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教案示例(大全8篇)

  • 上传日期:2023-11-03 12:01:12 |
  • FS文字使者 |
  • 12页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始得西山宴游记篇一

教学设想: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所写的著名的“永州八记”的首篇,它被誉为“游记之祖”,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章极写西山之“怪特”,登西山壮观天地,把自然与个体情感完全融为一体,西山的景物特征与作者志趣相互映照,浑然天成。

该文被编排在苏教版必修一最后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二板块“感悟自然”的第二篇。它的前面有本板块的《赤壁赋》和第一板块“谛听天籁”的两篇散文:郁达夫的《江南的冬天》和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它的后面为第三板块“湖山沉思”的两篇美国作家的散文:梭罗的《神的一滴》和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象山那样思考》。本专题的“写作指导”为“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写作实践”是以“大自然的智慧”为题写一篇文章。专题学习方式为“文本研习”。

根据此文的特点和苏教版教材编者的意图,笔者以为,此课的核心教学资料就应是帮忙学生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领会西山之怪特美与作者遭遇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及二者是如何相互映照的,继续引导学生像山那样思考、感悟自然。

教学目标:

2、疏通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第一段不直接写西山的妙处;

3、领会西山之怪特美与作者遭遇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及二者是如何相互映照的,感悟“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教学重点:

即目标3。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景物和作者情感的关系。

课前准备:

学生上网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和被贬永州的状况。老师做好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于当年还是穷乡僻壤的黄州,“驾一叶之扁舟”夜游赤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感悟到“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最后从被贬谪的苦难中解脱出来。

二、听师范读,整体感知

听老师范读,把握下列字词的正确读音,思考首段写了什么是否写西山的山水若不是,文章哪些文字是写西山的山水(ppt)

明确:首段主要是写作者游览永州的其它山水,第二段才写游览西山。

三、研读首段,理解作者游它山之情

这个问题是有必须难度的,我们能够先放一放。我们能够先看看第一段到底写了些什么

(一)游“是州之山水”前之情绪

1、你怎样理解“恒惴栗”能够改成“常惴惴”吗

明确:“恒”,是“经常、常常”的意思,但“恒”与“常常”又有所不同,“恒”,还有“永久的、连续不断的”意思,而“常常”则是有间隔的。“惴惴”,只是证明不安的样貌,但“惴栗”一个“栗”字将“惴”的情状“战栗”显现出来了。

2、怎样理解“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能够将“漫漫”改为“慢慢”吗

明确:施施而行,是慢慢地行走的意思。施施,慢步缓行的样貌。漫漫而游,是无拘无束地游,漫无目的地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漫漫,漫无目的不受拘束的样貌,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状态,若改“漫漫”为“慢慢”,一则少了漫无目的的意思,二则与“施施”语义重复。

3、补充写作背景(ppt):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贞元九年(793),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士,十四年(25岁)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用心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32岁)和刘禹锡以及其他革新派人士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太守的属官)。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之后在一位僧人的帮忙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4、由此可见作者游“是州之山水”之前是什么情绪第一句和第二句在语义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从“恒惴栗”能够看出,身为“j人”的作者被贬谪到永州后是持续处在“心惊胆颤、忧惧不安”的状态中。从“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看,作者为了缓解这种压抑的情绪,往往故作简单,悠哉游哉漫无目的地游山玩水。

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因果关系,正是因为内心苦闷,所以想借助游山玩水来排解心中的忧愁。

(二)游“是州之山水”后之情绪

1、请一生读作者游永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即“日与其徒上高山——觉而起,起而归”,其他同学思考哪些词写“游”,哪些词体现了“异”。

明确:写“游”的词有“上”、“入”、“穷”、“无远不到”等;体现出“异”的词主要有“高”、“深”、“回”、“幽”、“怪”等。

2、作者游永州之“山水有异态者”,情绪如何其苦闷的情绪排除了吗从哪里能够看出指导学生重点研习“倾壶而醉”、“梦”、“归”等关键词和顶真的修辞等。

明确:

(1)从“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看,作者游山玩水节奏十分快,似乎是走马观花。为什么这么快可见那里的山水虽“异态”,但并不能吸引作者,并不能给作者“解愁”,所以还是“恒惴栗”。

