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复习教案(实用8篇)

  • 上传日期:2023-09-25 23:36:15 |
  • 文轩 |
  • 12页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篇一

课程目标: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志愿军发起五次大规模战役。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中朝人民反侵略的胜利。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阅读与叙述的能力,总结、概括历史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利用课本提供的战役示意图和图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切实分析历史史实;通过阅读魏巍的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观看反映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翻阅英雄传记、访问抗美援朝老战士等活动,加深对这一课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深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理解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人民,其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教学过程

导入

?创设氛围: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电影《上甘岭》、歌曲《我的祖国》片段。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中朝世代友好、唇齿相依

b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安全

c为了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建设的周遍环境

?口才展示:简介抗美援朝的战况。

?(或播放纪录片;多媒体动画演示战役的步步推进)。

?展示图示:《中朝部队三年战绩表》。

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故事大王: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的故事。

?图中学史: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介绍志愿军战士的生活。

?读旧文、谈今感:《人民日报》主编邓拓读了军旅作家魏巍在朝鲜战场上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后,非常感动,破例将该文登载在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报纸送到中南海,毛泽东读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这篇文章曾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你读过吗?为什么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谈谈你的感想。

?论从史出: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将军克拉克回忆录:《从多瑙河到鸭绿江》

阅读材料,议一议,朝鲜战争的结局对新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有什么意义?

?思维拓展:抗美援朝战争有什么意义呢?

课外学史?学唱抗美援朝时的有关电影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

?观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

?制作与展览:收集资料,制作一期“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谱”小报,在班级展出。

第3课土地改革

?课程目标: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指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如采访老人、查阅地方志、阅读乡土教材等,使其感受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等。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认识中国农民在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激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前课,指出在抗美援朝的同时,党中央在新解放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

?调查访问成果汇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师简要补充此前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的情况。

?小组讨论: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不改革行吗?

?学生课前搜索、适当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部分条款。

?放映一段有关土地改革的纪录片。

?简单阅读了解小字内容。土地改革的意义

?探究分析: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

?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全村152户,2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000多亩。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村民王明连说:“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

?自由空间:朗读反映土改的《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小说作品中的片段,分享交流感受,加深对土改的认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3.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4.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篇四

知识目标:掌握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提高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能力目标:运用多媒体,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1.签订后,列强直接剥削中国人民,状元实业家张提出“”的口号,并在他的家乡创办等一系列企业。

2.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的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往往受到

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时期,我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主要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段受到了鼓舞。还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时期,我国近代民族工业萎缩。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概略,使我国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3.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交通工具:

时间:19世纪初,配方发明后相继传入。

作用:使人们出行,极大地促进了。

2.通讯工具:

时间:19世纪70年代后传入。

作用: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文化生活的变迁

1.和的传入:

时间:近代以来。

作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保留了珍贵的历史镜头。

2.新闻报纸的出现:

名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作用: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3.出版机构的出现:

名社: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的文化出版机构。

作用:有利于信息和文化的传播。

社会习俗的变化

1.原因:后,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2.简述装束、礼节和称呼的变化。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篇五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归纳分析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建国初期的任务(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人民政权

统一大陆、民族团结保家卫国满足农民需要

召开新政协、成立新政府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教师过渡讲解: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党中央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政府制定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这就叫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教师小结、过渡:由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得到了当时友好国家苏联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

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

b.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组织学生“对号入座”进行“接龙”活动。)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课后小结

完成课本18页“练一练”:(a.长春“一汽”建成投产b.试制成第一架喷气式飞机c.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d.武汉长江大桥建成e.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f.东北工业基地形成等)

课后习题

布置学生完成《填图册》本课其余题目。(但是,第1题的2、3两小题属于下一课范畴)

提醒学生预习第5课《三大改造》。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篇六

一、课程标准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2、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掌握两岸交往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相关影像资料;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学生准备:

1、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3、了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学生学法:探究式学习;学会史论结合的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

1、时事报道:台海局势

2、谈古论今: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谈谈你所知道的两岸交往的现状;

影像资料:反对-、争取统一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了解并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填充小故事辅助提高学生兴趣;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反动派被打倒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全国人民大团结

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建设高潮

教师:上述图片中涉及的人物是谁?

学生: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

教师:该图片展示的是我们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正如歌曲中唱的那样,他领导中国人民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反动派,建立新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革命高潮。今天我们来学习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三大改造。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教师:“三大改造”具体指什么呢?

学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众人划桨开大船——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教师: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农民分到了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然而,我们在享受巨大欢喜的同时,也有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确实存在。

思考:在土改农民分到土地后,有哪些因素是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阅读教材23页第一自然段)。

学生: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生产的发展。

展示:河北遵化农民王国范在土改后的家庭变化及遇到的困难的图片。

提问:对他的困难,你有何良策帮助他解决呢?

