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报社记者实习报告(优质6篇)

  • 上传日期:2023-09-13 05:52:16 |
  • 文锋 |
  • 8页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报社记者实习报告篇一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健康人格,能够迅速适应高信息化、知识化的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是小学数学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努力挖掘德育因素,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德育功能,是本文的主要论述内容。

一、发挥教材内容,自然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不需牵强附会、生拉硬拽,而是面对大量的素材,做个“有心人”,自觉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找准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点,精心设计,把握时机,使课堂教学闪现出思想教育的熠熠火花,照亮孩子们的心灵。教科书中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十分丰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启发诱导学生掌握有关的思想观点。

1.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教材中的插图有反映我国历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有反映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和劳动人民智慧的,有反映祖国新貌及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这些插图都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是德育教育的生动教材。

2.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数学背景知识。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在适当的地方介绍了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例如:在数与代数部分,介绍历史上各种记数法,使学生体会十进位制记数法的优越性;通过对古埃及、古希腊以及中国古代大数目表示法的介绍与比较,使学生体会现代大数表示法的优越性;介绍历史上各种计算工具,使得学生认识不同的计算工具对数学以及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在空间与图形部分,介绍七巧板的有关史料,特别是古人给出的七巧板构图,使学生感受几何构图的优美和我们祖先的智慧;介绍有关规、矩的历史资料,使学生体会它们在中国古代几何作图及测量中的作用;介绍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对各种简单几何图形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结果及其现实背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与人类生活经验和 实际需要的密切关系等。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用好数据材料。数学是用数据和统计材料来说明问题的,利用教材中“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统计材料”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和爱科学的教育。如教“时、分、秒”时可进行守时惜时教育;在应用题数学中,可结合“植树造林”事例,培养学生绿化祖国意识,以及结合诸如节约用煤,粮食增产,计算人造地球卫星运行的时间,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全国总面积的大小,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度等类似上述内容的题目,启发、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在学习上奋发拼搏的精神。

二、结合教学过程,适时渗透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过程,通过“渗透点”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知识点,还要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例如,教学简单的统计知识时,开展统计塑料袋个数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以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结合训练,培养习惯

数学知识严密与精确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也是教书育人的需要。教学中,我体会到,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清楚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四、结合数学内容,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数学教材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具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特殊优势。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今后的自我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数学教学离不开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用得最多的是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在教学中,我努力渗透这一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小数混合加减运算”时,我先安排一组小数加减或分数加减的口算题来导入新知,然后出示的却是分数加小数的计算题,前面的计算顺利进行,遇到这一新问题,同学们楞了。经思考,大多数学生顺利解答,有的人把这一题中的分数转化成小数后再计算,还有的人把小数转化成分数来进行计算。但运用哪种方法更好呢?出现了争议,这时我让学生广泛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正确的思想方法,根据事物的相互联系,通过转化来解决问题,并认识到,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随后,我告诉学生,数学中应用题的分析解答、一些公式的推导、组合图形的问题等等无不在运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中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方法是多样的,贵在加强,贵在渗透。在小学数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和谐统一,使数学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报社记者实习报告篇二

巨鹿实验中学 师丽芳

文以载道,自古以来语文都承载着弘扬优秀道德传统的功能。然而,随着应试教育的大潮,把语文当成一种工具的人越来越多,忽略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不仅语文,其他学科更是如此。于是各种各样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社会问题出现了,人们又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德育,那么,单靠几节班会课和德育课,就能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吗?答案是否定的,班会课和德育课一个是太少,再有就是目的太明确,让有的学生难以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学校在尹主任的主持下,开始研究学科德育渗透的课题。

在这两年的研究实践中,做为一个年轻的语文教师,我在教学中积极的尝试德育渗透,我的感受是渗透不能是简单的说教,要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下面是我的几点尝试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讨论指正。

1、走近作者,感其胸怀

俗话说:文如其人,一些文章的作者仿佛就是整篇文章的抒情主人公,学生读过之后,感受颇深,再对作者生平和其他文章了解之后,感悟就更深刻了。在讲《梅岭三章》是,学生对诗中的坚持到底,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坚信胜利终会到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了初步的感受,再通过我们对陈毅同志生平事迹的介绍和文后《赣南游击队歌》的诵读,我们都深深地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对老一辈革命家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有了一个新的理解,激起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我们在学习《桃花源记》时,对陶渊明的其他诗文进行赏读,并请有的同学讲陶渊明的故事,同学们自然的就感受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

