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人教版(通用10篇)

  • 上传日期:2023-09-25 03:07:05 |
  • 笔砚 |
  • 9页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人教版篇一

1、导入新知。

2、资源利用。

3、注重了算法的总结

老师对于计算的方法都给予了语言总结。在这方面彭老师做的比较全面。她设计了表格去总结,然后填空,最后用“化异为同”,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去理解如何计算。

建议:

在课堂上教师说的再少一些,让学生在练习中去体会算法,这样他们的印象会更深刻一些。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人教版篇二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分数加法和减法”中的内容。本课是在学了通法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同时也是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依据教材的特点,遵循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瞄准新知的生长点,为其提供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探求的空间,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从而主动地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迁移、类推、灵活运用知识和综合概括能力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说重难点:

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为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通过对知识的迁移,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在此基础上理清算理,又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进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索,”为此,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征,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发现,去创造,因此,我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的特征,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点拔引导等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节课教学。

五、说学法:

课标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学习方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分析法,合作交流法。

六、说过程:

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出问题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接着出示+和—这两道题,让学生观察与复习题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利用旧知识,运用迁移规律,进入学习新知识的阶段。

二、自主探究理清算理

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1、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探究计算方法。

2,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3,观察对比,优化方法。

3、尝试探究,归纳总结。

三、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在练习中设计了三个层次:

(1)基础练习照顾全面。

(2)寻找规律提高能力。

(3)激活思维深化理解。

【设计意图:训练由浅入深,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四、评价体验归纳提升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结合板书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人教版篇三

同样是复习旧知导入,葛老师在旧知铺垫时复习比较全面,先口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然后再指名交流,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接着进行总结,最后复习了通分的方法,但是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而靳老师是由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直接过渡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简单自然,而且节省时间。

葛老师在教学新知识时,从生活垃圾统计表入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列出算式,然后提示运用转化的思想,经过通分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进行计算,学生理解了方法,会说该怎样去做,但是在练习中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不会通分的,不会写格式的,不化成最简分数的,说明在计算时,不是光靠说就行的,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去实践,去发现学生的不足。在靳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练习量比较大,出错率也比较少,所以做题多一点还是很有效的。

两位老师对于计算的方法都给予了语言总结。在这方面葛老师做的比较全面。她设计了表格去总结,然后填空,最后用“化异为同”,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去理解如何计算。

在课堂上教师说的`再少一些,让学生在练习中去体会算法。这样他们的印象会更深刻一些。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人教版篇四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及应用,在五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倍数与因数、分数的再认识、约分、通分,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下面谈谈自己对本节课教法与学法的思考。本课教材创设了折纸的情境,利用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得出算式1/2+1/4,然后通过计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但是,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并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基于以上思考,我确定这样的教学整体思路,另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会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质疑、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理解算理,获取新知。并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设计教学活动程序,以达成下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知识迁移,结合数形分析,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增强学生操作、观察、对比、分析、联系、归纳、推理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的理性精神。

教学重点:结合数形分析,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教具和学具:同桌两人一组,一组两个同样大小的圆纸片或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或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但部分优秀的学生什么都没有,目的在于促进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思维的无限可能。

接下来,我重点谈谈本课的教学程序与设计意图。整个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次:1、回顾旧知,揭示课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将教材中折纸的情境改为了五(1)班学生参加运动会的情况。因为我认为这样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不能利用上面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用加法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从而得到不同分数相加的算式,利用以前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帮助学生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分子才能直接相加的算理,既从旧知识中引出新问题,凸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亲历活动,探求新知。这一层次,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组织教学。一是思考判断,大胆猜测。以1/4+1/8为例,通过预设同学们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要求学生根据以前的认知判断计算结果对不对,从而让学生明白异分母分数相加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相加。并大胆地猜想计算结果,阐述自己的理由。二是实验操作,探究验证。让学生利用学具或者画图的方式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感知面、体、线在操作中的实际应用,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的关键是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分母互质、分子都为1的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的和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三是利用知识迁移,探究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独立计算1/4—1/8,找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共同点,归纳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巩固应用,强化技能。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他们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这个时候,利用练习强化巩固对新知的掌握。

