷听力有些障碍,志愿者们十分耐心地与王大爷进行了交谈。志愿者左炎春告诉记者:“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同时,也希望我们可以为老人们的生活带来些许快乐。”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者们严格遵守学校三下乡纪律,坚持社会工作的博爱、尊重、助人自助的精神价值理念,把所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运用到调查实践中,展示了师院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受到了地方群众的热情接待和高度赞扬。据悉,在未来几天里,他们还将开展关爱老人的回访工作,再次返回董家河村,将大众的心意转达给“空巢老人”.
为进一步了解我街空巢老年人在生活、心理、精神及其他方面的需求,为市委、市政府制定关爱空巢老人的惠老政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我街在武胜、万年、涂家、大董、和平五个社区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对象为年满60周岁及以上并未与子女(晚辈)同住的老年人,由社区专职干部对老年人组织入户调查。调查采取问卷方式,由调查员按照事先设计的调查问卷,入户直接面对调查对象进行询问,由调查家庭中的空巢老人当面回答有关问题,并认真记录答案,当场回收问卷。现将我街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分析报告如下: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的综合汇总。这次调查对象总量191个。汇总结果显示如下:
性别分组:男性66人,占34.55%,女性125人,占65.45%。
年龄分组:60~69岁的33人占17.28%,70~79岁的91人占47.64%,80~89岁的62人占32.46%,90岁以上的8人占4.19%。
文化程度分组:文盲39人占20.42%,小学初中的112人占58.64%,高中中专22人占11.52%,大专及以上18人占9.42%。
婚姻状况分组:未婚7人占3.67%,丧偶的107人占56.02%,配偶健在的65人占34.03%,离异的8人占4.19%,再婚的4人占2.09%。
家庭存续时间分组:0—5年的29人占15.18%,5—10年的42人占21.99%,10—15年29人占15.18%,15—20年的32人占16.75%,20年以上的59人占30.89%。
现有子女分组:有1个子女的35人占18.33%,有2个子女的45人占23.56%,有3个子女的55人占28.8%,有4个子女以上的43人占22.51%,无子女的14人占7.33%
(一)医疗健康方面
1、空巢老人多数具有较高的生活自理能力,但身体疾病较多。能自理的老人153人;半自理的老人29人;不能自理的老人并一般日常生活行为需完全依赖他人的9人。调查对象的情况显示,大多数空巢老年人身体健康有些小毛病,但患有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等老年疾病的就有61人、另外还有27人患有严重疾病甚至癌症。
2、空巢老人就医状况不容乐观。通过统计看每月医药费支出状况的人数,每月支出100—500元钱的多达106人,500—100的有27人,1000元以上的有18人,在100元以下的仅40人。调查显示,有155为老人认为目前最担心的事情就是疾病,这给空巢老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二)经济收入方面
1、调查对象中,女性人数几乎是男性的一倍,但有属于自己名下的房产人数男性却比重较大,且退休金大多数都在1000元—1500元,仅仅够维持生活。
2、空巢老人中基本生活开支都不大,每月开支500—1000元的112人,1000—2000元的48人,2000元以上的13人,但对于自费购买助老呼救设备,还是有150人认为无力购买,并有182老人希望政府购买。
(三)生活安排和精神慰籍方面
1、空巢老人文化娱乐生活比较缺乏。其中108位老人主要就是在家做家务、和邻居聊天散步,有98人选择看电视、听广播、阅读,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唱歌、跳舞、旅游等的仅56人,没有一个人上老年大学,甚至有23位老人没什么事干也缺少人说话常感到空虚和寂寞。
2、调查结果显示,子女关心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有167人,但仍然有20人对老人漠不关心,并且160为老人半年之内会见面,但有9位老年人很长时间都很难和子女见面。
3、空巢老人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老年人还是不太接受到养老院养老的方式,仍然愿意保持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但他们同时也希望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帮助与关照。
4、大多数空巢老人对于“爱心门铃”、“红飘带”、“一键通”等助老呼救系统还持有保守态度仅61人表明需要,还有130命都表示不太需要。
(一)不断完善城市的养老保险制度
在基本养老保险这一块,要切实保证老年人口的养老金的增长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使老年人口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尤其要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在配偶遗嘱补贴、社会养老补贴等方面,也要适时不断提高这方面的待遇水平,以使那些主要依靠这些收入来源生活的老人能够维持起码的基本生活。
(二)重视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
老年人口的身体状况决定了他们对医疗社会保障水平的需求要高于一般人,而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又使得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这就导致了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日益增大。因此目前应继续大力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调整,加快部分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的转移,从而增加社区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而社区对老年人口提供的医疗服务应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疾病的治疗,还应包括其他方面的服务,如医疗咨询,对疾病防治的大力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的生活方式、普及老年照料和护理知识等。
(三)加快社区照料服务的发展
政府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对于我街这种老城区,空巢老人普遍感兴趣的是政府买单的免费服务,而目前能够享受这种免费服务的老年家庭数量极少。因此,政府应考虑到部分老年家庭的特殊情况,放宽实施免费服务的条件限制,以使更多的老年家庭获益。同时,应加强社区照料服务的整合和宣传工作。
(四)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首先,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教育空巢老人的子女在精神慰籍方面履行赡养义务,常回家看看,多关心老人。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和社会公众加入到为空巢老人服务的志愿者行列中来,充分发挥志愿者在空巢老人精神慰籍方面的作用。
其次,要加强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及场所的建设,要想方设法增加社区的文体设施及场所的建设,要动用政府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力量。
再次,社区要经常组织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活动形式要尽可能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更多空巢老年朋友们的需求,将更多的老人吸引到社区中来。
最后,社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了解社区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多多关心和探望他们。尤其是经常探望那些因种种原因不常出门活动的空巢老人,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尽可能给予帮助,要特别关心独居空巢老人。
此次开展的城市空巢老人基本生活状况普查时间紧、范围广、受众面宽,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如果能够为市委政府制定惠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将来能够使老人们从这项工作中得到了切实贴心的实惠,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我们为老服务脚步不会停歇,将继续秉承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讲奉献的一贯作风,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是我街全体老龄工作人员的执着追求!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篇三
农村空巢老人是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急剧扩大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和老人在迁移时间上的不同步,以及相当一部分老人对原居住地的留恋,养老载体和对象在时空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跨省流动越来越多离家时间越来越长,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此次寒假社会实践对空巢老人的关注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空巢老人并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决此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过去都为社会创造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有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权利,如果一个社会的老年群体晚境凄凉,势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从诸多方面讲我团队对空巢老人的调研帮扶活动意义深远。
总之,在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农村留守老人作为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一个“脆弱群体”,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为这一群体做些帮助,为促进和谐老龄生活做贡献,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郚山镇黄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吾山镇隶属于山东潍坊安丘市,位于安丘市西南部,西与临朐交界,南与沂水接壤,面积113平方公里,该镇有10886户,人口3.7万,耕地面积5.6万亩。下辖店子村,亭子村,小洼村,卜家庄村,河西村,小吾山村,黄皿旺村,闭门山村等68个村委会。
郚山镇是典型的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偏僻乡镇,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黄皿旺村位于郚山镇的东北方向,距离郚山镇中心位置较近,附近村民平日可以在集市上做些小买卖,是典型的农村自足型发展方式。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停滞青壮劳动力流失显现存在上升趋势,留守家庭在全镇具有代表意义。
20xx年6月,中新网公布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结果,结果显示了全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的态势。不同于部分学者将调查方向聚焦在城市老年保障体系的研究上,本调研团深入基层,亲身触及农村养老机制的方方面面。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问卷调查、查阅文献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而且也向镇医院的院长、镇政府秘书长、镇敬老院的院长做了相关的了解。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医疗及社保、留守老人生活负担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只有34.8%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大部分空巢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通过我们对外来务工子女调研的结果显示84.6%的留守老人身体不佳,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我国针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老年人的经济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时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负担及抚养孙辈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社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社会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篇四
姓名: 专业: 学号:
引言:目前,我国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民工潮”。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对农民工留守家属们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留守老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都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一些报道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有留守老人因过度劳累而瘫痪等问题,而且回家后我看到村里的老人们生活得真的很辛苦。因此趁着暑假这个比较空闲的时间,深入的了解家周边留守老人的安全与健康状况,以便更好的提出适宜的建议。
农村的人依旧是医治不起啊!