(2)从“到则皮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看,“倾壶”存心把自己灌醉,似乎很潇洒,但恰恰从这表面的潇洒里反应出作者在借酒麻醉自己,可见作者并没能在“是州山水之异态者”中解脱出来。

(3)从“意有所及,梦亦同趣”看,作者在酒醉后的梦中同样还是没能“解脱”,因为那里的“意”,肯定不会只有“完美的梦想”,恐怕白天还有更多的现实烦恼,既然“同趣”,则连“梦”中都不得安宁。

(4)从“觉而起,起而归”以及其他一系列顶真句看,作者对此“山水之异态者”没有半点留恋,可见此山水未能给作者“解愁”。

(三)小结:作者游山玩水,其目的是为了“解愁”,而作者游这些山却并不怎样观赏风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梦一场,梦醒时分也不怎样留恋,而是起而归,打道回府。可见,“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不能给作者“解愁”。所以作者在文章末尾感叹“吾向之未始游”,彻底否定了文章首段提到的“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四、研读次段,领悟作者游西山之情

明确:作者游西山看到:

(1)“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这是作者上西山山顶后的第一感觉,可见西山十分高峻。(板书:高峻)

(2)“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这是作者在西山山顶细观四周所见,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板书:视野开阔)

(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这是作者将视线远移,看到山与天接,浑然一体,境界宏大。(板书:境界宏大)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由此看到西山之“博大”。(板书:博大)

“是山之特立,不与培v为类”,这是西山最大特征,用一个字概括为“特”(不是“怪”)字。(板书:不与培v为类,特立)

相机补充解释字词。

2、游西山后是什么情绪你从哪里能够看出与游永州其它山水情绪一样吗引导学生重点研习“引觞满酌”、“犹不欲归”、“心疑形释,与万化冥合”等词句。

明确:作者游西山后的情绪是“心疑形释,与万化冥合”,即真正从“恒惴栗”中解脱出来了。因为西山让他感受到了“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我们从“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能够看出,这与作者游其它山“觉而起,起而归”恰相反,作者游西山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为目睹西山之高峻怪特而自慰。游他山是“倾壶而醉”,是存心灌醉自己,而此时酒还是那个酒,却是“引觞满酌”,一“倾”一“引”,一“壶”一“觞”,虽然都是一醉,但醉的境界大不相同。前者醉而睡,醒而归;而此,虽醉而流连忘返,“犹不欲归”,更证明此刻沉醉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可见西山使作者得到了真正的“解脱”。(板书:心疑形释)

3、为什么西山能给作者“解脱”而其它山水却不能学习小组合作研讨。

明确:因为西山的风景独绝,却人迹罕至,养在深闺人未识以及西山的怪特、高峻、视野开阔、不与培v为类等特点,刚好与作者革新失败后被贬谪不被重用而仍然“胸怀宽阔,志高不俗,卓而不群”和“即使深受打击,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精神完全契合,此时他仿佛觉得脚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齐,物我合一。而其它山水虽“异”但都不与作者之人格相关联。一言以蔽之:西山使作者看到了自己,“西山不再是山”。所以,西山使作者得到了真正的快乐,西山使作者得到了真正的“解脱”。(板书:人迹罕至,胸怀宽阔、志高不俗、卓而不群,深受打击、不甘沉沦)

4、为什么要写“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等资料

明确:一则,由于这是游记,用简明的文字交代上西山的路线;二则写出了西山之不为人知,作者得到西山颇为不易;三则告诉我们,西山被埋没之深,作者是首次发现,且与作者怀大才却被贬谪于永州有必须的相似性。

5、西山不是山,西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西山是他朋友,是他知音,只有西山能读懂他;西山是桃花源,在那里,他能够心净神清;是伊甸园,他能够哺育崭新的自己;西山就是西天,他能够新生……西山是源泉,力量与精神上的源泉。

6、自由读全文,思考:从众山到西山,你看到柳宗元的变化了吗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1)作者到它山时是“披草而坐”,而到西山时是“箕踞而遨”。“披草”是分开草,这种坐只是说作者到山上坐得比较随意;而“箕踞”,意为“形同簸箕状坐”,这是古人不讲礼貌或适意自得无拘无束的一种坐姿,更强调了一种不拘礼节的无拘无束,“遨”则与《兰亭集序》之“游目骋怀”相类,均突出了西山使作者到达了忘我之境带来的精神享受,且与后文“与万化冥合”相照应。