4、自主阅读,交流体验。阅读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再一次巩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交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数学经验,从而再让学生经历一次再发现、再创造、再体验的过程。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得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进行初步的应用。谢谢大家!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人教版篇五

新课程倡导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课堂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天听了叶老师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感觉他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重难点明确,朴实之中闪着亮点,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学习。

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心中有正确的学习方式。疑问,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有序的思维境地。上课一开始,叶老师将问题抛给了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探究。针对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又有了对同分母分数的计算的基础,对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没有充分的认识。叶老师采用了直观的导入:出示一些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学生很快解决了。但是叶老师加以提问,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减?教师这样的问题虽然看上去很平常,却是很好的将学生的新旧知识做了回顾复习。接着,叶老师出示一组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式子,紧接又发问:“那怎样计算1/2+1/3呢?”“为什么要通分?”一石激起千层浪,引人入胜的问话,强烈的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最佳境界。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地将已学知识联系到新知识,促使对新知识的学习更加活跃,在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的过程,就形成活学活用的立体知识体系。明白同一单位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加减。同时也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整数、小数加减计算为什么数位要对齐的道理。此外,这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要提有价值的问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心中有过程。王老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过程获得对法则的掌握,关注知识发生的过程,不压缩或省略学生思维过程,不让学生造成思维断层,不让学生出现“消化不良”,从而实现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生真正参与了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心中有正确的细节观念。王老师很重视细节的处理,在专项训练时找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找得快的好方法的引导、强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大数扩倍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找到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后面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中能正确、快速地通分了。

4、心中有实效。不追求表面热闹、花哨,不把公开课上成教具的展示课、游戏课,不搞教学的形式主义。不盲从,能针对本课时计算课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形式扎实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正确计算。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不浮躁、不走过场,注重有效教学。

不足之处:

1、在说明1/2和1/3不能直接加的时候,叶老师是运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了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不一样,从而让学生明白样通分的原因。我在想这里是不是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下,折一折或是画一画,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主动地感受到这一点,这样既可以活跃一下课堂氛围,也能更好地贴近新课程所倡导的人学生在的动手的过程中学习的理念。

2、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人教版篇六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及应用,在五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倍数与因数、分数的再认识、约分、通分,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下面谈谈自己对本节课教法与学法的思考。本课教材创设了折纸的情境,利用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得出算式1/2+1/4,然后通过计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但是,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并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基于以上思考,我确定这样的教学整体思路,另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会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质疑、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理解算理,获取新知。并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设计教学活动程序,以达成下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知识迁移,结合数形分析,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增强学生操作、观察、对比、分析、联系、归纳、推理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的理性精神。

教学重点:结合数形分析,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教具和学具:同桌两人一组,一组两个同样大小的圆纸片或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或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但部分优秀的学生什么都没有,目的在于促进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思维的无限可能。

接下来,我重点谈谈本课的教学程序与设计意图。整个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次:1、回顾旧知,揭示课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将教材中折纸的情境改为了五(1)班学生参加运动会的情况。因为我认为这样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不能利用上面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用加法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从而得到不同分数相加的算式,利用以前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帮助学生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分子才能直接相加的算理,既从旧知识中引出新问题,凸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亲历活动,探求新知。这一层次,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组织教学。一是思考判断,大胆猜测。以1/4+1/8为例,通过预设同学们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要求学生根据以前的认知判断计算结果对不对,从而让学生明白异分母分数相加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相加。并大胆地猜想计算结果,阐述自己的理由。二是实验操作,探究验证。让学生利用学具或者画图的方式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感知面、体、线在操作中的实际应用,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的关键是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分母互质、分子都为1的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的和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三是利用知识迁移,探究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独立计算1/4—1/8,找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共同点,归纳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巩固应用,强化技能。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他们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这个时候,利用练习强化巩固对新知的掌握。

4、自主阅读,交流体验。阅读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再一次巩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交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数学经验,从而再让学生经历一次再发现、再创造、再体验的过程。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得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进行初步的应用。谢谢大家!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人教版篇七

温端峰老师课堂教学中有几个亮点:

1、直接导入,师问看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个题目大家想想这节课我们要掌握什么知识,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唤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