2.留守老人们依旧需要为自己的生活而劳作。不像城市里的退休老人每个月可以领取较多的退休金以保证自己的晚年生活,农村留守老人依旧需要在炎炎夏日和呼呼寒风中下地劳作,辛苦的过日子。子女外出务工虽然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据调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还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增加家庭经济来源,基本解决柴米油盐的日常开支,减轻子女的负担。另外一方面,绝大多数老人不想给自己的田地丢荒,所以坚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老人们成了家里的劳动力,下地干活,劳动强度加大子女在家时总是会帮忙干一些农活,但外出后,老人们就得自己干,在农村约83%的老人每天平均有5个小时都在忙着干农活,像是种菜,锄草,翻地,收割等等。一般每户都会养一些牲畜。此外,由于妇女外出参工率的增加,而能进城随父母在城市接受教育的农村儿童据估计在只有5%左右,老人们再度增加了照顾孙子孙女的家务责任。
3.农村留守老人的安全问题依旧是比较突出,一是被欺骗,二用火用电安全。由于老人们的文化水平和鉴别能力的限制,而且现在伪造假币技术的提升,老人们很难区分真假,有一位老人就表示他曾收到一张100元的假钞,当时他根本不知道,直到使用时别人跟他说才发现。老人们大部分都是使用柴火的,烧完后他们没有把碳火用灰覆盖掉,导致事故发生。此外,老人对一些新兴的家电不熟悉,误用甚至是乱用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老人的安全问题还是值得注意的。
衡更容易产生纠纷,导致老人的赡养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还有一些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两方便会产生争执。更糟糕的是有的老人甚至一年到头都得不到儿子一丁点的赡养费,媳妇更是认为他自己还有能力去干活,不需要给。这样的情况着实令人心寒。农村社会养老体制的不健全也给老人的养老问题增加了难度。
5. 老人的心理、情绪问题。由于子女常年在外,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来,除了过年的时候可以与子女在一起之外,其他时候与子女的交流也只能通过电话这唯一的途径了,但是有些人耳朵特别背,常常接不到电话或者听不清子女在电话里所说的内容,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在农村约64%的老人还是有老伴的,另外的却是一位孤单一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孤独。在走访调查的过程当中,经常可以看到老人坐在屋子的门前,呆呆的看着远方。
1.政府要加大农村经济的建设。农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吸引外出的农民工回家乡发展大部分的农民工一年的收入也并不乐观,再加上物价的上涨,在城市里任何东西都必须是花钱才能得到,所以他们的生活也并不是很好,而在农村至少自己也还可以种些菜。他们外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无法赚取收入。因此,只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他们提供生财、致富之道,定能吸引大部分人回来发展,在这方面村干部要做好带头工作,积极带领村民探索,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政府也应给予大力支持,在技术、经济上给予支援。这样,不仅能提高村民收入,还能是老人们不再感到寂寞,也使老人能跟子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减轻老人的劳动强度,使他们安安乐乐地度过晚年。
帮助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要办好敬老院,让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让他们不再担心生活无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让老年人欢欢乐乐安度晚年。
3.提高老人们的维权意识,防止老人受到伤害。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子女们的思想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真正明白关心老人,尊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牢抓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使人们自觉地做到尊老敬老爱老。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等丑恶行经。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调解,必要时还应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在调查中也发现少数老人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也没能做到尊重子女,对此,老人也应该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以礼待人,和谐的家庭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
4.子女要常回家看看。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养育你的父母,特别是逢年过节时,试着想想父母期盼的目光,不要让老人们独自过年,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总结: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留守老人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心酸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着想,让他们衣食无忧,有病得到及时治疗,临终得到关怀,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篇五
摘要: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事关和谐社会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使是农村新型医疗制度也还处于试点阶段,因此造成了目前农村养老、缺乏必要的保障。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养老所面临的困境,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我们在崇阳县路口镇进行了一次养老情况调查。
关键字:养老方式;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崇阳县路口镇;家庭养老
一、调查背景
(一)社会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农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状态如何,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而由于受生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农村老年人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如今老龄化日益严重,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做到使广大的农民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不仅是关系着尊老、敬老美德能否得以继承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的问题。
(二)宏观政策背景
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提出,到已经在全国10%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再至20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由试点开始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影响逐步扩大。
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的伟大落实,是持续多年的惠农政策的又一亮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同时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并且实行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由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以后逐步扩大试点,之前基本实现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以解决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从而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新的社会转型期,“养儿防老”的意义日渐衰微,尤其是对于那些既无劳动能力、又无人赡养的贫困老人来说,晚景更令人堪忧。而“新农保”制度是“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重要举措,对解决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有着重大意义。
(三)当地实况
二、调研内容
(一)调研准备
通过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及队员间的讨论,确定了这次调研的主题“农村养老情况的调查”,查看了相关文献并且阅览了网上的部分团队的相关报告确定了这次调研所用的调研问卷。最后,准备了一些到当地与居民谈话时的问题、注意事项。
(二)调研阶段
调查时间:20xx年7月
调查地点: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路口镇
调查对象: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路口镇居民
调查队员:李凌燕、龙雪晴、曹杰茜、曹雪霜
调查方式:文献调研法、问卷调研法、访谈法
调查目的:调研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状况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我们的建议和意见,同时推广和宣扬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推行模式。
此活动开展期间,我们主要是以问卷调查和访问的方式,着重了解当地的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现状,如果实行是否愿意购买养老保险,对现今养老保险政策的评价和期望来了解居民对养老保险政策的基本认识以及居民们对养老的打算与计划。与此同时,我们还向居民宣传养老保险政策的相关的制度。
(三)结果分析
1.养老的现状分析
这种养老保障格局将受到严峻挑战。
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实际上是以终身积累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目前农村家庭养老有以下特点:
(1)绝大多数老年人依托家庭养老;
(2)老年人绝大部分与子女居住一起,且三代同堂家庭居多;
(3)分而不离的家庭居多。
就现阶段中国农村养老的实践结果来看,家庭养老已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养老方式。它既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满足老年人安享天伦之乐的宿愿,又能缓解并不富裕的中国社会所要承担的养老社会压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农村人口流动幅度加大,子女不在老人身边的空巢家庭日渐增多,家庭养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家庭的规模趋向小型化、核心化,这使家庭养老的负担加重,再加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致使部分年轻人可能无力承担或不愿承担养老重任。总之,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功能呈现日渐削弱的趋势,这就要求社会化养老的普及和加强。
2.存在的问题
(1)村民对于养老保险概念相当模糊,甚至不清不楚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然而调查情况却不那么令人高兴,当我们向村民们提及“您是否有办理养老保险?”时,他们大都面带疑色,并不了解究竟何谓养老保险。有的以为农村医疗保险就是养老保险,有的以为是一般的商业保险,最后一位比较了解养老保险知识的人士才向我们透露,直到前几个月该地都还没有落实养老保险政策。这几个月开始,镇政府才先为年过六十的老人办理了养老保险证,而其中大多数的老人对前来为他们照登记照的事情也是糊里糊涂,并不知其然,只知道政府是要给他们钱。由此可见,当地居民对于养老保险的概念还相当模糊,甚至不清不楚。