(2)作者登上永州其它山水时饮酒,登上西山时也饮酒。但前者是“倾壶”,一个“倾”字一个“壶”字,暗示这是作者有意把自己灌醉,以便忘记现实中的忧愁;而上西山后是“引觞满酌”,一个“引”字一个“觞”字,暗示这是作者此时的陶醉,是忘我,是享受。

(3)上它山醉后梦,梦醒后即归,毫无留恋;上西山醉后“致无所见而犹不欲归”,留恋忘返。

小结:这是一种灵魂的进化与自救。从一个苦苦挣扎在痛苦边缘上的灵魂,从一个不知路在何方的灵魂,从一个似乎被生活折磨到近乎只有肉体的灵魂,找到了他的家,找到了他的根,也找到了他的路,找到了力量与精神。而这一切因为西山,因为这一怪异、特立的西山。

明确:写游它山主要为后文写游西山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一则突出作者得到西山之不易,二则突出西山之“特立,不与培v为类”的特点以及它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享受。

总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写它山也好,写西山也罢,都是为了抒写作者应对逆境仍然特立独行的思想,表达了“不与培v为类”的志向和决心,所以文章重点突出的是西山的“特立”二字。

如果说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的苏东坡,那么游西山后的柳宗元也就应是释怀的柳宗元。西山之游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此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山水,远不只是观赏或排遣的对象,更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此种境界,使得柳文除了慨叹不遇,还有体悟山水的幽怀。精神的契合,使得人认识了山的精神,山也引发了人的胸襟,从而到达一种超越与解脱的境界:“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在那里,山与人、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到达了统一,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超出于众人的地方。

课外作业:熟读全文,阅读柳宗元《永州八记》其它篇目。

始得西山宴游记篇二

(一)知识教学点

1.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1.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

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学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

1课时。

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其不同。

3.与以前学过的古文比较,体会寓情山水的写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明确目标

1.作者介绍。

2.划分文章层次。

3.文白对译,并能分析重点句所含感情。

(二)整体把握

作者在顺宗永贞元年(公元八o五年)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僻远而多山水胜,作者寄情山水,形诸笔墨,“永州八记”特为著称。本篇为“八记”三首,领起其余诸篇。篇中从“始得”二字着意,写西山的怪特和始游的心情,真切深至。在叙事写字中,也有作者性格的显现和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的流露。

(三)教学过程

1.给文中生字注音,再朗读。在流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纸片等物遮住课下的注释,根据原有的知识,联系上下文,运用“因文生义”的方法,逐段理解课文大意,难以疏通的词句,再看注解或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解决,完成书后练习三。

2.理解文章大意后,再体会文中叙述、描写、抒情语句的不同特点,完成书后练习二。

3.解决词、句文章整体大意,再分析作者,寄情山水之“情”和所绘的“山”“水”之景,以及如何写景的。

作者谪居永州,心怀惴傈,常年闲暇寻山访水写起,引出西山,点明游山水是为了寄情怀,不单是游赏。

第一节先写未得西山之前的游览。

他写西山之景,不是从描写西山本身的高峻奇特着笔,而是写登上山向下鸟瞰和向远眺望,通过所看到的尺寸千里的景物和与天地自然的契合神会从侧面烘托西山高峻,渺远“怪特”;他抒宴游之情,也不是在借宴游以消愁方面大肆铺陈描写,而是极写登高望远心旷神怡,乃至物我浑一之乐,从而使人以反面以见他平素“居是州,恒惴傈”之重忧。

第二节写西山的宴游之乐。

文章开始作者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文末则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前后照应,不仅突出了西山的不凡,说明作者在永州的真正游览活动是以游西山开始的,而且为领起,后面几篇游记做了铺垫。

(四)总结、扩展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凝练的文笔,精粹的语言,描写出西山之“怪特”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融人了景物之中。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

(五)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2.摘抄写景的名句。

3.完成书后练习四,并背诵课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篇三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2.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二、课文落实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