2、诠释主题,有所感悟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或表达作者的感情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诠释文章主题是我们读懂文章的关键,也是德育渗透的好时机。主题的理解,应注重学生的个体验,不应照搬教参。只有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自己有所感悟,才能触动心灵。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才能使文章的学习不 流于表面,而能真正的触及灵魂,起到“传道”的作用。在讲授童话《皇帝的新装》时,学生们理解了本文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地鞭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好像还意犹未尽,我趁机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像皇帝的新装?”教室里热闹起来,学生们有的说,假冒伪劣产品像皇帝的新装;也有的学生说,考试作弊像皇帝的新装;还有的学生说,抄袭作业像皇帝的新装。学生们把皇帝的新装和我们身边日常生活中的事 联系起来,许多学生意识到自己 原来也在自欺欺人,羞愧的低下头。不用说不用吵,这节课后,互相抄作业的现象几乎没有了,是啊,谁也不愿做愚蠢的“皇帝”。

3、把握形象,树立榜样 人们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保尔 柯察金就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就有很多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些光辉形象的作用自不必说,许许多多普通人的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格。所以在语文课上,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也是帮学生树立榜样的过程。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英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独立与担当,在香雪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一个山村女孩的纯真和她对知识的渴求。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拓展延伸这个环节使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许多文章或单元讲完后,我都是在这个环节渗透德育,升华情感的。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是亲情,我在这单元设计一系列拓展延伸。在史铁生的《合欢树》中,拓展延伸是这样的:母爱,她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我们的记忆中,赞扬母亲的故事、诗文、名言警句有哪些?同学们有讲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故事的,有背诵《游子吟》的,有展示但丁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还有的同学唱起了阎维文的《母亲》和满文军的《懂你》。在这单元结束后,我设计的拓展延伸是这样的:从父母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动作中感受父母的爱,并对父母表达自己的爱与感谢。许多学生都在日记中写道,这么多年来自己享受着父母的关爱,都习以为常,认为他们就该这样,甚至觉得他们唠叨,在这些拓展活动中,我读懂了父母的爱,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都感受到了浓浓爱意,我要好好享受并珍惜这份爱,并用自己的行动去爱父母。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也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首先在选材上要求积极向上,内容健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发现生活中感人的,美好的事,并对此有所感悟。其次,在拟题上正面导向。“我在——中获得快乐“,半命题作文,有学生写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写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这种对自己思维的梳理胜过老师的千万句说教;有写在助人中获得快乐的,她的感受很独特,她是一个内向的人,自己在一次 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从而感悟出,遇到困难要敢于向别人求助,因为这样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这一感受竟使她开朗起来。第三在点评中情感激励。几句能深化学生作文主题,富含哲理的评语,让学生触摸到老师的正面情感引导,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1、推荐

除了推荐新课标必读的文学作品外,在上课的过程中,推荐一些自己熟悉的健康向上的作品。建议学生读一些美文和短篇小说,这些短小精美的文字,常常能够瞬间打动人心。

2、方法指导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读到好的文章时,特别希望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并从别人的话语中获得新的更丰富的理解。我十分注重学生的读书交流,在全班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时,我们每读一本就交流一次,针对几篇学生公认的好文章大家各抒己见,从内容或情感角度,很有几个学生的感悟很有见地。

语文教学是一个花香四溢的百草园,而德育就是这个百草园中的一朵奇葩,它观赏可怡情,食用可医心。当我发现了这朵奇葩,课堂就找到了方向,一天天的多了惊喜多了感动。我会更精心照顾这朵奇葩,让它开得更香更艳,让它的幽香去净化陶冶更多人的心灵。

报社记者实习报告篇三

心得体会

三(2)班 李静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而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独天德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传授知识技能,也可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从而健康成长,做个“四好少年”,成为“四有”接班人。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适时有度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如:教“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再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母亲挣钱扶养作者兄妹的艰难,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感悟出作者对母亲那份崇敬和爱戴,那份孝心,那种愧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进而升华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样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熏陶时,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因课而异。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保护、赞美大自然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享受自然美,也应让他们明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水法》、《环境保护法》、交流搜集到本地工厂排污造成水污染、破坏自然环境的资料图片及节约用水常识,并结合“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6.5世界环境日”开展水法环保宣传活动,教育学生争做环保小卫士、节水型家庭。