入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还很多,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仅占全国乡镇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一。而现在农村的老人其文化水平也并不高,多数是小学都没有毕业,既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也无法阅读相关文献,电视上的新闻有时也是一知半解,没有专人的讲解,使得他们对农村养老保险的事知之甚少。大大的减少他们应有的福利。
所谓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村民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实行工程不信任
但当我们试图使村民了解何谓农村养老保险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则表示如果有养老保险,他们也不愿意购买。有的人是认为自己无法负担参保的资金,有的人却说要儿子养或者自己劳动养活自己,而更多是的对这个政策实行的不信任。村民担心自己交了钱到时候自己反而拿不到一分钱养老。
我们在查阅资料时还发现,关于此类问题,国家并没有具体的独立的法律规范,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只有1992年1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实行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国家没有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及时地对法律做出调整。立法的力度不够,也给许多人有空子可钻,致使我们对此推行的困难又增加了。而面对村民们的利益也得不到保证,保险并不保险。
(3)四十岁左右的村民对自己的养老并没有规划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对四十岁以下,比较年轻的村民的询问了他们有关养老的看法,但当提到对自己养老的看法时,他们基本都表示没有什么规划,或者直接说让子女养。反观城市地区,各种商业保险相当活跃。有些养老保险甚至专门针对十几岁的小孩子的。虽然小孩购买养老保险不能够算得上很明智,但起码在养老方面村民还没有很强的意识,对自己的未来也不能做到眼光长远。
3.原因分析
(1)资金来源不尽合理,未体现全社会责任
资金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民政部1992年印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明文规定,在保险基金的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这样的规定使国家和集体所体现的社会责任过小。我国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比例是世界最低的。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我国只有10%左右,而这10%的投入绝大部分给了城镇职工。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投入过低,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重要来源实际是依靠传统农村的集体补助和投入。但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使集体经济力量受到严重削弱,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财政能力和集体经济实力有限,已无力承担当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由集体经济负担的农村军烈属优待、“五保户”供养变为农民直接负担,而国家干部、城市居民、工人不负担,这样一来既不利于增加统筹金额,也不利于标准统一。此外,农民个人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集体补助也微乎其微,几乎完全由个人缴费。这样的社会保障不仅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而且也影响了农民参加养老、医疗等保障项目的积极性,加大了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难度。
(2)缺乏法制保障
得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境地。
(3)全社会老龄意识不太强,社会支持力度不够
有些地方和单位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老龄工作没有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措施不力,成效不大。基层老年人协会的普及率达不到要求。由于缺乏老龄意识,致使不少人有岐视老年人的现象。特别是有个别公汽上的乘务员和司机,由于受利益驱使,在路上见到老年人搭车,不愿意停靠让老年人乘坐并予以方便,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中卧床老人大量增多,无人护理、照料的问题越来越严峻。特别是对于丧偶、子女都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无人照顾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空巢老人突发疾病时抢救不及时,生命也时常受到威协。因此,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的情况下,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将直接影响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对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4)老年服务业滞后,农村老年人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相对较少
一是乡镇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数量少。目前崇阳县12个乡镇除了只能满足“五保户”需要的福利院外,面向其他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几乎没有,农村老年人能享受到的各种养老服务特别是生活照料服务几乎是空白。二是居家养老服务欠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全、服务组织欠缺、志愿者服务队伍不稳定,能够提供的服务项目很少,不能适应老年人的需求,面向农村老人的社会服务更是严重缺乏。
(5)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弊端
首先,农村养老保险统筹级别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县级统筹,这使得养老保险关系在省际甚至县际转移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这实际上也就是限制了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如农民工群体,长年在外使得他们不能在户口所在地参加养老保险。现有的这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忽视了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脱离了现实情况,这也是多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筹集方式是以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实行减免农业税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与从前相比变得薄弱,集体分担的那部分养老金很难兑现。而政府那部分养老资金的投入有限,对大部分农民起不到太大的现实意义。
(6)农民收入不稳定且增长缓慢导致养老资金短缺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政策,致使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低下。而农民的收入除用于生活消费和农业生产外,还要承担子女教育和人情往来的费用。因此农村家庭可支配收入不足,没有足够的经济剩余作为养老资金。
三、提出建议及对策
(一)及时宣传新政策,让农民切实感受新农保的惠民之处
在政策进行修改完善后加强必要宣传,让广大农民群众自觉认识自己的权力和义务,了解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积极主动参保,自觉自愿缴费。不定期进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和实时动态,提高觉悟水平。
其次,加大农村教育力度,增强农户接受新知识、理解新政策的能力。通过调查分析,家庭受教育程度越高,参加新农保的意愿越强烈。
(二)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养老支持力度
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和政府要真正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并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专业技能,以扩大农民就业面。途径二是强化土地保障功能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鼓励和引导农民适当增加土地种植面积。虽然目前农村土地功能有所弱化,农民来自土地的收入也有所减少,但土地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政府应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并在技术、资金上给与支持,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还要变革与更新土地的保障模式,积极摸索多种形式的土地资本化,将土地变为一种可以资本化的资源。同时,各地应尽快建立与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合理有偿的流转起来,使农民获得相应的收入。
(三)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差额补助的制度,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措施。因此,建立和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科学的方法确定保障线标准,使生活水平低于保障线的农村老人都能获得基本的物质需要。其次将农村养老保险法制化。经过一段时期、在一定地区试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政府应当及时将可行有效的保险制度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实践中逐步补充或完善,使农村养老保险走上法制化轨道。由于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需求、基本原则、经济发展水平、人们思想价值等方面存在差异。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应当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政策。
(四)完善相关经办机构设施,规范业务操作,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要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网络系统,所有信息实行公开透明化。对养老金的收缴和发放都及时录入信息系统,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确保每一位参保农民都有真实的参保信息。保障养老金能及时发放,养老金账户安全可靠。
经办人员要熟悉相关业务,提高操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程序。经办机构应在人口集中的地方设置下级经办点,便于高龄老人缴纳和领取保险金,真正把惠农政策做实到位。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篇六
【篇一】农村留守老人调研报告