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宴游,宴饮游乐。

余自为像人:僇(lu),获罪的`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

的意思。

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

恒惴栗:恒,常。惴栗,恐惧。忧惧的样子。

其隙也:隙,空闲。

则施施而行:施施(yi4),缓慢行走的样子。

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徒,指同伴、佣人等。

穷回溪:穷,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溪。

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特的石头。

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

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用手拨开。

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

趣,通“趋”,往。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翻译。

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

缘染溪:缘,沿着。

斫榛莽:斫(zhuo),砍。榛(zhe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

焚茅筏:焚,烧。茅筏(fa),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

箕踞而邀:箕踞(jiju4),席地而坐,随便伸开两腿,像个簸箕。遨,游

赏。

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蚜然洼然:蚜(xia1)然,(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洼然,(低的

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

若垤若穴:垤(die2),蚁垤,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外的小土堆。穴,洞。

尺寸千里: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形容登高望远。

攒蹙累积:攒(cuan2),聚集。蹙(cu4),收缩。累积,重叠积压。

莫得遁隐:遁隐,隐蔽、隐藏。

萦青缭白: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萦,缭都是缠绕

的意思。

外与天际:与,接、合。天际,天边。

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

立,高出一般的存在。

不与培塿为类:培楼(pou3lou3):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

丘。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ao)气,弥漫

于天地之间的大气。涯,边际,极限。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

天地、自然。

引觞满酌:引觞(shang),拿起酒杯。引,拿。

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

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

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

故为之文以志:以,来。志,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篇四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4

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理解文意。

2、了解作者,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读诵与理解相结合。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绪和感情。

教学难点:两段文字之间内在的联系及西山对作者心理上所产生的巨大冲击。

教学用具: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性学习与探讨式学习相结合。

教学思路:作为一篇较难理解的文章,应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并进而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疏通文章的意思,体悟作者的情绪与感情,最后在分析文章、理解作者的基础上,达到跨越亘古、沟通情感的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我们以前曾学过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的内容是这样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这是从哪篇文章中来的?你知道它的作者吗?请简介之。(,上此切入)今天我们来学他“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板书)《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时,多媒体把课题打在屏幕上)

二、请学生范读课文,之后让其他同学看看他的朗读是否有问题。然后全体同学一起朗读全文。

三、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句,用两个多媒体投影片)

1、媒体投影片之一:

目的:意在提醒学生注意字词句的理解在古文阅读中的作用,明确它是古文阅读理解的钥匙和桥梁,是建立一个古今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必然之路。

四、析文、品读:

(明确:细析文章,是理解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的重要步骤,同学们应重视于此。用多媒体投影显示问题)

析文品读

(一)、解题:

如何读标题?“始得西山宴游记”你认为题目中最关键的字是哪个?

(学生的理解可能在始得和“宴游”上,允许学生产生异议,引导分析与理解,在比较两词的基础上确定始得的特殊地位。)

“始得”是什么意思?初识、初游

从文中找出带“始”字的句子

(发动学生从文中找寻句子,并引导其说明这些句子在全文表达上有什么意义,如说不出,可适度延后处理。不必一定道破。)

(二)、分析文段,品味两段之间内在的联系:

1、文章第一段,作者自称“僇人”,说明什么?以此身份到达任上,心情如何?从哪些文字中可以看出。

写作背景: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闲职,在编制之外,没有什么公务,甚至没有办公处所。到任后,寓居寺庙为家,无所事事,与僧侣朝夕相处,谈经论道,但他的抑郁情怀并未能因此好转,只好“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被贬的第二年,听说王叔文被杀。

(此题的意思在于引导学生对作者心情与感情、情绪的了解,以及此种心态与情感在全文的作用,更深层地引导学生了解这种情感在“永州八记”中的作用。明确指出,“恒惴栗”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第一段共有几句?根据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层次。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层意。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层次的分析中细味作者的行动与心态之间的关系,了解此段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3、从哪句话看出作者对以前未得西山之前漫游荒废精力的深刻自责?