2.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做个知荣辱耻的人,同时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如口语交际“学会鼓励”中有这么一段话:张为民买了一套航模材料,回家拆开包装盒,发现有几个零件损坏,他想去退换却没有勇气。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买了东西,我们就是消费者,与商家就有了合同关系,就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商家对于售出的商品应该保证质量,这种伪劣商品完全应该找他退换,这是你的权利。商家如果不肯退换,你可以通过“3.15”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甚至可以到法院起诉他。通过讨论交流,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提高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3.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小语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善于用法律标准来明辨是非,增强公民意识。如四年级下学期有两组习作,要求学生就“非典”、“保护动物”、“环保”等话题搜集资料,结合法律条文展开大讨论。比如,“野猪到农民地里偷吃玉米能不能用枪打”、“武松究竟能不能打虎”的话题,就应带领学生学习《野生动物保护法》、从而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再如:“废旧电池该不该扔”的话题,可以发动学生从《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知识》中寻找答案,让他们知道一粒纽扣电池能污染600立方米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废旧电池腐烂后所含重金属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再渗透进入鱼类、农作物中,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的健康。由此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法》、提高环境意识,从自己做起,莫让废旧电池无家可归,开展“搜集废旧电池,为环境保护出力”活动,使法制教育潜移默化。

报社记者实习报告篇四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一、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课文的德育功能。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詹天佑》一课,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过去的一些情况,感受到詹天佑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桂林山水中漓江、象山、老人峰、骆驼峰等景点剪映,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浮想联翩,谈谈云浮景色秀丽的蟠龙洞,云雾山等,由此想到全国各地的名山名水名城名人,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处处秀美,爱国之情随之倍增,立下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的雄心壮志。

(四)抓住关键词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可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 ”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壮士们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学生会很自然地因此而 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二、引导课外阅读,逐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在语文活动中,如何渗透德育素质培养,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我们本着“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和“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促使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各种方式方法,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素质培养的尝试臻于完善。

报社记者实习报告篇五

张洪艳

【内容摘要】:

一、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元素,教育学生爱科学;

二、发挥课堂优势适时渗透,引导学生学科学;

三、开展课外活动适度延伸,鼓励学生用科学。

【关键词】:挖掘教材课堂渗透课外延伸

【正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含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语文教材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蕴含着科学教育方面的素材。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阅读教学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元素,寓语文基础教育于广阔的科学世界中。我们怎样才能在学生心田里播下科学的种子,培养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素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呢。

一、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元素,教育学生爱科学。

“科学是神奇,是奥妙无穷的,我们必须从小爱科学„„”要使学生真正爱上科学,必须在各科教学中挖掘适合学生的各种科技元素,带领学生接近科学,从事实中去体会科学的神奇和奥妙,撞击出兴趣的火花。语文教材为我们的科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作为语文教师,应当适时适度地挖掘课文中的科学基础知识。这样,才会调动学生的探奇心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和探索精神,寓科技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如介绍人造地球卫星方面知识的《星星的新朋友》和《卫星比武》;介绍转基因科学的《种瓜得豆》;介绍古代科技知识的《恐龙》;介绍自然方面知识的《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介绍文物方面知识的《莫高窟》„„ 归纳起来语文教材简直就是一本科学的百科全书。这些知识,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浓郁了学生的科学文化底蕴。

把事情办糟等。通过这些蕴含哲理的课文的教学,学生受到了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熏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行动,正确认识、看待客观世界。

在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科技内涵,将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融于教学之中。如教学《郑成功》,我不仅指导学生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还引导探索,使学生认识到郑成功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只有科学地指挥战斗的重要性。然后加以拓展:其实很多问题,如果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飞天梦圆》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再现神舟号飞天影像、图片资料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让学生对航天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世界以及我国的航天科技发展状况有了感性的认识。教学《我叫“神舟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介绍了神舟号,通过图片和录像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激发学生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愿望。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科普诗歌,通过植物妈妈送孩子离开身边的办法,告诉学生植物是怎样繁衍后代的。学生学习了课文后,布置学生一个作业:还有哪些农作物的果实也是长在地下的?可以自己下田去找一找,也可以请教家长或查阅资料,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激发了学习兴趣。随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推进,语文教材的科技元素明显增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无声读物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激发他们热爱科学。