爱暖夕阳,青春在志愿中飞扬。为培养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实践能力,践行暑期“三下乡”的志愿精神,7月7日,信阳师院物电学院成立多支调查小组,开展了以“关爱空巢老人,践行青年志愿精神”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首先,调查组在指导老师洪亮的带领下奔赴浉河区清塘乡董家河村进行实地调察,搜集空巢老人相关资料并拜访空巢老人。该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向队员们介绍了政府对老年人的扶助政策以及该村特有的空巢老人扶持政策,并将村里空巢老人的具体现状作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对村委会工作人员的访谈以及他们提供的相关资料,志愿者们获取了关于该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福利状况以及地方有关部门制定的一些解决对策等方面的相关信息。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对志愿者的实践活动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赞扬该院大学生的实践服务精神之余,他还就此次调查活动提出了一些指导性建议。
随后,调查组成员分两组实地走拜访了该村空巢老人,对老人的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健康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志愿者们还和老人们话起了家常,75岁的王大爷听力有些障碍,志愿者们十分耐心地与王大爷进行了交谈。志愿者左炎春告诉记者:“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同时,也希望我们可以为老人们的生活带来些许快乐。”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者们严格遵守学校三下乡纪律,坚持社会工作的博爱、尊重、助人自助的精神价值理念,把所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运用到调查实践中,展示了师院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受到了地方群众的热情接待和高度赞扬。据悉,在未来几天里,他们还将开展关爱老人的回访工作,再次返回董家河村,将大众的心意转达给“空巢老人”.
【篇二】农村留守老人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现在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显,为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我办近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高桥、拉片、红光、菇类村四个村进行了专题调查。
*乡辖四个村46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村住户1420户,总人口5430人,外出务工1560人,占总人口的28.72%,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566人,占总人口的10.42%。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122户,215人,占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37.98%。其中:高桥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248人,留守老年人74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29.83%;红光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18人,留守老年人57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48.30%;拉片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09人,留守老年人52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47.71%;菇类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91人,留守老年人32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35.16%。
1、在调查访问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留守老人生活特别简朴艰难,居住环境非常差,饮食非常简单。尤其是瑶族群众的留守老人,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部分老人因年纪大,翻犁田土,种菜、吃菜都困难,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屋顶瓦片支离破碎,逢雨天时外面下大雨、室内下小雨更是家常便饭,令人担心。
2、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如拉片村懂保的谢奶,女,71岁,老伴早逝,儿子、媳妇都出外打工,留下一个4岁的孙子在家,还有一个身患残疾的儿子须照顾,自己还种有两亩多的地,购买农肥就把上年收成的稻谷卖掉一部分用来买肥料,幸好有经销商送肥到组,帮忙把肥料送到家里,不然即使有钱也没办法把肥料拉回家中,插秧季节时还带着孙儿到田边,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3、担负起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从调查村看,红光村因村级已没有学校可供孩子就读(今年被撤并),孩子们只能走路到4公里外的学校去上学。从目前看,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自己的父母看护小孩,带子女上学。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带孙子力不从心,有的连自己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4、老人遭遇排斥。因老年人闲暇时无处可去,村里的小卖部又往往是人群集聚地,老年人因无购买能力,到其场所闲坐时亦不受店主欢迎。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即使当儿子的想孝顺也阻力重重。
随着我乡农村子女纷纷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目前除了少部分享受农村低保的户有得到扶助外,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由于无经济来源,三餐基本的油、盐、柴、米都无法保证,甚至半年都吃不上肉;吃的菜大多数是左邻右舍的乡亲送的;炊事用燃料有的是烧废旧木料,生活非常艰难。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如打米、打柴、挑水吃、到医院看病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都无人喂水喝,想哭旁边连一个听的人也没有。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如拉片村尧沙组妈正和,冬季该组没有水吃,她只能到3公里外的地方抬水吃。她自己还种有2亩左右的耕地,在上半年因种地疲劳过度,昏倒摔伤,好在被路过村民及时发现护送回家,得到有效治疗,等到儿子、媳妇赶回来时,人已经躺在床上好几天了。
3、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游戏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
4、精神缺少安慰。人老了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安慰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个人,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严重的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
要真正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短期内很难一步到位,应采取近、中、远期规划,循序渐进式推进。
1、成立农村帮工服务队。以村组为单位在村里成立农村帮工服务队,帮助留守老人耕种田地,确保农村承包的耕地不留荒,保证粮食不减产。具体做法:一是以村为单位成立帮工协会组织,村支部书记任组长、村长、副村长任副组长,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协会领导小组,以组为单位成立10至20人的帮工服务队;二是帮工服务队的服务费用开支,采取个人投入、政府补贴的方式,即外出务工子女出70%,乡补助20%,村里补助10%的办法解决。
2、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农村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调节好心态,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生活上,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勤学好问的习惯,不断学习新事物,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有许多,如:和邻居聊聊天,下下棋;参加村里的公益事业活动,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入计生协会会员,帮忙做育龄人群的计生工作,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
3、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敬老爱老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弘扬表彰,对歧视、排斥老人等行为给予曝光、鞭达。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在外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家中大事多征求父母意见,即使没有事也要经常与老人通通话,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给老人以精神抚慰。
4、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如打米、抬水、理发、环境卫生清理、房屋修缮等日常服务,可由民政或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牵头,尽可能在各乡村组都成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建立一支常年服务的队伍,以缓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难。
5、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对60周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门诊费应该给出优惠的报销标准,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医疗费用。
6、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制度,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首先是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其次是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个体老板捐资设立老年人基金,对需要帮助的老人给予扶持。
7、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引资、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如成立农村老年人休闲活动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等,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把义务服务的时间进行累积并建档,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服务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累积的服务时间。并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管等问题的解决。
留守老人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在外打工的子女也难以安心。要真正破解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农村有农村的优势,政府可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找出路,加大对农村的财力与科技投入,让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力留在农村,进行农业开发,使他们在农村有钱可赚,既不影响致富,也能照应老人。
【篇三】农村留守老人调研报告