这句话对下文有什么作用?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两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的写作作引导)

西山的“特立”对作者在心理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此题在于引导学生注意作者心态的变化的原因,是他的俊杰的才华与西山的“特立”之间的相似性,一个顶天立地,一个超世英才,其气度上的相似性,使作者的身心为之惊喜、为之震悚、为之顿悟、为之惊醒,不能再为自己的身世而沉迷颓废下去了,应该像“特立”的西山一样“不以培塿”为类,把自己的超凡才华发挥出来,为民造福,为后人留下一些可值得品味的美丽的东西。正是在这样心态与情绪的影响下,柳宗元开始了有计划、有目的.的游览生活,并因此为后世留下了不朽名作“永州八记”。)

它们两段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学生一种新的写作特点:比照和映衬。把过去所学的对比与衬托的方法与此相类推,引导学生去文中寻找相应的内容,并准备一些内容让学生在黑板上加以粘贴,以明确一些内容。)

五、课堂练习:(多媒体投影四幅画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以加以印证,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形象性认识。)

六、小结本课内容:

从第二三幅投影中强调学习古文的必然步骤之一是掌握字词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意,了解作者的情感与情绪;从第四五六幅图中明确学习古文的第二步必须在分析文章的细节问题上加以努力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情怀,并与作者在情感上真正达到跨越亘古的沟壑在心灵上进行沟通,并把同一时代的作家群的共同心态与迹遇作一横向比较,这样才能更深层地理解作者的思想与胸怀。

七、布置作业:

课下完成练习,并背诵全文,最好能够完全默写下来。

八、结束全文:投影结束

始得西山宴游记篇五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的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明白大意,能独立进行翻译。

2、体会本文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豁达情怀。

一、导入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谁?(柳宗元)

2、介绍柳宗元生平(阅读书下注释1并且参照《三维设计》)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解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有“永州八记”,寓言散文有《三戒》等。

二、正式上课

(一)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永贞革新),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维设计》)

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始得西山宴游记篇六

2、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因声求气,学生能够解读情景交融之处;

3、理解文本丰富情感,体会作者寄寓山水游记中的人生万象。

【预习要求】

1、了解作者生平及成就,做文字简介(200字);

2、正字音,读文本:

僇人 恒惴栗 施施而行 斫榛莽 焚茅茷 箕踞而遨

衽席 岈然洼然 若垤若穴 攒蹙累积 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

不与培塿为类 颢气 引觞满酌 颓然就醉 与万化冥合

3、解释字词:

僇人 梦亦同趣 始更相枕以卧 异之 踞、席地而坐 莫得其涯

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缘染溪

4、翻译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6、质疑:关于字词、文意理解方面,可提出疑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见识唐宋八大家散文中的“游记”。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为主要目的,且文学性强的散文作品都可以归属为游记散文。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可谓唐宋八大家游记的标志。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何以“牢笼百态”?借助《始得西山宴游记》一窥其一二。

二、初读文本,识文断字。

1、请学生自读文本,注意字音、断句;

2、反馈预习情况:梳理字词、疑问之处;

教师补充: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乎、始)、古今延续(涯崖、缘木求鱼)

重点补充:定语后置句“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引入初中所学内容“金十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马之千里者”等。

3、诵读文本,概括文意:各小组上黑板,展示概括情况,并做介绍。或文字,或图形。

例学生表格:

例学生绘图:

四、再读文本,因声求气。

第一节: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

(2)吟诵:第一节句式简短,节奏紧凑;第二节句式较长,朗读悠长;(可通过拍手,打出节奏)

(3)结合《文心雕龙》中的这段话,去寻找和发现语言形式和表情达意之间更多的对应和联系,交流讨论:

五、见景知情,知人论情。

从各个方面比较两类游玩的不同,又从文字里感受到作者游西山时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那么这座西山究竟有怎样的神奇,带给了作者哪些冲击?再次深入阅读文本,探究思考两个问题:

(2)结合文本内容与文本创作理论,探究作者眼中的西山是否真实存在。

l 这种融情于景、寄情于物的手法,在写景诗文中是很常见的手法。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古唐诗合解》: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独何为稳坐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冷,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寓也。

六、解读山水,体味文化

贬谪永州对于颇富政治抱负的柳宗元来说,可谓毁灭性的打击。政治理想的破灭、僻远之地的贬谪,让柳宗元心情极为沮丧,而忘情山水则让他暂时淡忘了痛苦,也让他找到了情感、精神的归属。与天体融为一体让作家在阔大、空寂中获得精神上的暂时解脱,同时也获得了信念上的坚定。

