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案免费(优秀8篇)
- 上传日期:2023-10-28 02:53:08 |
- 雅蕊 |
- 9页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石钟山记教案免费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2.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3.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教学难点:
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治学要会置疑,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而我们的学生所欠缺的正是这种精神,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要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并指导他们用在学生与生活之中。
教学方法:
文言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苏洵、王安石、欧阳修等宋代文学家的散文,对宋代散文的总体特点已有所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以进一步加深对宋代散文的理解。
二.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下列三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注音、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1)( )
a 彭蠡(li 指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
b 今以钟磬(qing 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置水中
c 枹(pao 鼓槌)止响腾,余韵徐歇
d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 指声响)焉
(2)( )
a 而山上栖鹘(hu 老鹰),闻人声亦惊起
b 磔磔(zhe 鸟叫声)云霄间
c 或曰此鹳鹤(huanhe 一种水鸟)也
d 噌吰(cenghong 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
(3)( )
a 则山上皆石穴罅(xia 裂缝)
b 有窾坎镗鞳(tangta 钟鼓声)之声
c 汝识(zhi 通“志”,记住)之乎
d 周景王之无射(she 弓箭名)也
2.朗读下列句子,准确处理好句中停顿。
a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b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c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e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 鼓:振动
3.水石相搏 搏:拍击
4.南声函胡 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 越:高扬
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腾:传播;歇:消失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临
a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 莅临指导
2.是
a 是说也,人常疑之
b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 觉今是日昨非
d 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3.得
a 得双石于潭上
b 此余之所得也
c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d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三)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四)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水中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为得之矣
(五)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体会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反驳?
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
六.作业:
熟读第一段,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散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 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 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 因:于是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 因得关所谓石钟者
b 因笑谓迈曰
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事出有因
2.焉
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 语焉不详
e 且焉置土石
3.固
a 余固笑而不信也
b 固已怪之矣
c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 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
e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相
a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b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c 则将焉用彼相矣
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e 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
f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
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 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 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 盖:表原因、目的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
1.实
a 自以为得其实
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d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绝
1.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噌吰如钟鼓不绝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五)分析赏读
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2.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翻译全文。
石钟山记教案免费篇二
1.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
3.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苏洵、王安石、欧阳修等宋代文学家的散文,对宋代散文的总体特点已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在学习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以进一步加深对宋带散文的理解。
二.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下列三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注音、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1)()
a彭蠡(li指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
b今以钟磬(qing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置水中
c枹(pao鼓槌)止响腾,余韵徐歇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指声响)焉
(2)()
a而山上栖鹘(hu老鹰),闻人声亦惊起
b磔磔(zhe鸟叫声)云霄间
c或曰此鹳鹤(huanhe一种水鸟)也
d噌吰(cenghong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
(3)()
a则山上皆石穴罅(xia裂缝)
b有窾坎镗鞳(tangta钟鼓声)之声
c汝识(zhi通“志”,记住)之乎
d周景王之无射(she弓箭名)也
2.朗读下列句子,准确处理好句中停顿。
a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b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e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鼓:振动
3.水石相搏搏:拍击
4.南声函胡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越:高扬
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歇:消失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临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莅临指导
2.是
a是说也,人常疑之
b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觉今是日昨非
d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3.得
a得双石于潭上
b此余之所得也
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d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三)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四)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水中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为得之矣
(五)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体会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反驳?
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
六.作业:背诵第一段,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散文。
七.教学后记:
一.背诵复习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因:于是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因得关所谓石钟者
b因笑谓迈曰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事出有因
2.焉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语焉不详
e且焉置土石
3.固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固已怪之矣
c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
e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相
a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b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c则将焉用彼相矣
d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e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
f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
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盖:表原因、目的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
1.实
a自以为得其实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d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绝
1.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噌吰如钟鼓不绝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五)分析赏读
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3.“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什么?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翻译背诵全文。
以上是《石钟山记》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石钟山记教案免费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辨析、积累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理清的写作思路,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
2、过程与方法:文言文是学生比较害怕的,但通过精心地层层设疑,能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明确的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把握写法特色,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在质疑中对苏轼的评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检测(幻灯)学生口头回答检查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情况(预习任务见附),积累文言知识。
提问:石钟山颇有名气,景色也不错(幻灯感受),要写“石钟山记”这样一个题目,按通常的写法,应怎么写?思考回答:描写山水景物初步体会本文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
提问:本文怎样写的?回答出的大体思路:质疑——解疑——总结为具体感受文本做铺垫。
提问:质疑了什么?为什么质疑?有了疑问怎么做的?解答疑问后怎么总结的学生讨论回答
(见附的板书)进一步熟悉文本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主旨,体会写法特色。
引入总结写法特色回答:通过记游揭示哲理进一步明确本文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
拓展:由体会作者的.观点和作者对李渤的态度,导入对苏轼的质疑。
1、李渤真的可笑吗?