农村空巢老人是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急剧扩大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和老人在迁移时间上的不同步,以及相当一部分老人对原居住地的留恋,养老载体和对象在时空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跨省流动越来越多离家时间越来越长,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对空巢老人的关注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空巢老人并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决此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过去都为社会创造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有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权利,如果一个社会的老年群体晚境凄凉,势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从诸多方面讲我团队对空巢老人的调研帮扶活动意义深远。
总之,在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农村留守老人作为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一个“脆弱群体”,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为这一群体做些帮助,为促进和谐老龄生活做贡献,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郚山镇黄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吾山镇隶属于山东潍坊安丘市,位于安丘市西南部,西与临朐交界,南与沂水接壤,面积113平方公里,该镇有10886户,人口3.7万,耕地面积5.6万亩。下辖店子村,亭子村,小洼村,卜家庄村,河西村,小吾山村,黄皿旺村,闭门山村等68个村委会。
郚山镇是典型的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偏僻乡镇,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黄皿旺村位于郚山镇的东北方向,距离郚山镇中心位置较近,附近村民平日可以在集市上做些小买卖,是典型的农村自足型发展方式。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停滞青壮劳动力流失显现存在上升趋势,留守家庭在全镇具有代表意义。
2.调查方法:
xx年6月,中新网公布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结果,结果显示了全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的态势。不同于部分学者将调查方向聚焦在城市老年保障体系的研究上,本调研团深入基层,亲身触及农村养老机制的方方面面。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问卷调查、查阅文献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而且也向镇医院的院长、镇政府秘书长、镇敬老院的院长做了相关的了解。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医疗及社保、留守老人生活负担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只有34.8%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大部分空巢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提个水,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例如,我们团队调查的一个张爷爷,早上下着蒙蒙细雨,他独自一人拄着拐杖提着折叠椅,走了近两个小时的路来镇上输水,而正常人只需半小时,老人的行路艰难却没有子女照料,让人心酸。在农村留守老人中,诸如此类的情况普遍存在,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通过我们对外来务工子女调研的结果显示84.6%的留守老人身体不佳,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我国针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财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老年人的经济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时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负担及抚养孙辈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社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社会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通过我们对城镇居民的调查,社会对留守老人的保障制度级政不够完善,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大约有60%城镇居民对农村留守老人不关注,因此必须增强社会尊老爱老的意识,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大众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帮助,给予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1.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有关农业作物的种植方法和作指导。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奠定经济基础。
2.增强子女支付养老费用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身体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建美好的生活。
由于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对于老人特别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老人进行照顾。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问题是很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根本的解决措施还是在经济、医疗等方面上,上面已详细阐述,以下介绍解决当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体措施。
1.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此外,村委会可以开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动员会,唤起人们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意识,从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2.还应加强孝道宣传。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挂念家庭,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地敬老爱老。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关注留守老人,共创和谐社会。
结束语:
老龄化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加剧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影响国家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该问题的一批专家学者在研究时采用惯用的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但由于部分人数据统计的出入较大,所以多数的研究称不上典型,结果也就没了意义。
在研究农村老人生活现状这一问题时,团队初步分析归纳了农村老年人的构成后发现其存在很大共性。考虑到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较差不利于验证。团队决意跳出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另辟研究蹊径,从以户为单位的典型案例研究入手,用实证的方法解构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空间。
团队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对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个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发现了老人们的几个问题:一,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时还要管护孙辈;三,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四,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决等几个问题。当然,各级党委,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具体的措施。而为了解决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电信问候,推进入户抚慰活动等。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切的体会到团队团结起来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体会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难。团队成员从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关爱留守老人,帮助老人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服务意识,并在深层挖掘出“留守老人”的问题。在与镇政府,村大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升了我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当然,对老人尽一些绵薄之力,也使我们更明了自己的能力有限,关注留守老人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到一纸策划案,从一纸策划案到一个暑期的调研考证,从调研考证到厚厚的一摞调查报告,整个团队一路走来,收获颇丰,感触最深的还是实践出真知。
为期一周的社会暑期实践活动圆满结束。经过团结合作、调查配合,我们对留守老人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有效的实现了了解社会、锻炼自我、增长才干、学以致用的实践目的,认真履行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为我们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此,我们由衷的感谢学校以及学院给予我们这么好的机会出去锻炼、体验生活。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篇七
____年是____大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 “武大梦”承载着一代代武大人的梦想。不仅体现在学术,更在武大学子继往开来的精神传承,传承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武大精神。
为了践行武大精神,为“武大梦”标记大学生的青春注脚。作为新时代的武大学子,更要求我们以青春的热烈姿态,奉献社会,回报社会。为此基础医学院12级临床五年二大班的同学们组建了“爱驻心巢”的暑期社会活动实践队,赴____黄陂的姚集村和蔡店乡,关注“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
“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留守儿童的父母远离家乡,用勤劳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却让留守儿童备受思亲的煎熬。他们不能像同龄伙伴那样欢绕在父母周围,遥远的亲情,留下太多的惆怅。缺少父母的关爱,在他们内心深处铸起了层厚厚的防护墙。“空巢老人”儿孙满堂,却孤守晚年;或许你习惯了在爷爷奶奶的膝下承欢,可那些孤寂的空巢老人面对的清冷生活,年迈体弱,却肩挑生活重担;疾病缠身,却硬扛硬撑。其实他们渴望爱的温暧,渴望亲情的呵护,孩子们的梦想可能就是看一场电影,得到一本好书甚至好吃的东西;而老人们的愿望可能是见一见亲人、有人多陪陪他们。他们的只是梦是那么纯粹、朴素!