出示:材料

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已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已经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的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

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

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等。不帮助农民解决这三个问题,生产就不能发展。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教师:材料中国家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

讲述:王国范的后续故事。

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对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号召农民联合起来,组成生产合作社,共同克服困难,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

展示:毛泽东主席的图片及年画。

教师:有了党中央的指示,乡亲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于是在全县、全乡迅速掀起了加入合作社的高潮,王国范也积极响应号召,和23户贫农加入了本村的生产合作社,而且光荣地成为了这个合作社的领导——他们准备大干一场了!

学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教师: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都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而这场改造运动我们称之为“农业合作化运动”。

提问:那么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农民来说到底好不好呢?请同学们看看下面几幅图片?

展示:图片农业生产合作社成果

出示:材料

“我看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难道6万万穷棒子,不能在几十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又富又强的国吗?”

——毛泽东

教师:同学们,对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力的解放不是一早一夕的事情,而是经过中共二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这条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拓展延伸:新中国生产关系调整四部曲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过渡: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展示: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情况。

许多木器手工业者看了合作社的锯板机,都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开。他们说,一部锯板机可抵40个锯木匠的劳动,这在个体分散生产的情况下,即使不吃饭也要积上十七、八年收入,才能买上一部。真是:

“想想合作实在好,个体分散办不到,

组织起来乐道道,机器生产效率高”。

教师:党和政府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农业走合作化道路。之所以如此,也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这个做法一方面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改变了个体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支持,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过渡:在农业、手工业改造同时,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也采取措施进行改造。

二、顺应趋势谱新篇——公私合营

播放:电视剧《大宅门》片段。

提问:在百草厅中东家们在商量什么事情?

学生: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公(国家)私(白家)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即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教师: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方式上,而且还有伟大的创举。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教材24页的3——4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行探讨。

思考:(1)国家何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方式是什么?

(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何时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伟大创举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展示: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图片。

出示:材料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

——陈云在一届人大上的发言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位资本家的肺腑之言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让学生深刻认识公私合营给民族资本家带来了春天。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掌握。)

三、是非功过后人说——评三大改造

学生: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学生: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出示:材料

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缺点和偏差是,“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者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教师:三大改造后期虽然存在这些缺点,但是它对于整个三大改造来说是功大于过,中国人民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课堂总结,提炼升华:

教师: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即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

教师: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三大改造是我党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为解放发展生产力所做出的唯一正确选择,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同样的道理,今天我们国家多种经济形式的存在,也正是我们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实际发展的需要,领导人民在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所进行的新的探索和改革。

课后习题

1、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意义?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篇八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镇南关起义;安庆绍兴起义;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是收回利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是武昌起义的前奏。使学生认识到清朝政府的灭亡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一次次革命党人的起义冲击就是在敲响清朝政府的丧钟,从而使学生认识清朝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通过对清政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实施背景和具体措施以及实施效果的分析,证明其是为了挽救清朝覆灭的一场骗局。

通过对革命党人领导的各地武装起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人“为天下人谋永福”,甘愿牺牲的献身精神,和在法庭上、刑场上表现的崇高气节,体现了中华民族为-封建专制统治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品质。以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节课上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下接武昌起义的发生,是承前启后的一节。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并制定了政治纲领决定以暴力革命-清朝统治,革命党人举行了一系列的反清起义。1911年的收回利权和四川的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时机。

重点分析:

黄花岗起义和保路运动是本节课的重点。

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成立以后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的勇敢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四川保路运动的高涨和武昌起义的发动,都是广州黄花岗起义的继续和发展。

由于清政府于1911年宣布的“铁路国有”政策不仅侵夺了绅商的利益,也直接危害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四川人民掀起了群众性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后来发展成为武装起义,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的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难点分析

对清政府“新政”、“预备立宪”实质认识是难点。

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直接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为了遏制革命,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在“新政”之后,又决定实行“预备立宪”,对这样一个行将结束的王朝的最后一次自救的努力,需要全方位的综合分析,这对初中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黄花岗起义和保路运动”,建议教师指出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各次起义中准备最为充分的一次,也是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起义。此处可引用孙中山《黄花冈烈士事略序》的原始资料进行教学。强调指出起义的影响,它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使-清朝的统治成为民心所向,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保路运动则是在20世纪初中国人民收回利权斗争的大潮中由于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而直接导致的。

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清政府“新政”、“预备立宪”实质”,教师可依据教材和前边讲过的背景,从慈禧太后接见大臣时说的话、从载泽等考察宪政归国后向西太后所呈密折中讲的、从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及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中的有关内容、从1911年清政府责任内阁的设立与组成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真正目的则是为“皇位永固”、“内乱可弥”,从而暴露了清王朝借“立宪”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的国家机器,使满族贵族继续专权,遏制并消灭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实质所在。这充分说明了清政府所宣称的“预备立宪”实际是一个骗局。在讲完上述内容后,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回答课后练习乙组问答题:“为什么说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巩固前边所学的内容。

通过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产生背景、内容的讲解与分析,使学生认识它们的欺骗实质,对学生进行如何观察历史现象和提示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黄花岗起义和保路运动

教学难点:对清政府"新政"、"预备立宪"实质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本节内容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等,以此导入新课。