二、发挥课堂优势适时渗透,引导学生学科学。

课堂是渗透科技意识,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载体。教师要牢牢抓住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渗透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逐步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未知的世界是最需要学生那份对科学的热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创设情境以燃起乐趣的焰火,从而得到探索永无止境的快乐。

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我就提出了“是什么把法布尔引进科学的殿堂的”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课文中所举的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几个事例的了解,特别是“法布尔为了抓住一只会唱歌的虫子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捉到一只漂亮的小甲虫高兴极了,把这个宝贝放进蜗牛的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回家好好欣赏„„”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才把法布尔引进科学殿堂的。

教学《夜晚的实验》后设疑,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人们还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鲁班从植物的叶子得到启示,发明了锯;从蜻蜓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复眼相机;从鱼鳔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从鸟儿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青蛙等得到启示,创造了蛙泳„„接着再请学生们想一想,自己从什么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觉得可以发明出什么?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大胆想象。尽管有的设想显得幼稚可笑,却也闪耀着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2.提升思想,培养情感。

课文内容的叙述和积极动人的科学体验,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示范空间,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快捷地获取丰富的科学内容,促进他们更准确、更透彻地去理解科学知识。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教学过程作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过程。例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夜晚的实验》这些课文时,我就提出 “你敬佩他吗?为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课文中所举的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几个事例。通过讨论明白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斯帕拉捷强烈的好奇心,以及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这些都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学生的心中涌动着对科学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课后,让学生收集科学家的故事,利用班会时间举行“科学家的故事”故事会等。由此,学生也明白了浓厚的兴趣加上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自己的理想是一定能实现的。

三、开展课外活动适度延伸,鼓励学生用科学。

学校是推动科技教育的主阵地,科技参观、班队活动、科技兴趣小组等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而语文学科理应在这些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多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他们养成关注科学的习惯。

1.指导写作,感受成功的喜悦。

写作训练是锻炼学生科技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根据不同年段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写作主题,让学生得到科学合理的科技思维锻炼。高年级学生对科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有着丰富的想象能力,更多地引导科幻故事的写作。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以《假如我在太空》为主题写一篇习作。一些学生的水平令人赞叹,从中可见他们的科技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教完《海洋——二十一世纪的希望》后,让学生查阅资料,写一写《我心目中未来的海洋》。学完《夜晚的实验》后,让学生编写采访斯帕拉捷的采访稿,激起学生对科学家坚持不懈、勇于实践精神的敬佩及对科学的热爱之情„„有时,根据需要还让学生写读后感、观后感。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而且了解了更多的科技知识,增强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当今时代已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时代,电脑的运用已开始普及,我们可以开展电脑习作竞赛,就是让学生利用电脑直接习作,打破传统的方式,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现代技术手段的优越性,激发科学兴趣。

2.语文实践,培养科学素养的驿站。

是说,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与科学有关的实践活动才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如:听科技专题讲座、科学故事会;举办科技知识竞赛;放科技电影录像;组织学生到工厂及一些科研单位参观,或到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植物园、展览会去参观,并组织学生讨论、谈体会、记心得,使学生能够深入进去,达到科技教育的目的;在板报、宣传栏开辟“科普园地”,建立科技活动室、科技展览等,更好地开展科技教育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周边的自然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课外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对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给学生一种能力、一种方法、一种崇拜,科学的甘露就会浸入他们的心田;如果给学生一种氛围,科技意识就犹如一缕春风,涧物无声,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报社记者实习报告篇六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

“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要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把德放在首位,是因为德调节着才的运用,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任何一 个社会或阶级不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才能的培养,而且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成为这一社会或阶级所期望的德才兼备的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极大,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们要本着全面负责的精神,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存在着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的现象。其实,德育是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的教学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这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重要渠道之一。

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每一课都应有一 定的德育教学目标。这就必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骇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启发 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地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再如《师说》一文,韩愈论证了“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择师标准的问题”,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政”的进步思想。作者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重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

这些对我们今天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社会上看不起教师,不注重教育的现象也正是我们批判的现象。再通过“今之众人”和“古之圣人”、”其子”和“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进行充分论证,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不童视师道的恶劣风气。由此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他们谦虚好学的学风。

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其特点是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以我们教师在准备教学时,都应有目的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把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可以说,德育的渗透,是老师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良机。重视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就是重视了他们自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反盛思考,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学才算成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