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更要起到带头作用,为社会奉献一份爱心,传递一种正能量。就好像火炬传递一样,在每个人手中传递,同时也能汇聚所有人的热情,共同促进社会进步。
“爱驻心巢”实践队26名成员来自全国各地,有缘汇聚在____大学,都是临床医学五年制12级二大班的积极分子,并邀请团委副书记刘馨老师做团队指导。实践队具有各种才艺的的社团达人,文字图像,数据统计,交流沟通均具有一技之长。实践队将分别带着“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四种精神赴____市黄陂的姚集村和蔡店乡,以二人小组的形式走访当地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携手留守儿童,慰问空巢老人。对其生活进行调查和了解,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与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切身交流。帮助其解开心结,倾听他们的忧愁苦衷,传递正能量,以武大精神为指引化解他们的心理阴霾。同时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有助于呼吁社会各界人士改善这些社会问题。
在活动中,我们实践队队员会通力合作,营造一个温馨的巢,将温暖与正能量带给他们,将武大精神传递播撒在他们的心里、为他们编织出心中的灿烂的“中国梦”。
同一片天空下,让我们将爱驻心巢,将怀洒满人间!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篇八
留守人员中的老人就称为留守老人。本文将介绍2017留守老人调查报告。2017留守老人调查报告(1)近几年来,*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现在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显,为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我办近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高桥、拉片、红光、菇类村四个村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调查村基本情况与现状
*乡辖四个村46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村住户1420户,总人口5430人,外出务工1560人,占总人口的,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566人,占总人口的。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122户,215人,占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其中:高桥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248人,留守老年人74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红光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18人,留守老年人57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拉片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09人,留守老年人52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菇类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91人,留守老年人32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
1、在调查访问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留守老人生活特别简朴艰难,居住环境非常差,饮食非常简单。尤其是瑶族群众的留守老人,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部分老人因年纪大,翻犁田土,种菜、吃菜都困难,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屋顶瓦片支离破碎,逢雨天时外面下大雨、室内下小雨更是家常便饭,令人担心。
2、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如拉片村懂保的谢奶,女,71岁,老伴早逝,儿子、媳妇都出外打工,留下一个4岁的孙子在家,还有一个身患残疾的儿子须照顾,自己还种有两亩多的地,购买农肥就把上年收成的稻谷卖掉一部分用来买肥料,幸好有经销商送肥到组,帮忙把肥料送到家里,不然即使有钱也没办法把肥料拉回家中,插秧季节时还带着孙儿到田边,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3、担负起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从调查村看,红光村因村级已没有学校可供孩子就读(今年被撤并),孩子们只能走路到4公里外的学校去上学。从目前看,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自己的父母看护小孩,带子女上学。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带孙子力不从心,有的连自己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4、老人遭遇排斥。因老年人闲暇时无处可去,村里的小卖部又往往是人群集聚地,老年人因无购买能力,到其场所闲坐时亦不受店主欢迎。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即使当儿子的想孝顺也阻力重重。
二、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随着我乡农村子女纷纷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目前除了少部分享受农村低保的户有得到扶助外,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由于无经济来源,三餐基本的油、盐、柴、米都无法保证,甚至半年都吃不上肉;吃的菜大多数是左邻右舍的乡亲送的;炊事用燃料有的是烧废旧木料,生活非常艰难。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如打米、打柴、挑水吃、到医院看病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都无人喂水喝,想哭旁边连一个听的人也没有。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如拉片村尧沙组妈正和,冬季该组没有水吃,她只能到3公里外的地方抬水吃。她自己还种有2亩左右的耕地,在上半年因种地疲劳过度,昏倒摔伤,好在被路过村民及时发现护送回家,得到有效治疗,等到儿子、媳妇赶回来时,人已经躺在床上好几天了。
要真正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短期内很难一步到位,应采取近、中、远期规划,循序渐进式推进。1、成立农村帮工服务队。以村组为单位在村里成立农村帮工服务队,帮助留守老人耕种田地,确保农村承包的耕地不留荒,保证粮食不减产。具体做法:一是以村为单位成立帮工协会组织,村支部书记任组长、村长、副村长任副组长,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协会领导小组,以组为单位成立10至20人的帮工服务队;二是帮工服务队的服务费用开支,采取个人投入、政府补贴的方式,即外出务工子女出70%,乡补助20%,村里补助10%的办法解决。
2、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农村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调节好心态,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生活上,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勤学好问的习惯,不断学习新事物,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有许多,如:和邻居聊聊天,下下棋;参加村里的公益事业活动,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入计生协会会员,帮忙做育龄人群的计生工作,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
3、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敬老爱老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弘扬表彰,对歧视、排斥老人等行为给予曝光、鞭达。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在外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家中大事多征求父母意见,即使没有事也要经常与老人通通话,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给老人以精神抚慰。
4、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如打米、抬水、理发、环境卫生清理、房屋修缮等日常服务,可由民政或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牵头,尽可能在各乡村组都成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建立一支常年服务的队伍,以缓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难。5、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对60周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门诊费应该给出优惠的报销标准,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医疗费用。
6、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制度,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首先是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其次是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个体老板捐资设立老年人基金,对需要帮助的老人给予扶持。
7、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如成立农村老年人休闲活动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等,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把义务服务的时间进行累积并建档,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服务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累积的服务时间。并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管等问题的解决。
留守老人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在外打工的子女也难以安心。要真正破解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农村有农村的优势,政府可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找出路,加大对农村的财力与科技投入,让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力留在农村,进行农业开发,使他们在农村有钱可赚,既不影响致富,也能照应老人。
2017留守老人调查报告(2)一、农村留守老人调查背景
目前,我国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民工潮。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对农民工留守家属们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留守老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都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一些报道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有留守老人因过度劳累而瘫痪等问题,而且回家后我看到村里的老人们生活得真的很辛苦。
二、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一)经济状况依然较差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一般老人和儿子一起生活时开支主要由儿子负担,但是子女外出后,他们就得自己担负起生活重任。少数子女每月会给予一定的赡养费,但大部分还是得靠他们自己。因为是在偏远的农村,交通很不方便且经济情况不允许,所以他们所吃的菜和米都是自己种的,使用柴火而不是煤气或沼气。由于收入较低,老人们的生能很拮据,一般农村家庭虽说有多个儿子,但是每个儿子收入都不高,勉勉强强维持生活,尤其是生活不能自食其力的。
(二)老人们成了家里的劳动力,下地干活,劳动强度加大
子女在家时总是会帮忙干一些农活,但外出后,老人们就得自己干,在农村约83%的老人每天平均有5个小时都在忙着干农活,像是种菜,锄草,翻地,收割等等。一般每户都会养一些牲畜,因为他们还要靠这些来获取收入,增添家用,这是大部分留守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而饲养这些也给老人们增加了劳动负担。此外,由于妇女外出参工率的增加,而能进城随父母在城市接受教育的农村儿童据估计在只有5%左右,老人们再度增加了照顾孙子孙女的家务责任。
(三)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在调查中显示出两种安全问题,一是被欺骗,二用火用电安全。由于老人们的文化水平和鉴别能力的限制,而且现在伪造假币技术的提升,老人们很难区分真假,有一位老人就表示他曾收到一张100远的xxx,当时他根本不知道,直到使用时别人跟他说才发现。老人们大部分都是使用柴火的,烧完后他们没有把碳火用灰覆盖掉,导致事故发生。因此,老人的安全问题还是值得注意的。