如《钴鉧潭西小丘记》“小丘”环境为: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与目谋,与耳谋,与神谋,与心谋”,这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重境界。

而苏轼被贬黄州,写下诸多名篇,其中《赤壁赋》言:“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先生又给山水游记带来另一种文化精神。

l 课后探究思考:

1、阅读柳宗元《永州八记》,探究柳宗元山水游记中贯穿始终的文化精神;

2、阅读柳宗元与苏轼山水游记类散文,比较二位面对仕途坎坷,表现不同的文化精神。

1、柳宗元“永州八记”、《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2、郦波、康震解读柳宗元《江雪》

始得西山宴游记篇七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学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

始得西山宴游记篇八

1、学生自行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教师释疑,帮助学生掌握部分文言学习方法,;

2、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因声求气,学生能够解读情景交融之处;

3、理解文本丰富情感,体会作者寄寓山水游记中的人生万象。

【预习要求】

1、了解作者生平及成就,做文字简介(200字);

2、正字音,读文本:

僇人恒惴栗施施而行斫榛莽焚茅茷箕踞而遨

衽席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

不与培塿为类颢气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与万化冥合

3、解释字词:

僇人梦亦同趣始更相枕以卧异之踞、席地而坐莫得其涯

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缘染溪

4、翻译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6、质疑:关于字词、文意理解方面,可提出疑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见识唐宋八大家散文中的“游记”。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为主要目的,且文学性强的散文作品都可以归属为游记散文。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可谓唐宋八大家游记的标志。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何以“牢笼百态”?借助《始得西山宴游记》一窥其一二。

二、初读文本,识文断字。

1、请学生自读文本,注意字音、断句;

2、反馈预习情况:梳理字词、疑问之处;

教师补充: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乎、始)、古今延续(涯崖、缘木求鱼)

重点补充:定语后置句“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引入初中所学内容“金十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马之千里者”等。

3、诵读文本,概括文意:各小组上黑板,展示概括情况,并做介绍。或文字,或图形。

例学生表格:

例学生绘图:

四、再读文本,因声求气。

仔细阅读文本,找出语气上对比点。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节:“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

(1)“而”字:第一节中的“而”多表修饰或者是承接,第二节中的“而”多表转折;

(2)吟诵:第一节句式简短,节奏紧凑;第二节句式较长,朗读悠长;(可通过拍手,打出节奏)

(3)结合《文心雕龙》中的这段话,去寻找和发现语言形式和表情达意之间更多的对应和联系,交流讨论:

五、见景知情,知人论情。

从各个方面比较两类游玩的不同,又从文字里感受到作者游西山时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那么这座西山究竟有怎样的神奇,带给了作者哪些冲击?再次深入阅读文本,探究思考两个问题:

(1)请同学梳理文本内容,结合作者生平,探究“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之“得”;

(2)结合文本内容与文本创作理论,探究作者眼中的西山是否真实存在。

l这种融情于景、寄情于物的手法,在写景诗文中是很常见的手法。

(1)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柳宗元《入黄溪闻猿》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古唐诗合解》: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独何为稳坐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冷,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寓也。

六、解读山水,体味文化

贬谪永州对于颇富政治抱负的柳宗元来说,可谓毁灭性的打击。政治理想的破灭、僻远之地的贬谪,让柳宗元心情极为沮丧,而忘情山水则让他暂时淡忘了痛苦,也让他找到了情感、精神的归属。与天体融为一体让作家在阔大、空寂中获得精神上的暂时解脱,同时也获得了信念上的坚定。

如《钴鉧潭西小丘记》“小丘”环境为:“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与目谋,与耳谋,与神谋,与心谋”,这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重境界。

而苏轼被贬黄州,写下诸多名篇,其中《赤壁赋》言:“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先生又给山水游记带来另一种文化精神。

l课后探究思考:

1、阅读柳宗元《永州八记》,探究柳宗元山水游记中贯穿始终的文化精神;

2、阅读柳宗元与苏轼山水游记类散文,比较二位面对仕途坎坷,表现不同的文化精神。

1、柳宗元“永州八记”、《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2、郦波、康震解读柳宗元《江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