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1、清政府的"新政"

清王朝为挽救行将灭亡的局面,推行"新政",进行"改革"。(看书: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简表,讨论:各方面内容对清王朝能起到什么作用?)但是这些措施在客观上更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从而给封建制度本身培养了掘墓人,更有利于革命高潮的到来。所以?quot;新政"的推行并没有给清政府统治带来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及其代表人物要求政府向他们开放政权,公开呼吁实行君主立宪。清政府统治集团中一些显赫人物也要求制定新的策略以挽救朝不保夕的清王朝统治。清政府接着又演出了一幕"预备立宪"的骗局。

2、"预备立宪"的骗局

清政府在实施"新政"的同时,又宣布"预备立宪"。

1905年,慈禧太后派出载泽等五大臣赴日、欧、美国家考察政治。这五位大臣回国后,建议实行立宪,并列举了种种好处,什么"皇位永固"、"内乱可弭"(即除内乱)等等。他们认为"君主立宪,大意在于尊崇国体,巩固君?quot;。这也就是说,"立宪"是对付人民的。于是,清政府同意"预备立宪"。问:"预备"是怎么回事?当时五大臣建议实行立宪的时间推到15年或20年以后,也就是不立即实行"立宪"。搞"立宪"又不马上实行,从这儿同学们不难看出清政府的"立宪"是怎么回事了。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预备立宪"期为九年。(看课本上的漫画插图)。这幅漫画发表在当时的画报上。画面在上角四个滑稽字组成一对葫芦,这四个字是"立宪"、"专制"、葫芦下面写上"依样"两字。作者用"依样画葫芦"这个成语戳穿了清政府宣布立宪的把戏,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口头上宣布立宪,实际上包藏专制祸心。

由于革命运动的继续高涨,清政府不得不提早实行"宪政",成立内阁。这个内阁不同于明朝设立的内阁,以前的内阁是封建专制主义,加强统治的措施,而现在清政府成立的内阁,则是仿效西方君主立宪制形成而设立的。这个内阁实际怎样呢?(朗读课文的小字内容)。在这个内阁里,皇族占多数,权力仍集中在皇族手里。在《钦定宪法大纲中》还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远尊戴"。可见,这样的立宪与专制是没有什么两样的。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完全是一个骗局。它也将清王朝推向了空前孤立的境地。

面对清政府的骗局,革命者用武装起义作了回答。全国各地掀起了猛烈的革命斗争。

二、各地的武装起义

1、镇南关起义

孙中山亲自筹划和指挥了进攻广西的镇南关起义。1907年底,孙中山和黄兴开始了袭取镇南关进攻广西。起义坚持七天七夜,但终因众寡悬殊,弹药缺乏,最后失败。

2、安庆、绍兴起义

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看书上图片)。在安庆发动起义。双方激战4小时,起义失败,徐锡麟被捕,并于当晚被杀害。

秋瑾是浙江绍兴人,她做为浙江同盟会的负责人,准备在浙江绍兴响应徐锡麟起义,遭到清政府的镇压。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的事迹激励着许多人走向革命。

讲述此部分时可穿插一些革命党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如秋瑾:"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3、黄花岗起义(1911)

孙中山在艰难的革命道路上始终不屈不挠,1911年他同黄兴等人又发动了一次影响较大的起义即黄花岗起义。

这次起义仍然定在广州,孙中山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在于准备工作不足,这次认真地加强起义的准备工作。首先孙中山到欧美各国华侨中募集经费购买枪械弹药,黄兴到香港成立统筹部做为起义的领导机关,起义计划也有严密的部暑,还组织敢死队等准备工作。

起义经过激烈的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在这次起义中牺牲的共有80多人,其中有72人被合葬在广州黄花岗,这就是黄花岗72烈士,这次起义也因此称黄花岗起义。

三、保路运动

1、收回利权运动

(看书上有关内容,问:所谓的"利权"是指什么?)自从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通过攫取铁路修筑权和矿山开采权来掠夺和剥削中国人民。1900年以后,以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为主,在全国各地展开了收回利权的爱国运动,其中四川保路运动影响。

2.保路运动(1911)

四川人民极力反对清政府将川汉铁路的建筑权出卖给英国-这种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并要求自动筹款筑防.清政府也同意将川汉铁路由官办改为商办。但清政府迫于带国主义的压力。竟于1911年宣布"铁路国有"法令,这种卖国的政策遭到全国人民的反抗。同时清政府的行为也大大地损害了四川各阶层人民的直接利益,因此四川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是怎样进行和发展的?它导致了怎样的结果?(引导学生看小字部分)

保路运动成了辛亥革命暴风雨到来的惊雷!

(小结)这节课我们介绍了在革命的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清政府为了加强统治,用"新政"、"立宪"来稳定政局,欺骗人民。革命党人用武装起义进行了回答,孙中山、徐锡麟、秋瑾、黄兴等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而四川保路运动则造成了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这预示着一场革命大风暴即将到来,成为武昌起义的前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