(五)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
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更是子女义不容辞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老来之时,每一位老人也都希望自己的晚年能够开心地度过。大多数子女都是能尽自己的本分去赡养老人的,但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原因在于子女经济实力本来就不怎么样,支付不起对老人的赡养钱,有的虽然也在外打工,但却搞不到钱,几千元收入自身难保,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家庭本身开销也大。当老人有好几个子女时,由于各家经济实力不平衡更容易产生纠纷,导致老人的赡养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还有一些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两方便会产生争执。更糟糕的是有的老人甚至一年到头都得不到儿子一丁点的赡养费,媳妇更是认为他自己还有能力去干活,不需要给。这样的情况着实令人心寒。农村社会养老体制的不健全也给老人的养老问题增加了难度。
(六)老人的心理、情绪问题
由于子女常年在外,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来,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在农村约64%的老人还是有老伴的,另外的却是一位孤单一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孤独。子女外出虽是为了提高生活条件,但也因此让老人们感到孤独、无助。
三、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
老人的劳动强度主要体现在农忙时节,因此在农忙时村委可组织一部分离家不远的子女们回来帮忙,或是让留守老人的子女们出一些钱雇人帮忙。妇女也外出打工的尽量劝其将子女带到外地上学,不要将这个重担留给留守的父母们。
(三)加快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建设,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看病难、无钱治病的问题
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明白电、放心电。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存在要及时消除。
(五)要解决老人养老问题,有效保证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养育你的父母,特别是逢年过节时,试着想想父母期盼的目光,不要让老人们独自过年,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多组织娱乐活动,比如组织戏班子唱戏,集中看电影等,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定期对老人们的心理情绪作一个了解。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留守老人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心酸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着想,让他们衣食无忧,有病得到及时治疗,临终得到关怀,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篇九
大部分的农民工一年的收入也并不乐观,再加上物价的上涨,在城市里任何东西都必须是花钱才能得到,所以他们的生活也并不是很好,而在农村至少自己也还可以种些菜。他们外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无法赚取收入。因此,只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他们提供生财、致富之道,定能吸引大部分人回来发展,在这方面村干部要做好带头工作,积极带领村民探索,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政府也应给予大力支持,在技术、经济上给予支援。这样,不仅能提高村民收入,还能是老人们不再感到寂寞,也使老人能跟子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减轻老人的劳动强度,使他们安安乐乐地度过晚年。
(二)村委与子女共同努力,降低老人劳动强度
老人的劳动强度主要体现在农忙时节,因此在农忙时村委可组织一部分离家不远的子女们回来帮忙,或是让留守老人的子女们出一些钱雇人帮忙。妇女也外出打工的尽量劝其将子女带到外地上学,不要将这个重担留给留守的父母们。
(三)加快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建设,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看病难、无钱治病的问题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相对落后,老年人看病难,就连吃药、打针和患病护理都有困难。在农村要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搞好疾病预防工作。要在老年人中加大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大力开展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教育,告别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愚昧迷信的行为作斗争,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做好老年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常见病、老年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在农村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增强老年人体质,搞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四) 要普及用火、用电安全知识
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明白电、放心电。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存在要及时消除。
(五) 要解决老人养老问题,有效保证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一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倡农村青年为自己和老人办理养老保险,使农村老人减轻对子女的物质依赖程度,村委或是乡政府还可以给以适当生活补助。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典型,让村民真正树立起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要办好敬老院,让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让他们不再担心生活无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让老年人欢欢乐乐安度晚年。四是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子女们的思想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真正明白关心老人,尊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牢抓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使人们自觉地做到尊老敬老爱老。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等丑恶行经。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调解,必要时还应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在调查中也发现少数老人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也没能做到尊重子女,对此,老人也应该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以礼待人,和谐的家庭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
(六)常回家看看,多组织娱乐活动
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养育你的父母,特别是逢年过节时,试着想想父母期盼的目光,不要让老人们独自过年,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多组织娱乐活动,比如组织戏班子唱戏,集中看电影等,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定期对老人们的心理情绪作一个了解。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留守老人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心酸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着想,让他们衣食无忧,有病得到及时治疗,临终得到关怀,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篇十
随着中国现代化程度的快速推进和城镇化加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现象也呈日益加剧状态。根据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有亿万人,是总人口数量的,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有亿,约占总人口的,这就是所谓的“银色浪潮”现象,而伴随着这种现象的则是本报告所讨论的“空巢现象”。所谓“空巢现象”是文学上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喻子女在成长或成年后像鸟儿一样离开家庭,仅留下老年成员居家生活。城市老龄人口“空巢化”形势正呈大大加深的趋势,因此关注空巢现象,关爱空巢老人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空巢现象也由此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丧子女或虽有子女但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身边没人照顾的 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或者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二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三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城市空巢老人则是指生活在城市区域范围内的无子女,丧子女或虽有子女但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身边没人照顾的 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城市空巢老人的产生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来自人口内部结构的因素,也有来自个人主观观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对城市空巢老人的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物质经济基础
“家庭养老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以家庭代际关系为基础。伴随着工业化的到来,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长,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逐渐被打破,家庭养老的功能被大大削弱。” 由于教育、医疗、住房等诸方面的支出,导致人们的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平时家庭收入大多用于抚养下一代,等到中年又要为孩子的成家而大量投入,老年时期则没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来实现自助养老。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新的一代越来越重视物质追求,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导致自己入不敷出,使得新的反哺代际关系难以形成。物质经济方面的原因主要存在两方面:其一是部分城市家庭收入水平增高,居住条件的改善,使得子女纷纷离巢自居。其二是很多城市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比较单一,收入较少,满足自己的生活都已经很是困难,子女不得不出外打工用来维持生活和赡养老人,原来他们在城市生活却只能住在一起,他们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另购住房,子女出外打工以后在新的城市生活,从而导致他们隔城生活,长时间的分离。这些经济和物质原因,从根本上导致了核心家庭的强化,客观上造成了家庭空巢化的发展趋势,物质经济原因是城市空巢老人产生的根本原因。
2.年轻人外出就业或求学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传统封建社会中的子承父业、守家待业已经不能再满足当前年轻一代的就业需求。社会的发展使很多人不在害怕远行,人们的生活也从单一地域向多区域发展延伸。背井离乡的求学或就业不再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它同时也包含了年轻对实现梦想的渴望,包含了老人对儿女有更好发展的期盼。同时传统家庭的教育功能逐渐弱化,很多原来由家庭承担的责任改由学校代为承担,很多年青一代很早就开始在学校寄宿,家庭的空巢阶段就这样被提前了。