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自学法,自学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通过自学,学生可以复习、巩固一些已有的知识,初步形成知识网络,还有助于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标。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同时,自学又有助于学生找到困惑和疑问,确定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重点。这样既能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精讲精练的高效能课堂教学目标。更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3、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探索,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想办法变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而是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本节课周老师注重学生书写格式的强调,让学生养成认真仔细,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但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情况,我觉得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而且有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显得没有深度,太淡薄,没有达到本堂课索要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能力的目的。还要多关注学困生,努力使它们当堂达标。在增加一些有层次的练习题,俗话说“熟能生巧”。善用激励性语言调动评价学生。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人教版篇八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及应用,在五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倍数与因数、分数的再认识、约分、通分,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下面谈谈自己对本节课教法与学法的思考。本课教材创设了折纸的情境,利用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得出算式1/2+1/4,然后通过计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但是,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并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基于以上思考,我确定这样的教学整体思路,另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会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质疑、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理解算理,获取新知。并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设计教学活动程序,以达成下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知识迁移,结合数形分析,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增强学生操作、观察、对比、分析、联系、归纳、推理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的理性精神。

教学重点:结合数形分析,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教具和学具:同桌两人一组,一组两个同样大小的圆纸片或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或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但部分优秀的学生什么都没有,目的在于促进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思维的无限可能。

接下来,我重点谈谈本课的教学程序与设计意图。整个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回顾旧知,揭示课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将教材中折纸的情境改为了五(1)班学生参加运动会的情况。因为我认为这样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不能利用上面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用加法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从而得到不同分数相加的算式,利用以前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帮助学生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分子才能直接相加的算理,既从旧知识中引出新问题,凸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亲历活动,探求新知。这一层次,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组织教学。一是思考判断,大胆猜测。以1/4+1/8为例,通过预设同学们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要求学生根据以前的认知判断计算结果对不对,从而让学生明白异分母分数相加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相加。并大胆地猜想计算结果,阐述自己的理由。二是实验操作,探究验证。让学生利用学具或者画图的方式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感知面、体、线在操作中的实际应用,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的关键是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分母互质、分子都为1的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的和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三是利用知识迁移,探究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独立计算1/4。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人教版篇九

1、教材分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小数互化、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的一个知识点,是今后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带分数加减法的基础。

2、教学目标:

a、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b、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c、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d、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数学的交流和表达。

3、教学重点:理解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4、教学难点:理解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道理。

5、学具:同桌2条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

二、说教法

教师抓住“化异为同”这一知识的连接点,以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面临的新问题。

三、说学法

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在计算法则的引入和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小组讨论,通过同桌合作真正地让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体验转化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经历观察、探索、归纳的数学活动,自主推导计算法则。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创设情景:在本次向“海啸”受灾国捐款过程中,文苑小学的学生表现出色,以下是五、六年级捐款情况:

501班与502班捐的占五年级的5/8

503班捐的占五年级的1/4

504班捐的占五年级的1/8

601班捐的占六年级的2/7

602班捐的占六年级的3/7

603班捐的占六年级的2/7

问:“从以上信息中,你能提出一些一步计算的问题吗?”

估计学生会提下列问题:503班与504班捐的占全年级的几分之几?

504班比503班多捐了全年级的几分之几

……

2、由此得到下列算式:5/8+1/85/8+1/41/4+1/8

1/4-1/85/8-1/45/8-1/83/7+2/7……

问:“这些算式可以怎样分类?”

估计学生能回答:“分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两类。”

3、师指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式题问:“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

(二)、探索合作,由旧引新

一异分母分数加法

1、指着异分母分数加法式题问:“你会计算吗?说说你的办法。”

由此,大部分的孩子会想到“通分后计算”。

估计学生的答案有以下一些:把1/4再对折,可以相加:

把1/4对折成2.5/4,可以相加……

根据回答板书:5/8+1/4=5/8+2/8=7/8

5/8+1/4=2.5/4+1/4=7/8

5/8+1/4=10/16+4/16=7/8

问:“从左边的算式到右边的,你的目的是什么?”(把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引导学生讨论择优:“哪一种方法更好?”

二异分母分数减法

1、5/8+1/4=7/8如何检验?

生估计有两种想法:a交换加数再算一遍

b减法验算

启发学生:减法怎么算?学生试做,指名板演、讲评,问:“你是怎么想的?”