提问:苏轼对李渤的嘲笑是不应该的,他自己的结论也有问题,这是不是影响了同学们对他的评价?点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和“对李渤进行嘲笑是不对的,但他反对臆断,注重实践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引导学生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一分为二地看待。
总结谈自己的体会培养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1、学生写作
2、提供互联网信息1、以“由苏轼的质疑说开去”为题列一份提纲;2、有兴趣和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登陆网络自己进行拓展学习。1、让学生学以致用。
2、满足不同层次和条件的学生对学习的要求。
附:
(一)预习、自学题:
1、借助老师提供的翻译,找出文中的活用字词和特殊句式;
2、对照文言词汇手册,总结“而”的用法;
3、整理作者的思路,体会的主旨;
4、读懂李渤的《辨石钟山记》。)
(二)、幻灯检测题:
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余固笑而不信也
下列有名词作状语现象的是
1、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土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a、得双石于潭上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e、今以钟磬置水中
(三)、幻灯板书:
郦道元:人常疑之
质疑
李 渤:余尤疑之
白天小童择乱石扣之
(固笑而不信也)
解疑 实地考察
莫夜以小舟泊绝壁下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
总结 不可臆断其有无
写的目的
5
o
m
石钟山记教案免费篇四
学习目标:
一、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二、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点。
三、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课文,为背诵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教学设想:
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激趣氛围,提高课堂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发扬民主,倡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促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1、导语: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师点击“课题及作者”)。
2、作者简介(由学生自己抓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然后师点击.课件作.总结、补充说明。
3、石钟山介绍(点击幻灯片依图介绍)。
4、整体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结束后点击“应注意的字词”。)
5、掌握重点(要求学生结合文下注解自由诵读、自主地.总结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师就特殊句式作补充讲解)。
6、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一旨学习作者.写作考辨记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风)。
7、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欣赏欧阳修《醉翁亭记》与本文作对比阅读。)
石钟山记教案免费篇五
1、知识与技能:辨析、积累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理清的写作思路,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
2、过程与方法:文言文是学生比较害怕的,但通过精心地层层设疑,能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明确的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积累文言知识,把握写法特色,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
在质疑中对苏轼的评价。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检测(幻灯)学生口头回答检查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情况(预习任务见附),积累文言知识。
提问:石钟山颇有名气,景色也不错(幻灯感受),要写“石钟山记”这样一个题目,按通常的写法,应怎么写?思考回答:描写山水景物初步体会本文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
提问:本文怎样写的?回答出的大体思路:质疑——解疑——总结为具体感受文本做铺垫。
(见附的板书)进一步熟悉文本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主旨,体会写法特色。
引入总结写法特色回答:通过记游揭示哲理进一步明确本文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
拓展:由体会作者的观点和作者对李渤的态度,导入对苏轼的质疑。
1、李渤真的可笑吗?
提问:苏轼对李渤的嘲笑是不应该的,他自己的结论也有问题,这是不是影响了同学们对他的评价?点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和“对李渤进行嘲笑是不对的,但他反对臆断,注重实践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引导学生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一分为二地看待。
总结谈自己的体会培养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1、学生写作
2、提供互联网信息1、以“由苏轼的质疑说开去”为题列一份提纲;2、有兴趣和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登陆网络自己进行拓展学习。1、让学生学以致用。
2、满足不同层次和条件的学生对学习的要求。
附:
(一)预习、自学题:
1、借助老师提供的翻译,找出文中的活用字词和特殊句式;
2、对照文言词汇手册,总结“而”的用法;
3、整理作者的思路,体会的主旨;
4、读懂李渤的《辨石钟山记》。)
(二)、幻灯检测题:
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余固笑而不信也
下列有名词作状语现象的是
1、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土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a、得双石于潭上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e、今以钟磬置水中
(三)、幻灯板书:
郦道元:人常疑之
质疑
李渤:余尤疑之
白天小童择乱石扣之
(固笑而不信也)
解疑实地考察
莫夜以小舟泊绝壁下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
总结不可臆断其有无
写的目的
5
o
m
石钟山记教案免费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辨析、积累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理清的写作思路,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
2、过程与方法:文言文是学生比较害怕的,但通过精心地层层设疑,能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明确的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把握写法特色,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在质疑中对苏轼的评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检测(幻灯)学生口头回答检查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情况(预习任务见附),积累文言知识。
提问:石钟山颇有名气,景色也不错(幻灯感受),要写“石钟山记”这样一个题目,按通常的写法,应怎么写?思考回答:描写山水景物初步体会本文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
提问:本文怎样写的?回答出的大体思路:质疑——解疑——总结为具体感受文本做铺垫。
提问:质疑了什么?为什么质疑?有了疑问怎么做的?解答疑问后怎么总结的学生讨论回答
(见附的板书)进一步熟悉文本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主旨,体会写法特色。
引入总结写法特色回答:通过记游揭示哲理进一步明确本文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
拓展:由体会作者的.观点和作者对李渤的态度,导入对苏轼的质疑。
1、李渤真的可笑吗?