3.代际观念的冲突
随着西学东渐、中国某些传统观念的瓦解,使得年轻一代的观念日益与老年人拉大差距,致使青老之间得隔阂与矛盾日益加深。他们不再仅仅依靠家庭来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他们特立独行追求自我,即使有的仍与父母长辈同居,但他们对自己的关注要远远大于对父母,随着他们经济的独立,他们会更加专注于自己梦想的实现。有些老年人在心里是想和儿女住在一起的,但由于双方价值理念、生活习惯均存在差异,很容易产生代际矛盾,为了避免矛盾激化,这些老年人只能无奈选择独居:有的老年人故土难离对自己居住得社区有了依赖,从心理上并不愿意离开常年生活的区域;有的老年人选择独居是因为心疼自己的儿女生活不易,不愿意加重子女的负担;有些城市空巢老人多年为家庭、子女奔波,在子女离开后,渴望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代际观念的差异也是城市空巢老人的重要的成因之一。
4.传统养老观念的瓦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文化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而“百善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为内核的孝道文化为传统的养老形式奠定了一定基础。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xxx掀起了文化意识大解放的浪潮,使东西方文化重新交织在一起,人们对社会形态的认识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加快了社会的前进步伐,改变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大大增强了社会对物质的期望,大批的年轻人为了事业、为了成功不惜抛弃传统家庭的牵绊,纷纷踏上追梦的旅程当年轻人全力追求事业,奋力迈向成功的时候,家中老人在年轻一代心中的地位也被大大降低了,对老人关心与关怀的缺失,也导致了空巢老人问题的大量产生。
5.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和法律保障不足是法律政策原因
我国多年来持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城市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子女,这使得我国的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家庭空巢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在家庭中的年青一代不断减少,年轻子女长大后纷纷脱离家庭独自生活,直接导致了空巢家庭和城市空巢老人的增多。同时,国家政策的推行和法律制度的保障力不足则是城市空巢老人产生的法律政策原因。以家庭传统代际关系为代表的传统力量是受传统家庭秩序的影响而建立起来的,这种传统的观念以固守的方式和国家法律体系发生这你攻我守的角力,导致法律的强制性很难发挥他的正确功能,反而使老人在行使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失去了亲情的慰藉。
1.物质生活困难
根据城市空巢老人物质方面的成因可知,有一部分城市空巢老人由于子女外出打工以及自身经济收入单一,所以这部分城市空巢老人的物质方面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空巢老人中有 1/4 以上是单身老人,其中有一定数量的老人是经济困难者,属于生理性社会弱者和社会性社会弱者。随着独生子女家庭迅速增长,社会将面临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抚养一位子女的艰巨情况。如何向老人提供更具保障性、更具品质行的生活照料,对于他们的子女来说,这将是一个非常艰巨的生活负担。因此,对于子女外出打工的这部分城市空巢老人来说,物质生活方面是属于困难群体的。
2.缺乏必要的生活照料
由城市空巢老人的定义可知,城市空巢老人是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而随着老人的年龄逐年增长,身体机能越来越弱,因此老人的生活需要一些必要的生活照料。当老人身体依旧健康时,生活方面尚能自理;一旦生病,以及子女不在身边时,就会有产生诸多不便,如若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空巢老人的生命就会受到严重威胁。随着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家人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自身脆弱性越来越强。如果老年人身边缺少照料人和监护人,他们与家人及社会之间的信息发生了断层,将导致老年安全带出现松弛甚至断裂。近年来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病死在家中的事件多次发生,正是缺乏生活照料的体现。
3.缺乏精神慰藉
据调查发现,城市空巢老人经常会出现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等精神状态。老年人的性格及精神生活质量与老年人健康有很大的关系,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则是一种更巨大的伤害。空巢老人无法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与邻居和朋友的交往能力减弱,部分老人不能启发自己的兴趣爱好,容易产生孤独感。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这样老人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经常独处、很少与人交流的老人往往更容易产生悲观情绪,从而导致他们的生活品质降低了一定程度。
如何切实解决城市空巢老人所面临的诸多方面的问题,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幸福,是应对“银色浪潮”和“空巢现象”挑战的艰巨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说,解决城市空巢老人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长期协调和配合。
1.加快推进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健全社会养老体系。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而有效分散风险的制度。目前,城市空巢老人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家庭赡养,而子女的外出务工并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援助,这就意味着留守的城市空巢老人如果依旧保持单纯依赖家庭养老模式则有着较大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社会养老保险推进的过程中,尽管目前还有不少困难,同时在实际运行中也遇到了许多挑战,但只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城市空巢老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以不断调整和完善,城市空巢老人就会逐渐从中受益。
2.加强各大社区引导作用,发挥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作用。积极发挥社区的作用,使得邻里交往频繁,社区人际关系亲密,从而形成较强凝聚力的社区。社区成员能较好地被动员起来实行养老互助,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可以在城市空巢老人问题的解决上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例如,为不能出门的老人提供钟点工、保洁、送饭、洗澡等日常生活照顾和生活护理方面的服务;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维护身心健康,摆脱空巢综合症的阴影;可以采取大众传媒手段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或举办娱乐活动等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帮助他们建立健康行为。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来积极发挥各大社区的作用,从而使社区为城市空巢老人问题的解决贡献一定的力量。
3.通过“两微一端”加大宣传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家庭是我国的解决老龄化和城市空巢老人问题的基石性载体,今后在中国社会仍占主要地位。各级政府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人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当然,我们强调家庭养老,其主体内涵是子女尽到赡养的义务,而在养老形式上正日趋多元化,不能简单地将“居家养老”看作是家庭养老,或将“敬老院养老”看作是社会养老,因为两者只是养老地点的形式问题,而并没有说明养老的支持来源。在子女格尽赡养义务的前提下,“分而不离”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家庭养老模式,但要教育分住的子女“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做点家务,沟通情感,照料生活。此外,要在各中、小学中开展孝敬主题教育活动,从小培养孝敬父母以及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4.提高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充他们的社交领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许多老人没有自己的爱好,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这只能增加自己的寂寞和孤独感,这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没有任何好处,所以晚年培养自己的爱好、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很重要。城市空巢老人闲暇的时间较多,可以鼓励他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活动,增设适合老人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还可以大力组织青年人群体和低龄老人群体为高龄老人群体服务以实现互动,这对于保持不同年龄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愉快有着积极作用。
5.政府加大财政投人,制定扶持规划。一是财政要加大对老龄工作经费的投入,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努力为老人安享晚年生活创造条件。二是加大对城市社区财政支持力度,切实改善工作条件,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大力提高服务质量。三是要进一步提高城市社区干部、工作人员待遇,确保各项工作有人做、愿意做,提高工作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城市空巢老人问题是一个涉及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共同的努力。面对迅速发展的老龄化趋势,仅依靠家庭养老也是不够的,还应该在积极推广家庭赡养老人的基础上,适当发展福利设施,建立老人活动设施,来满足老人的不同需求。此外,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城市空巢老人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照顾和关爱。
6.建立各类社区民间组织,为城市空巢老人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对城市空巢老人来说,物质生活的困难是一个方面,而精神空虚和孤独感的问题也是值得重视的另一个方面。所以,一方面,要发挥老人协会作用,利用这一平台,组织老人开展邻里互助、互相结对等活动,让一些谈得来、相互信任的老人结成互帮伙伴,彼此交流,增进感情,减少精神空虚和孤独感;同时更应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发动青年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联谊帮扶,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利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可以建立老年聊天茶吧、老年真情关爱热线、老人健康教育基地,对一些社区还未建立老年秧歌队、老年健身公园的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尽快建立起来,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城市空巢老人大多数都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奋斗历史,他们见证了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的发展繁荣,同时,他们也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一切,所以,我们不能忘了那些城市空巢老人,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金融战略合作协议书(优秀14篇)
- 最新上课迟到的检讨书(精选9篇)
- 最新学生会辞职书(优秀12篇)
- 2023年岁月初见的意思 岁月如歌初一周记(汇总14篇)
- 最新关爱老人标语八字(汇总10篇)
- 2023年教师评语高中 高中教师评语(实用9篇)
- 致敬最美劳动者手抄报 致敬最美劳动者的演讲稿(精选17篇)
- 最新教师评语高中 高中教师评语(优质13篇)
- 2023年校园志愿者活动策划书格式(优秀13篇)
- 2023年函授毕业的自我鉴定大专 函授毕业自我鉴定(优质12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