2、教学例2:3/10-2/15

3、阅读课本,质疑。

(三)、巩固应用,提高能力

1、思考:你认为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需要哪些知识基础?

学生可能回答:通分(教师可出示一组通分题让学生练习,如:1/5和3/101/6和3/8)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师可以趁势引导小结:今天所学的新知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就是通过转化,成为旧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学习的,转化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2、基本练习

1口答

3改错:1/3+3/7=4/10=2/5

5、实际应用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稿人教版篇十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31页“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在学生已掌握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和通分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应用上有很大的普遍性。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学好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只要抓住分母不变,分子直接相加减再进行计算,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必须要先进行通分,通分是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学生对于这一要求是较为容易忽略和产生错误的。

3、本课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课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能正确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4、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及其关键:

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教学难点:紧扣法则正确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关键:弄清通分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中的重要性。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老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结合我校构建“自主、互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三个理论基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是人际合作互动、人境和谐互动的过程;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联系计算教学的特点,本课教法、学法如下:

1、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对有关疑问进行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老师参与其中,使课堂教学体现出较好的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

2、设计由浅入深的练习,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训练中联系知识的迁移,通过观察、比较、辨别分析等环节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本课安排五个主要教学环节:复习导入——学习探索——巩固应用——组织评价——布置作业。

(一)复习导入:本环节是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最近连接点,为学习新知作适当的铺垫,并设疑引入新知,学生为学习新知做好思想准备。

1、口算:4条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式,并回顾:同分母分数为什么能够直接相加减?

2、通分:三组分数,并说说通分的目的,为下面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通分的环节打好基础。

4、出示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目标:1.理解、掌握2.会计算

(二)学习探索: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关键环节,安排以下三个层次:

1、探索异分母分数相加的算理板书例1:+提出2个问题:

(1)与所学过的算式有什么明显不同?

(2)怎样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进行实验操作〈一〉:取出取出

学生随师操作,同位合作,把取出的和放在右边的标准圆内拼好。

老师提2个问题:

(1)能否直接、明显地知道合并后是几分之几吗?

(2)为什么不能直接、明显地看出是几分之几呢?

[通过联系旧知识,找关系,找差异,进而明确可以用学过的通分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随后,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试算:

(1)用什么方法把和化成同分母分数?

(2)公分母是几?

(3)通分后分别是几?相加后是几?

老师巡视,参与大家的讨论,并作适当指导。让个别小组汇报结果,师板出计算过程,规范解题格式。

进行实验操作〈二〉,进一步证明解题的方向与思路是正确的。

取出通分后的取出通分后的

学生随师操作,同位合作,把取出的和放在右边的标准圆内拼好。

老师提出2个问题:

(1)能否直接、明显地看出是几分之几吗?

(2)为什么能?

使学生明确:通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同位再讨论:异分母分数相加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围绕例1,导出: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2、同位讨论,自学例2、师板例2-提出2个问题:

(1)分母不同,能否直接相减?

(2)怎样化成同分母分数?公分母是几?

当学生顺利回答2个问题后,老师提出:这道题目,你们能自己解决吗?让学生尝试,同位讨论说说计算方法,填在书p131上,老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答案。同位再讨论:异分母分数相减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学生围绕例2进行讨论,导出:异分母分数相减,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3、归纳,总结法则

让学生先围绕例1、例2自己归纳,提问补充,最后总结出p132的计算法则,让学生划书,读书,加深记忆和理解,并作1分钟的自我整理,质疑。

(三)巩固应用:计算教学最后必须体现在“会计算”的环节上。本环节设计四类练习,让学生逐步加深对法则的认识,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与计算能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1、填空:

[这部分设计的目的是加深对计算方法的认识和应用。]

2、课本p132“做一做”

[这部分是让学生

围绕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3、错题纠正:

[这部分设计的目的是考验学生的观察、比较与分析能力。]

(四)组织评价:1、今天学习了什么?是否掌握?法则是什么?

老师再强调计算结果的要求。

2、小组评价:哪个小组表现最好?哪个同学有进步?

3、目标检测:p133.1〈1〉2〈1〉统计全对率,反馈学习效果。

4、自由练习:比准比快选自〈〈目标〉〉p103.掌握1.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