提问:苏轼对李渤的嘲笑是不应该的,他自己的结论也有问题,这是不是影响了同学们对他的评价?点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和“对李渤进行嘲笑是不对的,但他反对臆断,注重实践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引导学生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一分为二地看待。
总结谈自己的体会培养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1、学生写作
2、提供互联网信息1、以“由苏轼的质疑说开去”为题列一份提纲;2、有兴趣和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登陆网络自己进行拓展学习。1、让学生学以致用。
2、满足不同层次和条件的学生对学习的要求。
附:
(一)预习、自学题:
1、借助老师提供的翻译,找出文中的活用字词和特殊句式;
2、对照文言词汇手册,总结“而”的用法;
3、整理作者的思路,体会的主旨;
4、读懂李渤的《辨石钟山记》。)
(二)、幻灯检测题:
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余固笑而不信也
下列有名词作状语现象的是
1、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土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a、得双石于潭上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e、今以钟磬置水中
(三)、幻灯板书:
郦道元:人常疑之
质疑
李渤:余尤疑之
白天小童择乱石扣之
(固笑而不信也)
解疑实地考察
莫夜以小舟泊绝壁下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
总结不可臆断其有无
写的目的
5
o
m
石钟山记教案免费篇七
一、 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二、 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点。
三、 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课文,为背诵打下基础。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激趣氛围,提高课堂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发扬民主,倡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促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1、 导语: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师点击“课题及作者”)。
2、 作者简介(由学生自己抓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然后师点击.课件作.总结、补充说明。
3、 石钟山介绍(点击幻灯片依图介绍)。
4、 整体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结束后点击“应注意的字词”。)
5、 掌握重点(要求学生结合文下注解自由诵读、自主地.总结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师就特殊句式作补充讲解)。
6、 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一旨学习作者.写作考辨记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风)。
7、 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欣赏欧阳修《醉翁亭记》与本文作对比阅读。)
石钟山记教案免费篇八
苏轼
[教学目标]
1、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
3、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教学难点]
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苏洵、王安石、欧阳修等宋代文学家的散文,对宋代散文的总体特点已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在学习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以进一步加深对宋带散文的理解。
二。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下列三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注音、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1)()
a彭蠡(li指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
b今以钟磬(qing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置水中
c枹(pao鼓槌)止响腾,余韵徐歇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指声响)焉
(2)()
a而山上栖鹘(hu老鹰),闻人声亦惊起
b磔磔(zhe鸟叫声)云霄间
c或曰此鹳鹤(huanhe一种水鸟)也
d噌吰(cenghong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
(3)()
a则山上皆石穴罅(xia裂缝)
b有窾坎镗鞳(tangta钟鼓声)之声
c汝识(zhi通“志”,记住)之乎
d周景王之无射(she弓箭名)也
2、朗读下列句子,准确处理好句中停顿。
a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b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e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鼓:振动
3、水石相搏搏:拍击
4、南声函胡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越:高扬
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歇:消失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临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莅临指导
2、是
a是说也,人常疑之
b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觉今是日昨非
d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3、得
a得双石于潭上
b此余之所得也
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d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三)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四)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水中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为得之矣
(五)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体会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反驳?
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
六。作业:背诵第一段,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散文。
七。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复习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因:于是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因得关所谓石钟者
b因笑谓迈曰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事出有因
2、焉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语焉不详
e且焉置土石
3、固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固已怪之矣
c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
e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相
a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b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c则将焉用彼相矣
d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e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
f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
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盖:表原因、目的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
1、实
a自以为得其实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d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绝
1、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噌吰如钟鼓不绝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事不目见耳闻
2、而言之不详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自以为得其实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识之乎?
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
7、长乐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无厌
(五)分析赏读
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
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3、“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什么?
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翻译背诵全文。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委托书个人委托他人代办(大全12篇)
- 最新保密知识产权协议书 保密知识产权协议(精选13篇)
- 最新家庭教育的演讲稿分钟 家庭教育演讲稿(实用11篇)
- 六一儿童节邀请函文案(优质9篇)
- 学校临聘教师聘用协议书(模板8篇)
- 最新学生交通安全保证书(大全16篇)
- 成本会计实训的心得与体会 成本会计实训心得体会(通用17篇)
- 最新国防教育演讲稿(优秀8篇)
- 2023年新入企培训总结报告 新入职培训总结(通用12篇)
- 幼儿园小班月计划月目标 幼儿园小班月计划(通用9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